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使用(精选10篇)
微博使用 篇1
摘要:随着微博的广泛运用, 媒体记者的新闻实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 微博频繁地被记者运用,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功勋卓著;另一方面, 由于记者对微博的使用失当, 微博假新闻、纠纷屡见不鲜。针对记者不当使用微博的现象, 国外媒体陆续颁布条例规范, 而中国至今仍未有正式规范出台。本文在中国新闻传播的语境下, 主要考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使用情况, 分析不当使用微博的案例, 拟提出若干条使用规范, 旨在为中国媒体记者正确使用微博提供参考。
关键词:记者,微博,使用,规范
作为社会化媒体中“后起之秀”的微博近年来以强劲的增势成为了受众数量、信息量增长最快的社会化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 2011年上半年, 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1]微博广泛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不仅影响着社会生活, 也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媒介生态, 影响着新闻传播实践。
一、微博发展改变传媒生态
2010年, 中国微博用户数量猛增, 微博行业站点数从17家增长到12月的88家[2]。微博用户通过便捷、即时、多终端化的消息发布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大规模产生, 通过信息的转载、分享实现了信息的大规模流动。
微博这一融互动性、及时性于一体的独特媒介, 极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媒介生态。[3]宏观上, 微博具有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能够更广泛而快速的传播新闻信息。它的传播模式模糊了信息传授者之间的角色界限, 具有更强的信息互动与信息反馈能力。具体来说, 微博使信息发布门槛降低, 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使新闻信息发布速度更快、传播得更广;信息内容关联性性大、连续性强, 形式多样化, 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连续报道和解读;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相反馈时间大大缩短, 有利于新闻传播策略的调整和再调整。
一方面, 微博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 其也向传统新闻媒体、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 促使它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调整自身发展策略。更重要的是, 微博开辟了一条社会化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方面的媒介融合之路。[4]
二、记者使用微博的情况分析
据美联社调查, 中国有超过60%的记者曾经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47.7%的记者经常或每天使用微博。工作资历较浅、年纪轻的记者较常使用微博。[5]
(一) 微博为记者提供便利
1. 提供新闻线索
在“人人皆记者”的微博平台上, 普通用户对事件的报道、信息的传布, 拓宽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据美联社调查, 接近八成的中国记者偶尔或较多地访问微博来获取新闻信息和选题线索。有的记者通过关注相关用户发现新闻, 如2010年2月, 多家媒体记者根据姚明微博, 报道了其8年来首度在上海过年的消息;有的记者在微博的热门话题排行、转载排行中寻找线索, 如央视大火、杰克逊猝死事件等新闻;有的记者通过微博接到网友的爆料。
2. 扩大采访途径
微博用户既有普通的草根网民, 也有社会机构的负责人、业界专家等知名人士。通过微博可以联系到任何人, 这就为记者提供了一条新型的采访途经———微博采访。首先, 记者通过浏览采访对象的个人主页、交流记录, 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资料、动态、观点, 便于做采访准备。其次, 记者可以把微博作为一种直接的“点对点”的交流工具, 克服地域、经费的限制, 直接与采访对象交流。此外, 有的微博网站还开展“微访谈”, 通过微博一边直播记者与嘉宾的访谈实况, 一边融合在线用户提出的问题予以反馈。
3. 作为实时发布平台
微博是新闻传播的“天生”载体, 其媒介特质与新闻的真实、新鲜、简明的特点不谋而合。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以及记者个人在微博上开设账号, 直接通过电脑、手机及时发布信息, 与读者形成粘性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大型活动的连续性报道、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如主题活动、“两会”, 微博都表现出了优异的传播能力。
4. 作为舆论监督工具
记者采写有关政府工作的新闻, 以此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 达到监督政府工作的效用。媒体记者通过媒体微博或个人微博发布政务信息, 尤其是许多没有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的消息, 舆论监督的范围即变得更加广泛。微博信息可供网民浏览、讨论, 相关意见可以直接反映到有关部门微博或部门, 供其参考, 起到了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 微博使用失当的表现
1. 虚假新闻
微博上绝大多数的用户使用的都为网名。在匿名化的网络社会里, 网民容易脱离现实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不受制约地发表一些凭空捏造、或内容激进的信息。记者面对海量、新鲜且看似“一手”的微博信息, 容易被新奇、刺激的信息所吸引, 抢时间地将其转载或写成新闻发布。如2010年度“金庸去世”这条假新闻, 就是编辑追求传播时效而对疏忽了对其真实性把关的产物。此外, 由于微博篇幅限制, 信息量难以整体全面地反映情况, 记者在收集信息时容易曲解原意, 促成假新闻。如2010年假新闻“鲁迅作品大撤退”, 最初则是由于记者在报道和转载新闻时, 蓄意用标题让新闻更吸引眼球而制造出的假新闻旋风。
2. 侵权纠纷
微博信源广泛、模糊, 信息传播呈裂变传播, 且缺乏严格的把关程序, 影响范围大, 故此, 如若记者对微博信息处理不当, 便更容易引发纠纷。微博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大部分是由于转载信息处理不当造成的, 包括微博之间信息的转载、从微博转载信息到传统媒体、从传统媒体转载信息到微博。如2011年, 《读者》未经许可多次引用内地知名作家六六的微博言论, 六六对此予以诉讼。此外, 微博引发的名誉权侵害事件也屡见不鲜, 包括直接在微博上造谣、转载不实微博等。2011年媒介专家李希光由于未注明来源转发微博, 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收取内地作家钱财。该微博当天即被转载200多次, 后引发的舆论不断, 不但导致马悦然名誉受损, 也导致诺贝尔文学奖遭遇信任危机。
3. 舆论引导的失范
《2010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 微博在分散、下放信息传播权利的同时, 也在加剧信息传播权的集中, 造成微博信息流和意见流日益为意见领袖所掌控和引领。媒体记者赋有社会信息交流的职能, 往往获得较多关注, 成为意见领袖。然而, 有的记者混淆了微博“公”与“私”的界定, 发表微博时没有考虑到所在新闻媒体的利益。如《羊城晚报》记者在华南农业大学采访时与外聘保安发生肢体冲突, 事后在其认证微博上对学校发表出格言论。该行为招来了师生的抗议, 也违背了媒体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初衷。有的记者没有掌握好发表个人观点的限度, 让个人言论成为突兀的发泄。如央视主播鲁健在微博上爆粗口, 炮轰“第二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这些不仅有损记者及其所在新闻机构的公共形象, 也引发了相当消极的社会影响。
三、浅议记者使用微博的规范
(一) 媒介规范措施综述
新时期大环境下, 加强对微博使用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宏观措施:
1. 健全法制政策。
新媒体快速发展、传播行为多样化发展、传媒领域相关改革深化, 必然要求我国的媒介法制建设更加主动、有效地规范媒介的使用行为, 为公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权益提供支持和保障。
2. 完善行业规范。
中国现行的媒介规范针对的对象大多是传统媒体, 而在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网络新媒体形态和传播机制不断更新的今天, 更要求媒介行业与时俱进地加快出台自律规范。
3. 重视社会监督。
传媒机构可以考虑建立社会监督机构, 管理记者使用微博等媒介的具体行为, 同时接受机构外组织、受众的建议和意见, 综合调控。
4. 加强社会教育。
为保证社会信息传播有效高质的运行, 媒体记者需提高社会责任感, 养成健康传播的习惯。公民应加强维权意识, 积极监督媒介机构、记者的行为, 在传播信息时也应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
(二) 记者行为规范细则
作为对记者使用媒介行为的最直接的规范, 不少媒体纷纷出台了记者使用媒体的行为守则, 譬如, 路透社颁布了《网络报道守则》, 《华尔街日报》推出了员工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规范, 而中国媒体至今仍未有正式的专门规范出台。
1. 关于信息把关
微博的信息把关具有双重主体, 即微博服务商和微博用户个人。由于微博内容海量、言论高度开放, 微博服务商的把关效果大大削弱, 加之微博用户个人对信息真伪的辨识度不强, 这就要求记者在使用微博信息时要更注重考察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第一, 确保真实性。明确交代新闻来源: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 标题和正文都应在显要位置交代这些信息的获取渠道。使用微博消息前应与博主再三确定真实;短小的微博难以完整描述整体真实, 记者应通过综合各方可靠信源, 去伪存真。第二, 重视“第二人审核”, 即通过主编或领导审核。发布任何消息时都必须谨慎行事, 不能确定真伪或细节不明的消息宁愿不发, 以免错漏信息被广泛传播后形成大规模的“谣言”。
2. 关于议程设置和舆论导向
第一, “公私分明”。在微博上, 记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呈现日益交叉的趋势, 而不是截然分开的。该情况下, 记者更应明确地区分职业人和自然人的身份, 把工作账号和私人账号区分开。在工作中账号中不应过多的暴露隐私、发表私人话语、探讨私事, 而应该以发表经过单位机构审批同意后的消息为主, 发表的评论、意见也应与单位机构立场、利益相吻合。在个人账号中, 应注明表达的观点不代表所属媒体机构, 亦不应发表任何有损媒体机构的言论。
第二, 注重言论。媒体记者受关注的程度普遍较高, 充当着微博用户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其言论在舆论的引导方面有较大影响力。这就要求记者在使用微博时不能冲动地发表个人偏激观点、发泄个人情绪, 而必须站在媒体记者这一立场上, 肩负起社会责任的重担, 以触发、引导和维护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目的, 谨慎发表微博。
3. 关于侵权纠纷
媒体记者在直接引用、转载他人的言论、消息、文章等文字时, 应保留消息出处, 或在文中显著位置注明消息的来源。需要时还应先询问对方的意愿。间接获取的消息也同样应确保其真实、可靠, 标明转载出处。同时, 记者应尽可能保留消息来源网页截图、原版文本等资料, 以备在纠纷出现时作为支持自身的有力证据。需要刊载他人照片 (特别是未成年人照片) 于特殊语境前, 应再次核实消息的真实, 需要时应主动询问当事人意愿, 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事实清晰的基础上, 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时, 也应客观、公正, 尽量避免使用褒贬色彩明显、情感倾向浓厚的词句, 不应使用过激的语言。
四、结语
作为汇集民声、民意的舆情平台, 微博对记者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媒体记者应在保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基础上, 熟练地使用微博这一新媒体, 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新闻知情权。另一方面, 媒体记者也必须时刻肩负社会责任感, 对使用微博的行为进行自律。此外, 为规范媒体记者使用微博的行为, 传媒机构、国家相关机关也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 对记者进行他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2011-07) .http://wenku.baidu.com/view/04ef855277232f60ddcca18c.html..[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2011-07) .http://wenku.baidu.com/view/04ef855277232f60ddcca18c.html..
[3]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4-5.[3]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4-5.
[4]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24.[4]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任文科,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24.
[5]美通社 (亚洲) .2010-2011年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DB/OL] (.2010-12) .http://doc.mbalib.com/view/b8fa51446dd67458a9bf4caaf2033683.html.[5]美通社 (亚洲) .2010-2011年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DB/OL] (.2010-12) .http://doc.mbalib.com/view/b8fa51446dd67458a9bf4caaf2033683.html.
微博使用 篇2
腾讯微博注册用户使用以下方式发送微博,均可参与抽奖、互动:
客户端方式:登陆腾讯微博客户端发送:#北师大mba迎新#+微博内容
网页方式:登陆t.qq.com发送:#北师大mba迎新#+微博内容
短信方式:将腾讯微博与手机绑定,发送:#北师大mba迎新#+微博内容 到10690700670326(短信方式只能发送文字短信);
我们将从发送微博的同学中抽取礼品,礼品共八份,大奖为iphone4一台。
微博内容参考:
#北师大mba迎新# 大家好,我是来自F班的xx。我来自于制造业,喜欢打网球。请支持F班。请大家收听我的微博,顺便求女友。
微博使用 篇3
一、中小学生微博使用状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00份,回收率为95%。问卷发放范围为城市与乡镇的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与职高一、二年级。由于职高集中在城市,因此,此次调查中城市学校比例为60.4%,农村学校为39.6%,示范性学校占调查比例的56.4%,普通学校占43.6%。
调查显示,82.9%的中小学生上网,使用过的网络工具排名前三的依次为QQ、微博与飞信。随着微博的普及,中小学生对微博也已不再陌生,他们中有66.1%的人知道微博,在这部分人中有73.4%的人注册了微博账号,在注册微博的这部分人中,又有86.7%的人使用微博。从地域来看,对微博的认知,城市中小学生高于农村中小学生(城市中小学生中有73.0%知道微博,农村有60.0%;在微博账号的注册中,城市中小学生比例为73.5%,农村为58.0%;在注册后的微博使用中,城市中小学生为87.0%,农村为86.2%。)受日常交往对象影响,中小学生关注的人主要是家人、朋友、老师与同学,占67.8%;“粉丝”也主要是家人、朋友、老师与同学,占65.0%。有32.1%的人希望被自己喜爱的娱乐或体育明星关注,48.7%的人希望被有共同兴趣的网友关注。地方台综艺节目的兴起,在中小学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他们喜爱的微博名人中不难得以印证。在中小学生喜爱的微博名人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谢娜、何炅、张杰。问卷显示,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能够合理选择使用微博的时间,有73.7%的人选择周末使用,71.2%的人在放假期间使用,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微博的浏览次数、发表与转发微博的次数和使用微博的时间。
二、微博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微博是一个供用户进行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正是由于微博有发布信息迅速、信息传播快捷的特点,使它可以满足青少年扩大交流面、拓展思维、促进个性发展的需求。但微博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规则等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微博的积极作用
拓展交流新方式。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相对孤独,内心渴望与人交往。而现实生活的直面交流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微博的出现便给他们创设了一个新的交流空间和相对平等宽松的环境。在新的环境里,中小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 发表和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微博的虚拟性避免了中小学生同陌生人交流时可能产生的摩擦与伤害, 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也为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通道,拓展了中小学生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 实现了表达、交流的自由化。
满足心理新需求。微博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中小学生也有宣泄、释放压力和紧张情绪的需求, 微博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助推他们通过网络释放生活中的压抑, 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 在轻松、安全中实现表达自己的愿望, 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同时, 微博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感,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在学习之外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激发学习新兴趣。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微博可以使青少年随意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微博中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微博上的一些应用可以帮助中小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阅读各类有益信息,触类旁通,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甚至直接与名师在微博上进行互动交流。从教育学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这样的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二)微博的消极影响
导致网络迷恋。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平面媒体”教育, 单向传播的模式显得保守和陈旧。而使用微博带来的是与成年人站在同一平台上自由互动的新鲜感,这是中小学生在家里、学校里得不到的。在微博上阅读以及与人交流能找到一种“替代满足” 的宣泄空间, 释放学业带来的压力。此外,微博上的信息更新更为快捷,新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出现,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往往也会导致中小学生迷恋网络,甚至难以自拔。
弱化道德意识。微博以其新奇性、自由性、丰富性、富于挑战性等,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但成长中的青少年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信息传播中的黄色信息、恶作剧行为、攻击行为等吸引。这种不良信息的冲击会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偏差,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微博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还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此外,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也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诱发心理障碍。微博创设的是一个虚拟世界,人人都是“自由人”,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依靠抽象的数字、符号“随心所欲”,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易导致青少年患上“网络上瘾综合征”。同时,由于微博拥有大量信息,导致他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网络,使他们以一种彻底地外在化、符号化方式和操作来对待整个人类和真实的社会,不愿与现实中的人进行沟通,即使与人交往,有的人也会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状况,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社交障碍症”。
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刷微博,沉迷于网络世界,会使其新陈代谢、正常生物钟遭到严重的干扰,身体容易变得虚弱,会出现情绪低落、视力下降、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睡眠障碍等症状。此外,长期依赖于用微博表达自己的意见,轻者会疏于与周围人进行交流,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严重者还会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另外,不分场合地刷微博还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有的学生上课时间仍在用手机刷微博,挤占了原本属于学习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加强中小学生正确使用微博教育的若干建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如何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的主阵地,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把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微博的利与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微博使用方法,合理有效获取微博信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此外,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积极作用,借助各种媒体力量宣传微博,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中小学生关注的微博、开辟校园微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正确使用微博,避免受其危害。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素质
在中小学生的成长教育中,家庭、学校、政府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家庭、学校、政府三者互动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家庭要做好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的工作,学校要监管和教育好中小学生有效使用微博的行为,政府则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教育队伍。
(三)主动融入学生,及时解疑释惑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动员和组织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社会良性互动的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从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出发,保证有效参与和对话机制的确立、运转,使微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了解民情民意的一个渠道和窗口,从根本上建立社会的政治稳定机制。微博作为中小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一个极其方便的工具,需要我们充分加以利用。我们应该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使用微博,满足中小学生的需求,使微博成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推动力。
(四)整合多方资源,注重家校合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注重家庭参与,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互联网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各地中小学要利用放假前、开学后等时机,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手机短信提醒等形式,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学校和家庭要提醒学生:不轻信网上言论,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回复不明提问。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和使用手机进行引导和合理约束,教育孩子远离成人聊天室和黄色网站,尽量不让孩子在家独自上网,多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有益活动。
(作者系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
外来工使用微博状态分析 篇4
微博的盛行被认为是“草根话语时代的到来”。部分学者认为微博的草根性强, 微博的创作者可以是任何身份, 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注册微博, 从而接收信息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出现时“知沟理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知沟理论” (Knowledge Gap Theory) 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年,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 因此,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 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
但是根据笔者2011年3月至7月对深圳市龙岗区18家工厂及餐饮行业的500名员工的两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微博使用率分别仅为3.8%及4.2%, 微博长期使用者 (3次/周) 仅为2.1%及1.9%, 25.8%的员工表示不知道微博是什么;目前居住地个人电脑持有率为3.4%, 智能手机持有率为5.3%。
目前国内微博的个人用户主要集中于80后、90后, 其中, 个人用户可以分成普通用户和名人 (影视娱乐界、体育界明星, 媒体人、学者、企业领导人和其他知名人士) , 普通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城市白领和在校学生, 外来工群体仍然徘徊于微博门外。
中国的外来工群体人数逼近1.7亿, 对于政府来说, 是一个急需稳定的流动人群;对于企业, 特别是微博门户网站, 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巨大蛋糕;对于社会大众, 是一个和自己关系紧密的群体。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 总人数大约1个亿, 占农民工的60%, 这些都是微博的潜在用户。
外来工群体的重要性决定了这个群体绝对不可以被排除在微博新媒体带来的信息革命之外, 不能因知识鸿沟与社会隔绝。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外来工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一直处于“被关注”状态, 甚少主动发声, 微博新媒体时代也是如此。2010年5月, 清华、北大等高校9名学者开设微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 密切关注农民工问题。2011年7月一位热心网民帮忙代发的微博:一张普通农民工的工作照片和一句话, 被上万网民疯狂转发。“新疆的李令祥, 你看到了吗?”网友接力传达一个农民工父亲对他在新疆的儿子的思念。
作为占中国人口12%的庞大人群, 外来工本该在微博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通过自己的声音去实现情感诉求或是维护合法权益, 但这样的例子却很少。山西“微博维权名人”、“尘肺”农民工钟光伟用微博讲述自己的遭遇以后, 引发广泛关注, 在网友的帮助下钟光伟开始洗肺治疗, 并最终在网友“强大的围观力量”之下, 经法院协调获赔27万元。 (2) 钟光伟微博维权成功的案例让人欣喜, 但更多的农民工对微博还知之甚少, 因而主动利用微博发声或维权在他们身上很难复制。
针对某些学者提出的“微博的草根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出现时‘知沟理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这一论题, 笔者认为目前可能无法成立, 根据实际调查数据, 外来工对微博这个新媒体的利用率并不乐观, 这一论题主要是针对一部分普通城市白领和学生这些在微博上异常活跃的用户, 完全忽略了1.6亿的外来工。
与之相反, 笔者认为微博的出现, 可能会扩大农民工群体与其他群体话语权的差距, 产生“知沟”。以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补充教育机会”计划为鉴:美国试图通过大众传播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 缩小贫富儿童入学前的成绩差距, 发起制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然而从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 其目的并没有达到, 节目虽然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意义, 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 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3)
微博的出现, 受益最多的主要还是社会优势人群。例如, 某些明星利用微博人气高涨, 某些媒体人利用微博名声大噪等。真正由草根变身网络红人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一些弱势群体在微博新媒体中声音十分微弱, 他们往往是“被关注”、“被代言”, 较少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此, 微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并不是提升了“草根”话语权这么简单, 微博所带来的大量信息在社会系统中不断流通、不断增加时, 反而可能拉大外来工与其他优势群体之间的距离, 形成更大的“知识鸿沟”。
根据笔者对外来工的问卷调查及采访结果, 微博的低使用率主要包括以下原因:外来工多数经济拮据, 电脑、智能手机等微博硬件载体持有率低;QQ聊天、网络游戏、音乐下载是外来工在网吧使用的主要业务;朋友、同事很少使用微博, 缺乏互动;相关性低, 实用性小, 对微博内容不感兴趣;流动性强, 以工厂为单位组建的微博社区信任度低、凝聚力较差。
微博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革, 无疑将在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架起一道知识鸿沟。当“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时, 终将因信息的不对称爆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4)
因此, 只能通过外力引导及微博内容吸引来促使外来工主动了解并利用新工具, 积极参与微博信息潮, 提高使用和利用率, 缩小知识鸿沟差距, 缓和矛盾, 防止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和扩大。
缺乏外部引导和微博内容吸引, 外来工主动介入微博的速度将持续缓慢, 作为微博的潜在用户群, 巨大市场仍待开发, 需政府及企业创造条件、积极引导, 直至使用机制完善成熟。外来工聚集省份如广东、浙江, 国内热点微博网站如新浪、腾讯, 都是可促成外来工提高微博新媒体使用率, 掌握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力量。
因此, 经过如上分析, 并对部分外来工诉求收集和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争取政府对行业的支持和补贴, 低价优质普及智能手机等硬件终端
争取政府对行业中龙头企业的支持和补贴, 动员企业结合经济效益于社会责任, 在外来工群体中推行优惠政策, 低价优质普及智能手机等微博硬件终端载体, 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之一。而类似的优惠政策早已有之, 在深圳龙岗区, 为普及宽带到家, 同一片区内, 城中村住户办理宽带业务的费用, 就远低于普通住宅小区住户, 这种针对外来工人群居住的优惠政策, 体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积极作为。
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 提高关注度吸引资金
外来工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对外来工的基本工作生活情况, 外界只能通过媒介了解, 缺乏对话。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建立直接联系、了解真实情况, 增加可信度和透明度, 提升社会团体及媒体的关注, 以此导入市场运作模式, 聚合慈善资金及由点击率带来的广告收入, 把关注外来工, 普及新媒体作为一个项目进行长期运作。
挖掘情感维系线索, 发起特色外来工微博社区
微博网站可主动根据外来工群体特点挖掘情感维系因素, 发起微博社区, 形成主题深入工厂片区, 进行广泛宣传, 以社区化带动个人用户, 吸引外来工人群。例如:2011年9月, 腾讯即携腾讯微博、朋友网, 进驻各大校园强势宣传, 掀起互动的方式值得借鉴。
外来工的流动性特征决定了工厂等工作单位群可能无法长期吸引用户, 外来工大多同乡结伴外出打工, 老乡情结可能更加契合外来工的情感诉求, 挖掘诸如此类的情感维系线索, 培养归属感, 形成信任机制。
把握社会动向, 发起实时话题, 解决外来工实际需求, 培养长期用户
微博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对外来工群体至关重要, 这是吸引外来工群体微博使用的内在动因。建议微博网站根据实时动向, 挖掘线索, 发起话题满足外来工信息需求, 提高外来工的微博使用率和忠实度, 培养长期用户。例如:2011年前后, 我国相继出现用工荒, 企业找人难, 工人找工作难, 如果当时微博已有大量稳定的外来工用户群, 即可通过微博建立企业与工人的互动, 解决用工荒等实际问题。
疏通渠道, 为外来工微博情感申诉和维护权益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弱势群体, 外来工极易遭到不公待遇和蓄意伤害, 维权碰壁之后, 他们往往选择沉默或逃避, 微博为外来工维护权益提供的一个新的可行手段。建议微博网站保持渠道畅通, 为外来工情感申诉和维护权益创造稳定良好的环境。
结语
在信息社会, 信息是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 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微博的广泛使用无疑带来了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微博产生的强大推力, 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但信息的发达既可以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 也可以造成巨大的知识鸿沟, 成为社会群体的新隔阂, 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在这场新语境、新思维的社会生态变革中, 政府、企业及民众都应当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 关注外来工的信息普及情况, 创造条件提高外来工的微博使用率, 促使他们在信息时代中展露锋芒。可以预见, 外来工群体加入微博将带来文化多元的光芒异彩, 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以及和谐社会的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R].
[2]Comm, Joel Wiley.Twitter Power2.0:How to Dominate Your Market One Tweet at a Time[M].2010.04.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丁末.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J].2003 (1) .
小学生使用微博调查报告 篇5
前言:
今天我的调查报告的主题是:关于小学生使用微博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之前,我还有一个疑问,想问一下大家:个位感觉自己是不是一个手机控呢?每天会不会不自觉的去刷屏呢?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渐渐离不开手机。随着微博的兴起 不仅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在使用微博,屏奴日趋低龄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开始加入到微博一族中。他们经常活跃在互联网一线,偶尔发一些让成年人大跌眼镜的内容,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平时的周末辅导班兼职中,在课下与六年级的小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大多都会配有一部手机,大屏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不是少数。当时就感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00后的孩子们真是幸福的一辈!由于好奇,就手机的使用,我与所在辅导班的孩子们进行了更进一步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使用手机,大多数家长配给的。这样,手机在小学生的使用中慢慢变的正常起来,而00后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他们能很好的紧跟网络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也开始加入到微博一族中.这里是一个视频。就小学生玩微博都关注哪些人、哪些话题,他们的学习是否因此受影响,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如何,专家对此又怎么解读?我进行了如下调查:
一、调查方案:
调查对象:解放路小学在校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个别老师和家长 资料来源:1.与人交流所得资料 2.小学生或教师现有资料 3.互联网资料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调查程序:1.设计调查问卷 2.分发调查问卷
3.根据回收有效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问卷设计
小学生微博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您好!目前微博在小学生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准确了解小学生使用微博情况,我们开展本次调查,诚挚地期待获得你的帮助。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你对微博有所了解吗?
A、不了解 B、略有所闻,但不清楚 C、仅了解 D、了解,也相当感兴趣
2、你最近使用微博的情况是?
A、每天多次登录刷新 B、每天登录一次 C、2-3天登录一次 D、4-5天登录一次 E、每周登录一次 F、2-3周登录一次 G、一两个月登录一次 H、半年才登录一次 I、从不使用微博
4、你为什么会注册微博?(多选题)
A、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我个性 B、打发闲暇时间
C、关注名人、偶像动态 D、周围朋友都有,不用就落伍了 E、传播信息 F、关注亲朋好友的动态
G、分享信息、图片、视频等 H、了解最新时讯 I、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 J、体验新鲜事物,有新鲜感 K、认识陌生人,扩大交友圈 L、其他,:________________
5、你不使用微博的原因是?
A、对微博不了解 B、已经使用其他网络社交工具,如QQ、MSN、人人等 C、对微博不是很感兴趣 D、其他,:________________
6、除了微博你是否还有其他信息交流平台?(多选)
A.没有 B.QQ C.微信 D.人人 E博客 F.其他
7、你登陆微博一般做些什么?(多选)
A、写微博,发表自己观点或表达自己情绪 B、浏览关注的人的动态情况和观点
C、了解热点话题,但不太愿意参与讨论 D、提出问题,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建议 E、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并积极参与讨论 F、结交在微博上的陌生人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8、你觉得微博的作用是什么?(多选)
A、与同学朋友进行交流 B、开拓视野,学习知识
C、发泄情感,放松娱乐 D、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E、帮助企业进行营销 F、获取新鲜资讯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9、你发微博的频率是?
A、一天发表多条(三条以上)B、一天发1-2条 C、两三天发表1条 D、一周发表1条 E、半月发表1条 F、一个月发表1条 G、从注册到现在几乎没有发过 H、从不使用微博
10、你会不会有一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立即上微博的冲动? A、有时会 B、经常会 C、没有
11、你上微博的方式是什么?
电脑 B、手机等移动设备 C、两者都用 12.你是否会推荐微博或已经向身边的人推荐微博? A.是 B.不是
13、如果不让你玩微博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多选)
A、跟不上潮流,和朋友说话没有话题 B、生活中少了很多乐趣 C、开始努力学习D、无所谓
E、开始有点不习惯,但会逐渐习惯 F、很不习惯,难于适应 G、完全不适应
14.你最常使用的微博上,关注的人主要是?(多选)A、现实中的亲朋好友 B、人气推荐 C、微博名人、明星媒体微博 D、微博粉丝 15.你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微博?(多选)
A等待的时间 B乘坐交通工具时 C闲暇周末节假日 D睡觉前 E无时无刻 16.平均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大概是?
A10分钟以内 B10-30分钟以内 C30-60以内 D超过一小时
谢谢合作!祝你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三、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只针对四年级和六年级,问卷一共100份,四年级和六年级各50份。调查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使用微博的人数为4个,占调查总人数的8%;六年级学生使用微博人数为23个,占调查总人数的46%。使用微博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一年左右的微博使用者,使用时间最长的为三年。他们主要发布一些即时心情。
这些使用微博的小学生所关注的对象中明星占到第一位,其次为同学、好友和父母。在这些学生关注的明星中,谢娜、何炅是被关注最多的两个人。
他们发微博的时间70%在周末,每次使用微博大都在半个小时左右。20%的同学会在老师不注意的情况下课间及时发布自己的状态。10%的同学表示也会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上微博。
就小学生使用微博访问了解放路小学的几位老师,老师们认为: 1.微博可了解孩子心理
“班上确有些孩子开通了微博,我也有微博,还成了学生们的“粉丝”。”刘老师表示,有的学生不太喜欢和老师、家长交流,但他有什么想法,都会在微博、QQ上反映出来。“看到这些后,我就会及时和孩子沟通。”刘老师举例,有一次他看到两个班级的学生通过微博相互发泄对对方的不满,作为老师,他及时了解、化解了这种矛盾。“只要孩子不沉溺于微博,适当让他们去接触这种新型交流方式,也无不可。”
2.微博成为不少孩子休闲娱乐的“场所”
抒发心情,记录自己,也是在这些小学生微博上经常看到的内容。现在的小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吐槽考试难、作业多和期待放假,也是他们经常转发和原创的内容。例如:昵称为“全世爱”的幽默地写道:“这个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考试范围’!”
不过,在访问中,近七成的小学老师并不支持学生使用微博。原因主要是担心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微博会影响学习和他们的身心发展。“成年人玩微博都很容易上瘾,何况孩子?”老师张莉娜对记者表示。还有些老师认为“孩子缺乏鉴别能力,不知道好坏,关注太多成人的东西,会‘学坏’。” 家长的态度:
由于大多数家长工作忙,为更好地管理孩子,都会给孩子配一部手机: 1.如果在学校里临时有事,可以立即用手机与爸爸妈妈取得联系。2.在家里做作业,遇到搞不懂的题时,可以打电话给老师请教。3.一个人在街上走散了,找不到家人时,就可以打电话给爸爸妈妈或者亲朋好友。4.每天早上可以把手机闹钟调起,到了上学时间不用妈妈喊,自己就会起床去上学。5.手机可以下载音乐,如果上完课感觉很疲劳和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打开手机听歌,放松身心。家长的这些反应,小学生带手机去上学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采访了10名学生家长,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小学生使用微博此持“默认”的态度。“肯定会很怕那些不良的语言被孩子看到,甚至被模仿。”“可不但微博,整个网络上到处都会有不良内容,也不可能就不让孩子上网了吧?“网上杂乱信息太多,还是不要让孩子去接触微博。”另一位家长吴先生则表示,小学生玩微博太早,肯定会耽误学习。要是上了瘾,天天挂念微博,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若不让孩子上微博,总感觉所有人都在上,怕她跟不上时代。”
所以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关注微博,能体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作为一种新型交流方式,让孩子接触微博,也许他会更加关注生活,”赵妈妈表示,对孩子来说,微博充当的是“电子日记”,能够记录下成长历程。“现在,孩子的微博粉丝数早已超过了我和他爸爸,对于我们来说,微博是浏览信息的工具,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有更大的热情去记录身边的事物,”赵妈妈说,“现在微博上的内容都是孩子自己写的,我从不干涉。”
对于微博的担忧,我们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本身比较单纯,性格比较正直的话,就应该相信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去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微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失为上策。
四、建议:
“小学生玩微博,有从众的心理,看到别的同学玩,他(她)也会去玩。玩微博还是出于学生交往的需要,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有些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而且伴随逆反心理,不愿多和家长交流,他们需要利用微博的方式展现自己。另外,微博上不少东西,书本上没有,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知识。”朱瑾一直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近年来,她一直在关注中小学生和网络的关系,曾发表过《网络环境下学生人格心理特点变化及对策》等文章。朱瑾表示,小学生玩微博很正常,老师和家长无需大惊小怪。更不能一味地对孩子说反对或支持,而应该教会他们把握一定的“度”。
老师和家长,最好经常和孩子多交流,了解他们微博上所发及所关注的内容,做好引导工作。“微博对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十二三岁,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度也不成熟。微博上的东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他们很难分辨,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和他们多沟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微博、使用微博,学校可以利用微博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合理利用微博演讲比赛,织“围脖”班会,我的微博手抄报等,让小学生懂得合理使用微博的重要性。
五、总结:
首先,像一切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手机、电脑、博客、QQ、论坛等)一样,微博是值得肯定的。与过去的网络媒介相比,微博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是空前强大的,自此掀起的言论**以及在暴露的各种社会问题方面的贡献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说网络是一扇门,那么微博就像窗户。透过窗户,即可见良辰美景也会见月黑风高。因噎废食明显是不可取的。所以,问题又不在于讨论是否该限制未成年人接触微博,而在于如何建构“窗外世界”——网络公共空间。
微博使用 篇6
“媒介接近权” (1) 的概念被作为一项公民权利于2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法学界的J.A.巴隆最先提出, 他在《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 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后来, 这一概念也被引入传媒界, 并被广泛地应用在新闻传播学的范畴领域之内。媒介接近权的出现, 不仅是公众权利在大众视野中的一种延伸, 更成为大众与媒体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受众利用媒介的传播性, 在第一时间将大众的声音进行传播, 实现公众拥有话语权的权利。
在我国, 传统媒介一般界定为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调媒介接近权的作用, 因为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意味着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之间存在着传达和反馈的关系, 信息不仅要从传播者传达给接受者, 而且接受者也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只有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和交流, 才能使信息更好地满足接受者的需要, 更充分地被接受。而保障受众媒介接近权的前提是要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 这样可以使受众对媒介的报道进行纠正或补充, 提供新的事实, 并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对于传统的报纸而言, 读者来信、更正声明、观念广告都可以说是实现媒介接近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般相较于接受采访、参与媒介发起的讨论, 由于纸质媒体特殊的体现形式, 无形中媒体还是会主观地操纵舆论的声音, 受众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在技术上更近一步的就是广播电视, 广播电台基本有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等体现形式, 相较于传统的纸质媒介, 对于媒介接近权的实现, 在媒介的应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介, 基于国有性质, 社会公众对其行使媒介接近权的意识尚不成熟。“反论权”和“观念广告” (2) 、公共频道设置均难以实现。而电视台的短信互动、连线采访、邀请现场观众参与、电视相亲、选秀节目、求职节目等, 能使得普通的民众有机会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中来, 但是这种形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媒介接近权的实现, 大众对于媒介接近权的接近与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微博促进媒介接近使用权的实现
2.1 微博
微博 (3) 是自媒体新时代的产物, 在短短的几年内以迅速发展起来。微博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 便捷地发布以及更新信息, 及时地对信息进行分享。用户既可以自己发布信息, 同时也可以成为其他用户的跟随者与关注者, 并进行互动。微博的兴起导致很多原创的内容在一个时间迅速地生产出来, 在自媒体时代, 人们只需要通过一两句话来传达零散的信息。有研究显示, 大众倾向于通过类似像微博一样的自媒体来分享音频、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娱乐性质的内容, 微博用户转发和评论的微博数量越高, 说明这条微博的传播影响力越大。与传统媒体以及其他的自媒体相比较, 由于微博在媒介特点所呈现的特殊性, 不管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大众对于媒介接近权的使用范围上都提到了一个崭新的提升。目前, 很多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基本都已开通了官方微博,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微博的兴起突破了原来信息传播中的渠道限制, 融合了传统媒介的多种功能并与之形成联动效应, 公众可以自由的表达自我, 不仅仅局限于是思想深刻的观点和态度, 还有情感上的抒发和宣泄, 使得受众在实现媒介接近使用权进程上得到了真正的突破。
2.2 媒介接近使用权在微博中的实现过程
传统媒体由于技术等原因带来的滞后性, 会影响媒介接近权的实现, 而作为自媒体中便捷度最高的微博, 在媒介接近权实现过程中的渠道会被无限扩大。实现过程相较以前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大体可以将媒体分为自媒体和非自媒体两个部分, 自媒体我们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微博、博客以及带有私人标签的媒体。而非自媒体基本包括像传统的书刊、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带有公权性质的媒体。从传播方式上来讲, 微博基本上实现的是点对点人对人互动的传播方式, 而非自媒体总会在传播过程中加入第三方的意愿, 为媒介接近权的实现造成了无形的障碍。在信息的传达上微博基本相对公平和自由, 而非自媒体的信息发布往往经过了第三方的加工和过滤, 形成对于信息传播的垄断。微博等自媒体中大众对于媒体的接近过程中, 不管是接近权还是使用权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微博即是信息发布的平台同时也是公众利用这些信息实现自己的媒介接近权的过程。而非自媒体, 只能达到大众对于媒介的接近, 使用权利的实现还无从谈起。
互联网出现后, 论坛、博客、即时通信工具的迅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大众传播媒介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更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媒介接近权的开放性, 公众在接近使用媒介上被限制的情况就有所改观。使用微博发布信息, 相比其它媒介成本相对低廉, 操作性更为简易, 以及微博的节点特性, 都使得微博“自媒体”的特性得以充分展露, 受众不仅可以即时使用微博来发布消息, 这一过程还推进了新闻信息发布和扩散的速度, 尤其是在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方面, 微博蕴含着比一般自媒体更为巨大的能量, 例如多年前曾轰动一时的“朱令案”, 经过十年传统媒体的沉淀和发酵, 在微博上被人们又重新热议。2013年4月16日, 一直帮助朱令的高中同学微博名为“一毛不拔大师”的贝志诚在微博上发布了长微博《现实不是童话朱令事件回顾》。该条微博一经发布, 一夜之间转发和评论数就成倍地增长, 很多微博用户在微博上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评论, 沉寂多年的案子不仅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 大众的热议使得事件连连升级。近些年,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代表, 而这些热点事件陆续通过微博被无限放大, 热议的升温与范围的扩大, 无形中与媒介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必然的联系与呼应, 因为微博, 更多的人了解了当年的这个案子, 通过微博也不断的有人参与其中, 微博在信息的传递与扩散方面的优越性也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受众要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及开展社会活动, 除了传播媒介要对受众开放外, 其传播模式以及表达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媒介接近权的实现。大众传媒最为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 而这一特点会直接导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新媒体时代, 网络论坛和博客“一对多”或者“点对面”的传播模式, 造成传播者向数量不清与形态各异的受众发出信息, 而传受双方因没有任何确定性联系, 何时收到反馈犹未可知, 接近权的使用和利用上还是盲目而混乱的。而在微博的世界中, 微博用户通过“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不仅使自己的意见表达更加容易, 内容更加精炼准确, 甚至有可能成为热点话题被广阔的公共领域所关注。微博之所以有利于形成特定圈子的文化氛围, 主要是因为其作为关系型内容生产媒介, 是大众通过微博, 高效而迅速地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对于信息的操控达到独立自主, 同时更能现实社会关系的对话的延伸和发展。
现在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向微博的领域迈进, 相继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传统媒介利用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来重新加强自身的形象塑造和关系建设, 以纸质媒体官方微博为例, 报纸以老龄化的读者群为主要趋势, 而使用微博的读者群主要是年轻化、知识化、精英化为主, 开通官方微博, 就为报纸的受众层的扩大提供了帮助, 提高了影响力。以往读者在实现媒介接近权的时候, 读者和报社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仰视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读者在接近使用媒体时由于受到把关人的审查, 由于读者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 也使他们再被选择时屡屡受到阻碍和排斥。报纸微博的开通使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读者在实现报纸媒介接近权上也呈现了新的变化。
3 微博对媒介接近使用权实现的展望
首先, 技术是媒介变革的先导力量, 也是信息传播变革的根本动力, 技术的使用与普及是实现受众接近使用媒介最为基础的条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普及, 不仅改变了媒介终端的外在形态, 更深刻改变了媒介信息生产、传播的理念与流程。微博在使用的功能性上的不断改进, 或者说随着科技的发展, 自媒体技术开发应用的成熟和提高, 成为未来公众实现媒介接近使用权实现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从近年不断发生的公共热点事件的发展顺序来看, 微博的出现, 无形中促进了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一件事情的发展和传播过程都是由自媒体发起, 从而对于事情的舆论性质进行重构。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议程顺序发生改变, 公众在微博上行使自己的媒体接近使用权的同时, 对于事件在媒介中的传播顺序产生了影响, 很多事件在微博上发生发展, 引起非自媒体的关注, 从而致使事件成为热点事件, 事件在发展这一过程使得自媒体和非自媒体进行议程互动, 使得自媒体和非自媒体产生联动效应, 使得热点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网状扩散, 而在这种传播过程中,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监督相互也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近几年, 把关人的缺失使微博成为虚假信息混杂的平台, 微博信息真伪难辨, 舆论领袖的泛滥, 匿名发布以及信息来源的模糊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微博影响力与公信力的提升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近日, 一条来自“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董良杰”的微博引起了网友们的注意, 该文中称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成分, 消息发布后, 引起了一部分人群的心理恐慌, 很多网友对此文章进行疯狂的转载和议论, 后来经核实此消息为微博虚假消息, 发文者误读了原文者的文章含义, 但是事件本身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恶劣影响。此外, 信息污染问题严重, 垃圾信息增加是阻碍实现媒介接近权的重要原因, 干涉受众对真实有用信息的利用。对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9月29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法律解释, 以加强对于公共信息平台的虚假消息的法律监管。另一方面, 想要真正屏蔽虚假消息的来源, 还是最终要回归到提升微博公信力上来, 微博的公信力是拥有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媒体权威性的基础, 也是实现受众媒介接近权的最有力的保障, 只有微博公信力的提升才能使最终的公众的权利得以更广泛的实行。许多热点事件的爆发, 媒介使用者在公共的网络环境下, 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权利和言论的自由都被无限的扩大, 公众也会在非理智盲目的状态下对于接近使用权进行滥用, 这个时候, 不管是大众还是媒体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素养, 发表言论要理性、公正、客观。公众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要时刻保持冷静, 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理性的运用媒介接近权, 最大限度实现自身的媒介接近权, 否则自由的滥用也最终会导致自由的消失。
参考文献
[1]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M].新华出版社, 2004-1.
[2]喻国明, 欧亚, 张佰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5.
[3]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05.
[4]窦克林.网络传播中的媒介接近使用权[J].青年记者, 2009-24.
微博使用 篇7
1.1 研究目的和范围
1.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来探究微博 (1) 在当下大学生日常使用中扮演何种角色, 通过个案研究法以访谈形式探究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 探究大学生在内部自身因素和外部诸多因素 (其他媒介的影响、身边亲友的影响、获取信息的渠道等) 的共同作用下, 对其微博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选取的大学生进行线上访谈、线下访谈、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研究相关文献等形式, 综合分析大学生的微博使用行为。
1.1.2 研究范围
主要集中在北京高校, 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研究, 其中线上研究以个人访谈为主, 时间范围是2015 年1 月26 日到2 月8 日, 共访谈了19 个同学。线下研究则对有代表性的博主 (主要依据是使用微博的时间、发布的内容、粉丝的数量等) 进行深度访谈。
1.2 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1.2.1 实用价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 年12 月底, 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 亿, 网民使用率为38.4%。可以说微博的流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有不少大学生成为了“微博控”, 对微博产生了较深的依赖, 更有甚者因为对微博的迷恋而患上了强迫症、焦虑症。喜欢某种新鲜事物无可厚非, 然而这种喜欢正朝着一种病态的方向发展, 这就值得人们深思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微博到底又能给大学生带来什么。
所以, 通过本研究, 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影响大学生的微博使用行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为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认识及合理使用微博提供科学依据。
1.2.2 理论意义
文献综述后发现, 国内关于大学生使用微博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 缺少与博主的深入访谈。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 故本研究通过线上访谈、线下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 以期补充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2 调查报告
2.1 调查方法
基于笔者对文献的阅读和研究, 发现研究主要采取问卷的方式, 而在笔者看来, 进行访谈则更能深入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使用动机, 因此本研究抽取北京有代表性的学校23 所, 其中涵盖了综合类、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医学类、教育类等学校, 力求从更加全面的角度了解北京高校大学生的新浪微博使用情况。
在抽取学校以后, 小组成员对所要研究的微博用户进行了样本抓取, 以粉丝数为主要参考数据, 最终小组成员一共抓取40 个样本, 包括19 个线上访谈, 9 个个人深度访谈, 12 人分成三组进行了焦点小组的讨论分析。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2.2 线上线下调查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和理论支持, 笔者对线上调查研究结果做出以下几类分析。
2.2.1 注册微博原因分析
在调查的40 个人中间, 笔者将注册微博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身边好友的影响, 微博是一种新鲜事物, 获取与学习和兴趣相关的资讯, 看热门话题和新闻, 关注娱乐明星动态, 看优美文章激励自己。例如笔者在访问一位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的博主时问道微博对自身影响的问题时, 这位博主称只是用微博来看一些关于军事、科技的新闻, 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并不大;在访问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博主时, 她则称如果看评论的话, 微博中的评论多种多样, 可以学习思考不同的观点。因此, 从以上的例子分析, 大多数的微博使用者主要是基于娱乐和学习来注册微博。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来看, 这也是大学生媒介接触的目的, 同时微博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来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手段、社交手段, 便于与生活中好友的交流。
2.2.2 昵称使用
在调查的40 个人中间, 有5 个同学的昵称直接是自己的真实姓名或者是暗含自己的姓名, 而剩下的同学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 以及自身价值观命名自己的昵称, 例如, 笔者在访问一位真实名字中带“凯”的受访者时, 其昵称为“爱因斯凯”, 是将爱因斯坦与自己名字的结合, 原因是爱因斯坦功成不居, 希望自己能向他学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访者的价值观;另一位受访者的微博昵称为“刀哥”, 则主要是因为受访者喜欢刀郎这位歌手;而一位昵称为“陆莐”的博主则是在阅读中所得。
在进一步的追问中, 笔者发现, 之所以大多数同学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 是因为微博相对于其他社交软件的开放性, 同时也想借助微博来表现生活中不想呈现的自己, 微博此时充当了内心活动的平台, 而不是像公众人物那样的宣传平台。
2.2.3 对粉丝的看法
对于粉丝这个话题, 访问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问。
1) 你是否在意自己的粉丝数量?你觉得粉丝数量代表了什么?
2) 你在意别人的粉丝数量吗?你觉得超过多少的粉丝算比较“多”?
3) 你有没有买过粉丝?你觉得什么用户会买粉丝?
在访问中笔者发现, 对于2014 年以前注册微博的大学生, 则不太关注自己的粉丝数量, 2014年以来的则较关注粉丝数量, 从需要、动机与行为理论来看, 这与人的认知心理和习惯相关, 目标实现以后, 新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又会出现, 并不断地周而复始, 人类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循环发展中前进。因此, 大学生对粉丝数量的关注就与此相关了。
对于粉丝数量多少的界定, 普遍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讲, 超过1 万就足够多, 并普遍认为粉丝数量多与博主发布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和博主知名度相关。
对于买粉丝的行为, 采访者发现, 普遍人认为买粉丝的主体是明星、企业、孤独症患者、好奇者、虚荣心强的个人等。自身并没有买过粉丝。可见买粉丝的行为主要是商业用途和自身心理原因。
2.2.4 线上线下好友互动情况
微博中的线上好友可以分为熟人与陌生人两类。在调查的40 个人中间, 大多数人在与熟人互动时, 线上和线下互动方式相似, 但仅有35% 的同学会选择用微博来与熟人互动, 其余均选择微信、QQ等社交媒体。大多数受访者利用微博, 特别是私信的方式与名人、陌生人互动。
2.2.5 原创转发比例
在访问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的微博发布内容以转发为主, 原创内容很少, 这与在朋友圈和说说上原创的比例形成对比, 在微信、QQ上, 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原创内容的发布, 究其原因, 其一是微信与QQ大致相同, 但与微博相比, 信息的传送覆盖面较低。微信更倾向一对一的隐私对话, 而微博的传播覆盖面较广, 微信只局限于朋友之间的亲密沟通, 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2) 。其二是该类用户使用微博进行消遣, 完全跟随个人喜好, 看到有趣的内容就随手转发, 主要是为了放松, 因此很少会花费精力编辑原创微博或发表评论等, 可见消遣娱乐交往类型微博用户以放松、娱乐为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以轻松的心态, 在完全放松的环境里与他人产生互动。
因此, 大学生在微博中普遍倾向于转发, 以下是几位博主的原创转发关系图。
2.2.6 介意的话题
在调查的40 个同学中发现, 介意的话题如下表所示。
从上图可知, 57.5% 的同学介意代购广告的出现, 一是说明微博本身存在缺陷, 虚假广告太多, 新浪微博在这方面的治理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思想的商业化不突出。
2.2.7 在微博上呈现的自己
在设立采访提纲之初, 针对目前大多数人喜欢用P过的图来展示自己, 因此从这个切入点, 笔者想探讨博主在微博中的形象是否优于现实中的自己,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 大多数大学生因为在微博中的原创比例较少, 展现出来的自己并不多, 这与微博的公开性相关, 也说明大学生对保护自己的隐私的重视, 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回答说希望通过微博展示自己幽默、有深度、温暖等积极的一面, 这也说明当代的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
3 建议对策
从接触微博的动机来看, 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娱乐和获取信息, 但在宣传微博使用的同时, 不能过大夸张微博的名人效应, 而应该深化同学们对微博的认识, 从全面、理性的角度使用微博。
从技术的改进来看, 许多大学生对微博的虚假广告代不满意。因此, 在笔者看来, 作为微博后方的技术研发, 应该提供给用户更好的用户体验, 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
同时, 大学生群体应该加强对微博功能的认识, 不应该把它简单定位为获取信息娱乐的社交工具, 而更应该是集交友、资讯、娱乐、学习于一体的应用平台, 满足自身多样化的需求。
4 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 掌握了大学生微博交往行为的现状, 揭示出大学生微博交往行为的特征规律, 发现大学生微博交往行为中包含的交往类型, 并分析出各交往类型间的显著差异。通过研究,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微博交往行为有了基本掌握, 接下来可以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如何将微博引入教学, 根据大学生微博交往特性尝试教学的新形式, 使微博成为促进教学的有效形式, 丰富课堂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总而言之, 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对微博的研究, 尤其是针对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娜.基于“使用与满足”的新浪微博用户调查与分析[D].河北:河北大学, 2011.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398.
[3]贾艺丹.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微博与微信的对比分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14.
[4]段京肃, 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5]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85-87.
[6]王武召.社会交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丁庆新, 窦春玲.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8]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 蔺青,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9]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 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10]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0.
微博使用 篇8
1 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调查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在通过开设微博、运用微博进行广泛的传播思想、交流感受、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等活动,一定程度来说,微博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更加详细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本课题组审慎地制定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较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和座谈,本次调查涉及河北省4所高校,千余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020份,回收1009份,开展座谈会6次,涉及大学生约210人。现将调查问卷中部分问题及调查结果进行呈现:如:
*你使用微博吗?A、是(75%)B、否(25%)
*你的“微(博)年龄”是多少?A、很短(一个月以下)(12%)B、比较长(一个月到一年)(54%)C、长(一年以上)(34%)
*你的微博使用频率是多少?A、每天一次(25%)B、一周一次(8%)C、不定期(47%)D偶尔(20%)
*你使用微博主要用来做什么?A、写随笔(11%)B、发感慨(27%)C、发表评论(10%)D、交流探讨(9%)E、其它(43%)
*你经常关注微博(自己或他人)吗?A、是(69%)B、否(31%)
*你关注哪一类的微博比较多?A、文化娱乐、名人等(64%)B、社会、新闻(12%)C、朋友、亲人等(8%)D、相关知识、技能等(6%)
E、其它(10%)
*你的微博关注度高吗?A、高(9%)B、一般(27%)C、不高(64%)
*你是否在乎自己的微博关注度?A、是(22%)B、否(9%)C、无所谓(69%)*你认为微博在你的生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A、重要(44%)B、一般
(40%)C、其它(16%)
*你怎样看待微博的作用?A、积极(43%)B、消极(16%)C、无所谓好坏(41%)
2 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分析
2.1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特点
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经过认真分析总结,本课题组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呈现如下一些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如下:
首先,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其次,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知识及交流思想和感受的重要渠道。再次,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展现自我,彰显个性,造就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窗口。第四,对文化娱乐类博文关注程度过高,凸显了大学生思想的娱乐化倾向。第五,对各类博文的欣赏鉴别能力不一,极易被微博内容影响。总之,微博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的传播平台,更是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2.2 微博受大学生追逐的原因分析
首先,微博自身特点决定。微博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捷及时,符合处于快节奏现代青年人需求。小小的微博包含广博的世界,包罗万象,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其强大的社交网与海量的信息,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平台。登陆微博,发表博文现在已经不再局限在电脑等媒体,伴随信息技术的进步,在手机、ipad等媒介均可发表博文,还可以和自己的手机、QQ、MSN进行绑定,这一切降低了发微博的门槛,极大地增强了操作的简便性和随时性。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使用微博用来发感慨、写随笔、发表评论、交流探讨的近六成,他们在这里用最真实的、随性的、充满个性的语言或抒发情感或发表评论。第五,微博拉近了人际关系,实现了沟通的零距离。微博小空间容纳了各类人群,通过“关注”、“被关注”,发言实现了多方交流和沟通,让熟人间、陌生人之间、普通人和名人间、小人物和大人物间在微博中缩小了距离,实现了零距离实时沟通。微博空间既属于公共空间又属于私人空间,自由化、私人化特色突出,在自我的空间里博主自由抒发,畅所欲言,享受着自由的言论环境。博主通过发表有见解的看法、有深度的评论、高超的文学水平、吸引眼球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或是“被关注”度高,都会让博主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很多大学生坦言在运用微博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其次,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行为特点决定。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并引领了“微时代”的到来,还源于这个新生事物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传递方式。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0后”时代,这个群体追求独立、自由、个性,不愿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创新,关于表现自我。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需要一个施展才华、彰显个性、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在微博找到了这样的空间,从此可以不用冗长、繁琐的文字便可直抒胸臆,并吸引他人关注关心。在微博中他们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可以关注心仪的名人明星并与之对话,可以和亲朋好友交流近况……而这些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心而行,这些内在的需求促使大学生成为了微博的主力军。
3 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微博自身特点及大学生的群体思想、心理、生活特征推动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暴露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同时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提供了机遇。
3.1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的挑战
首先,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再次受到挑战。多年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尝试、创新,致力于提高教育效果,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尽管如此,在如今信息高速传播,信息渠道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还是以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学生、既定的教学内容支撑着教学,在有限的时间传递的信息也是有限的。这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课上学习方式古板、不自由,信息量小且更新速度慢,不如关注微博得到的信息量大且即时性强等,于是加剧了课堂的缺课率并降低了参与程度。这些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影响力大大降低。微博成了信息的高地,正在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夺话语权。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众所周知,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教师,应该具备多种能力和素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并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教育的魅力并获得成长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面对如此高的使用和关注率的现实,更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赶上时代的步伐,积极接触微博、微时代,并真正融入其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
再次,对大学生思想的掌控和引导难度较大。微博信息传播具有及时性和快捷性,包含的信息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但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腐朽的、落后的、偏激的、缺乏科学性的信息大量存在,而由于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特有的猎奇心理使得他们对这些信息关注程度也较高,加之自身阅历、认识水平、鉴别能力较差,很有可能会接受并内化到头脑中,形成错误认识或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这一平台上,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和引导每一个学生,自然掌控和引导难度加大了。
3.2 微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素材。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得信息、认识社会、交流思想的平台,同样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这一事物可以轻松获得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素材,发现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并可以适时地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使得教育更具时代感、时效性、说服力、吸引力。
其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效果的平台。任何教育都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事半功倍。现实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数情况下是以大班教学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多,工作较为繁重,与学生交流沟通机会和比率较少。微博的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博,关注学生关注的内容,与之进行沟通,无疑会大大加强对学生的认识,这些认识为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再次,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法中灌输法是主要方法之一,尽管教师们一直致力于改革灌输法并与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对于不愿意聆听长篇大论的“90后”大学生来说还是显得枯燥乏味。而微博实现了信息的网状传播、个性传播、简短快捷传播,虽然对传统教育方式形成了挑战,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渠道展开全新的时尚教育、灵活教育,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微博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微博的出现及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其重要性,辩证认识其利弊,努力做到扬长避短运用微博,积极进行工作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效果,以便更有效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当前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浪潮中客观存在哪些倾向、趋势和问题,这些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微博,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应璐珺.今天你围脖(微博)了吗.今日科技,2010.2.
微博使用 篇9
项对青年使用微博的调查指出94.3%的青年认为微博已经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并改变其生活。[1]大学生正确运用微博, 可对大学生的心理形成积极影响, 具有心理功能。高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微博, 有效发挥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功能, 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功能
(一) 认知感悟功能。
一项关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中, 有72%来自微博。微博上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与知识深受大学生喜爱。[2]因此, 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在微博使用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使大学生对外在事物形成正确认知和感悟, 此外可以对自身进行自我认知与感悟, 从而有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二) 调节控制功能。
大学生使用微博能够调节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并对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具有调控功能。在大学生微博使用中,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积极健康的能量, 从而使自己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和心情愉快。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释放自己情绪和情感, 在微博传播中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状态, 有利于自己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 养生治疗功能。
大学生使用微博, 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释放心理能量, 另一方面也吸收心理能量, 这个过程会对大学生心理压力起到缓解或消除作用, 对心理困扰进行排除, 使内在精神生态系统达到平衡, 从而对身心健康的达到养生及心理治疗的功能。大学生普遍喜欢采用微博这种短小精炼的方式来表达个人心情和对他人的微博内容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互动和交流。微博这一新媒体的即时、共享、互动、自由平等特性契合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正确使用微博, 有助于大学生宣泄情绪、释放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四) 正向激励功能。
微博这种特有的传播媒介可以迅速广泛地把大学生的积极正能量传递给其他的微博大学生用户, 进而形成对其他大学生的影响, 并进一步激励他们。因此, 运用微博的这一特性, 积极引导传播微博正能量必然对大学生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使得大学生在微博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和吸收正能量, 从而激励自我、积极进取。
二、大学生微博心理功能实现策略
(一) 控制微博使用, 严防微博控。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正在使用微博, 而对于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 没有正确把握好微博使用的度, 就会成为“微博控”。成为“微博控”的大学生会过分依赖使用微博, 不但不会实现正确使用微博的心理功能, 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大学生使用微博应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适度使用微博, 不要被微博所控制。应正确认识和运用微博, 利用微博的积极影响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创造便利。发挥出正确使用微博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功能, 控制好微博使用的“度”, 促进自我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 监管微博信息, 发布真微博。
微博信息是大学生使用微博, 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资讯, 进行认知感悟及心理影响的直接来源。虚假、消极的微博信息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要实现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功能, 必须加强对微博信息的监管, 控制不良信息的发布, 清理微博信息垃圾, 抵制不良微博信息的进一步传播扩散。高校应加强对大学使用微博的监管, 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部门, 加强监管的队伍建设。如高校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监管, 把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学生意见领袖等拉进监管队伍, 对大学生的微博信息进行监管, 使大学生发布真微博、正微博。
(三) 提升媒介素养, 正确运用微博。
“微博简洁、开放、高效、交互的传播特征, 决定了微博网络舆情难以监控”。[3]因此, 提升大学生的微博媒介素养是促进心理功能发挥的有效方式。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理性思维和鉴别的能力。高校可通过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程等措施加强大学生对专业媒介知识的学习, 提升大学生在使用微博中的价值判断能力, 形成正确的微博使用观念, 积极吸收正能量微博信息, 自觉抵制不良微博信息的进一步扩散, 促进大学生使用微博心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 加强微博引导, 传播正能量。
大学生使用微博心理功能的有效发挥, 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微博引导, 引导他们在微博使用中吸收、释放、传播正能量。首先, 以核心价值为引导。教育引导大学生使用微博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 在微博使用中传递主流价值观念, 激励引领大学生思想及心理。其次, 利用官方微博引导。高校官方微博最具官方性和导向性, 应利用这种优势, 发布正能量的内容, 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最后, 利用意见领袖和教师引导。“意见领袖是某个群体关系的轴心, 他们敏锐而积极, 在圈子内具有威望, 能影响周围人的观念和决定”。[4]在发挥辅导员等教师的天然意见领袖作用基础上, 要积极培养学生型微博意见领袖, 多方位引导大学生在微博使用中积极传播正能量。
摘要:当前大学生广泛使用微博, 大学生正确运用微博, 可以实现认知感悟、调节控制、养生治疗及正向激励的心理功能。发挥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心理功能, 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应适度使用微博, 防止微博控。高校应监管微博信息,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微博, 积极传递微博正能量。
关键词:大学生,微博,心理功能,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王聪聪.民调:94.3%青年表示微博已改变自己的生活[N].中国青年报, 2010-8-24.
[2]彭晶.微博, 半数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安徽省11所高校1765名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 2013-7-15 (03) .
[3]刘静, 钟永秀.大学生微博使用的调查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 (1) :80-83.
微博使用 篇10
微博参政是指微博博主和受众之间通过微博的传播, 参与政治交流和沟通, 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以及政府相关活动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2]微博的出现, 为我国网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政治意愿提供了新的平台。
为此, 中国各级政府机关运用新媒体不断完善政府网站信息的发布、搭建网络政治参与的平台, 还吸引了许多政府和领导干部开通政务微博, 以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式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互动性。截止2013年10月底, 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 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0家, 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3]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官员们开通微博, 将它作为各自部门信息公开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 以及洞察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 “微博问政”越来越称为发展趋势。[4]
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微博不断称为我国网民参政议政的新渠道。实际上,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2013年10月15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 (一下简称“意见”) , 其中多次提到了政务微博, 并规定了定期开好新闻发布会, 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 妥善回应公众质疑, 及时澄清不实传言, 发布重大突发事件权威信息等。
由此可见, 如今的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和舆论影响力已毋庸置疑。
1 政务微博运用的新便利
政务微博之所以受到官民的喜欢, 来源于其三大特性[5]。首先, 微博是属于“点对面”的即时传播, 就如同现场直播那样随时进行。博友们通过微博喊话的方式, 导致了全社会的围观、上层的介入, 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也使得事件的发展方向、结局会与原来大相径庭。第二, 微博是一种建立在多重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 即是一种叠套式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条有价值的微博内容往往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发与评论中形成“次级传播”, 会具有像“核裂变”似的规模效应。让信息内容快速扩散称为了可能, 它让以往单一的博友们能够快速“聚合”, 从而以“蚂蚁抱团”的方式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第三, 微博是拥有关系资源“背书”的内容传播。它所传播的内容不单单只是一个简单的内容, 而是一个建立在一种“自己人”基础上的复制化“背书”传播, 博友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得其效率、影响力以及传播的能量大大提升。
此外, 随着中国舆论重心向微博转移, 微博也成为了众多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网上流传一段话:有100个读者的使内刊, 有1000个读者的是公告, 发行量10000份的是杂志, 发行量十万份的是地方报纸, 发行量一百万份的是全国性报纸, 有一千万的观众是电视台, 有一亿观众的就是CCTV。我国目前报纸发行量过百万的只有19份, 而新浪微博粉丝数过百万的公众就超过300人[6]。正如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在2012年4月26日于复旦大学表示:“微博女王”姚晨让人民日报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姚晨粉丝数为2327万人, 这便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 比《人民日报》总发行量还多近9倍。拥有1736万粉丝的电影导演冯小刚也戏称其微博是“冯通社”, 并发微感言“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媒体”。
根据政务微博的应用情况, 笔者梳理了其使用的有利效果, 并通过案例的形式简明阐述其优点。
1) 开通政务微博有利于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回应社会关切。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微博在震后四小时即开通, 发布救援信息高效快速, 有效的促进了救援部队与待救群众之间的沟通, 其反映速度之快, 内容更新及时的特点获得网友的祝福与支持。在面对网络谣言“救灾军车”滚山崖的虚假报道, @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在四小时内及时辟谣, 内容有理有据, 将事实传递给了网友该微博不仅对公开灾情, 组织救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通政务微博有利于进一步体现察民意集民智, 工作接地气。南京市几位监察局官方微博@钟山清风与@人民网在2013年3月14日联合发起了“钟山清风”杯全国廉政微博大赛, 设立了多种奖项, 其中多项以微博为依托, 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现了优秀作品。其在微博平台上即时发布活动信息, 通过跨时长、作品方式多元化的特点, 吸引大众广泛参与, 在3月14日的“转发大赛海报送礼”的微博中, 获得近7万的转发, 8万多的评价, 从3月16日开始, 还积极邀请网民评论转发参赛作品, 在互动中充分吸引网友关注, 鼓舞创作参与, 有效的将“倡导廉洁从政的廉洁文化”理念传播给全国, 大大增强了网友们反腐倡廉的意识。
3) 开通政务微博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拉近政民关系。北京法院网官方微博@京法网事在2013年6月26日上线, 粉丝超过82万。其中让该微博“主动设置议题”的功能最明显的便是发布了“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终审宣判”的原创微博。从7月8日立案审查开始, 持续报道了庭前会议等动态;在8月28日, 依法不公开开庭审理的原则下, 29日新闻通报会上报告了庭审的情况;9月26日, 一审宣判中, 微直播新闻通报会现场, 并且网络访谈直接回应网友疑问;在10月11日, 发布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接受上诉的消息;11月19日宣布二审开庭;11月27日微博接受采访时回应二审判决的焦点问题。@京法网事在该案件中一共发布了相关动态微博87条, 结合新闻通报会和网络访谈等多种形式回应了网友质疑, 阐明了为何部接受公开审理、李某某是否未成年、被告人家庭背景、是否接受“舆论审判”等网友关注的焦点问题, 满足了网友对司法公正的强烈需求。
2 政务微博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务微博开通数量很多, 但有的微博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信息发布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有的政务微博只是将政府网站简单套上微博的新外套, 其发布的信息内容与官方网站基本一样, 对网民发出的建议反馈比政府网站还慢;更有的政务微博出现了“空壳化”现象。比如2013年5月23日, 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发布的地级新闻办微博实力榜单第三期中, 披露了有多个省份未开通地级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 22%此类微博粉丝众多却“长眠不醒”, 而@怒江外宣办就在“长眠”中, 后经《云南晚报》记者核实才发现, @怒江外宣办自2012年便改为@大怒江在线, 官方微博改名却未向大众公布, 导致信息的不畅达。除了“空壳化”现象的出现, 政务微博也出现了回答避重就轻, 从而使政务微博表现不太理想, 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在其官方微博@政务微博观察中就称:“当前政务微博群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 既’盲’又’聋’, 自言自语。”因此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出现了六大问题[8], 包括意见的失序、信息秘密的泄露、言语攻击、“同质化”明显、“碎片化”传播、网络信访的困难。
由于微博加入的门槛不高, 140字以内的写作方式也让信息出现“碎片化”, 虽然让大众拥有了“我的地盘我发声”的舞台, 但也导致了微博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另外, 从勒温“把关人”的角度来看, 微博作为自媒体, 缺乏“把关人”对信息的筛选, 自然也使网民发布的信息真假难辨, 甚至谣言四起。比较典型的便是日本海啸事件后发生全国抢盐风波。 (2011年3月14日, 几条“盐卖光了”的假信息迅速传遍整个微博, 得到数以万计的博友转发评论。民众抱着“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纷纷加入抢盐大军中, 致使全国民众出现抢盐屯盐的浪潮。) 微博谣言一般以真实事件为背景, 又超出一般常识, 难以辨别真假。这足以看出微博在充分助力个人传播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存在着成为谣言的问题。
此外, 微博还容易出现“公众人物”滥用话语权的现象[9]。如2011年11月12日, 广州市某报记者因采访一起车祸被司机殴打, 而现场交警冷眼旁观。该记者在微博发帖质疑现场交警处置失当, 结果广州市交警官方微博回复:“真相都没搞清楚, 就乱吠?”, 这条微博被记者截图发出, 令众网友转发力挺, 并质疑警方处置方式和发言不文明。原本并不复杂的交通事故, 因广州警方官方微博的不妥言论, 使整个广州交警一下子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以上可见, 政务微博存在有管理混乱、运作不当、时效性不强等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官民互动的效率。
3 对政务微博的发展建议
尽管微博会让舆论有时出现“头痛”的问题, 但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笔者觉得面对微博问政的问题, 政务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应对。
1) 政务机构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做到有秩序可依。政务微博作为发布平台从技术上虽然可以保证快速, 但在运作中若没有一套高效率的运作机制也不能保证做到时效。因此, 建立健全政务微博新闻发布体制、培养和打造专业政务微博管理团队, 是政务微博“提速”的必要途径。一是要明确职责。在微博开通“信息公开”、“政策服务”、“信访投诉”等板块, 明确微博所要担负的职责和服务。二是要设立专人管理, 通过条例规定相关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 定期维护微博正常的运转。三是要完善评估, 对政务微博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定期量化分析, 建立健全工作管理机制。
2) 政务机构应该充分深化微博传播时代的认识, 提高政务微博的引导力。政务微博既然是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 政府部门就应该不断打造多平台、多终端、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面广的载体。微博的出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 促进了社会公众在信息的交换、平等的对话、公共事务的关注的等方面的进步,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传播规律。所以, 政务机关应该重视微博, 成为微博先知先觉者, 不应该仅仅将开通微博视为“赶潮流”, 要通过微博解决大众问题, 让微博真正成为政府网络的“传声筒”和网民的“贴心人”。
3) 政务机构应该结合自身各部门特性, 做到合理分工, 发挥专长。对于以“点面”方式传播的微博, 政府是不可能回答每一个问题或私信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授、互联网专家吕本富也说过:“在排除懒政的情况下, 让微博完成几千万甚至上亿网友的互动基本很难实现。”这种情况下, 政务微博可以“群”的方式出现, 形成政务微博的合力和“集团效应”。由于政府承担着管理社会的职能, 掌握着大量社会信息, 具有在微博空间充当“意见领袖”的优势, 所以政务微博要主动研究“博情”, 掌握真实的民意动态, 有针对性的引导网络舆论。另外, 政府还需要联动覆盖, 为不同的微博“部落群”打造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联动微博群, 扩大传播对象的覆盖面, 从中积累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现代社会, 信息的不对称、从众心理、公信力的危机等都是不良社会舆论的内在根源。政府作为公众信息环境的主要建构者, 要尽可能的为公众提供相关的知识性、解释性和引导性的信息, 帮助公众建立完整、清晰的社会信息环境。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 微博问政无疑为大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运用政务微博等新媒体, 将事件的真相公之于众, 并不会削弱公众的承受能力, 反而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得承受能力和对信息得辨别能力。用新媒体去迎接真相的到来, 因为权威需要通过民众的信任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 政务微博开通带来的影响, 也必将更加深远。
参考文献
[1]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汇报.中国互联网信息重心, 2014.
[2]刘新荣.论微博传播于微博参政[J].当代传播, 2011 (5) .
[3]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3.
[4]张志安, 贾佳.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1 (6) .
[5]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J].新闻与写作, 2011 (10) .
[6]2012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
[7]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3.
[8]瞿旭晟.政务微博的管理风险与运营策略[J].新闻大学, 2011 (2) .
【微博使用】推荐阅读:
有关商场使用“微信微博”推广方案08-30
公职人员微博微信使用07-06
本地餐饮类如何使用微博微信营销09-11
关于停止使用车船使用税标志的通知05-27
耙矸机使用方法及使用安全技术措施05-15
枪支使用07-15
使用总结07-16
技术使用07-17
使用错误07-19
使用障碍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