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模式

2024-07-31

社区模式(精选12篇)

社区模式 篇1

新农村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城乡一体化发展, 必将会在各个领域内逐步展开, 广大西部地区已进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快速时期, 社区建设也将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在西部还处在探索和争论阶段, 但在一些地区内已先行了一步。张掖市在近年来出现了几个农村社区的模式雏形, 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社区建设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议题, 这其中有积极响应的, 有观望等待的, 有怀疑困惑的, 有反对排斥的。但必须肯定———农村社区必将给张掖市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改变。

概括张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些作法, 大概可以总结出三种农村社区模式:第一种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为依据, 走“城市化发展, 社区化管理”的社区建设路子, 这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的村镇, 如甘州区五星村。第二种以自身发展的特点为依据, 走自主创新的社区发展路子, 这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突出的村镇, 如山丹县芦堡村。第三种以民族地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依据, 走社区化服务的路子, 这主要来自于发展较快的农牧区, 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

一、张掖市农村社区模式分析

(一) 五星村

五星村模式:甘州区五星村辖6个社, 265户, 1074人, 耕地面积2821亩, 2008年经济总收入1268万元, 人均纯收入4652元。五星村是全市第一个建立农村社区的行政村。五星社区的建立既带来了新农村建设中新的思路, 同时也在不同方面存在着许多争议。2008年五星村被确定为甘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 该村社区建设的尝试得到了肯定。

五星村的基本作法:将该村分为人文生活区和生产作业区两个部分。在人文生活区新建了一期工程的五栋13个单元130户宽裕型小康住宅楼、25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五星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图书阅览室及多功能电化教育室, 结合6个合作经济管理小组、2个农民协会、5个精神文明服务队、5个服务窗口, 建立了社区服务体系, 还计划新建托老所、中心幼儿园、养殖小区等公共设施, 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 以此实现“打造居民的幸福乐园, 五星人的精神家园”社区生活。五星社区模式以“城市化发展, 社区化管理”为指导理念, 以“适度超前, 统一规划, 整村推进, 集中连片, 分步实施”为原则的作法, 已被张掖市的许多乡镇认同, 之后有一大批乡镇也在吸收五星人的经验基础上, 开始对本乡镇的建设进行了比五星更合理和科学的规划。“五星模式”开创了张掖农村社区建设的先导。

可以说, 当第一个农村社区出现, 就标志着张掖在城镇化建设中向前迈了一大步;标志着张掖工业化程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张掖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了新突破;标志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发展。

(二) 芦堡村

芦堡村模式:山丹县芦堡村, 有7个社, 458户, 1723人, 劳动力1060人, 耕地3650亩, 主要有劳务、建筑、建材和亚麻四项支柱产业。2008年, 村级集体积累达到1000万元, 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11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79元。村党支部曾两次被中组部和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 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芦堡村的社会现状:虽然他们还没有建立农村社区, 但已经在生产经营、生活方式、社会现象上与传统的农村相脱离, 建立农村社区的各种条件早已具备, 芦堡村正在积极准备社区式的乡村服务基地的建设, 这已是该村今后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今的芦堡有大多数人地过着“工作日上班, 休息时下地;平常住城里, 农忙回乡里”生活。享受“新农合”全免;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义务工全免;享受住宅、用水、用电、升学、婚葬等补助;生活在有广场、街心花园、娱乐中心, 三十年无一例刑事案件的环境里。

芦堡虽然还没有建立完整意义上的农村社区, 但实际上早已在一些年前就进入了一种介于城市社区与乡村农民的生活。芦堡历来是一个观念超前, 行动超前, 转变超前的独特地方。长期的实践也证明, 几十年过去, 芦堡村仍然保持着农村建设的领军地位, 总是走在变革的前例。所以无论是否建立明确的社区, 芦堡人都已经进入了新的社会生活模式。

(三) 皇城区

皇城区模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 居18个自然行政村, 境内居住着裕固、藏、汉、回、蒙古、土、满、撒拉族等8种民族, 共1907户、7143人, 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805.42元, 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农牧区, 且农牧民收入水平较高。

皇城区的发展方向: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 皇城区启动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在区政府所在地建成了牧民集中生活区, 为那些急需为老人与孩子建立一个较舒适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农牧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牧民有了自己的单元房, 平时多是老人与孩子, 冬季时野外放牧的人们在生活区的时间也相应多了, 牧民们的生活重点也由各自的放牧区逐渐向集中生活区转移。还有许多牧民不再满足于山里的生活, 有的把家搬到县城, 有的把家搬到市里, 有的甚至会搬到临近其他地区的城市里。所以, 这种以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就对牧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使基层组织建设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 如何加强党员的流动管理, 如何提高对农牧民的服务水平, 社区就成了另一个可以依托的基层组织形式。社区雏形已经具备, 只待各种相关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一个新型有牧区社区就会为牧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皇城模式的进步意义:以生活区为支点向社区方向发展, 建立现代的牧区社区, 是牧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转变。同时, 如何加强对跨县居住牧民党员的双重管理, 使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新的条件下更坚强有力, 成为我们必需面对的新课题。

二、张掖农村社区模式的启示

以上三种典型的农村社区模式, 是张掖市社区建设中自发产生的现象, 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农村社区的建立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由于生产生活在空间上的分离, 由于从分散居住向集中的转变, 延续千年的前院住人, 后院养殖的状态被改变, 传统的作息习惯被改变, 家庭经营方式也被改变, 一度曾为农户带来家庭收入和环境美化的庭院经济也退出农户经营范围。这种改变又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 最突出的表现在集中养殖农户中, 白天工作, 晚上休息, 轮流值班, 而这些改变都呈现出工业化的特征。

农村社区的建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社区的起步伴随着城市社区发展, 两者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形成城乡社区建设的协同发展。目前, 张掖城乡社区正在积极探讨以城带乡, 优势互补, 各取所长, 突出个性, 共同发展是张掖社区的发展的基本思路。

农村社区的建立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 社区会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心, 社区居民已打破了原来的村社归属, 不同村社的居民居住在同一社区, 而同一村社的居民可能在不同社区, 这给党员管理和村民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 进一步探讨社区发展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就成为农村党建的一个新课题。

农村社区的建立推动了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西部农村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 仍不可能发展到“一户一业”的经营模式, 但目前却在“一村一品”的经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 在此基础上将其做进一步的延伸, 由“一村一品”发展到“一户一品”, 也就是说, 走一条从“一村一品”———“一户一品”———“一户一业”的路子, 是西部农村逐步提高专业化、产业化的现实选择。而社区式的生活模式, 为农户走“一户一业”的经营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 农村社区建设应根据人文环境的特点, 突出个性。经济发展快的乡镇可依据城市社区来完成社区建设, 这符合发达农村自身的需要, 便社区建设逐步向城市社区建设过渡,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浓厚的自身发展特色的乡镇可依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特色社区, 使社区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 实现社区特色化;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应向流动的生产与固定的生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使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更具现代化。

第二, 农村社区建设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 分层推进。张掖农村不现县、区之间, 同一县区不同乡镇之间经济发水平很不平衡, 农村社会化建设的程度也不同。之前分析的几个典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该县区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村镇, 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者。它们起到的典型示范作用只对部分与它们发展水平接近的村镇有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而对其他相对落后地区的村镇则更多的是学习他们这种寻求发展的思路和开拓精神。因为, 从总体上来, 西部农村社区化的条件还不十分成熟, 大部村镇现阶段还不具备发展社区建设的条件和现实需求, 因此, 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应慎重对待:在条件成熟的村镇及时推进;在条件许可的村镇适时准备;在条件不足的村镇延时考虑, 不可一拥而上。

第三, 农村社区建设应首先根据群众认识程度不同, 明确认识。在调查中我们会听到这样的疑问, 社区与村委会的关系如何处理, 有的基层干部觉得, 城市社区就是一级基层组织, 那么农村是不是也应该是这样, 如果这样, 岂不是有两个平等的基层组织。因此, 应尽快让大家明确, 社区建设只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方面, 社区建设只能依赖于基层组织建设来实现这样一个原则问题, 否则就会给群众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从而影响社区建设, 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

第四, 农村社区建设应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互相促进。农村社区要以基层党组织领导为核心开展服务工作。要在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 探索建立以村 (社区) 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级组织为基础、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互动合作、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机制, 以社区的依托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同时, 要避免因社区的建立而增加人员编制, 增加工作经费的简单机构重叠设置。

第五, 农村社区建设应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 互联互动。城乡一体化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城市社区在社区建设中先行一步, 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虽然城市和农村在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 但基本工作思路与目的是一致的, 服务内容和程序是相近的。所以, 应加强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共同探讨。在城乡农牧区之间展开以城带乡, 城乡协同的合作方式, 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服务方式, 实现城乡社区建设经验的资源共享。

社区模式 篇2

智慧长兴街道新实践——用智慧社区打通优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河北小鸥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社区平台——掌上小区在石家庄多个街道建设实践。其中石家庄桥西区长兴街道开展建设尤为突出。智慧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搭建智能信息处理平台,构建智慧便民服务平台,完善智能高效管理平台,达到资源有效整合、创新开展工作、高效便捷服务的目的,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手机上有了这个功能,方便多了,办理老年证不用跑来跑去。”家住桥西区西王小区的王大爷拿着刚办下来的老年证高兴地说。王大爷说的这个功能是什么呢?我们从王大爷的手机里看到了这个神奇的功能。王大爷说:“有了这个智慧平台,直接在手机上申请,上传照片就能办理成功,等证出来了,直接去街道拿就行。上岁数腿脚不好,子女又不在身边,实在不能跑来跑去。这样只跑一次就能办好,特别方便!”

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桥西区是省会的主城区和老城区,辖区范围大且人口众多,很多居民办事办证需要跑很多地方。自长兴街道办事处以“掌上小区”智慧社区模式开展试点工作起,街道便引进了该智慧社区平台,通过“云网图”技术实现便民、利民和惠民的目标,让居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各项服务。

“此次老年证的办理通知,就是通过掌上小区平台发布的。”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我们下发通知,就是电话通知各个社区,再由社区分级通知下属小区的楼长,他们挨户通知到居民个人,特别不方便。后来普遍使用微信群,可是总有不加群的居民,还有人加群后屏蔽信息,再加上有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能正常接收通知。”

“直至2016年,我们接触到小鸥科技开发的掌上小区平台。通过几次试用,我们发现用这个平台发通知特别方便,不用来来回回打电话通知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我们只需要在管理后台输入通知,点击发送,关注我们公众号的用户都能收到提醒。没有关注公众号的,后台会通过自动发送短信,拨打语音电话的方式,让全体居民都能收到通知。完全做到通知精准发送。这个平台还有个优势,它可以统计到我们发送通知的阅读量,方便街道查看通知的接收情况。”

长兴街道通过积极践行“社区+”理念,打造石家庄市首家“智慧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智慧化和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在辖区领导的带领下长兴街道为力争成为石家庄市桥西区试点单位而努力。

一、长兴街道基本概况

长兴街道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共包括7个社区,分别是:西王社区、南郭社区、景祥社区、西兴社区、石获南路社区、孔寨社区、张营社区。辖区共14582户,居民数量约4.3万人。

二、长兴街道智慧社区建设重点

长兴街道书记智伟力智书记表示:随着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居民由传统的满足日常需求转变为社区生活圈需求,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文体中心、社区医疗、社区便民生活、社区政府等方面。

智书记认为:如何把准居民需求?构建“一刻钟社区便民服务圈”是开展社区工作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长兴街道着眼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居民生活智慧化、小区管理智能化、社区服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通过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电脑、手机、电子屏幕、自助终端等多种展现形式进行展现。最大力度的整合辖区人力、物力、公共服务等资源,确立了“社区+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实践内容,正在积极推进中。

基层工作都面临着“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的问题,而新型的社会管理则是要求“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将围绕五个主要部分来实现新型管理的要求:

(一)互联网+党建

长兴街道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智慧党建”,街道党工委、各社区党支部依托掌上小区平台开展将“支部建到移动互联网上”的智慧党建新模式。

桥西区部队大院居多,党员人数也众多,管理起来比较有难度。以前在党员管理上,通知大家缴党费,上党课,只能挨个打电话通知。有党课学习,还有党员听错了时间没有参加。掌上小区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社区的情况定制相应的功能板块。街道在党员管理方面设置了属于自己的党建模块,党员在手机上即可进行党务交流与学习。需要交党费和上党课,只需要发一个通知就行。

借助互联网,街道党工委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日常党建工作活动;通过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党组织在及时掌握信息发布、咨询与处理的基础上,可实时对组织内党建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管理。通过与党员智能终端的连接,可定期开展“微党课”“学习十九大专题”“党员风采”等的定期的学习和评比活动。将党代表接待日通过互联网实现“绿色通道”,认证党员实现事件上报,形成党员表率,党员引领,使社区成为有温度的社区。

(二)互联网+政务

长兴街道书记智伟力智书记无意间看到了石家庄某知名博主这样一则报道。

再看看下面网友的评论,更是对基层政务工作的拷问,深深触动了智书记这位基层工作人的心。为实现“居民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少交一套资料”,让老百姓快速获得社区服务、知晓社区事务、建立畅通的社区沟通渠道,长兴街道结合智慧社区服务云平台,将政府办事办证及公共事务纳入平台。

为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社区应用,智慧社区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办理”模式。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依托,以手机为终端的服务模式。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可实现对居民常见问题的网上咨询与有关业务办理。通过移动手机端,可实现对通知公告、办事办证、政策宣传、办事咨询等问题的咨询与了解。长兴街道西兴社区居民张师傅,因为工厂倒闭失业在家,年初与妻子商量打算开办一个小餐馆,根据政策要求需要办理“食品小摊点备案卡”,由于材料准备不充分已经来回街道3次都未能办理成功。在街道开通办事办证在线办理功能后,辖区工作人员亲自指导张师傅用手机操作现场办理了食品小摊点备案卡。张师傅对此功能赞不绝口,同时对街道开通的智慧政务功能表示高度的认可;辖区工作人员表示智慧政务的开通不仅响应了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让“群众足不出户,轻点指尖便能办事办证”。

(三)互联网+服务

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开辟通知公告、办事办证、在线投票、家政服务、周边商家、惠民商城、在线缴费、车辆限行等服务板块,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办事办证服务、咨询服务等,建立指尖上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居民小李夫妇打算要二胎,在网上搜索街道办公电话,拨打过去要不就是无人接听,要不就是空号。问同事谁和谁说法也不一样,有的说:“国家二胎政策已经放开,什么证也不需要办!”有的说:“二胎证和一胎证一样,但是具体我忘了都带什么了!”正在小李打算跑一趟街道去问个清楚的时候,在楼下碰到邻居小张,小张把智慧社区掌上服务平台推荐给了小李夫妇,小李夫妇通过在线咨询街道客服,轻点指尖,便解决了困扰自己的疑问。

他们还发现在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还可以收到自己小区的通知动态,什么时候停水停电,什么时候有公益体检等等一切和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都能一个手机搞定;还可以订阅自己的专属提醒服务,小李表示再也不用为错过父母的生日感到尴尬了。而且智慧社区平台的每周新闻盘点,不仅可以让我足不出户便知社区事,更体现了政务办公的透明化、人性化。

通过基层政府门户,为社区管理者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缴费、天气、疫苗提醒等服务接入,让居民可选择性订阅,自动化提醒,增加居民对基层政府门户的持续关注,通过第三方的资源(志愿者、法律援助、家政维修等)进驻,让居民更有效的享受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使其真正达到居民可用、实用、好用的目标。

大数据的来临让我们的社区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智能。居民只需通过社区公共服务电子触摸屏点击或关注社区微信公众号,即可了解业务办理的有关政策、注意事项、办理流程等内容,关注后可点击相关菜单,进行微服务、在线缴费、车辆限行查询、惠民商城等;通过掌上小区“社区”查询相关的通知公告、了解办事指南、社区电话,通过“社区主页”来了解所在社区及享受的服务,进行每日签到、邻里一家的业余体验,通过“服务”点击获取生活缴费、车辆限行、周边商城等信息服务,真正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便捷优质的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四)互联网+协调治理

街道党工委把网格定位在“问题一线、民心一线、工作一线”,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纵横交叉”的设计理念,使信息全网覆盖,惠及居民。形成以“网格化社会治理平台”为基础,通过将管理辖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形式,形成单元网格,从而将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实现实施的精细化、信息的便捷化、管理的动态化,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俨然成为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

“我们小区垃圾堆积如山,十来天无人清理,不仅发出阵阵恶臭甚至影响道路通行”。长兴街道孔寨社区居民王大爷将所看到的垃圾拍照(并加以简单描述后)上传至手机端公众号,上传后网格员在管理后台即可看到,通过现场审核与事件上报来进行处理。然后,网格员根据事件类型上报到区环保局,环保局根据所在网格的负责人到现场处理,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反馈至区政府办,同时区政府办管理后台对事件的每个处理环节可以进行监督。让“群众不出门,轻点指尖便能解决问题”。

(五)互联网+社区互动

长兴街道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街道党工委不断探索,撬动民间组织力量,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居民为核心、社区组织为载体、社工为骨干、志愿者为链接的五社联动新格局,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丰富社区生活。把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放上指尖,实现全民共享,全民互动让辖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长兴接到南郭社区书记表示辖区内人口老龄化严重,且公共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很大一部分人退休老人休闲娱乐得不到满足。针对这一特点,社区免费为他们提供练习场地,联系志愿者开办京剧大讲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文艺活动。文艺队日常练习的照片、视频都会上传到智慧社区,看到的居民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他们在智慧社区平台交流互动,邻里之间更和谐,社区文艺氛围更浓重。

三、智慧长兴取得的成果

智慧长兴自建设使用以来,覆盖了60%以上辖区居民,间接覆盖了辖区80%以上家庭。与居民密切相关的通知公告送达率超过90%。居民关注的办证流程、政策法规、通知公告皆可以在“智慧长兴”服务平台的“政务服务”板块进行了解,对居民而言,实现了“少跑腿,办实事”的目标。

对街道和居委会而言,实现了对辖区情况的智能高效的收集与管理。大大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通知和联络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同时社区网格员利用手机版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将收集社区矛盾纠纷、治安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方面信息上传报送到社区信息平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对收集到的各类情况和问题及时分类分流到各职能部门,推动问题快速办理解决。从而实现管理智慧化,提升居民幸福感。

同时街道广泛发动党员群众通过平台反映诉求,切实做到各项惠民项目居民提、大家议、群众定、党委办,结果在网上公布,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将“党建引领、精准惠民”的宗旨发挥到极致。

智慧长兴还建设了线下数字服务大厅,在原有的办事大厅内将线上与线下业务相结合,各大屏滚动展示了线上线下居民咨询与工作人员答疑互动结果、长兴辖区概况、办事指南等模块,让线上和线下的交互体验更加直接。让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形成有温度的沟通与交流,为不断提升街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打下良好基础。省民政厅领导多次参观调研桥西区长兴街道打造的智慧社区管理新模式,对“社区+”的智慧化管理模式表示认可和赞同。

2018年,掌上小区平台将迎来更大的变革,全面升级改造为鸥社区平台。新的平台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将更安全、更符合街道自身特色,对用户的界面更友好,便民惠民板块也将更多样化。

最佳营销模式@互动社区 篇3

营销模式就是企业创造客户价值、实现赢利的竞争规则及方法体系,我们认为它包括四大要素,即客户价值主张、组织资源、战略定位、策略组合。这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特定的营销模式,企业正是依靠这一模式来创造和传递客户价值并实现赢利。

所以,从本质上说,企业的营销模式就是赢利模式。当今,模式的发现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掌握模式就能复制成功。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传播中国市场中的成功模式,为广大企业提供极具竞争价值及实战方法的营销管理工具,我们开设了“最佳营销模式@互动社区”栏目。

凡在营销模式上确有创新,在市场实践中卓有成效的企业,均可参与栏目互动,发表观点,并为我们提供案例素材和采访线索。欢迎参与社区互动和垂询!

微博:http://weibo.com/achinamarketing 联系电话:0371-63906152 E-mail:ch_smm@126.com

励展华博董事长 蒋承文 对中国礼品而言,20年来春秋两季不停歇的深圳礼品展,见证了中国礼品行业从弱到强,乃至成为世界第一礼品生产国的全过程。与往届不同,于10月22日~2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倾情上演的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及家居用品展览会,展出面积共计11万平米堪称历届之最,这将成为中国大礼品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内销礼品市场的崛起,深圳礼品展行业风向标的作用愈发突出,展示规模、展商数量、交易质量一直稳中有升。面对新形势,励展华博近两年率先完成了深圳、北京、上海和成都四地礼品展的资源整合,以内外销结合加强行业互动,让业界对新商机充满期待。我们不仅要给观众惊喜,更要用服务让展商满意。我们希望成为中国礼品前进的永动机,一直推着行业往前走,有了这二十年的经验,有了大家的携手抱团,下个二十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一起从容应对。

河北三鑫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 刘宝东 在家里的墙壁上,挂着四个大字“如履薄冰”。成语的解释是像走在冰上一样,形容做事极为谨慎。但在我理解,履薄冰而冰不裂,乃均衡之表现。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哪一步不是如走在冰上呢?企业发展之路,即薄冰铺设,冰厚已知,所能控制的即是脚下之力了。履冰之力,是功力,是艺术,是深度。我们每一步都在探索薄冰承载之力的上限,但务必保持冰不碎裂。外部合作,需将脚踏之力放到最大;内部管理,需探索出薄冰之最大承载力;自我管理,每一步需三思而为,衡量履冰之力。如履薄冰,非成语,哲学也。

方太集团副总裁 孙利明 在FOTILE STYLE方太顶级厨电馆不久前上演的这场别开生面的现代蒸文化盛宴,不仅吸引了来自美食、传媒与时尚界的达人们纷纷登场,也为这个地方增添了一道传统与现代、世界与中国、文化与科技交相融合的“蒸”故事。

方太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够更好地了解电蒸箱产品,了解蒸菜的营养价值,共同推进一种真正代表未来厨房烹饪和膳食习惯的时尚潮流。因此,我们选择以文化为载体,首倡一种营养健康、科技智能的现代蒸文化,更加希望通过文化为用户提供超强的产品体验、有共鸣的情感体验以及更好的服务体验,让用户通过文化认同感受到方太的精神价值。

中惠地热董事长 尹会涞 在高能耗与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的地暖行业,如何用科技带动发展是众多地暖企业一直研究的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电热地膜生产企业,中惠地热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一直走在行业的发展前列。中惠要做的不仅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更是要通过自主研发探索出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低碳环保建筑的赢利模式。随着核心创新理念的落地,中惠地暖慢慢成为行业内的翘楚,而升级营销渠道和践行环渤海、华东、华中等五大装配基地计划,则让一个以健康、环保、低碳为核心价值观的中惠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名门锁业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助理 赵利伟 品牌要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拥有持续不断的产品、技术开发创新能力。门锁产品呈现典型的“半工业品”特征,是“进入了消费品流通领域的生产资料”,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相对比较谨慎、理性,对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特色等关注程度要远高于其他消费品。门锁品牌,在短时间内可以凭借产品以外的优势如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优势等来参与竞争。但长期来看,一个行业往往只能存活三个以内的综合性领导品牌,其他品牌必须通过市场细分、差异化、特色化来求得生存与发展。而持续不断的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优势、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产品创新正是品牌、营销创新的核心。门锁品牌不能把品牌梦想寄托在平庸、模仿的产品上,其营销应该回归到产品创新与产品价值竞争的原点。

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策划总监 彭旭知 品牌需要“闯”的精神。敢想敢闯,企业自会不断创新,立于营销前沿。所以,网易养猪了、小米做起了手机、京东卖起了化妆品、苏宁也要开始去掉家电这两个字了。营销没有永恒的真理,定位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社会化营销的环境下正接受着挑战与质疑。改变才是永远的真理,在该闯的时候懂得闯,品牌才能永葆青春。

首度SEO市场总监 江南虎 在所有的网络营销方法中,搜索引擎优化以精准见长,这源于搜索引擎的最大特点——被动迎合,所以也更知道消费者在找什么,通过潜在客户搜索意图的分析,找到客户之所需,来产生营销是搜索营销的关键所在,也更适合中小企业在经济趋紧下的高效营销的需求。首度从成立之初就推出了“不上首页不取分文”的后付费模式,首度SEO也是国内最重视排名成果维护的机构之一,这种模式使自己完全承担了优化中的风险。经过3年的艰苦拼搏,作为中国首批专业的SEO公司,首度SEO先后服务了数十个行业近百家客户,通过搜索引擎拓展市场。而首度SEO的“不上首页,不取分文”在行业内还尚属首次提出,这给有想法的中小企业降低了破局网站营销的风险。

郭湛东战略营销策划咨询机构首席顾问 郭湛东 相对于传统渠道经营模式,电商的市场空间无可预设,但进入者大多获利微薄,甚至持续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对网上消费特点的理解不足,赢利模式设计的简单化,品牌营销策略的单一与浅显,专业化程度低,消费价值兑现的技术转化意识淡薄。因此真正做好电商的关键在于对电商消费特点的深入、透彻理解,一般而言,网络消费的基本特点在于六性,即便利性、独特性、专业性、丰富性、娱乐性、互动性,这是一切电子商务经营的核心和出发点,无视或偏废其中任何一性,都难获得相应的赢利预期。

nlc202309010416

邦迪斯顿(福建)服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佳吟 库存高、成本大、终端消费疲软等一系列问题正困扰着不少服装企业,这也让高速发展的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了瓶颈期。作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邦迪斯顿通过“自我领跑时尚”的价值主张,满足了主流目标消费群体——28至48岁的白领阶层及成功人士,对多元风格和时尚品位的追求。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邦迪斯顿将高雅的艺术元素和时尚的设计理念相融合,十分注重细节的巧妙运用,充分体现了“邦迪·斯顿”的商务休闲概念及多元化风格,系列产品也已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基于公司产品定位,邦迪斯顿主要以中高档商场和专卖店为销售渠道,借助代理及加盟方式,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建立了500多个销售网点。与此同时,为了顺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邦迪斯顿正在大力推动直营店建设,以便加强对终端产品和服务的控制力。

深圳雷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 浩 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持续增加,海外贴牌业务在未来会占据更多的资源,但却只能为营业额作出更小的贡献,而且贴牌代工企业处于产业链分工的最底层,利润率远低于品牌商,企业不仅抗风险能力低,且受制于人。雷柏于2011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后,逐步取消了海外贴牌业务,转型做自主品牌。雷柏通过麦德龙旗下的电子连锁卖场打开了欧洲市场,今年上半年在海外市场的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已经达到8000多万元,未来在海外市场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福建弘景木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志龙 国内木塑行业的市场销售方向目前绝大部分在园林景观方面。而弘景木塑另辟蹊径,结合木塑产品的特性,将其定位为中高档室内新型环保装饰材料。零甲醛、防水、防蛀等独特新颖的性能与消费者对环保、美观的追求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使弘景木塑在中国木塑市场中树立了“环保化、科技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健康企业新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弘景木塑单品牌、多系列的运作模式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市场、不同消费者及区域经销商的习惯,使产品的市场覆盖面积逐渐扩大,并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弘景木塑全新的产品定位、全新的品牌模式、全新的渠道结构,开创了中国木塑行业的营销新模式,也成为中国循环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

山东汇金彩钢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鹏文 中国钢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钢铁协会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仅23.85亿元,同比大减95.81%。据其测算,扣除投资收益,钢铁主业上半年实际亏损达13亿元。在这样严峻的行业形势下,山东汇金彩钢有限公司在2010年获得中国企业成长百强榜季军之后,连续三年实现年复合增长率超50%的佳绩。这得益于山东汇金彩钢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实行的“MC”(规模定制)模式。通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使用环境之间的整合,依靠先进的技术优势,与阿克苏、KCC、首钢等上下游巨头结成战略联盟,为客户提供最靠谱的产品,使汇金彩钢快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彩涂板生产企业。

HICANO|荟萃楼珠宝公司副总经理 马 超 乳业行业有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家电卖场有国美、苏宁;方便面行业有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珠宝行业有哪几个品牌是处于龙头位置的?除周大福成功开店1500家外,绝大多数珠宝品牌都忙于本省的胶着战,个别地方品牌在跨区域作战时也显得分身乏力,有建树者甚少。另一方面,珠宝行业缺少行业标准与监督——质量问题频频曝光,价格战与虚高标价打折横行,珠宝回购渠道阻塞,新生代宝石价格胡乱炒作……这就是国内大小珠宝品牌超过20000家的弊病!而弊病的根源就在于行业缺乏标杆性企业的引导与行业协会的监管,中小型品牌毫无原则地破坏着行业的准则,使“奢侈品”沦为了不上档次的“耐用消费品”。说来残酷,但是行业整合与洗牌却是对珠宝行业的最后救赎!

对话:社区生鲜模式与痛点 篇4

永辉超市第二业务集群联合创始人彭华生

福建冠业集团董事长林永强

乐城超市总经理王卫

河南大张集团董事长张国贤

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

梅特勒-托利多商用衡器总经理邱嘉

对话主持人:

北京时代商联商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涛

主持人:李涛

Q冠超市的林总结合你们的发展理念,谈谈社区超市的模式,二三线城市或者三四线城市的探索,您的理解是什么?

对话嘉宾:林永强

A我们前三年做尝试,做门店的辅助商圈,一城一家大店可能就够了,但需要一到两家小型门店作为辅助,所以我们尝试500-800平的门店,基本逻辑是基于离消费者更近、更方便,优品低价,提供一个好的性价比,整个食品占比达到80%,生鲜的比例占60%。

我所在区域的模式比较成功,几百平方是8万-10万的日销售,作为私营企业,投资回报率是不错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主持人:李涛

Q永辉超市最近也分化第一、第二业务集群,红标店和绿标店的体系,彭总结合社区超市的探索,谈谈永辉超市对这种模式的理解。

对话嘉宾:彭华生

A我相信在三到五年时间,一定会有很多大佬在生鲜模式上烧钱,大部分是传统企业,在这方面,我认为不管是从社区的生鲜入手还是从体验店入手,应该来讲要做一定的创新,要更加的精细化。王卫总讲了几个观点我比较认可,第一个讲了抹布的文化,或者中国效率的提升,这是这几年永辉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比较认可阿尔迪超市的一些做法,但是我觉得电商对实体店有一定的冲击,不过我们要不断地创新。

讲到社区生鲜,我觉得未来电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本问题是非常关键的。一线城市的店之所以没有赚到非常多的钱,是因为社区生鲜的成本,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主持人:李涛

Q作为零售企业的合作伙伴,邱总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话嘉宾:邱嘉

A很荣幸和各位大佬一起分享。因工作原因,我几乎跑遍了全国,有名气的企业都去过,比如生鲜传奇、永辉,全世界的超市,北美的、欧洲的、日本的、韩国的,稍有名气的也都去过。

王卫总经理刚才说的,最适合中国的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非常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业态:

一是地点的转变,从农贸转到社区店。

长春的一家叫闻氏的超市,在我个人看来,目前为止做得非常成功,是介于一种社区超市和农贸菜场之间的业态,跟各位大佬们社区店的超市模式不一样,是介于中间的业态。这几年已经开了一百多家店,而且他们的管理方式跟在座大佬们的超市不一样。比如,他们吸取了中国菜市场最精华的部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能用人成本会高,但300平米的店,每天做5万元的营业额是没问题的,生意非常火爆。连续看了6家店,都是火爆的生意,我在长春待的三天,就想好好体验,为什么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是集中式收银,为什么打扫得干干净净?

后来我有这样的感受,中国菜市场最精华的是什么?

大家可以想想,你们买菜的时候,经常去同一个摊主买。后来我发现这家店的运营模式,就是让他们的营业员固定下来,这个营业员成年累月,一年专门卖茄子和番茄、萝卜等,三五个单品,所以,周边方圆一两公里的老百姓喜欢去他那儿买,基于有社交和交情、信任,甚至可以做到控损,可以做到3%,最多到4%-5%,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为什么闻氏可以做到?因为跟客户有信任。

这家店就是做模式的转变,转变成菜场和超市中间的业态,我看后很激动。

主持人:李涛

Q乐城最早是从大卖场去探索实践的,最近做了很多生鲜传奇的探索,在社区模式探索中,请王总谈谈对社区生鲜的认识。

对话嘉宾:王卫

A各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包括生鲜社区店,有的做得大、有的做得小,比如日本阪急还有精品卖场,生意非常好。

生鲜传奇也在试验,实际经营面积是210-230平米,研究哪个面积更好。我们设计一种店,希望在120平米左右,但有难度,因为随着面积的减少,商品数会下降,平衡到什么程度,我们在试验。对我们来说,面积越小、选址好选,但管理难度大。

我们有一个合作伙伴是做水果的,在合肥几个月内开了50多家店,现在全国有700家,这让我们目瞪口呆,根本干不过他们。

主持人:李涛

Q刚才大家都涉及到工匠精神的话题,这种精神怎样在零售企业中体现?关于社区店商业模式的核心能力,老板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对话嘉宾:王填

A实体店发展的痛点,第一是盈利性,第二是可持续。怎么把生意做得可持续、可连锁、可发展的模式需要我们去探索。

对话嘉宾:张国贤

A关于工匠精神,我的理解是:一个人认准了你的路子,定位好了,就潜心来做。如果急功近利,为了赚钱,不可能做二十多年。工匠精神主要取决于人生的信仰、对人生的选择。急功近利又没有自信时,就不会有工匠精神。这种情况下,我的指导思想是要找到信心、找到路子、找到目标。围绕信心、路子和目标三点,我准备搞一个会议。当有这三点的时候,就有工匠精神了。不管永辉还是家家悦,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门,对商品的定位、对商品的思维是很理性的,也是很彻底的,只有思维达到一定程度才愿意下那个功夫。去年我投了10亿元发展物流,另外我有22个很好的合作伙伴,最低增长在百分之十几,最高增长50%。所以不管做什么业态都会赚钱,为什么我们做了几十年还在找路子?有目标有路子,找到了路子,心里明了,工匠精神就有了,这是信仰问题、自信问题。

对话嘉宾:林永强

A现在是蓝海,所有人觉得这个方向是对,但未来竞争会格外激烈。我们讲求工匠精神,管理上欧美讲究标准化。我们做这样的业态,核心在后端,如何把流程做扎实,才是我们要做的。

对话嘉宾:彭华生

A一个是盈利,通俗一点就是成本;第二个是供应链,哪个供应链整合出来需要构建大平台,平台建好后才有盈利,不然前端的成本控制不了,小钱很难做。小范围开几家的时候是可以的,但大面积开店,没有一个大平台的支撑很难复制或者大面积地扩展。

对话嘉宾:王卫

A我们的痛点,其实就两个字:效率。未来所有的竞争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谁在效率上获胜就能跑出来,红海里跑得快的肯定是盈利的。

效率的提升最后落实到综合成本上,综合成本胜出才会产生引领模式。未来电商问题上,谁更有效率的把商品送达消费者手里,谁就是最后的胜出者。

会场互动VENUE INTERACTION

现场提问:

Q永辉合伙人制度从理论上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大部分的零售企业并没有采用,永辉是否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让这个模式无法快速地复制和发展?一个门店稳定后,门店合伙人制度该怎么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对话嘉宾:彭华生

A我们原来做合伙人机制时,公司高层接受的人比较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才把我们创新的业务搬到上海施行,今年算是比较顺的。

在第二业务集群,北上广深,原来北方地区包括河北,后来把河北独立出去,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跟江苏加上广、深,这些连在一起。

我从北方大区到了华中大区,然后把北上广深连在一起,这个比较痛苦,因为整个系统的工程,比如买菜,涉及到所有每一节的货架,每一节货架要承担着后期的人员,比如收获是平台几个人分,收银怎么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不是创始人很难推行的一个合伙人机制。

现场提问:

Q生鲜现金采购,如果出现采购员在采购渠道上或采购行为上吃回扣,如何处理这种行为?

对话嘉宾:王卫

A任何一个企业遇到这个事,肯定是开除,金额大的肯定坐牢,国有国法,店有店规。我认为你这个问题应该转换一下,不是惩罚他,而是建立一个机制,少开除人。生鲜首先买手在我们看来要有一定的信任度,在公司有一定的年限,对人品有基本的判断。

第二,企业内部有内部技术,把采购和收货进行分离,每天进行巡价,交换定价,知道有没有问题。

第三,还是对员工的不断教育和激励,觉得更有前途和前景。作为一个企业家,对员工首先是基于信任、鼓励、爱护。

对话嘉宾:彭华生

A能不能管理得比别人更好一点,别人出现10个的时候,你出现8个,只有建立一个文化,然后慢慢地灌输,能不能比别人少一点,比别人好一点。

现场提问:

Q京东、淘宝影响着我们的企业,传统企业做好哪些调整面对变革,使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营?

对话嘉宾:王填

A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因为最重要的是环境在变,消费在升级。在消费细分的时代,每个人在某个熟悉的领域做非常多的商业模式创新。

你的问题是不同企业里、不同市场、企业不同阶段做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很多事情没有对和错,做成功的就是对的,做失败的就是错。

对话嘉宾:王卫

A青岛有三千家面包店,抢的是超市的生意,早饭不再是稀饭或者馒头,街边的小生意都抢了超市的生意。

所以我认为跟电商关系不大,而是线下的自我竞争,我们的业态不是跟自己竞争,是跟别的业态竞争、跟别的业态抢顾客。大润发的老总谈互联网思维,其中有一句话影响我很深“哪一家店最好?下一家,因为我们会迅速总结经验,在下一家做得更好”。

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篇5

摘 要 本文从社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出发,通过对社区类型的分析,找到更加适合社区本身特性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 社区类型 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

一、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最早对社区作出定义的是德国学者滕尼斯,他指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互相帮助、关系密切的人性化团体。尽管对于社区的定义争论不休,但是关于社区的几个要素却得到一致认同,即人口、地域、生活方式、社区文化、意识等。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理论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即社区自治模式、行政主导模式和混合式模式;国内也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即沈阳模式、上海模式和江汉模式。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分类太过笼统,单从我国来看,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单纯地套用哪种模式可能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二、社区类型

(一)特殊的社区类型。

特殊的社区类型主要包括:胡同社区、风景区社区、单位社区。胡同社区是指依附于原有的胡同形态所形成的社区。其主要特点是社区保持较多的传统色彩,且多数居民为本地居民;风景区社区一方面旅游所带来的副产业提高了其社区经济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也会影响其生活;单位社区 仍然存在,虽然我国的“单位制”已经逐渐消除,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让单位房远离人们的视线。

(二)按年龄划分。

按年龄我们可以分为未成年社区、中青年社区和老年社区。未成年社区是指未成年的人数比例达到一定程度,这里的未成年即“不满18周岁的人”;.中青年社区的居民年龄一般在18-60岁之间,这些群体往往处于身体健康和事业成功的高峰期;老年社区中的居民一方面对医药的依赖性比较高,另一方面心理上也会有孤独感。

(三)按经济状况划分。

按照居民的经济状况可将社区分为平民社区、高档社区和别墅社区。平民社区是指经济水平处于相对较低地位的社区;高档社区是与平民社区相对应的,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和享受高档的消费;别墅社区的居民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地位或者很高的收入,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其对隐私和安全特别关注。

三、探索社区的新的治理模式

本文对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主要围绕两个维度进行,即根据经济学上的供给和需求原理,将“居民最需要什么”和“社区怎么满足居民的需要”这两点作为维度,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深度阐释进而分析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

(一)特殊社区的治理模式。

胡同社区因为其特殊的形态,在这种模式下,社区组织应该着重举行更多的有利于交流的活动,比如“厨艺大比拼”、“种花比赛”、“文艺比赛”、“太极展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风景区社区由于其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其社区居民也具有了不同的需求。社区组织需要注意公共服务的提供,比如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则、游客须知规定等,尽量保证旅游活动不干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单位社区的居民大多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所以社区组织应该注重单位社区之间的心理交流,比如可以采用建立社区BBS、网上聊天等方式。

(二)按年龄划分的社区治理模式。

未成年社区是指未成年居民占社区居民的大多数。针对未成年社区的特殊性,社区组织一方面更多提供未成年所需的服务设施;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孩子以及家长的交流,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

中青年社区模式中社区组织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情况,比如为他们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投资计划建议、为他们举行一些缓解压力的讲座、家庭旅游建议等。

老年模式中,首先从医疗上,建立针对老人的社区医疗服务;其次从心理上,给老人们提供更多心理交流的机会;最后,社区组织可以成立一些对老人有利的团体,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

(三)按经济状况划分的社区模式。

平民社区模式中,社区组织一方面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工作培训计划和更多的工作信息;另外,社区组织应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日常服务。

高档社区的居民会有相似的消费理念和不同的环境要求,他们对社区的绿化环境以及安宁程度都有较高要求,所以,社区组织要做的是保证他们生活的舒适和便捷。

别墅社区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社区组织应该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同时对别墅居民的隐私应该有健全的保护制度。同时,别墅居民对家政服务等一些临时工可能有较大的需求,社区组织应该为他们提供完备的信息渠道,这样就可以保证其生活的便捷。

按照社区类型分析社区治理模式,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但是具体到实践中,还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比如对社区的分类,以及将分类应用到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检验。

(作者:王静婷,中国政法大学08研行政管理班学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民自治与社区治理;王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注释:

由于改革以前, 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山单位分配,所以在全国城市普遍存在“单位大院”, 即同一单位的职工被分配在单位建造的同一住房大院里。

参考文献:

“三问”香港社区养老模式 篇6

74岁的李女士,丈夫最近去世,自己又不慎摔伤,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她从医院回家后,行动仍然不便,每日三餐都要麻烦邻居代买。有时随便吃点面包、饼干。年近八旬的粱老伯,现住在女儿家中。女儿要接送自己的两个孩子上下课,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老人独自留在家里,只能看电视或睡觉,时间很难打发。

调查显示,香港居住于家庭的约100万名老人当中有80.9%的人表示,假如日后身体状况转差时,仍希望可以在自己家中生活,而非搬进安老院。李女士、梁老伯是属于80.9%中的老人,他们都愿意参加到社区养老的计划中来。

在香港的社区长者照料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为每位老人建立的个案分析卷宗。它告诉服务者,你所服务的对象是谁,他在心理、生理、社交、经济方面,面l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需要优先解决、如何解决。例如,对一位缺少陪伴的空巢老人,义工要时常上门探访,老年活动中心还会为其安排文体、交流活动。腿脚不便或有残疾的老人。撥一通电话,家务助理会上门来烧饭、洗衣,保健员会协助其开展康复训练。

谁来服务

不用说,老人可享受上述那些周到的服务,是件多幸福的事儿啊!但所提供的服务。是很多人眼中“伺候人的活儿”,吃苦受累。谁来服务?这并没有难倒香港人。

1969年。全港首个家务助理队创立。由于社会反响良好。需求不断增长,家务助理队的数目随之逐渐增多,迄今已有近200个。除家务助理队外,隶属于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也是社区安老服务队伍的一部分。目前,香港注册社工达12970人,他们活跃于香港社区及各类服务机构中,其中有超过98%的人取得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学位。除了高学历的社工外,其他的社区服务人员上岗前,也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上岗后,继续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再培训的教育,并实行岗位竞争制。他们的权益同样受到劳工法的保护。

有专业技能,有权益保障,管理有制度,成规模,使得社区服务者能安下心来,用心为老人服务。他们的付出,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

谁来买单

上门探访、陪伴聊天,这些小的举动可以让老人感受到关爱,且不需要付费买单。不过送一次饭,会产生餐费、交通费;配一个遥控按钮,会有材料费、安装费;组建一支专业安老队伍,要筹备培训费、薪金。这些都让我们回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上来:社区养老的账单。谁来买?

以家务助理为例,在香港,它被视为一项选择性社会服务,采取收费方式。政府鼓励有条件的老人,为自己受到的服务买单。强调家务助理不是一项免费服务,能够使老人以消费者的立场,来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以被施惠者的心态,勉强接受并不满意的服务。相应地,家务助理员也要收起施与的心态,拿出服务的精神。

此外,社会福利署还直接向相关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因此,透过资助服务机构援助困难老人,以及调控收费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公共财政也为社区养老服务买了一部分的单。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 篇7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照料方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最早出现“社区养老”是在英国,后来西方国家纷纷效仿,并将社区养老模式定义为由家人、志愿者和专门护理人员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政府有限的财力、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观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机构养老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社区养老必然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中心。

二、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规,构建多元养老机制

法律是一切政策实施的基础和准绳,政府需要在社区养老发展的过程中,协助立法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将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社区养老推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对此立法不规范、不完善。国家对社区养老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更要对其在如何发展、运营、监管等各方面予以研究立法,如此可使地方的社区养老在法制轨道上步步依法,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观念影响着行动,想要合理推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建设,必须改变观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首先,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让老年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儿女的尽孝已经不仅是简单的让他们居家养老,更多的意义在于如何能使他们充分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协调和满足。其次,增强老人们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融入社区的集体中,从而更好地体会社区养老的优势所在。最后,还要强调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社区工作者是真正实践社区服务的主体,应该具有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三)增加投入,推动社区产业发展

要推进城市社区养老,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必须建立多元化服务投资体系。社区养老建设所需的资金数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持续稳定的长效资金支持。因此,政府在资金拨款上应该给予照顾,应该安排专项资金,适当减少或免除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税收,也应该适当优惠土地、设备等方面。还应该强化市场、社团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支持社区养老商业化,鼓励民间资本、私营资本参与,多渠道拓展筹集资金,力图实现资金的多元化和稳定化。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产业,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实际需要,也是承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创业的重任。社区养老产业化、市场化、福利化服务为一体,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必然归宿。

(四)完善服务,构筑多维职能体系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峻,老年人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无论在年龄、身体状况还是文化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构筑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职能体系,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比如,设立专业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分支保健部,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设立不同类型的业余爱好协会,针对不同爱好、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设立老年人大学、老年人就业中心等,满足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老人发挥自身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五)加强培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专业服务人才培训,构建一支专业、敬业养老服务队伍。社区可以和高校合作,加大对社区服务人员护理学、复健学、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服务技能、相关知识的培训,并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可以借鉴英国,设定两种专业资格证书:社会服务证书(CSS)和社会工作资格证书(CQSW),让社区服务人员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提高老人满意度。

志愿者队伍面向的对象不仅是年轻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是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低龄的老年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服务人员队伍,还能让身强体壮的老年人继续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互助意识和老年人的自助能力,有更强的归属感。例如,设立“时间银行”项目,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通过存服务时间兑换而获取收益。

三、总结

社区养老模式在一些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生活节奏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完全符合我国民众“家庭为重”的传统文化理念,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实现福利社会化,其本身的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希望全社会能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以促进社区养老模式更快更好地发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目标,推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少卿.英国社区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2(20).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5).

社区银行发展的模式分析 篇8

社区银行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这里的“社区”不同于我国的城市社区, 它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 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 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对于社区银行的界定, 即使在美国也没有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方法, 普遍采用的是通过资产规模来界定。Hein等人 (2005) 单纯将资产的规模作为界定社区银行的唯一标准, 他们认为社区银行通常是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小银行。由美国联邦金融监管局 (FDIC) 发布的统一的银行经营报告也是依据规模来判别机构类型的。Emmons等人 (2004) 和芝加哥银行对社区银行的定义是:为小型的、区域集中度较高的, 拥有关系型信贷优势的银行。伯格Berger等人 (2004) 则区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情况,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区银行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标准, 发达国家社区银行被定义为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国内银行, 而发展中国家的社区银行则被定义为资产1亿美元以下的国内银行以及外资银行。

社区银行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来说, 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刚刚起步。从2002年, 建立社区银行的呼声开始出现, 很多学者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念, 对社区银行的进行定义。巴曙松 (2002) 认为, 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刘伟等人认为, 社区银行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康卫华 (2005) 认为, 社区银行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

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界定主要包括了资产规模、服务区域、服务对象等内容。参考国外的经验与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认为我国的社区银行应当是:按照市化原则运作, 主要服务于所在地社区经济发展的中小银行。它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主要服务于所在地社区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从资金运用上, 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人到该地区,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注重关系型融资。社区银行的员工比较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 银行和客户之间可以保持长期关系, 通过关系型融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 减少审批手续。三是以零售业务为主。社区银行面向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家庭和农户, 以银行零售业务为主, 注重个性化金融服务。四是资产规模较小, 经营机制灵活。

二、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

1. 将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改造成为社区银行

(1) 将城市商业银行改造成社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起源于城市信用社, 由于城市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规模小、资金成本高、股权结构不合理、内控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其经营风险日益显现和突出。为了根本解决城市信用社的问题, 我国自1995年起在撤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 在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从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成立至今, 城市商业银行历经10个春秋的发展, 已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2007年未, 全国共有113家城市商业银行, 合计资产总额33404.8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4%。其发展战略也由最初的“保支付, 防挤兑, 稳过渡”转变为“规范管理, 稳健经营, 加快发展”。近年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 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 信贷资金向中心城市、向优质客户、向建设项目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的增加为城市商业银行重新定位于社区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城市商业银行建成社区银行后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2) 将农村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

从1997年开始, 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增加银行效益的角度出发,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在农村的营业网点, 有的还将县支行降格为分理处, 并实行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 其业务开始向大中城市和大中企业集中, 除农业银行县支行有一定额度的信贷权外, 工、中、建行的县支行均没有信贷审批权, 这些县级支行除清收不良贷款和吸收存款外, 已基本上不再发放贷款, 形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放总量逐年下降、工商企业难以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获得银行支持的尴尬局面。农村和农业的信贷支持基本由农村信用社一家承担, 而农村信用社由于多年来管理体制不顺, 所有者缺位, 产权虚拟化, 导致经营管理及资本金扩充等许多方面陷入了困境, 难以负担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化, 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相比较而言, 农村信用社目前已具备社区银行的雏形, 表现在:规模都较小, 在所属辖区内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相对大银行而言成本较为低廉;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存款, 且资金主要投向于本地, 满足本地客户的资金需求;委托管理层次少, 资金自主支配权大, 决策机制灵活。

(3) 将邮政银行建设成社区银行

2006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依托邮政网络,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管理要求, 实行市场化经营经理。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 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这种定位有利于储蓄资金留存、转贷于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因此, 邮政银行具有社区银行的特征。社区银行定位于满足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 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与共。从目前的网点与运作摸式分布看, 邮政储蓄无疑具有这样的优势。邮政储蓄银行的存款余额约1.7亿元, 营业网点超过36, 000个, 深入全国的大部分市县镇, 其中三分之二以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是我国连接城乡的最大金融网, 也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年的运作使其在当地居民中建立了极高的信誉。而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点收缩, 也为邮政银行开展自己的独特业务留下了空间。目前邮政吸蓄资金70%来自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 农村资金被吸收并转贷于城市地区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转变为社区银行后, 邮储资金将转为面向当地农户与企业放贷, 这将有利于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引导民营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

民营社区银行能够适应经济主体小型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特点, 以及经济结构变化, 满足农村经济微观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 具有产权结构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信息优势和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当前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很强烈, 新组建的股份制社区银行没有历史包袱, 产权容易清晰, 市场定位目标明确, 易于内部管理。我国现阶段有条件采取这条途径的地方主要在东南沿海的城市, 温州、台州两市就率先成立了民营社区银行, 主要是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民营资本组建的合作制银行, 可以建立和发展民营企业内生性的横向“关系融资”联系。基于民营企业在现行融资体制中的体制外生存事实, 依靠政府出面培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效果可能都是有限的。只有内生性融资机制的存在和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 同时又不损害其可贵的内源性、家族“关系融资”基础。社区性合作金融组织, 与民营企业同源同根, 同处一地, 社区内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它们向民营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 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还填补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性退出之后所出现的县区及以下级别区域经济的金融服务真空, 实现了“金融空间结构”的效率优化。将体制外存在的非正式金融活动纳人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 使其具有合法性, 有利于实现对民间广泛存在的非正式金融活动的规范管理, 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和逆向选择, 促使非正式金融及民营企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在对社区银行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提出了通过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和引导民营资本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 并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发展社区银行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为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社区银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 2002 (7) :19-21

[2]谢平焦瑾璞: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康卫华:大变革下的当代美国社区银行[J].国际金融研究, 2005 (6) :40-45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9

1 居家养老模式的论述

于景元、袁建华、何林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中认为,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和老年人口居住的家庭类型构成老年人口的养老模式。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以家养占主导地位,自养也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大多数人承担了赡养老人的责任,但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只接受孩子们的经济支援,而选择了或不得不采取了经济上依靠儿子、生活居住独立的养老模式[1]。

陈赛权在《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中认为,我国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以下4种代表性的模式:①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家庭成员关心和照料老年人。②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生产功能外移、养老观念的变化,特别是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依靠子女赡养老人转向了社会保险养老。③以自我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④居家养老模式,实质是建立在社区大力支持的前提保证下的养老模式。它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照顾,使他能长期在家里居住[2]。

郭文娟在《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中认为,当前学者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已经达成共识。只是学者探讨的角度不同,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可以说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模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勇就明确提出: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机构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居家养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童星、唐晓英、周溥嘏、俞贺楠等坚持社区保障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张乃仁提出农村居家养老的双向耦合机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侯立平对美国养老模式研究后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罗淳提出社区要介入解决少子老龄化态势下的居家养老问题。张奇林、林青指出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

郭玲在《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分析了我国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利弊,认为家庭养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子女数量锐减,导致子女对老人的养老负担增重,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以及土地数量减少和农业产出不稳定等因素,经济收入受到相应的影响,加上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保障,都导致了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淘汰,而机构养老又由于农村传统观念和资源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地区发展壮大。农村养老的最好出路是采取居家养老的模式[4]。

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相对于我国目前的两类基本养老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模式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家庭、社区和社会三结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即所谓的“请出来,走进去”相结合的服务形式。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这种新模式使养老回归到社区,回归到家庭,使老龄人口找到一种归属感,从而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晚年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2 国内外居家养老的实践评价

2.1 国外居家养老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

2.1.1 美国模式

美国于1981年开始实行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并将此项目推行到各州。医疗补助和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该计划提供的服务有病历管理、家庭健康辅助、个人照顾、杂务家政服务等。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社区保健室。

美国有85%的老人会在家中养老。足不出户,社区保健中心可以为这类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护理和医疗辅助服务。这是有偿服务,根据服务项目的不同,由个人付款或在各种医疗保险中扣除。

(2)设立老年人活动中心。

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天向老年人提供午餐,并组织老人开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活动,丰富老年人闲暇的生活。

(3)提供免费教育。

各社区大学义务接收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进修,但这种教育没有学分,不颁发毕业证,仅仅是为了满足老人自我提升的需求。

(4)志愿服务。

在美国大多数社区都向老年人提供充当志愿者的机会并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发挥余热。美国政府还帮助社区制订志愿者工作方案,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志愿者来完成。

2.1.2日本模式

日本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70年就步入老龄化社会。为解决老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日本政府早在1963年就推出了《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方向。比如,政府出资培训了10万名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5]。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的压力,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老人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6]。

日本老年卫生政策表明,养老侧重于公民自立,重视发挥家庭福利的功能,在完善家庭护理制度的同时,推进家庭保健、医疗和福利的综合发展。

日本的家庭养老有3种方式,即同居式家庭养老、分居式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7]。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一般以家庭或亲属的护理为主,以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补充,其中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社区的志愿者。老年人接受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以下内容:①家政服务,并根据老人的要求,提供日或夜间服务。②老人保健医疗服务,提供日常的护理,并在老人病发时联系医生进行治疗。③专业人士对老人的康复进行指导。④日间托管服务,针对部分行动不便、长期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生活援助、康复指导等,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⑤组织老人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2.1.3 新加坡模式

在社区养老方面,新加坡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相结合。在制定政策上,新加坡政府强调发挥社会的力量来处理养老问题,为此政府还设立了相关的老人照料项目,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施这个工程。政府要求个人承担起自己的养老规划,要求社区完善在老人照料方面的服务,帮助家庭给老人提供协助和支持,而政府则为个人、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方面的综合运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主要表现在养老设施的建设,养老机构的运作资金补贴的提供,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且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拥有一支义工队伍,许多义工具有专业知识,并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上,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2.1.4 国外居家养老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最初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其对象大都为社会弱势群体,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坚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是国外发展社区服务的主要途径。绝大部分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种模式不仅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能调动社会各方关心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目前,福利服务已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将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特征。国外社会福利法规体系较为规范。外国政府在福利事业发展进程中,从宏观上加强政策和法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2.2 国内居家养老发展情况

2.2.1 香港的居家养老措施

香港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98年全港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4.1%,香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鼓励并协助市民照顾他们的年长家庭成员,并提供多元化服务,协助那些未能在家庭中获得照顾的长者安享晚年,同时鼓励长者继续参与社区活动,发挥所长,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和老有所为的理想。香港的居家养老服务大致分为3类:①老人急需的服务。②个别需求的服务,且需求程度相当大。③为老人的特别需要而设立的服务[8]。

2.2.2 台湾的居家养老措施

台北社会局开办的“居家照顾”服务按服务对象,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老人院服务,针对那些单身年迈无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残障需要协助照顾的老人所开展的服务。②居家看护服务,针对居家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③居家护理服务,针对那些出院后仍然需要继续照顾的生病老人,或家中长期患病的老人、家庭中患重病的老人。

2.2.3 宁波市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2005年3月,宁波市海曙区决定在全区65个社区中全面推广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由海曙区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海曙区星光敬老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老年人遇到情况后只需要拨通81890,信息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有关这个老人的姓名、住址、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病史以及子女情况等资料,以便接线员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反应。此外,政府定做了一批“一键通”电话机,免费安装到独居、高龄的老人家里,一键直达81890信息中心。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其他配套政策,海曙区政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走进去”和“请出来”的“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所谓“走进去”,主要是指对一些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人员走进老人的住所,提供上门服务。除此之外,“走进去”的服务方式还有志愿者无偿服务、老人自己有偿购买服务和企业为老人购买服务等。所谓“走出来”,就是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老人“走出来”的载体有老人日托中心和各种老年民间组织[9]。

3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

从国内外经验上看,目前居家养老模式主要还是在城市社区之中发展,利用城市社区能够方便集中和利用资源的优势,整合养老机构、社区及地方政府等多方资源,提供服务。农村社区在资源利用和整合方面,相对于城市社区有其先天不足的局面。首先,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面临的困难。政府财政支持不足、村组集体自筹资金规模小、社会捐赠少成了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其次,基础设施配置不足,大多集中在乡镇,偏远农村社区老人有养老需求却不能够享受到这些设施的便利,而农村社区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社区的养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3.1 孝道的传承是我国居家养老传统文化基础

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居家养老的特征与模式。由于传统不同,居家养老在东西方存在较大差异,西方强调国家、社会和社区,日本和新加坡则更突出家庭的作用。而我国的农村地区,农村老人受到“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仍然很大,不愿意离开故乡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因此,我国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地缘和亲缘优势。中华民族家庭养老源远流长,形成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对农村老年群体在社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符合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老年人子女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我国在发展居家养老时,应特别重视和突出家庭的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文化、舆论、法律等各种手段,倡导中华民族孝道文化,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养老服务形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幸福感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3.2 农村居家养老应建立在发挥家庭核心作用的基础上

农村居家养老体现了家庭、亲属、朋友、邻里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照料服务中的职能分工。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时,居家养老社会化应立足农村社区,应发挥家庭成员的核心作用。社会化居家养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养老压力,但并没有减轻家庭的养老责任。家庭成员必须要承担起赡养老人这一明确法律义务。从情感层面来讲,很多老人最大的担心是亲情关系的疏远和天伦之乐的远离,而这种亲情是构成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从现实的层面讲,政府对农村养老投入的有限性和社会力量参与存在欠缺,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农村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只有发挥了家庭的核心作用,这个体系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3 农村老年人纯粹养老时间短

中国农村老年人在完全丧失劳动力之前会一直参加劳动。相关数据显示,50~60岁的老人有95.6%的人会参与劳动。大约2/3的60~70岁老人也会参与劳动。即使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老人,仍会做一些辅助性农活和家务。这说明农村的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其仍然具备简单的或者基本的生产生活自理能力,纯粹由他人照料的养老时间短,这样能够节省很多的资源和人力。

3.4 农村社区养老成本低

农村社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存在。许多老人会自己种上瓜菜、养猪等农副业生产,相对于城市社区只能购买商品,农村社区的生活成本要低很多。农村居民自有住房,粮食蔬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衣食住行成本都相对较低。老年人不仅可以继续劳动,拥有的土地也能获得收益。因此,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和负担也较低。

4 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居家养老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资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也不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当前应推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捐赠,使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

4.2 重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突出问题是服务人员的素质低、人数少。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将村里的空闲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没有外出务工的妇女带动起来,由于农村妇女在农村社区的优势很明显,对于本社区的老年人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因此通过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可以把农村的空闲妇女劳动力组织成一支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队伍。

4.3 根据本社区需求,制定服务标准

每个农村社区都有自己社区的共同点和特殊点。因此,要根据本社区的需求,制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这有助于满足本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也有利于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项目。

摘要: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弘扬了“尊老、爱老、敬老、护老”的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准则。文章通过借鉴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农村社区的可行性。

关键词:居家养老,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于景元,袁建华,何林.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1).

[2]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

[3]郭文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13)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1).

[4]郭玲.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7).

[5]王欢.社会老龄化——世界各国的难题[J].观察与思考,2005(18).

[6]刘则扬.护理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5.

[7]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J].日本学刊,2004(3).

[8]唐咏.居家养老的国内外研究回顾[J].社会工作,2007(2).

[9]朱志莹.海曙“两走”居家养老模式成全国示范[N].宁波晚报,2005-11-04.

[10]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8).

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 篇10

(一) 社区的定义。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社区就是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的、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它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了一种连接, 是一个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 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 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 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 行使社会功能, 创造社会规范, 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每个社区都有一定的制度、机构和设施, 为整个区域服务, 以满足其成员的各种需要。每个社区的社区中心都设有服务性的商店、学校、工厂、政府机关、医疗单位、群众团体等, 以整个社区的地域范围为其有效的“服务地区”。

(二) 社区的特征

1、一定数量的人口。

社区由人所组成。不论何种类型的社区, 因人聚集与互动, 方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数多少才能形成一个社区, 目前并无定论。社区太大、人数过多, 将使彼此互动困难;但人数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与生活维持的团体。

2、一定的地理区域。

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但是, 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有明确的地理划分。如果界定的区域不合适, 将会对社区资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难。

3、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产生互动, 特别是互赖与竞争关系。如, 社区居民的食、衣、住、行、育、乐皆需与他人共同完成。因此, 相关的经济、交通、娱乐等系统即因此而形成。社区经由不同的社会系统发挥功能, 满足居民生活必需, 建立社区规范。

4、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社区居民习惯以社区的名义与其他社区的居民沟通, 并在自己的社区内互动。同时, 社区居民形成一种社区防卫系统, 居民产生明确“归属感”及“社区情结”。

(三) 社区服务的定义。

社区服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是在社区范围内, 由市场、政府、第三部门, 以及社区居民等主体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强社区成员归属感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性产品和开展的各种服务性活动的总称。

二、我国社区服务现状

(一) 社区服务发展的积极之处。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社区居民的数量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如此规模的人口聚集势必对社区服务产生巨大的需求, 也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从这些年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 抓好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不仅有利于完善社区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 方便群众, 满足群众的需求, 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安置失业人员, 增加群众收入, 可搞活经济, 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来说, 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五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愿意“花钱买服务”、“花钱买轻松”。而前一阶段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也已经让居民充分感受到了社区服务的便利, 社区服务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二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变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取向和发展方向。无论是消费还是服务, 只要合理合法, 大都能接受。三是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形成。例如, 送配餐上门、接送小孩、钟点工服务等新的服务项目在逐步增加, 居民群众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为社区服务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奠定了基础。四是社区服务可从业人员来源十分充裕。五是许多大中城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典型范例和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二) 社区服务发展的不足之处。

当前, 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消费多元化的要求, 以饮食服务、小商品零售、中介家政信息服务为主要项目的社区服务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低、小、偏”等问题。“低”就是社区自治组织参与提供社区服务的比重偏低。作为社区服务业的重要兴办者, 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还有待增强。由于缺少人员, 缺乏经验, 尤其是没有可供开办便民利民网点的服务用房, 导致社区自办社区服务十分有限。“小”就是服务业规模小, 与居民综合需求不相适应。目前, 各社区服务网点数量上并不算少, 但规模普遍偏小, 自成一体, 各自为营, 质量不高, 尚未形成社区服务的合力与品牌。服务网点与居民间信息传递不畅, 居民碰到各类日常服务需求往往不知道如何找、找谁, 造成服务网点客源不足与居民需求难以满足这样看似矛盾的窘境。“偏”就是服务的不平衡性偏离了社区服务的内在要求。

尽管这几年政府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贫困家庭十分关心, 从硬件建设到资金补助, 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 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平时经常性的关心、服务还缺少必要的社区服务网络支持和机制保障。特别是目前社区内针对老年人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业刚刚起步, 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社区的需求。

三、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

(一) 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的内容

1、社区信息集成增值。

从零散的信息系统中很难得到最佳的信息, 因此零散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很重要的。社区信息集成是指把零散的社区信息系统整合成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体系。为了整合各种社区服务信息资源, 探索社区信息增值服务的综合化和系统化, 建立社区信息服务网站, 将社区信息服务分为四个方面:

(1) 家政服务。如水电疏通维修、饮用水煤气供应、保洁服务、家电维修、搬家服务、理发保健和饮食服务等。

(2) 中介服务。如房屋中介、劳动用工中介和婚姻介绍所等。

(3) 娱乐休闲服务。如文化娱乐服务、体育健身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4) 福利服务。如社区福利服务、医疗服务、老龄少儿服务等。

2、社区信息序化增值。

社区信息的序化是社区信息活动的结果, 是信息组织的价值体现, 目的是为了实现快速查找。信息序化克服了混乱的信息流带来的信息查询和利用困难, 提高了查找效率, 节约了查询成本。

社区居民可以根据受到的服务质量对各项社区服务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将各种社区服务信息的服务绩效进行排名, 以方便以后居民对服务项目的选择。关于社区服务的绩效评估, 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公众满意角度进行分析阐述的。所谓社区服务的公众满意是指公众或市民对于社区提供的服务质量和绩效的总体判断。

(二) 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的要求

1、信息的安全性。

网络存在着信息外泄、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系统漏洞、网络窃密等风险, 易受网络黑客攻击, 使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应用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2、信息的真实性。

社区信息服务网站上的各项服务信息必须经过核实, 确保其真实可靠, 以防居民上当受骗。信息的真实性对于社区信息增值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才能保证信息增值服务的发展。

四、总结

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社区服务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 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区研究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上来看, 从社区的初创阶段向成熟完善的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 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推动力。

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平台, 建立“全面、可靠、实用、互动、安全”的门户网站体系, 满足用户对社区综合信息的需求, 实现对多种社区信息资源的统一组织、管理整合和开发利用。随着我国上网用户和社区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 以及信息化的推进, 为推动构建面向用户的专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增值服务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从社区定义和我国社区服务现状谈起,提出目前实现社区信息增值服务的模式和要求。

关键词:社区,社区服务,信息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五一.社区服务定位的研究状况述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0.22.

[2]袁越峰.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之策[J].社区, 2010.

当代社区节点激活模式探究 篇11

摘要:社区环境是社会人赖以生存的亲近区域,它必然带给大家的应该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事物,首先是具有归属感,其次是舒适感、参与感、引导功能,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具有可创造性。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社区它必然是在一定的策划基础之上自然生长出的、自发性形成的社区。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可变化性,可自我调整修复性,它定然是可以随时社会无常的变化中不断地自我审视与尊从社区主导者的本心。

关键词:当代社区 社区节点 节点激活 激活模式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50-02

绪论

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忽视人的存在和意义到重新关怀人、尊重人的存在和意义,是人类思想的巨大跨越。从《马丘比丘宪章》在1977年开始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呼吁使用建筑的人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到《华沙宣言》中清晰的指出“人类居住建设规划应有市民参与,并反映出对全部需求和权力的充分尊重”;再到《北京宪章》2000年提出的“全社会建筑学”这一概念。在这些哲学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支持下,关于人居社区环境空间的建设的人性化越来越被规划、景观、环境设计师关注和肯定。

英国著名社会学及政治学家吉登斯曾言到:“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以社区为中心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这是因为这一进程产生的向下的压力。‘社区不仅意味着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地方团结形式,它还是一种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当代社区空间离散、失落的弊端所显现出的社区规划的形式化、主观化、无意识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利让生存其中的人不得不反思。

一 社区节点的内涵

“节点”一词被诸多领域所使用。通常来说,是指局部的交汇点,在其他领域同时也成为汇合点、切点、互连公共点、结构的最小单元、最小的单位、一个属性组、输入输出的保存属性。

作为一个生活于社区的个体来说,不了解社区环境节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他不一定有意识去分辨或者要求,但是作为一个社区规划的设计师来说不了解社区节点是怎么回事是绝对不能原谅的!因为在整个的社区健康的运行中社区个元素的组合、变化完全依赖于节点的作用变化,如果对节点及节点网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将社区规划做好。

什么是社区的节点呢?如果把一个社区看成是一个人,道路是它的血管,主体居民楼是它的骨骼,那么皮毛、肌肉、关节就是它的节点了。

根据现有观察,老旧社区非规划性空间空间中有一部分属于半开敞的公共空间,这一类型的自发空间常常正是居民社区最具有活力和吸引了的节点,而这部分空间的公共设施的形成也同样属于居民自发设计,本项目希望通过数据的采集研究和分析,通过这些自发形成的设施的本质特性、形成原因及使用特点来为今后的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一些指导和数据理论基础。但是这些自发的设施仍也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二 国内当代生活社区的普遍状态

社区,作为—种以地缘关切、生活互助和内部自治为基本特点的社会区域,是城市生活、生产、消费关系及其制度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当下社区场所空间节点在走向多元的同时却仍旧保留了以往的封闭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社群主体之间有效的交往认同,空间节点功能缺失、瘀滞尤甚。旧规划已经障碍新型居民对于新型空间语言的认知与需求,激活旧空间将成为时下社区语言变更的一种手段,激活模式的研究便成为可能。现代国内景观多受到欧洲景观的影响,但是对我自然环境、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生搬硬套的设计反而使得欧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美的效用,文化习俗的冲突,更多是不伦不类,类似模式化的景观形态给于社区人们可能是无形的约束。学习是融通的过程,最后是需要自己文化的吸纳与融摄才能更好地为己所用,所善用。(图1)

项目对普遍存在的老旧社区空间节点激活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旨在将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细化,更加深入的探讨自发性城市空间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及对于设计的指导和提供理论基础,老旧社区非规划类空间空间的形成是居民自主营建的自发性行为,存在于我国各级老旧社区的角落和边缘,集中存在于一些老旧的居民区边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模式对城市空间生成的过度功能化的趋势,这种对于功能需求朴素的回应,自下而上的调节是对现代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方法的补充,使社区更加具有活力。本项目希望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研究分析,一方面能够提取对今后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导,另一方面能够对现有的自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 节点激活本质

社区,作为—种以地缘关切、生活互助和内部自治为基本特点的社会区域,是城市生活、生产、消费关系及其制度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社区环境是社会人赖以生存的亲近区域,它必然带给大家的应该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事物,首先是具有归属感,其次是舒适感、参与感、引导功能,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具有可创造性。例如,广州白云区时代玫瑰园社区骑楼连廊空间,在社区空间及环境美学方面,建筑设计师依循中国东南沿海城市街区传统的骑楼建筑形式,建构了社区楼群底层的几千平方米的通透性连廊式空间(楼体上层为单元式家庭住宅),它们构成了居民从私密的家庭空间步入社区公共场所的共享空间。连廊为邻里间的相互守望和日常联系提供了舒适而宽敞的社交空间,因此非常适宜社区的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平日里的休闲、文化娱乐和邻里间的互动交往活动。

四 节点激活模式的思考

研究中试图去探讨通过当代社区“节点激活”而创造场所空间进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实践之上,探讨通过空间环境的手段建立空间主体间的有效沟通,解决当代社区空间离散、失落的弊病。课题主体内容通过典型性空间的设计模式探索,最终呈现出设置合理的步行、车行、休闲、新型交流、服务等体系,并研究其安全性的基础之上探索不同空间之间安全互动、人气聚集的可能性,最终推动社区节点间互动与沟通,达到激活、重塑社区文化,舒缓信息化时代产生的群体性孤独。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从未泯灭。这种精神最本质的需求的体现就是在自身生存空间的建立。对于当代社区节点激活便是对生存环境的再思考,是对社区人们生存、生活、交往、服务的思索。下面对社区节点激活模式做—下基本的手法阐述。

节点激活模式:

1 当下空间社区功能的完备。平面布局要做到功能齐备,并且需要可以灵活整合。社区空间基础的应具有个体发挥无尽的可能性。

2 社区空间人文建设。是社区归属感的问题。所谓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

3 社区自然模式的完整性建设。社区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两者具有着不可相互解释的价值,人的生活是自然的生活,而非是空闷无生机的器械轮转。

4 艺术的社区介入,已经逐渐关注形式美学之外的因素,如有关社区的文化形态、生活空间与公共设施的营造以及对于居民交往行为及其方式的适应性介入。同时包括了社区艺术的多样性发展,不再是纯粹的政治宣传和纪念性艺术的手法,而是结合社区的条件和需求进行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艺术和设计的介入方式,以建构具有生活美学和人文环内涵的社区公共空间,有利于社区文化品质的提升。

5 社区公共空间以多种植栽、喷泉、池塘、水榭、雨棚、人工瀑布、座椅、垃圾箱、照明系统等公共设施及空间艺术设计的手法,为社区居民营造出适于休闲、娱乐、聚会和健身的多功能场所。最为重要的是社区要留有一定参与与自然互动的“空白”空间,大家会根据季节、社区变迁、社区活动等事件灵活去再造应时的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灵动空间。这样,会让社区植被、小品更加与人亲近,与居民的生活接近,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6 当代新技术在社区中的发挥空间。当代的生活是信息化、技术化、规范化的,我们不能脱离,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科技、信息的服务会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处于无限的延展中,自然而然,相关的设施必然是新社区空间必备的交互手段和服务方式。例如,“自提柜”现身当代各个社区,可随时取快递,方便社区生活。

总之,节点激活的模式在于对人们生活空间元素的改变与整合,从而便捷和利益,甚至去引导、教育、提升,之至改变完善当代人的生活的状态。那么如何去做就是设计师该去深思熟虑的责任。首先是对于节点的了解及掌握、周全的策划与实施、之至灵活的运用组合,最终是为当代的民众更好的更有效的服务。

结论

社区模式 篇1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人们对于社区服务功能以及餐饮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本文提出了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理念。所谓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单位双向合作的形式构建,在丰富更新社区餐饮服务的同时,推动社区经济的增长。

二、社区服务的含义

服务是社区最主要的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社区服务是城市基层社区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向重点对象和有特殊需求对象提供的福利性服务,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它有不同于其他服务的基本特征,就是福利性、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区域性。

三、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

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将与社区管理相联系,成为社区的一块功能区。

社区特色餐饮是致力于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为目标,着眼点主要是基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双向合作共建的餐饮模式,即所谓的“公私合作”的模式,引入市场运作方式,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则,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二)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特征

第一,社区特色餐饮的消费方式将仿效目前高校的打卡付款与最普遍的现金支付结合起来,方便居民的消费。此外,我们将给予社区居民价格上的优惠。

第二,社区特色餐饮的特色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上订餐业务。只要登陆其所在公寓的餐厅的主页,点击“网上订餐”,即可选择所需的餐点以及数量,再填写一下门牌号就可轻松完成,送餐上门后付款。(2)预订餐业务。为需要特别定做餐饮的顾客提供他们指定的餐饮,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最后还会提供在预定的时间送餐上门服务。(3)温情服务业务。一是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居民和年迈的老人特别提供无条件免费送货上门服务;二是为有特别需要的病人、学生、孕妇等居民提供特别的营养膳食;三是将每户居民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等饮食习惯在电脑中存档记录下来,为居民提供满意的餐饮。

四、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必要性

(一)基于社区服务功能的涵义

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社区作为公共管理的典型场域,社区建设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满足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是社区服务两重性存在的根本内驱力,单纯依靠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需求,必须以商业性、社会性服务为有益的补充。

(二)基于居民对社区餐饮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餐饮服务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吃得饱”,更多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这就给社区餐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增加扩大就业岗位的需要

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可以为社区失业待业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家庭收入,解决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从社区的初创阶段向成熟完善的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推动力。由于社区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可以占到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50%。社区服务既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又满足了居民大部分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大因素。

五、结论

完善社区服务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针对社区居民的社区餐饮需求,与社区服务功能相结合,在福利性和营利性、社会性和商业性的基础上,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社区居民为中心的社区特色餐饮。希望本文对于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有一些启示作用,呼吁对构建社区特色餐饮的践行,从而实现满足居民对餐饮的客观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运宏.论社区服务中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以社区慈善超市为例[J].社会研究, 2011 (3) :51-52.

[2]冯桂平.社区服务功能及实现的理论综述[J].社会研究, 2011 (3) :39-43.

上一篇:系统自治下一篇:杂交玉米组合品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