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治理

2024-09-13

设计与治理(精选12篇)

设计与治理 篇1

湿陷性黄土是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工程地质问题, 它的特点是黄土在一定压力 (土自重或自重压力和外压力) 作用下, 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下沉现象。湿陷性黄土地区边坡加固一般多用块石挡墙和重力或扶壁式挡墙。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采用锚杆加固技术, 这种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效果显著。现以某高校一建筑场地边坡施工为例。

1 工程概况

兰州市某高校住宅小区位于一天然边坡下, 坡最高处约22 m。为防止地质灾害, 考虑边坡的永久性安全和美化环境, 拟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根据边坡的高度及破坏后果, 确定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2 边坡现状

2.1 场地地形与区域地质构造

该边坡位于黄河南岸Ⅲ级阶地前缘斜坡部位, 地势相对较高, 经地质调查此边坡为黄土天然状态下孔隙比较大, 坚硬状态、压缩性中等强度中等黄土, 具有较强烈的湿陷性。原始地形为30°左右陡坡, 边坡上下海拔高度分别为1 595 m, 1 624 m左右, 该场地在勘察时未发现厂区断裂通过, 但存在构造方向的次一级断裂。

2.2 不良现象

不良现象位于抗震不利地段, 有滑坡现象。

3 治理方案

3.1 治理方法

根据地形、地质及周边环境, 采用挂网喷锚、压力、灌浆、预应力锚杆外加格构梁等措施对该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如图1所示。

3.2 设计参数

黄土粘聚力C=10 kPa;内摩擦角φ=20°;土体极限摩阻力f=50 kPa;重度γ=16.8 kN/m3。

边坡分两级设计, 第一级坡角80°, 第二级坡角55°。

3.3 设计原则

第一级底部设置ϕ800 mm, 深3 000 mm, 间距2 600 mm的短桩, 沿边坡设置钢筋混凝土格构框架, 格构框架内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第二级挡墙除采用格构框架外, 格构内放置绿色植被网, 维持天然土, 让其织染生长草已达到生态护坡和美化环境的目的, 并在二级挡墙加钢筋混凝土顶板。

采用预应力钢筋对边坡进行支护加固 (如图2所示) , 选用HRB335, 18 mm, HRB400级, 28 mm和36 mm的钢筋, 锚具选用JLM-32锚具, 锚杆间距2 600 mm, 锚杆与水平夹角10°锚固段最大值10 m, 最小值3 m, 锚杆灌浆采用M25水泥砂浆, 设计预应力值为20 kN~100 kN, 预张拉力为设计预应力值的1.05倍~1.1倍。锚杆的张拉及锁定值按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执行。

4 施工方法

由于边坡陡高加固施工难度较大, 在施工过程中要防止土体突然滑坡、坍塌事故发生。

4.1 人工清除边坡上的浮土及杂草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削坡处理使边坡的坡角满足设计要求。

4.2 钻孔

土层锚杆钻孔工艺直接影响土层锚杆的承载能力、施工效率和整个支护工程的成本。

依据施工设计图进行测量放样定出孔位, 做出标记。钻机就位后, 保持平稳, 导杆或立轴与钻杆倾角一致, 并在同一轴线上。在钻进过程中, 应合理掌握钻进参数, 严格控制钻孔速度, 防止钻孔扭曲和变径等孔内事故。

4.3 锚杆制作与安放

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制作锚杆, 并用粘结或绑扎方式在锚杆上安置定位支架, 以保证锚杆处于钻孔中心。安放杆体时, 应防止杆体扭曲、压弯, 注浆管宜随锚杆一同放入孔内。

4.4 灌浆

锚杆施工技术的关键是二次注浆, 土锚的关键是锚固段与土体的摩擦力, 其值与锚固段和周围土体的挤密、粘结度有关。用通常的一次注浆工艺, 其承载力较低;如果在水泥砂浆初凝状态时再在其底部注入水泥浆, 使水泥浆挤入土体, 能增加土体对锚固段的法向应力, 从而较大地提高土锚的承载力, 二次注浆其承载力一般为一次注浆时的2倍, 而且徐变会大大减少。锚杆注浆时, 采用底部注浆法, 即用注浆导管将水泥浆送到底部, 边注浆边抽, 直至口部流浆后, 浆口部封堵、加压。注浆压力为0.4 MPa~0.6 MPa, 锚杆返浆后即可停止注浆。水灰比控制在0.45~0.5范围内。施工中应做好注浆记录。

4.5 预应力锚杆张拉

混凝土台座及锚固段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值80%时, 进行预应力锚杆张拉锚固。

4.6 防腐处理

外锚头锚具经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采用钢筋网罩, 埋入现浇混凝土,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 mm;自由段采用优质聚氯乙烯塑料套管防腐, 套管两端长度100 mm内填黄油防腐, 外绕扎工程胶布固定, 一端与锚具相连, 另外一端进入锚固段。

4.7 挂网喷射混凝土

采用干式喷射法, 施工时, 墙面应先喷水湿润, 喷枪垂直于墙面, 每次喷射厚度不得大于50 mm。采用逆向施工法, 从上到下均匀喷射。

4.8 防水、排水措施

第一级挡墙底部设计排水沟, 坡面以上区域雨水经排水沟疏排。

第二级挡墙坡面应设置排水孔, 排水孔间距2 m~6 m, 向外倾坡5%, 内埋500 mm PVC管, 外露100 mm。

5 结语

利用预应力锚杆在边坡加固中应用, 有利于减少边坡开挖和弃方量, 减少用地面积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同时和传统挡土墙相比节省费用, 施工方便, 美化环境。

参考文献

[1]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3]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宋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谈[J].山西建筑, 2008, 34 (33) :112-113.

[5]朱跃武, 左怀西, 罗宾, 等.深圳茂宝大厦边坡加固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 2009 (2) :81-82.

设计与治理 篇2

一、教材分析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前两节中国地形和地势,气候的学习是这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反过来这一课是对前几节内容的实践与运用,是接前几节内容更直观动态地反映中国自然环境的一课时内容,同时是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自学指导,又与第三章自然资源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长江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长江的功与过引发我们深入研究分析,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极强的发散思维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江有一客观地认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环保意识。结合使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开发利用以及综合治理长江的主要措施,可以说这节课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化知识为能力的平台。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本阶段的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对于地理问题的分析有了初步的能力,但见解较为简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的长江的源头、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

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主要地形区。

3、知道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了解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4、理解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作用及在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

5、了解长江的开发和寻找治理长江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干流剖面图和长江航运图,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江的源头、入海口、河段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

2、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黄金水道”原因。难点:

3、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有关三峡的视频进行引入。

设计意图:三峡是长江上最大的一个工程,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点

项目之一,其项目中已在世界上占据了10向世界第一,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并为祖国而骄傲。

(二)新课讲授

过渡:这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点工程,这项工程里有数个世界第一。这个工程建在长江上,为什么要建在这里呢?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有:

展标: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要学习以下几点:

1、长江的源头、入海口、河段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

2、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黄金水道”原因。

3、长江的开发开发方向。

4、寻找长江开发的问题与治理的措施。

第一板块:自主学习,共同回顾

看视频提炼内容

一)、在教材P45长江流域水系图,并在图中标出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标注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和湖口的位置;描出主要支流和湖泊。

二)、回顾所学或依照地图说说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流经省区: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共11省 流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小练,将长江概况的基础知识加以练习,同时补充视频内没有的知识。

设计意图: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孩子们尤其爱看的就是视频,但是孩子们缺少了从视频中提炼知识的能力,所以他们常常会在看完之后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感触,而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这一节这样设计就是想让孩子们有兴趣、有目的的从视频中提炼学生的知识,锻炼其分析能力。

第二板块: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过渡:长江除了这些知识内容以外,她还有俩小名,分别是“水能宝库”、“黄金水道”,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这俩名的来源? 一小组:

提示:可以参照课本P46 页,图2.35“长江干流剖面图”,完成: ①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落差约多少? ②长江从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 ③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 为什么? 来回答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适当的评价。

教师小结:长江上游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因为上游河流落差大,峡谷多,因此在上游河段可以建水电站,发展水电业。但是目前长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还远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是我们当前探讨的重要课题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长江三峡的位置。教师:三峡水电站---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播放长江三峡录像片断,升华学生对“水能宝库”的理解。

篇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的长江的源头、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了解长江的主要支流、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主要地形区。

3.了解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知道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4.理解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作用及在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

5.了解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干流剖面图和长江航运图,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长江的源头、入海口、河段的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及主要地形区。

3.长江被称为“水能宝库”、“黄金水道”原因。

3.长江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聆听《长江之歌》伴奏,欣赏壮美的长江风光

一、我国第一大河

教师:《长江之歌》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那么,长江带来了哪些“贡献”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教师:利用中国水系图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河流。出示我国主要河流比较数据。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长江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年径流量最大;所以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过渡: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沟通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学生:读教材P45长江流域水系图,并在图中指出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标注出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和湖口的位置。下面就具体来认识认识长江。继续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有哪些主要支流?

2.长江干流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

3.长江干流流经哪些地形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等材料讲述内容。

二、水能宝库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P46 页,图2.35“长江干流剖面图”,完成:

①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落差约多少?

②长江从源头至宜宾,落差约多少?

③长江水能集中在哪一河段? 为什么?

④ 长江三峡、葛洲坝水电站位于哪一河段?为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适当的评价。

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长江三峡的位置。

教师:三峡水电站---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播放长江三峡录像片断,升华学生对“水能宝库”的理解。

教师小结:长江上游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因为上游河流落差大,峡谷多,因此在上游河段可以建水电站,发展水电业。但是目前长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还远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长江的水能资源是我们当前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黄金水道及开发

学生:读P46图2.36长江航运图完成下列思考:

1.找出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

2.分析长江干流宜宾至上海河段的通航能力的变化。

(分小组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略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和总结。

学生:归纳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回答:略

教师:总结。

教师:展示长江中下游的鱼米之乡图片,说说长江的其他开发方式。

过渡:以一组图片,引出长江常见的洪涝问题

三、治理

教师:阅读54页有关长江荆江河段综合治理示意图,说一说长江流域的治理措施。学生:回答

教师:思考为什么要对长江不同河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教师点拨:由于长江不同河段特征不同,环境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各异,所以采取的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如上游河

段激流峡谷众多,容易引发洪水,威胁中下游地区,影响航运,故应采取筑坝拦水,疏浚河道的措施进行治理;中

游河道多蜿蜒曲折,水流不畅,泛滥成灾,所以应采取截弯取直,加固大堤的方法加以解决;下游江阔水深,水量

很大,需加固大堤,保障安全。

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篇三:八上《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八年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以长江为例,完成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教学主题。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自古至今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两条河流之一,因此,无论是从代表性河流的角度,还是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长江都是河流部分必学的重点内容。教材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长江的学习中,既明确了长江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长江为例,学习河流的水文特征。教材将学习内容指向为“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长江在不同河段的显著水文特征及其影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学具)的准备确立如下:

1.教学重、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图,板画,学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通过图、文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2)通过“角色扮演”,领悟主要水文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获得深入思考的乐趣,形成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并能掌握分析方法,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开发和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及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法分析

1.问题引导法: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不断设置问题,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探索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3.讨论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相互的协作下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其学情分析如下:

1.已有知识:我国河流的概况,初步了解水文要素及特点描述,长江、黄河的水系概况,学生所在城市位于长江沿岸,有很好的生活体验。2.具备能力:读图,据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学法分析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八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乐于通过合作竞争掌握知识。

2.运用学案的学习方式:学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把知识储备与课堂训练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既改变了单一的学案教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很好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能不断设置问题,让学生不断动脑,动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水能、旅游

设计与治理 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河流防洪;实践与思考

水利工程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洪灾的严重与否。在以往的时候,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程的设计缺乏实践的检验,因此效果很是不理想。近些年来,虽然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有所不足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的设计实践现状。

1、国内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由于我国的面积比较大,所以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为综合规划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方面逐渐完善,在对流域的防洪、灌溉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流经里程较长,中小河流前期工作基础薄弱,缺乏现成的地质勘察资料,已经进行的地质勘察还存在工作深度不够,地质勘察与设计脱节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并不大,但是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防洪工程的设计工作。因此,希望相关工作人士能够对该方面的共组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防洪工程的设计具有实际的意义。

2、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程设计实践相关内容分析

2.1中小河流防洪工程设计理念分析

说到工程设计,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知道什么是设计,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因为,要是不知道一个设计的理念是什么,就等于不知道一个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试想你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却并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该怎么做呢?一般来说,作为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人员,对大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对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有一种期盼感,把河流的生态治理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全力贯彻到工程规划设计全过程中。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是规划和设计两项工作基本上分别由专做规划和专做设计的不同人员完成。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实践生态理念必须从规划阶段做起。故先与设计工作的规划人员必须高瞻远瞩,充分考虑人们对和谐环境的需求与工程的实际可操作性,给生态措施的实施创造条件。希望相关设计人员能够做到上面所说的要求,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够设计出最好的防洪工程。

2.2建设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堤岸材料选择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河流治理建筑材料种类逐渐增多。建筑商也是越来越难以选择,因为,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的优势。目前,有传统的干砌块石、木桩、竹篱石龙、浆砌灌砌块石、混凝土等,还有新型材料如生态混凝土、生态砌块、生态格宾、生态袋等。如何选取合适的堤岸砌筑材料,是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工作中重要一环。选择堤岸砌筑材料考虑因素有:满足安全稳定要求,节省投资,利于保留或恢复河流生态等。建议尽量采用本土自然材料,这样既节省投资、便于施工,又使河流堤岸具有地方特色。笔者认为,任何的人工材料都会对河流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新型生态材料都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堤岸的生态恢复因素,尽量使堤岸利于植被生长,利于岸边生物栖息。但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存在外观单调、风格雷同、造价偏高、耐久性难以保障等问题,影响了推广与运用。希望,相关设计人员能够根据防洪工程的实际建筑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工程的最佳效果。

2.3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堤岸型式选择

不同的堤岸设计形式,会起到不同的防洪抗灾效果。因此,在进行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防洪工程的堤岸型式。目前,堤岸型式基本有三大类:斜坡式、直立式和复合式。斜坡式护岸,常采用土堤,就地取材,常水位以上采用植被护坡,水位变动区抛石、叠石等为水生动植物营造生存便利条件,成本较低,生态性好,安全性好。斜坡式堤岸占地面积大,其应用在用地紧张、寸土寸金的现实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直立式挡墙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普遍,具有节省土地,适应性强,可就地取材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挡墙高度一旦过高,其生态性、安全性都较差。故采用直立挡墙时,应控制挡墙高度,建议单级,挡墙净高不超过二米,避免过度,高差使岸上人群与河道孤立隔绝。复合式堤岸是直立式和斜坡式堤岸的组合,使用范围广,占地面积和投资适中,在河流治理当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常用的组合形式有上斜下直、下斜上直两种。上斜下直式运用较为广泛,可较好的解决水位变动对亲水设施和绿化布置的影响。下斜上直式的运用,一般用于受用地限制,且设计洪水位与常水位高差较大。以上三种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的堤岸型式,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尽量做到因地制宜。

2.4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弃土方式的选择

弃土方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防洪工程的最终效果。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该方面的问题。弃土区规划安排原则上需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利规划,不破坏当地河流水系和灌溉渠系。弃土优先考虑填塞低洼田和废沟呆塘,设计时需考虑施工尾水的出路,禁止向河道内直排;弃土区内坡脚距河道堤顶外坡脚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二到三米。应通过多种途径消化弃土,尽量减少压废面积、缩短积土临时占用时间。采取平地积土的,要考虑弃土后期的出路,尽量通過道路建设、土地平整等途径消化;有砖瓦厂的地区,采取“借土还土”的方式运作土方,既提供生产土源,又保护耕地、缩短压废时间。

3、中小河流防洪工程设计中可以改善的地方

3.1 应该把生态河流的理念融入到防洪工程的设计中来

“河流生态环境”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作为设计工作者需摒弃过去以满足设计防洪标准为单一目的,随意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渠化天然河道、采用混凝土硬化河底、为造地而加高两岸堤防,缩窄河床等错误观念,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河流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区分天然河流治理与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差异,生态措施只能结合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进行,不应用于绿化、美化等市政园林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明确资金来源。只有把该方面的内容融入到防洪工程的设计中,才能够更好的发挥防洪工程的作用。

3.2设计之初要有重点的勘察

要实测河道带状地形图,对重点堤防险情段。穿堤建筑物处应布置横断面,钻孔布置图及剖面图应绘出建筑物轮廓及地面线,绘制各穿堤建筑物的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尤其应在地形图上明确标识现状建筑物的位置和规模,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区的真实地质情况,便于设计人员应用。只有这么做才能设计出最为适合的防洪工程,但是,一旦要是忽略或者轻视该项工作,就会给防洪工程的设计工作带来致命性的灾难。

4、结语

中小河流是最容易发生洪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少会有人注意这种中小河流的水流情况,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大江大河的身上。因此,往往一旦到了雨季这些中小河流就会出现洪涝灾害。要想彻底解决中小河流的防洪问题,那么就必须做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程设计工作。用实践去检验真知。

参考文献:

[1]王明龙,赵建民,侯英龙.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中国水利,2013(12)

设计与治理 篇4

为了切实做好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白坭乡梓潼村竹坪子崩塌应急治理是保障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课题。白坭乡位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东北部, 距原县城曲山镇20公里, 东接陈家坝乡, 南依漩坪乡, 西邻开坪乡, 北抵平武县。竹坪子崩塌区位于白坭乡西北方的梓潼村1组, 距白坭乡约5km, 拟建302省道和乡道从斜坡下部通过, 交通较为便利。如何结合该地区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的特点与治理的经验, 设计完成北川县崩塌应急地质灾害的治理问题,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项目与研究内容。

2 可行性分析

(1) 竹坪子崩塌将直接威胁到坡脚处S302省道以及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威胁人数30人, 崩塌威胁资产约200万元。

(2) 危害程度等级为Ⅲ级, 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

(3) 通过参数的选取和稳定性计算。对于滑移式破坏型危岩, 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 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 在地震作用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4) 通过方案初步论证, 可行性研究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治理工程为“清除危石+拦石墙”, 方案二治理工程为“清除危石+主动防护网防护”。在结构计算与验算、结构设计后, 给出了两方案的工作量, 经方案比选, 推荐方案一为治理方案。

(5) 初步设计对可行性研究的推荐治理方案做了细化设计, 并做了概算分析, 概算总投资为29.83万元。

(6) 经治理效益分析, 可行性研究认为实施北川县县城收费站危岩的治理后,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

3 设计指标与总体设计

3.1 设计指标

(1)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19-2006) 5.1条, 可确定防治工程等级为Ⅲ级。

(2) 治理工程结构设计基准期为50年。

a.设计工况。危岩体治理工程设计按“暴雨”工况下滑移式安全系数1.4。

b.参数的确定。设计参数为勘查报告提供的参数。

3.2 总体设计

(1) 设计思想与工程布置

根据白坭乡竹坪子崩塌的特点, 崩塌体处于稳定状态, 危岩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在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危岩的破坏模式为滑移式, 危石破坏下落的形式为滚落式。具体设计思想和工程布置如下:

治理工程采用拦石墙, 拦石墙布置在斜坡体的中下部, 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墙高3.0m, 埋入地面以下1.0m。墙顶宽0.8m, 底宽2.25m。

(2) 设计优化内容

a.对初步设计的治理范围、治理方案和工程布置等做了现场复核。b.通过现场复核, 对危岩的认识与勘查一致。c.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 对危岩治理工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细化设计。d.补充完善了施工准备措施和安全施工措施。

4 治理工程详细实施

4.1 设计工况及设计参数

危岩体治理工程设计按“暴雨”工况下滑移式安全系数1.4。设计参数为勘查报告提供的参数。

4.2 治理方案与工程布置

根据白坭乡竹坪子崩塌的特点, 崩塌体处于稳定状态, 危岩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在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危岩的破坏模式为滑移式, 危石破坏下落的形式为滚落式。具体设计思想和工程布置如下:

治理工程采用拦石墙, 拦石墙布置在斜坡体的中下部, 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墙高3.0m, 埋入地面以下1.0m。墙顶宽0.8m, 底宽2.25m。

4.3 监测工程设计

4.3.1 监测工作的目的

(1) 形成立体监测网; (2) 监测拦石墙应力应变和变形等监测; (3) 对变形发展和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4) 在整个治理施工过程中, 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 确保施工安全; (5) 反馈设计、指导施工; (6) 监测治理效果。

4.3.2 监测工作的任务

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危岩体、崩塌堆积区变形监测、对拦石墙进行变形及应力应变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在施工期间, 监测效果作为判断危岩体稳定状态、指导施工、反馈设计和防治效果检验的重要依据。为此需建立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 使之系统化、立体化。

4.4 实施原则与依据

4.4.1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及监测资料, 建立精密仪器与简易监测相结合, 地面监测与地下、空间监测相接合, 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 近期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研究相结合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全方位多手段动态立体监测系统。

4.4.2 监测系统应具数据采集稳定可靠、及时迅速准确, 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快捷, 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监测和预报崩塌堆积体位移、变形, 确保施工安全, 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 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4.4.3 监测内容主要为治理工程位移监测和应力应变监测等, 监测范围以能控制整个拦石墙应力和变形特点为准, 监测重点布设于主要治理工程区段。

4.4.4 监测系统根据地质灾害所处不同状态分两个阶段实施, 即施工期监测和治理工程效果监测。

4.4.5 监测仪器的选择应满足精确、可靠、稳定、操作简便性和相应的抗干扰、防风雨、防水性能, 能确保长期恶劣环境下正常使用。

4.4.6 工程监测和当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相结合。

4.5 具体实施方案与影响因素

4.5.1 影响因素监测。

北川县白坭乡梓潼村竹坪子崩塌的稳定性主要受大气降雨、地表水入渗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各类外界因素影响, 其稳定性对各类不利因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尽相同, 其中大气降雨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

大气降雨监测以充分利用绵阳市气象局或北川县气象局设置的气象监测点, 进行降雨量、降雨强度、气温及蒸发量等观测, 定期收集绘制每月、年降雨量及气温变化曲线图, 分析斜坡区降水、温度、蒸发量的变化特点, 进行降雨尤其是暴雨及连续降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监测。

4.5.2 治理工程监测。

拦石墙墙顶位移监测:主要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于拦石墙上布设3个监测点。正常情况下每月监测一次, 雨季和强降雨等情况下视情况适当加密监测次数。

(1) 监测系统实施计划。监测系统根据地质灾害所处不同状态分两个阶段实施, 即施工期监测和治理工程效果监测。

(2) 施工期监测。治理工程施工期间的监测工作以建立监测系统, 获取治理工程前的初始监测数据为目的, 实施大气降雨和地表位移监测为主。

(3) 治理效果监测。当治理工程竣工后, 通过对布设在危岩、崩塌体及各治理工程上的监测工程进行一段时期的监测, 获取治理工程治理前后的监测数据, 用以判断评价治理工程治理效果。监测时间为1年。

5 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分析北川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项目设计研究, 从项目的背景、实施与设计依据论述项目的基本理念。然后结合监测工程子项目重点分析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鉴于目前仪器设备的现状, 必须尽快更新设备才能使台网稳定可靠的运行。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不仅可以有效的对该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 而且治理后能带来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分析北川县某乡镇应急治项目设计研究, 从项目的背景、实施与设计依据论述项目的基本理念。然后结合具体的监测子项目重点分析了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灾害,应急治理

参考文献

[1]郝应征, 陆峰, 王彩云.地质灾害观测工程勘测设计的一般技术要求及施工方法[C].全国勘测技术会议, 2009.

[2]王峰.工程设计与产品质量的关系[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15) .

[3]王萌萌, 王国凡, 任光利.WANG Meng-meng.WANG Guo-fan.RENGuang-li白口铸铁磨面辊齿等离子弧重熔工艺[J].焊接技术, 2010, 39 (6) .

设计与治理 篇5

通过对三坪沟流域水土保持各类治理措施进行优化配置设计和对梯田、人工林、人工草、谷坊、封禁等防治措施的优化设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完成治理后,林草地所占比重由初期的17.89%提高到40.56%,各项措施年总减少土壤侵蚀量6.50万t,年增加产值278.05万元.

作 者:金霞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刊 名:农业科技与信息英文刊名: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S1关键词:三坪沟流域 综合治理 优化配置与设计

煤矿瓦斯治理的通风系统设计 篇6

【关键词】煤矿 瓦斯治理 通风系统

煤矿瓦斯事故是制约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1-2],因此研究煤矿瓦斯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矿井通风系统、抽采抽放、监测监控、现场管理是影响瓦斯治理的四个关键环节[3],本文对建立健全、稳定、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

一、通风设备布置

(一)井下通风设施布置

第一、主要进、回风巷之间的每个联络巷中,必须砌筑永久性风墙;需要使用的联络巷及风井安全出口,必須按设计安设两道连锁的正向风门和两道反向风门。

第二、采空区必须及时封闭。必须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逐个封闭通至采空区的联通巷道。工作面开采结束后,必须在所有与采区相通的巷道中设置密闭墙,全部封闭采空区。

第三、控制风流的风门、风墙、风桥、风窗等设施必须可靠。不应在倾斜运输巷中设置风门;如果必须设置风门,应安设自动门或设专人管理,并有防止矿车或风门碰撞人员以及矿车碰坏风门的安全措施。

(二)确保风流稳定

为了保证风流稳定,需要在部分通风网路上安设风门、调节风窗和密闭等通风构筑物,并随生产的进度进行及时调节补充,风门间应尽可能设置闭锁装置。确保各用风地点的风量、风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确保风流稳定。

二、风量计算方法

基于分别计算法计算矿井需风量的公式如下:Q=(∑Q采+ΣQ掘+ΣQ硐+ΣQ它)×K矿通式中:

Q,矿井所需风量总和,m3/min;ΣQ采,回采工作面需风量之和,m3/min;ΣQ掘,掘进工作面需风量之和,m3/min;ΣQ硐,硐室所需风量之和,m3/min;ΣQ它,其它用风量地点所需风量之和,m3/min。K矿通,矿井通风系数,抽出式K矿通取1.15~1.2。

(一)Q采的计算

Q采的计算方式包括:按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计算;按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按采煤工作面温度计算;按炸药使用量计算;按采煤工作面同时工作最多人数计算五种,然后选取其中一个最大值作为Q采,并通过风速验算公式验证。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介绍按采煤工作面温度计算公式,因为其计算结果往往大于其它四种计算结果。按采煤工作面温度计算公式为:Q采=60×Vc×Sc式中:Q采为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3/min;Vc为回采工作面适宜风速,m/s;Sc为回采工作面平均有效断面,按最大和最小控顶距有效断面的平均值计算,m2;所选择的Q采值需要满足以下验算公式范围:15×Sc≦Q采≦240×Sc。

(二)Q掘的计算

Q掘的计算方式包括按炸药使用量计算、按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按局部风机吸风量计算三种。这里分别按照三种方式计算,并选取其中的最大值。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A、按炸药使用量计算公式为Q采=25Aj式中:Aj为掘进工作面一次使用最大炸药量,kg。B、按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为Q掘=4·N掘式中:4为每人每分钟供风标准,m3∕min;N掘为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C、按局部风机吸风量计算的公式为Q掘=Qf×I×kf式中:Qf为掘进面局部通风机额定风量,m3∕min。I为掘进面同时运转的局部通风机台数,台;kf为防止局部通风机吸循环风的风量备用系数;一般取1.2~1.3。

(三)Q硐的计算

独立通风硐室主要有井下炸药库、采区变电所、充电硐室及一些需要独立通风的机电硐室等。炸药库配风必须保证每小时4次换气量:Q库=4V/60式中Q库为井下炸药库需要风量,m3∕min。V为井下炸药库的体积,m3。B、充电硐室应按其回风流氢气浓度小于0.5%计算风量。C、机电硐室需风量应根据设备降温要求进行配风。D、选取硐室风量,须保证机电硐室温度不超过30℃,其它硐室温度不超过26℃.

(四)Q它的计算

根据经验,按(ΣQ采+ΣQ掘+ΣQ硐)的10%计算。矿井负压按下列公式计算:h=Q2/S3 +h局R=α·L·P·/S3 式中:H为全矿井风压,Pa。R为井巷摩擦风阻,NS2/m8;α为摩擦阻力系数,NS2/m4;L为井巷长度,m;P为井巷断面周长,m;S为井巷断面积,m2;h局为局部阻力,按全矿风压的10%计算,Pa。等积孔计算公式如下:A=(1.19×Q)/ H (㎡)式中:A为等积孔,㎡;Q为矿井总风量,㎡/s;H为矿井负压,Pa。

三、通风措施

为了提高通风系统可靠性,本文建议执行以下通风措施:(一)根据通风需要,安设风门、调节风门;(二)同一井巷内安设两道风门时,必须保证两道风门不同时开启,防止造成风流短路;(三)勿在巷道内堆放杂物,保证巷道的有效断面;(四)严格按设计掘进、支护巷道,以保护巷道断面尺寸;(五)加强对各种通风设施和巷道的日常管理。(六)对相邻巷道的掘进时,尽量减少放炮震动,同时注意加强支护,防止岩体(或煤体)松动或破碎,以有效防止漏风;(七)加强对各通风设施的管理,对应密闭的地点应采用构筑物或永久密闭装置密闭,以保证满足通风及其它功能需要;(八)加强各通风设施的日常管理,保证设施满足设计和使用功能的需要。

四、结论

通风系统稳定是瓦斯治理的关键环节,对防止局部瓦斯集聚、对井下各作业地点瓦斯浓度的控制、对采煤、掘进工作面及其它巷道风排瓦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通风设备布置、风量计算方法、通风措施三个方面对矿井通风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对于煤矿通风系统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岩敦.新一代煤矿通风与安全瓦斯监控系统[J]. 中国煤炭. 2005(09)

[2]郭献文,汪延,周立民. 瓦斯爆炸:煤矿矿难头号杀手[J]. 瞭望. 2005(29)

设计与治理 篇7

中小河流治理是当前我国水利投资建设的重点之一, 按照国家有关规划, “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将实施5 000余条中小河流9 243个治理项目, 投资总额近2 000亿元。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行分级管理, 其中水利部和财政部负责对全国中小河流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进展、资金使用实施监管, 省级部门对辖区内中小河流项目的组织实施负责, 县市级部门负责组织项目法人, 项目法人组织开展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 [1]。基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特点, 水利部、财政部在监管工作中面临以下困难:

1) 监管的范围广。9 243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点多量大面广, 分布于全国31个省及新疆建设兵团的2 500余个县级行政区。

2) 监管的层级多。治理工作涉及中央、省、市、县和项目法人5个层面, 因此监管指令下达、项目信息上传需要通过较长的管理链。

3) 监管的指标多。前期工作方面包括立项审批的合规性、前期工作进度、质量等;资金方面包括资金分解进度、地方资金的配套情况、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奖励资金的分配使用等;工程管理方面包括工程进度、质量、投资完成率、工程管理的规范性等。这些指标收集汇总和分析整理工作量较大。

4) 监管的手段少。中小河流治理等点多面广的中小型项目, 目前的监管手段较为单一, 采集信息通常是通过临时下发通知, 层层发放表格, 然后逐级向上汇总的方式, 采集和分析需较长时间;督导问题的过程, 常常是逐级下发通知, 时间长效果差, 缺少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 而且很难有针对性的督导落实到项目和负责人。此外, 大量工程资料也难以进行系统化的全面收集整理。

针对开展监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监管, 研制开发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信息系统) ,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完善监管措施, 提高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1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1.1 用户分析

信息系统是基于水利部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全局监管, 以及各级水利部门分级管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开发的, 用户分为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市、县等5级。部级用户管理系统规划项目库, 分省下达中央投资, 掌握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展情况;省级用户管理本省项目初步设计指标, 分解中央、省级项目到具体项目, 掌握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进展情况;市级用户掌握本市中小河流项目和资金安排情况;县级用户统一管理和填报本县中小河流相关信息, 包括县级资金安排、项目投资完成、工程进展等情况;流域机构用户可以查看本流域相关项目情况。

1.2 业务分析

信息系统侧重于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局监管,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用户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要求, 具体如下:

1) 满足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需求。以全国规划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管理的基本元素, 以项目生命周期为线索, 满足规划信息管理、初步设计审批、工程实施、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业务信息管理的需要。

2) 满足专项资金管理的需求。满足中央资金下达、分解、拨付、使用等相关流程信息的记录及统计和分析的要求, 对资金的流向及时间进度进行跟踪和管理;满足地方资金下达、拨付、使用等信息汇总统计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来源分析的要求。

3) 满足中小河流治理相关资料管理的需求。满足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审批及部分技术文档登录、存储、整理、筛选、调取等工作需要。

2 信息系统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 力求功能全面、实用。同时, 注重“以技术激发需求、以创新促进应用”, 合理确定技术路线 [2], 丰富界面展示方式, 提高人机友好程度, 促进用户更好地使用系统。

2.1 总体架构

根据信息系统功能划分和用户需求, 采用B/S的架构, 部署于水利政务网, 遵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框架结构, 共分为用户层、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及硬件层。信息系统以业务逻辑为核心, 表现层与业务层相分离以降低系统层次间的耦合度, 从而灵活地使用多种技术实现表现层的业务操作与信息展示 [3]。信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业务应用层以业务功能为核心, 包括水利项目投资管理和统计2大子系统业务功能模块。

业务支撑层充分利用水利部政务网已有的基础 (包括政务网门户及后台管理软件) 进行构建, 并采用软件权限控制与政务网安全认证机制相结合的手段保证系统应用的安全。

信息资源服务层, 依据数据类型的特点选用关系型数据库, 实现对关系型数据的存储及管理。同时选用分布式文件服务实现对各种文件类型数据 (图片、文档等) 的存储, 能有效提高数据访问的便捷性与安全性。

信息系统硬件及网络依托水利部现有政务内网和外网机房及网络资源, 严格按照保密要求, 保证安全性。

信息系统各层遵循水利政务网相关标准和管理要求, 同时依托水利部信息中心安全认证体系, 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2.2 功能设计

2.2.1 数据交互与共享

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基础建立项目库, 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包含项目前期工作、资金下达、投资完成和工程形象进度等数据信息, 以及各业务阶段相关的文件档案、工程影像资料等。各级水利部门按照水利部有关要求, 根据业务权限和项目实时情况定期更新数据及文档资料, 基于网络平台进行业务交互和数据交换。投资下达和完成信息, 自部、省级到市县级, 逐级分解填报, 全过程追踪;项目进展信息, 由市县填报, 经省级审核汇总后报送水利部。各级用户依照行政管辖范围共享业务数据和相关文件资料。各级用户填报信息如表1所示。

2.2.2 数据统计分析

对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情况、投资下达和完成情况、工程形象进展等进行汇总分析, 为投资和建设管理提供支撑。统计方式包括实时统计、历史数据汇总、各行政区汇总统计等, 能够分指标进行排序和筛选。按照全国和省两级, 根据上级管理部门预先设定的数量、进度考核目标及区域平均水平, 自动分析统计结果中存在问题的省份, 并在报表中进行标注。

2.2.3 查询展示

项目所处河段在1∶250 000的电子地图上进行标识, 因此用户可以按照模糊查询、行政区划、地图浏览等多种方式查找项目位置;项目的地图标识内容包含显示工程效果及项目概况的热点信息, 用户点击后能够查询项目的详细信息。此外, 信息系统采用地图渲染的方式, 按照行政区划, 逐级体现省、县两级行政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

2.2.4 专题展示及提醒

按全国各省、省内各县等不同的范围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以直方图、饼图形式直观展示, 并与地图展示相结合。根据各省投资完成情况, 设立“红黑榜”, 在系统首页高亮显示投资完成率相对较高和较低的省份;对未能按期开工的项目, 在系统首页进行滚动提醒, 点击后显示全部未按时开工的项目。

2.2.5 简报自动生成

信息系统首页包含全国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自动更新规划完成情况。能够自动生成月、年报表及文字简报。其中, 文字简报按照水利部工作简报格式排版, 并以文字、直方图、表格多种形式, 对中小河流治理进展情况进行展示, 业务人员对自动生成的简报只需进行适当修改, 即能满足水利部对简报的要求。

2.2.6 督办、公告及查询发送

信息系统提供短消息功能, 水利部业务人员能够通过短信平台向特定人员进行公告或催办;信息系统可根据统计结果, 定期自动向相关人员发送督导短信;相关用户可向信息系统发送查询代码, 系统根据查询请求, 以手机短消息形式将查询结果进行反馈。

2.3 技术路线

按照中小河流系统功能的设计, 为实现部、省、县三级交互业务和共享数据的目标, 根据当前B/S系统开发的主流技术, 运用J2EE技术平台, MVC模型, 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的开发框架组合。结合河流水系关系、治理河段地图查询展示等需要, 应用Web GIS完成地图发布等服务。

2.3.1 J2EE 技术平台

考虑到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长期性, 信息系统选用的技术平台应综合考虑通用性和可维护性, 为此选用开放性、稳定性、通用性较强的J2EE技术平台。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 提供的中间层框架集成技术, 可以满足高可用性、高可靠性及可扩展性的应用需求, 同时提供对现有应用程序集成强有力的支持, 完全支持Enterprise Java Beans, 有良好的向导支持打包和部署应用。J2EE平台具备“编写一次、随处运行”, 方便存取数据库的JDBCAPI, 以及能够在Internet应用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模式等特性, 同时还提供对Java Servlets API, JSP, 以及Web Service技术的全面支持。通过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 J2EE降低了开发多层应用的复杂性, 增强了安全机制, 提高了性能, 为搭建具有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平台开发机制。

2.3.2 MVC 模型

信息系统采用MVC模型处理用户的实际业务交互应用, 把用户的业务交互应用按照功能特性分为模型、视图与控制器, 3部分的开发和部署相互独立, 其中1个模型可以有多个视图, 如果用户通过某个视图的控制器改变了模型的数据, 所有依赖于这些数据的视图都联动反映出这些变化。因此, 无论何时发生了何种数据变化, 控制器都会将该信息通知所有的视图, 更新显示内容。

模型是信息系统业务处理的核心, 用来完成信息系统主要的业务功能, 接收视图发来的请求, 并将处理请求的结果返回给视图, 虽然请求是由视图发出的, 但该请求是由控制器转发的, 所以模型所进行的操作相对于视图来说是黑箱操作。这样可以用来封装部分数据, 以满足面向对象的需求。

视图用来显示模型内容, 是显示在用户面前用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平台, 信息系统采用JSP+Servlets的方式实现页面的展示。该部分只用来收集数据、显示模型, 以及将用户的请求转发给控制对象。同一个业务流程可能由于处理结果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视图。

控制器在Web服务器端对用户的请求做出反应, 创建、配置模型, 并协调模型与视图共同完成用户请求。这里可以将控制对象理解为一个分发器, 它会根据不同用户请求选择不同模型和视图, 并且控制对象不参与业务流程的创建。

2.3.3 Struts Spring Hibernate 技术框架应用

信息系统采用Struts + spring + hibernate的开发框架组合。Struts实现展现层和控制层, spring实现业务逻辑层, hibernate实现数据层的持久化和序列化。

Struts实现用户请求管理, 并做出相应的响应;提供流程控制器, 委派调用业务逻辑和其他上层处理进程;处理页面异常;为显示效果提供一个数据模型;对用户界面进行验证。

Hibernate是一个非常成熟的ORM开源框架, 为Java提供了完善的持久化机制和查询服务, 它的持久对象是基于POJO (Plain Old Java Object) 和Java的集合。Hibernate框架主要实现:数据库链接管理、业务对象存储到数据库、业务对象的查询、非数据库特性处理。

2.3.4 地理信息技术 GIS

在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使用Web GIS实现河流和治理工程的展示, 以及统计结果渲染等高级应用。Web GIS基于Internet平台进行信息发布、数据共享、交流协作, 客户端应用软件采用WWW协议, 实现GIS信息的在线查询和业务处理等功能。Web GIS核心是在GIS中嵌入HTTP和TCP/IP标准的应用体系, 实现Internet环境下的空间信息管理 [4]。Web GIS由多主机、多数据库与多终端, 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连接组成, 构成客户端/服务器端的C/S结构, 服务器端向客户端提供信息和服务, 客户端具有获得各种空间信息和应用的功能。

在信息系统中, 采用B/S架构通过Arc GISSERVER 9.3及基于Arc GIS Engine开发的图形维护工具实现Web GIS应用, 完成地图发布服务 [5], 实现数据整合、数据存储、信息交换、监测数据采集处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 相关业务数据可在GIS图上形象、直观地表现。

3 信息系统的部署与运行维护

根据安全、负荷、容灾等要求, 信息系统部署于水利部信息中心, 充分利用信息中心数据库、网络安全、软硬件环境等资源。鉴于信息系统所用的1∶250 000电子地图尚未脱密, 同时考虑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管司局使用政务内网的习惯, 信息系统分别部署于水利部业务外网和政务内网。业务外网系统包含除Web GIS以外的全部功能模块, 部、省、市、县各级用户共同应用, 用于动态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和简报生成。信息系统管理员定期将政务外网系统数据更新至政务内网。政务内网系统除了外网的统计分析、简报生成等功能, 还包含Web GIS相关功能, 为水利部业务人员提供项目地理位置查询、地图渲染等功能。

为保障信息系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水利部组织专门的维护小组, 负责动态信息的管理维护, 督导和审核地方填报信息, 利用信息系统完成数据汇总统计、简报生成, 并根据系统优化要求, 持续进行系统升级。

4 结语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5 000余条重点中小河流、9 000余个治理项目和近2 000亿元治理投资的动态管理, 在水利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基于GIS的统计渲染、图文表关联查询、工程形象进度跟踪、短消息督导查询、项目信息告警、简报自动生成等方面实现了诸多创新。信息系统自2012年初投入使用以来,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监管效力, 为水利部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在项目组织方面总结出以下3点经验:

1) 业务部门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水利部规划计划司领导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提高中小河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多次参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讨论, 确定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目标和基本功能模块划分, 并通过行政措施推进了信息系统应用。

2) 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业务管理人员全程参与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及界面的设计, 提出了许多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需求。

3) 建立了专门的运行维护团队, 落实了信息和功能维护的人员, 使得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推广使用, 并不断进行升级改造[6]。

鉴于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使用的基础水系图未经脱密, 信息系统GIS相关功能只能在水利部内网使用, 暂不供地方应用。随着近期水利普查电子地图的发布推广, 下一步可将基础地图替换为水利普查电子地图, 并将GIS相关功能部署于外网, 增强系统的实用性。此外, 随着政府监管职能的加强和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作的启动, 系统将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不断进行完善。

摘要:介绍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 针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难点, 对用户需求、软件架构、数据交换、系统部署等方面进行研究, 结合地理信息等技术, 实现部、省、市、县各级用户共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中小河流,信息系统,监督管理,软件设计,运行维护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9:1-10.

[2]艾萍.水利信息工程引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10:30-32.

[3]张永进, 解建仓, 蔡阳, 等.对水利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议[J].水利信息化, 2011 (1) :10-13.

[4]陆建平, 徐淑芳, 陈军冰, 等.基于GIS组件开发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研究[J].水利水文自动化, 2009 (1) :1-4.

[5]卢廷玉, 张艳华.基于Arc GIS Server富户联网地图的客户端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2, 35 (3) :83-84.

设计与治理 篇8

1)当洞体上覆盖厚度H>25 m时,不进行处理。2)当洞体上覆盖厚度H<25 m时,按以下方法(同体高度h与上覆层厚度H的关系)进行判断:a.若H>10h+5,则不处理;b.若H≤10h+5,则需进行处理。

2 岩溶区治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2.1 设计依据

根据《岩溶路基补充勘查报告》本区高速公路下伏溶洞采用胶结注浆治理法,即在地表打孔,通过注浆泵、注浆管,将水泥浆注入岩溶区和其上覆岩体裂隙中,浆液经过胶结固化岩层裂隙带,同时岩溶区内的浆液形成的结石体对其上覆岩层形成支撑作用及其产生劈裂压密对充填的土层起到压密固结的作用。阻止上覆岩层的进一步冒落,防止地面因冒落而引起的沉陷变形,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2.2 注浆工程设计

通过桥或板跨岩溶区治理方案、支撑法治理方案、胶结注浆法治理方案对比,全胶结注浆法治理方案较优化。

采用全胶结注浆法,在岩溶区影响范围内按一定孔距和排列方式布置足量的注浆孔,通过注浆泵、注浆管将水泥浆注入岩溶区及上覆岩体裂隙中,将岩溶区中空隙体积全部充填并将溶洞内充填的土层压密固结,阻止上覆岩层塌陷冒落。注浆工艺采用裂隙岩石注浆工艺,自上而下分段注浆。

路表处的溶洞深度在2.0 m~2.5 m内的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除换填,且换填材料与围岩性质不能相差过大。

2.3 岩溶区治理长度、宽度与深度

岩溶区治理长度以沿路线延伸方向分布长度为准。由于两个路段均为路堑,治理宽度为路基宽度。处理深度最大为15 m,最小为6.0 m。

2.4 注浆孔和检查孔

在此段线路两侧设计帷幕孔,孔距4.5 m。注浆孔的平面布置为梅花形,孔距4.5 m。鉴于溶洞发育的无规律性和勘察工作难以精确查明溶洞的精确位置,有一部分的设计孔在施工中会见不到溶洞,应在施工中进行调整。

为检查施工质量,按注浆孔的2%设置检查孔的数量且每个处理区不能少于两个,检查孔应布在注浆中出现问题或监理工程师认为有问题的位置(在注浆孔之间的中心),检查孔长度为原地面至处理深度。

2.5 注浆材料及配合比

2.5.1 注浆材料

注浆材料主要由水、水泥、速凝剂等组成。水的SO4应小于1.0%,pH>4,采用泵送方法;水泥为P.O32.5级,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速凝剂可选水泥速凝剂。砂采用当地河砂,碎石采用当地石屑。

2.5.2 浆液配合比

通过配比试验,水泥浆水固比为1∶1~1∶1.5。浆液强度R7>0.3 MPa,结石率大于80%。注浆孔结束标准:1)注浆量小于70 L/min,孔口压力大于1.0 MPa,稳定时间10 s~15 s;2)当单孔注浆量超过设计单孔注浆量的50%或满足上述标准之一时即可结束该孔注浆。

施工前,水泥应做浆液配合比试验,试验内容应包括每m3浆液干料含量、浆液浓度、初、终凝时间、结石率、抗压强度等。路基处理范围最外侧一排帷幕孔,需在浆液中掺占水泥重量1%的速凝剂,使注入岩溶区内的浆液尽快凝固,以形成帷幕,防止浆液流失。

2.6 注浆工艺

1)定点。

注浆孔应用经纬仪、钢尺进行实地测量放样。钻孔实际位置原则上不应超过设计位置0.2 m,当因地面影响,钻孔不能放在实际位置上时,可视情况而定。

2)成孔工艺及技术要求。

注浆孔:a.用ϕ127 mm钻头开孔,钻至基岩2 m后变径为89 mm。b.用ϕ89mm钻头,钻至设计深度终孔。

帷幕孔:a.用ϕ146 mm钻头开孔,跟管钻进,钻至基岩2 m以下,然后变径为127 mm。b.用ϕ127 mm钻头,钻至设计深度终孔。

技术要求:a.每个注浆孔测斜至少一次,终孔孔斜要求不超过2°。b.2%的注浆孔要求全取芯。c.做好钻探原始记录和岩芯编录工作。d.钻孔施工过程中,如发现露水、掉钻、埋钻等现象要详细记录其深度和耗水量。

3)浇筑孔口管。

将一端带有ϕ120 mm~ϕ130 mm(帷幕孔法兰托盘ϕ140 mm~ϕ150 mm)法兰托盘的注浆管下入孔内变径处,孔内放入少量砾石,以堵塞大的空隙,然后放少量粘土,防止浆液大量渗漏。然后灌入水固比1∶1.5~1∶2的水泥浆,浇筑长度为2.0 m。水泥浆液中应加入占水泥重量2%的速凝剂,或采用525号快凝水泥,快速将注浆管与孔壁固结。

4)注浆材料的配置。

浆液配置应按设计浆液配合比进行,并随时抽查浆液的各项指标。原材料:水用水表或定量容器计量;水泥按袋计量,并要求用磅秤抽查水泥的数量。搅拌过程:每次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0 min。

5)注浆工艺及有关参数。

施工顺序:先施工路线两侧帷幕孔,再施工中间的注浆孔注浆孔分二序次进行。

注浆:采用浆液浓度先稀后稠的方法,注浆开始后,要定时观测泵的吸浆量和泵压,记录注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收集原始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浆液浓度

a.帷幕孔注浆。其质量是确保整个治理工程质量的关键,宜采用定量定压分段注浆方法施工。当地下岩溶区空隙较小时,可采用水固比1∶1~1∶1.5的水泥浆。制浆材料中增加水泥用量1%的速凝剂。其设备宜采用灰浆泵。当地下岩溶区空隙较大时,可采用水泥砂浆灌注,结束该段灌注后,提升注浆管再封孔,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下一段的注浆施工。注浆段在岩溶区范围内以1 m~2 m为一注浆段,冒落带范围内以5 m~10 m为一注浆段。结束冒落带灌注后,按注浆孔的要求封孔,将裂隙带至基岩5 m以下的范围内一次灌注。帷幕孔单孔注浆量可按下式估算:

其中,Q为单孔注浆量;R为扩散半径,帷幕孔孔距的一半为2.25 m;h为高;β为浆液填充系数,取值20%~40%。

b.注浆孔。注浆时,应避免在短时间内注入大量的水泥浆,当注浆量较大时,应采用间歇式注浆法施工,或在孔口加入一漏斗状的投砂器,用浆液将石粉带入孔内,或在浆液中加入少量速凝剂(1%)。

c.单孔注浆孔结束标准。在注浆孔的注浆末期,泵压逐渐升高,当泵量小于70 L/min时,孔口管压在1.0 MPa以上时,稳定10 s~15 s,或单孔注浆量超过单孔设计注浆量的50%或注浆孔周围有冒浆等现象可结束该孔的注浆施工。

2.7注浆效果的检验

2.7.1注浆效果检验方法

1)钻探:注浆施工结束半个月后,进行钻孔检验。通过孔内取芯直接观察岩溶区的浆液充填情况,并结合钻探过程中循环液的漏失情况及孔壁的稳定性评价注浆质量。

2)结合注浆、钻探资料,做出综合评价。在全面分析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注浆质量是否合格,是否需要补浆。

2.7.2注浆质量检验位置及工作量

1)注浆质量检测位置应布置在有疑点的位置。

2)检测孔按注浆孔总数的2%来控制。

3结语

该路段岩溶区溶洞采用注浆法处理完毕后,经钻芯取样检验处理结果,发现取出的芯样完整连续,上部裂隙充填密实,岩溶区结石良好,取得了设计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设计与治理 篇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铁路、公路、水利、矿山、城镇等工程建设, 尤其在山区的工程建设中, 人类工程活动中开挖和堆填的边坡开始越来越多, 高度也随之加大。而在水利和矿山建设中形成的边坡高度更高, 范围更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建筑边坡亦成为我国边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坡失稳与破坏形式主要有坍塌、崩塌、落石、滑塌、错落、倾倒等。在工程活动中数量最多的、危害最严重的是边坡滑塌。

滑坡则包含了岩土滑塌、崩塌、错落、倾倒、陷落和泥石流, 它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其频发性和严重性都相当惊人,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 滑坡相当频繁, 滑坡灾害不仅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内因有关, 还与气候、生态、水环境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阳泉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区, 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地质环境更为复杂, 随着大量工程建设的进展, 建筑边坡的治理工程大幅地增长, 中小型规模边坡数量也开始增多。

阳泉地区属于中低山地貌, 山体及阶地, 多为中~晚更新世的厚层黄土、中晚~全更新世冲洪积成因的砂土及卵石层或者碎石层覆盖, 下伏为石炭纪太原组煤系地层, 基岩面较浅, 且大多建设场区处在山区斜坡地带, 几乎每个工程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边坡问题, 边坡类型分为土质边坡, 岩质边坡和土岩结合混合边坡, 按工程类别阳泉地区主要是建筑边坡, 基坑边坡, 露天矿边坡, 弃矸场边坡, 路堑边坡, 路堤边坡等。而这些边坡均属于人工边坡, 按边坡的构成及层状分布, 在开挖和堆积过程中形成边坡。

1 边坡工程设计

1.1 边坡工程的治理方法

边坡工程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边坡坡率与形状, 以及排水工程, 防护加固工程与景观绿化工程等, 其中边坡加固防护工程设计包括:设置各类挡墙、坡率法、岩石锚喷支护、格构锚固、加筋陡坡、加筋土挡墙、土钉墙、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放系统等, 注浆加固等支挡加固结构, 以及采取植被防护, 骨架植被防护, 圬工防护与石笼防护等防护工程。

1.2 边坡工程设计原则

边坡工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两类极限状态, 一类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一类是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 设计的时候采用荷载效应的最不利组合, 永久性边坡的设计使用年限应该不低于受它影响的相邻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还需要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

1.3 边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得到一手资料, 工程用地红线, 建筑平面布置总图以及相邻建筑的平、立、剖面和基础图等, 了解场地和边坡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 边坡的环境资料包括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水系、建筑物、道路及管网等状况资料, 山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宜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及工程要求, 因地制宜设置边坡, 避免形成高填深挖的边坡工程。对稳定性较差且坡高较大的边坡应采用后仰放坡或分台阶放坡。

边坡工程的平面布置和立面设计应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做到美化环境, 体现生态保护要求。边坡坡面和坡脚应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边坡工程的施工期和使用期, 不应随意开挖坡脚, 并防止坡顶超载。应避免地表水及地下水大量渗入坡体, 并应对有利于边坡稳定的相关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边坡支护结构形式可根据场地地质和环境条件、边坡高度以及边坡工程安全等级等因素选定。

2 天成物流园区工程边坡设计及治理

阳煤集团天成煤炭铁路集运有限公司专用线改扩建工程K1+540~K1+840段位于阳泉市大连西路北侧, 义白路与G207国道间的长岭村附近, 西南侧紧邻山西兆丰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氧化铝分公司, 交通极为便利。

天成物流园区工程位于天成集运站, 原亚美水泥旧厂区, 根据设计场区整平后, 场区铁路集运站铁路专用线北侧及西侧形成高约12.0 m~21.0 m的边坡, 其中有矿渣堆积的填方边坡、土质边坡、土岩组合边坡及岩质边坡多种边坡类型。场区地形地貌极其复杂, 受早期铝土矿开采影响, 局部边坡岩体十分破碎, 各类构造面十分发育。

为保证边坡及边坡顶部建筑物的安全, 以及铁路集运站专用线的安全使用, 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地平面布置图及经有关部门审查合格后的场区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区域工程地质资料, 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及区域边坡工程治理经验, 对该场区所有边坡工程进行防治设计。

2.1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本场区位于低山、丘陵区, 地形起伏不大, 地面出露标高685.30 m~704.4 m, 地形相对高差约20 m, 地势为北高南低, 经人工改造, 形成多个平坦场区。本区为沁水煤田之东北边缘, 场区主要出露石炭系本溪组地层的下部基岩组合, 由泥岩、砂岩、石灰岩及铝土质泥岩组成;该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中统厚层灰岩之上。区内地质构造总体呈一单斜, 构成坡体岩层总体产状为:走向29°, 倾向119°, 倾角在5°~8°之间, 在此单斜构造基础之上发育有次一级的褶皱构造;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

根据勘察报告, 场地上覆地层表层分布厚层杂填土层, 场地下伏土层为第四系中~晚更新世的厚层黄土,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基岩及奥陶系中统石灰岩;中间夹有薄层铝土质泥岩, 第四纪堆积物不整合覆盖于基岩面之上。

该地段边坡坡面倾角为65°, 坡面与岩层产状关系表明该边坡属于顺层边坡, 不利于边坡稳定性。构成该侧边坡的介质场地的北部主要由填土、砂岩、泥岩、灰岩、铝土质泥岩、山西式铁矿及奥陶系石灰岩组成;南部主要由填土、粉土、粉质粘土及砾质粘性土组成。泥岩、铝土质泥岩、山西式铁矿属于软岩, 石灰岩属于硬质岩石。岩石顶部覆盖人工回填的碎石及土, 回填后并未经过专门的碾压, 现属于松散~稍密状态。该场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2 场区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场区边坡多为土岩结合的边坡, 岩体类型为Ⅳ, 边坡重要性系数为1.0, 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粉土层:γ=18.0 k N/m, 粘聚力C=32 k Pa, 摩擦角=23°。

粉质粘土层:γ=20.0 k N/m, 粘聚力C=36 k Pa, 摩擦角=16°。

风化岩层:γ=24.0 k N/m, 粘聚力C=400 k Pa, 摩擦角=30°。

混凝土强度C25, 钢筋采用HRB335 (Ⅱ级) 钢。

锚杆 (索) 成孔:采用钻机成孔作业法, 锚杆孔径110 mm, 锚索孔径为150 mm, 下倾均为15°。

构成场地边坡的介质为填土、粉质粘土和基岩, 北段属于土岩混合边坡, 南段为土质边坡。对于土质边坡, 其破坏形式类似圆弧, 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评价其稳定性;对于北段以岩层为主的边坡坡段则以顺岩层层理滑移为主, 采用矢量法以及赤平投影评价其稳定性。

填土地段边坡高度不大于15.0 m, 属二级边坡, 边坡按简化毕晓普法检算, 安全系数不小于1.25。根据本次勘察结果, 填土粘聚力C=0 k Pa, 内摩擦角=35°;填土段边坡设计按1∶0.75进行放坡处理, 12.0 m高度错一平台, 平台宽度5.0 m。填土段除最南侧剖面外, 其他坡段安全系数小于1.25, 不满足规范要求, 需进行可靠合理的加固治理。各代表性地段不同高度填土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3 场区边坡工程治理方案设计

根据坡体的组成, 在坡型选择上按上缓、下陡的原则进行选取:在泥岩坡体地段应采取必要的超前支护措施, 边加固边开挖, 防止卸荷回弹造成边坡安全性降低。

场地边坡采用错台放坡方案, 岩石段边坡按1∶0.5进行放坡, 每级边坡高度按现场确定为8.6 m和11.6 m不等, 每2级边坡之间错台宽度5.0 m, 平台顶部边坡按1∶1.75刷坡, 植草绿化。

平台以下边坡采用锚杆加预应力锚索支护形式, 锚喷加固, 在铝土质泥岩分布段增加预应力锚索, 坡面挂网喷混凝土覆盖, 混凝土框架内片石砌筑。局部开挖造成的塌落腔体, 采用腔袋进行堆砌, 堆砌时袋与袋之间相互咬合并灌缝, 振动夯实;若局部地段需要回填, 当回填厚度小于0.5 m时, 采用素土夯实回填, 控制压实系数不小于0.95;当回填厚度大于0.5 m时, 在临坡面采用胞腔袋装素土堆砌的方式回填, 砌时袋与袋之间相互咬合并灌缝, 振动夯实。胞腔袋采用土工织布编织袋, 编织布径向抗拉强度大于32 k N/m, 纬向抗拉强度大于25 k N/m。胞腔袋内装砂卵石量2/3~3/4, 并缝好袋口。

整体边坡在坡顶设置截水沟, 在各平台及坡底设排水沟, 确保了坡体水能有组织的排放。喷射混凝土面层、混凝土框架内片石护坡、护墙上均设泄水孔。布设间距为3.0 m×3.0 m, 梅花形布置。特别是在土岩结合面附近、砂岩及泥岩结合面附近以及岩石裂隙发育地段适当加密。

边坡设计遵循动态设计原则, 设计施工人员应密切配合, 根据现场情况对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

2.4 施工顺序

该工程的施工顺序为:先刷方减重, 平台以下刷方要紧跟锚索锚杆支护, 形成边开挖边支护。再做场面截排水工程, 最后进行覆土绿化工作。

2.5 施工监测和质量评定

为保证施工的安全, 施工前进行了坡体位移监测, 锚索、锚杆、喷射混凝土面层、筋带等各项工程按有关规范进行工程中质量控制及最后的强度检测, 检测数量及要求都满足有关规范要求。由于施工季节、顺序、方法恰当, 各项工程顺利完成, 边坡没有明显位移, 没有影响运输安全。

工程竣工后, 铁路已经正常运营, 滑坡检测稳定,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祖煜, 郑颖人, 王恭先, 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第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设计与治理 篇10

由于寒冷地区的气候多变性, 集中空调系统在进新风过程中, 通常为稳定室温, 必须根据寒冷的室外新风温度变化来调节热水流量, 以满足要求。在这个调节过程中, 加热盘管容易出现冻结现象, 将使集中空调系统按程序联锁停运。因此, 新风空调机组失去了向室内输送温湿度适宜的新风功能, 高大密闭的建筑物内所需要的大量新风, 只能靠门窗少量渗透进入, 室内产生令人头疼的缺氧现象。由于排风系统的工作可以不受室外气温的降低而停止运行, 在排除大量室内浑浊气体的同时, 会加剧室内负压严重情况, 降低了舒适度感觉。寒冷地区热水供热空调进新风加热盘管冻结问题是困扰新风系统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关规范要求, 新风机组在进新风温度低于冰点0℃时应采取盘管冻裂防范措施。

2 新风防冻机组防冻技术

2.1 加热盘管冻结主要原因分析

如图1所示, 通常新风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策略是通过外网回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调节加热盘管内的热水流量, 来稳定送风温度。外网供回水管路与加热盘管之间属于变流量量调系统。外网的量调变化会引起加热盘管管束内水力工况 (gnvn) 发生巨大变化。当某些管束内流速过低形成层流, 靠近管壁处流速接近于静止, 与冷空气接触时水温很快降到0℃以下, 在管束的弯头等薄弱部位就会产生盘管冻结现象。

在以量调节空调系统中, 热水供热加热盘管冻结主要原因是管束内水力工况不平衡。在自动控制方面, 寒冷地区室外新风温度低于0℃以下, 变化的气温使得水路上的自动阀门调解机构不断动作, 加热盘管内的流量、流速、压力常常小于设计值, 维持稳定的水力工况也是很困难的。

设定热水调节阀最小开度, 并在加热器出水温度达到下限值时开大热水调节阀是一种经常采用的防冻措施。在实际运行中, 常常是调节阀在调节的过程中, 2.0m/s左右盘管的迎风面风速, 已经使低于层流流速 (如0.15m/s) 的管束中发生了冻结现象。大多数情况下, 这种防冻方式并不可靠。

对于拥有多台空调机组的变流量系统, 即使预热盘管不设自动调节阀, 加热盘管连接的外网波动变化, 也会引起盘管管束水力工况失衡, 发生冻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2 新风防冻机组防冻结构原理设计

寒冷地区热水供热空调新风系统能够防冻运行工作, 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多维防冻, 保持加热盘管管束内水力工况基本平衡, 解决冻结问题;二是供热运行, 够适应寒冷气候的变化, 进行自动控制调节送风温度与供热量的平衡。

TWK-FD系列热水供热新风防冻机组能够采用一种温度等级的热媒热水介质, 实现防冻情况下的连续供热运行, 其防冻运行结构原理示意如图2所示。

为保证加热盘管管束中的水力工况达到防冻供热运行状态, 通过TWK-FD系列热水供热空调新风调控机组, 维持一次侧与外网之间的变流量量调系统, 以适应加热盘管供热所需要的热水热量调节。将TWK-FD与加热盘管之间的二次侧变为恒流量的质调系统, 以调节加热盘管水力工况平衡关系。

根据空调系统热平衡关系, 加热新风的热量Hf应等于二次侧恒流量系统提供的热量Hh, 并等于一次侧外网提供的热量Hw, 即

Hf=Hhw=Hw

通过智能控制柜进行智能调节, 完全可以实现上述用热和供热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二次侧恒流量系统中, 只要调节盘管的防冻运行水力工况, 就能实现可靠的防冻供热运行。

TWKM-FD系列热水供热新风防冻机组从根本上解决了冬季新风空调机在启动、运行、停止等运行状态下加热盘管冻结问题, 并通过智能化的控制平台实现送风温度、回水温度、供回水温差、数据远传等控制模式。

3 空调新风系统防冻治理改造方案

3.1 新风系统防冻改造设计方案

某商业建筑有多台新风机组, 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形式, 新风机组由初效、中效、表冷器 (冷热) 、加湿、送风等组成。两管制系统, 供冷供热通过阀门切换。热水供回水温度为55/45℃。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冬季, 室外设计温度为-20.7℃, 极端最低温度为-37.1℃。新风机组采用防冻开关方式进行防冻处理。在回水管路上设置两通电调阀, 根据送风温度, 通过PLC控制器调节热水流量。

本文择取商业网点和餐厅区域不同防火分区中的4台风量在5000~10000m3/h的新风机组, 进行冬季进新风防冻治理改造例举。

如图3所示, 为每台新风机组配置1套TWKM-FD系列公民建筑型新风防冻机组 (XFFD) , 匹配各台新风机组, 实现冬季有效防冻, 并连续可靠运行。同时, 取消防冻开关, 取消水路上的两通电调阀及其旁路。对送风温度、供回水温差、新风阀控制等均由智能控制柜 (ZNG) 实现调节控制。新风机组的送风机和加湿系统的控制还是由其控制柜 (AK) 承担。

3.2 空调水系统防冻改造设计方案

如图4所示为常用变流量系统空调水系统示意。热水回水路上的电动两通阀将依据风温的要求来调节热水供水流量。

在空调水路系统中, 由于TWKM-FD系列热水供热新风防冻机组的一次侧是一个变流量系统, 能够与新风空调机组在水路上的电动两通阀的变流量调节系统所起到的作用相同。由于采用了混水技术, 通过智能控制平台, 在调节水力工况平衡的基础上, 还能够在满足供热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外网资源, 缩小配管管径。

空调水路上的防冻治理改造设计方案如图5所示。在每台新风机组与热水外网之间配置1套TWKM-FD系列热水供热新风防冻机组 (XFFD) , 以适应对每个防火分区新风机组的调节运行, 尽可能实现空调末端装置可独立启停调节。取消原空调水路上的电动两通调节阀及其旁路。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保留或去掉除污设备。供回水干管的管径相应都有所缩小。

4 新风防冻治理改造设计后预期效果

采用TWKM-FD系列热水供热新风防冻机组进行新风防冻治理改造设计后, 其项目的运行条件与原新风空调机组运行条件相同。所不同的是, 项目改造后能够使新风机组在寒冷的冬季连续正常运行, 彻底解决了加热盘管产生冻结问题。同时, 能预期达到如下效果:

1) 可实现送风温度在16~28℃之间任意选择控制, 实现30%~100%进新风防冻连续运行。

2) 一般还可实现缩小外网的管径面积, 起到节约外网供热资源和投资规模的作用。

3) 可取代防冻开关、电预热、乙二醇防冻二次循环、天然气预热等传统防冻方式。

4) 与采用电加热预热防冻比较, 电加热的年防冻运行费用将比利用热水供热空调新风防冻机组防冻运行费用增加5倍以上。

5) 可同时解决夏季送新风、夏季送冷风、冬季进新风防冻的多维控制问题, 还可取代空调系统的送风及温度调控控制柜, 增加新风防冻机组的同时也大幅简化了空调送新风、供冷风、供热风系统及控制系统。

5 设计应用体会

TWKM-FD系列热水供热新风防冻机组所采用的防冻技术获得了国家实用技术专利认证, 设备运行可靠, 安全性高。在寒冷地区, 应用于集中空调系统中与末端新风机组和空调机组进行防冻运行, 既能彻底解决加热盘管冻结问题, 又能获得多种益处。

这种新型新风防冻技术产品, 在设计应用时, 需要与热水外网、新风空调机组、加热盘管、室外气候变化等多种参数进行匹配, 智能化程度高。对于防冻、结露、热能回收等方面需进一步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

[2]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3]陆耀庆, 等.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第二版) [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设计与治理 篇11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1.前言

河流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不仅能作为饮用水的最直接来源,还能够在农畜生产、水力发电、休闲旅游等各种领域中彰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而河道作为河流的载体,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和周边环境均有着较直接的影响。因此,保护河流应从保护河道着手。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中的河道已经在人类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干扰,水质污染严重、泄洪设施被商业区侵占等问题频频发生,对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通过设计合适的水土保持方案來治理河道,在保护环境和修复效果两者间取得最优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2.1城市河道结构呈现单一化。多样化的河道结构在防洪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均有着优秀效果,但现阶段,各种因素使得城市河道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以河道岸线为例,我国江南地区河网密度高,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往往会采用人工方法裁去河道过分弯曲部分,这就使得这些城市地区的河道结构较为单一,河网主干化现象严重。而在河道断面上,部分城市地区过分强调防洪功能,多采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断面作为河床结构,导致水流流速均一,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2.2城市河道水污染情况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工业污水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污染源正对城市河道的水质造成严重的破坏,水污染问题也成为城市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城市的制造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就直接排进城市河道中,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会对城市河道中的水生物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一旦这种破坏超出城市河道中河流生态平衡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进一步恶化水土流失情况。

2.3人为因素加剧河道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河道的泄洪区,蓄洪区在当前城市化的影响下被用于商业建设的情况频频发生,致使河道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二是河坡平台被擅自侵占,削坡违章种植,挖坡卖泥制砖等情况在一些城市中频频出现,导致河道自我修复能力受损。三是船行波的冲刷也使得河道水土流失加剧。以上海市崇明地区为例,崇明河道属于六级航道,其要求机拖船航速小于6km/h,但由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河流运输量较大,在崇明航行的内河船只多由大中型机动船构成,设计时速都在11km/h以上,严重超出崇明河道的允运标准,航行过程中的波涌浪爬高往往高达50cm以上,导致崇明河道在船行波的冲刷下出现农田冲毁、河床淤高、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情况。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3.1全面规划,提高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行洪、排涝等河道治理方案已难达到最优化的治理效果,方案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此,对所承担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进行全面分析和规划,从而切实提高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标准。可考虑在方案设计中尽可能让部分工程项目在实现河道功能的同时兼备水土保持的效益。例如针对城市河道结构呈现单一化的问题,可考虑采用生态袋护岸替代传统的水泥护岸,并适当在河坡种植乔灌木以完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袋护岸具有与自然河岸相类似的表面粗糙度,能够防止河道长期被的高速水流冲刷侵蚀,且自身的多孔隙和透水性也使得城市河流与地下水层进行交换,有利于亲水性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长,除了起到传统的水泥护岸保护河岸的作用以外,在稳定生态环境方面亦有着重要表现。2011年,邵武市同青溪河道水土保持方案中曾采取这类生态袋护岸设计,且当时在堤脚种植本地河岸及河滩野生的水竹、小刚竹,在岸坡种植宽叶雀稗、水柳等水生植物,如今已建成了水清岸绿的河道生态环境。

3.2运筹帷幄,避免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加剧。城市河道工程施工期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时段,因此,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施工期的各类工序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在施工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施工工期的安排上,应当做好最优化选择,尽可能避开雨天和汛期进行施工。在弃土场的选择上,如果该城市地区具备城市弃土弃渣场或建筑垃圾消纳场,弃土应运往这类地区进行处理,如不具备该条件并选择河岸附近作为弃土场时,应确保弃土场表面平整,并于表面及边坡建立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加剧。对于临时围堰、临时道路等各类临建工程,可考虑在围堰的两侧围堰肩处采用草垫防护。对于回填土方,应做好临时堆放的各项准备工作,避免堆放过高、堆放角度过大造成遇大雨产生水土流失,可考虑在堆土表面上使用防尘网或是撒播适应性强的草籽进行遮盖。

3.3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涉及浆砌石护砌设计、堤顶硬化路面工程设计等等,如表1所示,方案设计人员应当根据河道的建设和生产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地质情况,对工程布局和功能区划进行分区,并辅以合适的防治措施。以天津市区北侧的永定新河河道为例,该城市河道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有效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工程措施方面,设计人员为了避免堤防在长期风浪作用下遭受冲刷,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浆砌石护坡,下设粒径5-25mm,厚为10cm的随时垫层,在其下方铺设400g/m^2的无纺土工布,并在护坡与堤顶相交处的封顶位置沿堤轴线方向设置了一段40cm*40cm浆砌石矮墙,以使得堤顶所蓄积的雨水能够排至迎水侧堤外,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该方案还充分考虑了堤顶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堤顶采用硬化路面的解决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具体内容包括路面向迎水侧设置2%的倾斜坡度以使得堤顶排水能够沿此排除,采用总厚度6cm的沥青碎石结构进行道路面层铺设等等。在生物措施方面,该方案设计采用了在堤防两侧及堤间种植具有观赏性多年生的乔木、草皮等种植物,在防潮闸翼墙后平台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并针对削坡违章种植,挖坡卖泥制砖等情况进行了码头工程生物措施设计工作,包括换耕植土,坑底铺灰渣做隔盐层等等。

3.4科学管理,真正落实河道水土保持工作。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亦是如此,相关的方案人员应当立足于此,与当地政府联合共同做好城市河道的管理工作,以使得河道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严格执行当地的河道管理条例,加大依法治河的力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依法管理。例如针对城市河道水污染严重以及河坡平台被侵占的情况的情况,应当当地的河道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进城市河道的企业,并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同时确定河坡平台的归属权,对侵占平台违章建筑、堆积杂物、削坡违章种植,挖坡卖泥制砖的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屡教不改者可依法处理。最后,还应当针对部分城市河道的船行速度进行控制,可考虑在进港船只上配备限速器,具体限制速度应根据城市河道地区的等级进行设置,出港时方可拆卸,新疏浚的河道要制定一段时间的保养期,实行封港停航,以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

4.结语

水土保持作为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障河道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相关的方案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此,在制定方案时,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现象,从而使得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程蒙.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J].河东水利,2014,(13):12-15.

[2]钟萌.城市河道整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建筑科学,2013,29(18):38-39.

设计与治理 篇12

目前大多数网络版煤矿瓦斯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在传统瓦斯监控工控系统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 传统C/S模式工控系统只能反映系统运行状况, 不能充分进行信息管理、分析、优化, 工控系统的自动化并没有与煤矿关于瓦斯治理相关配套处理措施以及人工检测相结合, 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并没有形成瓦斯监测信息的动态统计分析, 而且业务逻辑一旦发生变化, 必须重新修改和发布客户端的应用程序, 这样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1]。同时, C/S模式无法实现网络实时发布, 用户只能在局域网内的固定终端查询和浏览信息。另外, 煤炭行业因其专业需求的复杂性和空间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煤矿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相对落后, 但以空间信息为主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又离不开GIS的管理与应用。

鉴于此, 本文在结合煤矿实际情况基础上, 设计并实现了基于B/S模式和GIS技术的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 为煤矿构造一个开放的瓦斯治理辅助平台。通过该系统, 将瓦斯治理与GIS相结合, 采用WebGIS对矢量图形进行操作, 生成图文并茂的操作界面, 实现煤矿瓦斯治理专题地图的网络发布及可视化, 对瓦斯超标点探头实现在电子地图上的定位, 并给予声光报警;同时在采用B/S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煤矿现有瓦斯工控系统, 充分挖掘监控系统的潜力, 真正实现了瓦斯监测信息采集、发布和备份自动化, 并对瓦斯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分析, 使监控数据不仅作为监控手段, 更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 提高信息的应用层次。

二、系统架构

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矿瓦斯治理方面的应用, 它是应用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 以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信息产品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本的信息处理手段和信息传输工具, 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的人机系统[2]。即利用计算机对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任务、人员、事务等方面实现分析、统计、预测、评价和决策等多种管理功能。在各部门录入瓦斯治理瓦斯监测的原始数据后, 能自动统计汇总数据, 生成矿上所需的统计报表。利用B/S结构, 各级领导在企业局域网内任意一台机器上通过IE浏览器查询和打印报表。也能对历史数据、当月数据进行任意条件组合查询, 对比分析, 并能以图形、图表的形式显示。瓦斯动态监测和地图导航的结合, 可以实现监测点图形与属性信息的一体化显示, 对瓦斯超标点探头实现在地图上的定位, 并给予声光报警, 使矿领导及时获取瓦斯超标点地理位置及实时数据, 并以此为依据, 快速做出战略决策以便指导安全生产。

(一) 系统结构图。

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总体上采用B/S结构设计, 工作于Intranet或Internet环境下,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二) 体系结构描述。

数据层:负责基础数据的存储、管理, 向其上层提供所需格式的标准数据;平台层:该层中IIS是微软公司主推的Web服务器, 通过IIS可以发布瓦斯治理信息系统的网站;.NET提供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的开发环境;SQLServer实现瓦斯治理数据的存储;服务层:提供各种服务, 如:安全认证、报表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瓦斯报警和空间信息等工具, 向上层提供统一的接口供应用系统使用, 服务层作为应用系统与平台层、数据层之间的桥梁, 负责向前端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瓦斯治理报表数据、统计分析、动态监测和地图导航等方面的接口。服务层向下主要负责应用系统与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I/O处理, 向上 (应用系统) 提供统一的接口供应用系统使用[3];应用层:为煤矿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的具体功能表示界面, 即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表示, 本层为整个体系的最高层, 提供用户界面, 处理用户和系统的交互操作。

三、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下面对系统的主要功能 (动态监测、空间信息和报表管理) 进行描述:

(一) 动态监测。

该模块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是瓦斯监测系统, 以可视化的地图界面为展示平台, 展示各专题图的静态信息或动态信息;二是瓦斯预警系统:系统在一些关键设备的监测上, 设立安全范围或者危险界限, 一旦出现不安全的数值, 马上能够发现问题, 并根据问题大小, 设立相应报警机制, 不同的问题向不同级别用户报警, 保证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三是将工矿设备监测、历史数据查询和数据曲线分析三个部分相结合, 利用煤矿现有工况监测设备, 将监测数据实时展现, 可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 并可以进行曲线分析。

该子系统主要采用SQLSever数据库技术、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对瓦斯浓度、风速等实时监测及问题报警。AC-TIVEX控件位于WEB应用程序中, 客户端发出请求到服务层的WEBSERVER。WEB SERVER将请求传给WEB应用程序。WEB应用程序将数据请求传送给数据层的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将数据返回WEB应用程序。然后再由WEBSERVER将数据传送给客户端。瓦斯监测动态曲线分析如图3所示。

(二) 空间信息。

煤矿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改变了传统的靠数据管理的习惯, 实现了科学管理、适时监控、空间观测、快速处理的功能。其中, 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 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它作为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正在兴起和急速发展[4,5]。煤炭行业因其专业需求的复杂性和空间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煤矿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相对落后, 但以空间信息为主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又离不开GIS的管理与应用。为此, 煤矿瓦斯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煤矿生产的安全开采与实时监测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该子系统主要采用ASP、JavaScript、WebGIS和COM+组件等技术, 实现了煤矿瓦斯监测系统图、瓦斯地质图、通风系统图、通风网络图等专题地图的网络发布及可视化。利用B/S结构, 在企业局域网内任意一台机器上通过IE浏览器可以浏览这些专题图, 对这些矢量图形进行操作, 包括放大、缩小、漫游、测距、图元属性信息的查询及地图的下载, 下载后的地图图片可以镶嵌到office文档中, 为生成图文并茂的文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瓦斯监测系统图, 可以实现监测点图形与属性信息的一体化显示, 对瓦斯超标点探头实现在地图上的定位, 并给予声光报警, 使矿领导及时获取瓦斯超标点地理位置及实时数据, 并以此为依据, 快速做出战略决策以便指导安全生产。一体化显示示意图如图4所示。

(三) 统计分析。

该模块的实现弥补了报表能够反映出瓦斯治理管理的实际情况但其表达不直观、不清晰的不足, 形成有效的直观的信息, 从已有的应用数据库中按着设定的查询条件获取数据, 并以折线图、饼形图等形式在Web上发布, 以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浏览。

1. 统计图表。

按着一定的查询条件, 获取统计的报表数据。

2. 折线图。

折线图表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图表技术, 通过折线图表, 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变化。示意图如图5。

3. 饼形图。

饼形图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图表技术, 饼形图能够显示一个数据系列, 在需要突出显示某一重要系列时比较有用。

四、系统实现

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级解决方案有两个, 一是微软的.NTE架构, 另一个是SUN的J2EE架构, 他们各有千秋, 考虑到开发成本和目前企业使用习惯, 我们选择微软的.NTE架构。具体如下:

五、结语

煤矿瓦斯治理辅助分析系统在满足常规瓦斯治理工作需求的基础上, 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报表生成自动化的功能;系统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使管理更细致、深入, 决策更科学。第一, 本系统为“各个队组”与瓦斯治理各部门之间搭建处理日常管理工作信息的系统平台, 实现信息在煤矿各部门之间的实时传输、达到信息共享, 为实现煤矿瓦斯治理现场数据的无纸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提供技术支持。第二, 本系统采用B/S模式, 与现有瓦斯工控系统有机结合, 实现瓦斯监测信息的网络发布, 矿领导可以随时掌握瓦斯监测的实时信息, 及时做出战略决策, 指导生产。第三, 本系统充分挖掘监控系统的潜力, 真正实现了瓦斯监测信息采集、发布和备份自动化, 使瓦斯信息的网络化和可视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构造了基于GIS技术的集瓦斯监测、数据传输、曲线分析、瓦斯预警为一体的可视化煤矿瓦斯预警信息平台, 使监控数据不仅作为监控手段, 更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 提高信息应用层次。

参考文献

[1].题正义, 孙臣良.矿井通风安全事故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7, 16 (3) :133~135

[2].王艳辉, 贾利民等.基于B/S模式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工矿自动化, 2005, 6:23~31

[3].李东.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钟耳顺, 宋关福.GIS组件化与组件式GIS的研究[J].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

上一篇:发展视域下一篇:所有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