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合作

2024-08-07

异质合作(共8篇)

异质合作 篇1

在高中地理新课改中, 地理教师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新的观念和理论武装自己, 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效率, 教师采用了各种学习方法。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 既能培养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性理解和逻辑思维, 还能使他们通过倾听他人对地理知识的看法来获得对问题更深刻的见解。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采用了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下面谈谈对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看法和见解。

一、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异质小组就是高中地理教师把班级中的学习水平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特长和爱好不同、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

二、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和同质小组合作学习的区别

异质小组和同质小组在分组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同质小组是把学习水平和智力, 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生活背景相同的学生编到一个小组。同质小组中小组成员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在小组间的差异却很大。在教育教学中, 采用同质小组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等级差距, 在学习能力和效果上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在教学中的区别有。

1.同质小组由于小组间的差异很大, 水平较高小组的学生希望获得更高的水平会更加努力学习, 而水平较低小组的学生对学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异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对于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小组中学生好的学生辅导学习较差的学生, 使小组中成员的水平都能获得提高。

2.高水平小组的学生会从内心对低水平小组的学生产生歧视, 认为他们不如自己。低水平小组的学生会逐渐地和高水平小组的关系越来越差。在异质小组中, 小组间成员在讨论问题时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在友好合作的情况下, 学习能力共同提高。

3.高水平小组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学习较好, 产生骄傲的心理, 而低水平小组的学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产生自卑心理。在异质小组中, 每个学生都具备较好的合作意识, 热心帮助他人。

在教学中, 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的高中地理素质, 可以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的互助精神。

三、优化分组策略, 提高学生地理素质

在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 如何分组才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深入到学生内部,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好组后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讨论, 教师可以把每个小组的学生安排到成前后桌的位置。在学生进行讨论时, 因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方式不同, 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 所以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随着学生地理能力的提高, 在整个班级可能会形成小组中学生的成绩都相当, 而小组间学生的地理能力水平差距很大。这时, 教师就要把班级中的学生重新分编小组, 重新组成新的异质小组。

四、异质小组合作学习起到的作用

1.在异质小组中, 学习较好的学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他们可以带领小组中的成员自觉地进行学习, 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 使学习较差的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 对其他成员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所改进, 使这些学生对高中地理逐渐产生兴趣。

2.同伴互教得到了落实。教师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命为小组长, 小组长在异质小组中发挥了互帮互助的精神, 在学习中, 不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还会帮助小组中的成员来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

3.伙伴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异质小组里, 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个性等各不相同, 但是, 为了小组的荣誉, 大家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学会了沟通、学会了谅解。人与人的关系得到了融洽。

4.思维方式得到了丰富。在异质小组里, 由于每个成员的社会经历、知识领域不同, 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 在经常不断地多视角的学习、讨论和生活中, 各种思想得到了交换, 各种思维方式得到了展现, 大家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丰富了起来。

5.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在异质分组的学习活动中, 水平低的学生得到了伙伴的帮助辅导, 学习水平提升较快。优秀生由于帮助别人, 在指导过程中, “讲授是双倍的学习”, 更进一步地整理了自己的知识系统, 完善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学习方法更加优化, 其学业成绩也就更加优异。

五、异质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 传统教育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纳者和灌输者,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没有学习的自觉性, 就谈不上思维的创新性和发展。在要求地理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的新课改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 也可以对教师和其他学生说出的看法大胆提出质疑。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中, 仅仅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学生之间具备合作精神。要使异质小组合作学习获得最大的成效,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小组中选出学习积极、性格活泼、具备管理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组长, 在小组学习时, 组长负责安排小组成员的学习步骤, 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对小组中的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 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责任感, 都能积极地对地理知识深入研究。例如, 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提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案例的分析材料, 要求各个小组分别从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方面分析水土流失过程中环境的演化, 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各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探究活动与报告单的编写, 其余几个组员分别负责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方面的演化分析。这种明确的分工使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重要性, 不论外外向的学生还是内向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目标, 都能获得提高。

2.教给学生正确的小组学习步骤, 使他们在学习时能掌握一定的流程, 使小组学习能快速、高效地展开。在小组合作中, 既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从他人的看法中获得提高。

总之,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采用异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能使学生最大可能地获得更多不同的信息, 能接受和分享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使学生对地理问题在分析时考虑的切入点更全面, 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具创新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高中地理课堂也将出现异彩纷呈的效果,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能获得提高。

异质合作 篇2

关键词 博弈论;合作行为;合作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 N949 文献标识码 A

The Cooperativ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of Prisoner’s Dilemma under Agent Heterogeneity

ZHANG Xinli, ZHANG Qiayuan, HE Lihong, DONG Tingti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prisoner's dilemma model under agent heterogeneity by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solved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analyzed how the agent heterogeneity affects the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ooperative behavior of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will be in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agent heterogeneity. Extremely, cooperation is the unique dominant strategy when the difference of agent heterogeneity approaches to infinite. It provides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hat the most cooperative system can maintain a longterm cooperative stable state in the real world.

Key words game theory; cooperative behavior; cooperative evolutionary game; prisoner’s dilemma; heterogeneity

1 引 言

合作行为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从微生物到高级动物,从社会性昆虫到人类社会.生物之间个体的合作行为,增强了整个种群的生存能力.然而,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是基于竞争性的,种群中的个体将会自私地最大化自身利益,这显然不能解释处处普遍存在的合作行为现象.为了解释合作行为是如何从自私的个体之间演化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为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数学理论框架,囚徒困境则是演化博弈论被广泛采用研究合作行为的一个最典型范例[1,2].在原始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采用纯策略种群中的个体都有两种选择:合作(coorperation,C)与背叛(defection,D).D策略个体利用C策略个体,获得T收益,而C获得S.双方都合作则获得R,都背叛则获得P(如表1所示),其中T>R>P>S,2R>T+S.在单轮博弈情况下,无论对手采取何种策略,个体的最佳策略总是选择背叛.然而,在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的情况下,二者总的收益才是最大的,这一现象说明了社会两难问题的实质.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Axelrod提出利用迭代囚徒困境来解决合作行为的演化,其中又以Rapoport提出的TitforTat(TFT)策略和Pavlov提出的WinStayLose-Shift (WSLS)策略最为著名[3].姜殿玉等通过引入背叛函数及其严厉度和参与人的背叛愿意,给出了一种惩罚机制下一次性n人囚徒困境合作的可能性[4].李栋等人探讨了一类具有两种状态名声机制条件下的重复囚徒困境存在合作的可能性,得出有3个马尔可夫策略时高效的强健完美纳什均衡,与好名声者合作与背叛坏名声者的策略时最具吸引力的一个策略,此策略促进合作成功并能持续下去[5].王健探讨了如何通过承诺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寻求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并提出重复博弈下的声誉机制是使承诺可信,促使囚徒困境合作的重要因素[6].廖列法等人针对规则格子上的节点的自私行为不能有效抑制问题,提出了一个结合个体移动和噪声因素的演化囚徒困境模型,认为个体移动和噪声对囚徒困境的演化博弈的合作行为产生影响[7].

经 济 数 学第 32卷第2期

张新立等:基于参与主体异质性条件下囚徒困境合作演化博弈模型研究

表1 种群中参与个体的博弈支付表

尽管上述文献在研究种群中参与个体的合作行为演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同程度地提出了解决合作行为的方案与措施,但它们在研究种群中参与个体演化合作博弈的传统方法通常假设种群内的个体是均匀同质的,即种群中的任何个体都是实力对等的,对其他个体的影响是一样的,且都以独立相同的概率和其他个体相遇并进行博弈.然而,这种模型假设过于理想化,因为现实种群中博弈双方的个体实力时常不对等、具有异质性.种群中博弈双方的异质性不仅影响博弈双方个体的收益,而且也影响相应的采取策略,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学者涉及.基于此,本文把参与主体的异质性条件引入到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探讨异质性条件下囚徒困境博弈中的种群能够演化出与均匀同质性种群不同的一些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能够促使异质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演化出具有很高合作率的群体,从而有效地解释了为何在现实中大多数合作系统中都能观测到合作方和接收方之间存在长期的合作稳定状态.

nlc202309031229

2 同质性条件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

考虑到种群中不同的参与个体可以利用各自对应不同的收益表来表示,又因原始囚徒困境中种群中的个体都有两种选择纯策略:合作与背叛,收益表中的参数关系满足T>R>P>S.为了减少收益表中自由参变量的个数,可以定义种群中个体采取合作行为付出的代价为c,此合作行为使对方获得收益为b;个体采取背叛策略不付出任何代价,即P=0,也不分发任何利益给对方,收益表可以简化为只含两个参变量b和c的形式,且满足关系式b>c>0.由于囚徒困境是对称博弈,博弈双方对应的收益表A与B有关系式BT=A.所以博弈双方具有相同的性质.下面仅对博弈一方的演化性质进行讨论.

C DC DCDRSTP=CDb-c-cb0.

现在考虑在一个种群中的个体间随机配对进行博弈.假设在该种群中,采取C策略的种群比例为x,采取D策略的种群比例为y,x+y=1.由于假设该种群内的个体是同质的,实力对等,所以,不管它采取何种策略,种群个体采取的策略只会影响它的收益.此时采用两种策略的参与个体的期望收益与种群的平均期望收益分别为

fC=(b-c)x-cy,fD=bx-0y,

φ=xfC+yfD. (1)

于是,一博弈方采取合作策略的复制子动态方程为

F(x)=dxdt=x[fC-φ]=

x(1-x)(fC-fD)=-cx(1-x). (2)

根据该复制子动态方程,x=0和x=1为2个稳定状态.依据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及演化稳定策略的性质,当F′(x)<0时,x为演化稳定策略.因为F′(0)<0,所以,x=0为演化稳定策略.其动态趋势和稳定性的相位图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不论博弈对方如何让选择,种群中一方博弈个体的最优选择是背叛,而且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所以也是演化稳定的.种群的所有个体最终由背叛个体组成.

图1 一方博弈的策略稳定性相位图

3 异质性条件下的囚徒困境演化博弈模型

在囚徒困境参与个体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的个体经常是异质的,双方实力不对等,此时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和获得的收益显然要受双方异质性的影响[8].在此条件下,当博弈双方都选择背叛时,受到的伤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实力大的一方受到的伤害程度显然比实力小的一方要小得多,尤其从长期来看,这种伤害程度对博弈双方来说都要比实际显现的要大;当双方都选择合作策略时,实力大的一方所选择的策略更主动,得到的收益分配显然比实力小的一方要高.为此,假设种群都选择合作策略的博弈双方实力差异为r1;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背叛的实力差异为r2;双方都选择背叛策略的实力差异为r3.当r1=r2= r3时,囚徒困境显然变为同质性的情形.当r1,r2,r3不全相等时,种群内的参与个体是异质的,异质性不仅对其采取的策略产生影响,而且对分配的收益也有影响.此时采用两种策略的参与个体的期望收益与种群的平均期望收益分别为

图2 两个内点的演化策略稳定性相位图

4 结束语

种群中的合作行为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存在的规律,而种群中个体的异质性又是常见的.本文利用演化博弈的相关理论,对个体具有异质性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种群个体一般都有背叛个体所组成,但是当异质性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群体中背叛和合作的个体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伴随着选择相同策略群体异质性程度的不断增加,群体中背叛个体逐渐向合作个体过渡,直至可以达到群体由完全的合作个体所组成,为自然界中最为普遍出现的合作行为现象提供了有益地诠释,也为促进自然界群体中的有益合作提供了一定决策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MAYNARD SMITH.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M]. Cann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2.

[2] M A NOWAK. Five rules fo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Science, 2006,5805(314): 1560-1563.

[3] R AXELOR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4.

[4] 姜殿玉,郑长波,许作铭. 一种惩罚机制下一次性n人囚徒困境的合作性[J].运筹与管理,2011,20(4):96-99.

[5] 李栋,蒋军利, 唐晓嘉.基于名声机制的重复囚徒困境合作博弈分析[J].计算机科学,2013,41(4):240-243.

[6] 王健.冲突与合作视角下的承诺及其可信性研究—以囚徒困境博弈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49-53.

[7] 廖列法,孙玮,刘朝阳. 基于演化博弈研究移动和噪声对合作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5,64(3):53-56.

[8] C TAYLOR,M A NOWAK. Evolutionary game dynamics with nonuniform interaction rates[J]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2006,69(3): 243-252.

异质合作 篇3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实证研究, 持续了大约一学年 (2010~2011学年) , 包括两个平行班的120多名受试者。本研究的自变量是在合作学习中不同的小组构成 (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或随机合作学习小组) , 因变量为受试的英语后测成绩, 控制变量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英语教师、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异质性是否会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工具包括访谈、测试和统计工具SPSS13.0。

1. 受试

本研究中的受试者为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高二年级两个平行教学班的学生, 年纪在16~19岁之间。笔者将在总分为150分的前测考试中取得120分及以上成绩的学生定义为优等生, 成绩在90至119分之间的学生定义为中等生, 90分以下的学生定义为学困生。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前测成绩、个人能力特点、性别和家庭背景之后, 每个班选取实验受试64人, 男生女生均为32人, 其中男女生中的优等生和学困生均为8人, 中等生16人。笔者选取二班为实验班, 把二班的受试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异质分组, 按照性别、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特点相异的原则每四人分成一组, 共16个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合作学习, 这种小组笔者将它命名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将一班定为控制班, 一班的受试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也分为16个小组, 每组四人同样进行合作学习, 笔者将这样的小组定义为随机合作学习小组。

2. 访谈和测试

台湾著名教育专家黄正杰在与林佩璇合著的《合作学习》中认为, 合作学习的异质分组应考虑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生个人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这四个方面。本研究因此以这四个方面来划分和组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了解这两个班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笔者在实验开始前走访了这两个班的班主任, 了解两个班所有受试的基本情况, 为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收集材料。本研究的测试包括前测和后测, 分别在实验开始和实验结束后进行测试。在正式实验前, 笔者和教这两个班学生英语的老师用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全市期末考试模拟题 (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对学生进行英语成绩测试, 由笔者阅卷统计获得受试的前测成绩, 实验班和控制班受试学生在前测中成绩分布如表1:其中Ss代表受试学生, High achievers优等生, Medium achievers中等生, Low achievers学困生, Num表示人数, Cl班级, Con控制班, Ex实验班 (在表3中代表相同意义) 。

对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两个班受试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表2) , 这说明在实验前两个班的情况基本相同。

3. 研究程序

在研究中, 首先收集受试的性别、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学业成绩这四个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组, 在每个四人学习小组中还需要制定小组规约和明确各自的小组角色和职责。其次,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前也需要对受试培训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主要包括合作学习中的交际技能,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及稳定小组团结的技能和应对分歧的技能。然后, 教师在课堂中择机采用各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在本研究中, 该英语教师已有五年从事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 所以能根据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材料分别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如: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 角色扮演Role-Play, 综合阅读写作法CIRC, 切块拼接法Jigsaw, 小组游戏竞赛法TGT, 小组调查法GI等等。最后,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全市统一的英语期末考试 (即后测) 后, 获取受试的后测成绩并采用SPSS13.0进行检验、分析、总结, 得出较合理的结论。

二、研究结果

本次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大约持续了两个学期, 于2011年7月顺利结束。实验班和控制班受试的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后测成绩, 两个班受试的后测成绩分布见表3:

对比表1和表3可见, 优等生和中等生人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而学困生不同成绩段的人数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实验班原来的学困生中, 有14人变为中等生, 这比控制班多9人。两个班受试后测成绩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其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4中的数据可见, 在方差齐性的前提下, 显著性水平的统计结果明显小于0.05, 甚至小于0.01, 这表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学困生的后测英语成绩有显著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这种成绩的变化来源于不同的小组构成, 即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对学困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比在随机小组中学习的学困生而言, 在异质小组中学习的学困生在英语成绩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三、讨论

实验班和控制班中, 优等生和中等生的成绩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这表明优等生和中等生在本实证研究的这种分组学习中受益较小, 在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困生取得更好的成绩。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 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对所学材料进行讨论、解释、说理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经过不同角度思考, 不同方法选择, 不同思想的交汇碰撞, 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异质分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 听取不同的看法, 分享彼此的经验, 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 使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更好地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第二, 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不尽相同, 因此能胜任不同的小组角色。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强, 可让其充当小组发言代表;有的观察能力强, 可当小组观察员;有的思维敏捷, 可作思辨者;有的组织能力强, 可任组长, 组织协调本小组活动。这些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且还有利于小组成员在其他组员的影响下弥补自己的缺点, 实现全面的发展。

第三, 克拉申认为二语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在低焦虑的学习环境中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性输入”。在情感过滤低的情形下才更有利于“可理解性输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正好创造了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 因为优等生可以主动帮助学困生, 而学困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模仿优等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在学困生的心中充满能学好英语的动机和自信, 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从而更容易取得进步。

与之相比较, 随机合作学习小组极有可能产生小组组员的同质性, 即有的小组成员可能全是优等生, 有的小组可能全是学困生, 有的小组可能全是男生, 有的小组可能全是女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 有的小组做得好, 有的小组做得差, 全是学困生的小组根本就无法完成。在这样的小组中学习的学困生就会受到挫折, 同时又没有同组组员的帮助, 久而久之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最后只能放弃英语。

对合作学习的进一步研究在理论上将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本研究主要加深了合作学习小组构成和学困生成绩关系的进一步了解, 阐明了为什么学困生在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能取得显著进步。本研究还将吸引老师和研究者的目光, 让他们意识到有必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学困生现象和问题, 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成绩和与人交往的合作技能。本研究在实践中对老师在课堂上更好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与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建构合作学习的课堂, 训练学生合作学习技能和运用不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 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特别要关心学困生, 根据学困生的能力安排不同的活动角色, 给学困生更容易的任务让其完成以提高其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热情, 还要根据学困生在课堂表现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从而帮助学困生进步。

合作学习虽好,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滥用, 只有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实效, 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 需要突破重难点时,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以及学生意见产生较大分歧时运用合作学习效果更佳。同时需要合理控制每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 避免流于形式。特别需要加强对课堂合作学习的监控, 教师要控制课堂纪律, 为学生提供帮助, 防止冷场和小组搭“顺风车”的同学, 还要协调组内冲突和组间冲突等以便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研究中还可以继续进行有关合作学习小组构成方面的研究, 如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体因素 (认知风格、态度和动机等) 的影响研究、不同因素组成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对学困生成绩的影响研究等。同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推动合作学习研究不断深化, 为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A.K.Ellis&J.T.Fouts,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2nd, ed.) .Larchmont, NY:Eye on Education, 1997.

[2]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学科教育, 2000 (2) .

[3]黄政杰, 林佩璇.合作学习.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6.

[4]Johnson, D.&Johnson, R.,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 a division of Simon&Schuster, 1987.

异质合作 篇4

创业投资是投资者以资金投入获取具有高风险、高增长潜力的公司股权并通过IPO、管理层收购等方式退出而获取高额回报的投资行为。我国创业投资兴起时间短, 发展速度快, 为我国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智力双重支持。联合创业投资作为创业投资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创业投资机构可以利用联合投资来分散投资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周期长, 以及自身资金规模、资源、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 一家创业投资机构要单独对一家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会面临很高的风险。因此, 往往会出现多家创业投资机构通过一定方式对同一企业进行共同投资的情况。据统计, 美国2/3的创业投资企业有至少一轮的联合创业投资, 而在欧洲这一比例为1/2左右。本文搜集的研究样本显示, 在我国接受创业投资的上市公司中, 有1/2的公司接受过联合创业投资, 因此, 联合创业投资成为创投机构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 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更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更全面的管理咨询服务也是单独投资无法实现的。本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创业投资市场的特征, 研究了联合创业投资过程中, 参与成员合作模式、成员异质性与投资绩效的关系, 有助于正确理解不同类型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经验、增值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创业投资企业特征对投资绩效的影响, 对于联合创业投资的合作模式和成员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Qianqian (2002) 考察发现具有多个创业机构参与的创投企业成功IPO或实行M&A的概率更大, 同时, 参与联合创业投资的机构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绩效。Wright, Lockett (2003) 等研究表明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越多, 联合投资的规模越大, 联合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率越高。Brander, Amit, Antweiler (2002) 认为联合创业投资使得创投机构获得更强的议价能力, 在IPO退出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IPO抑价率, 同时, 由于联合创业投资的声誉, 有利于创业投资企业获得更高的IPO估值, 这些都会带来投资绩效的增加。Gompers (1995) , Kaplan (2003) 等的研究表明联合创业投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了投资决策的风险性, 投资成员利用新获得的信息对投资进行重新评估和估值, 优化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Lockett (2011) 发现联合创业投资使得参与成员的投资经验获得大幅提升, 因此能够使得投资领域拓展到原有投资领域之外, 进而有利于优化投资组合, 减少非系统性风险。Bachmann, Schindele (2010) 研究了联合创业投资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粉饰创业企业业绩来达到成功IPO退出, 获得收益同时提高声誉。Hochberg (2007) 认为联合创业投资时创投机构的战略选择, 是单个创业投资机构突破资金规模、持股比例限制, 进而分散风险和获得更高投资收益。在这一过程中, 创投机构成员存在着利益冲突, 由此也带来了沟通和协调的成本增加, Giot等 (2007) , Tian (2012) 的研究证明, 创业投资成员异质性与投资收益呈现倒U型关系。

(二) 国内研究

目前, 我国有关联合投资行为与投资绩效的研究还较少, 张学勇, 廖理 (2007) 分析了船业投资机构网络特征与投资绩效的关系, 通过联合创业投资案例的研究发现高声誉创投机构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网络, 能利用网络内成员的行动协调和网络外的声誉效应获得更好的投资绩效, 且早期投资的收益要高于后期投资的收益。潘庆华, 达庆利 (2010) 研究了联合风险投资过程中不同参与成员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发现:领投机构的投资经验、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网络在联合投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其他参与成员的投资经验、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网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杨俊, 田莉, 张玉利, 王伟毅 (2014) 研究了联合创业投资机构进行合作成员时的偏好, 研究发现领投机构更乐于与其有较大差异的机构合作, 并且所投资的企业更容易生存, 联合投资的介入时间也更长, 研究并未针对成员特征、组成结构对企业成长及投资绩效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联合创业投资过程既涉及创业投资机构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 在联合创业投资成员之间也存在着协作与协调的问题, 而联合投资合作模式、参与成员异质性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刘伟、程俊杰 (2014) 将创业投资合作模式划分为“纯粹型”和“混合型”, 其中纯粹型是指具有相同类型的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 如政府+政府、民营+民营、外资+外资, 而混合型则是具有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 如政府+民营等。此外, Na Dai (2006) 调查研究发现外资类创业投资与本地创业投资的联合投资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 提出假设1:

假设1:联合创业投资合作模式与投资绩效相关, 且“纯粹型”联合创业投资绩效高于“混合型”联合创业投资绩效;中外投资机构联合投资比国内投资机构联合投资绩效高

团队异质性具有资源互补收益, 同时存在着成员间的交易成本, 表现为协调、沟通成本的增加。团队异质性为成员提供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学习机会, 便于信息的共享。同时, 由于背景、文化、制度方面的差异,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变得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合作绩效。知识、技能、信息的异质性有利于参与联合创业投资的成员企业合作共赢。例如有些投资机构可能擅长投资决策并有丰富的投资经验, 有的创投机构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有广泛的客户关系, 或者擅长资本运作, 有助于提升被投资企业的资本结果和治理效率。因此, 联合创业投资成员异质性意味着更全面的专业、技能和服务, 有利于提升IPO成功的概率和创投机构退出时的收益。联合创业投资异质性在带来价值增值效益的同时, 由于联合创业投资成员之间在文化、制度、经验之间的差异以及成员间信息不对称, 随着差异化程度的增加, 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进行协调和沟通, 当这一成本过大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一些知名度不高、投资经验不足的创业投资机构还会在联合投资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创业投资机构由于文化、地域的原因会选择与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合作, 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业企业信息, 例如政府类创投机构与民营类创投机构在决策机制、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在前期的创业项目决策中可以减少大量的交易成本, 但后期的文化冲突、制度差异、决策差异同样会增加成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成本, 进而使联合创业投资绩效下降。综上所述, 创业投资成员异质性由于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带来的投资绩效增值与沟通协调成本增加同时存在。在差异化程度不大的情况下, 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获得的投资绩效增加额超过差异化程度导致的协调沟通成本, 表现为投资绩效增加。在差异化程度过大的情况下, 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获得的投资绩效增加额低于差异化程度导致的协调沟通成本, 表现为投资绩效的下降。因此, 提出假设2:

假设2:联合创业投资成员异质性与投资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创业投资在我国的时间

表4回归结果显示, 在全部样本中, ICDI与|DA|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可见, 公司在充分披露内部较短, 本文选取2006-2014年间我国有创业投资背景的上市公司 (包括沪深主板、深圳中小板、创业板) 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 有关创业投资机构介入并成功IPO的创业企业数据来自清科的Zdatabase数据库和投中集团的CVSource数据库, 有关企业生命周期、投资收益等信息通过招股说明书等相关上市资料搜集。本文共获取609家具有创业投资机构继而并成功IPO的上市公司数据, 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公司, 最终获得169家具有完整数据的样本公司。其中, “混合型”联合创业投资59家, “纯粹型”联合创业投资110家。

(二) 变量定义

(1) 因变量-联合创业投资回报率 (IRR) 。本文以创投机构通过IPO退出被投资企业时获得的年均内部收益率IRR计量, 即:, 其中, dur表示从创业投资机构进入企业到IPO退出企业的存续时间, Multiple表示创业投资机构IPO退出获得收益金额与原始投资金额的比率。 (2) 自变量。联合创业投资合作成员异质性测度。本文参考Kotha (2002) 的研究, 选取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经验异质性、先前投资绩效、成员类型的异质性测度投资合作成员的异质性程度。投资轮次能够较好的反映投资机构的投资经验, 以投资前机构的累计投资轮次度量机构的投资经验, 而投资经验的异质性用这一连续变量的变异系数度量, 其中E (exp) 表示参与联合创业投资的投资机构的投资经验的均值, σexp为投资经验的方差, H_exp越大的联合创业投资成员之间投资经验异质性越大。联合创业投资的目的是获得高额收益, 因此, 创业投资机构先前的投资绩效能够反映机构的投资经验, 投资经验越丰富的投资机构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绩效。本文以某些投资前创业投资机构通过创业投资获得的收益率来计量, 投资收益率为投资前该机构以往年度获得的年平均内部收益率。投资绩效的异质性用这一连续变量的变异系数度量, 其中 (perf) 表示参与联合创业投资的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的均值, σperf为投资绩效的方差, H_perf越大的联合创业投资成员之间投资绩效异质性越大。创业投资成员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券商直投、民营和外资四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投资机构在社会资源、专业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开展联合创业投资的优势更明显, 本文以熵方法来度量其异质性程度, H_type=-∑iPiIn Pi, Pi表示i类型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占联合创业投资机构总数量的比例, H_type越大说明联合创业投资的成员类型异质性越大。 (3) 控制变量。在被投资企业需要较大规模的融资时, 单个创业投资机构投资金不足或出于控制投资风险的考虑会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 这种方式的融资规模越大、参与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越大, 越能够获得更大的议价能力, 进而以更低的价格获得被投资企业的股份。因此, 创业投资总额 (VC_sum) 和创业投资参与机构数量 (VC_num) 会显著影响投资收益率。投资机构投资处于初创期的企业时会要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投资于成长期企业次之, 投资于成熟期企业最低, 因此, 本文参照Dickinson (2006) 的现金流指标组合, 利用公司现金流量净额判断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由于创业投资投资特点, 本文的研究样本只考虑三种情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本文按照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行业选择行业虚拟变量。变量定义见表1。

(三) 模型构建

为验证上述研究假设分别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式中:X1i表示与被投资企业相关的变量, 包括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 (Life_Stage1、Life_Stage2、Life_Stage3) 、所处行业 (Ind) 。Type表示联合创业投资的合作模式 (Type_mix和Type_for) 。

式中:X2i表示衡量联合创业投资机构异质性的变量, 包括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经验异质性 (INV_exp) 、先前的投资绩效异质性 (INV_ferf) 和成员类型异质性 (INV_type) 。

五、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从投资收益率来看, 内部收益率的最小值为2.79, 最大值为1920.53, 表明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率相差很大, 标准差186.5714也证实了这一点。均值为175.556, 中位数为122.89, 表明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被投资企业并通过IPO退出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处于扩张期的企业占32.67%,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占56.93%,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占10.4%, 表明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在发掘、培养长期项目方面表现不积极, 结合创业投资的存续时间平均为2.4965年, 得出结论是我国创业投资机构更热衷于通过帮助具有上市潜力的公司上市来获得高额收益。联合创业投资中混合创业投资所占比例为38.85%, 纯粹型创业投资占61.15%, 我国联合创业投资以“纯粹型”占主导地位。有外资机构参与的联合创业投资占43.34%, 外国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创业投资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

(二) 相关性分析

表3显示了本文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经验异质性与以往投资收益异质性显著正相关;联合创业投资的投资总额、创业投资机构参与数量两者显著正相关, 均与投资收益正相关。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相关。

(三) 回归分析

(1) 联合创业投资合作模式与投资收益的实证检验。利用模型 (1) 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步骤1以“混合型投资模式”为变量, 步骤2以“纯粹型混合型投资模式”为自变量, 分别进行回归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统计结果显示“纯粹型”的联合创业投资收益率显著高于“混合型”联合创业投资, 而有外国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联合创业投资与无外国创业投资机构参与的联合创业投资在投资业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 联合创业投资成员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的实证检验。利用模型 (2) 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步骤1以创业投资成员投资经验异质性 (INV_exp) 及其平方 (INV_exp^2) 为自变量, 步骤2以创业投资机构先前投资绩效的异质性 (INV_ferf) 及其平方 (INV_ferf^2) 为自变量, 步骤3以创业投资成员类型异质性 (Type) 及其平方 (Type^2) 为自变量, 步骤4以创业投资成员类型异质性 (Type) 为变量进行回归统计,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为了避免随机扰动项ε的异方差对模型的影响, 以VC_sum作为权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统计。步骤1的回归统计结果表明, 联合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经验的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率成显著的倒U型关系, 相关系数为407.446, 显著性水平为1%, 这与本文的研究假设相符。步骤2表明联合创业投资机构先前投资绩效的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率不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步骤3的回归结果表明创业投资成员类型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率不呈显著倒U型关系, 在步骤4中分析投资成员类型的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的关系, 结果表明成员类型异质性与投资绩效负相关, 这与模型1的统计结果一致。“纯粹型”联合投资模式与“混合型”联合投资模式与投资收益的显著性水平, 发现联合投资模式的异质性与投资收益显著负相关, 根据前面的描述性统计, “纯粹型”联合创业投资的投资收益率显著高于“混合型”联合投资, 随着联合创业投资模式异质性程度的增加, 投资收益水平降低。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相关。

(四) 稳健性检验

在步骤5中将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经验异质性INV_exp、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经验异质性平方INV_exp^2与创业投资机构类型异质性INV_type在同一模型中进行回归统计, 在步骤6中将创业投资机构先前投资收益异质性INV_ferf、创业投资机构先前投资收益异质性的平方INV_ferf^2与创业投资机构类型异质性INV_type放在同一模型中进行回归统计, 得出的结论支持步骤1、步骤2和步骤4的回归统计结果, 本文的回归检验结果具有稳健性。

六、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我国联合创业投资数据为样本, 分析了创业投资合作模式异质性、投资经验异质性、先前投资收益异质性与创业投资收益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 (1) “混合型”联合创业投资模式的投资收益显著低于“纯粹型”联合投资收益, 并且, 外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并不会影响投资收益率, 研究假设1得到部分支持, 这与Tian (2012) 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可能的原因是我国联合创业投资过程中的投资机构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但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文化、管理风格等差异导致整体的协调成本过大, 进而影响了整个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率。 (2) 合作成员投资经验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表明投资经验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能够给投资机构成员带来收益, 而且, 由于资源优势互补效应的存在, 合作成员投资经验异质性开始会促进投资项目的收益, 同时, 投资经验之间的差异也带来了冲突, 这种冲突随着异质性程度的增大而变的激烈, 联合投资项目整体为了协调不同投资成员之间的冲突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当这种成本超过投资经验异质性带来的资源互补收益时, 就会出现投资收益的下降, 因此, 资源互补带来的收益与异质性带来的冲突成本之间的差额成为出现倒U型关系的主导因素。合作成员先前投资绩效的异质性与投资绩效吴显著的相关性, 也不呈现倒U型关系, 对此的解释是影响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绩效受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项目自身的影响, 由于先前投资项目与新投资项目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不同, 投资机构在以前投资项目的投资绩效对于新的投资项目并没有参考价值, 继而表现为先前的投资绩效与投资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合作成员类型异质性与投资绩效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结论表明联合创业投资绩效受到联合创业投资合作模式、创业投资机构成员异质性的显著影响, 为探索联合创业投资行为与投资绩效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同时, 对于投资机构进行联合创业投资具有借鉴意义:创业投资机构应谨慎选择合作成员, 要考虑自身在投资经验、投资资源、专业、资本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努力寻求与自己在上述方面具有互补优势的合作成员, 从而提供联合投资的效率和收益。同时, 要考虑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成本, 这种成本包括显性的费用支出, 也包括因合作不畅导致的隐性损失, 例如文化冲突、管理制度冲突等。因此, 选择具有合作历史的创投机构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 前提是能够具有一定的资源互补性。资源互补收益与沟通成本之间的成本收益最大化成为选择合作成员的基本原则。此外, 具有良好声誉并且具有成功联合创业投资经验的投资机构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机遇, 要设定合理的契约安排, 防止部分投资机构的搭便车行为。

注:***表示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相关。

摘要:本文以2006-2014年间采用联合投资方式IP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联合创业投资过程中, 参与成员合作模式、成员异质性与投资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混合型”联合创业投资模式的投资收益显著低于“纯粹型”联合投资收益, 并且, 外国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并不会影响投资收益率。合作成员投资经验异质性与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合作成员先前投资绩效的异质性与投资绩效不呈现倒U型关系, 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而合作成员类型异质性与投资绩效显著负相关。

异质合作 篇5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生物系统、还是经济与社会等复杂系统,合作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行为是当前许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自私主体间的合作涌现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囚徒困境博弈(PDG)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研究[1],学者们还将进化博弈动力学引入到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过程中[2]。

之后,学者们对主体间的合作涌现及促进机制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引入网络与动力学的系统演化[3]。

近年来,统计物理学在交叉学科上的应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包括生物学、经济学,同样还包括软科学(如社会学和认知科学)[4]。同时,复杂网络结构与网络动力学相关领域也成为研究的重点[5,6,7,8],在此背景下,社会物理学家对观点动力学和一致意见的达成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主要针对群体中的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之间转化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9,10,11,12,13,14]。

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集群环境的动态性,以及每个主体所拥有的资源与信息的差异,导致了各主体信念或观点的异质性与动态性,而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的特殊性使得主体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更深[15],因而集群创新网络中异质性主体达成合作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本文试从opinion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集群创新网络中异质性多主体间是如何自主地实现合作。

1 模型的构建

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既是相联系的经济活动形成的经济体系,也是一个适应历史现实的动态演化过程。在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中,构成网络的基本要素有两个: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位于每一个节点上的主体在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过程中在行为上是彼此依赖的。每一个主体都拥有自己的信念或观点,但由于受到网络中其它具有影响力主体或群体、以及外部网络的影响,每个主体会依据自己内部模型中的知识结构,对其他集群主体或群体可能的行动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15],从而每个主体都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观点,这也为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我们假设有N个节点(该节点代表了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和M条边(每条边代表了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间的联系)。为简化分析,我们利用邻接矩阵[aij]N×N来表示这个集群创新网络。如果网络中的主体i和主体j的行为不受网络中其它主体或者群体行为的影响时,则令aij=0;相反,如果网络中的主体i和主体j的行为受网络中其它主体或者群体行为的影响时,则令aij=1。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每个主体拥有观点的异质性,因而每个主体对各种观点的倾向程度不一样,我们用xi(t),xi(t)∈[0,1]来表示在t时刻主体i的观点的倾向程度。因此,在t时刻集群创新网络中的观点集合可以用x(t)=(x1(t),x2(t),…,xn(t))来表示。由于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受到其邻近网络与外部网络行为影响的程度不同,因而xt(t)的取值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在其邻近网络与外部网络的影响下会更新或调整其观点。

在给出模型之前,我们先给出如下定义:

定义1:在t时刻,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j对主体i的影响用

来表示,其中, 代表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i所有最近的邻节点度的总和,kj表示主体j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度。

由于每个主体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处于结构洞位置的差异以及拥有资源的不同,每个主体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也就不一样,而每个主体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地位的悬殊,也反映了其在网络中受其它主体或群体影响的程度,同样间接地反映了其观点的调整受到邻近网络与外部网络影响的程度。因此,对于集群创新网络中每个主体的地位,我们做出如下定义:

定义2:在集群创新网络中,任意主体i在网络中的地位用

来衡量,其中, 表示集群创新网络中所有主体的度。

定义3:在t时刻,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主体i所有邻近节点的平均观点用

来表示,其中, 表示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所有的邻近节点。

定义4: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i的外部网络对主体i的影响用

来表示,其中,P表示外部网络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

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会根据以下规则来更新自己的网络:(1)以概率p接受其邻近网络里大多数相同观点的主体。(2)以概率1-p移除与其观点不同或者邻近网络里拥有较少数不同观点的主体的连接,而以概率ф从其邻近网络的邻节点中随机的选择一个节点进行连接,或以概率1-ф随机的从其外部网络中选择一个节点进行连接。

同样,当集群创新网络本身在不断地发生演化的过程中,主体的邻接网络和外部网络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它们相对应的平均观点以及对主体的影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此时,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主体会根据以下等式来调整自己的观点:

其中,式(1)和式(2)中的ε表示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对邻近网络与外部网络的可接受的信任水平。也就是说,只有当主体i的观点与邻近网络或外部网络的平均观点差值不超过这个可接受的信任水平时,主体才会考虑这个邻近网络或外部网络的观点。

2 仿真与结果分析

(1)假设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的个数N=500,〈k〉=18.76,我们考虑在p=0.65的情况下集群创新网络中观点数目与重连概率的关系图(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固定的概率p,随着重连概率的增加,集群创新网络中的观点数目在减少。在初始阶段,集群创新网络中的观点数目随重连概率的增加而减少的幅度比较慢,而当重连概率ф→1时,集群创新网络中的观点数目会急剧地减少。也就是说,当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主体趋向于与其邻近网络的邻节点重连时,集群创新网络中现存的观点数目会减少,因而很有可能会导致主体观点的统一。因此,尽管参数p决定了集群创新网络中观点的动态变化,但是主体是选择有序重连或是随机重连在观点的演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论1: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的重连概率与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涌现程度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当重连概率越趋近于1时,网络中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越容易产生。

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由于企业间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为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及相互学习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互动是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有效的互动对于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走向成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集群创新网络内合作成员之间的目标多样性以及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性,使得对网络成员的管理和沟通更加复杂化,而互动有利于集群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在相互协调决策的情况下,由于网络内各行为主体对其他行为主体的决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减少了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猜忌,从而提高网络内各行为主体的参与度。因此,通过各行为主体间有效地互动机制,可以加快集群创新网络各行为主体之间信息的传递速度、避免相互之间对网络内共享信息的误解、增进了网络内各行为主体对其他行为主体观点和信念的了解,从而逐渐地促使了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观点或信念达成一致,进而导致了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合作的涌现。

(2)同样假设N=500,〈k〉=18.76,我们考虑在ф=0.55,ф=0.3,ф=0.1 3种情况下集群创新网络主体观点达到一致的平均时间与p的关系图(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重连概率ф=0.55,ф=0.3,ф=0.1 3种情况下,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均在p=0.55时观点达到一致的平均时间最长,达到一个峰值。而当p<0.55时,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观点达到一致的平均时间随着p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当p>0.55时,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观点达到一致的平均时间随着p值的增加而急剧地减少,这也意味着存在一个临界值pc=0.55。

结论2:对于不同的重连概率,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异质性主体间达成合作的平均时间都存在一个相同的临界值,而在这个临界值周围,存在着一个阶段的转变,即网络中异质性主体达成合作的平均时间由增加转变为减少。

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各行为主体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显然,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各行为主体在价值观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或不同的观点,从而给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带来不便,更不用说促使双方的观点达成一致。另外,网络内的制度环境也会影响到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是植根于网络内的社会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它能够减少互动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当然,网络内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也会阻碍各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继续展开,因此,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合作的延迟。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全球化和开放性,网络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需从外部获得更多的优势资源云,因而促进了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互动交流,通过各行为主体之间这种频繁的互动,彼此间才能进一步更好地了解对方,他们的观点或信念才能逐渐趋于一致,并最终导致网络内合作的涌现。因此,网络中各行为主体之间观点达到一致的平均时间才会先增大后减小,这与前面的仿真图1中所显示的结果相符,在图1中,我们发现网络中的观点数目并不是一直都在下降,还是出现过增长的阶段。

(3)同样假设N=500,〈k〉=18.76,我们考虑在ε=0.2和ε=0.5的情况下,主体观点倾向程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图3a和图3b)。

从图3a中可以看出,在ε=0.2的情况下,集群创新网络中刚开始形成了3个群体,每个群体内部成员都倾向于某种观点,而随着网络内群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其中的两个群体都倾向于某种共同的观点而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团体,最终网络中产生了两个合作群体。从图3b中可以看出,在ε=0.5的情况下,集群创新网络中刚开始形成了两个群体,但最终这两个群体都倾向于某一个共同的观点,于是导致了整个网络都形成为一个合作群体。

结论3:在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过程中,网络的信任水平与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涌现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当网络的信任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异质性主体间合作的涌现。

在集群创新网络中,信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形成网络内各行为主体关系的基础,因而需要各行为主体长期投入时间和资源来维持这种关系,如果没有信任,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成功的关系是不可能建立的,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说是各行为主体互动成功的保证。当然,信任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给各行为主体带来“双赢”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性。由于互动的一方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另一方的信任而采取非信任行为,这种非信任行为会对集群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的关系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而且信任的这种负面传染性不仅会在互动双方间产生影响,而且会扩展到集群创新网络内的其他行为主体,从而形成一种网络连锁反应,破坏了集群创新网络各企业间的互动关系[16]。因此,当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的信任水平越高,往往更易于促进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

3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集群创新网络中主体的决策行为因受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中其它主体或群体的影响,会对自己的观念或信念做出调整,从而对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涌现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信任水平对促进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为更好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提出以下建议:

3.1 重视集群创新网络外部创新源的作用,为网络各主体间的互动搭建各种非正式交流的平台,以加强网络内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

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有限,因而企业作为集群创新网络内的创新主体,其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信息与知识不仅来自于集群创新网络内部,同时也来自于网络外部的其它主体。因此,通过加强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可以加速其创新所需的资源云在网络内部的高度集聚,同时也有利于吸收网络外部的优势资源云,为网络内各创新主体所采用。而网络内主体之间的关系互动既包括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互动、企业与同行合作者和竞争者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包括了与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之间的互动。(1)加强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联合研发的形式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并将其实施产业化;(2)加强集群创新网络内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以促使它们对企业的创新提供各种良好的服务;(3)转变政府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职能,加强集群创新网络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大政府对网络内核心企业的采购力度;(4)在集群创新网络内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搭建非正式交流的平台,积极促进并引导非正式关系网络的形成,以促进网络内企业的创新。

3.2 为集群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创新与互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一方面,通过在集群创新网络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以及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对网络内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网络内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及时给予指导,避免网络内同行间的恶性竞争,共同维护网络内各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并对网络内申请专利的各行为主体给予合适的奖励,以激发网络内主体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完善集群创新网络内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吸引与鼓励民间闲散资金参与到网络内企业的创新中来,以改善网络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环境,从而在网络内培育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对于网络内的中小企业而言,要解决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方式来搭建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平台,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后,加快集群创新网络内中介机构的建设,积极引进网络内外著名的中介机构,并建立起中介机构与企业的互动渠道,搭建多层次的交流平台,以发挥其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3.3 强化集群创新网络内企业间的信任与承诺,以促进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合作的开展

对集群创新网络内的各行为主体而言,建立网络内各行为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信任是彼此间合作的基础,而网络内信任的产生源于各行为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集群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任危机主要是由于沟通不畅所引起的,所以要保持网络内信息传递通畅的方法主要表现在:(1)在集群创新网络为各行为主体之间良好的互动建立正式的交流机制,以促使更多的内外部知识与信息在网络内流通与共享。(2)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在集群创新网络建立多种信心技术沟通渠道,以促进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信任的产生打下稳固的基础。(3)在集群创新网络内加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与沟通,从而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营造良好的氛围。

摘要:针对集群创新网络环境的动态性、创新网络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每个主体拥有信念或观点的异质性与动态性,本文试从opinion动力学的角度来揭示集群创新网络中异质性主体间合作达成的复杂过程,制定了网络演化的规则及网络演化下异质性主体间的合作涌现机制,利用仿真手段对合作涌现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3个重要结论,并提出了促进异质性主体间合作涌现的相关对策。

异质合作 篇6

一、理论假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同奥尔森提到的小集团一样, 也是为了共享集体物品, 实现集体利益而结成的组织。林坚、黄胜忠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契约组织。[1]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都需要应对竞争激烈、供给过剩的农产品市场, 对关键性稀缺要素的需求使得不同要素所有者农户相互合作有了共同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里的集体物品, 实际是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的稀缺资源;而集体利益, 则是农民合作过程中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产生的规模效应和规模收益。杨瑞龙、杨其静指出最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是最能吸引关键性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制度。[2]社员对集体物品——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和集体利益——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带来的规模收益的共同重视决定了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中,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 异质性的成员结构决定了成员间的成本收益函数和效用函数的不同, 不同的成员在合作社中呈现出了异质性的要素投入, 角色定位、利益诉求、风险承担等方式, 也会直接影响合作社的治理机制的形成以及作用的发挥。

奥尔森的研究发现, 在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平等现象的小集体中, 即在成员间存在着规模不等或对集体物品的兴趣相差悬殊的小集团中, 成员间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集体物品提供的可能性更高, 集体物品的数量低于最优水平或者低效率的程度也会较轻。[3]在农村社区中, 只有少数的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商品化程度较高, 有一定农产品运销能力的农户才拥有这些要素。由于这些要素存在着规模收益, 虽然他们拥有这类要素, 但个人的生产规模并不能使要素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要素利润的追求使他们具有与其他农户合作的动力, 因为只有与其他农户共享这一类要素, 扩大生产规模, 他们才可以获取稀缺要素所带来的规模收益。为了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 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在合作社中承担了主要的投入, 包括他们资金、生产性要素, 以及通过他们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获得的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等, 这些投入类似于专用性资产的投入, 使他们与合作社“捆绑”在了一起。

由于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在合作社中具有正外部性, 这意味着要素的收益并不是完全由提供者享有。因此, 要持续的激励稀缺要素所有者为合作社提供这些“集体物品”, 必须要对他们的利益有所保障, 对他们的投入有所补偿。作为要素的所有者, 在参与合作社的过程中, 他们也倾向于充分发挥他们掌握的资源的作用, 以稳固他们在合作社的地位, 促进合作社的业务开展, 将要素转化为经济收益。黄祖辉、徐旭初认为合作社会以利益的同质性为基础, 在确定关键性生产要素或组织能力之后, 会尽量选择最具同质性的关键性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将控制权部分或全部赋予他, 因为他们投入了更大的成本, 承担了更大的风险。[4]而由于掌握了合作社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市场渠道、社会关系、经营管理能力等资源, 他们自然而然的也具备了控制合作社发展的能力, 在关于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享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话语权。

为了弥补要素所有者承担的成本和风险, 要素所有者会强化合作社的控制权, 合作社财产权的制度安排也将体现出要素所有者的利益, 财产权的安排倾向于以出资额来衡量取代按惠顾额来衡量社员对合作社的所有权。财产权是控制权的基础, 包括财产的所有权, 使用权和收益权。要素所有者向合作社投入了资金、生产性要素, 以及其他关键性要素带来的无形资产, 其投资额一般占总额的较大比例, 因此他们掌握了合作社的财产所有权, 并以所有权为基础获取要素的收益权。但作为与普通农户合作的交换, 他们也会让渡要素的使用权, 以及要素的部分收益权以保持对农户参与合作的激励。

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是稀缺要素所有者组织管理合作社的终极目标。因此, 合作社的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会特别重视稀缺要素的回报。这种稀缺要素的回报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按资本化的产权结构决定的利润分配比例, 而另一种则是要素所有者以合作社的名义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稀缺要素作用的发挥, 如市场开拓、社会关系获取的收益。传统的“使用者受益”的合作社原则要求合作社的所有收益都要按惠顾额来分配, 而异质性的社员结构下对稀缺要素的重视则决定了收益的分配主要以要素的投入量来分配收益。

财产所有权也决定了拥有稀缺要素的核心社员往往在合作社的治理制度安排中占有更加强势的地位, 加之他们掌握的要素也决定了他们拥有控制合作社, 发挥要素作用的能力, 因此在合作社中享有更大的管理权、决策权和控制权, 承担更大的风险, 在利益分配中享有更多的权利。

对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户而言, 他们拥有充足的劳动力的要素, 农业生产是他们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生产规模、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不具备资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要素, 农业产前产后环节都是他们的劣势。由于合作社异质性的成员结构, 无论是否负担成本, 他们都可以享用到稀缺要素带来的收益, 即参加合作社可以使他们在不付出或者付出较小的成本的前提下, 共享由稀缺要素获得的良好的市场环境, 合理的价格, 技术指导、信息、金融服务等, 以及作为惠顾者的分红, 这样弥补了他们的劣势, 使他们可以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由于没有负担任何成本, 他们可以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的实现农业生产销售过程的“帕累托改进”的目标。因此, 由于没有对关键性稀缺要素的提供投入较大的成本, 与要素所有者不同, 他们关注的并不是要素带来的收益, 而是稀缺要素所带来的价格改进、特殊服务价值 (包括生产资料的优惠, 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推广, 社区服务等) 、市场环境改善等的效果[5]等无形的收益。出于能力和要素的限制, 他们对非生产环节的不了解使得他们只能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安排生产, 而较少的参与合作社的发展等问题的决策;出于对要素作用发挥带来的利益的追求, 只要能保证他们产品的收益, 他们倾向于用让渡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报酬索取权来换取上述利益, 以实现利益均衡。[4,6]因此, 只要治理机制能够确保稀缺要素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在合作社的治理过程中他们会倾向于作为“跟随者”维护获取可以最大化发挥稀缺要素作用的治理机制, 并让渡合作社的产权、控制权和利益分配权, 以获取目标收益。

这种治理机制的制度安排是稀缺要素所有者和普通农民集团博弈的结果, 他们以关键性稀缺要素的所有权为基础, 将要素使用权和部分收益权让渡给了农户, 换取了农户的合作, 并通过对合作社的控制最大化发挥关键性稀缺要素的作用, 获取关键性要素的规模收益。 (见图1) 这既保证了对稀缺要素所有者的补偿和激励, 也满足了普通农民维护要素带来的非生产性利益的需求和生产性利益需求, 实现了全体社员的帕累托改进。

由此本文提出假说:由于关键性稀缺要素拥有量的不同而导致的成员异质性的合作社中, 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将偏向于确保稀缺要素作用发挥的制度安排。

下面, 我们用井研案例论证这一假说。

二、案例分析——成员人力资本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

1.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井研县联合水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5月, 在工商局登记注册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注册资本6300元。在合作社成立之前, 该县有10余家柑橘生产营销合作社, 各乡镇也培养了一大批柑橘经纪人, 但生产户和经纪人各自为战, 信息不能互相交流, 每年外销各类柑橘9000万斤, 只占全年总产量的40%, 也就是说还有大批柑橘不能作为商品, 柑橘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特别是2007年, 由于大雪和低温天气等原因, 柑橘的价格一度低至0.1元/斤, 甚至不足以弥补种植成本, 大大降低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致使大量果农砍树, 严重打击了当地的柑橘产业。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柑橘“卖难”的问题, 避免生产合作社和营销合作社的脱节, 2008年由强龙营销合作社牵头, 当地8家生产合作社和3家营销合作社成立了井研县联合水果专业合作社, 发起人共53人, 均为当地的水果营销户。合作社现有总资产87万元, 拥有38000亩果园, 覆盖了3个县33个乡镇, 吸收了1680名社员户, 占到了当地果农的1/3。联合社还申请了“中国南方联合水果”的商标。为了方便管理, 合作社将果园分为了28个片区, 其中有5个片区, 共9000亩果园生产的水果达到了无公害标准, 并通过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

以人力资源禀赋为纽带而结成的合作社使得异质性的社员互通有无, 避免了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 生产与市场成功的实现了对接, 生产合作社的柑橘得以销售出去, 营销合作社的销售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柑橘“销售难”的问题得到解决。2008年, 联合社销售了4000万斤柑橘, 销售收入达到了3600万, 利润总额达到了33万。社员通过合作社购买到了价格更低的生产资料, 并获取了更高的产品销售价格, 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年均增收3000元, 平均每户社员年净收入达到了4000元。

2.合作社的治理机制

联合社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管理, 每两年每个合作社需缴纳200元的会费, 作为合作社的日常经费。合作社的章程规定合作社的财产权是将资金、人力资本、生产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禀赋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安排的, 每股2000元。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的7名成员以货币出资, 最多的达12万元, 最少的也达到2万。1名技术员以技术出资, 技术折资6000元。普通的果农则以果园折资, 均为2000元 (1股) 。合作社还吸纳了8位外地客商作为社员, 他们和本地的其他30位营销户则以信息优势和营销网络折价入股, 均为2000元 (1股) 。但目前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并不以股份为依据, 社员以实物、技术、营销能力等不同的要素禀赋购买合作社的股份, 也依股份的类型和额度不同享有对合作社不同程度的所有权, 合作社服务使用权, 以及收益权。从合作社的资产情况来看, 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营销户的资金投入, 他们也相应享有合作社的财产所有权, 使用权以及收益权。而普通的生产户以果园等生产资料入股, 则更类似于参加合作社的基本资格认证, 凭借这一资格, 他们享有合作社服务的使用权, 包括技术服务、保证产品销售、优惠的收购价格等。

联合社没有经营收入, 各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 总社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出由各合作社分摊, 技术员每年获得4000元的工资, 经营利润由负责销售的营销户获得, 而普通生产户则能够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产品, 从优惠的价格中获得利益。

营销能力在合作社中更加具有“集体物品”的性质, 因此合作社的控制权的安排也更加侧重营销能力这一稀缺要素。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共有7人, 分别是3家营销生产合作社和4家生产合作社派出的代表, 另外4家纯生产合作社没有参与管理。联合社的理事会有5人, 监事会2人, 负责制定联合社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以及业务开展等工作。联合社的组织机构包括了生产、营销和财务3个部门。为了方便管理, 联合社还将下属果园分为了28个片区, 在每个片区确定一名营销户作为片区的负责人, 负责组织该片区按照联合社的要求进行水果种植, 技术培训, 产品收购等。合作社每年召开1次社员代表大会, 社员代表是各片区的负责人, 会议内容主要围绕市场信息, 制定生产计划等, 各片区负责人再将会议内容向各自片区的社员传达。

3.治理机制的核心——人力稀缺要素作用的发挥

联合社是在产品“卖难”的背景下成立的。由于销售是合作社的最高目标, 因此营销能力是合作社的最具关键性的要素。而又由于合作社的营销户相对于生产户而言数量非常少, 营销能力在合作社中更为稀缺。加之营销能力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 营销能力带来的利益不能全部为营销户所有, 而一般的生产户不需要负担任何成本就能以“搭便车”的方式分享营销能力带来的利益, 因此营销能力在合作社中具有“集体物品”的性质。综上所述, 在该合作社中, 营销能力是合作社关键性的稀缺要素。

产权是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基础, 联合社产权的安排体现出了对营销能力要素的高度重视。营销户以资金和营销能力对合作社进行了原始投入, 占有了大部分的股份, 这意味着营销户对合作社享有更大的所有权。而普通的生产户缺乏营销能力, 因此他们所谓“股份”的权利只包括了对合作社服务的使用权, 而不包括财产所有权和收益权。这种安排是营销户避免普通生产户稀释合作社的产权, 削弱营销户的权利, 而减弱营销能力发挥的制度化安排。

联合社的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也兼顾了对营销能力要素的补偿以及对生产户的参与激励。营销能力要素属于集体物品, 由于“搭便车”的存在, 提供集体物品的激励会下降。而合作社直接将营销利润分配给营销户, 让他们获得了营销能力带来的绝大部分收益。虽然他们将收益的一部分以更高的收购价的形式让渡给了生产户, 但他们同时也大大节省了产品的搜寻成本, 而产品的质量和品种的保证也为他们争取良好的市场条件。因此, 营销利润的占有和无形的市场条件的优化, 成为了他们持续提供营销能力这一稀缺要素的激励。

由于合作社的销售目标需要依靠营销户的营销能力才能得以实现, 营销户们投入了更大的开拓市场等成本, 承担了更大的市场风险, 因此他们在合作社中掌握了更大的控制权, 在关系到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也享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从理事会监事会的设置到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 再到各片区的负责人, 绝大部分都是营销户, 也就是说营销户掌握了合作社的绝对控制权。而合作社的主要业务开展也是围绕销售展开的。营销能力的发挥主要集中于产后环节, 在产前环节不具有优势, 而产中产后环节的提升与产品销售营销更为直接相关。因此, 从合作社组织结构安排、职能分工、控制决策和管理以及业务开展上都看出, 控制权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和促进营销能力的作用发挥为目标来进行制度安排的。

作为生产户, 他们以果园等生产要素作为交换, 换取了对营销要素的享用, 保证了产品的销售, 并且以价格改进的形式分享了一部分营销要素产生的收益。同时还通过接受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品种改良等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对他们而言, 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安排对营销能力的重视也是对他们自身利益的保证, 他们也会接受这种安排。

这种治理机制是一种以实现销售目标的集体共同利益, 充分确保营销能力这一人力资本要素作用发挥的制度安排。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于对关键性的稀缺资源要素的稀缺是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的基础, 而共享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 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则是合作社的共同目标。而共享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 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则是合作社的共同目标。理论分析证明, 为了最大化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 合作社治理机制将偏向于确保稀缺要素作用发挥的制度安排。本文以人力资本这一稀缺的关键性资源要素为例, 通过案例分析证明, 由于人力资本要素拥有量的不同而导致的成员异质性的合作社中, 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将偏向于确保人力资本要素拥有量作用发挥的制度安排。

就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 大部分的合作社都是由于共享关键性稀缺资源要素而结成的, 要素所有者期望通过合作获取要素的规模收益, 而普通农户则希望合作共享稀缺要素。合作社的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由具有异质性的资源禀赋、利益诉求的群体的合作。而这种围绕稀缺要素而结成的合作社中, 其治理机制的安排将偏向于稀缺要素作用的发挥。这种制度安排的结果从“帕累托改进”和“激励相容”角度来看, 是一种合理并且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合作社应兼顾“公平”和“效率”。首先, 合作社不应过分强调公平而忽略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围绕关键性的稀缺资源而结成的。要素所有者参与合作社的动力来源于对要素规模收益的追求, 因此合作社要对要素所有者合理的利益要求予以认可和保护, 以调动要素所有者进行要素投入, 发挥要素作用的积极性, 提高合作社的效率。过分强调公平会降低合作社要素所有者的激励, 不利于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其次, 合作社也应出于“公平”的考虑, 在治理机制的设置上避免合作社出现“少数人控制”的局面, 尽可能的保护普通农户的利益。合作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对股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等要求办事, 并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普通社员的合作意识, 保障普通社员参与管理的权利。

参考文献

[1]林坚, 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0) .

[2]杨瑞龙, 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经济研究, 2001, (03) .

[3]Olson, 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4][6]黄祖辉, 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J].浙江社会科学, 2006, (01) .

电子文件的异质备份 篇7

一、在论证层面, 深入调研, 进行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科学论证

鉴于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目前在档案界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前期投入较大, 还有大量准备和辅助工作要做。需要先进行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科学论证, 即合乎科学的论述与证明。电子文件异质备份, 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涉及到各种技术, 因此必须在备份之前, 提前对各项计划及各方面情况实行科学论证。首先是方案论证, 也就是对整个异质备份工作的计划进行论证, 因为计划一旦出错, 或出现哪怕只是细微疏漏, 都可能对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其次是技术论证, 包括保管技术、存储技术和安全利用技术等各种档案安全技术的研发与使用, 要求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必须遵照各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过程及环境进行安全分析, 然后对其技术应用进行科学论证。

二、在规划层面, 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要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实施电子文件异质备份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行动, 是一个需要较大投资的长期过程, 从一开始就要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 认真搞好整体规划设计。要着眼于长远建设目标,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数据量的增量多少、软硬件环境、经费投入等分步实施, 在建设中量力而行, 边建边用, 逐步滚动发展。由此而产生的规划、部署, 是组织实施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建设的基本依据, 决定着建设方向、工作质量和发展效益。

三、在实施层面, 加强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开发, 以差异化和多元化策略进行电子文件异质备份

(一) 加强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开发, 实现电子文件信息内容的二次转移。

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子文件所含信息内容长期的检索需要, 与传统文件不同, 能长期保存电子文件并不能保证被保存的数字信息内容具有可读性和可存取性, 所以我们需要持续地开发电子文件信息资源, 剔除失去保存利用价值的信息内容, 更好地备份有价值的有用信息, 并通过提供二次内容的开放利用来不断检验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是否有效, 找准合适的异质备份时机。这样既有效安全地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异质备份, 又使电子文件信息内容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

(二) 实行差异化策略, 进行选择性备份。

要针对不同机构、不同技术环境和不同价值特征的电子文件, 采取不同的异质备份方案。开展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应有轻重缓急, 严格控制异质备份的范围, 抓住档案本质, 对具有档案特性的电子文件先进行异质备份, 主要包括能反映国家、社会、人类发展历程的有重要价值的电子文件;具有证据性、能发挥凭证作用的电子文件, 如有关民生的医保、社保方面的内容, 这是档案异质备份的主体部分。

四、在评估层面, 构建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质量和绩效评估体系

以保护数据的程度和成本为基点, 从实践的需求角度出发, 从管理、技术、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等多个层面设计出一套新型而科学合理且具操作性的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质量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绩效评比机制, 以及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先进评比和典型示范机制, 构建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质量和绩效评估体系。在电子文件异质备份规划执行过程中, 强调统筹规划, 层层分解、细化, 并与评比、考核相结合, 以加强对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控制力, 避免分散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在管理层面, 加强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管理保障

(一) 国家和各级档案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 负责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

国家应针对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 统一计划和指导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建设;国家各级档案馆应设立专门机构, 负责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由于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专业技术工作, 可以建立若干坚固可靠的国家级、省市自治区级电子文件异质备份中心, 对一些大型档案馆而言, 也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电子文件异质备份中心, 从事对电子文件异质备份业务及实用性试验研究。电子文件异质备份中心应充分研究并明确职责, 尤其要加强履行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全程保护及督查职能, 明确专业职能部门在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中的作用、分工和协作, 档案馆内一些涉及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重要建设项目、业务项目及技术项目应统筹管理, 从一开始就充分研究和考虑电子文件异质备份的需求。

(二) 建立电子文件异质备份工作责任制,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音乐课异质分组教学探析 篇8

一、同质分组的局限性和异质分组的优越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学校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属于同质分组, 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是, 这种分组也有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教学的分层次, 往往使教师在情感上偏向基础较好的学生,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 情感上受到伤害, 可能加大两极分化。其次, 分层次教学没有和分层次评价结合。所以这种形式的同质分组教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而异质分组将不同技能、技术、兴趣的学生分在一起进行教学,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帮助, 促进了竞争学习与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 为教学的社会适应领域创造了条件。通过教师的组织,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小组的骨干, 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个性,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异质分组对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从心理上得到肯定, 这种肯定往往会激发其学习热情, 主动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自我提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异质分组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通过教师的引导, 他们将成为日后社会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因此, 异质分组更加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也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异质分组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提供方案和学习方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条件指导学生分组, 并根据学生的差异, 设计出各种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

2. 利用团队力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异质分组的目的, 也是异质分组的优势。音乐课上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 有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 提高学习效果。团队的力量还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具体实施时, 可以让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在一组, 然后对团队提出要求。

3. 利用激励机制促进差生学习

激励的方式可以有语言激励, 如我相信你行, 你一定能, 你肯定可以等;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团队力量来实施, 如掌声鼓励等;还可以通过降低教学要求和难度等来激励学生。

4. 利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异质分组

学生的差异是变化的, 教师不要总是采用固定小组成员的异质分组形式。当学生出现进步时,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教学建议

1. 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学生差异

“差异并不是优劣的表现, 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 (毛景焕语) 。音乐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 平等地对待每名学生, 无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起点如何, 他们都应该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2. 了解学生的差异

了解学生的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同时, 了解学生的差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可变差异, 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了解学生的差异还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差异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因为学生的差异是变化的, 只有不断了解学生的差异,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合理设计教学分组方案, 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音乐课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 要考虑教学分组方案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 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备课时, 要考虑如何利用分组带动所有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选择最优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 体现出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共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重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再次, 要检查这种教学分组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总之, 教师在设计课时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利用异质分组的优越性,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改进评价, 区别对待

上一篇:中草药免疫研究概述下一篇:苏州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