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构造的高度化(共4篇)
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篇1
现行规范《GB-50011-2001》第3.7.1条规定, 非结构构件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需进行抗震设计。屋面女儿墙作为围护墙体, 属于非结构构件范畴。
通常情况下, 上人屋面的女儿墙需要设计成立面悬臂式的, 以免占据屋顶空间。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砌体女儿墙的最大悬臂高度和为了保证女儿墙的整体性所需的构造柱间距是多少?实际上, 女儿墙的最大悬臂高度和构造柱的间距不仅由墙体自身的材料及其截面特性决定, 还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和当地风荷载的大小。除6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外, 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可不同时考虑, 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二者共同作用不再赘述, 只考虑地震单独作用时墙体受力机理。当风荷载起主导作用时, 两种作用应分别计算, 取其安全值。
为了计算方便, 水平地震作用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下面以7度设防区、使用M5混合沙浆砌筑的240mm厚实心粘土砖女儿墙为例, 计算屋面女儿墙最大悬臂高度及其构造柱间距。
1 屋面女儿墙最大悬臂高度的计算
一般情况下女儿墙根部设有混凝土梁、板或圈梁, 可视其为墙体的固接支座;墙体顶部为自由端, 不存在支承点之间的相对位移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可将女儿墙简化为一静定悬臂构件。在地震力FEh的作用下, 女儿墙的受力机理等效于:集中力作用于自由端处的悬臂构件。构件破坏面出现在A-A处, 呈通缝状, 属弯曲抗拉破坏。
地震力FEh取值仅考虑墙体自身重量, 忽略自振周期、特征周期和阻力调整系数的影响。
在此处计算女儿墙的水平地震力时, 未沿用底部剪力法中常规的G乘以3的放大系数的算法;而是采用等效侧力法中的状态系数、位置系数取代此值, 故, 用等效侧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标准值为
计算参数:
墙体自重g=5.36KN/m2
砌体抗拉强度ftm=0.11MPa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0.08
(考虑各种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地区)
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 (按丙类建筑考虑)
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
状态系数 (不设置构造柱的取值)
(设置构造柱的取值)
位置系数 (建筑屋顶点取值规定)
组合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非承重墙体)
取单位长度1m为计算单元
A) 不设置构造柱的情况有
墙体截面抵抗矩
墙体底部压应力
女儿墙不设置构造柱时最大悬臂高度为0.93m。
B) 设置构造柱的情况有
女儿墙设置构造柱时最大悬臂高度为1.33m。
2 屋面女儿墙构造柱间距的确定
设构造柱间距为L.由于摩擦力不作为抵抗地震作用的抗力, 则假设底部断面破坏后, 我们可将构造柱间的墙体视为水平简支梁或连续梁, 构造柱视为墙体的支座进行计算。此时, 墙体破坏属砌体沿齿缝弯曲抗拉破坏, ftm=0.23MPa。
取单位高度1m为计算单元
墙体自重为5.36KN/m, 有
构造柱最大间距为3.75m。
3 构造柱的计算
根据上述方法, 把墙体的水平地震力传递到构造柱上, 可按一般的悬臂构件计算方法计算构造柱配筋 (注意:状态系数应取) 。
4 结束语
在实际工程中, 女儿墙的材料形式多种多样, 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从上面的计算过程可见, 选择自重轻及抗拉强度高的墙体材料对提高女儿墙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是十分有效的。但必须强调一点的是:在设计中出现较高的砌体女儿墙时, 为了安全起见, 在墙体的一定高度处设置细石混凝土带, 阻止施工人员按一步到位的方法砌筑墙体, 以免在短时间内因墙体较高而下部砂浆强度不足, 导致墙体坍塌、坠落伤人
摘要:在工程设计中, 屋面女儿墙使用得较多的形式有两种:砌体和钢筋混凝土女儿墙。在一般情况下, 后者的高度取值要比前者灵活, 且不必设置构造柱。现仅将砌体女儿墙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作简单介绍, 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砌体,女儿墙,构造柱
参考文献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J3-8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0-8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篇2
该乡计划年内完成团庄村养殖小区2000只肉羊二级扩繁场建设和12000只的肉羊杂交利用。积极引进苏丹草的种植,争取在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方面也有新突破。
同时提出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对全乡可提供优良繁育的母羊进行普查,对已选定的萨福克、陶赛特、德美三个品种的现有母羊进行整合,对种公羊进行换种,进行三级扩繁。二是进一步扩大金驼山合作社的养殖规模,同时吸纳新社员和在其他村设立分社,采取由合作社牵头、大户带动、散户联动的形式发展肉羊产业,并且每个村确定5—10户的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加大融资,采取机关干部入股建立肉羊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利用妇女小额创业贷款,将草原生态补偿资金采取牧民自愿入股的形式进行整合。四是加大技术服务,将畜牧兽医站的技术员进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制定考核责任制,明确合作社及每户社员的技术服务员,保证技术服务措施到位。
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篇3
一、“十五”期间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1.产业结构变化领先于就业结构, 即就业结构相对滞后
“十五”期间, 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产值在GDP份额中的急剧下降也逐渐下降, 到2005年, 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已下降至20.3%, 而劳动力就业比重仍高达51.5%;第二产业的情况则恰好相反, 尽管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已达41.3%, 就业所占比重却不到1/5, 就业增长幅度远小于产值增长幅度;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尽管大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 但比重过低。同时, 第三产业就业尽管增长了3%, 而产值却降低了2.7%。虽然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但还是分别高于全国水平的7.7%、6.7%, 在三大产业就业比重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2005年为例,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全国水平低6.2%和4.1%;第三产业产值发展也落后于全国在该产业的发展水平1.5个百分点;不仅如此, 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低于全国水平2.6个百分点, 这足以说明四川省就业结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2.第一产业就业弹性小于零, 弹性绝对值逐年下降
随着四川省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率有所增长, 但就业增长率却明显下降。2001年以来, 其就业增长率一直呈负增长, 也就是说在此期间, 第一产业减少的劳动力非但没有使其产值下降, 反而使第一产业产值有所提高。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主要是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 农业生产的目标就是提高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第一产业的隐性失业变得显性化, 即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部分劳动力必须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此外, 四川省第一产业在“十五”期间的产业就业弹性也在不断增大, 即虽然第一产业的从业劳动力随其产值的增长在减少, 但这种趋势在减缓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 (2006) 整理所得。
3.“十五”中后期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逐年降低
在第二产业中, 四川省国有企业较多。受国有企业改制的后期影响,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在2001年为负, 之后, 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开始增多, 就业弹性系数都为正, 从2002年直到2005年又逐年降低。这表明“十五”期间四川省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增长缓慢但产值增长率却增长较快, 四川省第二产业正在走一条资本密集型路线 (见表1) 。
4.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
四川省在“十五”期间,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正, 在产值增长率降低并小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的情况下, 其就业增长率依然高于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率, 体现出对吸纳劳动力的巨大实力。同时, 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平稳, 但其就业弹性却呈下降趋势, 即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带来就业增长的趋势变缓。这是因为, 首先, 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2005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比全国水平低6.2%, 就足以说明四川省第二产业较第一产业而言, 虽然增长较快但仍薄弱, 且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 第三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着社会化服务水平低、行政垄断程度高、制度不规范、内部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此外,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下降, 也说明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自身发展仍维持在低水平阶段。这些都导致了第三产业不能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 (见表1) 。
由上述分析可知:“十五”期间, 四川省虽经济增长较快, 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优化, 但就业结构的变动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主要表现在产值比重最小的第一产业却由于就业比重过大, 存在剩余劳动力;而产值比重增长较快的第二产业, 对劳动力的吸纳却没得到充分发挥;吸纳劳动力上升的第三产业[1], 其产值比重原本不足且又有所下降。
二、灾后实现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1.灾后重建应与产业结构优化、高度化相结合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拓展、产业内部结构变化与产业融合的综合。产业宽度是指某个产业包含的产业数量或产业群;产业的深度是指某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经历的阶段;产业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打破产业边界固定化及其产业分工的界限, 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产业拓展或产业宽度既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 又是产业高度化的表现; 产业内部结构的变革与发展构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产业融合又促使许多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 开辟了新市场, 引入了许多参与者, 推动了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2]自配第——克拉克以来, 人们已认识到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个经济体不仅要追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还要要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 产业结构高度化又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震后重灾区产业结构被严重破坏, 经济的恢复基本从零开始。因此, 在灾后重建中, 不仅需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更需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建立起能充分发挥灾区区位优势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
2.灾后重建要重视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争取实现劳动力的结构优化
(1) 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和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继续教育, 尤其应加强15~40岁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工作, 即在条件具备的地区, 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坚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建立健全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 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专业技术培训班、职业高中、远程教育、函授和农民夜校等形式使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广人农民都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发展, 低费或免费提供农业职业教育,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益性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努力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发展;同时, 建立灵活、方便、实用、成本低、效率高、适应范围广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农业职业教育要为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服务,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急需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职业教育投资机制。
在农村城市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 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却比较缓慢, 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 还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等途径带来的资金投入。因此, 政府应以灾区重建为契机, 在强化对农民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私人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机构, 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教育补贴。随着灾区重建的不断推进,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以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及相关企业为教育培训的实施主体, 并吸引其他投资者, 以建立具有多元化资金来源的农民职业教育投资机制。
3.进一步推动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与其他两个产业相比, 具有更大的劳动力吸纳弹性, 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更具优势。因此, 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要肩负起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使命, 又要承载起吸纳就业主渠道的重任。因此, 笔者建议, 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应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使第三产业的就业顺应产业结构的变动, 并处理好发展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之间、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来提高其总量和增量。总之, 在结构优化的同时, 使第三产业的就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实现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平衡发展, 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和整个社会就业吸纳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汶川“5.12”大地震给四川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重灾区经济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十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探讨了灾后重建中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高度化的途径, 认为灾后重建应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优化相结合。同时, 灾后重建还应重视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的结构优化, 进一步推动和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灾后重建,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产业构造的高度化 篇4
关键词:综合商社,产业结构高度化,功能
一、综合商社的传统功能
20世纪60年代, 现代综合商社的主要功能基本成型, 通过对“综合商社功能论”的总结, 笔者认为在现代综合商社形成初期, 就已产生开拓新市场必需的五种功能, 而此后所有“新功能”的实质是五种功能复合化的结果。
(一) 商业交易
该功能是综合商社传统功能的核心。由于贸易活动在时间、空间、供求三个维度下展开, 这就使交易行为产生潜在风险。对产业资本尤其是中小资本而言, 它们都存在规避该风险的激励。该情形下, 综合商社积极为此承担不确定性, 这无疑迎合了产业资本需求, 极大增强了贸易系统的稳定性。
(二) 商社金融
商社金融的形成并非为获取利息, 而是综合商社用以稳固扩大“商权”的手段。战后, 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企业常处于资金短缺状态。然而, 在直接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条件下, 企业不得不更多依靠间接金融。由于银行缺乏对企业状况的了解, 使“惜贷”现象频频发生, 而商社金融的出现弥补了该缺陷。一方面, 综合商社可凭其“商誉”从银行等获取贷款;另一方面, 综合商社与众客户企业长期交易关系的存在使其更了解企业资信状况。因而综合商社凭借商社金融功能充当金融中介。商社金融主要通过营业信贷、短期贷款和债务担保向企业融资, 并完成了由中长期信贷向中短期信贷的转换, 商社金融使银行信贷缺陷得到弥补。
(三) 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对综合商社经营至关重要, 海外分支机构形成了综合商社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 凭借对信息的控制, 综合商社可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加强对“商权”的垄断。一方面, 商社不惜以巨额投资用于信息搜集、存储等, 建立起世界范围的通讯网络;同时, 综合商社向海外派遣员工, 直接在当地搜集信息。通过巨额资本与优秀人力的双重投入, 综合商社可获得全球各产业最新信息, 这对综合商社开拓异质市场有极大的支持作用。
(四) 投资功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综合商社构建海外贸易网的过程中, 投资功能得以发挥。投资成为综合商社的重要功能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 日本产业高度化导致国内要素密集度变化, 在沦为边际产业的国内相关产业为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向周边发展中经济体转移过程中, 熟悉国际环境的日本综合商社适应了该趋势, 以组织协调者身份介入, 并对相关产业进行股权投资。综合商社依靠对流通渠道的影响力实现对企业筹建期的基建与设备供应、原材料供应以及产品销售的控制, 从而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扩大“商权”。
(五) 组织与协调
组织协调问题是跨行业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综合商社在贸易、金融、信息领域形成的优势为充当日本企业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协调者角色提供了便利。通过向海外投资项目提供贸易、金融、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综合商社直接带动了日本企业的集团性投资, 在实现各产业联结的国际项目中进一步开拓了市场。
二、综合商社传统功能的复合化
产业高度化产生的市场变化迫使综合商社拓展其传统功能以适应新市场开拓, 而产业高度化本身又为综合商社功能的复合化提供了产业支持。
纵观日本综合商社诸功能的延伸过程可见, 其功能的复合化以能否完成对新市场的拓展为参照。为描述产业高度化演变进程中综合商社功能的复合化, 笔者对战后每一时期综合商社五种功能的扩展进行了总结, 并与同一时期的产业变动及日本经济特征对照绘制了图1, 该图可为综合商社诸功能的延伸与扩展提供较全面的演变概貌。
三、综合商社功能体系内核心功能的演变
综合商社功能整合的第二个问题是体系中功能的重定位, 即重新确立五种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及其对其他功能的支配协调关系。相比于综合商社功能的复合化, 该问题对综合商社开拓新市场能力形成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五种功能并非综合商社所独有, 所有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企业都具备相似功能, 专注于某一市场的企业其单一功能的效率甚至会远远高于综合商社。同时, 巨型跨国企业显然具有与综合商社类似的功能, 这似乎意味着综合商社的功能可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那又怎能认为综合商社具备了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呢?问题的关键在于综合商社能将五种功能统一, 并确立功能间支配与协调关系, 进而形成完整体系。这说明其作用于新市场的功能是协调一致的, 从而使功能间的效能发挥达到最优, 而其他非综合商社可能拥有类似于综合商社的功能, 但其功能发挥往往是孤立的, 即便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关联, 其水平也远逊于综合商社。由此可见, 确立综合商社核心功能及其对其他功能的支配协调关系是综合商社以功能整合获取新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
(一) 投资功能核心地位的确立
长期以来, 综合商社一直以商业交易功能为功能体系的核心, 通过其他功能的协调发挥, 在贸易领域实现最终利益。
随着产业高度化和经济全球化加快, 综合商社开始调整市场战略, 在这一过程中, 综合商社投资功能凸显, 纷纷把由贸易中介事业向投资利益事业的转型作为未来经营体系构建的首要目标, 在这种新型体系下, 越来越多的商业利益开始通过商社投资显性化。如表1所示, 到1993年3月综合商社贸易收益可达投资收益的约6~8倍, 绝大部分利润在贸易领域得到实现, 此时综合商社的投资功能还只是商业交易功能的附属;1994年3月至2002年3月, 投资收益比重开始上升, 贸易收益缩小4~5倍, 但这一时期投资收益比重的上升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 综合商社的贸易萎缩存在因果联系, 因此, 这不能表明综合商社功能体系内各功能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而在2003年3月后, 投资收益比重持续上升, 而贸易收益则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时期投资收益比重上升是在综合商社贸易收益迅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的, 这说明发生于商社功能体系的重定位已经开始。随投资收益比重上升, 投资功能将形成21世纪综合商社功能体系中新的核心。
(二) 商业交易核心功能的维系
综合商社为适应新市场开拓而进行的功能整合中投资功能已发展为综合商社的核心功能, 这是否意味着居于传统核心地位的商业交易功能的衰落呢?笔者认为, 在综合商社功能整合中, 商业交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并未发生功能替代, 而是形成了紧密融合的综合商社功能体系新核心。
(三) 综合商社新功能体系的形成
在综合商社跨国体系中, 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 而非此消彼长, 21世纪综合商社功能体系应是一种商业交易功能与投资功能同为核心的形态, 商社金融功能、信息功能以及组织协调功能则继续保持对其核心的支持。整个功能体系则在整合过程中由风险规避转向风险吸收。而由商业交易功能与投资功能所组成的核心形态随交易、投资关系的日益密切, 逐渐由双核心向单一核心转变, 这一全新综合商社功能体系将以强大的“商权”创造和投资获利能力实现对新市场的开拓。
四、结语
以“商业交易、商社金融、信息、投资和组织协调”为代表的综合商社复合功能体系将通过综合商社以股权投资形成的全球网络结构对产业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全面支持。商业交易和投资功能作为综合商社的能力核心将广泛渗透到产业增值环节及产业增值环节内部的交易和投资关系中, 而商社金融、信息和组织协调功能则以商业交易和投资在产业链中建立的交易和投资关系为依托, 有效发挥其资本、信息和组织的支持作用。综合商社功能体系在与相应产业价值链的广泛作用中, 带来了增值活动中单位价值增加和成本节约的双重效应。
参考文献
[1]小島清, 小澤輝智.『総合商社の挑戦:経済開発のマーチャント』[M].東京:産業能率大学出版部.1984.
[2]“/清水, 善淳/”清水善淳.『総合商社の危険負担機能』[J].国民経済雑誌国民経済雑誌, 1989.第160巻 (1) .
[3]“/孟, 子敏/”孟子敏.『総合商社におけるコア機能の構造変化によるビジネスモデルの再構築』[J].イノベーション?マネジメント, 2008 (No.5) .
[4]久保巌.『最近の綜合商社の動向について』[R].公開月例研究会講演記録<第210回 (7月12日) >.東京:日本大学, 2004.
【产业构造的高度化】推荐阅读:
数学模型的构造06-22
车辆的基本构造11-11
c++中六种构造函数的实现以及9中情况下,构造函数的06-13
辅助函数的构造和应用07-07
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08-31
管井降水的构造与施工09-30
单元式幕墙的构造设计06-25
导数中的构造函数方法09-03
构造法求数列的通项05-18
我国的一些造山带的侧向挤出构造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