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威胁

2024-08-22

市场威胁(共10篇)

市场威胁 篇1

据《科学时报》11月25日报道,美国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称,美国今年截至目前已向中国出口了200亿美元农产品,中国已超越加拿大,首次成为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消息一出,业内顿时议论纷纷。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持续攀升,将使得未来部分农产品的定价权进一步被美国控制。

成为美国农产品的第一大进口国,无疑意味着中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增大。据了解,目前大豆、棉花、植物油和食用糖等农产品对外依存度都比较高。而中国进口美国棉花的迅速增长,尤使业界深感忧虑,认为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棉花也将步玉米、大豆的后尘,被美国所控制。不过,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侧重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转变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我国总体上利大于弊。

是威胁?还是感到威胁? 篇2

一、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认识与错误认识》

杰维斯在关于如何判断他国是否具有威胁性的论述中认为,政策制定者在以下几种情形下会比较容易得出他国具有高度威胁性的结论:

(一)政策制定者将他国行为的原因归于他国行为的非常理智的方式。

(二)发现另一个国家将大笔金钱花在只能以发生战争来证明是正当的工程上是相当令人担忧的。

(三)当国家采取观察者认为违背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行动时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

(四)当观察者相信行为者可以在不阻碍他人的情况下就能达到其表面的目标那么这个行为者就会被认为想要伤害他人。

(五)当另一个国家拒绝政治家相信可以达到对方所声称寻求的目标的建议时,对他国可能会采取的行为方法的选择的同样的分析也同样可以采用。

二、从认知角度看美国国会中的“中国威胁论”

90年代以来,第一次“中国威胁论”泛滥于1992—1993年间。Ross H. Munro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所办刊物《政策研究》上发表了题为《正在觉醒的巨龙: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中国在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之后,忠于坚实地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在军事上也开始锋芒毕露,而且还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共产主义国家,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战略方面,中国将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构成一种越来越大的威胁①。这个论调出台的背景是,1992年11月28日出版的《经济学家》杂志“中国特辑”中首次将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估算为中国官方数字的两倍,则中国的经济实力次于美国和日本,已与德国比肩。此外,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兰德公司、世界银行等相继评估中国经济发展状况,1993年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公开声称中国的GDP“即使算不上第二,也已经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②。这些关于中国实力和潜力的评估被美国中央情报局采用,作为美国对中国经济崛起考量的参照。美国的“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们认为,世界大国发展的必然逻辑就是经济发展—政治崛起—军事扩张,中国既然可以在经济上威胁到美国的绝对统治地位,那么在政治和军事上也可能威胁;中国在经济上的苏醒,显示了它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里的苏醒。这个道理也可以从八、九十年代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上显示出来,当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时,美国相当担心日本未来的走向,双方互有嫌隙,而当1997年金融危机过后,美日显然又成了亲密无间的好伙伴,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后,美国相当鼓励日本加强军事。此其一。其二,虽然日本经济仅次于美国,但是美国人对于日本的担心显然不如对于中国来得大。在分析当时各个机构对中国经济的评估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经济学家》1992年的评估数字是中国官方数字的两倍③,而在美国中央情报局递交给国会的1993年年度报告中对中国GDP的评估为2.35万亿美元,是中国官方统计数字的7—8倍④。显然,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官方数字是不可靠的,而如果中国在这些数字上没有讲实话,而是大大减小了数字,那么,一方面,想到的是中国即使在经济方面有所欺瞒,那么在其他方面呢?中国的国防开支呢?军队规模呢?关键也许不仅在于所欺瞒的实质内容,更在于欺瞒这种行为本身,中国所公开的其他一切东西都将遭到质疑,包括其所宣称的良好意图。而更糟的是,对于中国的信用产生了疑问之后,会进一步怀疑是什么样的动机会使得中国政府掩盖真实的数据和意图。另一方面,欺瞒这种行为,又暗示着对国际机构的藐视,因为欺瞒者的行为动机中暗含着这样的思考:我可以唬弄过这些机构,而这些机构的运作规则和合法性则是若干国家共同认可的,藐视它们也就是藐视他们,而对于他们所认可的其他规则,比如说联合国的权威、和平、不首先向其他国家动用核武器等等也是可以视而不见的。正是这样的推理,真正使得

“中国威胁论”者惊恐难安。其三,苏联解体后,美国人自己也还没有做好准备来面对后冷战时代的世界,不知道如何处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往的几十年中,美国人没有很多和中国(“红色中国”)打交道的经验,却有很多和前苏联打交道的经验,当人们在遇到不熟悉的对象时,很容易在不熟悉的对象身上寻找原本熟悉的一些特征,分门别类,然后用一种已经熟悉的模式化的方法来应对。所以,中国既然和前苏联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前苏联所具有的特征中国也必然拥有,这是很容易得出的结论。那么,对于中国具有“威胁性”的假设也是自然的,仿如先验。

第二次“中国威胁论”浪潮的掀起源于1995—1996年间的台海危机,这一场危机导致了美国国内对华政策的大辩论。是不是中国的飞弹试射本身真的对“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又或者对美国的安全战略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这个问题本文不予讨论,但是观察者对这个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则是本文所考察的。试射飞弹的这一行为与其说是要造成实质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实力的显示,显示给谁看的呢?在“中国威胁论”鼓吹者们看来,如果中国真的如所说的那样是为了达到影响台湾选举的目的,那么试射飞弹非但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反而会使得岛内舆论偏向更不利的方向,如此一来,中国的真正用意又是值得怀疑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联想到自己是一个明显的多的目标。一方面,台湾问题本来就是中国的内政,要解决也是海峡两岸之间解决,最好是和平磋商解决,现在一言不和就动用武力,不啻是“耀武扬威”,是对美国的一种威胁和挑战,更何况当时的情况显示大陆方面温度飙升的一个导火线就是美国给予李登辉前往美国的签证并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校友会。Richard Bernstein和Munro在他们合作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中声称中美两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的对手,中国对美国在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难以应付的挑战”,断言美中军事冲突不可避免⑤。而这个言论不能说不是这种心理的产物。另一方面,大陆的飞弹针对的是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台湾,那么,美国方面理所当然的一个推理就是,一旦大陆的军事实力处于优越的位置上,它就会显示出它的扩张性,对周边提出领土要求,而这是直接危害到美国利益的。这种推理忽略了台湾问题的特殊性,以及台湾和大陆之间血脉相连的事实,而模糊了“台湾”与“中国周边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别。除此之外,在美国看来,台湾问题是可以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的,需要尊重台湾民众的意愿和选择,大陆不放弃动用武力,也就是说,在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却仍然选择一个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的方法,那么,是不是中国为之冒险的诱惑(目标)大到足够弥补这个损失呢?也就是说,中国不惜违背自己的巨大经济利益,宁愿以台湾民众的痛苦(在美国人看来是痛苦)和克林顿政府的政治挫折为代价,而诉诸武力。

第三次“中国威胁论”起于1998—1999年间,从“李文和案”到“中国政治献金案”“中国卫星案”,直到1999年5月25日众议院特别调查委员会抛出《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的报告》为其高潮。这一次的“中国威胁论”,战场从媒体和学界转向了国会,归根结底是前两次“中国威胁论”在国会的反映,焦点和第一次有所雷同,在于对中国信誉的质疑。在前文中已有分析。2002年7月12日,美国国防部依据国会通过的《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向国会提交《中国军力年度报告》,7月15日美国国会新成立的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第一份年度报告《美中经济关系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连同紧随其后的媒体文章舆论宣传,掀起了第四次“中国威胁论”高潮。与前几次相比,在内容上并没有新鲜的东西,只是增加了许多捏造的事实。

三、结语

这种间歇性发作的病症——“中国威胁论”,当然有鼓吹者自己不可告人的动机这个因素,但是他们对于中国的形象的认知,是威胁还是伙伴,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了解到他人为什么会产生出“中国-威胁”的意象,有助于我们致力于罗伯特·杰维斯所说的“廉价的形象”(cheap image),从而为我国的和平崛起创造和平和谐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Ross H. Monro,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 Fall, 1992, pp.10-17

②吴心伯.“论克林顿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J].国际政治研究,2003(2):69.

③同上.

④黄仁伟.“‘中国超级大国论’及其对我国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周边环境及国家关系.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P.23.

⑤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 A.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7.

参考文献:

[1] 吴心伯.“论克林顿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J].国际政治研究,2003(2).

[2] 黄仁伟.“‘中国超级大国论’及其对我国国际环境的影响”[OC]我国周边环境及国家关系,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

[3]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 A.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1997.

市场威胁 篇3

关键词:电磁空间,电子战,安全,对策

今日世界, 依托高技术优势和信号化武器装备进行电子对抗, 已经成为交战双方达成作战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惯用手段。由于军事领域电磁应用的日趋广泛, 使得战争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出现了与传统战场并重的新要素———电磁空间。

所谓电磁空间, 是指在一定的战场空间内, 由空域、时域、频域、能量上分布的数量繁多、式样复杂、密集重叠、动态交迭的电磁信号构成的电磁环境, 其形成与发展及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 当前十分引人注目。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 夺取电磁空间信息优势成为赢得未来战胜主动权的先决条件。未来信息化战争, 战场透明度将进一步增强, 电磁空间不可避免的要展开侦查与反侦察的斗争。未来战争中, 制空权、制海权, 已逐步转为依靠电子设备、技术、战术等“软杀伤”系统的优势上来;同时, 如果电磁空间安全建设做不好, 就可能造成信息被窃, 网络被毁, 指挥控制系统瘫痪, 制信息权丧失等严重后果, 也就无法发挥信息化军队的作战能力。可以说, 谁拥有了作战制电磁权, 谁就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我国的电子战界人士正在全力以赴地研究和开发适应21世纪数字化战场要求的电磁战技术和装备时, 决不可以对我们所面临的电磁空间威胁掉以轻心。众所周知, 现代战争中的电磁战负有双重任务, 一是对敌方电子系统实施“软杀伤”或“硬杀伤”的电子攻击任务, 二是保护己方电子系统不受敌方电子战系统所实施的电子攻击的影响。

我国在新世纪里所面临的主要电磁威胁来自于美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战能力, 其主要特点可以简单归纳为:

1) 全天候的陆、海、空、天基的综合一体化监视侦察系统几乎覆盖全球每个角落, 能够在重要事件发生时, 适时地调集资源, 重点监视该事件发生地域, 收集各种级别作战需要的情报。不管是在战时或是平时, 它们都能将对方的任何军事行动、装备部署、武器试验甚至人员活动情况置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从而使其失去了原有地理空间上的安全屏障。其中, 具代表性的威胁有美国的“大酒瓶”、“小号”等电子侦察卫星, 美国的“RC-135U”、“E-2C”等预警机和电子侦察机。

2) 天基和机载监视侦察系统对各种辐射源的高分辨力、高精度地理位置定位能力, 完全能够支援各种武器平台实施精确打击。据报道, 美国电子侦察卫星的地理位置定位精度最高可达百米甚至数十米数量级, 图像侦察卫星能够看清楚地面上1米大小的目标。预警或资源探测卫星甚至可以发现隐蔽在地下的导弹发射装置和地下工程。

3) 机载和地面大功率电子干扰系统普遍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 能够执行各种随队掩护干扰和远距离压制干扰任务, 有力地支援空中和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美军现役的电子战装备基本能够满足军一级作战对纵深150公里、师一级作战对纵深70公里目标实施侦察干扰的要求。

4) 反辐射导弹是所有无线电射频和红外等辐射源的致命武器, 也是电子战的“硬杀伤”武器。美军现役的AGM“哈姆”系列高速反辐射导弹采用微波、电视、激光、红外成像或混合制导方式, 大大提高了命中精度和命中概率。

5) 信息战新武器的成功运用使防御方陷入了“防不胜防”的危机境地, 关键的指挥控制节点、通信节点、网络节点等面临了空前未有的威胁。信息战新武器包括计算机网络上的信息攻击武器、电磁炸弹和石墨炸弹等。在美伊战争中, 美英联军就在卫星、电子战飞机等平台的支持下, 在这场开始就步入电子战模式的现代战争中, 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在未来战争中, 要保证使用无线电资源的安全和自由, 不被敌所窃听和使用, 就应加强电磁空间的防护与建设, 以保证电磁空间安全。

首先是严格电磁管控。一是加强频谱管制, 严格划分通信频段, 从频域上区分干扰与通信所使用的范围, 必要时可设置保护频段。二是在时域上进行控制, 从时域上区分干扰与通信所使用的时段。三是在空域上进行控制, 使实施电子干扰方向避开己方工作的方向。四是在能域上进行控制, 将电子干扰功率控制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最低限度以最大限度降低自扰现象。同时严格落实电磁保密规定, 在使用上加强对各种电磁波信号的控制, 以减少被敌侦测的机会。

其次, 采用扩展频谱、跳频、跳时以及突发等先进技术和手段, 提高雷达、通信、导航等电子设备的抗截获、抗干扰、抗检测能力, 保证电磁信息的安全畅通。

第三, 加强电子战力量建设, 提高信息站能力。借助先进信息技术, 靠“软件”实现实时电磁兼容。以电子防空作战中通信对抗干扰为例。首先综合根据己方通信对作战影响的重要程度和敌方通信对己方威胁的程度设定合理的优先级。在己方电子防空力量侦察到敌通信并在对敌实施干扰之前, 系统自动询问相关空域、频域内有无己方通信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若无, 则立即实施干扰;若有, 则比较己方通信和敌方通信的优先级, 以优先级高的优先处理为准。

随着完全的信息战争时期到来, 传统的作战形式进行了以信息功能为主体的优化组合, 制电磁权已经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制高点。只有综合使用电子战术手段, 才能夺取和保持制电磁权。只有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 使用于战争能力倍增器环节的建设上, 以综合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战为中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体系, 规划和发展我们的综合电子战武器装备体系, 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和训练部队, 是尽快提高作战能力, 尽快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最有效途径和赢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国防科技名词大典总编委会.国防科技名词大典[M].航天工业出版社;兵器工业出版社;原子能出版社, 2001.

[2]周宇昌, 熊之凡.空间信息战初探[J].空间电子技术, 2004.

[3]贾仁耀, 李修和等.卫星通信对抗可行性分析[J].电子对杭技术, 2005.

隐藏的威胁 篇4

在应用方面,经过数年的铺垫,2003年英特尔公司的迅驰移动计算平台出现并且迅速推广普及,进一步促成了无线局域网产品的爆炸性增长。现在,不管是企业、家庭,还是机场、酒店这样的公共区域,都可以看到各类无线局域网设备的身影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实际应用。

然而,在整个无线局域网市场方兴未艾的背后,不论是生产厂商还是服务运营商,不论是企业用户还是普通家庭用户,都要面对诸多潜在的问题和威胁。由于各类媒体关注并广泛报道,人们的目光普遍集中在了较为明显的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问题上。现在,不仅安全标准,加密技术和机制不断完善,用户在应用中也都能够根据自身环境的实际情况,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如关闭SSID广播,建立访问控制列表,启用加密设置,等等。相比几年前用户毫无这方面的保护意识来说,情况已经大为好转。

安全性不是仅有的威胁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有了良好的加密技术和安全机制,有了正确的使用习惯,这样一来我们的网络运转就能够通畅自如,高枕无忧了。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除了安全性问题,我们还需要面对无线局域网产品的另一大隐患—互操作性问题,即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产品能否相互连接,协同工作。

由于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不仅涉足无线局域网市场的品牌达到了数十种之多,而且每家厂商都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需要推出了全系列的产品,同时,无线局域网技术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出现在访问点、路由器和PC卡这类设备中,采用802.11b/g/a技术的嵌入式客户端、CF接口网卡、笔记本内置网卡、USB网卡、打印机、打印服务器也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无形中使得相关设备的互操作性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和棘手。

在用户这端,无线局域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得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甚至企业内部的层次结构也可能颇为复杂;不仅是不同技术标准的产品要协同工作,不同品牌的产品也会同时并存。这些,都可能变成产生互操作性问题的根源。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上多种标准同时并存,并且新技术、新功能层出不穷,越早进入无线世界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越大,因为较晚才引入无线产品的企业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最新的技术和刚推出的产品上。而前者为了防止互操作性问题的出现,必须要考虑到与现有设备的兼容问题,这样一来他们所要考察的技术标准,品牌,甚至产品系列都要更为庞杂。而且,由于可能已经将无线技术引入许多关键应用中,所以在考察设备互操作性时所要涉及的因素和问题也就更多。

显然,如果不能意识到,正确地认识并最终解决或避免无线局域网产品的互操作性问题,不仅会阻碍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而且同样不利于主流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大。因为,不论是家庭用户还是企业用户,不论其企业规模的大小和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现状如何,都会因相关设备存在互操作性问题的困扰而降低采用或进一步扩大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范围的信心和决心。

Wi-Fi认证的作用

实际上,从无线局域网技术问世之初,业界就已经注意到了互操作性问题并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来解决和避免这一难题。Wi-Fi联盟(Wi-Fi Alliance)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实现相应的目标,到目前为止,该联盟建立并从2000年4月开始实施的认证—Wi-Fi Certification也是保证产品之间具备良好的互操作能力的最佳手段。对于生产各类无线局域网设备的厂商,均可为自己的产品申请这一认证。对于这些申请认证的产品,Wi-Fi联盟将由其指定的实验室或测试机构执行严格的互操作性测试,只有通过这些测试项目的产品才能最终获得带有“Wi-Fi Certificated”字样的标志。对于用户而言,只要是拥有这一标志的产品,无论它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技术标准,无论它们是否出自不同的产品系列甚至出自不同的品牌,在实际应用中基本可以不用为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担忧。

但是,无线局域网技术和产品的迅猛发展远远超出了Wi-Fi联盟成立之初的预估。与此同时,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功能的丰富,也使得厂商在自身产品设计中避免出现互操作性问题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在Wi-Fi联盟网站公布的技术白皮书中,我们可以发现申请认证的新产品的一次通过率越来越低,而且越是采用新技术,越是功能复杂(如同时支持802.11a/b/g三种标准)的产品,出现问题的比例就越高(见图“Wi-Fi认证初次测试问题出现比例”)。虽然这些产品在Wi-Fi的帮助下大多能够找到并解决问题,最终通过Wi-Fi的认证测试,但是正如Wi-Fi联盟在其白皮书中描述的那样,“对于那些没有申请认证的产品,用户只会在自己的实际使用中才会发现它们存在互操作问题,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网络性能下降,而最终吞下这一苦果的,通常只能是用户了。”

在中国市场,这一问题的影响恐怕要更为严重。一方面Wi-Fi在中国的宣传远没有全球其它地区尤其是欧美地区力度大,另一方面国人对于这一国际标准的认识和认知程度并不高,相当多的用户可能还是因为去年WAPI标准之争才对Wi-Fi联盟开始有所了解,但由于这种争论的重心在于安全标准的制定上,因此互操作性问题并没有吸引多少用户的目光。在我们进行的一项非正式调查中,知道Wi-Fi联盟和认证的比例不到35%,而了解Wi-Fi认证作用和意义的甚至不到17%。

与此同时,由于无线局域网技术门槛的降低和应用方式的丰富,国内类似设备的品牌、品种也极大丰富,但其中有大量的产品并没有通过Wi-Fi认证。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正式调查数据,但根据我们日常对市场的观察,这个比例绝不在少数,而且通常来说价格越便宜的产品这个比例就越高。这与Wi-Fi联盟会员费用和认证费用相对较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经过Wi-Fi认证的产品就一定存在互操作性问题,但这类产品出现麻烦的比例往往更大。为了帮助大家有效避免由此带来的尴尬,在下面我们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解决办法

首先,在购买无线局域网产品时,在相同价格水平的条件下,通过Wi-Fi认证的产品自然应当是优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通过认证的无线路由器、无线访问点、无线网卡,都会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的明显位置打上Wi-Fi认证的图案。对于其它设备而言,如具备无线局域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打印机或打印服务器,则不一定带有相应的标志,而前面提到的三类产品也可能因为上市日期早于认证日期,而没有在包装上印刷Wi-Fi认证标志。因此,最可靠的办法,是通过如下网址http://www.wi-fi.org/certified_products来了解自己使用的设备是否已经通过了Wi-Fi认证。在这个页面中,我们可以按照品牌、产品类型、通信标准、加密技术、安全机制来进行查询。此外,访问地址http://www.wi-fi.org/OpenSection/members.asp?TID=2,还可以了解到有哪些公司已经加入了Wi-Fi联盟,作为联盟的成员,在设计产品时将能够得到有益的帮助来有效避免兼容性问题的困扰,在这个页面,你会看到华为、中兴这些国内耳熟能详的品牌也在其成员之列。

如果准备购买的产品,或者现有的产品并没有申请获得Wi-Fi认证,也可以根据自身实力的大小以及手头资源的多少,通过测试来部分或全面地验证它们之间的互操作性情况。而这也正是我们组织本次专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普通家庭用户,只要进行关联能力的验证并保证稳定的流量和速度即可,并不需要借助专业的测试工具和手段。对于企业用户,依照自身的业务需要和实际网络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手段。虽然整个过程可能比较繁琐,但对于保证企业无线网络未来的顺畅运行,将具有重大意义。在下面一节和插文“基准测试”中,我们将对本次评测的具体方法,以及可能需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详细的讲解。

关于本次测试

本次专题评测是由CNET(中国)评测中心·《个人电脑》实验室联合信息产业部通信计量中心(泰尔实验室)共同组织并实施的。我们参考了Wi-Fi联盟的相关测试方法和体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当前中国市场六个最重要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品牌—Buffalo,D-Link,Linksys,NETGEAR,TP-LINK,ZyXEL的访问点/路由器和无线网卡产品进行了互操作性测试。为了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同时覆盖当前已有的应用环境,我们还在测试中加入了中兴802.11a/b/g Wireless Cardbus Adapter,PROXIM IEEE 802.11a/b/g Combocard,IBM 11a/b/g Wireless LAN mini PCI Adapter II四种无线网卡和中兴ZXR10 W800A,PROXIM AP-2000 Access Point,CISCO Air-AP1231G-A-K9 Access Point三种访问点作为参考测试设备,以扩大互操作性测试验证的范围—参加本次测试的6个品牌的12个产品均针对SOHO市场,而三种参考测试设备则针对企业级用户和应用而设计。

云安全:威胁仍存在 篇5

2016:云仍存在重要威胁

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最近表示, 公有云如今具备可扩展性、计算威力、海量存储和安全性, 可打造更好的政府数字化平台并满足对业绩和价值不断增长的期望值。Gartner预计到2018年, 提升的安全性将取代成本节约和敏捷性成为政府部门在其权限内采用公有云的首要动力。Gartner研究总监Neville Cannon表示:“诸如亚马逊云服务 (AWS) 、微软和谷歌等众多云服务厂商都注入巨额投资将高级别安全性融入各自的产品中, 以确保它们的数据更加安全。许多此类厂商都有能力投入巨额资金, 这些资金远超大多数国家可以承担的费用, 更勿论一般政府部门了。”

然而, Cannon指出困难依然存在, 由于政府部门深信在其管辖内的数据才更安全, 因此成本节约和灵活性仅列为次要考虑因素。随着云服务日益普及, 加之基于对相关风险的分析、厂商能力以及所选择的数据保护技术, 公共部门的首席信息官应该寻求采用公有云来保存公共的和中低级别的敏感数据。

云计算是不是真的安全, 一些调查机构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结果。云安全联盟 (CSA) 最近的调查报告就显示, 云计算安全仍是2016年最重要的威胁之一。这份报告罗列出了数据泄露、身份被盗、系统漏洞被利用、帐户劫持、APT攻击、内部恶意泄密、数据永久删除等12种云计算威胁。以数据永久删除为例, 随着云服务的成熟, 由于提供商失误导致的永久数据丢失已经极少见了。但恶意黑客已经会用永久删除云端数据来危害企业了, 而且云数据中心跟其他任何设施一样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上述机构人士认为, 预防数据丢失的责任并非全部压在云服务提供商肩头。如果客户在上传到云端之间先把数据加密, 那保护好密钥的责任就落在客户自己身上了。一旦密钥丢失, 数据丢失也就在所难免。

安永全球发布的《安永第18届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结果也显示, 54%的受访对象的信息安全职能目前不具备关注新兴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及其影响的角色或部门;36%的受访对象不具备威胁智能感知系统计划;认为信息安全职能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受访对象比例仅占12%;而不具备安全管理平台的受访对象比例从2014年的42%增长为47%;另外, 不具备身份及访问管理系统的受访对象比例从2014年的12%增长为18%。

报告显示, 由于网络攻击者战术不断改变, 持续性加剧, 能力增强, 网络威胁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面临这些威胁, 安永指出, 许多其之前认为是先进的举措现在已经变得只属基础性。

战略与战术并重

几乎所有的机构 (包括政府部门、企业) 都认为云安全的重要性和数据保护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是他们在最近一两年来采购安全设备和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1755家企业的CIO、CEO、CTO等和信息安全有紧密联系的职位进行调查后显示, 数据泄密是当前新技术环境下企业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但是对企业安全防护对策的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企业并没有全方位的建立起防护措施。对此, 安永在报告中建议, 企业应继续以超前防范网络攻击者为目标, 建立更为先进的安全管理平台, 并使用网络威胁智能感知系统以有效地保持运营的一致性, 帮助开展主动防御, 寻找潜在攻击者、分析和评估威胁, 并在威胁破坏企业的关键资产之前将其解除。

安永华北区信息安全服务合伙人李睿表示, “主动防御不会代替传统安全运营, 而是对其加以组织和巩固。网络安全不止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也不仅仅局限在IT领域。它既是每一位董事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职责, 还以各种方式, 通常是隐秘、不易识别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的各个层面以及最高管理层的每一位成员。”

对于数据泄密这样一个安全威胁来说, 通常我们更多的需要在防护策略上做出灵活安排。一旦发生数据泄露, 公司企业或许会招致罚款, 又或者将面临法律诉讼或刑事指控。数据泄露调查和客户通知的花费也有可能是天文数字。其他非直接影响, 比如品牌形象下跌和业务流失, 会持续影响公司长达数年时间。云服务提供商通常都会部署安全控制措施来保护云环境, 但最终, 保护自身云端数据的责任, 还是要落在使用云服务的公司自己身上。CSA建议公司企业采用多因子身份验证和加密措施来防护数据泄露。

对于内部恶意泄密, 这样的防护策略还不够, 还需要在战略意识上加以重视。在云环境下, 恶意满满的内部人员可以破坏掉整个基础设施, 或者操作篡改数据。安全性完全依赖于云服务提供商的系统, 比如加密系统, 是风险最大的。CSA专家建议:公司企业自己控制加密过程和密钥, 分离职责, 最小化用户权限。管理员活动的有效日志记录、监测和审计也是非常重要。

2011年九大安全威胁 篇6

2 010年已经过去,信息安全媒体集团组织了少数领先的行业专家,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2011年的安全威胁上面。专家名单如下:Gartner公司的艾维·利坦(Avivah Litan),艾特集团的朱莉·马可内利(Julie McNelley),美国网络安全公司的乌里·瑞文(Uri Rivner),互联网认证公司的若徳·拉斯穆森(Rod Rasmussen),美国认证协会全球公司的贾斯伯·阿南德(Jasbir Anand)和41参数公司(41st Parameter)的欧瑞·艾森(Ori Eisen)。

以下是2011年的九大安全威胁因素:

移动银行风险

手机在银行业务方面的使用正在增长, 但是事实证明, 对银行和信用社来说, 手机安全面临着挑战性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保护传统网上银行的控件在手机上得到应用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

来自美国银行、大通银行、富国银行和美国TD公司的移动银行应用都受到安全漏洞的威胁,并且花旗集团在2009年了解到,一些银行的应用程序在智能手机的隐藏文件中存储用户的敏感信息资料,逐指出此漏洞。

直到不久前,手机银行的功能仍是相当有限的。但随着移动实际应用的增长,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艾特集团的分析师马可内利说:“很多银行看起来在重温所有网上银行初期所经历的沉痛教训。”移动恶意软件和宙斯僵尸网络的攻击都是新兴的威胁,如以移动手机为攻击目标的米兔(Mitmo)病毒已经得到确认。

但是RSA的安全研究员瑞文的看法稍微不同,他说:“移动银行应用服务将不会成为造假者的主要目标。”相反,他相信手机浏览程序在未来一年内将更有针对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会继续使用他们的网上银行功能。”

社交网络和Web 2.0

随着Twitter和Facebook等对移动用户的开放,移动电话和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增长。互联网身份认证首席技术官拉斯穆森说,围绕着移动手机为话题的研究机构也正迎来社交网络。他说道:“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在社交网络上出现,有可能在社交网络比如Twitter和Facebook上看到更多的虚假网站,其目的是诱使用户交出包括银行登录密码和社会安全号码等重要的个人信息。”

但是外来威胁并非唯一的风险。社交网站也是机构员工自己的空间,在这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暴露一些敏感的个人信息。为了减小内部资料外泄的风险,对员工进行详细说明社交网络策略对组织来说很重要。员工必须明白在其工作过程中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以及怎样使用社交网络,以及哪些信息是适合分享的。

恶意软件、僵尸网络和DDoS攻击

就像在最近的维基解密事件中所警示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或者DDoS攻击可能会增加。RSA的安全研究员瑞弗那认为,实际上,受维基解密所启发,对领先的电子商务网站的攻击已经激发了诈骗者的兴趣。僵尸网络运营商目前已经看到了获得额外收入的机会。

即使今年早些时候“马里波萨”僵尸网络可以撤除,银行机构在抗击DDoS攻击时也将面临日益加剧的挑战。

病毒攻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排名第一的银行密码盗窃木马宙斯,正被数以百计的犯罪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所以“附加项”非常盛行。根据联邦调查局统计,仅今年一年,在全球范围内宙斯已经导致了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拉斯穆森说,发明宙斯的匿名程序员,这个在2007年推出了木马的人,很有可能在今年推出一款新改良的宙斯品种,“如果面前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很快就会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来窃取银行密码。”

41参数公司的创始人艾森认为,对网上银行网站发起的协调一致的攻击将很可能催生更强大的身份认证的必需性。艾森说:“诈骗的数量之多和速度之快可能迫使新的、更强大的认证方式和更加严格的程序出现,比如双签名和双认证等。”

钓鱼软件

马可内利认为,复杂的网络钓鱼和语音类攻击也一直在增加。她表示:“现在造假者创建了几可乱真的发送消息,目标指向所有从银行账户到亚马逊账户的资料。”

事实上,从最近被诈骗的受访者数目得知,钓鱼/语音类攻击在所有的诈骗威胁中跻身第三名。

为了打击此类事件,相关机构已经开展了消费者教育,但是使钓鱼技术得以成功的社会工程技术目前正在慢慢移动到陆上通讯线和移动电话上。瑞文说:“钓鱼网站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知名品牌的通用工具,但并不试图攻击它们。”尽管如此,对该品牌声誉(在受害者眼中)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

ACH欺诈:企业账户接管

2010年,导致企业账户接管的ACH欺诈大幅增加,并且带来了一些年度最引人注目的新闻话题。我们目睹了很多在诈骗事件的责任和损失方面,银行和客户之间互相控告的事件。

专家认为,2011年,预计对商业银行的攻击会继续增加,特别是针对中间人或浏览器(因MitB而闻名)的计划增加。

目标为双因素认证的MitB攻击在2010年加剧,这要求商业银行部署额外的防御线,如带外的认证、桌面硬化和防木马服务。拉斯穆森说:“随着一些团伙从受害者手中偷窃了几百万的财产,预计更多的犯罪会搭上这条不义之财的快车。”由于MitB攻击变得更容易,尽管投资回报不高,不太复杂的犯罪也可能会针对消费者账户进行。

云计算

云计算因为它有能力制止诈骗而受到欢迎,但是造假者一直在瑞文所说的“乌云”中加班加点制造新的威胁。据他预测,造假者将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掌握新的和未知的云漏洞。瑞文说,在2011年银行机构将可以看到针对云的木马,如Qakbot,这类木马专注于一个地理区域或具体的银行部门。

但是云的活动肯定是在地平线上,因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逐渐开始对非本地化的内容管理上心。位于圣安东尼奥的得克萨斯大学的网络安全研究所主任杰夫·瑞银(Jeff Reich)说,云计算最大的障碍是对数据安全的恐惧。现在恐惧正在消失,银行和信用社有望开始对云计算的使用。但是,瑞银认为,就像任何新出现的或新兴的技术一样,云将会面临挑战。

瑞银说:“云计算,很多时候被认为是万无一失的。人们有时候会误认为由于没有硬件的参与,因此,它将永远不会失败。所以有一点要牢记:云计算并非万能的。任何云都有它自己的局限性。”

内部攻击

恶意攻击或黑客通常由一些组织内部心怀不满的雇员发起。但是内部威胁也可能是由外部人士构成,那些人使用虚假凭证非法冒充内部人员获取访问内部服务器或系统的资格。

隐私专家和律师柯克·那赫然(Kirk Nahra)说,对内部数据的危害大部分可以追溯到员工那里。当这被破坏的信息涉及身份盗窃时尤其如此。但是那赫然很快就指出,不是所有的危害都是故意和恶意的。问题在于:企业和金融机构没有正确限制对数据库和包含敏感信息的文件的访问。

那赫然说:“进入你的公司,做一个真正的彻底的审计或审查。我认为,做这样一种调查或审计,即使不会消除,却真的可以做到减少这些问题,因为它减少了这么多根本不需要信息存在的地方。”

维基解密是一个典型的内部威胁可以构成重大的安全隐患的例子。这场争议酝酿的是,当据称是军队士兵的人访问和下载后将其送往维基解密处的机密资料。尽管私人要经过一些安全检查,他并不一定有权限访问并下载他泄露的机密档案。

艾特集团的马可内利认为,对员工来说非法获取敏感信息很容易。她说:“往往小事情会给内部造成重大危害,就像离开办公桌时忘记锁屏幕。发生过很多类似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信息的事情。”马可内利说,内部欺诈在金融服务业中仍然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尤其是资金挪用和窃取消费者财务信息所攫取的利益是如此诱人。

就像瑞文所指出,外部人士所带来的挑战只是令人担忧,因为很多是以政府和银行员工为目标。瑞文以操作Aurora为例,说明内部人士会在不知不觉中构成威胁,特别是当他们被老练的黑客攻击时。他说:“一些那样的影响来自金融部门,这表明银行职员是网络犯罪的有效攻击目标。有时候,在企业的防火墙内,我看到这些被劫持的资源与木马母体捆绑在一起。”

第一方诈骗

第一方诈骗,继续构成安全挑战,它同时又被称为“贷款诈骗”、“出局诈骗”、“申请诈骗”、“友好诈骗”和“梦中诈骗”。第一方犯罪通常涉及无还款意愿的客户信用卡申请或受理。第一方诈骗申请可以通过使用综合鉴定或隐瞒他们真实身份的方式进行。

ACI的高级解决方案顾问和全球安全专家贾斯伯·阿南德说,英国银行家协会估计,可能有10%到15%的坏账损失来自第一方诈骗。他说:“专业犯罪团伙现在使用伪造的证件和借贷行为的先进知识对金融机构发起攻击。”一旦身份得到确定,诈骗人将建立信贷关系并适用于多种金融产品。

略读

在2010年,所有种类的卡略读都已取消,包括传统的ATM略读以及在商业点销售系统的新事件和自助式加油机。尽管略读事件已经被本土化,他们却代表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ATM“突击”或“闪光”攻击的出现表明仿伪卡服务的日趋复杂和协调一致。突击或闪电攻击涉及到从不同地点的ATM机中同时撤出的资金,有时候可以是遍布世界各地的ATM机。

Gartner公司副总裁和著名分析师艾维·利坦认为,闪光攻击将会造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在大部分诈骗侦测系统的“雷达下飞行”。利坦说:“如果银行能够找出危害点那么他们可以阻止它,但是很多人难以处理的是当前的诈骗检测解决方案。”

支付卡行业安全标准委员会欧洲地区主管杰里米·金(Jeremy King)说,略读背后的技术正在达到一个新的复杂水平。世界各地的诈骗人更多地依赖无线通讯来传输略读卡数据。他说道:“提高认识很重要,而且PCI PED认证标准正在解决一些我们看到的全球卡略读趋势。”

激光威胁及其防护技术 篇7

激光以其高方向性、高单色性、高亮度特性在军事国防、医疗卫生、制造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 激光武器作为一种主动对抗装备, 在高技术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受到各国军界的关注。随着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 激光武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实战。这会严重威胁作战人员的眼睛, 破坏系统的光电传感器[1]。因此, 各国在发展激光武器技术的同时, 也重视研究激光防护技术。

1 激光威胁

激光威胁主要体现在以激光束作为信息载体的各种激光设备和以激光束作为能量载体的各种激光武器。这些激光设备和激光武器所发射的激光均能对人眼和光电传感器造成致盲和失灵。

1.1 激光对人眼的威胁

由于人眼的各部分对不同波长光辐射的透射与吸收不同, 因而不同波长的激光对人眼的损伤部位与损伤程度也不同。常用的激光波长从0.2μm的紫外线开始, 包括可见光、近红外线、中红外线直到远红外线。0.2~0.315μm的中、远紫外激光及1.4~10.6μm的中、远红外激光不能透过晶状体到达视网膜, 能量几乎被角膜全部吸收, 主要损伤角膜;0.315~0.4μm的近紫外激光能量可部分透过角膜, 到达晶状体后几乎被全部吸收, 主要损伤角膜和晶状体;0.4~1.4μm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激光大部分能量可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后到达视网膜, 由于眼睛自身对光的聚焦作用, 可使到达视网膜上的能量比角膜处高10万倍, 因此低强度的照射就可能引起视网膜的严重损伤而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由于视神经细胞的不可再生, 一旦损伤视力将永远缺失。在各种波长的激光中以倍频钕激光器发射的0.53μm的蓝绿激光对人眼的伤害程度最大, 表1给出了1986年国家卫生局通过的常见波长激光的损伤阈值, 可看出0.53μm蓝绿光的损伤阈值最低[2], 是致盲激光武器的最佳波长。对于可见激光的防护主要是防护530nm附近的蓝绿光为主。

1.2 激光对光电传感器的威胁

激光破坏光电传感器所需的能量比对眼睛造成损伤的能量要高一到几个数量级。据激光对光电传感器的破坏程度可分为软破坏与硬破坏。软破坏指在激光作用下光电材料或器件的功能性退化或暂时失效, 软破坏后探测器仍有信号输出, 但信噪比会大大降低。而硬破坏是激光使探测器材料发生永久性破坏, 发生“饱和效应”, 对于真正的反射信号接收元件不会再有反应, 无信号输出。实验表明, 当受到强激光辐射时, 热电型红外探测器将出现破裂和热分解现象, 光电导型红外探测器则被气化或熔化。对于光学系统来说, 当光学玻璃表面在瞬间接收到大量激光能量时就可能发生龟裂效应, 并最后出现磨砂效应, 致使玻璃变得不透明而失效。当激光能量进一步提高, 光学玻璃表面就开始熔化。这样, 光学系统就会立即失效[3]。光电传感器作为装备系统的“眼睛”, 广泛应用于激光雷达、激光测距、红外制导、光电对抗以及光通信等领域。随着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 其越来越容易受到激光的损伤。

2 激光防护技术

激光防护技术要求在激光传输路径中或到达人眼及接收装置时, 采取某些方法或装置材料削弱激光入射的能量, 达到保护的目的。在战场上, 可以采取适当的观察方式、或者利用某些材料阻挡激光束来使人眼和光电设备传感器免受对方激光武器的威胁。

对于参战人员来说, 可以利用电视系统、热象仪或面罩式光增强夜视眼镜等装置间接观察战场、跟踪和射击目标。当敌方发射低能激光时, 在电光装置内光路的某个位置上激光被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又转换成光, 从而使激光不能进入眼睛, 保护视觉免受伤害。但电光装置内的对光灵敏部分可能被损坏或致盲。此外, 利用地形将头部降低, 把对战场的观察次数和时间限制到最低限度, 把视场减小到执行任务所绝对必需的大小。在战场上应尽量不使用直接观察装置, 因为这些装置能放大入射激光, 从而对眼睛造成更大伤害。如果必需使用光学放大装置, 则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4]。

另一种防护方法是利用激光防护材料制作成的激光防护装置快速截断、削弱激光束的能量, 保护接收系统不受伤害。激光防护材料性能的优劣对于防护镜和防护装置至关重要。目前研究的激光防护材料主要有三种:线性防护材料、非线性防护材料和相变防护材料。线性防护材料中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吸收型材料。但是线性防护材料只对光波波长敏感, 对光波强度不敏感, 平等吸收或反射同一波长的强光和弱光, 在阻止某一波长强激光破坏的同时, 也阻止了该波长弱光的接收, 由于这一特性, 使得它只能防护单波长激光, 防护带宽窄;当激光波长与光电传感器工作波长相同时, 光电传感器就不能接收信号, 反之, 要接收信号就不能防激光致盲, 两种功能不能同时兼顾[5]。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线性防护材料和相变材料能够弥补线性防护材料的劣势。非线性防护材料主要利用材料自身的非线性吸收、非线性反射、非线性折射等性能对入射激光产生吸收、折射、散射、反射等实质偏离被保护的人眼或光电传感器。目前主要研究的非线性防护材料有半导体材料、团簇材料、纳米材料等。其中C60及其衍生物、酞菁类化合物、无机金属团簇等表现出优良的光学非线性, 具有较强的限幅能力, 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向器件化、实用化方向发展。最近, 作为碳的另一种同素异形体--碳纳米管表现出由于C60的强限幅能力, 对其限幅能力和限幅机理仍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中。

相变材料在强激光照射下会迅速升温到某一数值, 材料由室温下的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 光学性质也随之发生突变, 由原来的透明状态变成不透明状态, 显著限制了激光的透射, 而在弱光辐射时没有相变产生, 透过率高, 从而达到激光防护目的。这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激光防护技术, 目前研究最多的相变材料是二氧化钒 (VO2) 薄膜、五氧化二钒 (V2O5) 薄膜。

结束语

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战争模式, 激光武器对人眼和和光电传感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激光防护技术应运而生。线性激光防护材料具有一定局限性, 但是发展较早, 技术相对成熟, 而且目前达到实用程度的防护材料。随着激光武器朝着波长可调谐的方向发展, 波长防护型材料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但目前该类材料大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距实际应用还有一些差距。以后应大力开展防护材料的实用化、器件化方面的研究, 努力探索激光防护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材料, 以实现对多波长军用激光的防护。

摘要:随着激光武器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 激光对人眼和光电系统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激光武器威胁出发, 介绍了战场上的激光防护方法, 分析了防护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激光,激光防护,激光威胁

参考文献

[1]张洁.军用激光技术的发展构成的激光威胁[J].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2003, 3:37-42.

[2]梦献丰, 陆春华, 张其土等.激光防护材料的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 2005, 35 (2) :71-73.

[3]农宁宁, 林永.激光武器技术的发展现状[J].电子器件, 1999, 22 (4) :299-305.

[4]胡江华, 周建勋, 王宝庆等.战场上低能激光的威胁与防护[J].激光技术, 1996, 20 (4) :230-233.

警惕“热钱”威胁的升级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热钱,人民币价值体系,货币流动性

一、美元对人民币价值体系的冲击

近几年,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速度的加快, 例如QFII已全面展开、股指期货箭在弦上、资本项下的管制正在渐渐放松, 以美元为首的国际游资, 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 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大量的外部投机资金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的进入中国, 以期待在人民币升值中获取暴利。国际游资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首先,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导致中国商品在价格上的绝对优势, 进而对外贸易中获得大额顺差,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惊人增长。这种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国际货币收支呈现不平衡状态, 导致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出现价差, 人民币存在较大的升值压力。

其次, 由于我国自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长期实施的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 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 达到人民币不升值的目的, 央行就必须把出口商得到的外汇和外国人来投资的美元通过商业银行统一收购起来, 从而保持汇率不变。但这样一来也就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汇率管理上的主动性。而这种外汇政策的结果就是给国际炒家制造了投机的机会。

二、国际热钱对我国经济的损害

这些热钱涌入中国以后,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一) 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经济问题引发社会问题

由于经济体价值是相对稳态的, 人民币经济体本来是由人民币发行量的总价值体现, 如果货币发行量总价值受大量美元兑换为人民币的过度影响, 就不能真实体现经济体价值。在巨额国际游资未进入中国以前, 国家还可通过发行国债来保持货币流通数量的大致平衡, 但在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疯狂涌入国内后, 我国流通领域产生极其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 导致从07年开始出现严重的通货膨涨。以2007年为例, 07年我国新增外汇4619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约3.4万亿元, 而这3.4万亿是基础货币, 投入市场后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 将会倍增, 07年我国货币乘数接近5, 最终流通领域将会出现大约17万亿的人民币, 这17万亿人民币是脱离了经济发展, 脱离了商品基础的。看看我们的GDP, 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 现在的GDP才是20万亿人民币左右。前几年, 由于房价的疯长, 消化了大部分投放的货币, 所以日常消费品的通涨不明显。现在房价涨幅正趋缓, 对于资金的吸纳作用已大为减弱。通货膨胀的速度自然就飞快的飚涨了。

(二) 导致虚拟经济泡沫和实体经济紧缩共存的畸形经济结构

1. 由于国际热钱的固有特点是短期

性和逐利性, 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化。热钱通过隐藏在经常项目下或通过其他渠道流入国内后, 为躲避国家货币管理部门的监管, 其所带来的货币供给往往直接流向股市、房地产或外汇市场, 形成投机需求, 导致更多资金跟风进入资本市场投机, 最终造成资本市场泡沫, 加大金融产业与房地产的经营风险。2005年至2007年间, 国内资本市场的高度繁荣和泡沫化, 以及进入2008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状态, 少不了资金大进大出的推动作用。

2. 导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产业融资上的困难。

由于热钱的涌入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 央行为控制货币总量的平衡会通过发行央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外汇占款的影响, 这些措施减少了实际经济部门货币供给的投入, 从而导致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产业融资上的困难, 企业生产资金不足, 制造业呈现萧条迹象, 也就是朗咸平教授所说的“二元经济现象”———同时过热同时过冷。

3.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效。

受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打击, 再加上国家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 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提升逼得我们制造业放弃投资, 不做了, 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拿出来形成虚拟资金炒股炒楼去了, 国内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

4. 影响社会稳定。

由于国际经济下降及国内投资环境的恶化, 从07年开始, 大批的制造企业先后倒闭, 08年, 香港工业总会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 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 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 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倒闭潮”的阴影笼罩着中国制造业。而由此形成大量的失业人群, 又将对社会稳定形成威胁。

(三) 对人民币价值体系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国际热钱的涌入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取得高额的回报。一旦国际游资在获取足够利益之后发生大规模集体外逃, 将导致人民币体系崩溃, 引发经济、社会、政治动荡。热钱投机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 设法进入中国境内;第二步, 把外汇转换成人民币资产;第三步, 获利退出。当人民币汇率预期改善、利率高于外币时, 热钱会千方百计地流入套利。当这两个条件发生反方向变化时, 热钱就会迅速撤出, 外资流入的突然中断或急剧的资金短缺会严重地打击货币金融市场, 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突发, 引起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动荡不安。回顾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非正常外资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后次贷危机时期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威胁

尽管由于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金融危机使大家关注的重心转向防止经济衰退上, 但从内因还是外因来看, 美元对人民币冲击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并未解除, 相反, 由于次贷危机的掩盖, 时间拖得越久, 其杀伤力将越发强烈。

首先, 中国目前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80%, 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出口在“三驾马车”中占据主要位置。在世界经济呈下行趋势情形下, 为防止我国经济衰退, 除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能在短期内刺激内需非常急速的增长, 否则将出现生产的非常严重的下降。因此, 短期内鼓励出口的政策导向将可能进一步加强, 受此影响汇率改革的步伐可能放缓。

其次是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减缓将导致资本市场泡沫的破裂, 这将加快国际游资抽逃的步伐, 所带来的创伤也将更加严重。近日, 由于受到美国方面连续利好消息影响, 其中包括美国众议院公布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参议院投票赞成释出第二批TARP资金3500亿美元等利好在内, 将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获得恢复, 美元指数继续在高位保持坚挺,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 一旦美元汇率发生逆转, 且美国经济出现新增长点, 国际热钱就会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撤退, 到那时, 亚洲资产就会降价或出现波动。

最后是美国为解决国内金融危机, 就必须加大国内的货币流动性。不论是奥巴马的新政也好, 美国众议院公布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也好, 都需要巨额的财政负担, 关键是钱从哪里来?奥巴马能采取的措施无非是:印钞票、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或者掠夺。让印钞机加大马力只会导致金融危机转向信托危机并导致美元的崩溃。在今天的金融危机转变为经济危机后, 减少破产企业数, 延缓失业率上升是必须采取的策略, 增加税收显然不可行。发行国债也存在不少问题, 受次贷危机影响引发的信任危机、政府未来财政赤字必然上涨引发的国债持有人对于国债贬值的预期等都会打击美国国债的销量。剩下的就是掠夺了, 在2000年IT泡沫破灭而导致的经济危机时, 布什政府为增加国内货币流动, 曾采取一项措施, 即通过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让跨国公司藏匿在世界各地财务报表中间的资本回流美国。奥巴马政府, 我相信也会采用更加激进的办法, 让这些资本回流美国, 救美国经济、创造美国国民的就业机会。为此配合, 还会有一系列的外交手段。作为拥有巨额外汇储备, 而未形成区域内统一货币的亚洲国家将是美国的首选目标, 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因此, 在对待这一问题上, 中央必须充分重视, 并及时采取措施, 以防止类似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现象在我国的出现。

目前, 中国经济体面临的不是单纯的经济衰退影响, 中央如果将重心完全放在刺激经济增长, 而忽略对热钱的监管, 热钱所导致的经济失衡问题, 将会随时间不断恶化, 不尽早处理, 其产生的金融威胁亦可能不断放大。关于这个问题, 政府和金融机构必须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 逐步解决经济失衡的后遗症, 与其等热钱退资, 不如先下手为强, 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宗良对国际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1997 (11)

【2】陈炳才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金融研究2007 (5)

【3】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2007 (8)

【4】汪洋再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1期

【5】高善文对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展望

来自太阳的威胁 篇9

太阳本身的质量大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它强大的引力牵引和制约着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及无数的彗星、小行星等太阳系天体的运动。太阳活动若进入到活动高峰期,来自它的突发性“风暴”,会造成地球上一些地区的无线电通讯障碍、人造卫星偏离轨道并出现故障、大面积停电等等事故。

太阳活动的主要表现是太阳黑子、日珥、耀斑以及太阳风等。太阳活动的强弱是以日面出现黑子的多少为标志的。太阳黑子增多时,太阳日光、耀斑的爆发活动也随之增强。观测表明,太阳的活动大约具有一个11年的周期性。

爆发

虽说太阳黑子究竟是什么迄今还未完全确定,但科学家的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太阳黑子具有极强的磁场。日面上这种强大的电磁旋涡变化,有时发作起来就像地球上的台风一样,会对日地空间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在日面上黑子群的上空,有时会突然出现亮斑。亮斑扩散很快,面积可超过3亿平方千米以上,但它的“寿命”仅仅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亮度上升迅速,下降却比较慢,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耀斑。耀斑除了在日面局部表现出突然增亮的现象外,其最主要的实质性表现是:从无线电波段直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突然增强,同时伴有大量的高能粒子的喷发。在短短的一二十分钟内,太阳耀斑释放的巨大能量,可相当于地球上十万次至百万次强火山爆发的能量总和。

太阳耀斑爆发时,地球高纬度地区的上空,通常会出现绚丽缤纷的极光现象,难怪有的天文学家称其为“惊天动地”的爆炸。

危害

太阳耀斑的爆发活动,对于地球的空间环境影响很大。

据统计,在过去15年间,美国卫星出现的1589次异常事故中,70%是与空间环境的改变有关的。而空间环境则主要受控于太阳活动。著名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就是因太阳风暴的影响,逐渐脱离了原先的轨道并发生爆炸,坠毁在大气层中。

1989年3月,日面上曾出现过一个大黑子群。在该黑子群上空发生了几十次强耀斑活动,使得西半球的短波通讯受到严重干扰,发生数十次中断,中断时间最长达12小时以上。特别是其中的一次长时间太阳耀斑爆发,造成美国气象卫星一度中断向地面站发送云图;导航卫星好几天不能正常工作;军事卫星系统跟踪的数千个目标失踪;低轨道卫星因受到过大的阻力而几乎失控……同时,这次太阳风暴引发的地磁暴还破坏了加拿大个别地区的输电网,使供电中断了9个小时,600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虽然这样的太阳活动事件不是经常发生的,但它给人们的教训确实是深刻而难忘的。

防范

太阳黑子耀斑的剧烈爆发,会形成猛烈的太阳风暴,释放出巨大的爆发性能量和强烈的宇宙射线。甚至可以说,在人类的太空活动中,太阳是危及人类安全的主要根源。

通常情况下,由于地球大气层阻挡了来自太阳的强烈紫外线、x射线、放射线等,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因此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来说不会有多大伤害。但当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以外进行航空航天活动时,宇宙射线、高能粒子流等就将严重地危及人类的安全和健康。因此,人们必须对太阳活动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报,随时预测和了解空间环境的变化情况。目前的太阳活动预报主要分为超长期、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和监测警报。

近海工业污染威胁海产养殖 篇10

在位于渤海口的山东省长岛县,店子村渔民冷述弟2012年47岁,养扇贝已经14年,目前家中养了30余亩扇贝。冷述弟说,以前养扇贝是春天播苗,当年秋天就能收获。这几年是春天播苗,来年6月份才能收获,养殖周期明显增长。并且,以前一笼扇贝能出30斤,个头还大,现在能出20斤就不错了。

冷述弟认为,扇贝长势不如以前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差了。

“海水的污染还带来鱼类疾病的增加,以前养鱼很少生病,现在年年都犯病,主要是皮肤病,每年带来的养殖减产约有10%。”浙江省象山县宁港水产养殖公司总经理罗敏章说,2009年象山西芦港大黄鱼暴发“白点”皮肤病,死亡率达90%,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象山县所在的宁波市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扼守着长江、钱塘江两大水系出海口的南端。宁波海洋渔业研究院副院长段清源说,宁波海域劣Ⅲ类以上的污染海水已占整个海域的70%以上,这些污染海水带有石油烃、重金属、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农药、放射性物质等成分复杂的污染物。

宁波拥有大小化工企业3000余家。段清源说,这些化工企业有相当部分就设在沿海附近地区,多年来向海里排放废水,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而无法检测,存在监管空白,化工污染的风险很大,长此以往是否会引发生态灾难,也是未知数。

“近海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海洋富营养化的加剧。”象山县海洋渔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显划说,近些年来,象山及附近海域几乎年年都要发生赤潮,为了进行治理,县里积极推广种植海带、紫菜、浒苔、龙须菜等海洋藻类植物,有一定的成效,但仍难阻止整个海域污染加剧的趋势。

污染已经给部分渔民的养殖和捕捞带来了极大影响。

山东烟台市莱州三山岛村渔民王志刚从事捕鱼20多年,家中有一艘100马力的渔船,一般在离海岸线60海里以内的海域打鱼。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赋闲在家。王志刚说,近几年渤海湾、莱州湾中“海货”明显减少。以前在海边下水游泳都能逮到螃蟹,现在早就没有了。由于打鱼收益太差,他刚把渔船停了,近期不打算再出海。

环保部去年发布的海洋环境报告指出,我国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南海和黄海水质良好,渤海水质差,东海水质极差。北部湾和黄河口水质为优,胶州湾为一般,辽东湾为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为极差。

“目前我国化工项目中超过80%布局在临江、濒海区域。”宁波大学郑曙光教授说,在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密布着石油、化工等诸多重化工项目,如果将这些项目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几乎可以把整条海岸都串起来了。

不过这并没有改变一些地方发展重化工的决心。记者在山东、天津、辽宁等地采访了解到,一批石油重化工业项目正在上马。比如中海油要在东营建设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协议投资额约460亿元。

这些重化工项目在成为当地经济重要推动力的同时,也威胁着近海环境。

在大连附近黄海海域,今年4月出现了大面积海带枯烂现象。

记者乘船采访看到一些渔民正在打捞枯烂的海带。一位姓王的渔民高举起海带大声告诉记者:“这一季节的海带应该非常肥厚,颜色褐红,但刚刚捞上来的海带,叶片又瘦又黄,根部已经开始烂掉。今年养殖的100多个台筏的海带,基本上都枯死了,血本无归!”

据介绍,海带大面积枯烂可能与海带种苗、水温或海水污染有关。但海带养殖户们向记者反映,同样种苗的海带,在其他海域并没有出现同样问题,最值得怀疑的原因是海水污染。

一位在附近从事海带养殖近50年的老渔民告诉记者,以前该海域非常适宜海带养殖,自己从未遇到过如此大面积的枯烂现象,海水污染的可能性很大。去年该海域附近岸上新建成一家钢厂,向海里排放废水。希望政府尽快查明原因,给渔民一个说法。

此外,海洋石油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天津北塘渔业协会主任张文明告诉记者,采油作业跑冒滴漏时有发生,特别在碰到井喷时,往往会在海面撒上一种药剂,将跑冒的石油凝固起来。可这些石油凝固物容易将渔网粘在一起,不仅打捞上来的海产品因油污污染只能抛弃,渔网也没办法清除,不得不丢弃。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郑淑英认为,治理海洋污染,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

郑淑英说,以渤海为例,当前管理上不但涉及三省一市,还涉及环保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部门之间推诿责任等情形一定程度存在,造成渤海管理面临着“九龙治水”的局面,解决渤海污染问题需改变多部门管理的状态,以较高层次介入,统筹推进治理。

对于广大渔民来说,他们普遍希望加大污染事件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的规范性下一篇:地震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