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班教育

2024-10-01

特长班教育(共12篇)

特长班教育 篇1

目前, 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 以使孩子掌握更丌丌丌丌丌多的技能, 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家长的这种需求, 使以培养孩子的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 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 应有尽有, 不一而足。

据了解, 接受特长教育的学生, 一般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这些孩子的功课压力小、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可塑性也较大, 具有接受特长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 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一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一相情愿进特长班学习, 对于许多孩子来讲, 并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相当一部分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学什么好、自己适合学什么, 都心中无数, 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也完全是家长的一相情愿。如此一来, 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反倒会影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 今天让孩子学钢琴, 明天让孩子学美术, 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 双休日也忙, 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 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 难怪有些孩子会感慨:放学后我宁愿留在学校, 也不愿回家!

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 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 孩子毕竟是孩子, 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 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今天喜欢的东西, 也许明天就不再喜欢。因此, 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 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 而是采取强丌丌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习,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应验了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特长教育要走出上述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 要端正思想, 正确认识孩子和特长教育的关系。孩子不同于大人, 不能用成人的心理去要求孩子, 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 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 以达到家长所期望的目的;同时, 还应该明白一点: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 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方面, 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 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 以免特长教育喧宾夺主。其次, 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 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因此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 松紧有度, 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孩子在玩中求学, 如此,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特长班教育 篇2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每一个少年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我校准备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兴趣小组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所特长。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三个代表”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我校以艺术教育为特长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及道德情感教育,掌握技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地参加科学、技术、体育、文艺等方面的活动,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2、通过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和参加多种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同时,获得更多课外知识,为他们掌握课内基础知识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3、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实践、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才干。

4、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获得科学的休憩,使他们生活愉快,身心健康。

三、基本要求

1、文艺活动:通过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操发挥他们艺术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科技活动:通过发明创造、动作制作、实验操作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现代的科技水平及科技发展对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体育卫生活动:通过各项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简单的体育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以及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增强体质。

4、学校的传统活动:从学校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包括庆祝“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六一”等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健康活泼地发展。

四、活动措施

1、定好兴趣小组辅导教师,制定活动计划。

2、做好各种兴趣小组的动员选拔工作,成立兴趣小组。

3、定期检查活动情况,并且有训练任务,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4、举办各种类型的集合和文艺演出等活动,形成活动特色。

5、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每组每月评选“校园之星”,每次活动评选优秀作品,出作品专栏等,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及巩固活动成果。

6、各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基础上,在班主任的协助下选取学生,制订各组的辅导计划。

7、作品内容为制作、学生习作或心得体会、日记、活动感受和收获等。

特长班教育 篇3

一、精心“选”。选取基础好的苗子,是抓好特长教育的基础。做好这项工作,对特长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体育特长更是如此。要抓好体育特长教育,首要的就是要选好苗子,只要有了一批好苗子,并加以刻苦训练,体育特长教育才能大有希望。做好精心“选”苗,要重点把握两个环节:一是要做好宣传、摸底。在新生刚入学时,就要着手对新生的宣传和摸底工作,切实抓好对新入校学生的宣传发动,特别是做好对那些文化底子较薄,又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的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学生从事体育特长学习,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克服“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增强学生投入体育特长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体育专长、思想素质及家庭等各方面的情况,准备好一批有基础的体育苗子。二是要抓好训前培训。学生往往长处不同、兴趣不一,而爱好和长处又是学好专业的必备条件。为此,通过组织兴趣培训班,加强对学生的训前培训,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长处,为组建特长班打好基础,又可以提前强化学生专长培训,提高学生的特长素质。我校这几年在新生入校时,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培训班,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每次都安排1~2个体育培训组,然后根据培训过程中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筛选,从中发现所要培养的苗子。

二、强化“训”。强化训练是推动体育特长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再加上训练模式的粗放,一些学校的体育特长教育效果不好。强化训练,推动体育特长教育教学,必须在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探索和创新训练模式,通过推出好的训练模式增强训练效果,起到强化体育特长教育的作用。一是要实施目标训练。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紧密结合各校实际,按照更强、有效的标准,制定出训练目标。要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可以制定年度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和周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循序渐进,强化训练,最终达到目标要求。我校这几年重点制定好学期目标和周目标,并对周目标转换成一个个训练步骤,并每周对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二是要实施分层训练。学生基础有好坏,底子有厚薄,对训练的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按照体育专长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分类,可将基础好的学生组建强化班或优生训练组;将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双困生要组建提高班,实行单独分组,进行规范训练,并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训练,且明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还要处理好体育特长教育与各运动队之间的训练关系,因受专业教师力量的影响,可以将特别优秀的体育特长生安排到各个运动队,与他们一同训练。三是要实施实战训练。所谓实战训练,就是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在实战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实战训练,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赛场气氛的训练,更能增强学生对技能实战运用的感悟,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很有帮助。近年来,我校校长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如,最近组织了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参加了全市“英东杯”体育比赛,其中男子篮球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三、科学“管”。要坚持以管理带队伍,以管理出成效。体育特长学生大多特长突出、个性鲜明,与其他学生相比,往往更加难以管理。同时,又比较难以把握管理的度,管得太严,容易使学生缺乏活力;放得太松又容易使管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出现违背教育初衷的后果。为此,强化管理意识,把握管理尺度,对促进体育特长教育非常重要。本人认为,科学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突出制度化。制度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根本。要坚持以制度管人,推动体育特长教育的规范化。在建立制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日常常规、训练培训、外出比赛考试等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度规范必须覆盖到体育特长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不能出现管理盲区、真空和空白。当然,其间制定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各校专业教师力量、资金运转等各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现制度停在嘴里、挂在墙上的现象。二是要增强针对性。各校情况不同,差异很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如:我校校长针对体育特长生与各运动队难管现象,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将运动队纳入体育特长教育教学体系,健全制度,形成了体育特长毕业班为主、各运动队为骨干、其他年级体育教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格局;并借鉴俱乐部、协会的形式,采取学校总体负责、年级训练组为单位的管理办法,相应成立各项运动队,开展专项训练。三是要注重人性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观念正在形成,有着比较独特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特长生(包括体育特长生)的心理更有所区别。为此,在管理中要准确把握特长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研究措施、抓好落实。在方式上,最好采取师生结对方式加以管理。如,可以采取特长生选择专业教师、专业教师选择特长生的方法,专业教师在抓好学生特长训练的同时,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并注重师生交流,实行人性化管理。◆(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特长教育火热的社会学探究 篇4

关键词:特长教育,符号消费,冲突理论

“你的孩子报什么特长班啦?”这句话, 几乎成了城市孩子家长们见面的问候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 想方设法“武装”孩子, 为孩子报读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例如某市某小学两个班学生共128人, 参加过特长培训的124人, 占全部学生数的96.9%。目前正在参加各种培训的106人, 占82.8%, 其中参加2门以上特长培训的有51人, 占48.1%, 最多的同时参加5个项目的培训。某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134人, 参加过特长培训的占93.2%, 现正在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的占60.5%。[1]为什么在城市特长教育会如此火热呢?本文试图从“符号消费”理论和冲突理论进行解释。

一、基于“符号消费”理论的分析

(一) “符号消费”理论

关于消费的符号象征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伦1899年在其《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 认为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 而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炫耀性消费必然使有闲阶级忙于攫取对其并不起作用的财富, 这种财富对于精神或物质以及感官的需求毫无帮助, 但显示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2]之后,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了“时尚消费”概念。他认为人具有将自己与他人相区分、相隔开, 以凸显自己个性的基本需求, 而时尚恰好可以满足现代人的这种强烈需求, 时尚舞台上展现给我们的是社会阶层、群体以及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整合。[3]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提出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 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 即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他通过对马克思“二重价值”观点的补充, 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 引入了商品的“符号价值”。相对于“原始”的“二重价值”, “符号价值”主要带有奢侈的意味;“二重价值”是商品的“实”, “符号价值”是商品的“名”;普通消费者受制于购买力, 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实”;上层消费者具有强大的购买力, 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名”。所以, 在消费社会里, “符号消费”不仅可以区分阶层, 而且也可以认同阶层, 这就说明它具有“示异”和“求同”的功能。[4]

(二) 符号消费理论对城市特长教育火热的解释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大城市经济较好的家庭, 人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满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 更多追求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 他们通过住洋楼别墅、开名车、穿名牌服饰等, 借助“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精神符号的消费也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 例如给自己的孩子上名校、找名师、参加各样的特长班。从“符号消费”理论来看, 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 能否进入这种消费, 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的消费, 与阶层的收入呈正相关。在农村, 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 人们只能选择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没有多余的经济条件来选择“符号价值”, 他们对教育的追求还停留在接受国家给予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上。而在城市, 一些好的家庭对教育的消费不只是停留在“使用价值”层面, 他们更多的是看重教育消费的“符号价值”。父母给孩子接受特长教育, 不仅享受着特长教育的“使用价值”, 而且也享受着“符号价值”, 正是所谓的“实”“名”双收。

1. 特长教育的“使用价值”

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家长来说, 给孩子接受特长教育的最大考虑可能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确实, 在接受特长教育似乎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 父母人人自危, 生怕自己的孩子没有接受一些特长教育, 就会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日后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现今, 国家鼓励孩子全面发展, 似乎也为特长教育的火热添砖加瓦。很多名校的招生政策都有这么一条:有某种特长加多少分, 所以父母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的最现实的一点考虑就是为孩子进入名校奠定基础。还有的父母给孩子接受特长教育是让孩子学一技之长, 给孩子以后的发展多买一份保险。

2. 特长教育的“符号价值”

所谓“符号价值”就是象征性的好处。很多城市父母除了把自己穿名牌、住洋楼、开名车等作为自己“符号的象征”外, 还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资产”, 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和攀比。他们经常以孩子有多少特长、在什么名机构接受哪个名师的特长教育为荣。出于攀比的心理, 很多父母不顾自己孩子的实际条件, 盲目地跟风, 跟着别人选择特长班, 似乎自己的孩子没有接受特长培训就不如别人, 不仅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 连父母脸上都无光。从家长的角度而言, 特长教育正聚集了“符号消费”的“示同”、“示异”功能。所谓“示同”, 就是借助消费来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相同、一致和统一。所谓“示异”, 就是借“消费”来显示与其他阶层的不同、差别和距离。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往往成为和别人进行“区别”和“示同”的一个途径。很多城市父母常常跟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进行攀比, 看他们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特长班, 也给自己的孩子找什么样的特长班, 甚至是更好的特长班, 为的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同时也和比自己差的阶层保持距离。

二、基于冲突理论的分析

(一) 冲突理论

韦伯的冲突理论把重点转向了“地位群体”的竞争, 以及各种亚群体如何为荣誉、声望和文化资本而竞争的分析。在科林斯看来, 教育是地位群体彼此之间为了荣誉、声望的竞争和教育文凭之间分配的主要领域。教育系统的膨胀, 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反映了地位群体的竞争。这种竞争与现实的社会需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教育体制鼓励人们将文凭作为荣誉与声望的“标准”。由于这一点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中已经是成功的, 因而教育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凭和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获得更高收入和权利的工作的必要条件, 而反过来又表明了地位群体的身份。因此, 其结果是人们对文凭的追求也变得更强烈。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得到更多的文凭, 膨胀也就不可避免。而文凭对于地位群体的身份和工作机会的价值也越来越低。更具讽刺意味的是, 因为某个层次文凭价值的贬值, 人们也就追求更多的文凭。由此也就进一步加剧膨胀的循环和对文化资本的竞争。[5]

(二) 冲突理论对城市特长教育火热的解释

现在国家普及义务教育以及高校的扩招, 使得很多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 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由于扩招, 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然而很多研究都表明, 对于那些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或者家庭占有丰富资源的毕业生来说, 就业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正如科林斯的观点所说, 文凭膨胀也就意味着文凭的贬值, 人们就会争取更多的文凭。优势群体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 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享有一切优质资源。既然一般的孩子也能接受正规教育, 这样优势群体似乎就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地位, 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突出自己的优势, 为自己的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特长教育。这样, 在农村孩子等处于劣势地位的孩子面前, 他们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那么在找工作时就比一般孩子更有利。

三、避免特长教育走入误区

从以上视角的分析中知道, 特长教育能给城市一些父母带来这样的优势:可以彰显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可以使他们的后代处在优势地位。然而, 父母必须考虑到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 不要逼迫他们, 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特长班时应警惕, 以防走入以下误区:

1.过多看重特长教育的“符号价值”

有的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特长班时, 更多看重的是它的“符号价值”。进特长班学习, 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不是心甘情愿的。家长在给孩子选特长班时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喜好和实际情况, 而完全是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他们在给自己的孩子选择特长班时大多出于跟风, 或者面子问题。只要看到和自己条件相当的或者比自己条件好的孩子在上某种特长班, 马上想到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于人, 于是马上也跟着去上某种特长班。这部分家长给孩子选择特长班时往往看中一些“名”的东西, 在很多时候他们选择的特长班根本就不适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如此, 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表面上父母的“面子”似乎挽回了, 但从长远来看, 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而且父母的“面子”也总有“丢”的一天。

2.过多看重特长教育的“使用价值”

有的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特长班时, 更多地强调了它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孩子多学些东西, 多有些特长对以后的发展总是好的, 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 今天让孩子学钢琴, 明天让孩子学美术, 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孩子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 还要忙于写字、弹琴或绘画, 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 结果孩子不仅学不好特长, 还可能学不好学校里该学的知识。有一部分家长还有更功利的目的,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某一特长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甚至能在这一行业有所发展, 也就是所谓的靠特长“吃饭”。他们在给孩子选择特长的开始也考虑了自己孩子的爱好及天赋, 但是在接受特长教育的过程中, 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或者太急功近利, 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 这根本就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更不用说父母的期望是否能达成了。

为了在特长教育中的“实”“名”双收, 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才能避免走入以上误区:

1.特长教育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兴趣, 不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在婴幼儿时期, 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 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特长班时, 一定要和孩子表现出的兴趣相符合, 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理, 那么就会事与愿违, 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反倒会使孩子出现厌学心理, 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孩子不同于大人, 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 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孩子才能用心去学习, 只有孩子学好了, 才能真正做到“名”“实”双收。

2.特长教育并不等于要培养出全才

很多家长贪多求全, 样样都要求学, 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也学不好。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也会有负于家长的期望。也就是说特长教育既不能带来“使用价值”, 又不能带来“符号价值”。

3.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方法要恰当

任何教育都要讲究方法, 特长教育也是如此。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是特长教育能够发生作用的关键所在。当孩子对所学的东西厌倦时, 家长一定不要盲目地强迫孩子, 而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诱导。家长还要认识到,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 对孩子进行特长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理解到生活的美妙之处, 千万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 使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对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 松紧有度, 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 如此, 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http://home.ycycedu.com/Html/meredu/EB/OL.2006-6/30/183308503.html.对特长教育热的冷思考.

[2][3]张建会, 钟秉枢.高尔夫运动的符号消费[J].体育学刊, 2009 (9) .

[4]吴媛媛.天价幼儿园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基于符号消费理论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3) .

孩子特长教育请别走进误区 篇5

孩子特长教育请别走进误区

孩子特长教育请别走进误区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国教育在线)

对艺术特长生德育教育的探索 篇6

一、立足常规管理,努力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特长班的日常管理和其他班级一样,仍要求班主任从具体的事务做起,但是,特长生的自我意识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利用得好可以促进班级管理,否则就会成为班级管理的障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引导特长生“自我教育”,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的过程注重多谋划、多关心。1.多谋划。一个班级的核心是班委会。当把一项具体任务交给班委会,要帮助他们谋划,这种谋划是朋友式的、平等的,它的前提必须是充分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平等参与谋划的做法是成功的,不仅每次活动都出色地完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力量。2.多关心。特长班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受到的挫折很少,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首先,思想上要关心,及时发现错误思想苗头,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其次,学习上要关心,不但要关心智力因素,更要关心非智力因素。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上的关心、感情上的关心,老师的关心无所谓“好生”、“差生”之分。这样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心理,以达到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与时俱进,实行民主化管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德育教育是师生互动的双向作用过程,要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学生在管理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在班级管理上,我建立了以班长为首的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实行以班委会为核心的学生民主自治。学生民主自治的主要内容有:1.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2.通过开展有计划的以班团活动课为主阵地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丰富、新颖多样的教育活动,把思想教育、优化学习方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统一起来;3.形成师生沟通交流的多种渠道,使教师能了解学生个性,把重视个性、发展个性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

三、注重德育内化,构建德育转化的纵深策略

特长班里面往往有一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后进生),这是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难点。对这部分学生的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

对后进生要营造温暖集体,满足归属心理需求。任何一个后进生都有一种归属的心理需求,都渴望受人尊重、被人理解、被人关心,如果我们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转化就水到渠成。

四、追求艺术性,致力德育的生活化

首先,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其实质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集体的能量辐射每一个个体,形成“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其次,以智育为切入点,突出德育核心。我鼓励学生用真情写下《班级日记》,让《班级日记》成为师生思想互动的切入点,成为班级舆论的阵地。

第三,关注学生个体,注重德育教育的个性化。特长班里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同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注重个性化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对班级管理提意见、讲看法。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中特长班日常管理工作的探索,我深知特长班的管理与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科学合理的特色管理和教

学相结合,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带动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特长班教育才能真正地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亮点。

特长班教育 篇7

一、课上, 恰当地穿插数学史事、理性的小品文, 精美的散文, 以调节紧张的气氛, 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

要想学好一门课, 首先就得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总体认识, 让他们了解进而喜欢它。譬如在讲授“平面解析几何”时, 第一节课我就采用讲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解析几何的产生、发展过程, 带领他们一同认识了解析几何的创始人-迪卡尔, 并举了大量实例, 让学生看到解析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由于这节课内容比较少, 我就针对部分学生对数学有种抵触心理的现况, 给他们读了一篇演讲稿《数学的光彩》。在演讲中以数学的三大特点为主线, 展现数学的光彩, 引导同学们作了一次愉快的数学旅行。一堂课下来, 同学们认清了数学, 有了航向, 学习劲头倍增。

高中教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太难了!结合这个事实, 我就挑选了沉闷难耐的一堂课, 其间穿插读了一篇《“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其文语言幽默诙谐, 因此, 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之间领悟到积极发言的种种好处, 以及“沉默啊, 沉默”的种种弊端。自此以后, 同学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二、抓住班会课时间, 借助于演讲的威力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自信是人生的一盏明灯, 它照耀我们成材, 照耀我们走向成熟的人生。而有些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 面对自己可怜的分数, 常常觉得低人一等, 内心渐渐地失去了自信, 自卑心越来越强。因此在一节班会课上, 我给学生们做了次演讲《你, 与众不同》。告诉同学们:“不要总是用别人的眼睛看待尚不起眼的自己, 用你的明亮的、发展的目光远望未来, 为你的明天大胆预言, 用最终的成功惊醒旁人的忽略。”如此, 帮助学生发现自我, 树立信心, 争取进步。有一次大考班级成绩不甚理想, 因此我就利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 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并以《假如我又回到了童年》一文作为结束。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让学生明白:做事要有毅力、要有勇气、要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要具有事事乐观的良好心境。通过学生的日记以及他们日后的行动反馈出来的信息足以表明:采用朗诵、演讲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将枯燥的说教融于优美的散文、振奋人心的演讲、发人深省的小品文之中,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 也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

三、对个别较特殊的学生, 通过书信形式向其介绍一、两篇文章, 鼓励他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我班有个学生自以为是, 傲气十足, 对他人要求十分苛刻, 可对自己的错误却视而不见。为了不损伤其自尊心, 我就通过书信的形式, 向他介绍了一篇小品文《打球哲学》, 让他自己意识到:“我们和家人、朋友、同事互相影响, 就像在人生舞台上打球一样。好球能增进基于爱情、尊敬和谅解的关系;打了坏球, 就会败坏我们的关系, 那就需要和解。我们一定要想到不时会打坏球, 不要苟责自己, 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打出好球。当然, 我们也要让别人打六个坏球。下次, 如果有人向我们打一个坏球, 我们应该有容人的雅量, 认为那是他的‘六个坏球’中的一个。”同时,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一般说来, 如果经常重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但若利用一个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 则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譬如, 我在找学生谈话, 希望他能跳出个人的小圈子, 多参加集体活动, 多关注集体形象时, 就引用了一个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经考问他的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想了很长的时间, 回答不出, 佛祖微笑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中去。”学生很明白:一滴水是渺小的, 微不足道的, 只有让它汇入到浩瀚的湖海里, 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再向学生指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就是水滴和大海的关系。如此来处理学生的缺点、错误, 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又能让其从故事中得到启迪, 从愉快中悟出道理, 因此有较强的感染力, 学生很乐于接受。

四、对于突发事件、特殊场合, 适时地采用诗歌、散文, 抒怀表意, 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次, 我班在篮球赛中败北了, 当天晚上学生情绪十分低落, 甚至有些女生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对此, 我什么也没说, 走上讲台, 在黑板上写下了首小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写完, 我又说:“有的同学在日记中说我是‘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 那么是什么使我能够始终微笑呢?看了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你们大概就会明白其中的一、二。”此时, 我清楚地看到、很高兴地看见, 许多同学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在元旦联欢晚会上, 我又借此机会, 抒发了一下自己对学生的美好祝愿:“祝福你们有山一般高的志向/祝福你们有星星一般迷人的向往/祝福你们的憧憬彩霞般迷人/祝福你们的生活美酒一般芳香/祝福你们的意志岩石般坚强/祝福你们的追求嫩竹般枝节向上/祝福你们有春光一样美好的明天/祝福你们有蓝天一般的远大理想。”

特长班教育 篇8

关键词:音乐课教学,心理素质,学生行为

和谐教育的要求, 归根结底, 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那么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是什么呢?我认为, 这一动力就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从来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的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 更不用说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都具有爱美、崇尚美、追求美的基本意识。由此可见, 美育教育当然是和谐教育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而音乐教学则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成长, 不能不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在这里所阐述的, 就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感受到的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对学生行为培养的影响, 当然也就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音乐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每一位音乐课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 音乐课堂的组织教学比起其它科目的组织教学省时、省心、省力得多。不论是高年级的学生, 还是低年级的学生;不论是平日表现好的学生, 还是表现差的学生;不论是智力强的学生, 还是智力弱的学生, 一旦上音乐课, 便都会情绪高涨, 精力集中, 无须你怎样强调, 怎样要求, 都那么全神贯注。没有打瞌睡的, 也没有做其它作业的, 即使偶尔出现个做小动作, 比如说话, 指戳别人, 也无需你费心劳神地去管理, 因为这些现象瞬间即逝, 他们很快就归于平静, 专心致志地学歌了———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一些智力较差的学生, 让他背一篇百字的短文, 一节课、两节课甚至更长的时间, 费了很大的劲也背不下来。而一首百余字的歌曲, 只需一节课的实践, 就能轻轻松松地唱下来, 即使是智障生也不例外;同样, 背诵下来的一篇百余字的短文, 如果不复习, 十几个小时就会遗忘;一首百余字的诗歌背诵下来, 如果不常吟, 用不了十天八天也就忘了。而学会了一首百余字的歌曲, 遗忘周期可能就是诗歌的十倍、二十倍, 是文章的百倍之外———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音乐是美的, 说明了学生对美的追求是迫切的, 它是不分男女老幼, 不分智力强弱的。这也说明音乐课教学比其它科目的教学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是它的美才使它有了这样特殊的魅力。我们可以看一看现代教育的结果:我国几十年的现代教育, 真正培养出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有多少?可能是凤毛麟角, 微乎其微, 而名声高扬的音乐家, 特别是歌唱家却是铺天盖地, 多如繁星了。因此, 人们一说起明星, 就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唱歌的、演剧的, 其它领域的名人在人们的脑海里似乎就少之又少了。

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换个说法, 就是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而好的思想品质则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和核心, 少年儿童在各个方面正处在发育阶段, 心理素质的形成同其它各方面的发育同样具有可塑造性强、相对不够稳定的特点, 后天教育十分重要。既然音乐是学生普遍喜爱, 并乐于接受的美, 那么, 音乐课教学就是美的思想、美的概念、美的意识的良好载体,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音乐课教学就能比较轻松地完成, 因为音乐美的特殊魅力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在对美的享受中自觉接受了另一种美的教育。现行音乐教材中的大量歌曲, 取材广泛、内容健康、形式活泼, 有的歌颂党, 歌颂祖国, 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有的是赞美家乡, 赞美新生活, 赞美新风尚……通过这些歌曲的学唱, 学生无疑更加爱党、爱国、爱科学、爱家乡、爱生活, 崇尚进步、崇尚美好的教育。因此, 可以说, 美的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而且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会一首好歌, 就等于上好了一堂思想教育课。甚至可以说, 音乐课教育比空口说教、死记硬背更容易接受, 更有力量, 更能发挥教育人的作用。一曲《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整整规范了我们两三代人的言行, 并使我们洞悉了毛泽东领导的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彻底胜利的真谛;而《小学生守则》制定了若干年了, 年年学、期期学, 有几个学生能真正背下来, 并以此为尺度, 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呢?

音乐课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 我们的音乐课教学不要为了单纯的任务, 为教歌而教歌, 而要在把握音乐美的同时, 充分显示出歌曲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既受到美的熏陶, 又接受美的教育, 从而最大限度刺激学生的思想感受,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音乐课教学对学生行为培养的影响

行为是心理的表象。行为受心理素质、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支配。因而, 音乐课教学既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的优化、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 那么音乐课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培养亦有深刻影响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了。有多少革命先烈高唱《国际歌》大踏步走上刑场, 面对敌人的屠刀和枪口大义凛然, 慷慨就义, 面对死亡他们能够从容不迫, 视死如归, 除了他们本身具有的坚强的革命意志之外, 不能不说《国际歌》也给他们以一定的精神力量。“歌声飘过六十年”, 那一曲曲耳熟能详的旋律使一代又一代人踏着时代的节拍, 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去。试想, 倘若某一先烈是背诵着一篇马列文章走上刑场或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 其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事例。好的音乐作品, 好的歌曲可以使人直接吸取其中的营养, 并表现于人的行为活动中。其实, 音乐课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培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是复杂而又多方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在教学实践中, 我最突出的感受是:音乐课教学可以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因为音乐课教学既是教学美, 又是创造美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懂得: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是把歌唱好, 而一个集体要唱好歌则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 如整齐和谐为美, 字正腔圆为美, 始终如一为美, 集体美是每一个个体美的组合。一个大集体唱一首歌唱得很好, 能创造出一个美的氛围。但其中只要一个唱走了调, 或是唱错了词, 那么, 这个美的氛围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会使每一个用心打造这个美的人感到惋惜, 甚至愤慨。当然谁也不会愿意充当这个美的“破坏者”的角色。所以说音乐课教学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潜移默化的。这种集体观念能不断地辐射于其它各个方面, 学习、劳动、卫生、团结、纪律等各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因为每一个方面的“美”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每一个方面的美都是每一个个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多年来的教学生涯, 使我深深体会到音乐课教学使我所担任的班级从来就是班风正、学风浓, 学生听指挥、守纪律, 学习、劳动、卫生、团结等各方面都在优秀之列。即使那些出了名的调皮鬼到了我的班里, 用不了很长时间, 就会变得“遵纪守法”、“一身正气”了。

总之, 音乐课教学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充分重视音乐课教学, 努力发挥音乐课教学的优势, 为深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注活力。

参考文献

[1]葛礼.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新编.

[2]金越群.论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浙江教学科学.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36.

特长班教育 篇9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应试教育下, 学校、教师, 乃至整个社会环境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导致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难以提升自信心, 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成为了“过街老鼠般”的后进生。不少后进生为了获得升入高校的机会, 开始走上了专业的体育训练的道路上, 并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 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绩。还有部分后进生, 本身就对体育项目感兴趣, 本身就擅长某一类体育项目。在素质教育下, 教师该如何转化这些体育特长的后进生呢?首先, 教师应该对班级内的体育特长后进生进行全面的分析与了解, 了解他们的真实状态和真实需求, 了解他们不喜欢学习, 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的真正原因, 同时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关心和爱护他们, 帮助他们分析出不爱学习的原因, 根据不同的原因,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秉承一视同仁的原则, 从生活上关心后进生, 从学习上关心后进生, 给与后进生更多的表现机会,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自身的实际经验或者相关阅历, 或者以某个知名运动员的成长经历来告诫自己的学生, 不仅应该练好体育项目, 同时还应该学好文化课,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二、树立学习信心, 鼓励学生自身积极上进

相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了解, 即使都是体育特长生, 有的同学本身就特别上进, 训练积极;而有的学生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训练不够用心, 需要教师千叮咛万嘱咐,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不管任何事情要想做好, 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 所以不管是搞体育还是学习, 首先需要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凡是最怕“认真”二字, 只要他们鼓起劲努力, 学习一定可以跟得上。针对很多体育特长生课堂学习时间较少, 体育训练时间较长, 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教育进行调整, 降低他们学习的难度, 帮助他们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强化与总结, 研究他们点滴积累的进步艺术。

(一) 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体育特长生大都比较团结一心, 他们一组人里面总有一两个学习比较好, 让他们通过身边的人, 树立榜样, 只要今天进步一点点, 明天我就赶上他。由于他们成绩相对弱一些, 可提升空间非常大, 给他们树立一些身边的小伙伴当榜样, 一点一点不停追赶, 时间久了进步就会非常大。看到别的小伙伴都进步, 剩下的人也就开始努力, 只要老师善于引导, 给他们前进的路上树立几个小标杆, 到达终点必然加速。榜样的力量对于后进生有着重要作用, 当他们看到和自己能力水平相近、年龄相当的同学在经过努力以后获得成功, 对其自我肯定感的提高有着重大影响, 会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后进生的信心, 愿意相信自身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

(二) 建立起学生的感恩心

很多学校一开始并没有体育生, 大家都是在一个环境里, 共同的通过学习来一步一步完成学业, 但是到了高中以后, 有的同学发觉自己学习越来越吃力, 可是又不想放弃大学梦, 于是他们在父母或者自己深思熟虑之后打算通过体育学习来改变命运, 可见他们本身都是积极勇敢的。老师可以利用他们对父母无私付出的感恩之心, 激励他们积极上进。让他们换位思考, 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育子女的诸多不易, 感恩父母, 回报社会, 进而积极上进。

(三)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到了高中之后, 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思想和意识, 很多道理讲通之后, 他们自己就会默默努力, 不需要老师每天耳提面命, 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自制力, 每天唠叨的结果就是会让学生厌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帮助他们建立起以“好好学习”为荣的思想意识之后, 及时鼓励他们,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情况耐心了解之后, 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自身没有目标, 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有的学生孝顺父母, 就可以利用他们的感恩心加以督促;有的学生不善言谈, 可以跟他们敞开心扉认真交流之后, 打开他们的心门, 尊重他们的心声。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每次都给学生一点鼓励, 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每个人都是一步一步慢慢长大的, 教师教育特长生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和尊重, 不要因为他们某一方面太优秀而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教育, 防止孩子以后受到短板效应的影响。

三、丰富教学手段, 不断提升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很多体育特长的后进生而言, 他们在学习上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他们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 除自身的原因外, 还在于长时间体育训练的他们, 对于较为晦涩难懂的课业, 兴趣不高, 接入点较难。因此在素质教育下, 教师为了充分提升体育特长后进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师应该注重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不断创设教学环境,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教学, 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针对体育特长后进生, 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等, 通过将课程与体育项目的有机结合来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解语文课程时, 可以将语文课程中的学习重点, 植入到某些体育运动画面或者影像视频中, 体育特长后进生对于这些熟悉的画面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从而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从而使得他们按照教师的引导来进行科学的学习。

(二) 采用小组学习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成若干的小组。在选拔小组长时, 可以适当的让体育特长后进生牵头, 以此来激发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很多体育特长后进生而言, 他们在团队训练中, 责任意识较为浓烈, 使命感较强, 选拔他们为小组长或组内重要成员, 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的信任, 从而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如部分教师将体育特长后进生选拔为学习干部,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 重视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古语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 还能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而体育生在这方面恰恰相反不愿学习也不会学习, 完全处于盲目的学习状态中。当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 体育开始对学习发生兴趣,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进行重点知识的总结和归纳, 教给他们一些记忆的窍门, 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并融汇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四) 成功是促进体育生转化的催化剂

由于体育生在学习方面不及优生, 很难体会到优生在成功时的喜悦心情。这就要有意识的创造机会, 让体育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如在课堂上提问, 体育生能回答的, 应尽量把机会给予他们。若答不上, 应尽量耐心启发。又如作业中若有意外的解题思路, 虽不成熟甚或是错误的, 也应及时做出赞赏, 并鼓励他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 获得成功。从而体会到获得成功产生的喜悦心情。长期如此, 体育生会逐步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成绩。

四、多肯定后进生, 善于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于很多体育特长后进生而言, 他们因为有着自己特有的擅长项目, 自尊心比较强。在素质教育下, 为了充分地调动体育特长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多给与后进生更多的肯定, 善于激发和鼓励他们。他们之所以在体育项目中表现突出, 主要在于教练员善于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 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基础上, 维护他们的自信。在素质教育下, 教师要更好地转化体育特长后进生, 应该给予后进生更多的肯定,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在公开场合鼓励后进生。如点名表扬某同学在市内篮球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教师还应该因势利导, 以鼓励的口吻来评价他们。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庆祝某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刚毅顽强, 为我们班级取得的荣誉, 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能发扬刻苦的精神……”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既能够鼓励后进生, 同时还能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此外, 教师还应该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善于肯定后进生, 多鼓励他们, 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养成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的良好习惯。习惯是需要靠长久的努力才可以养成的生活方式, 体育特长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毅力去完成更繁重的任务。培养后进生的自我肯定感, 首先可以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制订一些计划, 并请班级学生干部帮忙进行鼓励和督促以保证他们顺心按时完成。经过长期的培养, 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自觉地做到这些需要长期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 而这种状态一旦自觉形成, 便不需要外界的督促。也就是当某种活动成为一种近乎潜意识的行为时, 也就自然养成了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于他们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培养起全班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 对他们走入社会也帮助巨大。

五、总结

在素质教育下, 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手段来转化体育特长后进生, 关心爱护后进生, 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尊重和提升后进生的自信心, 丰富教学手段, 不断提升后进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打开师生沟通的心门。然后, 通过榜样力量、建立同理心、增强自信心等方式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积极上进。第三, 通过多媒体技术、小组学习、知识归纳总结、表扬鼓励等方式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 再利用他们身上体育方面的闪光点, 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劝勉, 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发动全班同学互帮互助, 帮助体育特长生像优等生迈进。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激励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运动、努力求进步与追求自我的突破, 同样, 在学习方面体育特长生在老师与同学的爱与鼓励之下, 坚持不懈一定也能够更好更优。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拓展下, 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逐步贯彻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整体平衡和健全, 素质教育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 素质教育也不再一味地追随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下, 体育特长的后进生虽然难以在学习上有较大的进步, 但在不断凸显他们的重要性的前提下,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对于促进体育特长后进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特长,后进生

参考文献

[1]刘俊华.浅谈如何转化体育后进生[J].体育时空, 2013.

[2]商涛.浅谈如何转化体育差生[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 (02) .

特长班教育 篇10

关键词:科技教育,困境,对策

1 一次特长调查引发的思考

2009年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七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武昌区绿色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获得“武昌区第五届科技创新大赛团体总分中学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级科技赛事奖项400多项,应该说校园科技活动特色十分明显。

2009年12月,为了解学生的特长以制定校园科技活动方案,我对全校七、八年级1246学生参加的各类培训及个人特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结果显示:参加语、数、外培训的学生占总数的68.37%,而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极大提高的特长培训仅占10.43%。进一步的调查得知,特长培训最多的为钢琴、小提琴等音乐类。其次为绘画类,还有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类,而参加科技类校外培训的学生几乎没有,有则为本校科技兴趣小组的成员参加的校内课余训练。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

从学生的兴趣选择看,我们不能不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应试教育的学业培训与学生终生发展的特长培训差别这么大?为什么选择文体类的培训与科技培训也有差别?这反映了社会、学生的一种畸形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说明科技教育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难以凝聚青少年的心。

痛感此景,笔者欲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科技教育中存在的困境进行罗列并提出一些对策。

2 存在的困境与对策

困境1、“科技课”与“劳技课”

科技课取代了以前的劳技课,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多的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变化,但部分科技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那么,“科技课”与“劳技课”的区别是什么?“两课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劳技课侧重技术,科技课侧重科技原理的探索、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用科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动手。两课都是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不同于课外活动,有着完整的课程计划。”武汉市教科院专家徐宜汉形象地说,“劳技课是学生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而科技课上,学生可以运用科学原理‘改装葫芦’。”

对策:将科技课纳入课程体系,不再等同于以往的劳技课、兴趣活动,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的教师应:

(1)加强学习,明确科技教育的内容范围和目标定位。科技教育的内容范围可涉及科技领域里的一切活动,目标应定位在向学生渗透科学意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发展相应的能力等方面,而不是放在知识技能和原理的传授上。

(2)改变观念,促进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科技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不能完成于成功的活动结果,而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科学真相、发现科学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3)加强研讨,提高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继而提高团队的科技素质。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素质是开展好科技教育的保证。学校要抓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备课组要勤教研,全面提升整体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教师个人要促学习,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

困境2、“副课中的副课”

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专职教师较少,兼职老师居多,科技课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科技课老师的待遇、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技课成为“副课中的副课”,很多老师不愿意上科技课,即使上课也难有激情。

对策:科技教师心态要平和,在思想上要认识到科技课程是国家的规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地位一样,也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尽管目前社会及学校存在偏见,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科技教师如果意识到通过科技课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能用科学思想武装自己,树立了科学精神,掌握了科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内心也就欣慰了。

困境3、师资不足,一将难求

中学开展科技教育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校曾想开设科技创新与科技发明课程,但一直缺乏相关的优秀教师,难以满足动手能力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要求,此事被搁置下来,校长一直引为遗憾。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各地都存在教师资源缺乏的状况,“以北京市为例,1996年,全市直接从事科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仅有200多人,而且其中50%的人已接近退休年龄。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师资不足直接导致课外科技活动被长期冷落,各地曾活跃一时的各种科技活动,如气象观测站、小天文台、航模组、地震观测台、温室栽培、生物实验基地等多已销声匿迹了。”

对策: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许多课程改革的流产都是缘于课程实施中教师素质的低下。教师是“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明天”的职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的同时,要建立合适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开办培训班、进修、各级研讨会等,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积极推广有借鉴价值的案例,以尽快培养能胜任科技教育的教师队伍。

困境4、小制作、大成本

与其他学科不同,科技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制作相关的模型或完成某种任务,所以,科技活动必须倚重各种各样的模型器具。但目前有些模型的器具价格偏高,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学校也不堪重负,经常出现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只能少数让学生动手,多数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科技器材成本不一,小到几元,大至几十,一些需要运用电脑软件的器具则需两三百元。由于投入成本过大,导致一些资金紧张的学校、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望而却步。

对策:(1)科技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材料改进或替换,寻找生活中的常用物代替价格较高的成品;(2)学校添置一些能循环使用的工具、器材,学生仅承担一些损耗品的费用,减轻学生负担;(3)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应尽量选择利用现有材料可完成的项目。

困境5、学钢琴?搞航模?

在国外,动手创新能力很受重视,目前,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缺乏科技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以及学校教育中的"应试"倾向,滋生和加剧了广大家长对科技教育的淡漠和抵制。有不少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科技活动,限制孩子阅读科普书籍,不关心孩子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部分家长认为科技教育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好处,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多见。家长更乐意送孩子学数学、外语、钢琴,或在竞赛中获奖,或考个艺术等级证书。这些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小升初”中是一个砝码,而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虽说是一个能力证明,但“小升初”、中考、高考对此都没有优录。

对策:(1)加大舆论正面引导,建立社会科技教育的氛围。家长多鼓励,媒体也要发动舆论支持。(2)学生搞发明,不仅要靠兴趣,还需要知识、智慧,需要吃苦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少一点功利心,不要把目光只盯在中高考上。(3)建议在高校招生改革中,多给科技能力突出的孩子一些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对科技教育给予更多的重视。

困境6、应试指挥棒、科技替补席

中学科技教师普遍感到升学指挥棒的作用太大,与考试成绩无关的活动难以真正开展。教室被挤占,由于招生人数增加,为避免出现“大班额”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把各类功能教室利用起来,改造为课室;课时无法落实,特别是临近考试,学校正常的科技活动已暂停,让位给语数外等主科,科技活动室也改成教室。从这点看来,科技教育只是一个尴尬的“替补选手”。

对策:(1)考试改革制度。虽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高中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学分制”、“通用技术课和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开设都可以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期待高中课改这一新的“指挥棒”,能给科技教育带来新的契机。(2)学校要认识到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动手发明创造,这对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攻关意识、创新意识、动手意识等都有好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开展这些活动的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要强于其他学校。

3 结束语

教育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科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基于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责任,我们教师以及全社会都应携起手来,共同解决科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推进科技教育质量,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邓建国.西部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6(7).

[2]黄敏.刍议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少创委.课程教学,2008-12-24.

[3]周健明.中小学科技教育落后的原因和对策[J].河南教育,1999(5).

特长班教育 篇11

音乐、美术等特长生因艺术专业的要求,他们对美的感悟能力要比普通学生更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对艺术特长生的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

由于特长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较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优势,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语言的感悟有两个层面:直觉和分析。直觉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具有迅速、不假思索的特点,良好的语言直觉(即语感)是语言能力强的表现。而诵读正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手段。

一、领略音韵美

透过诵读,学生可以领略音韵美。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叙事抒情等不同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在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如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的读法并不限于一种模式,有五种读法,“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钟鸣/鼎食/之家”“抚∕凌云∕而自惜”“响鸣/彭蠡之滨”;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龙光/射/牛斗之墟”“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阎公/之雅望”。全文在追求字面对偶之外,音韵也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和仄节相对。如此讲求音律,而又不“因形害意”,使得文章抑扬顿挫,回环往复,高歌低唱,急管繁弦,前呼后应,形成了音节铿锵、气韵流畅的特色,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诵读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是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单纯,生活单调。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读促悟,通过美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赏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的,而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我们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倾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感情的委婉曲折,起伏跌宕,领悟语言的表现力、生命力。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作者常常用委婉、含蓄、深沉的语言,表达深层的意境。对语言的审美感悟,是发掘散文含蓄、深邃、优美意境的不可忽略的方法。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其中,作者大量运用叠音词,绘景状物,使景物栩栩如生,带有绘画艺术的强烈直观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叠字的运用可以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刻品味它是如何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的。“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这些叠字的运用,巧妙而诗意地表现出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的特点。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感悟着作者的感悟,自然就能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与共鸣,做到“以美读美,以情品文”。

高中特长班数学教学探讨 篇12

一、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那如何培养特长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1. 要努力地让学生感到“我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从课题的引入到问题的解决,我都尽可能地发掘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例如当讲到证明不等式“a>b>0, m>0时,有b/a< (b+m) / (a+m) ”时,我就谈“糖水的浓度和建筑学中的采光”;在讲到“平均值不等式”时,我就让学生思考“白猫”洗衣粉筒的设计,当前市场上的可口可乐罐的设计中的用料最省问题,以及足球场上的边锋射门的最佳位置问题;在讲到数列时,我就给学生介绍钢琴琴键的音调(频率)按等比数列递增,让他们讨论购房中分期付款问题,商场中热衷的返销促销活动,等等。这种渗透不仅仅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和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也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谈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谈到黄金分割点时,我谈到了女孩子买高跟鞋的高度如何把握能最好地体现优美的身材;“一个物体,体积一定时,以球的表面积最小时”,谈到“秋冬天时,户外的猫睡觉时把身体缩成近似于球形,尽量以最小的表面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等等。

2. 作一些形象的比喻,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插一些数学史料。

适当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较易为人接受。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地刻画了平面(大漠)与直线(孤烟)的垂直关系,直线(长河)和圆(圆)的相离关系。

由于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经典故事也不少。如:我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数列求和”时引用印度国王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时候,讲一下刘徽的割圆术;在讲解“二项式系数”的时候,讲一下杨辉三角形;在讲解“数列求和”的时候,讲一下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等等。

3. 鼓励学生挑毛病。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意创设一种互动的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挑毛病。最常见的是挑同学的毛病。如叙述的概念是否严谨,解答的问题是否正确,解题过程书写是否规范等都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去评论。其次是挑教师的毛病。挑教师在概念的表达上、思路的分析上、答案的准确性,以及板书的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毛病。最后是挑教材及教辅用书上的毛病。这就更难,也更富有挑战性。我们要引导学生研究课本的说法是否严密,例题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解法,某段内容可不可以换一种编写顺序,等等。

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第三册(选修I)《概率》§1.2总体分布的估计例1,课本解答第一步就出现错误,100个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找的都不对。这种低级的错误在课本中出现实在不应该。但既然错了,我要求学生自己重新做一遍,同时让学生懂得专家也会出错,书本也有错误,我们不要盲目相信,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二、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记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记知识的多少,是能否学好数学知识的关键。特长班学生基础知识差、理解力差,如何让他们记住知识点和方法呢?

1. 多用举例法、类比法、比喻法等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数学概念。

举正面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形象,达到较易理解的目的,举反面例子则可以使学生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加深对概念本质的把握。如我在讲解“指数函数概念”的时候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指出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

在学习数列的时候,我们不妨作如下分析: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是有规律的。项与项数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说的通项公式,项与项之间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递推公式,数列整体趋势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极限问题。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差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被称为等差数列;当项与项之间满足倍数相等的关系时,数列就被称为等比数列。这样我们对数列这一章的概念便都了然于胸了。

2. 让学生学会记笔记。

记知识网络、典型例题、基本方法,以及针对自身的错题分析。

3. 编知识网、编提纲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基本方法。

如三角函数化简部分让学生注意方法“看到平方想降幂,有特殊角的求出来”。又如椭圆部分知识点、方法可记:“标准方程有两个,分母大的为长轴;a、b、c中a最大,a2=b2+c2;出现两条焦半径,第一定义别忘记;一条焦半径不用慌,第二定义来帮忙。”

4.对基本知识点、基本公式经常进行随堂小测。

总之,只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注意渐进性、循环性,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培养特长生记忆力,知识的“贫穷”就会改变。

三、作业分层布置,加强反馈检查

1. 把每天的作业都分成“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把基础知识题作为“最低要求”,需要一定技能才能解决的题作为“一般要求”,而需要较高能力才能解答的题就作为“较高要求”。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很要强的,只能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下,基本都能以“较高要求”作为自己的目标。

2. 对作业的处理要“三重”即“重布置、重批阅、重纠正”。

摘要:高中特长班的学生专业课比较强, 但文化课较差。在数学方面的表现是:计算能力极差, 基础知识不能掌握, 学习习惯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如何提高特长班数学成绩:一, 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 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记忆;三, 作业分层布置, 加强反馈检查。

关键词:高中特长班,数学教学,兴趣,记忆,反馈检查

参考文献

[1]三维方案.辽宁大学出版社.

[2]收获季节.光明日报出版社.

上一篇:本质思想下一篇:能量均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