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格桑花

2024-12-12

拯救格桑花(精选6篇)

拯救格桑花 篇1

汶川灾难还在时时刺痛着我们, 玉树的地震再一次牵动中华儿女的心。2010年4月14日早晨7时49分许,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大地的一阵颤抖让2000多个生命瞬间陨灭。

玉树地震发生后,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其时, 远在国外出席会议和出访的胡锦涛总书记说, “在这一困难时刻, 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 同我国人民在一起, 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震灾区视察时指出, 抗震救灾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只要有一丝希望, 就要尽百分努力, 坚持下去, 决不放弃。

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玉树人。我们用最庄严的方式举哀, 为我们失去的孩子, 为失去的父亲和母亲, 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我们为哀悼低下头, 更为战胜困难挺起胸。

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爱心再次在全国接力, 除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玉树实施救灾, 截至5月初, 全国各族人民和企事业单位共为重建玉树捐款累计达近38.6亿元。

18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也通过多种方式就玉树地震向中国表示慰问并援款和捐款计400多万美元。

驰援玉树四川人用行动感恩

来自什邡的救援队, 来自阿坝州的医疗组, 来自成都的消防员, 来自石渠的志愿者……在玉树震区, 四川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神情复杂地打量废墟, 然后以百倍的努力投入救援——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诠释“感恩”的定义。

他们是救援大军中普通的一员, 又是特殊的一群人。相同的苦难, 让四川人与玉树人血脉相连。同时, 他们也在用实际行动, 向灾区群众传递“人定胜天”的抗震精神。

4月14日下午, 四川色达县民兵应急独立连昼夜兼程前往玉树。一路上, 车队翻越多座雪山, 部分路面积雪深达一米以上。15日抵达玉树县结古镇后, 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的民兵们马上投入搜救工作。在独立连驻扎的营地, 挂有鲜红的条幅——“四川军民感恩来了”。

同样来自四川的医疗队伍, 活跃在玉树灾区。骨科医生陈健是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卫生院院长, 因为在5·12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 他曾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4月15日凌晨4时, 包括陈健在内的31名骨干医生连夜启程, 日夜兼程33个小时抵达玉树。

陈健回忆说, 5·12地震发生后, 他们卫生院有两人遇难, 幸存的18人几乎每人家里都有亲属死伤, 但在外界救援力量抵达之前, 整个红白镇的医疗救援只能依靠他们这18人的“哀伤之师”。他曾深切感受过灾民对于外界救援力量的期盼:“我知道望眼欲穿的感觉。”对玉树地震, 他说自己义无返顾。

源源不断的四川志愿者, 赶往了玉树灾区。从民间到官方, 一股由四川人形成的救援力量在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 在玉树的四川人, 在完成感恩承诺的同时, 也在感动着中国。

大爱无疆救援高效有力、协调统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克服各种困难, 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在玉树灾区工作着、挖掘着、搜救着……

所有这一切, 都是在与死亡抢时间, 都是为了抢救生命。所有这一切, 都充分表明, 人民高于一切, 生命高于一切。人民至上, 这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度尊重,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民生情怀。

第一时间,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青海省等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和医护人员紧急出动, 驰援灾区;第一时间, 一排排救援队伍、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救灾资金……送往灾区。

各方力量迅速集聚。以最快的速度, 最有力的措施, 最有效的方法施援。震后不到一天, 邮电和通信基本恢复;震后不到两天, 初步解决重点地区的通电问题;震后不到三天, 搜救出许许多多掩压在废墟里的生命, 1000多名重伤病员全部转运到外地医院救治;震后第四天, 玉树孤儿学校复课;震后第七天, 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会议;震后第二十天, 禅古、甘达村新社区建设奠基, 玉树灾后重建正式拉开序幕。

5月1日下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再次来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温家宝看望了受伤灾民, 慰问医疗救治人员, 并了解灾后重建情况。总理临行前向当地群众们说:“玉树不倒, 玉树常青, 人间有爱, 大爱无疆!”

温家宝曾于4月16日, 在青海省玉树县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到达灾区视察救援工作。

灾难面前, 不分军民、不分民族, 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一起, 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一起。危难时刻, 各族兄弟姐妹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哪里有困难, 哪里就会有割不断的民族骨肉深情, 哪里就会有各民族同胞的全力以赴。

玉树再一次见证了各民族间牢不可破的团结、和睦与尊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三江源”的各族人民, 携手并肩, 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维护社会稳定, 民族团结进步已成为各族群众的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 在灾难来临的关键时刻, 各族人民才能众志成城、共御灾难, 才能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玉树重建规划方案主打生态旅游

作为“三江源头”的玉树震后将往何处去?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广东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挂职任青海省玉树州副州长的童光毅透露, 未来玉树州重建将定位为高原生态旅游城市。“三江源”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灾后重建事宜已提上议事日程。

青海省政府对玉树灾后重建总的目标原则将是: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目前, 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经拟订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方案并提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青海大学、清华大学已经联合成立抗震救灾设计室并启动新玉树重建规划, 将主打生态发展和藏族风情, “以生态旅游为主, 同时极富民族特色”。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广州大学的专家将参与进行新玉树的重建规划。

玉树重建和同样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北川、汶川重建不同, 后者主要是异地重建, 而玉树州首府在结古镇原址重建, 要考虑当地民族特点、历史传承和地理位置。

玉树不倒雨后会天晴格桑花待放

玉树的不幸使每一个中华儿女心感悲痛。愿逝者安息, 生者坚强, 我们心连心。纪念汶川5·12, 我们看到的是:凤凰涅磐, 浴火重生!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位同胞对青海玉树的祝愿:玉树不倒, 青海常青。

再远的路途奔向你, 再高的山峰穿越行。

捎个问候给玉树, 风雨过后会天晴。

再涩的苦水一起咽, 再大的困难总能挺。

花儿吟诵声声情, 万里祈福像风铃。

——苏晴:《捎个问候给玉树》

格桑花是藏族人心中最美丽的花, 代表幸福吉祥。在藏语中, “格桑”就是幸福的意思。在藏族眼里, 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地震无情, 人间有爱, 这爱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 正是这些人间大爱才能让玉树在地震灾难来临后, 将损失程度降到最小, 将生活以最快速度恢复。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 在玉树人民的自强奋斗下, 相信草原上美丽的格桑花会在玉树开得更美。

是的, 中华儿女正在让爱像格桑花一样, 虽点滴汇聚, 却绽放出坚韧、顽强的动人姿态。

拯救格桑花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听赏藏族题材的歌曲《妈妈格桑拉》,使学生感受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听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母亲。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感受和体验,是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就是“母亲节”了。有一位远在西藏的小朋友为妈妈准备了礼物,她也想把这份礼物送个每个同学的妈妈。——老师请你边听、边看、边想:看到这份礼物你想到了什么?

(师表演。学生观看后回答自己的想法。)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名字叫做《妈妈格桑拉》。

二、教授新课。

1、完整听赏。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请你边听边想: ‘格桑拉’是什么意思?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播放歌曲《妈妈格桑拉》)——你知道‘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

(‘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拉’表示对人的尊敬。)——那你知道‘妈妈’的藏语怎么说吗?

——谁能分别用汉语和藏语来读一读歌曲的题目呢?

(妈妈幸福、阿妈格桑拉)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2、听赏第一部分。

——藏族的这位小朋友,她把和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全唱在了歌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和妈妈在一起时,妈妈是怎样呵护她的?(播放歌曲前半部分。)——谁来说?(学生回答)

——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妈妈还会给你怎样的呵护呢?

(学生回答)

——配乐诗朗诵《妈妈格桑拉》。

——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学生自评)——学唱歌曲的前半部分。

3、听赏第二部分。

——听歌曲第二部分,表达了藏族小朋友对妈妈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学生回答)——学唱第二部分。

——用轮唱来演唱第二部分。

——全班完整地演唱歌曲。

4、完整听赏。

——藏族歌曲还有一个特点,谁来说?

(随歌伴舞。)

——你知道藏族舞蹈有哪些基本动作吗?谁了做一个?

(学生展示,并且学习。)——全班表演。

听听格桑花说话 篇3

初到西藏,是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夏天清晨。

拉着行李箱走出拉萨火车站时,天很阴沉。导游说,在拉萨每天晚上都会下雨,但是第二天清晨就会停,所以天气会很冷。“那么在拉萨,岂不是每天的空气都是干净的?”我心想。

我们住的旅馆在拉萨市的西郊,四面都是雄伟的山峦。每天清晨,站在落满雨水的阳台上就可以眺望远处晨雾笼罩的群山和烟雨蒙蒙中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日出和日落都很晚,通常在晚上七八点钟时还可以欣赏到烂漫而宁静的夕阳,那是只属于西藏的颜色,少有的干净,因而格外美丽。

晴朗的天气,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看到的场景竟是惊人的相似,一样拥有很多前来朝拜的信徒。每一个人的眼神都是如此清澈,清澈得就像头顶上西藏的天空;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那么虔诚,没有丝毫的伪装。藏民们围着寺院的门口,静静地向大殿内的佛像五体投地地跪拜,他们的额头沾满了灰土,脸也被这里绚烈的阳光晒得黝黑,可依然那么平静。一位六旬的藏族老汉正在寺院的门口行跪拜礼,他衣衫褴褛,皮肤黝黑,满脸的皱纹似乎都书写着这尘世沧桑的变化,可是眼神却是那么纯净,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在寺里,我问一个懂汉语的老藏民:“佛是什么?”他严肃地攥起右手放在心口,说:“在这里。”我看着他那坚定的眼神,忽然特别感动,想起了佛经中的一句话:“心中有佛,人人皆佛……”

跟着朝拜的人们,一起进入了灯光黯淡的幽深殿堂。跨入门槛的那一刻,我就在想:这里一定是最干净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所有人的心都是最干净的。这殿宇并不金碧辉煌,也不属于凡尘俗世,拥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红木梁柱、悠悠飘缈的烛光、浓重的藏香和酥油混合的奇特而庄严的味道,梁上还悬挂着藏传佛教中典型的精巧细致的编织品。

不知不觉,随着人群走到了那尊传说是释迦牟尼亲自开光的12岁等身佛像前。信徒们纷纷在佛像前磕着等身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认真,那么虔诚。一个戴着毡帽的老喇嘛手拈一串檀木佛珠,用我听不懂的藏语讲着经,他的表情是如此慈祥。我静立在佛像前,凝视着佛像似睁似闭的双目。那一刻,仿佛世界上所有嘈杂所有纷乱全部消失了。我轻轻地闭上了双眼,听着高僧慢慢地讲经,静静体会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

以前曾经听过藏民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在西藏,谁可以找到拥有7片花瓣的格桑花,就可以得到一生的幸福吉祥。不知道有没有人找到,有没有人得到了一生的幸福……

第一次看到格桑花,是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峰山口。它只有很小的一小丛,金灿灿的花瓣在风中颤动,很冷的天气,但是嫩黄的花蕊仍像温暖的太阳一般照耀着这个寒冷的山口。听藏民说格桑花有剧毒,所以牦牛和羊群不会去吃,因而它可以适应高原喜怒无常的恶劣天气,坚强地生长。我想:是不是因为上天造物时,看见格桑花太小太弱,所以赋予了它们剧毒,来保护自己呢?是不是因为上天偏爱格桑花,所以给了它如此刚烈而绚烂的生命,来做人间的天使呢?

藏区的藏民们都非常喜欢格桑花,他们说格桑花是神圣的。我想: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坚强的花啊,可以随时适应天气的变化。等到花开的季节,走进藏北草原,遍地都是盛开的格桑花,轻轻地坐下来,看着只属于高原的清澈天空,听着淳朴的藏民嘹亮的歌声,静静地凝视格桑花,是可以听得见它们在说话的。

记得,格桑花的花语是幸福和吉祥吧。

美丽格桑花作文 篇4

每一朵格桑花如同那穿着粉红的裙子在春风里跳舞的小女孩。格桑花是一种团结的花。八片花瓣如同那薄薄的小贝壳片,有序地紧紧地挨在一起,组成一个圆形。那黄色花蕊呀,像一个小小的蜂巢,蜂巢中间探出几个褐色的小脑袋。每朵格桑花像一只只长满翅膀的蝴蝶,轻巧地停在纤细的花茎上,生怕把这细细的花茎压弯了。如果你不仔细看格桑花的叶子,还真以为它的叶子是几棵小草呢!

格桑花颜色虽不如牡丹的艳丽,三角梅的热烈如火,却令游人们赏心悦目。当你还在观赏着玫瑰红,粉红的格桑花时,却惊喜地发现还有一片白色的呢!它们大概是开得太匆忙了,赶着在这最美的时光里绽放,都忘记给自己着色了。当粉的、红的、白的都交错在一起时,就神奇地变成了画家倾泻在草地上的那一大片粉红色的颜料。

这是一片长势喜人的花海,一直延伸到草地的尽头。

达坂山脚“格桑花” 篇5

孔庆菊,一位农家出身的中学藏族女教师,为了当地各民族的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青海省最北端的祁连大山中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20多个春秋。一个个家境困难的孩子,在“孔妈妈”的资助下完成学业;一批批“学困生”,在孔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成长进步。格桑花,是藏族人心目中最美丽的花,而孔庆菊就被学生家长们亲切地称为“格桑花”。

在孔庆菊的教学生涯中,不仅有执着的爱和坚守,还有积极的进取和创新,她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贫困山区民族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当地民族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恪尽职守 感动同事

“孔老师对待本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真的让人佩服。”与孔庆菊共事十几年的靳全梅老师说。

2011年夏天,正值初三学生中考冲刺的关键时期,孔庆菊82岁高龄的母亲因为胃癌晚期生命进入了最后的时刻。接到病危通知书后,家里的兄弟姐妹们纷纷赶往医院陪侍在病床前,唯有孔庆菊要带着学生们备考,没有办法为临终的母亲尽一份孝心。

那是孔庆菊最艰难的时期。她既要承受住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又要顶得起母亲病危不能侍奉的痛苦。同事们都劝她请假去医院探望一下母亲,她却说:“现在是孩子们中考最关键的时候,我这个班主任不能丢下他们!”

母亲最终还是走了,孔庆菊强忍着淌不完的眼泪,满心歉疚,把伤心化成工作动力,带着孩子们考出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一边是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是我的母亲,在那样的关键时期,我不能因为私人情感影响了那么多孩子的前程。”面对记者,孔庆菊说话虽然有些哽咽,但脸上依然是坚定的神色。她说,为了实现当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她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收获着职业的幸福感。现在她只有更加努力地做出成绩,才算真正对得起母亲的宽容和理解。

赵良生老师是孔庆菊的同窗好友,自打孩子成了孔庆菊的学生,他们之间的接触比以前更多了。“我这位老同学是个对任何事情都很认真的人。她的体质原本就不太好,2002年课改时,她全身心投入,压力太大,劳累过度,头发大把大把地往下掉。”

2002年,门源县试点推行第一轮课程改革,时任年级组组长的孔庆菊被选派去参加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这对孔庆菊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孔庆菊这只课改“领头雁”的努力带动下,门源县二中的课改工作一度走在了全县前列,被评为“海北州课改先进学校”。

课改犹如一阵东风,不仅给学生们打开了一片自主学习的快乐天地,也让孔庆菊这个青涩的青年教师踏上了快速成长的跃升之路。2004年孔庆菊荣获“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二等奖,并于2007年、2009年在全国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分别获三等奖,2007年在“写作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特等辅导员”称号和“指导一等奖”。

爱生如子 不离不弃

“要不是孔老师,我女儿根本不可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学生家长老张一直这样说。

老张的女儿张志娟,曾是孔庆菊的学生。女孩长得机灵俊俏,学习成绩优异,可是家庭贫困,母亲又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病在床,照顾家人的重任大部分都落在张志娟的身上,每天忙着做饭、煎药、理家、务农,有时连上学也耽误了。

看着张志娟几天不来上课,孔庆菊几次到她家里做动员工作,让险些辍学的张志娟重新回到学校。张志娟之后被华东师范大学高分录取,如今已在青海省大通县农业银行工作,过着工作稳定、婚姻美满的幸福生活。“真的很感谢孔老师的认真负责,是她的及时规劝改变了我孩子一生的命运,要不然,这个孩子可能真就给荒废了。”老张感动地说。

“山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远远要比城里的孩子强烈。既然我选择了要走近他们、教育他们、改变他们,那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我多跑几趟没关系,课上多讲几遍也无妨,只要孩子们真的懂了,那我的责任就尽到了。”孔庆菊笑着说。

在很多学生眼里,孔庆菊不仅是自己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亲人。回族女生韩英,性格内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境贫寒,加上还有两个弟弟也在就读,父母多次想让她放弃学业。孔庆菊了解到韩英的家庭情况后,多次到她偏远的家中,苦口婆心给她的父母亲做思想工作,让韩英回来继续学习。初中3年,韩英多次生病,孔庆菊一次次带她入院治疗,并为她垫付了医疗费。2011年韩英以海北州文科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

这样的事例在孔庆菊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学生们说起孔庆菊,都说她像妈妈一样亲切而温暖。孔庆菊说:“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对自己青春时的梦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是他们的爱让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孔庆菊良好的师德得到了社会公认,2008年她被推荐为青海省师德师风报告团成员,在各州县进行巡回报告。

坚守讲台 追逐梦想

贫苦农家出生的孔庆菊,深深了解农家孩子的淳朴、憨厚、善良,深知他们想摆脱贫困、渴求上学的愿望,懂得他们的父母因不识字而无法辅导的无奈,更能体会山区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的艰辛。

从教20年来,曾经有过从事公务员或其他工作的多次机遇,但孔庆菊都放弃了。20年的坚守中,她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超负荷地工作,高海拔苦寒的条件和艰辛的工作使这朵鲜艳的格桑花过早地长出了银发。

孔庆菊常说,“作为教师,细微的关爱不容忽视”。班上有位名叫咎旦错的藏族女孩,初入学校时非常害羞,说句话都脸红半天。孔庆菊特地安排一名“胆子大”的孩子与她结成对子。慢慢地,咎旦错越来越开朗,老师出远门了,她还把短信发到老师手机上:“最近门源每天都下雨,老师照顾好自己,我们都等您回来……”

对许多孩子来说,孔庆菊不仅是老师,还是“妈妈”。一位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下岗的孩子记得,是孔妈妈拿出微薄工资,给因家境困难多次面临辍学的她买衣服和学习用品;一位家住边远山区,从小就体弱多病的孩子记得,孔妈妈经常带他看病,还把他带到自己家去住……

20年来,她每年都承担着800多个课时的工作量,每天要批改上百本作业,在担任繁重的教育任务的同时,还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她带过的学生近2000人,顺利考入高中的达90%以上;自1998年以来,所任语文科目先后7次获得州县前两名,所在班级曾多次评为“先进班集体”,涌现出了一大批“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近百名学生受到过省、州、县级各种表彰奖励。孔庆菊个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青海省十杰教师”、“青海省教学能手”、“海北州教学能手”、“门源县教学能手”等90多个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当选为海北州人大代表,并是两届门源县政协委员。

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孔庆菊只是淡淡地说:“我一直觉得我没有那么优秀,真的没那么优秀,大家给我的荣誉太高了。”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须有一桶水,甚至是长流水”,孔庆菊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上。20年岁月,沧桑了年华,滋养着梦想。20年来,孔庆菊在农村教育事业的根越扎越深,离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如今,这朵藏家格桑花正在门源山区的“百里花海”烂漫绽放!(据《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综合整理)

让“格桑花”美丽绽放 篇6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文盲率高达9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使西藏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中间,农牧区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生活和工作在最基层,做着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藏区女教师,她们不仅担负着培养西藏未来希望的使命,还要面对最艰苦、最无奈的现状——待遇很低、生活艰难。她们就如同高原上迎风而立的格桑花,坚忍不拔,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格桑花是西藏首府拉萨的市花,被藏族乡亲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寄托了藏族乡亲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于是以“格桑花”命名的爱心活动应运而生。己,让她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是“格桑花”援助西藏女教师慈善活动的初衷,通过“三个一”计划——即为活动目标援助的藏区女教师每人赠送一套衣服,一套化妆品,一架图书,最终得以实现。

“格桑花”援助西藏女教师“三个一”项目爱心活动接受个人或者企业捐助,捐助方式可以是现金或者“三个一”项目涉及的物品,数量不限。捐赠款项将直接打入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账户,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此次援助活动。

“格桑花”援助西藏女教师慈善活动的合作单位——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北京天路士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藏书店、环球慈善杂志社、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教育部援藏办公室、中国教师发展基金特色学校建设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正在努力推动此次慈善活动的进程,目前“格桑花”援助西藏女教师爱心活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6月26日,在“格桑花”援助西藏女教师“三个一”项目爱心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北京天利经济发展公司总经理张裕平代表个人率先捐助人民币一万元,这是“格桑花”慈善项目接收的第一笔捐助款项,这笔捐助款项已直接打入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账户。

上一篇:初生仔猪护理下一篇:幼儿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