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方法

2024-10-06

系统性方法(精选12篇)

系统性方法 篇1

摘要:为了使传统挣值法对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可进行更为详尽的偏差分析, 论文总结了挣值管理方法在我国项目管理领域中获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理论应用前提。在对挣值 (EV) 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基础上, 重新阐释了传统挣值法基本参数 (PV、EV、AC) 和偏差指标 (SV、CV) 的具体含义。按照将成本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 提出了挣值管理的新基本参数和偏差分析指标, 从而完善了传统挣值法的偏差分析与预测能力。

关键词:挣值管理,基本参数,偏差分析

1 引言

伴随着项目管理实践的需要, 特别是成本与进度进行综合分析的需要, 挣值管理方法 (EVM) 已成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的基本技术工具之一[1]。挣值管理方法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 但在对EVM理论的应用过程中, 对EVM理论的概念存在模糊或错误的理解。

因此, 对挣值管理方法本质的清晰认识, 是应用挣值管理方法的必要前提。以此作为出发点,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

1) 回顾并总结传统挣值管理在理论及应用中的各种研究成果与不足;

2) 在对挣值 (EV) 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基础上, 从基本参数与偏差分析两方面分析其理论基础;

3) 按照将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 提出新的基本参数与偏差分析指标, 完善EVM理论体系。

2 有关挣值管理的研究现状

挣值管理理论自1994年前后引入我国。至今, 国内学者在这个论题上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在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都展开了不少有益的探讨[2,3]。在此应用研究的基础上, 不少学者还对挣值管理方法进行了改进, 特别是与其他项目管理技术方法相结合, 比如计划评审技术 (PERT) 、关键线路法 (CPM) 、关键链项目管理技术 (CCPM) 、全面质量管理技术 (TMQ) 等, 再应用到工程项目实施中解决所遇到的许多进度与成本管理的问题[4,5,6]。

这些成果为EVM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它们基本上是从应用技术层面对EVM进行分析研究, 对挣值法在概念与偏差分析上存在模糊或错误的理解, 比如, 不能准确地理解挣值 (EV) 与实际值 (AC) 的定义, 从而造成成对偏差原因分析的错误。例如, 有的学者[7,8]理解的已完成工作的预算成本 (EV) =实际工作量×预算定额;有的学者[5]认为EV是指根据批准认可的预算为标准所需投入资金的累计值, 即“已完成投资额”。同样, 有的学者认为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AC) =合同单价×实际完成工程量;有的认为AC=实际单价×实际工程量 (或者AC=P1×Q1) ;有的[9]认为AC是已完成的计划工作 (挣值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所有实际费用的总和。各个定义之间的意义与适用范围显然不尽相同, 并且对各个基本参数在概念与性质上的分析也不同, 反映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对挣值管理理论的本质内涵挖掘不够, 缺乏统一的理论依据, 缺乏理论严谨性与全面性。

因此, 针对以上在传统挣值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对挣值管理的基本参数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的基础上, 按照将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对传统挣值管理理论进行完善。

2.1 基本参数

正如前文总结的, 目前国内学者对EVM基本参数的定义存在模糊或错误的理解, 特别是对“挣值 (EV) ”概念理解的不一致, 从而造成对偏差原因分析的错误。本文在探究EVM的内涵之初, 也偏向于将EV定义为:已完成实际工作量×预算定额, 即在某一时间已完成的工作, 以预算为标准所需要的资金总额。但这样定义使得已完成工作量中存在的一部分工作, 没有相应的预算标准与之对应。因此, 本文认为定义EV概念的时候, 应当能准确地进行统一计量。基于这个思路, 对EVM的3个基本参数 (PV, EV, AC) 进行严格定义。

假定到前锋期, 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 以外的其他费用为OC (Other Cost) , 则OC=AC-EV。因此, 计划值 (PV) , 是指计划工作 (预定的活动或工作分解结构组成部分) 分配且经批准了的预算。挣值 (EV) , 是指在计划工作的预算下, 对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实际成本 (AC) , 是指为完成实际工作发生的所有成本, 即表示已完成的计划工作 (挣值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所有实际费用的总和。因此, 实际成本 (AC) 由挣值 (EV) 和其他费用 (OC) 两部分组成。

2.2 偏差分析

1) 进度偏差 (SV) , 是指前锋期EV与PV之间的差异, 即SV=EV-PV, 两者同时建立在相同的预算定额基础上。EV表示已完成计划的工作量, PV表示按进度计划应完成的工作量, 两者的偏差反映出项目计划工作量的进度完成情况。

2) 费用偏差 (CV) , 是指前锋期EV与AC之间的差异, 即CV=EV-AC。EV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AC表示已完成的计划工作 (挣值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所有实际费用的总和。因此, 两者的偏差反映出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 以外的其他费用 (OC) 。

图1以S曲线展示某个预算超支且进度落后项目的挣值分析。总的来说, 在EVM中的偏差分析, 是对成本偏差 (CV=EV-AC) 、进度偏差 (SV=EV-PV) 的偏差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然后采取纠偏措施的过程。成本偏差和进度偏差是通常最需要分析的两种偏差。更进一步分析来说, 就是要确定项目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与程度, 从而确定纠偏措施或预防措施。

3 挣值管理方法的新基本参数及指标

3.1 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提出

传统挣值管理方法克服了成本模型的局限性[11], 考虑了项目的已完成计划工作量对成本的影响。根据上文对EVM基本参数的定义可知, 计划值 (PV) 是从项目实施计划或工程量清单获得的, 实际成本 (AC) 是在项目实际实施情况中获得的, 挣值 (EV) 是建立在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成本上的。因此, 其进度偏差 (SV=EV-PV) 只应当表示计划工作量的完成情况, 而成本偏差 (CV=EV-AC) 则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 (挣值所描述的工作内容) 引发的其他实际费用, 即OC (Other Cost) 。不过, 其他实际费用 (OC) 所表示的偏差情况仍然太过宽泛, 需要对其成本偏差原因进行细化改进。

针对传统挣值法理论在项目绩效实施的偏差分析中仍存在的问题, 不能详尽地反映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郑生钦等按照原计划工作内容与新增工作内容进行区别的调整逻辑对传统挣值法的分析范围进行了拓展, 增强了挣值法对项目进度绩效和费用绩效的偏差分析能力。本文是在此研究基础上, 首先对挣值管理的基本参数的概念进行严格定义, 对成本偏差原因进行分类, 然后按照将偏差原因分析细化的逻辑思路对传统挣值管理理论进行完善。

结合传统挣值管理内容, 将项目在实际中的工作分为两类:一是计划工作 (Work Scheduled) ;二是变更工作, 即新增工作 (Work Added) 。一般说来, 产生费用偏差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5种:物价上涨、设计原因、业主原因、施工原因、客观原因和其他原因[10]。简化分析, 按照将费用偏差原因进行细化分析的逻辑思路, 本文假设:设计原因为第1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1;物价上涨为第2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2;业主原因为第3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3;施工原因为第4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4;客观原因为第5种原因, 其产生的新增工作为WA5。即是说, 发生的任何新增工作都可以归类到5种偏差原因和其他偏差原因当中。

3.2 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调整逻辑

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调整步骤如下:

1) 将计划工作 (WS) 按照已完成的计划工作量 (WP0) 进行调整, 得到已经完成的计划工作量 (WP0) , 其预算费称为EV01;

2) 根据已完成的计划工作WP0,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与已完成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EV01) 预算单价和实际单价的不同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实际费用EV02;

3) 根据实际费用EV02,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由第1种原因产生的新增工作量WA1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量 (WP1, 包括WP0和WA1) , 其预算费用称为EV11;

4) 根据预算费用EV11,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新增工作WA1的预算单价和实际单价的不同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 (WP1) 的实际费用EV12;

5) 同理, 根据实际费用EV12 (包括WP0和WA1产生的实际费用) ,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由于第种原因产生的新增工作量 (WA1) 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 (WP1) (包括WP0, WA1, WA2…WAi) , 以及对应的预算费用EVi1, 即EV21, EV31, EV41, EV51;

6) 根据预算费用EVi 1,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已完成工作 (WPi) 预算单价和实际单价的不同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 (WPi) 的实际费用EV12, 即可得到EV22, EV32, EV42, EV52;

7) 根据已完成的实际工作WP5 (包括WP0, WP1, WP2, WP3, WP4, WP5) , 保持其他的条件不变, 按照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所花费的所有费用 (包括EV52和其他费用) 进行调整, 得到已完成工作的实际成本 (AC) 。

3.3 改进后的偏差分析

挣值管理的偏差分析, 就是要确定项目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与程度, 从而确定纠偏措施或预防措施。从挣值管理的偏差定义可看出, SV只表示出项目计划工作量的进度完成情况, CV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 以外的其他费用 (OC) , 为了对成本偏差原因分析细化, 下面按照新增工作的原因种类分析将其他费用 (OC) 细化。CV=EV01-AC=-OC, 包括以下7个部分:

1) CV0=EV01-EV02, 指前锋期已完成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 (EV01) 与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实际费用 (EV02) 之间的差异。两者的偏差表示已完成计划工作量的计划单价与实际单价之间的差异。

2) CV1=EV02-EV12, 指前锋期已完成计划工作WP0与已完成工作WP1 (包括WP0, WA1) 的实际费用EV02与EV1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1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3) CV2=EV12-EV22指前锋期已完成工作WP1 (包括WP0, WA1) 与已完成工作WP2 (包括WP0, WA1, WA2) 的实际费用EV12和EV2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2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4) CV3=EV22-EV32, 指前锋期已完成工作WP2 (包括WP0, WA1, WA2) 与已完成工作WP3 (包括WP0, WA1, WA2, WA3) 的实际费用EV22和EV3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3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5) CV4=EV32-EV42, 指前锋期完成工作WP3 (包括WP0, WA1, WA2, WA3) 和已完成工作WP4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的实际费用EV32与EV4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4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6) CV5=EV42-EV52, 指前锋期已完成工作WP4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与已完成工作WP5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WA5) 的实际费用EV42与EV52之间的差异, 表示由于第5种原因导致新增工作任务的费用。

7) CV6=EV52-AC, 指前锋期完成工作WP5 (包括WP0, WA1, WA2, WA3, WA4, WA5) 的实际费用EV52与实际费用 (AC) 之间的差异, 即是指按照新增工作任务更新后的其他费用 (OC*) 。

根据传统挣值管理的曲线, 按照挣值管理新基本参数的调整逻辑, 可以作出挣值管理的新评价曲线, 图2以S曲线展示利用改进后的挣值法对项目进行偏差分析。在工程实际实施过程中, 利用挣值管理的新评价曲线, 最理想的状态是所有曲线之间靠得很近、平稳上升, 表示项目按照计划基准执行。如果存在有些曲线之间离散度不断增加, 则说明可能发生关系到项目成败的重大问题。已完成计划工作实际费用 (EV02) 曲线与已完成计划工作预算费用 (EV01) 曲线离散度增大, 则说明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单价变化调整对项目的费用影响大;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EVi2) 曲线与已完成工作实际费用 (EV (i-1) 2) 曲线离散度增大, 则说明第i个新增工作内容的变化调整对项目的费用影响大。

挣值管理的新基本参数和偏差指标的提出, 解决了传统挣值管理对费用偏差分析过于宽泛的问题, 特别是对新增工作的费用原因分析, 还有对已完成计划工作的单价、工作量变化情况的分析。表1中列举了改进挣值管理模型前后的系统对比分析, 通过改进后的挣值管理模型新基本参数与偏差指标, 能够对工程项目在实际执行中偏差 (特别是费用偏差) 的原因分析进行更为细致的描述。

4 结语

本文首先对挣值 (EV) 的概念进行了严格定义, 重新阐释了传统挣值管理的基本参数与偏差分析的含义;然后按照将费用偏差原因进行细化分析的逻辑思路, 提出挣值管理的新基本参数与偏差分析指标, 从而较为系统地完善了传统挣值法对项目绩效的分析能力。

系统性方法 篇2

巴曙松 王凤娇 孔颜

内容提要:系统性风险的一般测量方法有矩阵模型、网络模型、违约率强度模型。次贷危机中系统性风险的测量最为重要的是由信用风险导致的系统风险和从综合化经营机构传导的系统风险。对系统性风险的测量不同的方法差别很大,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贷扩张风险,因而矩阵法与网络法是适合我国现实的,矩阵法已经得以初步应用,但该方法的使用仍需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测试/综合化经营

作者简介:巴曙松(196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合肥23002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100010),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主要从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企业融资问题与货币政策决策研究;王凤娇,孔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一、系统性风险的一般测量方法

传统测量方法侧重于多角度测量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有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相互持有的头寸角度分析金融机构系统风险大小,例如Chen(1999)最早从投资者信息传递角度研究银行挤兑导致银行大规模倒闭的银行挤兑模型。Lehar(2003)从风险管理角度建立银行体系系统风险测量的风险管理模型,通过模拟的单个银行收益率时间序列计算多个银行收益率的协方差矩阵,通过计算银行体系总的预计缺口计算银行系统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概率。Jeannette Muller(2003)对银行间风险传导形成多米诺效应建立银行间网络模型。传统模型的共同点在于大多基于银行间交易数据建立与资产负债表有关的风险敞口模型,这里主要介绍矩阵模型、网络模型、违约率强度模型。

(一)矩阵模型

矩阵模型重在测量银行系统的复杂性大小,以复杂性大小判断系统风险大小。模型思想是信息熵思想,即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越低;系统越乱,信息熵越高。因此金融系统越有序,信息熵也就越低。具体步骤为,首先根据银行间资产负债表构造原始矩阵;其次,求解信息熵最优矩阵,以估计银行间风险敞口矩阵;最后,根据不同的银行资产损失率,当银行损失超过一级资本即倒闭的原则,确定倒闭银行个数。

1.建立初始模型

设共有N家银行,第j家持有的第i家银行的资产占该银行全部资产的比例为,则银行间的资产负债表关系可用以下矩阵表示:

银行间矩阵模型是应用较广的测量银行体系系统风险的模型,其优点在于数据容易获取,操作简单,能够基于银行间支付体系准确测量由于相互持有资产而导致的系统风险大小。但缺点在于,它测量的是银行间因存贷业务导致的风险,以银行间风险通过信贷渠道传染为假设前提。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产品不断创新,银行间持有资产形式不仅以存贷款方式表现,由于衍生资产及其他权益类资产导致的资产减值形成的系统风险的测量该模型则无能为力。同时模型在至少一家银行发生倒闭条件下计算受传染银行个数,没有对第一个银行发生倒闭的诱导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二)网络模型

网络模型主要通过银行间相互交易数据建立网络分析法,将所有银行归类于不同的网络结构中,然后根据模拟法测算每个银行网络潜在的系统风险。建立银行问网络模型的首要任务是判断银行间网络的形状,Jeannette Muller(2003)选取以下5个指标来确定银行所在网络的中心银行:(1)该银行必须与很多其他银行有银行间债务关系,即与很多其他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2)与其他银行间有大额银行间债务头寸;(3)该银行的倒闭使得其他银行均或多或少受到影响;(4)与该银行交易的其他银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5)该银行在风险溢出效应的传递、中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确定网络中的中心银行后,便可以利用模拟法测量银行间系统相关性及银行网络的系统风险大小。模拟情景分为两种,一种假设网络模型中只存在信用风险传染,银行资产不必通过降价出售,另一种假定在信用风险冲击下,流动性不足的银行并不能立即得到其他银行的贷款,而有可能隆价变现部分资产以补充流动性。

情景一假定一个银行网络中有N家银行,则银行间资产负债表有如下关系:

当发生违约时,银行h的资产负债表即发生如下变化(图2):

其中参数δ反应资本市场压力大小,δ越大表明市场压力越大,需要变现的资产更多。显然在需降价变现资产情况下银行破产概率更大。通过模拟计算每个网络中破产银行的数量可判断系统性风险大小。

网络模型的优点在于适合于监管者的监管,监管者能够跟踪到网络中首个发生违约的银行进而对其进行监管,防止风险进一步传染。

(三)违约强度模型

网络模型及其他银行间相互传导模型强调单个银行发生违约时对其他机构的影响,实际上,监管当局关心的不是金融机构间严重的相互传导,而是由于金融机构相互传导带来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大小。违约强度模型针对与违约率密切相关的衍生产品建立随机方程,它假设违约率服从某个类似利率方程的扩散方程,通过系数估计来确定违约率,以违约率大小度量系统性风险。

(1)式表明只要发生违约事件,违约率就会发生跳跃,说明溢出效应对未来事件的影响,跳跃强度是违约事件发生前违约率的函数,反映违约事件对经济的影响随着违约率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违约事件的影响通常与经济结构有关:在违约密集时段其影响较大,而当企业状况不佳时,违约事件的影响会逐渐变弱。参数γ为事件影响力的最小值,当违约强度在一个事件后发生跳跃时,强度将以指数速度。

IMF(2009)利用该模型对次贷危机中美国资产规模前12大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雷曼发生违约”事件对金融体系产生显著干扰,在雷曼条件下其他银行违约概率由2007年7月1日的22%上升到2008年9月12日的37%,同样,AIG发生违约也对系统产生显著影响,相同时间其他银行违约率由20%上升到34%。

与其他模型相比,违约率强度模型在实证分析中与现实拟合的相似度最高,能捕捉到金融机构间直接与间接联系及与结构相关的违约率的变化。但该模型适合于与违约率直接相关的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测量,而资产证券化产品、对冲基金等的风险多产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因而该模型的使用范围有限。其次该模型是一个简化理想模型,不考虑跳跃部分,违约率是否一定服从对称的均值回复过程?这仍待进一步研究。

二、次贷危机中系统性风险的测量

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均对危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量。一是指标测量法,例如IMF(2006)提出的金融稳健指标(Financial Stability Indicators FSIs)。监管者可以通过指标体系计算经济体中各指标值,以此综合测量系统性风险大小。指标法的优点在于数据容易获得,但实证分析发现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对测量结果反应并不明显,单一指标往往不能涵盖整体风险,资本充足率指标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足以说明这一点。二是敏感性分析,即测量金融机构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包括或有权益分析法、期权一隐含波动率法、联合压力概率法、条件相关法等。这种方法克服了单纯依靠指标测量风险容易产生的自相关问题,但其缺点在于只能针对单个金融机构而不能测量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三是多变量模型法,包括期权模型、联合违约概率模型等。与其他方法相比,多变量方法基于市场数据能够及时测量市场的共同违约风险,目前来看是可行的。这里着重介绍危机中最为重要的由信用风险导致的系统风险和从综合化经营机构传导的系统风险。

(一)信用风险模型

1.条件风险模型

传统系统性风险测量模型的假定条件之一是不同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相互独立,风险的传染途径相对单一。但从风险来源角度看,金融机构常常面临相同的风险(同质化风险),例如此次金融危机中常见的金融机构采用相同的风险管理模型、会计实务和投资组合等,此时测量金融机构间相互联系时,以往模型显示出弊端。条件风险模型即以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为条件测量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它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将解释变量扩大到影响系统风险的很多因素,并测量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将条件风险模型应用于信用风险测量即求金融机构违约风险的条件分布f(y|x,β),其中x为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β为待估参数向量。由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只能用于线性方程估计,因此可用分位点回归模型通过残差最小化估计参数β,即

IMF(2009)对美国次贷危机中CDS持有机构间风险传染做了实证研究,选取2003.7.1-2008.9.12的CDS价差数据。选取金融机构有:AIG、美国银行、贝尔斯登、花旗、高盛、摩根大通、雷曼、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当金融机构的CDS价差位于5%分位点时,表明金融机构运行健康,当价差位于95%分位点时说明金融机构正处在危机中。实证研究显示,当花旗处于95%分位点时,即处于高风险时,会导致贝尔斯登CDS价差扩大135%,会导致雷曼的CDS扩大103%。

2.用压力测试测量金融系统稳定性

压力测试是指在市场极端不利情况下,很少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情(压力)一旦发生,形成的对资产组合的影响。压力测试是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加以认定并量化的重要手段。它是对传统VAR风险模型的补充,因为它能够测量非正常市场状态下的风险估计值。压力测试被普遍应用于测量商业银行系统风险,因为加总的压力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单个业务层面并不严重的风险。下面介绍压力测试对此次危机中综合化经营机构系统风险测量的应用。

模型思路:建立一个新的测量银行体系系统风险的指标体系,即为防止银行机构发生巨大亏损需要付出的成本。

方法:首先根据影响资产组合风险报酬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估计违约率与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其次,构建金融系统性风险指标,基于预期的违约率与收益率间相关系数估计为防止银行机构发生巨大亏损需要付出的成本。最后,检验违约风险影响因素与一系列宏观金融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并设计压力测试情景。所建立的微观—宏观风险测量指标能够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考察银行系统与宏观经济间的风险关系。

(1)估计违约概率(PD)

此次危机中以CDS为代表的衍生产品的价差是对违约率的很好的测量,价差越大,表明市场流动性越差,违约风险越大。因此以CDS价差测量违约率时,风险中性的违约率测度可表示如下:

(2)预测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

由于当企业杠杆率不变时,企业股票收益变动率即等于总资产收益变动率,因此以股票收益率相关系数代替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同时以样本期内各自股票收益率相关系数估计其平均相关系数,如下式:

(3)建立系统风险指标

在违约概率和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确定后,根据Hull,White(2004),Gibson(2004),Tarashev,Zhu(2008a)的信用风险模型可建立一套风险指标。这里首次提出“困境保费”指标一对危机时期财务困境提供担保所需付出的代价,此指标的优点之一是经济含义明显,相当于为风险购买保险,使得当银行的损失超过银行体系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时,银行为能够得到补偿需要付出的代价。为估计金融体系的“困境保费”,使用蒙特卡罗模拟估计资产组合的风险中性(无条件)信用损失。假设违约损失率(LGD)服从对称三角分布的随机变量,且与违约率(PD)独立。

(4)设计压力测试情景

首先用VAR模型建立宏观金融指标(如市场收益率、市场波动率、利率等)和微观指标(如资产组合信用损失、违约率、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等)间的联系,然后利用模拟法检验冲击对金融系统的影响,建立宏观—微观综合模型如下:

(2)式为宏观模型,其中X为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因素(平均违约率、周相关系数等)与宏观金融变量的向量序列。(3)式表明单个机构违约风险在受到市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宏观—微观模型的优点在于建立宏观金融指标与微观指标的联系,避免传统微观指标联动模型的缺点:微观联动模型依赖于对微观指标的统计假设,缺少直观解释性。

其次设计压力测试情景,假定VAR方程中某个内生变量产生冲击,对冲击变量的期限结构的假定有两种:假设法和历史模拟法,假设法即假定受冲击的变量具有某特定统计性质;历史法即假定冲击与历史上类似冲击发生时变量的期限结构相同。模型的实证研究与评价:

Xin Huang Hao Zhou,Haibin Zhu(2009)依此对美国银行体系系统风险进行测量。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分析美国资产规模前12大的银行,即美国银行、纽约银行、贝尔斯登、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等。银行体系平均违约率根据银行资产规模加权平均,对银行数据研究违约率在2008年3月达到最高,而资产收益率间相关系数在2002~2003年和2007~2008年两个时间段比其他时间段要高。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困境保费”指标,即单位资产需要支付的保险费用在2002、2007年末均维持在0.45%左右,而2008年3月陡增至2.5%。样本期间该指标的最低值为0.09%。

用该模型所做的实证分析与实际非常相符,模型可应用于其他所有上市企业系统风险评估,利用证券市场每周收益率数据对未来收益率预测,时效性更高。建立微观市场因素与宏观经济稳定性关系,为当前强调的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管理相结合所做的尝试,但模型的缺点在于实证分析只针对美国等发达金融市场有效,对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多数机构仍未上市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用性有所降低,检验结果可能与事实有所出入。

(二)从综合化经营角度的系统性风险测量

综合化经营的具体形式有多种,例如在美国表现为金融控股公司,欧洲则表现为全能银行。Müge Adalet(2009)对1920~1930年大萧条时期欧洲全能银行进行分析,研究了银行模式对危机的影响,发现拥有全能银行模式的国家更容易遭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虽然此次危机与大萧条的形成有很大差别,但共同点在于银行体系均问题重重。此次危机综合化经营对系统风险的影响表现之一是大而不倒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增加。

Diana Hancock和Wayne Passmore(2008)针对危机中表现不佳的大型银行,利用VAR和VaR的综合方法将次级债券价格变化与宏观经济风险联系起来,基于次级债券价格变化特点建立一整套测量银行机构系统风险。该方法的重点是将银行次级债券持有者对次级债价格变化的预期作为因素之一,对银行总体市场价值的影响。步骤如下:

第一,利用向量自回归(VAR)建立投资者期望收益与债券价格变化量的关系。

第二,利用Meaon的期权定价模型建立债券价格与银行市场价值的联系,并解释次级债券价格变化对银行市场价值变化的影响。

第三,构建VaR模型测量当特定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发生时银行机构市场价值的变化。

第四,根据市场流动性条件与预期政府担保对VaR模型进行调整。

以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价格变化为指标,因为债券持有人承担市场风险的同时并不能获得与股票持有者相同的期望收益率,因此债券持有者对银行机构风险大小比其他投资者都敏感。具体模型如下:

1.估计次级债券的收益率

根据会计恒等式,长期息票债券的收益率可以写成价格变化与债券面值的加权平均,即:

2.次级债券价格变化与投资者期望收益

对于只在短期内持有长期债券的投资者,投资者对债券收益率变化的一致预期将决定债券真实价值的变化,即:

等式左边为次级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右边为债券收益率的预期的变化。外部冲击通过影响投资者对债券收益的期望,进而影响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因此外部冲击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影响可由下式表示:

3.测量次级债券收益率对风险因素的敏感性

对每个银行估计其包含多个变量的二阶段VAR模型,进而估计次级债的到期收益率。假定的两个风险因素为剩余市场收益(Excess market return,EMS)和与影响收益率的风险因素(SMB)。

四因素VAR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包含的四因素为:一个月期国库券利率(Rate);收益率曲线的斜率(Term),即市场风险溢价;公司债券的风险溢价(CorpRisk);周工业生产指数(IP)。

计算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描述VAR模型中单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形成的影响,这里测量系统风险因素与宏观经济预测变量中一个发生变化时对另一个的影响。此处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时按此顺序进行:IP,Term,CorpRisk,Rate,SMB,EMR,y.4.对每个银行建立滚动VAR模型

对此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以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三家银行控股集团(BHCs)为例,因为三者表内资产均在15000亿美元左右,表外资产均超过15000亿美元,且在危机期间三者均持有至少三种未偿还期限超过五年的次级债。三家银行持有的次级债占自身总负债的比超过1%。

为得到VAR模型的最优解,选取样本长度为两年半,第一阶段VAR估计选取时间为样本开始期至两年半后结束。第二阶段估计比第一阶段估计推后一个星期,以此类推,直到样本期结束。

(1)对三个大型银行分别测量系统风险

对单个银行的风险因素时间序列建立VAR模型,测量市场收益率、风险溢价对冲击的响应,结论发现,利率对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是到期收益率对一个标准随机扰动的响应函数,三家银行在同一时期对冲击的响应非常相似。三家银行的VAR的残差间相关系数均大于95%,表明三家银行间的高度相关性。

(2)估计银行市场价值的变化量

冲击事件的发生使得债券持有者财富缩水,银行价值下降,因此银行价值的变化与债券价值的变化正相关,可表示为如下:

(3)建立面板—VAR模型

在测量单个银行的市场价值变化后,将不同银行的次级债作为一个资产组合,将三家银行的所有风险因素均包含在VAR模型中,即建立起面板—VAR模型。

(4)对银行价值的变化构建VaR模型

在假设未经调整和经过调整的冲击条件下分别对各银行进行测试,即分别在是否考虑了政府救助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的两种情况下分别测量银行价值的VaR。

实证研究与评价:

Diana Hancock和Wayne Passmore(2008)对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的实证研究发现,在1993~2008年,三家银行的流动性调整的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为2.1%,而2004年最高为6%,2008年达到最低为0.4%。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次级债券作为银行一级资本中的附属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次贷危机前银行一级资本处于虚高状态。

该模型是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综合应用,在估计债券收益率对风险因素的敏感性时运用VAR模型,使得对次级债券价格变化导致的系统风险的测量转化为对银行市场价值的时间序列的测量。模型的优点之一在于基于可获得的市场价值数据,能够及时更新、代表性强,所建立的银行间面板—VAR模型还可以用于测量银行间风险溢出程度。

三,模型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可以发现,对系统性风险的测量,不同的方法差别很大,传统方法侧重于银行间传统存贷业务风险敞口的测量,包括矩阵模型和网络模型,方法简单、易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和综合方法侧重于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看做一项资产和一个资产组合,利用有效金融市场交易数据和模拟方法得出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及统计特性,进而测量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的在险价值。这种方法对市场的有效性与数据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而测量的准确性较高。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仍未上市,因而无法证实风险管理方法在我国的有效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成熟,衍生品缺乏,国有银行吸收了大部分存款,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贷扩张风险,因而矩阵法与网络法是适合我国现实的,矩阵法已经得以初步应用,但该方法的使用仍需进一步改进,例如模型中假定各银行存贷相互独立的假定可以进一步拓宽,同时应考虑到政府的隐含担保。而对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测量目前尚无研究,我国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综合化经营已经初现端倪,次贷危机后各国均加大了对综合化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因而对我国综合化经营机构系统性风险的测量与监管均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韩剑.流动性冲击与金融危机传染[J].上海金融,2009,(4):52-55.[2]温博慧.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4-27.[3]范小云,曹元涛,等.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J].金融博览,2006,(3):32-33.[4]范小云.繁荣的背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测度与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韩立岩,谢飞.国际金融系统风险的放大与传导:对冲基金在金融风暴中的作用[J].国际金融研究,2009,(6):16-24.[6]Xin Huang, Hao Zhou, Haibin Zhu.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ystemic risk of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9,(33):2036-2049.[7]Yehning Chen.Banking Panics: The Role of the First-Come, First Served Rule and Information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8]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Responding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easuring Systemic Risk[R].2009.[9]IMF.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Meeting New Challenges to Stability aud Building a Safer System[R].2010.[10]Linda Allen, Julapa Jagtiani.The Risk Effects of Combining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Activ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0,(52):485-497.[11]Linda Allen and Julapa Jagtiani.The Risk Effects of Combining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Activ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0,(52):485-497.[12]Jeannette Muller.Interbank Credit Lines as a Channel of Contag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6,(29):37-60.[13]Diana Hancock, Wayne Passmore.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Capital Adequacy of Large U.S.Banking Organizations: a VAR in VaR Approach.2008.^

系统性方法 篇3

关键词:飞机航电系统;故障;分析方法;诊断系统

在飞机航线维护以及飞机检修过程中,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故障,由于飞机类型较多,且航电系统复杂,外加故障原因与环境、设备、人员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对飞机航电系统故障进行准确诊断并及时排除故障对飞机安全航行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飞机航电系统概述分析入手,逐步探讨了航电系统故障的分析和诊断方法。

一、飞机航电系统概述

目前通常采用的飞机航电系统为G1000航空电子系统,该系统具有高度集成的特征,内部包括高频通信收发机、GPS收发机、等航空通讯电子设备,同时在机舱内配备了两台高分辨率的高精度液晶显示屏。该航电系统充分应用了飞机的操控特征、大气数据和以太网连接通信领域内的数据成果,具备功能性与实用性。系统将航空电子设备和仪表操作显示集成到一个单独的显示系统内,用液晶电子显示替代传统的机械仪表,从而让航行信息具备高灵活度,但航电系统在带给航空人员便捷的同时也给设备维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G1000子系统则包括飞行仪表显示系统和导航与通信系统。飞行仪表显示系统主要负责为主系统提供飞行参数,例如航向、高度、外界大气参数、飞行姿态等,信息均可在PFD显示屏中显示。导航与通信系统则主要起到导航与通信功能,音频信号通过数字传输通道送入音频板,GPS信息则传送到MFD和PFD显示屏中进行处理。

二、飞机航电系统故障分析方法和诊断系统

1.航电系统故障

航电系统中最容易出现的是数据链路故障,由于数据链路状况主要以不同颜色的框框来进行区分,红色表示确定链路失效,黑色表示链路不明,系统无法准确识别,绿色则表示链路正常,例如PFD显示屏ARINC 429中1号通道状态框显示为红色,则提示航电系统故障与LRU GRS77相关,即PFD与航向基准系统间的链路失效。

2.通讯导航系统故障

在通讯导航系统中最常见的的故障表现形式如下:(1)COM信号接收发送故障;(2)GPS信号不正常,无法获取到卫星数据;(3)NAV信号收发异常以及G/S信号接收不到等等。其中,COM信号故障又可分为COM信号干扰、弱信号、无通信音等等。在正常情况下,航电系统均能对各类故障提供预警信息,实际操作中按下ALERT键即可看到显示屏中显示的故障预警信息,相关警告包括COM、NAV以及G/S等,在进行故障分析和排除过程中可借助相关信息对故障发生缘由进行查找,或进一步确认故障是否发生。

3.仪表系统故障

在航电系统姿态信息传递到各子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与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共同作用,如倾斜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仪表系统组间则主要负责对姿态参数信息进行采集,并将其传入姿态航向系统中,在该系统中,信息传递或者显示任何环节有误或者收到外界干扰均会导致姿态信息显示异常,从以往的故障数据调查以及飞行手册中可总结出仪表系统故障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1)发动机振动导致仪表断线。(2)显示屏或者GRS构型文件和软件失效。(3)各模块间数据通道失效。(4)仪表插头脱落或接触不良。

从故障类型来看,主要包括人为因素故障、系统自身元件故障、组间配置故障、参数错误等。

4.飞机电源故障诊断系统结构

机载电源主要有飞机发电机供电,若发电机故障则由机载蓄电池续电,通常情况下,飞机电源需维持三种状态,(1)有地面电源供电时,即使发电机运行正常,也不能向飞机上的设备供电;(2)断开地面电源后,飞机发电机恢复正常供电,同时蓄电池自动充电;(3)发电机故障无法供电时,蓄电池自动供电保证安全运行。

当电源供电关系不符合上述三种逻辑时,则提示飞机电源系统出现故障,需进行及时处理。电源故障诊断系统结构按电源类型可分为地面电源、发电机以及蓄电池三种,具体可通过发电机故障灯来对电源故障进行诊断。(1)地面电源电压超过28.5V,机内大功率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发电机故障灯燃亮。(2)发电机电压超过28.5V,机内大功率用电设备正常工作,发电机故障灯不亮。(3)蓄电池电压低于24V,机内大功率用电设备不工作,发电机故障灯燃亮。检修人员可根据正确逻辑和故障分析系统结构予以判定。

5.专家系统知识库构成和诊断分析方法

在飞机航电系统故障诊断领域专家系统应用极为广泛常见的有三种结构——基于规则、框架以及模型的专家系统结构。本文主要对基于规则的专家故障诊断系统结构进行探讨。在该系统中分别包括长期存储模型和短期存储模型,主要存储由规则激发而推断出的新的故障事实,存储器与推理机相互作用,并以规则知识库为主要数据支持,通过对故障模式进行匹配从而得出准确的故障诊断信息。知识库主要通过规则进行表示,例如常见的CLIPS是常见方法,每条规则代表一组因果关系,此外框架也是知识表示的一种形式,与高级语种对象类似,可提供一种更为方便的结构来准确表示常识性知识。创建知识库时,需对现有知识按照特定逻辑进行编程,利用规则和框架表示将故障知识加入到知识库体系当中,从而为故障推理提供依据。

三、结语

综上,排除飞机航电系统故障是保证飞机安全航行的首要前提,在具体诊断过程中,需对航电系统以及子系统进行严格的故障检定,例如通讯导航、电源、仪表系统等,可采用专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排故处理,为飞机安全航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鑫. 西锐飞机远景航电系统简介及故障分析[J]. 科技资讯, 2015, 13(12):16-16.

[2]李璠, 毛海涛. 飞机机电作动系统故障模式分析与故障诊断方法[J]. 航空维修与工程, 2016(3):47-50.

[3]龙欣欣. 飞机航电系统故障排除方法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25):59-59.

系统性方法 篇4

1 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人力资源是企业众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激励人力资源,通过人的努力将企业其他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世界某著名人力资源顾问公司和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做过一次联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绩效管理。科学规范且人性化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将员工的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整合起来,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 企业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绩效管理未形成体系

企业的绩效管理普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多数企业只抓住了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仅限于绩效考核,而绩效分析、绩效反馈、绩效改进等工作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2.2 片面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

许多企业对绩效管理作用的理解过于片面,往往把绩效管理的作用定位在对员工进行考核,用考核结果确定员工的工资,忽视了绩效管理最终的目的是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从而大大减弱了绩效管理的作用。

2.3 绩效指标设计不当

各部门、各岗位的绩效指标与企业的总体目标脱节,不是围绕企业的计划和目标分解得到,二者之间没有实现有效的承接,而且往往考核标准模糊,定性化指标多,难以准确量化。在考核时考核者通常根据自己对被考核者的主观印象来进行,导致考核不公正、考核结果指导性不强,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效果。

2.4 各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参与度低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他部门和员工的参与度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实施者是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和员工,这样绩效管理的实施就容易流于形式。

2.5 强调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督导

企业普遍重视绩效考核的结果,而往往忽视对绩效管理过程的关注。殊不知,一旦成为结果就很难改变。因此管理者应重视过程督导,只有在“督”和“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证产生一个好的结果。

3 绩效管理的改进方法和步骤

通过对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对一些实施技巧把握不当,而最大的问题是企业缺乏一整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实施效果不佳。因此,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企业绩效管理加以改进。

3.1 组织目标的确定

先要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定位,这是核心,也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下一步要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形成阶段性目标,比如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目标等。

3.2 根据目标层层落实责任

根据组织战略目标,确定各部门职责任务;根据部门职责任务,确定部门内部各岗位职责任务,将组织的阶段性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岗位。

3.3 制订绩效管理实施方案

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应对执行绩效管理作出深入细致的规划,包括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周期、绩效反馈、绩效管理的持续改进等,要明确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

3.4 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

先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绩效管理中的责任。从绩效管理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出,绩效管理是“一把手工程”,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亲自挂帅,强力推动。另外,要明确绩效管理的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在推动的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由人力资源、规划、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人员组成。领导组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任组长,职责是研究制订实施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实施初始就要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岗位在绩效管理中的责任,让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明白自己是绩效管理的实施者,承担着哪些具体责任。

3.5 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和权重

绩效考核指标可分为三大类:工作业绩指标、工作能力指标和工作表现指标。工作业绩指标主要包括本部门或本岗位的经济指标和工作目标,指标的设置应根据部门或岗位所承担的职责确定,对每个考核对象选取几个关键业绩指标,并根据其对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工作能力指标主要评价考核对象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亦即任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条件;工作表现指标主要考察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可细分为几项主要的要求。

一般来说,对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应有这三类指标的要求。其中,工作业绩指标所占权重应大于工作能力指标和工作表现指标,突出“绩”的重要性,体现员工工作对组织目标的实际贡献。

确定考核指标时要注意:①考核指标不宜过多,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每个考核对象的关键性指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否则就会导致“冲淡主题”,甚至偏离目标;②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各考核指标之间的权重。对组织来说,哪个指标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最大,哪个指标就最重要,这样也就为考核对象明确了工作的主要方向;③考核指标要尽量量化,这样才能使考核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考核结果具有客观性。

3.6 确定考核周期

考核周期的确定,应以评价结果客观有效并便于操作为原则。在一个年度内,企业一般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就要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纠偏,以确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工作业绩是员工在一段时间内取得的工作成果,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直接相关,因此,也应当及时总结分析,有利于员工及时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修正。其考核周期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等。如果员工的工作态度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业绩,因此工作表现指标的评价周期也要短。工作能力不是短期内能够提高的,因此对工作能力的短期评价意义不大,还会增加考核的工作量,因此以年度作为评价周期为宜。

3.7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和考核周期确定以后,由谁来进行评价?如果由个别人来评价,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容易出现偏差。绩效评价应采用全方位评价的方法,即由考核对象的上司、下属、同事以及自己,甚至外单位等各方面的人员从各个角度来评价,形成全方位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样的一个评价结果才能更加客观准确,避免片面性。但这些参与评价的人由于与考核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同,对其工作的认识深度也不同,因此其评价所占权重比例也应不同。一般来说,上级是考核对象的主管,对考核对象承担直接领导、管理和监督责任,对考核对象的工作业绩、工业表现和工作能力了解最深,其考核评价权重应最大;下级考评、同级互评以及自我考评有其局限性,所占权重比例不宜过大。

3.8 加强过程控制

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企业要重视对过程的控制。首先应进行充分的沟通,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让各方面的人员了解绩效管理的方式,自己的目标任务,自己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实施过程中,主管要和下属保持适时的沟通,对下属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主管能够准确掌握下属的工作进度、质量、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改进工作,提高业绩。由于了解得深入,对其绩效也会得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3.9 绩效反馈

绩效考核结束后,必须向考核对象进行反馈。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确定每个人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绩效反馈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绩效面谈。在绩效面谈时,不仅仅要告诉员工考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员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让员工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哪里,哪些值得坚持下去,哪些需要改进,共同制订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计划,这样就形成一个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循环过程。

4 绩效管理和企业文化

在对企业绩效管理实施系统性改进时,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企业文化。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有的企业也按部就班地进行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但在推行中却遇到了问题。因为在其内部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某些人对绩效管理的错误认识已经根深蒂固。如果这些认识不消除,就会影响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要想对绩效管理进行系统性的改进,必须从观念上有所改变。企业上下必须形成共识,即企业管理的第一目标就是追求优良的绩效,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实施绩效管理,每个人在绩效管理中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起这样的观念,绩效管理就有了一个推行的良好“土壤”。绩效管理的变革能够促使企业文化发生变革,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又能够推进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

5 结束语

企业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同时,绩效管理是一个逐步改进和发展的循环过程,企业应在一个阶段之后对绩效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绩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摘要: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绩效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绩效管理进行系统性改进的方法和步骤。

系统加密方法分析论文 篇5

1、用grub-md5-crypt成生GRUB的md5密码;

通过grub-md5-crypt对GRUB的密码进行加密码运算,比如我们想设置grub的密码是123456,所以我们先要用md5进行对123456这个密码进行加密

[root@linux01 beinan]# /sbin/grub-md5-crypt

Password: 在这里输入123456

Retype password: 再输入一次123456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就是通过grub-md5-crypt进行加密码后产生的值。这个值我们要记下来,还是有点用。

2、更改 /etc/grub.conf

比如我原来的/etc/grub.conf文件的.内容是下面的。

default=1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7)/boot/grub/splash.xpm.gz

title Fedora Core (2.4.22-1.2061.nptl)

root (hd0,7)

kernel /boot/vmlinuz-2.4.22-1.2061.nptl ro root=LABEL=/

initrd /boot/initrd-2.4.22-1.2061.nptl.img

title WindowsXP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所以我要在/etc/grub.conf中加入 password ——md5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这行,以及lock,应该加到哪呢,请看下面的更改实例;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7)/boot/grub/splash.xpm.gz

password ——md5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title Fedora Core (2.4.22-1.2061.nptl)

lock

root (hd0,7)

kernel /boot/vmlinuz-2.4.22-1.2061.nptl ro root=LABEL=/

initrd /boot/initrd-2.4.22-1.2061.nptl.img

title WindowsXP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lock的意思就是把Redhat Fedora锁住了。如果启动时会提示错误。这时就应该按P键,然后输入密码就行了。

使用password,lock命令实现几种加密方法如下:

1) 单纯对GRUB界面加密,而不对被引导的系统加密 在timeout一行下面加一行: password ——md5 PASSWORD

2) 对GRUB界面加密,同时对被引导的系统加密 在timeout一行下面加一行: password ——md5 PASSWORD 在title一行下面加一行: lock

3) 同时存在多个被引导系统,针对特定的系统实例分别加密(未对GRUB操作界面加密) 在title一行下面加一行: lock 在lock一行下面紧贴着再加一行: password ——md5 PASSWORD 注:lock不能单独使用.

系统时间不准确的解决方法 篇6

A:虽然现在电脑系统都普遍采用Internet授时的标准,但是实际上在电脑当中的走时是根据主板的晶体管来决定的,这个走时能源供应主要是BIOS电池。电池电量不足以供应晶体管正常工作的时候,就会造成系统读取晶体管走时出现异常,从而出现系统时间显示不准确的现象。解决方法非常简单,买一块BIOS电池更换上就行了。

如果公司里的电脑是在局域网里面,不排除局域网里面某些电脑系统中毒,对其他用户电脑系统的入侵和破坏。这时可以安装一个ARP防火墙,或者启用安全软件的ARP防护功能,从而对局域网病毒的攻击进行防范。

◆ 解决Svchost进程占用过多内存

Q:Svchost到底是个什么进程?每次开机过两分钟它的内存占用就飚到99%,大概持续一分钟左右又恢复正常,让人有些莫名其妙。请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A:Svchost进程是系统的宿主进程,很多程序都需要注入这个进程才能运行,同样这个进程也很容易被病毒木马所利用。所以首先打开系统的运行对话框,输入“msconfig”命令打开“系统配置”窗口。分别选择其中的“启动”和“服务”标签,查看有没有可疑的启动项和启动服务,有的话将其禁用,然后重新启动系统再看看效果。

◆ Windows 8.1操作系统莫名蓝屏

Q:我使用的Windows 8.1系统,之前一直正常,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无缘无故出现蓝屏。我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

A:Windows系统蓝屏问题一般都是由于硬件问题导致,其中包括硬件驱动问题和硬件本身的问题。可是你说周围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那么就可以排除硬件相关的问题。那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用户使用了第三方Windows更新程序修补漏洞,而安装的时候安装了不符合要求的系统补丁,从而因不兼容而出现蓝屏。用户只需要登录到安全模式,将最近安装的补丁卸载即可。

◆ 快速更改网络连接绑定的顺序

Q:当我在办公室里面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同时有无线和有线两个网络。可是有的时候明明连接了有线网络,笔记本电脑却仍然使用的是无线网络。能不能让笔记本电脑优先使用特定的网络连接呢?

A:首先打开系统的“网络连接”窗口,点击“高级”菜单中的“高级设置”命令。在“高级设置”对话框中选择“适配器和绑定”选项卡,接下来在“连接”下选中“本地连接”项。点击窗口右侧的绿色箭头,把“本地连接”提到“无线网络连接”之前,并点击“确定”按钮就可以完成网络连接的顺序调整了。

◆ 如何挽回老硬盘里面的数据

Q:我有一台电脑是上大学买的,最近刚毕业就开不了机了,不知道是不是硬盘坏了。可是这个硬盘里面有好多照片,有什么合适的数据恢复的方案吗?

系统性方法 篇7

(一) 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及种类

目前, 对于“性能测试”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性能测试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强度测试、稳定性测试、健壮性测试、大数据量测试等多个领域的测试工作都和性能测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狭义上, 性能测试主要描述常规的测试指标, 通过模拟生产运行的业务压力或用户使用场景来测试系统性能是否满足生产性能的要求, 一般属于“正常”范围的测试。在广义上, 性能测试则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以获取系统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务能力为目的的测试, 通常指压力测试或负载测试, 是软件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类性能测试方法。例如, 测试一个Web站点在大量负荷下系统的事务响应时间何时会变得不可接受或事务不能正常执行。压力测试注重压力施加的大小, 负载测试注重压力持续的时间, 两者通过不断加大压力并持续压力状态直到被测系统性能指标达到极限, 从而确定系统性能恶化的转折点或进一步定位系统性能瓶颈所在位置。

第二类是以检查系统抵抗异常条件能力为目的的测试, 通常指强度测试和稳定性测试。强度测试一般要求系统在非常规环境下运行, 例如, 运行需要大容量存储空间的测试用例, 运行可能导致操作系统崩溃或磁盘数据剧烈抖动的测试用例, 等等。在异常条件下进行测试更容易发现系统是否稳定以及性能方面是否容易扩展, 因此也是一类重要的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类性能测试通常借助并发用户和大数据量等手段, 同时对某一应用程序、模块或数据记录进行访问, 以及同时对具体业务进行重复规模操作, 从而检查系统是否存在死锁或其他性能问题。一般来说, 为了提高性能测试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类大量并发用户的重复动作通常都由专门测试工具模拟。

第四类称之为配置测试, 其实质是在系统各种不同性能配置条件下, 反复运行上述三类性能测试组合, 从而确定符合系统资源最优分配原则的测试方法。配置测试是系统调优的重要依据。

(二) 性能测试的应用领域

上面提到的性能测试分类标准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在实际应用中, 通常综合多种测试方法, 实现以下一个或几个目标。

一是判定系统是否满足预期的性能需求, 主要用于系统验收测试, 通过测试一些指定的指标参数, 验证系统运行性能是否符合期望。

二是查找系统性能瓶颈并加以解决, 主要用于判定系统性能表现, 衡量系统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务能力。

三是发现系统功能缺陷, 例如, 在模拟多用户并发操作环境下观察系统能否正常响应并稳定运行, 进而验证相关软件同步算法的有效性。

四是提供系统性能部署参考, 除确定系统资源最优分配原则以外, 性能测试的结果还可作为系统综合规划, 以及软硬件产品选型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 区域数据集中体系下的性能测试

区域数据集中体系下, 业务应用高度集中和技术架构全面统一, 各级处理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系统性能测试的作用也因而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 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银行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在区域数据中心集中部署, 一方面提高了IT资源利用效率, 有利于业务整合创新和科技扁平化管理, 但另一方面也把原本分散于各级处理中心的IT风险集中在区域数据中心这一点上, 使得中心系统任何细微的故障问题都将迅速扩散至整个区域,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次, 对稳定性的要求更高。数据中心是区域业务发展和创新的集中技术支撑平台和统一应用推广平台, 承担着为全区范围所有用户提供不同层次功能服务的重要职能, 因此要求相关信息系统无论是在随机性零散操作的常规状态下还是在泛洪式突发访问的极限状态下, 都应该具有持续、平稳、有效的性能表现, 都应该确保不同用户以及不同应用之间互不影响。

再次, 对灵活性的要求更高。随着区域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 业务应用在进步, 数据中心也在进步。银行业信息系统围绕业务创新和科技服务, 必须处理好当前需求和中远期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增强IT建设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全面性, 适度保留冗余服务扩展性能, 为日趋复杂的应用功能和日趋庞大的用户数量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保证, 同时发挥好全国数据中心功能延伸的关键作用。

二、Load Runner简介

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开发的Load Runner是一套预测系统行为和性能的工业标准级负载测试工具, 其通过模拟上千万用户实施并发负载和实时监测的方式来确认和查找性能问题, 并以此对整个企业信息系统架构进行测试。

(一) 主要组件

Load Runner主要包括5大组件, 它们或者作为独立的模块分别完成各自功能, 或者作为LoadRunner的一部分彼此衔接, 与其他模块共同完成系统性能的整体测试。这5大组件分别是:

Virtual User Generator (虚拟用户生成器) , 用于捕获实际用户业务流程和创建自动性能测试脚本;

Controller (控制器) , 用于组织、驱动、管理和监控负载测试;

Load Generator (负载生成器) , 通过运行虚拟用户生成负载;

Analysis (分析组件) , 用于查看、分析和比较性能测试结果;

Launcher (启动组件) , 为执行Load Runner各项任务提供统一界面。

(二) 基本术语

Load Runner性能测试的基本术语包括:

Scenario (场景) , 指根据性能要求定义在每一个测试会话运行期间发生的事件;

Vuser (虚拟用户) , Load Runner在场景中用虚拟用户模拟实际用户的执行应用程序操作, 一个场景可以包含几十、几百, 甚至几千个虚拟用户;

Vuser Script (虚拟用户脚本) , 用于描述虚拟用户在场景中操作的具体行为;

Transaction (事务) , 是在虚拟用户脚本中定义的某段操作 (Action) , 更确切地说, 就是一段脚本语句, 用于表示要度量的用户业务流程;

Rendezvous (集合点) , 所有指定用户都集中到该点上操作, 从脚本的角度来讲, 集合点就是多个用户执行脚本的某一条或一段语句。由于服务器对请求响应时间的不一致或由于系统环境条件的限制, 利用集合点可以模拟真正意义上的多用户并发。

三、Load Runner性能测试基本流程

基于Load Runner实施系统性能测试可参考以下6个步骤 (如图1所示) 。

(一) 制订测试计划

1. 分析系统及应用程序, 掌握被测系统的软硬件配置情况, 确保Load Runner创建的测试能够真实反映实际运行环境。一是确定系统组成, 列出系统所有组件以及组件之间的关系;二是描述系统配置, 例如, 了解服务器使用的数据库类型;三是熟悉系统应用, 例如, 掌握系统各项功能以及业务应用的用户数量。

2. 定义测试目标。可定义“系统容量”测试目标为“系统在性能没有严重下降的情况下能够处理的负载量”, 定义“系统瓶颈”测试目标为“系统中造成响应时间增加的组件”, 等等。

3. 规划测试执行。包括选择测试环境、配置测试运行机器、确定度量指标、计算性能参数等。

(二) 开发用户脚本

1. 录制Vuser初级脚本, 通过虚拟用户生成器将实际用户在应用程序中按业务流程操作的过程录制到自动脚本中, 作为后续性能测试的基础。虚拟用户脚本分三个部分:vuser_init、vuser_end和Action。其中前两部分都不能重复执行, 一般用于录制用户登录系统和注销关闭操作, 而用户登录后的行为则录制在Action中, 这部分操作可重复执行。

2. 完善测试脚本, 增强脚本灵活性。一是插入事务, 在测试过程中, 针对与感兴趣的系统性能表现相对应的某些操作, 利用起始点和结束点定义一段事务。当脚本运行到该事务起始点时, Load Runner开始计时直至事务结束, 由此可测试这一系列操作耗费的时间。二是插入集合点, 与事务相结合, 模拟多用户某一行为 (如查询、修改) 的并发操作, 测试系统负载承受能力。三是插入注释, 帮助了解测试进程。四是参数化, 在脚本中使用参数取代某些常量值, 从而模拟多个用户执行不同内容操作的行为。例如, 多个虚拟用户同时执行报表查询操作, 用户A可能查询2008年1月的报表, 用户B可能查询2000年3月的报表, 那么这些报表查询的年份和月份都可以在脚本中参数化。五是插入函数, 支持C语言标准函数和数据类型。六是插入文本/图片检查点, 通过检查Web服务器返回的网页是否存在指定的文本或图片, 验证网站功能的有效性。

3. 配置运行参数, 包括设置Load Runner在遇到错误时的处理方法、网络模拟带宽、是否按照“思考时间”执行脚本等。

4. 单机运行测试脚本。启动运行命令, 虚拟用户生成器自动编译脚本, 检查是否存在语法错误, 若无则运行测试脚本并显示运行统计结果。

(三) 创建测试场景

一个测试场景包括运行虚拟用户活动的负载生成器列表、测试脚本列表和虚拟用户组。场景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指定运行虚拟用户数来管理负载测试的手动场景 (Manual Scenario) , 另一种是通过定义性能测试的具体目标来自动创建测试活动的面向目标场景 (Goal-Oriented Scenario) 。

1. 手动场景的主要配置

第一步, 配置列表。在场景群组中逐一添加已经开发完成的测试脚本, 分别指定运行对应测试操作的虚拟用户数目, 同时指定生成该负载的计算机名称或IP地址。同一测试脚本可由不同的生成器模拟多台计算机实施操作。

第二步, 配置运作, 主要对虚拟用户的加载范式、运行规律和降压过程进行设置。如模拟对系统逐步加压和减压测试时, 可设置阶梯式的虚拟用户加载过程和退出过程;模拟对系统持续疲劳测试时, 可设置加载完所有虚拟用户后场景继续运行的时间, 等等。

第三步, 配置其他项目, 包括设置集合点策略、测试结果文件保存路径、测试执行选项, 等等。

2. 面向目标场景的主要配置

面向目标场景的第一步和第三步设置与手动场景类似, 关键区别在于对场景测试运作的配置。在面向目标场景中, 必须指定测试所要达到的目标, 例如, 需要测试多少人可以同时使用该系统, 可选择虚拟用户数为目标;需要测试Web服务器的服务能力, 可选择每秒点击数、每秒响应事务数或每分钟返回页面数为目标;需要测试多用户并发访问网站对Web服务器的影响, 可选择事务响应时间为目标。对应于每一测试目标, 还可进一步设置虚拟用户加载行为、目标成功或失败后场景处理方法等具体选项。

(四) 运行场景测试

完成配置以后, 运行场景测试, 同时观察相关统计信息 (如失败用户数、失败事务数、运行错误数等) , 判断测试场景的执行情况。

(五) 监视性能指标

在运行场景测试过程中, Load Runner提供了包括系统资源、Web资源、数据库资源、中间件乃至整个基础架构各种性能指标的实时展现功能。每一项性能指标下还可进一步细分项目, 譬如对应于Windows系统资源, 其涵盖内存相关、处理器相关、磁盘相关、网络相关等多个性能指标子项目, 从而为综合衡量被测系统资源性能提供了详实而丰富的参考信息。

(六) 分析测试结果

性能测试的最终目的是在测试运行期间或运行结束以后, 通过有效分析测试结果, 实现对被测系统性能表现的科学评估。下面以测试Web应用性能为例, 简要说明如何利用Load Runner的Analysis模块分析测试结果。

1. 统计事务响应时间

对于测试脚本中定义的事务, Load Runner将记录其每一次运行的响应时间并计算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一般而言, Web用户登录和查询操作的响应时间会随着虚拟用户加载数目的增加而变长, 这一表现可通过把事务平均响应时间与虚拟用户数交叠在一张图表中展示出来。

2. 分解页面

为了找出造成事务响应时间变长的原因, 可以将Web事务进行分解。首先, 利用“页面元素分解图”查看该事务请求页面中引起较长响应时间的组件, 譬如页面内包含的各种复杂表单框架或图片元素。然后, 利用“下载时间分解图”观察页面中每一个元素从被请求到Web服务器响应返回客户端的过程中各个相关时间量, 如DNS解析时间、建立的连接时间、建立连接后客户端成功接收首个字节的时间、首字节到末字节的接收时间等, 其中最后两个时间项为衡量Web服务器处理时延和网络传输质量提供了重要信息。做好页面分解这一步, 可以基本描述每一项事务对应页面内各元素的性能, 从而帮助定位瓶颈位置。

3. 分析服务器性能

经验表明, 网站出现性能问题多数是由于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引起的。以下介绍了如何从相关测试结果评估内存、处理器、磁盘、硬件中断、线程等系统资源的性能表现。

(1) 内存性能方面。若“可用内存”持续小于物理内存容量的10%, 则很有可能出现内容容量瓶颈问题;若“非共享性字节数”和“每进程使用内存页数”在执行某段程序时突然增加, 则该程序有可能会引起内存泄露问题。此外, “内存页错误率”等相关指标可用于衡量Web应用程序设计的有效性, 一般而言, 如果这些计数器的值都比较低, 说明Web服务器响应请求比较快, 否则可能存在程序频繁请求内存的软页错误或重新读取硬盘的硬页错误。

(2) 处理器性能方面。“CPU利用率”用于查看处理器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处理器队列长度”指出多个处理器共享队列中等待执行的线程数, 正常情况下并发用户增加时队列长度有可能突然上升, 但随着线程被处理, 队列长度应该立即降至0并趋于平缓, 否则有可能出现处理器阻塞, 如果同时发现CPU利用率持续偏高, 则基本可以判定该负载强度下处理器成为系统瓶颈。

(3) 磁盘性能方面。当上述其他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而“磁盘读写时间率”较高时, 可着重查看磁盘性能是否有效承受应用负载。

(4) 硬件中断性能方面。“处理硬件中断时间率”、“延迟处理时间”通常和“CPU利用率”一同观察以判断系统硬件中断性能。如果三项指标都很高, 并且确认排除了系统时钟、鼠标、磁盘等产生硬件中断设备的可能, 那么网卡很有可能是频繁请求硬件中断的唯一设备, 此时系统调优的方法是考虑换用高级别的独立网卡。

(5) 线程性能方面。增加线程数就增加了上下文切换的次数, 应用程序的性能可能不会上升反而下降, 因此可以借助“CPU从一线程转换至另一线程的速率”测试结果来设计线程字节池的大小。

四、Load Runner性能测试的几点建议

(一) 测试脚本中典型事务的重复运行设置

性能测试的压力来自于多用户操作的并发重复执行, 在脚本录制过程中, 这些操作被定义为“事务”。然而对于个别典型事务, 测试时不能一概做重复运行设置。例如, 用户登录操作只能执行一次, 否则测试中并发登录的用户数 (目标用户数×重复次数) 将远大于目标用户数, 而且还会占用服务器大量会话资源。

(二) IP欺骗功能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 如果运行场景时多个虚拟用户使用负载生成器的同一固定IP地址进行性能测试, 显然与实际应用情况不符, 而且如果系统采取按IP分配资源的策略, 则同一IP地址的登录次数将有所限制。为解决该问题, Load Runner允许为虚拟用户指定不同的IP地址, 实现对被测系统IP欺骗的功能。在局域网内部启动该功能时要注意避免与已经存在的IP地址发生冲突, 完成测试后还要注意及时释放被占用的IP地址资源。

(三) Think Time的考虑

Load Runner录制脚本时会把鼠标停顿操作的时间一并计算, 称之为“Think Time”, 运行场景时可选择是否按照录制过程的Think Time进行加压测试。一般来讲, 考虑Think Time会使每一用户的操作更趋随机性, 也因此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不考虑Think Time则会增强用户操作的并发性, 从而令系统承受的测试压力更重, 更容易反映性能问题。

(四) 测试结果的动态性

性能测试是在持续增加或减少用户负载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测试结果的分析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能仅凭某一时刻的性能表现就下结论。相反, 结果分析更应该考察系统性能在整个测试期间的发展变化, 尤其要关注性能突变的时点, 从动态的角度去研究引起性能剧烈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五) 性能指标的综合分析

Load Runner提供了全面的性能监控项目, 每一项目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指标, 因此只有在深入了解各项指标意义的基础上, 对可能造成性能变化的所有相关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够科学有效地发现系统性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查找原因。例如, 观察到较高的“内存页错误率”, 此时应判断是“硬页错误”为主还是“软页错误”为主, 如果排除了“硬页错误”, 还应结合“可用内存”指标, 分析是因为物理内存容量有限还是因为缓存设置过大导致系统内存紧缺。

五、小结

系统性能测试是一门涉及面既广且深的学问, 工程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基本功, 全方位的问题综合分析能力, 以及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Load Runner提供了系统性能测试的有效工具, 然而性能测试的关键在于结合具体应用, 多学习、多实践、多研究、多积累。

参考文献

[1]陈绍英, 刘建华, 金成姬.LoadRunner性能测试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LoadRunner使用手册[Z].软件测试中心, 2003.

系统性方法 篇8

飞机载荷校准系统是一套大型的测试设备。该系统由控制子系统、数采子系统和液压子系统等组成。其中包括20通道自动协调加载系统、512通道数据采集系统、200升/分液压源各一套及液压作动器20套。各部分通过电缆和油管连接成一个整体。

该套设备主要用于:飞机结构零部件及整机的载荷校准试验、静力试验;刚度测量 (位移传感器测量变形) ;温度测量 (结构件的环境温度飞机结构零部件的疲劳试验) 。

由于该设备属专用测试设备, 测量参数跨越电学、热力学等专业, 且其体积庞大, 无法搬运到实验室, 而且数采子系统 (以下简称MGCPLUS系统) 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整套系统的运行, 目前又没有相应的校准方法, 通过对其原理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以下校准方法。

2 MGCPLUS系统简介

本系统的测试通道包括472路应变、24路电压、8路Pt电阻、8路热电偶。各类测试通道的技术指标分别为:

应变测试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15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2%;

电压量测试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01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05%;

Pt电阻温度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35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05%;

热电偶温度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09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05%。

注:Pt电阻温度通道和热电偶温度通道的校准在本文中不考虑。

3 校准原理及步骤

3.1 校准原理

3.1.1 校准所用设备

a) 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

b) 直流电压源或多功能校准器。

3.1.2 校准原理示意图

采用直接测量法, 设备连接如图1所示。分别由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和直流电压源或多功能校准器提供标准的应变和电压信号输入到应变测试通道和电压量测试通道, 由采集器MGCPLUS采集记录校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得出该通道的相应测量点的不确定度。

3.2 校准步骤

3.2.1 应变测试通道的校准

a) 按图1将MGCplus采集器与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采用全桥连接, 而且尽可能采用六线连接, 再与采集控制计算机正确连接, 通电预热1小时;

b) 依据通道的测试量程及用户的要求选取如下校准点0με、100με、200με、500με、1000με、2000με、5000με;

c) 由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分别输出以上应变量到某一通道, 采集器MGCPLUS采集记录实测数据。逐一对所有应变测试通道进行校准, 并分别记录实测数据;

d) 交换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的A、C两端, 完成反向校准。

3.2.2 电压测试通道的校准

a) 按图1将MGCplus采集器与直流标准源或多功能校准器以及采集控制计算机正确连接, 通电预热1小时。

b) 依据通道的测试量程及用户的要求均匀选取如下校准点0V、2V、4V、6V、8 V、10 V。

c) 由多功能校准器分别输出以上电压信号到某一通道, 采集器MGCPLUS采集记录实测数据。逐一对所有电压测试通道进行校准, 并分别记录实测数据。

d) 将直流电压标准源 (或多功能校准器) 的输出设置反向, 完成反向校准。

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以应变量测试为例, 首先构造其数学模型:

应变量测试通道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

△ε—应变量的测量误差, με;

εx—MGCPLUS数采子系统的示值, με;

ε0—标准应变量校准器的输出值, με。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a) 读数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选取一校准点1000με为评定点, 对其进行7次测量, 求出7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其实验标准偏差:

由于校准结果为单次测量结果, 因此由读数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为

b) 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的不准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在1000με的允许误差极限为±0.05%读数, 则区间半宽度为a=0.5με, 一般取均匀分布, , 则:

c) MGCplus系统面板指示表的分辨力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MGCplus系统面板指示表在1000με时的分辨力为0.001με, 其区间半宽度为a=0.001με/2=0.0005με, 取均匀分布, , 则:

d) 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测试需求, 故环境条件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不计。

以上各分量独立且互不相关, 则应变量测试通道在1000με时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扩展不确定度 (k=2) :

应变量校准结果的表达:

电压测试通道的不确定度分析可参考应变测试通道的不确定度分析。

5 校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a) 校准所用设备的准确度至少应为被校准参数准确度的1/3;

b) 检测应变参数时, 组桥类型最好为全桥;

c) 对应变量采集通道进行校准时, 应变电桥激励电压的测试反馈补偿很重要, 因此校准试验或测试应变试验中尽可能采用六线连接, 以保证精度;

d) 校准或试验过程中地线一定要采用电阻小的导线, 接地电阻要小于4Ω。

6 结束语

电梯系统教学方法 篇9

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该课程不但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要求, 而且工程实践性很强, 因此除安排上完理论课时外, 还安排了两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可巩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次独立设计的实践机会, 以培养其设计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 使学生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按照给定的设计资料和设计要求, 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 增强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3.1设计题目的选择。

设计题目:某小区五层住宅楼客梯的PLC控制。

题目的选择:对于电梯的控制, 可选用继电-接触系统或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 但是二者有各自的特点:

a:继电-接触系统:它的优点是线路直观, 大部分电器均为常用电器, 更换方便, 价格较便宜。但是他触点繁多, 线路复杂, 电器的电磁机构及触点动作较慢, 能耗高, 机械动作噪音大, 而且可靠性差。

b:PLC在设计和制造上采取了许多抗干扰措施, 使用方便, 扩展容易。它使用了梯形图和可编程指令, 易于掌握。总之, PLC取代继电-接触系统已经成为大的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 我选择用可编程控制器来完成对电梯的控制。

3.2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3.2.1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 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PLC行业已经在工业市场上占有一大片领地。在此次设计中, 我将利用PLC来实现对电梯的控制。其中包括对PLC硬件的设计, 软件设计, 驻点路的设计, 控制柜的设计, 以及电梯惦记和其他设备的选择, 还有原理分析等。相信此次设计后, 我对电梯的实际运行能有初步的了解。

3.2.2控制要求。

电梯轿箱的控制要求:

a:选向:根据电梯各层内选外呼信号的先后和停止时轿箱所在的楼曾位置决定电梯的运行方向。

b:选层换速:指电梯能够根据轿内所选层而决定运行方向, 而且遵守或一直向上, 或一直向下的原则。并且在每次平层的时候都能够换速。

c:楼层位置的指示:选用了数码管显示的方法。由于FX2N系列已有内部计数-译码驱动模块, 所以只要外部加上LED七段显示管和电源就可以显示楼层了。

电梯门的控制要求:

要求当电梯平层的时候, 电梯门自动打开, 经过10秒钟后电梯门自动关上。如果遇到有人在门中间的情况, 电梯会因为光电开关的作用而自动开门。

补充要求:

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以外,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备用电梯电机的使用, 一但曳引电机出现故障, 备用电机将手动控制转入运行状态, 避免因曳引惦记出故障而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

3.2.3主电路的设计。

拖动电机主电路的设计:

a:拖动电机的选择及原理:电梯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拖动系统来分有交流单速/交流双速拖动电梯、交流调压调速电梯等等。在此次设计中, 我将采用交流双速电机作为曳引电机, 它的优点是简单, 经济, 更重要的是舒适感好。

b:备用电机的选择:备用电机只要选择和曳引电机一样的型号即可。

门电机主电路的设计:

门电机的选择及原理:只要满足功率要求, 门电机选用一般三相异步电动机即可。电动机的正反转来实现门的开关, 采用星角降压启动, KS为速度继电器, 用来对开关门到头时制动, 防止轿, 厅门的损坏

3.2.4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

可编程控制的选择:a:由于市面上三菱产品型号较多, 种类齐全, 技术先进, 加之本人对三菱产品的青睐, 所以我选择较前沿的产品三菱FX2N系列产品。

b: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1) 输入输出点的估算:首先列出被控制对象输入输出的设备名称, 并根据所需要的输入输出点数进行统计, 根据统计的数据, 增加10%~20%的可扩展余量后就得到了输入输出点数的估计数据。以此为依据可以算出I/O总点数约为100点。

(2)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根据PLC输入、输出量点数与性质, 可确定I/O模块型号与数量, 高密度模块如32、64点, 平均每点价较低, 但受到工作电压、工作电流和环境温度的限制, 同时应注意同时接通的点数不应超过总数的60%。

(3) I/O点的分配:授课时逐条分析。

可编程控制器的软件设计:根据PLC内部资源分别介绍。

3.2.5原理分析。

主电路图原理分析:

a:拖动电机工作原理:起动电机串如电抗LQ、经一段时间后KM1接触器接通, 电动机转入固有特性运转。减速时KMK断开、KMM接通, 慢速绕组串电抗LM和电阻RM运行, 延时一段时间后, KM2接通, 短接RM, 电动机串入电抗LM运行, 在延时一段时间后, KM3接通, 电动机在慢速固有特性上运行, 直到KMS或KMX断开, 电动机停止运转。

b:门电机原理分析:当电梯平层时, 开门触点KMK闭合, 电机正转, 轿门打开;当定时继电器到时, KMG闭合, 电机反转, 轿门关闭;当有人在门中间出现时, 光感触点闭合, 电梯强迫正转, 轿门打开;当轿门碰到开、关极限开关时, KMK或KMG断开, 并反向制动。

梯形图原理分析:

a楼层感应电路:当电梯在遗漏时M104接通、M111接通并保持, 电梯达到2楼是M103接通→M110接通, 并保持, 同时切断M111。

b轿内指令及门厅召唤电路:人在轿箱内, 当按下第3层选层按钮时, M502接通→M114接通并自保当电梯到达3层时搂层信号M102断开指令信号。

C门厅召唤电路:当电梯位于1楼, 如果3楼有上呼信号, 2楼有上下呼信号, 即M125、M122、M124接通, 电梯到达楼时上呼信号消除。

d电梯选向电路:当电梯位于2层楼, 则M110接通, 如果按下3楼指令按钮, M114接通, 赭石由于M110的常闭触点断开, 因此电梯向上方向继电器M130由M107、M106和M105的常闭触点而接通, 选择上行方向。反之, 如果1楼指令按钮按下, M116接通, 向下方向继电器M131接通, 选择方向向下。当上下方向均有指令时, 如果电梯已经处于上行状态, 则执行完M113、M112向上指令后, 在执行M116向下指令。

e梯平层、换速电路:如3楼有有指令位号, 即M114接通。在电梯将大到3楼时, M107接通, 使换速继电器M134接通, 发出换速信号, 并保持;当电梯达到顶层或底层时, 无论有无轿内指令都必须还俗。M144接通, M134, 折市电梯高速运行。

f梯起动电路:当换速M134接通, M143断开→Y012断开, 接通慢速继电器Y013, 电机在固有特性上运行。

g梯平层电路:如果电梯因不应有的原因, 上行超越平层位置, SPG离开隔磁板, 使X002断开, M140断开, 这时Y011由Y013、M140、M143和Y010的常闭点和M142的常开触点而接通, 电梯反向平层, 直到M1140接通。最后位于平层位置, M140、M141和M142均接通, Y010和Y011均断开, 进行抱闸。T450为延时断开时间继电器, 用于快速运行断开的延时, 以保护电动机绕组。

至此原理分析结束。

3.2.5设备选择。

主回路设备的选择:

a曳引电机型号。b备用曳引电机选型。c门机型号。d其他:曳引电机交流接触器。

计算说明:根据电梯最大载重量可算出电梯所需要的功率, 约11KW。

PLC型号及其开关输入输出量的选择:

根据要求可以估计I/O总点数约为90点。所以我选择FX2N-128MR主机。他的特点是运算速度高。

防冰系统试验方法 篇10

概述

对飞机的防冰系统进行试验主要有两个目的:1.通过试验确证使用此防冰系统的飞机在自然结冰状态下能够安全飞行,也就是要证明防冰系统的性能是符合设计要求或者是超出设计要求的。2.确定不防冰表面结冰对飞机的操纵性及其他飞行性能的影响,从而决定此表面是否需要防冰。

常见的防冰系统的试验有冰风洞试验、干空气飞行试验、自然结冰状态飞行试验、模拟自然结冰飞行试验。

冰风洞试验

冰风洞是一种对飞机部件表面进行结冰和防冰研究的地面模拟试验装置。在冰风洞中对飞机部件进行防冰试验,可以很快地比较各种设计方案。而且冰风洞试验全年都可以进行试验,不受外界气候条件的限制,其中的试验可以确定防冰系统所需要的最小功率(电功率、防冰热气需用量等)。冰风洞试验的缺点是模拟的水滴尺寸较大,且只能进行部件的模型试验,不能进行整机试验。

典型的冰风洞组成如图1所示。该冰风洞由风扇1.通风塔2.冷却器3.喷水系统4及试验段5组成。风扇由电动机带动;通风塔吸入外界的空气,与风洞中的气流混合,有利于风洞内空气温度的提高,缩短调温时间;风洞中气流的热量通过冷却器3传到制冷系统;喷水系统位于试验段前,用空气引射喷嘴中的水,使其雾化后吹向试验件;试验段有一转动体,用于安装试验件,并且可在试验时转动模型。

冰风洞可以对空气的液态水含量、水滴直径、气流速度及气温等进行调节,容易达到试验所需的条件,但在冰风洞中不能模拟高空状态,所以对防冰系统验收时,可以先在冰风洞中进行地面试验,初步确定防冰系统的工作性能。

干空气飞行试验

干空气飞行试验就是在晴空中进行飞行试验,通常在实际结冰状态试飞以前完成,保证试飞安全。试验时,飞机在晴空中进行各种功率及速度的飞行,以确定飞机不足以防冰的状态。将晴空中试飞的结果与地面冰风洞试验及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可以初步判定防冰系统的防冰性能。

1-风扇2-通风塔3-冷却器4-喷水装置5-试验段

防冰系统的干空气飞行试验比较容易进行,只要按照设计高度及外界气温进行飞行,飞行时测得干表面温度,然后可根据飞行速度及外界气温推算出湿表面温度,从而可以初步确定防冰性能。

自然结冰状态飞行试验

自然结冰状态飞行试验即在一定高空、气温、液态水含量及水滴直径条件下,飞机以一定的设计速度飞行。飞机在投入正式航线飞行前,必须要按照结冰设计状态进行试飞,由于飞行中很难找到与设计状态完全相同的气象状态,一般是在尽可能严重的结冰条件下飞行,然后根据已进行过的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结果进行外推,来求出在设计状态下防冰系统的性能,从而确定防冰系统是否能可靠地工作。

自然结冰状态飞行试验分为两类:1.防冰系统的功能及性能试验。2.飞机和发动机在改变功率及飞行状态时的特性试验,以确定防冰系统在所有状态下是有效的或者在某些状态下不足以防冰。

在自然结冰状态飞行试验时,还要检查防冰系统的恢复特性,即将发动机和进气道防冰系统关闭2~3min,把机翼及尾翼防冰系统关闭25~30min,然后再接通防冰,看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的恢复防冰能力。这是为了保证在遇到结冰信号器损坏的情况时,直到飞行员发现飞机结冰再接通防冰,仍然能保证飞机的防冰效果。

模拟自然结冰飞行试验

模拟自然结冰飞行试验的方法有两种。

1.将模拟结冰云的雾化喷嘴架及试验件装在同一飞机上,飞机内装有一套控制及测量设备,它能控制防冰试验部件的结冰条件,即产生一定水含量及水滴尺寸的人造云。这种方法很适合对飞机部件进行试验,但不适用于整机试验。

1-雾化喷嘴2-骨架

2.用带有水槽及喷水装置的飞机来制造云,这种飞机人们称为“水槽飞机”,试验防冰系统的飞机在水槽机后面飞行,两飞机保持相同的飞行速度,这样使试验比较稳定。水槽飞机常见的喷水架如图2所示,将几个同心的圆管环固定在骨架上,环上均匀地装着雾化喷嘴,保证喷出的水滴均匀分布。

结语

浅析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 篇11

关键词:信息系统;大型复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5

1 大型复杂新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性

1.1 大型复杂新信息系统的特点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而所谓大型信息系统是由若干功能不一、结构各异的工程信息系统所组成的,一般具有工程量大、投资多,技术复杂,时间紧迫,质量要求高等特点。

1.2 大型复杂新信息系统管理的目的

大型信息系统由于其复杂性、庞大性以及重要性,对所有参加建设的组织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加强管理方面是大型信息系统是为了在实际开发和工作中,如果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难题,通过对项目的计划、实施和执行的综合管理,来对项目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使系统在一个预期时间内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产生其应有的效益。

2 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

2.1 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

2.1.1 防范入侵行为。如今网络化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其中也会给信息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网络非法入侵行为。对于大型复杂信息系统来说,它采集了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如果遭受入侵,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防范网络病毒的入侵,可以在信息系统和核心交换机之间增加入侵检测系统,实时地监控和分析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文件,一旦有可疑的数据包立刻拦截并且进行攻击检测,如果检测确认为入侵事件后立刻上传到安全管理中心,并且切断异常主机与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保护信息系统的服务器不受侵害。当异常主机确认回复正常后,再恢复其与信息系统的通信,保证信息之间传递的安全。

2.1.2 数据库安全管理。在进行大型复杂信息系统运行之前,先要确定数据库时候安全,因为里面存放着大量有关信息系统的资料,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进行数据库管理。其中首要确认的是对数据库用户注册及相关安全管理。其次是及时制定并实施数据库的本分及恢复计划,根据备份计划进行数据库数据和配置备份,并检查数据库备份是否成功。再有要定期对数据库版本进行更新,安装补丁等进行完善。最后要实时检测有关数据库的告警,并检查数据库的系统日志,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2.2 大型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

2.2.1 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计划过程管理。大型复杂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系统,就是在制定活动计划之前,必须先考虑过程计划,也就是确定用什么方法和过程来完成。由于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多,结构复杂,涉及的开发团队较多,需要制定信息化管理指南,文档模板和相关检查和评审表来统一大家的工作方式和管理过程。其中,管理指南统一约定了系统的工作流程与方式,将系统管理划分为计划、开发、实施、运维等几个过程,并对每个过程设置了评审节点。而且由于系统干系人较多,沟通复杂,还需制定系统的沟通管理计划,对系统进行评审沟通,方便改善不足。

2.2.2 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实施和控制过程管理。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执行过程主要指按照预定的过程进行实施,并对过程进行监控,与系统基准进行比较,对于偏差及时纠正。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由于划分为各子系统,管理者还需从总体上对各子系统的人员、进度、成本等进行统一协调与匹配。当各子系统见进行了优先级排序,统一协调后,才能良好配合,合理的利用资源。在大型复杂系统中,由于涉及多方的共同协调,因此必须对变更统一控制,否则会导致项目执行中的大量混乱,即外部变更和内部偏差所引起的变更必须遵循变更控制流程来作用于系统。其流程是对建议的配置项变更作出评价、审批和监督已批准变更的实施。

2.3 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方法

现如今是一个网络发达,环境复杂的社会,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必然会受到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安因素,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也许不会凸现出来,但是它却隐藏其中,难免在日后的工作中产生各种问题,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就需要做好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从建设到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选择适当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预防,除此之外在必要时也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3.1 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为了避免人员操作造成的风险,这就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引导人自觉遵守。而且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做到奖罚分明。同时,还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了解信息安全方针和管理层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使员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事故的判断、预测和处理能力,减少因错误操作而造成的损失。

2.3.2 采用集群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加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外,还需要一个稳定的服务器。这就要采用集群技术,是为了避免在只有一个服务器支持信息系统的运作下,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会对信息系统造成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采用此技术后,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集群服务器会重新定向到集群中的另一台服务器,以保证用户对重要数据的不间断访问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在服务器多CPU运行下可以保障系统高效、可靠、安全的运行,平衡额外的工作负载以优化信息系统性能。

3 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3.1 过度关注传统信息系统管理模式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加强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管理,但是普遍还是停留在传统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上,这就很难使得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复杂系统需要由复杂性理论和方法来处理,这也正是基于硬系统理论的传统信息系统管理应对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管理的局限所在。在很多项目中,预算超支、进度滞后或项目目標没有实现是常有的。

3.2 不注重信息系统中资源的管理

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是通信网、计算机网和信息资源网及应用软件的总称。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某个企业,其信息系统都是由这几部分组成的。但长期以来,许多大型信息系统建设都陷在“重通信、计算机和应用软件,轻信息资源”的误区之中。据对我国大型企业计算机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以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大多数是分散。独立开发的。其中多数系统普遍缺乏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缺乏规范化,导致信息不一致、共享程度低、处理不及时、传递延误等问题。

4 结束语

现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已经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具有须有复杂、规模庞大、周期较长、技术密集等特点。因此,能否结合系统实践理论的要求,在所应用的项目中合理运用,在预期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理论。所以要不断的去加强完善大型复杂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才能使之更好地应用。

参考文献:

[1]金吾伦,郭元林.复杂性管理与复杂性科学[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20).

[2]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02).

[3]顾基发,高飞.从管理科学角度谈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08).

[4]吴孝灵,周晶,洪巍.基于复杂合同关系的大型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体系[J].项目管理技术,2010(08).

[5]王茜,程书萍.大型工程的系统复杂性研究[J].科学决策,2009(01).

一种通信系统扩容方法 篇1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信系统扩容方法, 属于无线通信领域。本发明的方法为:首先每个基站确定与之相邻的基站相对位置信息:并通过接收的上行信号确定本小区内移动端的位置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然后每个基站根据相邻的基站相对位置信息、移动端的位置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 协调下一下行时隙相邻小区间的前向波束, 躲避相邻小区前向波束间的干扰;最后进行波束赋型, 将协调后的前向波束作为下行信号发射。同时本发明在基站中添加天线补丁, 用于接收上行信号来进一步扩容。

技术优势:

上一篇:谐波对油田电网的影响下一篇:劝善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