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

2024-12-08

鸭坦布苏病毒(精选7篇)

鸭坦布苏病毒 篇1

自2010年4月份以来, 我国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主要蛋鸭养殖区由南到北陆续暴发一种以种、蛋鸭产蛋急剧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出血性脑膜炎、卵巢炎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传播速度快、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高为主要流行特点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随着对该病病原学研究的深入, 该病被确诊为由鸭坦布苏病毒 (Duck Tembusu virus, DTV) 引起, 故统一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笔者从发病鸭场中分离1株鸭坦布苏病毒, 并对其进行了血凝性检测、鸭胚半数致死量测定、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鉴定,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料来源

病料样品采自山东德州某发病鸭场。

1.2 主要试剂

Trizol、M-MLV反转录酶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Ex Taq酶、dNTP、DNA Marker DL 2000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观察

记录发病鸭场鸭的临床症状, 对发病鸭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其病理变化。

1.4 病料采集与样品处理

尽量无菌采集发病鸭的卵泡膜、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 在无菌工作台内将采集的病鸭组织与灭菌生理盐水以1∶5比例充分捣碎、匀浆, 反复冻融3次, 13 000 r/min离心10 min, 吸取上清液。

1.5 病毒分离与鸭胚病理变化观察

将离心后的上清液经0.22μm滤膜过滤, 取滤液经尿囊腔途径接种11日龄鸭胚10枚, 接种剂量为0.2 m L/胚。同时取10枚11日龄鸭胚接种灭菌生理盐水, 作为对照组。弃去24 h内死亡的鸭胚, 收获24 h后死亡鸭胚的尿囊液, 并观察胚体的病理变化。

1.6 病毒血凝性的测定

分别采集鸡、鸭、鹅、鸽的红细胞, 按常规血凝试验测定收集含病毒鸭胚尿囊液的血凝性。

1.7 病毒鸭胚半数致死量 (ELD50) 的测定

以灭菌生理盐水将分离的病毒株依次做10倍系列稀释, 每个稀释度接种11日龄鸭胚5枚, 0.1 m L/胚, 观察至120 h, 记录鸭胚死亡数目, 按Reed-Muench法计算分离病毒的ELD50。

1.8 动物回归试验

取收集的接种病毒的鸭胚尿囊液, 胸部肌肉注射健康产蛋麻鸭20只, 0.1 m L/只。同时取20只健康产蛋麻鸭注射灭菌生理盐水, 作为对照组。隔离饲养, 观察14 d。

1.9 RT-PCR鉴定

1.9.1 引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唐熠2012年的方法设计鸭坦布苏病毒的3条特异性鉴定引物:上游引物F 5′-ATGGATGAAGCYCATTTCAC-3′, 下游内侧引物R1 5′-CCAAAGTTGGCYCCCATCTC-3′, 下游外侧引物R2 5′-AGCACACGGCAATCTCAT-3′。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有限公司合成。

1.9.2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分别取冻融后的组织病料、收获的DTV病毒液各200μL, 加Trizol试剂600μL, 按Trizol的使用说明书分别提取组织病料和收获DTV病毒液的RNA。

1.9.3 RT-PCR扩增

以提取的基因组RNA为反转录模板, 按唐熠2012年的方法反转录合成c DNA。以c DNA为模板, 用上游引物F和下游引物R1进行第1次PCR扩增反应, 反应条件为94℃5 min;94℃30 s, 56℃30 s, 72℃30 s, 30个循环;72℃5 min, 4℃终止反应。以第1次PCR扩增产物为模板, 用上游引物F和下游引物R2进行第2次PCR扩增反应, 反应条件为:94℃5 min;94℃30 s, 56℃30 s, 72℃30 s, 30个循环;72℃5 min, 4℃终止反应。第2次PCR扩增反应结束后, 取10μL PCR扩增产物于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进行鉴定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

该鸭场患病鸭主要临床表现为采食量突然大幅下降, 开始减少50%, 随后高达90%, 同时产蛋率开始下降, 由90%降至10%, 病死率为2%, 鸭发病后体温升高, 排绿色稀粪, 有的出现腿瘫、行走不稳、转圈等神经症状。对发病鸭进行病理解剖, 发现病鸭卵巢、卵泡膜、心脏、肝脏等多器官出血, 卵泡充血、坏死, 脾脏肿大。

2.2 病毒分离与鸭胚病理变化观察

接种病料样品的11日龄易感鸭胚全部在72~96 h内死亡, 死亡鸭胚胚体表面均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肝脏肿大、出血非常严重, 心脏出血。无菌条件下收获尿囊液, 将其命名为DZ株, -20℃冷冻保存。

2.3 病毒血凝性的测定结果

按常规血凝试验测定DZ株病毒对鸡、鸭、鹅、鸽的红细胞均无血凝性。

2.4 鸭胚ELD50的测定结果

按Reed-Muench法计算DZ株病毒的ELD50, 结果为10-5.53/0.1 m L。

2.5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20只鸭在攻毒后4 d开始表现精神沉郁, 采食量明显减少, 拉白色稀便, 5 d开始拉绿色稀便, 产蛋迅速下降。解剖发病鸭可见卵巢出血、萎缩, 卵泡膜充血, 卵泡萎缩, 肝脏出血, 脾脏肿大。对照组20只鸭没有表现任何症状, 全部健康。

2.6 RT-PCR鉴定结果

RT-PCR扩增产物经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 显示在位于约277 bp处可见特异性DNA扩增条带, 与预期大小相符 (见图1) 。

3 讨论

研究从山东省德州市发病鸭中成功分离1株病毒。经对发病鸭的临床症状及剖检观察、鸭胚病理变化观察、病毒血凝性测定、病毒鸭胚半数致死量测定、动物回归试验以及RT-PCR等, 鉴定为鸭坦布苏病毒。

该鸭场病鸭主要临床表现为产蛋鸭采食量突然大幅下降, 同时产蛋率开始下降, 病鸭体温升高, 排绿色稀粪, 有的具有神经症状;病理解剖发现病鸭卵巢、卵泡膜、心脏、肝脏等多器官出血, 卵泡充血、坏死, 脾脏肿大;接种病料的易感鸭胚在72~96 h内全部死亡, 死亡鸭胚胚体表面具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心脏出血, 肝脏肿大、出血非常严重;在血凝性试验中, 分离株病毒对鸡、鸭、鹅、鸽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Reed-Muench法计算分离株病毒的ELD50为10-5.53/0.1 m L;在动物回归试验中, 20只攻毒鸭在攻毒后4 d开始表现采食量明显减少, 随后产蛋量迅速下降, 卵巢出血、萎缩, 卵泡膜充血, 卵泡萎缩, 肝脏出血, 脾脏肿大等, 出现鸭坦布苏病毒病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而注射灭菌生理盐水对照组的20只鸭未表现任何症状, 全部健康。

RT-PCR以其迅速、灵敏、简便等优点在分子生物学的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是当前动物疫病诊断中快速、简单、特异、敏感的基因诊断技术, 因其可以检测到病原体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在准确性上显示出了常规诊断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将成为动物疫病确诊首选和必备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通过参考唐熠等2012年的方法, 设计合成DTV特异性检测引物, 经RT-PCR鉴定分离株病毒为鸭坦布苏病毒。该病毒的成功分离与鉴定, 为发病鸭场找到了发病原因, 为鸭场制定合理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提供了依据, 为开展DTV相关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治 篇2

1 病原

鸭坦布苏病毒的病毒粒子呈球形, 二十面体对称, 直径40~50 nm, 有囊膜, 对氯仿及乙醚敏感, 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沉降系数1 70~21 0 S, 在氯化铯中浮力密度为1.19~1.23 g/cm。病毒核心为RNA包裹脂蛋白的囊膜, 外层为含有糖蛋白的病毒纤突, 但鸭坦布苏病毒表面纤突无凝集哺乳动物及禽类红细胞的活性。鸭坦布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 50℃以上加热1h以上即可使病毒失活, 且病毒对酸碱敏感, 当p H值低于7或高于10以上活性会迅速降低, 常用的消毒剂如3%苛性钠溶液、2%的福尔马林及1%高锰酸钾溶液等对该病原都具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鸭坦布苏病毒可以在鸭胚、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及部分传代细胞系中繁殖, 不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繁殖。该病毒主要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复制, 病毒颗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 在病毒囊膜与内涵体膜融合后释放能够编码多聚蛋白的单链RNA进入到细胞质中, 经过细胞内的剪切和装配等作用下形成成熟的病毒粒子, 随后病毒粒子被释放至胞外形成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将鸭坦布苏病毒经尿囊腔接种鸡胚和鸭胚, 3~6 d后可致死胚体, 表现为绒毛尿囊膜增厚, 胚体水肿、出血, 胚肝肿大、斑驳状坏死。适应DEF后的病毒, 通常在36~48 h就会产生CPE, 随时间延长, CPE会更加明显, 主要表现为细胞圆缩、脱落, 细胞液变为黄色。

2 流行病学

鸭坦布苏病毒病主要引起蛋鸭产蛋急剧降低, 鸭群感染后产蛋率可从高产时的80%~85%迅速下降至20%~30%, 甚至停产, 死亡率5%~30%。除引起蛋鸭发病外, 该病毒还可引起种鸭、肉鸭及鹅发病, 发病鸭中又以麻鸭感染最多, 其次为樱桃谷、番鸭等。鸭坦布苏病毒为库蚊传播, 鸟类特别是家禽为其贮存宿主。从鸭场内死亡麻雀体内检出鸭坦布苏病毒, 提示病毒可经鸟类传播。从泄殖腔可分离到病毒, 表明该病毒能经粪便排毒, 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等而造成传播。病鸭的卵泡膜中鸭坦布苏病毒的检出率高达93%, 推测该病毒可能会经卵垂直传播。该病毒在种鹅中可通过鹅胚传到下一代。

3 临床症状

该病在蛋鸭和种鸭上的主要表现是发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 短短数天之内可下降到原来的50%甚至更多, 产蛋率随之大幅下降, 可从高峰期的90%~95%下降到5%~1 0%。病鸭体温升高, 排绿色稀薄粪便 (图1) , 发病率最高可达100%, 死淘率1%~10%, 个别养殖场可达到50%以上。该病在流行的早期, 发病种鸭一般不会出现神经症状, 而在流行的后期则神经症状明显, 表现为瘫痪 (图2) 、翻滚、站立不稳及共济失调。发病期间所产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严重下降。该病病程约为1~1.5个月, 可自行逐渐恢复。首先采食量在1 5~20 d左右开始恢复, 绿色粪便逐渐减少, 产蛋率也缓慢上升, 状况较好的鸭群, 尤其是刚开产和产蛋高峰期鸭群, 多数可恢复到发病前水平, 但老鸭一般恢复缓慢且难以恢复到原来水平。种鸭恢复后期多数表现一个明显的换羽过程。商品肉鸭和育成期种鸭最早可在20多日龄之前开始发病, 以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站立不稳、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稳, 病鸭仍有饮食欲, 但多数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死亡, 死淘率一般在5%~10%。

4 病理变化

病死鸭病变主要在卵巢, 初期可见部分卵泡充血和出血, 中后期可见卵泡严重出血、变性和萎缩, 严重时破裂, 引发卵黄性腹膜炎, 少部分鸭输卵管内出现胶冻样或干酪样物。肝脏轻微肿大, 有出血或瘀血 (图3) , 有些鸭表面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 (图4) 。部分鸭脾脏肿大 (图5) 、小肠黏膜出血 (图6) , 野鸭病变基本同上。

5 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5.1.1 病毒分离鉴定

一般将发病鸭的脾脏研磨离心后取上清经尿囊腔接种8日龄SPF鸡胚, 接种后2~6 d鸡胚死亡, 死亡时间在第4天相对比较集中。死亡鸡胚主要表现为尿囊膜明显增厚, 胚体水肿出血。胚体肝脏肿大, 有坏死灶。分离毒株在鸡胚、鸭成纤维细胞及DF1细胞上均可正常生长, 一般2 d左右即可导致细胞病变, 产生CPE, 检测鸭坦布苏病毒最为经典的方法就是病原的分离鉴定, 但这种诊断方法影响因素多、工作量较大且耗时较长, 所以在临床应用上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1.2血清学检测

(1) 传统的血清学方法

这种方法最经典的就是中和实验, 它的主要原理可以归纳为:血清中的中和抗体可以与病毒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病毒失去吸附细胞的能力或者使其侵入或者脱壳的能力受到抑制, 继而丧失对敏感细胞和易感动物的感染力。这种方法多被用于动物免疫水平和疫苗效价的评价。进行中和实验需要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检测, 检测诊断费时费力, 不能达到早期快速诊断的目的, 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 双份标本的采集有困难。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灵敏、简单、快速并且适合于大规模检测的诊断方法。ELISA可以检测抗体, 也可以检测抗原。该方法具有很大的优点, 使用的抗原全部为灭活过的病毒, 所以没有病毒的扩散等问题, 同时该法不需要实验动物也不需要大量的细胞, 减少了人力物力, 这就使鸭坦布苏病毒的诊断从特定的实验室走向了普通的实验室。

(3) 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

免疫荧光技术是将免疫学方法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检测出荧光素所发出的荧光, 从而可从细胞上定位出抗原。鸭坦布苏病毒抗体的检测可通过该方法来实现。虽然这种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 但是在操作上较为复杂, 不适宜作为临床快速诊断的方法。

5.1.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鸭坦布苏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取得的进展、分子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 为鸭坦布苏病毒的快速基因检测提供了依据。

(1) RT-PCR

该方法是经过反转录将RNA模板转化为c DNA, 再以其为模板进行扩增, 从而获得所要的基因片段。现多以该病毒的NS5和E基因为目的基因。该方法可从临床病鸭上快速敏感的检测出该病, 且结果快速、简单, 特异性高, 这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手段。

(2) 套式RT-PCR

该方法是应用两对引物对目的基因片段进行两次扩增, 即先应用一对外部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第一次扩增, 再将第一对扩增产物作为模板, 用第二对内部引物对其进行扩增,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套式PCR比一般的PCR敏感性高10倍, 并且还具有快速、特异等优点。

(3) 实时荧光定量 (q PCR)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这种技术在近几年才发展起来, 它即摆脱了普通PCR中所存在的不可准确定量和假阳性污染等缺点, 又提升了自身的灵敏性, 是一种既快速又可靠的病毒检测技术。该方法检测范围广, 可对多种样品进行检测。这种方法的特异性较好, 但成本高。

(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该方法是利用4条特殊设计的引物与具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在恒温条件下高效、特异、快速地扩增DNA的新技术。LAMP与常规PCR相比, 不需要进行变性、退火、延伸的温度循环, 反应结束后也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 整个反应在恒温条件下孵育1h左右即可完成核酸的扩增。

5.2 类症鉴别

5.2.1 鸭流感

(1) 类似处:二者患病鸭均有均有精神不振, 食欲废绝, 腹泻, 蛋鸭产蛋量下降等临床症状。剖检均可见内脏器官出血。

(2) 不同处:鸭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可引起不同品种、不同日龄鸭群感染发病, 但不同毒株的致病力差异较大, 有的毒株自然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患鸭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 喜饮水, 排白色或带淡黄色水样稀粪。患鸭精神沉郁, 鸭肿头 (图7) , 眼睛红肿 (图8) , 流泪, 呈湿眼圈 (图9) 。发病后2~3 d鸭群大批死亡, 蛋鸭产蛋率大幅下降。急性死亡患鸭全身皮肤充血、出血, 腹部皮下脂肪有散在性出血点。胰充血、出血, 且有点状坏死 (图10) 、液化, 心冠脂肪出血 (图11) 等特征性病变。对鸭流感病毒分离后进行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有血凝活性, 可被阳性血清抑制, 据此可作出初步鉴别诊断, 采用禽流感通用引物对分离病毒进行RT-PCR扩增, 可确诊鸭流感。

5.2.2 鸭产蛋下降综合征

(1) 类似处:二者患病鸭均有均有精神不振, 采食量减少, 蛋鸭产蛋量下降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卵泡充血、出血。

(2) 不同处:鸭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鸭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 该病主要引起蛋鸭或种鸭发病, 一般病鸭无明显症状, 采食量稍有减少, 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 蛋鸭产蛋率可降至产蛋高峰期的50%左右, 期间软壳蛋 (图12) 、薄壳蛋和畸形蛋 (图13) 大量增加, 一般不引起患鸭死亡。病鸭主要病变在卵巢, 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 (图14) 、萎缩、坏死, 其他组织脏器则无明显病变。对鸭腺病毒的鉴别诊断可采集病鸭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或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试验, 发病鸭血清抗体效价很高, 分离的鸭腺病毒有血凝活性;鸭坦布苏病毒则无血凝活性, 据此可作出鉴别诊断, 也可直接提取发病鸭病变卵巢或分离病毒的DNA, 用产蛋下降综合征引物进行PCR扩增, 鉴定出鸭腺病毒。

5.2.3 禽霍乱

(1) 类似处:二者患病鸭均有均有精神不振, 食欲废绝, 腹泻, 蛋鸭产蛋量下降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产蛋鸭卵出血。

(2) 不同处: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疾病, 多发于青年鸭及成年鸭, 发病率较低, 但死亡率较高。患鸭多呈心肌出血 (图15) , 肝脏肿大, 表面散布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 (图16) 等特征性病变, 为禽霍乱与其他疾病的主要鉴别要点。实验室诊断, 可采集患鸭肝脏涂片, 进行瑞氏染色, 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蓝色杆菌, 对患鸭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疗效。

(4) 鸭卵黄性腹膜炎

类似处:二者患病鸭均有均有精神不振, 食欲废绝, 腹泻, 蛋鸭产蛋量下降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卵泡充血、出血。

不同处:鸭卵黄性腹膜炎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是产蛋鸭群特别是高产期蛋鸭的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该病发病率较低, 病鸭临床表现为排绿色稀粪, 严重者脚软不能站立而伏卧于地面, 驱动时能勉强爬动, 常废食死亡。主要病变为腹膜增厚, 有大量黄白色渗出物附着于腹膜, 卵泡充血、出血, 绝大部分病例输卵管中有大小不一、像煮熟样的蛋白团块滞留, 部分卵泡破裂充满整个腹腔。卵黄性腹膜炎引起的产蛋率较低, 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6 防治

6.1 生物安全预防

养殖场选址应建在背风向阳, 排水方便的地方, 远离公路、活鸭交易市场、屠宰场及畜禽养殖场、畜产品加工厂等病毒易存在的地区;严禁从疫区引进种鸭;病死鸭及粪便要及时处理并实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由于坦布苏病毒属于蚊媒病毒类, 因此要做好杀虫、灭鼠、控制飞鸟的工作, 夏、秋季节养殖场要做好驱蚊、灭蚊;同时, 养殖场周围要保持清洁, 污水、垃圾以及卫生死角等要及时彻底清除。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消毒。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通风, 保湿保温, 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 定期消毒使用过的采食、饮水器具以及设备等, 由于坦布苏病毒在鹅、鸡组织中分离到, 因此, 应避免不同禽类的混养。

6.2 疫苗预防

6.2.1 灭活疫苗

万春和等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 以该疫苗免疫产蛋鸭, 免疫3周后进行攻毒保护试验, 结果显示免疫组产蛋率仅下降10%左右, 而未免疫组产蛋率下降达40%以上, 表明该灭活疫苗使产蛋鸭对抵抗鸭坦布苏病毒的感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6.2.2 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疫苗通过将表达保护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 再将其在合适的表达系统中表达出抗原蛋白, 经纯化等处理后制备成的疫苗。目前还没有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病预防的商品化重组疫苗存在于市场上。

6.2.3 弱毒疫苗

李泽君等培养获得了一株鸭坦布苏病毒弱毒株, 并以此弱毒株研制了预防或治疗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该弱毒株, 无论是作为活疫苗还是灭活疫苗, 在免疫雏鸭和产蛋鸭后, 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都达到100%。

6.3 治疗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 发病后可用抗病毒中药如黄芪多糖、双黄连等对症治疗, 也可适当添加一定量复合维生素, 以提高鸭群免疫力。具体可参考下面疗法。

6.3.1 饮水

疫毒干扰素 (主要成分:板蓝根、黄连、金银花及连翘等18味中药提取物配合阿昔洛韦、聚肌胞等) 、金叶清瘟 (主要成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黄芪多糖、金丝桃素、溶菌酶和维生素C) +氨苄西林, 按推荐剂量混合饮水, 连用5 d。或者黄芪多糖口服液, 连饮7 d。

6.3.2 拌料

板青颗粒 (主要成分:板蓝根、黄芪、淫羊藿和甘草等) +百病消 (主要成分:头孢喹肟、黄芪甲苷、增效剂和维生素E等) +克霉唑等, 按推荐剂量混合拌料, 连用5 d。

6.3.3 注射给药

鸭坦布苏病毒病发病模型的建立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与试验动物

鹅源坦布苏病毒JS804株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禽病研究室分离、鉴定、保存;35日龄樱桃肉鸭购自丹阳某养鸭场, ICR乳鼠购自扬州大学比较医学实验中心。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DNA抽提试剂盒、AMV Reverse Transcriptase、Random Primer (9mer) 、r Tax DNA聚合酶及DNA marker (DL2000) 购自Takara公司;免疫组织化学所用一抗为本实验室保存的鼠源多抗 (效价1:5000) ;PBS液 (0.01M, p H=7.2) 、柠檬酸缓冲液 (0.01M, p H=6.0) 、4%多聚甲醛溶液、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切片石蜡 (56~58℃) 、中性树胶均购自博士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RM2015病理切片机、徕卡HI1210摊片机购自德国徕卡仪器有限公司;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购自上海市跃进医疗器械一厂。

1.3 病毒TCID50的测定病毒增殖后按照殷震方法[8]接种BHK-21细胞, 测定病毒毒价。

1.4 试验动物分组与攻毒168只35日龄无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樱桃谷肉鸭, 随机分成7组, 按表1进行攻毒。

隔离分开饲养, 攻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 分别于攻毒后2、4、6、8、13、20d分6批次进行剖杀取病料, 每次每组随机抽取4只, 放血处死。快速取每一组织器官各两份, 一份用4%多聚甲醛固定,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学分析;另一份放-20℃冻存, 用于套式RT-PCR检测病毒。

1.5 剖检病变观察剖杀鸭子时注意观察肝脏、脾脏、脑、心肌等是否有病变并进行拍照。

1.6 套式RT-PCR检测

按照RNAiso plus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从病料提取总RNA, 参照黄欣梅等[9]的介绍合成引物, 进行套式RT-PCR。取10μl 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并观察结果。

1.7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观察

将扑杀鸭各器官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 制备石蜡切片[10], 经苏木精-伊红染色[11]后镜检, 观察病理变化。

1.8 主要脏器免疫组织化学 (IHC) 分析

取扑杀鸭各器官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h以上, 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12,13]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的滴度增殖的病毒在BHK-21细胞上测定的病毒毒价为106.30TCID50/0.1ml。

2.2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1) 临床症状:第1组鸭攻毒后第2天开始精神不振, 采食量开始下降;第6天1~5组攻毒鸭采食量均显著下降, 排白绿色粪便;第15天食量开始恢复, 白绿色粪便逐渐减少;第20天采食量等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攻毒后第4天有轻微神经症状, 轻度腿瘫;第8天神经症状明显, 表现腿瘫、趴卧、头颈扭曲、行走不稳、共济失调, 躺卧时两腿向后伸展, 严重的倒地不起;第16天神经症状逐渐减轻;第20天神经症状消失。攻毒鸭与对照鸭相比长势慢、体型小、瘦弱。6组没有明显症状, 7组无肉眼可见症状。 (2) 剖检变化:1组鸭攻毒后4d肝脏轻微肿大, 边缘轻微出血;脾脏轻微肿大, 局部坏死。攻毒后6d肝脏肿大, 边缘出血;脾脏肿大, 局部有小坏死灶;腿肌轻微出血;心脏外壁出血, 个别心内膜出血;脑水肿、充血。攻毒后8天脾脏斑驳似大理石样外观, 肿大坏死, 形似乒乓球;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边缘出血或淤血;脑膜出血, 脑轻度水肿、充血、有散在的出血点;腿肌出血;心肌外观苍白, 有白色条纹状坏死, 有的心脏外壁有出血, 多数病例心脏内膜出血;肺脏淤血、水肿;肾脏充血, 轻微肿大;胰脏有轻微的出血或坏死点。2组鸭剖检病变同1、3、4、5组病变依次减轻。6组没有明显病变, 7组无病变。

2.3 套式RT-PCR检测

(1) 1组攻毒后8d套式RT-PCR检测结果:具体结果见图1。1组攻毒后其它时间和其它各组攻毒后套式RT-PCR检测结果见表2、3、4。 (2) 1组鸭扑杀后套式RT-PCR阳性统计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 (3) 各组鸭不同时间扑杀后套式RT-PCR阳性率统计结果:具体结果见表3。 (4) 各组鸭不同时间扑杀后各脏器套式RT-PCR阳性率统计结果:具体结果见表4。

注:+a/4 (a=0, 1, 2, 3, 4) :表示阳性比例;a/4 (a=0, 1, 2, 3, 4) :Indicates a positive ratio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3组在攻毒后8d检测率高达100%, 攻毒后不同时间脾脏平均检测阳性率高达66.7%。

2.4 病理组织学变化

选择3组做组织病理学分析, 主要脏器均出现病理病化, 尤其以脑、肝脏、脾脏病变最为明显, 均出现了组织结构破坏、细胞坏死, 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病理变化见图2。

A:心脏毛细血管扩张、出血, 心肌纤维散在有少量红细胞;心肌水肿, 肌纤维束间隙增宽;部分心肌纤维排列疏松并有轻微断裂;B:肝脏中央静脉和小叶间静脉充血, 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以异嗜性粒细胞居多;C:脾脏红髓区淋巴细胞坏死、溶解、消失, 淋巴细胞减少, 红、白髓界限不清;D:脾脏生发中心周围出血, 部分细胞变性、坏死;E:肺脏组织结构严重破坏, 组织内充满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肺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 肺泡隔不同程度增宽, 呈现间质性肺炎的变化;肺泡内可见红细胞;F:肾小球肿胀, 毛细血管充血;间质毛细血管充血、出血;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脱离基底膜, 肾小管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间质成分增多;G:脑神经细胞核肿胀, 体积增大, 呈空泡状;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 汇集在神经细胞周围形成“小卫星”现象;H: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与周围组织间隙增大, 血管外膜细胞活化、增生, 血液中渗出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袖套”现象;I:大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部分有出血;神经细胞变性、溶解, 出现空泡;神经纤维变性, 互相交错形成网丝状。

2.5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选择攻毒组3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组织均发现阳性细胞, 尤其以脾脏、脑组织内居多。具体结果见图3。

A:心脏;B:脾脏;C:肾脏;D:脑;E:肝脏

3 讨论

(1) 鸭坦布苏病毒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新型黄病毒病, 从2010年4月起发生在我国东南部, 迅速蔓延至我国主要养鸭省市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北京、湖北等[2,3,4,5,14,15,16]地, 给养鹅、养鸭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 本研究选择35日龄樱桃谷肉鸭, 腿肌肌肉注射鹅黄病毒JS804毒株。通过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来研究攻毒模型。临床症状表明攻毒剂量越大的组症状越严重;临床剖检也是攻毒剂量越大的组眼观病变越严重;套氏RT-PCR攻毒剂量越大的组, 各个组织器官检测率更高。此结果相一致,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 攻毒剂量的高低同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 攻毒组3组 (1.6×106TCID50) 试验鸭, 临床出现腿瘫、排白绿色粪便、行走不稳等症状;剖检各主要脏器可见眼观病变, 尤以脾脏明显;套式RT-PCR检测是阳性, 第8天脾脏检测率最高;组织病理学发现脾脏、肝脏、脑等脏器病变严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脾脏、脑组织阳性细胞居多。所以, 临床、剖检、套式RT-PCR、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均表明:本试验已成功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发病模型, 即34日龄樱桃谷肉鸭的攻毒量是1.6×106TCID50, 攻毒后8d发病最严重, 脾脏检测率最高。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篇4

1 病原学

1.1 DTMUV形态结构

D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 具有典型的黄病毒结构:病毒粒子呈球形, 直径约45nm, 有囊膜蛋白。病毒基因组是单股正链RNA, 长约1.1kb, 其编码的多聚蛋白前体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切割成3种结构蛋白 (C、pr M、E) 和7种非结构蛋白 (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1]。衣壳蛋白C含有大量的碱性氨基酸, 主要参与病毒基因组的组装[2]。囊膜蛋白E是DTMUV的主要抗原蛋白, 含有多种抗原表位, 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同时E蛋白也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受体结合, 促进二者融合[3]。此外, NS1、NS2A等非结构蛋白在DTMUV的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

1.2 DTMUV的理化特性和培养特性

DTMUV对乙醚、氯仿等敏感, 不能凝集鸡、鸭、鹅等的红细胞, DTMUV的最宜p H值在6~9之间, 病毒不耐热, 50℃以上加热1h即可将其灭活[4]。DTMUV可在鸡胚、鸭胚上增殖, 经尿囊腔接种鸭胚后3~5d可出现死亡, 死亡鸭胚表现为:胚体水肿、出血, 绒毛尿囊膜增厚、水肿[5]。此外, DTMUV还可在DF-1、鸭胚成纤维细胞、Vero细胞、BHK21等细胞上增殖, 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6]。

2 DTMUV的致病性

2.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毒首先在产蛋鸭上分离得到, 其可导致蛋鸭产蛋明显下降, 产蛋率可由90%下降至10%以内, 甚至绝产。商品肉鸭感染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 精神沉郁;后期出现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翻个等神经症状。部分蛋鸭或种鸭在发病30d~50d后产蛋率可逐渐恢复, 种鸭恢复期多数表现一个明显的换羽过程。剖检发病蛋鸭或种鸭, 典型病变主要集中在生殖系统, 主要表现为卵巢充血、出血、萎缩、坏死, 卵泡充血、液化, 这也提示我们DTMUV有嗜生殖性特征。同时还可见心内膜出血, 脾脏肿大呈大理石样外观, 肝脏肿大、质脆等其它病变。

2.2 病理组织学检测

该病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在卵泡膜充血、出血, 卵泡内出现大量红细胞同时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输卵管黏膜固有层出血、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出血、坏死;肝细胞可见明显脂肪变性, 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脾脏白髓淋巴细胞显著减少, 间质含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病毒性脑炎病变是发病鸭出现的典型病理变化[4,7,8]。

3 流行病学

黄病毒属的大多数成员属于虫媒病毒, 70多种病毒中大约30种由蚊传播, 10多种蜱传播[9]。虽然黄病毒属中的部分病毒可感染家禽[10], 但是关于该属病毒感染鸭的报道非常少。目前, 该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还不清楚, 但已经证实蚊、麻雀可携带DTMUV, 提示二者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1,12], 从泄殖腔分离到DTMUV, 表明其能通过粪便排毒, 污染环境和饲料等而造成传播[13]。目前, 已经证实该病可感染包括蛋鸭、种鸭和商品肉鸭在内的几乎所有品种的鸭。除此之外, 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病毒可感染鸡、鹅[14], 而且赵冬敏等研究发现鹅源坦布苏病毒在种鹅中存在垂直传播的现象, 这就提示我们在鸭群中是否也存在垂直感染[15]。

4 DTMUV检测方法

该病发生后, 研究人员迅速建立了DTMUV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姬希文利用纯化的坦布苏病毒奉贤株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 该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16];李雪松等利用E蛋白单抗建立的阻断ELISA能快速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方法灵敏, 结果准确可靠[17];颜丕熙、苏敬良、曹贞贞等根据DTMUV的E、NS5基因设计引物, 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 灵敏度较高[18]。此外, RT-LAMP方法在临床检测中简单易行, 敏感性高, 适合在临床中的快速检测[19]。针对DTMU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也已建立, 该方法的敏感性较高, 最低可检测出10copie/ul的病毒核酸量[20]。

5 DTMUV的防控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篇5

1 鸭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电镜下鸭坦布苏病毒为带囊膜的球形病毒粒子, 直径为40~60 nm, 内含1个直径约30 nm由衣壳蛋白和病毒基因组构成的核心, 其外被膜蛋白Pr M和外膜蛋白E包裹着。

1.1 发病情况

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种鸭和蛋鸭发生一种以突发产蛋急剧下降为特点的疾病, 并从鸭胚分离到病毒, 根据该病的病变特征, 将该病称为“种 (蛋) 鸭出血性卵巢炎”。

1.2 临床症状

感染鸭群采食量突然下降、产蛋率急速下降, 可从高峰期的90%~95%下降到5%~10%, 甚至停止产蛋, 发病率几乎100%, 死淘率5%~15%。病鸭体温升高, 排绿色稀粪, 肉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 表现为行走、站立不稳, 头颈抽搐, 倒地不起, 后期瘫痪、翻个、共济失调[2]。

2 鸭坦布苏病毒的实验室检查

2.1 组织病理学变化

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卵泡膜出血, 炎性细胞浸润, 卵泡发育停止、闭锁或崩解, 心肌出血, 心肌纤维坏死, 钙化并有大量散在炎性细胞。肝脂肪变性严重, 毛细胆管扩张, 充满胆色素, 血管周围浸润炎性细胞。

2.2 病毒的理化特性

病毒对酸、热、乙醚和氯仿敏感, 50℃度处理1 h病毒失去活性, 在p H5的酸性环境以及p H10的碱性环境处理2 h后丧失活性。病毒纯化后负染,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30~50 nm大小的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呈球形, 有囊膜, 囊膜上带有纤突。病毒不能凝集鸡、鸭、鹅、兔、鼠、猪和人体红细胞[3]。

2.3 血清学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是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既可以检测抗体, 又可以检测抗原, 特别适用于大批样品的血清学检测。目前黄病毒属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ELISA、AGP、血凝抑制试验 (HI) 、补体结合试验 (CF) 和中和实验 (NT) 等, 但鸭坦布苏病毒 (DTV) 是新发病原, 很多检测方法都还没有建立起来, 现已建立的比较好的检测方法为间接ELISA。已有研究利用超速离心纯化的鸭坦布苏病毒奉贤株 (FX2010) 作为包被抗原, 建立了检测鸭坦布苏病毒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3 总结

2010年4月以来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山东、上海、河南、江西、河北、北京等多个地区饲养的蛋鸭、种鸭、鹅、蛋鸡暴发了1种以食欲急剧减退、产蛋量骤降为主要特征的疫病, 对我国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关于RNA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一般有3种:鸟枪法、分段克隆法长距离RT-PCR, 通过了解病毒的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对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对进化分析以及一些快速的鉴定方法的建立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震, 刘景华.动物病毒性[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631-645.

[2]苏敬良.鸭的新型黄病毒BYD引起的产蛋下降综合征[J].兽医导刊, 2011 (4) :27-29.

鸭坦布苏病毒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采集与处理

2013年11月四川某养鸭场160日龄产蛋麻鸭发病;临床表现为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 在发病3 d内采食量下降90%、产蛋率从92%降至10%左右、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10%左右;病死鸭的主要病变为肝肿大、质脆, 卵泡充血、出血、变性和坏死, 脾肿大。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脑、肝、脾及卵泡膜, 混合匀浆后按1∶5 (W/V) 加入0.01 M p H7.2 PBS, 反复冻融3次, 14 000rpm离心5min, 上清液用于病毒检测与分离。

1.2 鸭坦布苏病毒的RT-PCR检测

病毒RNA的提取按试剂盒 (病毒DNA/RNA提取试剂盒, 购自大连Ta Ka Ra公司) 说明书进行。按文献[2]报道的序列由上海生工合成引物Fla-1 (GC-CACGGAATTAGCGGTTGT) 和Fla-2 (TAATCCTC-CATCTCAGCGGTGTAG) 以扩增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约400bp片段。反转录 (RT) 以6个碱基随机引物按反转录试剂盒 (Reverse Trancriptase M-MLV, 购自大连Ta Ka Ra公司) 的说明书进行。PCR体系为 (25.0μL) :10×PCR buffer 2.5μL、25 m M Mg CL22.0μL、2.5 m M d NTP 2.0μL、1.25 U r Taq酶0.25μL、10p M上、下游引物各1.0μL、c DNA模板2.0μL, 补充灭菌去离子水至25.0μL;反应条件为:94℃5 min, 94℃30 s、57℃30 s、72℃30 s、40个循环后, 72℃延伸10 min。取PCR产物5.0μL用琼脂糖凝胶 (1.0%琼脂糖、含荧光染料Glodview) 电泳、凝胶成像系统观察。

1.3 病毒的分离

病料处理上清液经微孔滤膜 (0.22um) 除菌并加入双抗, 37℃作用30 min后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 (0.2 m L/枚) ;接种鸭胚37℃孵育, 每天照胚2次, 连续观察7d。收集24h后死亡鸭胚的尿囊液用于鸭胚的连续传代至接种鸭胚规律性死亡, 若没有鸭胚死亡, 则在接种后120h随机收集3个鸭胚尿囊液用于连续传代。规律死亡鸭胚尿囊液按1.2检测鸭坦布苏病毒, 并按文献[3~7]的方法检测鸭甲肝病毒、禽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鸭瘟病毒、鸭星状病毒。

1.4 病毒理化特性测定

用1.0%公鸡红细胞悬液按文献[8]方法测定分离病毒感染鸭胚尿囊液的血凝性;同时, 按文献[8]的方法测定了病毒对有机溶剂氯仿、胰蛋白酶的敏感性。

1.5 坦布苏病毒E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参照Gen Bank已发表的鸭坦布苏病毒基因序列 (登录号JF270480) ,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Fe-1 (GTTGAGGGAGTGAATG) 和Fe-2 (TTCTTTCC-TAGCCAAGT) 用于扩增坦布苏病毒的E基因。分离病毒的鸭胚尿囊液按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毒RNA并反转录合成c DNA。PCR的体系 (25.0μL) 如1.2。PCR产物经1.0%琼脂糖电泳、切胶回收DNA并利用T载体克隆, 上海生工测序。利用MAGE6.0生物学软件的Neighbor-Joining构建方法与BYD-1株 (JF312912.1) 、FS株 (JN811558.1) 等11株黄病毒E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1.6 对雏鸭的致病性及病理学观察

2 日龄四川麻鸭 (重庆永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基地提供) 用于分离病毒的致病性测定。分离病毒第7代鸭胚尿囊液经10倍递进稀释后腿部肌肉接种, 0.2 m L/只, 每个稀释度接种11只;每组动物隔离饲养, 饲喂全价雏鸭饲料;连续观察14d并记录发病及死亡情况。濒临死亡动物解剖, 观察大体病变及采集肝、心、脾等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和病毒检测。

2 结果

2.1 发病鸭大体病变及鸭坦布苏病毒检测

将5只送检病鸭放血致死后解剖, 心肌苍白、质地坚硬, 脾脏肿大, 卵泡变性坏死、卵性腹膜炎, 肝脏肿大、质脆, 脑膜充血。利用鲜血营养琼脂平板没有从心血、脑、肝、脾和卵泡中分离出致病性细菌。以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 (Fla-1和Fla-2) 进行RT-PCR检测, 所有送检鸭病料均检出400bp的单一DNA条带 (图1) 。

2.2 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料处理液接种10日龄鸭胚, 接种后40h开始死亡, 在120 h内死亡率76.9% (10/13) ;将96 h死亡胚的尿囊液10倍稀释后接种, 在60~96h鸭胚100% (10/10) 死亡;此后死亡胚尿囊液连续传代, 都能60~108 h内100% (10/10) 致死10日龄鸭胚。第7次接种鸭胚尿囊液 (F7) 对10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4.59/0.2 m L, 不凝集鸡红细胞, 经5%氯仿和1%胰蛋白酶处理后均不致死10日龄鸭胚, 用RT-PCR或PCR检测鸭甲肝病毒、禽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鸭瘟病毒、鸭星状病毒均阴性, RT-PCR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为阳性。

2.3 坦布苏病毒E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以第7次接种鸭胚尿囊液 (F7) 提取的病毒基因组为模板进行反转录、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特异性引物 (Fe-1、Fe-2) 进行PCR, 其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切胶回收DNA、克隆及测序, 获得1 506bp的核苷酸序列。在NCBI中, 利用Blast软件分析, 该核苷酸序列与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GX2013G (Gen Bank:KM275941.1) E基因的同源性最高, 相似性在99%以上;在氨基酸水平上与CQW1株 (Gen Bank:AIU44176.1) 的相似性最高, 达99%以上。以核苷酸序列绘制进化树 (见图2) 。

2.4 SC2013株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

分离病毒鸭胚尿囊液 (F7) 、10倍稀释及100稀释后经颈部皮下接种2日龄四川麻鸭, 死亡率分别为100%、80%和60%;在接种后70 h左右发病, 死亡发生于120h左右。发病鸭排黄绿色稀粪、行动迟缓, 后期出现瘫痪、头颈抽搐等神经症状。病死鸭肾脏出血及输卵管尿酸盐沉积、心脏泛白像水煮样、脾脏肿大及坏死、脑膜呈树枝样出血;肝细胞颗粒变性及空泡变性, 心肌纤维肿胀断裂、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脾脏淋巴细胞坏死, 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死亡鸭脑、肝、心和脾经RT-PCR或PCR检测为鸭坦布苏病毒阳性, 鸭瘟、鸭甲肝病毒、禽流感病毒副粘病毒和鸭星状病毒阴性。

3 讨论

本试验从临床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产蛋鸭组织中分离出无血凝性、对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的病毒, 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特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阳性, 而鸭甲肝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和鸭星状病毒等检测阴性, 由此表明本试验分离出的病毒SC2013株为鸭坦布苏病毒。

自2010年以来, 该病毒的感染给我国的蛋鸭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将分离的SC2013株病毒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 能引起发病死亡, 并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例变化。因此,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除能引起蛋鸭产蛋下降及死亡以外,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关注幼龄鸭的感染。

参考文献

[1]Su J, Li S, Hu X, et al.Duck egg-drop syndrome caused by BYD virus, a new tembusu related flavivirus[J].PLo S One, 2011, 6 (3) :1~10.

[2]胡旭东, 路浩, 刘培培, 等.我国发现的一种引起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新型黄病毒[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7) :43~47

[3]Gan YJ, Huang CH, Wang XZ, et.al.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 Isolated from Sichuan Basin by RT-PCR Disclose the Existence of Mixed Infe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DHAV-A Evolved from C80 Strain[J].Pak Vet J, 2014, 34 (3) :356~360.

[4]王秀荣, 孙明, 刘明, 等.禽流感病毒RT-PCR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772-2004.

[5]Liu HL, Wang ZL, Wu YG, 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isolated in China in 2005[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2007 (140) :206~211.

[6]郭霄峰, 廖明, 洪洁心.鸭病毒性肠炎诊断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22332-2008.

[7]Todd D, Smyth V J, Ball N W, et al.Identification of chicken enterovirus-like viruses, 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2 and 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3 as astroviruses[J].Avian Pathol.2009, 38 (1) :21~30.

鸭坦布苏病毒 篇7

1 发病情况

位于江西省进贤县李渡镇阿某公司饲养了斑嘴野鸭、绿头野鸭、白羽野鸭种鸭各200套。其种鸭自5月份以来产蛋率持续下降,5月底产蛋率降到了20%以下,同时采食突然下降,但很少有死亡。4月份繁育的商品野鸭原本打算端午节前后上市,但由于进入5月份以来一直都在不断发病导致无法上市。在5月份繁育的小野鸭也发病,甚至波及到场内的200多只朗得鹅。

2 临床症状

野鸭的种鸭几乎均发病,死亡率仅为0.5%,但商品鸭群死亡率达20%以上。病鸭开始出现采食量和产蛋量急剧下降。商品小野鸭表现发热,精神萎靡,站立不稳,拉草绿色稀便,双腿瘫痪、向后或侧面伸展。在大约1周时间内,很多小野鸭出现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种鸭病变主要表现为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卵泡膜充血、出血、萎缩。小野鸭则表现心冠出血,大部分脑膜出血水肿,眼结膜出血,少部分有心包、肝包、气囊纤维素性包膜等。

4 疾病分析

4.1 经蚊子传播

鸭坦布苏病毒属蚊传媒病毒,因为2011年南方地区进入春夏季节比较早,所以有可能蚊子参与了疾病的传播。

4.2 经粪便传播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从患病鸭的泄殖腔拭子分离到鸭坦布苏病毒。此病毒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等,所以可能经粪便传播。

4.3 经卵垂直传播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对病死鸭不同脏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从卵巢中最易检出鸭坦布苏病毒,提示鸭坦布苏病毒可能会经卵垂直传播。

4.4 带毒鸭在不同地区的调运

带毒鸭在不同地区的调运(或污染的运输工具)易造成鸭坦布苏病毒大范围和快速地传播。

5 防控措施

首先是对症治疗,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以及增强免疫力药物;其次就是抗菌消炎的各种抗菌素,特别是针对输卵管炎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舒巴坦钠等)。1周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出现神经症状等一些危重病例还是大部分死亡。

6 小结

上一篇:合同变更处理下一篇:民主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