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时间

2024-07-31

心理时间(精选6篇)

心理时间 篇1

西方学者拉斯韦尔曾于1931年在芝加哥提出过一个名词叫“预防政治学”, 主要是为了研究怎样提前预防和消除个人及群体的心理矛盾冲突, 解决潜在出现的非法或非理性的政治行为问题。对心理问题的及时反映与解决, 是预防人们产生非法或非理性政治行为的第一步。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在这种网络飞速发展与普及的背景下,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社会群体, 他们冲动非理性的性格特点, 使得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他们的政治心理进行研究, 从而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理性地行使他们的政治权利。

一、大学生及其上网的一般现状

笔者于2013年6月3日至15日对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所高校的各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394份, 有效回收率为78.8%。此次调查的被研究对象中, 男性231人, 占58.6%, 女性163人, 占41.4%;理科260人, 占66.7%, 文科占33.3%。从问卷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学生上网的一般现状:

1. 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 上网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日常获得政治信息的最重要途径

在本次成功受访的394位学生中, 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占83.5%。与此同时, 每天都会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一小时以上的学生, 其比例由十年前黄岭峻、徐浩然调查结果中的“半数”发展为89.6%, 同时高中及高中以前就开始上网的学生比例也超过了93.4%。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已基本普及。

在黄、徐的调查中显示, 只有将近39%的大学生将上网看作是获取政治信息的首选渠道。而如今本调查报告显示, 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和搜索资料的比例已高达80.7%, 其中通过上网每周主动了解政治类新闻的学生占56%, 这充分说明上网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学生获得政治信息的最重要途径。

2. 大学生的信仰整体较为缺失, 但是非党员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状况与党员大学生相比更为明显

在回答”您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尽管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 (29.3%) 比信仰东西方宗教等其他信仰的学生要多, 可是回答“没有明确的信仰”这一项的比例却高达47.6%。若将学生划分成党员和非党员两类, 如图1.1所示, 即使在党员大学生中, 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学生也稍多于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 而这一结果在非党员大学生中更为明显。随着笔者继续对党员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进一步研究后发现 (如图1.2) :在党员大学生中, 把加入党团等政治组织当作自己的理想信念的比例高于非党员的大学生, 而非党员大学生的信仰则更多的充满了功利性和盲目性。由此可见, 虽然现阶段大学生的信仰整体都较为缺失, 但非党员大学生的信仰缺失状况与党员大学生相比更为明显。

二、网络的使用时间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接触网络所产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 以及由此产生的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所表现的政治信任感、政治功效感、公民的责任感和政治冷漠。同时, 本文还将大学生从初次上网并持续使用网络的时间定义为该大学生的”网龄”, 也就是黄、徐在其研究中所提到的“上网资历”。本文还将大学生最先接触并使用网络的时间划分为“上小学前”、“小学阶段”, “中学阶段”、“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其中, 大学阶段以前就开始上网的大学生网龄一般都在3年以上, 他们可以被定义为“资深网民”, 而大学以后才开始上网的大学生则被定义为“网络新手”, 其中, 大学生中的资深网民比例已超过90.8%。

1. 网络的使用时间对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培养

根据传播学中通过电视传播效果分析研究中所发展起来的“培养理论”, 即大众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 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而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频率已经远远取代了电视,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长时间的使用网络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的建立起着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通过调查报告分析表1显示, 在问及大学生对待网上热议的政治类新闻事件的一般反应时, 回答“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和“不知道”这两项的学生中, 大学阶段才开始上网的上网资历最浅的网络新手所占的比例最高, 而选择“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项的学生比例中, 上网资历最浅的学生所占比例最低, 仅占该网龄阶段总人数的26.9%, 而其他上网资历相对较深的学生选择此项的基本上都超过了各阶段总人数的40%。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 相较于老网民大学生来说, 网龄较短的大学生在网上表达个人政治情感时相对谨慎,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政治情感的倾向和强烈程度也许并没有上网资历较深的大学生那么清楚明确。

虽然表1并不没有显示网龄长短对政治情感是否存在影响, 但从接下来的表2中可看出, 当被问到“日本政府应该及其过去的战争罪行向中国人民道歉”这一问题时, 大学阶段才开始上网的上网资历最浅的大学生回答“非常符合”的仅占34.6%, 而其他网龄相对较长的受访者选择此项的均超过38%, 其中网络使用时间最长的大学生选择此项的甚至高达60%。由此可知, 上网不仅没有淡化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 反而随着上网时间的递增而更加强烈。这似乎可以反映出, 随着大学生的上网时间越长, 其民族主义的认知和情感的外在表现越强烈。同时, 2003年黄、徐在其调查结果中也指出, 中国在校大学生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其网龄并不呈反比效应。换言之, 他俩也并不认为随着网龄的增长, 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将有所降低。这个结论与我们所提出的“上网资历可能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这一假设也并不相违背。

2. 网络的持续使用与大学生的政治功效感的增强

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以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意识的觉醒为基础, 并以其公民责任感为依托, 但是, 大学生的政治功效感则为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决策、行使政治权利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那么大学生的政治功效感到底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是否能影响政治, 能多大程度上影响政治的一种自我心理感知。有人认为它还包括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内在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对自我政治能力的认知;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指公民相信政府对于自己的参与行为会有所反应并予以重视的程度。

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曾指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 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行为获得了某种奖励和好处, 那么他往往就会倾向于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也就是说, 在政治生活中, 当公民自我感觉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 并且其政治参与所做出的努力能够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时, 他的政治效能感就会的到增强, 他的政治参与热情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种交互行为同时也保证了他政治参与行为的理性和合法性。

网络由于它的及时反应性, 可以使公民的参政行为获得政府的及时回应, 因而它对公民政治效能感的“培养”作用也是明显的。这不但可以从之前的一系列网络事件中所感知, 在这次笔者对大学生网民的调查结果中也可获得了相关证实。在本次问卷设计的里克特式量表中, 笔者希望被访者针对“网络投票、签名或发帖来表达意见会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这一说法给出自己的主观倾向等级。根据表3显示, 选择“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一般符合”这三项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高中及高中以前就开始上网的老网民大学生,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投票、签名或发帖等政治参与行为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大学生中约72%的网络新手则认为这一观点“不太符合”。这说明和资深网民相比, 网络新手对于自己的参政行为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相对较弱, 即他们的政治功效感相对较弱。反过来说也就是, 调查结果显示上网时间较长的资深网民的政治功效感要高于网络新手。

三、结论

早在2010年就发布的《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中提出, 当今公民的维权渠道已经从“上诉”、“上访”发展到了“上网”。可见, 现阶段我国网民网络参政的影响力已不容小觑。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之一, 他们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受到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影响。而基于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 本研究的重点也只是着眼于网络的使用时间是否会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影响这一点上。当然, 由于“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并且本次的调查范围也仅限于两所高校的394名大学生群体, 因此, 仅仅从这394名大学生的上网使用时间这一角度出发所得到的调查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能够作为此类问题研究的最终结论, 还需要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印证。

但若仅从上网的使用时间这一角度来看, 我们的调查结果是: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即网龄越长的大学生,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更为明显, 他们的政治功效感也越强, 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也越高。

参考文献

[1]Harold D.Lasswell, Psychopathology and politic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1, p.197

[2]赵跃先.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12

[3]黄岭峻, 徐浩然.互联网与中国在校大学生政治意识关系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03 (25)

[4]阮晨欢.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变迁[D].吉林大学, 2011

[5]曹杰.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讨会举行——《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发布[N].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0-11-23

心理时间 篇2

心理咨询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传统的心理咨询认为一次心理咨询需要45-50分钟,但为了计费方便,现在大多是一个小时,这些是一次心理咨询所需要的时间,那治愈一个求助者需要多久呢?短期一般二到五次,中期六到二十次,长期二十次以上。一次间隔一周左右,具体安排需要看双方的情况。有相当多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心理咨询不能一两次就把问题解决呢,可能是心理医生想多收钱,医院的医生也是这样。为什么需要多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融冰”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一件事情,就出现了心理问题,可能只需要几天,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但他已经自己“暗地里”酝酿了很久,

这些问题可能是求助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给给建议而已。其实真正的心理咨询并非这么简单,需要全面了解个人情况,还有区别信息中的真伪,以及来自求助者有意无意发出的“挑战”,如:阻抗,移情。这些不仅耗费时间,更耗费心理咨询师的心智和精力,一次咨询下来咨询师往往是精疲力尽,如果不成功更是雪上加霜。

心理咨询一般是四到六次为一个疗程或单元。心理咨询的时间长短是根据病情、当事人、心理咨询师来决定的。病情越严重则费时越长,以及心理问题的性质。求助者的咨询目标越高,领悟能力越差,越不配合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还有就是求助者的年龄,职业等因素。决定时间长短的还有心理咨询师,首先是水平,其次是所用的方法。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需要的时间是有差别的。

心理时间 篇3

迟到现象广泛存在,应对的角度与方式也有所不同,解决策略的差异缘于对迟到理解的不同。迟到在本质上是对时间契约的违背,迟到现象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时间契约的不履行、时间契约的破裂、时间契约的违背三种,其内在的心理逻辑也对应着三个层次:对规则与纪律的冲击、对制度伦理的打破以及对家庭、学校权力结构的挑战。时间契约作为学校规则执行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提升点,对应三种解决模式:预防模式、应对模式及“六步”的综合模式。只有了解时间契约的深层心理逻辑,才能真正处理和解决以迟到现象为代表的学校规则问题。

时间契约 迟到 心理逻辑

迟到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只要有管理、规范存在的地方,就有迟到现象。表面上,迟到是打破了某些纪律的约束,而本质上,迟到现象是对时间契约的违背。时间契约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心理契约的一种。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时间契约具有心理契约的所有特征:时间契约反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间契约的签订通常是未书面化的;时间契约中反映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时间管理的内在期望,而且这种期待往往比较模糊,具有内隐性[2];任何契约都可能被打破,时间契约的打破同样也包括三个过程,即承诺未履行、契约破裂和契约被违背[2];时间契约的时间规定有多种类型,如分配性的、教学性的、投入性的等[3]。因此,明确时间契约的功能,了解时间契约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内在的心理逻辑[4],有助于合理地解决迟到问题。

一、时间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功能

1.时间契约是学校规则执行的重要方式

学校规则是一种规范,是由学校制订的[5],学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的集合体,在操作上可以具体化的学校制度。学校是具有多重关系(人、学校、家庭、社会)、多层关系(管理者、教师、学生、非教师)的群体机构,各种矛盾纷繁复杂,因此制订有效的学校规则,对于维护学校秩序、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保障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是群体教育,质量评估重要的标准就是“效率”。学校教育要保证高效,时间维度是不可忽视的。在学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需要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必要的教育内容,所有的教育过程都需要在时间契约的框架下才能有效完成。因此,时间契约是保证学校规则能够顺利执行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其本身也是学校规则有效执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2.时间契约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提升点

时间管理代表个人对自我的控制和规划,生命的质量取决于时间管理的质量与运用[6]。时间契约是群体时间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时间契约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动态性[7],比如,学校规定学生到校的时间是早七点,有些班级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早点进入学习状态,就主观地规定本班到校的时间为早上六点五十五;有些班规定的时间是六点五十,教师更愿意看到在学校规定的时间之前,学生已经秩序井然了,同时,也向学校展示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水平等。因此,这种主观性与动态性客观上反映了教师的道德准则,的确也有很多学校是将教师到校时间的早晚或在学校工作时间的长短作为衡量职业道德的重要指标。时间契约也具有隐蔽性,学校到校时间一开始规定可能是为了让学生们晨起读书、做珍惜时间的人,具有非正式性,最后所有的学校似乎一致地都将到校时间早于一般的上班时间,学校和社会在这一点上(避开上班的高峰期)形成某种默契。这种内隐性使得时间契约具有非正式性,没有极明确的约束力。因此,学生对时间契约的遵从代表了学生自觉自愿和自我的道德水平。时间契约的维护需要契约双方都具备一定的道德准则,应该说,时间契约为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提升点。

二、迟到现象对时间契约违背的心理逻辑分析

迟到就是对时间契约的违背,这种违背其深层的原因是契约约定的双方使时间契约本身处于危机状态,进而强制执行导致时间契约的破裂等[8],也就是说时间契约的违背存在着内在的心理逻辑,是不同矛盾状态的体现。

1.对规则与纪律的冲击

时间契约被打破的第一阶段是承诺未履行。部分组织成员出于各种个人原因没能遵守时间契约,就是迟到了。如果仅仅是将这种迟到现象归结为个人问题,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但当迟到现象经常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或者迟到现象频繁地发生时,就对时间契约本身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此时迟到现象就已经不再是个体问题或偶然事件,而变成了对学校规则和纪律的冲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对规则和纪律的维护。此时最常出现的矛盾就是自由与纪律之争[9],时间契约的违背者会强调他具有某种自由(因为他是学校的主人,所以可以自由出入学校、教室等),而管理者则强调他们不但不拥有这种自由,而且这种违纪现象是不可被接受的,理由是时间契约作为学校制度的一部分,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与维持教学秩序有关[10],因此不可违背。两者的冲突实际上是个别学生对学校这种默契规定的冲击。

2.对制度伦理的打破

时间契约被打破的第二阶段是契约破裂。契约破裂可能来自于维护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的破裂,打破了时间契约本来的默契,也可能是对制度伦理的质疑。所谓制度伦理,指的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更深层次指的是制度本身是否具有道德理念、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11]。时间契约本身的不合理性就是制度不合伦理的表现。比如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到校或起床过早,甚至违背了一个人生理承受的极限。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建议,青少年每天最佳睡眠时间是9小时45分。而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学生都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8个小时都不到,学生起床艰难,上学的过程变得异常痛苦,迟到也就成必然了。傅淳华提到:“简单而不失周密的时间表,学生的肉体生命在绝对严格的时间表中隐匿了。”[10]因为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契约被打破。学校教育既然以“效率”作为核心追求,管理者为保证无限的高效,时间制度就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学校和管理者往往就是利用这一制度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控制[10]。这样就失去了制度本身的德性,任何制度上的缺失实际上也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伦理缺失[10],时间契约自然也就破裂了,被打破只是早晚的问题。

3.对家庭、学校权力结构的挑战

时间契约打破的第三个阶段是契约违背。当迟到既非偶然的个人原因,又非制度本身规定的不合理,这时候再迟到经常被称为主观故意。事实上,迟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契约不履行、破裂,而完全是对契约的主观违背。迟到只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出对家庭、学校这些权力结构的挑战。首先,这种挑战与时间契约规定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学生迟到只是因为这样的现象最能引发管理者的情绪反应,这才是迟到者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其二,由于管理者(学校、家庭)与被管理者(学生)对纪律问题的探讨和处理有不同的理解[3],学生尝试使用打破某一纪律约束的方式来试探管理者的容忍度或惩罚界限,而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迟到,因为时间契约在学校管理中最具代表性、存在也广泛;其三,一个组织在制定规则时存在着某种规则执行文化[12],就是在规则执行过程中的成员是不平等的。有强势者,同样也有弱势者,学生由于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评判者,自然就成了惩罚的承担者,这种不平等引发了被管理者(学生)的不满,为挑战这种权利构成,学生就会挑选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契约来违背,每一次迟到都会让管理者“发现”,频率一定超过管理者的“极限忍耐度”,这种“被发现”、“被惩罚”是他们对让他们心生不满的权利机构(学校和家庭)的挑战。

三、中学生迟到现象的合理应对

因为迟到现象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为此针对的处理方式也相应有所区别,如预防性、反应性和综合性模式等[13]。

1.预防性模式——针对时间契约的不履行

由于时间契约不履行往往出自于个别原因,任何时间契约的双方都可能由于诸如天气、塞车、家庭的原因而迟到,这样的迟到是可被接受也可被原谅的,但前提是必须“真实”。所以预防性模式与其说是一种控制不如说是对诚信的考量。这也是契约维持的初衷,双方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因此,预防性模式关键在于对诚信的明确化,以保证时间契约履行双方自觉、自愿维护。

诚信的明确化包括三部分:一是明确诚信范畴。所有时间契约方都应纳入到范畴中来,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绝不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的。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当学校领导到校较早的时候,教师们不好意思迟到,当教师到校早的时候,学生也会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原因就在于此。二是明确诚信度、量化诚信值。量化诚信值可以这样操作,给每个时间契约成员确定的诚信值(如100),当契约不履行时就会去除一些诚信值,如不履行行为持续发生则以倍分的方式去除,当诚信值低于一定级数时,则代表理由的可接受度,如90~100代表可接受、80~90代表尚可接受、70~80代表勉强接受、低于70代表不可容忍并进入相应的惩罚阶段。第三部分就是时间契约不履行的惩罚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屡次出现迟到现象的学生,由于在第二部分诚信值的降低上已经得到相应的损失,所以针对迟到现象的惩罚只针对这一次,也只是这次,不可“连坐”过去。由于个体的迟到影响了集体的教学时间,所以采用的惩罚手段应该以个体为集体服务的方式来完成,不得以任何精神、刺激心灵的方式来惩罚学生。

2.反应性模式——针对时间契约的破裂

时间契约破裂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伦理被打破了,要么是契约规定不合理,要么是契约维持方式不合理。判断时间契约是否破裂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迟到的人不局限于个人,往往以群体状态出现,反映出契约的不认同是广泛性的;二是迟到频率高,因为不合伦理的契约被打破的可能非常大。所以当迟到人数激增、频率迅速提高的时候就要启动反应模式,思考时间契约本身的合理性问题,思考是否需要更订契约的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出于管理者自尊或其他原因,不愿意面对契约的不合理,而是僵化地维持原有的时间契约[14],学生在契约的订立与执行上没有任何自主权利,管理者采用高控制的方式管理学生,但这种控制只是暂时缓解,很快就会陷入到更高频、高数量的时间契约被打破的状态。因此,要与学生进行探讨,共同分析时间契约的根本目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契约只有得到中学生心理上的认可才具备实施的可能[15]。完善时间契约的内容,将学校的时间分类为教学时间、活动时间、自主时间,并按照时间性质的不同,丰富时间契约维持的方式,如影响性策略、行为矫正的策略、认知行为矫正策略等[3],以更灵活的方式反应。

3.综合模式——针对时间契约的违背

根据前面的讨论,时间契约违背的原因已不再是契约本身,而成为权利结构被打破的象征。面对这样的境遇,戈登提出了六步解决法[16],采用综合模式,具体见图1。

综合模式以六步完成:确定和详细地说明时间契约的内容,包括学校时间的分类、维护方式与具体要求;列出时间契约被打破的三个层次及具体表现;对每一次的迟到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方案选择,选出人人都同意的解决方案;详细检验所选择的方法,做出最后决策;解决方案的具体实施,实施行为契约[17],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契约双方对已解决的过程进行分析评价,补充方案或再次明晰具体操作。通过六步解决的综合模式,将迟到现象从控制转向自觉,管理从静态结构向过程管理转化[18],最终完善时间契约的管理与维护。

迟到可以说是最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学校时间契约的遵从问题。作为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心理契约,迟到现象从层次上可以分为时间契约的不履行、时间契约的破裂、时间契约的违背三种,其内在的心理逻辑也对应着三个层次:对规则与纪律的冲击、对制度伦理的打破以及对家庭、学校权力结构的挑战。针对不同层次的迟到现象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表面上看,似乎复杂化了学校的一个简单问题,然而只有了解时间契约的深层心理逻辑,才能真正维持、处理和解决以迟到现象为代表的学校规则问题,并为学校其他规则问题的解决与维护提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田飞.师生心理契约期望对学风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07(6).

[2] 魏峰,张文贤.国外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3] 安珑山.课堂管理研究二十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 吴小鸥.论教育中的心理契约[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5] 胡金木,王云.校规的制度德性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

[6] 毕重增,彭香萍.拖延: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区分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7] 申来津.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J].教育研究,2003(9).

[8] 杜志强,汪昌权.基于心理契约的教师权力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

[9] 崔驰宇.管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J].才智,2009(19).

[10] 傅淳华.学校时间制度的德性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

[11] 罗健.制度伦理:提升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09(1).

[12] 许少新.从“教师拖堂”与“处理迟到”现象看规则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2A).

[13] 王桂平等.国外关于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6).

[14] 郭宝仙.开展契约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15] 邱高明,吕济彩.浅谈行为契约在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16] Charms,C.建立课堂纪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7] 周小宋,李美华.美国课堂管理中的新方法:行为契约[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18] 张东,李森.课堂管理创新:内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

心理时间 篇4

关键词:学业拖延,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

0 引言

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学业任务中的延迟和拖延行为,主要指故意而且没有必要的推迟开始或者完成与学业相关的任务。Ellis和Knaus研究发现,高达95%的大学生有过学业拖延的情况[1],Solomon&Rothblum(1984)研究发现有一半的大学生报告在学业任务中至少有一半时间会拖延[2],并且这种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业拖延现象[4,5]。同时研究者们发现,学业拖延行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积极主动学习行为的减少,致使学业成绩下降[6]。另一方面表现为长期拖延的个体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内疚、低水平的自尊等负面情绪,甚至更易患免疫系统的疾病。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时间管理能力和心理控制源作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对拖延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一些依据。

1 方法

1.1 被试

从陕西省四所高校随机抽取300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样本包括各个年级的学生,其中男101人,女183人;大一96人,大二81人,大三62人,大四45人;文史类150人,理工类134人。

1.2 调查工具

1.2.1 学业拖延量表(PASS)

采用Solomon和Rothblum编制的学业拖延量表。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拖延程度(18个项目),第二部分测量拖延的原因(26个项目)。本研究并未对拖延的原因进行测试。

1.2.2 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由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三个分量表组成。量表采用Likerts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分至5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也越高。

1.2.3 心理控制源量表(I-E LCS)

采用Rotter编制的心理控制源量表[7]。该量表含有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记分时只对外控性选择记1分,内控选择不计分,得分范围在0(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得分越高,越趋于外控性。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程序

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程序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完成。

2 结果

2.1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不高,平均数为27.98,并未达到均数36(偶尔拖延)学业拖延程度高于36分者仅达18.7%,而报告学业拖延水平非常严重(得分大于48分)的被试为1名。对学习任务的拖延与其非学习任务的拖延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低于非学习任务(p<0.01)。

2.2 大学生学业拖延在性别、学科的差异检验(表1)

结果表明,男女学生在总体的学业拖延和各类任务上拖延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减少拖延行为的愿望更强烈(p<0.01);在总体学业拖延和非学习有关任务维度上,理科的拖延程度更高(p<0.05),文科学生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高于理科(p<0.05),在减少拖延的愿望中,文科学生减少拖延的愿望显著高于理科学生p<0.05。

2.3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表2)

注:*p<0.05**P<0.01.

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得分与非学业任务的拖延呈显著正相关。

2.4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相关(表3)

注:*p<0.05**P<0.01.

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学业拖延总分、学习任务的拖延呈显著负相关;时间监控观与学业拖延总分、学习任务的拖延呈显著负相关,时间效能感与学业拖延总分及学习任务、非学习任务的拖延均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减少拖延行为的愿望呈显著正相关。

3 分析和讨论

3.1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不高,这与甘良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严格而规律,进入大学后,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得大多数学生仍能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在学习有关任务上的拖延程度低于非学习任务。原因可能是我国大学采用学分制教学,学业成绩和毕业证、学位证有直接联系,因此学习任务得到了大学生更多的重视,而参加学术报告等非学习任务即使拖延也不会给个体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相对于学业任务拖延程度较高,这和石轶的研究结果一致[9]。

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容易发生学业拖延,且主要表现为非学习任务的拖延,这和赵婉黎的结论基本一致[10]。可能是因为理科生课业任务、实验等难度较大,容易使个体产生焦虑情绪和逃避任务的行为,因此容易产生拖延行为,但由于理科学习强调日积月累,重视平时的练习、实验、作业,教师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学习任务的拖延较少,但例如听学术报告等非学习任务则容易产生拖延。

3.2 心理控制源和学业拖延的关系

研究表明越外控的学生,在非学业任务上越容易拖延。这可能是因为外控者更愿意将事件结果归因为外部力量,而非学习任务主要指的是管理任务的执行、出席会议等一般情况,对学生的约束程度低,因此学生更容易产生拖延。

3.3 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业拖延的关系

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能力越强,学业拖延程度越低,这与毕重增、彭香萍研究结果一致[11]。这说明在大学生学习活动中,时间管理能力是和学业拖延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个体越能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对时间的安排、计划能力越强强,越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学业拖延行为也不易出现。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两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学业拖延行为。

4.2 建议

心理剧剧本大赛通知及时间安排 篇5

亲爱的同学们: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特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把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为学生提供一个审视自己、促进心理健康的平台,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市即将开展“首届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展评活动”,将在各中小学选取优秀作品参赛,获奖作品将在全市展演。为积极响应这次活动,给大家提供展示的平台,我校将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大赛。现将创作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参赛对象

七中育才全体学生

2、剧本内容要求

(1)主题:主题的选择和取材应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原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典型性。如:环境适应、学业问题、亲子关系、青春期情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主题应充分反映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心理矛盾冲突和困惑烦恼,以及在自我探索、同伴互助中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和领悟等,实现心灵的成长。

(2)内容:内容应突出角色内在心理冲突与心理协调的过程,注重心理矛盾的展现与解决,以能给中学生启迪为目标。保证剧本的原创性。

(3)字数:字数不少于2000字。

3、剧本格式要求

校园心理剧剧本格式包括要素:

(1)剧情简介

(2)角色介绍

(3)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用旁白交代事件发展和角色的内心独白。

(4)最好以分幕的形式表现。

4、评选标准

(1)主题(25分):主题鲜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教育和启示意义。适合学生表演。

(2)内容(25分):能充分表达主题。内容健康、向上、生动。能形象的体现学生的内心世界。

(3)语言(25分):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具有中学生的语言特点。剧中对白能很好的体现人物性格,能生动的刻画人物内心冲突。

(4)形式(25分):表现形式多样生动、实用有效,能很好的感染读者。

5、评选时间安排(1)10月1日—7日:学生剧本创作。

(2)10月8日:学生将剧本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参照第四条评选标准筛选出10份高质量作品交由心理成长中心。

(3)10月9日:学校校园心理剧剧本小组对参选作品进行评比,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一等奖将作为我校优秀心理剧素材,编排成剧,参加成都市首届校园心理剧展评大赛。获奖作品都将由学校统一颁发奖状,并按班级规定进行相应的操行分奖励。

(4)后期学校将获奖作品汇编成册,作为我校第一本校园心理剧剧本集。

附件:校园心理剧剧本示例

(作者:姓名

班级)

<剧情简介>

沉默自卑的林冉与冷漠孤傲的宇文鑫本是普普通通的同班同学,因为一次意外的泼水事件,他们的世界渐渐有了交集„„林冉的家庭濒临决裂,她却只能独自舔着伤口;宇文鑫唯一感觉温暖的哥哥,在她还未长大的时候就离开了世界。于是,宇文鑫变得越来越冷漠,两个同样渴望温暖的孩子,最终再一次误打误撞的想就中相互敞开了心扉,开导了彼此,获得了重新微笑的力量。

<人物简介> 林冉:性格安静,不爱说话。甚至有些孤僻的初一学生。由于父母的吵架升级而愈加将心事埋藏在心底,软弱而无助。

宇文鑫:小时候失去最爱的哥哥后,性格逐渐淡漠的初一学生。与林冉同伴,不喜好凑热闹,在同学中间有一定地位。但不是坏学生。林冉父母:濒临离婚边缘的夫妻,吵架对林冉影响很大。

宇俊阳:宇文鑫的哥哥。在宇文鑫小时候因车祸去世。对宇文鑫体贴呵护,是宇文鑫的精神支柱。

道具:桌椅,拖把、桶、杯子、书包

第一幕

一个人的孤单

旁白:你能,给我一个拥抱吗?即使这世界这般寒冷,这般绝望,即使尽力逃离也无法找到这漫天悲伤的出口;即使伤痕累累,即使我再也没有力气向前飞了,我还是想要告诉自己相信,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她能牵着我的手,牵着我的手走出这阴霾的桎梏,让我看见幸福的所在。可是,你能找到我吗?在这茫茫人海中,你能找到我吗?(下课铃声)

(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收拾书包结伴回家,同学甲乙丙丁排桌子、扫地、聊天等。林冉吃力的提着水桶,捞出一块沾满污渍的抹布拧干,用手将它甩开。宇文鑫拽起书包经过,林冉甩出的污水飞溅到宇文鑫身上时,宇文鑫下意识地往后一躲,却还是被溅上了水渍,宇文鑫瞥了一眼林冉,低头擦拭着被弄脏的外套)

林冉(慌忙的把甩出的抹布收回来,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对不起„„(一旁的王思宇凑了过来)

王思宇:(大声地)你怎么这么蠢啊?学习不好就算了,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同学聚拢过来)看到你我就觉得发愁!整天就神经兮兮的,跟个鬼似得。„„„„„„(内容省略)

第二幕

记忆中的海棠花

„„„„

第三幕一起走的未来

„„„„„„

七中育才校园心理剧演员、学生导演招募开始啦!

为有效推进我校校园心理剧后期排演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剧的创作中来,特面向全校学生招聘校园心理剧演员及学生导演,相关要求如下:

1、招聘对象

全体学生

2、招聘要求

演员要求:

(1)理解力:能很好的理解剧本所表达的含义。

(2)想象力:对剧本描绘的已经充满想象。

(3)表现力:能依靠肢体、语言、表情传递出剧本的思想情感,能用激情 感动观众。

学生导演要求:

(1)理解力:能很好的理解剧本的每一个细节。

(2)独创性:对演员的表现方式、场景布置、音乐配置等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协调能力:能总体把握排练进度,协调更方面工作,保证排练顺利进行。

报名方式:

有意愿者于10月8日—10月14日到心理成长中心报名。

校园心理剧编排时间安排,请大家注意哦!1、9月28—30日,完成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大赛方案,班主任动员学生广泛参与。2、10月8日:各班收集剧本,筛选优秀作品。3、10月9—10日:各班将优秀作品将于心理成长中心。剧本小组人员对上交作品进行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4、10月11日—16日:剧本小组打磨剧本。同时全校范围内招聘心理剧演员及学生导演。5、10月17日—10月30日:排练、调整心理剧。采购背景、道具、准备服装等相关物品。6、11月1日—11月6日:录制 7、11月7日—11月10日:后期制作8、11月11日上交光盘和剧本

成都七中育才心理成长中心

心理时间 篇6

关键词 子宫全切 心理干预 护理 负性情绪

子宫全切术是妇科常见手术,该手术主要适用于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等病症[1]。该术式的实施对女性患者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都会造成极大的创伤,尤其是负面影响极大。致使许多患者在心理与精神上均承受较大的刺激,而产生非常强烈的恐惧、焦虑、抑郁、狂躁、不合作,甚至是敌对等情绪,这不但会直接影响到麻醉及手术的顺利进行,也对患者术后的恢复造成极大影响[2]。本文就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心理干預护理工作对患者在术前、术后的负性情绪、睡眠的改善作用。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行子宫全切术患者87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44例,对照组43例。干预组年龄32~58岁,均已婚;病程10个月~6.5年;经产妇43例,未产妇1例,2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腺肌症,29例子宫肌瘤。对照组年龄33~59岁,均已婚;病程9个月~7.5年;经产妇43例,3例子宫内膜癌,13例子宫腺肌症,27例子宫肌瘤。经临床检查确诊,以上87例患者且呈子宫全切术指征;均无失眠病史、精神病史;均对子宫全切手术知情。两组年龄、文化、职业、家庭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方法:87例患者均入院时进行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时间为10分钟;术后第7天则进行第二次调查问卷填写,时间也为10分钟。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干预组除行常规性护理工作之外,又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干预的护理工作。其方法:①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当患者入院之后,责任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并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与患者相关的一切情况。为以后的进一步沟通与护理工作打好基础。②做好手术的相关介绍:责任护士要在术前,用简洁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关于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术前、术中、术后需要患者配合及其注意事项。③为心理干预:在与患者建立起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之后,责任护士则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与情绪上的波动与变化,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从中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并以认同其内心体验的方式,在与患者讲清关系之后,对患者加以鼓励,对其所存在的疑虑进行有针对性的排解、疏导工作。同时,还要给患者讲清术后对夫妻生活影响不大,并积极做好其丈夫的思想工作,由其丈夫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配合,这一点也尤为重要。④睡眠指导:对患者进行正确的睡眠知识教育及其重要性,并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⑤行为干预:对于负性情绪极高的患者,也要适时教育其找出一种正确、有效的宣泄感情的方法,以减轻其内心的压力、压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采取腹式深呼吸法、瑜伽冥想法等可以全面放松肌肉、思想的方法,以全面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更好地促进其睡眠,并提高睡眠质量。同时,还积极鼓励患者听一些舒缓、柔和、轻快的轻音乐,或是患者自己喜欢的、有助于放松心情的音乐。这样不但可以令患者的心情得以放松,还可以转移患者压抑、焦虑等心理,并逐渐将这些负面影响慢慢淡化,还有助于患者更好的提高睡眠质量。

结 果

通过所有患者所填写的两次调查问卷,再结合对44例干预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发现干预组对手术及未来生活的信心极大地增强,其抑郁、焦虑情绪都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同时其睡眠时间也较对照组延长显著(P<0.01),差异极为明显。

讨 论

子宫全切术的实施对女性患者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均造成极大的创伤,尤其是负面影响极大。致使许多患者在心理与精神上均承受不了这样的刺激,而产生非常强烈的焦虑、抑郁、狂躁、不合作,甚至是敌对等情绪,这是由于患者担心失去了生育功能,以及未来的性功能及性生活的不和谐等,这种负性情绪往往会贯穿于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甚至会一直延续至以后的日常生活中[3]

研究中,科学、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结合护士良好的沟通、疏导技巧以及娴熟的护理能力,力求通过心理干预护理手段将患者的负性情绪降到最低,加强其睡眠质量,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不但可以促使手术的顺利进行,还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通过本研究观察显示,干预组通过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大大提高了患者手术信心,其抑郁、焦虑情绪都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同时其睡眠时间也较对照组延长很多,这也说明,正确、合理的心理干预护理可以全面降低负性情绪,有效地避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加快其康复,并对术后及未来生活充满乐观态度。故此,该护理方法具有极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明凤.心理干预应用于宫颈糜烂患者对其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45-46.

2 曾馨文.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5):152-153.

上一篇:毕业生的求职抑郁症论文下一篇:在线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