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父母

2024-09-12

幼儿父母(共12篇)

幼儿父母 篇1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是幼儿教育成败的主要责任人, 他们的言行稍微发生偏差, 就可能对孩子的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父母应善于利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孩子, 而不是束缚他们的行为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性格,养成习惯,父母教育,影响

一、案例描述

一天游戏课时, 小朋友张敏与我班几个平时较调皮的幼儿分到了一组, 可是任凭老师怎么鼓励她, 要求她, 她就是坐着一动不动, 说急了, 她就发起脾气来, 将凳子一扔。我只好由她去了, 心想这小朋友也太任性了, 等活动完了, 我再慢慢想办法吧。

二、案例分析

(一) 问题的发现

张敏小朋友平常性格内向, 总是默默地参加活动, 可这一次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二) 问题的症结

1.目的。我做这个研究, 是为了找到张敏突然发脾气的原因,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计划。我决定进行家访, 了解张敏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 以及他们平常的家庭教育。

3.实施。首先, 我找张敏的爸爸谈。我问:“张敏在家里听话吗?”答:“听话。”我又问:“张敏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吗?”答:“不是。”

通过了解张敏的爸爸, 我没有找到原因, 我只知道这也是一个“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的家庭, 也许, 是他们太娇惯孩子了, 在家里宠着她, 护着她。

其次, 我找张敏的母亲了解情况我问:“张敏在家爱玩吗?”“不爱。”“为什么?”“她身体差, 一玩衣服打湿了要生病。“张敏在家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什么也不干,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我接着问:“张敏周末要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吗?”“不, 因为我怕她被别人欺负, 她胆子小。”“你知道张敏在幼儿园的情况吗?”“知道, 我叫她不要和别人玩, 人家惹了她, 就叫她打人家, 打不过就咬。”与张敏妈妈交谈, 我知道张敏为什么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原因了。原来她父母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躲”的方法来避开对她的伤害。

4.结论。张敏性格内向, 是因为她在幼儿园时与小朋友发生过纠纷, 而父母又叫她不准与小朋友一起玩, 是父母的过分保护造就她的躲避行为。

三、问题的解决

(一) 目的

改造张敏的性格, 促进她身心和谐发展。

(二) 计划

经过与同年级组 (幼儿园大班) 老师的讨论, 交换意见, 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换座位。让张敏挨着一个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小女孩坐, 并有意识让这个小女孩帮助她。

2.为张敏召开一个“团结友爱”的主题班会。我让过去“欺负”过张敏的几个调皮小朋友向她道歉, 并说说以后将怎样做, 并号召全班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3.给张敏父母做思想工作, 让他们放手。

4.活动中主动与张敏交谈、玩耍。

(三) 实施

1.换座位。才开始, 张敏仍不理挨着她坐的小女孩, 一天两天过去了, 她对这个小女孩报以微笑了, 并略略交谈几句。

2.召开主题班会。会后, 全班小朋友开始邀请她做游戏, 有好玩的好吃的都给她, 慢慢地, 张敏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了。

3.给张敏父母讲清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交往的能力的重要性, 让他们知道不能包办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针对他们的担优, “孩子身体差, 怕受人欺负”, 我与他们一起制订了一些锻炼计划, 从少到多逐渐增加活动量, 并督促他们实施。张敏有了一点进步, 我马上给予鼓励, 并且向他们解释。集体生活中, 磕磕绊绊是避免不了的, 应该让孩子自己对待与处理, 让孩子多动手动脑。

4.在教学活动中, 我有意了解张敏的想法, 开始她总是不说出来, 我便亲她一下, 摸摸她的头, 也不强迫她说出来。后来, 一次游戏时, 我戴上兔妈妈的头饰, 亲切地问她:“小兔子, 你愿意和妈妈去拔萝卜吗?”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愉快地参加了游戏。

四、反思与讨论

这件事大致过去两个月后, 我们年级组老师经过讲座, 一致认为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家园联系, 幼儿教育不应是单独存在的, 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言行, 乃至性格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是幼儿教育成败的主要责任人, 他们的言行稍微发生偏差, 就可能对孩子的一生带来负面影响。今天的社会, 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 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的。而健全的人格来自幼时正确的培养及引导, 试想, 一个不愿也不能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人, 他们能融人社会吗?

眼下, 独生子女教育成为社会问题, 养尊处优的他们动手能力差, 父母处处满足他们、保护他们, 但父母能庇护他们一生吗?对于那些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他们尝试一下“挫折教育”呢?让他们之间吵闹一下, 发生一点纠纷, 从中知道什么行为对, 什么行为不对, 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是一张张洁白的纸, 父母的教育态度将决定其如何在上面加以描绘, 是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还是让他们“闭门造车”, 成为一个孤芳自赏的人?

幼儿时期形成良好的性格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时期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要让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父母不能用你们去束缚他们自己的意愿, 否则孩子那最难能可贵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将消失殆尽。这个世界还有风, 还有雨, 家长应教给孩子遮风挡雨的方法吧, 而不是为他们遮风挡雨, 孩子终将是社会人, 请还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吧。

幼儿父母 篇2

2、我祝你越长越漂亮越长越聪明,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3、4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下来。

4、5.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5、即将上小学了,希望你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

6、现在升入中班了,你也变成中班的哥哥了,可更要好好表现吆。在老师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下,我们相信你也会变得比以前更懂事,更有礼貌,每天都会快快乐乐,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勇敢、活泼健康和自信坚强。

7、你们即将毕业,马上就要步入小学,祝福你们在未来小学环境中尽快适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8、宝贝,妈妈知道你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很上进的孩子,遇到任何事情,你总是在心里暗暗努力,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妈妈相信你能做好,也相信你能在各方面都表现的很优秀。

9、您的?劳是我们孩?的动?,我们孩?的成功是您的骄傲,然?我们孩?会为您?豪!

10、愿你像颗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绿的幼芽伸出地面,指向天空。

11、8.孩子,别忘了常回幼儿园看看。老师爱听关于你们的一切。

12、未来的日子,妈妈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你的老师,在你以后的人生路上陪你一起成长,愿我的宝贝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13、作为父母,深知孩子的管教,很是让人头疼。谢谢您的细心,谢谢您的耐心,谢谢您对孩子的帮助。

14、这次的经历马上就要变成一个逗号了,后面还有更多逗号,等你笑着越过!

15、这学期,?孩进步很?,不仅胆??了,能踊跃发?,?且注意?集中了,学习效率?了,这与?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感谢?师对孩?的?勤培育,?苦了!

16、永远保持一颗向上的心,不要沉溺于自己过去的记忆和成绩。

17、您授予我的孩子知识,您,指给他向前的路。你如同母亲一样保护着他。作为孩子的家长,非常的感谢您,在这里祝身体健康,一帆风顺。

18、转眼你就要从幼儿园毕业了,你人生的启蒙阶段已经在幼儿园完成。妈妈希望你学会珍惜,懂得感恩,记住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19、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的评价为

20、妈妈希望你能够更主动地学习,找到自己学科上的不足,他日能“金榜题名”

21、经过了一年的小班生活,你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学会了见人打招呼,更懂礼貌了;学会了欢快的儿歌,会跳快乐的舞蹈;知道了什么是秋天,什么是春天等等很多生活常识;有了好朋友,变得会和小朋友交往了;学会了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幼儿园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你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在健康成长,爸爸妈妈很为你高兴。

22、宝宝,你要知道,爸爸妈妈愿意把眸光神采送给你,愿意把优良的秉性和健康的体格赋予你,把我们能给予的全部都给予你,所有的爱全缩写在你的世界的眼眸,愿我们的祝福是一种庇护,开一朵吉祥而灿烂的莲花,而花中的你,一定要快乐,健康,幸福!

23、感谢老师们的三年陪伴,孩子们就要步入小学了,希望所有的孩子到新的环境里都能依然快乐!

24、亲爱的宝贝:

25、要做事,先做人。妈妈希望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拥有大智慧,健康快乐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阳光男孩。

26、3.送上我诚挚的生日祝福,情深意重,祝你在未来的一年里,心想事成!

27、10.你是个聪敏的孩子,但身上毛病也不少,妈妈希望你这学期能改掉身上的坏习惯,坏毛病;在学习上,你能找到自己的不是,然后多加练习,加油!

28、但是,妈妈想告诉你,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尽力去做就好,结果并不重要。妈妈希望你没有压力,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还想告诉你,人最重要的是人品。

29、您,是载送卫星的?箭。您,是海上的罗盘针。您,是投?,您,是付出。您就是我们孩?最敬爱的?师。您教给我们孩?“学?不思则惘,思?不学则殆”。

30、恭喜你幼儿园毕业了,接下来就准备进入小学了,终于要成大孩子了。

31、9.即将上小学了,希望你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天开开心心的上学。

32、7.希望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愿你做到知识小而不弃,学问少而尽心。

33、跨出幼儿园的大门,你将迎来另一个学习的起点,愿你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照亮通往未来的征程。

34、自从小破孩进了幼儿园,每一天回家都是乐呵呵的,幼儿园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多亏了老师的关心与照顾!谢谢您,幼儿园的老师们。

35、快乐生活,记得幼儿园老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对你的辛勤培养。

36、在幼儿园里渡过了一年的时间,爸爸妈妈祝贺你升入了中班学习。

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 篇3

关键词:幼儿性格   养成习惯   父母教育   影响

一、案例描述

一天游戏课时,小朋友张敏与我班几个平时较调皮的幼儿分到了一组,可是任凭老师怎么鼓励她,要求她,她就是坐着一动不动,说急了,她就发起脾气来,将凳子一扔。我只好由她去了,心想这小朋友也太任性了,等活动完了,我再慢慢想办法吧。

二、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发现

张敏小朋友平常性格内向,总是默默地参加活动,可这一次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二)问题的症结

1.目的。我做这个研究,是为了找到张敏突然发脾气的原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计划。我决定进行家访,了解张敏父母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他们平常的家庭教育。

3.实施。首先,我找张敏的爸爸谈。我问:“张敏在家里听话吗?”答:“听话。”我又问:“张敏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吗?”答:“不是。”

通过了解张敏的爸爸,我没有找到原因,我只知道这也是一个“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的家庭,也许,是他们太娇惯孩子了,在家里宠着她,护着她。

其次,我找张敏的母亲了解情况我问:“张敏在家爱玩吗?”“不爱。”“为什么?”“她身体差,一玩衣服打湿了要生病。“张敏在家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吗?”“什么也不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接着问:“张敏周末要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吗?”“不,因为我怕她被别人欺负,她胆子小。”“你知道张敏在幼儿园的情况吗? ”“知道,我叫她不要和别人玩,人家惹了她,就叫她打人家,打不过就咬。”与张敏妈妈交谈,我知道张敏为什么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原因了。原来她父母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躲”的方法来避开对她的伤害。

4.结论。张敏性格内向,是因为她在幼儿园时与小朋友发生过纠纷,而父母又叫她不准与小朋友一起玩,是父母的过分保护造就她的躲避行为。

三、问题的解决

(一)目的

改造张敏的性格,促进她身心和谐发展。

(二)计划

经过与同年级组(幼儿园大班)老师的讨论,交换意见,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换座位。让张敏挨着一个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小女孩坐,并有意识让这个小女孩帮助她。

2.为张敏召开一个“团结友爱”的主题班会。我让过去“欺负”过张敏的几个调皮小朋友向她道歉,并说说以后将怎样做,并号召全班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3.給张敏父母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放手。

4.活动中主动与张敏交谈、玩耍。

(三)实施

1.换座位。才开始,张敏仍不理挨着她坐的小女孩,一天两天过去了,她对这个小女孩报以微笑了,并略略交谈几句。

2.召开主题班会。会后,全班小朋友开始邀请她做游戏,有好玩的好吃的都给她,慢慢地,张敏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了。

3.给张敏父母讲清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交往的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不能包办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针对他们的担优,“孩子身体差,怕受人欺负”,我与他们一起制订了一些锻炼计划,从少到多逐渐增加活动量,并督促他们实施。张敏有了一点进步,我马上给予鼓励,并且向他们解释。集体生活中,磕磕绊绊是避免不了的,应该让孩子自己对待与处理,让孩子多动手动脑。

4.在教学活动中,我有意了解张敏的想法,开始她总是不说出来,我便亲她一下,摸摸她的头,也不强迫她说出来。后来,一次游戏时,我戴上兔妈妈的头饰,亲切地问她:“小兔子,你愿意和妈妈去拔萝卜吗?”她高兴地点了点头,愉快地参加了游戏。

四、反思与讨论

这件事大致过去两个月后,我们年级组老师经过讲座,一致认为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家园联系,幼儿教育不应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言行,乃至性格的形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是幼儿教育成败的主要责任人,他们的言行稍微发生偏差,就可能对孩子的一生带来负面影响。今天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是不可能立足于社会的。而健全的人格来自幼时正确的培养及引导,试想,一个不愿也不能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人,他们能融人社会吗?

眼下,独生子女教育成为社会问题,养尊处优的他们动手能力差,父母处处满足他们、保护他们,但父母能庇护他们一生吗?对于那些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他们尝试一下“挫折教育”呢?让他们之间吵闹一下,发生一点纠纷,从中知道什么行为对,什么行为不对,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孩子是一张张洁白的纸,父母的教育态度将决定其如何在上面加以描绘,是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还是让他们“闭门造车”,成为一个孤芳自赏的人?

幼儿父母 篇4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信度检验,效度检验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父母进行访谈, 访谈采取开放和半开放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整理, 形成了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理论建构, 包括幼儿父母的儿童观 (儿童独立性、儿童能力、儿童主体性) 、幼儿父母的发展观 (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敏感期) 、幼儿父母的角色观 (父母的重要性、父母的角色) 、幼儿父母的期望观 (对学习的期望、对性格的期望、对家庭贡献的期望) 、幼儿父母的教育观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养方式方法) , 5个维度16个方面的内容, 在参考了已有有关幼儿父母教养观念、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 (李凌艳、庞丽娟、易进、夏勇的研究《2—6岁儿童母亲教育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刘利丹在刘云艳教授指导下的硕士学位论文《家长关于早期教育相关问题观念的调查研究》等) 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的初稿, 然后对问卷进行了三次修改, 并且进行小范围预测。预测问卷收回后, 对家长未回答问题或集中于一种回答的题目进行修改或删除, 最终形成《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

《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包含63道问题, 全部由幼儿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填写。问卷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有8道题目, 涉及问卷填答人的性别、幼儿父母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幼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第二部分形式为单项选择题, 有63道题目, 调查幼儿父母的儿童观、发展观、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幼儿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从“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能确定”“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

问卷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 (Likert) 五点计分法。第二部分按照符合程度递减, 对“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能确定”“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五个选项分别给予5、4、3、2、1分, 数值大说明符合程度大, 最大分值为5, 最小分值为1, 其中第3、8、17、20、25、26、29、32、38、43、44、45、46、49、50、51、53、57、58、59、62题为反向计分题。

一、问卷的效度检验——因素分析

在本研究中, 有关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调查集中体现在“问卷”的第二部分。上面已对其题目构成和计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 笔者首先对该部分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 反向编码

调查问卷中第3、8、17、20、25、26、29、32、38、43、44、45、46、49、50、51、53、57、58、59、62题为反向记分题, 本研究首先对这些题目进行了重新编码, 即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越不理想。

(二) 因素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为了检测收集到的数据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要进行取样适当性与Bartlett球形检验, 结果见附表1。

从表中可知, 本研究的KMO系数达到0.819, 大于0.80, 说明取样的适当性较好, 可以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此外, 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8067.215达到显著, 表示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 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三) 主成分因素分析

对重新编码后的63道题目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萃取法, 通过对预先设计好的因素个数进行控制, 将公因子定为5个,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 对经过重新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经过因素分析发现, 部分题目因子负荷量低于.40, 如将该部分题目排除后问卷的结构效度将大大提高, 因此, 去掉了Q1、Q2、Q5、Q7、Q8、Q9、Q11、Q13、Q16、Q19、Q20、Q28、Q33、Q34、Q41、Q42、Q43、Q53、Q58、Q62等20个因子负荷量低于.40的题目, 发现预先设计的因子并没有与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完全吻合。主要表现在:

根据问卷的设计, 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角色观、期望观五种教养观念分别包括11个、15个、12个、12个、13个题目, 然而, 从因子分析中, 我们发现, 假如从63个题目中适当地剔除个别题目, 问卷效度将会得到提高。针对以上情况, 在分析幼儿父母教养观念时, 本研究排除了首次因子分析时负荷值较小 (<.40) 的20道题目, 而只采用了负荷值较高 (>.40) 的43道题目。第二次因素分析后发现, 发展观、教育观、角色观和期望观所对应的题项与各自的因子基本相符, 而儿童观的5个题项与预期相差很大;且项目数偏低, 与其他4个因子在数目上悬殊较大, 所以欲剔除因素分析后儿童观所对应的题项 (Q29、Q38、Q46、Q47、Q51) 五个题项。然后进行第三次因素分析, KMO=.825, 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4388.248达到显著。在对38道题目进行因子分析后, 只有Q48的因子负荷值在.40以下。基于此, 对负荷值较高 (>.40) 的37道题目进行了第四次因子分析。因此, 最终本研究中4个因子分别包括的题目为:发展观包括Q6、Q10、Q15、Q17、Q21、Q23、Q24、Q30、Q32九个题目;教育观包括Q31、Q35、Q39、Q52、Q54、Q55、Q56、Q60、Q61、Q63十个题目;角色观包括Q4、Q14、Q18、Q22、Q27、Q36、Q37、Q40八个题目;期望观包括Q3、Q12、Q25、Q26、Q44、Q45、Q49、Q50、Q57、Q59十个题目。因此本研究的“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包括如下37个题目。每个因子所对应各个题目的负荷值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看出, 每道题目在相应因子上都有足够强度的负荷 (>.40) , 因此本研究所保留并采用的这些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问卷的信度检验

效度分析之后, 为进一步检验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接下来分析问卷的信度。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即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本问卷四个因子所包含的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结果发现幼儿父母发展观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小于0.6, 经观察Alpha if Item Deleted一栏, 发现如果去除Q17和Q32后, 幼儿父母发展观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可达到0.6以上, 于是去除Q17和Q32。信度检验的具体结果见附表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 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 说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由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 本问卷第二部分题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即具有较好的信度。

总之, 《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具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效度和信度, 可用于相关的研究和调查。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幼儿毕业父母寄语 篇5

你是上帝派给妈妈的一份礼物,没得挑选,纯凭运气。31岁的我抱着上帝发给我的肉疙瘩回家,也没敢和上帝讨价还价。但是,我是幸运的,20xx年8月23日,圆乎乎的你大驾光临,对于一个已经没啥奢求的妈来说,四肢健全已经很了不起,接下来却有不断的惊喜,原来你还娇俏可人、活泼开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上帝真的是给了我好运气,我必须不遗余力地夸你。

为了你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及长辈们都竭尽全力。尽管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如意,但是,所有过去的苦难都是为了给现在和将来的甜蜜垫底,感谢这些相依为命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懂得彼此珍惜。在关键时候给予你无限关爱和照顾的熙熙全家请你永远记得心怀感激。

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你怀揣对爸爸妈妈的念念不舍抹着小眼泪进去,收获了老师关爱、小伙伴友谊、各种知识、各种快乐后带着灿烂笑脸兴高采烈地出来。感谢为你的成长付出辛勤汗水的杨老师、曾老师、郭老师、神老师和马老师,还有时常给予你赞美和鼓励的园长阿姨。相信,这多姿多彩的幼儿园生活将会是你小小的心里永远美好的记忆。

关于你的未来,爸爸妈妈只有小小的愿望:希望你成为一个心智健全、有能力让自己快乐的女子,自信、自爱、自立、自强,开心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开心地过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爸爸妈妈现在的努力只是为了你将来没有衣食住行的羁绊,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管你以后是选择去研究天空中的星星还是热带雨林里的猩猩,只要你高兴,我们都会高兴。我们希望做你的垫脚石,让你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胸襟开阔、内心平和。

幼儿哮喘危害大 父母宜早预防它 篇6

哮喘发作时间以冬季及不定期跨季节发作为主。发作时十分可怕:患者呼吸困难,说话不能成句(会停止进食、躁动、嗜睡或迷糊),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脉搏超过120次/分(婴儿超过160次/分)。婴儿期的哮喘可导致成年后肺功能降低20%。

为了减少和控制幼儿哮喘病的发生,家长应多加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量不要让幼儿接触致病源。哮喘有由灰尘、霉菌、花粉、尘螨、烟味、煤气味、农药味、油漆味引起的,也有由鱼、虾、蟹等食物或青霉素、链霉素、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药物引发的。家长平常应注意观察,如发现有这些致病源的地方,应尽量让幼儿远离。

二、密切注意气候变化。天气骤冷时要给幼儿增加衣被,谨防受凉。

三、加强患儿营养。富含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可加速孩子生长发育,增强其抵抗力。因此,要均衡喂养小孩。还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跑步、体操等。这样有助于增加肺活量,但不可让小孩过度疲劳。

四、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哮喘病是慢性阵发性疾病,家长对患儿应耐心体贴,使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幼儿父母 篇7

关于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蒙粤两地父母的相同之处是:两地父母都更多地看重教育的作用 (认同度都在85.3%以上) , 而比较忽视先天条件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两地父母都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认同度都在75.5%以上) , 但是都比较忽视家庭环境对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可见, 两地多数父母都没有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而只重视教育对于幼儿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由此也可以看出, 两地大多数幼儿父母对于“教育”的理解是局限于狭义教育的, 而没有认识到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等教育生态、教育资源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之处是广东父母比内蒙父母更多地认同教育和先天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每项均高十个百分比左右, 并且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 两地父母在这两个题项上的认识分别具有显著差异 (Q10:X2=16.655a, P=.002;Q6:X2=19.024a, P=.001) 。对于幼儿发展的敏感期, 蒙粤两地多数幼儿父母都承认敏感期的存在, 并且都认为敏感期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两地父母对于敏感期的存在以及敏感期重要性的认识, 差异都不到5个百分点。

关于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两地幼儿父母对此的认同程度分别占总体的86.4%和92.5%, 其中内蒙父母比广东父母对此的认同比例低六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两地父母在这一题项上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 (Q23:X2=7.574a, P=.108) 。因此, 两地多数父母都承认幼儿之间存在个别差异, 两地父母对此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将幼儿父母所在的地区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发展观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内蒙的M±SD=26.83±3.80, 广东的M±SD=27.94±3.54, t=-4.062, P=.000。可见,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发展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1) 。综合描述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发展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二、蒙粤两地幼儿父母角色观的比较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对于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两个方面的认识, 基本上是一致的。两地绝大多数父母都认同其作为幼儿的抚养者、教育者、倾听者、指导者、引导者、榜样和玩伴的角色。其次, 两地父母都认识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认同程度分别是96.2%和96.4%。将幼儿父母所在的地区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角色观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内蒙的M±SD=34.27±3.54, 广东的M±SD=34.04±3.40, t=-.902, P=.367。可见,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角色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综合描述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角色观没有显著差异。

三、蒙粤两地幼儿父母期望观的差异分析

关于父母对幼儿的期望程度方面,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对幼儿的期望都不是太高, 但是相比较而言, 内蒙父母对幼儿的期望低于广东父母。内蒙父母比广东父母对“我认为孩子还小, 自理能力差, 需要成人用心照料”这一题项的认同率几乎高13个百分点。

蒙粤两地父母对幼儿性格的期望是一致的, 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符合自己情况的分别在总体所占的比例为30.2%和32.4%。说明几乎三分之一的幼儿父母希望孩子屈服和顺从, 虽然占总体的比例没有过半, 但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幼儿学习方面的期望, 相同之处是两地幼儿父母都不大认同超前学习, 认同率都在44.0%以下, 有的题项上所占的比重更小;两地幼儿父母对幼儿将来的学历都没有太高的要求, 这可能幼儿当前的年龄有关, 学历问题还没有列入当前的考虑范畴。不同之处是, 相比较而言, 广东父母比内蒙父母对幼儿学习的期望强烈和紧迫一些。广东有较多的父母 (约多11个百分点) 要求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学会拼音和算术, 在“我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上的认同率高于内蒙父母11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两地父母分别在Q44和Q49上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Q44:X2=22.159a, P=.000;Q49:X2=30.573a, P=.000) 。对幼儿将来对家庭的贡献方面的期望, 相同之处是两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幼儿父母 (所占比重在63.4%以上) 抚养孩子是为了孩子能够为家争光和老有所养。不同之处是有较多的广东父母更希望孩子将来为家争光。在“为家争光”这一题项上广东父母比内蒙父母所占比重高将近9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两地父母在这一题项上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Q50:X2=9.714a, P=.046) 。将幼儿父母所在的地区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期望观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内蒙的M±SD=29.03±5.00, 广东的M±SD=30.78±5.17, t=4.567, P=.000。可见,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期望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1) 。综合描述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期望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四、蒙粤两地幼儿父母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浅谈幼儿英语学习中父母的参与 篇8

世界著名的韦氏英语词典的编纂者韦伯斯特出生时,他的父亲为他制定了一个教育计划,父亲只说英语,母亲只说法语,祖父只说德语,另外请了一个北欧人做保姆,约定她只说她的本国语。这样,韦伯斯特居然从小毫不费劲、自然而然地掌握了4种语言。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书《孩子你慢慢来》中,作者本人是中国台湾人,和孩子说话时讲国语,爸爸是德国人,和孩子讲德语。妈妈和爸爸之间说英语,可是全家人又住在瑞士,瑞士讲方言德语,孩子在瑞士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之间讲的是德语。所以作者的孩子可以讲4种语言。

一、儿童时期学习英语的优势

儿童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指出,2~5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2~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有两层意思:1.婴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段时期,虽然也能学习语言,但是年龄越大,学起来越费劲。2.幼儿期学得的语言,即使一段时间不用,也不容易忘记,至少是易于恢复。而且,婴幼儿还具备同时学会几种语言的能力,这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

二、父母参与幼儿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及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从胎教到幼儿启蒙,再到学前教育,英语学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期间的外语学习,对孩子进入学校及长大成人后的外语学习,其良好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因此,父母在幼儿英语学习中的参与,对于孩子的英语学习及兴趣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1. 网络和动画。

网络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了更多可以借助的工具和共享的资源,这些都可以帮助父母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如:英语趣配音。动画片的简单配音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让孩子完成,这样的方式不仅惟妙惟肖,更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兴趣,加强简单词汇学习的效果。“粉红猪小妹”:Higher!Higher!Wow!这样简单的语句是让孩子可以完成的,Dady pig flies the kite very well则是爸爸完成。“你是谁”“朋友”都是经典动画“优优”中的片段,“friends””hello”“play”的词汇即便是对孩子,也简单易学。这样的角色趣配音体验,会让孩子百玩不厌。

2. 相关教材和书籍。

英语的学习热催生了大量幼儿英语学习书籍,办刊以及点读笔,笔者推崇的是外研社的英语游戏书系列,“布奇乐乐园之图画捉迷藏”,“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系列”和“丽声妙想英文绘本系列”。阶梯式学习,光盘和点读笔的结合,跟读跟唱,图画捉迷藏等设计,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强着孩子的感受,即使没有大人的帮助,孩子也可以独立地在游戏中学习。如:图画捉迷藏之一起游戏,借助点读笔,幼儿在图画中寻找列出的各项物品,每当物品被成功找到后,点读笔会播放物品的英文发音(banana,ring,nail,bell,ruler,etc.)以及对孩子的表扬,在这样的反复寻找和激励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跟读。外研社丽声拼读故事会,则以绘画故事的形式来帮助促进幼儿的英语习得,如:Mum Bug’s Bag,Dig Dig Dig等,内容形象生动,发音简单规整,易于幼儿学习。

3. 游戏和儿歌。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是现行的两种主要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之一。父母在家也可以和孩子以游戏的方式,通过跑,跳等来学习英语,让孩子的多种器官被调动起来,如walk,jump,run,sit down,stand up,父母给孩子示范每个指令,然后让孩子模拟,最后做到听指令做动作。

英语儿歌内容丰富,节奏明快,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如:head,shoulders,knees and toes,And eyes,and ears,and mouth,and nose,歌词用了简单的名词,父母可以和幼儿一起边唱边做歌曲中的动作,重叠韵律,会帮助幼儿在反复中熟悉身体部位的英文表达。再如:Ten fat sausages,这首儿歌中的数字从ten,eight,six,four,two,no more,再依次偶数递增,通过手指数字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熟记英文数字的表达方式,娱乐中学习,开启幼儿的心智,促进幼儿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

自然拼读法(phonics)作为另外一种常用的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直接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从而达到“看字读音,听音辨字”的学习效果。如:c-a-t-cat,d-o-g-dog,r-e-d-red,h-u-g-hug,etc.这样的发音练习,不仅帮助幼儿了解熟知发音规律,也可以成为父母与幼儿之间英语学习互动的一种游戏,妙趣横生。

4. 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此外,父母还可以把英语的简单日常用语结合于生活中,如:hurry up;look;Wash your hands,Are you ready?等,在起床时,父母可以对他说:“Get up!”起床后,带他洗漱时:“Wash your hands!”,久而久之,会让幼儿对日常用语耳熟能详。

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尝试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和孩子一起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论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结合幼儿成长阶段的特征以及幼儿的特点,父母应该积极地参与其学习,给幼儿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进而掌握英语这一技能。

摘要:家庭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父母的积极参与是幼儿英语启蒙教育成功的关键,有效的父母参与能够促进儿童各方面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学习,父母,参与

参考文献

幼儿父母 篇9

信任使群体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罗特尔对人际信任的研究表明,个体人际信任的形成取决于父母、教师、同伴等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诺言是信守还是违背的现实行为和态度。父母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采取的信任态度和信任措施,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际信任观念和人际信任水平。而处于5~7岁阶段的幼儿是人际信任开始建立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的信任教育对幼儿的人际信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分为父亲信任问卷和母亲信任问卷)。对家长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

儿童信任实验法是笔者对幼儿进行了分巧克力和送巧克力的实验。实验采用故事访谈的形式进行,为儿童创设一个和陌生小朋友分巧克力和送出巧克力的情景。在分巧克力实验中,要求被试从两种分法中进行选择(由教师分或由陌生小朋友分),选择由小朋友分表明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较高。分巧克力实验中请被试选择送给陌生小朋友巧克力的数量,并预期小朋友返还巧克力的数量。送出及返还巧克力数量越多表明被试的信任水平越高。每个实验情景中,除了“陌生小朋友”外,还让被试评价信任对象为“同年级同学”“同班同学”“好朋友”时的选择。

2.研究对象。在50名幼儿中,男孩28人,女孩22人,分别占56%和44%。父亲学历在本科以下有15人,占30%,本科及以上有35人,占70%。母亲学历在本科以下有16人,占32%,本科以上34人,占68%。

三、结果

(一)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基本情况

1. 幼儿人际信任基本情况。

在对幼儿选择分巧克力的方式进行统计后,发现在老师和陌生小朋友中,37个选择让老师分,13个让陌生小朋友分,它们分别占总数的74%和26%。在老师和同年级小朋友中,62%的小朋友选择老师,38%选择同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和同班小朋友及老师和好朋友中选择老师的百分比分别为38%和14%。

笔者得出:在陌生小朋友和同年级的小朋友和老师中,幼儿更多地选择让老师分。在同班小朋友和好朋友中,幼儿会更多地选择同班小朋友和好朋友。

为了检验被试对陌生小朋友等四种不同对象采用方法的差别,又采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得到P<0.05,差异显著,表明大班幼儿在面对四种不同的对象时,选择分巧克力的方法会有不同。所以说,他们对人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的。这也充分说明幼儿对人的熟悉程度越高,相对来说信任水平也就越高。

在对送巧克力实验进行统计后发现在对陌生小朋友和同年级小朋友中,幼儿送出1块巧克力的人数最多,分别为28人和26人,都占总人数的52%,认为他们会返还给自己最多的也是1块,人数分别为20人和21人,占40%和42%;幼儿选择送给同小朋友的最多数量为2块,总人数为23人,占46%,认为会返还的最多数量为2块,总人数为20人,占40%;送给好朋友3块的人最多,有26人,占24%,认为会返还的最多数量也是3块,有14人,占28%。

由上述的分析看出,幼儿送给好朋友巧克力最多,人数也最多,按送和返还数量的多少依次为同班小朋友、同年级小朋友、陌生小朋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幼儿对四类对象的信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好朋友、同班小朋友、同年级小朋友、陌生小朋友。

从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对人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的。

2. 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1)幼儿性别与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

分巧克力方法选择和送巧克力实验的性别差异。在分巧克力中,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针对陌生的小朋友,82.1%的男孩会选择方法1,只有63.6%的女孩会选择方法1。在针对同年级小朋友时64.3%的男孩选择方法1,59.1%的女孩选择方法1;在针对同年级的小朋友,42.9%的男孩选择方法1,31.8%女孩选择方法1。所以看来,男孩比女孩更多地选择方法1。也就是说,相比较女孩来说,男孩对外界不够信任。

在对送巧克力给陌生小朋友实验进行组统计后得出,男孩送巧克力的平均数是0.89,要比女孩的平均数0.82高,在期望返还巧克力数量的平均数女孩(1.00)又比男孩(0.86)高。这说明相对于女孩子,男孩子对外界不够信任。

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送巧克力p=0.321和返还巧克力p=-0.640,所以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在分析另外三个对象送巧克力和返还巧克力的数量的平均值后得出,送巧克力的平均数和期望返还巧克力数量中女孩的总是比女孩的平均数高,笔者认为,女孩子又对外人抱有比男孩子更多的信任。为了检验他们的显著性,笔者又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也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性。

(2)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在分析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发现,在分巧克力实验中,面对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时,选择方法1的孩子人数最多,共有37人,父亲学历在本科以上的有28人,占80%;在面对同年级小朋友时,选择方法1的也最多,有31人,其中父亲是本科以上的有21人,占60%;是同班小朋友和好朋友时,选择方法2的孩子比较多,总共有31人和43人,其中本科以上的有20人和29人占60%和82.9%。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父亲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小朋友在针对陌生小朋友和同年级小朋友会更多地选择方法1,在针对同班小朋友时会更多选择方法2。这个结果和幼儿不受父亲学历影响的统计结果一致。母亲的分析和父亲的分析结果一致。从上面数据可以分析出幼儿方法的选择没有受到父母学历的影响。

在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p>0.05,结果不显著。

在对同年级、同班同学和好朋友结果用同样统计方法检验,但结果都不显著。母亲受教育水平的影响也不显著。

在对送巧克力实验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也进行同样方法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也是和分巧克力的结果一致,说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并未影响大班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

(二)父母的信任教育水平和影响因素

父亲和母亲信任教育得分最高是3.67。父亲信任教育得分最低为1.61,而母亲则为2.00。相比较父亲而言,母亲的得分相对较高;在信任教育得分的众数上,父亲为2.67,母亲为3.00;得分大于3.00的,母亲的人数也比父亲人数多,就是说母亲比父亲更多教育孩子周边环境是可信的。

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母亲信任教育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教育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这说明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较少提及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相对值得信任。

2. 父母信任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在对父母年龄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我们看到在这些因素中,除了母亲年龄之外其他都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年龄越大的母亲,给孩子提供的信任教育越多。

(三)儿童信任水平和父母信任教育的关系

1. 分巧克力实验。

在对父母信任教育和分巧克力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后,发现选择让陌生人分巧克力的幼儿其父母的信任教育得分均高于选择让老师分的。这说明父母的信任教育可能影响儿童对陌生小朋友的信任水平。

对分巧克力方法对信任教育的T检验后,发现p>0.05,即父母的信任教育对大班幼儿的人际信任的影响不显著。见表3:

2. 送巧克力对信任教育的相关。

在对幼儿送巧克力和父母的信任教育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对象为同年级小朋友时,期望返还巧克力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果如表4:

四、分析与讨论

1.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基本情况。

(1)幼儿人际信任实验结果。分巧克力和送巧克力实验中,四种不同对象采用方法的差异显著。即大班幼儿的信任水平是受信任对象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影响。这个研究结果和李伟民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李伟民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对他人的信任,既受双方之间所存在的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制约,同时也为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亲近密切的交往和情感所影响,即“远亲不如近邻”,因而亲密朋友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而且是比一般亲属更多的信任。

(2)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差异性。在分巧克力中,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多地选择方法1。也就是说,相比较女孩来说,男孩对外界不够信任。

这个结果与郑信军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没有性别差异一致。在中国,父母对男孩子的要求相对比女孩子要高,在人际信任方面也是。

在分析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时发现,在分巧克力和送巧克力实验中,父母的学历没有影响幼儿方法的选择,进行卡方检验后也发现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幼儿方法的选择没有受到父母学历的影响。

2.父母信任教育水平和影响因素。

母亲信任教育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母亲比父亲更多教育孩子周边环境是可信的。说明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较少提及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让孩子感觉到环境相对值得信任。这可能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以及社会中都比父亲承担了更少的压力和社会责任,他们所接触的也比较少,所以相对来说对外界会更加信任一些。

在影响因素上除了母亲年龄之外其他都没有显著地影响到父母的信任教育水平。

3.幼儿信任水平和父母信任教育的关系。

在分析儿童信任水平和父母信任教育的关系后发现,选择让陌生人分巧克力的儿童其父母的信任教育得分均高于选择让老师分的。这说明父母的信任教育可能影响儿童对陌生小朋友的信任水平。

综合以上方面的分析讨论,笔者认为父母信任教育与大班幼儿的人际信任水平的相关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忽略父母信任教育对幼儿的一定影响。因此不能忽视家庭、幼儿园等因素对幼儿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作用。

五、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论,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亲子间的信任水平高,自然就会影响到孩子对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的信任。但是这个研究中幼儿人际信任与父母信任教育没有相关性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样本容量不足,不能保证分组分析时每组样本数多于30个。所以扩大样本容量,可能会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牛江河,辛自强.不同主题和风险下的人际信任:“信任圈”的中、加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2]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

[3]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人学出版社,1998.

[4]张静.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09,(5).

[5]杨中芳,彭泅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

[6]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3).

[7]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3).

幼儿父母 篇10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离异家庭, 或者正在经历着父母闹离婚的“家庭地震”之中, 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时的“阵痛”, 更是长期的“隐伤”。特别是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 如果生活在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之中, 享受不到正常孩子所能享受的完整的父母之爱, 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父母离异对幼儿的短期影响

父母离异对幼儿的短期影响是指父母离婚前后一段时间内对其幼儿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父母离婚不是一个孤立、单独的事件, 它意味着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被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抛弃、成为父母的累赘或出气筒等。这些影响就像是埋在儿童身边的定时炸弹, 随时会将儿童的情绪逼向奔溃的边缘。面对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或冷战, 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 他们的通常反应是害怕、恐惧和不知所措。这是由于他们的年纪很小, 认知上的不成熟使他们无法理解父母离婚的背后原因。他们天真地认为:是不是自己淘气不听话、自己顽皮捣蛋使爸爸 (妈妈) 经常不回家。他们害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而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在学校同伴关系中, 由于父母离异, 孩子沉浸在失去家庭温暖的悲痛中, 不愿与人交往, 精神恍惚, 不愿主动向别人提及父母, 如果再加上老师或者同学的批评和嘲笑,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攻击性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 同伴关系会更加趋于恶化, 导致被整个班集体排斥, 最终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强烈的模仿天性使其耳濡目染到大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二、父母离异对子女的长期影响

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据有关资料表明:离异家庭子女中有37%的孩子, 在父母离异5年后, 心灵上依然创伤未愈;另有29%的孩子正处在勉强对付, 努力熬过艰难的时期。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 父母离异后, 孩子可能一生都生活在单亲家庭, 也可能生活在有继父或继母的重组家庭。但无论哪一种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和不完善的, 需要他们花时间去适应和磨合。据相关研究发现, 离婚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和亲子关系的影响是长期存在;并在认知发展上表现出“延搁效应”。

(一) 父母离异对子女认知发展的长期影响

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上。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 而且这种落后状况在7-13岁各个年龄阶段中都能显示出来。其次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调查显示, 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显著地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在认知发展上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 既同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分不开, 也与他们学习中不正确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但父母离异是造成他们认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同时, 父母离异时大多激烈争吵, 互相进行语言攻击, 这对其子女的语言发展也是不利的。由于缺少父母管教, 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 再加上缺少学习上的指导, 这些孩子的学习差也就不难想象了。

(二) 父母离异对子女行为发展的长期影响

父母离婚前后, 关系一般极为紧张, 伴随而来的, 必然是与之相应的情绪反应。调查发现, 离异家庭的家长有的怒形于色、有的冷淡发呆、有的抽烟酗酒、有的寂寞失眠。这些情绪, 通过表情、语言和行为反应出来, 致使家庭气氛压抑, 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儿童, 耳濡目染、小小心灵染上一层消极色彩。久而久之, 这种消极情绪就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直接影响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都有害怕、恐惧、愤怒、焦虑、没有安全感等不良情绪体验, 叛逆、孤僻、自卑或冷漠、胆小或内心脆弱等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失父爱或者母爱, 当看见其他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容易产生羡慕、嫉妒或自卑, 感觉低人一等, 进而怨恨自己的父母, 甚至怨恨报复整个社会, 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另外据一些中学教师反映离异家庭的子女早恋的几率大于完整家庭子女, 这可能是他们在寻找被爱的安全感, 而这些子女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不顺利、离婚率也会很高;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父亲的权威或者母亲的温柔, 其子女会表现出性别角色混乱, 比如女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男性气质, 而男孩子却表现出更多的女性气质。

(三) 父母离异对子女社会交往能力的长期影响

据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不管是在家庭关系中, 还是同伴关系中,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处于被动状态。在家里, 由于父母离异, 其他的家庭成员以及取得监护权的父亲或者母亲会出于可怜和同情给予子女更多的溺爱,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缺少主动与人交流的需要。同时这些家长大多只能照顾孩子的物质需要, 而不能很好地照顾其感情需要, 这使得亲子关系异常紧张。据调查, 完整家庭子女只有不到10%恨自己父母;而离异家庭中, 40.16%的孩子痛恨父母。因为遭到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加分析的指责、嘲笑, 使家庭的地位和威信下降, 给儿童带来较大压力。于是, 很容易在纪律、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 从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 增加了心理负担, 进而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而一撅不振, 使其更不愿意进行社会交往。

三、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一) 家长要格外细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离异后, 取得孩子监护权的一方, 要挑起教育孩子的大任, 早日从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 理性地对待自己婚姻的失败。双方不能因为离婚而冷落、忽略孩子的感受, 更不能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离异后, 家长还应该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 拜托老师更加留心孩子在校生活、学习和情绪上的变化, 及早预防孩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二) 学校要特别关心

学校的老师在获知学生父母离异后, 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 随时留心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学习上的变化, 并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 与家长一起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爱的教育。老师要细心、耐心地对待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 让孩子除了家庭还有一个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港湾。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了解儿童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 采取相应措施。要帮助儿童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在思想上, 要帮助他们正视父母离婚的现实, 辩证地看待父母的离婚问题。在生活上, 要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克服依赖性, 学做生活的小主人, 以应付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学习上, 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善于利用时间。对智力落后的学生, 要找出学习的障碍, 给予个别补课。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 要及时提醒或暗示,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自信教育。学校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帮助他们在其特长领域不断地取得进步和成功。比如这个孩子在美术或者音乐方面有所天赋, 老师可以在学校或班级里组织美术、音乐比赛, 让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成功经验, 重拾自尊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团结教育。学校老师可以利用离异家庭子女不在的时候, 对班上的其他学生进行团结教育, 即不要嘲笑、孤立、作弄离异家庭的学生, 而应该理解、帮助、团结他们。因为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其他方面的不良情绪会阻碍他们主动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如果这时其他的同学能主动地关心、理解他们, 可以使其同伴关系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此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 老师也应该积极地鼓励这些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三) 社会要充满爱心

离异家庭子女经受了父母离异的全过程, 心理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他们不仅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而且有破坏社会秩序的危险。因此, 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 并给予必要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转变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社会上有的人认为, 单亲家庭的子女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离异, 父母本身就不好, 还能教出好孩子?原因之二是父母离异是父母长期冲突的结果, 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 也不会长成好孩子, 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持有这样见解的人相处, 悲观、孤独、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应会油然而生。对此我们要加强社会宣传来转变人们对来自离异家庭子女的偏见。

来自离异家庭的子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关注, 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 让他们像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 在校能开心学习, 在家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时光, 在社会能获得同样的尊重、关爱和发展。

摘要: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消极影响影响孩子的一生, 若是没有正确处理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给予足够的关怀, 孩子便不能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社会、尤其是家庭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 帮助和促进离异家庭子女成长成才。

关键词:离异家庭,幼儿,消极影响,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方富熹, 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

[2]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J].天中学刊, 1998 (3) .

[3]夏勇.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长期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1 (2) .

[4]戴斌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缺陷与教育[J].天津师大学报, 2000 (1) .

[5]王瑛.离异家庭儿童情绪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1) .

[6]王瑛.离异家庭儿童情绪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1) .

[7]王瑛.离异家庭儿童情绪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1) .

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的父母需知 篇11

可以通过网络看幼儿园的监控视频,上午网络有问题一直看不到,着急坏了,吃完午饭网络终于通畅,我看到伊姐打开柜子自己装好包,背好,说:“我要回家找妈妈去了。”老师劝她先睡午觉,伊姐哭着说:“我们还是再见吧。让我回家吧。再见再见。”顿时觉得这台词太TVB了。

伊姐班主任刚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内容居然是夸,“亲亲太懂事了”“十分懂道理”“很好商量事情,很体恤人”“我很喜欢亲亲”。我打断她说:在监控看到她大哭跟你“再见”了。老师说:“初入园这个表现已经非常非常好了,明天她会更好的。”老师把手机递给伊姐,让她跟我说话。伊姐说:“不,我现在不想理她。”

伊姐入园第二天,除开早晨分离哭泣,监控显示吃睡玩皆正常,下午接她时,她正跟小朋友开心搭积木。以为风平浪静,睡觉时却疯狂反扑,哇哇大哭:“妈妈我不要上幼儿园了。”

翻出李跃儿老师的《幼儿园那些事儿》,对照伊姐的状态开始闷头学习,整编了部分和大家分享,也算是缓解自己的焦虑:

孩子初入园后的晚上,在家里哭着央求第二天不去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入园的时候都会哭,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依恋人,孩童最怕离开自己的养育者,这是本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哭是人类正常的情感,所以我们要用正常的态度去对待它(据伊姐的班主任说,以她幼儿园执教十多年教龄来看,只见过一个小朋友是入园不哭的,这个小朋友是个自闭症儿童,后来他转去自闭症儿童专读的幼儿园了)。

人类在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这种需要我们自己突破才能前进的坎,突破的过程没有人能感觉到舒服,我们只有在接纳痛苦的同时,继续前进。所以,接受孩子的伤心和哭泣,同时继续坚持让孩子适应幼儿园。

首先,不要怕孩子哭,孩子哭的时候,你要保持平静,这样才能理性地找到帮助孩子的方式。

理解和接纳孩子哭,不是用语言的方式告诉她,我很理解你的痛苦。在孩子发泄痛苦的时候急于要求沟通,这都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压力和暗示孩子注意痛苦。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孩子的痛苦,更不要忽视孩子的痛苦,孩子哭的时候不理她比前种情况更糟糕。最好的做法是,呆在孩子身边,倾听她哭,等哭得差不多的时候,给她一个拥抱来安抚她的情绪。讲一讲自己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故事,让她知道妈妈跟她小时候一样,最好能把她逗乐,这样,家长每天给孩子补充心理力量,使孩子能精神饱满地去面对第二天的困难。适应完幼儿园之后,孩子会变得更加有力量。

可以在孩子哭的时候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离开妈妈上幼儿园很难受,妈妈走了以后,你会觉得很害怕,告诉妈妈,你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我就这样问的,伊姐哭着说,发生了吃饭、睡觉、滑滑梯、画画、跳舞、吃水果喝果汁吃饼干的事情……我说那听起来不赖啊。伊姐哭着说,那我也不要去幼儿园。刘大灰就问,那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儿吗?伊姐说:“有的,因为亲亲一个人,太孤独了。”我们就对她会使用“孤独”一词给予了高度赞扬,岔开了此前的话题。

成人也有恐惧的时候(想想当时我们最初入职的情形),是啊,成人恐惧的时候会用意志力要求自己以突破恐惧,而孩子的意志力还没有成长起来,他们对付恐惧的惟一方法就是本能地不离开保护人。如果我们已经认定要将孩子送去幼儿园,而这个幼儿园的确是爱孩子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一直去幼儿园也没发生什么,并且有好玩的事儿。孩子用自己的经历证实幼儿园环境是可靠的,也就适应了。

送孩子的时候遭遇死拽家长不松手怎么办?

尽可能避免这种情景,万一遇到这种情形,请尽量扶着孩子的手请她放开,一直到她松开手为止。家长用耐力而不是自身的力气来让孩子松手。如果我们用的是耐力和意志力,孩子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她知道不管怎么样挣扎,妈妈的态度是不会变的,与其斗争不如接受。如果我们用力撬开孩子的手硬塞给老师,孩子肯定就被争斗的力量搞糊涂,以为妈妈不爱自己了,以为自己是个弱小的人,这个认识没准儿会一直停留到成年。相信我,就是这么严重,你可以想想你周围的成年人有没有总把自己放在弱势地位的。

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怎么哭,晚上反而哭得很凶?

正常,孩子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家庭环境和家里人是孩子生活的所有内容,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孩子已经同化了家庭。自己家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虽然家里人带着孩子会出门到陌生环境去,甚至出国旅行,可无论走多远,都是跟家人在一起的。家里人是孩子的心理支持,也叫做安全参照点。就是孩子只要知道家人跟自己在一起,无论多么陌生的环境,孩子的感觉都是安全的。

上幼儿园是离开安全环境,把孩子放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中间,从没有这么多陌生的大人和同龄人跟自己这么长时间在一起。甚至是吃饭睡觉,而家人也没这么长时间离开过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也许会误认为自己是不是被家人抛弃了,所以才会特别恐惧和忧伤。晚上回到家里,看到熟悉的环境回到自认为的安全中,那种委屈一起袭来,就爆发了。

为什么孩子觉得上幼儿园特别痛苦?

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从一种熟悉的生活进入另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时,内心也是惶恐不安的。在没有适应新生活的时候,我们普遍注意那些不好的、令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所以,初期的体验一定是不愉快的多、愉快的少。等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就会逐渐去感受那些令她愉快的事情,慢慢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少,愉快的就会多,那个时候,孩子也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为什么别人家小孩儿都哭上个一星期也就好了,我的小孩儿要哭几个月?

“不要比较。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没有任何可比性。”

说点儿题外的

伊姐入园的第一天,她的班主任W老师主动给我打了两个电话。中午一个,晚上回到家后一个。每次电话都长达20分钟,以表扬伊姐为主,鼓励我为辅,我在电话里感谢她对伊姐的耐心照顾。她跟我说亲亲初入园表现真的是很好,安全感充足,并不是恭维。他们班里有个叫朵朵的女孩儿,入园两个半月来都是无间歇地哭,一直让她抱着,连她去洗手间去教务处开会都要抱着朵朵去。朵朵的妈妈要放弃让朵朵退学的时候,W老师说,再给我一点儿时间坚持一下。果然朵朵在即将入园第三个月的时候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现在朵朵在伊姐那个班里很活泼,每天都很开心。

幼儿父母 篇12

所谓幼儿社交退缩行为, 是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 是一种社会交往场合因感到陌生、害怕而极力回避、退缩的异常情绪。退缩行为会持久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自我定位, 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幼儿社交退缩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

城市独生父母家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隔代教育造成亲子交往缺失。

相关调查显示, 隔代教育是独生父母家庭育儿的主要模式。由于祖辈家长们大多已经退休, 有时间、有精力照顾孩子, 再加上他们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 能够让子女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自己来带。隔代教育为独生父母们减轻了育儿的压力, 但同时也造成了独生父母与其子女间亲子交往的缺失。独生父母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往往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他们缺乏为人父母、照顾孩子的意识, 常将子女的养育责任部分或全部转移给长辈。

此外, 隔代教育常使独生父母与长辈在育儿观念上存在分歧,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 使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 父母与孩子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2. 家庭过度保护造成孩子依赖性过强。

由于独生父母本人无兄弟姐妹, 因此他们的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上城市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 导致人际接触减少。此外, 独生父母育儿大多以隔代教育为主, 许多老人又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 这就大大减少了孩子和他人接触的机会, 从而学不到如何与人处事交往。当真正需要面对外界环境时, 孩子就常选择逃避, 表现为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或去幼儿园等。

3. 未能重视儿童的心理因素。

孩子从与家人的交往过渡到与外人的交往, 是一个缓慢的、逐步的过程。在孩子接触社会这个新环境之前, 应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些家长为了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急于求成, 一下子把孩子推入陌生的境地, 让孩子独立去应付, 这往往会使孩子由于缺乏心理准备而对新环境感到不安, 进而产生社交恐怖感。此时交往中的一点点挫折都可能让孩子产生社交退缩性行为。特别是对于天生就内向、害羞、胆小的孩子来说, 在和外界交往之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成功的社交体验, 会使孩子确立信心, 消除恐惧, 克服社交性退缩, 奠定日后适应社会交往生活的基础。

4. 不重视社交技巧的传授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在2岁以后就开始有交往的愿望, 这也预示着他们交往心理的萌发。他们强烈希望与同龄小伙伴交流、沟通, 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只和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阶段孩子交往的社会需求了。但是不少独生父母本人在生活中接受祖辈的照顾较多, 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 其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被动性, 欠缺社交技巧训练。所以当他们为人父母时, 对于如何培养子女的社会性缺乏经验, 特别是在如何让子女降低依赖性、增强责任心等方面。因缺乏交往经验、亲密的同伴关系, 他们的孩子很少能够获得成功交往的机会, 难以发展自我效能感。

纠正孩子的社交退缩行为, 独生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端正教养态度,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独生父母应当深入细致地分析造成孩子退缩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 再对症下药。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体贴, 以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前提, 并在此基础上, 启发诱导孩子。

2.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增强其自信。

独生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支持孩子, 给他信心。多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 等等, 使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并且充满自信和荣誉感。

3. 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激发交往兴趣。

非独生父母家庭的孩子生长在大家庭、大群体, 有较多和同伴相处的机会。但是, 生长在独生父母家庭的子女人际关系的发展要等到进入幼儿园才真正开始。独生父母们应当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 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 鼓励孩子走出家门, 为孩子提供多种社会生活的交往体验。例如, 让孩子出去找小伙伴玩耍, 或邀请邻居的小孩、同班的小朋友来家做客, 多领孩子去公园、儿童游乐场等公共场所, 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 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

4. 向孩子传授交往的技巧。

Freud等人认为, 儿童早期与父母相处的经验, 决定其日后社会人格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 首先从亲子关系开始, 待人格的主要结构形成后, 才会受到同伴的影响。特别是独生父母家庭, 亲子关系更是影响其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力量。

孩子的可塑性极强, 模仿成人是幼儿共有的爱好。家长在生活中与子女建立密切的亲子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以身作则的成为子女社会化的最佳榜样, 协助子女建立分享、协助等利他行为, 才能使子女有健全的人格。比如, 在孩子学习语言初期, 独生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时的礼貌用语, 并经常创设情境, 让孩子实践。这样, 孩子就会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了交往能力。

5. 加强家园联系, 共同搞好幼儿社交退缩行为的矫正工作。

苏霍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 家长和教师必须共同协商、共同培养,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的退缩性问题行为。由于儿童的发展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需要因人施教, 独生父母应当跟幼儿园教师之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通过沟通取得共识, 确定共育的目标, 共商教育对策;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家庭情况, 向家长提出不同的建议, 家园共同搞好幼儿社交退缩问题行为的矫正工作。

摘要:本文结合对独生父母家庭中不良的幼儿教养方式的分析, 探讨了其与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成因的相关性, 并对如何改进独生父母的幼儿教养方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独生父母家庭,幼儿社交退缩行为预防,矫正

参考文献

[1]但菲, 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8, (12) .

[2]包蕾萍.独生子女比例及其育儿模式的年龄模型[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04) .

[3]梅璎迪, 陈统奎.中国特有的一代——独生父母[J].社区, 2006, (22) .

上一篇:时间预报下一篇:支柱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