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措施

2024-08-13

文教措施(精选9篇)

文教措施 篇1

众所周知, 在我国元朝的统治时期, 统治阶级的构成部分主要是少数民族蒙古族, 13世纪, 在忽必烈的领导下, 这个崛起于草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最终吞并了长期存在于长江以南的南宋小朝廷, 在形式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忽必烈登上皇位后, 为了确保广袤的国土之内, 不同习俗的人们能够和睦、相安无事的生活, 在教育领域将 “遵用汉法”作为重点推行的手段。客观地讲, 该种统治策略早在其祖父成吉思汗以及窝阔台执掌蒙古政权之时, 就已经成熟地被推广到少数民族地区, 忽必烈完成一统中华的革命性使命后,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使用“遵用汉法”的政治方针。用现代的眼光看来, 元代历代继任者无论政策怎样变迁, 都或多或少的沿用“遵用汉法”的方针, 其直接意义是为了保障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 汉民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冲突能够有效缓解, 从而保障国家政权稳定、实现汉族能够接受自己统治的目的。但现实推广过程中, 该种统治策略还取得了元朝统治者意想不到的效果:汉民族与蒙古族矛盾得到有效消减的同时, 两者的交流和融合也因为在同样的文化教育方针下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这为我国逐步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元的、各民族间和谐相处的强大封建帝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145。

一、元朝“遵用汉法”的文教措施的主要表现

1.重用儒士, 选择使用儒家经典治国的方针。元朝的领土在我国整个封建统治时期属于最大的, 它拥有最广阔的疆域, 在不断的对外扩张领土的同时, 元朝统治者深深地意识到, 单靠马背上的骁勇善战只可以获得领土, 但要想真正地实现一方安定、人们接受统治, 还必须在思想文化上大下功夫, 对于安抚民心, 特别是文明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原地区民心, 必须将根深蒂固存在于汉民族心中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有效地统治手段, 重用儒士, 选择使用儒家经典治国的方针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确定了下来[2]143。

在这样的总方针下, 元朝统治者将寻访和重用当时有着很高知名度、学识渊博儒家大师作为重点。1235年, 窝阔台领导下的蒙古铁蹄一路南下, 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 他们将寻求人才作为一项重点。当时元朝主要负责向南讨伐的将领杨惟中、姚枢一项十分重要的秘密任务就是在战争中抓获的俘虏里面寻找有学识的儒士, 并将他们带回北方教授宋朝风行的教育内容:程朱理学。1238年, 元朝正式下令对儒士进行考核, 只要通过考试的人员就能够不再服役, 并可以赐予他们官职, 或者让他们承担教育学生的重任。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正式登上皇位之后, 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的人员中, 便有许衡、刘秉忠、窦默等知名文学大亨, 他们的重要任务便是为元世祖推行治国政策出谋划策, 并教授皇子们学习四书五经。

2.推崇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大力创办学校。推崇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大力创办学校是元朝统治者另外一项十分重要的文教措施。在元朝刚刚建立的时候, 当时著名的儒学泰斗刘秉忠就向当权者忽必烈递呈奏折, 盛赞孔子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并宣称此人“立万世法”, 这引起了当权者的注意, 到了元武宗大元年, 准确地说是1308年9月, 皇帝最终下令将孔子这位儒家代表人物赐以“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光荣封号, 并定期祭祀, 位于山东的曲阜孔庙也成为当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作为一名历史名人, 受到了统治者的最终认可与接受。不仅仅如此, 元武宗坐拥皇位之时, 还专门让当时的丞相荸罗铁木尔用蒙古语对儒家经典《孝经》进行翻译, 推广到当时的各大王府之中。

元朝统治者在肯定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有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十分注意对传递儒学思想的载体———学校的兴建。早在忽必烈尚未成帝的时候, 他就问当时儒学家姚枢如何才能够实现国泰民安的目的。姚枢洋洋洒洒地写了数千字的建议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建学校。元世祖登基之后, 迅速将其作为重点进行推行, 在1261年, 就专门颁布诏书, 说经过长期战乱, 国家的教育已经荒废许久。这就导致当今社会急缺人才, 现特下令兴建学校, 并选择富有学识的教师进行教学, 进入学校学习的生源, 一定要严加教导, 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 为以后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忽必烈的统治方针被此后的统治者成宗、武宗、仁宗等纷纷采用。

二、元朝“遵用汉法”的具体内容

1.完善学校设置, 分别设立国子学、社学与私学的学校模式。 1234年, 元太宗窝阔台完成统一金朝的历史使命之后, 就立刻在当时的中都燕京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 他将当时主管政治的机构枢密院改名为宣圣庙, 以示对文教的重视, 除此之外他还在庙旁建立起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国子学, 下令当时的学界领袖冯光宇担任国子学总教的职位, 为了充盈学校人数, 特别下令当时重要蒙古大臣的子弟进入学校学习, 经过仔细筛选, 选择了十八名德行出众的子弟进入学校深造, 这是元朝建设学校的最初尝试, 到了1287年, 也就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国子学真正地被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忽必烈下令当时学许衡的得意门生耶律有尚担任祭酒,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校长一职, 主管国子学的管理事物。

元代在地方上专门设置的学校统称为官学, 在元朝的官学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设置社学, 该种教学方式最早出现在1286年, 是一种在基层的教育组织形式, 今人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农村小学。当时的官至大司农卿的汉学家张文谦是倡导这种教学方式的主导人员, 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加元朝的人才选拔范围, 有效补充人才不足的现象, 元世祖经过慎重考虑之后, 予以采纳, 社学的学习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 教育目标是促进广大基层人员懂得礼义廉耻同时具备起码的学术修养, 优秀者还可以通过考试, 进入官僚阶层。元代私学形式是:家学、私人讲学以及出游访学等。私学的教学内容十分庞大, 除了正统的程朱理学, 天文、地理、阴阳术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开展, 这为元朝教育出更加全面的人才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对国子学的教学制度进行不断的建立健全。元代国子学的教学制度上不仅仅是对前朝的三舍法的管理模式进行借鉴, 更有意识的增加了升斋分、充贡的具体做法, 这样的教学尝试为元朝的国子学教学制度的不断系统化和完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具体的管理上, 元代的国子学推行的是分斋教学同时使用升斋等第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 学校的校舍设置上并不是统一的, 而是具体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六斋, 校舍之间东西相对, 位于下两斋的校舍, 左边的被称之为游艺, 右边的被称之为依仁, 学生一旦需要朗诵书本内容、进行单独学习, 通常便应当在这个地方开展学习。中间的两所斋院, 位于左侧的被称之为据德, 右边的被称之志道, 学生学习 《四书》以及进行诗文学习的均在此处学习。位于最高一级的两斋, 左边的被称之为时习, 右边的被称之为日讲, 学生研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知识均在此处。学校每一季度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试, 过关者能够进入更高一层的学习年级进行学习, 这种升班方式在当时被称之为“升斋”。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前朝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对于我国后来的明清教学设置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3]67。

三、元朝“遵用汉法”的文教措施对民族团结的影响

1.缓解民族间敌视情绪。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要构成的多民族国家, 在汉民族担任国家统治力量的时期, 其对少数民族尽管有着相对宽松的政策, 然而这都是基于一种民族优势的优越心态下而产生的, 封建统治者大多将位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蛮夷”, 认为他们并没有基本的文学修养, 而长期以来, 少数民族的侵扰, 也是造成边境不安定现象的重要诱因, 在当时人们的心中, 外来民族都是有敌意的。因此在蒙古族入主中原后, 如何迅速解决横亘在当时众多汉民族心中的这道“门槛”, 已经成为统治阶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遵用汉法”的文教措施, 对于扭转人们敌视情绪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它意味着, 元朝统治者尊重汉民族文化, 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和敌视, 这为缓解民族间敌视情绪起到了十分有益的尝试[4]246。

2.增加多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注意的是, 元代的学校设置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特点, 以国子学为例, 除了专门教授汉家知识的国子学外, 元朝统治者还针对蒙古族和回族的特点, 专门在当地设置教授子弟进行学习的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这样的设置方法, 为少数民族学习汉家先进知识的同时, 也让他们能够在现实交流中, 更容易理解中原人民的语言使用特点和风俗习惯, 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 促进国家在稳定的基础上, 不断向前发展[5]175。

元朝时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大规模、长时间位于统治地位的阶段, 尽管在这段统治时期内, 元朝的暴政使其受到今人诟病, 也是其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然而其推行的“遵用汉法”文教措施, 毕竟对当时统治产生了十分有益的影响, 这种做法不仅被后世肯定, 还受到同样是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清朝的大力推广应用,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该种措施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元朝“遵用汉法”的文教措施的表现和内容分析, 为读者全面了解元朝文教措施提供基本的学术认知, 并全面展示出在马背上的蒙古族, 为了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所做出的一系列积极努力与尝试。

关键词:元朝,遵用汉法,文教措施,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唐国军.许衡在元初倡导理学的思想动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9 (3) .

[2]邓洪波.元代书院及其发展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1 (6) .

[3]陈广恩.许衡与元初蒙古、色目生员之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 2009 (2) .

[4]王广新.论忽必烈汉儒幕僚集团的功绩[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12 (4) .

[5]蔡凤林.元西域人蒙古化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 .

文教措施 篇2

My name is Paula Middleton and I am the Director of the British Council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here in Chongqing.I am very pleased to extend a warm welcome to all of you here today for this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Forum.The British Council operates in China as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 Section of the British Embassy and Consulates-General and we seek to build engagement and trust for the UK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ideas between people worldwide and in so doing build relationships of mutual benefit and address global issues.We are therefore delight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gather together this group of major stakeholders in the area of skills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ongqing, including governmental partners, representatives of local Chines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K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we look forward to engaging in dialogue on these issues with you today.Chongqing is one of China’s oldest industrial bases, and has gone through dramatic changes over the past 12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as a municipality under the dire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1997.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has also affected this region dramatically as it has required the resettlement of 1.13 million people who were formally living in areas later to be flooded as the dam reached completion.Many of these people who were rural workers and farmers with minimal skills come to cities and are becoming a new labour force along with ever faster pac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These dramatic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shifts have placed considerable demand on the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equip the migrant workers to serve growing community and economic pressures.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more generally has created many challenges for the labour market such as the increased need for skilled workers, the need to identify skill gaps as industries modernise, and the challenge of retraining and re-skilling displaced workers.We have seen local governments place much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chools and channel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s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Chongqing in particular has made enormous progress in setting up skills training schools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resettlement workers and continues to look for ways to develop these resources.This forum aims to generate some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applicable to the employment and transfer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in Chongqing, specific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nnel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upply with government, training agencies and enterprises involved, the formation of mechanism with training, appraisal and employment integrated.The speakers from the UK-Mr.Roy Newey, A4e Group Board Director and Mr.Lawrence Wood, on behalf of Wales Further Education Consortium will sharing UK’s experiences on optimizing the efforts of the stakeholders-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raining agencies, etc.to foster a mechanism which integrates all the components of training, appraisal and job placement.The forum is organised in the spirit of mutuality and I hope that you will all benefit from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sharing your experiences with fellow practitioners from UK and China.Finally, I wish to give special thanks to our partner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Group without which we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run this forum successfully.Thanks also go to our speakers and to all of you for attending this event.I wish you all an enjoyable time and hope that you will gain benefits and insights from this forum and from each other.Thank you very much.Reference:

Ms.Lu Jianhui: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CQ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 Mr.Li Delong: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Chongqing Education Commission Mr.Peng Liang: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CQ Immigration Bureau Mr.Wang Chongju: President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文教措施 篇3

项目面积:43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主要材料:橡木、PVC、磁砖、黑镜、透明强化玻璃、超白强化烤漆玻璃、强化地板、黑铁、白色烤漆板

设计师希望透过色彩、光线与几何形成的多维度空间, 传达出文教企业的崭新形象, 并更强调交流互动的平台, 这是整个设计的中心概念。

传统的文教办公空间较为保守与制式化, 并未考虑更多人群的互动与品牌形象。设计师希望透过色彩、光线与几何形成的多维度空间, 传达出文教企业的崭新形象, 并强调交流互动的平台, 这是整个设计的中心概念。

从电梯厅出来后首先看见入口的端景墙, 从圆形洞口造型可看到内部的办公室, 分隔出隐私区域。往内走即为多功能会议室与办公区, 以倾斜30度角的几何造型多功能实验中心为贯穿中心区域的重点视觉焦点, 同时隐藏空间中的结构柱体。地面铺设与局部天花造型方向突显悬空的实验中心, 借此提升视觉感。空间中以黑铁铁件勾勒线条增加细节, 同时具有易维护的功能。

后方培训会议室, 天花以几何圆形元素呈现放大空间的感觉, 可随意组合的家具增加空间的使用率, 鹅黄色烤漆玻璃与木皮形成时尚、明亮的环境, 也展示出企业品牌的新气象。在靠近公共洗手间区域设置员工用餐区, 提供微波炉、烤箱等设备, 空间以木头为主, 创造舒适的空间, 让员工自带餐食, 诉求健康、环保理念。

文教法律类简历 篇4

熟练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及Internet应用;精通Photoshop使用,照片润饰修饰。精通计算机各种软硬件以及周边电子产品。

业务:

掌握基本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知识;

熟悉摄影相关工作,著有《心彩数码教程》一本。

详细个人自传
  个性特点:

 

为人:诚实、大方,热情开朗

工作:勤奋认真、善于团队管理,作风严谨

超强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管理、组织能力,能吃苦耐劳.

相信您的信任与我的实力将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或希望我能为贵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

兴趣特长:

摄影、电脑、读书、写作、音乐

涵盖所有类型摄影拍摄,图片润饰。团队管理,组织策划。

获奖情况:

物理竞赛全国三等奖

网页设计大赛广东省三等奖

微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特点 篇5

微语文, 是人们借助微型化的电子科技仪器, 如手机, 平板电脑等小型乃至微型的工具, 进行微型化了的阅读、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形式;微语文在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方面, 因为文字的限制 (一般少于140字) , 具有微型化的特点。

一.微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微型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工具, 以教科书、练习册、字典词典、书写工具、教学辅助工具等为主。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以来, 在学科整合上, 加入了PPT、A uthowave等多媒体工具。但是, 进入微时代的微语文的教与学, 工具更呈现微型化的特点。

以Ipad系列为代表的平板电脑, 是今后教师学生教与学工具的常备工具, 但目前因为价格昂贵的原因, 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欧美及东南亚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应用) 。我这里提的工具, 主要指目前应用广泛的手机这一种工具。

每一个微型化的工具的后面是一个能够支撑它应用的平台。近五年, 中国的手机更新换代极快。无论昂贵的智能手机, 或者是非智能手机, 乃至山寨机, 都有相应的应用平台。从低端的java, m tk到ppc, sp, 再到中国占有率最多的诺基亚的塞班的各个平台, 再到高端的Iphone的IO S平台, 谷歌的A ndroids平台。还有其他市场占有率不高的黑莓等应用平台, 都是微时代背景下, 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平台。这些平台的应用, 因为其与手机的结合严密, 为语文教与学的微型化提供了平台。

目前中国人拥有手机的人口达10亿多。这么大数量的普及率, 也支撑了微语文的教与学的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 学生手中的手机, 不应当仅成为通讯工具、娱乐工具, 它还可以是教与学的工具。这又事关教师和学生在手机应用上的学习力的表现。师生都需要进一步学习、熟悉和应用手机平台和应用软件。从这个意义上说, 手机应用就是信息技术向微型化发展的产物。

当熟悉掌握了手机应用的老师, 使用信息技术, 通过互联网, 可以即时地向学生发出相应的学习的指令。如:老师可以通过飞信这一软件, 群发给每个学生手机上的短信具有一些语文的学习内容, 可以是作业布置、名言积累、写作指导等等。再如, 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并引导学生会下载电子书, 会安装和卸载电子书, 这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媒介。又如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U C, G O, O PER A等手机浏览器, 在手机上在线即时地搜索和阅读需要的语文知识。

可以预见的是微语文学习, 将会随着不断更新换代的微型化的工具 (主要还是手机) , 越来越普及地实现。

二.微语文教与学的信息微型化

传统语文的教学信息, 有长有短, 一切依教学的内容或反馈的要求而定。但在微语文的教学中, 这些教学信息明显微型化。也因为它是依托在微型化了的应用平台之下。

以微语文教学中, 教学信息最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教学环节。微语文下的阅读属于微阅读。微阅读, 指借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型的可移动的电子产品, 在一定的移动系统平台中, 借助一些软件, 进行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阅读的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现代社会生活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他们的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 微阅读就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如果是移动用户的师生, 可以为自己的手机申请动感地带学习套餐, 这样就可以定制每天一则的“名师教作文”“今日阅读”“思维训练”等短信, 这些都与语文阅读息息相关。

而在应用方面,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都有开发自己能应用于各个应用平台的软件。其他的微阅读软件还有维旺阅读、每讯、百闻、百阅、和信、掌指、手机大头阅读、掌讯书苑、掌讯通、G G千里眼, 手机魔方、拇指乐园、掌上百度、凤凰移动台等。几百种的微阅读的应用软件, 支撑了微阅读的实现。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自己熟悉几种微阅读软件, 继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要求学生进行具体栏目的阅读。将传统的阅读拓展成微阅读。

而微写作的方式也在此。上述的几种软件, 在设计之初即定位在交互性上,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回复是一种写作, 但发帖更是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因为工具微型化的特点, 微写作将要求师生, 都必须在极短篇幅内集中火力, 用醒目的关键词或图片, 用独立和高度概括的语言, 迅速描述事实, 或者陈述观点。比如, 你发布一条周边的即时新闻, 或者讲一个校园生活中的笑话, 还可以一句话评论一本书等等。语文教师的微写作还可以是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反思等。

在微写作的140字中, 大可内含乾坤, 140字足够演绎人生百态。既可以有多姿多彩的校园故事, 也可以是影射现实的黑色幽默, 还有大受欢迎、热烈地展现着网络文学的新的一片勃勃生机影像。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 将逼迫学生锤炼语言, 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 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张力。微写作可以总结为“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 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

微语文在微阅读和微写作两种主要教学信息的处理上, 将因为微型化工具的进一步普及成为师生教与学的新方式, 对语文的教学将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三.微语文教与学的时间微型化

传统语文的教与学的时间, 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而在课外时间, 因学习压力也往往被其他各科挤压得无处容身。微语文的出现, 为师生的教与学的时间带来了潜在的增长。当然, 这首先还是得益于微型化的工具 (主要指手机) 。

微语文的微阅读与微写作形式多样。师生可以定制并阅读个性化的内容。对于不同的文本和资讯, 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这些短小、碎片式的资讯, 如快速更新的新闻、短小精悍的语录、瞬间感悟的语句的记录等, 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当众多的师生抱怨学习和生活被割裂得支离破碎, 没有时间阅读时, 微语文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 使人们可以将零碎的垃圾时间利用起来, 成为阅读常态。

当你在公交站台候车时, 可以通过手机阅读软件进行阅读;当你在食堂排队买菜的间歇时间, 或者吃饭的时候, 可以用手机上网看新闻;当下课上完卫生间, 你正在候课时, 也可以用手机阅读多条微博;学校年段的种种大会, 你可以用手机将自己的思考点滴记录, 同步发到微博上。还有当你在等人、坐电梯、睡觉前, 等等。微语文的优势就是快捷、方便, 让广大师生可以在这些“垃圾时间”里也能获得和发表自己关注的信息。

这样, 师生传统上的垃圾时间, 零碎时间将成为阅读和写作的常态。也许您看了本文后, 您才猛然发现, 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微语文”的忠实执行者。“微语文”让我们跟上了这个迅捷的时代。我们师生真正做到“我学习的时间不是牺牲了娱乐, 而是填补了垃圾时间”。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让微语文进一步走进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他们微型化时间里的内涵, 必将有效地提升师生的语文素质。

基于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设计研究 篇6

一、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课程设计是指根据一定的课程理念, 利用一定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决策的基础上, 对各种课程要素进行计划、组织、编排, 从而形成课程的过程 (1) 。

作为一种课程实践活动, 课程参与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重构课程、介入课程决策、参与课程开发与研制活动而表达课程权力的一种意识与行为, 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2)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是国内外许多从事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一般可包括:四环节教学法、引导提示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情景展示法等。

引导文教学法是职业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借助引导文 (工作任务单)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引导文是由教师制定的书面任务, 它包括了任务介绍、具体问题、工作计划和评估表等。通过引导文学生应独立完成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任务 (3) 。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品牌汽车销售服务为依托, 以涉及工作流程中各环节所需专业知识、能力及职业岗位素质、标准要求为核心, 以销售服务顾问岗位技能为目标, 融“教、学、做”为一体, 使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场所, 通过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之上,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工作任务, 分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养成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 培养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 这就是引导文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二、《汽车营销模拟实训》课程分析

(一) 课程概述

《汽车营销模拟实训》是将汽车知识与市场营销知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隶属于实训课程 (C类课) , 它源于实际汽车营销工作, 同时又指导学生今后的汽车营销实践。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 需要对汽车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任务书 (项目教学法)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教师讲授 (PPT、视频) 、相关教学软件的应用、小组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 在教学过程中, 应在本课程的教学组织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 利用生动、趣味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学习, 关注学生的心理, 鼓励和认可学生的表现, 在注重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注意教学纪律的控制。

(二) 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程采用反映先进职业教育特色的、基于行动导向的引导文微观教学法, 突出了组织者的思想, 强调微观 (细分) 地、多样化地运用课堂组织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强调一切教学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 所有教学活动均围绕学生展开, 教师仅担任组织者和咨询者的“裁判”角色, 项目任务明晰具体, 落实到人, 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 积极投入到项目任务的实施中。倡导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突出团队表现, 淡化个体概念, 维护个体自尊。

以其中一个模块为例, 说明如何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开展课程学习。本模块涉及一个完整的新车推介过程, 教学中应该包括三个大部分, 一是知识学习, 二是技能与方法的学习, 三是实训掌握和素质的培养。将模块分为七大板块开展学习, 教学流程 (见图) 。

传统项目教学在发放任务工作单之后, 直接进入理论学习与实训部分, 而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则在理论学习 (教师讲述) 之前, 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使学生在此环节发现问题, 以便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提高效率。例如:新车推介过程中, 涉及到车辆的技术信息 (EPS、TSI等) 、顾客心理信息、保险信息等, 那么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 会提高对这些内容的注意力, 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同时加深记忆。

如图所示, 在步骤1课程引入中, 可提问或讲述汽车销售流程:售前准备—顾客接待—需求分析—新车介绍—试乘试驾—签约成交—交车结算—售后跟踪;步骤2工作任务分析中, 将整个实训课程分为不同部分, 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步骤3学生自学环节中, 如前所述, 学生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步骤4基础理论学习中, 学习销售基本理论:AIDA理论、NFABI理论等;步骤5新车推介中, 包括顾客接待 (接待礼仪等内容, 让学生对整个接待流程有一个理性认识, 充分认识到在接待中顾客第一理念, 让顾客舒适放松, 对销售人员建立信任感) 、需求分析 (明确不同顾客群体的真正需求, 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商品说明 (介绍新车信息、竞争产品的信息, 其中新车介绍运用六方位环车介绍法) ;步骤6实训部分, 采取实景演练方式, 即前面所讲的模拟场景演练法的实施。演练时, 将学生分组, 每组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及其他店内工作人员进行练习,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步骤7课程评价部分,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组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教师点评, 教师评价学生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 学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等, 反馈给教师学习完成情况, 形成闭环控制。

工作执行过程中, 告知各工作小组实训演练内容, 各工作小组确定每人扮演的角色, 进行工作任务分配。演练时, 除参加演练的学生外, 其他学生 (包括工作组剩余组员) 一律在场外做点评记录。扮演销售顾问的学生应灵活应用销售流程的理论知识, 切忌工作程式化。一切以顾客为先, 灵活机动地应对顾客, 巧妙地推出目标车型。扮演销售顾问的学生应针对顾客需求介绍商品, 努力创造轻松的谈话环境, 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时处理顾客要求。课程结束后, 进行“5S”安全作业, 将学习环境复原,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培养职业素养。

(三) 课程设计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角作用, 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控制体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在课程选择、教材选取、课堂设计等诸多方面提高任课教师参与程度, 给予他们话语权。因为任课教师走在教学一线, 直接面对学生, 能够得到一手的教学资料, 鉴于不同地区、不同院校, 学校的办学能力、师资水平、设备配置、乃至学生的水平的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学生的兴趣需要设计出适合的课程 (4) 。总之, 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不仅填补了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的鸿沟, 而且使教学更有利于学生, 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教学法的研究, 课程设计的运用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 在一些职业院校中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课程评价与成绩的相互关系

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为评价环节, 此环节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取长补短, 但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 往往在自评和互评中给予相当高的分数。因此, 教师可在此环节中将评价所得分数不与最终成绩关联, 但将评价细目的知识点与考试关联。课程结束之后, 所有的细目知识点即为复习要点, 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 提高学习效率。

2. 课程设计如何面对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 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本文介绍的课程设计方法运用于实践课中, 那么理论课如何使用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的精髓是以工作任务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导课堂, 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 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建立完善的课堂反馈机制, 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密切 (5) 。

3. 较高的教学成本阻碍教学新模式的推广

毫无疑问, 这种新的课程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升职业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 此课堂教学方式对师资配备及教学设备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成本 (6) 。那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在尽可能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应用此种方法, 提高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是下一阶段将要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引导文教学法是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部分, 是一个面向实际操作、面向整体的教学方法。其实施过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修正理论的一个循环。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及实际经验 (7) 。基于此种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中包含了一门甚至几门课程的知识, 包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此种方法对于活泼好动但理论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 能够在提高技能方面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 国家提倡各行各业深化改革, 职业教育亦是如此。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远,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需要从事职业教育的广大工作者不断深化学习、积累实践经验, 逐步完善教学工作, 使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掌握技能, 积累经验,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培养优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摘要:课程设计是针对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本课程设计运用引导文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与主动性。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营销模拟实训》课程为例, 系统地分析了将引导文教学法与高职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条件、方法以及前景, 并展开研究, 旨在促进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课程设计,引导文教学法,汽车营销,实训

注释

1代建军:《课程设计机制:界域、原理与趋向》, 载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 第146-150页。

2霍加·托和塔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 载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年第1期, 第72-73页。

3冷晶:《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 载于《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第18期, 第114-115页。

4康玮:《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探析》, 载于《统计与管理》, 2013年第1期, 第23-25页。

5张晓涛:《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教学策略研究》, 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年第2期, 第148-150页。

6吕忠民:《基于学习情景的课程设计在〈网络销售推广〉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载于《科技信息》, 2009年第4期, 第326-327页。

例析说明文教读的方法和价值 篇7

关键词:说明文,教读方法,教读价值,《苏州园林》

由于文体特点和写作内容的不同,与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有其特定的“表”,又有其特定的“里”。“表”是表象和形式,“里”是内容、精髓和神韵。“表”是与“里”相匹配的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等。“里”又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浅层的“里”是说明文的类型、说明的对象及其形态、性质、特征或事理、本质、规律等;深层的“里”是作者准确地说明知识、科学地介绍事物事理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教读说明文,必须表里并重:既赏析其“表”,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水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品悟其“里”,除了整体把握全文说明内容,还合理地挖掘文中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读说明文,可以表里交替地推进,以“感知浅层的‘里’—赏析多层的‘表’—品悟深层的‘里’”为教学流程,由浅入深地分三步解读,形神兼收地获取说明文教读的价值。

本文以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为例加以探析。

一、整体感知浅层的“里”布设厚实

按照认知规律、教读进程,教读说明文,要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浅层的“里”,把握浅层的“里”布设得多厚实。对事物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包括说明对象的形状、构造、功用、成因、关系、性质、类型等方面的特征;对事理说明文,弄清针对哪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事理,从哪些角度说明事理。“世间万物纷繁复杂,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不同,也就具有了多种特征”[1],特别要弄清抓住事物哪些主要特征详细说明、重点说明。

教读《苏州园林》,首先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这是事物说明文,作者首先概括总说苏州所有园林异中之同的总体特征是图画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先具体分说图画美体现在整体上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四个大处的“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再具体分说体现在局部上的三个次要方面,即小处细部的三个注意:注意每个角落花草的栽种、注意门窗的雕琢和注意门窗梁柱少用彩绘,色彩淡雅。整体感知了《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内容布设得很厚实,从四大三小共七个角度,充分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并得到画意美的享受,为下面进一步解读打好基础。

二、细致赏析多层的“表”匹配得体

虽然说明文形式上的“表”和内容上的“里”互相依存,相衬成趣,但是内容决定形式,“里”决定“表”,“表”只是“里”的载体。因而,不能完全由表入里教读说明文,而要先感知把握浅层的“里”,才能细致赏析如下多层的“表”如何与“里”匹配得体。

1.总体明晰说明顺序,合理匹配说明对象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必须通过合理的说明顺序逐层表现出来。“说明文总是按照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不同的说明对象往往安排不同的说明顺序。”[1]事物说明文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来梳理说明事物的条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事理说明文重在揭示事理的本质意义、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即按照逻辑顺序安排说明材料。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类,其中,时间顺序一般是时间推移的先后顺序,便于人们认识说明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展演变的过程;而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又各有多种不同情况。说明文经常综合运用多种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甚至像《中国石拱桥》还综合运用到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类顺序。引导学生从总体上理清说明顺序,才能理出说明文清晰的条理性,明晰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得体匹配,领会行文严密的逻辑思路。

《苏州园林》先概括总说苏州所有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再具体分说图画美体现在七个局部,这是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和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具体分说部分,先分说四个大处的主要方面,再分说三个小处的次要方面,这是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指导学生总体明晰《苏州园林》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顺序,才能体会出《苏州园林》行文逻辑思路缜密、条分缕析、眉目分明。

2.宏观把握说明结构,精巧匹配说明内容

说明文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精巧的结构便于为展开说明内容服务,精准的说明内容也需精巧的结构形式与之得体匹配,两者相辅相成,使说明文表里统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整篇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结构有特定形式:时间顺序常用连贯式;空间顺序常用并列式;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常用递进式;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或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常用总分式。

《苏州园林》说明对象不是苏州单一的一个园林,而是苏州所有园林及其共同特征,也就是说明对象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此,作者没有像游记散文或者关于建筑物的事物说明文那样,采取按照游览路线(即游踪)、空间位置进行介绍的结构方法。而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概括说明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征———图画美的总体特征,作为总纲提领全文,再抓住这个总体特征,从七个角度具体分说,最后总括全文。七个角度的具体分说又各自独立成段,有多个角度的分说还安排段首总提句提领全段,或安排过渡句引出本段。指导学生宏观把握《苏州园林》精巧完整、严丝合缝的结构,才能领悟作者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给人结构美的享受,给人逻辑思维严密的借鉴。

3.用心体会说明方法,恰当匹配说明知识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介绍事物、解说事理,让人获得关于事物或事理的知识。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还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2]常用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等,各种说明方法对说明知识起到不同的具体作用。说明方法虽属于表象的、形式的,但也为介绍事物、解说事理服务。要指引学生用心体会说明文针对所说明的知识,恰当选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起了什么作用,才能领会说明方法与说清事物特征或说清事理得体匹配,领会作者如何向读者清晰地说明关于事物或事理的知识。

教读《苏州园林》,应调动学生用心体会《苏州园林》综合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苏州所有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首先,主要运用了作比较,把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和古代建筑讲究对称作比较;把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和国外园林栽种修剪树木讲究规则形状作比较;把苏州园林门窗梁柱少用彩绘、色彩淡雅和北京园林较多使用彩绘作比较。三次把苏州园林与不同对象的相反情况进行比较,使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独有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次,把园林打比方为美术画,而不是图案画,所以,不讲究对称,形象地解释了苏州园林布局的特点———自然之趣。再次,举古老的藤萝是一幅好画为例子,举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风采。

三、深入品悟深层的“里”浸润深透

说明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深层的“里”,就是作者隐含在说明文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是说明文的精髓神韵,深入体悟出来,对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将产生无形的深透的浸润,让他们的思想、人格和个性有所受益,学会爱科学、讲科学。以落实语文新课标总体目标所规定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3]

1.仔细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

说明文说明事物或事理,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2]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密,在此基础上,再讲究生动优美(或平实质朴)、简洁精当、亲切典雅等其他特点。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体现作者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让读者获得准确科学的认知。指点学生仔细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让学生增强科学表达的准确性。当然,还需品味说明语言的其他特点,增加对语言美的审美享受。

《苏州园林》中“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两句话中,“大多”和“极少”两个修饰语用得很讲分寸,对语言表述准确地修饰限制,使说明语言高度准确。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况,即使这个例外仅仅是个别的,也要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使说明高度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点拨品味作者使用“大多”和“极少”两个词语,使这两句话说明得极为准确,由此感受作者准确说明的科学态度。

2.充分领悟作者科学的精神

说明文表现作者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科学认识,作者首先要以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审视、分析、把握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然后进行科学说明,使说明文科学性强,读者从中获得科学认识。“无论是作品的科学内容本身,还是作品体现出来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和理念,都让读者获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1]所以,透过说明文文本,解析作者讲用科学,充分挖掘并领悟说明文中这深层的“里”———作者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讲究科学的良好个性,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之后,再向读者准确介绍,给读者画意美的享受。这就是准确介绍知识、对读者负责的科学态度。苏州所有园林也不尽相同,作者审视归纳出它们异中之同的总体特征,再具体演绎为七个角度详细说明。这又归纳又演绎也是一种科学思想和方法。文中结束段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看似赘言,细细品味,除了总括全文,构成“总—分—总”结构,还使全文说明内容留有余地,让人回味,也体现了作者不向读者强加一面之词的科学态度,因为对苏州园林的观赏感受因人而异,见仁见智。充分领悟叶圣陶先生其人其文,就能从中汲取科学精神。

当然,学情各异,课文有异,教无定法,对说明文教学价值各取所需,说明文教读方法还可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参考文献

[1]蔡玉霖.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复习指南丛书: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7-48.

[2]杨建峰.通晓语文知识必读手册[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3:353,325.

文教措施 篇8

一、引导文及引导文教学法的内涵与特征

引导文就是工作指导文件或指导书, 在指导中通过借助引导性问题, 结构化的处理学习内容。引导文教学是一种借助于专门的教学材料, 即书面引导文 (又称引导性文字材料) 的帮助, 通过工作计划引导学生自行控制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通俗一点讲就是任课老师将原来要讲的内容用引导材料的形式编写出来, 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自行学习、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一些引导性的文字, 独立分析、计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价教师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在职高教育中, 引导文教学法其实是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换, 将学生本人摆在了教学的中心,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职业教学, 从而激励学生掌握未来工作时所必备的岗位技能和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 最终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二、引导文教学法在职高物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文教学法是国外特别是在德国职教领域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在学习物理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运用引导文教学法, 不是以学校的教学为导向。在物理学教学中, 指导老师要结合实际布置学习任务, 并且努力研究学生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 准备相应的引导文资料、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 团队合作, 解决问题,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在用引导文教学法通常将一个典型的物理工作原理分解成几个工作任务, 每一个工作任务又是一个待解决的小工作问题, 每个小工作问题对应一个引导文, 引导文的排序遵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不断认知, 从简单到复杂, 学生依照引导文的顺序依次解决项目中的小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出现矛盾、障碍后, 小组沟通协商、寻找答案,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力、问题解决的能力、主持能力以及媒体运用能力等。

下面以“变频器应用”课程项目举例, 项目名称为“变频器的认识、安装、出场设置恢复”, 学生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分为三个任务:变频器的外观识别;变频器的安装;变频器的参数恢复出厂设置。学生引导文编排如下:某机械设备的外观及铭牌如图, 查阅资料, 指出它是什么设备, 将牌铭翻译并写出各部分含义;从各方面观察该机械的外观并且了解其各个部分的名称、作用;查阅该设备的使用手册, 了解该设备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差别以及各个部件的功能;查阅该设备使用手册, 总结一下在安装该设备前后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变频器安装的注意事项, 对电源有什么要求;在网上查找其他资料, 查找该机械设备的图纸, 掌握该设备的电气符号以及常规的控制接线;变频器通电, 绘制物理原理图;根据变频器手册, 收集变频器安装所需要的材料;用CAD绘制各个主要的工作原理图, 设备材料明细表, 打印图纸后交给教师审核签字;检查安装线路、安装工艺以及安全检查;分析把变频器所有参数恢复到出场设置时需要设置参数, 写出详细的参数情况, 修改参数所需要添加或更换的设备;安装绑定设备, 变频器通电, 修改参数, 将参数恢复到出厂设置, 同时记录通电情况。

从引导文的编排可以发现, 本例适合学生方法能力为主的能力培养, 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选择、判断, 该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不断解决问题。在解决一些比较困难的物理学知识时, 要求学生要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化、系统化。这些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 必须靠团队之间的精诚合作, 合理分工, 共同努力。所以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实施职高物理引导文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

对于教师而言, 在制定出所有要素的引导文的同时, 不能简单地将物理课本作为引导文, 但是也不能脱离课本, 任意设计引导文。教师在设计引导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具体的某一教学单元的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的要求, 尽量创建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场景, 尽可能真实的学习场景。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 以及解决此类问题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探究, 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 在确定工作任务的时候, 应该是一个项目, 不能迷惑学生。在学生学习期间, 要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流程和评估学生的工作成果。

学生要在引导文教学法里实行六个基本步骤。收集获取信息并思考引导问题, 制订学习计划 (最好以书面形式写出来) , 确定做的方法与所需要的材料 (该阶段可与教师讨论) , 实施计划, 检查成果并纠正错误, 与培训老师一起完成工作成果的评价工作。与此同时团队合作, 互帮互助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结语

职高教育中应用引导文教学法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操作技巧等都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活学活用的一门课程, 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基础性学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 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是书面知识, 还有工作经验, 实际教学法中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将会大幅度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 高综合能力的21世纪新人。

摘要:引导文教学法是国外职教领域采用的一种教学法, 它是借助于一些引导文件,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文是引导文教学法的成败关键之处, 该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职高物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晓强.职高物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7) .

[2]叶康.物理机械加工实训中引导文教学法的优点.科技信息, 2010, (8) .

[3]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的探索.大家, 2011, (23) .

[4]丁万霞.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物理学上的应用.职业时空, 2011, (7) .

文教措施 篇9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7年至2002年, 高校自发探索阶段。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没有较明确的计划、目的和政策支持。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教学试点阶段。2002年4月, 教育部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在此阶段, 创业教育进行了很多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就是2008年以来, 创业教育在各类型高校都先后步入了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

但是, 高职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还很难跟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现在:首先, 创业教育意识相对滞后, 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开设创业课程。其次, 缺乏规范的创业指导, 没有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的是, 高职的创业教育知识化, 教学方法落后, 缺乏实战演练。所以, 目前高职教育领域除了要培养创业教育意识, 提升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素质外, 当务之急是针对高职学生和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设计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作为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 具有较强的实战性, 尤其适合在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中运用。

引导文教学法的运用

(一) 引导文教学法的含义与特点

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 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设计的教学方法。使用引导文教学法的过程如图1: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明确的任务和引导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找出完成工作的方法, 独立制定、实施、评估计划, 检查自己的成果。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在开发引导文、教学准备阶段和收尾阶段, 在没有实训教师帮助的情况下,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协调的作用。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 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二) 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

在创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等是重要的内容。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引导文教学法中都能得到充分培养。

引导文的开发引导文开发是引导文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总体而言, 引导文至少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 任务描述。即通过文字和图表的形式表达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书。 (2) 引导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想象完成, 设想出工作任务的全过程和最终成果。 (3) 能力目标描述。学生在过程中能锻炼哪些能力。 (4工作整体计划。学生根据工作整体计划来设计出具体实施细节。 (5) 时间计划。主要是给学生的工作过程提供完成时间方面的参考。 (6) 专业信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从业能力的发展, 最好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信息资料, 而只提供能够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 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 (7) 成果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更接近所有目标。例如, 在《创业启动》课程中, 在学习“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大胆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具体引导文如下: (1) 在创业过程中, 计划书的编写至关重要, 请根据创业构思, 撰写一份创业计划书。要求目的明确, 条理清晰。 (2) 请大家自由选择, 6人一组, 并选出小组长。 (3) 请大家阅读《创业启动》第三单元“资源与商业计划”部分和材料《创业策划案基本格式和要求》。 (4) 请思考问题: (1) 撰写创业计划书有哪些步骤?团队撰写过程中注意事项有哪些? (2) 撰写创业计划书需要做什么前期工作? (3) 怎样使你的创业计划书与市场对接? (5) 附加要求:计划书中的创业项目启动资金为3万元人民币, 场地为40平方米。 (6) 成果评价标准:创业计划书的可行性、创新性及展示时的现场表现。

教学步骤 (1) 获取信息:通过阅读引导文, 明确“做什么”, 并确定缺少哪些信息。 (2) 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 寻找多个创业项目, 并进行定位市场的前期调研, 根据实际情况和附加要求进行筛选, 在所选项目中确定二次备选项目。在这里着重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学生都带着较高的热情去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3) 决策:小组讨论, 在备选项目中讨论优劣、分析情况, 集体决策选出最优项目。作为创业项目,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一些内向的学生在团体力量的感召下敢于开口, 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4) 制定工作计划, 安排成员分工, 开始实施计划, 小组内定期讨论、汇报进度。按照创业计划书中的各模块实施, 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 并且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培养。 (5) 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创业策划案, 组内评估, 找出不足, 及时改正。提交策划案, 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 小组间比较互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课堂积极上台发言、展示学习成果。 (6) 最后, 教师点评, 可邀请多位创业导师进行检测评分, 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总结。设立优秀奖、创意奖、合作奖等奖项,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创造。

启示

通过在创业教育中运用“课文引导教学法”, 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这种方法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凸显了“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特色。笔者发现, 使用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更强的创业热情和极高的学习热情, 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咨询和引导作用, 但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反而更深刻。学生通过课文来获取信息, 学会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检验和评价, 体现了极大的自主性。同时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制定计划和参与决策。在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培养了迁移能力, 这些逐步培养起来的创业者素质和技能都将在未来的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 1997, (12) .

[2]吴兴成, 张梅.引导课文教学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上一篇:英汉语对比下一篇:学校教育统筹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