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

2024-12-19

父母教养(精选12篇)

父母教养 篇1

摘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父母进行访谈, 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理论建构, 设计出问卷的初稿。调查问卷收回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 最终形成《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本文对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别进行了检验, 检验后发现《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可用于相关的研究和调查。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信度检验,效度检验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幼儿父母进行访谈, 访谈采取开放和半开放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整理, 形成了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理论建构, 包括幼儿父母的儿童观 (儿童独立性、儿童能力、儿童主体性) 、幼儿父母的发展观 (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敏感期) 、幼儿父母的角色观 (父母的重要性、父母的角色) 、幼儿父母的期望观 (对学习的期望、对性格的期望、对家庭贡献的期望) 、幼儿父母的教育观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养方式方法) , 5个维度16个方面的内容, 在参考了已有有关幼儿父母教养观念、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 (李凌艳、庞丽娟、易进、夏勇的研究《2—6岁儿童母亲教育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刘利丹在刘云艳教授指导下的硕士学位论文《家长关于早期教育相关问题观念的调查研究》等) 的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的初稿, 然后对问卷进行了三次修改, 并且进行小范围预测。预测问卷收回后, 对家长未回答问题或集中于一种回答的题目进行修改或删除, 最终形成《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

《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包含63道问题, 全部由幼儿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任何一个人填写。问卷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有8道题目, 涉及问卷填答人的性别、幼儿父母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幼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第二部分形式为单项选择题, 有63道题目, 调查幼儿父母的儿童观、发展观、角色观、期望观和教育观。幼儿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从“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能确定”“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

问卷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 (Likert) 五点计分法。第二部分按照符合程度递减, 对“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能确定”“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五个选项分别给予5、4、3、2、1分, 数值大说明符合程度大, 最大分值为5, 最小分值为1, 其中第3、8、17、20、25、26、29、32、38、43、44、45、46、49、50、51、53、57、58、59、62题为反向计分题。

一、问卷的效度检验——因素分析

在本研究中, 有关幼儿父母教养观念的调查集中体现在“问卷”的第二部分。上面已对其题目构成和计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了进一步检验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 笔者首先对该部分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 反向编码

调查问卷中第3、8、17、20、25、26、29、32、38、43、44、45、46、49、50、51、53、57、58、59、62题为反向记分题, 本研究首先对这些题目进行了重新编码, 即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幼儿父母的教养观念越不理想。

(二) 因素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为了检测收集到的数据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要进行取样适当性与Bartlett球形检验, 结果见附表1。

从表中可知, 本研究的KMO系数达到0.819, 大于0.80, 说明取样的适当性较好, 可以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此外, 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8067.215达到显著, 表示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 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三) 主成分因素分析

对重新编码后的63道题目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萃取法, 通过对预先设计好的因素个数进行控制, 将公因子定为5个,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 对经过重新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经过因素分析发现, 部分题目因子负荷量低于.40, 如将该部分题目排除后问卷的结构效度将大大提高, 因此, 去掉了Q1、Q2、Q5、Q7、Q8、Q9、Q11、Q13、Q16、Q19、Q20、Q28、Q33、Q34、Q41、Q42、Q43、Q53、Q58、Q62等20个因子负荷量低于.40的题目, 发现预先设计的因子并没有与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完全吻合。主要表现在:

根据问卷的设计, 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角色观、期望观五种教养观念分别包括11个、15个、12个、12个、13个题目, 然而, 从因子分析中, 我们发现, 假如从63个题目中适当地剔除个别题目, 问卷效度将会得到提高。针对以上情况, 在分析幼儿父母教养观念时, 本研究排除了首次因子分析时负荷值较小 (<.40) 的20道题目, 而只采用了负荷值较高 (>.40) 的43道题目。第二次因素分析后发现, 发展观、教育观、角色观和期望观所对应的题项与各自的因子基本相符, 而儿童观的5个题项与预期相差很大;且项目数偏低, 与其他4个因子在数目上悬殊较大, 所以欲剔除因素分析后儿童观所对应的题项 (Q29、Q38、Q46、Q47、Q51) 五个题项。然后进行第三次因素分析, KMO=.825, Bartlett球形检验X2值为4388.248达到显著。在对38道题目进行因子分析后, 只有Q48的因子负荷值在.40以下。基于此, 对负荷值较高 (>.40) 的37道题目进行了第四次因子分析。因此, 最终本研究中4个因子分别包括的题目为:发展观包括Q6、Q10、Q15、Q17、Q21、Q23、Q24、Q30、Q32九个题目;教育观包括Q31、Q35、Q39、Q52、Q54、Q55、Q56、Q60、Q61、Q63十个题目;角色观包括Q4、Q14、Q18、Q22、Q27、Q36、Q37、Q40八个题目;期望观包括Q3、Q12、Q25、Q26、Q44、Q45、Q49、Q50、Q57、Q59十个题目。因此本研究的“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包括如下37个题目。每个因子所对应各个题目的负荷值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看出, 每道题目在相应因子上都有足够强度的负荷 (>.40) , 因此本研究所保留并采用的这些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问卷的信度检验

效度分析之后, 为进一步检验调查问卷的可靠性, 接下来分析问卷的信度。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即Cronbach’s alpha系数来检验本问卷四个因子所包含的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结果发现幼儿父母发展观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小于0.6, 经观察Alpha if Item Deleted一栏, 发现如果去除Q17和Q32后, 幼儿父母发展观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可达到0.6以上, 于是去除Q17和Q32。信度检验的具体结果见附表3。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 四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 说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由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 本问卷第二部分题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即具有较好的信度。

总之, 《幼儿父母教养观念调查问卷》具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效度和信度, 可用于相关的研究和调查。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2]马文军, 潘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用SAS软件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0 (3) .

父母教养 篇2

吃过晚饭,妈妈准备带辰辰到文具店去买铅笔。当他们正要出门时,被爸爸喊住了:“你们要去哪里呀?”辰辰高兴地说:“去买铅笔呀!”不料爸爸却不高兴了:“你不是还有铅笔吗?怎么一天到晚老是花钱买东西!”辰辰不甘示弱,回了一句:“妈妈说可以买就可以买!”这时爸爸更来气了:“妈妈说可以买就买吗?我说不可以买就不能买!”辰辰楞住了,看看妈妈再看看爸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教养有冲突,宝宝易受伤。

上面的故事其实并非特例。在有关孩子的教养问题上,夫妻双方难免有所争执。此时双方应该积极进行沟通,努力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各执己见或者辩论不休。要知道无谓的争吵不仅会伤害夫妻感情,而且更容易让宝宝的心灵受到伤害。

夫妻成长经历各有不同

人与人的思想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相同,更何况夫妻双方也都是从小孩子成长起来的,由于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因此对于照顾孩子自然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果夫妻双方一直坚持已见,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甚至最终演变成单纯争论谁对谁错的问题,那就偏离了教养的主旨,不仅夫妻双方没有一个是赢家,而且夹在中间的孩子也可能成为最大的输家。

据廖清碧理事长介绍,既然夫妻双方的成长经历不同,不同的家庭对教养儿女有不同的方法,那么他们长大后自然就会拥有不同的教养观念。例如爸爸在家中是长子,如果从小就看见爸爸妈妈疼爱比自己小的弟妹较多一些,那么长大后他可能也会比较疼爱较小的孩子。反之他也有可能会疼爱较大的孩子更多一些,原因就在于想弥补自己缺乏的爱。所以,只要对教育儿女有不同的理解,那就会产生不同的愿望,最后也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教育态度。

别让教养争执破坏家庭

毫无疑问,夫妻关系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来说相当重要。如果夫妻关系不好,那么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就会产生问题。如果夫妻之间经常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起冲突,那么无形中将破坏家庭的和谐及夫妻的感情。况且每次为孩子的问题而起冲突时,双方又非常容易流于意气之争,将子女问题演变成发泄对另一半的不满,这就更会影响家庭生活品质与夫妻的感情,因为对方会认为你早就积蓄了很多不满的情绪,只不过是找理由借题发挥而已。当婚姻因为频繁的争吵而变得不稳定时,孩子无疑就成了最可怜的牺牲品。

其实,夫妻之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大家都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得更好,这又何必起冲突呢?应该首先打开自己的心胸,放下自己所坚持的意见,去倾听一下对方在说什么,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去讨论。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无谓的冲突,也有利于对教育理念有更深入、更广泛的了解,进而找到对孩子最有利的教育方法。同时孩子也会觉得这个家庭无比温暖,能给他充足的安全感。

如果夫妻经常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起争执,那么不妨先试着跳出来,对自己的婚姻关系来一个彻底的检测,看看是否应该先从改善夫妻关系着手,进而化解经常出现的育儿争执。

TIPS:教养冲突对孩子的4大影响

无论夫妻双方交流得多么好,要想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一点分歧似乎不太可能。只是这些分歧应该尽可能少一些,而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因为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情绪不稳: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训练。

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有罪恶感: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

造成阴影:更严重的孩子会产生内心的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

努力建立一致的教养观

因教养态度不同而产生冲突,对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伤害,这一点父母心里都很明白,可又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此廖清碧理事长建议,当夫妻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要先私下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协调出双方都满意的教养方法,然后再以一致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例如孩子到了睡觉时间仍不肯就寝,这时妈妈可能一直催着孩子去睡觉,但爸爸和他的玩兴正浓,怎么也不肯去睡。这时父母就应该谈谈,孩子究竟几点睡觉、几点起床、谁陪他玩等问题。在达成共识后,就有了相同的教养态度,对大家都有好处。

在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中,夫妻都应该学着倾听对方说话,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要试着去为对方着想,各执己见往往看不到问题所在。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发掘问题,解决彼此的分歧。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之间有不同的教养观本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差所引起。所以,一定要敞开心胸,心平气和地听听另一半的声音,反省和调适一下夫妻关系,学习在互相包容中找到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这样才能共同商讨出一套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法则,对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发展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化解教养冲突7大妙招

1.正视冲突并解决问题

当夫妻间有冲突时,应该予以正视,不要敌视也不要漠视。给自己机会,也给另一半机会,针对问题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轻忽小问题,否则日后会愈演愈烈。

2.寻求外界援助

当夫妻感觉问题确实无法解决时,不妨向外界寻求援助。可以咨询婚姻专家,通过讨论与反省,希望能够化解夫妻之间的矛盾。或是请亲朋好友帮忙,让夫妻之间都能坦然面对问题。

3.回忆美好时光

经常和另一半想一想、聊一聊婚前的种种快乐,回忆两人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些对化解冲突都大有帮助。

4.检测双方关系

对夫妻关系来一次全面而彻底的检测,看夫妻之间究竟像什么。是像母子,还是像父女?良好的夫妻关系应是让彼此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互相接纳、欣赏和尊重。

5.多夸奖对方

不要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的,例如老公回家后主动陪着孩子玩,就应立刻称赞他。如果对方偶尔说了善意的小谎言,也不要介意,老公也是因为怕老婆担心而不愿说出事情的真相,这时应该感谢他,而不是责备他,毕竟他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6.放下身段。

承认另一半的优点,多包容他的缺点。

7.加深了解

关于教养,父母影响我的一些事 篇3

去年我结了婚,大年初二那天我父母家宴请亲戚,我和老公也在,叔叔姑姑一家都来了,满满的一大桌。席间,老公喝了点饮料,稍微吃了点菜,就轻轻和我说他要去盛饭吃了,当时刚上菜不久,大家没吃多少,还在喝着饮料聊着天。我觉得他先去盛饭不是很礼貌,但是餐桌上又不方便直接告诉他,于是用脚碰了他好几下,老公好像没明白,过了几分钟又跟我说他要去盛饭了,无奈我只能随他去。他到厨房盛饭碰到正在烧菜的老妈,老妈告诉他饭还没烧好,让他等会儿,他只能坐回座位。后来老妈告诉我,饭其实已经烧好,但是她是故意这么说的,希望老公不要失了礼仪,陪客就是陪客人吃一会儿。老公作为我家的女婿,相對于姑姑叔叔一家来说,他也算是主人,客人还在喝着饮料,主人却开始吃饭,确实不是礼貌一举。当然,我知道老公并不是故意而为之,后来我和他提这事,他说因为从小他的父母没有告诉过他这些,所以他对餐桌这些日常礼节不了解。

去年我考进了一家单位,和我一起考进同一个系统的还有一个女孩,分配在另外一个单位。但是,入职不久后,我就陆陆续续地听到关于她的一些“奇葩”事迹。比如,领导让她找下资料她说自己忙没空;她对年长很多的同事直呼其名;单位司机好心送她去外出办事,她办完事自己直接回单位也没告诉司机,让司机等了她好几个小时;有老同事热心传授她工作经验,她说自己本来就会,人家影响她思考了……有次刚好碰到她单位的同事,说起这个女孩,皆是不满。她的这个同事,直接当着一众人的面说这种人就是父母教养不好。相比这个女孩子,对我来说,进入一个新环境,真所谓是如履薄冰。 对领导老同事,都用敬称“您”;领导交代的事情一分钟也不敢耽搁;老同事能对我指点一二,我都铭感五内……回家告诉老妈单位的一些事情,她总说,那你要记着人家的好,好好工作。

我二伯家和我家很近。二伯家有两个女儿,我的堂姐和堂妹。有次,有个邻居气冲冲地跑来跟我妈说,说我那个堂妹看到她当没看到一样,叫都不叫一声。其实,我的堂姐堂妹不仅不跟邻居打招呼,我妈说碰到她都不叫。在农村生活,邻居间都是很熟悉的,相处往来也密切。小时候碰到长辈,老妈就让我叫人,所以从小就知道这个叫伯伯、那个叫叔叔、这个叫伯母、那个叫婶婶。当然也有几个老妈没告诉我该怎么叫,我也分不清楚按辈分该怎么称呼,碰到的时候我就跟他们笑笑,然后说“出去啊”什么的话语,算是打招呼。人家也不会计较你叫了他什么,有时候他们看到我,也会先跟我打招呼,说“回来了”之类的话语。

其实,我的父母教我的这些事,都是他们日常自己在做的一些平常事,只是他们用语言告诉了我,还用行为影响了我。

父母教养 篇4

关于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蒙粤两地父母的相同之处是:两地父母都更多地看重教育的作用 (认同度都在85.3%以上) , 而比较忽视先天条件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两地父母都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认同度都在75.5%以上) , 但是都比较忽视家庭环境对于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可见, 两地多数父母都没有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而只重视教育对于幼儿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由此也可以看出, 两地大多数幼儿父母对于“教育”的理解是局限于狭义教育的, 而没有认识到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等教育生态、教育资源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之处是广东父母比内蒙父母更多地认同教育和先天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每项均高十个百分比左右, 并且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 两地父母在这两个题项上的认识分别具有显著差异 (Q10:X2=16.655a, P=.002;Q6:X2=19.024a, P=.001) 。对于幼儿发展的敏感期, 蒙粤两地多数幼儿父母都承认敏感期的存在, 并且都认为敏感期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两地父母对于敏感期的存在以及敏感期重要性的认识, 差异都不到5个百分点。

关于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两地幼儿父母对此的认同程度分别占总体的86.4%和92.5%, 其中内蒙父母比广东父母对此的认同比例低六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两地父母在这一题项上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 (Q23:X2=7.574a, P=.108) 。因此, 两地多数父母都承认幼儿之间存在个别差异, 两地父母对此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将幼儿父母所在的地区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发展观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内蒙的M±SD=26.83±3.80, 广东的M±SD=27.94±3.54, t=-4.062, P=.000。可见,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发展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1) 。综合描述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发展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二、蒙粤两地幼儿父母角色观的比较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对于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两个方面的认识, 基本上是一致的。两地绝大多数父母都认同其作为幼儿的抚养者、教育者、倾听者、指导者、引导者、榜样和玩伴的角色。其次, 两地父母都认识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认同程度分别是96.2%和96.4%。将幼儿父母所在的地区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角色观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内蒙的M±SD=34.27±3.54, 广东的M±SD=34.04±3.40, t=-.902, P=.367。可见,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角色观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综合描述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角色观没有显著差异。

三、蒙粤两地幼儿父母期望观的差异分析

关于父母对幼儿的期望程度方面,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对幼儿的期望都不是太高, 但是相比较而言, 内蒙父母对幼儿的期望低于广东父母。内蒙父母比广东父母对“我认为孩子还小, 自理能力差, 需要成人用心照料”这一题项的认同率几乎高13个百分点。

蒙粤两地父母对幼儿性格的期望是一致的, 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符合自己情况的分别在总体所占的比例为30.2%和32.4%。说明几乎三分之一的幼儿父母希望孩子屈服和顺从, 虽然占总体的比例没有过半, 但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幼儿学习方面的期望, 相同之处是两地幼儿父母都不大认同超前学习, 认同率都在44.0%以下, 有的题项上所占的比重更小;两地幼儿父母对幼儿将来的学历都没有太高的要求, 这可能幼儿当前的年龄有关, 学历问题还没有列入当前的考虑范畴。不同之处是, 相比较而言, 广东父母比内蒙父母对幼儿学习的期望强烈和紧迫一些。广东有较多的父母 (约多11个百分点) 要求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学会拼音和算术, 在“我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上的认同率高于内蒙父母11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两地父母分别在Q44和Q49上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Q44:X2=22.159a, P=.000;Q49:X2=30.573a, P=.000) 。对幼儿将来对家庭的贡献方面的期望, 相同之处是两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幼儿父母 (所占比重在63.4%以上) 抚养孩子是为了孩子能够为家争光和老有所养。不同之处是有较多的广东父母更希望孩子将来为家争光。在“为家争光”这一题项上广东父母比内蒙父母所占比重高将近9个百分点, 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两地父母在这一题项上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Q50:X2=9.714a, P=.046) 。将幼儿父母所在的地区作为分类变量, 幼儿父母的期望观作为因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内蒙的M±SD=29.03±5.00, 广东的M±SD=30.78±5.17, t=4.567, P=.000。可见,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期望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P<0.01) 。综合描述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来看, 蒙粤两地幼儿父母的期望观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四、蒙粤两地幼儿父母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父母教养 篇5

2013年03月27日 16:27 来源:中国早教网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分享到:更 多

有些父母常常对养育孩子抱有疑问:自己明明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爱,可孩子还是不领情,反而变得跟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不自信。这是为什么呢?专家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可是结果却恰好相反。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父母教养 篇6

Baumrind(Baumrind 1966)曾通过研究3至15岁的孩子的发育过程,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理论。该理论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与纵容型。纵容型的家长会对孩子予以赞许和积极的肯定,在作出各种决定的时候会告诉孩子原因。纵容型的家长把自己看做孩子的资源,反对主动干预孩子的当下的行为或者为他们规划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养育下长大的孩子很少做家务,并且不在意自己是否在别人眼里足够乖巧。这些孩子常常表现为自我控制较差,容易出现物质滥用的问题。与同龄人相比也更少关注成就。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有绝对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家庭强调服从、守秩序、遵循传统的重要性。这一类家长从来不和孩子协商或是讲道理,而是常常使用暴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他们强调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分担家务。这样的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可能表现的不够独立,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与其他两种养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在认知能力测验中得分较低。权威型的家长会使用向孩子阐述道理,并给孩子固定却不过于严苛的要求的方式。他们会向孩子说明具体的准则,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个性。相较于和孩子协商,这一类型的家长会更多的树立权威,积极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在这种养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显得更为独立,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强,责任心强,并且具有更好的合作能力。相比于其他两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测验得分也更高。

二、教养方式与学业表现

在我国,学业表现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话题。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毕业后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高校所需要的学习方式较中小学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大学生们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享有更多的自主性,拥有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自由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学业应付困难,常常出现多门功课难以通过,甚至无法毕业的状况。一些高校对此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要求辅导员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每学期将学业较差的学生的成绩单直接寄送到家中;由指定的学生干部对学业困难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或对拖欠学分较多的学生采取强制编级的政策,即留在原年级重读,直至修满一定的学分为止。但学校的努力仍然不能阻止学业困难的状况的发生。仍有很多学生因为无法跟上进度而选择退学,或是一直留级、不能毕业,直到被强制退学为止。许多学者对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业表现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父母通过过往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人生成就打下了重要的基础(Querido et al.,2002)。例如,权威型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业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在权威型家长的养育下长大的青少年在学习上有着更成功地表现(Simons and Conger,2002; Roche et al., 2007)。Durkin(1995)曾研究了权威型教养方式促进学业表现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长能够使孩子感到情绪平稳并具有自主性,同时为孩子的学校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权威型的家长能够向孩子解释他们行为的后果,使孩子明白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表现的原则、期望和目标。第三,权威性的家长能够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互动。对他们的学业提供支持和鼓励,告诉他们学业对于未来成就的重要性。同时,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和也和较差的学业表现有着显著的相关(Roche et al., 2007)。采用放纵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不加控制,在孩子做出重大决定时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对未来的成就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期望,因此这样的学生中普遍存在成就动机低、学业表现差的状况。

三、教养方式与校园生活适应

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越来越频发,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表现的非常关注。很多父母为了获知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情况,和辅导员保持频繁的联系。但近年的研究也表明,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可能会导致一些消极的后果(Nelson 2010;Hofer and Moore 2010),包括引发孩子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并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更难以坚持(Gibbs 2009)。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Erikson 1968),儿童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控制感和自主性,以应对不断增加的生活压力。父母的过度干预对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这一类孩子常常在学校中表现出不能控制的冲动行为(Grolnick et al. 2000)。使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对他们生活空间的入侵也会让这些孩子变得更不敢面对竞争、更难以应对生活的压力。Ryan and Deci(2001)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包括发展出良好的伴侣关系,对个体的成熟和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而在生活的早期得到来自父母的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的孩子学业成绩往往更好(Pomerantz et al. 2007),情绪更稳定,拥有更好的同伴关系。因此,在高校工作中,对父母态度的适当引导在思政工作中至關重要。如果能够阻止父母对学生的过度控制,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而获得对自己的能力的肯定,可能会对学生取得学业成就、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父母教养 篇7

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麦考比(E.E.Maccoby)和马丁(J.A.Martin)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父母的接纳/反应和命令/控制,前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接纳(或爱)的程度及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反应程度;后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命令、督促其完成。(1)麦考比和马丁在最早研究儿童教养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Baumrind)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上述两种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未参与型四种。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1 权威型

权威型父母,即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较灵敏、对孩子的命令或要求较高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并督促和帮助孩子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何要遵守一些规则、达到某些标准的原因。权威型父母并不是一味要求孩子的父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温情、耐心、爱的一面,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做出一定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民主的教养方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具备独立、积极的认知个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进行过长达十年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子女在认知能力方面超过其他教养类型父母的孩子,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更易形成乐观、自信、有责任感、自制能力强等优点。

1.2 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即对孩子要求很高,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灵敏度却很低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并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地、严格地遵从,却并不向孩子解释原因,这种强加标准和要求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另外,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反馈也大多不予关注,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时常惩罚和强迫孩子,而不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专制型的家长犹如一个“暴君”,在这种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暴政”之下,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意识逐渐萎缩,在认知过程中也易形成焦虑、自卑、畏缩等特点。

1.3 纵容型

纵容型父母,也叫溺爱型父母,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即爱的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都很高,对孩子的要求及控制却很少,甚至没有。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予孩子关爱,却时常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感受,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控制和监督。纵容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任性、依赖、冲动,缺乏自制力等特点。

1.4 未参与型

未参与型,也叫忽略型,就是一种对儿童发展不关心、不管是反应还是控制都较为缺乏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仅仅满足孩子基本的温饱需求,在情感上或其他方面很少给予孩子关爱,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也不倾听孩子的其他需求,表现出冷漠和随意的教养态度。研究发现,在忽略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差,具有攻击性、自私、责任感差、目标不明确等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专制型教养方式使儿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纵容型使儿童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和创新能力;未参与型让儿童在认知他人和社会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对外界怀有敌意,甚至惧怕、逃避。权威型教养方式相较其他类型来说对儿童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强、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等意识,在走上社会后,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2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1 做一个权威型父母

选择有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教养方式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做一个权威型父母,首先要明确的是“权威”并非一味强调父母的权力和对孩子的要求与控制,也强调对孩子的关怀和对孩子需求与内心的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了解了“权威型”的双重含义,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去积极实践。

首先,要对孩子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为其设定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实现这些目标,在巩固父母“权威”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忍耐力、创造力等等。

其次,在对孩子进行控制的同时,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在权威中不乏民主,在严厉中不乏温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要厉声呵斥,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是要需要遵从一定的准则和道理的。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行为榜样来直接影响孩子。

2.2 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要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及性格智力等的变化适当地调整和选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减少因教养方式的不当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外界的认知能力较低,父母要多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控制偏多,让他们对外界有整体的、良好的感知,并保持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勇气,养成其积极、主动地认知能力。

在上学之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逐渐变少,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独立面对更多陌生的环境和人,自行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这时父母要慢慢学会“放手”,减少一些强制性管教,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尊自强自制的意识和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性格及各种行为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其自主性更强,而此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为自主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于孩童时期更多地依赖父母,青少年的抽象思维更加成熟,能以更为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强也使得他们更为“叛逆”,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逐渐放松控制,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像以前一样凡事都过问,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总之,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要及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地,家长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奠定儿童健康成长基础的重要责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影响,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如何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调整教养方式,是当代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对儿童认知产生的不同影响,并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出发,对父母提出些许建议,以期为儿童认知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认知,影响

参考文献

父母教养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大学新生, 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问卷的施测时间为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初。调查人数为804人, 收回有效问卷数786份, 有效率为97.76%, 其中男409人, 女377人, 年龄最大24岁, 最小16岁, 平均18.56±1.10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资料采集, 集中作答, 当场回收问卷。采集的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包括: (1)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7].EMBU为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本, 由被试凭记忆中的印象对父母教养方式的66个项目分别进行评价, 采用1~4计分, 最终计算出11个分量表, 分别为FF1 (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FF2 (父亲惩罚、严厉) 、FF3 ( (父亲过分干涉) 、FF4 (父亲偏爱被试) 、FF5 (父亲拒绝、否认) 、FF6 (父亲过度保护) 、MF1 (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MF2 (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MF3 (母亲拒绝、否认) 、MF4 (母亲惩罚严厉) 、MF5 (母亲偏爱被试) 。

(2) 个性特征调查采用人格因素问卷 (16PF) , 可测评出1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人格因素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等) 。

(3) 自尊量表 (SES) [7], 采用由M.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 (SES) 1965年版.该问卷由10个问题构成, 分四级评分, 1表示非常符合, 2表示符合, 3表示不符合, 4表示很不符合, 总分范围是10-40分, 分值越高, 自尊程度越高, 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2。

(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7]:包括20个条目, 列出的是在工作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和不解的问题时, 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其中前12个条目属于积极应对维度 (PC) , 后8个条目属于消极应对维度 (NC) 。条目分值为0, 1, 2, 3, 共4个等级, 分别表示“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经常采取”。

(5) Levenson (1981) 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7], 该量表包括了心理控制的三个不同组成部分, 内控性 (I) 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 (P) 测量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 (C) 测量人们对机遇可以影响他的生活经历和事情的结果的相信程度。

2 结果

2.1 大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 (见表1)

注:**代表p<0.01或0.001 (以下相同)

由表1可见, 大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 除FF2、FF5、MF4外, 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大学生组因子分值均低于修订版中文组。表明大学生组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明显少于修订中文版组, 具体表现为父亲较少干涉、偏爱、过度保护被试, 母亲也较少干涉、拒绝、偏爱被试, 同时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相对低于修订中文版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是本样本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8], 还是我国家庭对子女温暖理解“普遍过多”, 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从父母的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全方位关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9]。

2.2 EMBU与16PF的相关

EMBU与16PF之间的相关表明:除偏爱被试 (FF4) 、拒绝否认 (MF5) 与16PF各因子无相关, 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MF1) 与大学生的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等个性因素成正相关, 而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成负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 (FF3) 仅与大学生的稳定性成负相关, 而母亲的过分干涉 (MF2) 与大学生的稳定性、自律性成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 (FF6) 与大学生的稳定性、自律性成负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 (FF2、MF4) , 拒绝、否认 (FF5、MF3) 与大学生的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等个性因素成负相关, 都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成正相关, 这与汪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0]。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心理控制感、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表明:FF4与各因子无相关关系,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自尊成显著正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与自尊成显著负相关, 但父母的过分干涉与自尊的负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这说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中, 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是阻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发现, 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FF1, MF1) 与积极维度成正相关, 与消极维度成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积极维度成负相关, 与消极维度成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仅与消极维度成正相关。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和MF1) 与内控性成显著正相关, 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成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 较少相信他人和机遇能够控制自己。父母的惩罚严厉 (FF2、MF4) 与内控性成负相关, 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成正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 (FF3) 、拒绝否认 (FF5) 、过度保护 (FF6) 与内控性相关不显著, 拒绝否认 (FF5) 、过度保护 (FF6) 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成正相关, 父亲的过分干涉 (FF3) 只与有势力的他人成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 (MF3) 与内控性成负相关, 仅有过分干涉 (MF2) 与内控性相关不显著, 母亲的拒绝否认 (MF3) 、过分干涉 (MF2) 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成正相关, 而母亲的偏爱被试 (MF5) 与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成正相关, 与机遇相关不显著。

2.4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各因素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分别以16PF、SES、IPC各因子为因变量, 以EMBU中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 对大学生的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自尊和内控性有正性影响, 对独立性、忧虑性、紧张性、他人、机遇和消极应对有负性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 (FF6) 对大学生的忧虑性、紧张性、他人、机遇和消极应对有正性影响, 对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和自尊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MF1) 对大学生的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幻想性、自尊和积极应对有正性影响, 对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拒绝否认 (MF3) 对大学生的怀疑性、紧张性、他人和消极应对有正性影响, 对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内控性和积极应对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惩罚严厉 (MF4) 对大学生的忧虑性有正性影响, 对敢为性和自尊有负性影响。

3 讨论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的相关分析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不良的教养方式越多, 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 则子女的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得分越低, 则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高;反之, 如果父母对子女采用良性的教养方式越多, 如理解、温暖、平等的态度, 则子女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得分越高, 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低。提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因素有关, 故父母应对子女采用良性的教养方式, 以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自尊成显著正相关, 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愈多, 子女大多会情绪积极、自信, 其自尊水平愈高, 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 甚至在他人面前进行指责、打骂, 会使子女感觉到被贬低和否认, 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与钱铭怡[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应付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心身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积极维度成显著的正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消极维度成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应付方式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心理控制源”[12]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 其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及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大量的研究证实, 外在控制性强的人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激性事件。而一个内控性强的人, 较积极地投身社会活动,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心理更健康。本研究发现,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内控性成正相关, 与他人和机遇成负相关。也就是说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 较少相信他人和机遇能够控制自己。而当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时, 则子女通常寄托于他人和机遇来解脱自己的困扰。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MF1) , 父亲的过度保护 (FF6) 、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 (MF3、MF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 (如个性、自尊、心理控制感、应对方式等) 影响最大, 它涉及到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自尊、内控性、他人、机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等因子。提示父母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 则子女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 控制感强, 常表现出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律严谨等特征, 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心理更健康;父母较多的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保护, 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 则子女具有较低水平的自尊, 控制感较差, 常表现出敏感多疑、情绪抑郁、焦虑、自律较差等特征, 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激性事件。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整体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有较好的预测效应。因此, 做父母的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以利于孩子健康发展;而其本人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应付方式,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不断提高心理控制和自尊水平, 积极主动地去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E.P.Sarafino, Health Psychology: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M].John Wiley&Sons Press, 1990, 73-81.

[2]Oyne J.C,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1991, (42) :401-405.

[3]M.Lefcourt et al, Locus of control as modifie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ors and moods[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 (41) :351–369, 357~369.

[4]Baumeister RF.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ed.New York:Plenium Press, 1993.

[5]黄树香.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 (5) :65~70.

[6]肖丽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6 (6) :40~44.

[7]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增订版) .161~164, 318~320, 122~124.332~334.

[8]钱铭怡.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1) :39~41.

[9]冯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62) :53~56.

[10]汪玲, 安爱华, 谭晖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 (4) :161~163

[11]钱铭怡, 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1998, 21 (6) :553~555.

父母教养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安徽省某综合性大学每个年级抽取30名学生, 男、女各半, 4个年级共计抽取本科生120名被试, 年龄为 (19.7±2.3) 岁。获有效问卷116份, 有效率为96.7%。

1.2 测量工具

1.2.1 自我和谐量表 (SCCS)

采用王登峰等1994年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 (SCCS) [7], 量表由35个题目组成, 包括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级评分, 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题目的得分之和, 量表总分是将“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记分, 再与另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2个分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 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高。该量表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的中文修订版[8], 共有66个题目,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由58个题目组成, 共有6个因子, 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由57个题目组成, 共有5个因子, 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该量表由被试独立完成, 回答“从不”记1分, “偶尔”记2分, “经常”记3分, “总是”记4分。

1.3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 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和谐情况

大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得分分别为 (45.95±8.14) , (46.15±5.56) , (16.95±3.78) 分,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2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父母教养方式

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父亲在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其中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 (17.84±5.19) 、“父亲过分干涉” (21.11±3.91) 、“父亲拒绝否认” (9.43±2.48) 显著高于女生 (15.75±5.20, 19.37±4.29, 8.12±2.37) (t=2.164, 2.281, 2.917, P值均<0.05) 。母亲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其中男生的“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得分 (36.59±5.71) 显著高于女生 (33.15±6.11) (t=3.099, P=0.004) 。

2.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城镇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53.80±6.29) 、“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35.68±5.76) 显著高于乡村学生 (51.52±3.24, 33.53±4.12) (t=2.578, 2.486, P值均<0.05) , “父亲惩罚严厉” (15.56±4.98) 得分显著低于乡村学生 (17.41±5.01) (t=-1.992, P=0.049) 。

2.2.3 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间差异的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上, 即父母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t=2.078, P=0.042) 。

2.3 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 除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外, 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其余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维度来看,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

从自我灵活性的维度来看,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从自我刻板性的维度来看, 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分保护、父母偏爱被试、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

2.4 自我和谐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状况的影响, 分别以“自我和谐总分”、“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为因变量, 使用逐步回归法 (stepwise) 对11种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见表3。

注:*P<0.05, **P<0.01。

从表3可以看出,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分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26.9%,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为17.8%,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为5.0%, 母亲偏爱被试为4.1%, 其余8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21.5%, 其中父亲过度保护为10.7%,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为10.8%,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灵活性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15.0%,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为8.1%,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为6.9%,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刻板性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18.7%, 其中父亲偏爱被试为12.6%, 父亲惩罚严厉为6.1%,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在大学生的自我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上, 独生子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罗薇等[9]的研究结果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 独生子女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从而使得独生子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悦纳的程度都相对较高。而本次调查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家庭内部角色定位的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确实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体现在性别差异, 城乡差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 差异集中体现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维度上。而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势必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自我和谐水平[10]。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相关分析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大学生自我和谐有着密切关系, 这与初中生群体中得出的结论[11,12]一致。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有显著预测力;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够较好地预测自我灵活性程度;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刻板性程度有显著预测力;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水平有显著预测力。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非常重要[13]。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表现为尊重理解孩子, 注重与孩子的交流,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其心理的和谐发展[14];相反, 父亲惩罚严厉表现为对孩子的强制性约束和控制, 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缺乏信心, 导致自我和谐水平较低;父亲过度保护和父母偏爱被试表现为对孩子的宠爱和溺爱, 这些一定程度上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霸道的不良品质, 对其健康人格形成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选取安徽某高校学生116名作为被试, 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自我和谐量表 (SCCS) 进行测试, 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水平有显著预测力。结论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父母教养 篇10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民办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无记名方式个别施测,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53份, 有效率90.7%。独生子女68人, 男生43人, 女生25人, 从非独生子女385份中随机抽取68人, 男生43人, 女生25人作为对比组。

1.2 测量工具

(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

(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中文修订版。

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由岳冬梅等1993年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包括66个条目, 6个父亲因子 (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 和5个母亲因子 (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由于主要研究对象为独生子女, 分析时去除了父母偏爱2因子。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EMBU对被试年龄有一定要求, 岳冬梅等在修订时选用的被试平均年龄为19.5岁。此次被试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 较好的拟合了量表对被试年龄的要求。

量表采用Likert四点计分方式, “从不”计1分, “偶尔”计2分, “经常”计3分, “总是”计4分, 将各因子所含条目得分相加, 即为各因子总分, 得分越高, 表明父母教养子女在这个方面的程度越深。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for word软件包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主要的分析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对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 (t=2.11, p=0.036) 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其余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2.2.1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对独生子组 (43人) 和非独生子组 (43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在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2.2 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对独生女 (25人) 与非独生女 (25人) 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独生女家庭在父亲惩罚、严厉 (F2) (t=2.44, p=0.018) 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 (m2) (t=2.41, p=0.020) 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女家庭, 独生女父亲对女儿更多惩罚、更严厉, 而母亲却过度保护。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3 城乡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2.3.1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对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 (38人) 与非独生子女 (14人) 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3.2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对来自农村的独生子女 (30人) 与非独生子女 (54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我们家庭经济状况区分为富裕 (总收入3.5万元以上) 、一般 (年收入1.5-3.5万元) 和贫困 (年收入1.5万元以下) 三个层次, 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为富裕, 人均月收入2000-5000元为一般, 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为贫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1 富裕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征

对家庭富裕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 独生子女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组 (t=2.40, p=0.025) 。其余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2 经济一般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独生子女 (37人) 与非独生子女 (30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3 经济贫困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对家庭经济贫困的独生子女 (17人) 与非独生子女 (27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 家庭经济贫困的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组 (t=2.08, p=0.043) 。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总特点

此次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父亲对子女情感温暖、理解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郑立新 (2001) 等的研究有一致的地方。总体来说, 独生子女家庭采用了较有利的教养方式, 但两者差别不大。独生子女由父亲陪伴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多, 而父亲对唯一的孩子更加重视, 有耐心, 表现出较多的温情与理解。

3.2 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差异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父母教养方式没有差异, 独生女父亲惩罚、严厉, 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朱玉英 (1996) 等的研究也发现独生子与非独生子的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异, 但发现独生女父亲有过度保护倾向。1996年距今已有17年, 可能男孩十几年来在个性等方面变化速度较慢且性质一致, 而独生女却变化迅速, 且由原来的比较乖巧听话变为相当有个性, 父亲对女孩教养方式由过度保护变为惩罚、严厉。母亲过分保护乃母性使然, 尤其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

3.3 城乡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差别不大

居住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均无影响。朱玉英 (1996) 等的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感受到较多的母亲温暖、理解。可能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差别也逐步缩小。

3.4 家庭经济状况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有影响

富裕独生子女家庭父亲一般因为有经济实力和能力, 为子女安排和计划的比较具体, 经常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子女, 过多干涉子女的事情。经济贫困家庭的父亲往往会觉得自己在经济方面比母亲更亏欠子女, 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男人养家, 所以会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补偿。

摘要:为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对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经济一般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无差异, 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富裕和贫困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有差异。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DarlingN, Steinberg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nt[J].An integrative modle.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1993, 113:487-496.

[2]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61-164.

[3]郑立新, 彭金维, 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 2001, (3) :159-161.

父母教养 篇11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小学生;学习主动性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的特征概括。很多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在家庭成员互动交往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孩子,影响着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包括学习主动性这一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

自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婚姻家庭关系以来,父母的教养活动就开始存在并延续至今。但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研究却是近两百年的事。以往的研究者们通过种种研究手段,建构起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种种观点。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这一维度来看,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过度干涉型、严格奖惩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引导型。

1.过度干涉型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对待子女时,总是对孩子的行为诸多限制。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只需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指令。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没有主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严厉监管下进行学习,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将失去学习的自觉性。

2.严格奖惩型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总是以严格的奖惩作为掌控孩子行为的重要手段。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如果孩子考得好,学习提高快就给以孩子想要的奖励;如若孩子考得不好,就当众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这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不能正面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还会让孩子迷失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动机。

3.放任自流型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亲子关系淡漠。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对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以致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最终荒废了学业。

4.民主引导型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能够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以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对待学习问题上,民主引导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会给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学习氛围,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必要时,给以孩子科学的引导。这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具有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二、给家长的建议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诸多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笔者认为父母应该从转变家庭教养方式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1)父母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在相应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改变父母教养方式,首先应该革新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这就要求每位家长都应该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教育子女的实践活动,并根据子女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征来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以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自由全面发展。

(2)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应将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给孩子足够的信任,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专制性地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每天严厉监督着孩子的学习。一旦孩子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他各个方面的提高也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儿童树立好的学习榜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这将有利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4)多鼓励孩子,慎用惩罚。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因此需要家长给以他们细心的呵护。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对自我的评价。很多父母以成绩论英雄,孩子考得好,就给以奖励,到处炫耀;孩子考试考得不好,就当众批评甚至是惩罚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肯定,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学习上的成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5)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父母在指导孩子的学业问题上,要民主地对待孩子,不能过于专制蛮横,更不能动不动就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鼓励孩子自己进行探索学习。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娜.小学低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对策[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高德凰.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习自我监控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芳.基于家庭教育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4] 陆芳.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J].大众心理学,2008年04期

父母教养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包头市某小学全部在校825名学生 (年龄6~14岁) 为对象, 其中男生370名, 女生455名。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①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2]52-54。包括48个条目, 归纳为6个因子, 分别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②家庭环境量表 (FES-CV) [2]134-142。共90个条目, 包括10个家庭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2]161-167共66个条目, 包括父亲和母亲2个部分,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被试, 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 过干涉、过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

1.2.2 填写问卷

在专业人员的统一安排指导下, 由儿童及家长一同填写问卷, 其中Conners父母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由家长填写,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由儿童填写, 统一回收整理, 对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补填, 统一回收。此次共发放问卷825份, 回收825份, 有效率达100%。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开始前对专业人员及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 由专业人员逐班依次讲解填写方式及要求,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由班主任配合讲解生字, 但严格要求不能影响儿童的真实想法, 保证如实填写并当场回收整理问卷。

1.3 统计分析

以单因素相关分析中,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有相关性的多个因子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品行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 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儿童品行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而亲密度、组织性、娱乐性与儿童品行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1。

2.2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偏爱被试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而父亲偏爱被试、知识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2。

2.3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身障碍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呈正关联, 而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呈负关联, 见表3。

2.4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冲动多动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及父亲拒绝否认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见表4。

2.5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知识性、亲密度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5。

2.6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多动指数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与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呈正关联, 知识性、组织性与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6。

3 讨论

据WHO估计, 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 如不及时干预, 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同时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3]。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受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矛盾性、知识性、成功性的得分越高, 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可能越大。提示可能与家庭气氛紧张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造成儿童逆反心理, 进而出现较多品行问题有关, 而家庭组织性、娱乐性、亲密度得分越高, 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可能越低, 与报道[5]一致。提示家庭气氛越轻松, 父母关系越和睦, 对孩子正常行为的形成越有积极帮助。

对于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得分越高, 儿童越容易出现学习问题, 这些因素对于儿童的学习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均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父亲偏爱被试、家庭知识性对于儿童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父亲在家庭中常常扮演“大山”一样的角色, 因此父亲的偏爱鼓励对于孩子的影响常常是正性的。

儿童阶段是心身发育的重要时期, 而且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其态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若此阶段家庭气氛不和谐, 矛盾不断, 必然会使儿童心身的发育出现障碍, 而家庭气氛和谐亲密则使儿童的心身发展处于健康的环境。有文献报道, 家庭气氛可影响儿童的行为, 不良的家庭气氛、家庭矛盾大和暴力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6,7], 与本研究一致。

随着医学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8], 而儿童的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次研究提示, 家庭矛盾越大,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望越高, 常常使儿童陷于焦虑;而家庭知识性及家庭氛围的亲密性越好, 儿童产生焦虑的可能越小, 再次说明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矛盾性越大及父亲的拒绝否认, 常使儿童表现过多的冲动行为;儿童若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则会产生消极情绪, 做事鲁莽冲动, 不加考虑。研究结果提示,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越严重, 儿童多动倾向的可能性越大。有文献报道, 父母经常吵架, 责骂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患儿童多动症[9,10]。

上一篇:纤维蛋白量下一篇:装饰画中柱础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