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文教学方法(共12篇)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篇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应该做“下水”作文, 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但在我们的繁重的教学工作中, 除了论文外, 许多老师几乎不再动笔写东西, 更不用说与学生一起“写作文”了, 这对于作文教学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还是从有利于语文教学方面来看, 教师写作“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一、“下水文”能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
对于下水作文的作用, 历来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反对者认为教师的“下水文”会受到教师的生活阅历、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师写作时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限制, 对学生并无太大的指导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教师如果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会造成“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的后果。这两种看法前者不值一驳: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多为成年人的作品, 绝大多数不也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么?对于后一个问题, 回答是, 只要充分酝酿, 精心修改, 身为语文教师就一定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 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教师除了专业论文之外, 还应当能自由运用各种文体写作。护士们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创作出《护士日记》, 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比一般人更热爱写作。写作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 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 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旧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般要求是“出口成章, 下笔能文”, 如果今天连教师都做不到这一点, 祖国语文教育就很难发展了。从这个角度来看, 语文教师写“下水文”实质上也是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下水文”能对作文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作用
有些同行, 平时作文训练出题随意性较大, 效率不高, 吃力不讨好, 学生抱怨。还有一些教师在作文训练时出题仅仅从体裁、题材、高考命题要求或者趋势这些角度来考虑, 很少考虑中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作文命题不是陈旧不堪, 就是难以把握, 导致的直接后果要么是学生直接翻作文选, 要么是用八股式的老一套来应付, 学生对不感兴趣或者非常陌生的题目甚至话题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多角度思维, 久而久之就会对作文课和作文练习产生厌倦。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同题作文, 情况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命题时会慎重一些。那么“下水问”能对作文教学产生哪些具体的指导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教师对“下水文”有不同的做法和感受。有一位教师在写下水文时, 从不把自己的作文给学生当范文用, 更多的时候是和学生比赛。他事前告诉学生, 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写, 看谁写得更好, 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咱们大家一起评, 看老师的作文怎么样。有好多次评最佳作文时, 学生评的不是他。这时候他就不是老师了, 而是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 师生是平等的, 互相欣赏, 又互相批评。这时学生对作文非常感兴趣, 和老师比赛, 有时还超过老师, 这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我通常的做法则是不提前告诉学生哪篇文章是我写的, 而是把它混在几篇不同风格的学生优秀习作里, 让学生来找, 这样学生兴趣盎然, 又提高了鉴赏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 提高评价质量。
教师讲作文难免有两种倾向, 对好一点儿的作文盛赞不已, 对较差的作文则比较挑剔。这样的评价容易失之偏颇, 有时难以让学生心服。如果老师能以自己的作文为例谈谈, 无疑会有说服力。一次给学生布置以“路”为话题的作文, 学生的习作选择的角度较为偏狭, 谈“人生之路”“成长之路”的较多。我写了两篇下水文, 分别从人类道德的进化来谈人类文明之路, 从家长抚育孩子的艰难来谈孩子的成长之路。学生看了之后感觉眼前一亮, 这时再来评价学生作文的思路单一, 学生心服口服, 也懂得了多角度构思的好处, 初步掌握了一些多角度构思的方法。
3. 师生交流思想。
有的语文老师不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上课来, 下课走。师生的思想交流看似与教学无关, 其实不然。在作文教学时谈谈和学生交流“我是怎么想的”, 在作文课堂上说说“老师独有的思考”, 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独特的熏陶, 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大有裨益。“下水作文”就是这种交流的重要媒介。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 老师读后有何种感悟, 同一件事情, 老师是什么看法怎样评价, 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让我们把下水作文坚持下去, 让站在讲台高处的老师离学生更近些。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篇2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知阅读和写作这两项训练最难,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语文水平必须把阅读与写作抓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却常常让老师和学生都叫苦不迭,老师们抱怨学生下笔无物,没有真实感受,学生们则真的文章空洞,无话可说。
2013年12月18日,我校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刘军老师为四年级学生执教习作:编写童话。刘老师的课让我们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刘老师的整堂作文课很自然、朴实,并没有什么花架子,而学生却上得津津乐道,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使我不得不佩服刘老师的教学方法。这堂作文课,刘老师的导入就很特别,开始时和学生像朋友聊天一样,从一双袜子开始,让孩子去猜,自然地以一则故事过渡到这节作文课的主题“编写童话”,然后,引导孩子们明确编写童话的几个要点,教给了学生这些方法后就开始给范围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引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听完课有一种感觉:自然、亲切、简约,有情趣。这也为我今后的作文教学课指明了一些方向: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教师巧妙地设计吸引学生而且是与本节作文课息息相关的导入活动,才能够更大地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二、巧妙地引导,“帮”学生想要。想让孩子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看书也
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一旦让他们运用到作文中就有一定的难度,一可能是想不起来,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因此,我们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例如刘老师的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这样就帮孩子把他们小脑袋里的好词好句都挖出来,挖出来后还可以一个个板书在黑板上,引学生回忆,帮助学生再次理解。
三、有条理的板书,引导写作方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一篇童话故事,难度应该不大,但为了要照顾全班的学生,刘老师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孩子们明确怎样的童话故事才是令人喜爱的。此后再有了老师给提示作文,学生开始展开想象的翅膀,我手写我心,下笔写作文就这样水到渠成了。一节作文课,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而且感到乐趣无穷,收获甚大。
教师朗诵,让作文教学不再枯燥 篇3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一些优秀的文章来提高学生练习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本文就教师朗诵的内容及如何通过朗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朗诵文章 初中作文教学 趣味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认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非常枯燥,因为作文是一类综合性的学习形式,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上自己精神情感的表达以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作文。教师是学生上课做好的榜样,如果教师能够在上课时给学生朗读各类文章,让学生在听文章中有所启发有所悟。
一、讲故事,培养学生叙述事件能力
初中生非常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喜欢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的给学生挑选一些有趣的故事在课堂或者自习上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听,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猜测和想象故事内容,当教师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内容以记叙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因此写起来也会非常投入。
比如在给七年级学生上语文课的时候,当上到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一环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在上作文课的时候给大家朗诵一段“舒克和贝塔”的小故事,这个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喜爱,很多初中生都非常熟悉,但出自教师口中的舒克和贝塔还是第一次听到,因此学生会感到非常新鲜,教师本次讲的是舒克第一次找到坦克时的情景,舒克被小花猫追赶,无奈进入到坦克中,将小花猫打的落花流水,学生们听得非常入神,大家边听边在下面与同学悄悄交流,当教师讲完故事后,大家都受益匪浅,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这一段故事怎么样,好听吗?”学生们纷纷表示好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谁能给我们说一下这段故事主要讲的内容啊?”“主要讲的是舒克是如何成为坦克手的。”教师说:“对,非常好,那么舒克是如何当成坦克手的呢?大家好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今天就以这一命题写一篇记叙文。”
由于大家听教师故事非常认真,加上对这段故事非常熟悉,学生写起来会更加轻松和自如。
二、读报纸,培养学生抒发情感能力
读报纸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督促学生在课下阅读报纸,但很少有给学生课堂上朗读报纸内容的,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有选择性的朗读一些实时新闻,让学生在听新闻的同时自主的与课文内容进行结合,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
比如在讲授《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一文时,为了更好地烘托神州五号非常起飞的一瞬间及起飞后举国欢庆的场景,教师给学生摘选了几段中国神州五号非常起飞成功后全球各大报纸的文章,并在全班进行大声的朗读:“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使中国跻身宇航强国的行列。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向世界展现出其正在不断提升的技术能力,奠定了其未来在太空的地位,同时有助于振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宇宙飞船成功发射使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并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重大历史性事件。教师以慷慨激昂的言辞进行朗读,学生们听得非常激动,当教师念完这些新闻后,这样引导学生:“听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新闻,大家心情是什么样的?”“太激动了。”“为祖国感到骄傲。”“我要加倍努力,将来为祖国奉献更多力量。”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想以作文的形式书写出来。
三、读原创,培养学生综合写作能力
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当教师亲自做一件事情时,学生更会表现出超强的模仿心理。为此教师在上作文课前写好一篇作文,并在学生写作文前将自己写好的作文朗读给学生听,收到教师的启发,学生们会产生极强的写作欲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比如在“利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这一写作环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作文:“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事物,今天大家就以水为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一篇散文来。”教师布置完这篇作文后,学生纷纷表示题目太难,不知道如何写作,见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大家觉得作文很难吗?这样吧,我们一起来做个PK好不好,我和大家一起写这篇作文,明天我先朗读我的作文,随后大家再朗读自己的作文,大家看看谁的好怎么样?”学生们一听说教师也要写作文,纷纷来了动力,于是回家查资料、动脑想,第二天大家纷纷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总之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写作能力,为此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朗读一些文章。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朗读一些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提高叙述能力,其次可以给学生读报纸内容,让学生边听文章边抒发情感,最后教师可以将自己写的作文朗读出来,刺激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
【参考文献】
【1】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
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篇4
1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拓宽学生的视野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 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 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 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 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 我还组织学生交流, 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 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 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 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 利用家长会的机会, 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 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 打动了广大家长, 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 父母带头读书、读报, 做孩子阅读的榜样, 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 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此外, 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 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 我主要是结合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做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 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 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 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 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 欣赏品味精彩片段, 体悟写法。
2 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并自己给一个名字, 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 写读书笔记, 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 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 写作素材丰富了, 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其次, 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例如, 《亲近母语》 (适合五年级读) 中有一组题为“知己”的文章, 共三篇, 从不同角度、不同国度向我们描述了邂逅知音的快乐与幸福。在学生读懂原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途径, 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 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 在很短的时间内, 印象很深, 应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很容易接受, 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或别人的, 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 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 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 此时, 若再重新习作一次, 就能上一个等级, 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总之,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 搞完一次大扫除, 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3 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记得有一次, 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 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 这样做, 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
4 上好作文讲评课, 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 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 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 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 教师宣读的散文, 批改的示范, 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一堂好的讲评课,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目标要少而精。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 切忌面面俱到, 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 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 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 讲评课以此为目标, 出示优秀的范文, 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 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 如事件不够典型, 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 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 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 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 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 学生听”, 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 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 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 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 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 看出得失来, 推敲出结果来, 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S
参考文献
高中教师作文教学工作心得 篇5
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力争做到多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力争搞好“教”与今后“不用教”的关系,我注意仿学,钱梦龙先生教学生的“六步自读法”。认读,品读,审题,发问,质疑,评析的阅读方法,使之从阅读方法上,提高作文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文章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这种“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机制,不具备“反映”能力,那再多的客观景物也只能是过眼烟云。平常,学生们春游,劳动,集体活动,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但是在写作时结果却难尽人意,写进文章的春化秋实只是一堆僵尸的景观,缺乏内在的神韵,索然无味,如我曾以“春”“夏”“秋”“冬”为题,让学生作文,结果篇篇似曾相识,翻不出新意。因而,我下了决心,要解决好学生习作“无米下锅”的问题。我注意引导他们把“米”拿来,为我所有,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分析探索事物本质,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体会,触类旁通,使之升华为写作的动机和表现的内容。
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我充分地认识到让学生充分认识感受生活的重要性。文章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色 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纵观古今,古人挥斥风月也好,与花鸟共忧乐也好,不全在风月花鸟有情缘,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为之。“花间蝴蝶成双时”尽是梁祝的忠贞之情;“城春草木深”则是杜甫的国破之悲同是“萧瑟秋风今不是,换了人间 ”。时代不同,感受不同,诗的内涵也就不同。同在天地间,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把握,也不相同,这正是艺术家独具慧眼之处。而我们的高中学生,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又是“一代天之骄子。”应具有超时代的感受才行。而实际上他们能做到吗??????我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本着“课外走路,课内搭桥”的原则,我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引导;鲁迅为什么会如此深刻地刻画出祥林嫂,阿Q这样说我悲剧形象?夏衍创作《包身工》前为何要反复到纱厂去调查?朱自清《荷塘夜色》为何会如此令人陶醉?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注入了深切关注。是因为他们对社会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体会,有个人情感和客观情景的和谐交融,这就是所谓:“深入生活眼入微,体验生活身 入境。”这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生命,可以这样说,没有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就没有写作的成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获得生活的真谛。作家萧殷在谈写作时说:“应该的成功之作,不是由某些进步的社会学概念所决定,它是由深埋在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它告诉我们,并不是你理性上知道什么,就感受到什么,只有当某种事物触动了你,成为你的灵魂和意识,当你敏锐地感受和概括这方面的人和事,你才会有升华。因此,我们的学生,不只是做生活的“记者”,而应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教育方式,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当正刺激,诱导他们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便会获得自觉的发展。这正如法国的教育家斯弟多惠所归纳的那样:教学艺术主要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不是“传授本领”。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的艺术”除了渗透在课堂上外,我认为:在作文批改中也行之有效。如: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里错字连篇,别字成堆常常是我们教师头疼的事,而在批改时如何处置这一问题,也有一定认识的问题和方法问题。我遇到这类现象时,总是不忍心让学生的卷面上打满红“x”,认为那样做实在是件煞风景的事,对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无疑是一种无情的伤害;而总是从鼓励出发,网开一面,“笔”下留情,即,只是在错别字下面划一横杠,以示有误,并在旁边画出待纠正的框子,启发学生自觉改正,最后在批语里写上:“这么多常用字写错了,一定是粗心所致,完全相信你在下次作文时会用心在意起来”。不是吗?做文章可得有点林黛玉进贾府的谨慎劲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样的做法证明,下批语本着启发诱导的精神,“心慈手软”些,总比那“恨铁不成钢”式的硬办法好
我认为,培养差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差生写作水平非一日之功,要注意措施的连续性,对差生的平时训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命题训练。根据教学进度,教材要求和教师作文设计,每学年度发五篇以上优秀作文,这五篇作文在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有不同特点,所印作文空下标题,要求差生认真阅读后给它们加上题目,每篇文章能加几个,只要恰当即可。⑵找材料训练。与命题训练同时进行,根据作文教学计划,每次有针对性地出作文题3-5个,老师提供多个可用与不能用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模仿,由浅入深,由易而难逐步增加可交叉使用,模棱两可的材料,并及时组织他们讨论,做好辅导。⑶修改训练。对作文有较大进步的差生,进行修改训练,可以促进他们再提高,批改这部分学生的作文,我基本上只批不改,在文章的毛病处划线,有时注明原因,让学生自己修改订正。有时相隔数篇作文,教学一次作文练习,把作文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相互进行初改,并做出卡片,先修正字、词、句,再 篇章结构,再提炼主题,循序渐进,不断进行,教师再进一步批阅,打分,采取了这些措施,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我还是感到,只要持之以恒,成绩也是可喜的。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篇6
语文教材文本有作文单元训练,这是作文系统训练的重要可利用载体,教师需要在作文教学中紧扣单元阅读内容,拓宽作文训练视角,还要注重学生观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训练力度,要放开教学要求,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作文教学品质的自然升级。
一、紧扣单元阅读,拓宽作文训练视角
初中作文教学要体现系统性,教师要对教材单元阅读进行重点关注。语文教材单元构成具有阅读共性特征,每一个单元都有阅读重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入作文意识,适时进行配套作文练习,将作文教学巧妙融入到语文课文教学之中。因为有优秀教材范本做榜样,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有众多切入点。如果教师能够从不同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便可以拓宽作文训练视野,确立作文个性认知,实现作文训练的新突破。
语文教材作文编辑有明确的系统性,而且与课文形成高度契合。作文教学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体现的是教学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视角作文训练,自然就是教学创新尝试。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六篇课文都是围绕“长征组歌”主题编辑的,而作文训练主题为“写清楚一件事和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在具体施教时,已经将记叙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强化。作文教学展开时,教师先让学生梳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然后根据这些要素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为:《我的“长征”》。要求写自己经历过的最长旅途,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学生很快就进入作文思维之中,训练顺利而高效。教师紧紧扣住单元阅读内容,并以教材文本作为作文范本,学生很容易找到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又因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无疑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训练重点明确,写作思路清楚,作文效果还用担心吗?
二、注重观察实践,提升学生训练力度
学生作文之所以会出现无病呻吟现象,脱离生活是最根本原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作文主题、结构、语言、文面等内容要求比较多,对作文内容、情感等方面要求不够细致,因为没有明确指向,学生作文自然会落入只注重追求形式的窠臼之中。教师要为学生作文实践观察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生活,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好作文。作文的感染力提升了,其思想内涵自然也会深刻起来。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的是几篇古诗文,单元主题为“江山多娇”,作文训练围绕“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进行。因为要写实地参观游览,这也给作文训练提供了观察实践的机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教学楼最高处,对远处眺望,实地观察山河景色。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青山翠柏,有的说看到了高楼大夏,有的说看到了整齐的街道。教师提示:观察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要突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次的作文就是要写出景物的个性特征。学生观察实践结束后,教师给出作文训练题目:《眼底景色个性美》。学生有了观察实践体验,写作思路瞬间建立起来,写作训练非常顺利。教师让学生实地观察,虽然没有走出校门,但学生思维被快速激活,作文写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三、放宽教学要求,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放开作文训练要求,并不是让教师不设置作文要求,而是要放开学生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上展开思维活动,体现作文训练的个性特征。作文是纪实,也是艺术创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思维进入作文空间,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塑造作文新形象。立意、结构、语言、修辞等是作文基本构成元素,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发手段,让学生确立最佳切入角度,探索作文写作新尝试,在模仿、整合、优化、感知、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塑造属于自己的作文个性特征。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人与自然”,写作主题为“记叙中结合抒情与议论”。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写什么文体,而是给出一个自由度更高的作文训练题目:《我的地盘我做主》。教师给出作文引导:选择你最熟悉的话题,要写出事件,写出经历,写出情感,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先进行写作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开始写作。这个写作设计非常宽泛,没有过多的文体要求,给学生自由发挥留出足够空间,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自由写作,对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更新教师作文教学理念,需要从教师施教策略设计做起,要在紧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对创新作文教学进行有效探索,实现自我突破。要在作文教学教法引导上体现个性化,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悟,注重体现作文写作的生活化,抒写作文感知的人性化、情感化,这样的作文才有生命力。
教师的写作能力与作文教学 篇7
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本应该擅长写作, 或者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才不失其“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并非如此。大部分教师不会作文, 或者写作能力低下, 所作之文, 有的语病百出, 东挪西凑;有的词不达意, 杂乱无章;有的捉襟见肘, 一团散沙;有的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有的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这些教师的写作水平欠佳, 甚至较之中学生而不如, 倘若与优秀的学生相比, 那更是“大输文采”, 逊色多了。然而,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他们往往爱给学生加上“不通顺, 这算什么作文”之类的批语, 其实, 若要他们自己也写一篇, 写出来的恐怕也是“这算什么作文”。现在, 这一现象已甚是普遍, 就以我县为例, 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办有文艺季刊《山溪》杂志, 专门刊发本县文学爱好者的习作, 但是在这块芳草地上发表作品的教师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而非教师的作者却极多, 这不是一种反常现象吗?
二.教师不会写作的危害
时下, 在许多中小学, 无论是学生作文上的批语, 还是素质报告册中给学生的寄语;无论是草拟的公函文件, 还是致学生家长的信件, 老师的作文水平都令许多领导和学生家长大为不满, 不屑一顾。以前, 我们只知道学生对作文课畏之如虎, 其实, 许多教师也因作文水平欠缺, 对作文也是“心有余悸”。教师自己不能写好文章, 作文教学只能纸上谈兵, 故而作文课上, 老师和学生全都只能“强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了。如果教师能文, 自己写作一篇同题作文, 以作示范,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一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激发出写作的灵感, 又何愁作文课上不好呢?至此, 倘若教师再加以修改、润色, 让学生所作之文能成为一篇上档次的美文, 然后再寄往报刊发表, 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良好栽培, 自然就会热爱写作, 这样, 又何愁作文课不生动有趣呢?当然, 教师们也想写出作文给学生做示范, 也想把学生的作文好好加工润色, 无奈“打铁本身都不硬”, 于是也就无法指导学生, 因而作文教学只能蒙混过关, 误人子弟了。
三.教师不会写作的原因
出现教师写作水平普通低下或不会写作的反常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与这些教师不能多读, 多写有关。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告诉学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但是自己却从来不愿多读书。最近, 笔者曾到某镇的邮电所做了一番调查, 全镇五十多名教师, 订阅了报刊的教师仅仅只有二人, 不到教职工总人数的二十五分之一。大多数教师一年之内根本不买一本书, 不读一篇纯文学作品, 对国内外的文学动态, 更是一概不知。教师们平时教学, 讲课时, 只能以“教案选编”、“教学参考”之类的书籍做拐杖, 一旦离开了这把拐杖, 就连路都不会走了。至于经常练笔, 坚持写日记的教师, 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此一来, 写作能力怎能会好?
四.教师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怎样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呢?很简单, 只要每位教师都能把对学生多读、多写的要求, 切实地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而不是像手电筒那样, “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平时少看些电视, 少玩些麻将, 少聊些闲天, 借鉴古人的“三上 (枕上、厕上、马上) 读书之法, 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中外名著, 多读勤写, 以读促写, 达到读写互动, 写作水平自然也就会得到提高。此外, 校长应该鼓励老师勤读书, 多征订报刊、文学刊物, 给教师们留下充足的阅读时间。而校长自己更应该好好读书,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带动全校教师勤读多练, 给学校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博览群书, 勤于练笔, 努力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长足发展。
摘要:教师的写作能力不足,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 拟对教师不会写作的危害、原因, 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等问题, 作一番探讨。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引导,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引导的问题。基于此, 下面笔者略陈管见。
一.把握练习内容, 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 “遵四时以叹逝, 瞻万物而思纷”, 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 写作信息无可限量。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 作者会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 或深或浅, 或长或短, 或浓或淡, 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 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 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 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 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 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 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 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 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但要完成此项工作, 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 题材内容一经确定, 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 可完全放给学生, 分任务到组别, 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 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读写结合, 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抽象的, 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 然后还需尝试将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 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 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 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 形成知识体系。《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基调清新明快, 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 她好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在这里, 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劳动给诗化了。这“女人”仿佛成了一位仙女, 生活在充满诱人清香的玉宇琼阁之中, 从而衬托出人物洁白无暇的心灵之美。很多同学对这段描述有异议, 认为残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美的生活, 这是否真实?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述, 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原则, 引导学生弄懂了孙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真实的抗日生活的描写。
但是,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 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 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 把写作知识的传授, 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 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 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 反之, 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 纸上谈兵, 于事无益, 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 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三.仿写, 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 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 不落俗套, 像要求作家那样, 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 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 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 仿写 (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 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事实上, 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 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仿写练笔, 达到既巩固知识, 又锻炼能力的目的。
实践表明, 学生用仿写法完成的作文, 形式上与原文是那么相似, 但内容上又绝不雷同, 这不正是读写结合的具体成果吗?
谈谈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教师 篇9
一、转变作文教学观念以“有为”取代“无为”
近年来舆论对作文教学模式化、 训练法的批判,一线教师们出力不讨好,放任自流,既省力又不挨骂,何乐而不为?于是,无为而治成了作文教学的常态。
殊不知,作文一旦纳入教学,就不仅是作文本身的事情了,它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学规律。中学作文教学除了发现、培养并保护具有作文天赋的特殊学生的作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般学生的作文能力。新课标的建议中学作文教学要想大面积丰收离开作为中介的语文教师的主动参与是难以实现的。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多年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他非常强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一个人的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事,也就够了。对我来说,这件事不是别的, 就是我深深爱着的中学语文教学。虽然我至今还没有真正地做好这件事, 不过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总是有所追求,而且能拒绝诱惑,接纳委屈,简化生活,耐得寂寞,勤于思考,那么,成功也许离他就不会太远了吧!”毛老师如是说。在作文教学园地里,每一位耕耘者如果都有这样一种主动为之、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方式以“有序”代替“无序”
作文教学倍受关注,部分教师和专家一直在探索作文教改的路子,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作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从以前的知识传授型到文体训练型,再到 “表达交流”中话题选择与技巧指导结合的点拨型,无不给人一种渐趋规范、渐进有序状态的感觉。
尤其是作文课堂教学,两周一次作文练习,一般当堂完成,老师通批通改,评讲从字到词再到句,归纳分类,说说典型,读读范文。表面看起来,有条不紊,步骤齐全,实则依据高考,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原地打转转。因而,究其实质,还是一种无序状态的体现。
作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合理有序的安排,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符合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阶段性、有目的性地加以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这里的 “有序”和纯粹的科学上的概念不同,训练的交叉与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也正是在这不断重复、不断强化中加深认识、熟练技能的,也只有这样,学生驾御语言文字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另外,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合理计划与周密安排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究竟该以怎样的一种身份出现呢?
(一) 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精心策划者
一名成功的作文教师必须有责任心,有计划性。精心的作文策划是实现作文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因为, 作文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有一个总的科学的训练体系。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而且能够根据每一循环阶段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作文计划,让总计划与阶段计划与每一节课的计划协调一致而且各有侧重。
课内教学、课外指导,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掌握、策略性知识的领悟,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精心的组织与安排,不可随心所欲。
(二) 教师是作文过程的平等对话者
作文教学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布置了题目接下来就是我去写,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则处在被动的受审视的位置上,很有点孤军作战的味道。 那么,如何让学生摆脱孤单,体味到创作的乐趣呢?教师要弯下腰来与学生处在同一高度上,以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出现在作文过程的始终。
以作文评改为例,教师的平等对话者的身份能够使师生之间在同一个问题上或达成共鸣或相互补充,在这样一个交互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话, 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思想的光华和魅力,能够因为被人注目和期待而激发强烈的表现欲望。平等的对话者引领学生走进一片愿写、乐写的光明境界中。
(三) 教师是作文写作的真心爱好者
作文教学不是单纯知识与原理的灌输、技巧的传授,而是师生间心灵的交流、撞击、共鸣与磨合。
论作文教学中教师主导的艺术 篇10
一、因材施教, 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作文神秘感的形成往往是人为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办法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1.作文训练要因人而异
有些教师为了强调写作的重要, 总是很严肃地说:“作文可难写了, 你们如果不认真练习肯定写不好。如果从一开始就使学生觉得作文很难, 对他以后写作是非常可怕的障碍。具体生动、语言流畅……这些要求对一个刚开始写作文或写作基础很差的学生来说, 那是很难的, 甚至是自己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在作文上要降低要求, 先不求具体生动, 只要他能写, 有兴趣去写就行。同时, 在写作中要不断地表扬、肯定他的进步。让他在看到自己也能写“好”作文的良好境界中消除写作的神秘感。
去年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 他作文基础非常差, 勉强写出的100多字的“文章”有十多个错别字。我没有把他的每个错字指出来, 发一阵牢骚。而是找了几个稍稍有点难度的字大大夸张了一番, “真了不起, 连这么难写的字都写正确了”。如果他能用好一个句子, 哪怕只是一个词, 我更是大张旗鼓地表扬。奇怪的是他的作文进步很大, 几次下来, 句子通顺多了, 错别字也少了, 越来越喜欢写作文了。
2.精心地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1942年, 叶圣陶就学习写作只从记诵和模仿入手的弊病, 明确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 脱离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的确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常常可见学生所写的作文内容不具体、不生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生活。上海的贾志敏老师在《学写作文并不难》一文中指出:“作文并不难, 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用笔把自己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写下来。教者可以结合学生平时习作难的实际, 通过向他们讲述历史上善于观察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 使他们意识到观察对于写作文的确十分重要。”
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思考、想象。教者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学习观察的方法, 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观察机会, 让他们走出校门, 实地留心观察、思考。在一次月考中, 我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学校的花坛》, 尽管学校就有几个美丽的大花坛, 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却很空。于是我就帮助他们回顾有关课文中观察的方法, 然后带他们到实地有顺序地观察, 提醒他们观察时应留意花的种类、花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地观察, 进行合理地想象, 充分展现出花坛的美。结果学生的兴趣很浓, 写出来的文章个个让人十分满意。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写出了具体生动的文章, 尝到了“会”观察的甜头, 自然也就“想”观察, 这样学生也就养成了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3.加强写法指导, 排除学生作文障碍
“文有法而无定法, 贵在得法。”现在的作文教学要淡化文体, 但也并不是说不要交给他们怎样写作文。小学六年, 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若一开始就让学生写成篇的作文, 后进生容易产生畏难、厌烦情绪, 往往敷衍了事, 效果不佳。教师可降低难度, 进行分项训练。例如, 对植物的描写既可从根、茎、叶、花、果等方面入手, 也可从春、夏、秋、冬四季植物入手。要想使学生真正成功地写好身边的人物, 学生必须要以写好人物外貌、人物语言、人物动作以及人物心理活动为基础, 还要善于捕捉细节。在进行人物训练时, 我就参考了名家系统的训练方法。每次训练时, 我首先让他们相互谈心、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 做到心中有底;然后搜集身边的妙词佳句, 成功范例诵读、体味;再动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最后大家到一起交流、欣赏, 学生兴趣很高, 信心很足, 自然就非常喜欢作文了。
二、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
原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想法、感情和词语”。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开动脑筋,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 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的确很关键。
1.注重作文教学课堂艺术的调控
由于学生在审题、构思等方面能力各不相同, 所以教师“满堂灌”式的作文指导很难具有针对性。所以作文教学的课堂应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互动, 变学生的单独思考写作为集体合作和创作, 在降低了写作难度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应致力于建立生活化、开放化、自主化的作文教学课堂。课堂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 面向全体, 尊重学生自主意识、个性差异, 放手让他们大胆作文、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提倡即兴的随文练笔、读后感、课堂速写、现场作文、想象作文,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2.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批阅、评讲学生的作文
很多教师都把批阅学生作文, 作为最头痛的事, 这样根本没什么兴趣可言。我们应该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多肯定、多鼓励。首先把批阅学生作文当做是一种发现优秀作品的过程、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教师可分类批改学生作文, 舍得给学生打高分。当批改到特别优秀的作文时、我会在题目旁写上大大的四个字“全班传阅”, 并用专课组织交流、评议。当孩子在老师的赞赏下朗读自己的作文时, 当孩子的作文被全班同学互相传阅时, 他们的脸总是涨得通红, 心中的那份成功是无法言表的。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 我觉得关键是想办法夸张他们的成功, 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在平时的作文中, 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必要时强加给他们优点促使他们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总之, 我们应让学生时刻沉浸在成功之中, 体验成功的快乐。
3.想办法让学生作文“媒体化”
良好的竞争是进步的原动力, 同样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标准的要求。优秀的学生作文除了给予高度的评价外, 在其作文上批示:传阅, 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学习身边文章, 对这位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奖赏。如果能指导学生进行投稿或参加比赛, 更可以激发学生精品化的意识。经过努力让其作文在报刊上登出, 可以成为他不断努力的动力。我们班就有一位女生, 作文很不理想, 每次作文我总要花很多时间为她修改, 除了不得已完成任务外, 从不动笔, 生怕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可在学校的三大王作文竞赛中, 在我的鼓励下, 很偶然地获得了一次习作王。就是这么一件小事, 让她喜欢上了作文, 一有空就主动拿起笔, 开始习作。不到一年, 她的作文就被我们当地的《小学生之友》报选中了。
三、改进命题, 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
张志公先生指出:“命题作文根本的毛病在于, 它是训练写的人说一些并非自己想说的话, 说一些无目的、无对象的话, 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如果老师一味地让学生依传统方式命题作文, 学生们就不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不敢倾吐真实的感情, 怕“偏题、离题”, 怕老师批评立意不高、不积极。所以我们这里的命题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定义, 更多地是指能够激活学生写作需要和表达所应该注意的“导语”。
1.命题要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
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 平时生活中, 学生只要做了感兴趣的事, 总会滔滔不绝地向同伴表述。这是因为触摸到了他们的生活之源。如果我们的命题能勾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促使他们把握时机, 让他们用笔永久地记录下有意义的一幕, 学生一定会很愉悦, 也会感到很容易。比如, “我家安电话了”、“蛋孵小牛的故事”、“第一次投稿”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 学生写起来很高兴, 好文章自然不断涌现。
2.命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 好奇心强。他们不像成人会过多地用理智控制自己, 而总是乐于去做他们想做的事。老师命题时如果能深入地了解学生, 让他们感受趣味, 他们一定会乐此不疲。去年秋天, 我们学校开展了“走进自然, 走向成功”的实践活动, 经过正确的诱导, 在游玩了楚秀园后, 学生自觉地写出“快乐的楚秀园之行”、“今天真开心”等许多佳作。
3.命题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作文是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之一。它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能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寻找学生情感表达与写作的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使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呼喊和情感的歌唱。因此从学生内心出发的“我自由了”、“老师笑了”等这些有很强生命力的命题, 能够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心弦, 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4.命题角度要新、形式要多样化
命题单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固定的模式, 甚至会走上“八股”, 而命题多样化、不断变换命题角度, 才会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 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记录昨天的情, 表述现实的真:主题调查报告、科学实验记录、语言交际;描绘明天的梦:看图作文、改写诗文、课文续写、童话寓言等。还有网络作文、活动作文、循环作文、想象作文……各式各样富有创意的作文形式层出不穷, 受益的是学生。立足点就是自由适用, 学生便于入手。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小组循环日记”、“班级管理循环日记”, 的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充分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
所以, 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平时作文训练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作文指导的着力点放在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 想方设法诱导他们产生兴趣, 坚定信心, 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就一定会促使他们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摘要:新课程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 让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因材施教, 精心地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增强其写作的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 用赏识的眼光来批阅、评讲学生的作文,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改进命题, 使其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习作心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此促进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体验成功,改进命题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8.
[2]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33.
[3]张化万.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的三大板块[J].语文教学通讯, 2004 (1) :5-6.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篇11
一、教师要做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者
学生作文是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而中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不会写真情实感,不敢写真情实感。不会写真情实感是因其缺乏对生活的细心体味感悟,不敢写真情实感是因其自觉思想境界不高,情感不感天动地。加之教师往往以“思想不深刻,感情不充沛”来评价学生文章,使得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认识学生本身,我以为学生本身是个正在成长的生命。其思想的肤浅,甚至错误,情感的稚嫩,甚至贫乏,都是正常的现象,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教师要做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从两方面进行思想感情的引导。
(1)引导学生重视自我体验
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我”是作文的灵魂,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学生作文中常常丢失了自我,代之以“我们”“大家”“英雄”“伟人”,走入编造的误区。引导学生重视自我体验,教师就要好好珍视学生的心声,倾听其大胆发出的不成熟的“心音”。我通过创设展现自我情感的情境引导学生,例如“我的体验”“我的成长”“我的快乐”“我发现的美”等命题本身就是让学生把我的思想情感灵魂熔铸于作文中,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生机勃勃、个性鲜明的“我”。
(2)帮助学生升华思想情感
当学生敞开心扉,抒写心事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习作中,流露着个体的孤芳自赏,显出生活的压抑、无奈,反映出茫然甚至消极的人生态度。这时候,教师要在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生活观念、人际关系、择友标准、审美情趣等方面做引路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这一环节,切忌空发“人生宏论”,而要千方百计提供思想碰撞,情感冲突的机会。使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让文章成为认识生活的过滤器,把矫情、浮躁、浅薄滤去,让真诚、健康、深刻呈现出来。
二、教师要做学生的合作者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大,我们过去习惯于文前指导,面向全体学生有一定的作用,而在实际作文训练中,教师是否考虑过合作者的角色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我以为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与学生合作。
(1)帮助选材
在命题作文中学生常常无从下笔,这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讲述自己的相关生活,从中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筛选,去粗取精,去旧布新。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逐步把生活中的原材料与写作内容联系起来,这种牵线搭桥的作用在学生作文中极为重要。
(2)提供材料
由于学生阅读量、知识积累一般都落后于教师,所以在作文中学生需要的资料不齐全时,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如以“生命”为话题作文时,我在《读者精华本》《刘墉文集》中筛选一些关于生命的哲理性论述,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化解引用之难。同时教给学生如何搜集材料,意义深远。
(3)“下水”帮修改
教师写下水文,不一定是整篇尝试,我在作文教学中多次亲自帮助学生改一两处,特别是在训练学生语言凝练生动时,把学生文章中累赘、空泛的文字稍加改动,使学生产生直观对比,印象非常深刻,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三、教师要做学生作文的鉴赏者
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大小,质量好坏,都是内心情感的结晶,是他们苦思冥想的成果。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写了作文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是学生写作的直接动力之一。一个学生从小到大写了不少作文,而读者往往只有教师一人,老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我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作文的鉴赏者,先赏后鉴,在赏中鉴。欣赏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充当读者时,应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朋友,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而喜,进而表扬,激励。或书面或口头,洋溢一片赞赏之情。在此基础上,要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者,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指出作文的不足,不夸大,不缩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指点迷津,促其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会打开作文的新局面。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 篇12
一.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创造师生生命活力
“教育是技艺, 更是哲学、是艺术, 是诗篇, 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生态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也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学生由钦佩教师而对教师充满了崇拜感, 可以使教师得到极大的认同, 产生满满的自信, 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滋生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使教师进一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任何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都是以其和蔼可亲的态度, 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学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 将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使教师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平易近人、热情诚恳, 并且能成长为真正的精神导师。
生态类作文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生灵间的和谐的精神生态, 其价值取向在于“真诚”。去伪饰, 去雕琢, 才能聆听到燕子的低语, 大雁的呐喊, 鸣蝉的吟唱, 蟋蟀的弹琴, 感受生活诗情画意的美丽, 为教师的写作指导作情感蓄势, 教学时能更顺利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 表达感受时要处处“有我”,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世界, 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世界、健美的感情对待自然。
二.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发展教师专业水平
(一) 教师的专业品质
教师的专业品质表现了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 表现了教师对教师专业的理解, 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人的差异是客观的, 生态作文教学中针对个体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才智, 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致力于教法学法研究, 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驾御课堂的水平不断提高, 可以不断历练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智慧, 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
(二) 教师的专业知识
生态作文教学中的探究性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策略加以落实与具体化, 很多教师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生态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究适合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才能更和谐地进行师生对话。从新课程的角度看,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也得到更新与优化。教师原来不太熟悉的一些知识内容, 或者是虽熟悉但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这些知识, 不但更好地实施好新课程, 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 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综合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强弱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然而, 更重要的是与他在生态作文教学实践中长期的跌打滚爬的有效积累程度相关, 这种积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 是非常富有个性化的知识, 这种知识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专业劳动。所以说, 教师的专业性知识通过实践性的知识进行整合, 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四) 教师的专业智慧
所谓教师的专业智慧, 是教师教育经验积累升华的结晶, 是最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内涵。生态作文是智慧的、生成的, 只有用智慧教育智慧, 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专业智慧不是别人教出来的, 专业智慧是不能传授的, 专业智慧只能来自于教师本人对专业活动的自主性总结与长期不懈的感悟, 只有在平时经常积累、提练、感悟、升华, 才能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
三.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强化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悟、领会, 根植于教学环境中, 生动形象有力地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成为调控课堂的有力手段。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财富, 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培养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教师教学能力也相应地随之水涨船高了。
在《大纲》和教材中寻找生态作文教学的蓝本, 提升驾驭作文教学的水平。中学语文课本, 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向学生进行系统语文教育的教科书, 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现行的语文课本无疑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从大纲和教材的性质可以看出,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只有通过熟悉大纲, 才能明确目标和要求;研究大纲和教材, 制定出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大纲和教材能帮助教师在作文训练中避免盲目性, 能帮助教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深钻《大纲》和教材, 是语文教师形成作文教学能力, 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途。
在生态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努力追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才能继续保持在学生面前的优越感和权威形象, 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 为学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 组织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 通过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学习的成效, 才能使他们对艰苦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得到重新整合和提高。
注重总结, 广积博采。能力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就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全在于平时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 平时注意总结生态作文教学的经验, 提高作文教学能力。应该加强多方面的理论修养, 通过多途径从多方面积累经验, 以此来构筑自己的生态作文教学能力, 使自己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广泛吸收别人的经验, 博采众长, 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形成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健全教师专业情意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 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 就是:读书, 读书, 再读书!校长要为教师提供时间!”
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素材、思维方式和写作技能的积累程度与学生的阅读宽度、深度、高度有直接的联系。培养兴趣让孩子们喜欢读书, 使他们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北京市特级教师华应龙说:“作为教师,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提升自己的理性。因为只有丰厚的学识与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 作为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种大气, 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去拓展自己变得十分狭窄的心理空间。”
对中学作文教学颇有研究的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也曾说过:“写作的本质是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它永远是一种精神体验, 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的变化同步的文字化呈现。”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有意识地使学生在比较枯燥的学校生活中增加一些生活经历和阅历, 然后再指导学生自由地表达, 这既能让学生写作文不痛苦、不虚假。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写作的心理活动规律, 这就是“生态作文”所追寻的基本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因此获得精神享受, 享受文学世界的奇妙, 和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 添几分书香, 加几分睿智, 融几分儒雅。
五.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一) 师生共同进步
叶圣陶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 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 或者是写些什么, 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加快学生的进步。”写作“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 与学生一同“作文”, 就会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 增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下水作文, 还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起到“言教”不能达到的“身教”效果,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讲评中也能有的放矢, 把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学生分享, 更有说服力。
(二) 写作论文, 以指导教学
在生态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凭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从教, 对理论不够重视, 当然不能成为“巨人式”的教师。教师多研究教育理论, 多研究自己的经验, 写反思性教育叙事, 写有份量的教学论文, 写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 不但能提高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 也能加快教师“学者化”、“专业化”的进程。
【教师作文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实习体会:作文教学有感06-03
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故事11-07
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故事06-06
《考场作文快速拟题》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7-03
教师作文初中作文07-31
教师下水作文05-26
感恩教师话题作文06-06
教师的高尚作文08-20
教师考试英语作文08-27
感恩教师小学作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