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拯救世界(共5篇)
足球拯救世界 篇1
在一个亮点即将消失殆尽的全球经济中,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身上。过去10年, 其中很多经济体经历了非常迅速的增长, 多数经济体已迅速从2008年至2009年的危机中复苏。
乐观情绪随处可见。花旗集团预测, 未来20年, 尼日利亚和印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 每年将增长9%以上, 柬埔寨、印尼和埃及也将超过7%。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中,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预测, 未来20年,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总产出将以5.6%的年率增长。
如果这些预测被证明是正确的话, 那么发展中国家将为步履维艰的富国的总需求做出重大贡献, 并确保全球经济稳步增长。我们将见证人类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贫富差距的缩小。
遗憾的是, 这些预测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最近的推算, 忽略了重大的结构性限制。中国的问题已得到充分认识。过去10年, 中国的增长一直受到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的驱动, 而目前中国的顺差已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平。中国领导人必须进行经济调整, 从依赖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 转向国内需求来源, 同时控制这种转型可能带来的失业和社会动荡。
至少, 中国成功建立了基础广泛的现代工业, 对于大多数其它国家而言, 这仍是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印度在IT和商业服务领域获得了重大成功, 但该国经济要想为广大低技能劳动力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并保持增长, 就必须扩大其制造业基础。在尼日利亚, 由于公共部门精简、私有化、贸易自由化以及新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不足, 正式就业人数实际上已有所缩减。尼日利亚劳动者正大举返回家庭农场。
在拉美, 全球竞争推动了制造业和非传统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这方面的增长仅限于狭窄的经济领域。劳动力转移到了生产率不那么高的服务行业和非正规活动。例如, 尽管巴西去年的表现出色, 但该国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 仅为1980年之前数十年的一小部分。
其它国家正沉迷于危险且不可持续的外国借款。尽管国内储蓄少的可怜, 但由于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 土耳其经济增长迅速。这使得该国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最近几周土耳其里拉遭受的打击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基于资金流入或大宗商品热潮的增长热潮往往都不会长久。
乐观主义者认为, 这一次将有所不同, 因为发展中国家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指出, 这些国家致力于宏观经济稳定、向全球经济开放以及更优秀的治理 (正如民主的传播以及非洲内战结束所表明的那样) 。这些变革是好的预兆, 但它们主要是为了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它们没有构成增长引擎。
亚洲少数国家成功实现的那种持续增长, 需要的不仅仅是常规的宏观经济及开放政策。它需要积极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多样化, 并促进从低生产率活动 (例如传统农业和非正规活动) 到大多可以进行交易、生产率更高的活动的结构性变革。它需要将经济中的劳动力引入处于上行趋势的行业, 例如正规制造业。
这种结构性变革很少是独立的市场力量的结果。它通常源自于一些令人生厌的非常规干预行动——从公共投资到补贴信贷, 从本国含量要求到低估的货币。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很好地管理这些产业政策。
现在的另一个难题是, 美欧决策者早已不再对发展中国家的补贴和汇率低估做法视而不见。由于失业率高企且经济停滞不前, 他们对此类政策的反对程度, 可能会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因此, 那些乐观主义者希望能够保持新兴市场增长的政策, 不太可能发挥作用;而那些会带来增长的政策, 则不太可能得到发达国家的许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更有可能只是一段插曲, 这种增长的力度太小, 尚不足以推动全球经济。 (英国《金融时报》)
拯救自己就是拯救世界 篇2
关键词:拯救;撞车;信任
黑人侦探格雷厄姆和墨西哥裔女友开车途中,被追尾撞上,格雷厄姆自嘲地说:“人需要碰撞来证明彼此的存在”。亚裔女司机不愿承担车祸的责任,蛮横地叫嚷着,她认为都是那个墨西哥女人不会开车。电影从一个普通的撞车事故开始,以回溯的手法,环套环般地展示几个主要人物在这几十个小时中所发生的故事。
两位黑人青年只为白人简从骨子里透出的对黑人的歧视,便恶意抢劫了其夫妇俩的越野吉普,恐惧难消的简回到家后,便无缘无故地对上门为他们换锁的墨西哥裔修锁匠丹尼尔大发光火。可怜老实的丹尼尔在当天晚上,又一次让一名阿拉伯裔的商店店主夺去了尊严;那店主刚刚也为阿拉伯裔的身份,在买枪时受到白人老板的嘲讽羞耻。警察瑞恩,希望能给自己患病的老父亲找到更好的医疗救助,但是,公费保健单位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黑人职员就是不签署文件,以允许他父亲去找别的医生。瑞恩在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就将自己心中的怨气通通的爆发在黑人卡姆和克劳汀夫妻身上。受辱的克劳汀痛骂卡姆的懦弱,却不知当导演的卡姆,经常只能是在白人面前委曲求全。黑人侦探格雷厄姆焦急地在寻找着他走失的弟弟,但又不得不受上司的威胁,去面对黑洞洞的枪口……
就象这电影里的这些人一样,生活于世,谁也无法预料未来将发生的故事,当人们努力于生活时,谁不想拥有一个如意而一路阳光的人生?就如片中的洛杉矶警察、地区检察官夫妇、黑人导演夫妻、黑人侦探、老实的丹尼乐和阿拉伯裔的店主。人们忠实地生活、善良地愿望着,可是生活却总让他们的身心承受着各种各样有意无意的伤害,让人在伤害中失去自信、失去尊严、失去希望、失去温情。渐渐地学会了孤独着世界的孤独,冷漠着世界的冷漠,又在卑微与恐惧中慢慢地丢弃了本来的自我,而不择手段的愤怒,似乎成了人们夺回人性可怜自尊的唯一途径。他们愤怒,也许甚至不知道愤怒的理由,就像暴躁的简喊道的那样:“我一直很愤怒,却不知为什么愤怒。”于是,洛杉矶警察把怨火洒到黑人夫妇身上;检查官妻子把气发在锁匠身上;阿拉伯裔店主持枪报复……。正义与邪恶,受害与施暴的角色,不过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停的轮回和转换。
故事以美国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为背景,而种族之间难溶难解的仇恨与不信任,似乎成了人物矛盾的多米诺骨牌。也许社会的黑暗、体制的不公、政治的谋夺、权力的倾轧,是社会产生各种矛盾的罪之原。但作为组成社会整体的个人,人性的灰暗与怯弱,又何尝不是各种矛盾的助燃剂?
就像另一个年轻的警官汤米,曾怀着一颗初涉世事的善良,相信着人性的平等。他鄙视搭档施虐无辜黑人的卑劣,并因此同情和帮助受辱的黑人,却遭到同事的不解。孤独的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与信任准则,终在无意的一刻妥协于人性的灰暗,在那个被命运安排好的夜里,措手不及地开枪杀死了搭车的黑人青年,而那青年却曾因他的感化,正在学会走出人生的堕落,学会放弃心底种族与阶级的戒备。
是的,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我太难,人性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少恐惧与怯弱。所以这世界,最需要拯救的人,其实是自己。而人类何时才能认识得到,穿越所有种族与血缘关系的温情和信任,便是拯救自我心灵的途径。就像警察瑞恩在生死关头,不遗余力地救出车祸中曾经被他施怒污辱过的简,在他们解除了所有心灵的樊篱,为了人性最动人的那一刻感动拥抱时,就像阿拉伯裔店主无意伤害的一枪,并没有打透丹尼尔天使般女儿的身体,他在震惊之余人性的复苏,曾经愤怒的眼底涌现天使般的柔情,上帝开始降临……
《荒原》:人类世界的拯救 篇3
关键词:《荒原》,世界,拯救
T.S.艾略特 (T.S.Eliot) 是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他在《传统与个人传统》中提出了“非个人化”和“客观对应物”理论, 主张尊重和归回欧洲传统, 个人应该退居于诗歌和历史的背后, “必须知道欧洲的思想、他本国的思想, 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这个思想比他自己个人的思想要重要得多”[1] (P4) 。纵观艾略特一生的文学创作, 我们发现艾略特不仅是一位诗人, 而且是一位积极入世的社会改造家, 他在用他的诗学主张建立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他的诗歌更是他哲学和社会历史主张的代言人。《荒原》是艾略特重要时期的代表作, 更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全诗描写了“一战”后西方世界精神的荒芜和没有信仰的精神状况。在诗的结尾处, 艾略特希望用宗教的“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平安”[2] (P19) 拯救荒原, 拯救整个世界。
纵观整个西方文学, 如同中国文学中的“儒道互补”思想是支撑中国文人出世和入世的精神力量一样, 西方文学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如同两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条, 同样影响着西方的诗人和剧作家。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也是人的精神思想的反映。西方文学是西方人精神状态的呈现, 通过文学的轨迹, 西方人也是在不断地寻找精神家园中寻找着突破, 特别是在面临社会变革时, 无不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中找到皈依, 从文艺复兴运动到现代二十世纪均是如此。“西方文学既是西方人社会生活的反映, 更是西方人精神历史的一种呈现形式, 是追寻自由的历史记录。通过西方文学, 我们看到, 西方人在追求自由的途中, 其内在精神所依赖的两轮是理性精神与神性意识。西方文学的精神历史, 可以说是理性精神与神性意识彼消此长的历史”[3] (P40) 。
艾略特出生于美国, 随后定居英国。由于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督教思想的救赎观念一直存在于他的思想中。在“一战”后的背景下, 整个西方世界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 在经过了“镀金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后, 人们对未来表现出了深深的失望情绪, 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了世界的联系, 却让人更加的孤独, 人生存的意义在哪里, 人们陷入了困惑之中, 为人类的未来担忧。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他的哲学著作《快乐的智慧》 (1882) 中提出“上帝死了”, 可以说, 信仰的缺失带来了一代人的普遍的精神危机。
对艾略特本人而言, 他的挚友中有几位也葬身疆场, 他的妻子维芬长期患病, 特别是精神病越来越严重, 他不得不同时做几份工作以维持生计。可以说, 艾略特本人也存在着信仰危机。“《荒原》整首诗歌充满了零碎的片段, 描绘了一幅当时西方精神风貌的图画。这首诗里, 到处是一派腐烂破败、老鼠横行的景象, 整个世界遍地污秽, 满目龌龊, 而且毫无逻辑。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是百无聊赖的感觉, 表达了人们在失去信仰、精神空虚、生活毫无意义时产生的危机意识”[4] (P13) 。我们看到的是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荒原》在作者长达一年的创作中, 记录下了诗人对现实状态的理解和思考。通过诗人的描绘, 我们看到的是“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 荒地上/长着丁香, 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 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2] (P1) 。四月的天气在欧洲大陆本应是风和日丽的季节, 但是在《荒原》中展现的却是一派萧索和虚无的景色, 到处弥漫着浮躁的欲望, 让人感到不安和躁动。《荒原》应用了“圣杯”的传说, “相传圣杯由堕落天使撒旦所戴的绿宝石王冠做成, 因善恶大战而飘落尘世;另一种说法是, 亚当生病临终之前, 其儿子闪来到伊甸园寻找医治其父重病的药物, 却被给予一个圣杯, 并被允诺, 上帝没有忘记人类。耶稣在行最后的晚餐仪式之时, 曾用该杯盛酒, 后来约瑟夫得到该杯, 用它来盛耶稣蒙难时身体流下的圣血。据说约瑟夫后来将圣杯交予其妹夫布伦守护, 布伦用一条鱼给数人吃, 因而被称作鱼王, 并担任圣杯弥撒仪式的祭司。不久之后, 鱼王神秘地受到一个锋利之矛的伤害, 伤口的位置是臀部, 或者确切地说是生殖器部位。之后, 圣杯的守护者也就被称为‘伤残或者受伤害之王’, 其圣杯城堡周围的土地变得荒芜, 成为荒原, 但都与圣杯之王的伤势有关。伤害鱼王的武器正是刺穿耶稣筋骨的那枚锋利的长矛。后来那位进入城堡的骑士, 也会看见受伤的鱼王躺在祭台 (也有说大盘子或者石头) 上面, 旁边有流血的长矛 (Lacy, et a.l:316-317;Matthews:3-4) ”[1] (P51) 。神话传说的故事中身体所受的伤害象征着人类无法获得新生或者拯救, 处于虽生犹死的状态, 而这正是人类处于荒原之中的反映。
在西方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希腊文化中的民主、科学精神, 古罗马的法律精神, 希伯来—基督神学精神元素是欧美世界的文化基石。有学者指出:“《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 是基督教神学信条的主要来源。在四个基本信条中有一条叫做‘信基督救赎’。认为人世间充满罪恶, 世人皆有原罪和自身之罪, 因而不能自己解救自己。于是, 上帝派遣耶酥降临世间, 充当救世主, 拯救人类, 耶酥为了拯救人类, 甘愿牺牲在十字架上, 以自己的血洗净世人的罪。因此, 人类要想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救, 就必须信仰、祈求耶酥基督。”[6] (P2) 所以, 说教、布道, 让别人来理解、分享这就是基督教体现他价值观的方式之一。
如何获得精神的救赎?如同但丁《神曲》中经历过地狱—炼狱—天堂后, 诗人在寻找中最终解决危机的思路则走向了宗教的探索, 期望人类的终极救赎。“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平安”[2] (P19) 。面对危机, 面对世界的虚无, 艾略特选择了宗教的方式希望找到问题的出路, 存在主义作家加缪《西绪福斯神话》中西绪福斯不停地一次次地向山上推动将再次滚落的巨石, 加缪认为西绪福斯是幸福的, 是为了理想世界而反抗的幸福。尼采曾说:“对荒谬的快乐。———人怎么能对荒谬感到快乐?只要世界上还有笑, 情况就会如此;甚至可以说, 凡有幸福之处, 便有对荒谬的快乐。”[1] (P186-187)
综上所述, 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竭力用基督教的传统和观念在身体力行的宣扬他建立和归回欧洲秩序的主张和理想。从中我们能够发现艾略特不仅是一位诗人、评论家, 而且是一位宗教的布道者。
参考文献
[1]艾略特著.李赋宁译.文学论文集[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
[2]艾略特等著.赵萝蕤编.荒原[M].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5.
[3]肖四新.神性意识与神性拯救的萌芽——种对古希腊“命运悲剧”的阐释[J].戏剧, 2000.3.
[4]陈才忆.艾略特的传统秩序与基督教拯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1.
[5]刘立辉.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J].外国文学研究, 2009.1.
[6]田野.“丛林世界”中的西方精神及其危机——兼论中华文化价值观[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6.
拯救世界读本 篇4
作 者:[美] 托尼·朱特
出 版:新星出版社
定 价:25元
出版日期:2012年3月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作者认为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
“那些声称是制度出了问题,或者在每个过失背后都看见神秘花招的人,不能教给我们什么东西。但是,不同意、回绝和异议行为,尽管它们推到极端时会非常讨厌,却恰恰是一个开放社会的生命线。”
前年因病去世的托尼·朱特如是说。以欧洲研究专家身份闻名的托尼·朱特,在去世之前已然是西方世界最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说的这句话有些拗口。我的理解就是,凡是把我们碰到的问题一概推到制度身上,或者以一副神秘口吻说“你懂的”,背后全都是潜规则和阴谋论在搞鬼的人,都是不值得聆听的人。不过,那些让人讨厌的不同意见却是值得珍视的。
《沉疴遍地》是托尼·朱特在去世之前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书名出自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利弗·歌德斯密斯:“沉疴遍地,众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单看这几句话就能知道,托尼·朱特是在吐槽这个时代—不仅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在吐槽,美国和欧洲那些大知识分子们也都在吐槽。《纽约时报》颇受欢迎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最近的专栏文章《纯真年代》也表达了类似的见解。他在文中抱怨现今欧美民主制度已经沦为一种失去平衡的讨好公众比赛。“现在的领导人不懂得限制公众意见……民主体制下的政客的思维就像公司经理一样:满足客户的需要。顾客就是上帝。”而在另一方面,“许多选民没有了清晰的自我认识,把他们的欲望当作特权,一旦领导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勃然大怒。”
如果你持人性之善本就不可依赖,而人的欲望需要适当约束,那么必须得寄希望于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大卫·布鲁克斯的拯救世界之法无外如(文章见上期全球专栏)是。
在希望政府有更多作为上,托尼·朱特持有同样见解。他称自己写作《沉疴遍地》的目的之一,正是“建议政府可以在不威胁我们自由的前提下在我们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作为一名生活在当下中国的读者,务必不能遗忘“在不威胁我们自由的前提下”这句话,否则就难以进行心平气和的阅读,而进入一轮谴责制度与政府的竞赛。
托尼·朱特希望西方能走出功能失调的“自由市场”与让人战栗的集权主义的围城。他认为这并非没有可能,只要西方能够回到里根与撒切尔时代之前。在他看来,那个时代的自由市场革命,其特征是将“自由与自由赚钱混为一谈”。人类在经历了一段对理想世界和伟大社会的狂热追求之后,在观念上展开反击的奥地利人如米塞斯、哈耶克、熊彼特、卡尔·波普尔和彼得·德鲁克等人将自由市场与私有产权重新推回到人类膜拜的神庙中。
在托尼·朱特看来,我们总是在谈论的“资本主义”已经不能被视作一种政治制度。一些国家的经济成功已经证明,资本主义仅仅是一种经济生活方式,它可以和多种意识形态和政府治理方式共存,并得到发展。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却并没有找到一种能缔造好社会的政治制度。他认为这种政治制度可能是社会民主主义。他坚持说可能大家误读了20世纪的教训,将那个多难的世纪的下半叶最终理解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道德故事。“自由是自由。但是如果它带来了不平等、贫困和玩世不恭,那么,我们应当直陈事实,而不是用自由战胜压迫的名义,把它的确定掩藏在地毯之下。”为此他甚至主张要将社会主义这个词从历史的垃圾箱中捡回来。
托尼·朱特对重新到马克思的思想或社会主义的遗产中去寻求拯救世界的方案心存疑虑。他清楚地知道,尽管我们仍能从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教益,但他的思想因为同前苏联之极权的联系,几乎已经被彻底败坏。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则毫不客气地论证“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他写了本架构简单的书,列出了十项对马克思主义的指责,然后逐条反驳,声称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将“斯大林主义”的阴影投射到了马克思的思想上,让后者也被笼罩在乔治·奥威尔式的黑暗中。
真实的马克思,“他没有时间去设想一个完美的社会,对平等的说法保持高度的警惕,也从来没有梦想过一个所有人都穿连体工作服、背后写着国家保险号码的未来。他希望看到多样化而不是整齐划一。他从未宣传人是历史无助的玩物。他比右翼保守主义者更敌视国家机器,并把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而不是民主的敌人……他慷慨地赞美中产阶级,并将社会主义视为自由、人权和物质繁荣伟大遗产的继承者。”
但的确如托尼·朱特所说的那样,试图为一个已经被贴上标签的思想家或者某种理论翻案,最终将会是徒劳的。因为它已经被深植于人们头脑中的成见所覆盖。托尼·朱特自己就能证明,每当他想讨论现如今西方国家政府治理方式时,一旦有人口中吐出“社会主义”这四个字,讨论马上陷入一种尴尬的沉默之中,没有人知道接下来该要说些什么,似乎往前再走一步就是踏入深渊。而且,如果人们只能按照对一种观念的最为善意的解读来理解,那么,所有的观念也都像是被整过容一般,大同小异,赞美一切正常人会赞美的想法,谴责一切正常人会谴责的理念。
对经济学家而言,提出拯救世界的方案就简单得多。无外乎是一派人马坚持认为我们应重新回凯恩斯主义。另一派人马坚定地站在凯恩斯的对立面,声称要埋葬他的遗产。
凯恩斯的经济学曾经被人讥讽为“萧条经济学”,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则将自己的一本书命名为《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克拉克在2009年出版的一本谈论凯恩斯的小册子《为什么是凯恩斯?》中说:“凯恩斯不是社会主义者,不相信指令性经济,也不会教条地倡导国家干预。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所接受的训练和教育告诉他,一般而言,最好的做法是通过市场力量的自由发挥来解决问题。”但尽管有此认知,凯恩斯仍然认为像大萧条期间的胡佛总统那样,消极地等待市场自行恢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举动。它在思维和行动上都是懒惰的和不作为的。
这个判断引出了凯恩斯可能被引用最多的一段话:“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对的。但这个‘长期’误导了当前局势。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经济学家给自己设定了过于简单而无用的任务。如果我们面对狂风暴雨,他们只会告诉我们,当风暴过去,海面就会风平浪静。”
凯恩斯对政府有效干预的呼吁在本轮美国和欧洲的经济不景气中像回声一般响起。包括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内的忠实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都在重新呼吁凯恩斯的回归。他称自己出版的《自由市场的坠落》旨在挑起一场观念的竞争,“不同的市场经济之间呈现出很多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之间的冲突有时是很剧烈的……政府需要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能仅仅是在每次市场失灵的时候充当消防员”。和本文提到的其他所有事关拯救世界的书一样,《自由市场的坠落》中也充斥着大量名言警句和注入“重构经济学”、“走向新社会”这样宏大的章节。
大叔拯救世界 篇5
这些姑娘兴高采烈、摩拳擦掌寻找可以“蹂躏”的大叔,在我看来不免突兀。以前,如果我宣布自己只爱老男人,听者就会一脸尴尬,像是我用自己的心理疾病侵犯了他。他还会不知所措地安慰说:“童年不愉快的事情要尽量解脱,不要留下后遗症。”
现在,退隐情场很多年的大叔忽然闪亮返场,莫名其妙成了最受欢迎的人。随便一个窝囊的背影,任何一丝猥琐的诡笑,都能赢得小姑娘们傻笑连连,母爱大发。我不禁要替无数适龄闲置少年跪地摊手仰天长啸一声:“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要爱大叔?因为大叔靠得住。
据我推算,爱大叔的热潮大概出现于经济危机前后。那时,人心最深层次的恐惧被集体激发,大家已经为迎接末日做好准备。年轻人没见过什么世面,猜测自己身处从未有过的惊险乱世,简直没有什么能靠得住。《泰坦尼克号》下映不过十多年,现在看来却已经是楔形文字时代的传说,美少年沉船后浸在冰水里被冻死不再激动人心。青春不顾一切的愚蠢、不计后果的痴情,也好看不好用。坐在观众席上远远看着,关键时刻掬一把泪已经算是相当厚道,自己不必昏头昏脑登台演出。反而是大叔,乍一看平凡中见猥琐,谨小中显狡诈,细看胸有成竹、深不可测,一看就有本事弄到世界末日最后一艘诺亚方舟的船票。女孩赶紧扑倒一个大叔,才是正经事。
为什么要爱大叔?因为爱大叔成本低。
我见过许多女孩,都是身经百战,从小学开始就忙着应付四面八方而来的各种攻势,投入抽身各种不靠谱的关系,万千小男生,起码也见识一半。这样历经风雨的女生,在被禁忌的年代里,感情已经暗地里摧枯拉朽很多遭。上了大学,恋爱被允许排入课程表,她们反而用完感觉,耗尽力气,把人生忽然调到1990年代电视剧《渴望》的频道,历经沧桑而又诚恳地说:“太累了,还不如早日定下来。”
其实不是累,而是手中用来恋爱的筹码用光。那些心跳脸红,那些羞涩忐忑,那些《诗经》里写的看到青青的衣领就不能自已的感觉,已经在早年漫不经心千金散尽。就爱大叔吧,爱大叔成本低。
爱大叔的经济成本也很低。大叔不用逢年过节绞尽脑汁,做预算详细到小数点后四位;大叔不靠谈恋爱快速致富,只贪恋明亮的目光崇拜地看着自己,也乐得带姑娘去昂贵场所。大叔和小女生都在不同领域建立起人性的尊严与虚荣。
爱大叔的情感成本也很低。对大叔,不用嘘寒问暖,不用耐心指导,不用怄气到内伤,更不用背负着改造对方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大叔已经修成正果,修炼指南是李敖的“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爱大叔很轻松,爱情简化成绿色免安装版,不占据硬盘空间,没有病毒侵入的危险,只有需要时才启动。
爱大叔的宣言听起来不谙世事、天真烂漫,其实,这是经过公式推导、数学建模得出的最佳模式。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话来说,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
为什么爱大叔?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谁都没见过大叔。
大叔对我们来说,是美剧中胡子拉碴的豪斯医生,是《Lie to me》里的人肉测谎仪,是《神探伽利略》里的福山雅治。大叔是英明神武的荧幕形象,大叔是老了的小生,岁月没让他们沾染一点点市侩俗气,给他们增加的只是风情万种的眼角笑纹。在现实中,除了摊煎饼、卖光盘的,我们没真正接触过大叔,因此可以捧着脸说要扑倒大叔。如果上天听到我们许愿,派来一个大叔反扑倒,我估计我们这些“大叔控”們会尖叫着跑得比谁都快。
为了应付“大叔控”剧增的现状,现在的大学男生都已经以大叔自居,把一段年龄差距不过个把月的正常关系,硬是扭曲到“怪蜀黍和小萝莉”的频道。这个不变态不存活的时代,把演出者都逼得情难自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