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文化

2024-10-04

志愿者文化(精选12篇)

志愿者文化 篇1

2015年,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通知(第十五条)提出大力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根据意见要求安吉县文广新局积极行动,以举办文化志愿者活动为抓手,助推本地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本文根据安吉文化志愿者工作实践提出看法和观点。

一、安吉文化志愿者工作的基本做法

1. 建立队伍。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精神,安吉县文广新局大力支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把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年活动作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重点来抓。首先由县文广新局牵头成立安吉县文化志愿者大队,下设20个分队。其次建立文化志愿者人才库,实现全县206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梯形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架构。再次吸纳民间团队的参与并与安吉县滴水公益组织合作,初步形成了安吉县文化志愿者建设的多层面雏形。通过宣誓、授旗、志愿者签名等方式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

2. 形成机制。

确定了文化志愿者服务的主要职责,对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工作进行了规范。对文化志愿者日常运行的服务和管理、各下属分队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说明。要求各馆所、各乡镇(街道)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动员广大具有志愿精神和文艺知识、专业技能的人士,积极参加文化志愿者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3. 活动开展。

以县级活动为主体,各乡镇为分支,行政村、社区为基点,以点带面逐级开展系列活动。选择不同服务对象;在活动形式上,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增强本地区品牌文化志愿服务优势;在创新服务上,增加政府购买文化志愿服务内容,微信平台发布、APP加菜单式、点单式文化志愿服务;从文化志愿者自身上,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及方式,在组织培养上,注重文化志愿者权利的保护,根据不同的特长递进式、阶梯式培养,注重孵化培养。在奖励机制上,融入安吉骄傲评选、服务时间累计,服务质量考评,星级评定等方式奖励。

4. 宣传报道。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工作动态及成效,宣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鲜活事例,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取得成效

1. 突出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重要地位。

文化志愿者服务年活动的举办,提升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地位,扩大了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力,对文化志愿者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开通了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

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开辟了公共文化的重要途径,志愿者提供的点单式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对政府社会功能不足的弥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3. 推进了公共文化均等化、一体化进程。

公共文化首先需要承担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合格公民的重任,其服务是需要全民的文化均等化、一体化。文化志愿者建设无疑为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了步伐,找到了途径。

4. 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人和物两个方面,以人为主体的文化者队伍可吸纳一切有益的、主动的、提供文化服务的个人,发挥每个个人的文化热情为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特色服务,达到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扶持薄弱的地区,实现政策、资金、人员向这些地区的倾斜。文化志愿者服务,还可有效利用各类文化资源特别是闲置的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整合各类文化服务资源提供均等服务。

三、启示

文化志愿服务现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总体战略,其构建应肩负起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到“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带动整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

1. 创新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志愿者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路径。安吉由文化部门出台政策、为文化志愿者建设搭建平台,千方百计寻找办法和途径。随着文化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已经形成了你响我应的良好氛围,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机制逐步完善、活动种类不断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新老不断交替的良性循环。

2. 引导是激发志愿者参与的关键。

自发性是文化志愿者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开展各项文化志愿服务必须保护好志愿者的热情,鼓励、支持各项志愿服务,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文化部门做好引导是关键,安吉文化志愿者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变,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广泛参与是志愿者活动持久开展的源泉。

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体现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人们需要主动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来。安吉县实现文化志愿者参与的全覆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相互交融,促使文化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开展。

4. 宣传报道是提升志愿者活动影响力的必要手段。

文化工作需要媒体的参与,文化志愿者建设更加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媒体正确的导向宣传可以营造全社会崇敬、学习、争做文化志愿者的浓厚氛围,提高了人们对文化志愿者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毛田惠.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陈岑.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2015.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时政文献辑览,2006.3-2007.3.

[4]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下发浙江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纲要(2014-2017年).

[5]浙文公共〔2016〕12号文件《浙江省文化厅关于成立浙江省文化志愿者总队的通知》.

[6]安文广新〔2016〕4号文件《安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成立安吉县文化志愿者大队的通知》.

志愿者文化 篇2

2008至2013年,xx区文化志愿者的主要工作面向社区和农村。该同志一方面随自愿者到社区和农村送文化演出,另一方面在社区和农村进行文化调查。在送文化演出时,该同志主要负责与各社区与村联系演出时间、场地,起草活动方案、应急预案,联系音响、交通工具,人员紧张时兼任主持人。在送文化演出的同时,与各社区、各村领导、居民进行沟通,详细了解社区、农村文化现状,积极听取百姓声音,大家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在有机会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同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并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基层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几年来,该同志每年随自愿者队伍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文化进社区活动不少于15场,送戏下乡活动不少于15场,敬老慰问演出活动不少于5场,送文化进校园活动不少于5场,与部队官兵、消防官兵联谊不少于1场,参与社会其他爱心活动不少于15次,平均每年参与活动50多次,活动时间近300小时。

在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协调组织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习和培训。作为志愿者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己身份的意义,所以道德素质必须过硬。几年里,积极参加各类文化骨干培训,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争取机会去省市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竭尽所能做一个合格的文化志愿者。

志愿者文化 篇3

关键词 志愿者 公共文化 图书馆服务

分类号 G251.5

苏州市吴江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整合乡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四种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首创“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截至2012年底,吴江“四位一体”建设项目已惠及全区[1]。“四位一体”中心全部免费开放,读者服务接待工作量加大;延时开放,工作时间增长;传统借阅形式向数字图书馆建设过渡,实行多媒体、电子资源等多元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活动服务方式,开展讲座、读书活动等[2]。如此众多的工作任务之下,吴江图书馆不单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开展各种活动及延伸服务,还要调动起更多社会力量助馆,才能实现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

2013年,吴江图书馆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围绕“文化惠民为您服务”文化惠民工程志愿服务活动这一主题,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新阅读心服务”e时代乡村行活动,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力量,借助“四位一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硬件资源,为村民提供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和远程信息服务,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在思路上创新,在实践上求实,在质量上求真,以文化的名义让爱心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2013年度“新阅读心服务”e时代乡村行活动项目受到文化部通报表扬,被评为 “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笔者结合吴江图书馆的实践,谈谈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强化图书馆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普遍均等快捷发展。

1 统一协调,彰显“四位一体”优势,形成志愿服务网络

近年来随着吴江公共文化的不断发展,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服务公共文化显得越发重要。2012年吴江“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为吴江图书馆延伸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土壤。吴江图书馆在得到乡镇府、各镇文化站、各社区(村)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依托,充分调动包括吴江图书馆馆员、数字技术专业人员、各镇文化站和行政村大学生村官,以及阅读推广方面的专业文化工作者等多方积极力量,凝聚成多支结构合理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吴江图书馆统一协调,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形成区、镇、村三级志愿者服务组织和网格化志愿服务形式。

(1)健全组织机构。以吴江图书馆为中心,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工作小组,负责“志愿者服务村村行”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监督。各镇文化站也成立了相应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构,负责当地“志愿者服务村村行”工作的具体实施。

(2)规范招募管理。吴江图书馆主要负责志愿者招募工作,制定符合实际的招募办法。根据文化形势任务和阅读推广服务,以及数字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等专业要求,建立起吴江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各镇文化站和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队伍、阅读推广方面的专业文化工作者志愿者服务队伍和数字技术专家志愿者服务队伍等结构合理的多种志愿者服务队伍。

(3)落实工作经费。以政府为主导,设立“志愿服务村村行”工作专项资金,对活动开展给予必要支持。把“志愿服务村村行”工作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相结合,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和社会赞助,为工作开展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

(4)形成长效机制。以吴江图书馆为中心,成立“志愿服务村村行活动”长效管理工作小组,各镇文化站相应建立工作小组,在全区形成吴江图书馆指导检查考核、各镇文化站组织实施、志愿人员定岗定责、群众参与监督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2 突出重点,把握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普遍均等快捷发展

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文化属性,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为社会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向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文化服务、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其使命,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援助)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吴江图书馆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过程中,始终关注弱势群体,现已打造“常青e族”“新电视新阅读”“兴农惠民”“故事妈妈”等多个服务项目,服务儿童、老人、农民等群体。每项服务都由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操作运行,增强活动针对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为多层次的人群提供志愿服务。

2.1 不断深化少儿阅读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

2011年7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在第四部分“儿童与社会环境”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的内容中首次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的设置和服务[3]。作为全民阅读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阅读,在我国也得到日益关注。吴江图书馆志愿者提供给儿童的服务方式除了常规的到馆图书借阅、声像制品租借外,还包括讲故事、亲子阅读、讲座等。目前吴江图书馆针对儿童群体已形成“故事妈妈”项目,每两周一次的活动,成为很多宝宝和妈妈周末的固定活动项目。“故事妈妈”的志愿者每周都会绘声绘色地为小朋友们讲述小故事。通过参与活动,引导孩子从小爱看书,看好书,同时提供一个亲子交流的平台,培养了孩子阅读的兴趣、感受了阅读的美好,又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孩子们热爱集体、融入集体的意识。

吴江图书馆志愿者项目在针对儿童阅读服务方面,显示了实践优势,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在阅读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少儿阅读的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我们不难发现,少儿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志愿者具备图书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未成年人服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如美术、音乐等相关知识,这给志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江图书馆在“故事妈妈”项目的基础上联合妇联等相关组织成立了妈妈俱乐部,俱乐部有规定的章程,严格规定了每位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妈妈俱乐部的每位成员各具本领,不仅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图书管理员,也有具备美术、音乐特长的志愿者。吴江图书馆妈妈俱乐部是一个呼吁妈妈们关注自身成长的组织,通过定期组织妈妈们参与书目推荐、亲子讲座、育儿经验等特色活动,加强她们之间的阅读交流,进而影响和提升少儿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品质。同时,妈妈俱乐部也是一个爱心慈善志愿者组织,凝聚俱乐部所有成员的爱心和力量,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志愿队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志愿者文化 篇4

一、文化志愿者的含义

文化志愿者是指不收取物质报酬, 自愿为公众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或者帮助的人。他们是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性更强, 强调公益文化艺术服务。

二、文化志愿者产生的原因

文化志愿者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小康阶段, 生活富裕、物产丰沛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志愿服务的繁荣;人们对志愿精神推崇, 以及先进事迹的传播, 为从事文化志愿服务营造了氛围;人们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文化服务的需求, 使文化志愿者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想认识的提升, 使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个人丰富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总之, 文化志愿者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历史阶段的结果, 它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需要, 也反映了文化志愿者自身的需要, 彰显了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诉求和时代特点。

三、文化志愿者服务为公益文化服务注入新的动力

(一) 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壮大, 为公益文化服务队伍补充新生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单靠公益性文化机构的从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文化志愿者便是公益文化服务队伍最好的补充力量。他们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才华, 参与管理公共文化设施, 生产公共文化产品, 提供文化咨询、文艺辅导, 策划、组织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二) 文化志愿者服务深入基层,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已经将文化志愿服务列入重要日程,

组织引导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教育、文化艺术技能辅导、文化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进一步引导基层群众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以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明显提升。

(三) 打造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进一步提高公益文化服务质量

各地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在进一步完善、优化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的基础上, 整合志愿服务资源, 全力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 公益文化服务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会议上, 38个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品牌都得到了表彰, 其中既有活跃在基层、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也有紧贴少数民族文化需求、远赴边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品牌。这些品牌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了公益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 文化志愿者服务精神的传播, 带动全民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文化志愿者在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 同时也传递了友谊、信仰、团结、奉献的精神。他们不仅是文化大使, 更承担着社会责任。如今, 公益文化服务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深入基层的文化志愿者, 更有利于促成公益文化服务成为全民行动, 是公益文化服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心中形成的那种自觉、自愿回馈社会的风气感染和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带动全民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 不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使其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管理。目前, 文化志愿者流失率较高、人员构成单一、缺乏健全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以及志愿者服务下缺乏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等, 不断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对文化志愿服务进行法律支持、规范, 对文化志愿服务的立法有助于提升公民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 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和引导, 促使志愿者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

第二, 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害。为了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应该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支持、肯定文化志愿工作, 对志愿者绩效进行评估, 对优秀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 进一步探索文化志愿服务的自身特点与内在规律, 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志愿者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 促进文化志愿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 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和辅导, 确保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质量。文化志愿服务涉及的面很广, 需要懂得多方面的知识, 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公共文化机构阵地活动管理知识、广场文化活动管理知识、图书管理和借阅知识、知识共享工程知识、博物馆管理和讲解知识、音响使用知识、文化活动的策划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文化政策法规知识等等。文化部门可以根据自愿者的素质情况以及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从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管理能力、文化素质、服务能力等方面, 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相应的培训, 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第四, 丰富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方式, 推进文化志愿者服务品牌建设。文化志愿服务品牌要在提升文化服务品位、创新文化服务形式上做文章。善于挖掘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志愿品牌, 努力使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当地主流文化和时尚文化的一部分, 并自觉担当起公益文化服务的重任。

文化志愿者倡议书 篇5

弘扬雷锋精神,热忱服务社会。

文化志愿服务是利用自身文艺技能,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的行为,我们倡议大家争当文化志愿者,展现艺术才华,爱心奉献市民。

传播先进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倡议大家积极为传播、普及和发展先进文化贡献力量,展现志愿者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在奉献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材。

积极参加文化志愿者活动,是展现个人风采,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倡议大家把才干和智慧融入其中,以文化服务社会,用奉献充实人生。

志愿者文化 篇6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老人群体;养老体系;作用

目前,老人群体在精神层面的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我国在社会工作上的一大缺失。因此,要积极进行老人群体的精神文化活动,加强老人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群众文化志愿者是其中重要的突破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志愿者这一群体逐渐活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为老人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案例概述

笔者是一名声乐工作者,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中老年人的声乐辅导工作,经过单位的同意,每周四下午都会去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给8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们上声乐课,晚上利用业余时间不定期的到各个激情广场大家唱进行声乐辅导和演唱互动,还参加他们各个平台的周年庆等演唱活动。在这些志愿活动中,笔者深入了解到老人群体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困境。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文化志愿者在老人群体当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

二、老人群体目前在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精神上面临孤独处境

我国的老人群体数量庞大,国家对老人群体给予了很大帮助,比如在养老基金以及养老福利院等方面,都有相当可观的建树。但是社会对老人具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不深,对老人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在老人群体当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实际情况是不尽相同的,许多社会福利院的老人身为孤独老人,没有子女和老伴,迫不得已才进入社会福利院进行养老至终;有一部分老人缺乏与群体沟通的能力,内心比价孤僻,无法正常融入到老人群体当中;还有少数老人,虽然有子女,但是子女们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老人内心非常孤独等等。以上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老人们的实际情况,他们大多面临孤独的处境。在福州市福利院当中,有一位老人,八十来岁,他当年参过军打过仗,在队伍中立过很多军功,退役后专心写诗,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他对每一位来看望他的志愿者都会自豪地说起过往,在部队的事,会给志愿者念自己写的诗。但他内心是十分孤独的,只有不断地回忆过去。我们志愿者细心地听老人讲一遍又一遍,像个知心朋友一样倾听,老人便会很开心。

(二)缺乏多样性文化元素

在老人群体中,文化活动非常单一而缺少。在社会福利院,老人的日常基本活动大概是聊天、下象棋、打牌、看电视,在艺术文化方面的活动基本上还是一种空白。据笔者了解到,大部分老人还是有艺术文化需求的,比如上文哪位当过兵的老人,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热衷于写诗。许多老人为了满足自身艺术文化需求只能在电视上面看一些戏曲以及歌唱活动。总体来说,老人群体当中的文化元素还极其缺乏。

(三)养老体系不全面,社会对老人群体缺乏关注

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主要着重于老人的物质层面,对老人生活的基本保障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在社会福利院当中,各项基本社设施条件有了质的提升,老人生活必需品已经比较充足,老人的食物比较丰富,需求上得到大大满足。但是,养老体系在老人的精神需求上缺乏重视,对老人艺术文化和其他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二、群众文化志愿者在老人群体中的作用分析

(一)缓解老人群体的孤独,促进老人心理愉悦

群众文化志愿者对老人群体的影响很大,从效果上看,志愿者将各种活动形式带到老人身旁,增加老人生活的趣味性,缓解老人枯燥单一的生活,给老人群体带了活力,使老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促进老人心理愉悦,减少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在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除了给老人带来各项活动之外,许多志愿者会细心地与老人进行交谈,说心里话,倾听老人一切想说的话。老人会因此得到精神上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精神寄托,心理上得到了很大满足。

(二)丰富老人群体的活动,满足老人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志愿者主要在艺术文化上面给老人带来快乐,增加老人的文化活动,提升老人的文化获得感,满足老人的艺术文化需求。在志愿者的活动形式上,通常是以老人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行志愿活动。在此之前,需要对老人的艺术文化需求进行研究和调查。本文给老人带来的艺术形式,主要是给老人进行声乐的辅导工作,不但培养了老人的艺术素养,还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弥补了老人单一的文化生活,使之变得多样化。除此之外,本人还经常组织老人进行歌唱互动,促进了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活跃气氛,增加老人的活力。

(三)弥补养老体系中的不足

群众文化志愿者对老人群体的各项帮助,满足了老人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也同时弥补了我国养老体系当中的不足,为社会养老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结语:

目前,我国在养老问题的物质保障上不断完善,但对于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比较空缺。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文化志愿者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及对老人生活中的悉心照料,弥补了我国养老体系的不足,丰富了老人日常生活,增加了老人艺术情趣,给老人心理带来愉悦。群众文化志愿者在老人群体当中作用重大,但是,群众文化志愿者的数量依然不能最大化满足老人的需求,未来将需要越来越多的群众文化志愿者参与进来,共同为我国老人群体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崇福.多元化服务为老人造福[J].城市开发,2012,No.40121:26-27.

[2]吴金晶,梁博姣,张旭.城市老人从事志愿者活动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J].南方人口,2012,v.27;No.11305:24-31.

志愿者文化 篇7

一、群众文化志愿者的概念

所谓群众文化志愿者就是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 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来主动服务于他人、社会的人。群众文化志愿者团体同专业的文化团体以及文化产业活动有着很大区别, 其提倡是通过无私付出以及使命感来传播文化, 虽然群众文化志愿者团体的出现没有多长时间, 但是其规模已经比较可观, 对文化传播氛围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通常情况下, 群众文化志愿者的活动就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下到基层中去, 把文化传播工作落实到较为封闭的地区, 具有雪中送炭的重要价值, 对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性作用, 不仅表现出了文化的自觉性, 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目前各个地区的相关部门已经把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工作重视起来, 例如有的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志愿者注册活动, 以此来推动志愿者队伍更快的壮大, 使其更加稳定的发展下去。

二、群众文化实践的内涵

所谓群众文化就是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的活动, 人们参与群众文化实践都是自觉的、主动的, 文化实践不仅仅体现在文化管理这种形式上, 还体现在各种自发性的文艺娱乐活动中, 因此在当前多元化越来越深入的形式之下, 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一项问题就是如何高效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文化实践活动是引导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因此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必须要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活动要满足大众的喜好。例如推出一些人文都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动, 通过政府购买文化的形式推出各种文艺汇演,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其中志愿者所发挥出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总而言之, 群众文化实践活动必须要体现出传承与发展、城市与乡村、文化与经贸的结合, 更好的满足人们文化要求。

三、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价值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群众文化志愿者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通过志愿者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下降, 在这种和谐环境下, 形成了更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其二, 群众文化志愿者能够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通过传播志愿文化, 使人们的道德准则有了极大提高;其三, 群众文化志愿者能够使文化建设更好的发展, 只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国家更好进步, 因此, 群众文化志愿者的作用不可忽视。

(二)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作用

作为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 文化水平是现代化建设工作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 只有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发扬精神文明, 才能推动一个国家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志愿者在文化实践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同时也是保证文化更加稳定发展的因素, 因此群众文化志愿者必须要积极引导人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更好的享受文化。

1. 推动文化建设的进步

在文化实践的过程中, 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包括很多种, 如乐于帮助他人的热心人、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 正是这些多种身份的志愿者极大优化了文化服务, 使文化实践具有充足的活力, 同时也能完善服务职能, 引导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例如在开展书法公益培训活动时可以特邀书法协会的专家参与活动, 专家作为志愿者通过指导和培训使学员加深对书法的理解, 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这样学员对文化实践工作也有了较高的评价, 极大提高了社会的影响力。

2. 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当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道德准则也无时不刻不受到巨大考验, 在这种形势之下,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文化实践中一方面能够传播文化, 使社会更加和谐, 另一方面还能提高人们的道德准则。志愿者在活动中无私的帮助他人就是一种正能量, 起到引导人们的重要作用, 通过感染和号召使人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并主动帮助、服务他人, 整体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另外, 文化志愿者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增进感情, 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互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下去。

3. 拓展文化活动的局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于群众文化志愿者的工作来讲同样如此, 志愿者通过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 一方面能够完善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也能极大的拓展文化活动局面。志愿者不仅能够在指定范围内完成服务的作用, 另外在固定范围之外, 也能有效发挥出服务的职能, 起到推广文化的作用。例如在春节期间, 可以邀请书法家来承担志愿者的工作, 通过送春联的方式来慰问附近乡镇的居民, 有效拓展了文化活动的局面。

4. 人力资源的补充

目前文化建设工作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 总体来看, 文化建设和建设人员都相对较少, 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当前人力物力资源短缺且短期之内无法解决的形式之下, 群众文化志愿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志愿者作为人力资源补充, 妥善解决了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培训指导、管理等, 这样文化组织机构就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处理更加宏观的事项。通过文化组织机构同志愿者的沟通与合作, 从而使文化实践工作更好的开展, 解决了当前文化建设人员短缺、服务不到位等多种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无法替代, 在群众文化实践的过程中, 志愿者所体现的是高尚、奉献的精神文明, 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因此, 全社会要大力支持文化志愿者的工作, 使文化建设的发展向着更高台阶迈进。

参考文献

[1]葛秀姣.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音乐大观, 2014 (09) .

[2]庞亚军.浅谈群众文化在社会审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08) .

志愿者文化 篇8

顾名思义, 志愿者主要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在不期盼得到任何物质作为报酬的情况下, 为改善社会服务, 促进社会发展而提供服务的人。而群众文化志愿者则是指在群众文化实践中, 志愿帮助他人、辅导他人、服务公共文化事业的人。可以理解,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同时, 也是在传递爱心与精神文明, 最终会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一、群众文化实践的基本内涵分析

群众文化是一种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及自我开发, 用以满足自身精神文明生活需求为发展目标的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 被社会公众需求到了相当的高度。群众的文化实践活动, 是群众文明健康生活的一种载体, 是群众精神需求的一种表达。群众文化具有主导性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 能够弘扬主旋律, 弘扬正气, 讴歌新风尚, 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让人们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 例如现在的影视《平凡的世界》《老农民》的热播, 体育赛事中超、CBA的热火, 群众活动广场舞、广场歌会的风靡都是群众文化需求的体现。我国人口众多而群文设施、文化从业人员有限, 这种情况下, 文化在基层中的传播, 在客观上就需要群众文化志愿者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群众文化志愿者概念分析

群众文化志愿者的活动与专业文化团体当中的基层服务以及文化产业的优惠活动是有区别的, 群众文化志愿者更加倡导通过爱心付出及出于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来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服务、传播文化。群众文化志愿者的身影到处可见, 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 可以到基层文化传播力度较小、较为封闭的山村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歌舞节目、送书送画等文艺服务;也可以在文化场馆为群众辅导、培训, 传播文化;也可以创作作品, 通过作品的展示、出版营造文化氛围;如此种种, 不一而足。

三、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水平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加强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作用显著, 她是促进群众文化持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众文化志愿者将“文化、志愿、服务、基层”四个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志愿者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列举如下:

(一) 人力资源的有效补充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 当前社会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工作者是十分匮乏的, 也就是说, 目前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面临着极大挑战。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现实问题无法短时间解决的背景之下, 群众文化志愿者就是非常有效的人力资源补充。群众文化志愿者的活动可以解决文化建设的大部分的“毛细血管”问题, 比如活动现场管理、参与表演、进行培训指导等。相应地, 文化组织机构就能腾出手脚, 做规划、统筹、布置等更宏观的事务。通过机构与志愿者、文化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多级网状联动, 形成合力, 能比较理想地解决目前社会文化建设中人力不足、文化均等化服务不到位的困局。

(二) 群众文化活动的局面不断拓展

志愿者通过自身活动, 完善了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同时因为他们的参与, 文化服务的点的数量不断增多, 客观地打开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局面。“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志愿者固然在文化机构指定的范围、地点发挥文化服务作用, 同时也理所得然地在活动之外, 承担文化推广的任务, “不知不觉”地发挥文化服务作用。比如2014甲午年末, 笔者单位组织了几位书法家作为送春联下乡志愿者, 为本地十余个乡镇送去春联3000多对。活动结束后, 这几位志愿者又为社区邻居、单位同事书写了近300对春联。谁能否认这些志愿者打开了我们送春联下乡的新局面?

(三) 道德示范作用显著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道德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断地承受着巨大的考验。在此背景下, 群众文化志愿者一方面能传播文化的力量,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另一方面会在各个层面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无私付出, 本身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正能量, 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会使群众参与文化实践活动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同时使群众在活动中受到感召, 使之反馈与他人, 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同时,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参与, 可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降低彼此之间的疏远感, 推动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互动与交往,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促进文化建设本身的发展

在文化实践中, 参与群众文化志愿者工作的人们, 既有乐于服务社会的热心人, 也有文化工作的“行内人”, 更有某一文化领域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与, 可以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加入的志愿者使文化服务保持充足的活力;他们的参与, 也不断加强社会文化服务职能, 客观上能帮助乃至指导当前的文化建设活动。比如笔者在2013年承担的书法公益培训中, 邀请了当地的书法协会主席黄老师作为辅导志愿者, 对当时的培训学员进行辅导, 在辅导中, 黄老师提出公益培训应该开拓视野, 容纳篆刻、刻字等项目, 使学员对于当前环境下的书法艺术有更到位的理解。在后来的2014年书法公益培训中, 我们采纳了黄老师的建议, 结果效果非常理想, 当期培训的学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极高评价, 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综上所述,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 对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 群众文化志愿服务是追求高尚、奉献、和谐、利他的人类精神文明境界。在实际践行中, 群众文化志愿者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 树立了很好的人生价值榜样。因此, 我们认为, 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意义非凡, 值得全社会更关注、支持我们的群众文化志愿者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群众文化场所的建设[J].大众文艺, 2012 (14) .

[2]李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群众文化实践模式探讨[J].群文天地, 2012 (19) .

[3]宋威.群众文化要坚持群众化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1) .

志愿者文化 篇9

关键词: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胜任力,问题,帮助

一、前言

中国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海外志愿者计划”, 从国外招募志愿者在当地从事汉语教学。这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缓解各国对汉语教师的紧缺状况而实施的一项计划。

新时期的汉语国际推广一改单一地将外国人“请进来”的模式, 而是主动的让汉语教学“走出去”。

我国于2004年开始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 目前已选派25000多名教师和志愿者, 这些教师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34个国家。这一举措成为提升文化传播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这些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不仅担任着汉语教学任务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传播能力又叫人际能力, 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定义其为:“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能力分析

汉语教师海外中国文化传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外语语言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跨文化融合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针对以上能力, 本课题组向往届及现任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发放问卷50份, 回收有效问卷47份。

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外语语言能力:指外语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能应对日常生活、教学及社会交往中发生的外语言交际, 表达自己的思想。

受访者中91.5%是专职英语教师, 其中大学英语教师占到46.8%。因此, 他们在语言上有很大优势, 能够比较自如地应对日常生活、授课及社交活动。在思想表达方面基本没有障碍。

2.表达交流能力:指善于利用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进行沟通和交流, 实现更好的合作。

由于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为专职教师, 在国内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出国之前都受过正规的训练和培训, 同时经受过严格的筛选及选拔。因此大家在沟通合作方面都很有自信。仅有8.5%受访对象表示在语言表达方面欠缺, 这影响到沟通及合作。

3.跨文化沟通能力:即能够与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跟自己不同的学生、家长和同事有效沟通, 解决问题。

40.4%的受访者, 认为在与家长、同事沟通的有效性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导致的。89.4%的受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及同事沟通, 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78.7%的受访教师能够向校方反应自己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需要得到的帮助。

4.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顺利而有效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能在异域环境下自我生存、维持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 承受孤独、寂寞、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59.6%的受访教师表示在教学及生活中, 由于孤身一人, 身处他乡, 感到孤独、工作压力大。97.8%的教师表示, 自己的心理承受能足以克服这一切。能够在压力之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及生活环境, 并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为自己有效减压, 快乐地工作。

5.跨文化融合能力:就是能对他种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了解学习者国家的文化, 融合双方教育价值理念和教育学知识。

93.6%的受访教师表示希望了解美国文化, 因此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前提下, 主动观摩美国本土教师授课, 向他们学习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同时尝试运用到中国语言及文化的教学中。

6.自我调控能力:是对工作中的挫折及自己的行为有较强的自我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整心态。97.8%的受访教师表示, 在工作及生活中遇到挫折之后, 能够迅速调整心态, 通过体育运动或与国内家人沟通等方式, 摆脱心理上的不安及沮丧。

由以上问卷统计结果可见, 绝大多数受访教师有较强的文化传播能力, 能够积极地调整适应新环境, 遇到困境时能够放平心态。善于接受他国文化, 并能够融合双方的价值观念, 用英语与学生、家长及同事进行沟通。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点, 有很大一部分受访教师认为两国的文化差异影响了有效沟通, 因此汉语教师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及了解十分重要, 应该更积极地与当地居民与美国同事沟通, 更多地走入他们的家庭, 多参与他们的各种文化风俗活动。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网络、电话、亲自拜访等形式, 走访了数十位历任及现任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 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谈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纳如下:

1.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兴趣, 让他们愿意并接纳中国文化。

2.在文化传播“度”的把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些教师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 由于没能把握好度的问题, 使得一些学生及家长提出了抗议, 认为教师在对美国孩子灌输中国思想, 这使得教师的中文教学及文化传播受阻。同时, 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3.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当地社区开展中国文化活动, 扩大影响力。

4.如何更好地在学区甚至整个州, 更好地延续中国文化推广。由于大多数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任期为一年, 这就意味着, 一年之后会有另一位继任志愿者开展这项工作, 如何能够更好地衔接及延续之前的工作, 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四、汉语教师志愿者文化传播中希望得到的帮助

很多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一些帮助:

1.在汉语教材中设置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 将文化与语言学习很好的融合到一起。希望教材能更贴近美国学生, 照顾到美国孩子的兴趣点。

2.希望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帮助及支持。在文化推广中, 发动更多的当地华人、华侨, 让他们参与其中, 进而扩大影响力。

3.希望汉办能够提供更多前任志愿者的工作笔记及教案, 以便推广工作的有效延续而不是重复。

4.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出国前的培训, 多给教师一些案例分析, 使教师多一点心理准备, 这样在国外面对突发状况时才能更沉着、冷静。

参考文献

[1]王静.《汉语国际教师胜任力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年11月.

志愿者文化 篇10

近年来, 按照上级要求, 我区认真开展“文化志愿者走基层”系列服务活动, 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播文化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基层文化服务方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为全区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一支特色鲜明的文化力量。

1. 活动内容多样化

充分依托乡镇文化站、村礼堂、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 开展以文化培训、文化展演、专题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走入乡村大舞台, 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积极发现和汲取民间文化特色, 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利用“三八”、“学雷锋”、春节等特殊节日, 举办文艺演出、道德讲座、经典通读等活动, 渲染节日气氛, 传递文化精神;走进村老年活动中心、中小学校、企业等场所, 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 开展文艺演出和文化辅导, 确保文化服务惠及社会各类人群。

2. 队伍管理规范化

区乡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主要由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管理, 按照各位志愿者的爱好、专业特长、意愿等安排服务项目、服务时段, 对文化志愿者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档案制度, 对每位志愿者的基本状况、服务情况、培训时间等进行认真登记, 同时发现典型, 总结经验, 推介榜样, 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支持文化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使其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更好地形成工作合力。

3. 交流沟通常态化

以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为中心, 建立了“文化志愿者之家”, 形成志愿者队伍办公、会议、学习的固定场所, 将志愿者形象、活动宣传照片等进行展示, 为文化志愿者之间提供相互沟通、相互激励的平台, 同时也让每一位来访者见证志愿者的活动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1. 对文化志愿服务的“志愿文化”理念缺乏认识, 文化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没有认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化志愿者精神, 也不了解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过程中“提升自我、快乐自我”的文化志愿者境界。对志愿服务的目的、意义认知度不足。

2. 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领域不宽

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习惯围绕“中心工作”寻求项目, 习惯于“一声令下, 万马奔腾”, 项目创新活力有限。在文化系统内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3. 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在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方面、在文化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方面, 在完善文化志愿服务运行等方面需要完善、强化。目前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或多或少带有组织色彩和“运动”色彩, 过于在口号、电视镜头方面做文章, 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 着力培养默默做文化志愿服务、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

三、加强农村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措施和建议

1. 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进一步抓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和管理

在依托公益性文化设施、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依托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基础上, 继续探索行政化推动、社会化运作和事业化管理的路子。文化志愿者队伍的规模和素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推行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建设专业化文化志愿者队伍为重点, 构建规模适宜、结构优化、管理有序、素质过硬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体系。

2. 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当中

第一, 专家学者、文娱工作者发挥带头作用。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水平, 深厚的文化功底, 能够深入农村, 联系实际, 利用自身的渊博知识为农民创造出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第二, 大学生村官发挥新生骨干作用。他们掌握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习、理解能力强, 社会见识广, 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时代接轨, 对于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十分有利。第三, 农村教师发挥补充力量作用。当前, 农村地区正在着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 农村教师便可以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帮助农民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3. 民间资本进军农村, 兴办文化产业

志愿者文化 篇11

【摘 要】大学生志愿文化是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精神保障,注重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和志愿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针对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妥善处理。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征表现和志愿文化的发展及内涵两方面进行了相应阐述,希望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和责任意识的建立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志愿服务 志愿文化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偿地参与社会服务的工作,其倡导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者行动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十多年中,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主要的参与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较高,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形成了独特优势,但同时因为起步较晚,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在长期助人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理论和模式。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手法,不仅能使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而且能让大学生个体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并且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责任意识,以满足当今各种社会问题对志愿服务的广泛需求。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征及表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好的组织基础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以青年志愿协会、服务队等社团为有形依托,充分借助党团组织的号召力与组织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整合、调动资源,组织架构相对简单,管理上相对方便,较易实现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动。同时,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特别是责任意识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经过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着更丰富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同时,大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比较善于发现新问题、学习新技能,专业水平即使不能和社会上资深的专业人士相比,但是与社会一般人员相比,专业能力优势仍非常明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具备较强的时间保障

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我国高校目前的学制为3-5年(不包括研究生阶段),以笔者从事多年志愿者组织工作的经验看,在校大学生除到了毕业年级外,都会一定程度地参与志愿工作。也就是说,在校期间学生参与志愿工作可长达2-4年。

二、大学生志愿文化的发展及内涵

从2001年开始,党和国家逐渐把志愿服务事业确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并做出总体部署,加强组织,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常态化、多元化、品牌化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转变,志愿文化也初步孕育生成。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文化具有其鲜明特征:

一是建立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志愿服务具有“利他”的共同特征。学雷锋活动是我国最具有志愿服务特征的行动,为以后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对西方志愿文化的整合扬弃。一方面,吸收西方志愿文化中的先进因素,如重视志愿者与被服务群体双方需求的满足,将志愿服务视为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将“责任”作为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改变西方以宗教作为志愿服务精神支撑的做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友善、仁爱、奉献作为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的带头作用,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条件支持。

三是把思想引领、实践育人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导向。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实现自我发展有机结合,与大学精神中共有和凸显的人文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有机融通,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从个体的自发走向群体的自觉。

四是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需求、兴趣爱好、行为选择上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有机互动,使大学生志愿文化成为青年文化的一部分。

三、结语

大学生志愿文化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内核,以利他、自愿、无偿为基本特征,是具有高校和青年学生显著特征的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责任意识的建立意义重大,其根本意义在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宗旨。大学育人,德育为先,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载体,建立志愿服务责任意识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萍.浅谈高校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1):25,27.

[2]陈敬道.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1):239-240.

志愿者文化 篇12

志愿服务文化, 即由志愿服务的性质决定的, 在志愿服务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根植于志愿者群体, 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实践性, 并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为载体的独特的文化,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包含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群体的行为文化、历史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 其核心内涵应定义为“自愿”、“无偿”、“奉献”、“互助”、“有利于社会发展”, 这种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 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统一;这种文化诠释了大学生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主题, 体现了大学生自身意义、价值;必然能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培养造就出一代具有卓越品格和良好风貌的大学生志愿者。

志愿者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体系, 应该先从思想角度去探讨和认识志愿者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的关系、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1 志愿者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的关系

精神是文化的神韵所在, 是文化主旨在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中的凝结和展现, 因此, 要倡导、弘扬一种精神必先培植、造就一种文化。文化是精神的载体和生发之地, 离开了文化的精神, 必然是苍白空洞而缺乏底蕴的。精神诠释着文化,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相比较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文化范畴更大。志愿服务文化包含着志愿者精神的内容, 志愿者精神更能够体现志愿服务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 是志愿服务文化中的价值体系部分。志愿服务文化在现代文化视角中首先应该是一种价值追求, 而志愿者精神是特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志愿者活动实践中的体现, 它的核心是一种价值追求。在这方面, 志愿者文化与志愿者精神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换言之, 志愿者文化虽然是由多个层面、多项内容构成的广义概念, 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志愿者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问题。在建设志愿者文化过程中, 只有明确这一点, 才能真正把握志愿者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导向意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志愿者文化, 并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相互动, 来确立志愿者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的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规范志愿者的思想行为, 赋予志愿者组织活力, 丰富校园文化, 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生理需要是人的最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 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这极大满足了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文化心理需要。由于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他们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价值取向等都不稳定, 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 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动力更多的是一种信念上的支持, 是对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让人间充满爱、让世界更加美好的追求。如果没有这种信念的支持, 志愿者的行为和实践只能是短暂的。因此, 要想让志愿者服务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 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必须依靠志愿者文化产生的内驱力。

志愿者文化作为“软文化”, 是理想、观念、价值、心理等诸多要素在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和表现方式上的集中体现, 是一种多功能、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形态。它能更好地诠释志愿者精神, 满足志愿者心理需要, 增强大学生对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

2.2 传播及辐射功能

文化传播和辐射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文化传播, 任何文化都不会永葆活力。大学生志愿者文化能更好地诠释和弘扬志愿者精神, 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志愿者活动, 认识到志愿者事业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深远意义, 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事业中来。

从逻辑结构来讲, 志愿者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从属关系;从文化建构角度看, 志愿者文化并不是社会文化的附庸。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功能, 是区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反作用, 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具有示范性、高层次性等特征, 使之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 不同学校志愿者组织之间, 学校内部的不同院系志愿者组织之间都有着文化的相互影响, 通过辐射、渗透和传递, 形成认同的志愿者文化热点。人才流动也是志愿者文化辐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同时, 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也都会对周围的个人或群体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3 教化功能

教化人、塑造人是文化的根本功能。志愿者活动培育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志愿者文化能融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一体, 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去。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大学生志愿者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 是一种超越现实利益的行为。这种甘于奉献的行为拓宽了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理解,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推动着他们以一种更加乐观向上的态度追求进步和完美。

2.4 凝聚功能

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教化功能的延伸。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日渐表现出群体规模的庞大性、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个体目标的分散性和群体规范的非强制性等特征。而对于庞大的志愿者群体, 要想紧紧地将志愿者凝聚在一起, 需要的是志愿者文化的内驱力。志愿者文化包涵的群体价值观念、志愿者精神、行为方式等能够激发志愿者的认同感及作为志愿者的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 从而形成群体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使志愿者个体目标整合为志愿者事业总目标。这同时也促使志愿者个体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去维护自己所从事的志愿者事业的信誉与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志愿者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 是志愿服务事业得以形成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5 价值导向功能

在志愿者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志愿者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功能, 为志愿组织提供了这样一种总体性的价值观与道德目标。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志愿者个人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志愿者超越个人价值观的局限, 而从整个事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自身的行为, 追求自身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二是对志愿者组织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志愿者文化所建立起的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引导志愿者的行为心理,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 自觉自愿地把组织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促使所有从事志愿服务的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付出有益于整个事业发展的劳动, 从而使志愿服务事业获得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

3 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志愿者服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越来越为社会各种群体所接纳, 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 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对志愿者本人、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 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面对面的集中统一的机械灌输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 实行大众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服务的教育形式, 能够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道德氛围, 使大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这种文化环境中, 并与置身其中的文化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大学生志愿者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它能融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价值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一体, 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搭建的德育平台能赋予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目标;赋予大学生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激发大学生的活力, 推动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追求至善至美、自强不息、不断前行,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3.2 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社科院的沈杰认为, 志愿行动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赖于心理基础、文化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三方面的共同支撑。而文化动力则应该是志愿者服务事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

志愿者文化给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志愿服务活动展示的文化内驱力能更好的将志愿者精神渗入大学生的思想, 唤醒志愿者主体意识, 有效地增强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能确保志愿者时刻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能为志愿服务项目创新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发展志愿者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志愿者精神, 更好地推动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志愿者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开展的重要保障, 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最为精华和核心的内容。

3.3 大学生志愿者文化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持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注重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公平和公正, 提倡团结、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追求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志愿者文化的核心志愿者精神, 是要契合社会的核心需要, 也就是提倡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友爱。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者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其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恰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完全一致。

大学生是社会的优秀群体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 肩负着实践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 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建设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是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有利保障。以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志愿服务工作遍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一方面抵制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维护和支持了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文明财富, 一方面影响和整合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的社会功效, 共同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因此, 我们需要更好地倡导、弘扬志愿者精神必先注重建设好志愿者文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倡导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大学生志愿者文化, 有利于拓展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德育工作从理论到实践, 从校园到社会的重要转变。

参考文献

[1]田庚, 杨依凡, 刘旭霞.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志愿文化导向机制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4 (4) :10-16.

[2]王素彩, 谢丽乔.弘扬青年志愿者精神培植青年志愿者文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3 (1) :30-31.

[3]余蓝.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趋向分析与德育功能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6) :21-23.

[4]李春宏, 王杏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文化内涵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11 (2) :38-40.

[5]梁艳.志愿文化是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常态的重要因素[EB/OL].北京共青团, http://www.bjyouth.gov.cn/gzyj/qcbh/266149.shtml.

上一篇:高校网络流量管理下一篇:钝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