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招生计划

2024-10-26

专项招生计划(精选11篇)

专项招生计划 篇1

1 引言

广西创新计划自1999年开始实施第一轮起, 到2010年, 已经成功实施了四轮。2011年7月18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广西创新计划 (2011~2015年) 》, 标志着新一轮广西创新计划 (即第五轮广西创新计划) 正式启动。与前几轮广西创新计划相比, 第五轮广西创新计划具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实施时间从原来每轮三年延长到每轮五年, 与“十二五”规划同步;二是在内容上注重市、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是设立了广西创新计划专项资金。为有效促进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 围绕第五轮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的“七大科技工程”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程、科技兴农能力提升工程、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科技惠民能力提升工程) , 从2012年开始设立创新计划专项配套经费, 四年来全区累计实施专项经费项目180项, 安排自治区财政经费7522万元。各类项目分布如图1所示。

2 广西创新计划专项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4年12月, 到期应验收的专项经费项目共45项, 除个别项目因受台风等客观原因影响无法按期验收外, 有37个项目已经顺利通过验收,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1 专利申请

广西创新计划专项自实施以来, 引进开发工业新品种83个, 农业新品种99个;引进技术43项, 开发新技术95项, 其中新工艺62项, 新方法24项, 新模式9项;申请专利313件, 包括发明专利175件, 实用新型专利138件;获授权专利129件, 包括发明专利34件, 实用新型专利95件;制定标准90个, 包括国家标准11个, 行业标准18个, 地方标准4个, 企业标准57个;发表论文213篇, 包括国外54篇, 国内159篇。由桂林橡胶机械厂承担的创新计划专项“广西橡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通过项目实施, 建成了CAE实验室和样机试验基地;成功开发高性能液压硫化机、巨胎成型机、开放式液压硫化机等新产品14个;引进开发新技术6项、新工艺15项;申请专利51项 (其中发明专利13项) ;新增产值10493万元、利税840万元、出口创汇693万美元。项目在科技平台、人才队伍、新产品、新工艺、软件、发明专利等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提升了广西橡胶机械工业的创新能力, 带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2.2 平台建设

通过实施创新计划专项, 搭建了各类科技平台59个, 其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5个, 科技信息服务平台14个, 研发平台20个;建设示范机构36个, 培育中心8个, 示范基地73个。由桂林市科学技术局和桂林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创新计划专项“桂林市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示范建设”, 通过集成应用现代网络等技术, 围绕提升柑橘、葡萄、罗汉果、金桔、茶叶等桂北地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建立了桂林市农业科技服务网站, 搭建两库三平台 (农业专家库、农业技术成果库、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平台) , 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农业成果展示、新品种或新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农业科技培训、农产品交易等服务有效促进桂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帮助农民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 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2.3 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计划专项自实施以来, 举办各类培训班566次, 培训人数54659人次;培养人才214人, 包括博士19人, 硕士76人, 高技能人才119人。其中由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地方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 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善科研的研发团队, 在项目实施期间, 培养博士2人, 硕士15人, 高技能人才18人;研究开发新技术22项, 新工艺3项;成功开发乳猪奶粉、高栏产床、龙宝保健一号、鲜香鸭、新食记休闲食品等新产品7项, 并成功投放市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项, 获得专利3项。培育的龙宝1号猪配套系成功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现场鉴定, 该配套系成为广西区首个猪配套系, 对加快广西乃至我国地方优质猪特色产业的开发、应用与推广, 树立我国种猪配套系品牌具有重大意义。

2.4 成果转化

通过实施创新计划专项, 获得国家或省级奖项11项;科技成果转化68项。由玉林市科学技术局和玉林市新康农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创新计划专项“海峡两岸 (广西·玉林) 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建设”, 通过两年实施, 建成了一个集科研、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农作物和农产品品种交流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采用“中介机构+公司+基地+农户”、“配送中心+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共赢运行方式, 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试验区科技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建成了农业新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名优水果和蔬菜良种及特色中药材信息数据库及专家库各1个;建立示范基地7个, 辐射带动农户2300户, 种植两岸良种果蔬、中草药15000多亩,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3项, 推动了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 辐射带动广西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 结语

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特有的、跨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专项科技计划, 已成为广西科技工作的品牌。广西创新计划的组织实施, 开创了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增强了社会各界的科技意识, 探索和创造了许多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 夯实了科技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创新链的形成, 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有效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专项招生计划 篇2

国家专项计划1

各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高等学校:

2019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工作继续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为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9〕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严格确定报考条件

2019年我省国家、地方和高校贫困专项计划报考条件为:

1.国家专项计划: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19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36个县)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2.地方专项计划:报考地方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19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22个县(区))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3.高校专项计划:申请高校专项计划的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19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58个县(区))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且勤奋好学、成绩优良。有关高校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他报考要求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确保优惠政策惠及农村学生。

以上“农村户籍”指户口类型为农村居民。农村区域划分标准可参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年度《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确定考生农村户籍。

具有上述报名条件的考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县教育、公安部门审核合格后,方可报考专项招生计划志愿。

二、加强资格联合审核

各地要严格执行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细化资格审核办法、严格资格审核程序和工作流程,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考生报名材料,落实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各地招委会要协调建立由当地公安、教育等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合审核机制,充分利用公安户籍系统、中小学生学籍系统和高考报名系统,认真核查考生报名信息、纸质档案信息、中小学学籍系统信息,确保考生户籍、学籍真实准确、内容一致。

符合报考高校专项计划条件的考生须于4月25日前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完成报名申请。

凡未进行资格认定或资格审查不合格的考生一律不得参加上述专项计划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

高校要对报考考生在申请、录取和新生报到环节进行资格核查。有关市、县(区)招办和中学要积极配合高校开展考生资格复查工作。

三、加大信息公开公示

各有关市、县(区)招生办、中学要建立完善招生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招生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及时公开有关信息。有关市、县(区)招生办和中学要及时在县级招办网站和所在中学网站和班级公示户籍、学籍资格审核通过的考生名单(包括考生姓名、学籍学校、实际就读情况、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等信息)。要完善举报核查机制,畅通网站、信函等多种举报方式,及时处置各类信访问题,做到件件有结果。

四、录取办法及招生计划

1.录取办法

(1)国家专项计划:实行平行志愿,按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执行。

(2)地方专项计划:实行平行志愿,按平行志愿投档规则执行。

(3)高校专项计划:按照高校自主招生办法执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办法由有关高校确定并在招生简章中明确。4月25日前,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考生完成报名申请。5月20日前,完成考生基本条件审核并公示通过审核名单。5月底前,有关高校完成考生其他条件审核并公示通过审核名单。

2.招生学校及专业待教育部下达专项生招生计划后公布。

五、工作要求

1.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各级招生考试部门要高度重视对考生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专项计划招生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报刊、咨询热线、微信微博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解读。各有关县(区)招办务必将教育部文件及我省相关规定通知到辖区内所有中学,让每位符合条件的考生都充分知晓。督促中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解读,为考生解疑释惑,让考生和社会充分了解党和政府面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实施专项计划的优惠政策和重要意义。在填报志愿阶段,要加强考生志愿填报指导,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积极报考。

2.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各地要从严查处违规行为,严防资格造假和违规录取。对在上述专项计划报名、考试、录取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有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对伪造、变造、篡改、假冒户籍学籍等虚假个人信息和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均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专项计划报名和录取资格,同时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3年的处理。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附件: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

2.山西省专项计划实施区域贫困县名单

国家专项计划2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级考试招生机构,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

现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0〕1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严格执行。

(一)国家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为国家划定的我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名单详见附件)。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条件:(1)符合2020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二)我省地方专项计划的实施对象必须符合2020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我省的农村。

(三)高校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为国家划定的我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详见附件)。报考学生须同时具备下列三项基本条件:(1)符合2020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专项计划中的“农村”户籍地区划分标准参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标准和我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办法由省招办另行通知。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2020年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的招生计划安排由教育部另文部署。

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录取批次安排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之前;我省地方专项计划录取批次安排在本科一批结束后、本科二批开始之前。三个专项计划均执行本科一批分数线,具体投档和录取等工作由省招办具体安排。

(一)要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有关高校和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2020年高考时间安排和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要求,合理安排专项计划招生宣传、考试报名、招生录取等环节的工作时间,认真落实各环节工作防疫措施,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专项计划招生工作安全平稳实施。

(二)要加强资格联审。实施专项计划的县(市)要在招委会领导下,建立由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审核、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考生资格审查机制,完善资格审查流程和实施办法。县级考试招生机构要会同公安等部门,逐一审核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户籍情况,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单位要主动配合考试招生机构逐一审查报其学籍信息以及实际就读等情况,严防资格造假。对不符合计划实施区域、学籍、户籍条件者,坚决取消其考生资格;对伪造、变造、篡改、假冒户籍学籍等虚假个人信息和提供虚假申请材料者,在取消相应专项计划报名和录取资格的同时,取消其2020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和中学要积极配合高校开展考生资格复查。考生资格审查及认定具体办法由省招办具体通知。

(三)要强化责任。考生所在学校和实施区域县级考试招生机构共同负有考生资格的审查责任,省和省辖市招生机构负有复审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相关的统筹协调工作。要根据各自职责,指定专人负责考生资格审查和复查工作。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责任追究,对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四)要公开信息。要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健全省、市、县、中学和高校多级公示制度,做好招生信息公开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咨询,让考生和社会充分知晓相关政策、条件和要求,让更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附件:河南省实施“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县域名单

国家专项计划3

教育部:精心组织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实施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以来,专项计划实施取得积极成效,累计录取学生近60万人,初步建立起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根据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多方认可,高校满意率为80%、学生为90%、地方为100%。

针对今年的特殊形势,教育部近期已对做好专项计划进行了安排。

一是实施区域不变。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0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二是合理安排后续有关工作。根据高考时间推迟一个月的部署,合理安排专项计划考生报名、资格审核、招生录取等各环节工作时间。

三是严格招生录取管理。加强对录取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地方、高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定,严格投档、录取等环节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国家专项计划4

教育部指出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0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教育部强调

各地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专项计划招生工作安全平稳实施。要根据高考时间推迟一个月的部署,合理安排专项计划招生宣传、考生报名、资格审核、招生录取等各环节工作时间。

教育部要求

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招生政策规定,严守各项招生工作纪律。省级招办要加强对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和学校招生章程的监督。要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及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努力提高宣传实效。有关高校要统筹做好专项计划录取考生培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0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国家专项计划5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及专项招生计划安排,在相关高校推荐报考名单的基础上,经我校各院级材料初审小组基于考生专业素质、学术水平、综合素质能力及培养潜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并经所申请导师以及学院同意后,拟确定专项博士初审具备参加多元考核环节资格的考生名单(见附件)。同时请初审合格的专项博士考生阅读以下特别说明部分:1.初审合格名单公示日期为2020年4月28日~5月15日。公示期间若有异议,可首先向报考学院以及所在高校反映;未得到明确回复的可向再次学校实名反映(受理电话022-27401195或邮箱tjub27401195@126.com),并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2.在疫情防控非常时期,受客观条件限制,为防止弄虚作假,待录取新生入学后,学校将进行全面线下审查(包括报考资格、个人信息、证明材料及体格检查等方面),对不符合报考条件及违反招生简章相关规定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3.专项计划考生应首先获得所在高校的推荐(少民骨干考生除外),未获推荐的考生初审状态无效,所有专项计划考生以本次公示信息为准。4.原则上,专项计划博士招生考核安排与普通类型一致,不再单独另行通知。远程多元考核安排以及学院远程考核办法请及时查阅我校研招网和各学院网站。

专项招生计划 篇3

高校专项计划,又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的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根据上述要求确定。

1.高校专项计划时间表(以2016年为例)

2.哪些高中生有资格参加高校专项计划?

高中生参加高校专项计划须同时具备下列3项条件:(1)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3.报考和录取方式

待有关高校公布招生简章后,考生按规定时间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完成报名申请。

获得高校专项计划资格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高考。高校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独录取,在本科一批开始投档前完成录取,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有关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志愿填报方式、填报时间等以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为准。

4.考生参加了自主招生,还能参加高校专项计划吗?

如果招生高校没有限制且时间不冲突,考生可以同时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和高校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

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计划”)由以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学校承担,招生规模为5万名。

1.报考条件

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考生须同时具备下列3项条件:(1)符合当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2)本人具有实施区域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当地户籍;(3)本人具有戶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2.报考和录取方式

报考国家专项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高考。国家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本科计划在本科提前批结束后、本科一批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可安排在提前批录取),高职计划在本科批次结束后、高职批次开始前进行投档录取(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招生要求的学校可安排在提前批录取)。

录取分数原则上不低于招生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批次内生源不足时,高校不得擅自将未完成的计划调整为普通计划录取,应通过多次公开征集志愿方式录取。经征集志愿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应适当降分录取,确保完成招生任务。

地方专项计划

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地方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的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

1.报考条件

地方专项计划的具体实施区域、报考条件和录取办法由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实施区域要对本省(区、市)民族自治县实现全覆盖。

2.报考和录取方式

专项招生计划 篇4

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于2012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 确定21个省份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 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 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上大学实施贫困生专项计划 (以下简称专项计划) 。

专项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 维护和保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入学升学权力的一项政策, 通过该政策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读大学, 有机会读好大学。针对这一政策, 国家在每年招生工作通知中, 也不断强调其重要性, 并督促其公平执行。以2014年为例, 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将再次强调该政策的实施, 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将专项计划作为大力促进入学机会平等的手段。专项计划的指向比较明确, 均由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承担招生计划, 这就保证了该计划内的学生能进入最一流的大学, 而不是普通高校, 针对的对象是在高考考试中的弱势群体, 家境贫困, 在正常高考情境下可能由于地区的招生数量较少或者高考考生过多而不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

在政策内容方面, 专项计划在公平领域属于弱势补偿类政策, 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受教育权、入学机会和就业机会的补偿;二是实体上的补偿;三是对以往教育不公平的利益受损者的补偿。专项计划即为第一种补偿方式, 通过对入学机会的倾斜, 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同他人相同的机会, 从而保证了公平。

在政策具体执行方面, 生源的确定由生源地省份自行负责, 生源地省份划定具体区域, 贫困学生自主网上报名。以专项计划范畴内的省份河南省为例, 自主招生录取的“高校专项计划”资格合格考生志愿设置在本科一批, 可以填报1个相应自主招生高校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批”第一志愿可以填报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 (专业) ;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 可以填报1~4个高校志愿, 每个高校志愿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 (专业) 。并且高招网站和阳光高考网站上均有报考流程 (见下图) 和政策照顾的具体地区。

由生源地省份确定名额、学生自主报名, 而非国家统筹确认或学校推荐, 保证了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各省份的自主权, 也能够使政策最大限度地照顾最需要的地区和学生, 直接将学生和省级招考机构和高校进行对接, 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名额选择和确定的透明度。

总的说来, 教育公平本身不能和教育平等画等号, 传统的一刀切、一条线的政策不能够带来教育公平, 资源、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会造成明显的地区差异, 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采用相同的评判标准会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公平是一种价值评价, 有质的要求, 而平等更具有量的特性, 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状态的表述。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 资源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 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指出:“差别原则将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 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对于贫困地区学子而言, 专项计划向其分配的教育资源, 不仅仅是保障其一时的教育权利, 也为其未来摆脱贫困状况提供了教育基础。

二专项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

专项计划虽然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下, 突破单一招生录取方式, 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现实状况的好政策, 但是从另一个方向看, 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应该重视和规避。

专项计划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反向歧视, 正如美国著名的巴基案, 原告巴基是一位白人, 在1973年和1974年, 他申请加亚利福尼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 由于该校对少数族裔的特殊招生政策, 虽然他的成绩远高于那些少数族裔的学生, 但是却未被录取。因此他对这一政策向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提出控诉, 指控医学院的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违反宪法, 并要求医学院批准他入学, 这一极端事例也反映了这类招生政策可能会带来反向歧视, 本来的弱势群体得到了政策的倾斜, 从原来的非弱势群体角度来看, 就受到了一定的反向歧视, 虽然在公平视域内, 完全的平等、平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但是如果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 对非弱势群体而言造成的反向歧视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同样的, 在我国专项计划背景下, 假设有两个同样努力的学生, 考出相同的分数, 因为一个学生是贫困省市户籍, 在高考中得到了政策的照顾, 进入了一流的大学, 但是另外一个学生没有任何政策加分, 只进入了普通高校, 从后者的角度来看, 对他就是不公平。

不仅如此,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和高考的分省定额录取政策, 导致了一些特殊现象——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 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城市, 随迁子女也随父母进入了大城市的学校, 但是在升学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 有些学生因为达不到迁入地的落户或者读书年限的要求, 不得不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近年来, 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下发了许多针对异地高考的政策, 但是在专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 有些学生是专项计划政策支持的学生, 但是却在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读高中, 在异地高考无法进行的情况下, 自然地回到原籍考试, 得到了专项计划的支持, 这对贫困省市没有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 不同地区的分数线和招生名额不同, 导致有些地区考生多, 录取分数线高, 有些地区考生少, 录取分数线低, 或者一些高校资源丰富的地区录取名额较其他地方多, 导致了高考移民这一特殊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全国不同地方都查处了一些高考的移民考生, 因而不排除有些考生为了得到专项计划的政策支持, 进行高考移民, 这也是有违专项计划的初衷的。并且, 专项计划针对的群体究竟有多少, 一共招5万名学生这个数字的确定是否能涵盖所有的群体, 不同地区应该招多少学生, 每个区域应该如何分配名额,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并且这种政策的倾斜, 国家资源的倾斜究竟能不能带来同付出相同的回报, 也要打一个问号。

因而,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 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努力, 笔者将在下文中给出一定建议, 以利于专项计划更好地实施。

三对专项计划的建议

1. 政策制定要全面, 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专项计划确实是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 不仅仅提高了社会对贫困地区学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也将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 使得该群体切实受惠。但是在制定该政策时, 要多向贫困地区深入调查, 在评价加分政策时, 有人提出要根据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不同进行加分。同样的, 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同样要注意名额分配的问题, 每个地区需要多少个名额, 每个名额应该分给谁, 不能想当然地分配, 要深入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因为每年的学生情况不同, 应该酌情进行变动。并且政策必须能够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根据地区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深入贫困地区内部, 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该政策, 需要怎样的政策, 不能盲目制定。

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就避免和减少非贫困区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专项计划帮助的情况, 避免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哪些人是专项计划的照顾对象, 应当有明确的区分。考生的家庭情况和户籍情况要有严格的证明, 并且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筛查, 考生是否是为了能够得到专项计划名额转户口, 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立刻取消其资格。

专项计划对待贫困学子升入大学后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政策支持, 对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的情况并没有继续跟进, 计划是否能奏效, 专项计划照顾的学生是否都进入大学学习, 而没有因为家庭贫困放弃学业, 都应该有后续的政策支持保证学生的入学。并且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后, 因其多为加分或特招录取, 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学习方面的支持, 此外, 很多参与专项计划的院校许多都是在经济发达或省会地区, 学生是否能适应, 经济上是否能承担, 都是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的因素, 应当加强政策层面和学校层面对于专项计划贫困生生活方面的支持, 确保政策的落实。

2. 政策执行要严格, 适应地区特点

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带来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执行, 专项计划作为一个弱势补偿的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 规范执行。由于专项计划是在高招正式批次招生之前进行, 因此必须做好政策的宣传, 避免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错过报名时机, 并且参与计划的学生一般不会再参与正式批次的招生, 所以必须保证参与计划的学生尽可能都被录取, 而不会造成参与了专项计划但错过了高考录取, 造成“没有学上”的尴尬境地。和专项计划类似的, 还有农村自主选拔录取和地方专项计划两个政策, 应该有层次地安排好政策执行, 不能冲突或者浪费政策名额, 同时也要均衡不同学校在地区间招生的比例, 在确定计划名额后要将名额落实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不能滥用或少用。

此外, 专项计划应当同其他针对贫困学生的弱势补偿政策形成良好的沟通, 能够贯穿贫困学生的求学乃至就业, 将机会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 同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相贯通, 不仅使学生能上学, 还要使学生上好学。

3. 加强政策的监督监管

高招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育政策之一, 其结果往往会受到大众的重视, 因此更要注重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以及结果的监督,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首先, 要明确哪些地区、哪些学生在政策涵盖范围内, 要完善监督制度, 明确由谁监管、如何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高考移民”和一些以权谋私现象的有效手段。利用一些强制措施对一些想要钻政策“空子”人进行处罚, 也能够对他人产生震慑作用, 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 有助于专项计划公平、有序地执行。

其次, 惩罚只是在问题发生以后才被动执行的措施, 若要真正保证政策良好的实施, 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之下, 高考趋于多元化, 公平性也越来越高, 因此不断对政策本身进行修正, 加大社会对政策和公平的理解, 是专项计划能够真正顺利执行的保证。

再次, 要对政策执行结果进行监督, 参与计划的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入学的机会, 有没有入学, 是不是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都是应该监督的。作为专项计划学生的接收方, 学校应当对该类型学生进行跟踪并及时汇总其情况, 不能将政策的执行仅仅交给地方, 不应该将专项计划止于高考招生。

摘要: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入学公平, 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子能进入一流大学, 201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至2015年, 该政策已经执行四年, 得到了较大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反响。笔者通过对该政策的文本分析, 探究其在公平视野下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和问题, 并对其修订和执行提出一些建议, 有利于该政策能够更好地实施。

关键词:弱势群体,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公平,建议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改革报, 2008.07.21

[3]顾雪林.为高招录取向寒门倾斜叫好[J].中国教育报, 2012 (7) :13

国家“专项计划”招生推荐信 篇5

您好!我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的老师。我很荣幸能够作为她的推荐老师给您写信!

***同学深切希望通过贵校的专项计划招生来实现她在中国药科大学学习的梦想。下面我将她的基本情况介绍如下,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这份材料。

从小学习成绩一直领先的她,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镇平县一高中,经过三年的锤炼,她已经从一个简单明快的女该成长为意志坚强、底蕴深厚、成熟内敛、热爱生活、有爱心、有同情心、有上进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入高中以后,***同学便立下了考入国内重点大学的志愿,同时被中国药科大学那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强烈的时代气息所吸引。她深知考入这所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的,许多专业在国内都名列前茅的,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一件不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她始终坚持、不放弃努力,并决心在今年志愿填报时选择贵校为第一志愿。她非常渴望能在今年7月拿到贵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贵校的一名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同学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诸多的社会实践,锻炼她坚毅、勇敢的品格,提升了她合作、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她求知、奋进的热忱,使得她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她热爱生活,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她喜欢播洒快乐,她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仁爱智慧,为强者欢呼,为弱者流泪,乐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她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同学讲一道已经讲过许多遍的数学题,她会毫无保留地与同学共享其学习英语的最佳诀窍,她会在学习之余和同学一起去图书馆遨游于知识的海洋里„„在班里,她有很好的同学缘。这不只是由于她班干部职务的原因,更来自她单纯、直率、热情的性格。

她是一个做事果断、有主见的人,愿意把主动权掌握的自己的手里,喜欢积极主动地学习。玩的时候尽情尽意、忘乎所以,学的时候专心投入、心无旁骛。在高中历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大多领先,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她取得了全年级第??名的好成绩。这些都源自她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国药科大学,是***同学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假如这次她有幸考上贵校,她将计划在药理学、生命科学、中医学、生物工程等学科专业努力学习研究。

作为她的老师,我也真诚的希望她能够成为贵校的一分子,使其能在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潜心学术,增强本领,实现身心茁壮成长——把自己磨砺成一个中国药科大学学生所具备的独特文化品位、非凡才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将来能为祖国强大、为民族复兴贡献她自己应有的力量。

恳请贵校领导能够接受我这位平凡教师的请求,助***同学实现理想一臂之力。

此致

敬礼

镇平县金陵外国语学校教师:鲁书沛

专项招生计划 篇6

【关键词】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者简介】 陈平,贵州省黎平县长春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40-02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少干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精神,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制定的一项民族政策。这项民族政策的实践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一、从“发展是第一要义”看“少干计划”实践中的发展思想

“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其中,西部与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尤其是在转型期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内民族问题被国际关注与干预,同时国际敏感热点民族问题也易引起国内反响及回应,在这阶段性新特征的形势下,“少干计划”的实践,既促进了民族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学子在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寄托着人类普世价值的理想。“少干计划”是全民族发展的“助推器”:当今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关注各民族发展从此走上了世界强国之路,就如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少干计划”,是发展民族凝聚力的人才培养举措,也是全民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条路径。深刻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时代诉求和实践价值。

二、从“以人为本”看“少干计划”实践中的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生活质量以及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在“少干计划”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此基础上,政治平等是前提,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少数民族的文化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少干计划”是我国倾向西部人才培养的民族政策。它要求更相宜就业的环境,更高培养质量的条件,为西部均衡发展“回归”了优秀“筑梦”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实反映了人类对民族发展和谐前景的希望和渴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民族间和谐与发展、互促与共进,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

三、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看“少干计划”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

1.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全面发展是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实现全面发展,要必须努力克服种种片面的观点,防止“东富西穷”的做法与“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动各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少干计划”将推进民族政策与区域性协调发展、民族经济环境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矛盾问题;加大研究力度,通过人才的作用促进地区产业整合和协调发展;加大服务力度,以“少干计划”为契机,加快研究和推动实施全民族服务一体化,从整体上提升人才服务经济社會联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民族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民族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长远看,协调就是处理好“五个统筹”,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

“少干计划”给如何发展民族经济带来了现代的多元化信息理念,也展示出了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新发展的轮廓。“少干计划”政策的出台,让受惠区域青年学子踊跃报考,年青一代团结向上、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也体现出来了。其实,“少干计划”也罢,免费师范生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所赐予的和谐的民族元素。

贫穷、落后、愚昧,让许多民族区域饱受其困。未来的民族区域,无一不追求文明、知识、理想、富裕等现代民族元素。“少干计划”政策备受关注,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无不有启发。加快民族区域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把民族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民族区域建设的理念上,就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民族资源,让更多的落后地区更快地融入人才振兴民族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人才强国。

3.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对于发展要周密策划,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谋求当前利益的同时,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民族区域社会教育、人才相协调,形成并建立“循环人才”的发展战略,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社会各民族全面和谐。

“少干计划”将为下一代民族区域发展体系提供样本和试验田。最大限度地自己培养与运用人才,就是为实现和谐民族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发展的和谐。

4.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了以人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发展,首要是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求得社会、民族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少干计划”为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建设者,大大强化了对资源要素的集约、集聚、流通和辐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但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膨胀,民族区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诸如真人才短缺、假人才膨胀等问题。民族区域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及破坏、资源短缺和贫富差距等各种“城市病”的挑战。“少干计划”中的学子将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梳理矛盾,更新观念,把握规律,应对挑战,处理好“人类与自然、民族与未来发展、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物质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是实现民族区域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少干计划”是科学发展观系统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2006.

[2] 高放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专项招生计划 篇7

日前, 驻马店市人社局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 坚持“三改一抓一构建” (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 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单一的公办学校经费供给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 实施项目带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和“六路并进”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部门作用) , 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核心,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龙头,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贯通技能劳动者职业成长通道, 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助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该市已开展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59954人。其中, 市人社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5200人, 创业培训1080人, 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12025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1260人, 雨露计划培训4138人, 高技能人才培养1200人, 民政部门组织退伍士兵培训2311人, 残联组织培训2740人。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考核鉴定6302余人, 为促进技能就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专项招生计划 篇8

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公平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 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上差距较大, 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文化技术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实际上, 农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归结于农村教育的。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和大众化局势的今天, 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却很低。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 能够为社会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从而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和价值, 获得社会利益, 同时高等教育在延续社会生命, 促进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

一、从教育角度解读

( 一) 入学考试机制

目前, 城乡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 这也导致了城乡高中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进而影响到农村学生高中教育成就。

( 二) 招生录取机制

由于前面所说的农村学生劣质的高中教育资源, 加上我国的高考制度择优录取原则, 而不区分城市和农村, 来自农村的学生只能被分到次级大学或者边缘学科, 这显然对农村学生是不公平的。

( 三) 教育机会均等化

教育机会均等化的中心思想是, 将社会中所有事物提供给社会中所有的人,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不能依据学生的种族、文化、宗教信仰、性别、智力的或身体的智障等差异为理由减少或拒绝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 四) 高等教育对农村的适切性

主要指高等教育发展是否针对、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否与高等教育使命相一致, 是否与教师的要求和利益相矛盾, 是否适应、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就业就职。老少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受教育水平低, 由此带来严重的代际贫穷现象。

( 五) 高等教育的属性

高等学校实现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公共职能的行为表明, 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从教育的“公共性”角度而言, 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的。不管是城市或者农村公民都有这项权力。

二、从社会学角度解读

( 一)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就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体系,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不均等。现有大部分研究成果均表明, 凭借政治的、经济的、或者文化方面的优势, 社会优势阶层子女更容易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 由社会分层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现象也延伸到高等教育结果。

( 二) 高等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职能包括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文化职能有: 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 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 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

农村单独招生计划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政治和科技文化人才, 及时向广大农民传达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 促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更好实施; 也会带动群众学习先进文化, 树立良好风气, 消灭农村残余愚昧落后思想。

三、从政府角度解读

( 一) 政府的性质和宗旨

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代表, 是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公平的主导力量, 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 二) 政府的职能

我国政府肩负着各项职能, 其中包括文化职能, 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政府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的表现。

四、结论和后续实施建议

( 一) 结论

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关系到农村政治和经济文化建设。当前农村地区高中入学考试机制的不完善和高等教育院校招生录取机制的不公平严重阻碍了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和保障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使然。

从社会层面来说, 出台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有助于农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共同富裕, 减缓由社会阶层的相对不平等而导致的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矛盾。

( 二) 建议

1.在入学考试机制上, 加强高中教育资源的公平、扩大农村高中教育的规模、实行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

2.在招生录取机制上, 采取多元招生录取方式, 实行高等教育自主招生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补偿政策, 做到“精准招生”。

3.在经费投入上,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提供有力度的财政补贴,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划拨农村学生高等教育的专用经费, 做到“精准扶贫”。

4.在法律制度上, 建立健全由国家、地方和学校组成的三级监督机制及审查制度; 制定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 为农村学生获取公平教育资源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钟莉.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

[2]唐海龙.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3]胡冰.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机制研究[J].学周刊, 2016, 14:186-187.

[4]申培轩.论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切性——兼论高等教育对农村的适切性[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4:565-569.

专项招生计划 篇9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美国

监督评估是促进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科学、有序、高效推进的制度保证。与一般性的部门科技计划相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通常具有大型复杂性以及高风险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们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的制度化的监督评估机制,否则就可能陷入管理失当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影响计划和专项实施的效率和效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甚至导致整个计划或专项的失败。

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最多的国家,其对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的监督评估是全方位的,既有国家层面针对政府管理和计划/专项总体实施层次的监督与评估,也有政府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管单位对具体项目运作层面的严密监管,目的是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督促各方管好用好资金的同时,准确把握计划和专项实施的方向和进展,及早识别实施中的潜在问题,寻求改进和调整的建议以提高计划和专项执行成效,使计划和专项的发展不断逼近预期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包括863计划、973计划等在内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2009年启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后, 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的规模空前加大。构建与各个重大计划和专项的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监督评估体系, 成为科技计划和专项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对此,我国科技管理部门及理论研究界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民口10个重大科技专项而言,启动之初即提出建立全过程、分层次的监督评估体系和目标保障机制,各个专项也在推进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监督评估机制,创造了各自独特的经验做法。然而,5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工作总体上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与重大专项的宏伟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不足。本文通过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监督评估的典型举措,分析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工作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体系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1美国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的监督评估

1.1依托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展总体层面的监督评估

美国根据 “分权与制衡”的理念设计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评估和问责,由政府牵头组织实施的科技重大计划和专项无疑是监督评估的重点。作为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纠错和倒逼机制,监督评估不仅纳入立法机构以及联邦系统常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而且依法指定专门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具有组织性、强制性、规范性和透明性的特点,不仅有利于与各方沟通以获取监督评估所需信息,而且使得监督评估结果具有可靠性、权威性和效用性。监督评估通常采用听证制度、报告制度、审计制度、 调查和评估等方式进行[1],内容涉及计划和专项规划的制定、预算的安排与使用、部门组织管理职责的履行、任务的落实、目标的实现情况等,同时重视监督评估结果的快速反馈和有效运用,一旦计划的执行被评定为低效,有关机构可提请国会终止计划。

例如,依照相关法案要求,美国国家纳米计划 ( NNI) 分别由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和国家科学院对NNI计划进行定期评估。同时,白宫行政管理与预算局 ( OMB) 和国会政府问责署 ( GAO) 也从各自工作的视角,采用计划评级工具 ( PART) 和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 ( GPRA) ,对NNI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一些非政府组织则受邀参与国会组织的纳米计划立法听证、监督听证、调查听证等活动。 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产业界、大学、科研院所和非政府机构,作为中立组织的国家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成员的构成常常既有赞成方,也有反对方,而独立于政府的世界技术评估中心及其他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对NNI的咨询、评估与监督,使NNI的制定与实施更具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且,来自国会、联邦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评估与监督常常是互动的,体现了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科技系统内部的自我管理与监督,而是一种政治化的科学技术治理[2]。

1.2依靠政府管控和专业监理,严格项目监管

计划和专项的管理部门是项目监管的终极部门。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型复杂的集成类科技专项,通常设立分级管理体系,层层分解监管职责。 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美国宇航局 ( NASA) 在总部层次设立了载人航天办公室及阿波罗计划办公室两级管理架构,前者是计划的决策领导层,后者则全面负责计划所有环节的日常管理,包括规划与进度、预算与成本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开发、测试、性能评估等。除此之外,NASA责成三大航天研究中心设立阿波罗项目办公室,管理与主承包企业签订的研发项目合同,监管主承包企业研发项目的执行情况; 而在主承包商企业之下,又有大量的从承包商企业,由主承包商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进行监督制约[3]。

NASA总部主要通过阿波罗计划办公室监管计划和项目的执行,日常监管手段包括召开定期和不定期的评审会、汇报会,现场实地考察等,并通过制度化的报告体系和管理数据系统收集有关项目的进度、技术状态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例会是检查节点的表现形式,里程碑是项目中完成阶段性工作的标志,高层的阶段汇报会是基线的表现形式。 节点、里程碑、基线共同描述在什么时候对项目进行怎样的控制。对重要检查点和里程碑实施动态跟进和监控,使得各项目和计划整体进度和质量得到保障[3]。

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项目监管的负面影响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将项目监管职能转移给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阿波罗计划中,NASA利用三大航天研究机构管理与企业的研发合同,效果显著。其他一些国家采取第三方监理或督察专员制度,也有不错的效果。比如,日本氢利用/燃料电池项目,指定该领域的杰出专家作为协调员,以其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项目实施情况、听取汇报、召开报告会和公开讨论会等方式,了解项目实施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德国联邦教研部和经济技术部以竞争招标的形式, 将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委托给相关的研究机构或科技社团,即通常所称的 “项目协调管理单位”, 由项目协调管理单位跟踪并监督项目执行情况。目前,德国联邦教研部和经济技术部共设有约20个 “项目协调管理单位”,其中大部分设在德国航空航天研究中心、尤里希研究中心等国家研究中心中。 虽然这些科技机构代管的是一般性的政府科技计划, 但这种模式对科技重大专项无疑也是适用的。

1.3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提高监管效率

为减轻信息不对称对项目监管的影响,美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领导和管理层非常注重项目信息的获取和信息沟通管理,因为没有高质量的信息,就不会有有效的持续性监管。在阿波罗计划初期,美国NASA并未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和流程, 监管效率差。1964年新上任阿波罗计划办主任的菲利普斯要求推进阿波罗计划信息沟通管理,在宇航局上下和各航天中心之间、各航天中心与承包商之间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管理层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有关项目质量、进度、资金、人员、技术状态及采购等的信息。通过信息沟通系统,NASA高层随时掌握每个中心、每个部门甚至承包商的每个小组的项目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和部门。

在阿波罗计划时代,还没有互联网络,书面报告是管理层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其内容多样,涉及计划组织实施的各个方面,有定期报告,也有不定期报告。定期报告以日、周、月、季度、年等为时间节点,而不定期报告则根据计划进度以及工作单元的生命期灵活上报。报告从简单的状态报告到详细的描述报告,格式除文字外,还包括大量的条形图、曲线、表格等。报告的形成过程也非常严谨, 报告由下级部门呈交上一级部门,上一级部门根据报告内容及其他相关信息对报告内容进行评审和分析,然后汇总各种信息形成新的报告再呈交更上一级,最终将最有价值且准确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及时传递到需要信息的管理部门。与此同时,阿波罗计划管理者大胆采用当时新出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来处理数据和信息,同时辅以结构管理和逻辑管理的改造以利于改进数据流的搜集和加工工作, 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管理控制。

2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我国自2009年全面启动民口10个科技重大专项,国务院于2010年即推动落实专项的监督评估工作,每年由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组织权威专家和专业评估机构,对专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评估。各专项也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第三方监理和评估机制,加强重大专项项目执行情况的过程管理,如采取 “上家考核下家、系统考核部件、 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的评价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若以美国等先进国家的监督评估实践和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观点全面审视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体系,不可否认我们的监督评估体系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这些局限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评估效能的充分发挥。

2. 1组织领导部门不具监督制约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监督制约作用

在我国,行政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强力、有效的手段和形式。也因此,我国的科技重大专项在总体实施层次主要依托的是政府行政监督评估机制。国务院授权科技部等三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专项总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由此确立了三部门重大专项监督评估的组织领导地位。但是,在尚处于典型官本位的社会体系中,三部门和各个专项的牵头单位通常处于平级,并不具有足够强的行政监督制约优势, 在监督评估工作过程中,其威信、地位、工作力度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监督评估难以充分有效地开展。如何克服一元化的行政系统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工作的局限以及因同行政级别关系而不能有效履行监管的缺陷,让三部门的监督评估更加权威和有力,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

2.2缺乏项目监管专业机构和人才,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作为重大专项项目监管的负责单位,我国的重大专项领导和牵头部门负有监管之责,但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编制紧张、管理经费不足的问题。加上现有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大型科技专项监督管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实践中还过多沿用传统的科技计划过程管理模式,缺乏现代项目管理全过程监管机制、 严密的监管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项目监管力度普遍不足。虽然一些专项选择采用监理公司进行项目的监督管理,但由于科技项目监理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优秀的科技项目类专业监理公司,以及能满足科技项目监理要求的、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项目监理人才,同样也难以有效支撑科技重大专项高端及复杂的项目监管要求[4,5,6]。

2.3监督评估独立性欠缺,完整的监督评估体系尚待形成

以美国的监督评估组织框架,专项监督评估体系应由两个系统组成: 一个是政府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评估,另一个是来自政府系统外部的监督评估, 如来自国家立法机关和独立第三方专业团体的监督评估等。目前,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从主体上说,主要依赖于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评估系统, 而作为外部制衡机制的政府系统外的监督评估滞后于需要,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例如,由于缺乏对科技重大专项外部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披露与运用的系统设计和明晰规定,针对重大专项的第三方的独立评估迄今没有形成 “气候”,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强度和力度都不够到位。外部及独立第三方监督评估的虚位,不仅影响监督评估工作的完备性、有效性和公信力,而且易引发监管宽容、监管寻租等 “监管失灵”问题。

2.4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备,影响监督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无论是专项决策还是专项监督评估,皆有赖于充分的信息和各种数据的支撑。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信息,就不能进行科学决策,也无法进行监督评估。虽然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已得到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努力推进统一的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但现阶段我国的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所展现的内容和功能还比较窄,信息的收集尚未达到有效支持决策和监督评估的要求,信息报送存在不规范、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问题,重大专项项目进展与监管信息有时不能同步反馈,使得监督评估得不到有力的信息支撑,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

3对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的建议

维护监督评估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是确保有效监督评估的前提条件。我国重大专项监督评估虽已开展多年,但健全与科技重大专项管理需求相匹配的监督评估体系,充分发挥监督评估的保障作用,以监督评估保障重大专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仍是横亘在专项实施中的重要课题。有必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体系。

3.1成立高于各牵头单位级别、内外结合的监督评估领导机构,保证监督评估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借鉴国外经验,充分考虑 “三个一定” 的主张,即 “监督评估的领导机构地位一定要高,权力一定要大,手段一定要硬”,改变因 “位低、权微, 手段弱”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评估的现状[7]。我国虽然不是 “三权分立”,但也有明确的权力分工。 考虑到我国特有的政治权力框架,建议成立由人大、 政协、国务院、中纪委组成的 “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联席机构”,领导和协调全国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工作,以整体权力结构的设置和运作来强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监督评估领导,克服目前单纯的行政系统组织领导监督评估工作的局限以及因同行政级别关系而不能有效履行监督的缺陷。同时, 明确科技部等3部门作为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监管组织者的特殊地位,授权其制定监督评估工作章程、 运行程序,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义务,将监督评估结果与预算等结合起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并建立监督评估专项资金,通过制度化的有效途径实现监督权权力化,使专项的行政监督和绩效评估真正落到实处。

3.2建立宏观管理监督与项目执行监管并行的监督体系

专项宏观管理监督是指国家权力部门对专项领导及牵头管理单位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的综合性监督, 是对专项资源配置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监督,这项职责应由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联席机构组织领导; 同时,专项宏观管理监督的重点要从 “合法性”监督转向更加全面的 “绩效监督”,即强调对重大专项组织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能性三方面进行监督,加强绩效管理、绩效审计,以提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质量[8]。

在各个专项内部,鉴于人员编制普遍紧张,可借鉴美国的经验,从大学和科研机构聘用项目管理人员,协助管理和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或者通过委托或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选择科研机构等具有科技项目管理能力的第三方监理机构作为项目管理单位,要求其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对专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对于专项之下设立的大型科技项目,如联盟型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可设立责任专家小组,每季度进行现场检查,提交检查报告,实现项目的目标管理和全过程控制 ( 也可尝试实行现场派驻代表制度) 。同时,政府应提供一种制度安排,用以约束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约行为,并具备对该种违规违约行为给予惩罚的能力。

3.3发展独立评估组织,形成多形式有机结合的评估体系

专项评估按评估主体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按评估性质可分为研究咨询性评估和监督问责性评估,按评估范围可分为整体评估和特定专题评估。专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建立不同评估主体、不同评估形式和不同评估内容有机结合的评估体系,改变单一化的、由政府部门 “包打天下”的 “独角戏” 格局。2013年10月,国务院委托中国工程院会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作为独立第三方开展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的中期评估,全面系统审视我国重大专项实施的绩效、组织管理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此举是加强专项的独立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举措,未来应推动将这种独立第三方评估纳入制度化轨道。在这里,独立意味着评估机构不隶属于或受控于被评估的专项领导和管理部门,与所评估的工作不存在任何实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权威意味着专业的高度认可和公信力,缺乏专业化和权威性的评估是毫无意义的。 在我国独立专业化科技评估机构稀缺的当下,只有在逐渐推进科技评估社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专业化、权威性的评估机构才会随之诞生。

3.4加强专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管理信息化

专项招生计划 篇10

1“三区”科技专项人工管理模式

1.1 管理模式

“三区”科技专项的参与方包括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人员派出单位(简称派出单位)、选派科技人员(简称选派人员)、选派人员的接受单位(简称接受单位)、接受培训的科技人员(简称培训人员)、培训人员工作单位、培训机构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图1所示。“三区”科技专项包括需求遴选、人员遴选、签订协议、执行任务、考核验收5个环节、24个步骤,如图2所示。

1.2 工作机制

从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职责分工看,国家科技部主要起统筹、指导作用,省市两级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起统筹、组织作用,县级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起组织、执行作用;从科技人员来源看,制定了“以省为主、国内调剂”的选派人员遴选原则,培训人员只从“三区”县产生;从工作流程来看,实行了国省市县四级科技主管部门逐级审核制度;从补助经费构成看,实行了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即中央财政分别负担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50%和100%,东部地区自行负担;从绩效管理分工看,派出单位、受援单位、选派人员签订三方协议,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

2 建设“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可行性

2.1 工作任务的长期性决定

“三区”科技专项将持续到2020年,涉及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1 272个县。如果采用人工管理,一个单位需要1~2名专职人员,则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需1 500~200 0名专职人员,各派出单位需要200 0名专职人员(按每个单位派出10名选派人员推算),总体需要3 500~400 0名专职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多为行政事业人员,本身具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因而在短期可以行政强制推动“三区”科技专项管理,但连续7年将面临工作人员精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当前全国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职能弱化、面临被拆并的机构改革背景下[4,5,6],县级科技主管部门在组织这项工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消极对待的苗头。政府为此增加行政事业编制难度很大,还与“养事不养人”的事业单位改革方向相悖[7,8,9,10]。这就要求构建全国信息化管理平台。

2.2 管理环节的复杂性决定

“三区”科技专项有5个环节、24个工作步骤(如图2),其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量都不小,其中人员遴选、协议签订两个环节的工作量尤为繁重,许多步骤都需要在数个单位往返。比如,在签订协议时,首先由接受单位提出需求,然后传递给选派人员,选派人员修改后又返回接受单位,接受单位盖章后交派出单位,派出单位盖章后将协议返回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人员与接受单位;如果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为协议不实,还需要重复这一循环。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全国2014年的工作推至2015年开展已成定局,迫切需要依靠信息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2.3 主体类别的多样性决定

“三区”科技专项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既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又要求每个工作环节、工作步骤的各个参与者都整齐划一地执行。整体工作效率由最慢的执行者这块“短板”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减少个人对政策理解与个人工作方式的差异对整体工作的影响,让各参与主体在标准化的框架下进行组织管理工作。

2.4 参与人员的动态性决定

第一,培训人员连续2年不变的可能性很小,选派人员自愿退出、身体原因、工作岗位变化等会导致人员调整;第二,需求单位多为企业,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行政事业人员的流动性要大;第三,管理单位的管理者也会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如果不建立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及人员信息数据库,人员的变化就会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3“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框架

3.1 设计思路

按照“一体、全能、高效、实用”的思路构建“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一体”指由科技部建立全国统一的“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地方不再单独建立平台,各地、各单位、各参与人员都从这个平台登录和操作。“全能”指在“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上能够实现人工管理模式的所有功能。“高效”指大幅缩短以人工劳动为核心的服务周期,尽可能实现全程电子化办公,减少纸质信息交流,力争从发布计划到签订协议在1~2个月完成,确保当年的任务有10个月以上的执行时间。“实用”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平台功能,过滤掉不必要、花哨、实用性不大的功能,最大程度方便使用者。

3.2 功能构建

“三区”科技专项管理平台设置通知公告、选派工作、培训工作、材料报送、用户信息五大功能,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人工管理模式的5个工作环节是将选派和培训工作放在一起设计的,人工操作可以分清楚,但是对于计算机而言需要层次清晰、作用尽可能单向的流程,应将选派和培训工作分开设计,人工操作的各环节置于其中。第二,选派需求是由接受单位提出的工作内容需求,包含需求单位(接受单位)信息和对选派人员的工作任务;培训需求是“三区”单位提出的希望得到培训的人员需求,包含培训人员信息和培训人员的要求,两类需求并不一样,放在一起容易引起混淆。第三,人工管理模式下会出现通知层层转发的情况,耗时、低效、不必要,有必要设置通知公告栏来发布通知公告、通报进展和重大活动等。第四,目前没有要求上报统计数据、总结材料、日常工作简报等,但借鉴其他科技项目管理经验,预设了这一功能。第五,用户信息管理是所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必不可少的功能。具体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

对比图1与图3可以发现:第一,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没有改变,即信息化管理的功能模块并不会改变人工管理模式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第二,图3中的工作环节没有了先后顺序,各功能模块独立运行,可同步推进,且各环节中的参与主体相对比图2更为清晰;第三,图3的功能模块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计的,图2的工作环节是站在方便管理者的角度设计的。

(1)通知公告。由科技部发布通知公告,年度工作安排的红头文件以PDF文档发布,纸质文件不发或只到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不再另行发文件,确保全国步调一致。

(2)选派工作。选派工作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包含28个步骤,归纳起来有3项重要工作:第一,选派人员遴选。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大范围发布需求征集信息并筛选出有效的需求,市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对本市需求进行汇总和分类并向有关派出单位发布,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在本地区范围组织遴选本地区各市不能满足的选派人员需求,本省级行政区不能解决的选派需求毕竟是极少数,各省级行政区一般不会轻易要求科技部在省际协调人力资源,因此选派工作的重点在省市两级科技主管部门。第二,协议签订。派出单位、接受单位、选派人员容易理解成三角关系,但是“三区”科技专项就是解决“三区”实际困难,选派人员既然自愿报名,就证明能够解决困难,应首先由接受单位(即需求单位)提出协议内容,科技人员做适当修改,派出单位把好政策关就行,因此,选派协议实质上是单向关系。第三,选派人员的绩效考核。图4中的绩效考核虽然只是一个步骤,但实质上却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功能模块,之所以不独立,是因为放在这里比较完整且符合用户的一般思维习惯。

选派协议期结束,由县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绩效考核。首先,由选派人员对协议完成情况作自评价;其次,由接受单位对选派人员打分并作出评价(不合格、合格、优秀);第三,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进行确认,对选派人员与接受单位的分歧作出仲裁;第四,绩效考核结果逐级报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送选派人员的派出单位。绩效考核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不再图示。

(3)培训工作。培训工作程序包含14个步骤,如图5所示,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培训人员遴选。由县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培训人员的遴选工作,要较大范围发布需求,且要为这些需求的真实性负责。第二,培训机构执行协议内容。培训机构一方面要根据培训人员的需求找出共性需求并制定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还得安排好培训人员的生活、住宿,并要确保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的人生和财产安全,因此就培训工作而言,培训人员仅是参与者,国家和省、市级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审核,县级科技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的难度大、责任重。

(4)材料报送。派出单位、选派人员、培训机构等都可能上报总结、简报等材料,对此,普通的邮件交流功能就能满足,在此不作细致阐述。同时,科技主管部门还有可能需要相关的成效统计数据,目前科技部的整体部署中没有这样的要求,但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应予考虑。然而,许多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的统计数据设计得过于复杂,比如,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有70项统计指标、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有99项统计指标、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专项计划的统计指标更是超过了130项,这些统计指标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了系统性、完整性,涵盖了创新、转化、推广各个环节,过于从形式上强调科技支撑全产业链、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这些指标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各专项的统计指标重复较多,容易出现累加效应,导致数据失真;二是没有体现各专项的特点,如果统计指标雷同,那就证明专项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是部分数据获得的难度大、实际意义不大、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建议“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相关性、真实性、易得性、系统性”从高到低的重要顺序,紧紧围绕“三区”科技专项的2项任务构建如图6所示的统计指标体系:一是选派人员为“三区”提供服务的方式包括产业公益性技术服务与指导、创办领办专合作社或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等;二是为受援地培养本土科技人才。统计指标试行一年后可作补充性调整,之后应保持稳定性。

(5)用户信息。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初始用户名和密码由管理系统分配,登陆后可以修改。派出单位、接受单位、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工作单位须实名注册,填写单位实名、地址与密码等简单信息即可。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由于在需求征集时填报了实名与身份证等信息,管理系统即可自动识别,科技部审核通过后就可用实名和身份证号登陆管理系统。

3.3 运行机制

(1)职能分工。科技部是管理平台的建设责任主体,其办事机构是管理平台的开发与维护责任主体。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在管理平台的操作权授权给相应的办事机构。派出单位、接受单位、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工作单位是注册用户,主要行使执行科技主管部门任务的职能,同时行使本单位的管理权。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是系统生成用户,选派人员负责执行选派协议任务,培训人员参加培训。

(2)权限分配。按照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分工,从高到低设置6级用户权限:科技部为1级用户、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为2级用户、市级科技主管部门为3级用户、县科技主管部门为4级用户;派出单位、培训机构、接受单位、培训人员工作单位为5级用户;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为6级用户。各级用户在各功能模块的权限分配如表1所示。在通知公告模块,通知公告由科技部用户发布,其余用户均只能查看或下载;在选派工作模块,接受单位要填报选派需求,派出单位要填报、审核选派人员信息与协议内容,选派人员要编辑协议内容,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进行统筹和协调、审核各项工作;在培训工作模块,主要是培训机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和培训人员工作单位之间围绕协议进行的操作;在材料填报模块,主要是选派人员、派出单位、培训机构的工作进展简报、统计数据,以及各主体填报的工作总结。

注:“①”为编辑,“②”为查看,“③”为审核,“④”为填报

(3)经费保障。管理平台所需经费由3部分构成:一是软件开发费用,约需15万元左右;二是系统所需的硬件投入和运行费,可以租用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的硬件,运行维护费用每年约需1~2万元;三是聘用专职平台管理人员1名,根据2003—2013年北京市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预测(如图7)。按预测,2015—2020年支付的专职管理人员工资约为103.8万元,加上平台开发与维护费约20~25万元,到“三区”科技专项实施期限结束,平台管理成本不到130万元。2014年,中央安排专项补助2.2亿元,照此推测,专项实施期限结束将累计安排专项补助15.4亿元,平台管理成本约占0.8%(不含其它行政管理成本)。

3.4 注意事项

信息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科技人员每参加一个项目就有可能参与信息化管理平台,但许多项目管理平台在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感受[11,12],人性化、程序化、自动化程度不高,“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要避免这些问题。

(1)突出人性化。要围绕“一体、全能、高效、实用”的思路构建,开发时当方便科技部管理者与方便其余用户发生冲突时,应以方便其余用户为第一原则。不能强制要求用户登陆次数、上报信息等任务,选派人员、培训机构等不能因为完成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任务而影响协议的执行,更不能让信息化管理平台成为各用户的工作负担。

(2)突出程序化。要让各级用户在使用时产生强烈的层次感,每个功能模块进入后要开展的工作程序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该干什么、干了什么、接下来干什么一目了然。操作程序要尽量避免出现循环与嵌套,这会使各功能的逻辑关系变得复杂、降低平台运行速度。要求单位在填报人员信息时、科技主管部门在审核时等工作环节与步骤可实现连续、批量操作。

(3)突出自动化。第一,各级用户登陆管理平台后能够自动显示该用户权限的功能模块,过滤掉无权的功能模块;第二,进入各功能模块之后能够自动显示该用户权限的操作类型,过滤掉无权的操作类型;第三,数据统计要能够自动按级别进行汇总、能够查询,汇总时要避免重复累计的情况;第四,能够按照需求进行聚类,据此有针对性地向相关派出机构发布需求,做到精准发力;第五,可据单位地址自动判断是否属于中心城区;第六,在管理平台系统内填了手机号码的用户,可向这些用户推送短信;第七,在填报选派人员与培训人员的个人信息之后能够自动建立用户信息库(不必再注册),同时能根据技术领域、专业技术条件判断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1)平台的科学性及适用性。通过分析“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的任务长期性、管理复杂性、主体多样性、人员动态性等特征,明确了建设“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必要性、科学性与适用性。该平台建成后,在满足人工管理功能的前提下,一方面理顺了各参与要素的作用关系,厘清了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基本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平台的功能。“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想紧扣工作重点,设计的五大功能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解决了人工管理的诸多现实问题,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界线,可实时掌握各地、各类、各环节的整体工作进展,形成全国“一盘棋”,有利于加强督促。

(3)平台的运行机制。明确了“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管理主体、职级及权限分工,并在没有管理工作经费的前提下测算了平台的开发、建设及管理成本,认为直接成本仅占该专项总经费的0.8%左右,平台的运行可行、有保障。

(4)平台的风险防范。在平台开发建设阶段,要注意防范过分强调平台的科学性而忽略了可操作性与适用性,总体上要突出管理的人性化、程序化和自动化。在平台运行维护阶段,要注意防范唯“平台管理论”而忽略了人在平台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比如,工作通知发布后,各需求单位不会主动关注,还得依靠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推介、宣传;再如,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提高之后,各种参与主体之间虚拟联系会成为主要沟通方式,特别是选派工作不能落地、虚报人员信息、违规考核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就比人工管理模式下要大,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还要加大督查力度。

4.2 政策建议

建议尽快启动“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制定好“两衔接、一升级”的配套政策。

(1)要做好与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衔接,为信息化管理平台选择适宜的建设与维护主体。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其中规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三区”科技专项是公益属性,符合政府购买的条件,然而,现在“三区”科技专项多数由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事务工作,《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第六条规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也就是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具备政府购买的主体资格。对于“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主体选择,有两个解决方案:方案一,选用符合政府购买条件的单位;方案二,将现有相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调整为公益二类。

(2)要做好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衔接。2014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提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将整合成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三区”科技专项应属于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区”科技专项信息化管理平台也应纳入国家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管理,要考虑好平台之间的衔接。

专项招生计划 篇11

会议全面总结了海南省“三区”项目一年来的实施情况,对宋恋等27位获得绩效考核优秀等级的支教教师、湖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教育局等6个先进组织管理单位进行了通报,并对2014~2015学年度支教工作进行了初步部署。

会议由海南省教育厅师资管理处方鸣处长主持。琼州学院过建春副校长开场致词。过副校长盛赞了项目实施取得的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肯定了130名支教教师在11个“三区”市县62所受援学校开展示范引领、教书育人、管理服务、学科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希望支教教师们发扬光大奉献服务精神,把支教事业做精做实。

海南省教育厅郑万发巡视员最后作了重要讲话。面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项目工作,郑万发巡视员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深刻认识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二是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三是努力做好新学年项目实施工作。

上一篇:驾驶学校下一篇:短跑放松技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