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事业(精选8篇)
黑龙江冰雪事业 篇1
摘要:冰雪产业方兴未艾, 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就世界范围而言, 冰雪产业目前已在一些冰雪资源大国形成规模, 日臻成熟。对于冰雪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城市来说, 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黑龙江冰雪事业的现状及大冬会为黑龙江冰雪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机会。
关键词:大冬会,黑龙江冰雪事业,发展,机会
冰雪产业方兴未艾, 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就世界范围而言, 冰雪产业目前已在一些冰雪资源大国形成规模, 日臻成熟。如俄罗斯的冰球、瑞士的滑雪场、奥地利的雪具工业生产、芬兰凯米的保暖木屋、日本北海道的冰雪旅游等等, 堪称冰雪产业的代表。对于冰雪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城市来说, 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一, 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能源消耗巨大、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比重将逐步缩小, 而冰雪是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 发展冰雪产业完全符合全球倡导的环保趋势, 必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二, 冰雪产业是高就业、高创汇、高效应且发展速度较快的新兴综合性产业, 对相关产业有着较强的拉动力, 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城市的支柱产业。其三, 冰雪产业是消费型产业, 市场潜力大、需求弹性高, 可扩大内需和启动消费。其四, 冰雪产业可推动城乡经济联合, 特别是加快城市周围地区农村人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进程。冰雪旅游景点和配套产品生产基地一般建在城乡结合部, 它们可以带动农村副食品基地和乡镇企业建设, 起到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作用。其五, 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对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们素质、增强城市亲和力等也都具有积极作用。
1黑龙江冰雪事业的现状
1.1 冰雪旅游
黑龙江开展冰雪旅游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冰雪期长、资源广泛、地势平缓。目前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 全省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格局。哈尔滨的冰灯游园会、雪博会已享誉世界。亚布力、吉华长寿山、龙珠二龙山滑雪场具有国际水准, 每到冬季, 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海林的雪乡之旅, 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由于当地年降雪量超大, 因此得名。游客到此, 能真正体会到冰天雪地的感觉;此外, 伊春的林海雪原之旅、漠河的北极光之旅都令游客流连忘返。可以说, 黑龙江的冰雪旅游项目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肯定成绩的同时, 更要认识到不足, 资源巨大, 利用不多。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例, 冬季除了修建几处冰滑梯外, 偌大的松花江上, 就是由邻近的农民经营的马拉爬犁了。这与哈尔滨现代化的城市格调极不协调, 同时也是游客去江北冰雪大世界路途的一个断点。我们完全可以在松花江上建立起冰帆旅游、冰上摩托旅游、滑冰旅游、冰球旅游、场地雪橇等大众都可以参加的游玩项目, 既挖掘了现有资源, 又让游客锻炼了身体, 忘记了寒冷, 一举多得。同时, 建议在城市核心区域的空地上多建一些免费滑冰场, 对提高城市的品位大有裨益。同时, 还应注意效益问题。目前, 哈尔滨地区纷纷上马的大大小小的滑雪场有30余处, 给游客带来了方便, 效益却不高。如何协调统一发展, 做到资源效益最大化, 是黑龙江冰雪旅游发展的最大课题。
1.2 冰雪运动
改革开放30年, 黑龙江的冰雪运动取得了长足进步, 速滑项目、特别是短道速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些雪上项目我国运动员也开始崭露头角。各地为发展冰雪产业纷纷辟建了滑雪场、室内滑冰馆, 为冰雪运动的腾飞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些冰雪运动设施投入使用后, 带动了当地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 也促进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为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位于哈尔滨尚志市亚布力镇的亚布力滑雪场, 在举办完亚冬会后, 声名远播。每到冬季, 去此滑雪度假的游客每年达到50万~60万人次, 星级宾馆住宿费用每天300~400元, 家庭旅馆每床60~80元。加上每位游客的饮食、游玩、购物500元费用, 一个冬季下来, 大约有3亿~5亿元的收入。对于像尚志市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来说, 不单单是拉动了经济的发展, 更主要的是它改变了农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 由农闲变成农忙, 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正视在城市的核心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哈尔滨市为例, 曾几何时, 冬季来临时, 市教委向广大中小学生发出的第一个号召就是“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那时全市所属中小学校几乎都有大小不一的滑冰场, 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滑冰, 滑冰运动当时是最普及的体育活动。现在, 哈尔滨市中小学校能浇得起冰场的学校有几所, 冬季能滑冰的中小学生又有几人?更不要说打冰球、花样滑冰了。本来红红火火、喜闻乐见、非常大众的冰雪活动, 弄到现今成了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惊鸿一现的贵族运动了。以前, 哈尔滨市的一些企业组建有自己的冰球队。每到冬季企业冰球联赛、中学冰球联赛几乎天天都有, 现在都绝迹了。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冰雪运动养在深闺的被动局面, 这是发展黑龙江冰雪运动最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偶尔参加冰雪运动的人, 主要目的是娱乐、应酬;经常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受到场地、资金、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冬季滑冰、滑雪不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选择。因此, 冬季经常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减少、尤其是被称为后备人才的青少年的上冰、滑雪机会更是少得可怜。长此以往, 我国的冰雪运动将会遭受重创。
1.3 冰雪产业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 黑龙江率先在中国发展了冰雪产业, 齐齐哈尔黑龙集团就是冰雪产业的代表。国内的普及型冰雪运动器材大多由该集团生产, 在广大冰雪爱好者中曾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 50年的发展并没有使黑龙集团独霸中国的冰雪器材市场, 相反却被时代的脚步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 缺乏政策扶植力度。企业没有超前意识, 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造成目前我国冰雪项目上的主要装备完全依赖进口, 市场有需求时, 企业因为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 缺乏政府的政策扶植力度,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自己的家门口赚钱。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黑龙江现阶段冰雪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冰雪器材的生产厂家少, 产品基本上处于初级水平, 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2大冬会带来的机会
2.1 大冬会的商机
大冬会在哈尔滨的召开, 对黑龙江冰雪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好的机会。首先, 它是不用花钱在全世界做的广告, 可以大大提高黑龙江、哈尔滨的知名度, 从而促进投资热潮的出现, 提升黑龙江冰雪事业的产业链, 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推动黑龙江冰雪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国、特别是黑龙江的广大居民可以借此机会一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冰雪运动。而其中使用的冰雪运动装备、器材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研究, 如果政府能从资金、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相信冰雪产业一定会在黑龙江振兴的过程中, 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
此外, 大冬会后如何利用我们花费巨资兴建的各种设施, 是目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2 冰雪运动发展的机会
通过大冬会的宣传, 扩大了冰雪运动的知名度, 调动了人们参加冰雪运动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适时进行舆论引导, 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推动中小学生上冰、滑雪体育活动成为冬季运动常态, 对我国冰雪运动水平的提高, 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冬会亮相的一些平时不为人所熟知的项目, 必定会激发人们的极大好奇心, 推动人们的参与热情, 为其在黑龙江的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冰雪运动的腾飞将指日可待。
如何保持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使冰雪运动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降低参加冰雪运动的成本, 提供更多的冰雪运动活动空间, 让冰雪运动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形式, 是提高我国冰雪运动水平的根本出路。
2.3 人文、环境的机会
黑龙江能够赢得2009年大冬会的主办权,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因素外, 也表明了世界大体联对中国的信任。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为大冬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些好的经验, 如汽车分单双号上道行使、关停一些严重污染空气的工业企业、建立快速公交通道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拿来使用。同时, 加大力度整治违反城市规划的私建滥建, 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让黑龙江的天更蓝、雪更白, 以一个崭新优美的环境, 迎接大冬会的召开。
改善环境的同时, 媒体、新闻单位还应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引导人们树立开朗、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向世人展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之时, 也向他们展示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梁留科, 孙淑英, 等.2008北京奥运会效应及其旅游影响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 (5) .
[2]林祖明.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关系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11) .
[3]宋光春, 刘瑛.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8) .
[4]陈智军.试论我国未来几年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J].开发研究, 2002, (1) .
[5]体育经营管理概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黑龙江冰雪事业 篇2
冰雪大世界最初在松花江江面上举办,后来移到了江北。冰雪大世界宣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高、最美、最雄伟、最具魅力的冰雪奇观。这道很是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心态。不过说实话,冰雪大世界的确是以大体积的冰雪建筑为特色的。另外,冰酒吧、冰旅馆、迷宫、雪地高尔夫等冰雪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集天下冰雪艺术之精华,融冰雪娱乐活动与一园,可能就是他们的“造园”理念吧。
个人认为,在冰雪大世界买、签单,带游客进园是最麻烦的。买票的人很多,高峰(17点——19点)时最起码要排五分钟的队!把客人撂在冰冷的广场上,过不了多久就他们就开始抱怨了,他们却不知道买票只有一个窗口。进门时更麻烦。已经等不及的游客会在园外四处照相,说好的集合地点总有没回来的游客。要知道,冰雪大世界只能整团进门的!导游拿的票或签的单上记明了游客数量。如果中间来一个加塞儿的,最后一名客人就将被拒之门外,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跟随整个旅游团进门,那也就意味着他已经不能进门了(除非自己掏钱买票)。希望冰雪大世界的管理者开动你们的脑筋,能不能不要这么死板另外,不要再找那些高大的俄罗斯小伙当检票员了,你们用不着以这个为特色,因为他们听不懂中国话,他们简直不会处理任何纠纷!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考 篇3
早在1 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 黑龙江地区就已经有了一条海东路, 又称“鹰道——五国鹰路”。海东路从辽西起, 经黑龙江省中部, 伸向黑龙江流域与岭北地区。公元1114年,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攻辽, 次年金王朝建都于会宁 (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阿城区市郊) , 并于公元1125年灭辽, 次年灭北宋, 使得东北地区与北中国融为一体, 政治、经济、文化也趋于一体化。此时, 金朝向西北的蒲峪路 (管辖至额尔古纳河以西与外兴安岭广大地区) 、向东北的胡里改路 (辖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与库页岛广大地区) 、向东的恤品路 (辖牡丹江、绥芬河与俄国滨海边疆区) 、向东南的合懒路 (今吉林省东南部至海地区) 的广大地区, 均已有道路相通、商贸往来。
元代是东北地区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时期, 古代黑龙江中部向东的冰雪丝绸之路也兴起于此时。据《元史·兵志》记载, 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 在全国实行“站赤”制度, 全国11个行省普遍设立“站赤”。“站赤”是蒙语“驿传”的译名, 就是驿站, 其职责是“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使用的交通工具“陆则以牛以马, 或以驴、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元代我国东北地区包括了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南北和黑龙江下游直至库页岛以及乌苏里江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域, 在辽阳行省界内设立有南线和北线驿道十余条、站赤120处、狗站 (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冬季以狗拉爬犁为主要交通工具, 用于冬季载人运物, 在沿江设立狗站, 以供休息、补充给养之需。) 15处。其中北线的东北路, 经交通枢纽西祥州 (今吉林省农安东北) , 顺松花江水路进入今天的黑龙江省, 沿松花江在岸边设驿站, 贯通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后进入黑龙江水路, 直达元王朝征东元帅府所在地奴儿干亨滚河 (恒滚河) 入黑龙江处。东北路不仅保证了朝廷政令得以顺利传布东北边疆, 而且促进了我国东北极边的水达达路少数民族地区与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各地区的交往, 内地棉帛、丝绸、瓷器、铁器以及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开始进入黑龙江下游地区, 为明清时期的东北丝绸之路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明王朝对东北边疆的重视程度远胜以往历代历朝。早在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前征讨元蒙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之时, 就已开始招抚东北地区东部、北部的女真等各部族。明太宗朱棣在这方面更是超过其父。从永乐元年 (公元1403年) 在绥芬河流域设立建州卫起, 到永乐七年 (公元1409年) , 先后在鄂嫩河、嫩江、精奇里江、格林河、亨滚河、乌第河以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设立了130多个卫, 并于永乐九年 (公元1411年) 在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是明朝设在东北边疆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治所设在黑龙江下游东岸恒滚河 (今阿姆贡河) 口的特林 (今俄罗斯称蒂尔) , 为元王朝征东元帅府故地。往下250余里抵达庙街 (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距黑龙江口仅300余里, 往上350余里抵达三姓 (今依兰县) 。奴儿干都司的建立, 推动和发展了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等处的经营和建设, 永乐七年 (公元1409年) 到正统十二年 (公元1447年) 的38年间, 卫迅速发展到184个;景泰至嘉靖末 (公元1450~公元1566年) 的百余年间, 明朝政府又增加和改置了若个卫所, 时至万历年, 包括兀良哈三卫在内, 奴儿干都司共辖384卫。其时, 北至外兴安岭, 西起斡难河 (今鄂嫩河) , 东抵大海, 南接图们江, 东北越海包括库页岛在内, 这一辽阔地区, 都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的辖境。
作为东北边疆的最高管理机构, 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各部族头领委以官职, 赏赐金银丝绸等物品。朱棣甚至娶女真人火儿阿 (胡里改) 部头领阿哈出之女为皇妃。这些举措正是为了治理东北边疆, 管理东北各卫所, 密切与各部族的联系, 确保向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等东北各地运送物资及对各部族的“赏赉”——金银饰物、粮米、丝绸、棉帛等。明王朝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驿路的建设与管理, 设立了许多水陆交通驿站。通往奴儿干地区的水上驿路尤其受到重视。夏季的交通工具是船。《明实录》记载:“遣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 令都指挥刘清领军松花江, 造船运粮。”于此处造成的巨舡 (大船) , 装载货物, “浮江而下”。冬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狗拉爬犁。元代的东北路、明代贯通黑龙江地区中部的丝绸之路——海西东水陆城站, 从此正式载入我国史册。
“海西东水陆城站”这一称呼, 始见于明英宗正统八年 (公元1443年) 辽东都指挥司佥事毕恭修著的《辽东志》 (嘉靖四十四年巡按御史李辅重修称《全辽志》) 。在其《外志》中, 详细地记载了以辽西开原 (即西祥州) 与海西为中心的东北六条驿站交通线, 其中之一就是海西东水陆城站。海西即海西女真地区, 是指元明时期从松花江大弯曲处与呼兰河 (时称忽刺温江) 以东松花江下游地区。这条交通线是沿松花江与黑龙江建立的水路。由于路途遥远, 需在沿江村镇设立驿站, 故称水陆城站。根据《辽东志》与《全辽志》的记载, 海西东水陆城站的数量较之元代多出一倍以上, 设有城站30处、狗站24处。城站的第一站底失卜站, 又名韦口铺, 后人叫作第四铺, 即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南部松花江边花园屯大半拉子古城, 海西东水陆城驿路从此进入黑龙江省。此后先从陆地取直, 经尚京站 (即阿城市金上京遗址白城) 转入松花江水路, 今天松花江沿岸各县市在当时均有驿站。如第十一站能站在今木兰县浓河口;第十二站哈思罕站在今通河县东北古城;第十五站斡多里站在今依兰县牡丹江西岸马大屯附近;第十七站托温城即今汤原县城;第二十站柱邦站, 在今佳木斯市郊傲其屯附近;第二十三站奥里米站在今绥滨县奥里密古城;第二十九站乞列米站在今抚远县勤得利古城;第三十站莽吉塔站在今抚远县莽吉塔古城, 莽吉塔站是这条驿路在今天黑龙江省境内的最后一站。这条贯穿黑龙江省中部的水上驿路, 从莽吉塔古城的药乞站 (在抚远县东黑瞎子岛) 进入黑龙江下游, 直至明王朝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 (满泾站) 。
《辽东志》与《全辽志》记载:“狗站, 名水狗站, 夏月乘船, 小可乘载。冬月乘扒犁, 载二三人行于冰上, 以狗驾拽, 疾如马。”奴儿干地区的冰封期超过半年, 狗拉爬犁在冰雪上载人运物自然是最佳选择, 因此在黑龙江下游地区沿江设狗站24处。夏季驶船顺江而下, 冬季狗拉爬犁, 水运、狗运相结合, 故而又称之为水狗站。水狗站的第二站奴合温站在伯力 (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附近;第六站古伐替站在距伯力100公里的黑龙江下游中部古法坛村;第十二站马勒亨古站在今俄罗斯共青城附近;第二十四站满泾站, 即明代药乞站以下23处狗站的终点, 在明代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这里也是从黑龙江省南部双城市花园古城——底失卜站开始的海西东水陆城站的最后一站。
这条贯穿黑龙江省中部与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明代交通线, 其长度约1 500公里左右, 不亚于我国著名的西北丝绸之路从西安到新疆我国边境的路程。而且, 这条驿路到最后一处狗站满泾站并未终止, 还继续向前延伸到黑龙江入海口, 到中国人称之为庙街的地方 (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 然后渡过鄂霍次克海鞑靼海峡, 登上时称“苦兀”的库页岛, 接着, 再向南折到库叶岛南端的果伙, 而果伙隔海就是日本的虾夷 (北海道) 了。明代《敕修永宁寺碑》中的《永宁寺记》记载:内官亦失哈二次巡察奴儿干, 于永乐十年沿黑龙江水道至出海口过海峡登上库页岛, 向“苦兀诸民, 赐男妇以衣服”;《明宣宗实录》也有官员赏赐给“苦兀”兀列河卫头领与土人“绢布”诸物的记载。可见, 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条驿路, 最远连通库页岛甚至日本虾夷。
正是由于明代所创建的这条1 500公里长的、交通体系完整的丝绸之路, 才使得中原地区 (包括东北南部地区) 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棉帛、丝绸、瓷器、金银饰物、纸张、粮酒等物品, 大量地进入黑龙江地区, 到达其北部、东部的边远地区及库页岛。而黑龙江地区的土特产品, 如皮毛、珍珠、海参及海东青之类的珍禽, 也不断运往内地, 向朝廷进贡或换回绸缎衣物器具……
经考证,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 见诸于有明一代典籍史料者为数不少。永乐碑和宣德碑上的碑记中记载亦失哈十次奉朝廷之命巡察奴儿干, 每次都用大船运载大量丝绸锦缎、棉帛与衣物器用, 作为“赏赉”赐给当地各部族头领与民众。第二次竟率“巨船二十五艘”, 可见运送货物量是相当之大的。《明太宗实录》记录永乐年间赏赐给奴儿干都司与卫所头领彩缎、纻丝、袭衣达8次之多。宣宗朝此类“赏赉”更多。如明王朝奴儿干地区第十六狗站哈拉马吉站设有钦真河卫、扎岺卫、甫里河卫、克默河卫。仅永乐年间, 朝廷便三次赏赐当地头人丝绸衣物;成化年间赐给都指挥哈达牙衣服、彩缎等物。沿黑龙江东下运载货物的舟船、爬犁到哈拉马吉狗站停靠缷货, 分赏给四卫头领与土人, 哈拉马吉狗站因此以丝绸彩缎及物品云集而闻名, 成为奴儿干地区重要商埠。《明太宗实录》记载, 永乐七年八月, 一次赏赐克默河卫土人94人“袭衣及钞币”, 受赏人之数量“着实不少”;《满文老档》还有万历三十七年赏赐该卫“纻丝”等丝绸物品的记载。同样, 通过这条丝绸之路, 在其所贯通的黑龙江省中部地区, 即松花江流域, 百余卫所的女真人头领也都得到过朝廷丝绸锦缎等“赏赉”。如永乐元年 (1403) 十二月, 明王朝在呼兰河流域, 即金元时的忽刺温地方设立兀者卫, 以“海西兀者女真大酋”西阳哈等6人为指挥使, 指挥同知、千户、百户, “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同年, 招抚今松花江与牡丹江汇合处的“火儿阿”部——即胡里改部女真头领阿哈出, 封为建州卫指挥使, 并迎娶其女为皇妃, 赏赐金银绸缎衣物“尤重”。沿松花江的十余处驿站所在地, 早在明代就因中原丝绸棉帛器物于此集散而闻名, 后来发展成为商业贸易兴旺之地。如松花江与牡丹江汇合的两江口处斡多里站, 即斡多里卫, 《明实录》记载赏赐“贮丝袭衣”、“金丝袭衣”等物, 货物在此集散, 贸易兴起, 为明末清初“三姓”成为东北一大商埠打下基础;第二十站弗踢奚城弗能都鲁站, 即今富锦市西古城, 明代设弗提卫。明王朝多次赏赐弗提卫与邻近的弗思木卫、脱仑卫、玄城卫的部族头人以锦缎、丝绸与袭衣等物。明代中后期, 来自河北、山东与辽南的商人, 运来中原丝绸衣物, 与女真等各族土人交换珍贵皮毛, 成为东北北部有名的易货贸易商埠。今天的同江县时称可木地面, 地处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 设有这条交通线的第二十六站考郎古城站、第二十七站可木站, 明王朝在这一带共设有3个卫, 《明实录》中也有朝廷“赏赉”、“绸缎、袭衣”等物品的记载……
黑龙江冰雪艺术摄影发展历程 篇4
关键词: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一、黑龙江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之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筑中东铁路, 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 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 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1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主要是俄国人, 是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勘测, 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宁古塔、牡丹江、绥芬河及现在哈尔滨地区的风光。
(三) 拍摄内容:
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这些照片后来与修筑中东铁路时拍摄的一些工程照片一并收入画册出版, 其中一些景观照片画面清晰细腻, 有一定的艺术品位, 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风光艺术照片。在这一时期, 虽然照片是由俄国人所拍摄, 但是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省产生的最早的关于冰雪艺术的摄影作品。所以, 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
综上所述, 在20世纪初, 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 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冰雪摄影艺术最初的雏形是涵盖在风光摄影之内的。此时, 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的拍摄者都是外国人, 我国大多数摄影者仍旧是照相馆艺术, 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独自进行创作的人很少。
二、19世纪20~30年代, 反映黑龙江冬季风貌的作品的诞生
(一) 历史背景
自1901年到1931年的30年间, 黑龙江地区先是受到沙俄侵略, 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 新闻出版中的摄影采访, 多被日本人占据, 社会纪实摄影受到严格控制, 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 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在这三十年间, 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 虽然受到沙俄和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 但是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二) 拍摄主体
20年代初, 华人摄影记者的出现, 虽无史料表明哈尔滨市报业《国际协报》记者王岐山拍摄过冰雪摄影。但是也说明在这一时期, 冰雪摄影的摄影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俄国人、日本人等外国人。中国也出现了自己专职的摄影记者。
(三) 拍摄内容
在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 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摄影人也拍摄了一些哈尔滨的冰上运输、江上采冰的照片。有的还作成了明信片互相赠送。而随着胶印技术的推广,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绘画和摄影为主的单色彩画报, 在这些画报中反映黑龙江冬季的田野风貌、冬季风貌、城市风光的摄影也偶有出现。2说明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产生了冰雪摄影。
综上所述, 在这一时期, 单色彩画报的出现, 说明了黑龙江地区的冰雪艺术摄影手段的增加。而冰雪艺术摄影已经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拍摄, 本土的华人记者的出现, 使得本土记者拍摄的冰雪风光的作品相继出现。拍摄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风光, 与冰雪有关的活动内容也出现于作品中。
三、1945后, 艺术家涌入使得冰雪摄影艺术间或出现
(一) 历史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东北地区得到解放。一批摄影艺术家从延安、晋察冀等老解放区先后来到黑龙江地区和哈尔滨市, 开创了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事业的新纪元, 自1945年到1949年, 黑龙江的摄影事业虽然是黑龙江地区从未有过的发达时期, 在全国摄影史上也占重要地位。
(二) 拍摄内容
此时的黑龙江地区, 虽然是冰雪胜地。但是以冰雪摄影为主的题材少得可怜, 只有滑冰、乘冰帆、打冰橇等冰上运动和瑞雪、树挂等冰雪风光, 内容简单, 多是涉及冰上运动和冰雪风光的。
(三) 拍摄主体
冰雪摄影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是间或出现, 并未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 这一时期虽然是黑龙江地区摄影事业前所未有的发达时期, 但是冰雪摄影的题材少得可怜。历史性文献作品在此阶段占主体地位。
四、1949~1966年, 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一) 历史背景
1949~1956年建国初期, 黑龙江全省专兼职摄影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风格的艺术摄影创作, 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和体育摄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滑雪姑娘》 (1957年佟德印摄) , 笔者考察, 这是据有关资料搜集到建国以后第一张有据可考的与冰雪摄影艺术活动相关的作品。
(二) 拍摄主体
1956年12月,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创立, 开始将全国摄影家凝聚在一起, 为共同爱好的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而奋斗, 这标志着摄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形式并立于祖国文艺百花苑中。而在60年代初, 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的成立, 对全省摄影艺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拍摄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 哈尔滨冰灯的照片就已经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 其本意是宣传冰灯, 而不是为盈利。例如, 由兆麟公园代管的城建资料摄影部的韩昭宽、左学仁等人将第二届 (1964年) 和第四届 (1966年) 的冰灯照片制成带有“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字样、年份或附带年历的贺年片出售, 国营摄影社也曾印过冰灯贺年片卖。
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 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 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 轰动全城, 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哈尔滨冰灯的问世为冰雪摄影增加了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
这一阶段是黑龙江省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冰雪摄影仍旧依附于风光摄影之中, 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文革时期冲到冲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空前发展
(一) 历史背景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 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 艺术成为简单化的政治宣传工具。1966年, 中国摄影学会停止了一切工作, 《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停刊。学会1972年正式移交新华社“代管”。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年之际, 中断了6年之久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以国务院文化组的名义于1972年恢复举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80年代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二) 拍摄主体
拍摄主体由个人到单位、组织统一进行。1973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成立, 国务院文化组委托新华社代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展览, 一直举办到1977年。由于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编制, 原中国摄影学会各地分会的多数人先后加入到地方“影展办”, 连县市也相继成立了“影展办”。
1975年2月, 全国影展办还举办了第一期彩色照片洗印训练班。“影展办”的体制活跃了当时的全国摄影工作, 为“文革”后中国摄协的恢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传承和铺垫作用。1974年9月, 《中国摄影》杂志恢复出版, 这也是我国文艺界在“文革”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
(三) 拍摄内容
文化大革命时期, 黑龙江省的摄影艺术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种风格和多种手法的摄影艺术照片几乎全面停止。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作品大量涌现, 风格流派纷呈, 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小品摄影等。风光摄影中比较有影响的《大兴安岭之冬》 (1983年赫重运摄) , 笔者认为是这一阶段冰雪艺术摄影的代表作之一。而小品摄影是80年代兴起的强调主体观念的摄影艺术新形式, 除现场拍摄外, 强调暗房加工效果, 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色调分离, 叠印叠放等方法, 其中《冬天的素描》 (1985年郑学清摄) 就是采用这种手法;1979至1985年, 纪实摄影的传统得到恢复, 《破冰捕鱼》 (1983年廖华志摄) 具有代表性。
在这一时期, 黑龙江摄影从低落走向空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摄影创作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20倍, 一批优秀摄影家在国内、国外产生影响, 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及跨省区摄影展览、比赛中获奖。以冰雪为题材的冰雪风光摄影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黑龙江冰雪摄影创作的主题。
六、90年代后, 冰雪摄影达到鼎盛
(一)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和冰雪旅游的兴起使得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黑龙江摄影群体在90年代之后在创作题材上是多样化的。一望无垠的白雪皑皑、亦真亦幻的雾凇、冰灯展会、采伐工人与猎手出入林海雪原, 这些作品表现出了黑龙江人在冰天雪地中的鬼斧神工。由冰雪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 如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饮食等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北方风情。这些创作题材使得黑龙江摄影群体的作品内容逐渐丰富。
自1985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雪节以来, 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27届。哈尔滨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旅游地,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90年代至今, 黑龙江省历届冰雪节都有摄影展、摄影比赛, 使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呈现多变的形态。拍摄主体即有个人、也有组织、单位、文化团体等。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数码相机的普及, 使得大众人手一台数码相机, 冰雪摄影呈现出个人化、小众化的趋势。摄影组织与文化团体逐渐地以为大众服务为宗旨, 组织各项赛事、展览, 起着宣教意义。
(三) 拍摄内容
哈尔滨高雅圣洁的冰雪自然, 千姿百态的冰雪雕塑, 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 惊险刺激的冰雪体育, 都成为了无数摄影家和发烧友拍摄的内容, 同时, 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摄影师来到哈尔滨拍摄。哈尔滨摄影家的视角也在不断向外扩展, 向世界扩展。海林的雪乡, 世界屋脊的珠峰, 乃至南极、北极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照片。冰雪摄影活动的开展和艺术创作, 记录和保存了冰雪艺术历史, 传播和弘扬了冰雪文化, 同时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3
20世纪末, 哈尔滨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制定后, 冰雪事业更迈上新台阶。哈尔滨冰雪摄影也因之进入黄金期, 冰雪摄影队伍不断扩大。
注释
11董联声艾书才崔东波:呼伦贝尔日报, 百年沧桑话中东铁路,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1/html/68664.html
22《黑龙江史志》艺术志
33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黑龙江史志2008.20第五页
软实力发展下的黑龙江冰雪旅游 篇5
关键词:软实力,冰雪旅游,黑龙江
一、软实力与区域发展
软实力 (soft power) 一词最初是由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Joseph Nye) 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提出这一概念的, 随后在其相继出版的多本著作中均对软实力进行了相关详细阐述。软实力最初诞生之时原本仅是从国家综合国力的构成角度, 相对于经常被作为主要国家实力对比指标的土地、人口、自然资源等基本资源以及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构成的硬实力而言的一种复杂的, 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的比较层面。对于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约瑟夫·奈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说法, 大致提到了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制定国际规则的权力、决定别国政治议程的能力、国家形象、对外政策的道义性及合法性等多种因素。[1]但综合来说, 国家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这一物质力量而言的精神实力, 包括文化、政治及外交三个主要来源。随着软实力理论的传播与普及, 其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应用层面覆盖到了国家之下的区域甚至是企业。由国家软实力衍生出来的区域软实力和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并成为当前提升地区和企业综合实力、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区域发展层面上, 北京大学软实力课题组 (2009) 的研究, 较为宏观抽象地将其归结为“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情感、理性或信仰的方式, 发展、动员和发挥心智能力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而马庆国[2]等人的研究则从微观角度更为细致的定义区域软实力为在区域竞争中, 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 (服务制度和服务行为) 、人力素质 (居民素质) 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
综上分析, 我们在评价区域总体发展水平或该区域某一产业发展能力时, 以往单纯的运用具体的指标和数值, 从可具体化的硬件发展水平进行衡量与比较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因此运用软硬实力综合比较和分析才能够更加全面与客观。
二、软实力助力黑龙江冰雪旅游业发展
众所周知,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的发展一直走在我国的前列, 从1963年全国最早的并已经举办39届的冰灯艺术汇展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到全国雪雕艺术的发源和龙头太阳岛雪博会到始创于1999年, 每年的世界最大冰雪建筑群之一,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再到拥有200多条各类雪道, 190多条各种索道, 近五万副雪具, 1200多名各级滑雪教练, 占全国雪场总数的60%以上的70多家滑雪场, 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无论是在资源禀赋、发展历史还是发展规模上都走在了全国各冰雪旅游开发地区的前列。尤其是在硬件设施方面, 黑龙江的冰雪旅游设施及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身处东北区域中, 黑龙江原本的龙头老大地位在不断被撼动, 吉林、辽宁两省不断寻找市场空白, 利用空隙市场与黑龙江争夺冬季旅游份额, 对黑龙江形成了巨大威胁, 加之黑龙江自身存在的地理位置较偏远, 冬季温度更低等缺陷, 使得黑龙江的冰雪旅游虽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却难以为继。
通过对黑龙江冰雪旅游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 可以看到黑龙江的冰雪资源禀赋、旅游产品品质、冰雪旅游开发基础、配套设施条件等硬件实力较强, 但正如我们上述分析中提到的现代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硬实力的对比, 还有更深层次的软实力的较量, 因此, 黑龙江冰雪旅游未来的发展更需要软硬实力的结合。如果说硬件实力是黑龙江冰雪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 那么区域文化、区域形象、区域创新、人口素质以及公共管理等方面软实力的具备才是黑龙江冰雪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冰雪旅游开发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硬实力已经不再是竞争的主要内涵, 软实力的彰显才是制胜的法宝。因此与国内其他同样具备冰雪资源和同等设施设备的冰雪旅游区域相比, 黑龙江虽然在发展历史和发展规模上占据优势地位, 但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这种领先位置则需要更多的关注软实力, 重视软实力的开发与建设。
三、黑龙江冰雪旅游软实力发展策略
1. 体验经济下的产品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人们对于自身发展和享受的关注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 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 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获得和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 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 人们对新产品的渴望也更加迫切, 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让人们在旅游之前就能够进行目的地相关旅游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比较。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旅游消费者日益成熟, 旅游者的需求与期望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样化, 极具参与性的体验旅游产品正在成为旅游市场开发的主流。
黑龙江冰雪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品成熟度都领先于国内其他冰雪旅游目的地, 但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涵却一直保持着原有的状态, 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创新, 冬季旅游产品开发或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有效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品体系, 或是对资源的加工改造还局限于原有的传统模式, 总之在强调体验经济时代的今天, 黑龙江冰雪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的弊端在逐渐显现。创新性是决定黑龙江冰雪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解释地区间冰雪经济繁荣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 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度挖掘冰雪旅游产品的内涵本质, 使冰雪旅游产品创意主题体验化, 创新性开发冰雪旅游产品的载体与内容, 从体验经济角度提升服务质量等。
2. 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品牌
区域旅游形象指区域内外对区域自然景观、人文自然景观、区域文明程度及市民素质等总的主观性看法和评价, 包括区域景观、市民言行、公共管理、生活水平等方面。区域旅游形象直接影响着区域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影响力。旅游者在实现出游意愿前不仅要考虑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旅游关键要素, 同时也会关注包括市民文明程度、安全状况等在内的旅游形象, 好的旅游形象会为目的地加分, 而不好的旅游形象则会造成游客的出游恐惧, 阻碍游客旅游意愿的实现。黑龙江地处中国北部边陲, 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边疆地区, 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这里民风淳朴, 因此区域外对黑龙江的传统印象是矛盾的, 一方面人们认为黑龙江的居民好客善良, 但同时也带有居民素质低, 粗俗等不良印象符号, 所以黑龙江在发展旅游时应重点对自身旅游形象进行改善, 扭转游客心目中的不良印象。当然, 除了提高黑龙江地区自身的旅游形象之外, 还要重视旅游形象的传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推广的力度, 打造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品牌形象。
3. 提高管理软实力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地区的最直接管理者, 地区的发展定位、方向、战略、具体实施策略、细则都是由政府决定并实施的, 它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作为引领本地区发展的掌舵者, 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也是城市形象的主要一部分。评价政府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指标就是政府公信力, 它反映了人民对政府执政的满意程度。政府管理软实力的提高不但会为黑龙江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同时也会成为黑龙江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层面, 因此管理软实力的提高也是发展冰雪旅游的重要核心动力之一。
4. 提炼区域文化精髓
区域文化是最能够反映出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最能够吸引旅游者并促使其产生旅游欲望并最终实现旅游活动的文化构成。[3]它凝聚着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历史进程、文化记忆和人文精神, 是区分不同区域的重要识别特征。当然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 它更是相对于地区经济、政治等发展硬实力而言的核心软实力。黑龙江地区拥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文化特征, 既有历史遗存的边疆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也有近代发展碰撞交融的欧陆文化, 人口迁徙形成的闯关东文化等等, 只有将这些文化深度挖掘并与冰雪资源结合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冰雪旅游产品并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郭小聪.约瑟夫·奈软实力说核心概念辨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0 (1) .
[2]马庆国, 楼阳生, 等.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篇6
黑龙江省开展冰雪活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1963年的冰灯游园会,到1985年的冰雪节,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冰雪与旅游有机结合,已经成了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我们搞几十年才做到了今天的规模,但是周边的兄弟省也看好了冰雪旅游这块蛋糕,纷纷效仿。他们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请我们黑龙江的人给他们做冰景,把我们的东西给他们复制模仿变成他们的东西,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长春冰雪节、沈阳冰雪节、北京延庆冰雪节、内蒙古阿勒山冰雪节、新疆阿勒泰冰雪节、四川玉龙冰雪节纷纷出世。面对如此众多的竞争伙伴,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
2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策略
项目是旅游资源配置的载体,建立合理的旅游项目支撑体系是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档次、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形势,我们要彻底改变黑龙江景区自然资源一枝独秀、要充分依托自己的旅游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真正开发建设一批旅游项目,特别是冰雪、民俗等体现黑龙江特色和风情的大项目。
2.1 科学规划旅游项目在地域空间和层次上的分布
冰雪旅游的开发受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影响,在项目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地域条件的差异。黑龙江省已成为颇具盛名的冰雪游、森林游、跨国游、边境游及各种专项旅游的胜地,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的“O”字型旅游带并向东部牡丹江、东北部佳木斯、北部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和西部大庆、齐齐哈尔辐射的“K”字型旅游线以及中俄界江“L”型旅游线。以成形的旅蝣线路为框架,冰雪运动场地应当分为三级,其中一级为亚布力专业滑雪场;二级滑雪场为分布在黑龙江省各地有一定规模的中高级滑雪场,有10多个雪场,分散在如二龙山、玉泉、桃山、乌吉密、海林等地;三级为遍布各地的初级滑雪场。开展评定质量等级滑雪场和旅游定点滑雪场,规范滑雪场的建设和管理。
2.2 突出冰雪旅游主题
黑龙江省在完善已有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应当确立冬季以冰雪、森林、草原、大界江、大界湖、特殊地质地貌等生态旅游为主打产品,辅之以都市风光、边境游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游。重点要突出回归大自然和运动增加健康的主题,通过冰雪旅游能使游客感受到回归融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围绕滑雪增强体魄、陶冶情操和滑雪旅游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在保留传统的滑雪娱乐表演项目的基础上,注重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如观赏类活动有单板、双板滑雪,离台、跳台滑雪表演;造雪机造雪表演,东北大秧歌表演;参与类活动有滑雪、乘坐雪地摩托、乘缆车上山赏林海雪原、山庄全貌,乘旱地滑道下山;乘马拉雪撬、滑轮胎;滑雪节美食活动和雪域圣诞狂欢之夜焰火篝火音乐晚会;比赛类活动有滑雪俱乐部成员滑雪比赛、外国旅游者滑雪挑战赛;展销类活动有滑雪用品、旅游纪念品展览、雪之情摄影展和冰雪旅游洽谈会;奖励类活动有滑雪幸运者奖励活动等。也可以根据承担滑雪运动雪场特点开展别具一格的特色活动内容,如湖上游览、冰雕、雪城、冬捕、冬钓;乘坐滑道、空中溜索、蹦极等活动。
2.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滑雪应该是一个产业,其对其他相关产业有拉动作用。1998年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举办之前,黑龙江省的滑雪场总数不足10家,每年接待的滑雪游客仅几万人。随着第一届滑雪节的举办,滑雪场迅速增至14家,冬季的滑雪游客也达到了30万人。2003年第六届滑雪节举办时,滑雪场已增加到60余家,接待滑雪旅游人数预计将达百余万人次。几家大滑雪场的投资都是以亿元为单位的,亚布力风车山庄总投资10多亿元,龙珠二龙山滑雪场、吉华长寿山滑雪场的投资总规模都在2亿以上。亚布力滑雪中心(风车山庄)使亚布力由原来的一片荒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滑雪度假区,使其土地由原林业和耕地变成了商业用地,土地得到升值。同时,为当地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滑雪产业的发展为其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4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扩大旅游品牌效应
魅力独具的旅游精品、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是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旅游市场、加快旅游发展的保证。黑龙江省具有冰雪旅游品牌,但并未真正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就是通过强化宣传促销。将一个品牌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因此。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要依托各种旅游资源,利用各种国内外媒体和旅游交易会,搞好宣传促销,形成轰动效应和“洼地”效应,使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品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旅游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政府策划、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制订主题突出、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集中财力物力,每年有重点地推介一两个旅游品牌,逐步扩大旅游品牌效应。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以及俄罗斯的区域合作和联合促销,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市场。
3 结束语
黑龙江省有着发展冰雪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已经取得的成绩证明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实力与地位,但是面临中国旅游行业的全面开放,面对日益加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业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时刻洞悉自身的不足,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的微观作用,只有不断地发现自身的问题,研究问题,制定解决的对策,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业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冰雪旅游资源是冰雪旅游事业的基础,黑龙江由于具备独有的地理优势,在我国的冰雪旅游中率先起步,正日益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但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应如何促进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呢?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黑龙江,冰雪旅游,品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宏伟.论黑龙江省发展滑雪旅游[J].冰雪运动,2005(1):82-83.
黑龙江冰雪事业 篇7
一、优势分析
(一)自然优势
黑龙江省靠近西伯利亚,地跨寒温带和中温带,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冬季长达三个月以上,气候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这里的冬季漫长,而且雪质好,雪量大,冰雪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展冰雪旅游创造了优势。
(二)历史人文优势
从1963年的首届冰灯游园会到现在,黑龙江的冰雪活动已有50多年的历史,浪漫的异国情调和俄罗斯风情随处可见。尤其到了冬季,晶莹剔透的冰灯和皑皑白雪更是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每年的雪雕博览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都在太阳岛上举行。冰雪大世界等景点闻名遐迩,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游客到哈尔滨赏冰玩雪。
(三)冰雪设施优势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黑龙江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每到冬季,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冰雕雪塑,各种妙趣横生的冰雪运动令在这的人们陶醉。100多个滑雪场让人们体验了激情滑雪的乐趣,松花江上的冬泳是勇敢者的乐园,狗拉爬犁、马拉雪橇、冰滑梯、等多姿多彩的冰雪活动令游客流连忘返。
二、劣势分析
(一)经济
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是全国经济增幅最低的省份之一。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排名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全国第5位下降到2012年的第17位。2012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11元,不到北京(87091元)的二分之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24565元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对旅游业的投入就相对较少,而居民的消费水平低,对旅游的消费就更低了,这些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
(二)地理位置和交通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旅游者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费用才能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旅游兴趣。而黑龙江地域辽阔、景点分散、交通线长,阻碍了旅游者旅游的连贯性,延长了旅游时间。同时冰雪旅游受季节的强烈限制。这都不利于黑龙江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三)服务质量
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而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黑龙江有些旅行社和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差,导游在带团过程中延迟变更行程及擅自增加项目,降低服务标准,只看到眼前利益,做一锤子买卖,使很多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去。
(四)相关政策法规
从旅游业发展初期到现在,我省已经公布了许多政策法规,但大多数都只有粗线条。更有些政策法规只具有暂时性,对相应部门、行业的规范和约束逐渐失去法律效力。有关部门对某些法规条例的修订、完善的节奏太慢,致使这部分立法相对滞后,不利于规范行业市场秩序,不利于有效地加强行业管理。随着2013年10月1日新《旅游法》的生效,这些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
三、机遇
(一)需求增大
黑龙江冰雪旅游产品的类型多种多样,近年来,客源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冰雪变成了“稀罕资源”。冰雪旅游正面临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机遇。
(二)政策支持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冰雪旅游的发展,坚持联合开发、开放开发、多元开发和可持续开发原则,制定了以冰雪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形成自己的品牌,并在土地、投资、宣传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提升冰雪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契机
作为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最早的省份,黑龙江冰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冰雪旅游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形成了冰雪艺术游、冰雪度假游、冰雪风光游三大产品体系。先后创办了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和国际冰雕节等多个大型冰雪活动。近年来,黑龙江的冰雪旅游已经成为全国冬季旅游最热的地区之一。
四、竞争
(一)周边同类竞争
近几年来国内各地的冰雪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如长春冰雪节、沈阳冰雪节、内蒙古阿尔山冰雪节等。据统计,至2010年末,在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举办冰雪旅游活动,与黑龙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
(二)同纬度世界同类竞争
国际上,韩国和日本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完备、服务与管理水平高,吸引了我国的众多客源;欧洲、北美地区拥有开展滑雪旅游独特的山形地势,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在冰雪旅游全球多元竞争的格局下,黑龙江的冰雪旅游业也面临着国际上的冲击。
五、发展对策
(一)健全机制,完善体系
推进旅游法规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旅游部门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旅游市场规范水平。把诚信旅游建设与旅游市场秩序整顿紧密结合,标本兼治,实现我省旅游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重塑旅游产业形象。
(二)优化结构,提升素质
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快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注重人才信息库的市场开发信息化建设。搞好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建立完善旅游人才选拔、培养和竞争机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合理布局,创设精品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精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我省冰雪资源,做好做足“奇、特、新”的精品文章,提高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而实现我省旅游业从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使我省旅游业真正成为黑龙江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
(四)更新宣传,促进销售
黑龙江冰雪事业 篇8
大众滑雪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生活方式, 已经从昔日的“贵族运动”变成大众喜爱的冬季休闲旅游项目, 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冬季休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面。冰雪旅游的兴起恰好迎合了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1996年随着黑龙江省亚布力风车山庄滑雪场的建设, 标志着我国大众滑雪旅游的开始。
二、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省份。全省属寒温带季风性气候, 境内群山连绵, 林海绿涛, 充满大自然的奇光异彩。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从11月份至翌年3月都以降雪为主, 降雪日数平均每年为20-50天左右, 降雪初日与终日间隔为180天左右;冬季积雪日数为80-120天, 积雪初日与终日间隔140-170天, 最大积雪深度58Cm。丰富的冰雪资源, 神奇精美的冰雪艺术, 色彩缤纷的冰雪活动, 使之成为冰雪运动的故乡、冬季滑雪和冰雪游乐的胜地。同时, 省内大多数山体高度适中, 坡度平缓, 非常适合开展冰雪观光和专项冰雪运动。
(二)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发展状况
据《隋书》等史籍记载, 早在一千多年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族人就会滑雪, 他们在山野的雪地上“骑木而行”, 进行射猎。本世纪30年代初, 日本人在黑龙江的玉泉修建了第一个竞技和旅游滑雪场 (即现在的阿城体校滑雪场) 。1984年, 桃山林业局兴建了桃山滑雪场, 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滑雪旅游爱好者。1996年, 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的成功举办, 2009年, 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市的成功举办, 使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滑雪旅游资源和别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黑龙江已建成的滑雪场已达70余家, 并率先开展了滑雪等级评定。其中亚布力滑雪场、龙珠二龙山、吉华长寿山、华天乌吉密已名扬四海。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从单一冰雪观赏娱乐活动已发展成为融文化、体育、经贸、旅游和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性的大市场。“冰洽会”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及国内一批知名企业的客商。随着冰雪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设施配套程度的明显提高, 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一点, 作为中国冰雪产业初发地的黑龙江省来说, 冰雪节有如一根巨大的杠杆, 撬动了一系列产业, 打造出了中国北方独树一帜的“冷经济”现象。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都在抓紧开发滑雪旅游资源, 与黑龙江省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局面。说明发展滑雪旅游符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 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 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存在问题
(一) 地缘的劣势及产业链布局不合理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 距离经济发达的客源产出地较远, 旅游者从东南亚、港、澳、台以及南方各省来到黑龙江省, 所付出的时间和长途交通费用都很大。另外, 从南到北每一处新兴的冰雪旅游景点都会截留前往黑龙江的客源。目前, 吉林省以其优越的地域条件和较低的航空价格成为黑龙江省最强劲的对手。与此同时, 由于国际航班价格的不断下调, 从广州到日本和韩国的机票价格也都低于到哈尔滨, 再加上异域风情的诱惑当然具有更大吸引力。
而且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 管冰雪、办冰雪的部门林立, 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互之间关系脱节, 与冰雪相关的产品生产更是游离于冰雪旅游和冰雪经贸之外。目前黑龙江省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冰雪产业链, 存在一个如何合理地整体布局问题。
(二) 规划失调的开发和不规范的市场管理
随着滑雪旅游的快速发展, 雪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于龙江各地。近年来, 雪场迅速发展到100多家, 仅哈市周边就多达40多家, 重复建设极其严重。有些地市及部分企业仍受到经济利益驱使, 盲目新建、扩建项目, 不搞科学论证, 缺乏科学规划, 从而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个别投资者贪图可观的滑雪收入, 开办设施简陋的临时雪场, 给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少数雪场的投资者为了利润不惜降低价格, 并以高额回扣与导游勾结抢夺客源, 给整个滑雪市场造成混乱, 大大降低了冰雪旅游市场的形象。
(三) 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黑龙江省按照雪场等级标准开展了评定验收管理工作, 但由于许多著名的雪场是90年代末建成的, 存在着设施老化陈旧的问题。另外, 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竞争。滑雪场有管理经验、懂技术的人才相对匮乏, 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 管理体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由于黑龙江省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现有的一些有经验的滑雪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和教练员外流到北京、辽宁等地的现象严重, 进一步造成了人才短缺的现状。
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 形成完整的冰雪产业体系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要想加快发展, 使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冰雪旅游胜地, 首先要有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在规划中应对黑龙江省最优的冰雪资源结合配套设施, 做好滑雪场的统一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尤其要严格控制已有大型滑雪场的周边地区新滑雪场的兴建, 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客源的分流, 从根本上杜绝不合理竞争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政府扶植, 多元化投人,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对冰雪产业实行联合开发, 尽快形成以冰雪旅游为龙头的冰雪产业完整体系,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 开发系列冰雪旅游及配套产品, 推动冰雪产业市场化、规模化, 使冰雪旅游真正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二) 建立和完善冰雪旅游的法规及其运作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参与滑雪旅游的群体日益广泛, 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 科学的发展冰雪旅游的同时, 加速冰雪旅游法规体系的建立, 加强旅游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真正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规律为调节杠杆、以法律为保障、构建成由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大众滑雪旅游体系, 推动我国冰雪旅游的发展。在经营理念上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从整体设计开始就应该处处以人为本, 瞄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 除重视高消费群体外, 还要特别注意大众消费群体, 同时要考虑低消费群体, 挖掘潜在的市场, 依据年龄、性别、文化、消费能力的不同特点作好市场细分, 推出大众喜欢而且经济上又能承受的滑雪旅游产品。黑龙江省已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第一个滑雪场规范标准, 开展了滑雪场等级评定。还应把各级各类雪场纳入规范化管理, 对服务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加强和扩大与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另外, 应从地方特色上做文章, 将冰雪旅游与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相结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冰雪旅游中。如黑龙江省应将特有的民族文化—鄂伦春族文化融入到滑雪旅游产品, 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要进行准确的冰雪旅游市场定位, 在严谨的定位分析的基础上注重行为形象塑造, 并以企业行为、滑雪场周边环境和管理部门行为为重点做好冰雪旅游形象塑造, 确保冰雪旅游市场可持续地良性发展。
(三) 将冰雪旅游与全民健身相结合
冰雪旅游的发展为全民健身奠定了基础, 而群众健身活动又可以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冬季体育文化的发展, 要在加大滑雪基地和冬季游乐场所等硬件设施开发的同时, 要结合冬季全民健身运动, 这样一来, 既有利于冰雪文化的建设, 又有利于形成规模化影响, 有利于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并促进和带动赛事旅游、会展旅游以及商务旅游的发展。
五、结论
黑龙江省的冰雪旅游市场要科学定位、树立品牌、提高竞争力;冰雪旅游要以市场为导向, 注重冰雪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化和创新;滑雪场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 培育冰雪旅游消费群体;在开发冰雪旅游资源的同时, 注重发展相关产业。
摘要:黑龙江省的冰灯、雪雕、滑雪三大冰雪旅游产品, 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冰雪旅游已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冰雪旅游已经成为黑龙江省重要产业之一, 但还应该看到, 问题和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尽快解决, 以寻求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冰雪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洪海.试论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冰雪运动, 2002 (2) :78-80.
[2]韩国纲, 等.大众需求的黑龙江省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及其对策[J].冰雪运动, 2008, 30 (6)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