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论文

2025-02-01

新疆日报论文(精选3篇)

新疆日报论文 篇1

刘东莱, 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系, 获硕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广告学系, 获博士学位, 现为《新疆日报》地州新闻部南疆首席记者。

新疆是片神奇而广阔的世界, 然而, 对于生活在中东部的人们而言, 新疆又是遥远且神秘的地方, 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伊犁小伙子刘东莱, 这些年供职在《新疆日报》社, 用他的双脚奔走在新疆土地上, 用他的双手, 为疆内外的人们, 传递着新疆最实时的信息, 讲述着新疆最动人的故事。

○他的选择:新疆与厦大之间

2004年, 还在新疆大学读大三的刘东莱听到了一位老师对厦大的评价:“太美了, 非常值得去的地方。”自小喜欢到处闯荡的他不禁动了心, 在考研时选择了厦门大学, 并从此成为了一名厦大人。用他的话说, 在厦大的这段学习生活经历, 让一个从未到过南方, 从未看过大海的北方孩子过足了瘾。

然而, 自称“有点野蛮和原始, 在大城市呆不惯”的刘东莱毕业后还是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服务新疆, 他走进了《新疆日报》, 成为报社地州新闻部的一名记者。他说, 也许我的性格不适合在大城市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我更喜欢大漠、大草原, 更爱自己的家乡, 在新疆这个天高地广的天地里, 我相信一定有我事业的平台。因为专业对口, 我觉得新闻这个战线, 一定会成为我人生发展的新起点。

《察布查尔锡伯边境小镇人们的幸福生活》、《孙革的“搭桥”生意》、《嫉妒的城池》、《塔城地区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情况调查》、《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和田大山深处村落的希望》、《转型中的探索与实践——昌吉州发展现代农业启示录》……这些年, 刘东莱尽着一个记者的本分, 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 到南疆的喀什、和田, 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新疆。走厂矿、进农舍、访牧民、问生计, 一篇篇采访报道应运而生, 刘东莱的笔端, 描绘了这些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外界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疆, 一个真实的新疆。

○他的工作:跋山涉水, 深入边疆写报道

2012年2月, 天山西段即将下暴雪, 刘东莱和察布查尔县的干部骑马进山3天, 劝说牧民下山。天山的马道的最大坡度是70度, 一般也在45度左右。行走在这样的崎岖盘旋的道路上, 雪没马腹, 一脚深一脚浅, 稍有不慎就会跌下山谷丧命。对于从小生活在牧区的刘东莱来说, 放牧生活并不陌生, 他也知道牧民们常年走这样的路, 但这次的劝说却极为艰难, 牧民们并不想离开牧区下山, 这让刘东莱很是疑惑:为什么新疆推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几十年, 至今定居的牧民尚不足50%?山下给他们修的小区越来越好, 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为什么牧民们依旧不愿下山呢?

基于这个疑问, 刘东莱以那次采访为开始, 行走新疆北疆的各大牧区, 历经一月, 写出了《牧民定居:风雨出山路》的深度调查, 在这篇文章里, 他从这一现象出发, 探讨了定居工程仍然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定居工程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概念, 定居工程不仅仅是让牧区牧民搬离山区, 到山下“定居”而已, 更重要的是要“兴牧”, 继而“兴业”, 必须保障不同群体公民权利, 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文章发表后, 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这也成了刘东莱最为难忘的一次记忆。

○他的志向:当好媒体人, 惟愿下笔不苟且

这件事反映出的是新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某个事件从认识到实践上的偏差。刘东莱说, “一个政策的执行往往是由决策部门根据基层的反馈来制定和执行的, 但在中国, 基层反馈的渠道并不是很畅通, 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也许并不能顺利到达, 新疆地广人稀, 尤其是像在牧区这样闭塞落后的地带, 更是不容易联络沟通, 长此以往, 容易矛盾丛生, 这样不仅政策制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受益人也往往会不念其好, 也时常会招致外界的误解。通过在第一线的调查以及与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 在政策制定前、制定中和制定后, 记者都可以发挥自己原本应该具有的价值。我想这是媒体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

虽然新疆的舆论氛围、媒体从业人的素质、媒体和新科技的匹配程度与中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虽然民众仍然对新闻媒体的认识不足, 多少还会“防着点儿记者”, 但刘东莱始终认为, 这一切正在改善中, 而且越来越好了, 作为一名媒体人, 最大的乐趣, 不是基于乐趣在从业, 而是要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 体裁、技巧都是可以修炼的, 但职业品质并不容易坚持。在刘东莱离校的时候, 他的导师陈嬿如教授送给他“下笔不苟且”几个字, 一直成为他的座右铭和前进的动力, “我觉得自己若能一直做到这五个字, 就算不负人不负己了。这算我的志向吧。”

○他的寄语:在基层工作, 心态放平最重要

作为一名在基层战斗好几年的媒体人, 刘东莱最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和那些想到西部发展的人们, 到西部工作, 心态一定要放平, 心理准备一定要有, 西部的条件, 并不像东部那么优越, 有时更可能超出想象, 千万不能走极端, 认为好的便是极好, 差的便是无药可救。很多东西, 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我们要做的, 就是首先承认它的存在并理解它, 进而慢慢改变它。

, , “助、支援”的心态, 还是抱着“参与当地建设”的心态, 工作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只有以本地人的角度来思考当地的问题, 才能够融入当地, 把事情做好。

“现在各校的大学生, 都有许多类似到‘到西部去’这样的活动和行动, 但我觉得厦大的学生, 不仅仅要看到西部不发达甚至贫穷、落后的现象, 不仅仅要给予当地人以同情、关爱, 更重要的是要思考, 要善于发现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 有可能是硬件条件, 更有可能是软件环境, 世界的万事万物, 包括人, 总有可爱、可敬的地方。同一个人, 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对其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印象, 作为媒体人, 深入思考, 才能掌握最真实的, 反映最真实的。”

刘东莱是近2000名在新疆工作的厦大校友的一个缩影, 新疆各行各业厦大校友扎根边疆, 情系母校, 为厦门大学服务祖国边疆建设, 发扬厦大优良传统, 正在不断地贡献心智。在刘东莱的qq空间里, 一篇篇的采访手记记录着他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一幅幅采访中拍摄的照片呈现了新疆大地的广袤与美丽、新疆人民的豪放与热情, 更有让人忍俊不禁的采访趣事, 这些文字和图片后面, 是一个积极乐观、坚持理想的大男孩, 那就是刘东莱, 一个真实的边疆记者, 一个永远的厦大人。 (厦门大学供稿)

也许我的性格不适合在大城市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我更喜欢大漠、大草原, 更爱自己的家乡, 在新疆这个天高地广的天地里, 我相信一定有我事业的平台。

新疆日报论文 篇2

2014年3月起,新疆日报网承接的“2014新疆网络文化节”正式启动。并在新疆日报、新疆日报网中刊登了《2014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乡村能人”正式招募》的信息,并得到相关地州宣传部、热心网友的回馈和反映。

新疆日报网制作了专题页面《乡村能人》,突出“展示特色现代文化,尽显乡村劳动之美”的主题。页面设计朴素、大方。通过网络平台的推荐、选拔、展示,展示新疆民间能人勤劳、乐观、豁达、善良、积极向上的风尚。

新疆日报论文 篇3

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 它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 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方面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角色-媒体, 人文关怀是其新闻活动必然的一种追求, 传播和推进人文关怀也是新闻媒体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媒体, 应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力量, 注重向人文视角的转变, 取得新闻传播进程中的胜利果实。

新闻报道中, 应当做到注重寻求人文主义关怀, 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的人文主义根基, 以人文关怀精神来体现新闻事实, 在报道中多考虑受众对新闻事实的需求以及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需求。新闻传播活动要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 基于对受众需求的了解, 相应的进行传播报道。新闻报道的产生、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这一社会最活跃因素。因此, 不管是考量新闻报道的成功与效益, 还是反思其不足和缺憾, 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视角和理念。

2 会展经济报道的人文关怀

会展经济新闻报道区别于其他门类的报道而言, 具有数据性说明、经济术语解读、专业术语解读的特点。会展经济新闻报道的重点内容是会展相关活动, 包括会展活动的进程及程序, 会展活动的经济效益, 会展举办地的大背景介绍, 还有会展活动当中的经济活动, 如交易会、展会、研讨会等等。会展经济报道具有经济性强、语言的专业化、数据化的特点, 且常以数据堆砌来进行经济报道, 专业化术语的使用频繁, 在报道中常以经济视角解读会展活动。

因此, 会展经济报道就显得过于专业化, 内容严肃呆板, 文风枯燥乏味, 不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会展经济报道中增加人文关怀色彩, 多以“人的视角”来看待会展经济新闻, 对于会展经济报道的意义是重大的。

当前国内的经济新闻已经渐渐显现出人文趋势, 具体表现在:首先在报道角度上, 经济新闻开始从受众角度出发;其次在报道对象的选取上, 开始以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入手;在报道主题上, 开始将经济活动与人联系起来。经济活动从来都是群众关心的主题, 经济报道的受众不仅仅是局限在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里, 而是扩展视野, 将广大群众纳入报道的受众范围, 尽量做到贴近群众, 生活化、通俗化, 这一点并不与经济报道的本质相冲突。会展经济报道也应当跟随经济报道的趋势, 更多的将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 以报道人的活动为主要方向, 把会展经济活动和人联系起来, 增加会展经济报道的人文色彩, 在报道中强调人文因素, 传播受众所需要的经济信息。

3《新疆日报》对中国——亚欧博览会报道的内容分析

从2011年6月1日起截止2011年9月9日, 《新疆日报》跟踪报道中国--亚欧博览会共计稿件267篇, 从场馆建设、会议活动、志愿者、基础设施、后勤保障等14个方面进行报道。《新疆日报》对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报道中, 报道的侧重点放在了后勤保障、引资活动、会议活动、基础设施、市容交通五部分。

其中占报道比重最大的是引资活动、会议新闻以及领导人新闻, 总共有99篇之多。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新闻是党报的常见报道类型也是最主要的报道类型, 主要内容是对各种会议的报道和对领导人的采访、出席活动进行报道。这部分内容政治意味浓厚, 难以在报道方式和角度上做出创新, 以模式化报道见长。在这个类型的报道中, 人文关怀内涵几乎是不见踪影的。引资活动的报道是博览会最重要的报道之一, 引资活动报道主要内容包括对外投资宣传活动、本地区投资项目介绍、招商地区引资成果展示以及引资产品的介绍等内容。由于引资活动自身内容性质的限制, 导致这部分的报道更加偏向政经报道, 多以政治经济视角进行说明, 语言偏于专业化, 惯用数据说明问题, 而又缺乏深度的产经透视, 只能做到表面的转述性报道, 而缺乏深入的挖掘探究。

后勤保障、市容交通以及基础设施三部分内容在报道篇幅中占有较大比重。市容交通、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是博览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报道的篇幅分别为21篇、33篇、21篇, 三部分加起来占总篇幅的28%, 可以说在整体的报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市容交通的主要报道内容有城市绿化美化、市容布置、交通设施的布置和交通的维护;其次, 基础设施的主要报道内容有特种设备、会展相关网络设施、与会人员专用通道几方面;第三, 后勤保障的主要内容有法律服务团队、宾馆住宿、消防安保、通信保障、电力保障、维稳工作、消防安保、通道安排、航空方面等。对于这些内容的报道, 记者将会展经济活动同受众联系起来, 以受众为报道主体, 体现了媒体在经济报道中的人文素养。

再说志愿者服务、展览活动以及服务性政策信息这几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蕴含着浓厚人文关怀色彩并与受众息息相关的内容在报道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志愿者的服务活动在会展活动中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活动, 是博览会报道中突出人文关怀的主要阵地。在不多的18篇相关报道中, 不难看出市民以及大学生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对于亚欧博览会的关注程度很高, 在博览会期间成为博览会秩序维护以及服务的中坚力量, 志愿者的服务活动包括接待、翻译、讲解、引导、信息录入等活动, 尤其在交通和住宿方面, 志愿者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些与人密切相关的内容正使得媒体在报道中对人文关怀有迹可循、有例可举。

4 挖掘会展经济报道人文关怀的策略

4.1 在报道角度上, 重视经济活动的非经济视角

会展经济活动的非经济视角并不是说完全摒弃在会展报道中对经济活动的专业性叙述, 把会展经济报道写成小说、散文, 而是说记者在报道会展经济活动时, 改变以往报道的传者主位的思想, 不再一味的单方向的传递信息, 而在是探索、分析、研究一些会展经济活动问题时, 扩展思路和视野, 将报道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文背景联系起来。会展经济活动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社会热点和内涵, 只有将受众关注的问题与会展经济活动联系起来, 以非经济视角切入问题, 把价值引领、制度规范以及政策导向引入会展经济行为, 把参与者的行为和会展经济行为联系起来, 把参与者的差异和会展经济差异联系起来, 把参与者的发展同会展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 把社会、人文因素也纳入会展经济问题的分析标杆, 把会展经济活动向人文、社会的层面靠拢, 增强会展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贴近性。

4.2 在报道主题上, 重视把人和经济联系起来

报道主题是新闻的中心内容。在以往的会展经济报道中, 由于报道思维的局限, 其报道主题一般局限在会展经济活动和会展经济效益解读上, 而很少与人联系起来, 这无疑使得会展经济报道缺乏亲和力。注重人文关怀的会展经济报道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在报道主题上, 把人提到与会展经济并重的地位, 将会展经济与人紧密结合起来, 追求“平民视角”, 从市场中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找新闻, 挖素材, 将其作为会展经济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的角度写会展经济, 即写人的观念变化对会展经济的影响和会展经济的变化对人的影响, 表现人与会展经济的关系, 这样才能揭示会展经济的实质意义, 提升会展经济新闻的价值。

4.3 凸显区域人文特色提升报道效果

一定的经济模式, 总与一定的人文实力相对应、相统一。要想把会展报道做得鲜活, 必须研究其功能, 即加强新闻的服务性与实用性功能, 从而增强亲和力, 实现与受众的零距离。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 包括哈萨克、塔吉克族、回族、俄罗斯族、锡伯族等, 都与中西亚众国家的多个民族具有同源异流的关系。民族亲缘, 文化同源, 习俗相近, 语言相通, 这些新疆与中西亚的人文优势, 在新疆扩大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中, 正在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 在对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报道中, 重视新疆的区域特色, 充分考虑新疆丰富复杂的受众构成特点, 对于会展经济报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亚欧博览会作为一种“人文经济”, 不仅担负着经济、科技等发展任务, 而且具有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交融和认同的文化使命:博览会作为代意义下的人文经济, 遵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 以“合作、交流、发展、繁荣”主题作为经济伦理,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合作共赢的人文价值观, 在中国—亚欧市场竞争中显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报道中做到经济活动的人文视角对于营造经济活动的人文氛围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田琼.会展新闻的策划之道.新闻实践, 2011 (3) .

[2]杨艳珊.会展报道要贴近百姓生活.新闻知识, 2010 (1) .

上一篇:典型组合下一篇:贵阳李引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