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学校

2024-10-26

驾驶学校(共11篇)

驾驶学校 篇1

车用乙醇汽油是指在不含MTBE (甲基叔丁基醚) 含氧添加剂的专用汽油组分油中, 按体积比10% (我国) 加入一定的变性燃料乙醇, 按国标GB18351—2004的质量要求, 通过特定工艺混配而成的新一代清洁环保型车用燃料。MTBE作为含氧添加剂对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 许多发达国家已立法禁止使用, 我国自2004年开始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车用乙醇汽油适用于各种装配点燃式发动机的大、中、小型车辆。

一车用乙醇汽油的优点

1. 提高了燃油品质

车用乙醇汽油内添加的燃料乙醇不仅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能源, 又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汽油品质改良剂。作为增氧添加剂, 按照10%的比例混配入汽油, 可使汽油氧含量达到3.5% (m/m) , 助燃效果较好, 也可使汽油中不能燃烧部分充分燃烧, 提高了汽油的燃烧热值。此外, 乙醇的辛烷值较高, 汽油研究法辛烷值RON指数可达111个单位, 它的加入使汽油辛烷值提高2~3个单位, 提高了燃油的抗爆性能。

2. 降低尾气有害排放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车流量增大, 车辆怠速、低速运行时间延长, 尾气中的有害气体排放量急剧升高,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乙醇汽油燃烧热值较高, 能够充分燃烧, 使得尾气中的CO和CH化合物的排放量得到控制。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数据验证, 使用乙醇汽油可以使汽车有害尾气的排放总量降低33%以上。

3. 燃烧充分、减少积碳

车用乙醇汽油氧含量高, 燃烧彻底, 能较好地预防和消除发动机燃烧室、气门、火花塞、排气管及消声器等部位积碳产生, 减少了积碳造成的发动机着车困难、怠速抖动、动力不足等故障, 降低了车辆的维修费用, 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4. 燃油系统自洁能力

燃料乙醇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 具有较强的溶解清洗特性, 可以有效减少油箱及燃油供给系统中燃油杂质的沉淀和胶质胶化现象, 保障了油路的畅通。

二驾驶培训学校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注意事项

结合乙醇汽油自身的特性及驾驶培训学校实训车辆使用特点, 教练车在使用乙醇汽油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 乙醇汽油自洁特性对教练车的影响

由于乙醇的溶解清洗特性, 车辆在首次使用乙醇汽油时, 特别是使用了1~2箱乙醇汽油之后, 油箱、油路中的沉淀和各类杂质, 例如铁锈、污垢、胶质颗粒等会软化溶解在燃油里, 吸附在滤清器滤网上造成燃油供给不畅。教练车辆长期怠速、低速行驶, 会使这种现象明显加剧, 减少滤清器的使用寿命。所以合理安排教练车辆进行中高速行驶磨合养护, 会减少油路胶质的附着机会, 延长发动机正常使用时间, 保障驾驶培训顺利进行。

2. 乙醇的亲水特性对教练车辆的影响

燃料乙醇是亲水性液体, 易与水互溶, 有水分进入后不能分离。燃油内水分含量过高, 会降低发动机功率, 增加燃油消耗量, 增大发动机气缸的磨损, 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所以如果教练车辆补充燃油后出现发动机动力不足、抖动等现象, 应及时用滤纸或玻璃板检查燃油中是否有较多的水分存在, 排除后再进行修理, 降低教练车辆的维修成本。

3. 乙醇的金属腐蚀性对车辆的影响

车用乙醇汽油对发动机金属的腐蚀产生主要是由于乙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乙酸引起的, 为此GB 1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国家标准已对乙酸含量进行了严格规定。为了确保不对汽车部件产生腐蚀, 车用乙醇汽油中应加入适量腐蚀抑制剂 (一般在变性燃料乙醇中加入) , 以有效抑制其对黄铜和紫铜的腐蚀, 改善对其他金属的耐腐蚀性。

4. 冬季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应注意事项

因车用乙醇汽油的雾化、燃烧特性, 冬季每天首次启动车辆时, 应保持充分的暖机状态 (1~2分钟) , 待发动机温度上升后, 再起步行驶。

5. 夏季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应注意事项

乙醇的沸点只有78℃, 夏季气温较高加上发动机自身温度, 乙醇汽油挥发性增强, 部分燃油由液态转化为气态, 易造成燃油油路的气阻产生, 所以教练车辆在夏季加油时, 不要将油箱加得太满, 要预留一定的油品膨胀和气化空间。如遇长时间工作教练车辆突然熄火后不易重新启动现象, 一般是由于温度过高, 燃油供给系统产生气阻, 供油不畅造成的, 可待发动机冷却下来后再重新启动着车, 切不可连续打车, 减少车辆的使用寿命。

6. 车用乙醇汽油的燃烧生成物对车辆的影响

由于汽油内添加了燃料乙醇, 发动机工作时生成的水量增多, 车辆使用时排气管有大量水流出。教练车辆由于长期怠速、长时间工作, 排气管滞留水量较多, 排气管中流出的水呈酸性, 加大了对排气系统的腐蚀。教练车辆使用前应在消声器最低处进行打孔并做防锈处理, 增强排水效果, 降低腐蚀, 可有效延长排气消声器使用寿命。

驾驶学校 篇2

一、为了加驾校的安全工作和推进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每月中旬、每周一召开安全生产例会,进行安全教育、学习。

二、组织管理人员,教练员认真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法则和本公司的有关规定,传达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和指示。

三、分析检查驾校安全工作状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布置安全工作任务。

四、安全工作例会的参加人员不得缺席、迟到、早退,参加人数须达到95%以上,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会前主动请假,并在会后主动补课。

五、每年组织管理人员、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积极开展业务技能比武竞赛,并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

蓝带学校:美国的特色学校 篇3

蓝带学校(Blue Ribbon School)是指在行政领导、课程、教学、学生成就和家长参与具有杰出表现而接受表扬的卓越学校。蓝带学校起源于1982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所提出的蓝带学校计划,其目的是:(1)选拔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较高学业标准或取得显著学业进步、社会公认的优秀学校;(2)引导所有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提高办学水平,确立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和步骤;(3)促进优秀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更多的学习和交流。其认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学校在培养和促进所有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发展方面是成功的。学校必须承诺为所有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并尽量使其在教育上获得好的成绩,同时要不断努力以保持最佳面貌,所有符合标准的学生都能得到奖励和认可。美国被选为蓝带学校的学校,须是该学校在追求所有学生卓越成就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而前美国总统布什推动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计划(No Child Left Behind),强调了蓝带学校计划的重要性。蓝带学校遴选标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校里至少有40%的学生来自于低收入家庭;二是学校里学生的成绩位于本州组织的考试的前10名位置,重学生的成绩是蓝带学校的最大特点。

——摘自:罗建河,徐锋《英、美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学校精神——学校的灵魂 篇4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精神,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相反,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精神特色的学校,一定会处处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到校长、教职工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是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这种精神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所精神爽、风气正的学校,还犹如一座春风化雨的熔炉。一个学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无疑会产生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而这种软性的、无形的促进作用,是学校各项硬性规章制度所无法企及的。因为规章制度强调的多是消极抑制的方面,所要做的多是“抑恶”;而学校精神的促进作用,则会使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更多的是在“扬善”,会形成对学校所有成员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积极心理气氛,对一切与学校精神相反的错误倾向、心理与行为问题,具有无形而实在的抵制作用。

学校品性:学校发展的本质 篇5

关键词:学校品性;学校发展;本质

【分类号】G47

当前,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名牌学校同在。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要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由劣势变为优势,从平庸走向优质,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谋求学校的发展。学校靠什么来发展,我认为:学校品性是学校发展的本质。

何为品性?顾名思义,品性者,品质性格也,个性气质精神是也。

人有品质,有性格,且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會有一种独具潜质的个性品质。或张扬,或沉稳,或含蓄……

大家都看过电视剧《亮剑》,什么是亮剑精神,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就算对手是天下第一的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与气质。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品性永存,灵魂永在。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品性!

部队如此,学校呢?学校是否有品性?部队靠亮剑精神去推动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学校靠什么?学校靠什么来推动学校的发展,靠什么去赢得未来的人才战争?

“不求校校成名校,但求校校有特色”。每一所学校都应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但特色并不一定代表学校的品性,学校品性是指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接受的并为之努力的独具魅力的品质个性与精神,使学校并与之有关的人、事、景、物都独具之魅力的品质个性与气质精神。并能影响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终观学校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出:

可以这样说:学校品性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学校文化---品味: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学校文化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形”而有“象”,弥漫于组织之中,像一只无形而有力的巨手,在暗中把持和操纵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引领着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文化更是学校的一种形象,一种气质,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牌。有高品味文化的学校,必定高雅圣洁、魅力无限、独秀群芳、成就卓越。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建构学习型组织,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成为促进学校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自2004年起,我校提出“营造高品质学习生态,建构学习型校园”,在打造学习型主题文化,创建学习型校园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打造教师学习文化。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学校近几年最凸现的文化特色是通过构建学习型校园所形成的教师文化,“教师自觉学习氛围逐浓,学习型校园雏形初现”。我们将学校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师文化建设上,创建学习型年级组、教研组,建立学习型的教师团队,让强烈的自我需要意识成为教师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让教师学会自我超越,增强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打造学生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受益的应该是学生。学校努力巩固和发展以“细节德育,感动德育”为主要特征的学生文化,在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体现“细节、感动”的色彩。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态度、习惯、方法、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和实践的习惯。同时,要把更多的视线从群体转向个体,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教育赋予了个性化的色彩,形成新的学生文化。

三是打造班团精神。以班为单位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先后建立了“经历风雨,迎来彩虹”的追梦中队、“乐学、善学、勤学”的快乐雏鹰中队、“做自信的我,做快乐的我”的希望之光中队、“勤补拙,学有为”的勤劳中队等等;各班在坚持“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的原则下,因班而异开辟了学习园地,根据节日和教育主题制作出精美的班级宣传展板,把班级真正建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二、教师专业—-品质: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学校品性,首先在物,关键在人。学校的发展既需要硬件建设,同时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学校创办优质教育最忠实的合作伙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作为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理解教师,善待教师,视教师为个人生命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敬业乐教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对待教师的重要态度的表现,也是学校肩负的重要责任。教师专业发展成就教师价值,教师价值折射专业品质,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品性的关键。

一是树立玉小教师的工作精神。“敬业立足,建功立业,师表立德,模范立名”是玉清寺小学所倡导的教师精神,我们号召教师在“德”上做一个“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以学为范”的德之师,在“业”上做一个“新理念、宽基础、深专业”的“能”之师,在“绩”上做一个“优质服务、优质教学、优质效果”的“优”之师,号召全体教师以岗位为平台,学习求自新,研究求突破,创新求卓越,质量求示范,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二是形成教师学习特色:玉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单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更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与权力。以落实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目标——由教师预设,问题——由教师提出,方式——由教师探寻,经验——由教师总结,从而形成学中长智慧、使教师在研中长见识、引中受启发、练中提能力、育中强素质的专业成长平台,全体教师以岗位为平台,学习求自新,研究求突破,创新求卓越,质量求示范,在校本教研中全身心融入学校,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团队学习中,自觉地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学生行为---品行:学校发展的影响力

学校品性,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则在学生,学生的品行是学校品性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这样说,德育工作有了品性,学校也就具有了其独特的品性。“德育要做有品位的事,学生要做有品格的人”是我校全体德育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德育,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行,即学生的德性,何为“德性”,《礼记·中庸》中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归结到由勤问好学入手。德性是什么?德性即指高尚的道德品质。

活动是德育实施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把活动作为德育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与周围的自然、社会进行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发展。

驾驶学校 篇6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 (1996) 的定义, 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 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 (学业成就、学习态度) 、行为适应 (攻击性、害羞退缩) 和社会性—情感适应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 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 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 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 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 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 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 (45名学生) , 其中男生31名, 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 (36名学生) ,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6名。

2. 测量工具。

(1) 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 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 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 (2) 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 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 (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 及同伴地位 (消极、积极) 。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 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 (3) 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 以拼音 (100题) 和词语 (100题) 两种形式呈现, 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 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4) 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 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 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 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 关系越亲密, 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

(1) 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8.624, p<0.001) 。 (2) 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 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 行为适应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611, p<0.05) ;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209, p>0.05) 。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

(1) 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得分越多, 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亲密, 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 (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 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 (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 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 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 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 最高16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 最低7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 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 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 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 均在140分以上,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 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 (平均1.56) 。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564, p<.01;t=1.658, p<.001) 。 (3) 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10.427, p<0.001) ; (4) 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452, p>.05) 。

四、讨论

1. 学业适应差异。

在学业适应方面, 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 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 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 行为适应差异。

在社会适应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 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 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 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 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 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 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 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 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 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 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 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 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 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 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 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 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 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 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因此,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婵, 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251 (3) :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

[3]Xinyin Ch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994, 22 (3) :221.

驾驶学校 篇7

按照之前颁布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试行) 》:学校的适宜规模为普通小学12至36个班、初中18至30个班、高中24至48个班、九年一贯制学校18至36个班;班额为普通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45人, 初中、高中不超过50人。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认真按照有关规定, 强化工作措施, 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 基本解决学校规模、班额过大问题, 努力保持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

山东省要求,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 方便学生就近接受优质教育;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依法加快居民区配套学校建设步伐;合理调整学校招生范围和区域;实施中小学校规

育学校精神谋学校发展 篇8

一、从传承文化中, 培育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 不论办学历史的长短, 都有值得推崇的学校文化。校长要在全面认识本校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 充分发掘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各任校长任职期间的工作特色、优良作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将其培育为学校精神。在益师附小, 我们发现80多岁的老校长张玉庵, 每次出去散步, 看到校园里有纸屑, 总是一路捡起来, 扔进垃圾桶。老校长张庸泗, 在校园里路过, 看到沟盖板歪了, 吃力的将其摆好。退休教师石霞安听到校门口有人无端谈论学校的不是, 与人据理力争……。从这些人和事, 可以看出, 老同志已把附小当成了家, 他们与附小同呼吸、共患难, 一心想的是附小的发展、辉煌。于是, 学校将这些归纳为“视校园为家园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通过耳濡目染、传统教育、典型引路、校内倡导, 被传承下来。又如, 益师附小长期以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老师们不论工作有多繁重, 甚至受了委屈、不开心, 但是对教学却一刻也不会放松。因此, 学校在市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历次考试中, 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而且这种重视质量的意识还在进一步发扬光大。于是, 学校将这种意识提炼成了“视质量为生命的拼搏精神”。老师们为了学校的品牌, 精心备课, 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细致批阅学生作业, 耐心辅导潜能生;同时, 巧具匠心地设计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老师们的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 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交口称赞, 反过来也长期激励着师生员工。

益师附小经常要承担市、区的各种德育、教学、艺术等现场活动, 每次活动均能做到井然有序, 每个人都能主动找到自己的工作, 每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学校把这些归纳为“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 老师们更加注意工作上通力协作, 使之形成合力。如在教研教改方面, 学校里不管是谁有参赛任务, 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 献计献策, 研究一个最好方案, 并且反复试教, 反复修改, 一直到大家认可为止。新调入的教师, 大家总是“传”、“帮”、“带”。如:几年前学校调来了一位新老师, 老师们去听她的课, 她上了一半就上不下去了, 听课的老师鼓励她上完了这节课。课后, 老师们发现她的作业批阅也马虎得不行, 便耐心地手把手地帮助她, 并明确告诉她, 在附小教学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现在, 这个老师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 并多次获省市教学比武奖励, 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2007年学校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大赛, 夺得一个特等奖, 四个一等奖, 全年共获得了九个国家级一、二等奖, 三个省一等奖, 一个市一等奖, 四个区一等奖, 而且有两名国家一等奖得主还是新秀。

二、从社区文化中, 培育学校精神

任何一个区域总有其独特的民俗、习惯, 有其区域性的文化。益师附小地处益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康富路。学校通过SOWT分析, 发现有很多的优势:第一, 学校有很好的德育基地。如, 会龙山、武警支队、交警一大队;第二, 有很好的解决学校困难的资源。如市直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第三, 有教育一条街, 优质生源输送一条龙。如示范幼儿园、大渡口中学、海棠中学、市一中、城市学院等。学校也存在劣势:这里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特别高, 有的近乎苛刻。如择班、择座位现象严重, 甚至评“三好学生”也有人打招呼等, 搞得老师很为难。另外, 因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眼皮底下, 稍有不慎或一个不负责任举报, 就会弄得学校领导、老师团团转。附小有很多发展机遇:如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附小的工作, 给附小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为附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等。附小也存在严重的挑战: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 各学校都在突飞猛进, 特别是随着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附小将失去很大的优势。根据这些情况, 学校确定附小的发展, 一要高质量, 二要规范化。于是, 学校提出了“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和“干净从教的奉献精神”。全体教职员工务必树立“成绩只代表过去,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务必树立“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理念”。第一,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益师附小三年发展规划》, 对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明确的目标;第二, 学校每办一件事都要深思熟虑, 力求群众满意;第三, 办学行为力求规范, 不能越雷池半步;第四、清贫从教, 决不乱收费。为此, 学校作了大量的实现规划目标的工作, 积极开展了《关于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 “清风进校园, 润物细无声”系列活动全面铺开。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廉洁读本, 作为学校补充教材。经过艰苦地努力, 学校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2007年学校被评为赫山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赫山区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益阳市收费示范单位, 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 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 湖南省课改先进试验学校。

三、从发展文化中, 培育学校精神

社会每向前推进一步, 民众的观念、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益师附小从创办以来, 历届校长苦心经营, 学校规模由小到大, 一直是一所品牌学校。这已经在师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意识, 一种品牌文化。根据这一情况, 学校提出了“永葆学校活力的创新精神”。学校要发展, 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新课程推进以来, 教师的水平、理念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水平、学校办学的理念。优秀的教师从何而来?新生分派已不是主渠道, 从外校调人也不是好办法, 优秀的教师应该从本校培养。这就迫使学校, 一要舍得花钱, 让老师们到外地去取得真经;二要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07年度, 学校外派到长沙、张家界、岳阳、湘潭、杭州、赣州等地学习的教师达50多人次, 共花培训、资料、差旅、补助等费用70000多元。学校还制订了《教师培训制度》。制度规定, 凡派出去学习的教师回校后, 必须写一份考察报告, 同时, 上一堂示范课或做一个专题讲座。老师们把国家最前沿的教改理念及早地带回了学校, 为学校校本培训充实了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学校的“名师行动”也就悄悄地启动了。2007年度, 学校教师获奖的论文有80多篇, 在省级以上正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10篇, 其中胡红波就有3篇在《湖南教育》上发表。老教师刘超红为了教好数学, 自制了“100以内的质数灯箱”并撰写了论文, 获得了省级一等奖。2007年已评为市级名师的有胡红波、吉红蕾。2008年将申报特级教师的有符颖、胡红波。市内、区内、校内一大批名师正在健康成长。

学校精神对学校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学校精神作支撑。这种精神, 必将促进学校的飞速发展。然而, 培养学校精神,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而是一项长期的、靠一代一代有意识的接着做下去的工作。校长平时要善于捕捉任何一个闪光点, 要细心呵护能反映学校风貌的学校文化, 从而慢慢地将其培育成学校精神。在这个基础上, 学校精心谋划, 找准切入点, 把握第二发展曲线, 学校必将长足发展, 且长盛不衰。

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篇9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 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 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 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 着眼于学校内部, 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 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 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 办学是开放的, 重在内外兼修, 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 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 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 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 遇到困难找市场, 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 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 校长强调对下负责,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 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 增加教育供给,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 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 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 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 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 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 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 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 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 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 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 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 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 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的束缚和限制, 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 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 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 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 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 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 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 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 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 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 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 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 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 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 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 运用市场机制, 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 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 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 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 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 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 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 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 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 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 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 学校封闭式办学, 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 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 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 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 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 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 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 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 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 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 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 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 从而削弱了它们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 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 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 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 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主体, 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 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 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 用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 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 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 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 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 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 减少盲目性, 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 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 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 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 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 形态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品的属性, 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 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 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 以教育资源为基础, 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 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 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 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 就是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 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最好的学校是自由的学校 篇10

在我看来,最好的学校就是自由的学校,最好的评价就是家长的口碑,示范学校和优质学校的牌匾的力量绝对比不上家长们口口相传的魅力。至于最好的学校该如何打造,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

第一,最好的学校的校长应该是自主的,不仅有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经验,更要有敢于开拓的精神。在我看来,好校长应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所谓厅堂,即各种学术型、教研型领域,能够深刻领悟教育的宗旨,并能够将高屋建瓴式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学纲要;所谓厨房,即教育第一线,能上好课,成为教师的榜样,能评好课,成为教师的引领,能读懂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基层干部。因为能上得厅堂,所以好校长对教育教学都有比较高端的理解和思考,也因为能下得厨房,所以好校长对于课堂和师生会有深深的眷顾和大力的支持。但无论是上厅堂还是下厨房,好校长必须有其特定的自主权利,如此方可有坚守一方教育热土的底气,可有不断求新、敢于超越的勇气,有打造家长和社会满意学校的底气。

第二,最好的学校的老师应该是自信的。那要如何才能做到自信呢?我想,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因为学高,所以自信。有比喻说,想要与人一碗水,必先拥有至少一桶水,这在学识方面对教师做出了一个具体要求。一个没有在某一领域高出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师,自然也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同感,谈何被尊重。是故,教师必有一技之长,或德行,或才智,或技能,此谓学高。另一方面,因为身正,自然自信。言传和身教,身教更胜于言传,试问,一个自身不知检点的教师,如何担得起道德社会的真善美,又谈何被尊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是为此理,而自身的行为修养素质,是最容易激发学生膜拜心理的钥匙,此谓身正。学既已高,身亦为正,授人以礼,服人以理,何故不能受学生和家长之尊重?何故不能绽放自信的笑颜?

第三,最好的学校的学生应该是自由的,一棵树上开出千万朵花,但每一朵都必然有所差异,但是在大树母亲看来,每一朵都是自己的孩子,它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哪怕它们最终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但它们依然能拥抱属于它们自己的芬芳。一所学校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了不同的早期教育,但在他们进入同一所学校开始,他们就成了同学和伙伴,踏上了同一个新的起跑线,或许在起跑以后,有的孩子会跑得快些,有的孩子会跑得慢些,甚至有的孩子只喜欢坐在跑道旁给伙伴们加油,只要他们自己认同,家长和老师尊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鼓掌累了的时候,他们也会小憩一会,休息之后,他们也会努力跑上一段,因为身边还有一直在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家长和老师。我想说的是,即便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孩子们的终点也是不一样的,同一条起跑线分出无数条前进的道路,我们正在变革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我们正在学习如何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教育环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应该努力的就是找寻到孩子真正想要前进且适合他们前进的那一条道路,并且一直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人本生而自由,最好的学校的学生难道还不应该拥抱自由吗?

有了这三个方面的保障,也就自然能得到家长和社会自发的拥戴和信任,一所所家门口的最好的学校,也自然可以脱颖而出,成就更多自由孩子的自由未来。

学校特色需要学校文化浸润 篇11

学校特色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风格。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基本规范及行为方式, 并以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为载体而客观存在。

学校特色会形成文化, 学校文化中包含特色文化。比如, 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 创新精神就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以民乐为特色的学校, 民族精神与审美情趣就成了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以教学科研为特色的学校, 学校文化中充满了探究的精神;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学校, 健康向上的精神就纳入了学校文化中。当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时, 特色就有了永久的生命力。要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必须充分挖掘特色的多元价值内涵。

二、学校特色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功能定位

学校文化决定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 因此正确理解和塑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当前, 特色学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特色表面化、特色短暂化等问题正是由于学校特色建设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 仅将特色建设局限在硬件建设、项目建设上, 难以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学校。

1. 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 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 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

建设特色学校, 就是要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 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物质设备、行为、制度乃至精神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 不同的社区、环境和背景会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不同的学风、教风、校风会塑造不同的师生行为和人格。

2. 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 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 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 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 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 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重视品质的, 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三、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的建构策略

1. 多主体参与建构

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 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充当着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 是学校文化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 校长首先要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所谓特色意识, 就是教育工作者个体对特色教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的理论认识水平。中小学创建特色的过程, 是一个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的特色意识起着先导作用。其次, 校长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 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校长在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传承文化, 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保持与改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 需要增强教师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促进教师在符合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前提下, 积极发挥个体特长, 努力发展教学特色;在实现教师文化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使教师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主动建构者。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着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 但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学生发展潜能、个性特长的基础上, 挖掘学生文化创新的潜能, 积极培育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引导学生构建健康向上、体现学校精神面貌的学生文化。

2. 多维度立体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复合体, 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层面共同构成, 因此, 学校文化的建构必须在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上逐步推进, 协同发展。

(1) 挖掘历史内涵, 提炼学校文化。历史是累积而成的实践财富。文化凝缩着历史, 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没有历史, 文化虚浮而缥缈。认识历史, 挖掘并分析其内涵, 就是继承优秀遗产。一所名校更应当审视办学历程, 把握时代节奏, 打造特色文化。

我校生根在唯亭这块人杰地灵的沃土上, 良渚文化时期草鞋山先民们延续至今六千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厚人文资源, 已成为学校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使我们在发掘、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我校致力于营造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建设, 旨在以承载优秀人文风尚的环境感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心灵。

(2) 营造自然环境, 形成文化暗示。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指向的潜在因素。就学校范围来讲, 校园建筑 (布局、造型、颜色) 、设施、花草树木等是学校文化的直观载体, 是营造文化氛围的外在因素。和谐的自然环境能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给师生较强的文化心理暗示。

我校以环境布置为烘托, 实施“吴文化书香校园环境”创设工程, 精心设计了吴文化栏, 豆苑、梅园、桂园等景致, 将吴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融入学校的环境布置。营造浓郁的吴文化校园氛围, 陶冶师生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情操, 让师生每天浸润在浓郁书香味的吴文化氛围中。

(3) 发挥管理功能, 引导文化方向。除了外在环境的熏陶暗示, 正面引导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是学校工作不偏离教育方针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度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 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 还包括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礼仪与行为准则等。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内化的过程中, 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首先, 以可操作性的语言将特色思想、特色内容和特色操作程序规定下来, 形成制度, 以保证特色发展的连续性, 形成特色发展传统, 使特色建设不至于由于人事的变迁而更改。其次, 围绕特色主题制定一系列新的特色制度, 从制度上来规范和保证特色学校的建设。

(4) 打造特色课程, 营造学术氛围。特色课程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探索、总结, 既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

学校将吴文化的精髓艺术桃花坞木刻年画、昆曲、评弹引入日常教学, 每学期安排四分之一的时间集中教授。同时邀请艺术名家每月举办一次艺术讲座。学校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紧密结合“吴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将育人的视角拓展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丰富学生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切实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内涵发展的步伐,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5) 进行校本教研, 丰富文化内涵。学校特色发展既需要大量的实践探索, 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更需要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校本教研正好为这种探索、指引和结合提供了条件。事实上, 很多学校的特色发展成果都来自和体现于学校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上。可见, 校本教研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学校以省级课题“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为主课题引领, 带动市级课题“学校特色建设的个案研究”和“开发地域人文资源, 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每一个课题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以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为支撑, 借助苏州吴文化研究所的支持, 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吴文化教育, 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6) 开展特色校队, 丰厚文化底蕴。在“要么不给, 要给就给最好”的思想指导下,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被称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 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 这些吴文化光彩夺目的硕果相继进入我们的校园、课堂, 而武术则进入了我校青剑湖校区的课堂。学校从江苏昆剧团、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群艺馆、苏州市体育训练基地等单位聘请了著名的专业人士来校执教, 辅助我校开展评弹、昆曲、国画、书法、篆刻、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无线电通讯、武术套路、跆拳道等课外活动, 让孩子们在享受到一流的专业化指导的同时, 接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 培养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7) 重视文化交流, 立足国际视野。人类文明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前进的。文化不可能孤立起来, 它必须要碰撞、融合、更新。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 推进了人类的团结进步。建设学校文化也不能孤立、封闭, 而必须开阔视野、合理吸收。只有这样, 一个学校才能包容其他不同的文化, 才能具备广博的心胸, 才能泰然自若、和谐发展。

自2006年开始, 学校和新加坡拉丁马士学校成为友好学校,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前去学习交流, 至今学校共有30位教师赴新加坡取经。2009年学校具备了聘请外籍教师的资质, 通过园区大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聘请了3名外籍教师, 每周给学生上课,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 学生的口语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家长中也有了很好的反响。为了让教师能够真正体会到在园区当一位教师的幸福感, 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使命, 2008年学校又与西藏拉萨市达孜县桑竹林村完全小学达成了支援协议, 通过师生捐款为拉萨的学校购置了手提电脑、投影仪、音响;2009年学校6位老师到西藏进行了支援交流活动。

上一篇:企业培训外包下一篇:专项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