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

2024-05-30

父母教养方式(通用12篇)

父母教养方式 篇1

摘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对4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法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简易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父亲拒绝、否认, 父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度保护对大学生消极应对有显著的影响。而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简易应对方式均无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简易应对方式,父亲,回归分析,大学生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都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2]。20世纪40年代起, 国内外学者就开始了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近年来, 父母教养方式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父母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 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应对是当人们处于应激情况下, 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应对方式作为个体适应环境、调节环境的主要内容, 更是直接受到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 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3]。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4]。因此,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大学生作为已经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父母教养方式的群体,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在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选取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90份, 剔除无效问卷, 共获得有效问卷436份, 有效回收率为87.2%。其中男生201人, 女生226人;大一168人 (38.5%) , 大二124人 (28.4%) , 大三144人 (33.0%) , 由于大四面临毕业, 没有作为被试;文科278人 (63.8%) , 理工科158人 (36.2%) ;城市97人 (22.2%) , 农村339人 (77.8%) 。

(二) 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

采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的经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5]。共11个因子,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被试, 拒绝、否认, 过度保护等6个因子。母亲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 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 偏爱被试等5个因子。各因子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 分半信度为0.50-0.91, 重测信度为0.58-0.82。实证效度较好。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

由解亚宁等编制[6], 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 (分量表) 组成, 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 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9、0.78。量表具有较高的构想效度和相关效度。

(三) 施测与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指导语, 当场收回,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简易应对方式基本情况

经统计分析, 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2.56) 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2.82) 都高于中间值 (2.50) 。其次是父亲过度保护 (2.12) 和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2.12) , 而父亲惩罚、严厉 (1.33) 和母亲惩罚、严厉 (1.30) 得分最低, 说明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多来自于父母对自己的温暖、理解, 但是又体现出过多的保护和干涉。大学生的积极应对 (1.96) 和消极应对 (1.41) 均高于中间值 (1.40) , 所以, 大学生在积极应对程度较高的同时, 也采取了较多的消极应对方式来应激。

(二)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相关

为了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 对其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r=0.189***) 、父亲惩罚、严厉 (r=0.137**) 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 (r=0.178***) 等3个因子均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即大学生体验到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程度越高, 越产生积极应对的行为方式。而除了父母情感温暖、理解2个因子, 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父亲惩罚、严厉 (r=0.184***) , 父亲过分干涉 (r=0.148**) , 父亲偏爱被试 (r=0.234***) , 父亲拒绝、否认 (r=0.250***) , 父亲过度保护 (r=0.248***) , 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r=0.208**) , 母亲拒绝、否认 (r=0.214***) , 母亲惩罚、严厉 (r=0.139**) , 母亲偏爱被试 (r=0.179***) 均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下同) 。

(三)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简易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简易应对方式的影响和预测力, 以积极应对为因变量,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 进行逐层回归分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这2个因子都进入了回归方程, 对积极应对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消极应对为因变量,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预测变量, 发现父亲拒绝、否认, 父亲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度保护等3个因子对消极应对都有显著的影响和预测力。由此可见, 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 父亲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的应对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与分析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动因, 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个体的行为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7]。研究发现, 大学生体验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以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为主, 其次为过度保护、过分干涉, 说明当今社会, 父母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较少的惩罚、严厉, 但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以及社会变迁的急剧, 导致父母对孩子体现出过多的保护和干涉, 大大小小的事情包揽甚至代为决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孩子成长发锻炼的机会, 独立面对事件、处理问题以及受挫能力降低。

同时, 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其中,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有利于孩子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拒绝、否定、偏爱、过分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方式则会较多地促使消极应对方式的产生, 即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积极肯定, 也就决定了个体应激方式的积极还是消极。此结果与中学生的相关研究一致[8]。进一步分析则发现,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更能预测个体的积极应对, 父亲偏爱被试, 父亲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度保护更能预测个体的消极应对方式, 即在整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中, 较之于母亲而言, 父亲对个体的影响更大。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中, 往往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本研究则证明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综合国外有关父亲作用的研究发现, 父亲与母亲的不同之处在于父亲更多地把孩子引向外在世界, 父亲是向孩子呈现外部世界的关键人物, 引导孩子对外界的兴趣和观察, 促使社会性的发展[9]。父亲作为儿童亲子关系中的“最重要他人”, 在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社会学认知、社会性行为中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父亲独特的男性行为方式态度和性别行为榜样是个体行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10]。其作用具体表现为: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11]。所以, 针对本研究中大学生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现状, 应发挥父亲和母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重视父亲的教养方式, 父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 从而促使个体健康和谐发展, 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 篇2

AThe Influence of Parents’Teaching M ethods to Children’s CognitiveLI Jiaya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Abstract As the enlightenment stag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the family and parents play 8,13.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Di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parents make a diference in the afection of children。S cognitive,it has become a gen―erally―discussed question tllat how to choose a proper teaching method and how to adjust it according to diferent growing stagesand characteristics ofchildren.This essay classifies the types of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for parents in howto promote children’S cognitive.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children’S cognitive;afection

父母教养方式 篇3

【摘 要】本文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对我校40个班级共计209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一类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问题,过度溺爱,不闻不问,极少陪伴,很少交流,态度粗暴等。文章根据调查结果,列出了问题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几种常见现象,提出了家长应自律自重,多陪伴孩子,冷静面对孩子错误,理性发现孩子优点的建议。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养方式;调查

一、问题提出

教育界常有人说:“5+2≤0”,意思就是学校教育5天的效果还抵不上周末两天学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为了探讨如何帮助家长改善对待问题学生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生观”,笔者对我校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调查对象是我校40个班级高一至高三的问题学生及学生的家长,学生共计209人,男生101人,女生108人。编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内容”的问卷,对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从被调查的209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名同学,以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从家庭基本状况,家庭学习氛围,家庭教育态度,家庭教育成效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家庭基本状况

从照顾人与子女关系,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家长兴趣爱好和家长年龄五个层面了解被调查学生家庭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年龄较轻,受访家长中,82.2%介于35—4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家长,精力旺盛,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基础,有能力养育好孩子。

2.家长受教育层次很低,初中学历高达78.9%,受到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为0。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改善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必须立足这个现实,从实际出发。

3.调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竟然有20.8%的问题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与父母接触很少,隔代抚养造成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2)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

从家庭学习环境营造,对待子女学习问题,家长与学校联系,父母是否有看书、读报习惯四个方面了解受调查学生家庭学习氛围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如下:

1.虽然大部分家长注意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但是对孩子的学业却不关心,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不犯事就好的家长,占了受访人数的66.9%,这跟他们当初送孩子到职业学校来的出发点是完全吻合的。

2.每天坚持或是经常坚持读书、看报的家长,在受访家长中,一个都没有。家长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关心外部世界。

(3)家长家庭教育状况

从孩子成绩不太好,父母态度如何,父母如何关心孩子,父母在家中是否为学生做了榜样,孩子不听话,父母怎么办和父母如何看待孩子进步五个方面了解了被调查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数据表明,家长重成绩轻德育现象明显,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

(4)家庭教育满意度

从“你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满意吗?”和“对孩子的教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两个层面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问题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不认同的,而父母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又苦于没有系统的指导,规范的引导。

三、几点建议

(一)直面问题,接纳孩子

家长对待问题学生,方法单一,缺乏理性。打骂是家常便饭,在得不到成效的情况下,父母急于求成,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父母急于去批判、去给孩子“定罪”的行为,除了把孩子的自尊伤害得体无完肤,与父母越来越对立,可能还极可能导致孩子心灵的扭曲。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愿意总被人批评。

(二)发现长处,引导孩子

成绩差,这个孩子便一无是处的观念根深蒂固存在于许许多多的父母脑海里。带着这样的观念,他们事事处处挑剔孩子,责问孩子,不给孩子辩解的余地。孩子在他们面前,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三)营造时间,陪伴孩子

工作忙,走不开成了很多家长推卸子女教育的首要借口。家长总是以工作繁忙为理由,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渐渐地就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当然,对于孩子一些过分的、无理的要求也要及时进行改正,并且说明道理,让孩子懂得那是错误的做法,只要父母选择一个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教育人系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上,必需取得家长的支持,否则,问题学生的状况很难得到扭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志谨.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

父母教养方式 篇4

一、研究方法及问卷

本研究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 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对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卧龙寺中学143名学生进行了测查, 以期探讨中学生防御方式的特点以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应付的方法, 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纠正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和行为, 促进学生有效、健康地发展。本文采用文献法, 问卷法, 访谈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 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

防御方式问卷 (DSQ) 共包括88个项目24个条目4个因子, 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不成熟防御机制到中间防御机制, 再到成熟防御机制。24个条目从属于4个因子:

因子1为不成熟防御机制, 包括投射, 被动攻击, 潜意显现, 抱怨, 幻想, 分裂, 退缩, 躯体化。

因子2为成熟防御机制, 包括升华, 压抑, 幽默。

因子3为中间型防御机制, 包括反作用形式, 解除, 制止, 回避, 理想化, 伴无能之全能, 隔离, 同一化, 否认, 交往倾向, 消耗倾向, 期望。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 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主要因素:情感温暖与理解 (EF1) 、惩罚严厉 (EF2) 、过度干涉 (EF3) 、偏爱被试 (EF4) 、拒绝否认 (EF5) 、过度保护 (EF6) 共包含58个条目;从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5个主要因素:情感温暖与理解 (EM1) 、过干涉和过保护 (EM2) 、拒绝否认 (EM3) 、惩罚严厉 (EM4) , 偏爱被试 (EM5) 共包含57个条目。

二、研究结论

(一) 不同性别学生防御方式的差异比较。

1. 在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 中间防御方式和成熟防御方式上, 男女生均无明显差异。

2.在不成熟防御方式上,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投射的防御方式, 女生比男生更多的采用退缩和躯体化的防御方式且差异显著。

3. 在中间型防御方式上,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反作用形成和消耗倾向的防御方式, 且差异显著, 而女生则比男生更多地采用期望和理想化的防御方式且性别差异显著。

(二) 不同年级学生防御方式的差异比较。

1.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上。

初一比初三学生更多地采用投射、被动攻击和退缩的防御方式, 高二比初三学生更多的采用被动攻击和退缩的防御方式, 且差异显著。

2. 在成熟的防御方式上。

高二比初一和初三学生更多地采用且差异显著, 并且通过表3平均数的不同可以得出:三个年级的学生呈现出随中学生的年级增长, 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的频率也越大的趋势。在升华的防御方式上, 初三和高二学生均比初一学生采用的几率大;而初一和高二学生比初三学生更多地采用压抑的防御方式;在幽默的防御方式采用上, 高二比初一学生使用的几率更大, 且均有显著差异。

3. 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上。

高二比初三学生更多地采用回避、隔离的防御方式, 初三比初一学生更多地采用隔离和交往倾向的防御方式, 初三比高二学生更多地采用交往倾向来适应环境, 而且均有显著差异。

(三) 中学生不同防御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成熟的防御方式有强相关, 但与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相关比较弱, 说明父母的情感温暖对于孩子成熟防御方式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惩罚严厉与孩子的不成熟的防御方式有强相关, 父母的拒绝否认和孩子的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也有高相关, 另外父母的偏爱因子和孩子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之间有强相关。母亲的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掩饰因子有强相关。

三、相关建议

第一, 中学生的防御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采用投射、反作用形成和消耗倾向, 女生和男生相比更多地采用退缩、躯体化、期望和理想化的防御方式, 这可能与不同的性别角色有关, 这也提示我们, 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 倾听, 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从而进行有效的引导, 同时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帮助孩子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培养健康的人格。

第二, 在初三和高二学生的教育上应减轻他们的升学压力, 在课余多开展一些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减压方式, 缓解他们的升学压力。在学生成熟防御方式的形成上, 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父母尤其要重视教养方式对于学生防御机制的影响, 父母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应多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但另外研究还发现, 中学生在掩饰因子上得分较低, 这表明中学生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向于成熟和稳定, 但他们在社会化程度上却表现出单纯和片面的特点。

第三, 由于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防御方式有强相关, 因此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应多采用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方式, 尽量减少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 从而培养孩子健康合理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培养健康的思维方式。

摘要:为了研究中学生防御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使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 中译本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 , 结果发现在三种防御方式的采用上, 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各个小的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在年级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且成熟防御机制差异极为显著 (P﹤0.05, P﹤0.01)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上, 初一的学生比初三和高二的学生更多地感受到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父母的情感温暖与中学生成熟的防御方式有显著相关, 而父母的拒绝否认与成熟的防御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 篇5

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是青少年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对青少年的行为、社会适应和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运用父母权威认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640名初一、初三和高二年级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而言,青少年对父母的权威较为认同,认为父母“可以”或“基本可以”对其行为作出规定,但不同年级与性别的青少年又表现出相对不同的特点.(2)与父亲权威相比,母亲权威更为青少年所认同,而且这种特点不随青少年年龄与性别的`变化而变化.(3)不同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知显著不同.

作 者:王美萍 Wang Meiping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651(2)分类号:B84关键词:青少年 父母权威 父母权威认知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 篇6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28-03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Rearing Styles),是指父母为使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所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使用的方法和具体的行动等相对稳定的行为的集合及其所营造出来的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对父母价值观、文化修养、教育态度等多方面的集中反映[1]。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5]。家庭教养对青少年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曾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关于家庭经济问题,家庭经济贫困的孩子自我和谐程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父母的拒绝和惩罚引起的。[15]

Pattersont,Baldwin发现,严厉惩罚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有容易出现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形成问题行为。[2]我国学者邹琴、李文虎研究发现,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相关,与自我和谐各个维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且父亲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与总体自我和谐的相关要高于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它们的相关,父亲和母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3]沈怡芳、蔡春岚等研究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家庭亲密、情感表达及娱乐性呈负相关,自我的刻板性与家庭成功性呈正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与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4]罗薇、戴晓阳研究表明,大学生家庭親密度与自我和谐有正相关。[6]王彦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家庭环境矛盾呈显著正相关。[1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上海某大学3个院系的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06份,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58人,女生329人;城市182人,乡村205人;独生子女140人,非独生子女247人;大一新生215人,大二、大三分别为105人和67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岳冬梅等人在1993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的父亲教养方式量表与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各有66题(每个量表均有8题不进行计分),是岳冬梅等人通过对39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初测和重测得到的,并被广泛作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工具。

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该量表由35个陈述句和相应的问题条目组成,包括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计算总分时先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在大学生中,可以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SCCS和EMBU的评定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得分见表1和表2。男女学生得分经t检验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得分越高,表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越多,而其他因子的得分越高,则表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越多。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惩罚严厉因子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对男生更加严厉,而对女生更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虽然偏爱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没有统计学显著性,但是男生分数均高于女生,说明父亲对男生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多,而对女生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多;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偏爱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女生分数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偏爱因子上,男生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表1父亲教养方式性别差异

注:* P<0.05**P<0.01***P<0.001,下同

表2母亲教养方式性别差异

2.2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关系

2.2.1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运用两变量之间的相关,分别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各个维度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自我和谐总分与父亲及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及母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因子、母亲的自情感温暖,母亲的过分干涉因子和偏爱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及偏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灵活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刻板性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及偏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2.2.2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因子、自我灵活性因子及自我刻板性因子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4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我和谐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及各维度的回归效应显著。可以解释自我和谐总分变异的21.9%,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变异的19.3%,自我灵活性变异的8.8%,自我刻板性变异的26%。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对男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父亲对儿子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各方面分数均高于女孩,母亲在女孩的情感温暖较多,而对惩罚严厉上得分较高,说明中国的父亲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不良教养行为,但对男孩也更加宠爱和保护,与前人研究相一致。母亲对女孩更加保护,给予更多情感温暖,对男孩要求更加严格,可能由于母亲认为女儿更好教养,并且感情细腻,需要更多感情上的照顾。父母亲的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的归因主效应显著。说明这些不良的教养方式与不良的归因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9]在不良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归因方式,往往把坏事情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普遍的,持久的、自我内部的原因,把成功和好事情归因于暂时的、局部的和外在的原因,长久持续地消极归因,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而产生消极的归因方式。

研究发现,父母亲的过多干涉和过保护与归因方式产生交互作用,说明过干涉和保护对男孩作用不大,对女孩作用明显,使女孩产生消极的归因方式。[14]虽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女孩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现象,而容易使男孩产生无助感,从而形成消极的归因,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参考文献

[1]Robert A. Wicklund:The fallacy of the private-public self-focused distinct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September 1987,55(3):491-523.

[2]Rick E. Ingram.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clinical disorders:review and a conceptual model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0.,107(2):156-176.

[3]Green,Jeffrey Constantine Sedikides,et al:Happy mood decreases self-focused attention [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3,42(1):147-157.

[4]Pyszczynski,T.,&Greenberg.Evidence for a depressive self-focusing styl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6,50:95-106.

[5]Rogers 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J].In KOCH,S(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cGraw Hill,1959:184-256.

[6]Naney Darling&Lawrenee Steinberg,Parenting Style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7]Frances F.Prevatt(2003).The contrbution of parenting practices in a risk and resiliency model of children's adjustment: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Nov.21,Proquest Psychology Journals 469-470.

[8]石彩虹.父母教養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69-70.

[9]陶莎、林磊.3—6岁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及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3期:40-60.

[10]王春莉、廖风林.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9月(20):35-37.

[11]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1994年第2卷第1期:19-22.

[12]王丽芳,阎克乐,王志波.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6月14卷6册.

[13]王蔓娜,刘金凤,韩凤玲.不同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的个性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58.

[14]张松.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6-158.

[1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137-146.

[16]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5月(6):81-93.

[17]杨云云等.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6期:152-155.

[18]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19]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5).

[20]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侯静,陈会昌.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

[2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23]岳冬梅,李鸣杲,金魁,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精神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第五期.97-100.

[24]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5]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7-21.

父母教养方式 篇7

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麦考比(E.E.Maccoby)和马丁(J.A.Martin)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父母的接纳/反应和命令/控制,前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接纳(或爱)的程度及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反应程度;后者是指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命令、督促其完成。(1)麦考比和马丁在最早研究儿童教养方式的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Baumrind)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上述两种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未参与型四种。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1 权威型

权威型父母,即对孩子需求的反应较灵敏、对孩子的命令或要求较高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目标,并督促和帮助孩子努力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向孩子解释为何要遵守一些规则、达到某些标准的原因。权威型父母并不是一味要求孩子的父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温情、耐心、爱的一面,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做出一定的回应。这是一种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民主的教养方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具备独立、积极的认知个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林德曾进行过长达十年的研究,通过实验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子女在认知能力方面超过其他教养类型父母的孩子,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更易形成乐观、自信、有责任感、自制能力强等优点。

1.2 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即对孩子要求很高,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灵敏度却很低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并期望孩子能够无条件地、严格地遵从,却并不向孩子解释原因,这种强加标准和要求的方式,严重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另外,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反馈也大多不予关注,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时常惩罚和强迫孩子,而不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专制型的家长犹如一个“暴君”,在这种过分强调父母权威的“暴政”之下,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独立意识逐渐萎缩,在认知过程中也易形成焦虑、自卑、畏缩等特点。

1.3 纵容型

纵容型父母,也叫溺爱型父母,这一类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即爱的程度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反应程度都很高,对孩子的要求及控制却很少,甚至没有。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予孩子关爱,却时常让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冲动和感受,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控制和监督。纵容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任性、依赖、冲动,缺乏自制力等特点。

1.4 未参与型

未参与型,也叫忽略型,就是一种对儿童发展不关心、不管是反应还是控制都较为缺乏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仅仅满足孩子基本的温饱需求,在情感上或其他方面很少给予孩子关爱,既不对孩子提出要求,也不倾听孩子的其他需求,表现出冷漠和随意的教养态度。研究发现,在忽略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差,具有攻击性、自私、责任感差、目标不明确等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专制型教养方式使儿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纵容型使儿童任性冲动、缺乏自制力和创新能力;未参与型让儿童在认知他人和社会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对外界怀有敌意,甚至惧怕、逃避。权威型教养方式相较其他类型来说对儿童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表现出较高的自尊自强、独立自主、责任担当等意识,在走上社会后,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2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1 做一个权威型父母

选择有利于孩子认知发展的教养方式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做一个权威型父母,首先要明确的是“权威”并非一味强调父母的权力和对孩子的要求与控制,也强调对孩子的关怀和对孩子需求与内心的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民主的教养方式。了解了“权威型”的双重含义,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去积极实践。

首先,要对孩子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为其设定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实现这些目标,在巩固父母“权威”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忍耐力、创造力等等。

其次,在对孩子进行控制的同时,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在权威中不乏民主,在严厉中不乏温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要厉声呵斥,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都是要需要遵从一定的准则和道理的。

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行为榜样来直接影响孩子。

2.2 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要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及性格智力等的变化适当地调整和选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这样才能减少因教养方式的不当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在幼儿阶段,儿童对外界的认知能力较低,父母要多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控制偏多,让他们对外界有整体的、良好的感知,并保持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勇气,养成其积极、主动地认知能力。

在上学之后,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逐渐变少,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独立面对更多陌生的环境和人,自行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这时父母要慢慢学会“放手”,减少一些强制性管教,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尊自强自制的意识和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性格及各种行为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其自主性更强,而此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为自主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于孩童时期更多地依赖父母,青少年的抽象思维更加成熟,能以更为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强也使得他们更为“叛逆”,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逐渐放松控制,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像以前一样凡事都过问,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总之,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要及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地,家长作为儿童教育的启蒙老师,承担着奠定儿童健康成长基础的重要责任。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影响,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如何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调整教养方式,是当代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对儿童认知产生的不同影响,并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出发,对父母提出些许建议,以期为儿童认知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认知,影响

参考文献

父母教养方式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大学新生, 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问卷的施测时间为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初。调查人数为804人, 收回有效问卷数786份, 有效率为97.76%, 其中男409人, 女377人, 年龄最大24岁, 最小16岁, 平均18.56±1.10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资料采集, 集中作答, 当场回收问卷。采集的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包括: (1) 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7].EMBU为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本, 由被试凭记忆中的印象对父母教养方式的66个项目分别进行评价, 采用1~4计分, 最终计算出11个分量表, 分别为FF1 (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FF2 (父亲惩罚、严厉) 、FF3 ( (父亲过分干涉) 、FF4 (父亲偏爱被试) 、FF5 (父亲拒绝、否认) 、FF6 (父亲过度保护) 、MF1 (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MF2 (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 、MF3 (母亲拒绝、否认) 、MF4 (母亲惩罚严厉) 、MF5 (母亲偏爱被试) 。

(2) 个性特征调查采用人格因素问卷 (16PF) , 可测评出1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人格因素 (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等) 。

(3) 自尊量表 (SES) [7], 采用由M.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 (SES) 1965年版.该问卷由10个问题构成, 分四级评分, 1表示非常符合, 2表示符合, 3表示不符合, 4表示很不符合, 总分范围是10-40分, 分值越高, 自尊程度越高, 该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2。

(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7]:包括20个条目, 列出的是在工作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和不解的问题时, 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其中前12个条目属于积极应对维度 (PC) , 后8个条目属于消极应对维度 (NC) 。条目分值为0, 1, 2, 3, 共4个等级, 分别表示“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经常采取”。

(5) Levenson (1981) 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7], 该量表包括了心理控制的三个不同组成部分, 内控性 (I) 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 (P) 测量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 (C) 测量人们对机遇可以影响他的生活经历和事情的结果的相信程度。

2 结果

2.1 大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 (见表1)

注:**代表p<0.01或0.001 (以下相同)

由表1可见, 大学生组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 除FF2、FF5、MF4外, 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大学生组因子分值均低于修订版中文组。表明大学生组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明显少于修订中文版组, 具体表现为父亲较少干涉、偏爱、过度保护被试, 母亲也较少干涉、拒绝、偏爱被试, 同时在情感温暖理解方面相对低于修订中文版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是本样本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8], 还是我国家庭对子女温暖理解“普遍过多”, 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就要求我们从父母的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全方位关注父母对子女的影响[9]。

2.2 EMBU与16PF的相关

EMBU与16PF之间的相关表明:除偏爱被试 (FF4) 、拒绝否认 (MF5) 与16PF各因子无相关, 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MF1) 与大学生的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等个性因素成正相关, 而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成负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 (FF3) 仅与大学生的稳定性成负相关, 而母亲的过分干涉 (MF2) 与大学生的稳定性、自律性成负相关;父亲的过度保护 (FF6) 与大学生的稳定性、自律性成负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 (FF2、MF4) , 拒绝、否认 (FF5、MF3) 与大学生的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等个性因素成负相关, 都与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等成正相关, 这与汪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0]。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心理控制感、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表明:FF4与各因子无相关关系,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自尊成显著正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与自尊成显著负相关, 但父母的过分干涉与自尊的负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这说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中, 惩罚严厉, 拒绝否认是阻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发现, 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FF1, MF1) 与积极维度成正相关, 与消极维度成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积极维度成负相关, 与消极维度成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仅与消极维度成正相关。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和MF1) 与内控性成显著正相关, 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成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 较少相信他人和机遇能够控制自己。父母的惩罚严厉 (FF2、MF4) 与内控性成负相关, 与有势力的他人、机遇成正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 (FF3) 、拒绝否认 (FF5) 、过度保护 (FF6) 与内控性相关不显著, 拒绝否认 (FF5) 、过度保护 (FF6) 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成正相关, 父亲的过分干涉 (FF3) 只与有势力的他人成正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 (MF3) 与内控性成负相关, 仅有过分干涉 (MF2) 与内控性相关不显著, 母亲的拒绝否认 (MF3) 、过分干涉 (MF2) 与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成正相关, 而母亲的偏爱被试 (MF5) 与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成正相关, 与机遇相关不显著。

2.4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各因素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分别以16PF、SES、IPC各因子为因变量, 以EMBU中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 对大学生的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自尊和内控性有正性影响, 对独立性、忧虑性、紧张性、他人、机遇和消极应对有负性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 (FF6) 对大学生的忧虑性、紧张性、他人、机遇和消极应对有正性影响, 对稳定性、敢为性、自律性和自尊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MF1) 对大学生的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幻想性、自尊和积极应对有正性影响, 对怀疑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拒绝否认 (MF3) 对大学生的怀疑性、紧张性、他人和消极应对有正性影响, 对稳定性、有恒性、自律性、内控性和积极应对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惩罚严厉 (MF4) 对大学生的忧虑性有正性影响, 对敢为性和自尊有负性影响。

3 讨论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的相关分析发现:父母对子女采用不良的教养方式越多, 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 则子女的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得分越低, 则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高;反之, 如果父母对子女采用良性的教养方式越多, 如理解、温暖、平等的态度, 则子女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得分越高, 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越低。提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因素有关, 故父母应对子女采用良性的教养方式, 以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自尊成显著正相关, 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愈多, 子女大多会情绪积极、自信, 其自尊水平愈高, 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 甚至在他人面前进行指责、打骂, 会使子女感觉到被贬低和否认, 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与钱铭怡[1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应付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 对心身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积极维度成显著的正相关, 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消极维度成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应付方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对应付方式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心理控制源”[12]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 其被认为是有关个人性格及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大量的研究证实, 外在控制性强的人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激性事件。而一个内控性强的人, 较积极地投身社会活动,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心理更健康。本研究发现,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内控性成正相关, 与他人和机遇成负相关。也就是说他们更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 较少相信他人和机遇能够控制自己。而当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时, 则子女通常寄托于他人和机遇来解脱自己的困扰。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FF1、MF1) , 父亲的过度保护 (FF6) 、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 (MF3、MF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 (如个性、自尊、心理控制感、应对方式等) 影响最大, 它涉及到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自尊、内控性、他人、机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等因子。提示父母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 则子女具有较高水平的自尊, 控制感强, 常表现出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律严谨等特征, 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中,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心理更健康;父母较多的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保护, 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 则子女具有较低水平的自尊, 控制感较差, 常表现出敏感多疑、情绪抑郁、焦虑、自律较差等特征, 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应激性事件。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整体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个性、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有较好的预测效应。因此, 做父母的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以利于孩子健康发展;而其本人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应付方式,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不断提高心理控制和自尊水平, 积极主动地去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E.P.Sarafino, Health Psychology: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M].John Wiley&Sons Press, 1990, 73-81.

[2]Oyne J.C,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1991, (42) :401-405.

[3]M.Lefcourt et al, Locus of control as modifie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essors and moods[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1, (41) :351–369, 357~369.

[4]Baumeister RF.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ed.New York:Plenium Press, 1993.

[5]黄树香.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0, 25 (5) :65~70.

[6]肖丽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6 (6) :40~44.

[7]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增订版) .161~164, 318~320, 122~124.332~334.

[8]钱铭怡.北京、宁夏两地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1) :39~41.

[9]冯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8 (62) :53~56.

[10]汪玲, 安爱华, 谭晖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4, 16 (4) :161~163

[11]钱铭怡, 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1998, 21 (6) :553~555.

父母教养方式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安徽省某综合性大学每个年级抽取30名学生, 男、女各半, 4个年级共计抽取本科生120名被试, 年龄为 (19.7±2.3) 岁。获有效问卷116份, 有效率为96.7%。

1.2 测量工具

1.2.1 自我和谐量表 (SCCS)

采用王登峰等1994年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 (SCCS) [7], 量表由35个题目组成, 包括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量表采用5级评分, 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题目的得分之和, 量表总分是将“自我灵活性”分量表反向记分, 再与另外2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2个分量表得分越高, 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 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高。该量表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

1.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的中文修订版[8], 共有66个题目,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由58个题目组成, 共有6个因子, 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由57个题目组成, 共有5个因子, 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度干涉、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该量表由被试独立完成, 回答“从不”记1分, “偶尔”记2分, “经常”记3分, “总是”记4分。

1.3 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包, 统计方法主要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和谐情况

大学生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得分分别为 (45.95±8.14) , (46.15±5.56) , (16.95±3.78) 分,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性2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父母教养方式

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父亲在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 其中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 (17.84±5.19) 、“父亲过分干涉” (21.11±3.91) 、“父亲拒绝否认” (9.43±2.48) 显著高于女生 (15.75±5.20, 19.37±4.29, 8.12±2.37) (t=2.164, 2.281, 2.917, P值均<0.05) 。母亲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不同, 其中男生的“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得分 (36.59±5.71) 显著高于女生 (33.15±6.11) (t=3.099, P=0.004) 。

2.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城镇学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 (53.80±6.29) 、“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 (35.68±5.76) 显著高于乡村学生 (51.52±3.24, 33.53±4.12) (t=2.578, 2.486, P值均<0.05) , “父亲惩罚严厉” (15.56±4.98) 得分显著低于乡村学生 (17.41±5.01) (t=-1.992, P=0.049) 。

2.2.3 父母教养方式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间差异的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有所差异, 主要表现在“情感温暖与理解”维度上, 即父母给予独生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t=2.078, P=0.042) 。

2.3 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2显示, 除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外, 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其余因子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维度来看,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

从自我灵活性的维度来看, 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灵活性呈显著负相关。

从自我刻板性的维度来看, 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分保护、父母偏爱被试、父母拒绝否认与自我刻板性呈显著正相关。

2.4 自我和谐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状况的影响, 分别以“自我和谐总分”、“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为因变量, 使用逐步回归法 (stepwise) 对11种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见表3。

注:*P<0.05, **P<0.01。

从表3可以看出,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分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26.9%,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为17.8%,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为5.0%, 母亲偏爱被试为4.1%, 其余8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21.5%, 其中父亲过度保护为10.7%,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为10.8%,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灵活性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15.0%, 其中父亲惩罚严厉为8.1%,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为6.9%,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刻板性程度有重要影响, 联合解释变异量是18.7%, 其中父亲偏爱被试为12.6%, 父亲惩罚严厉为6.1%, 其余9种教养方式均未进入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在大学生的自我刻板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上, 独生子女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罗薇等[9]的研究结果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 独生子女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从而使得独生子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悦纳的程度都相对较高。而本次调查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家庭内部角色定位的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确实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 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体现在性别差异, 城乡差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 差异集中体现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维度上。而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势必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自我和谐水平[10]。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相关分析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的多数因子与大学生自我和谐有着密切关系, 这与初中生群体中得出的结论[11,12]一致。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有显著预测力;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能够较好地预测自我灵活性程度;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惩罚严厉对自我刻板性程度有显著预测力;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水平有显著预测力。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社会化进程非常重要[13]。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 表现为尊重理解孩子, 注重与孩子的交流,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促进其心理的和谐发展[14];相反, 父亲惩罚严厉表现为对孩子的强制性约束和控制, 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缺乏信心, 导致自我和谐水平较低;父亲过度保护和父母偏爱被试表现为对孩子的宠爱和溺爱, 这些一定程度上会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霸道的不良品质, 对其健康人格形成会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选取安徽某高校学生116名作为被试, 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和自我和谐量表 (SCCS) 进行测试, 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 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偏爱被试对自我和谐总水平有显著预测力。结论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父母教养方式 篇10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民办高校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无记名方式个别施测, 共发放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53份, 有效率90.7%。独生子女68人, 男生43人, 女生25人, 从非独生子女385份中随机抽取68人, 男生43人, 女生25人作为对比组。

1.2 测量工具

(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

(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中文修订版。

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由岳冬梅等1993年修订。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包括66个条目, 6个父亲因子 (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 和5个母亲因子 (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由于主要研究对象为独生子女, 分析时去除了父母偏爱2因子。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EMBU对被试年龄有一定要求, 岳冬梅等在修订时选用的被试平均年龄为19.5岁。此次被试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 较好的拟合了量表对被试年龄的要求。

量表采用Likert四点计分方式, “从不”计1分, “偶尔”计2分, “经常”计3分, “总是”计4分, 将各因子所含条目得分相加, 即为各因子总分, 得分越高, 表明父母教养子女在这个方面的程度越深。

1.3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for word软件包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主要的分析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2.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对独生子女组和非独生子女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 (t=2.11, p=0.036) 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其余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2.2.1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

对独生子组 (43人) 和非独生子组 (43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在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2.2 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

对独生女 (25人) 与非独生女 (25人) 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独生女家庭在父亲惩罚、严厉 (F2) (t=2.44, p=0.018) 和母亲过干涉、过保护 (m2) (t=2.41, p=0.020) 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女家庭, 独生女父亲对女儿更多惩罚、更严厉, 而母亲却过度保护。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3 城乡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2.3.1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对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 (38人) 与非独生子女 (14人) 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3.2 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对来自农村的独生子女 (30人) 与非独生子女 (54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我们家庭经济状况区分为富裕 (总收入3.5万元以上) 、一般 (年收入1.5-3.5万元) 和贫困 (年收入1.5万元以下) 三个层次, 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为富裕, 人均月收入2000-5000元为一般, 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下为贫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1 富裕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征

对家庭富裕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在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上, 独生子女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组 (t=2.40, p=0.025) 。其余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2 经济一般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对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独生子女 (37人) 与非独生子女 (30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

2.4.3 经济贫困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对家庭经济贫困的独生子女 (17人) 与非独生子女 (27人)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作t检验, 结果显示, 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 家庭经济贫困的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组 (t=2.08, p=0.043) 。其余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总特点

此次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父亲对子女情感温暖、理解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郑立新 (2001) 等的研究有一致的地方。总体来说, 独生子女家庭采用了较有利的教养方式, 但两者差别不大。独生子女由父亲陪伴的机会和时间比较多, 而父亲对唯一的孩子更加重视, 有耐心, 表现出较多的温情与理解。

3.2 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差异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父母教养方式没有差异, 独生女父亲惩罚、严厉, 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朱玉英 (1996) 等的研究也发现独生子与非独生子的父母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异, 但发现独生女父亲有过度保护倾向。1996年距今已有17年, 可能男孩十几年来在个性等方面变化速度较慢且性质一致, 而独生女却变化迅速, 且由原来的比较乖巧听话变为相当有个性, 父亲对女孩教养方式由过度保护变为惩罚、严厉。母亲过分保护乃母性使然, 尤其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

3.3 城乡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差别不大

居住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均无影响。朱玉英 (1996) 等的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感受到较多的母亲温暖、理解。可能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差别也逐步缩小。

3.4 家庭经济状况对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教养方式有影响

富裕独生子女家庭父亲一般因为有经济实力和能力, 为子女安排和计划的比较具体, 经常按自己的意愿要求子女, 过多干涉子女的事情。经济贫困家庭的父亲往往会觉得自己在经济方面比母亲更亏欠子女, 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男人养家, 所以会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补偿。

摘要:为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对在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显示,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经济一般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无差异, 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富裕和贫困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有差异。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DarlingN, Steinberg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nt[J].An integrative modle.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1993, 113:487-496.

[2]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61-164.

[3]郑立新, 彭金维, 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 2001, (3) :159-161.

父母教养方式 篇11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高中三年级 学业成绩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它是家庭影响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具有教育作用,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种家庭教育子女的风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代间继承性。它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定向的目标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重要的作用,是子女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成功的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子女人生成功的重要基石。

学业成绩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生平时学习活动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高三学生高考成绩就是最好的体现其学业成绩的最好形式。

高三的学生处于成年的初级阶段,身心发展已经十分接近成年。对于研究父母教养方式高中学生是较好的阶段,而高三学生身处高考的压力之下,对其父母的教养方式的评价的研究就有重要的意义。父母对学生的教养不仅从教养方式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还通过教养风格上影响子女的个性风格[ ],影响其对生活、学习的态度和体验,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本研究重点分析父母的教养风格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并结合理论分析其中的原因。研究的结果可以为高三的父母如何教养子女提供有益指导,更可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广东省揭阳市某三所高中(一所示范性高中,两所非示范性高中)采用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问卷有效率96.57%。其中男生135人,女生203人;文科班生162人,理科班生176人;示范性高中学生218人,普通高中学生120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岳冬梅修订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共11个分量表,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两部分构成,其中母亲包含5个因子:温暖,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父亲包含6个因子:温暖,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 ]。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EMBU量表经长期使用具有很好的信都和效度,并适用于我国[ ]。

学业成绩采用高三学生最近一次市级统一摸底考试成绩,抽取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然后汇总成总分最后再折算为平均分。

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1.5进行所有的统计分析。具体适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对样本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上的差异

为检验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对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做了t检验。

表1 男女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比较(M±SD)

父母教养方式男女t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47.76±8.6249.82±9.39-3.03*336

严厉、惩罚20.97±4.5819.19±3.713.87***245.53

过度干涉19.50±3.4019.96±3.451.41336

偏爱被试8.84±2.359.84±3.25-3.07*333.69

拒绝、否认9.10±2.627.82±1.864.93***222.31

过度保护12.52±2.5512.42±1.700.34336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1.05±9.3353.56±9.86-2.34*336

过分干涉、过保护37.06±6.5735.49±5.602.27*255.14

拒绝、否认12.47±3.7911.32±3.142.92*250.03

惩罚、严厉12.63±3.5611.73±3.242.40336

偏爱被试9.34±2.619.64±2.95-0.95336

注:***p<0.001; **P<0.01; *p<0.05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高三学生父母在教养子女对于性别上存在有较大的差异。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不管来自父亲还是来自母亲男性子女相对于女性子女都较少;消极方面的教养方式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对于男性则较多,家庭中父亲更倾向于偏爱男被试。

3.2 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的t检验

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从学业成绩具有天然的区分,为了研究高低学业成绩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对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考试成绩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

表2示范性高中与普通高中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成绩的比较(M±SD)

示范性高中(N=218)非示范性高中(N=120)t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50.58±8.6246.11±9.384.41***336

严厉、惩罚19.69±3.9320.16±4.58-1.05336

过度干涉19.27±3.4119.01±3.480.67336

偏爱被试9.70±2.948.96±2.952.20*336

拒绝、否认8.20±2.058.57±2.64-1.35198.879

过度保护12.61±2.5612.19±2.781.42336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0.29±9.4749.40±9.384.56***336

过分干涉,过保护36.23±5.6235.92±5.780.45336

拒绝、否认11.33±3.1912.60±3.79-3.25**336

惩罚、严厉11.67±3.1212.85±3.75-2.91**336

过度偏爱9.75±2.839.10±2.772.06336

学业成绩99.15±12.3476.01±17.3012.37***183.58

注:***p<0.001; **P<0.01; *p<0.05

表2的结果表明,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学业成绩差别显著。示范性高中学生相对于非示范性高中学生其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上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对被试的偏爱因子的得分较高;而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相对于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其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的得分显著要低。

3.3 父母教养方式在出生顺序上的影响

为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在女子出生顺序上的差异,对不同出生顺序的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做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 父母教养方式在出生顺序上的差异(M±SD)

第1胎出生(N=111)第2胎出生(N=144)第3-5胎出生(N=83)F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48.29±9.1549.15±9.2849.68±8.930.582

严厉、惩罚20.44±4.6619.92±4.1219.02±3.442.82

过度干涉19.65±3.5619.26±3.5818.41±2.873.14*2

偏爱被试9.52±2.909.42±3.119.41±0.072

拒绝、否认8.53±2.478.42±2.427.91±1.842.02

过度保护12.43±2.5512.55±2.7012.36±2.690.162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2.05±10.4852.43±10.3053.46±9.400.522

分干涉、过保护36.05±6.0836.26±6.1335.99±5.940.072

拒绝、否认12.07±3.3511.87±3.6811.24±3.161.402

惩罚、严厉12.41±3.4312.13±3.5311.60±3.091.362

过度偏爱9.68±2.819.23±2.819.81±2.831.402

注:* P<0.05

从表3的结果来看,父亲在对多个子女的教养在过度干涉上存在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只存在第一胎的子女和第3-5胎出生的子女存在差异(平均数差异1.2286,标准误0.49595),长子或长女感受到更多的过度干涉。

3.4 住校和走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部分学校的高三学生采用了走读的方式,而更多的还是以住校为主。走读的学生每天都能于父母见面,而走读的学生一般只有到周末才能回家见父母。为了解住校学生和走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作了父母教养方式在住宿方式上的t检验。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在学生住校形式上的差异(M±SD)

住校(N=255)走读(N=83)tdf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50.18±8.7245.37±9.494.26***336

严厉、惩罚19.88±4.1819.84±4.210.07336

过度干涉19.21±3.3919.10±3.610.24336

偏爱被试9.65±2.908.80±3.102.26*336

拒绝、否认8.31±2.188.41±2.58-0.35122.21

过度保护12.48±2.5612.43±2.910.13336

母亲情感温暖、理解53.74±9.5048.94±9.534.00***336

分干涉,过保护36.11±5.7636.15±6.91-0.05336

拒绝、否认11.48±3.2612.70±3.90-2.80*336

惩罚、严厉11.86±3.3012.11±3.61-2.24*336

过度偏爱9.70±2.828.99±2.801.98*336

注:***p<0.001; **P<0.01; *p<0.05

表4的结果表明,住校的学生相比走读的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其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走读的学生,而母亲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和过度偏爱因子得分相反。

3.5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

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因变量,以学业成绩为预测变量,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

表5 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逐步回归分析

被预测变量预测变量BetatPRR2F

学业

成绩母亲拒绝、否认-0.229-4.0270.0000.2590.06710.419

父亲偏爱被试0.7520.120.035

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分数越高,学业成绩越低;父亲偏爱被试分数越高,学生分数越高。

4 讨论

4.1 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及启示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女生而言,父亲对男生更少表现出情感温暖和理解,而且更加严厉,不满意男生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表现出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教养方式而父亲相仿,相对于女生对男生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有过分干涉的倾向且不接受男生取得的成绩。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对男性子女期望高因此对其要求同时也比较高,而且更加严厉,如果达不到其期望便会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于女性子女由于期望不高反而有更好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对于其学业成绩表现了较多的宽容。而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理解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基础之一[ ]。近年来女性高考状元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在出生顺序上,在多个子女(两个子女以上)的家庭里,父亲对第一个出生的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干涉其生活和学习。同样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的家庭父亲的对长子长女赋予的期望和其他子女高,希望其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个因素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学生的住宿方式上,相对于走读的学生住校的学生其父母的教养方式上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有偏爱被试的倾向。父亲的过度偏爱在高三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被认为是父亲对其积极的支持和肯定,从而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而相对于住校的学生,走读的学生感受到更多来自母亲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还有过度偏爱。高三的学生要应对高考压力,因此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对高三学生更加关注,相对于住校的学生,走读的学生每天都回家,父母对其关注便有了每天能够面对的对象。这个关注就表现在一方面更多的照顾子女的起居,关注其饮食,从而造成了对学生的偏爱;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其学业成绩更加关注,对其有更高的要求,表现在拒绝和否认学生的成绩,对其学习的态度变得更加严厉。这种教养方式从容易造成学生对自身的混乱。这个研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表现出某些分工,在对待走读的学生父亲表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及偏爱被试,也就是在感情给予关注,而母亲则表现出除过度照顾其生活外还对其学习进行干预,更加严厉,更高的要求。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也提示了所调查的家庭中对子女的教养是以母亲为主,父亲表现得比较漠视。

4.2 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这个差异可以看出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非示范性高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示范性高中父母所采取积极情感方面的因素(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明显高于非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而负向的消极情感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这个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示范性高中的父母在对其子女的教养上因其学业成绩较好而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示范性高中的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风格是更倾向于给与积极的情感上的支持。而非示范性高中学生的学生教养方式中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严厉、惩罚因子显著高于示范性高中则表明了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对于他们没有带来积极的教育效果。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偏爱因子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这与钱珍[ ]的研究相符合,父母教养方式是通过学生的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母亲的拒绝、否则往往造成学生的低自尊,进而影响其学业的成绩。而父亲的偏爱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表明了父亲支持在高三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可能父亲的积极关心能够更多被学生感知为其学习的价值。

综合以上的材料,本研究认为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地区文化因素。在性别上存在的差异、出生顺序上存在差异和学生住宿形式上存在差异,表明了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上的特点,这个为现在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提供反思,也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对个体心理辅导提供参考。对于高三的父母来说,要尽量的避免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给孩子带来过高的要求,这个期望所带来的要求往往是在无意中造成的,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自己无意表现出的态度上,特别是对于男性子女、多个子女中的老大还有经常能够回家的走读学生。要从孩子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子女的成长,用平常心态看待在读高三的孩子。而对于学校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可以依照本研究的结果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时候对不同的群体采用相应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气质特点,对于压力过大的群体如走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干预,还可以根据其压力的特点采用小团体的形式有针对性调整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的认知方式,达到加强分类引导和提高辅导方向,从而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5 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包头市某小学全部在校825名学生 (年龄6~14岁) 为对象, 其中男生370名, 女生455名。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①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2]52-54。包括48个条目, 归纳为6个因子, 分别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②家庭环境量表 (FES-CV) [2]134-142。共90个条目, 包括10个家庭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2]161-167共66个条目, 包括父亲和母亲2个部分,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被试, 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 过干涉、过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

1.2.2 填写问卷

在专业人员的统一安排指导下, 由儿童及家长一同填写问卷, 其中Conners父母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由家长填写,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由儿童填写, 统一回收整理, 对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补填, 统一回收。此次共发放问卷825份, 回收825份, 有效率达100%。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开始前对专业人员及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 由专业人员逐班依次讲解填写方式及要求,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由班主任配合讲解生字, 但严格要求不能影响儿童的真实想法, 保证如实填写并当场回收整理问卷。

1.3 统计分析

以单因素相关分析中,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有相关性的多个因子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品行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 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儿童品行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而亲密度、组织性、娱乐性与儿童品行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1。

2.2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偏爱被试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而父亲偏爱被试、知识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2。

2.3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身障碍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呈正关联, 而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呈负关联, 见表3。

2.4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冲动多动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及父亲拒绝否认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见表4。

2.5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知识性、亲密度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5。

2.6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多动指数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与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呈正关联, 知识性、组织性与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6。

3 讨论

据WHO估计, 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 如不及时干预, 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同时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3]。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受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矛盾性、知识性、成功性的得分越高, 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可能越大。提示可能与家庭气氛紧张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造成儿童逆反心理, 进而出现较多品行问题有关, 而家庭组织性、娱乐性、亲密度得分越高, 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可能越低, 与报道[5]一致。提示家庭气氛越轻松, 父母关系越和睦, 对孩子正常行为的形成越有积极帮助。

对于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得分越高, 儿童越容易出现学习问题, 这些因素对于儿童的学习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均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父亲偏爱被试、家庭知识性对于儿童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父亲在家庭中常常扮演“大山”一样的角色, 因此父亲的偏爱鼓励对于孩子的影响常常是正性的。

儿童阶段是心身发育的重要时期, 而且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其态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若此阶段家庭气氛不和谐, 矛盾不断, 必然会使儿童心身的发育出现障碍, 而家庭气氛和谐亲密则使儿童的心身发展处于健康的环境。有文献报道, 家庭气氛可影响儿童的行为, 不良的家庭气氛、家庭矛盾大和暴力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6,7], 与本研究一致。

随着医学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8], 而儿童的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次研究提示, 家庭矛盾越大,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望越高, 常常使儿童陷于焦虑;而家庭知识性及家庭氛围的亲密性越好, 儿童产生焦虑的可能越小, 再次说明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矛盾性越大及父亲的拒绝否认, 常使儿童表现过多的冲动行为;儿童若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则会产生消极情绪, 做事鲁莽冲动, 不加考虑。研究结果提示,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越严重, 儿童多动倾向的可能性越大。有文献报道, 父母经常吵架, 责骂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患儿童多动症[9,10]。

上一篇:真空泵选型下一篇:繁殖母猪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