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2024-10-20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通用8篇)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篇1

中国当前文化问题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中国当前的文化问题这个大范围,我并不十分有把握可以论述的有根有据,但我的专业是平面设计,这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它从属于艺术领域,又与商业密切相关,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当然,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的一个部分,那么我就针对这一小范围进行下我自己的浅谈和论述吧。

“文化”一词广义上指的是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它主要涵盖了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以上是对于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极其笼统和理性的定义,于我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是近几年因为商业和大众的广泛需求而新兴的一个新型产业,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创造力,并加以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从而带动文化发展,最终造福我们的民众。

那么在国家及群众都在吵着嚷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于其他欧美国家事实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放眼世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创意理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利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时至今日,英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在英国,不仅有创意产业的专门领导组来具体规划和帮助协调创意产业发展,而且政府还主动同创意组织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在德国美国等一些国家,创意产业早已经横跨各个行业领域,我们能看到的美国的好莱坞,皮克斯,其实都是得益于这样的发展。

再看我国,我国大概从2004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才相对以比较迅速的速度逐步发展起来,并且主要集中于广播电视,动漫网游,工业设计以及广告业。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法做到涵盖领域广,覆盖面广。

其次,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的过多参与给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些阻碍的作用,我国是计划体制,而这种体制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甚至主导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最需要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的。通常在企业面临一个独特的好创意但往往却由于政府无法认同或存在一定风险而无法给予支持,而在创意的初期又是特别需要资金,所以很多好的点子可能还在酝酿时期就已经被扼杀了。

再次,我国缺少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而且最缺乏既具有创意思维头脑又能敏锐抓住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虽然我国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繁多,但我国却少有人将这些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懂得如何去开发和挖掘,而且也缺乏准确的市场洞察力,这样就无形中丧失了一些创意成果的价值体现的机会。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虽然拥有很多高校,却很少有学校开设艺术管理,或者创

意产业管理类专业,而专门的培训机构也几乎没有,所以这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在这方面,香港在我国是走在最前列的,香港的大学都有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并且处于全球排名前列,在这一方面,大陆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多。

最后,也是最最核心和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意不足”,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没有创意的东西或者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在国内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许多人看中其高知识,高回报,高效的特点,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有的地方甚至都没有专门的人才,但也要大搞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发展,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资金大量的流入,但却难以看到成效。而在我国很多地方最容易出现的现象便是趋同,许多地方搞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一个路子,并没有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地区发展,扎根于自己本土文化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是脱离社会的了,那何来造福群众呢?

看到了以上几点,其实不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况且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怎么会没有一个可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力量呢?我们要做的只是多多参见国外的发展模式,带入我们自己的文化思考,多多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政府在前期的大力投资过后也应该放手让文化创意产业自己走上发展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就仿佛一个还在呀呀学语的小孩,这个时候的吸收和创造力都是不可估量的,国家和政府就像是他的父母,要引导,但却不可以一下子全部灌输或者是一直看护,相信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在国际上打响“中国创造”的牌子!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篇2

关键词:民族村镇,旅游,满族文化

旅游集镇, 是以旅游业发展为特征的集镇, 它具有以区域为单位的小型化、集中化优势, 往往比大区域的旅游业建设与事业化发展更具具体性与操作性。[1]岫岩龙潭镇属于贫困村镇, 其经济发展状况不良, 因此该地区完全可以依赖自身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 进行旅游开发。

一、龙潭镇的旅游现状

(一) 龙潭镇的资源开发现状

龙潭镇境内辖国家AA级景区龙潭湾自然保护区, 该区总面积4626公顷。中心区龙潭湾山林面积1 591.8公顷, 是辽宁南部森林种类、森林植被、森林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景区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目前龙潭湾是龙潭镇主要建设和发展的旅游景点, 具有很强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另外, 还有关门沟风景区, 该处位于岫岩、庄河、盖州交界处, 距岫岩县城50公里。关门沟内溪水潺潺, 水流缓缓, 两侧峭壁林立, 植被繁茂, 风光旖旎, 是一个极具观赏、游览、科考的旅游地。

(二) 自然条件

龙潭镇位于岫岩县城的西南部, 南与大连市相互连接, 西与盖州市相邻, 西南相邻庄河市, 属于辽南丘陵地带, 地形西高东低, 境内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 与岫岩县城相距24公里, 全镇面积192平方公里。

(三) 历史沿革

龙潭镇下辖八个村, 其中包含鹿圈村、梨洒村、相信村、龙潭村、相荣村、蜜蜂村、大房子村、张家堡村, 有99个村民组。全镇成东西狭长型, 有村民18 000人。半数以上是满族, 全镇“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

(四) 社会经济基础

岫岩龙潭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镇, 主要种植大宗农作物, 最近几年在政府执政兴镇的指导方针下, 政府落实民生政策, 大力发展肉鸡养殖业, 其中大房子村的养殖规模逐年攀升, 养殖种类涵盖, 肉鸡、蛋鸡、庄河大骨鸡等。目前全镇已有超过百户人家养殖, 年收入超过千万元, 此外, 镇上还有滑子菇、香菇种植小区, 政府通过政策鼓励, 村民积极参与种植, 年产量达到2万吨, 获利过亿元。龙潭镇还有一批中小企业, 其中有龙达茧丝制品有限公司, 龙乡酒业有限公司, 缫丝厂等, 镇上初步形成了以柞蚕茧深加工、木器加工、酿酒为主的产业。

(五) 交通区位

龙潭镇辖区内共有县、乡、村道路共23条, 境内主要有岫庄铁路、岫庄公路通过。另外乡道大童线东西横穿整个龙潭镇, 成为龙潭镇各下辖村寨的主要连接路线, 县道岫梨线和大童线交会于龙潭镇, 其余村道多成南北走向, 交通便利。

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 旅游开发缺乏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

虽然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优势, 但最终不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导致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不能很好地为地区经济贡献力量。

(二) 旅游发展的规模小, 分布不均, 知名度低

目前龙潭镇的旅游发展属于浅层次的开发, 没能够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产品尚属空白区域, 与岫岩其他许多知名景区相比, 除了龙潭湾具有知名度以外, 外界对其具有很少的认知。

(三) 旅游配套设施匮乏

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道路、停车场、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不足, 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另外, 缺少能够容纳游客的食宿和娱乐设施, 到龙潭镇的相关景区旅游只能够在镇上进行补给, 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

(四) 资金缺乏

龙潭镇经济基础薄弱, 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 旅游开发需要资金来支撑。而龙潭镇的旅游优势又不是十分的突出, 不具备吸引核心外资的能力和条件。

三、旅游开发对策

(一) 政府主导, 村民参与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 村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旅游重构。对于龙潭镇的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差, 景区的公共设施不健全。实行政府主导, 村民参与的方式, 不失为一个良策, 首先, 政府是区别于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机构。政府对资金的筹集, 政策的制定, 资源的分配, 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 这是其它任何组织和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另外, 让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可以激发大家致富的热情, 带动当地的就业, 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 资金的筹集

第一, 要借助旅游发展的政策, 争取各级主管部门和旅游局的支持, 申请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和贫困扶持资金。第二, 实行开放性的资金运行机制, 龙潭镇可以进行招商引资, 利用良好的政策优势, 吸引省内外民间的资金投入。虽然龙潭镇的经济基础和设施条件差, 对于任何以盈利为目的投资企业, 都会尽力避免不利条件, 但是依靠外来资金发展, 这是旅游开发当中不能避免的趋势。第三, 向海内外的民族同胞发出号召, 争取海内外有志之士的帮助, 以此来发展当地的民族旅游。第四, 由政府主导, 村民自行筹集资金开发, 成立专门的旅游合作社, 进行自主经营。

(三) 开发创新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必须与旅游市场相适应, 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 以此来满足旅游产品竞争的需要和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以资源为依托, 积极挖掘满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对此, 龙潭镇可以开发系列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活动,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四) 丰富的民俗活动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 若无民族文化, 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熟话说:“三里不同俗, 十里不同天。”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兼顾地方特色, 让人容易识别。同时在市场环境中, 民俗旅游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的心理需求, 激发不少人的旅游动机。因此, 在龙潭镇的旅游开发中, 既要适度又要深度, 可以充分利用满族的文化优势, 如可以举办虫王节、颁金节等。对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婚丧嫁娶、习俗、艺术等进行开发。

以自然村为单位, 实行农家乐。岫岩龙潭镇极具乡野气息, 物产丰富, 民风淳朴, 这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树木、农田、河流, 草地等自然元素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与城市的混凝土形成对比, 这种乡镇气息成为游客观赏和旅游的关键因素。针对龙潭镇经济基础差, 设施不完善等主要制约因素, 龙潭镇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开发方式, 实行农家乐, 在本镇先开发基础条件好的村镇作为自己的门户村镇, 为游客提供惬意的场地, 作为试点地区, 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并做好资金积累和科学规划。同时做好已有游客的维护, 在开发时树立全局的旅游观念, 将欣赏自然风光和参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活动等结合, 并在景区当中辅以垂钓、采摘、品尝、栽培、畜牧等互动娱乐性产品。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灵活性。让游客能够深刻的体验到农家的乐趣。

四、文化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纵然能使人们摆脱贫困, 但是一些文化十分的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 就不可能进行恢复。开发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的繁荣和对满族文化的保护。因此, 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继承和发展, 面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们需要摈弃。一个国家的事物需要政策来引导, 民族旅游的发展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对此, 政府部门应该作为文化保护主体, 从政策方面加以领导和扶持。从上至下学习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相互统一。另外, 旅游企业作为一些民族旅游的开发者, 也是保护的重要主体, 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诚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 但企业主体不能只图经济利益, 而丢弃社会责任。旅游企业想要谋得长期的发展, 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才是其发展之路。最后, 个人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每个人都应该敬畏自己祖先留下来的辉煌遗产, 并努力用新时代的意义去诠释民族文化的内涵, 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蔡红燕.保山市少数民族旅游村镇建设研究——以施甸县布朗族民俗旅游景观开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 2013 (3) :53-58.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诚信观念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西明认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 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研究中国先进文化,必然要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大背景,同时诉诸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 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诚信”作为儒家道德范畴的“五常”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时,诚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文化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领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越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的发展战略都会变得脆弱,甚者会前功尽弃。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中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民族的财富, 尤其是对其诚信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诚信观释义与诚信文化的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一种伦理型文化作为其基本样态,这种伦理型文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伦理。道德概念,是个体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规则要求、共同的社会实体性诉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的东西,所谓德者得也,这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修炼与感化;这种感化正是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内涵,伦理所体现与表达的正是社会实体中,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规范、秩序与规则,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修炼并内化这种伦理精神,达到个人道德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升华与存在目标。“诚信是文明的基本因素之一,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领导政策不断修改,在人民心中就会失信。‘信’的孪生兄弟是‘义’与‘廉’,‘诈’的孪生兄弟是‘利’与‘贪’。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作为礼仪之邦就绝对不能搞利欲熏心的短期行为,不管它的目的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一看到‘信’这个字,就会意识到‘人言为信’。古时候邮政不发达,“口信为凭”成为传统风俗习惯。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对不熟悉的生人表示信任)是君子的品德。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信’字,西方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疑’字。正因为‘疑’,所以要有书面的凭据。西方接洽生意一定要签合同,这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汉代董仲舒以后,儒家道德体系中,将“信”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了16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信”为儒家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讲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侧重的是性善的信念与自主自律的精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所谓“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训练人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结交朋友的准则,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这是君子的志向与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为政的基本要领,而三者之中,“信”又最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权存在的根本意义, 同时, 孔子还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儒家另一部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于“诚”的阐释则更为实际,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对于“信”的外化与扩展。《中庸》中“诚”字出现了24次。其实际含义重点表现为:一方面,“诚”是指诚心,至诚之心。“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矣诚矣。”这里的“诚”,指出了诚心与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诚”作为一种自然法则、规律表现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上升为形而上的伦理本体, 赋予了“诚”以更高一层的形上意义。“《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诚信’一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与‘言必信,行必果’一致。”因此,儒家的诚信文化在传承和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上, 如何实现其独有的价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笔者试图从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教育与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来进行解读与分析。

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论语》中的“主忠信,行笃敬”,对“信”德的要求是对待每个人笃信的道德信仰,无以怀疑,惟有践行;同时,作为社会性公德,在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方面,《论语》又提出为“长者讳”的思想,用以维护德政的权威性。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诚信教育感化过程,更应该突出强调其个体、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 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 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 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 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 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 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惟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 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意义世界的建构,是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中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对任何德性和任何伦理精神来说,意义世界总是核心。意义世界是道德所以成为道德,伦理所以成为伦理的核心构成。”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化教育过程,正是努力将意义世界的道德元素内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其根本方向是对于个体诚信思想与诚信行为的养成与建构。

三、 儒家诚信观的建构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在研究与探索有关儒家诚信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契合点方面,最为重要的即如何将儒家诚信文化为今人所用,即古为今用的途径。一方面,建构起儒家诚信观体系;另一方面,将建构起的这种诚信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是其所释放出的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当今国际社会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文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越发显得紧迫与重要,比如中国目前已在海外建立约三百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说:“‘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化保守主义注重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主体性;自由主义则反对讲文化主体性,认为这是对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的消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注重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把儒学当做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讲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追随西方,把西方的价值当做普世价值。这三种思潮既有交叉和交融,又有抵触和冲突,大体影响和规范着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但总的来说,现在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即这三种思潮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重视传统文化,都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诚信文化,如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实现发展, 又如何实现儒家诚信文化的建构呢?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所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道”放在首位之意, 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学者使命感的认同,关乎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提供一个个谋生的手段,不仅仅是把个体单纯地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否则,教育职能只能变成呆板的工具。如果在唯经济论,唯利益论的驱动中进行,只能教育出麻木不仁的社会危险品, 而毫无意义与德性。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需要的就是诚信思想与诚信文化的养成与建构,最终使个体具有习惯性、内在性的道德品质。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内化的分析, 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 其所反映的问题与表述的意义在于,诚信不仅仅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而且是使人优秀的品质, 养成这种优秀品质与建构诚信德性的过程,本质就是在成就优秀的人格。优秀人格的养成,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与现实载体。因此, 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就是造就优秀的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诚信的涵养与培育,一方面是靠教育的启发与诱导,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根本的方式是靠其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维护;单纯的外部机制,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根本问题的解决是应该由内而外的,而非单纯的外在制约。 儒家一直将个人的修养作为成人的重要内容, 通过个人的内在诚信理念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观的建构。

然而,当今的社会发展,经济因素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儒家的传统诚信思想必然遭遇经济大潮中各种利益的撞击与挑战。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的口, 反复追问: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利益,道德将会怎样?诚信将会怎样? 现代社会被市场经济推向高度的世俗化领域。如今,我们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梳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正是希望能够建构一种普世的道德真诚,与经济的发展、人格的培养实现一种融合。 不是将传统的儒家诚信文化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立, 不是将儒家的诚信思想去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儒家诚信观念的认同,实现自我诚信观念的养成与建构。其最终的目的是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并成为其个体人格。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儒家诚信文化为契入点,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系统思想的现实转化,这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特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西明. 用文化求解中国发展问题[N]. 人民日报. 2003-12-08(5).

[2]谭中. 缺诚信不能怪儒家文化?伪善不是中国独有[N]. 环球时报,2006-07-21(11).

[3]唐珊石. 儒家诚信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4]樊 浩.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5]郭建宁. 发展先进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 北京日报,2011-10-17.

[6]黄宗羲.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98.

中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4

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人民基本脱了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达到了小康生活。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发展。然而随着物质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

首先,虽然从建国以来国家坚持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现在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家庭的文化方面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依旧很小。究其原因,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们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医疗、购房、教育和储蓄等方面,整体消费不够高。

第二,我国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近年来国际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韩流”席卷中华大地,好莱坞大片充斥各大影院,中国本土的文化发展难以维系,虽然也有一些产品,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难蓬勃发展。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对文化有着独创性的人才的出现,需要大批文化机构的支撑。但是目前,我们一方面缺少人才,人才培养上存在断层;另一方面,创造力、生产力低,文化资源不能形成产业效益。我国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都显得被动和迟钝。

第四,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观念的泛滥,人们抛弃了传统文化,一些优秀的传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反而在韩国等国家被注重,比如,韩国端午祭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就是一个很大的讽刺。我想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吧!

第五,投资渠道不畅通,缺乏资金支持。本较高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可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政府包办的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外资由于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也较难进入,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由于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政府投资效益不佳;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和外国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投资不足,进而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篇5

您的性别是()

A 男B 女

您所在学院是文科还是理工科?

A文科B理工科

1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

A热爱B喜欢C无兴趣D 排斥E反感

2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很重要B.有一些作用C.可有可无D.有消极作用

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3你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现状感觉如何?

A、中国文化正在日渐衰落,因为“韩流”“美剧”风强势袭来

B、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因为“汉语热”“孔子学院”在兴起

C、没有什么改变

4您觉得高等教育中是否存在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

A是的,这类现象比较突出

B.没有,我认为术业有专攻,这是正常的C.不知道,我对此不是很了解

5.长远来说,您认为有无必要在大学中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班?

A.有必要B.没必要C.无所谓

6如果你所在大学有一项旨在保护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您会参加吗?

A.不论什么时候举办只要有空都会参加B.如果是周末休息时间可能参加

C.不会参加但是支持这样的活动D.不参加也不支持

7大学中,您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和频率如何?

A.没什么机会,都是只学习本专业知识

B.偶尔会读一些中文书籍,但也不频繁

C.经常会看一些文学书籍、杂志或期刊

8您觉得了解和掌握好本国文化是学好英语,掌握西方文化的前提吗?

A.是的,先学好本国文化是最重要的B.不是,我认为没必要

C.我没想过这个问题,不清楚

9您是如何看待如今大学生必须过英语四级的,您认为有要求必须过语文四级的必要吗?

A两者皆没必要 B前者有必要,后者没必要

C两者皆有必要 D无所谓

10同样是情人节,您会选择过()?

A 中国七夕情人节 B西方情人节

C 两个都过 D 两个都不过

11.你喜欢百家讲坛等一类的讲座节目吗?

A喜欢,因为这些节目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

B一般般,很少看

C不喜欢,很无聊,很沉闷

D更喜欢看韩剧美剧什么的12.对仁、义、孝、忠等传统美德,你所受的教育是()

A从小耳濡目染

B跟自己专业不怎么相关,基本不涉及

C这些都过时了,不感兴趣

13你怎么看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的这一现象?

A、有利于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B、对传播我国文化没有什么很大的用处

C、其他意见

14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引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备受冷落,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可多选)

A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B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C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D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肤浅你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是?

A个人兴趣问题

B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C 学校忽视,过度重视考试升学

D其他

16你认为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宣扬中国文化吗?

A有,因为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B作用不大,毕竟这是一个存在好久的问题,和我国国情也有一定关系 C没有,这主要是个人问题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篇6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是大学校园文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可是看今日的大学校园大学精神何在?是在发展中消失了吗?还是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不少理工科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历史常识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或许这对他们来说有点苛刻。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只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实用性财富,还在于他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和谐需要的是文明的精神。刘海洋与马加爵的学业水平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但是他们却不能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明发生了太大的偏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大学一味地突显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洪堡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纽曼也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不论是高深学问,还是普遍知识,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受社会物质化浪潮的侵袭,学术世 俗化倾向凸显。不少教师为了金钱与地位,可以放弃了自己本应遵循的价值取向,把学术当成是谋求获得金钱与地位的路径,大量制造学术垃圾,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这样的校园里,在大学精神失落的校园里,如何让大学生去追求提高人文素养、去热情地追求真善美呢?

(二)运行机制不当。管理者群体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但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作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 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本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可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校训重复雷同。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的校训,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

希望。久而久之,它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因此,古今中外名校都很重视校训,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但是,不少高校在校训用词上出现严重反复,一些学校的校训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连词的排列顺序都完全一致。付进军老师的统计表明,我国139 所高校,在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是”,使用的院校有57 所,占41%;其次是“创新” 一词,使用院校为54 所,占38.9%;排在第三位的是“团结”、“勤奋”两词,分别为47 所和46 所院校使用,占33%左右。同时“严谨”、“求是”用的院校也不少。校训严重雷同,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难以对教职工及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四)师德考核流于形式。高校虽已建立教师考核制度,但偏重于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考核,忽视对其政治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考

核。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业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在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中未能很好地体现教书育人的联系。在师德考核与教学评估、优秀教学成果评比、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破格晋升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办法,甚至自成体系,形成多张皮,不能互相促进。在师德考核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考核内容及指标。久而久之,师德考核就成为一项例行公事,走走形式而已。至于考核成绩,则可以用业务成果来代替,一好遮百丑,谁的业务成绩多一些,谁就被评为师德考核优秀。如果大家的教务成绩都不突出,那么考核优秀的名额就来一个“轮流坐庄”。由于师德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因此考核的导向性作用不能很好的得到发挥,甚至还会使教师出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产生负面效应。

(五)学风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学风建设出现常抓无长效的局面原因诸多。一是忽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的示范作用。学风建设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与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系统,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的今天,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重视学生学风,而忽视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 的示范作用,没有把抓学风建设同抓教风、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学风建设,教风搞不好,就很难搞好学风。而高校对学风历来重视,但对教风、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一般很难恰当处理,客观上给学风建设增加了难度。二是部门间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种现象就是只有学生工作部门在抓学风建设,其他职能部门则认为与己无关。相关部门,如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没有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只是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长效机制。最近几年,许多学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学风建设究竟该如何抓、怎样抓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或是虽有可操作的制度措施,却没有落实到实际。如:许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叫喊着“抓学风、促校风”,但是临到毕业也只是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听几次讲座而已。再者就是缺乏创新,学风建设工作打不开新局面。大多学校在学风建设中都会搞运动式的管理,被一些学生戏称为“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恢复到散漫姿态。所以,缺乏加强学风建设的得力的、创新的措施导致无法建立良好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种渠道重塑大学精神。首先,精心制定和宣传校训,让大学精神深入人心。要积极制定出体现学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反映时代要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训。这既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又能促进教职工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的精神的形成,推进莘莘学子刻苦钻研、奋力进取 的治学态度的确立。如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和雍容高雅的大学风范;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自由之风劲吹”集中反映了斯坦福大学学术上追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的思想,是其大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要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校园精神中的灵魂和主导作用就必须大力宣传校训。高校应利用校报、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之成为大学精神深入人心、团结全校师生、促进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载体。其次,不断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让学生感同身受大学精神。从根本上讲,大学教师尤其是学术大师的品行与德性决定了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在内容上的崇高性和在性质上的先进性。因此高校应大力打造一支具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并不断扩大优秀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使大学的“思想站起来”。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分层次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来提高教师的品行与德性。常州工学院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通过几上几下的广泛讨论制定师德规范;成立由校领导牵头,人事处、教务处、工会、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开展式的规范主题教育;定期举办师德先进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对新教师和专职学生辅导员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举行师德规范宣誓仪式;将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重要内容,二级学院、专业系部各自负责其所属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二级学院与其所属的专业系部签订师德建设责任 书,专业系部与其所属的教师签订师德建设责任书,建立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责任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聘用、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校园内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电话、师德信箱,开通网上师德电子信箱,建立学生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一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在校园营造出师德至上的氛围,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了大学精神。再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高校应该重视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做到真正的身体力行大学精神。如将学生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学术科技创新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文化艺术奖学金等纳入奖学金的评定范畴;设立学生学术科技与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实行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加大对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鼓励和倡导有科研任务的教师接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等作为重要指标,促进全校教师关注学 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拨出专款,邀请本地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到校作高水平演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感悟科学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

(二)建立上下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现阶段,应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建意识,学校各部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积极参与。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应担负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因此,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要切实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构建系统合力,这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

(三)建设良好学风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首先,就是建章立制,强化全院学生的学风建设意识。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和主要措施,使全校学风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建章立制,把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和学生违纪率等作为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强化全院师生的学风建设意识。高校还应该加快推进教考分离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形式多样化,以遏制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其次,就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以奖学金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主动学习和奋发成才上来。如常州工学院通过改革奖学金设置方式,分设综合奖学金、分类奖学金

旅游纪念品开发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篇7

旅游纪念品是集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因素, 融合了该地区的文化与人文要素, 面对现实中的或潜在中的旅游者这一特殊市场的特殊商品, 包括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一切物品。从本质上说, 都是旅游的“信物”。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 希望旅游纪念品能够真正代表某地的优秀文化。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不仅是为了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回忆起曾经的旅游经历, 更重要的是满足对异地文化的好奇心, 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因此, 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支撑旅游纪念品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主体即为旅游地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 旅游纪念品是对地域文化的概括与传达。具体地说, 旅游纪念品是以地域内的某种文化现象或某种空间组合特征为主要突显目标要素, 结合地域内其他相关文化因素, 以某种物质材料为载体而形成的旅游地文化象征物。从整体角度来看, 它是对地域文化的概括与传达;但就旅游纪念品的单体而言, 是以突显某一目标要素为主要目的, 在开发的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文化问题, 主要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文化矛盾问题;另一类是文化协调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这两类问题进行详细地阐述。

二、旅游纪念品在开发过程中应考虑的文化问题

(一) 文化矛盾问题。

文化的矛盾问题主要产生在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也就是选择开发主题的阶段。任何一种旅游纪念品, 在决定了其开发工作的程序后, 首先进行的就是融合文化选择主题。这里所指的融合的文化包括所在开发地域内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社会层次维度这三维内的文化因素, 可以说涉及的内容庞杂广博、千姿百态。因此在选题的过程中就选题的指导思想和选题的角度与内容通常出现两种文化矛盾问题。

1.客观表现文化与主观扭曲文化。

旅游纪念品是客观地表现地域文化, 还是主观地扭曲地域文化, 这主要由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决定, 更进一步的说受开发者的思想道德及文化观念与文化水平的影响。由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指导思想偏斜, 臆想本没有的文化因素或者扭曲原有的文化现象, 以人为的主观活动来改变地域内的文化资源现状, 这种行为可能是受到效益导向和短期利润的影响, 但由此而造成的长期的恶性后果却是不可估量的。

2.表现积极文化与宣传陋俗文化。

在选择主题的角度与内容上通常会产生表现积极文化与宣传陋俗文化的矛盾问题。这主要受开发者的文化理解水平和开发地域背景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某些文化现象就个体本身而言可能不属于陋俗文化, 在他所处的地域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可能也不属于陋俗文化, 但一旦形成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 成为对该地区的文化的概括与对外界的传达, 使这种文化现象进入到了更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受更多标准的评价, 就变成了一种陋俗, 相应的旅游纪念品也成了陋俗的象征物, 对旅游地的宣传反成为适得其反的诋毁了。如布鲁塞尔的“撒尿男童”, 是闻名世界的英雄与智慧形象的“纪念章”, 也是该地区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这是布鲁塞尔人民解放的历史的浓缩。但是, 若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这种“撒尿男童”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 则会无法使人理解有何文化意义而言, 甚至使人误以为是一种“方便陋俗”或“文化侮辱”。

因此, 主题选择的角度与内容不仅要考虑文化现象单体的性质和特征, 还要把它放在相应的市场空间去接受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标准的评价, 选择具有积极文化特征的角度和内容进行开发。

(二) 文化协调问题。

文化的协调问题主要产生在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的中后阶段, 主要是生产、销售及宣传影响阶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问题, 本文主要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需要。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知名品牌的旅游纪念品是保存和继承了古时的特色加工工艺, 一直留存至今而形成的;还有很多在现代社会开发的主要体现传统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在这些与传统文化及历史工艺有着密切联系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生产中, 要不要融入现代文化, 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许多人持有保护传统文化, 坚持手工制作, 隔离现代气息的观点。笔者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旅游纪念品不仅是对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保存、恢复, 还要有发展和创新, 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旅游纪念品无论是保存或体现传统工艺与文化, 其生存时空却一定是在现代社会, 何谈去隔离现代气息?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主从关系, 互相辅助, 以现代文化为工艺去更完善的表现和发展传统文化, 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去映照现代文化的先进与进步。

2.生产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协调。这个文化协调问题主要涉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导向和销售分析。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经历了资源导向、效益导向和目前的市场导向, 正在逐渐向战略导向过渡。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生产文化即指以资源导向为主, 开发过程重在关注本地资源文化, 侧重自身内涵及神韵等方面。旅游纪念品开发的消费文化则指以市场为导向, 重在关注市场需求, 侧重旅游纪念品的表象及受象方面, 如材质、包装、体积、价格及运输等方面。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和完善期后, 以及旅游市场的不断健全,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正转向于战略导向, 即以大区域整体旅游产业发展为全局战略依据, 以各下属低层次区域的特殊条件 (包括旅游业发展状况、资源条件、区域经济背景、市场需求等) 为具体战略依据, 制定因地制宜的开发计划, 有资源特色的地区以生产文化为主, 强化质量, 打造精品;无特色资源的地区以消费文化为主, 注重产品的时尚性、礼品性、方便性和实用性等。

3.宗教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协调。宗教文化与大众文化并非从属关系, 宗教文化是一种以特殊信仰和特殊群体为结构的文化现象总合, 与大众文化无法相融合, 二者也并不处于矛盾对立的地位 (当然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期有例外的情况, 这主要由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 。但二者之间有很大的互相影响作用, 大众中的个体有很大可能性由于某些因素而被同化并吸收为宗教个体, 并进而宣传宗教文化。涉及到宗教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同样有宣传宗教文化的作用。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时, 完整体现宗教文化, 积极宣传宗教文化就违背了旅游纪念品的宗旨, 即没有以旅游纪念品为中介媒体促使游客回忆旅游经历, 并进而宣传旅游地。开发宗教旅游纪念品的前提是以大众文化的社会群体为目标, 产品仅止于介绍宗教文化与大宗文化的差异, 并适当指出其不科学的地方。对于宗教旅游地的宗教个体进行的“特殊宗教纪念品” (佛经、佛象等) 的销售活动应有一定的规模控制。

三、结语

旅游纪念品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产生了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 本文的探讨可能并不全面, 但希望能引起旅游纪念品开发者对此方面的关注,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红.试论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2].李滨.对提高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的探讨[J].商业研究, 2001

中国旅游文化问题研究 篇8

所以,为了保护这些正在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对其进行文化保护和合理的产业开发,本文意在探索一种通过产业开发来促进漳州土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最终走上一条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漳州 土楼 旅游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61-01

一、文化资源保护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我国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时,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飞速发展。在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捆绑式发展,才能够为我国的文化资源提供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十年来,在国家有意识的宏观调控及政策引导下,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推向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但是在社会发展快速的进程下,我们同样也使上万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景区飞灰烟灭。高度的产业化、商业化使民族的历史被敲毁为无数的碎片,遗失在记忆中。文化产业链当中究竟缺失了什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只有当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强大和完整的时候”,才能叫做“文化产业的强大”。现在许多农村的文化遗产,还是如碎片般,没有传播的途径。在漳州市平和县就有这样一个村庄,他的宗祠遭到严重破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土楼宗祠的墙上劣迹斑斑,已不见明清时期人工巧匠雕刻精良的房梁和屋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土楼在村口站立着,二楼以上的走廊与房间就即将要崩塌,似乎往日子孙满堂的繁荣不复存在,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老房子。这样的画面并不少见,据统计漳州土楼民居2000多座,是福建省土楼分布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区,目前只有南靖县的土楼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下还保持良好,但是剩余近700多座土楼散落在村庄中、深山里,被破坏、文物被盗的情况屡见不鲜。

鉴于这样的现状,可以将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一次产业化的革新,结合中央政策、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知识及对各地旅游资源成功产业化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出一种具有“闽南福佬民系文化”特色(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古闽越‘东越’后裔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主要分布在漳州一带)、适合漳州“土楼”现状的“土楼旅游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用“产业化”来拯救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日后可以作为漳州各县或者漳州市整体旅游、文化资源规划的支撑和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举办了多种演出、展示活动鼓励和支持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等活动,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的遗产保护现状还有不足之处,很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国外保护经验,从而使我国不仅拥有世界遗产大国的基础,更跻身世界遗产保护强国的行列中去。欧洲各国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之高,法律、组织系统之完备,保护里面之先进,都是我国望尘莫及的。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围绕文化遗产建立的产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通常他们通过遗产资源的鲜明文化特征吸引国内外游人,并带动本地传统和现代产业发展。例如:德国除了保护3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之外,还保护了各历史时期的城堡、宫殿、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宝藏和自然保护区共12000多个。日本对文化遗产、纪念物、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物群、埋葬文化遗产等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日本著名的“宿场町”主要就是指以“传统建筑物群”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街区。

遗产保护作为一门科学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认知,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门学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本身的理念、专门的法规、科学的保护程序、专门的保护技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进步的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加入和参与,人类已经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文化遗产绝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所以国内外的遗产保护工作都将加快各自的步伐。

三、发展漳州“土楼”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农村人口进驻城市,许多大中城市因为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农民工的温饱及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有使农村稳定发展,并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十七大报告上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否也为新农村建设及农民增收问题做出点贡献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设想一下,如今城市的拥挤使得更多的“城里人”向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在假期走到乡村、田野中休闲、游玩,体验一下自然的洗礼,忘记喧嚣的城市。如果可以利用农村中的旅游文化资源(例如本项目提到的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随着旅游业、服务业在农村的发展,将更加有利于为农民增加另一部分收入,农村也会随着游人的增多、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向自身更高的目标走去——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文化意识提高、自身修养提高。

上一篇:房地产设计的合同下一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