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2024-07-25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通用11篇)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篇1

我是谁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黄茂灵 10071550120

【摘要】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当一个人发现得越多,接受得越多,并且克服害怕,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客观也会更深入,越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很多东西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靠近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实现自己

梭罗开始在森林里生活,是因为:希望能够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命中基本的事实,看看能否学会它教导我们的,而不是等到将死之时,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生命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如何选择并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一种真正经历过的生活。知道你是谁,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是什么样,以及你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在大学以前,每一个阶段都有这么一个确定的目标。很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是乖乖地跟随父母,与同龄的孩子玩耍,然后期待着长大;小学,为了考中学,中学为了考大学,但当很顺利地进入了重点大学后,不再有人督促,不再有人告诉你你该做什么,朝什么目标奋斗,突然不知道生活究竟是什么,就这样,我的心一下子空了,迷茫、颓废充斥着我的大学生活,当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心理学与成长》,然后很随意地翻了翻,突然有三个字吸引了我——“我是谁”。是呀,我现在连自己是谁都不确定,我又怎么能知道怎么走,当一切都非常不确定时,人是恐惧、迷茫、纠结的,做什么都觉得难,没有动力没有激情,似乎自己不是自己,没有了清醒的头脑。我开 1

始思考,开始问自己,自己想要什么,开始探索——我想要的生活。

现在不是封建社会,我们不是在体制化的环境下生存,没有谁规定自己的身份,自己应该穿什么,做什么,甚至吃什么,当然,又或许这样还可以少些寻找自我的“负担”,少些从听命于人到自主行事的不安定与不愉快。然而,习惯了自由的我并不会喜欢这种拘束的生活(尽管时间让它变成习惯,习惯使它变得自然),我并不打算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会让现在的我伤心、难过。我要寻找自我,找到“我是谁”的答案,迷惑、迷惘地过让我的心很不安定。但是,我又是那么害怕自己这么赤裸裸地暴露在自己面前,害怕在花蕾的根部,已是腐烂不堪,害怕原来自己是如此失败,所以有过退缩的冲动,可是如果永远去害怕,就永远也不会长大,只有正视才可走得更远。越来越觉得自我是需要去发现的,当一个人发现得越多,接受得越多,并且克服害怕,那么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客观也会更深入,越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很多东西是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了反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靠近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是回答“我是谁”的最好方式。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对自己不满意。

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沟通,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就会开始欣赏并喜欢自己,而不是憎恨和怀疑。喜欢自己,信任自己,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应该是和自己的关系,可是我们当中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把这当做一种关系,有时我们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得非常冷漠,以一种绝不会对待他人的方式对待我们自己,我们都意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存在,有时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仿佛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被遗落了,显得孤独又悲哀。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当然,观众席中还有其他人,他们的响应告诉我,他们是怎样看待我,我该怎样做,在他们观察我的同时我也在观察他们,也在观察自己,不断塑造“我是谁”。

有时候,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会有回报,进而不断努力有一天就有可能成功,如果不自信,评价不高,就有可能不去做一些事情,那么结果就可能被认为“失败”。要发现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方法就是看他怎样看待他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从观察一个人的做法然后对他们进行评价,认识这个人。

喜欢并接受自己的人也容易接受其他人,如果我们不喜欢或拒绝自己,结果

就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不好。我们发脾气、不开心,有时候对象不是其他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把对自己的感受转嫁到了别人身上。人是有多重自我的,一个人有时表现得外向,有时忧郁,有时做出的事按常理说是不像这个人所为,这就是所谓的次级人格,只有正视自己,真正认识自己才会觉得可以理解,也就不会太疑惑。勇敢地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就算是对自己。人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而选择欺骗,选择逃避,这无可厚非,人总会向利于自己的方面展现自己,但是不能因为伪装和习惯从而把自己最终塑造成那个伪装的自己。如果我们打算成为自己,那么就必须不断地去理解自我,但是这种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全面的。这种理解随着我们不断观察处于各种情况下的自己,渐渐加深。死亡对于那些从未真正活过的人来说是最难被接受的,因为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命,还丧失了成为自己的机会。要读懂一个人是需要用时间,用心的。

当父母在征求我买家具装修房间的意见,当一个孩子称呼我为阿姨,当我可以去兼职收获自己的汗水时,我突然间懂得——我长大了!有些人用时间划分他们的生命,另一些则是借助事件。有一天,你会结婚;有一天,你会有孩子;有一天,你会参加父母的葬礼„„有一天,很多事都会发生,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我们会觉得它很遥远,但是这些遥远的事有一天是变得那么近。

我们正处于花样年华,20多岁的年纪,充满了很多的犹豫不决、困惑和迷茫,我们即将离开学校这个保护伞,未来是未知的,将有很多的不同。二十多岁的人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过渡区,我们需要努力找到路标,从而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目标是什么和自己是谁等问题。当然,这段时间是充满尝试和错误的,也会做出一些不成熟的决定,有时甚至因为犹豫不决而停滞不前。

总之,一个人如果想要成长,就先问问,我是谁,然后在想想该怎么做。

文献

【1】尼尔森.古德,亚伯.阿可夫.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篇2

在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中,积极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以下含义[1]:积极是对前期病理学式心理学补充和再平衡,倡导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和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目标,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主张从积极入手发展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使人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幸福。

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积极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大量关于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人的神经生理系统不同成分的反应;积极情绪与人格特质的外向性相关,消极情绪则与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相关[2]。也就是说,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情绪表现,依赖于不同的因素的积累。积极情绪的产生依赖于积极因素自身的积累,消极因素的消除并不能产生积极。

研究还发现,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与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3]:一是人格特质。研究显示,感到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人格特质剖面图迥然不同;文化因素部分决定了哪些人格特质影响主观幸福感。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外向、乐观、自尊、内控等人格特质与幸福感相关;但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自尊、按照与个人意志相一致的行为却与主观幸福感关联不大。同时,人的遗传基础和成长环境基础影响人格特质的发展。二是文化和社会—政治因素。公平的社会文化,稳定的、没有政治压力与军事冲突的民主社会,以及政府机构的一些重要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相关联。三是人际关系。研究数据表明,配偶、亲戚、友人、熟人与持久的幸福感相关联。譬如,幸福的人更容易建立起幸福的婚姻,而已婚的比未婚、分居和离婚的人更幸福;家族成员的亲密关系可以增进每个成员的幸福感;值得信赖的朋友和友谊可增进人的幸福感;与熟人合作的互惠行为也是获得幸福的有力来源。四是生活环境。愉快的物理环境与幸福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五是身体健康状况。人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观评分与幸福相关,短期的锻炼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长期的锻炼能产生更强的幸福感。六是工作状态。从业状态、工作满意度、技能运用与目标实现程度与幸福相关,特定职业的受教育程度也与幸福感相关。七是休闲娱乐。休息、放松、美食和娱乐活动对幸福有短期的积极影响。八是管理消极情绪。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管理消极情绪,通过转移注意力、移情来回避消极情绪。

在工作和生活中,高校教师常常面临诸如工作环境、重大家庭事件、人际关系、业务条件、收入、现职感觉、学历职称、日常家务、婚恋等多方面的压力源[4]。在沉重的社会期望、烦琐的教学科研事务以及现实的生活压力之下,一些高校教师会感到困惑、焦虑、抑郁,处于职业倦怠之境。在这里,笔者期待他们学会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用积极的眼光认识教师职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教育过程,并通过积极的行为创造幸福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否以积极的眼光认识教师的职业角色,能否以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事业,以及能否以积极的行为追求和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决定了他们能否把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动权,以及能否创造和享受教师职业生活所内含的快乐、幸福和尊严。

二、用积极的眼光认识教师职业

对于每个高校教师而言,都需要自问和回答以下问题:当教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怎么样的教师,如何成为这样的教师。这三个问题既与教师职业的劳动性质和价值相关,也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需求和认同相关,还与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其教育实践创造出的职业形象相关。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高校教师应学会用积极的眼光认识教师职业,并乐观地建立起充满希望的理想教师形象。

在社会系统中,教师是一种教育人和培养人的职业。韩愈的名篇《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师职业的性质、权利、义务及资格等方面,其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5]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承担者、发展者和促进者,需要承担领路者、专业人、教学组织者、服务员等多个方面角色的职能。其中,作为领路者,教师需要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成长;作为专业人,教师需要辅导学生、评价学生、解决专业问题;作为教学组织者,教师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执行教学纪律;作为服务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信息、与学生沟通信息、向上级反映学生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资源。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承担和完成教师的职责,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学问和优良的品德,需要认同和维护社会的主流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的《国语·晋语》提出:“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荀子也将教师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荀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后,人们给予教师崇高的评价,褒称其为“春蝉”、“蜡烛”、“春雨”、“人梯”、“孺子牛”、“园丁”以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更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此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以促进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因此,在个人立场上,高校教师要洞察和认识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将其迁移整合于自身教师职业生命的历程中。如此,高校教师将对教师职业充满信念和信心,对教师职业生命充满希望、梦想和期盼,进而为了理想、为了内心的期待和认同而从教,在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教育事业上收获欢乐、声誉和尊严,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由于人们对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给予太多———教师难以承受且难以实现———的期望,教师本身作为人的尊严和正常需要被驱逐而不得不退隐到作为背景的地位,以致一些高校教师自身体验到的内在价值与教师职业的外在社会价值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他们时有某种程度的封闭感和孤独感[6]。这就需要高校教师进一步在教育生活中发掘各种教育情境内含的快乐因素,并敏于体验这些快乐,积极自主地建构幸福的生活。

三、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教育过程

心态,即心理状态,一般是指人对内外部事物的心理体验和感知方式。它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准则,可直接影响人的某些行为的出现[7]。在职业生命中,教师的教育心态体现了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程度,决定了其献身教育事业的意愿和行为。教师以何种心态(消极的抑或是积极的)面对教育活动,既影响了教育成效,也决定了教师自己对教育生活的体验结果。

在本真意义上,教育乃是一种伟大的艺术活动。因为“任何一种力求满足高度的道德要求和人的一般精神需要(即只属于人和构成人性中的特征的那些需要)的实践活动,就已经是艺术了。就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学当然就成了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善”[8]。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创造人,致力于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境界,完善人的行为,创造鲜活的、有价值的生命及有意义的生活。可见,教育过程就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过程,这正是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在从事教育职业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当教师以积极的教育心理将热情、希望与责任投入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就能促进和实现自身与学生的视域融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合作者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个体意识强烈,个性独特。如果高校教师能以敏锐的眼光和机敏的心灵洞察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其职业生活就将丰富多彩和充满生机。事实上,高校教师引导、促进大学生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其确认自身存在、证实自身价值和实现教师职业使命的过程,也是其灵魂和思想不断接受洗礼并持续升华的过程。如果高校教师以自己的感性去体验大学生的丰富情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大学生的情绪和需求并给予回应和满足,以理性的逻辑处理教育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其付出自然能得到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可,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尊重和满足。以笔者为例,笔者在教育生涯中,每当看到学生求知的目光,总想与他们一道游弋在知识的海洋探寻真知;每当看到学生取得进步和获得成就,总为他们感到欢欣鼓舞;每当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回应,就会感到安适自在和喜悦;每当听到学生的亲切问候,就会感到愉悦和满足;每当闻到书卷的墨香,就会感到内心平静。因此,高校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世界、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和自己,享受教育生活,享受这创造生命、完善人性的历程。

四、通过积极的行为创造幸福生活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高校教师幸福感主要取决于其人格品质、所处的教育环境、与同事和学生的关系、身心健康情况、工作状态、休闲娱乐以及是否获得了教育生活的意义。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面对时时更新的教育生活,面对代际更替、各具差异的大学生,以及种种不可预见之因素,高校教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全面理解教育目标、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审视教育过程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深入检查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和人格状况,细致评估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思想水平及道德发展状况,时时注重积极因素的积累,以恰当的方式教书育人,为人处世,不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幸福生活。有如下建议:

1. 积极健全和完善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体现了人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往往心胸开阔,心态平和,能平静从容地面对一切,更易于领略生活之美妙和享受生命之快乐。同时,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更易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切切实实地影响学生,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能无形、持久地感召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的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而,高校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树立以身为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对自己的人格发展状态进行诊断、评价和调整,不断学习、反思、完善,进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品格,塑造完美人格。

2. 积极提升专业素养。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生活中的领路者、专业人、教学组织者和服务员,必须围绕教育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和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管理能力、创造性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教师要跟随时时更新的生活境遇,不断变革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步伐,持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能力层次,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3. 积极建构良好的教育关系。

教育关系构成了教师教育生活的具体环境。在教育生活中,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与人为善,对人宽容,积极与领导和同事合作。要严于律己,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面对教育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与领导和同事讨论,诚恳地请他们对自己提意见和建议;善于学习同事的优点和长处,自觉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和建议,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与学生建构良性互动的对话关系。高校教师要肯定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爱心面对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教育对话,彼此相互肯定、相互认可、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 适时休闲娱乐。

休闲娱乐可以增强人的愉悦感,对幸福有短期的积极影响。适度的休闲娱乐可以舒缓情绪,使人获得精神愉悦和享受,使身心得到满足和休息,还可让人收获友情与亲情。高校教师要学会适时悬搁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如看电影、听音乐、跳舞,或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议,与家人一起去旅游,等等。

5. 保持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改善体内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起到强身健体,增强体魄,防治疾病,提高肌体适应力和耐受力的作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才能保持积极的工作表现;另一方面,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舒缓身心,促进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健康的身心状态从事教育职业。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3][美]阿兰·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与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34.

[4]蔡喆,莫雷.广东高校教师压力现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0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2005-05-25/2015-03-26.

[6]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

[7]李静,等.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篇3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我深受震撼。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一共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 “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篇4

回首这半年我也得确实是辛苦(我也只能说是的确辛苦,不想做过多的说明了!),开学之前报营销专业的学生并不少,我还以为报到当天会更多呢。熟料人算不如天算,报到那天截止到晚上才报到了28个学生,与前两年相比,形势可谓是急转直下。让我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而且,今年的生源质量非常不容乐观,尤其是男生!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他们之所以还要上学的理由有时候简单的可怕,也许是为了一个喜欢的女孩,也许是为了一段毫不成熟的感情,也许是为了朋友义气,也许是为了躲避家长的唠叨,也许是为了逃避繁重的劳动,也许是为了轻而易举到手的生活费或者说是零花钱,也许是害怕孤独喜欢热闹,也许是......。而他们离开校园的理由也毫不复杂,也许是喜欢的女孩不喜欢他,觉得无望就走了;也许是觉得在学校不够自在,太受约束就走了;也许是觉得朋友太少,知音难觅就走了;也许是觉得学校提供的这一切并不是他需要的,受益不大就走了;也许是觉得混社会比在学校缤纷多彩,急于到社会大展宏图就走了。也许是看哪个老师不顺眼,看哪个同学没出息,甚至是觉得餐厅的饭菜

不可口,寝室的供水不及时,教室的桌椅不舒服就轻轻松松的离开学校了!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取消了早操前的早读可还是起不了床。一个多小时的早饭时间还不够,还是跟不上八点的早读。一个早上四节课能睡三节半,上课的时间丝毫不顾及尊师重教,旁若无人的出入教室,无所顾忌的接打电话。晚上回到寝室可以肆无忌惮的打打扑克,抽抽烟,甚至喝点酒,有时甚至连回寝室这个程序也省略了,直接找不到人了。一天的时间里,上课时桌子上从来没有课本,作业更不用说,从来不知道学校里还有作业,在他们的手里,眼里,心里除了手机和心上人,已经再无别物,再无他人。一周的时间里,不出去玩两三次,那绝对过不去,不回家睡一晚,再拿点钱那绝对不正常。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早上不起床,老师要是到寝室去喊他,他会训斥老师就你那么爱管闲事。家长要是不让他请假回家了,他会痛骂家长活该老了没人养活你。上课老师要是提问他,他会装作没听到,依然大模大样原座不动。你要是指望他把教室,寝室,清洁区的卫生打扫干净的话,除非他打扫完了你请他大吃一顿,要不就好比农村里待客端调盘的,一人分一盒好烟才行。你要是希望他把作业做好,那你就要提前给他找来作业本,还要提前给他准备一支笔。他的作业没写完,你想要惩罚他,把他单独留下来不让走,那你注定会后悔的,他会把手机拿出来专心致志的把游戏打通关,而你有这个时间陪他耗下去吗?你说让他叫家长,最好不要,因为你碰到一个懂事明理的家长还好,如果不是,那你就更糟了,可能家长还要教育你,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

老师教育的,不要有事没事老给家长添乱,你教育不好你管不了说明是你的问题,你自己好好想想办法吧。

我真的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明明很简单的课程,可是他们却一点都不愿意听;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可是他们却一点都懒得做;明明你是一片苦心,可是他们却置若罔闻;明明你觉得这个孩子是一块材料,对他关心备至,视同己出,可是他却会觉得你老是针对他,爱挑他毛病,背后不知把你骂了多少遍;明明是你精心准备了几天的一堂好课,可是他们却毫不配合,无人听讲,还自娱自乐得瑟的不得了,你能怎样?明明都是一群聪明伶俐,各有特色的孩子,他们却无畏无惧的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对你的关心和教育视为粪土,你能怎样?明明是你为了他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他们却觉得你是无事生非,自以为是,你能怎样?

我最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究竟是怎么了,是什么让你们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老师最心痛的不是你伤害了我,而是你现在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明明你是一块璞玉,你却总是把自己当成稀泥。我最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究竟是怎么了,是什么让你们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果时光再倒退十年,你会不会重新珍惜自己。我最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究竟是怎么了,是什么让你们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如果时光穿越到十年之后,你会不会痛恨现在毫不努力的你,会不会痛骂没有教育好你的老师,会不会痛恨没有留给你殷实家业的父母。

我的头发一根根在变白,我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头发白得这么快,看着这根根白发,我心有余悸啊,可是你们看着这一天天的时光飞

逝,你们一点感觉也没有吗?可能是我活该吧,谁让我老是操一些不该操的心呢,爱操闲心,爱管闲事,我是不是该休息了!的确该休息了,本是周末,又到夜半,何苦烦恼,活该白头!

我的这群学生们啊­

记得有这样一句歌词:“是天意吧,让我遇见你……”,真的是未曾想过,在职教中心我会遇到一群这样的学生!­

开学那天的情景我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只是记得那天应该是8月29号,天气还不错。早上,我的这个班到十二点报到的才46个(大概),与那两个班比起来是最少的。当时我还沾沾自喜,以为少几个学生可以少费一些心力,可没曾想,吃过午饭后,一下子又报到了六七个,反而成了人数最多的一个班。唉,真是高兴得有点早了,没能笑到最后!­

开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学财会的男生全都在我的这个班,不过我也已经打听过了,学财会的男生很少,充其量也就是七八个人,一个寝室就已够用。谁晓得,一来就呼呼啦啦的来了十七八个,搞得我措手不及,一个寝室看来是绝对不够的了,幸亏在之前分学生的时候我还故作好人让出去了几个女生,要不,超载就更严重了!­

我这个人呢,对于即将面对的问题,向来是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希望可以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不过我也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晓得我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群学生!­

军训的时间很短,可就在这短短的几天当中,不由得让我重新审

视一下这一群即将陪我也许一年也许三年的学生们!­

首先,他们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调皮,反而都有点让我意外的安静。我原先以为,五十多个人的班级应该说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是经过观察,这个班级里面的同学素质居然一点也不必高中里面的学生差。军训期间,基本上没有人因为怕苦怕累而请假。整个军训过程中,同学们都很配合,他们似乎比我更快地融入到了这个班级里面。

其次,他们比我想象中的要团结,而不是拉帮结派,各自为政。班委是我基本上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敲定的,对于这种任命式而非选举产生的班委,同学们却都给予了充分的配合,班委们也都各司其职,把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整个班级的融合快得让我有些意外。­

再者,他们表现出来的班级荣誉感和个人的自信心似乎比我还要高。原以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历了中考的挫折,精神面貌好不到哪去,可他们来到这里之后,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重塑自我。军训会操一个比一个提劲,居然给我拿了个阶段第5的名次,真是然人不容小觑啊!

还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我是胡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绝不亚于普高里面的学生,他们对技能的重视更甚于对文凭的渴求。即便是说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上普高的那些学生落后了几步,但谁又敢说等他们真正掌握了本领之后会怎样呢?正所谓:“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我希望在学习上我可以做你们的引路人,让你们品尝到学有所获的喜悦,也教你们如何去克服学习上的障碍,让你们能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在生活上我希望可以做你们的朋友,陪你们共享喜悦,也

陪你们共担悲伤,学校的日子虽然会苦些,累些,但只要我们积极乐观,我们会收获到更多将来对我们很重要的东西;在思想上我乐意与你们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把我身上积极的那些价值观和世界观潜移默化到你们身上,我也会吸取你们身上的朝气和活力,像你们一样去打拼;我也真心希望在课堂上我们能教学相长,各取所长;课堂之下我们能其乐融融,各抒己见。如果能得到你们的认同和接受,我相信我们一定能相处得很好很好。­

读《渔夫与管理学》有感 篇5

中国5000年的文化史,其实也是一部管理学的发展史。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其实就是为了管理。文化是管理学的灵魂,没有了文化,管理学就只剩下一具干瘪的躯壳。人们往往热中于谈论文化的表现形式,却对它的实际功能视而不见,颇有些买椟还珠的幽默。

在这本书中成君忆先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老人与海》,从而引出了作者对现代管理中面临的许多困扰已久的疑问?例如:为什么企业越大越脆弱?为什么高薪请不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忠诚的员工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为什么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管理难题却依然层出不穷?在所有的难题中,最大的难题是:为什么企业会成为老板和员工互相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间地狱?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老人与海》的故事耳熟能详,那个著名的渔夫名叫圣地亚哥,他每天都会驾着小船,在湾流中打鱼。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他懂得很多权谋,通常而言,人们把这些权谋称为打鱼的技巧。是的,他有很多神奇的技巧,但他并不能保证自己每天都能打到鱼。他的运气似乎不是太好。整整84天过去了,他连一条鱼也没逮住。所以人们说,老渔夫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很多人笑话他,另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渔夫却在暗暗地同情他。直到第85天,圣地亚哥总算等来了好运气,一条大鱼上钩了。运气来临的时候,总是让人感到一种难以相信的意外和惊喜。他在想:那是一条多大的鱼啊?如果肉质良好的话,在市场上能够卖出多大一笔钱啊!上了钩的大鱼还在拼命挣扎,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可怜的圣地亚哥,他经历了多少磨难啊。不过,他终于凭借着令人惊叹的耐心和勇气,杀死了这条无与伦比的大马林鱼。他成功了,可是他的心情很复杂。它是我的财产。”他触摸着他的战利品,心里想。过了一会儿,他又告诉自己说:“它是如此优美,我不过是靠诡计才赢过它!”他捕获的这条大马林鱼实在太大了,甚至比他的小船还大。圣地亚哥只好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然后怀着欢喜和不安的心情开始了归航。这个时候,他看到一道蓝光划破水面,直向小船冲来。他知道,那是一条蓝色的鲨鱼。鲨鱼是嗅着大马林鱼的血腥气而来的。它感到兴奋,不顾一切地冲上来,袭击这条大马林鱼。坏的运气来临了,好的运气和坏的运气一样令人难以捉摸。圣地亚哥立即开始了他的“财产保卫站”。他奋力杀死了第一条鲨鱼,但鲨鱼们依然象幽灵一样前赴后继地冲上来。终于,他消耗了所有的武器和力气,最后只得悲壮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万年俱灰,一心只想回到家乡的港口。等到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岸边的时候,那条被他捕获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18英尺长的骨架。

老渔夫外表英勇、内心痛苦的艺术形象,带给我一种人世苍凉的感叹。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在赞美老渔夫在大海上孤身奋斗的英勇气概,可是,有谁思考过,他的痛苦究竟来自怎样的因缘与果报呢?这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与他先前的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贪欲,并没给他带来快乐,反而让他走向了痛苦的深渊。我们再也不能象接受老渔夫那样的生活,因为无论他怎样英勇,也不可能用一种奋斗的方式到达天堂。就像管理一样,由于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以致于企业成了老板和员工互相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间地狱。成君忆先生认为,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主题的现代文化,正是造成企业管理难题和经营风险层出不穷的起因。他指出,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和管理者而言,只有放下自我,才能发现生命的奥秘和出路。书中以一种直指人性的智慧笔触,在解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的同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提出了“放下自我,立地成佛”、“原生态”、“创造力”、“天堂公司”等一系列返朴归真的管理学观点。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篇6

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白雪

这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一书。这本书是《视障教育丛书》中的其中一册。《视障教育丛书》共分六册,分别为《视障儿童个别矫正与康复》、《视障学生劳技与家政教育》、《视障学生美工教学与制作》、《视障学生兴趣活动与实践》和《视障教育专用资源与应用》。这套丛书为了促进视障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视障的教育质量,特组织盲校中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套丛书。在《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这本书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指导,突出了视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读了之后使我受益匪浅。

《视障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这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三章视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第四章视障学生心理障碍辅导,第五章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第六章盲校心理辅导参考课程,第七章盲校教师的心理保健与调适。在这本书中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我国学者王计生等一些心理学家都对心理健康总结了很多标准,综合他们的观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乐于学习,对新鲜的事物具有积极探索的兴趣。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

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能

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积极地应付。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 篇7

令人惊叹,原来高深的心理学问题也可以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答; 令人感动,《活出你的状态》就像和风细雨一般,让每一个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生命价值的普通人找到心灵的归宿,带你进入别样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实现”的好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先带领读者从“自我实现”的概念探源,说明“自我实现”与“最佳状态”、“高峰体验”、“潜能发挥”的关系,然后,作者抓住一些典型事件和人物,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自我实现”。本文《幸福与心理全过程》是作者对马斯洛幸福观的进一步补充。他以心理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待幸福,指出“人们习惯于只是从情感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幸福,对于幸福的定义与理解倾向于享乐主义。其实,幸福问题应该从全部心理活动来理解,从知、情、意三方面理解”。

读罢此文,我茅塞顿开,感觉到自己的肤浅。认真品味,反复咀嚼,我捕捉了几点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关键词一:焦虑与紧张

对一般人来说,焦虑与紧张是应尽量避免和排除的状态,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说,焦虑和紧张则是可以追求的状态。它往往促使你鼓起勇气,去应对即将发生的状况。作为教师,当你面对台下陌生的学生和陌生的听课教师时,适度的紧张会让你精神集中,在三尺讲台尽情挥洒,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学生,当面临考试时,适度的焦虑和紧张会时时提醒自己“要考试了,不能跟以前一样了”、“认真答题,不可马虎”,考试时,他会调动所有的思维,正常或超常发挥,取得满意的成绩;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状况时,适度的焦虑和紧张会使家长重视问题症结、采取合适方法,帮助孩子健康生活„„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得到领导的好评;用心学习,取得令老师、家长满意的成绩;细心观察,科学引导,将孩子安全摆渡„„这不就是幸福吗?

当然,这里说的焦虑和紧张是适度的,如果遇事过度紧张和焦虑的话,就应摆正心态,适当减压,排除过重心理压力。我们教师则更应该尽己所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自尊心特别强,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高兴之余,也不由令人担心:十三岁的他为此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每次考试前他都会出现过度紧张与焦虑,如,夜不成眠,双腿打哆嗦,讲话不清„„当我了解这种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帮他分析原因或转移他的注意力。他积极接受了我的指导,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成绩也保持了稳中有升。对于他来说,考场上深深的呼吸、片刻的沉静便是一种享受,那圆满的成绩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关键词二:痛苦

“我们生于他人的痛苦中,死在自己的痛苦里”。从汤普逊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生来是痛苦的,所谓幸福是痛苦与痛苦之间的间隙。当你回望来路的时候,你会发现:痛苦常常值得我们长久地回味。

在《幸福与心理过程》的字里行间,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在痛苦里面,凝聚了我们全部的人格力量。我们在经历痛苦时,如果不愿意被痛苦所压倒,就会调动身上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超越这种痛苦。如果幸福是通过痛苦换来的,那么这种痛苦实际上也应理解为幸福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的人生从整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的,我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那么应该说我们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许金声不愧为博学的心理学家,他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痛苦与幸福的内涵,是那样自然,让人的理论在不经意间得到了提升,思想也得到了升华。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米开朗琪罗这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让我们看到了高大伟岸的身躯后所蕴藏的一切。他承受着生命中各种洗礼,遭受着超越常人的苦难,但依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和文化遗产。无法解脱的痛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的幸福!如果说在深宵灯火下悬梁刺股是痛苦,那么满腹诗书便是他的幸福;

如果说因考试少了些许娱乐和睡眠是痛苦,那么试卷上完满的解答便是他的幸福; 如果说身处逆境,坚持真理、被人误解是痛苦,那么后人高度的评价便是他的幸福。我非常喜欢许金声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必须重新定义’美好生活与幸福’,使它们包括这些痛苦的特权”。所以,让我们敢于正视痛苦,尊重痛苦,让欢乐得到赞美,让痛苦得到赞美。关键词三:创造性的生活

马修·阿诺德曾说过“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意识是巨大的幸福,也是人活着的证明”。其实,创造性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对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来说,创造性生活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学生发展和特定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生活。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而且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驾驭教材、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而且还要求教师要针对生动活泼的对象选择灵活多样的适合其口味的方法,因材施教,使被教育者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课堂导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复习导入、设问导入、名言警句导入、故事导入等;课堂教学的过渡衔接可采用层递或归纳等不同形式;课堂提问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正问、反问、追问、连问等。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教师的创造性活动的要求那就是:细节与责任。

对一个成功的受教育者来说,创造性的生活就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这项事业应该也必须使每一个人快乐,否则他的人生将毫无幸福可言。而要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就要重视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这点上,我认为首先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理,我不认为一个被动的人坐在教室里会得到多少快乐。其次,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及时预习和复习。

学习,生活因为有了创造性而不再平淡,做为一个整体的人生也因创造而幸福。“像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当我即将搁笔的时候,那种被称为生命冲动的东西渐渐平复,滋润心田,让我倍感充实。于是有了以下的内容: 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工作,学习,快乐的生活; 从今天起,正视痛苦,学会创造;

读《健康成长》有感 篇8

这篇文章写了童辛小朋友和爸爸一起在山林里发现了一只果子狸,爸爸想把它当美餐吃,可童辛却以智取保护了果子狸,可是,不一会儿,又遇到了反对把果子狸带回家的妈妈,但童辛再一次用智取保护了果子狸,把它的伤医好了,还让它返回了大自然的事情。

现在,虽然有很多人知道要保护野生动物,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偷偷的贩卖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这不,以前有一次,我回老家去过年,高高兴兴地去买鞭炮,回来看见对面的一家伯伯正在抓青蛙,我就走过去,问他:“伯伯,您抓青蛙来干什么呢?”伯伯说:“抓了青蛙,可以到地摊上卖个好价钱呀!”我一听,哎呀,书上不是写了不能抓野生青蛙的吗?可见,这位伯伯缺乏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于是,我就跟他说:“伯伯您不知道吗?一只野生青蛙每天可以捉上万只虫,让您的庄稼受到保护,不是更好吗?再说,书上写了不能抓野生动物的。”谁知他却说:“要啥紧,咱们现在都有农药了,一只小青蛙也没啥用了,而且,青蛙还有那么多只,我每天抓十几只,算得了啥呢?得了得了,小孩子不懂,去一边玩去,啊!”没办法,我只好去找奶奶出来,劝了劝他,他才承认错误,把青蛙放了。

读《成长的细节》有感 篇9

笑笑的父母从她一出生,就开始写日记,记录她成长的点滴。这本书节取的是笑笑从零岁到五岁这段时间的日记,并穿插有父母的育儿心得。笑笑的母亲张红梅老师是我曾经的上司,现在的好友。拿到这本时,我打趣地对张老师说:“这么包装,是故意不想畅销吗?”笑笑高分考入北大,又顺利保研,还打算继续读博士。这些事情,书中只字未提。用张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想让大家以结果论英雄。”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计其数,巴不得就培养出什么“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他们以“都是为了你好”为由,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就算那种人生不是孩子想要的,甚至是痛恨的。如果最后孩子不能如他们所愿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们就会委屈、失望、抱怨、愤怒:老子白养你这么多年!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

这样的家长,我很想用是四大字来形容:丧!心!病!狂!

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被父母成功洗脑,觉得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只得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笑笑无疑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父母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她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如何让他们飞黄腾达,劝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阅读这本书。这实在是一本与“成功励志”背道而驰的书,一开篇就说得很清楚:“本书是一个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成长记录。她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孩子,其家庭也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

怎样让孩子快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爱,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书中所言“一颗被爱浇灌的心灵,才懂爱,才可以传承爱,才可以作为一个健康人格不能欠缺的心理品质,构造出一个有健康心灵的成年人。

缺乏爱的家庭、爱的伦理狭隘扭曲的长者、爱的方式有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害的。要么不要做父母,做了父母,就要全身心爱孩子。爱的方式上,会出种种问题,不断反省,不断提高爱的质量,是父母的义务。否则,身心不健康的孩子的长大成人,是父母最大的失职和罪恶。”

但光有爱,是不够的。

我一直认为,家长的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它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满月时,张老师这样写道:

“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独立个体,不因生在你家便成为你的私产。她是一个新的存在,一个要担负自己命运的生灵。你爱她,除了供养她衣食,还要悉心培养呵护她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养育她未来的生命力与责任感。

对于一个新生儿,你责任重大。在她看似柔弱的混沌中,浓缩着人类无穷的生命能量。她按她独有个性与潜能发展的自由,是父母养育的第一要义。”

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时,你才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相处,才能对他们的选择,给予足够的尊重。很多人成年后极度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紧张、不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童年时父母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他们。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快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玩耍!西方有句话叫Let kids be kids.不难看出,张老师也是这个观点:

“如果今天不能愉快地与孩子游戏玩耍,那么孩子的生活里,也就没有或缺少欢笑和愉快的相处,只有劳碌和责任。孩子的童年,也就难有愉快的记忆,一生的幸福也就不断画饼充饥,永难有落地的一天。”

“她需要被关在,她也需要构建起自己表达的能力和与人分享的满足感。这些有时和单纯的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是冲突的……过早进行知识教育,完成本该学龄阶段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揠苗助长。”

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正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很难想象一个猥琐之人,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那如何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正直的人呢?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比如,在面对“大家争相给老师送礼”的局面时,张红梅夫妇的态度是: “送礼拉关系的做法贻害无穷,它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利用、人身依附等价值观的指导下,是另一种只顾眼前、不计后果,也不对孩子长远负责的投机取巧。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要杜绝各种短期行为。父母甘做各种潜规则的牺牲品,不能挺起腰板做人做事,这些毒素会贻害孩子,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没有骨气的人。爱自己的孩子,也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值得孩子真正信任的榜样。”

也许有些人会说:“既然那么多人送,为什么我不送?” 这种逻辑真是太奇怪了,好像一件不正确的事情,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去做,它就是合理和正确的。用别人的错误为自己的错误开脱,这是智商有硬伤的表现。不要跟我讲那么多人都怎么怎么样。

读《名人成长故事》有感 篇10

这本书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有科学巨人牛顿,有炸药大王诺贝尔,有童话大王安徒生,还有音乐神童莫扎特等等。他们的故事告诉我许多道理。伟大的科学巨人牛顿从小就很喜欢读书。

他非常勤奋,还特别喜欢手工,大人们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用来购买木工工具。他做了许多精巧的风车,风筝,日晷,漏壶等实用器械。他特爱动脑子,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不管什么事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他从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的过程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非常勤奋,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他的这种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牛顿的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想到牛顿的这种精神,联想到自已,我感到很惭愧,想想生活在现在的我多么幸福啊!在这些名人故事里我懂的更多了,想要一个快乐的生活,你首先

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失败了重新站起来,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

不放弃,不气馁的决心,生活会因你变的更加美丽。书中的名人都是靠着勤奋学习而成为名人的,所以我们就要学习

读《成长的滋味》有感 篇11

文中讲述的是:一只公狐先是用装死的办法骗走了作者的一只大阉鸡,上了一次当,后悔的作者在狐狸又故伎重演想骗他离开藏着妻儿的洞时,聪明地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所以守在洞口等母狐和小狐狸,却惊奇的发现公狐为了救自己的妻儿,竟残忍地咬断了自己的一条小腿,用自己来吸引作者的注意力,让母狐和小狐狸悄悄转移,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作者也不想追随着公狐,但是有股无名的力量迫使他远离母狐和小狐狸。

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再狡猾的动物也有父爱、母爱,它们的爱也与我们人类一样的神圣,是纯洁的,让人崇敬的!父母为了孩子,它们是可以不惜一切的。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吗?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察觉罢了。我们应对自己说:“你不能忘了父母对你的恩情,否则,你连动物都不如呀!”

上一篇:企业办主任下一篇:审计实训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