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艺术

2024-09-26

冰雪艺术(精选7篇)

冰雪艺术 篇1

《冰雪奇缘》这部2013年度最火爆的迪士尼3D动画电影, 包揽了年度金球奖、安妮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动画长片奖。故事讲述的是阿伦黛尔王国的大公主艾尔莎在加冕大典上意外显露了她的魔力, 不经意地将王国冰封, 小公主安娜、伐冰者克里斯托夫以及他们的雪宝、麋鹿搭档深入冰天雪地, 踏上破除魔咒、解冻王国的冒险旅程。就影片的题材而言, 它颠覆了传统“王子公主”式的爱情故事, 代之以歌颂姐妹亲情为主线的真爱寻踪;在风格上, 将儿童音乐剧与三维动画有机整合, 演绎了绚丽多姿的视觉冲击, 确实有推陈出新之处。然而, 角色是动画创作的灵魂, 情节是动画创作的外壳, 对角色性格细腻刻画与情节叙事手段多重表现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以下从铺垫与转折、伏笔与照应、穿插与交互等叙事手法逐步加以解读。

一、铺垫与转折

铺垫, 是用细节或次要情节对出场人物和行将来临的事件进行的语境预设, 以此作为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基础, 以便说明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转折是人物命运关系的转化, 作品谋篇布局、格调定位、色彩设置方面的转变, 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动1。铺垫与转折构成了作品矛盾和情节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好似大海涨潮时波涛拍打着沙滩礁石所发出的震憾人心的响声。没有铺垫、转折和变化, 几乎构不成故事, 那怕是最简单的故事。

《冰雪奇缘》在背景营造上做足了铺垫。短暂的开场将一个错落有致又紧张激昂的伐冰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 营造了整个影片积极欢快、美好祥和的氛围。晶莹剔透的巨大冰块既是人们建筑冰屋的原料, 也是构建美好生活的收入渠道, 为后面的富丽堂皇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加冕大典做好情境铺垫。两位幼小的公主在王宫尽情玩耍, 刻画艾尔莎对安娜的疼爱以及安娜对艾尔莎的喜爱, 既是情节需要, 也是为日后艾尔莎不得已的冷漠做出了恰当的情感铺垫的需要, 同时为故事高潮部分安娜冒险营救艾尔莎给出了情理暗示。

铺垫是为主要情节发展蓄积能量的过程, 转折则是酝酿质变的结果。前者目的在于加强观众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关注感, 后者则是加强观众的焦灼感。功能都是增加情节的张力, 让悬念发生, 使情节合理。铺垫有顺向铺垫和逆铺垫两种类型。王子汉斯与安娜在姐姐艾尔莎加冕大典空隙舞蹈、追逐和爱情表白, 是为了得到姐姐婚嫁许可而作出的顺向铺垫;在寻找艾尔莎的山路上, 克斯托夫重复询问安娜“你怎么能跟一个刚认识的人订婚?”与观众的心理预设“一见钟情有什么不可以”是相吻合的, 但是最后的结局与铺垫的方向形成巨大的反差, 完成了逆向铺垫。逆向铺垫的方向则与情节发展的潜在趋向完全相反, 但能让观众倍感意外和惊喜。这两种叙事手法让预示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趋向作对比运用, 为电影后半部的转折, 增强观众对反派角色的厌恶感, 和对安娜、艾尔莎等主要角色的忧虑感, 升华电影主题, 起到平铺直叙的作用。

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发展, 特别是高潮的爆发, 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 相互联接。某一环节的缺失, 都会让人感到突兀, 让真实感和完整性打折。一部影片的主要矛盾冲突必定基于一系列铺垫的过程, 成败于转折的关口。这里过程与关口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转折的关系。在《冰雪奇缘》中, 无法破解的魔法阻碍姐妹俩团聚。艾尔莎因为又一次误伤安娜, 充满自责, 逃避于山林。能解救艾尔莎的是释怀恐惧, 解救安娜的是真爱之吻。做好两者联系桥梁的是“雪宝”, 一个能够找寻的艾尔莎与安娜记忆的交叉点。这个标准的小雪宝, 具有双重隐喻之效:冷冰的身体像是艾莎冷冰冰的心, 乐观开朗的个性就像安娜外在气质形象。确切地说, 雪宝就是两姊妹之间手足情感的催化剂和润滑剂。雪宝那句“总有人值得为他去融化”算是醍醐灌顶, 让安娜懂得即使最后有冰冻的危机, 也要为了所爱的人赴汤蹈火。雪宝角色的过程性铺垫让艾尔莎的情绪转变、安娜的挺身而出、雪怪的恐怖凶猛等情节转折与发展, 显得合情合理, 水到渠成, 瓜熟蒂落。

当然, 只有铺得稳, 垫得平, 转折才有极其牢固的基础和条件;铺不稳垫不平, 那关键的变化就显得牵强附会、不可理喻3。回顾影片, 不难发现, 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动听配乐、精彩配角, 一丝一毫的人物关系设定, 都在为最后这个“真爱”的主题做平稳铺垫。从本质上讲, 铺垫与转折中明显地体现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但铺垫与量变, 转折与质变之间决不能划等号。铺垫里既有转折, 转折又可以取到铺垫的作用。在《冰雪奇缘》中, 公主与王宫大臣的争斗时而出现这一方获胜的倾向, 时而对方又加入一些力量 (如克斯托夫与麋鹿的返回, 给安娜以战胜邪恶的精神力量) , 使对方形成失败的趋势, 显示铺垫中有转折、量变中有突变, 突变中有转折性铺垫。

二、伏笔与照应

与铺垫相匹配的是伏笔。顾名思义, 伏笔是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一种“埋伏性”暗示或明示。貌似“闲笔”, 实质是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关子。从特征上看, 铺垫是“显性”的, 伏笔则很“隐性”。从目的和作用上看, 铺垫是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稳铺平垫”, 渲染观众的情绪。伏笔是对将要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 作预设提醒或暗示, 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尽管铺垫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 必须在主要情节中得到照应, 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 那末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 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孤身寻找艾尔莎的安娜遇到了伐冰者克斯托夫。克斯托夫居住在雪山之巅, 以采集冰块销售给阿伦黛尔王国为生。克斯托夫不修边幅, 壮严又不失做人的原则, 陪伴他的是那忠心耿耿麋鹿斯特。想必此时观众都会恍然大悟, 感叹作者的独具匠心, 原来, 克斯托夫和斯特正是开篇几次出现的可爱的小男孩儿和小麋鹿, 前面的伏笔终于在此得以呼应。

与铺垫相关的照应, 更多地为高潮服务。与伏笔相关的照应则是为细节服务。伏笔注定是为照应而生, 如同设下包袱, 后面得抖开包袱。影片最后, 当观众所寄托希望的男主角能够阻止汉斯杀还艾尔莎的时候, 克里斯托夫却垂头丧气, 不料安娜却挺身而出, 化身为冰雕替艾尔莎挡下王子一剑。安娜的“死”感动了冷漠已久的艾尔莎, 绝望伤心下的一个不经意拥抱, 化解了冰封的安娜。十分巧妙的一个构思, 回应了一路走来多次伤害妹妹所作的情感性补偿, 照应了小时候艾尔莎不小心用魔法伤害妹妹而拥抱呼喊的那个伏笔细节。可见, 一些正面的形象和英雄, 通过可爱动画人物的展现, 观众在娱乐之余, 也能深切感受到动画电影的创作的立意中心, 引起共鸣。

一般而言, 影片前有所呼 (铺垫与伏笔) , 后面必有所应。常见的照应有:前后照应、细节照应、首尾照应和标题照应四种。无论哪种, 都得服务于故事情节的结构完满、环扣紧密和无懈可击。细节是指游离在情节之外, 极富表现力的动作和神态, 含蓄地映射人物的某种品格特点。《冰雪奇缘》影片镜头以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为背景, 用一首浑厚喜庆的劳动长调“打破寒冰结境, 融化冰封之心”拉开帷幕, 歌曲中有四个词语为反派角色定了基调:Beautiful (美) 、Powerful (力) 、Dangerous (险) 和Cold (寒) 。从艾尔莎在电影中转折角色来看, 分别指代艾尔莎魅力端庄的仪表、魔力无边的能力、恐惧俱来的凶险法力、不断密闭乃至冷酷无情的内心。从王子汉斯在电影中转折角色来看, 分别代指汉斯英俊的外表、梦想成为最有力量的国王、对安娜和艾莎的邪恶诡计、到最后对艾尔莎的冷酷无情。编剧不着痕迹地预设好这一切, 是要在叙事细节上做到一气呵成。安娜谴责艾尔莎造成艾伦戴尔被大雪覆盖, 劝解她施以援手。但是艾尔莎任性的怀疑自己的能力, 并且坐立不安, 不断进阶加重的节奏把对唱推向高潮, 又瞬间以夹杂着冰刃击墙的碎裂声和冰怪卫士的打斗声, 真切再现姐姐冷酷的内心情感。这前中后照应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感慨编剧的独具匠心。另外, 开篇叙事中石兽精灵们跟随克里斯托夫嬉闹玩耍, 与后来想促成安娜与克斯托夫结婚的歌唱式表演, 呈现前后呼应;汉斯看似要救艾莎, 却把弓箭偏上一边打到冰灯, 欲至艾尔莎于死地, 险恶用心招致若即。这里每一个动作设计与前面汉斯对安娜“要造成一场意外, 让艾尔莎死亡”的说辞, 形成细节呼应;幼时两位公主亲密无间的戏嬉与影片结尾处姐妹俩溜冰欢笑, 承启首尾呼应。更令人叫绝的是, 主人公“悲伤、苦闷和责难”三种情感的渲染与片名“FROZEN (冰寒) ”形成主题呼应。

首先, 一首追问式的简单儿歌《你想堆雪宝吗?》, 干净利索的把艾尔莎和安娜从小到大的隔阂表现的淋漓精致, 这种用旋律带动的情感表达, 比起普通的对白, 更容易深入人心。影片采用蒙太奇式跳跃剪辑手法, 快速扫过姐妹的成长历程, 略过繁琐抵达主要剧情, 将两人间不断的寻玩与拒绝, 委屈与无奈、热情与冷漠的情绪变化表现的一览无遗。父母意外罹难、葬礼场面描写一带而过, 点名了片名“Frozen (寒冷) "源于姐妹两人的心里“寒意”和失去亲人的痛苦, 这是编剧想要表达主题呼应的第一层含义:悲伤之寒。

三年后, 艾伦戴尔王国为艾尔莎举行加冕典礼, 沉闷的生活似乎能够迎来一缕阳光。加冕典礼间隙, 安娜认识了南群岛王子汉斯, 两人一见钟情, 涉世未深的安娜三言两语便决定和汉斯结婚。王子的出现调和了姐妹长年不见而显得陌生的悲凉情绪。但是当他们把这件事告诉艾尔莎时, 却遭到了艾尔莎的反对, 无法说服妹妹的艾尔莎一时间情绪失控, 意外暴露魔法, 遭到众人排斥, 被不知情的王公贵族们当成是“巫婆”。于是艾尔莎孤愤出走城堡。在山林, 艾尔莎肆意施展魔法, 霎那间雪花漫天、冰封万里, 魔法所到之处, 冰晶绽放、雪浪翻涌, 冰宫隆起, 艾尔莎内心的寒意随之到达了顶点, 这正是编剧想要表达主题呼应的第二层含义:苦闷之寒。

在克斯托夫的帮助下, 安娜央求艾尔莎走出魔咒, 解救外面的冰雪世界。但艾尔莎内心也被对人类的寒意冰封着。内心早生绝望, 不愿改变, 争执中再一次误伤了安娜。这加剧了艾尔莎的恐惧。正如故事开篇, 地精对父王所讲, “恐惧是艾尔莎最大的敌人”。因为恐惧, 艾尔莎的冰雪魔法无法控制。让艾尔莎的恐惧萌生更深“寒意”的, 是安娜所钟情的汉斯王子谎称是她自己的魔法杀死了妹妹安娜。毕竟姐妹情深, 幼时无法常伴左右, 成年无能施以福祉, 悲痛之中, 艾尔莎瘫倒在雪地, 整个世界瞬间封冻。这正是编剧表达主题呼应的第三层含义:责难之寒。消除三种“寒意”的方式是释放真爱的能量, 战胜内在的恐惧。故事结尾颠覆以往王子与公主的爱情圆满结局, 出乎意料的赋予真爱基督式的诠释, 照应了片名所要表达的终结含义。

三、穿插与渲染

穿插是为了增加情节曲折性和衬托主题而加上的一些次要内容。渲染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所作的交替烘托。穿插的目的就是使情节波澜起伏, 摇曳生姿。渲染的目的是激活气氛、强化冲突、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插穿与渲染的关系, 如同手段与目标、目的与结果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映衬。主要情节之中所穿插的景物, 曲目和事件, 必须与人物的身世、经历、命运转折相互关联、交替作用, 达到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言曲互为心声的目的。

《冰雪奇缘》穿插大量奇幻的场景。姐姐艾尔莎的冰系魔法交替展现, 把人物内在心绪, 坦然呈现。艾尔莎的每一次情绪起伏跌宕, 总能伴随魔幻法术, 飞舞雪花, 叙说着主人公矛盾情感。童趣盎然时, 点雪成堆, 雪渣柔软细滑;畅快淋漓时, 它们是大片几何体组成的气势恢弘城堡;焦虑困惑时, 它们变成扭曲的冰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喜悦时, 它们清脆柔和, 装点着晶莹剔透的冰雪宫堡每一处景致;伤感时, 它们面目狰狞, 肆掠原野上每一块绿意, 最后在空中静止, 仿佛也为妹妹悲痛欲绝。所以这些情景交融描写与细节上的穿插, 可以看出整个制作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他们知道穿插特效不是为了炫技, 而是为了叙事。3D技术的酣畅淋漓的发挥, 让绮丽多姿的冰雪世界与人物内在的心理变化完美交融, 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冰雪是爱尔莎自我防御的外在表现, 这种防御一层层累积, 开始可能是美丽的艺术品, 后来却变成尖锐可怕的冰箭, 唯有真爱才能解冻大地, 间接地呼应了主题。

《冰雪奇缘》背景音乐和歌曲在剧情中穿插也十分到位。所穿插九首歌曲, 交替出现在九中不同的场景, 歌词如诗, 感人肺腑。这些歌曲在塑造人物、渲染情绪或者推动剧情方面,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达到了与影片的高度契合。比如, 歌曲《Let It Go》 (随它去吧) 通过相似的排比语句和旋律的重复, 干净利落地实现情绪转折, 实现内心压抑尽情的宣泄。强劲的配乐结合画面肆意挥洒的魔法、坚定的表情与开阔的步伐、冰封的桥梁与崛起的宫殿, 与旋律此起彼伏、相映成趣, 衬托艾尔崭新的形象。她不再受宫廷礼仪的束缚、不必为魔法隐藏绞尽脑汁, 只管尽情释怀。歌声落处是狠狠的关门声, 稳准狠地收尾, 一如现在的她, 冰冷无畏。再如穿插《Fixer-Upper》 (正待修葺的房子) RAP式的说唱曲调, 看似石兽精灵们在讽刺克里斯托夫浑身毛病, 好似急需修葺的老房子, 实则夸奖他内心的朴实无华。可以说, 正是在这首直白的“做媒曲”, 安娜和克里斯托夫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对彼此的喜欢。如没有此处的铺垫, 后面安娜在王子背弃后的醒悟以及克里斯托夫冒雪返回的营救, 就缺乏说服力了。

诚然, 音乐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 它的穿插使用能将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感受结合起来, 加深观众感官的刺激以及心灵的震撼, 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所要传达的内涵6。《In Summer》 (在夏天) 是雪宝出场时唱的, 滑稽搞笑的唱词, 无疑突出了雪宝的调皮可爱。这种“横生枝节”式的悬念性穿插可能使整个歌曲突然和故事主线产生脱节, 使安娜本来惊险紧张的路途出现停顿, 但是却让观众紧张的情绪得以舒展, 雪宝的个性特点得以张扬、也让共同历险剧情产生交替推进的效果。

四、结语

迪斯尼动画电影能够赚足观众的眼球, 讲究的是谋篇布局, 追求构思的精妙、情节的曲折生动, 这一切情节构建手法得益于铺垫与转折、伏笔与照应、穿插与渲染的灵活运用。当然, 叙事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些, 深究《冰雪奇缘》的故事, 其实还大有可供挖掘之处。如对动画角色的塑造新颖独特, 主题表现颇具新意。为了体现的“追寻自我”“做回自己”“真情消融冻结的心”等主题元素, 影片中还运用反差对比手法, 特写寒意习习的冰花和暖意融融的亲情, 运用悬念、分合、误会、巧合等手段, 打造全新版的王子与平民、公主与姐妹、王子与公主的形象, 在人物关系、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等方面时不时的让观众迷惘焦虑、揣摩期待, 忽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忽而复杂情绪交错融合, 在意想不到与恍然大悟中, 获得审美的满足, 确实是一部值得男女老少细细品味和赏析的影片。

参考文献

[1]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董立荣, 等.经典动画作品解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3]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5]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6]王雪玲.美国动画片英雄形象角色分析[J].电影文学, 2014 (7)

冰雪艺术 篇2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冰雪艺术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别,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追捧的“新贵”。东北地区拥有着发展冰雪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文化物质资源,但是,一到冬季,冰天雪地人们足不出户,“猫冬”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以致使冰雪旅游很难热起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白点,甚至造成冰雪旅游业的难以为继。因此将“冰雪”做强做大,使“冰雪”“热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的将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更是为东北地区快速发展冰雪旅游节,弘扬冰雪艺术文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和政策支持。

东北冰雪旅游节的发展现状

目前,冰雪旅游节已成为东北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东北的文化了解,加快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冰雪艺术的国际化趋势,冰雪旅游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东北在冰雪旅游行业中的优势变得不再明显。总的来说,东北冰雪旅游节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冰雪艺术创作队伍水平良莠不齐,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东北地区从事冰雪艺术创作的人员很多,但因为冰雪艺术需要的是文学、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素质的积累才能完成。而创作人员多数为兼职或业余爱好,综合性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给游客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因为冰雪艺术的市场化、国际化,许多城市也开始积极推进冰雪旅游的发展,一些东北籍的高水平冰雕艺术人才被其他城市高薪聘请,导致东北冰雪艺术领域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1)冰雪旅游市场混乱

事实上,虽然东北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冰雪文化,但在让冰雪资源经济化、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上却比较落后,相关旅游企业的制度也不够完善。经常发生资金来源不定,投资不平等、旅游市场发展受阻等情况。而且在东北的冰雪艺术活动好多都是群众自发组成的,大家各自为营,各谋其利,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管理,造成了东北冰雪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

(2)冰雪旅游的艺术水平不高

虽然东北在冰雪艺术创作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事实上其创作经过多年发展,在艺术品质和创造力等方面慢慢显现出其弊端。它通常沿用着旧式的观灯、欣赏冰雕、雪雕等展览方式,展出的冰雕也多是展现传统文化,如十二生肖等形象的作品,许多表达同一主题的形象重复使用,缺乏新意。与国外运用多种技巧、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情况形成强烈对比,如何转换思路,扬长避短,成为东北冰雪艺术创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节的艺术设计研究分析

我国进入改革开发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便转而加强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大家需要的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艺术理念,而是更加思路开阔的、多元化的表现艺术的方式。所以东北在进行冰雪旅游节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在结合当地特有历史文化和特有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创作理念,进行更加多元化、更具艺术魅力的冰雪艺术设计。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冰雪作品创作创新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冰灯、冰雕等冰雪艺术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的儿时回忆,但随着冰雪旅游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能再拘泥于一些古老传统的意向表达和制作方法,应当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新型艺术设计,如将音乐灯光的组合方式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或在旅游项目规划中设定一些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如太阳岛的“银色梦幻”主题,松花江南部的“璀璨冰城”等,来带给游客新奇而多元化的感官体验。

2.与当地风俗人情相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进行艺术设计时不能脱离生活凭空想象,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相结合,这样设计出的艺术作品才能历久弥新,引起人们的共鸣。如在东北地区举办冰雪旅游节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元素,如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东北的二人转表演,满族的剪纸艺术等。将这些本地特有的艺术元素融入到冰雪旅游节的总体规划中,这样可以让游客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到东北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在冰雪旅游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东北地区想要保持在冰雪旅游市场的领先地位,安于现状,不懂变通是不行的,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冰雪的艺术创作水平,规范冰雪旅游市场管理,这样才能让其在依托于当地的优势文化、地理资源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黑龙江冰雪艺术摄影发展历程 篇3

关键词: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一、黑龙江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之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筑中东铁路, 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 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 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1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主要是俄国人, 是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勘测, 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宁古塔、牡丹江、绥芬河及现在哈尔滨地区的风光。

(三) 拍摄内容:

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这些照片后来与修筑中东铁路时拍摄的一些工程照片一并收入画册出版, 其中一些景观照片画面清晰细腻, 有一定的艺术品位, 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风光艺术照片。在这一时期, 虽然照片是由俄国人所拍摄, 但是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省产生的最早的关于冰雪艺术的摄影作品。所以, 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

综上所述, 在20世纪初, 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 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冰雪摄影艺术最初的雏形是涵盖在风光摄影之内的。此时, 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的拍摄者都是外国人, 我国大多数摄影者仍旧是照相馆艺术, 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独自进行创作的人很少。

二、19世纪20~30年代, 反映黑龙江冬季风貌的作品的诞生

(一) 历史背景

自1901年到1931年的30年间, 黑龙江地区先是受到沙俄侵略, 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 新闻出版中的摄影采访, 多被日本人占据, 社会纪实摄影受到严格控制, 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 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在这三十年间, 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 虽然受到沙俄和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 但是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二) 拍摄主体

20年代初, 华人摄影记者的出现, 虽无史料表明哈尔滨市报业《国际协报》记者王岐山拍摄过冰雪摄影。但是也说明在这一时期, 冰雪摄影的摄影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俄国人、日本人等外国人。中国也出现了自己专职的摄影记者。

(三) 拍摄内容

在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 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摄影人也拍摄了一些哈尔滨的冰上运输、江上采冰的照片。有的还作成了明信片互相赠送。而随着胶印技术的推广,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绘画和摄影为主的单色彩画报, 在这些画报中反映黑龙江冬季的田野风貌、冬季风貌、城市风光的摄影也偶有出现。2说明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产生了冰雪摄影。

综上所述, 在这一时期, 单色彩画报的出现, 说明了黑龙江地区的冰雪艺术摄影手段的增加。而冰雪艺术摄影已经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拍摄, 本土的华人记者的出现, 使得本土记者拍摄的冰雪风光的作品相继出现。拍摄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风光, 与冰雪有关的活动内容也出现于作品中。

三、1945后, 艺术家涌入使得冰雪摄影艺术间或出现

(一) 历史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东北地区得到解放。一批摄影艺术家从延安、晋察冀等老解放区先后来到黑龙江地区和哈尔滨市, 开创了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事业的新纪元, 自1945年到1949年, 黑龙江的摄影事业虽然是黑龙江地区从未有过的发达时期, 在全国摄影史上也占重要地位。

(二) 拍摄内容

此时的黑龙江地区, 虽然是冰雪胜地。但是以冰雪摄影为主的题材少得可怜, 只有滑冰、乘冰帆、打冰橇等冰上运动和瑞雪、树挂等冰雪风光, 内容简单, 多是涉及冰上运动和冰雪风光的。

(三) 拍摄主体

冰雪摄影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是间或出现, 并未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 这一时期虽然是黑龙江地区摄影事业前所未有的发达时期, 但是冰雪摄影的题材少得可怜。历史性文献作品在此阶段占主体地位。

四、1949~1966年, 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一) 历史背景

1949~1956年建国初期, 黑龙江全省专兼职摄影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风格的艺术摄影创作, 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和体育摄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滑雪姑娘》 (1957年佟德印摄) , 笔者考察, 这是据有关资料搜集到建国以后第一张有据可考的与冰雪摄影艺术活动相关的作品。

(二) 拍摄主体

1956年12月,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创立, 开始将全国摄影家凝聚在一起, 为共同爱好的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而奋斗, 这标志着摄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形式并立于祖国文艺百花苑中。而在60年代初, 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的成立, 对全省摄影艺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拍摄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 哈尔滨冰灯的照片就已经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 其本意是宣传冰灯, 而不是为盈利。例如, 由兆麟公园代管的城建资料摄影部的韩昭宽、左学仁等人将第二届 (1964年) 和第四届 (1966年) 的冰灯照片制成带有“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字样、年份或附带年历的贺年片出售, 国营摄影社也曾印过冰灯贺年片卖。

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 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 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 轰动全城, 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哈尔滨冰灯的问世为冰雪摄影增加了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

这一阶段是黑龙江省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冰雪摄影仍旧依附于风光摄影之中, 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文革时期冲到冲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空前发展

(一) 历史背景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 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 艺术成为简单化的政治宣传工具。1966年, 中国摄影学会停止了一切工作, 《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停刊。学会1972年正式移交新华社“代管”。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年之际, 中断了6年之久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以国务院文化组的名义于1972年恢复举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80年代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二) 拍摄主体

拍摄主体由个人到单位、组织统一进行。1973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成立, 国务院文化组委托新华社代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展览, 一直举办到1977年。由于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编制, 原中国摄影学会各地分会的多数人先后加入到地方“影展办”, 连县市也相继成立了“影展办”。

1975年2月, 全国影展办还举办了第一期彩色照片洗印训练班。“影展办”的体制活跃了当时的全国摄影工作, 为“文革”后中国摄协的恢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传承和铺垫作用。1974年9月, 《中国摄影》杂志恢复出版, 这也是我国文艺界在“文革”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

(三) 拍摄内容

文化大革命时期, 黑龙江省的摄影艺术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种风格和多种手法的摄影艺术照片几乎全面停止。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作品大量涌现, 风格流派纷呈, 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小品摄影等。风光摄影中比较有影响的《大兴安岭之冬》 (1983年赫重运摄) , 笔者认为是这一阶段冰雪艺术摄影的代表作之一。而小品摄影是80年代兴起的强调主体观念的摄影艺术新形式, 除现场拍摄外, 强调暗房加工效果, 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色调分离, 叠印叠放等方法, 其中《冬天的素描》 (1985年郑学清摄) 就是采用这种手法;1979至1985年, 纪实摄影的传统得到恢复, 《破冰捕鱼》 (1983年廖华志摄) 具有代表性。

在这一时期, 黑龙江摄影从低落走向空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摄影创作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20倍, 一批优秀摄影家在国内、国外产生影响, 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及跨省区摄影展览、比赛中获奖。以冰雪为题材的冰雪风光摄影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黑龙江冰雪摄影创作的主题。

六、90年代后, 冰雪摄影达到鼎盛

(一)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和冰雪旅游的兴起使得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黑龙江摄影群体在90年代之后在创作题材上是多样化的。一望无垠的白雪皑皑、亦真亦幻的雾凇、冰灯展会、采伐工人与猎手出入林海雪原, 这些作品表现出了黑龙江人在冰天雪地中的鬼斧神工。由冰雪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 如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饮食等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北方风情。这些创作题材使得黑龙江摄影群体的作品内容逐渐丰富。

自1985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雪节以来, 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27届。哈尔滨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旅游地,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90年代至今, 黑龙江省历届冰雪节都有摄影展、摄影比赛, 使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呈现多变的形态。拍摄主体即有个人、也有组织、单位、文化团体等。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数码相机的普及, 使得大众人手一台数码相机, 冰雪摄影呈现出个人化、小众化的趋势。摄影组织与文化团体逐渐地以为大众服务为宗旨, 组织各项赛事、展览, 起着宣教意义。

(三) 拍摄内容

哈尔滨高雅圣洁的冰雪自然, 千姿百态的冰雪雕塑, 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 惊险刺激的冰雪体育, 都成为了无数摄影家和发烧友拍摄的内容, 同时, 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摄影师来到哈尔滨拍摄。哈尔滨摄影家的视角也在不断向外扩展, 向世界扩展。海林的雪乡, 世界屋脊的珠峰, 乃至南极、北极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照片。冰雪摄影活动的开展和艺术创作, 记录和保存了冰雪艺术历史, 传播和弘扬了冰雪文化, 同时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3

20世纪末, 哈尔滨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制定后, 冰雪事业更迈上新台阶。哈尔滨冰雪摄影也因之进入黄金期, 冰雪摄影队伍不断扩大。

注释

11董联声艾书才崔东波:呼伦贝尔日报, 百年沧桑话中东铁路,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1/html/68664.html

22《黑龙江史志》艺术志

33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黑龙江史志2008.20第五页

冰雪艺术 篇4

首先, 谈谈它的剧本创作,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咒语令王国被冰天雪地覆盖, 乐观无畏的安娜和热爱冒险的山民克斯托夫组队出发, 踏上一段魔法层出不穷、峰回路转的旅程, 以寻找安娜的姐姐—冰雪皇后艾莎, 破解她的冰封魔咒。一路上他们遇到搞笑的神奇雪人、各式奇幻精灵、意想不到的魔法迷阵, 更在雪崩冰裂中步步惊心, 他们最终完美的拯救了王国。迪士尼以往俗套的公主王子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真爱思路, 是它这么多年一直萎靡的一个本因, 而这部电影真正动人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爱情的情节, 而是姐妹情, 但是实际上刻画出的爱莎的那种人生经历, 正是吸引观众的地方。

迪斯尼公司的作品很多都是以情感来打动观众, 同时也非常注重细节刻画, 迎合观众审美口味。首先, 影片对于情感的打造十分到位, 以姐妹的亲情为核心, 其间贯穿着萌动的爱情以及纯朴的友情, 使得影片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对于剧情是比较简单的, 甚至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 这也是动画电影一贯的特点, 但是这对于整部动画的效果没有任何影响, 因为关注的是故事进展过程享受的快乐和给我们的感动。其次, 对于影片中驯鹿、石头精灵和雪宝的设置也是惟妙惟肖, 增加了电影的乐趣和观赏性, 各种萌点也是层出不穷, 为电影情节的转换以及故事的转折起到了贯穿性作用, 像《疯狂原始人》中的皮带猴, 《神偷奶爸》中的小黄人一样, 让我们喜爱到极致, 这些经典形象将永远存在于我们脑海的记忆中。至于影片结尾的彩蛋部分并不十分出彩。

真爱的力量是强大的, 它可以唤醒冰冷的心, 似乎影片以这个为中心思想打造一种冰雪中的温暖, 对于真情的追求, 对于温暖的追求, 就连雪宝也在幻想着身处夏日里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比比皆是。影片赞扬的温暖真爱也很符合我们现代的世界观,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很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冷酷和虚伪都是被动的施加, 但终归于自己主宰。在艺术性高度等同的情况下 , 受众在艺术幻想中 , 现实题材动画艺术给予的纯粹幻想更加强烈 , 这就是动画电影媲美同等艺术性真人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冰雪奇缘》, 它不论是构图、主线、造型、人物饱满性、对于观影者的心理判断上来说, 它做的足够优秀了。

其次, 他的场景与人物制作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在动画领域, 大量冰雪场景一直都是烫手山芋, 而《冰雪奇缘》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冰雪环境中, 对特效的要求可想而知。为了能够准确表现雪的形态, 迪士尼新开发了一套MPM (Material Point Method) 引擎, 调配了超过40个人的顶级特效团队来帮忙。使得《冰雪奇缘》中的冰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实、唯美与震撼。最后, 影片的3D特效是出色的, 配合着各种美丽的画面, 特别是冰城堡的打造, 滑如镜面, 那种冰晶剔透的反射倒影的场景, 真是做到了美不胜收。雪花飘洒的场面同样精彩, 也让每个观影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观众们看到的画面, 不管是奇幻或是搞笑, 每一帧都是经过科学的算法得出的模型。仅仅精准还不够, 《冰雪奇缘》视效总监Dale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绝对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在这个团队里做特效, 只把CG效果做好根本别想收工, 你还要充分理解剧情和人物。每天除了建模之外, 我们还要确保特效与台词、情绪甚至音乐是完美贴合的, 同时还要做很多设计, 让艾莎的魔法看起来足够优雅。”此外导演克里斯·巴克在一次访问中透露曾在挪威入住完全由冰块建成的冰雪酒店, 以探寻光线在冰块上如何反射与折射的奥秘。这些宝贵的资料与经验都被创作团队完美吸收并还原, 迪斯尼动画的主角都很有魅力, 这次片中出现的可爱姐妹花、阴险的白马王子和潇洒又热心的草根男, 每一个都个性鲜明。最受小朋友欢迎的还是片中的一众萌物。其中, 小雪人雪宝最为抢镜, 有胡萝卜做成的鼻子和树枝做成的手臂, 身体还可以随意碎裂与复合。它一出现就是个话痨, 冒险途中一会儿摘冰柱当望远镜, 一会儿玩极速溜冰逃亡, 还幻想自己在美丽的夏天可以不融化, 一连串卖萌搞怪动作逗得观众大笑。此外, 男主角克斯托夫的坐骑—驯鹿斯特也是一大萌主, 自己被小公主的可爱征服了还拉上主人一起讨好公主, 无辜的眼神和舍身救主的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剧情和主角还不足以令人震撼, 那影片的特效和唯美画面则堪称加分关键。影片开场, 艾莎和安娜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两人半夜出去舞厅玩, 艾莎就用魔法变幻出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姐妹俩在其中堆雪人、玩游戏, 精致又唯美的场景瞬时就吸引了观众眼球。全片中, 像这样美翻了的雪景多不胜数, 比如在艾莎女王魔法失控将阿伦戴尔王国冰冻住时, 整个王国就被白雪和冰凌覆盖, 非常梦幻。

最后, 不得不说说他的音乐以及细节制作。影片的音乐也是许多观众喜欢的地方。从开头狂野的劳动号子到主题音乐都非常好听, 两姐妹的感情变化过程也多用歌舞来表现。一开始安娜小公主求姐姐带自己玩堆雪人那段就是用音乐表达的, 几乎可以将《冰雪奇缘》当歌舞片来看。这也体现美国元素的亮点之一, 为了让艾莎的最终版外观变得更柔化, 尤其是让她变成金发女子。动画团队定出了数项策略来打造艾莎的头发。约翰·拉塞特说:“我们希望人们能觉得艾莎这头秀发是项美丽宣言啊”。于是研发了一套新型的“护发”动画程式 (Tonic) 来进行这项任务, 最后在剧中艾莎的头发总共需要40万根3D发丝, 与之相比, 《魔发奇缘》里的乐佩在制作时只用到了2万7千根。冰天雪地为了让细节更加真实, 影片的制作组远走加拿大魁北克的怀俄明以及挪威, 去到自然中采集光线、水流、岩石以及声音的质感。挪威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对于创作者找到感觉非常关键, 某种意义上《冰雪奇缘》有着“《阿拉伯的劳伦斯》式的宏大和规模”。为了营造出大量的银白雪国场景, 制作团队找来专门研究雪花的物理学家现场制雪, 也为了《冰雪奇缘》雪景的真实性, 绘制约2, 000多种不同形状的雪花。至于雪后精雕细琢的冰造城堡, 为制作团队特别到魁北克考察当地冰雪酒店, 观察光线碰到冰墙的折射反映所设计。光是城堡的一个镜头, 就需要50位动画师花费30个小时打造, 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冰雪世界。为了让片中的驯鹿“斯特”更加的真实, 制作组特地请了一只驯鹿来研究它的行为习惯和动作, 以及如何与人共处。导演詹妮弗·李说这是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了。手套是整个电影的主要象征, 艾莎扔掉手套解放自己, 汉斯脱下手套变成了反派, 他们都曾试图掩盖真实的自我。

总之, 这是具一部有视觉与听觉极具穿透力的影片, 很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剧本创作、场景设计与人物设计、音乐等方面对《冰雪奇缘》动画片的艺术特点进行探讨, 分析影片获得成功的的因素。

关键词:剧本创作,场景,音乐,细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铁, 张海力.动画角色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冰雪艺术 篇5

一、影片唯美的艺术表达

片中迪士尼把白纸黑字的童话用光与影的形式呈现, 将其无与伦比的美术功底发挥到了极致。观众的视角随着一艘艘木制大船收帆停靠平静的湖面, 到青葱的树木直立积雪层层的松林;从艾莎公主从服饰各异的贵族、平民间逃出的加冕仪式, 再到安娜公主挣扎在湖面呼啸翻滚的风雪中举步维艰。随着故事推进, 镜头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北欧大地上任意地穿梭, 配合出色的3D效果, 一切都真实闪现, 让人随时都可以感觉到冰霜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一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 本片真实的完成对冰雪质感的重塑, 达到惊艳视觉效果。但真实并不是《冰雪奇缘》的全部, 电影除了运用传统画面的表现方法以外, 还融入了几何、北欧民族服饰、建筑、芭蕾、歌剧、油画等元素。特别是其中的绘画元素, 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可以看出本片古典油画的功力。片中, 无论是微观视角下片片雪花的棱角滋长, 还是宏观上水晶城中的追逐, 画面中的各种透明物体反射折射晶莹剔透, 连小雪人滚雪后将其抖碎散落一地的效果也活灵活现。全片不乏设计精湛的画面, 也让“动画”更加具有“艺术品”的特质。

二、影片歌剧化的音效呈现

迪斯尼作为“电影动画”的百年老店, 颠覆了传统上视觉为主导的电影语言, 在上世纪开创性地将动画与百老汇、音乐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歌舞动画, 使得电影达成了视觉和听觉前所未有的高度结合。在迪士尼的动画当中, 音乐也可以如镜头语言一样成为一部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因此, 迪士尼动画电影最大的特色当属他们的电影音乐。本片中长达9首歌曲的唱段, 在不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故事与形式的结合上都重新振兴了迪斯尼经典的歌舞模式, 令人无时无刻不陶醉于音乐童话所带来的愉悦之中,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又一次完美呈现。恢弘大气的《Let it go》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桥梁, 是迪斯尼对于动画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诠释。

三、影片中“爱”的主旨表达

片中的“冰雪”非常富有象征意味, 冰水为之, 柔弱之水成冰坚硬无比。“冰封”象征着人类的攻击性, 特别是女性。同时也象征着自我界限, 然而恐惧令这个人类自我防御的武器开始过度泛滥, 大地由此封冻, 万物不得生长。古希腊神话中主管大地的女神因女儿被宙斯掳去而悲伤, 令大地冰封, 从此只有冬季。因此融化冰雪皇后对妹妹怀疑的恐惧, 只有满含着勇气、无条件的、纯粹的爱。影片结尾给出了答案, 妹妹的爱成为了融化姐妹隔阂的坚盾, 让姐姐的爱苏醒。姐姐用爱控制住了自己所拥有的冰封法力, 救活了被冰冻的妹妹。本片故事的叙事发展不再依赖以往“天真”与“邪恶”、“美貌”与“丑陋”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 而是通过“人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以及挣脱禁锢自我的枷锁”这样的客观规律来讲故事的。本次, 迪士尼在剧情设置方面, 也颠覆以往对爱的解读, 不再是公主和王子几经冒险后顺理成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老套桥段。而是将一个传统的童话进行了重新的解构, 最后解救公主的并不是王子的一吻, 而是来自于妹妹的自我奉献和姐姐的自我解放。迪士尼微妙地控制了“现实的童话”的火候, 在浪漫与奇幻的氛围中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相信爱的力量, 并且愿意为爱献出自己的一切。电影《冰雪奇缘》成功地呈现爱与付出的力量。爱是一种“液态”的存在。它是时光叠加起来的、来自生命的厚重馈赠。如果我们试图用诗歌、音乐和电影来为“爱” 定型, 那么本次迪士尼的“定型”非常完美, 它将液态的“爱”告诉人们的比童话更多, 告诉人们真爱的定义更宽。

摘要:在《冰雪奇缘》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冰雪女王》改编, 继承了原著奇幻冰封、纯美王国的动画意境。迪士尼以无与伦比的美术功底和美妙的视听, 成功地刻画了片中两位公主鲜明的形象, 颠覆了以往“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剧情, 构筑了一部冰冷但又充满暖意的动画片, 将人性中美的追求和“真情解冻冰封”的价值取向完美地转化为画面, 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冰雪奇缘,唯美,歌舞动画,爱

参考文献

[1]郝昕.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奇幻冰封世界中的暖意[N].文艺报, 2014.

[2]张雪姣.共赴声音“奇缘”—从冰雪奇缘看迪斯尼音乐文化[N].中国文化报, 2014.

[3]蒂姆·德普.冰雪奇缘回归传统的胜利[N].中国电影报, 2014.

冰雪艺术 篇6

一、软质景观中的冰雪雕塑艺术形态

软质景观与其相对的便是硬质景观, 都是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包括水体、绿化、软质铺装、多媒体景观等等, 而雕塑属于构筑物的一种, 冰雪雕塑则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属于硬质景观。但是冰雪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形态, 应归于软质景观, 因为其本源是以水作为材料, 衍生出的只有在我国寒冷的东北地区, 尤其是在黑龙江冬季能够存在的季节性户外雕塑。

二、冰雪雕塑的艺术形态特点

冰雪雕塑的艺术形态多样。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每年冬季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来东北参观冰雪雕,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冰雪雕顾名思义分为冰雕与雪雕, 冰雕是由冰块雕琢而成的, 主要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它具有易碎易裂的特点, 由于冰块的无色透明, 冰雕讲究工具的使用, 力求细节的表现, 在光的作用下, 达到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而雪雕是由雪为材料制成的雪坯制成的, 雪的组成机构松软, 又被称为雪塑, 既具有石雕的粗犷敦厚, 又具有牙雕的圆润细腻, 这使得雪雕具有银白庄重、朴实之美。冰雕的“雕”指的是雕刻, 而雪雕的“雕”指的是塑形, 它们在创作手法上不尽相同, 但是具有相同的艺术形态特点。

1. 造型感丰富

丰富的造型感是冰雪雕塑制胜的法宝, 是形式美的灵魂。冰雪雕塑与传统的绘画是不同的, 由于季节性与温度的限制, 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刻画, 艺术家们必须在克服寒冷天气的基础上, 极短时间尽可能的进行创作, 细节的处理可能不尽人如意, 这就决定了其作品要简单明快, 造型大方得体, 尽可能的丰富, 以突出其形象特征。

2. 空间感强烈

冰雪雕塑的制成材料、制作手段、颜色等都过于单一, 为了使其冰雪雕塑立体生动, 强烈的空间感便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感是指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 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 使之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艺术家运用冰块或雪块之间的物体叠加体积, 强化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关系, 强化空间感, 最终塑造出具有强烈立体效果, 生动韵味的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 过厚的体积, 会使其缺少灵动, 体积过小, 又会显得过于呆板单薄, 是否善于利用其体积之间的组合穿插, 从而达到空间变化, 是能够创造优秀艺术作品的关键。

3. 动静融合

动与静的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冰雪雕塑的造型不仅仅是某种凝固的姿势或状态, 而且蕴含着动感, 飘逸灵动, 最终孕育出生命的韵律, 使观赏者浮想联翩, 视觉愉悦的同时, 心灵达到升华。

三、冰雪雕塑的艺术形态设计

1. 冰雪雕塑地域文化的艺术形态设计

地域文化是指个体或集体在一定区域内以“元初文化”为基础, 创造出具有审美、经济其特有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地域、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可概括为三种文化类型: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国文化。由于历史等因素, 东北地区受到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等汉文化的影响;其次东北地区在历史上生活过很多少数民族, 如满族、粟末靺鞨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鲜卑、契丹等, 都留下了其生活的印记与民族文化传统;再次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 受到了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多国异国文化影响。这些文化相互发展、吸收、融合, 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为辅的东北地域性文化, 这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兼容性。而冰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是东北寒冷地区冬季所独有的艺术瑰宝, 作为独有的地域文化标志, 冰雪文化的创作多是以寒冷地区地域文化为基础的, 创作题材包含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族节日、体育运动、动植物、建筑、电影电视等多种类型。挖掘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赋予冰雪雕塑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 是冰雪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源头, 是我国冰雪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2. 冰雪雕塑具象与抽象的艺术形态设计

在冰雪雕塑创作中, 其创作形态主要包括具象与抽象两种。具象主要包含人物形象、建筑物、动植物等拥有具体造型属性的物体, 人们可以直观的欣赏, 并与之互动, 其造型丰富、空间感强烈, 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冰雪雕塑, 也可以是多个冰雪雕塑的集合, 以表现某一个主题或某一个场景, 如冰雪大世界的建筑群体场景, 灯火辉煌、波澜壮阔, 给游人以心灵的震撼。抽象形式的冰雪雕塑则相对单一, 其形式多以某一座单独的雕塑形式体现, 在具象人或物的处理上, 经过艺术上的加工处理提炼, 制成抽象的艺术作品, 从而来表达某种精神。人们在欣赏的时候, 并不能的直接明白它所要表达的含义, 需要反复的欣赏与斟酌, 体味出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样便具有了象征性和寓意性, 其精神内涵得到了体现。

3. 冰雪雕塑多媒体的艺术形态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冰雪雕塑艺术形态设计已经不是传统简单的艺术处理了, 它可以借助于高科技手段, 声、光、电交叉融多角度的运用, 来刺激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例如冰雕塑的灯光处理, 在夜晚下, 采用高科技半导体照明 (LED) 技术, 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变换颜色, 色彩变化纷呈, 由静到动, 动静结合, 光与色彩完美结合, 呈现出亦幻亦真的梦幻效果。又如冰雪运动在东北盛行, 滑雪、滑冰、滑爬犁都是人们喜爱的冰上运动, 设计者们将其融入其中, 通过灯光、音乐等多媒体的应用, 游人们可以在冰滑梯上滑行, 与冰雪景观进行了良好的互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每年冬季, 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涌入黑龙江, 参观冰雪大世界、雪堡等冰雪雕塑艺术作品, 为黑龙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推动了冰雪雕塑艺术蓬勃发展,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趋成熟, 冰雪雕塑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家中进行冰雪创作, 已经走出国门, 为世界人民来宣传美丽的冰雪文化。

摘要:冰雪雕塑是软质景观中特殊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 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喜爱, 本文从冰雪雕塑艺术形态特点入手, 探讨了冰雪雕塑艺术形态设计手段, 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软质景观,冰雪雕塑艺术形态,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沈业, 李彩丽, 王国武, 刘岩.试论我国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成因及其存在价值[J].神州, 2012.

[2]http://baike.baidu.com/

[3]方伟.《文化生产力》,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家庄, 2006.

冰雪画中的冰雪画境 篇7

就冰雪画的使用工具而言保留了使用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工具,比如毛笔。也可以用羊毫笔、狼毫笔,还有两种动物的毛做成的兼毫笔。纸张选用了合适画冰雪画的生宣纸,包括单宣两层宣和三层宣。还有墨,现在市场上墨的种类很多,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墨的效果也不同。但绘画者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冰雪画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是因为在运用水墨的同时,往水里加入食用矾,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光感和层次感,突破了只用水、墨、色的限制,而增加了矾水与墨的主要使用。

就用笔表现手法而言,它沿用了中国画的中锋、侧锋、逆锋等方法,还发展了新的笔法——倒锋用笔。在创作时,反画正看,笔笔重复,每笔压半笔,层层加深等,体现画面白与黑的对比和浅入深出的视觉审美,同时运用远近虚实的交替变化,再加上皴擦点染的手法,把冰雪画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层层叠叠的一片宁静与清凉,仿佛似人的神色一般,有的在低头沉思,有的在昂首期盼,还有的含情脉脉、相依而立。

就冰雪画画面墨色的格局及表现内容而言,一般冰雪画在用色上都是浅色在前,深色在后,接着远景再逐渐浅淡虚出,利用这样的表现方法,可使用画面的空间感加强,突出了冬天的白雪、春天的冰挂、雾气和秋霜的凄美之色。于志学老师的雪松用的就是浅色在前,层层加深,笔笔重复压半笔的笔法再与倒锋用笔之法相结合,把冬天大雪压枝的景象完美地展现在画境中。冰雪画中常有湖泊出现,水边的冰层与雪包形成一种曲线的美,仿佛童话中的纯真幽静,仿佛此景只有天上有的感觉,情趣、景色、心境、画境浑然一体。

我被这变化多姿的冰雪美景深深地吸引,我喜爱冰雪画就是因为画境中那甜甜的、浓浓的纯净之美,波澜不惊、优雅娴静的安闲之美,有着自身独有的气质和精神独白世界。

上一篇:作品内涵下一篇:测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