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共8篇)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1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育部教改试点及精品建设专业,理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工艺规程编制、工艺工装设计、加工质量分析等工艺的实施能力,及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调试、维修能力,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及应用、机床夹具设计、冷冲模设计、测试技术、专业外语等。
专业特色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学院最早建立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和精品建设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点是行业覆盖面大、就业面广、专业口径宽,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可考证书 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数控铣、数控车和加工中心等技能等级证书。
车间技术管理等工作。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工业企业,从事机械加工设备操作,工艺规程编制,工艺装备设计与实施,数控编程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精密计时仪器设计与制造方向,理科)
能适应钟表设计与制造企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知机械钟表、石英钟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具有钟表设计和生产能力的,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及应用、机床夹具设计、冷冲模设计、测试技术、专业外语等。在上述主要课程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方向的特点,在第三年增开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械计时仪器原理与结构、电子计时仪器原理与结构、钟表制造技术与工艺、手表装配与维修、冲压与塑料成型机械等方向课程。
专业特色 它是在学院与西安钟表研究所签署的联合办学协议基础之上于2003年开办的专业方向。学生在校最后一学期的所有教学环节,安排在钟表研究所进行。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该专业与精工、飞亚达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钟表制造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就业面宽,毕业生就业率近100%。
可考证书 精密仪器仪表修理中级工职业证书,制图员和数控工艺员职业资格证书,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数控铣、数控车和加工中心等技能等级证书。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钟表企业从事精密计时仪器结构设计、零配件加工、成品装配,精密计时仪器维修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工业工程方向,理科)
培养目标
主要课程 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工业工程(IE)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综合解决现代企业中的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和促进等问题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液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及应用、机床夹具设计、冷冲模设计、测试技术、专业外语等。在上述主要课程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方向的特点,在第三年增开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电子装置装配工艺等方向课程。
专业特色 该专业方向与广东东莞伟易达通讯设备厂等多个企业签署有“订单”式培养协议,专门为沿海发达地区培养工业工程方向的技术人才。与国内其它院校同类专业不同之处在于,该专业方向课程更偏重于制造,“技术+管理”是该专业方向的主要特点,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可考证书 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数控铣、数控车和加工中心等技能等级证书。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制造企业,从事生产系统的开发、设计、评价、优化和控制工作,研究和解决企业中技术和管理的结合和促进问题,实现生产系统及其运行的优化,以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精密机械技术方向,理科)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精密机械与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机械加工精度测量、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及应用、机床夹具设计、互换性和技术测量、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测控电路、精密机械设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精密测量与控制、专业外语等。
专业特色 具有优质的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室装备有三坐标测量仪、渐开线齿轮检查仪等各类大型精密测量设备,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机械加工企业,从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操作,机械加工零件精度检测,产品的质量分析与控制,智能型检测仪器/仪表等设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工作。
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电设备维修方向,理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机电产品制造、装配、调试的工艺实施能力,及较强的机械设备操作和管理能力,能适应机械制造企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机床及应用、机床夹具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测试技术、机械设备维修工艺、机电设备安装工艺、专业外语等。
专业特色 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毕业生具有较强机械维修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维修技能,能独立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技术问题。主要面向机电设备制造业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就业形势良好。
可考证书 制图员,数控工艺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数控铣、数控车和加工中心等技能等级证书。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在各类大、中型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和管理工作。
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理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现代汽车检测、维修技术;现代汽车服务、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汽车电子设备、发动机与汽车理论、汽车维修技术、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处理、汽车售后服务与管理、汽车使用与管理、辅助设备、汽车新技术、汽车保险及法规、专业英语等。
专业特色 依靠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与国内外汽车制造、维修、营运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汽车检测诊断、汽车销售渠道管理、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等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
可考证书 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汽车驾驶证、制图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方向 面向汽车制造、维修、销售服务企业,主要从事汽车修理、检测与调试等工作,汽车‘后市场’服务及技术管理工作,如:整车与配件的售后服务管理、汽车技术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服务等。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2
传统的就业理论以古典经济学家萨伊为代表。他将劳动力视为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 认为劳动力市场应该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自发调节, 则必然会实现充分就业。该理论体现了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推崇以及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反对。凯恩斯建立了“一个使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成为可能的运行方式的理论体系”, 认为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治理失业的措施应该是政府通过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 即增加消费和投资, 以此促进就业。二战以后,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各种新的理论、学说纷纷出现。托宾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单靠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够的, 必须运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就业论, 认为通过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比例增长以此来提高可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从而减少失业率。
二、国外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机制问题分析
以美日德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高职毕业生实行“市场主导配置”就业机制。突出了以市场为指导, 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尽可能激发劳动力的劳动效率。这种以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就业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组合, 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机制分析, 不难发现, 发达国家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机制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点:首先, 具备了毕业生就业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辅以政府宏观调控。通过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由市场进行资源有效配置, 如果出现市场运行失灵的情况, 政府则会通过宏观调控来纠正失灵, 最终保障就业机制的顺利实施;其次, 企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同时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充足的职业培训机会;再次, 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和鼓励毕业生创新能力, 通过挖掘毕业生自身潜力, 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三、河北省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 毕业生职业素养普遍偏低。
作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主力军的“90后”一代, 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 导致普遍存在着错误的就业理念, 对待就业态度不是十分正确。缺乏自信、过于傲慢、言过其实、不修边幅、着装随便, 缺乏职业形象气质, 不愿吃苦受累,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由于职业素养问题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总体来说, 正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偏低的现状, 从而导致当前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紧密。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 而并没有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不足, 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因此, 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的衔接问题, 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不足。
(三)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起来的, 但是合作程度依然不够。实践基地利用率较低, 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授课时间不足,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质量不高等问题都较为突出。同时,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不能与企业充分合作进行教材开发,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也都体现出校企合作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 职业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滞后。
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 我国整体上职业培训相对滞后。目前,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职业培训明显力度不够, 终身培训更是少见, 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而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教育在创新方面的缺失, 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 创新意识匮乏, 这也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机制路径构建
(一) 建立完善的物流行业就业保障机制。
河北省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 还要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同时, 针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河北物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下, 应该针对物流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行业就业制度, 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遇的同时, 推动河北物流整体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 优化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定位要更加清晰, 比如面对当前我国整体铁路大发展的机遇, 物流专业可以将专业更清晰的定位于铁路物流等等。教学内容要更符合物流市场需求, 不断修正和优化教学内容, 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得到良好学习机会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的获得综合技能培养, 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方法也要更加灵活, 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与企业的合作, 并且经费上要给予必要支持。
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合作要向纵深发展。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 可以很好地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那么, 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要全程让企业参与进来,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培训、实训实习等都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拟定。这样,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来说, 将会很好地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在合作的过程中, 离不开资金的大投入, 因此经费支持也必不可少。当前, 对于多数院校而言, 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可能就出在经费问题上, 所以经费的问题一旦解决, 对于推动促进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刘伟华, 马凤菊, 林慧玲.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力模型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 2014.31.
[2]叶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 2014.20.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3
【关键词】安全保卫专业 就业指导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服务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宏观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部署已经展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结构升级,从宏观层面看就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显著增加,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最大的可变量。从当前的形势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总体上成为必然趋势,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对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本文以安保服务业为例,针对本地人才市场供需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安保服务业就业形势
(一)安保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转变的优势产业。从全球产业发展大势来看,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也是一个总体必然趋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认为中国有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常态,走向服务业大国。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安保服务是一个为社会提供有偿安全服务的保护,不同于其他服务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基于人类安全需求产生的对人身、财产、信息的一种保护。近年来,保安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保安服务企业和保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的举办,促使我国安保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底保安服务行业营业额已达277.57亿元,利税总额达20.4亿元。但是与国外安保服务业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保安服务人员和警察的比例一般为3∶1,最高达6∶1,而目前我国保安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警察的比例也不过是3∶1,相对国外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新常态下服务行业的发展优势凸显,安保服务需求增加,市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在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安保服务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安全保卫人才市场需求在全新的层面上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仅对广西人才市场发布的安全保卫专业招聘信息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时间截取时间2015年6月底。详见表1。
从目前现有的情况看,安保服务业人才需求总量攀升,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招聘安全保卫人员需求量最大。随着国内安保服务市场的发展壮大,安保企业不断增加,安保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加大,各行各业不同形式企业招聘量数据较多,特别是保安公司、物业公司大批量招人,且工资待遇较佳。
其次,特殊安保行业需求量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高资产人群迅速扩大,对特殊安保服务的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口大,倒推安保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
另外,政府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压力造就了对安全保卫人才的需求。我国许多基层公安机关除了每年定期招录警察外,大多都招录有大量辅警。目前陆续从各种途径搜集的招聘信息显示,保守估计每个基层公安机关需要的辅警岗位招聘人员数量大,且批次多,从业总需求居高不下。
(三)毕业生就业岗位及要求。安全保卫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比较广,笔者对各类人事考试和人才招聘网站发布的岗位招聘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了基层公安机关和行政、企事业单位安全保卫部门等不同单位的招聘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来看,总体上安全保卫专业就业面广,招聘单位数量多,大专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但是不同单位招聘要求差距明显。
行政机关公务员岗位门槛较高,专业和学历均有限制,安保专业毕业生报考岗位有限,且缺乏专业竞争优势,考录竞争非常激烈。从2015年国考和广西区考的招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两大部门:一是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警察类岗位,主要是基层派出所;二是乡镇基层机关。警察类岗位专业限制要求公安类专业才能报考,要求“安全保卫专业”的岗位很少,只能报“专业不限”,可以报考的单位较少,考试竞争异常激烈。
相对而言,机关、企事业单位以聘用制形式招聘的岗位则院校、专业学历层次竞争优势明显,如各地许多基层执法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量聘用制员工,如协警。特别是企业安保服务人员招聘的行业领域广,招聘方式灵活,岗位需求量非常大,专业对口,职业发展上升空间较大。
二、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目前安保专业的就业形势,安全保卫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特别是一些安保服务型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紧缺,然而毕业生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本文对2015年X校安全保卫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调查统计,统计时间截至2015年6月底,详见图1。
从地方人才供需关系来看,毕业生人数显然明显低于市场需求总量,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出现紧缺现象。从毕业生就业率看,X校2015届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人数为 143人,就业人数为138人,截至2015年6底,就业率为90%。从就业单位性质看,在机关派出所担任辅警的人数为103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2%。事业单位安保工作人员4个,占4%,在物业公司等私企工作的有19人,从事专业对口安全保卫行业工作的毕业生总数为138人,占毕业生总数中就业人数的100%。数据表明,X校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的大多倾向于公安机关辅警岗位。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专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关系较大,反映安全保卫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安全保卫专业的同学能够放低身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然而就当前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人才市场岗位需求与就业意向岗位存在很大差距,开展就业工作仍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1.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到行政机关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向往公务员警察岗位,但是通过公务员招录实现就业困难重重。首先,公务员招录的门槛较高,要求通过全国或者全区统一招考的公务员考试,每年招考人数有限;其次,公务员招考相关岗位要求倾向于公安专业,安全保卫专业毕业生只有在专业不限的情况下才能报考,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招录中很难凸显优势。最后,很多基层公务员向社会公开招录辅警或协警的编制体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虽然公安行业急需招录警察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的编制名额首先满足一线基层民警,而类似辅警、协警岗位的聘用制人员则以签订劳工合同形式确定劳动关系,如果长时间没有编制,很多安全保卫毕业生会考虑换工作。(2)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事业单位尽管人才需求量大,入职的门槛较低,招聘程序自主灵活,专业学历层次竞争优势明显,但是自愿选择企事业就业的人数并不多。首先,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岗位稳定性不足,保障条件相对缺乏,毕业生流动性大;其次,安保服务人才市场紧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岗位报酬相对较高,但是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如私人保镖对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各方面要求均比较高;最后,不同招聘单位对岗位高低区分薪资待遇不等,毕业生未来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如果毕业生看重企业对毕业生的重视培养,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发展平台,升职较快,收入也可观;相反如果因为压力大或者担心不稳定等因素无心工作或者经常跳槽则容易迷失方向。
2.毕业生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牢固、专业认同度低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最大障碍。安全保卫专业是非公安专业,学校对资金投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师资培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公安专业。很多学生容易对本专业存在认识错误或者偏差,认为安保专业不如公安专业有优势,特别是一些学生由公安专业调剂过来,对所学专业并非是第一自愿,导致该专业报到率不高,不乏因为专业原因退学的现象。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不够重视,甚至普遍存在失望和不满的负面情绪,显然不利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重机关轻企业,职业歧视严重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毕业生普遍对所学专业主观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就业就是去做保安,对从事安保服务工作存在职业歧视,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产生质疑,甚至对保安服务行业缺乏信心。大多数同学倾向于报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缺乏公安专业竞争优势,加上学生很多是体育生,文化基础差,考上的几率非常低。很多毕业生在无法考取公务员的情况下,被迫选择去做协警,但是做协警工作压力大又不能解决编制,会造成毕业生心理的严重不平衡,长期的不稳定会让他们感觉社会的不公平对待,这不仅不利于警察队伍的稳定,也会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3.学校就业指导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常态下安全保卫专业特殊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要求学校就业指导教学和管理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择业特点,但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内容和服务。
首先,学校教学部门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基本上普遍适用全国普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形成符合本专业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其次,学校虽然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工作,但是局限于统一联系招聘单位发布各种就业信息,定期组织应届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最后,学校对就业指导教学与实践研究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范围内一概而论,没有细化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优势,严重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差异化,影响了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
三、建立“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就业指导长效机制
面对新常态下安保服务业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障碍和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学校教学、学管和就业指导 “三位一体”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期建立安保服务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长效机制。
(一)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适应新常态。针对毕业生对专业认识和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就业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同时以就业教育稳定学生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应当从入学开始关注学生就业思想波动,及时干预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转变择业观念适应就业形势,立足于就业,着眼于未来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其次,考虑到安保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安保专业学制两年,很多毕业生比大多数同龄人都要提前转变进入社会找工作的角色,在实践中还需要引导他们先适应角色的过渡。最后,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当引导主动寻求就业,关注不同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采取个性化的辅导,及时解答各种就业困惑,帮助学生渡过择业的迷惘期顺利实现就业。
用人单位招录和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市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意愿的差距。从数据上看,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都倾向于机关的工作,但是做辅警却仍然无法解决编制保障,这一部分毕业生虽然已经就业却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经济新常态下安保服务行业人才紧缺,但是很多岗位却无人问津。辅导员应当引导毕业生摆正心态,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把握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形势政策的大好时机。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定位,客观分析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身就业意愿与社会现实之前的差距,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投身安保服务行业。
(二)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就业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全保卫专业特殊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考虑到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和择业特点,学校教学部门应当突出院校专业特色,强化安保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着力培养高层次安保专业人才。尽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安全保卫专业毕竟是高风险行业,职业本身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择业本身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当结合行业岗位市场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优势。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形势,及时将学科专业动态和行业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毕业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职业引导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三)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适应新常态。针对当前学校就业指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就业目标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制度化建设,形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流程,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其次,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再次,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就业政策宣传,严格落实国家就业政策措施;最后,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对学生实施分级动态的管理和跟踪,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全程化。
【参考文献】
[1]高娜,李富超.中国保安服务业的SWOT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
[4]昌兵.试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5]谢利萍.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安保专业学生思想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6]海南,杨春.探索高端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创新安保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3(Z1)
[7]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8]刘涛.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发展态势及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5(05)
[9]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科技资讯,2015(7)
【作者简介】杨首妹(1984— ),女,苗族,广西资源人,广西警察学院讲师。
药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4
摘要: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本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制药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近年来众多考生选择这个专业也是从就业方面来考虑的。对此出国留学网对此做了一个浅显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由于它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许多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事药品开发、研究的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相应的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会比较高。从事生产质量保证等工作,对学历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依然是很严格的。比较之下,从事销售工作专业要求要低一些,而更侧重销售能力。
找工作不仅要看专业,还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特点,热门未必适合。不要因为药品研发行业待遇高就以此为就业对象,衡量一下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要求,再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一个初步的了解,看看自己的性格是否合适。
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看好。医药英才网张美玲总经理介绍说,总体来看,药科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据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几年,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总体供需比达到1∶3~1∶4。目前从教学资源情况看,各学校都没有扩招计划。
据了解,药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知名度、是否能给自己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和薪酬水平。“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普遍不好,他们的就业也日趋理性和务实”。中国药科大学学生工作处余永久处长说,学校结合市场需求,开设的专业和招生数量与人才需求基本吻合。学生更注重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能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的工作。
就业选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地域差别上。药学类毕业生主要选择在京、津、沪和浙、苏、粤、鲁的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就业,而一些著名的大型药企由于地域问题,很难招到满意的人才。在岗位方面,毕业生到制药企业从事生产和销售居多,这方面人才也是企业招聘的主体。据介绍,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学生的就业志愿主要是北京三甲医院的药房。但调查结果显示,这方面的需求很少。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制药厂和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代理。
科研人员——在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
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国内外贸易。
药学,是什么?
药学,从哪里来?
药学,要到哪里去?
提到药学,大多数人马上会联想到制药和卖药。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有一定偏差的。从《药物设计学》与《药物化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药学是个古老的专业,人类自从出现和医疗活动开始就有了药学。那么,现代药学是究竟是个怎样的学科? 学生毕业后真的只能做医药代表吗 ?(据某些师兄说,整个中药学院大多只能做医药代表……)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和选择 ?
什么是药学?
药学是医学学科中药学大类中的一个专业,主要研究和药物相关的学问。具体来说,从最开始的药物研究、开发,到生产、加工,以及最后的流通使用,所有过程只要是和“药”相关的,都属于药学的研究范畴。人们常会将药学和制药工程混淆,药学主要注重于药品本身的基础研究;制药工程的重点则在于工程,侧重于制造生产出合格的药品。
注:药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类中的药学类,其中药学类共10个专业,药学专业在药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医学大类中排名第2位。在药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药学,中药学,应用药学,药物制剂,药事管理,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海洋药学,蒙药学等。
哪类学生更适合?
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等。各校根据开设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课程设置也会有所差异。(回复【计划】可以看广中医的药学培养计划)
药学主要是以化学和生物医学为基础的。从所学的课程不难看出,其中很多都和化学相关,有人开玩笑说,药学是半个化学。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那些化学、生物学科基础比较好,或是对它们较感兴趣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药学专业的学习。
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中显示:药学专业就业率区间处于B阶段,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6000-18000人,就业率在80%—85%之间。《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药学专业就业率为92.9%,在就业率较高的50个本科专业中排名43位。总体来看,处于中等偏上位置。
药学,要到哪里去?
就业专业性强 收入差距大
目前,药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
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药房、药厂等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物的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公司职员、医药销售人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流通及销售等工作。
从北京各医药类院校的学生的就业意愿看,主要是北京三甲医院的药房,和医院的临床药师。但实际就业率情况却并非如此,学生真正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只有5%左右,除了30%左右的考研深造以外,很大一部分都被各医药公司、制药厂吸收。
一位从业多年的资深技术人员李女士告诉我们,从事药品开发、研究的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相应的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条件也会比较高。从事生产质量保证等工作,对学历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依然是很严格的。比较之下,从事销售工作对专业要求要低一些,而更侧重销售能力和社交能力。目前药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月薪约为2000~3000元左右,而在大型医药企业或外资企业从事药品销售等工作的毕业生,年薪一般都在15到20万左右。这些年来药学专业毕业生中一直流传着“一流的人才去卖药”的说法。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药学会委员刘云表示,确实从整体来看,普通药学专业毕业生收入和卖药工作的收入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人做药品销售能够很快赚到钱,但从职业的发展来看同学们还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职业规划。药学和医学一样是一个经验型、技术型行业,选择好自己的专业方向,踏实而坚定的走下去,未来必然有非常广阔的领域和发展空间。
高端人才很抢手 终端人才有缺口
一些名牌大学的药学专业就业情况也还是很好的。如,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总体供需比率能够达到1∶3~1∶4。刘云表示,中国的制药业,若要摆脱依赖仿制药、进口药的局面,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新药开发的队伍中来。其中,很多专业高质量人才还是非常稀缺的,有些院校的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学生供需比甚至达到1∶10,非常抢手。
药学的主要专业方向有: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在这些专业方向里,药物化学(主要是药物合成)的就业形式是最好的,人员缺口最大,工资也非常高。但是合成接触的试剂都是毒性很大的,有毒试剂危险性很强。另外,药物分析专业就业面也比较广,而且薪金待遇也算不错。再次就是药剂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药剂学近几年有所降温,但是,如西药药剂等专业对人才还是有很大的需求量。药理学虽然就业面较窄,但凡研发新药,不管西药中药,不管外企国企,都需要做药理实验。
在选择职业时,很多人宁可去做药品销售,也不愿做驻店执业药师。面对这种情况,李女士表示:“最关键的是,含金量和收入不成比例。”执业药师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一样也是由国家统一考试、注册,而考试通过率仅约20%,而且还要定期接受继续教育,执业门槛较高,但其在药店的收入没有体现其含金量,所以很多执业药师都放弃药店,流向了一些工资较高的药企或医疗服务机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药学毕业生虽然很多,但真正的一线岗位还是缺口不小。尤其在新的《药品管理法》出台后,药品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规定要求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技术人员。但现状是,我国药店众多,而具有执业药剂师资格的截至2012年底,全国仅有约22.6万人。而以欧美国家的相关标准,每800-1500人就配有一名执业药师计算,我国执业药师的数量更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本文来源:
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5
一、通信专业解析
什么是通信
通信的简单理解,就是信息的传递。现代的通信方式十分多样,如邮政信件、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信、网络通信(QQ、MSN、视频、E-mail)等。人们采用如此之多的通信方式让各类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递,这才是通信的本质。
通信专业属于工学中的电子信息类,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并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通信学什么
通信专业本科阶段专业主干课程有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光通信技术基础、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等。(课程根据院校不同有所差异)
通信行业涉及领域广,可以说是跨了电子和计算机行业,当然所学的知识也相对复杂,主要涵盖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如信息论基础、计算机网络等属于计算机类;电路原理、信号处理等属于电子类;通信原理等属于通信类专业基础课。
通信专业主要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交换与通信网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培养从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研究、制造、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人才。
二、专业与就业
通信领域发展迅猛
如果让人们选出近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恐怕是非通信技术莫属。随着通信与各种新技术结合的层出不穷,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如电信、网络、家电、金融、医疗、航空、工业等等。
先来看看通信的传统领域。我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光纤、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互联网等。信息通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和先导产业。从1995年到,固定电话用户8年增长了6倍,达到2.85亿;移动电话用户8年间就增长了74倍,到20达到2.96亿。到了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03亿。从数字上来看,行业增长的形势不得不用“迅猛”二字来形容。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发展。3G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通讯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在几年前,人们的手机功能还停留在短信和通话功能上,如今上网、游戏、微博、微信、手机视频……众多通讯手段已经把人们的手机变成了个人手持终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使得现代通信正经历着一场“革命”。
主要就业领域
虽然很多人认为传统的通信人才已经饱和,像电信、移动、联通这样的企业更加难进,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真正有实力的通信人才还是很抢手的。
目前,从通信专业就业类型上说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软件如软件开发、网络的设计、应用软件的编译等等;硬件方面主要是去电子通信器件一类的公司。
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涉及通信运营商、现代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电子信息类技术研发的相关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公司、企事业单位等,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运营商,中兴、华为、大唐、富士康等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三星、贝尔等外资企业。
3G领域也给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把嵌入式技术等与计算机相关的领域作为一个重要教学方向的原因。
物流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6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技术操作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到企业或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管理(包括生产企业资源计划、物流、调度、组织与控制)、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事工商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和物流相关部门的社会物流、生产物流和绿色物流方面的工程策划、仓储、配送、装卸等工程技术设计、装备选型与开发应用、管理和营运等工作。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7
(一)旅游产业空间扩张机制
一个区域的旅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更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谋求与其他区域合作,由于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合作的对象往往是它的周边地区。这种合作大多基于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
1.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势在必行,这也是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泰两国的合作突破了仅仅互为客源的局限。目前,泰国十分重视澜沧江一湄公河这一旅游线路。2004年8月由曼谷和清迈等地的买家组成的泰国旅行商前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考察,准备在适当时机向泰国和第三国游客大力推荐澜沧江一湄公河跨国黄金旅游线。新加坡、菲律宾也进一步加大了开拓中国旅游市场的力度。过去,马来西亚的旅游产品总是与新加坡、泰国捆绑在一起,当前,马来西亚以“一国休闲游”作为推荐的主题,这表明与中国的旅游合作会有新的模式。
2. 旅游市场拓展的需求。
资料来源:(1)东盟秘书处网站http://www.aseansec.org;(2)《中国统计年鉴》各年;(3)《云南统计年鉴》各年
一直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旅游往来都保持着一个良好的态势。中国到东盟的旅游观光者约占东盟的国际旅游人数的5%~6%,而东盟到中国的旅游观光者约占中国的国际旅游人数的17%,东盟到云南的旅游观光者约占云南省的国际旅游人数的10%~25%,说明东盟已成为我国与云南的一大旅游市场,同时,我国也将成为东盟的一大潜在市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可诱发云南的旅游竞争潜力,促使这种潜在市场变为现实。
(二)区域利益动力机制
1. 资源互补,发挥比较优势。
东南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云南省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资源,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构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云南若与东盟各国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初期阶段,相互介绍客源,进一步联合开发景点,考虑区域内旅游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联合经营一些具有特色的跨国旅游景点和线路,合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重大节日。老挝的旅游资源与云南的旅游资源竞争性小而互补性强,其独特的生态条件、丰富的低海拔热带雨林和内陆山地民族风情,与云南的高原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组合。若云南能适时抓住机遇,形成中老陆路旅游环线,不仅方便了旅游者,使其凭添诸多旅游乐趣和景点项目,还能使滇老的旅游资源实现互补共享,从而加快两地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经济驱动,旅游合作内在动力。
不少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云南省的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5.3%,旅游外汇收入占出口创汇的20.3%。1991至1995年期间,国际入境旅游人数翻番,给东盟各国带来了经济利益,促进了就业人数。据统计,到1997年,就增加了2600万个就业岗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带来的利益,使各方看到了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合作的必要性和广泛空间。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网站
根据区域一体化理论,自由贸易区会明显产生贸易创造效应,拓宽区域内的贸易增长和要素流动。如2002年,美国吸收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90%,向墨西哥投资占墨西哥所吸收外资的70%。欧盟区域内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目前正朝着经济联盟的方向发展。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不论从东盟内部还是从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来看,都低于其他自由贸易区的平均水平,但这也说明目前双方之间的合作潜力很大。
(三)政府引导机制
1. 政策导向。
政策导向是区域间旅游合作不断演化和升级的主要动力,它一般是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的作用于区域旅游合作。1998年1月在菲律宾宿务岛举行的东盟旅游部长会议达成了《关于旅游合作的部长级谅解备忘录》,提出了合作的目标: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整体的旅游目的地,加强成员国旅游部门(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简化区域内旅游的手续,促进有关旅游部门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并且完善了旅游合作、监督的机制。2002年中国与东盟10国签定的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为双方旅游业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搭建一个新的合作平台,创造更多的旅游贸易机会。
2. 调整规划、分工协作。
跨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旅游环境整治、旅游安全维护与市场秩序整顿、旅游信息网络建设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域联合协商的方式妥善处理好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在恰当的分工协作中明确各方的职能、责任、权利、利益和义务,并形成有利于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调控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这三种机制形成一股合力,就能加速国际旅游合作的发展。当前,云南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主要还是在政府引导层面,区域利益机制中的主体,旅游企业的微观动力机制启动弱。因而,还需要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引进管理机制和经验,学习先进思想,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二、云南旅游业竞争潜力分析
(一)国际旅游进入度提高
这首先体现在通过政策协商,简化入境手续和费用,降低旅客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可以使一些潜在的游客变为现实。争取将互免签证政策扩展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允许云南省率先在边境自由贸易区中实施商务人员互免签证。参照欧盟“申根签证”的模式,与东盟成员国协商,实行第三国人员只需获得中国或东盟其中一国签证,即可持护照或有效证件在本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间指定的口岸出入境。另一方面是云南正在进行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会降低基础设施对游客入境的限制。云南在通向东盟国家的通道建设中,海运是其竞争弱势,但在国际游客入境方式中,主要是通过航空、铁路、公路和河运方式,正好避开了云南的国际通道劣势。
(二)带来促进云南会议商务游发展的机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旅游业就会发达起来,在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时候,国人就有能力到周边国家旅游。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会提高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云南的地理优势使得其成为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尤其是在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建设中,这种影响力得到了其它国家的逐步认可。云南要抓住这个机遇,发展会议商务游。过去云南在会议商务旅游方面受到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信息辐射能力的约束,限制了会议商务旅游的发展。云南要完善发展会议商务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国际贸易中心外,应在几个基础设施较好的、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城市建立新的会展中心,要大、中、小各级别相配套,还要指导酒店建立自己的会议设施。会展商务游首先定位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当务之急还要加快云南省连接东盟国家的信息通道建设,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发挥通道的辐射作用。
数据来源:《2005中国旅游年鉴》
(三)为提高云南旅游资源的整体规划提供了外力
云南的旅游资源规划是,主要发展滇中、滇西南、滇西、滇东南、滇东北与滇西北六大旅游区域,但这六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不一,相互之间合作较少,还未形成资源互补,这不利于云南旅游业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数据来源:各年《云南统计年鉴》
近几年海外游客来云南主要集中在昆明、丽江、大理和迪庆,而红河、版纳2000年以来,海外游客有明显的下降,而这几个地区在地理上与东盟国家相连,在景点上也有西双版纳景区、腾冲火山热海景区这样的一级旅游景区,加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后,这几个地区能够提高景区质量、服务管理质量和可进入条件,加强与邻国及省内其它地区的合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目前,除了鼓励各地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滇西南、滇西、滇东南、滇东北与滇中、滇西北六大旅游区域也应合作,相互介绍客源、联合宣传、特色互补。还要尽早作好全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避免景点规模过小、重复建设,造成过多的替代效应。
三、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此,针对如何将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提升云南旅游业的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积极争取特殊政策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从我国出境旅游业日渐发展的势头看,是可以将互免签证政策扩展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但在实施中可能存在一个过程:首先是建立快速提供个人签证的服务,在几个工作日便可完成再次跨境旅游的所有签证服务,而且其手续费用必须低于旅游者在本国重新申请的费用;然后是逐步从个人签证到互免签证的转换,中国及东盟以外的他国游客只要获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旅游签证,就可以在各国自由游览。另外要加强与东盟的交通通道、信息通道的对接。
(二)加强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带的建设
以深化和拓展次区域合作内容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与次区域各国和大湄公河旅游协调机构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协调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调动地方、企业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双边、多边和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和推动云南与次区域各国旅游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此,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围绕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迅速研究和制定云南参与次区域旅游合作工作框架;二是建立和完善对外联络与协调机制;三是切实推进次区域旅游合作重点领域工作的开展。
(三)提高与东盟在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建设上的相互投资
从大旅游的概念来考虑,旅游业包括“玩、住、行、食、消费”等各方面,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依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且需要完善的交通设施和景区配套设施等等,云南首先是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大旅游景区的公路设施的修建与改建投入;其次是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如旅行社、星级宾馆、景区公共设施等的服务,可以在旅游景区设置旅游协会的分支机构,以及时保护游客利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并为会展商务游奠定物质基础。而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的开发上,可引入东盟国家的资金;同时,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旅游基础设施、景点开发较为落后,相比而言,云南企业有技术上的优势,要从政策上坚决鼓励云南的企业参与这几国的旅游建设。东盟各国正在逐步统一旅游业标准,云南要及早加入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2各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云南统计局北京:云南统计年鉴(1991-2002各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com.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8
关键词:劳动关系;就业;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6-4;G642
引言:本文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的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加以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以及对比研究方法等主要方法和手段来深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将“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做好细节,关注质量”作为院校的指导思想,通过成立的专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本部分采用定量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来研究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
图1 近5届劳动关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总体毕业去向统计
注:计算公式--近5年(2011~2015届)毕业去向各项人数/近5年(2011~2015届)应届总人数
据图所知,近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分别为:出国3.4%,待分0.8%,二分30%,考研8.8%,派遣57%。派遣及二分人数比例占主要地位,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選择直接工作方式。但是,经过深入研究可知,虽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水平,但是近两年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2%左右。
结合劳动关系专业近五年就业情况来开,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基本维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就业率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市场需求情况因素,还有课程设置、其他院校增设劳动关系专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劳动关系专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关系专业对于解决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劳动关系专业就业情况而言,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专业就业率偏低
我国各高校劳动关系专业为满足多元化就业形势,培养目标更倾向于国家公务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岗位。无论是名牌院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多形成培养公务员这一思维定式。上述情况严重背离了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特点,国家机关能够提供的相关岗位较少也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国内部分院校在扩招过程中也增设了劳动关系专业,这种缺乏调研的盲目增设、扩大招生的情况进一步拉低了专业就业率。
2、专业认可度较差
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关系专业认同度较低。这种情况主要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劳动关系专业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方向性的欠缺导致报考学生未能将自身情况与专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其二,政府与社会对于劳动关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突出表现于人才招聘单位提供的劳动关系岗位少之又少。
3、就业方向不明确
通过分析国内各高校就业信息可知,我国劳动关系专业定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方向为经济学,主要侧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其次,培养方向为社会学,主要侧重于劳动法规与社会保障学方向;第三,培养方向为公共管理,主要侧重于培养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领导与协调能力。由于就业方向各不相同,造成用工单位与就业学生对岗位认识存在较大偏颇,毕业生无法更好地与就业岗位相结合。
目前,高考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就业率、高校知名度、高校所在地域等主动因素影响。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很多学生受到该院校在北京,属于部位直属院校的影响。这些学生填报志愿时忽视了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就业方向的深入分析。
4、自身素质有待完善
由于劳动关系专业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还需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因此,专业院校需重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需提升学生的领导、组织、合作、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各院校应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只有通过更多工作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综合素质。
5、课程设置系统性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设置劳动关系专业较晚(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早设置了劳动关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由于该专业设置时间较短,所学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
三、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举措
通过调查法对国内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八所国内院校,以及国内十多所设置劳动关系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该专业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专业招生受阻
受国内院校扩招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格局短期内无法缓解。另外,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为院校与报考学生拥趸的方向,作为该专业的分支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受到较大冲击。根据推测,这种负面影响还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增加。
2、就业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趋势
目前,劳动关系专业就业呈现出逐渐下滑的态势,且专业就业率也随之下降。受多种原因影响,这一格局短期内无法根本发生转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复苏与市场环境不断规范的进展,劳动关系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各界对劳动关系专业认识的深入,各专业院校不断重新塑造专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劳动关系专业将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热门的专业,就业趋势将从晦涩走向光明。
解决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学生个体与社会等多方位的参与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没有相关师资力量的院校加大劳动关系专业方面的投资,以此保证劳动关系专业学生专业性较为突出的优势。
其次,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弱化劳动关系理论教育,强化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如: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被企业认可,进而提升专业就业率可能性。同时,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教育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我国各专业学生中有较大比例生源在入学前对专业认知度较低。入学后会因为心理落差造成对专业的抵触。院校应适当调整入学后学生跨专业的可能性,同时针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这样有助于新生对专业有足够的认识,并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专业院校可单独或组成相关的专业协会,并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媒介不断宣传劳动关系专业的特色、优势,以此提升相关用工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如条件允许,还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机关大内、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探讨。这不仅能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思路,还能以此实现专业的对外宣传。
通过个案法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业指导加以分析。针对上述不利因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不断开辟出更好的就业指导思想,这也将影响着该学科的良性发展。首先,做好毕业生出口工作。通过积极的外部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通过QQ、微信、电话、飞信等现代化通讯方式将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其次,发掘专业优势。目前,我国很多管理类专业多存在“大而全、广而浅”的共性缺点。很多毕业生看似就业面非常广泛,但其专业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相距甚远。因此,劳动关系专业应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努力打造出具有开创性、实践性、理论性的专业。再次,注重以实践为中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数量与质量直接影響着毕业生与社会的融入效果,优质的实践不仅能让毕业生进行“软着陆”,还能快速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让就业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同时,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危机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学校会针对入学伊始的新生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四年的时间让学生有一个质的变化,蜕变为更加接近社会,更加接轨于岗位的可用之才。
结论:
本课题明确了几个重要研究观点:以通用和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导向、专业就业率有待提升。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具有较强的推动价值、平衡大学生的专业就业率,并奠定了劳动关系专业就业理论,对劳动关系专业的教育理论有长足的影响。本课题结合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量数据,研究成果对我国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还提出了以就业为龙头,以开发专业优势为主线索,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保障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常凯,等.劳动关系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56—57.
[2]丁沧海.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23-24..
[3]王秀娟,徐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分析[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01-08.
[4]石晶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2009(07):109-110.
[5]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58-62.
【机制专业就业前景分析】推荐阅读:
专业发展机制10-15
中职机制专业10-26
高职专业预警机制10-25
建立专业发展导向机制08-11
机制专业实习报告05-29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10-11
航空专业就业前景分析07-25
汽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07-31
医药专业 就业前景分析08-08
俄语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