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计划

2024-08-14

招生计划(精选12篇)

招生计划 篇1

本文所要探讨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安排问题, 是指一所学校在年度招生总量 (或称“招生计划”, 也称“招生规模”) 确定的情况下, 如何合理安排这一总量, 即总计划如何分配的问题。

跨省招生计划的安排

在安排跨省招生计划时, 首先, 要了解该省对外省高校招生计划的政策, 不同的省份对跨省招生计划有不同的要求。前几年大多数省份都采取对等招生的办法安排计划, 从2004年开始, 有的省份 (如浙江、江苏) 采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汇总的形式, 在征得生源省份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统一安排跨省招生计划。此外, 各省均要求当地高校在保证高等教育努力满足本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 有控制地安排面向外省的招生计划, 同时限制甚至不准办学条件欠佳的学校招生。

其次, 在安排跨省招生计划时, 还要了解该省的招生政策与办法, 这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录取的批次问题。高职高专的招生批次在民办本科之后, 有的省份还将其细分成第一、第二两个批次, 大多数省份让招生院校自行决定在具体哪一批次。一些知名度较高、地域优势明显、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安排在前一批次招生能招到质量好的学生, 但有许多高分考生在被高职高专录取后又选择了复读, 这样报到率就成问题了。二是录取方式问题。在正常志愿录取结束后, 不少省份采用了补报志愿的方式, 这对于招生院校顺利完成招生计划非常有利。相反, 有的省份没有补报志愿的环节, 而是在录取结束后采取仅对本省院校实行补录的政策, 到这些省份招生, 要完成计划存在一定的风险。

再次, 要考虑安排什么专业到外省招生。一个学校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 不可能所有的专业都到外省招生。具体来说, 一是要安排全国或全省重点 (示范) 专业, 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安排本省就业前景好、对生源地考生有吸引力的专业;三是安排特色明显的专业;四是安排一些新兴专业或本省较冷门的专业。

最后, 到外省招生总的原则是宜少不宜多。如果是第一次到某省招生, 在对该省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 试探性地安排10~20个指标就可以了, 最多不要超过30个。其理由是: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因此, 大部分招生计划应该放在当地 (本省) 。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即使在省内很有影响, 在外省也不一定有知名度, 因此, 大多数高职院校省外招生不如省内, 特别是在报到率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在总计划呈刚性的情况下, 如果将过多的招生放在省外, 势必会影响整个招生计划的完成 (本省高职院校资源丰富而生源较少的情况例外) 。

普高生与“三校生”招生计划的安排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普高生, 二是“三校生” (含五年制) 。面向普高生招生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文科和理科两个科类 (艺兼文、理, 体兼文、理) , 而面向“三校生”招生则复杂得多。从本质上讲, 面向“三校生”招生是对口招生, 适应面非常窄;面向普高生招生只分文、理两类, 适应性比“三校生”宽得多。因此, 高职院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 要认真研究哪些专业面向普高生, 哪些专业面向“三校生”, 具体到某一个专业, 还要研究普高生招多少、“三校生”招多少的问题。近几年来, 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处理好, 以致在面向“三校生”招生时, 由于一些类别生源与计划倒挂, 或所招专业与“三校生”所学专业不对口, 无法完成招生计划, 造成资源浪费, 影响了整个招生工作。在2006年的招生工作中, 仍可看到一些不合理的安排, 如有的高职院校把图形图像制作、通信系统运行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面向“三校生”财会类招生;有的高职院校把物业管理、文秘、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业面向“三校生”外贸类招生等。

不同的高职专业对生源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有的专业适合面向普高生招生, 有的专业适合面向“三校生”招生, 有的专业无论面向“三校生”还是面向普高生都比较好招, 有的专业只能面向普高生。总之, 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都可以招普高生, 但有的专业不宜招“三校生”。

适合或只能招普高生的专业有: (1) 中职学校中没有对口的高职专业。 (2) 中职学校虽有对口专业, 但生源不多, 并且与兄弟院校相比缺乏优势 (特别是缺乏地域优势) 的专业。 (3) 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热门专业可优先考虑招普高生。只有把这些专业的大部分计划放在招普高生上, 才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 (据笔者分析, 热门专业的招生数与报考人数比例一般在1∶5左右) , 进而全面完成年度招生计划。如果热门专业招收“三校生”, 只会对所招专业计划的完成有好处, 对其他专业影响不大。 (4) 新专业或较冷门的专业。

适宜面向“三校生”招生的专业有: (1) 中职学校中生源丰富的专业, 如计算机类、财会类、文秘类、机械类等; (2) 一些操作性较强、技术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 如机械类、表演艺术类等; (3) 中职学校中有这类专业, 虽生源数量不多, 但生源比较固定, 并且普高生又不太愿意选择的专业, 如烹饪类、农艺类等; (4) 虽生源数量不多, 但生源比较固定, 且这些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优势专业, 如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建筑专业、警官类高职院校的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等。

需要指出的是, 现行的招生政策和录取办法有利于面向普高生招生, 而不利于面向“三校生”招生。第一, 普通高校招生生源充裕 (录取率达50%~70%) , 分数线划定也充分考虑了放弃志愿考生的比例;而“三校生”由于类别多, 各个类别之间生源数量相差很大, 多的超过万人, 少的只有几百人, 同一类别每年变化也较大, 一不小心, 个别类别就会出现计划数比生源数多的情况。第二, 普高考生可以填报比“三校生”更多的专业志愿, “三校生”最多只能填两个类别、四个专业志愿。第三, 普通高校招生采取反复几次补报志愿的措施, 而“三校生”招生大多没有补报的措施。第四, 普高考生的专业意识比“三校生”淡薄, 调剂余地大, “三校生”专业意识强, 调剂余地小。因此, 面向普高生招生一般不愁招不到学生, 而面向“三校生”招生每年总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个别专业不能完成计划。

由此可见, 面向普高生招生比面向“三校生”招生容易, 在安排普高生和“三校生”招生计划时, 应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 特别是在安排“三校生”招生计划时一定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进行科学论证, 不能有半点马虎。

文、理科专业安排与计划投放比例

文科、理科的概念在安排招生计划时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高考中的文科、理科, 即文科考生、理科考生;另一层是指文科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为了发挥招生计划的宏观调控与导向作用, 有的省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下达学校招生计划时, 会提出文科类专业与理科类专业的比例要求, 其出发点是适度控制文科类专业的招生规模, 学校按要求执行就是了, 本文不作讨论。本文要讨论的是什么专业应招文科考生, 什么专业应招理科考生, 如果是文理兼招的专业, 文科考生应招多少、理科考生应招多少等问题。

笔者认为, 除个别必须有物理、化学、生物基础的专业以外,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可以文、理兼招, 没有必要过分强调什么专业招文科考生、什么专业招理科考生的问题。这是因为, 高职教育要突出技能性、职业性, 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要强调学科性。同时, 文、理分科无非是高考的产物, 根据历年的统计, 第四、第五批次录取的考生没有明显的文科特长与理科特长的区别, 其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平均录取分均在及格线以下。因此, 一些工科类专业招文科类考生也未尝不可。

但是, 文科考生招多少、理科考生招多少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同一所学校常常会出现所招学生文科好、理科差或理科好、文科差的情况, 甚至理科投档分数线很高, 而文科生源不足, 或者文科投档分数线很高, 而理科生源不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除招生大小年的因素外, 其根本原因是文理科招生计划比例安排不当所致。那么, 如何安排文理科招生比例呢?首先, 要看本校历年文理科的招生情况, 如理科招生情况好就适当增加理科招生比例, 如文科好就适当增加文科招生比例。其次, 偏文科的专业以文科招生占60%~80%为好, 偏理科的专业以理科招生占60%~80%为好。

分专业招生计划的确定

目前, 不少学校对分专业招生计划的安排进行了改革, 有的已经按大类招生, 有的甚至按系 (分院) 招生。但不管怎样改革, 始终还是存在对总计划细分的问题。在细分过程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从学校层面来看, 有的学校为了能顺利完成招生任务, 容易招生的专业就多招一点, 反之就少招一点, 忽略了办学资源状况与今后的就业前景。二是从系 (分院) 的层面来看, 由于受分级管理中生均经费的影响, 会产生各系 (分院) 争招生计划的倾向。因此, 在确定分专业招生计划时, 必须坚持“三挂钩”原则: (1) 招生计划与就业挂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把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紧密围绕社会需求,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 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招生计划向社会急需专业倾斜, 适当调整长线专业招生数量。 (2) 招生计划与办学条件 (不同专业的办学资源) 挂钩。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把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学校对不同专业的经费投入及办学条件 (如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 结合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 对某一个专业的计划不能大起大落, 要保持每年招生量的相对稳定。 (3) 招生计划与学校发展大局挂钩。应把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学校总体办学思路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

招生计划 篇2

3.1 前期的市场调查,锁定服务中心周边学校××所,如果不能在校门口

设置咨询台进行定点宣传安排人员派发宣传单页。

3.2 根据可以进行定点宣传的学校数量,招聘兼职宣传人员,并开展兼职

宣传人员的培训。

3.3 初步建立兼职市场宣传咨询人员的工作制度。任命市场宣传人员小组

长,由组长进行任务的安排和情况汇报。

3.4 兼职宣传、咨询人员的工作职责的界定,宣传人员主要有两项主要职

责:1)发放宣传单页,向家长简单的介绍项目信息,2)收集信息,包括家长咨询的信息,不能当时应答的记录并反馈,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和宣传方式。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3.5 兼职宣传、咨询人员持续培训制度,每天收集来的家长反馈问题,不

好回答的,进行集中讨论或向总部求救,统一口径,以便让宣传、咨询人员第二天更有信心的地面对家长,提高效率和激情。4公开课、活动课准备

4.1 确定免费试听的课程,建议分为公开课和活动课两种,公开课针对某

个特定年龄段开展,对教师要求更高一些。活动课面向孩子年龄范围较大,实施起来也相对好开展。公开课无需具体讲授哪个级别的,只要能展示清华特色即可。通过游戏或小奖品等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公开课后也可以马上进行一场家长说明会(用汉语),针对刚才公开课中展示了哪些清华特色请进行介绍和说明,需注意的是此时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分开(学生可以单独安排到一个教室看动画片或者跟着老师做游戏等)

4.2 梳理活动流程: 市场人员收集的信息通过分类整理确定活动形式。如

果某个年级的学员足够多,能够适合针对某个年级,则选用公开课形式开展。如果分布比较分散,采用讲座活动形式。安排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注意服务中心统一形象宣传,给家长留下正规信赖的印象。针对活动当场犹豫不决的家长进行跟进。活动中务必要求家长填写活动调查反馈表,收集一手家长建议和需求,为后续活动提供经验。

附:宣传、咨询人员基本素养和岗位职责和工作方式方法

一、咨询员的基本素养与岗位职责

1.刻苦、敬业、守时、勤奋、好学、忠诚。

2.中专以上学历,普通话标准。

3.学校情况了如指掌,学校特色项目,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特别熟悉。4.语言表达、书面沟通有一定功底。

5.有一定心理承受力,能接受不同性格人的能力。

6.极大的兴趣和耐心,传教士般的热情和执著。

7.有高度洞察力,合理的知识结构,积极的工作心态。

8.做事既有方法又有效率。

9.谦虚并有责任心,懂和谐并有理想。

二、咨询的方式与种类

(一)在学校环境下的咨询方式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电话咨询:一般电话咨询,可视电话咨询,网上(QQ)咨询

2、来访咨询:听到、看到相关资讯后亲自来访,或约见咨询,会议,活动现场咨询。

3、书信咨询:以书信形式、手机短信形式、来函来信索取资料、电子邮件等形式咨询。

(二)咨询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

1、学校基本情况咨询(人员、校长、老师及教职员工、占地、学员数、开办时间、地点、规模及学校整体了解)

2、学习科目、学校特色培训项目。

3、学习效果、教学质量的咨询。

4、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的咨询。

5、活动内容、方式、结果的咨询。

6、报名时间、地点、收费标准、交费方式。

三、咨询方法与技巧

1、换位式:角色转变,站在咨询者的角度去咨询解答问题。比如说这位家长就想在什么时间,学什么特色项目,你就可以肯定她想的是对的,就应该这么做。

2、主动式:主动征求、询问,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这位家长,您孩子多大了?

3、探讨式:指引导需求者选择学习的科目、时间、地点、交费等项目。例如:你看这样好不好,这样你就可以少花一点,这样你就可以多学一点,这样你就又…

4、转换式:就是问长答短,问东答西,不正面回答问题,反而从侧面回答问题,找到咨询者的突破口,快速达成一致。

例:你这里都有什么班呀?回答是什么班并不重要,看你家孩子多大,需求学什么,适合学什么。

5、帮助式:直接帮助咨询者选择需求满足方式,让对方没有余地的服从于你的想法。

例:那你还是这样吧,我觉得这样比较合适,你看……,就这样吧。

6、建议式:提出几个可行方案供咨询者选择。比如:这样也可,那样也可,基本上是不可能了解你的底

7、拒绝式:客观、合理的说明,表示歉意的拒绝咨询者的目的,也就是说以退为进,关门的动作是以让他进来为目的。

8、直答式:直接回答问题,直接满足咨询者的需求,这样效果往往不好。

9、耐心细致:认认真真,全面地址的介绍情况,全面,无一漏网,娓娓道来。耐心是必要的,仔细是不必要的,因为咨询者不可能全部享用学校的全部服务,因此是没有用的。

10、最好的咨询方式式上述单项种两项三项互相组合交叉应用,基本上100%达到咨询者满意。

11、学会聆听:用心体会,感悟咨询人员的内心,确定需求,选择方法进行咨询。

12、回避风险:用敏锐的思维,合理的判断推测咨询人的意图,判断其咨询的真实目的,从而选择处理方式。

招生计划 篇3

“到2020年,使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对促进片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包括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等四个方面目标。”日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

为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片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扶贫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农业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日前已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教师到片区从教。研究制定教师到片区农村边远学校工作的奖励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对在片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优先在片区实施。同时,加大高等学校招生倾斜力度。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片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招生计划和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片区所在省(区、市)倾斜。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向片区中的民族地区倾斜。◆(靳晓燕 刘卓荣 《光明日报》 2013年9月18日)

招生计划 篇4

一、年度招生计划编制的内涵

高校年度招生计划实质上是指某高校某年度面向社会做出的一种招生人数的承诺, 它就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事业计划和来源计划两个方面。事业计划是指分专业的招生计划, 即高校在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内, 结合本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方面所制约的分院 (系) 分专业招生计划数。来源计划是指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即经教育部批准 (或备案) 的具有实施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 编制确定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 是高校招生方案及对社会招生承诺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一般所指的就是这个来源计划。

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的编制不是简单地将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配, 而是将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这三维数组进行最优地组合, 使社会、行业、地区、高校、考生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招生计划的编制不是孤立的过程, 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 影响招生计划编制的因素是多重的, 这其中既包含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外部因素, 也存在学校发展定位、就业质量、生源质量等内部因素, 只有充分地将内、外因素有机的结合, 才能制定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高生源质量的科学的招生计划。

二、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招生计划的目标

1. 引导高校提高质量,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按照高等教育从以外延增长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 高校编制年度招生计划的研究设计需要考虑到招生计划的宏观导向问题, 从整个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角度, 除了数量即规模的控制外, 还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招生计划的引导作用, 引导高等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更好地把握发展节奏, 更加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质量, 确保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发展。

2. 努力促进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与协调发展

为更多的适龄人口提供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是我国“十一五”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高校通过合理、科学地编制招生计划, 以便使更多的孩子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努力促进各地区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和协调发展。

3. 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在经济、社会、科技、产业乃至基础教育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因此高校在编制来源计划时应在科学、合理、公平的基础上, 考虑到不同地区的需要和重点, 满足各地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促进各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各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

4. 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科学、合理、高效地编制高校年度招生计划就是要以党的精神为根本指导,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 按照“以发展促公平”的原则, 加强对各地区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 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各地区生源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本年度高校的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通过科学地编制年度招生计划, 合理地分配年度新增计划, 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 改善高校招生的宏观管理, 探索新时期高校招生稳步发展的宏观调控新思路、新方法, 坚持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从大局出发, 确保国家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三、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编制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的编制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外部因素, 也存在内部因素, 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

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包括:师生比——反映高校教师数量的充足程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反映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反映高校基本设施的充足程度;生均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反映高校日常运行经费的充足程度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等。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办学条件则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 长期以来, 经常会运用办学条件指标来宏观监测各个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使得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因此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对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编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各地区的生源质量。

由于各个地区本身就存在着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并且各地区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差异会直接导致各个高校在不同地区招生生源质量的不同。例如:东南沿海城市的大部分考生在选择高校时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省份或城市, 因此各个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招考情况都不尽相同。对于生源好的省份, 报考人数多, 相对招生计划就会较多;对于生源相对不好的省份, 报考的人数少, 难以保证拥有充足的生源, 一志愿上线人数经常低于招生计划名额。这时高校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名额调整, 重新分配各个省份之间的招生名额, 从而达到招生计划的合理分配。

3. 高校还必须考虑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的协调与发展, 首先需要考虑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反映这一问题的最直接指标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的编制直接联系起来, 是实现我国及各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所确定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原则。

综上所述, 在考虑影响高校招生的因素时, 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体现公平的招生计划分配指标体系:

(1) 办学条件类指标

高等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投入水平直接影响着各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表明, 有关投入和办学条件的指标都直接或间接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相关, 符合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也与现行政策强调办学条件的重点和招生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2) 机会与公平类指标

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充分程度和公平的指标, 按照国际机构通用的口径, 为18-22岁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于缺乏各地区分年龄的学龄人口数据, 我们用高中阶段毕业生数这一指标来反映各地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

(3) 协调发展类指标

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不仅需要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挂钩, 还需考虑到现阶段我党、政府的方针政策。例如:08年开始试行“支援中西部部分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即有办学条件较好的省 (市) 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承担协作计划, 面向升学压力较大、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5个中西部省 (区) 招生。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各指标权重

在给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之后, 本文将提出一种合理赋予权重的方案。在确定所选指标体系权重时, 采用两次赋权法, 即分别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赋权。在三个一级指标中, 三个方面都对高等教育招生有着重要影响, 但对于普遍高校来说, 三个方面所占的比重会不尽相同, 因此三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确定为0.5、0.3和0.2。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和对高校招生所产生的影响, 对二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参照上述办法确定, 具体详见表1。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影响招生计划编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将影响招生计划编制的因素划分成了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构建了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编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并提出了一种普遍应用赋予权重的方案。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各个高校具体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因此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应用与相对应的权重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与相应权重, 从而形成完善的编制年度招生计划体系, 将是高校管理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编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提出将对于高校进一步推进招生考试研究, 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庆霞.影响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制定的因素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 16 (6) .

[2]赵小剑, 彭小川.科学编制高校招生计划的原则及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 2007.

[3]王凤兰, 张军伟, 安静.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编制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第四章 招生对象与招生计划 篇5

1.招生范围面向河南、甘肃、山东、河北、内蒙古。

2.招收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并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和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

第十四条 招生总计划4810人

第十五条 收费标准

执行河南省人民政府核定的最低收费标准

1.学费:文史类专业3300元/年·生,其中文秘专业(IT项目管理方向)是和湖北银河信息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除学费外另需交技能鉴定培训费5800元/年·生(企业收取);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含北京商 鲲教育控股集团订单培养,除学费外另需交技能培训费4800元/年·生(企业收取);空中乘务专业含北京中航天使教育集团订单培养,除学费外另需交技能培训费5400元/年·生(企业收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是和湖北银河信息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除学费外另需交高端课程置换费5800元/年·生(企业收取);电子商务专业含北京新迈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除学费外另需交技能培训费5000元/年·生(企业收取)。

2.理工类专业3600元/年·生,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方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方向)是和河南英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办学,除学费外每年需另交技能鉴定培训费6800元/年·生(企业收取)。

3.艺术类专业5600元/年·生,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含用户界面设计师校企联合培养,除学费外另需交技能鉴定培训费5500元/年·生(企业收取)。

4.住宿费:800元/年·生。(教室、宿舍均有暖气)

解决异地高考需打破计划招生 篇6

此前8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求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

口子正在逐步撕开。在这些方案中,均强调以学籍为主,辅以户籍、税收和社保等条件。其中,江苏方案被称为“最大方”的方案;河南方案“门槛”很低;广西方案则突出严防“高考移民”;唯有北上广三地方案被认为最为保守,招来一片质疑。

失望北京方案

“看到方案后,我大哭。”一直在努力推动异地高考的学生家长邵玲玲面对《中国新闻周刊》忍不住伤心地说。从2010年开始,邵玲玲和其他在北京的随迁子女家长,连续29个月到国家教育部信访,并募集签名10万余个,但现在她觉得“孩子没有了希望”。

根据北京所称的这一过渡方案,2013年开始,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自2014年起,可参加高等职业学校的考试录取;或可选择在京借考高考;或同等待遇报名参加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等教育、开放大学的考试录取。正式方案争取在2013年出台。

邵玲玲认为,北上广三地方案中,广东算最有诚意的,至少明确了2016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考;上海开放了部分,即达到积分的随迁子女可以参加高考。而北京限定在中职高职,未提高考。“北京完全是不想放开。这太让人失望了。”邵玲玲说。

就在北京方案公布的当天晚上,部分经常参加推动异地高考活动的家长,遭遇居住地派出所民警的“家访”,询问家长对北京方案是否满意。在过往所有推动异地高考的活动中,这些警察如影随形,家长们笑称已和“警察叔叔”成为朋友。

此前中共十八大闭幕后,新领导人的首场讲话,将教育放在民生问题的首位,曾让邵玲玲等人备感兴奋,以为希望就要来了。2012年12月1日,高考网上报名开始时,有在北京的随迁子女网上报名成功,这曾让这些家长们确信希望真的来临。

不过,很快被证明是网络系统出了问题。而后,报名的外地籍学生迫于学校压力,删除了网上报名信息。此时,居住在上海的15岁江西籍女孩占海特推动异地(中)高考和北京籍代表阿庆反对异地高考的故事出现在各大媒体。

期间,本地人和外地人关于异地高考的争论在网上升温至白热化程度。尽管有争议,外地籍家长们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如今北京方案的出台却让希望变成失望。评论员童大焕称:“对于异地高考,北上广等大都市关门死守,我已无言。”

北上广的难处

一如所料,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的异地高考方案最难令人满意。而三地作为外来人口的最大流入地,难处也显而易见。从方案来看,三地均根据承载力设置了放开的时间节点。

以广东省为例,方案将2013年、2014年、2016年作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方案同步要求各地市于2013年3月前出台异地中考政策,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北上广三地中,广东的压力最大。根据《羊城晚报》报道,2012年广东高考录取中一本录取率不足6%,远低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国倒数第十左右;中央部属院校的录取率仅2.49%,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但广东随迁子女的数量却高居全国第一。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果教育部不增加广东的招生计划名额,放开异地高考只会让广东考生读大学的机会直线下降,这将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尽管如此,广东依然明确在2016年彻底放开异地高考。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副主任线联平解释北京的难处有三个: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二是自2011年开始,随迁子女高峰期与本市户籍学龄人口高峰期叠加,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建设需要一个工作周期;三是京籍学生和非京籍学生利益难以平衡。

北京市某区教委的一位官员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从该区2002年至2011年出生人口表可以看出,该区人口出生数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近年的一个高峰期,达到了2003年的三倍之多。“这些孩子在2015年将陆续读小学,但目前小学数量明显不够。”

线联平也透露,到2014年,北京市小学一年级入学人口将由目前约10万人剧增到18万人左右,增长率高达80%。小学在校生总量将由目前的68万人左右增加到84万人左右,之后几年仍将呈持续增长趋势。

但是,中央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依然是按户籍划拨。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透露,有18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外省户籍学生在广东接受义务教育,而本应由户籍省区负责的教育经费却没有转移到广东。

线联平表示,北京市每年市级财政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非京户籍学生41.9万人,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40.9%,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比例达到74.7%。

打破计划招生机制

有媒体评论称,在全国人口大流动大迁徙背景下,在高考名额分配严重不公前提下,把异地高考限制权力下放给人口流入地政府,本身即是中央政府的失职。专家们均表示,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指望地方政府实行异地高考并不现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现有的计划招生体制本身就是建立在权利等级制基础之上,在资源配制、指标名额分配上,完全按照计划体制来实现的,不打破现有体制,不太可能实现完全彻底的公平和均衡。

储朝晖一直推崇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在他看来,解决异地高考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计划招生体制,实现高考录取机会的均等,建立专业的招生录取机制,而非完全通过行政权力来进行招生分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不宜将异地高考问题交给地方政府解决。他的观点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之下,全国高校、地方院校、民办院校都把招生指标分到各省市,自然地,这就成为各省户籍人口的高考“蛋糕”。重新划分蛋糕并非易事。“目前我国开放异地高考,矛盾集中在全国重点大学,有关高考公平的争议,也因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生指标配置不均衡而起”。

因此,熊丙奇的解决方案是:要跳出原有的利益框架,按照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重新理顺利益关系,建立新的招生考试模式。这才能摆脱目前的利益纠缠,即根据高等院校的举办者性质,按全国大学、地方院校、民办院校、高职高专分类处理。

招生计划 篇7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号),文件规定“自2012年起,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 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统称贫困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

免费医学生是“我国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 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的招生是国家专项计划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实践。

二、免费医学生培养现状对招生工作的反思

自2010年国家6部委联合下文开展培养免费医学生工作以来,全国各地方医学院校已经培养了5届学生,免费医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享有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在校期间助学金和奖学金方面予以倾斜;毕业后直接纳入编制,确保定向生到乡镇卫生院有编有岗;上级医院在选拔用人时,优先考虑定向生。在诸多优惠政策的倾斜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往往存在以下三方面现象:

1.免费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存在 “积极性不高 ”现象

部分学生认为入学时已经签订了就业协议, 毕业后有稳定工作,自己的大学在“保险箱”中度过,成绩好坏影响不大,学习态度有一定的松懈,学习目标不明确,直接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免费医学生的就业思想存在 “稳定性不强 ”现象

昆明医学院的学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免费医学生选择该专业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和就业原因, 分别占39%和30%;免费医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日标;79%的调查对象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长期、终身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观念淡薄,许多学生还没有树立长期扎根基层卫生的信念,这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卫生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三、免费医学生招生工作改进方向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出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甚至表现为找不到学习目标。从免费医学生的招生工作角度看,应该从招生宣传、生源结构等方面进行改进。

免费医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不仅是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在招生宣传工作中, 要将各地区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起纳入免费医学生的招生工作中, 使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就业及今后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参与到招生宣传工作中,这样才能使免费医学生的招收体现实践性、规划性和可持续性。

在免费医学生的生源方面,目前招生文件中只提到“主要是农村生源”,既然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同样回到基层, 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应该将这个因素作为首要影响因素进行统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源对基层环境更熟悉,也更了解,自然有更强的归属感,定向基层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更强, 有利于稳定专业思想和职业发展规划。

招生计划 篇8

网络计划技术实施大体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绘制网络图、通过计算找出关键路线、依优化方法调整网络及数据,使方案最优。

1绘制网络图

网络图是用箭线表示活动或者工序,用圆圈表示节点,每个节点既表示上道工序的结束,又表示下一道工序的开始。

绘制网络图遵循以下规则:(1)布局好起点和终点;(2)确定方向、时序、节点编码和工序编码;(3)明确紧前工序和紧后工序;(4)相邻的两点之间只能有一个弧图中不能有缺口或间断;(5) 可以平行作业和交叉作业。

2计算关键路线

计算关键路线涉及到的有以下概念和方法:( 1)作业时间,完成某一工序i → j所需要的时间,用Tij表示;(2)最早开始时间,工序最早可能开始的时间,用TijES表示;(3)最早结束时间, 工序最早可能结束的时间,用TijEF表示,它等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加上该工序的作业时间,即TijEF=TijES+Tij;(4)最迟结束时间,工序最迟必须结束的时间,用TijLF表示;(5)最迟开始时间,工序最迟必须开始的时间,用TijLS表示,它等于工序最迟结束时间减去该工序的作业时间,即TijLS=TijLF- Tij;(6)自由时差,指在不影响紧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的条件下,工序最早结束时间可以推迟的时间, 用TijFF表示,它等于紧后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与本工序最早结束时间的差,即TijFF=min(TjkES- TijEF);(7)总时差,指在不影响工程最早结束时间的条件下,工序最早开始(或结束)时间可以推迟的时间,用TijTF表示,它等于工序的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或最迟结束时间与最早结束时间)的差,即TijTF=TijLF- TijEF或者TijTF=TijLS- TjkES;(8)关键工序,总是差为零的工序。

网络图上从起始点开始,依各工序顺序连续地到达终且完成各工序历史最长的路线称为关键路线,关键路线全部由关键工序组成,工序总时差为零。

3网络优化

绘制网络图,计算网络参数,得到一个初始的计划方案,该初始方案仍需进行调整和完善,根据计划要求,综合考虑进度、资源利用和降低费用等目标。

(1)时间优化:主要是缩短关键工序的作业时间,合理调配技术、人力和财务;(2)资源优化:主要是优先安排关键工序所需的资源,利用非关键工序的时差,错开各工序的开始时间,调整资源利用的高峰;(3)费用优化:主要包括直接费用优化(如工资、设备、 能源、工具和相关材料)和间接费用优化(如办公费用、机器折旧)等。

4应用分析

某车库的工程及施工控制天数见表1,根据工程特点,部分作业属于“线” 工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间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 例如:作业C必须在作业A、B后进行,作业E必须在作业C后进行;作业F必须在作业D、E后进行;而作业A、B属于“点”工程, 它们之间不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例如: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作业A和B可以同时进行,亦可不同时进行。基于以上分析, 将各作业之间的紧前作业列于表1。

根据前面网络计划技术实施的三个步骤,可以计算得出最优的车库施工计划。

从网络图(图1)可以得出A-C-E-F-G-J-K-N为该工程的关键路径,整个工程的从施工开始至全部结束的最短周期为80天,作业总时差为零。

5结语

招生计划 篇9

大类招生, 就是不按专业或者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 而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制定计划进行招生的一种招生模式。分流培养, 则是指对大类招生的学生, 经过1—2年的基础课学习, 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 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 根据与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分流培养。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的招生情况, 目前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的类别又可大致分为三类: (1) 大类招生, 专业培养:是目前各大高校普遍运用和施行的招生办法; (2) 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 不分专业, 只按院系招生; (3) “基地班”“实验班”形式 (例如我校的孙越崎学院) 。这些实验班不分专业, 实施的是“通识教育”。

2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招生培养模式的优势

(1) 顺应时代背景, 符合社会需求。

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 而过去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是专才教育, 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从而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大类招生, 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缺陷, 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 为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避免了学生入学前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大大提高了志愿的录取率。

按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 前两年不分专业, 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地了解自己, 结合社会发展与需求, 从容地选择专业, 使专业与自身的切合度大大提高。

(3) 加宽学生专业基础, 使学生竞争意识增强, 学习动力加大。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综合素质又强的交叉型复合人才。而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 可以更好地实现宽口径、厚基础, 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

3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学生填报志愿与高校招生的信息不对称。调查显示, 有接近七成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大高校实行的招生培养模式不了解, 而对学科的分类、专业的设置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考生在报考时盲目选择学科大类的方向, 对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

(2)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淡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致使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熟练。在实际调查访问中, 诸多学生反映专业课学习时间短, 专业课程相比以前大幅度缩减, 导致自身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佳。要寻找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的平衡点, 处理好大类培养与专业特色的关系。

(3) 选择分流方向时, 专业间失衡现象显著。调查中发现, 学生分流时, 考虑的主要因素为社会需求和学科实力, 所占比重分别高达47%和38%, 致使社会需求量较小以及学科实力相对较弱的专业招生困难, 长此以往, 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师资力量的整合、学科的发展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4) 一味追求同一招生培养模式, 欠缺对本专业特点的深入考虑。调研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学院都采用大类的招生模式, 笔者认为不应盲目追求大文、大理或者学科大类的基础统一, 也不能照搬专业合并的模式, 要结合专业自身, 对于我校采矿、安全等特色鲜明的专业, 有着稳定的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 按照专业招生、专业细分的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4 针对上述问题的一些建议

(1) 招生工作方面。

校方应转变观念, 在进行招生工作时要着重介绍现行的招生培养模式, 使学生对学校的实力、专业的设置安排有着清晰的认识, 合理地填报志愿, 更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需求量小的专业, 或压缩招生规模, 或隔年招生, 而对需求大的专业, 则在招生计划上适当增加。但与此同时, 要力求使同一大类中专业保持相对平衡, 尽量避免出现过冷专业。

(2) 教学工作方面。

结合大类特色, 有选择地侧重基础或专业, 灵活选择分流时间, 在大类与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外, 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对各个专业近年的就业信息, 各专业拥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学生专业分流意向、各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及发展态势等进行合理预测, 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学生管理方面。

现行的管理模式是大类行政班级、宿舍四年不变。致使专业同学沟通较少, 不利于情感的建设和学业的进步。而分流后重组班级和宿舍, 施行新的班级和宿舍制, 更有利于专业分氛围的培养和学习的进步, 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分流教学的开展。

总之, 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是新世纪本科人才的理性选择。对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抓住本质, 深入分析, 分门别类地进行改革和调试, 学校、教师、学生要达成共识, 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正逐步被各大高校所采用, 按照“宽口径, 厚基础, 强能力, 高素质”培养人才, 力求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学生视角, 拟从该种培养模式的实行情况入手, 阐明其利与弊, 旨在寻找大类和专业的平衡点, 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如何进一步卓有成效的推行此种模式。

关键词:优势,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R].中发[2004]16号.

招生计划 篇10

招生计划是高校招生和开展教学的基础。招生计划编制的好坏, 不仅直接关系到高校招生任务能否完成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 还间接影响着高校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项政策性强、科学性高的工作, 合理编制招生计划有利于及时调整生源布局, 优化师资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学科发展, 改善办学条件,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办学效益。因此, 做好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意义深远。

一、当前情形

1. 招生规模总量趋于稳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期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的制定, 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普通高校本、专科大规模扩招政策正式叫停。2014年, 全国高等教育698万的招生总规模只比2013年多4万, 增幅仅为0. 58% 。因此, 稳定招生规模, 加强内涵建设的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流思想。

2. 招生计划出现倒挂现象

随着计划生育对高考人数影响的显现以及在就业、留学等多重选择助推下的弃考潮持续升温, 很多省份招生计划开始倒挂。生源大省河南, 近3年分别有14万、7万和6. 5万个招生计划未完成, 其中专科计划完成率仅75% 。山东省2011 ~ 2013也连续3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2013年未完成计划占总计划的12% 。另外, 上海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仅5. 2万, 若非及时压缩招生计划, 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零分上大学的尴尬。

3. 计划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很多高校编制招生计划时考虑因素不够全面, 只凭主观意识, 不分析生源结构、招生政策变化和就业形势、就业质量, 一味追求招生类别、区域、专业及区域招生规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盲目对热门专业倾斜, 缺乏交流沟通, 使得整个招生计划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缺乏灵活性和预见性。

二、影响因素

高校编制招生计划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 而是招生专业、科类、人数和区域的最优组合, 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制约的系统工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 市场需求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用人才是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市场需求对高校招生计划的制定具有导向作用。编制时, 一方面, 应依据本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情况, 分析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进而对各专业的市场需求作出预测; 另一方面, 应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 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实情, 进而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招生计划编制才是富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

2. 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高校生存发展基础,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只求经济效益, 不顾自身办学条件, 一再扩招, 济济一堂的大班课成为常态, 实验实践环节大幅缩水, 学生在校生活条件欠佳, 教师疲于应付超负荷工作, 学生激增与生均教育资源减少间的矛盾突出, 以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人才培养难以保证, 高校发展受到制约。因此, 编制招生计划务必保持清醒认识, 正确处理招生规模与办学条件关系, 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及发展规划, 适度扩大招生规模, 实现招生规模与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区域实情

地域差异是影响招生计划完成好坏的基本因素。西部地区高校在东南沿海地区招生, 往往因为交通、治安、生活和发展潜力等实情的不同而招不好。同样, 南方考生一般不愿报北方高校, 也是受生活习惯、气候差异等因素制约。因此, 在编制招生计划时, 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投其所好”, 尽可能多地将热门专业、好专业安排到该区域, 来增大吸引力, 确保招生任务的顺利完成。

4. 近年数据

招生计划编制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高校招生走势。高校招生计划编制人员应根据近年各地招生计划安排情况, 通过对分专业录取报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尽可能准确把握考生、家长填报志愿心理, 有针对性的分配招生计划来加以引导, 才能抑制各招生区域大小年现象, 实现稳定生源的目标。

5. 招生政策

各地招生政策不尽相同, 若能充分吃透招生政策, 会使所编制的招生计划发挥更大功效。例如, 各省对招生批次的设置规定有所不同, 根据实情选择符合本校利益的招录批次, 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校生源走势。再如, 部分省份同批次艺术类和普通类按先艺术后文理顺序招录, 且艺术类未完成计划可转入到普通类继续使用。那么在安排该省招生计划时, 可适当放大艺术类招生规模, 这样更有利于招生计划的完成。

6. 生源结构

生源结构的变化, 对高校招生成效具有直接影响。地区生源总量增加, 招生计划完成就有保障; 生源总量减少, 招生空间就随之被压缩。单个地区内部各科类生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时, 高校应及时调整该地区不同科类中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否则, 当年该地区的招生必定会因偏科而无法顺利完成。

三、结论

总之, 编制高校招生计划不是一个孤立过程, 而是一个系统工作, 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办学条件定招生规模, 通过收集分析相关资料, 预判招生就业趋势, 并在反复研讨、综合平衡基础上最终确定。这样编制出来的, 才是招生专业、科类、人数和地区科学合理的最优组合。

摘要:随着国家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 各高校对做好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愈发重视。只有做到考虑周全、科学合理, 才能编制出既符合本校利益, 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招生计划。针对编制高校招生计划的问题,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介绍了高校招生计划编制现状, 分析了影响招生计划编制的主要因素, 为做好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校招生,招生计划编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振中.高校招生计划编制基本原则探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 (2) :119-121.

[2]郑庆华.普通高校分省招生计划编制方案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2) :33-37.

[3]于金龙.编制高校招生计划的理论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7) :123-124.

[4]张凤琴.浅析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1) :89-90.

“英特尔求知计划”之制定计划 篇11

一、项目分析

虽然求知计划中设计的每一个项目(包括单元活动和大项目作业)都源自于生活,可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甚至相差较大,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

1.分析的角度

(1)项目的发展史

对于有些项目(如对邮票制作的研究),由于研究对象本身就有悠久发展历史,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它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在这过程中,学生能更进一步理解项目,了解如何设计和选择制作的内容,并能整理出制作此项目所必需的元素,这为后面学生的制定计划和创作打下伏笔。

(2)欣赏优秀案例

案例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优秀案例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尤其明显,所以教师应选择一些优秀的案例给学生欣赏,但不能只限于让学生欣赏,而是要教他们学会欣赏的方法,学会去感受作者的想法、体验项目制作的过程,学会如何去选择主题、如何设计,有时灵感就在此时迸发出来。

2.分析的深度

当学生对每一个项目有了深入浅出的了解时,才能在后面制定计划时有条不紊。但在分析不同项目时,我们仍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群,进行不同深度的分析。对于刚刚接触电脑的低年级学生,分析时点到为止,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项目所必须具备的元素。对于掌握一定技能的高年级学生,除了要了解项目必须具备的元素外,还可以由浅入深地介绍这个项目的发展历程、种类……以一个设计员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如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明信片分析的比较:

二、制定计划

计划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虽然计划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一种关于未来的蓝图和一定行动的建议、说明和框架,是导向目标的积极方案。就像“项目分析”一样,对于不同的项目和不同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制定计划。

1.制定计划方法——绘制草图法

绘制草图法是在设计初期阶段通过草图的绘制提出方案构思。绘制草图能让学生将大脑中的设计构思转换成可视的形象呈现在纸面上,以便同伴之间交流和讨论。这时的设计表现不必追求画面每一个细节的面面俱到,但求排版、比例关系、各种必需元素的整体和谐和相对正确的把握。因此,以“绘制草图”为主的制定计划的方法,其最大优势就是能将设计理念迅速、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对于书面表达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尤其适合,年龄小的学生创意思维特别丰富,通过简单的草图绘制,学生把个性的想法、制作必需的元素呈现在其中,同伴之间再进行相互交流和改进,比较全面地展示学生对作品的构思。教师也常常会在交流分享这些草图时得到灵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绘制草图法较适合“图形”这一单元,因为这些项目比较容易以直观形式呈现。

2.制定计划方法——表格法

表格法,顾名思义是以表格的形式完成计划的制定。该方法的关键是表格的内容设计,即问题的设计是不是与项目有关,能不能指引学生完成计划的制定,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

如在电子表格单元,教师设定这样一个主题——“从学校出发,观看2007年上海特殊奥运会的某项比赛应选用何种交通工具”。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出发地和目的地。为能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项目,教师设计出了一张“福山外国语小学观看特奥比赛交通表”(如图1),学生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就能清晰、快速地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而且对于如何查询上海出行路线、学校附近的交通路线都有了了解。

如果说作品本身只是说明了一件事情的结论,那么计划表就是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有时它比结论更精彩。因此,表格法这种制定计划的方法能以全面的计划协助项目的制作,同时也是对项目本身的解释和完善。它比较适合“电子表格”这一单元。

3.制定计划方法——策划书

策划书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体,兼备了绘制草图法和表格法的优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具有综合技能的“字处理”单元和“多媒体”单元。对于这些项目而言,简单的草图并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构思,而条理清晰的表格同样也不能诠释这些项目。结合二者优点的策划书,既能发挥出表格条理清晰的优势,又能体现出草图形象直观的优势,可以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

如在“多媒体”单元,教师设定主题为“为学校做宣传广告”。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广告、广告的作用、如何选择广告内容以及多媒体制作广告必须具备的元素都一一了解,学生以一个广告策划人的身份来完成这张策划书,考虑作为一个广告人应该如何思考问题。图2所示的策划书从“广告对象”、“广告内容”、“广告对象分析”和“广告效果”这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广告的设计。有了设计的方向,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就会集思广益,制作出新颖独特的广告。

有时在策划书中还可以加入“备注”,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了“备注”,学生就可以在其中写入自己独特的想法,张扬个性。

同伴间合作愉快、时间安排合理是完成项目的重要前提。之前,学生多数两人一组共同完成项目,他们之间早已有了默契,现在变成四、五个人一组,合作时间较长,如何安排好时间、如何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项目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加入“成员安排”和“时间安排”。

求知计划的这些项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所以要求学生制定计划时力求真实,用真实的数据、真实的素材来完成真实的项目。同时也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项目主题的要求,灵活调整制定计划的方法及分析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项目,达到教学目的。

招生计划 篇12

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历史沿革

2003年,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率先尝试省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入学方式。2004年, 江西省25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改革, 规定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0%。2005年, 上海市遴选出3所民办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2006年, 教育部决定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07年, 教育部允许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2008年, 自主招生考试试点院校增加到8所。2009年, 天津市首次批准12所高职院校举办自主招生考试, 招生计划795个, 随后几年, 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逐步增加。2014年, 天津市共有20所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招生计划3440个, 占市属高职院校总体计划的6.5%, 为历年之最。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实施办法

经过6年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完善。无论是参与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 还是投放的自主招生计划数都逐年增加。

1.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依法自主规定报考资格、自主组织专业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 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要, 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包括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两部分。其中, 专业素质考试内容体现招生院校的选拔培养要求, 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实施。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特长突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 专业素质考试主要是针对考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测试, 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适应度、职业潜能及职业认同感。综合能力考试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时事政治、言语理解、分析判断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专业素质考试方式为面试及操作考查,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为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

各招生院校和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 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工作。各招生院校负责本校自主招生新生录取工作。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监督招生院校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的情况。

招生院校根据考生报考本校各专业的情况和考生专业考试成绩, 确定各专业最低录取控制范围。录取时, 招生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录取结束后, 招生院校将录取结果报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备案, 并向社会公布各专业录取原则和录取最低分。

已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 原则上不能再参加普通高考高职 (专科) 各批次的录取。能否参加普通高考本科各批次的录取, 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 遵照普通高考的相关规定执行。招生院校可根据本校选拔要求, 制订实施对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考生的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总分值一般不得超过20分。

三、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特点分析

1.增加考试次数, 革除“一考定终身”弊端。

参加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享有两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全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在每年4月份以前完成, 没有被录取的考生, 可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已被录取的考生, 如参加秋季普通高考, 仍可参加本科三批及以上批次院校的录取。2011年和2012年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中, 分别有72.5%和70.3%的考生选择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其中, 分别有30.7%和26.1%的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由此可见,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从制度设计层面, 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2.选才标准多样化。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进行选才, 改变了普通高考“一张试卷选拔两类人才、以文化考试为主”进行选拔的现状。招生院校在规定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 以自主组织的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进行选拔录取, 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选才需求。同时, 为那些有志于就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但不擅长文化课学习的考生, 提供了展示自身特长、凭借自己兴趣选择深造的入学机会, 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潜质。

3.自主招生专业特色明显。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可以突破以往录取批次的限制, 与其他重点高校一样享有优先挑选优质人才的机会, 将更多的考生纳入招生视野。自主招生投放的专业一般是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且教学资源成熟、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率较高、吸引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自主招生, 可以选拔专业适配度高、动手能力强的考生, 更有利于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4.兼顾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和特长的考查。

招生院校在录取工作中, 合理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以兼顾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如有的院校规定, 报考考生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8门课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 有一个A的加6分, 有一个B的加3分, 有一个C的加2分。2014年, 参加自主招生的20所天津市高职院校中, 有18所院校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予以承认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9所院校承认高中阶段取得的计算机、英语类等级证书和市级艺术、体育类获奖项目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四、结论

天津市组织实施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 旨在选拔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需要、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相应高职院校进行高职阶段学习, 从实施效果分析如下:

1.随着报名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录取方式已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 并且在普通高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基础。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利于考生报考意愿的实现。根据开学后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方面皆高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 并且差异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自主招生实现了大多数学生的报考意愿, 但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考生相比, 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方式与普通高考有显著区别, 通过两种方式录取的学生, 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但各具特色, 说明自主招生可以应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拔中, 且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与定位更加匹配。

上一篇:审美结构下一篇:高职院校考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