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搞笑类型

2024-09-11

大学生的搞笑类型(精选7篇)

大学生的搞笑类型 篇1

伴随就业压力, 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重要的就业形式。同时, 中国进入了“创业者”时代, 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优厚的政策及创业条件, 利于大学生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行自主创业[1]。然而, 不是每个梦想创业的大学生都适合创业, 也不是每个适合创业的人都能利用好自身优势进行创业, 因而要利用科学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方法, 如霍兰德性格类型及特点等管理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分析, 并加以培养, 最终帮助其实现创业梦想。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预测

(一) 霍兰德个性类型及其职业倾向理论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实际型: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 多缺乏社交能力, 不适应社会性质职业。研究型:具有聪明、理性、精确等特征, 拥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同时缺乏领导才能。艺术型:具有想象、冲动、无秩序、理想化等人格特征。喜欢艺术性质的职业和环境, 不善于事务工作。社会型:喜社会交往, 关心社会问题, 有教导别人的能力。典型职业如教育与社会工作者。企业型:有冒险精神, 果断、自信、精力充沛, 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 如官员、销售员等。传统型:具有顺从、谨慎、稳重等人格特征。喜欢有条理的工作, 如秘书、统计员等[2]。

(二) 预测及创新点

根据霍兰德的人格职业倾向理论及当今较权威的创业类型划分, 作者提出假设, 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即社会型、事业型人格与模仿型、冒险型创业相关, 实际型人格与复制型创业相关, 研究型、传统型人格与安定型创业相关, 且不同性别、专业对创业类型的倾向性存在差异。

在当今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 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 被试选取

2010年11月到12月期间, 综合考虑性别、专业、年级, 选取哈尔滨高校共180名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预测版问卷调查30人, 最终版问卷调查150人, 得到有效数据124人。其中65名女生, 59名男生。文科89人, 理科35人。

(二)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选用自编问卷“大学生创业模式调查问卷”与“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配合使用。卷一“大学生创业模式调查问卷”根据目前对创业类型的分类及其特点, 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自行编订。卷二选取目前有代表性、实用性的职业倾向测验量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的2—6部分进行测量[3]。

三、结果与分析

(一) 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

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为26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程度分布在-0.127—0.053之间, 区分度处于中下等水平, 表示有题目需要适当调整。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971.945, p<0.001。进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124份有效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删除载荷量小于0.40的项目, 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 每个因子保留5至6题后, Bartlett球形检验值655.469, p<0.001, 累积方差提高到47.547%, 表明问卷的数据质量中等, 可进行分析处理[4]。

(二) 相关分析

对问卷进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即研究大学生个性类型职业倾向与其所属创业类型间的相关程度[5]。

实际型、研究型均与四种创业类型呈负相关, 且实际型与模仿型创业类型的关系显著 (p=0.045) , 说明实际型和研究型个性不适合创业。

社会型与四种创业类型的关系均显著, 且同复制型创业关系极其显著 (p=0.0001) 。说明社会型个性与创业能力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在进行复制型创业时, 关系极其显著。

事业型与安定型创业和关系显著 (p=0.023) , 冒险型创业关系极其显著 (p=0.001) , 说明事业型个性对安定型创业、冒险型创业有重要影响。

传统型个性与安定型创业关系显著 (p=0.022) , 说明传统型个性对安定型创业有重要影响。

(三) 独立样本T检验

为研究大学生创业模式在性别及专业上是否存在差异, 进而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性别方面, 只有在模仿型创业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p=0.015) 。在专业方面, 无统计学意义, 不存在差异性。

(四) 方差分析

在个性类型的职业倾向方面, 冒险型创业模式较其他三种模式差异显著 (p=0.002) , 说明六种个性类型对冒险型创业的影响较其他三种创业类型明显, 个性类型的不同特点在冒险型创业上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图1。

(五) 回归分析

从冒险型创业模式与人格类型的模型摘要中, 可得出事业型人格与冒险型创业存在线性关系。从模型中知道R2值为0.98, 说明该回归模型可解释98%的样本, 拟合程度相当高, 如图2。从系数表中可知事业型人格与复制型创业差异显著, 可接受, 因此其回归模型为:y=2.628+0.18x, 如图3。

从安定型创业模式与人格类型的模型摘要中, 可得出社会型人格与安定型创业存在线性关系。从模型中知道, R2值为0.184, 说明该回归模型可解释18.4%的样本, 拟合程度一般, 如图4。从系数表中可知社会型人格与复制型创业差异显著, 可接受, 回归模型为:y=3066+0.14x, 如图5。

四、讨论

(一) 结果说明

1. 据研究社会型个性类型与创业能力有很大关系或对创业成功率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在进行复制型创业时, 影响极大。社会型个性处事圆滑、善社交言谈, 因而具有从事社会性工作的优势, 在创业方面的选择性较广泛。同时, 社会型与复制型模式关系极其显著。复制型创业为在原公司习得一定的经验、技巧后进行同类的创业, 说明社会型的人只要习得经验, 其在工作方面的能力足以胜任领导工作。

2. 创业模式在性别方面, 只有模仿型创业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倾向选择此类创业模式, 原因可能在于女生的模仿行为普遍强于男生, 且对自身愿望的实现有一定的要求, 因而会选择有一定基础后, 从事喜欢的新行业。此外, 专业方面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没有固定要求。

3. 在个性类型的职业倾向方面, 冒险型创业模式较其他三种模式差异显著。说明冒险型创业对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要求极为严格, 只有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能够担当冒险性极强的工作。

(二) 结果与假设比较

假设中霍兰德个性类型中的社会型、事业型人格与模仿型、冒险型创业模式相关, 实际型人格与复制型创业模式相关, 研究型、传统型人格与安定型创业相关。根据研究得出的结果除研究型对创业模式的选择不符外, 其余均相符。

假设中不同性别、专业对创业类型的倾向性存在差异, 但实际前两者对创业模式的选择无大影响。

通过研究, 已初步认识到大学生个性类型与其创业模式紧密相关, 且前者对后者有重要影响。因而大学生正视自己的性格类型, 培养其相关能力, 对于成功创业非常重要。但对于此方向的研究目前仍有局限, 不过, 相信不久后与具体的操作施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会更加完善。

另外, 要想成为创业人才, 除自己努力提升能力外, 还要借助外界帮助, 这就需高校提供机会[6]。未来关于大学生人格类型与创业模式的教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保证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锻炼自己, 挖掘潜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刘鸣.优化大学生创业性人格品质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 (5) .

[2]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0) .

[3]邢宇, 王志和.2008年毕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校园心理, 2009, (6) .

[4]李志, 李雪峰.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探新, 2010, (3) .

[5]刘连龙, 徐丹.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2) .

[6]李燕.从外烁到内生:霍兰德创业型人格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大学生的搞笑类型 篇2

本文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将新闻类型细致划分为7个类别, 致力于探究大学生在其中的偏好类型, 以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同学在新闻偏好上的差异性, 同时通过访谈的方式与部分被试者面对面地沟通, 更深层次地探讨偏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文章的主体部分从选择或然率、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出发, 对研究结果做出合理分析。

2. 文献综述

目前, 对于大学生新闻偏好的研究, 大多将新闻类型简单化, 如划分为软新闻与硬新闻或带有正面、负面标题的新闻等, 而后在此二分变量的基础上探讨与其他变量, 如性格、主观幸福感等之间的关系。 (1) (2) 本文重心大多集中在数据的获取与数量关系的描述上, 相对而言, 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对问题真正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较少。

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提出选择的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 即人们在媒介选择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最容易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3)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 不同类型的新闻功能具有差异性, 能满足受众不同方面的需求, 受众对媒介的选择与获取新闻信息的动机有关。 (4)

2. 方法

2.1 对象

研究中的285份有效问卷全部来自于在校大学生, 其中男性124名、来自北方的77名、低年级的160名、理科专业的175名。

2.2 方法

通过设计并发放问卷的调查方式, 本次研究将核心变量新闻类型划分为时政、经济、军事、科技、文体、娱乐和其他等7个类别, 同时加入了性别、专业、年级这3个人口统计学变量。

2.3 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 采用SPSS 20软件包, 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和统计分析, 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大学生偏好的新闻类型

如表格1, 阅读时政、娱乐类新闻的大学生较多, 皆超过半数, 分别占比67.0%和58.8%, 即大学生偏好的新闻类型为政治类和娱乐类。严肃、正式的政治类新闻与追求戏剧化、激情化呈现 (5) 的娱乐类新闻, 无论在新闻题材的选择定稿还是在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上, 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但是大学生群体却对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新闻类型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偏好, 从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提出的选择的或然率公式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因。

(1) 低费力程度

今天的大学生置身于海量信息汹涌而来的时代, 享受着越来越多免费信息的盛宴 (6) , 此时新闻信息选择过程中的费力程度不再是获取的难度, 更多的在于如何在汪洋如海的信息潮中取舍。 (7)

政治类新闻的议程设置特点明显, 往往占据着重要的、大幅度的新闻版面, 此外借助于网络新闻的推送功能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受众的视线内, 因而受众阅读新闻时自然会有意无意地被这些新闻信息抓走部分注意力, 针对娱乐类新闻, 它表现出多元化、公众注意力分散的特点, 但是随着互联网络大数据功能的发展, 智能技术在实现精准化推荐方面不断前进, (8) 截至目前, 很多新闻客户端和搜索引擎等都具备了一定的推荐功能, 只要用户搜索或点击过某些信息, 经系统分析之后, 就会在相应版块自动推送相关信息。

(2) 高报偿的保证

随着近年来消费时代的娱乐属性不断加强, 娱乐类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型正契合了大部分受众的心理, 呈现出井喷之势。对于大学生而言, 一方面关注娱乐新闻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迎合了社会风向, 大学生为了适应人际交往, 倾向于将娱乐类新闻中的信息作为谈资。

政治类新闻发展至今, 报道内容日益丰富, 传播速度不断加快, 硬性新闻也开始软性表达, (9) 在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大大加强了它的可读性与悦读性。此外, 大学生活一方面轻松、自由, 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不断为青春加油的关键点。政治新闻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之一, 含有大量信息, 有助于大学生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课堂学习中的自我展现。

3.2 大学生新闻偏好类型的差异分析

3.2.1 性别在对大学生偏好新闻类型上的差异

如表格2, 在新闻题材类型的偏好上, 大学生在经济、军事、科技、娱乐类新闻的选择上, 95%的置信区间, 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早有研究表明,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软、硬新闻的偏好是有差异的, 其中男生偏好硬新闻, 而女生则偏好软新闻。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男生对政治类、军事类、科技类硬新闻偏好显著, 而女生对娱乐类的软新闻偏好显著, 可见这种性别差异在新闻偏好中的影响显著。

3.2.2 文理科专业在大学生偏好新闻类型上的差异

如表格2格在新闻类型的偏好上, 大学生在科技、文体、娱乐类新闻的选择上, 在95%的置信区间上存在显著的文理科专业差异。

一方面, 专业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们的认知, 另一方面文科生和理科生也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理科生对于科技类新闻的需求往往高于文科生, 相对而言, 大部分文科生较之理科生更为感性, 于是他们会在同样更具有感性特点的娱乐类新闻上花费更多的注意力。此外, 由中国目前文理科的分科情况可知, 文科中的男女比例极不协调, 女生人数远远大于男生, 因此由女生占主导地位的文科自然而然地带有偏向于女生的新闻偏好特点。

3.2.3 高低年级对大学生偏好的新闻类型的差异

如表格2, 在新闻类型的偏好上, 大学生在文体、娱乐类新闻的选择上, 在95%的置信区间上, 存在显著的高低年级的差异。

在大学校园中, 大多数高年级同学总是比低年级同学更为忙碌, 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着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的工作压力或升学压力, 他们需要在现阶段的学业、实习工作与继续深造等多方面的选择中适合自己的平衡点。相对而言, 低年级的同学则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他们会更频繁地参与社团活动, 更需要娱乐性话题作为谈资, 于是娱乐新闻就更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

4. 结语

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学生对娱乐类新闻的偏好显著, 但是娱乐类新闻表现出新闻要素模糊、假新闻泛滥、内容庸俗化等特点, 也因此出现了不少争议, 甚至有学者质疑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 如果大学生过分关注娱乐新闻, 很可能产生对身心发展不良的影响。

此外, 本次调查研究旨在对大学生偏好的新闻类型进行初步探究, 但是在实证研究和分析讨论部分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就问卷数量来讲, 还远远不足支撑这个课题的完全建设, 同时在问卷发放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随机抽样不完备的问题, 对于结论的分析也停留在现象和部分理论的表面, 并没有真正深入其中, 可待改进之处颇多。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大学生偏好的新闻类型及其与部分人口统计变量间的关系,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经T检验分析发现, 在95%的置信区间内, 性别、专业和年级对于大学生部分新闻题材类型的偏好产生显著性影响。文章从选择或然率、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出发, 对研究结果做出合理分析。

关键词:新闻类型,偏好,大学生,选择或然率,使用与满足

注释

1 张广磊.新闻类型偏好与性别、专业及性格[J].新闻爱好者.2011, 下半月:58-59.

2 安晓强, 陆运清, 崔占玲, 等.新闻关注度和新闻偏好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21 (6) :913-916.

3 威尔伯·施拉姆著.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4:114.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65-167.

5 王欣.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新闻娱乐化[D].湖北:武汉大学, 2005.

6 刘勇.信息爆炸与信息加工增值[J].青年记者.2010, 5:46.

7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第二版,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8 中国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5)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3-25.

大学生的搞笑类型 篇3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运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 将所有专业分为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医学、工科六大类专业, 然后运用随机数字表从每大类专业中随机抽取一个专业, 再在该专业1—3年级的每个年级中各选取一个班级, 对选中班级的学生做整群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 回收问卷520份, 剔除不合格问卷19份, 共获得有效问卷501份, 有效率为96.3%。

(二)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信息除性别、年龄、专业等人口学基本指标外, 主要分三个维度:

1. 家庭因素, 包括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是否独生、影响最深的人及其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类型等;

2. 学校因素, 包括老师期望、交往同伴、集体活动、是否受过奖励及获奖次数、是否有正式异性交往对象等的影响;

3. 个人因素, 包括运动习惯、发育年龄、外貌满意程度、穿着习惯、人生经历、解决挫折的方式等的影响。主要使用到的量表是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BSRI) 。此量表由贝姆编制, 是目前最常用的性别角色测量工具。量表按形容词评定法编制, 由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组成, 其中包括男性化、女性化以及中性量表各20个, 每题按1 (完全不符合) 到7 (总是符合) 回答, 经统计分别得出男女性度得分, 一般采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人格类型, 但很多研究也使用Bem原始的大规模样本的平均数 (男女两性性度估计中值均为4.9) 。本研究根据BSRI测试的原始分数统计处理得到总体的男女性度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4.4、4.9, 将男性度得分>4.4, 且女性度得分>4.9的归为双性化;男性度得分>4.4, 且女性度得分4.9的归为男性化;男性度得分4.4且女性度得分>4.9的归为女性化;男性度得分4.4且女性度得分4.9的归为未分化。此量表中, 男性和女性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44和0.825, 可认为一致性信度良好, 测试的可靠性较高。

(三)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以比较不同性别、专业、年龄间的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的差异;采用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角色类型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二、结果

(一)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19.8±1.4岁;其中男生147人, 占29.3%, 女生354人, 占70.7%;理科类、文科类、工科类、医学类、体育类、艺术类分别占22.6%、14.2%、16.6%、25.9%、7.8%和13%。

按中位数分类法将501名被试进行分类, 结果发现:双性化人格有182人, 占36.3%, 男性化人格有73人, 占14.6%, 女性化人格有69人, 占13.8%, 未分化人格有177人, 占35.3%。经卡方检验,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性别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被老师寄予较大希望的人中有双性化117人, 男性化45人, 女性化35人, 未分化87人;不被老师寄予较大希望的人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分布情况依次为65人、28人、34人、90人。经卡方检验,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是否被老师寄予较大希望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自己外貌的满意程度为满意的人中有双性化107人, 男性化45人, 女性化34人, 未分化73;外貌满意程度为一般的人中有双性化59人, 男性化24人, 女性化28人, 未分化83人;外貌满意程度为不满意的人中有双性化16人, 男性化4人, 女性化7人, 未分化21人。经卡方检验,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外貌满意程度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穿着上追求标新立异的人中有双性化44人, 男性化16人, 女性化4人, 未分化36人;不追求标新立异的人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上的分布情况依次为138人, 57人, 65人, 141人。经卡方检验,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穿着上是否追求标新立异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遇到挫折自己解决的人中有双性化143人, 男性化65人, 女性化47人, 未分化128人;寻求帮助的人中有双性化39人, 男性化8人, 女性化22人, 未分化49人。经卡方检验,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在遇到挫折的不同解决方式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二) 性别角色类型影响因素的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结果发现: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 是双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大 (P=0.025, OR=2.047, 95%CI=1.095-3.824) ;而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男生多于女生的大学生与男女基本相同的大学生相比 (P=0.028, OR=0.479, 95%CI=0.249-0.924) , 及发育过早的大学生与不清楚自己发育年龄的大学生相比, 其为双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小 (P=0.026, OR=0.143, 95%CI=0.026-0.795) 。

男性化人格方面, 文科类专业与艺术类专业相比 (P=0.048, OR=5.146, 95%CI=1.015-26.092) 、对自己的外貌满意的与不满意的相比 (P=0.046, OR=4.078, 95%CI=1.025-16.227) 、一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的与选择寻求帮助的相比 (P=0.016, OR=3.078, 95%CI=1.228-7.718) , 其为男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大。

穿着追求标新立异的大学生与不追求标新立异的大学生相比, 其为女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小 (P=0.008, OR=0.164, 95%CI=0.043-0.621) 。

三、讨论

本次调查中,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比例为36.3%, 未分化人格的比例为35.3%, 两者均高于张莉2003年的研究结果, 提示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 且与未分化型同步增长, 两者比例远高于男、女性化人格的比例。传统的单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况已被打破, 基于生理差异的传统性别观念在大学生中逐渐淡化。但与此同时, 未分化人格的比例也有所提高, 需要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 培养双性化人格与抑制未分化滋生同样重要。女大学生中双性化人格比例为33.3%, 高于邹萍1999年的研究结果, 但仍低于男生中的双性化人格比例 (43.5%) 。且男生与女生相比, 是双性化人格的概率更大, 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女对异性的期望要求有关, 男生一般喜欢温柔贤淑的女生, 而女生在男生具备坚强勇敢等男性特质的同时, 更希望其具有贴心温柔的一面, 从而导致长期以来, 男性的双性化比例比女生更高。从不同专业人格类型的分布差异看, 文科类与艺术类专业相比, 发生男性化人格的概率增大, 这可能由于艺术类的学生比较浪漫、时尚、有艺术气息, 受传统的性别观念影响较小。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男生多于女生与男女基本相同的相比, 属于双性化人格的比例减小, 提示成长过程中交往同伴性别的均衡有助于性格成熟。有无正式交往对象对双性化人格影响不显著, 但从比例来看, 没有正式交往的异性对象的学生中, 双性化比例较低, 有待于进一步调查验证。发育年龄过早双性化倾向减小, 提示早熟并不利于性格的发展, 孩子身体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格的成熟。对自己外貌满意的人双性化倾向大于对自己外貌不满意或认为一般的人, 并且对自己的外貌满意的与不满意的相比, 属于男性化人格的比例增大。可能是由于对自己的外貌满意是个体的自信心的表现, 而自信是双性化人格的重要特征, 因此, 对自己外貌满意的人双性化倾向越明显。穿着上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人中双性化倾向增大, 属于女性化人格的比例减小, 可能原因是女生的穿着形式较男生更加多样, 中性化的打扮在女生中越来越流行,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女生的传统性别观念。遇到挫折自己解决的男性化概率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男生较女生的应对方式更加积极, 受大男子主义的影响, 男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的居多。而从比例上看, 遇到挫折自己解决的人中双性化比例比寻求帮助的人较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独立性是双性化人格的特征之一, 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的独立性更强, 双性化人格的概率也更大。因此, 需要注重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均衡培养,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努力, 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 鼓励学生多吸收异性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充分挖掘每个大学生的潜能。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对杭州师范大学50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双性化个体占36.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专业、发育年龄、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满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与人格类型存在关联 (P<0.05) 。结论:双性化与未分化个体比例较其他研究有所提高, 专业、发育年龄、成长过程中的交往同伴、外貌满意程度、遇到挫折的解决方式、穿着习惯是性别角色类型的可能影响因素。

浅议大学教师教学的三大类型 篇4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拿到新学期的课程表后,先到图书馆了解一下每位任课教师的科研情况,查阅它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著作的情况,给这位老师在研究水平上进行一个定位,接下来在课堂上,“聆听”每位教师的教学,然后对他的教学再作出一个判断,而中国的大学生往往缺少了解任课教师科研情况这一程序。

就教学而言,当今中国大学的教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深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不入也出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照本宣科型)。

一、深入浅出型

“深入”其实指的就是科研。一位老师如果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深入”研究他所讲授的课程,教学时呈现给学生的就是“浅出”一用最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道理,所以,我们听大师讲课时就像是听大白话一样,既轻松又愉快。古希腊、中国古代把它称之为“寓教于乐”,并被奉为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凭教师的博学,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深入浅出”的关键是“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师,他们的授课“征服”了当时听他们讲课的学生,而真正使它们青史留名的是他们的学术著作。所以,科研就是大学教师教学的发动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首先科研能力要突出。一个大学老师如果缺乏科研的保障,即便授课能“征服”学生,这位老师也只能算是个街头巷尾的鼓书艺人,因为他没有传世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以鲁迅先生为例,他留给这个世界一大批宝贵的著作,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在文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通晓古今中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教学时,他仍然觉得“是很吃力的”,他怕“上讲台,讲空话”,怕“误人子弟”。鲁迅在《北京通信》中写道:“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活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可见鲁迅先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非常的高。

鲁迅在北大讲课时,凭他渊博的知识,从不带讲义教案之类的东西,但他的课对学生来说是如逢甘露。即便他从来没有点过名,生病的学生也不会缺席,学生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少听一个字。

在北大,鲁迅每周只上一次课,他的课堂上沸腾着年轻人青春的热情和蓬勃的朝气,与现在许多大学老师枯燥沉闷的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课原本是国文系的专业课程,而坐在课堂里听讲的,不只是国文系的学生,别系的学生、校外的青年也不少,甚至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有的人听了一年课以后,第二年仍继续去听,一点也不觉得重复。1926年8月受林语堂之邀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授,在厦大他仅呆了135天,他讲授《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课,为了不辜负学生的厚望,他抛开学校的旧讲义,用很短的时间,夜以继日,认真地编订了一本新讲义,但讲课时,他还是不讲讲义上的内容,在他看来,讲义人人都有一本,学生带回去自己看看就行了,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今天,“深入浅出”的典范当推厦门大学的易中天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易中天评点三国人物的教材就是陈寿的《三国志》,这本书对于普通人来说真可谓是晦涩难懂,但易中天对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许多文章,所以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三国时受到了国人的广泛推崇。他的节目一开始,不识字的农民也会停下手中的农活坐在电视机前聆听他的讲解。于丹在中央电视台讲《论语》、《庄子》同样也受到了国人的喜爱,这也完全得益于她对《论语》、《庄子》的深入研究。当然,这也引来了心理不健康的披着学术外衣的人的妒忌,于丹在北京的新华书店签字出售自己的学术著作时,有人就穿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的文化衫当场抗议于丹。

二、浅入深出型

一个老师对于所教的课程研究得不深入,就是“浅入”,他讲课时就必然“深出”,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他自己还没有研究透彻,缺乏对这门功课总体的认识,就似盲人摸象一样,难免把大象讲成是“一把蒲扇”、“一条绳子”、“一堵墙”,或者是“一根柱子”。

据我多年的观察、研究,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师大多可以归类于“深入浅出”型,因为那时大学的数量不多,大学的规模也不大,大学教师的数量也不多,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喜爱这一职业,所以他们有激情、有活力,他们学识渊博,他们醉心于研究。即便是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学就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教室是临时搭建的铁皮屋顶,学生几十人挤在茅草搭建的宿舍里。晚上,为防止日本飞机的轰炸,他们不敢点煤油灯,广大师生还经常挨饿。但那时的中国大学丝毫不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差,他们培养出了杨振宁等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而今天大学,虽然有高楼大厦、先进的教学仪器,还有印制考究的教材,但“深入浅出”的教师却不是很多,“浅入深出”的教师却比比皆是。现在,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这些老师几乎充斥中国的研究型大学、研究与教学型大学的讲台。“研究型大学”是水平最高的大学,所以,才突出“研究”两个字,但真正静心研究学问的教师却不多,他们“研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在官本位的办学体制下,做官才是每位教师的终极目标,研究学问也是以入仕做官为目的的。

没有“深入”的研究,讲课时就必然是“深出”,本来简单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他们只能用晦涩的言辞使简单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最后是越讲越糊涂,学生越听越不明白。整个教室就似一具棺材,学生昏昏欲睡、痛苦不堪;老师度日如年、如坐针毡。当然,也有些厚颜无耻的教师大声叫嚣,课堂上讲授的大多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听起来枯燥也是必然的,学生逃课、睡觉等足以说明这位老师讲课的深奥、研究的精深,他们是最有水平的。易中天讲三国,其中三国人物都远离我们一千多年了,而且《三国志》这本书又十分难懂,但易中天却讲得人人喜爱,如果换成其他老师来讲,估计能让听众跑光,甚至于发疯。有些教师喜欢用爱因斯坦为自己来辩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上课,开始时听课的人满为患,听者总希望从他的言辞中得到智慧与启迪,但最终满怀希望的听众们都以绝望而告终,因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爱因斯坦到底在讲些什么。他们放弃了爱因斯坦同时也放弃了神奇的物理学。好像他们就是爱因斯坦一样,我要提醒的是全世界只有一个爱因斯坦,而爱因斯坦研究的是最最前沿的东西,没有人明白是必然的,但你研究的是最最前沿的东西吗?

三、不入也出型

这种类型的大学教师在今天的大学里更是平常而又常见,特别是教学类型的大学,几乎清一色的全是这种人。他们把教材作为谋生的工具,就似出租车司机以出租车为谋生工具一样,他们不需要作任何的研究,他们对于研究学问也没有任何的兴趣,或者干脆说他们根本就不是研究学问的材料。他们虽然“不入”,但他们在课堂上照样“也出”,就是用他们的嘴巴大声地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读一遍,没有任何新意,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照本宣科”。鲁迅、胡适、易中天、于丹等是以博学、智慧为工具征服学生,而“不入也出”的教师们把教书的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把教科书作为谋生的器材、工具,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只要有一张文凭,最容易的工作就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这个职业成了有文凭者的“公共汽车”、“公共厕所”。

“不入也出”的大学老师们所追求的目标大多也是谋官,有的是直接谋官,有的是曲线式的,先谋个职称,最后凭高职称再去谋官。这年头谋职称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学术刊物如此之多,只要肯花钱,刊物的主编及编辑们正等着你哪!或许你的文章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位读者,那就是作者本人。有了文章后,把文章交上去,填写几张表格,你摇身一变就是教授了。

在教学型大学里,没有几个老师懂得学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粤东一所教学型的大学里教书。在大学读书时,我的这位同学以专心于学术研究而著称于同学中间,去年在北京搞同学聚会时见到他,他满脸沧桑,在所有同学中他算是衰老最快的一个,38岁的人看上去似58岁的,他把多年的苦闷向我们进行了彻底倾诉。在单位里,他是一个最不争的人,他不与同事争“优秀”“先进”,更不去同人争做官,因为这些都有名额的限制;他总是把方便留给他人,他潜心研究学问,每年都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平均每年挣得的稿费多达15000元左右;在教学上,他更是受学生的推崇与敬重,他讲课时,几乎没有点过名,但听他课的学生常常挤满了教室。他每天很忙,每天在图书馆、书桌前忙碌着,他更没有时间去与他人结怨,去得罪什么人!可是,他的领导换了好几个,大多对他总是持有敌意,仿佛他欠了领导家的几条人命一样,单位开会时,总是嘲讽、讥笑他,甚至于借故打击他、诅咒他,有时还撵他离开这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整起人来,真是吃人都不会吐骨头,让人既难过又恐惧。他也时常寻找原因,但总是没有满意的答案。

大学生的搞笑类型 篇5

在心理学范畴中, 人格是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 (内隐的以及外显的) 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1】人格影响着个体人际交往中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而促使个体发展成独有的行为方式, 【2】并且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个体特征预测个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将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ve Jung) 根据个体的心理能量 (即力比多) 的流向性, 划分了两种基本的心理态度类型:内倾与外倾;根据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的方式方法, 描述了四种的心理功能类型: 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

美国的一对母女麦尔斯 (I. B. Myers) 和碧瑞斯 (K.C.Briggs) 在荣格原有的两种心理态度类型 (外倾, 内倾) 和四种心理功能类型 (感觉, 直觉, 思维, 情感) 的理论基础上, 增加了自己创造的一个新的维度, 即判断和知觉, 从而构成了四维八极的人格模型, 进而编制了MBTI, 被称为麦尔斯-碧瑞斯类型量表 (Myers-Briggs TypeIndicator, MBTI) 。【3】

MBTI在职业心理研究与职业指导中的应用研究是麦尔斯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几十年来, 国外对MBTI在发展应用领域中的实践研究较多, 研究也具有极高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 MBTI近十几年来虽然也逐渐被广泛认识和关注, 但在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比较缺乏, 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研究应用就更加少了。在国内, 苗丹民等均对该量表进行了多种版本的修订并做了初步应用研究。【4】以唐薇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还研究发现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中各自均有较为集中的人格类型。【5】胡志海和黄和林研究发现MBTI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存在密切关联。【6】施春华等人认为研究生的人格维度、人格类型与其应付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7】张倩等通过研究发现人格类型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8】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时就业选择的过程中, 个体趋于稳定的职业抱负起着实际且重要的指向性作用。【9】

根据戈特弗雷德森的理论, 大学生职业抱负的发展应属于第四阶段, 【10】这一阶段是个体内在的、独特的自我导向阶段, 他们会选择与其内在独特自我相一致的职业, 即大学毕业生更多的会根据个体的人格、经验和价值观等各种因素选择职业, 而且是选择他们可以接受范围内的职业选择, 并且会考虑职业选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根据实际情况 (主要是困难和障碍) 进行一定的妥协。

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职业是否能使其潜能得于发挥, 且工作适应、愉快,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抱负水平和人格类型特点。MBTI人格类型测量表可以检测出个体的心理活动倾向、态度方式、生活风格和认知方式等诸多心理特点。心理类型的研究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MBTI”心理类型对大学生职业抱负的影响。希望研究结果能在高校职业教育中有实际的参考作用, 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人格类型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其职业抱负, 丰富大学生在职业认可方面的选择途径, 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测评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所选择的被试对象, 主要是以方便取样为主要原则, 在广东省嘉应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六所大学的毕业班中, 以整群抽样的原则, 以班级为单位群, 分别在各高校文理科中随机抽取整班 (整群) 毕业生作为被试进行团体测试。发放出去的调查量表一共有420份, 收回了367份的有效量表, 量表回收率为87.4%;其中男生有120人, 女生有247人。

使用的调查问卷有两个, 分别是心理类型量表和职业抱负量表。其中, 心理类型量表 (Myers-Briggs TypeIndicator, MBTI-M) 是经由蔡华俭等人修订完成的, 全量表的题目一共有93道, 所有题目均要求被试在“A”和“B”两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个答案,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证明是良好的。【11】

另一个是职业抱负量表 (Career Futures Inventory, CFI) , 由罗廷豪斯 (Rottinghaus) 等人编制的, 职业抱负的维度分为“职业适应性”, “职业乐观性”和“职业了解度”三个维度。【12】职业抱负量表 (CFI) 使用的是5点量表的计分方法, 量表的全部题目一共有25道。CFI量表统计出来的分数越高, 就说明所测试个体的职业抱负水平就越高;反之, 分数越低, 个体的职业抱负水平就越低。

三、研究结果

研究调查发现, 心理类型的感觉—直觉这一维度与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无显著相关;思维—情感这一维度对总体职业抱负和职业抱负的各个维度均无预测作用。而判断—知觉、思维—情感、外向—内向与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有显著性相关。其中外向—内向和判断—知觉对职业抱负的各个维度均有预测作用;感觉—直觉对职业适应性具有预测作用。

(一) 心理类型与大学生职业抱负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判断—知觉维度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思维—情感维度也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感觉—直觉维度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外向—内向维度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注:*<0.05代表5%显著性水平, **<0.01代表1%显著性水平, ***<0.001代表0.1%显著性水平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心理类型与大学生职业抱负的回归分析

为探索心理类型对大学生总体职业抱负及职业抱负三个维度 (职业适应性、职业乐观性和职业了解度) 的影响预测情况, 将总体职业抱负及其三个维度 (职业适应性、职业乐观性和职业了解度) 作为因变量, 将MBTI的四个维度 (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作为自变量, 运用逐步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所述。

1.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对于总体职业抱负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表2中表明, 在进行以总体职业抱负为因变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时, 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式, 而且两个自变量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0.175, 这说明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联合预测总体职业抱负的变异量达到17.5%, 其中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418。“外向—内向”的自变量对总体职业抱负的预测能力最强, 其解释量达到了13.3%, 而“判断—知觉”这一自变量对总体职业抱负的解释量也能达到4.2%。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这两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17.5%。

即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对于总体职业抱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会对职业抱负产生影响。

注:*<0.05代表5%显著性水平, **<0.01代表1%显著性水平, ***<0.001代表0.1%显著性水平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2.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对于职业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表3中表明, 在进行以职业适应性为因变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时, 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三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式, 而且三个自变量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0.165, 这说明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和感觉—直觉三个自变量联合预测职业适应性的变异量达到16.5%, 其中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405。“外向—内向”的自变量对职业适应性的预测能力最强, 其解释量达到了12.9%, 其余依次是解释量分别是2.4%、1.2 %的“判断—知觉”、“感觉—直觉”。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这三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16.5%。

即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对于职业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会对职业适应性产生影响。

3.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对于职业乐观性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表4中表明, 在进行以职业乐观性为因变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时, 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式, 而且两个自变量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0.121, 这说明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联合预测职业乐观性的变异量达到12.1%, 其中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116。“外向—内向”的自变量对职业乐观性的预测能力最强, 其解释量达到了7.9%, 而“判断—知觉”这一自变量对职业乐观性的解释量也能达到4.2%。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这两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12.1%。

即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对于职业乐观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会对职业乐观性产生影响。

4.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对于职业了解度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表5中表明, 在进行以职业了解度为因变量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时, 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式, 而且两个自变量联合解释的变异量为0.080, 这说明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联合预测职业了解度的变异量达到8%, 其中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283。“外向—内向”的自变量对职业了解度的预测能力最强, 其解释量达到了6.2%, 而“判断—知觉”这一自变量对职业了解度的解释量也能达到1.8%。外向—内向、判断—知觉两个自变量这两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8%。

即外向—内向、判断—知觉这两个变量对于预测职业了解度的能力是显著的。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对职业了解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与讨论

由上述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的心理类型特征与职业抱负有显著相关, 心理类型对职业抱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针对本研究的研究结果, 进行以下的分析讨论:

(一) 心理类型与大学生职业抱负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 在MBTI的各个维度中, 只有感觉—直觉这一维度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无显著相关, 其他三个维度 (判断—知觉、思维—情感、外向—内向) 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有显著性相关。

1.判断—知觉与职业抱负的相关分析

判断—知觉是个体与外部世界联系时偏好采用的两种态度方式、生活风格。判断型的个体善于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结论, 并且做出较为准确的决定, 喜欢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有序生活。判断型的人群, 由于对信息有更多的捕捉, 所以在职业了解度上自然更高。正是由于对职业市场环境信息有较高的敏感度, 能够掌握较多的信息资源, 因此对职业环境较乐观, 也就更容易适应新的职业和新的环境。反过来, 这种适应和乐观又加强了对职业更深层次的了解。

2.思维—情感与职业抱负的相关分析

个体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时的心理过程包括“思维”和“情感”两种不同的判断方式。思维型的人群运用理性的方式去判断, 对于信息的捕捉更有目的性, 对于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工作环境也会更有目的的去了解和尝试,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适应新工作, 因此也更容易对于职业抱乐观态度。

3.感觉—直觉与职业抱负的相关分析

感觉—直觉是属于接收信息的心理过程中两种相反的认知方式。在这一维度上, 感觉型的人群运用感性的方式去判断, 这种人群, 不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去手段性的获取信息, 他们获取信息更多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所以对于职业, 如果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会用心的去搜集相关信息, 对于职业的了解自然不会因此上升, 与职业适应也就没有显著的相关, 也不会更乐观的对待职业。

4.外向—内向与职业抱负的相关分析

外向—内向维度与大学生职业抱负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外向型人群因外界需要而摩拳擦掌, 精力充沛, 工作喜欢与他人合作, 并表现出更活跃的状态, 会因他人的鼓舞而充满活力。他们渴望与人交往, 友好、健谈、容易接触, 使生活充满生气。

(二) 心理类型与大学生职业抱负

在逐步多元回归的分析中, 预测总体职业抱负水平时, 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有两个:外向-内向和判断-知觉。预测职业适应性时, 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共有三个:外向—内向、判断—知觉、感觉—直觉。预测职业乐观性时, 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共有两个:外向—内向、判断—知觉。预测职业了解度时, 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共有两个:外向—内向、判断—知觉。回归分析中表明, “外向—内向”这一维度的预测力是最强的, 而“思维—情感”这一维度对总体职业抱负和职业抱负的各个维度均无预测作用。

1.外向-内向预测职业抱负的力度最大

关于外向-内向这一人格维度, 编制MBTI测量表的Myers母女和创建心理类型理论的荣格, 都认为是个体心理能量 (力比多) 的流向性, 该维度在实践上指导个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认知和态度方式。外向倾者的心理能量流向于外部世界, 其把精力和思想集中在他本人以外的人和物上。外向倾者持开放态度, 容易接纳新的人和事物, 愿意交际, 喜欢向外部世界表达自己的注意、认知和能量, 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沟通交流, 获取自我的判断和认知, 同时也把自身压力等心理负能量排解到外部世界, 从而有利他们保持乐观态度, 更好得适应各种环境。

2.判断-知觉对职业抱负的预测力

这一人格维度中的判断型个体是属于愿意事先做好规划准备, 按照有序的时间表即刻开展行动, 循规蹈矩, 争取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这些特征会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职业市场环境的情况, 在职业适应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根据现实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并保持乐观态度。

3.感觉-直觉对职业抱负的预测力是反方向的

这一人格维度中的感觉型个体主要是通过自身感觉器官 (即人体五官) 感知到当前刺激事物的具体属性, 收集、分析所感知的信息, 形成与感受到的经验有关的记忆和兴趣, 更具现实主义, 活在当下。感觉型个体观察能力强, 注重分析事物的细节内容。这促使他们能够及时把握到各渠道的职业市场信息, 用较短的时间融入到新环境中。因此, 感觉—直觉维度对大学生职业抱负中职业适应性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4.思维-情感对职业抱负不存在预测力

在MBTI理论中, 思维型的个体注重按照逻辑规律分析、判断所收集到的信息, 推导得出结论, 再做出决策。思维型者认为客观事实、事物变化的过程和逻辑分析在决策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型的人倾向于根据个人、主观评价做出决策, 判断标准是与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当个体在做决策时, 个人的观念认知起到了导向性的重要作用。情感型者注重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不一定遵循合理的逻辑规律, 而是更多的考虑协调 (不破坏)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第16版) [M].王垒等,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386.

[2]L.A.伯文.人格科学[M].周榕,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67-468.

[3]内奥米·斯隆克.人格测评[M].李剑锋,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2-5.

[4]苗丹民, 皇甫恩.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效度分析[J].心理学报, 2000 (3) :324-331.

[5]唐薇.麦尔斯—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 (MBTI) 的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33.

[6]胡志海, 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6) :1498-1501.

[7]施春华, 盛海娟, 林晓娇.研究生人格类型与应付方式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 :26-29.

[8]张倩, 郝玉凤, 周秋雨.结合人格类型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J].科教纵横, 2011 (5) :223-224.

[9]吴文珊.大学生职业抱负特点的研究调查[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7) :177-180.

[10]侯志瑾, 梁湘名.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2) :201-210.

[11]蔡华俭, 朱臻雯, 杨治良.心理类型量表 (MBTI) 的修订初步[J].应用心理学, 2001 (2) :33-37.

大学生的搞笑类型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合肥学院6 所本科院校随机选取一~ 三年级本科生,发放问卷1 280 份,回收1 189 份,有效问卷1 134 份,有效回收率为95. 4% 。其中男生583 名,女生551 名; 大一学生488 名,大二学生341 名,大三学生305 名。

1.2方法由一位心理学教师担任主试,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现场抽取学生匿名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

1.2.1性别角色量表[4]采用修订后的Bem性别角色量表,该量表在2003年由卢勤等修订完成,修订以后总计26个条目。其中女性化维度12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5,重测信度(4周后)为0.922;男性化维度14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9,重测信度(4周后)为0.939。每个条目按李克特7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修订后的量表效度明显提高,说明该量表适用于中国文化下的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依据Bem以中位数为界判断性别角色类型的规则[4],本研究中男性化得分≥4.875分,女性化得分<5.375分为男性化;男性化得分<4.875分,女性化得分<5.375分为未分化;男性化得分<4.875分,女性化得分≥5.375分为女性化;男性化得分≥4.875分,女性化得分≥5.375分为双性化。

1. 2. 2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3]该量表由卢国华等在2008 年编制,以国外坚韧人格理论为基础,加上中国文化对坚韧的理解,形成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坚韧人格的结构,包含韧性、挑战、控制和投入4 个维度,共27 个条目。采用4 点评分法,即“完全不符合”= 1分,“有点符合”= 2 分,“符合”= 3 分,“完全符合”=4 分。所有27 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总分,分数越低表示人格坚韧性越差。韧性、挑战、控制和投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0. 802,0. 784,0. 785,0.747,重测信度为0. 92。

1.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 0 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分析运用 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现状由表1 可知,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中,双性化类型比例最高( 36. 5% ) ,其次是未分化类型( 35. 1% ) ,最后是男性化类型( 14. 8% ) 和女性化类型( 13. 6% ) 。从男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基本情况来看,男生在未分化和双性化类型中的比例都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1) ; 女生在女性化类型中的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男生在男性化的比例中低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 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坚韧人格得分比较4 种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在韧性、挑战、控制、投入和总分维度上的得分趋势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1) 。见表2。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 Bon-ferroni法) 结果显示,双性化大学生在坚韧人格的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 P值均< 0. 01) ,男性化大学生得分均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学生( P值均< 0. 01) 。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2. 3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坚韧人格的相关分析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坚韧人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与坚韧人格总分及韧性、挑战、控制、投入4 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P值均< 0. 01) 。见表3。

2. 4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回归分析以女性化维度得分、男性化维度得分为自变量,分别以坚韧人格总分、韧性、挑战、控制和投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化维度得分全部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1) 。表明男性化维度得分对大学生韧性人格的4 个维度及总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见表4。

注: P值均< 0. 01。

注: **P < 0. 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最高,其次是未分化型,女性化和男性化合计的比例只有28. 4% ,说明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角色已经淡化,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 - 7]。可能跟社会发展与转型有关,新时期社会文化要求大学生转变典型性别角色,观念多样化、开放与包容的思想渐渐成了主流,大学生性别角色向双性化方向发展,同时拥有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有利于符合社会赞许。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中未分化型的人数达到了35. 1% ,应该加强对这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与引导,帮助他们发展出正确的性别角色类型。

大学生中性别角色异化者共有127 人,占调查人数的11. 20% ,与赵田田等[8]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略高于王金生等[9]10. 50% 的结果。 其中男性异化者( 男性女性化类型) 占男大学生的6. 51% ,女性异化者( 女性男性化类型) 占女大学生的16. 15% ,说明大学生中女性男性化的现状较为突出,可能与当前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激烈的竞争促使女性大学生展现出更多的男性特质有关,而对于男性的女性化我国社会的整体接受程度依然较低。

按照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型的理解,理想的性别角色是同时具备较高的男性特质和较高的女性特质,双性化性别角色的个体具有最好的心理健康程度。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主观幸福感、人际交往、自信心、冲突应对、情绪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10 - 15]。本研究方差分析显示,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坚韧性程度最高,其次是男性化大学生的坚韧人格程度,与程亚华[1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人格的性别角色类型,因此双性化性别角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取向。

大学学生会中的领导行为类型偏好 篇7

领导是组织中的领导, 组织也需要领导, 离开组织谈领导或离开领导谈组织, 都将不会有太大意义。所以, 要研究大学生干部的领导行为, 首先需对大学生、大学生干部、大学环境和学生干部们的重要活动平台———学生会进行分析。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其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他们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生理和心理也已成人, 对社会、人生有了较为独立的判断思考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其群体性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独立性强。

大学生追求个性和独立, 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 有较强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 较为理性, 不宜盲从。

2、追求平等。

他们对于平等有更为强烈的要求, 怀有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的信念, 自尊心强, 不易屈服于权威或权力。这点在同学之间表现的更为突出。

3、易于冲动。

他们富有激情, 多怀有美好的理想和信念。做事情易受感情因素影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事物判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与其年龄和阅历有关。

大学生干部是指在大学期间, 在班级、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担任一定职务, 履行一定职责, 发挥一定影响的大学生。由于大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 所以其自然包含了大学生的一般特点, 但相比于一般大学生, 大学生干部也有其特殊的地方, 比如拥有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有大局观, 工作效率高等。如果我们用领导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干部, 则大学生领导相比于其他组织中的领导也有其自身特点, 具体表现为:

1、职位 (职权) 的特殊性。大学生所能获得的职位在性质上讲, 一般是公益性或服务性的。其职位背后不存在真实的权力或权力背后没有强制力的支撑, 所以即使在职位上有等级之分, 也难有等级之实, 彼此之间平等合作的特点更加突出。

2、个人魅力的重要性。个人魅力在获取职位, 履行职责和发挥影响力方面发挥者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上述职位的特殊性, 也就要求领导者 (学生干部) 要以其自身的魅力来弥补权力不足的问题, 因而对个人魅力的要求较高。个人魅力的核心是品德, 重点是感情, 而感情中的人际关系则是重中之重。可以说, 在“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的情况下, 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关乎其领导结果的成败。其他来源还包含有能力、阅历等。

在分析了大学生和大学生干部特点之后, 又不得不来分析大学生干部所处的环境———大学和大学生干部活动的平台———学生会的特点。大学一般被认为是或相比之下是更为自由和开放的, 具有民主、公平的精神。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下, 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会一般被认为是学生的自主、自发性的组织, 主要职能是服务学生, 可谓“来自于学生, 而服务于学生”。在现实中, 学生会多具有“半官方”的性质, 即要帮助所在系或院做好管理工作, 这两点使得学生会在同学中具有了一定的认可度和权威性。进入和退出学生会组织多是自由的。进入是通过竞争性的面试方式, 在退出方面没有严格要求。学生会在组织形式方面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或层次, 即主席团、各部部长和干事。比如, 公共管理系学生会的主席团一般由三人组成, 经公共管理系学生代表大会选举, 所在系任命后产生, 多由大三学生担任;各部门负责人 (各部正副部长或主任) 由主席团任命, 一般由大二学生 (他们多是先在学生会做干事, 工作已满一年) 担任;学生会各部门的干事经面试进入, 一般是大一学生。一般来讲, 学生会在领导方式上, 基本是垂直领导或分级领导, 即主席领导部长, 部长领导干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主席是对学生会进行全局性领导, 包括部长和干事, 但在具体做事方面, 主席多调派部长, 和部长沟通, 部长再对干事分派任务, 和他们进行沟通。在具体事情上主席一般不直接调派干事。

二、五种核心的领导行为

依据领导行为理论, 下面将简单定义五种核心的领导者行为方式:

1、指导型领导行为。

指导型领导包括领导指示行为和使团队成员行动结构化, 以帮助他们完成工作的领导行为。领导者通常会给追随者安排任务、解释方法、阐明期望、设定目标, 并明确程序。

2、支持型领导行为。

支持型领导是一种涉及关心、接纳、尊重和促进下属成长等行为的领导方式。这些行为通过建立员工之间的协调性和凝聚力, 有助于保持工作团队的完整性。领导者通常会表现出对追随者个人感情与要求的体谅、容忍。

3、参与型领导行为。

参与型领导是让下属们以某种方式参与领导们本会独立决定的决策———通过向下属咨询或召开下属团队会议决定讨论决策事件。领导往往保留最终决策权, 但是在最后决策时领导认真考虑下属提供的信息和意见。

4、领导者的奖惩行为。

奖惩型领导行为是领导者利用奖励和惩罚措施使员工做出有益于绩效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工作行为的一种领导行为。包括提供内在的和外来的利益;惩罚有害的追随者行为等方式。

5、超凡魅力领导行为。

超凡魅力是具有非凡个性、强烈自尊和对下属的参照权力的一种天赋。更准确地说, 是由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下属的特征和情境因素相结合使领导者看起来具有超凡魅力。这些行为包括展示较高的期望、自信和能力;传达能反映追随者需求的精神目标和愿景等。

三、对学生会中大学生干部领导行为类型的不同偏好分析

依据学生会在其组织上的三个层级, 作者假设一名学生在学生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干事阶段、部长阶段和主席阶段。笔者认为, 被领导者或领导者会因为其所在的不同职位或所处的不同阶段对领导者的行为类型产生不同的偏好。

1、干事阶段与指导型领导行为偏好。

笔者认为, 在干事阶段, 干事对领导者 (一般指所在部门的正副部长或主任) 的领导行为类型偏好为指导型领导行为, 该类型的行为特点表现为领导帮助下属完成工作。因为一名干事进入学生会后对学生会还不够熟悉和了解, 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经验, 相关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发展, 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锻炼和融入。在这个过程中, 就特别希望领导者对其工作和发展进行指导, 为他们安排任务、设定目标、说明方法, 能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 从而积累经验, 并通过与领导的有效沟通, 逐渐熟悉和融入学生会。在领导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安全感, 并不断增强其信心。

2、部长阶段与支持型领导行为偏好。

经过干事阶段的锻炼, 干事们已能够掌握和熟悉各项工作, 也已较好地融入了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况下, 部长对主席团的领导行为类型偏好为支持型领导行为。支持型领导行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帮助下属成长。在这一阶段, 部长希望能够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力, 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而不是指导。指导行为相比之下已经居于次要地位, 不再如干事阶段那样的重要和被期望了。这时, 部长和领导 (主席) 的交流变得简单化, 有时更多地偏向私人领域。领导更加关心的是部长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对于具体事情的关注度相应的降低了。部长们希望自己被公平对待, 成绩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许, 希望领导给予其信任, 给自己一定的发挥和施展空间, 促成自己的成长。

3、主席阶段与参与型领导行为偏好。

主席一般由优秀的部长发展而来, 负责学生会的全局性工作。此时, 主席所选择和偏好的领导行为类型为参与型领导行为。该行为类型强调的是下属的参与, 但领导保持最终决策权。主席团在做决策时, 为了获取最大量的有效信息, 收集到最多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往往会向部长和干事们征求意见, 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从而使某件事情得以更好地完成。

4、领导的奖惩行为贯穿于这三个阶段。

奖惩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对组织目标的完成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很有帮助。干事顺利地完成任务, 部长成功地组织活动, 主席做出漂亮的决策, 都希望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而对他们的有效和恰当的奖励会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下一步的工作。但这里需要指出一点, 学生组织或学生会中, 奖惩行为往往是“有奖无惩”或是“易奖难惩”。这是由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 层级之分往往有名无实, 职位背后没有真实的权力作支撑, 所以惩罚行为很难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 惩罚渐渐变成了一种委婉而善意地指出问题之所在, 并加以勉励, 希望以后不要再犯类似错误。在笔者看来, 这种变化是合理而有益的。

四、超凡魅力型领导与学生会

笔者观察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况, 超凡魅力型领导多存在于学生社团 (一种由学生成立的民间团体, 多从兴趣出发,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由学生领导和管理, 名义上受团委管制, 不同于学生会的“半官方”性质) , 而非学生会。当然, 作者不排除在学生会中可能会产生超凡魅力型的领导, 但相比较于学生社团, 存在和产生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比学生会的组织形式更灵活多变或更为松散。

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科层制的味道, 虽然比较弱, 但社团组织比起学生会来则更弱。

2、学生社团比学生会更易发生变革。

学生会在任务目标上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而学生社团在这方面则较差, 其所追求的目标容易发生变化, 从而引起变革。而能够引起和进行变革正是超凡魅力型领导的内在品质要求。

3、领导者对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重要程度不同。

在相同条件下, 社团中一个较差的领导人 (比如理事长) 对社团组织的伤害程度要比学生会里一个较差的领导者 (比如主席) 对学生会组织的伤害程度更大。社团对领导者的依赖度非常高, 领导者的好与坏决定了社团的兴衰成败。一个好的领导者会使整个社团成员聚集到一起, 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是做社团活动所必需的条件。而在学生会中则不会有这样强烈的依存度, 并且对如社团中的凝聚力不会有那样迫切的需要, 有会使学生会组织变得更好, 没有也不会致使学生会崩溃。

4、领导者在吸引成员加入该组织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学生在选择加入学生社团与该社团的领导人的魅力和吸引力有强烈的正向关系, 而在选择加入学生会上, 这样的关系比较弱或没有。其实, 此点可以归并到第3点中, 单独列出以示强调。

5、社团的工作比学生会的工作更具挑战性。

社团与学生会相比, 其能够获得的支持条件较少 (比如学生会在资金上会得到所在系或院的一定程度的支持, 社团则多是自己拉的赞助) , 在相同条件下, 社团做成一件事要比学生会做成一件事更困难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正是由于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 富于冒险精神的超凡魅力型领导会更愿意选择做社团而不是加入学生会来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峰.中西视域下的领导学要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8.1.

[2]徐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9~12月讲授“领导科学”的相关课件.

[3]徐卫.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对策.青海师专学报, 2009.1.

[4]于俊如, 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思想理论教育, 2009.1.

[5]刘巍.关于城乡大学生差异性的思考与研究.中国青年研究, 2009.1.

[6]江岩, 张体勤.社会结构化视角下的领导行为研究初探.东岳论丛, 2008.2.

[7]刘家用.群体内聚力与领导行为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11.

上一篇:诗歌鉴赏复习下一篇:采访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