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异质与同构

2024-10-21

翻译的异质与同构(共5篇)

翻译的异质与同构 篇1

翻译的异质与同构

文化异质性在“后”学时代得到充分张扬,而文化固有的同构性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也得到凸显.过度彰显文化异质性的译文因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诠释困难导致无效翻译;而过度宣扬同构性的`译文因其对于译入语环境异质性的考虑不充分,盲目追寻忠实于原著的神话而演变成“改写”.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原作与译作是差异下的平等补充的关系,译文应充分考虑文化的同构异质性,在与原作、原语环境的同构基础上宣扬文化的异质性.

作 者:陈苏娟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2(1)分类号:H315关键词:文化 异质同构 它者 平等补充

翻译的异质与同构 篇2

古代笔记与当今博客, 一古一今, 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 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 简称为“blog”, 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但仔细考察, 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二者虽然内容不同, 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 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代笔记最早出现在先秦, 形成于魏晋, 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 但作为一种文体, 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 不拘形式, 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 发表看法, 篇幅一般短小, 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 上自天文, 下至地理, 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 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 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 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 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 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 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 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 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代笔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 即所谓的‘笔记小说’, 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 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 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 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 但总体而言, 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 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 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 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 简称为blog, 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 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 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 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 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 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 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发布者, 即博文的发表者, 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 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博主的角色看, 有的是个体, 有的是单位, 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 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 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 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 自由地发布博主 (个体或集体) 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 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 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 从内容上看, 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 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 到宋代发展成为繁盛的局面, 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 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 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 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 都可以说无所不包, 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 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 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 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 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 (她) 的所见所闻所感, 可以是见闻的记载, 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 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 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 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 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 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知道, 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 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 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 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 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 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 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 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 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 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 从表现形式看, 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 如刘叶秋将古代笔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 但从行文看, 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 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 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 看似无意为文, 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 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 意兴所至, 笔亦随之, 或写人情, 或述物理, 或考核名物, 或考论经史, 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 形式上不拘一格, 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 却能做到内容充实, 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 语言质朴自然, 不事雕琢, 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 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 充满趣味性, 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 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

限限, , 给给予予作作家家以以思思想想表表现现、、情情志志抒抒写写的的充充分分自自由由。。它它以以作作者者自自身身为为主主体体, , 往往往往可可以以突突破破传传统统文文体体规规范范的的局局限限, , 从从思思想想到到行行文文都都十十分分自自由由, , 既既可可用用以以抒抒情情叙叙事事, , 也也可可用用以以说说明明议议论论, , 风风格格亦亦庄庄亦亦谐谐, , 文文体体或或骈骈或或散散, , 篇篇幅幅可可长长可可短短, , 初初无无定定格格。。正正因因为为笔笔记记为为作作者者提提供供了了极极为为广广阔阔的的放放言言肆肆论论的的空空间间, , 所所以以笑笑话话、、游游记记、、传传奇奇等等传传统统文文体体, , 随随笔笔、、小小品品、、杂杂文文等等现现代代文文体体往往往往孕孕育育其其中中。。””[[11]]这这很很好好地地概概括括了了古古代代笔笔记记的的表表现现形形式式自自由由灵灵活活的的特特点点。。而而博博客客也也是是一一样样, , 虽虽然然内内容容多多样样化化, , 有有文文学学、、政政治治、、财财经经、、体体育育、、医医药药等等不不同同类类别别的的区区别别, , 但但不不同同类类别别的的博博客客形形式式也也是是自自由由灵灵活活的的, , 篇篇幅幅长长短短不不一一, , 最最长长的的几几千千或或上上万万, , 最最短短的的十十几几或或几几十个字。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表达达方方式式也也是是多多样样的的, , 有有议议论论、、记记叙叙、、抒抒情情, , 容, 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 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 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 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 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 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 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 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 但随着博客的出现, 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 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 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 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博客, 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 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 整个社会变小了, 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 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 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语

笔记与博客, 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媒介介有有差差别别, , 前前者者主主要要是是文文字字的的记记载载或或著著述述, , 随随着着社社会会的的变变化化, , 其其作作品品中中使使用用的的语语言言或或许许会会束束缚缚后后来来者者对对它它的的理理解解与与接接受受。。如如我我们们现现在在阅阅读读古古人人的的笔笔记记作作品品, , 第第一一个个障障碍碍就就是是语语言言文文字字的的问问题题, , 文文言言文文退退出出历历史史舞舞台台后后, , 笔笔记记这这种种传传播播文文化化的的形形式式也也许许会会让让后后来来者者望望而而却却步步。。但但是是, , 由由于于它它所所赖赖以以存存在在的的文文字字具具有有稳稳固固、、长长久久的的特特点点, , 使使得得笔笔记记具具有有永永久久性性的的特特点点, , 它它可可以以千千年年地地流流传传下下去去。。

因因此此, , 现现代代网网络络的的高高速速运运转转, , 使使笔笔记记与与博博客客在在这这方方面面又又有有了了很很大大的的不不同同, , 后后者者通通过过网网络络的的手手段段, , 其其借借助助的的传传播播媒媒介介更更加加多多样样化化。。参参与与博博客客的的传传播播者者也也是是各各阶阶层层均均有有, , 但但大大多多数数是是普普通通大大众众, , 如如草草根根博博客客;;有有专专家家学学者, 如精英博客。所以, 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播的的广广泛泛性性等等特特点点。。

《东京梦华录》

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 甚至小说。所以, 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 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 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再次, 从承担的功能看, 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 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 自人类诞生以来, 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 文字未产生以前, 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 自文字产生以后, 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 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 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 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 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这样一来, 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 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 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 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 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

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 还是一个未知。当然, 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 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 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 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 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 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 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 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 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 2003 (2) .[1]陶敏, 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 2003 (2) .

[2]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 2003:4.[2]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出版社, 2003:4.

语言、艺术的同构与异质 篇3

《符号,语言与艺术》在符号理论和符号学美学越来越受人注目的今天,为通过批判、改造以丰富并建立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符合中国文化现实和文化特色的符号理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本书对语言与艺术在符号意义上的同构与异质的探讨很有启发性,如作者在“系统意义”与“指涉意义”的论述中认为,根据语言、艺术等符号现象中“一体”与“多义”的辩证关系,系统意义是指符号体内部结构的特定秩序,指涉意义是指一个符号体同它以外的外部世界的联系。就语言而言,对句子系统意义的解释,是依据句法的既定秩序对句子进行摹写,语句系统意义的揭示就是句法秩序的显现。在语言行为中,语句的指涉意义主要是通过对词的解释来建立的,而词的指涉往往又是多义的,一个词的指涉意义通常是多种语义的历史集合。语言与艺术在符号意义上的异质,主要表现为符号系统意义的区别。因为话语是线性的语音流,所以语言的系统意义在语句中首先表现为词的顺序;同时系统意义上的词法句法还有一种对词以至整个语句指涉意义的限定作用。但是在艺术作品中,比如小说这样的叙事文学作品,因系统意义的主要功能为表现作用,尽管其叙述同样被语言的句法所限定,但它的语言是一种后设语言,在叙述平面(字面)之下,还有一个“语言”系统;只有在这个符号系统当中,才能真正获得小说作为艺术作品的指涉意义。一般说来,在语言当中,符号的指涉意义是直接的、最终的、明晰的,并呈现为一种“向心”形态和“聚焦”现象。在艺术中,符号的指涉意义则是间接的、衍生的、模糊的,呈现出的是一种“离心”形态和“变焦”现象。“离心性”和“模糊性”越强,艺术的效果越强,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越大。作者有关艺术和语言在符号意义上的同构与异质的探讨,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乃是如何透过艺术作品的具体叙述景观,去窥探和把握作品更为深远的用意和内涵;这不仅对创作和欣赏至关重大,对批评则尤其显得必要。因为离开了对艺术符号指涉意义的自觉的历史追索,便无法建构新颖、健全、深邃的批评模式。另外,要完整地描述出语言和艺术的交流功用,还必须从符号的实际应用当中来认识符号的意指和交流活动。“语境”在符号学中是一个专门概念,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语言和艺术,“语境”主要指的是对话情境。“对话”体现了解释的过程,对话情境实际上是解释展开的空间态势,是解释最为重要的实践依托。作者指出,“习惯”是人类思维科学的一个基基本范畴;习惯也就是约定俗成,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准则。人类选择语言作为基本的信息传递和储存手段,说明语言能够以最小的生理、智力的消耗,表达最大的交际需要和信息储存。语言因“约定”而“俗成”,具有集体特性(空间特性)和历史特性(时间特性)。语言的对话→解释→习惯这样一种机制,同样适宜于艺术作为符号活动的本质内容。在艺术作品中,所有具有符号指涉意义的功能单位,都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规范。即如戏曲中的“程式”,就是帮助编导、演员同观众“对话”的,具体起“对话情境”的作用。程式遵循“经济原则”,具有集体性和历史性的特点。艺术和语言在语境上的区别在于,后者对话的进行是以直接限定的时间空间和语境的关联作为条件的,前者对话的进行则是以语境的直接特征的消失作为条件的。在艺术对话中,正是由于对时空指示的直接特征的消失,读者才能调动和运用驰骋想象的能力,进行一种新的建构活动,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和各自的文化背景,填补艺术作品在时空上的“空白”。所不同的是,象诗这样的艺术形式,一般在自然语言的层面,就脱去了时空的限定;而象小说等叙事型作品,因其语言的构成,要受自然语言句法和词法的限定,只有在进入后设语言这个深层的符号结构时,才会出现由读者想象驰骋的广袤领域。作者关于艺术和语言在符号应用中同构与异质的比较,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就艺术创作者而言,其真谛在于自觉地追求和创造“空白点”。这种空白不仅是情节、画面等艺术表现要素的空白,而且也是整个作品指涉意义的空白。就接受而言,读者(或观众)可变被动为主动,以自我期待和超前思维,去开拓和填充艺术作品的空白地带。当然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了对艺术作品空白点的重视,最终也才能真正把握批评对象的深层意义和广博蕴含。

(《符号:语言与艺术》,俞建章、叶舒宪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四月出版,3.30元)

翻译的异质与同构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异质同构,整合,科学艺术

异质同构理论是科学与艺术活动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引导方向,在这个方向下,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要素组合而增强感知能力,通过相互的渗透而培养互动能力,再由实践展示而提升自身的综合发展,使幼儿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艺术学科整合的魅力。

一、要素组合,增强感知

两个学科的整合首先要从关键要素的整合开始,对于科学,幼儿教师需要把握真实、规律以及时代感等要素,对于艺术则要把握鉴赏、气息等因素,通过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幼儿们的接触更加全面,从而增强感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将这些要素进行巧妙整合,使幼儿们能够尽快掌握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带领幼儿们练习画画时,基于异质同构的理论下,教师会让他们根据引导进行发挥和想象。如画大海,教师会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小朋友们,请问大海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下面大家来画一画你心中的大海,并且说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幼儿们画完后,教师开始提问,“我的大海是绿色的,因为它受到了污染。”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接着教师又会进行要素的结合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想让我们的大海变得清澈透明,需要怎样的做法呢?”“不扔垃圾。”“用高科技把垃圾从大海里捞出来。”“很好,下面请大家画一画,把你想象中的样子画出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对要素进行组合和引导时,教师从来都不会吝啬鼓励性的话语,使幼儿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画画和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幼儿们掌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从而增强了对科学和艺术活动的整体感知。

二、相互渗透,培养能力

科学和艺术的整合需要两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科学能够为艺术带来方向上的指引,艺术能够为科学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活动中将科学与艺术进行相互渗透,让幼儿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增长科学知识和艺术美感,从而在自身中形成独特的气质。例如,在手工区角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小制作和小发明。针对小制作中的要求,教师会教幼儿们用简单的材料做出有意义的雏形,并带领他们进行体会。同时,在活动时教师会引导幼儿们制作小垃圾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身边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样式,并组织他们进行鉴赏:“小朋友们,下面请大家将手里的小制作进行介绍。”“我制作的是一个小小的垃圾桶,用饮料瓶做出来的,垃圾桶外面我用彩纸粘的,我的垃圾桶携带很方便,走到哪都能随身携带,不用随地乱扔。”接着,教师会用一些垃圾桶的图片,让幼儿们进行评选:“大家说说,谁的垃圾桶做得最漂亮?你最喜欢哪个垃圾桶?”“我喜欢小鸭子的,因为我觉得很可爱。”“我喜欢超人的,因为它很时尚。”尽管幼儿们的表达话语不是很恰当,但从言语中教师能分析出他们喜欢的原因以及对艺术鉴赏的程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点拨,从幼儿们薄弱的地方入手,系统性地训练和培养,逐渐将科学和艺术活动进行巧妙地整合,提升他们的活动能力。

三、实践展示,综合发展

实践展示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主体部分仍然是基于异质同构基础上的科学艺术整合方向。在活动中,对幼儿们进行互动实践的展示,让他们在展示中思考,通过自身的实际与展示的实践进行比较,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让自己进步得更快,综合地进行发展。比如,在带领幼儿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会选取一些比较有科学气息的小活动来引导他们,并通过对幼儿们的教诲,激发他们内心存在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实践展示的方式,在活动中让他们对自己做过的保护动物的故事进行讲述,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但是故事必须是自己真正参与的,并且说感受的同时,能将自己看见的小动物画下来。“我在花丛中看见一只蝴蝶被粘在了蜘蛛网上,我把它救了下来,并且把它放飞了。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了帮助小动物的快乐。”这位幼儿在讲述的同时,将自己画的小蝴蝶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将科学和艺术活动进行结合,在锻炼幼儿们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科学艺术活动的整合,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了展示和引导作用。通过实践的展示和引导,能使幼儿们相互学习,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以幼儿为主体,认真思考研究幼儿的内心世界。在幼儿阶段的学习,正是幼儿们树立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要结合异质同构理论,让幼儿们充分地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仅受到教育,更要在教育中得到收获,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敏,骆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促进孩子技能和创造力协同发展因素的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8(04).

翻译的异质与同构 篇5

【关键词】诗词;意象;词语;力;异质同构

在阅读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时,我们发现:当诗人需要表达一种悲哀之情时,一般都会在杨柳、落叶、流水、夕阳、秋风等一类格调低沉的意象中寻找更合适的抒怀意象。而诗人在运用语言时往往采用冷、落、沉、灰、暗死等一类词语来表达哀伤之情,一旦用上这些形容词语仿佛便使文字具备了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段,在人们心中体会出诗人的哀哀沉沉的诗情,这里面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内质。这里通过格式塔心理派的“异质同构”原理来解释。

格式塔心理派是二十世纪兴起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心理学派,其关于审美体验提出了独特的异质同构美,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主要观点是表现性,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指出:“每一种艺术品都必须表现某种东西,这就是说,任何一种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①那么为什么外在的物质性东西能够表现内存的意蕴呢?阿思海姻引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一点: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仅能从时间的连续中看到心理事实与物理事实之间的同一性,就是在它们的某些属性当中,比如他们的强度和难度、简单性和复杂性、流畅性和阻塞性、安静性和骚乱性中,同样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他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对这种同一性进行了独到的解释,认为这里由于在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有结构上的相似性。 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棵垂柳下垂的柳条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也正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及其柔软性与悲哀的心理结构是有相似性之故。”②

通过表现性,他们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表现都具有力的结构,象“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与坚强、和谐与混乱、前进与退让等等基调,实际上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存在形式(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质料是不同的,但其力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当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当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力的结构相对立而沟通时,那么我进入到了身心和谐,物我同一的境界。人的审美体验也就由此境界而产生。如中国古诗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澹而如唾。”春山(物理世界)与人的“笑”(心理世界)虽然是不同质的,但它们的力的结构是相同的,即都属于“上升”的类型,因此,春山与笑就是异质同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产生了”春山淡冶而如笑”的美好诗句,给人以审美的快感。

杜甫的《野望》: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浑。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次。独鹤归河晚,昏鸦已满林。

诗中并未直抒肃寂凄清, 肃寂凄清之情却自见,那是因为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异质同构的原理。在近景中的孤城,落叶,独鹤,昏鸦,远景中的远水,迥山、沉日跟诗中暗含的肃寂凄清之情,虽然质料是相同的(其模式是下降,软弱)。这样诗中的“物”“我”同构契合,统一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诗人有天赋才能去寻找并发现情感的同构物,对应物,在意识中的意象被诗人发现得越多同构,对立物,他越能运诗抒怀,诗歌越有新意。

夕阳,白云,落晖等不同质的物,其力的结构都有“下降”的结构,因而表现一种同意“下降”型力的哀情在诗人刘长卿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长卿是中唐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像黄昏之夕阳。而沉之落日,光焰顿时黯然下来。表现在诗歌上唐时那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慷慨之势,外观情绪及由此而构成的盛历诗歌的雄浑气象不复存,代之的多是对社会现实失望,无奈的叹息与咏唱,流露出一种惆怅衰飒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诗歌情感,刘长卿情感便是一个典型。

《自鄯阳远.道中寄褚徵君》:“元气连洞庭,夕阳落波上。”《清明后登城眺望》:“长安何处是,遥指夕阳边”。可诣是刘长卿诗作中“夕阳”“落日”暗示国运衰徽的注解。

而“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赵巴南书情寄故人》)。“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恩赦重推使牒追赴苏州》)。“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秋杪江亭有作》)“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移使鄂州》)等的“夕阳”意象是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功名无望,叹老伤怀的一种艺术表现和反映。

在诗人以夕阳、白发等来表达一种衰情时其力的结构都表现为“下降”恰与意象的质的结构相同,抒发了诗人具体的各种人生情感。据统计,刘518首诗作中“夕阳”出现33次,“落日”36次,“日暮”11次,“日夕”21次,“白发”17次,“白首”23次,“白头”3次。可见诗人对“夕阳”意象有一种情结,与其情感的基调相符,表达了他人生之性。

据笔者统计,在陶渊明诗文中出现的有关“云”“鸟”“松”“菊”意象的诗歌数量不少。陶诗不过百余,“云”有26处,“鸟”不少于29处,“松”不下10处, “菊”5次以上,并且诗人采用“云”“鸟”“松”“菊”所蕴含诗意本人于归结,认为“云者,无心”,即诗人的自由心性,如“云无心的出岫” “重云蔽白云,闲雨纷微微”;而“鸟,随意”适诗人的心性,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松:固志”,诗人净身守节,如“亡径就荒,松菊犹存”;而诗人终生爱菊,以菊为意,因菊高洁。如“秋菊曷目,而挂?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云”“鸟”“松”“菊”质之不同,而因力的相同而能为诗人所采用成为诗人心中的抒情对应物。

当诗人日观万象,闲居田园之中,山间水气凝云,随涧而起,因风而游,既无脚亦无翅,散则藏于万物之间,聚则洁白一片,浓则乌云遮天,与诗人居田园的心理相比,及至诗人的人生境遇,云境与诗人心境有某方面的同一性,即在力的结构上,云的随意,无依正与诗人生命的随意,及感悟人生无依能够契合;云的自由与诗人心性的自然取得一致;浮云的不定与诗人人生的不定也达成共协,因此产生异质同构效应,诗人诗中之“云”便代表着其心理结构的“力”的结构,诗人的人生情感蕴含于中。“鸟”、“菊”、“松”同样有着这种“异质同构”的现象。

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不自觉地运用了异质同构原理,而在诗歌语言运用过程中同样运用了此学说,特别是诗人炼字艺术的突出,能更深刻地表现诗歌艺术。这是甚为古代诗人重视。

王维善于捕捉自然事物有的光和色,并注意对色彩字眼修炼: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枳寺》)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光与色对诗人心理的影响,其实色彩明暗轻重在人心理造成的反应,同样可通过异质同构学说来解说。“白”与“青”显“上升”形态,与诗人心情相同。“泉声”能“咽”“危石。日色可以“冷”青松,“咽”和“冷”是一种和谐的力,深山的清幽景色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正是诗人明静心境的写照,与“和谐”异质同构:而空翠之前所以能“湿”人衣。在于其“翠”的明丽,浓烈,极大程度地触引着诗人的心灵向往,与诗心存在着同一性,景是“和谐”的,情心是宁静的,平和的,帮能相通。诗人用通感体悟,无意中体现异质同构的理论。文化合作在炼字时往往重在形容词和动词上。因为它们在“力”上更能看出明显的倾向,与诗人的情心能起到呼应,产生相对应。

上一篇:爱婴医院 新生儿科岗位职责下一篇:割麦子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