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流程控制

2024-11-12

会计流程控制(共12篇)

会计流程控制 篇1

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在企业内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上,并且使用了事项数据库技术。实时销售收款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目前主流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销售订单处理和收款两个功能模块,用以完成企业销售收款流程的业务处理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通常分为一般控制与应用控制,其中的应用控制又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控制环节: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一、输入控制

对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销售收款流程而言,输入控制是为了确保销售收款业务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具体的控制手段有:信用授权控制、数据校验控制和批控制。IT环境下,公司的信用政策通过系统中设定的决策规则来体现。对于日常赊销交易,主要是决策客户的已有信用额,加上当前交易的应收账款余额是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赊销最高限额。如果超过上限,系统拒绝处理当前交易,并向相关人员的局域网终端发送一份异常报告。

对于数据校验控制,审计人员除直接测试其控制逻辑外,还可通过检查系统生成的错误清单和错误日志来获得一定程度的合理保证,因为这些文件提供了数据录入程序的运行效率、所发现错误的形式和数量、改正错误,以及将错误改正后重新录入系统方式的证据。但是,系统自动产生的错误清单和日志不能显示未发现的错误记录。未列入错误清单和日志文件的错误状况分析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设计相应实质性测试的详细工作程序。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测试数据或ITF (Integrate Test Framework,集成测试框架)来验证决策规则代码段的正确性,具体控制测试程序是:创建几个赊销限额不同的“虚拟”销售收款业务录入系统,观察系统是否确实拒绝了不符合信用政策的交易。

二、处理控制

处理控制是为了保证进入系统的信息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尽早发现错误,中断处理,防止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处理控制主要包括文件更新控制和数据访问限制两个方面。受IT技术现状影响,现行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处理控制过程还含有一些人工控制措施。本文将重点阐述处理控制环节的三个重要控制措施:文件更新控制、访问控制和物理控制。

(一)文件更新控制。

当一批数据从一个处理节点转移到下一个处理节点时,处理控制使用批控制文件对该批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监控。这些控制文件确保系统中的每一步运行都正确完整地处理了整批数据。在每个主要处理节点上,系统都会自动汇总发票总数和金额等关键字段信息,并与储存在控制文件中的对应数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差异,则可能意味着有记录在处理中被丢失,或者同一条记录被重复处理。确认相符后相关文件才能更新。文件更新控制的重点是确保对交易代码和交易处理顺序的有效监控。

1. 交易代码控制。

销售收款流程可处理多种业务类型。例如订单录入程序可以处理销售订单、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业务。程序所执行的实际任务取决于分配给每条交易记录的交易代码。交易代码应首先分门别类,再按类别顺序编号。交易代码中的错误,或者解读代码的程序逻辑错误,都会造成交易处理错误,导致收入和应收账款余额重大误报。

2. 顺序检验控制。

在使用顺序主文件的系统中,按正确的顺序处理一批数据中全部交易记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交易记录未经排序,每条交易所对应的会计科目、客户等信息就会错乱。顺序检验控制程序对批数据中的每条记录与前一条记录的顺序进行比较,以确保每条交易记录都经过了适当排序。在控制有效的情况下,系统自动拒绝处理未经排序的交易记录,要求用户重新排序后二次提交,这种控制可以确保该批数据中的下游记录被正确处理。

3. 控制测试。

文件更新控制的失败会造成交易被系统误受误拒、处理错误(如销售退回被错当成销售处理)、数据过账错误等。文件更新的控制测试为审计人员提供了管理层认定中的存在与发生、完整性和准确性证据。

处理控制测试是输入控制(尤其是批控制测试)在逻辑上的延续。交易代码测试和顺序校验测试可以通过ITF和测试数据两种方法实现。审计人员应该事先建立含有错误交易代码和顺序混乱的各种类型的交易测试数据,然后验证每一项交易数据都经过了正确处理。这些控制测试措施同时也完成了对计算机系统数学计算准确性的验证。

(二)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并检测非法或未经授权的接触公司资产,尤其是电子形式的信息资产。存货和现金资产是销售收款流程中最主要的实物资产。用于限制接触的传统控制措施包括:仓库安全设施及保安;每天将现金存入银行;零用现金存入保险箱等。在IT环境下,储存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信息文件更容易受到未经授权的打开、读取、改写、复制、移动或删除,因此通常通过设置用户口令、数据加密、增加或升级网络防火墙,以及用户模式限制等方式来控制接触这些资产。

访问控制测试可以测试管理层认定中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准确性、计价与分摊、权利及义务、表达与披露。访问控制测试既可以针对整个系统,也可以针对某特定应用程序。对销售收款流程处理的访问控制测试方法通常是分别测试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的访问控制措施。

(三)物理控制。

对销售收款流程的物理控制手段主要有职责分离、监督、独立复核等。

1. 职责分离。

IT环境下的职责分离可以通过对系统软件的用户进行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大量的任务和职责都进行了合并,进而由同一员工完成,因此最重要的职责分离控制点就变为信用审批和流程内其他业务处理职责的分离。其他常见的职责分类控制有编写设计环境下代码的程序员不能接触生产环境中的程序代码;系统操作人员不能参与系统的设计、编程或维护;紧急情况下的程序变更必须设置补偿性控制措施等。

2. 监督。

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小型企业无法实现完全的职责分离,常由1-3人完成全部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操作,此时需要依靠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偿性控制。通过对执行潜在的不相容职责的雇员的密切监督,可以降低系统应用的风险。监督同样可以为这些职责分离完善的大中型企业提供控制。

3. 独立复核。

销售收款流程中,发货部门需要独立验证发货信息与销售订单是否相符。在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中,经过初始化的设置,每次发货前系统能自动完成独立复核,如果发现差异,系统将暂停发货,并输出差异信息,等待用户处理,直到差异消除后才能执行发货功能,同时产生出库货物的包装签和发货文件。由于存在人工处理环节或分期发货可能性,会计部门的系统终端在产生和打印销售发票之前,还要将发货文件和销售订单再次进行独立复核,确保客户收到的发票中有且仅有实际发送的货物。

4. 控制测试。

职责分离不合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独立复核,将导致舞弊和重大财务报表误报。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的控制测试应该揭露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异常情况。在IT环境下,计算机程序同时执行存货控制、应收账款、开具销售发票和登记账簿等工作。此时,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以及组织结构的检查,通常应将控制测试的重点放在执行以上任务的计算机程序的完整性上。着重测试软件中代码段的处理逻辑是否完整,代码段自上次测试成功之后是否发生变更,对应的变更管理的控制测试等。

三、输出控制

输出控制是为了确保经过系统处理的结果信息不被丢失,误操作或蓄意破坏,同时保证系统执行预定的功能。输出控制主要包括总分类账的核对和审计轨迹的保留两方面。输出控制测试与收集的证据与管理层认定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相关。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检查汇总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同它们所支持决策的相关性。审计人员应该通过审计轨迹报告追踪样本交易,包括检查交易清单、错误日志以及重新提交记录的日志。

审计轨迹通常以电子文件形式在线存储。通过ACL类的审计软件可以方便地提取出特定交易的日志文件。另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创建一批样本交易(其中包括一些错误记录),通过ITF在处理、错误检查和输出报告的整个过程中直接跟踪测试。

会计流程控制 篇2

司法会计鉴定及其流程

司法会计是司法人员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应用专门技术方法,通过对案件资金运用规律的分析,从会计资料中收集会计证据,证明与资金相关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在解决案件中的会计问题时,指派或聘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对会计问题进行判断和验证,并作出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诉讼活动。

一、司法会计鉴定范围

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的司法会计鉴定的范围,实践中,一般在下列情况下提出司法会计鉴定:

1.在侦察过程中,侦察人员对有关会计资料无法解释;

2.在计算犯罪数额时,需要会计核算原理和方法;

3.侦察人员对有关会计资料证明案件事实的认识有分歧意见;

4.案情复杂,涉及的会计资料众多;

5.被告人提出有正当理由的申请,要求指定进行司法会计鉴定;

6.被告人的辩护人有正当理由的提出进行司法会计鉴定;

7.其他需要司法会计鉴定的事项。

二、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流程

司法会计鉴定是侦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按诉讼的有关规定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是否合法,将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根据实践中形成的惯例和刑事诉讼法的精神,司法会计鉴定一般要经过鉴定的指定、进行鉴定和作出鉴定结论三个必要的程序。

(一)鉴定的指定

鉴定的指定包括鉴定的指出、选用司法会计鉴定人、发出鉴定通知书和送交鉴定材料等内容。司法人员在决定鉴定并选择好司法鉴定人员后,和聘请的司法鉴定的会计师事务所签定鉴定通知书,并提供相关的资料。

(二)进行鉴定

司法会计鉴定人员接受鉴定任务后,应在指定地点进行鉴定,不得将鉴定资料带出指定地点。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分析、检查送检的会计资料;

2.检查被告所在单位的会计资料。如果需要从中调取有关的凭证,应由侦察人员进行,而不能由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直接调取;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还可参加侦察活动中的勘验检查,并在勘验检查笔录中注明;

3.询问被告人。在询问过程中,应有侦察人员在场,有侦察人员主持进行询问,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不能单独询问被告人;

4.要求进行笔记鉴定。对于提供的会计资料有涂改伪造的痕迹,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为了明确责任,以利进行正确的判断,可要求司法人员对凭证等会计资料进行笔迹鉴定。

5.要求司法人员提供新的资料。在鉴定时,发现鉴定通知书中所列问题仅靠提供的材料不能作出判断时,可要求侦察人员提供有关的其他资料。

(三)作出鉴定结论

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在进行上述活动后,运用专业知识对案件中的会计问题进行推断评判,作出司法鉴定结论,出具司法鉴定报告。根据分析论证结果,结合委托鉴定的内容,作出财务事实性结论。结论只能回答事实问题,不能回答法律问题,结论一般包括:财产使用权转移的事实及金额,财产所有权转移的事实及金额,财产灭失的事实及金额,经营数额和获利数额等。

(四)司法会计鉴定报告的补充和修改

司法会计鉴定书经司法人员审查后,如认为鉴定书的内容不完整或有其他情况,应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对其补充或修改。

1.司法会计鉴定书措辞不确切,或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评论;

2.司法会计鉴定书没有解决鉴定通知书中提出的所有问题;

3.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疏忽,鉴定书中的数据计算有误或笔误;

4.司法人员在侦察中发现被告人有新的犯罪线索,或取得新的证据。

5.被告人要求补充鉴定。

在上述情况下,司法机关应指定进行补充鉴定或修改鉴定书。补充鉴定可由原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进行,也可聘请另外的鉴定人员;修改鉴定书应由原鉴定人员进行,并在修改处签章证明。

(五)重新鉴定

在下列情况下,应重新鉴定:

1.鉴定书中,几个鉴定人员的鉴定结论有矛盾,而司法人员不能判断那种结论正确时,可指定重新鉴定;

2.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作出鉴定书后,司法人员又取得司法会计鉴定新的资料,而这种资料与鉴定人员据以作出鉴定书的资料相矛盾;

3.鉴定书与其他诉讼证据明显矛盾,而不能判明谁正确的;

4.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5.鉴定书的内容严重地违反诉讼程序和规定,弄虚作假的;

6.鉴定书的内容严重超出司法会计鉴定人员权限范围的;

7.被告人或被告辩护人有正当理由提出要求的。

在上述情况下,应另外聘请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不得聘请原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并重新作出鉴定结论。

司 法 鉴 定 业 务 审 计

一、司法鉴定业务和财会证据鉴定的概念

1、司法鉴定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接受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或当事人的委托,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运用专门知识和技能对诉讼、仲裁等活动中所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判定的活动。司法鉴定属于科学实证活动,其鉴定结论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对案件的裁决具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司法鉴定属于司法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财会证据鉴定,又称司法会计鉴定是司法鉴定的一种,是诉讼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为查明案情,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运用专门方法对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并做出结论的一种科学活动。

2、财会证据鉴定的主体,财会证据鉴定的主体是接受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司法鉴定人是指按照《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的规定,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并经注册的司法鉴定人。他必须在被核准具有司法鉴定许可证的事务所执业,并严格按照登记管理机关所核定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执业类别开展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并考试上报相关资料由司法机关批准、且只能在被批准的所里执业,不能跨所)

3、财会证据鉴定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会计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财产物资和其他相关的证据资料的检查,分析判断其记录的资金的性质和数量,即案件资金的存在,分布和运行情况,解决与案件有实质性关系的会计专门性问题。

二、财会证据鉴定的对象和范围

(一)对象

1、涉案的各类财务会计的专门性问题。如国家安全部门管辖的资敌案、公安机关管辖的金融诈骗案、危害税收征管案、侵犯知识产权案、走私案等案件。

2、检察机关管辖的贪污贿赂案、挪用公款案

3、经济纠纷案件中债权债务结算情况的确认等

4、财务收入、支出金额的确定、利润额、亏损额及利润分配额、投资收益的确认等

(二)范围:

1、仅指在案件中已被司法机关提取的财务会计资料,包括账簿、凭证、报表、财产结算和估价资料中所反映的会计处理方法及核算结果的识别;

2、需要通过检验分析财务会计资料、解决财务会计关系的确认问题(如有错误核算帐项是否属于弊端帐项)财务会计错误因果关系、几个财务会计错误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增或递减的关系等。

3、需要通过检验分析财务会计资料,确认财务会计错误对财务过程影响的问题。

4、确认资产损失的情况

三、财会鉴定的一般方法

1、比对鉴别法——是指以正确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作为参照客体,将其与需要检验的鉴定资料中所反映的财务会计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对照鉴别判定鉴定资料中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处理结果是否正确和真实性的一种会计鉴定方法。

2、平衡分析法——是指根据资金数量或数据的量的平衡关系,通过验证平衡,推导并确认某项资金或数据客观情况的一种财会证据鉴定方法。

3、其它如,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测查联查法、控制计算法、会计资料的鉴定方法和实物资产的鉴定方法等

4、如是查验利用电算化犯罪时,要了解犯罪嫌疑人在电算化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通过对音像资料进行鉴定的方法。

四、司法会计鉴定的程序

1、了解案情,接受司法会计鉴定委托

2、获取与签订鉴定业务委托书

(1)司法机关委托

(2)当事人委托

3、制定工作计划

4、认真取证

5、慎重结论

五、司法会计鉴定报告格式

司法会计鉴定报告的格式目前尚无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包括绪言、鉴定过程、鉴定结论三部分

(一)绪言

绪言部分需写明鉴定根据、鉴定事由、鉴定目的和鉴定概况等内容

1、鉴定根据,即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法律依据。通常可表述为“受本院院长委派。。”或“根据某某(司法机关)某年某月某日第某某号委托书,受该(司法机关)委托。。”等

2、鉴定事由,即对何案件进行鉴定。内容包括:案由即主要当事人的姓名、职务或职业、相关机构名称、鉴定对象等。

3、鉴定目的,即通过鉴定需要查明的财务会计事实

4、鉴定概况,即实施鉴定需要查明的财务会计事实。

(二)鉴定过程

鉴定过程的描述一般包括鉴定范围、鉴定材料、鉴定分析意见三方面的内容

1、鉴定范围,即鉴定项目及被鉴定资料的范围

2、鉴定材料,即鉴定所见资料的记载内容。注意:一是无需对鉴定所见全部材料进行罗列,而只需写明与鉴定结论有关的内容;二是对鉴定所见资料的内容应进行概括性的记述,而无须逐一记述鉴定资料的全部内容。

3、鉴定分析意见,即对鉴定所见资料的评价和说明

注意:鉴定分析意见只限于对鉴定材料内容进行直观的评价和说明,不应带有推理的内容;鉴定分析意见只限于对与鉴定结论有关的鉴定材料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说明,不需要对所有鉴定所见资料的内容都进行评价和说明

(三)鉴定结论

司法会计结论是指司法鉴定人对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财务会计问题,根据其对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证据的检验结果,进行科学的鉴别、分析和论证后所作的结论性意见。具有如下特征:

1、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一种结论性意见,而不仅是一种书面文件;

2、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司法会计鉴定人所作的结论性意见,根据我国诉讼法律的规定,只有且必须由鉴定人做出鉴定结论;

3、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司法会计鉴定人针对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财务会计问题所作的结论性意见,既不能回避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问题,其结论范围也不能超出司法机关提请鉴定的范围;

4、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完整的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结果,由司法鉴定人根据检验结果而鉴别判定的案情事实,是全部司法会计检验鉴定活动的结果。

为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结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结论的内容必须与绪言部分的鉴定要求相对应,即鉴定结论只能回答绪言部分要求见鉴定的问题,切忌答非所问

2、结论的内容必须以检验所见事实为依据。对基本证据所不能表达的行为内容、行为过程、行为后果、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性质等,均不得进行表述

3、鉴定结论必须使用规范的财务会计术语,并应与所表述的财务会计业务的类型相称。

4、结论必须完整地表述财务会计事实。

5、结论用语必须确切。只能使用肯定用语或否定用语,不得使用或然用语(不排除虚开发票的可能);结论用语的含义必须是确切的,不得含糊不清。(因虚报支出已造成库存现金减少某某元,而不要表述为:帐面减少现金某某元,因为帐面减少一语没有确切的含义;结论用语之间的搭配要有逻辑性。

会计信息化流程优化 篇3

财务会计流程的定位

根据达文波特关于流程的定义,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顾客;二是跨越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界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业务流程,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财务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利用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活动,对经营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第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理论基础落后。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塔底端—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成为彼此独立的“孤岛”。

第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某项经营业务发生时,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只将反映该经营活动的一小部分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支持实时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而不是实时采集,信息的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和对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而非直接可用。

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重组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诊断。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不是照搬手工流程,而是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力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业绩的巨大进步,但若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危害。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第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第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在优化了的财务会计流程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中,通过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记账凭证,并保存在记账凭证数据文件中;但企业需要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报表生成系统从共享数据库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第三,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人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会计流程控制 篇4

高等学校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是管好用好教育经费的监管举措,是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高等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管理人员,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高校的重大经济活动风险。本文旨在结合高校经济活动内在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信息化赋予高校财务管理的新特点有机融合,瞄准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谋求建立与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协调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高校会计流程再造呈现的新特点

高校会计流程再造是由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构建出适应高校流程管理的流程型会计组织,整合会计预算、核算、监督、评价的全过程化管理。与现行的财务管理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通过网络及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信息交换,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高校会计流程再造体现的特点:

(一)弱化 “科室 ”概念,实行 “会计流程化”管理模式

现行高校会计核算的组织结构是一种职能型组织,呈现为“校领导、财务部门、科室”的多层级的金字塔模式。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会计机构, 接受校领导的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学校的财务会计工作。财务部门按照管理职能,下设预算管理科、专项经费管理科、科研经费管理科、会计核算中心、收费管理科、稽核科等科室。各高校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 按照不同的岗位分工下设预算岗、会计审核岗、会计复核岗、出纳岗、收费岗、稽核岗等。在高校会计流程再造中,借鉴现代企业扁平化管理发展趋势,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弱化“科室”概念,优化财务岗位的设置和业务处理流程,增加管理幅度,原有的金字塔的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会计流程再造打破了“组织决定流程”的管理模式,抓住“面向流程”这个关键词。高校财务部门应能做到集权与分权的均衡, 这种组织结构表现出来的会计往往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单纯财务会计, 而是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手段, 将会计组织的形式转变为流程分部,财务岗位可以设置为数据审核岗位、数据汇总岗位、资金支付岗位等。财务部门作为“中枢环节”,按照“预算为核算服务、核算为师生服务”的服务模式,组建学校财务核算中心,实行统一受理、网上流转和电子监察。这种会计流程再造,有效加快了会计业务处理进程。

(二 )建立专项经费 “项目库 ”管理 ,提高预算平衡资金的作用

高校预算管理作为有效保障高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一个时期内对高校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并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建立以预算作为资金平衡的杠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保运转、促发展、抓重点”总原则,建立“全员、全部、全额、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体系,是高校会计流程再造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高校利用财务信息平台对专项经费实行项目库管理, 在项目申报环节,应分清“一次性项目”、“常年项目”、“分年度安排项目”。对“分年度安排项目”实行滚动预算管理模式,编制项目执行期内各年度预算安排数。强化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有机结合,统筹优化年度间专项经费预算安排,确保列入年度预算的项目切实可行, 对跨年度项目要根据项目进度分年安排经费预算,推行项目的滚动预算管理,从而充分提高高校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 )创新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 “物流化 ”管理的财务报账模式

互联网与校园网的有效对接, 财务管理系统与银行结算系统的有效对接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信息沟通与交换的平台, 从传统的纸质的人工传递发展为网络传递和自助查询, 从而实现“无现金报账”、“网上预约报账”到“集中收单的物流化报账”的高校会计流程的优化 ,真正实现了“无等候”报账。教职工可以通过在财务网页点击“预约报销”,根据报销内容填写预约报账申请,然后将相关票据和报销材料及打印好的“网上预约报销确认单”交至财务部门即可,实现了“无等候”报账。之后运用财务信息系统可实时查询报销单据处理的流转状态, 对不符合报销规定的原始单据, 财务人员将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发送短信或邮件与报账人沟通,及时反馈报账结果。这种创新化的“物流化”报账形式,将财务人员从受办公地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只要有校园网的环境,即可办理审核和制单,大大缩短了单据的传递时间,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效率,拓展了财务人员工作环境。

(四)运用网上缴费平台 ,变“被动扣款”为 “主动缴款 ”

由于高校收费项目繁杂、收费对象分散、收费方式落后、收费效率低下等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票据管理工作,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账,高校与软件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共同研发网上缴费平台。网上缴费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全校范围内各项收费管理工作, 并提供基于网上银行的7×24小时在线支付服务, 包括国际卡跨国支付要求,有效地解决了收费时间和地域的困难。该平台主要包括收费项目管理、票据管理、网上支付、应用系统收费接口等功能。同时可实现与校内各职能部门应用系统对接, 变被动扣款为主动缴款。缴款成功后,收费信息自动传递给财务系统,自动生成凭证,有效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做到“应收尽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主要任务

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 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与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内部控制既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高校可持续发展治理的基石。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与业务并存,有业务就必须有控制。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内部控制规范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一)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 ,明确业务环节内容

高校财务管理涉及高层决策指挥管理、各类经济事项审批、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内部监督控制等各个方面,不只是财务部门的管理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高校应按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分析、总结和归纳预算、收支、教学、科研、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等各项业务流程的特点,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将各项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到业务流程中的各个业务环节,细化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明确范围和分工。

(二)评估各类经济活动主要风险 ,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需要经过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主要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相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并监督相关人员执行等一系列程序。风险分析要从各项业务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入手,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手段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各项业务的具体风险点。高校风险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和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单位层面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内控的工作组织及内部管理制度、决策机制、岗位设置及岗位责任制、财务核算、文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情况。 业务层面风险重点评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制度设计是否完善,是否存在缺失、空白或界限不清的领域,制度之间衔接是否紧密;二是各项业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授权审批制度是否科学完整,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三是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是否有效,关键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落实。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

高校在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明确识别各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节点,科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与岗位,并落实内部控制的责任。同时,高校要将制衡机制有效嵌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 互制约,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立“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的决策机制; 二是规范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四是加强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轮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机制。此外,高校要不断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的同步集成,改变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分块管理、信息分割的局面,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整合集成在统一的平台,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重视评价结果运用

高校要将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情况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切实开展内部控制测试评价,编制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内部控制工作执行情况, 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和考核内容, 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与其财政绩效考核相挂钩。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要定期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形式将测试评价结果上报单位主要负责人,促进内部控制规范有效执行。

三、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在高校会计流程再造中的运用

(一)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建设 ,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

内控制度作为高校规章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制度之一,是高校顺利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必要保障。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学校内部控制的管理部门或牵头部门,一般由学校的校长办公室作为牵头部门,财务处、审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管理处、教务部、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协同参与; 其次需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内部职责;最后将制定好的内部控制规范融入各阶段财务管理流程,优化预算管理办法、收支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校内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内控制度评价和接受外部监督,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健全高校内部监督的双重保障机制。高校的内部监督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会计监督是会计流程再造中防错、查错、纠错的重要手段,包含在财务复核、稽核岗位及控制流程中; 内部审计监督高校一切经济活动,包括授权审批审计监督、财务审计监督、经济法律文书审计监督、采购和招标审计监督等。高校的外部监督主要有财政监督、税务监督、物价检查和社会审计等,是高校内部监督的重要补充力量。

(二)强化预算科学化 、精细化管理 ,重视预算绩效评价

高校应建立预算业务组织管理体系,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由党委、相关主管领导、专家教授、各部处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权限,落实责任分工,将预算管理过程纳入内部控制中,将具有风险控制性能的预算管理方式制度化、模式化。同时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与绩效评价的定期报告和分析制度, 将绩效评价作为高校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对高校资金支出结构、执行进度、预期效益等进行 系统、综合的评价,实现预算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可以通过借鉴主数据理念,从同一数据源出发,按照严密的控制逻辑和自定义设置,构建预算编审、执行、核算的一体化平台,从根本上杜绝预算核算“两张皮”痼疾,构建预算与核算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按照预算控制架构进行预算指标及执行管理;按照信息化、多维度的业务展现、查询及分析,从对决策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的思路构建预算管理体系。

(三)将内部控制的方法,融入到“会计流程”的各个环节

高校会计流程再造过程是价值管理和行为控制的统一过程,价值管理是指理财,即资金效益最大化;行为管理是指控制和监督,即对经济行为进行控制,使之符合法律法规和管理的要求。二者有机融合,就需要高校采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

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控制的基础制度是牵制制度,而在一个组织内部,牵制往往体现为不同的分工和不同的职能, 而这些又反映为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岗位职责的划分,归根结底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高校的内部组织一般比较庞大,需要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决策议事机制,同时议事过程需有书面记录;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并且定期考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机制,使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能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 在会计流程再造中, 实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形成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并明确岗位职责,实现关键岗位的定期轮岗。

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高校应明确会计流程再造中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授权应当是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次授权, 授权审批形式通常有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常规授权是指在高校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 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特别授权是高校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对办理例外的非常性事务的权力和责任的应急授权。每类经济业务都会有一系列内部相互联系的流转程序,高校应当制定相关业务管理办法,明确不同业务的审批程序,避免越级审批和违规审批情况的发生。对于“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高校还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作出决定,建立会签制度。

(四)查找风险点 、优化控制环节 ,防范财务风险

风险评估指高校管理层识别和分析对经济活动、财务报告等有影响的内、外部风险。风险评估是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在高校发展面临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今天, 开展风险评估并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帮助高校对现实与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应对策略。风险评估还是保障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开展高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程序,是内部控制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系统、全面地进行风险评估, 才能发现高校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危机, 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规避、化解和控制风险,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

(五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准则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会计报账流程 篇5

一、设立税务登记(一)设立税务登记的情形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具体情形如下: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后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后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3)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后,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4)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后,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5)上述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后,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二)登记时限和地点

纳税人需要在领取营业执照、批准设立或是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按照地税机关的规定,到所在地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或主管地税机关办税服务厅,办理地方税务登记手续。

(三)需要提供的资料

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不同的证件和资料。

(1)如果您是企业纳税人,您需要提供下列证件和资料:

①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②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其复印件;

③注册地址及生产、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 ④公司章程复印件;

⑤有权机关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评估报告原件及其复印件;

⑥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居民身份证、护照及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⑦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需要您注意的是:如果您是企业跨县(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办理税务登记时,您还须提供总机构的税务登记证正本复印件;如果您是改组改制企业,还须提供有关改组改制的批文原件及其复印件。

(2)如果您是个体工商户,您需要提供下列证件和资料: ①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②业主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③注册地址及生产、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 ④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

(3)如果您是个人合伙企业,您需要提供下列证件和资料: ①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②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原件及其复印件;

③注册地址及生产、经营地址证明(产权证、租赁协议)原件及其复印件; ④负责人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⑤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资料。(四)设立税务登记的程序 1.提出设立登记申请

纳税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持有关证件、资料,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2.填写税务登记表

纳税人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税务登记表分为三种类型,分别适用于单位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和临时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表主要内容包括: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流程重组研究 篇6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流程;重组

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IT技术的兴起,数据正进行着一场强所未有的大变革,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不断的冲击着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推动这一时代的发展是因为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获得最恰当的市场契机。财务会计最终编制的利润表对反应企业这一年当中经营活动最有利的衡量标准,对企业来讲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绩效。

一、大数据背景下会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

(一)会计应收集和存储多种来源、多种结构的数据

大数据背后蕴藏着大量的可利用价值,并且大数据处理技术也为搜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提供了便利。收集并且恰当的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抢占社会机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增加企业的机会,而会计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也是直接和这些数据有联系的部门,那就更应该充分利用现在最为流行的这种趋势,使其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从数据背后获得的价值,能够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更为有用的判别依据。这就需要传统的会计流程做到改变,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便于收集到多样的数据,准确的反映经济业务,这也会有效的降低会计舞弊现象,也将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

(二)会计需要关注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

当前会计处理运用的主要是针对结构化数据,即使结构化数据量大,也有成熟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也要跟上其发展的背景,本能只停留在结构化数据的发展方向上,也应该注重繁多的数据,更多的关注非结构化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全部数据要比部总体中的一部分更具有价值。那现在对会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会计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注意力在分析整理和挖掘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流程重组的构想

(一)会计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协同实现按需定制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需求者不仅仅满足于报表上面的数字,更注重的是这些金额后的经济含义,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越多的数据,越可以使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判断,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会计信息利用人员需要将这些信息经过汇总在分类整理,并且综合分析这些数据背后反映价值。综合报表,不仅可使信息利用者得到所需的信息,还可满足个别使用者的特別需求。通过之前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都已经储存在数据库中,此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进入数据库中,输入自己的需求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需求者对这些数据进一步处理分析,进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二)会计流程各环节保证互动

信息利用者要对获取的这些信息,做出反馈,包括判断这些信息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假若不能满足要及时的通知财务人员。财会人员需要及时的和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沟通,相互交流这些数据存在哪些不足,并根据这些问题采用开放的形式相互交流,积极聆听各方面的意见,并采取其中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改进业务数据,深入的发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虽然在会计流程各环节互动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此刻我们需要新近在大数据处理流程中的专家,让他们利用自己所知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解决这些难题,同时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处理方优化自己的平台建设。

三、会计流程重组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优化

(一)会计流程重组的技术支持

1、数据采集层面——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体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对物品进行全面感知的核心技术,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准确系统地收集相关数据;网络层对物品提供了网络技术支持;最后应用层为物联网提供智能平台,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2、数据存储层面——智能存储系统

大数据背景下,面对海量、种类繁多的信息,传统数据储存不能满足这一时代的特征。这无疑推动着与现代智能时代接轨,同时还需要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性,恰巧智能存储系统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智能存储系统可以满足各种结构类型的数据,并可以智能的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储存系统。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存储非结构化大数据。

3、数据输出层面——搜索引擎技术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云计算的出现,更方便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不用到专门的存储机构直接在网上搜索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带有专业的相关分析结果,这对使用者来说更为方便。那么现在最令大家关注的是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而易举的搜索到这些数据呢,那就是与之相应的搜索引擎的出现,这是大家查找资料的重要工具。新会计流程要求切实保障利益需求者特殊的数据需求,信息使用者想要迅速准确的从大数据存储系统出搜索到需求的信息,就要利用搜索引擎这个强大的技术。最后经过加工整理处理之后做准确的判断。不仅仅上述那么多的优点,这个平台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不同的参数模型,高效的满足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 保证会计流程重组的高效运转

重组后的会计流程不仅仅需要将销售部门、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部门和银行等信息提供机构或部门涵盖在会计流程的范围之内,还需要注意到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大大的增加了会计对信息供给者和信息需求者的协同作用。要使会计流程重组后的高效利用,还要保障开放的会计组织的高效运转。在这样的会计体系结构中,就要打破传统思维,并将销售、第三方、会计和信息使用者涵盖到该机构之中。这些工作人员都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还要求和他有联系的相关人员互动;会计人员要保证财务数据传递时的真实性,还要有利于工作时省时省力,最重要的是在互动环节时获取数据背后有价值的信息。

(三)培养复合型财务人员

在大数据时代,挖掘数据比拥有数据更为关键,只有正确处理数据,才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这就要求数据处理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及时处理这些信息,也要求才人员具有一定的会计实践能力,能够凭借自身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提炼有利的信息。因而培育大数据处理能力兼备财务信息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侯珊珊.大数据时代会计流程重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 张兰廷.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4.

[3] 马晓娜.基于ERP系统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

[4] 高琨.对ERP系统应用下工业企业会计工作流程重组的探析[J].财经界,2014(09).

会计流程控制 篇7

医疗机构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 将会产生一系列业务流程和大量的业务信息。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 将有效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 而管理流程以此为依据对医疗机构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 对生产和经营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因此, 会计信息处理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着医疗机构管理活动的好坏。会计流程信息化是指实现会计对信息处理这一流程的快速有效, 运用信息化强大的共享功能, 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效、快速、多维的信息。传统的会计处理流程已经无法适应这一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需求因此, 应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基础将传统会计流程转变为信息化会计流程, 并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进行有效的无缝衔接, 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快速、及时。

二、信息化会计流程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基础

医疗机构要建立以信息化会计流程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 无论医疗机构如何构建内部控制体系都需要人和计算机的配合来完成。因此, 医疗机构只有以构建人机和谐的模式为基础, 对医疗机构人员和计算机进行有效的控制, 才能正确构建信息会计流程。

(一) 人员控制。

医疗机构构建信息化会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在医疗机构中进行具体实施, 需要医疗机构各个层面的人员进行配合, 内部控制体系要与医疗机构内部人员素质和安排相匹配。首先, 医疗机构要提高业务部门人员的素质和控制意识。医疗机构的业务部门应按照系统的要求来处理业务数据, 业务部门人员要熟悉信息化会计处理流程与相关业务的填写方法,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提供多维的数据。因此, 医疗机构业务人员要熟练掌握填写方法并把握好输入关。其次, 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控制体系操控人员, 不仅要具备信息化会计流程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对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的技能。信息化会计流程控制体系中的数据库是业务输入与使用者输出的桥梁, 因此, 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升级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会计处理流程, 还要知道数据库的各项功能用途。第三,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信息化会计流程内部控制体系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大工程,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来协调与沟通各个部门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二) 硬件控制。

医疗机构构建信息化会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 要进行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就要先熟悉技术环境, 内部控制体系需要计算机来处理信息, 计算机作为会计流程的载体是内控体系运行的基本环境, 其中与信息化会计流程相配套的硬件是构建内控体系的关键, 是保障医疗机构能够依据有效的信息进行经营管理来提高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医疗机构的硬件环境控制必须满足医疗机构实时管理的需求, 就要支持医疗机构的数据能够快速运行, 提高数据库的存储量。同时, 医疗机构也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按照成本效应原则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系统。另外, 医疗机构也要注意到硬件的自然环境, 计算机设备应置于防潮、防磁的环境中尽可能降低硬件损坏的风险, 也要对所有信息和数据进行及时备份。

三、信息化会计流程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的人员控制和硬件控制满足了信息化需求之后, 医疗机构在使用和维护信息化会计流程, 也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对信息化会计进行有效的控制, 就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分别为预警控制、过程数据控制和事后容错控制。

(一) 事先预警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在将数据输入系统, 进行会计化处理时, 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控制体系, 确保会计处理流程的有效。首先, 医疗机构要加强系统开发控制环节的构建, 一个好的系统是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成功的关键因素。医疗机构要全程参与系统的开发过程, 目前一些会计软件缺乏控制措施, 或者存在不适合管理需要的控制体系, 进而降低了控制的效果和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因此, 医疗机构要全程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 并向开发人员提供医疗机构需求的信息, 避免增加控制难度。同时, 医疗机构要将更多的控制环节嵌入到系统之中, 将人为的控制变为系统控制。其次, 医疗机构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控体系制度, 使得所有流程都能够有章可循。医疗机构建立内控制度要将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步骤都写入章程, 包括输入和输出环节的控制操作流程、各岗位的职责等, 让所有业务人员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中所要发挥的作用, 将内部控制建设落到实处。第三, 医疗机构要控制会计信息化流程输入过程, 充分利用手工控制和计算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既要强化对手工输入的审核, 又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将手工控制转化为计算机控制, 进而提升会计信息化流程的控制质量。

(二) 过程数据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应控制会计信息化流程中的数据处理, 通过计数点技术、总数核对技术、平衡检验和合理化检验等技术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控制, 进而保证数据处理过程的有效性。另外, 有些重要操作要建立操作日志体系, 将所有处理过程结果、执行人明确记录在案。与此同时, 医疗机构也要重视输出信息的控制。首先, 医疗机构要确保输出的数据正确, 要实现计算机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检查工作, 进而有效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其次, 医疗机构要对输出操作进行人员授权, 并构建所有输出操作的记录工作, 对所有输出操作进行监控。第三, 医疗机构要对输出数据进行妥善保管, 在输出数据的打印、复制等环节建立起严格的管理措施。

(三) 事后容错控制体系。

医疗机构构建的信息化会计流程的内控体系无论如何完善, 都会有漏洞出现。因此,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操作日志、内控漏洞的备案、原因分析制度。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会计处理流程时, 如果系统出现错误或内部控制体系失效, 医疗机构可依据操作日志来寻找相关信息, 对内部控制体系出现的每次漏洞进行分析, 并拟定解决办法, 将这一过程记录在案, 进而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会计流程的稳定性。同时, 医疗机构要构建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从该体系能否预防信息化会计流程所带来的风险和能否提升信息化会计流程的效果来定期评价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构建的情况。

参考文献

会计流程与审计流程异同对比分析 篇8

(一) 会计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 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且随着企业的管理需求还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通常, 会计流程是指企业的整个会计活动过程。在整个会计流程中, 主要形式是会计核算。即利用一定的核算手段, 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分析、整理、核算, 并最终体现为会计报表, 是一种价值管理活动。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会计流程对财务数据的处理,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真实的会计信息, 以更好的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 基本会计流程

会计流程主要分为六步。首先, 会计人员要根据业务经办人员所提供的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倘若涉及银行存款和现金, 还要在收付款项的同时加盖收付讫印章, 以方便核对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其次, 会计人员根据加盖收付讫印章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第三, 会计人员根据各类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明细分类账;第四, 会计人员根据各类记账凭证和明细分类账汇总编报科目余额表;第五, 根据科目余额表, 结合记账凭证和明细分类账汇总登记总账;第六, 会计期末, 会计人员根据明细分类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二、审计流程概述

(一) 审计活动

审计活动是围绕企业的财务或内部管理的错漏和舞弊等行为进行的审查。传统的审计活动仅限于针对企业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审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各类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 针对企业财务活动和内部管理的事前预测 (防范风险) 和事中控制 (规范管理) 也显得愈发重要。现如今, 审计流程已不再仅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账务处理, 更多的是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而进行的控制与规范, 并通过有效的审核与检查, 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提出科学建议, 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实施审计的目的是为了针对企业的会计处理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价。审计由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共同构成。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员工负责, 利用一定的控制措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效率等所进行的一种“自查”。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企业的内部风险, 确保有限资金被合理使用。外部审计通常由社会第三方中介机构负责, 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构成, 通常意义上的外部审计主要指前者。一般是由会计师事务所出于受托责任而组织注册会计师等人员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所进行的一种审核与检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客观的社会中介机构, 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等进行公证判断。本文主要基于民间审计视角, 因此所探讨的审计主要指外部审计。

(二) 基本审计流程

审计流程主要分为六步。首先, 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在正式审计之前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确定之后, 各审计人员需围绕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展开初步调查, 并围绕内控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做出评价;第三, 根据审计目标和对企业内控机制的调查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第四, 针对符合性测试结果做出评价;第五, 进行实质性测试和评价;第六, 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需根据整体审计状况撰写审计报告, 出具审计意见。

三、会计流程与审计流程的主要区别点

会计与审计具有密切联系, 可以说, 会计流程是基础, 审计是围绕和针对企业的整体会计流程而进行的。但审计流程与会计流程的侧重点不同, 目标也不一样,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最根本区别:审计流程比会计流程更具有“独立性”

审计并不针对具体业务, 而是从企业整体角度对其运营和内控进行有效评价, 是经济监督的重要构成, 处于经营管理之外, 侧重于审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其通常只对单位的董事会、监事会或者总经理、财务副总负责;而会计流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 需要针对每一笔经济事项, 进行具体的业务处理, 关系企业的财务披露和盈利, 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财务报表“好看”而粉饰财务数据。在独立性上审计流程要远高于会计流程。

(二) 会计流程与审计流程的方法与程序不同

会计流程通常由核算、分析、检查构成。会计流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记账、算账和报账方法, 包括设置和划分具体科目和账户、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各类明细分类账、成本计算、编制报表、财产清查等。通过对各类方法的综合利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审计流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分三个阶段, 即审计规划、审计实施、审计管理。审计规划阶段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和确定具体的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和管理阶段在主要是利用审计方法对照审计标准进行企业评价, 以及做出审计决定和意见。三个阶段中所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资料 (实物) 检查法、审计分析法、审计调查法、审计抽样法等。

(三) 会计流程与审计流程的的作用对象和产生前提不同

会计流程的作用对象主要针对企业的资金流动, 是对经济价值的管理活动;审计的对象则是对会计和企业其他经济信息的管理活动。会计流程的产生前提是企业对于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为核算和分析劳动消化和成果所产生的, 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产生的产物;审计流程的产生前提则是企业对内部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需要, 是企业对经济责任进行受托管理的产物。

四、会计流程和审计流程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 会计流程和审计流程都是两种不同的监督行为

会计主要概括为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活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可见, 会计流程和审计流程都包含有监督职能, 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说会计监督是审计监督工作的基础, 而审计监督又是对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

但两者的监督又是两种不同的监督:第一, 会计本身的业务一般比较具体, 会计管理只是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会计监督无法克服经济业务上的局限性。会计监督是一种财务监督, 是对各种财务凭证资料的鉴定, 是对财务收支合法性、真实性的核实, 是对财产物资数量准确性的盘点和估量, 是对报表数据的核对, 总体来说是对于会计资料微观方面的一种检查。《会计法》中明确规定, 会计部门要接受审计机关、财税部门合法合规的监督行为, 所以会计在监督体系中处于较低的层次。而审计的监督是受宪法保护的, 它是对单位经济管理活动进行防弊纠错的监督行为, 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建设性管理工作。审计监督是对企业相关责任人、责任部门、单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查, 它不仅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而且对宏观财经活动也是一种规范。第二, 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查账的方法实现, 是对会计凭证、报表等资料的一种事后监督, 是企业自身进行的一种主动监督;审计监督则是对于被审计单位责任人、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监督, 它既是一种事后监督, 同时也可以在事前、事中进行监督。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开展工作, 检查企业会计资料等经济活动, 是对财务会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 即是一种被动的监督。

(二) 会计流程和审计流程是两个相互演变的过程

会计流程和审计流程在各自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我国审计发展初期, 审计对象仅仅包含会计工作的一部分, 甚至审计工作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 审计完全依附于会计工作, 审计工作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审计发展的中期阶段, 随着审计工作的逐渐演变, 审计的范围开始扩大, 审计和会计的对象相互交叉, 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现如今, 我国审计工作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认可, 审计对象将所有的会计资料囊括在内, 同时还包含着单位其他的经济资料。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 审计和会计一直存在一定的兼容性。

另外, 会计手段和审计手段的演变过程也相互交织在一起。在审计发展的初期, 会计的手段相对较为匮乏, 审计手段也较为落后, 很多审计手段多是参照会计手段。后来, 随着审计人员的不断扩大、审计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断探索, 审计手段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到现如今, 审计方法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审计将人们在管理学中的各种先进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之中, 其数量和先进水平已远远赶超了会计手段。因此, 会计流程和审计流程始终是保持着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民间审计的视角, 从会计和审计两个角度, 探讨了审计流程与会计流程的区别与联系, 并于文中最后指出处理二者的关系时应予以注意的问题。希望有助于我国民间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审计,会计流程,审计流程,区别,联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科.查账、会计检查与审计——三者概念关系剖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6)

[2]李娟.论审计与会计的异同[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 (04)

[3]修丽英.浅析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3 (32)

[4]汪蕾.会计与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18)

会计流程控制 篇9

一、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

采取持续监控的方式来对会计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在持续监控的过程中, 相关的审计人员可以依据管理人员设定的持续监控系统来将审计模块 (EMA) 嵌入到会计流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监控方式能够结合, 利用这样的监控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取到会计的运作信息, 应用系统可以对会计流程以及审计流程进行数据的分析, 从而可以获知在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交易存在的异常状态, 同时可以借助邮件或者是短信的形式, 来进行报警, 使得相关的负责人员能够及时的做好相应的应对方案, 以确保下一步行动的顺利开展。

以审计的内在角度进行分析, 审计模块与持续监控在功能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处, 造成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监控产生了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有效的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内部监控, 使得管理人员能够作为监控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存在。而国际的相关审计指南中也对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其强调在持续审计的过程中, 要合理的进行持续监控, 使得控制程序能够具有有效性的特点, 并且在信息的决策上具备可靠性。

而在相关的内部监控指南中, 进一步细化了持续审计与持续监控的关系, 现阶段, 部分企业在持续监控上存在不足, 并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监控程序, 这样就使得持续监控无法高效的开展, 进而导致持续审计出现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 内部设计部门会自主的加入到持续监控程序的构建中, 帮助持续监控程序可以正常的应用, 但是其并不具备该程序的所有权。

持续审计其是就是一种在高频段进行审计的模式, 要想使得持续审计可以顺利的开展, 就需要针对审计程序进行自动化处理。而内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模块以及管理层进行持续监控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相应的审计程序的应用方式, 并将其融合到持续监控系统中。换句话说, 就是将审计程序进行自动化处理, 使得审计流程可以合理的嵌入到会计流程中。

二、嵌入审计流程基本思路

要想保障审计的质量, 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并且具有较强的独立判断能力, 能够合理的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审计程序的运行, 并且在审计程序运行的时候, 要具有一定的刚性。在人工审计上, 要具有柔性, 人工与自动化之间有着明显的特性差异, 基于这种差异, 在进行审计流程转换的时候, 必须要合理的对审计流程进行重构, 并将其从会计流程中独立开来, 针对审计判断中可以进行调整的部分以及人工执行的审计程序中不能够调整的部分进行有效的区分, 从而使得审计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

1.将审计程序进行有效规范

为了能够使得审计程序可以完全的实现自动化, 就需要规范手工程序, 针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固定化的审计模式。这样就可以使得审计人员在思想意识上能够增强对审计的认识, 使得其在应用审计程序的过程汇总, 可以保障审计程序执行的准确性。

从审计程序自动化实现的结果来进行分析, 可以有效的将手工审计程序换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 其一是能够直接实现的, 其二就是具有实现可能性的, 其三就是无法实现的。简单来说, 可直接实现的审计程序一般为重复性较强或者是常规性的审计程序, 而不具备实现可能性的审计程序则一般指代的是无法利用计算机来代替程序执行的手工程序。而具备实现可能性的审计程序则是一些能够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的应用, 并可以达到规范性要求的审计程序。

所谓的规范化的审计程序就是针对一些可能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的处理。这种规范化不具有伤害性质, 而且不会无法对审计做出正确的判断, 规范化所指的就是审计人员能够在不同的背景下, 针对审计所具有的特点来进行计算机的应用, 并且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程序的执行, 严禁随意执行。而这种规范化也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自主判断能力, 能够对审计系统进行构建方法应用几率进行准确的评估, 特别是能够了解一些工程学常识。之所以要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化处理, 就是为了能够使得人工审计程序可以和计算机审计程序进行自由的转换, 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针对程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

2.应用基线实现自动化

在将一些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的过程中, 有些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的原因而导致不能顺利进行, 在这时合理引入基线监控对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基线而言, 其主要是一个依据, 为以后的审计过程提供依据。当系统运行时, 会将后续时点与基线做比较, 找到发生偏离的基线, 并查找其原因, 最终实现了审计的自动化。与以往的方式相比, 此种方式较容易实施, 并且只需要很低的成本, 但是也存在着缺点, 审计的覆盖面非常狭窄, 只会对限制性控制设置起到作用。

在对基线进行设置时, 可以利用上次的全面审计结果, 也可以又一次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来获得。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基线也要相应的进行变化, 并且在设置基线时, 一定要认真考虑风险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 越固定的参数值, 被用于基线的监控中显得越合适。在设置基线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在刚开始设置完成之后, 应该研究分析监控的结果, 进而判断是否应该添加、修改或者删除当前的基线值, 一直到系统稳定运行时结束。在将控制基准设置完成之后, 则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评估。

3.确定执行频率

如果持续审计具有较高的频率, 并且是在高频段上得到了认证, 那么认证效果也会更加的理想。在审计程序运行的过程中, 频率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可以使得审计程序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因此, 审计人员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 来对持续审计频率进行有效的获取, 并将频率与既定的范围进行对照比较, 同时要与传统的审计进行比较, 由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持续审计的效率相对较高。同时, 审计流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审计程序中可利用的资源也会对审计频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4.强化警报管理

一般来说, 企业都会设置预警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就是为了针对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事先提醒的一个体系。而持续审计系统是企业预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系统的应用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预警管理系统。在审计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 警报会直接被发送。在经过一些渠道后, 可以将报警信息传送到审计人员的受伤, 针对审计报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能够针对大量的报警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从而防止不必要问题的出现。而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针对警报管理不断的进行完善处理, 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和顺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会计流程内部进行审计流程的嵌入, 不仅使得会计流程可以顺利的进行,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持续监控可以得到最终的实现, 保障了持续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使得会计信息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均能够被解决, 这对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摘要:审计与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发展受到审计发展的影响, 两者结合可有效的推动会计的高效发展。而本文就主要针对如何将审计流程嵌入到会计流程中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通过持续审计对持续监控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确定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 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流程,审计流程,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阳杰, 应里孟.会计流程内嵌审计流程的基本思路探讨[J].商业会计, 2012.5 (10) .

[2]王伟国.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会计流程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2 (01) .

[3]范薇薇.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会计流程重组[D].西南财经大学, 2011.4 (01) .

[4]杨颖.规范审计流程, 加强过程管理[J].科技创业家, 2013 (22) .

会计流程优化的探索 篇10

一、全面分析会计核算流程的涵义及会计的职能

对于会计核算,其表示的是一种会计核算的模式,主要构成部分如下:会计凭证的综合整理、相关信息的填制、账簿的登记等,最终形成报表,实现对步骤和程序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工作不可缺少,能够实现对核算的有效监督,达到对资金运行模式的控制,另外,也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全面的企业发展信息。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属于基础性的工作类型,借助一定的流程和环节,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信息,能够实现度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

二、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的缺陷的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内部自身存在不完善性,使得传统会计模式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随着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实现不断优化,促使传统的会计核算很难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自身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各个会计人员的工作是分开的,他们各司其职,所以他们需要严格的遵循“填制—登记—编制”这一工作流程,无法进行跳跃工作,进而使每一个核算的步骤是分开的,由此导致对人力以及物力的严重浪费,严重的制约企业进行长久的发展;传统核算模式无法实现核算的实时监控,由此,面临市场千变万化的市场风险时反应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反应速度非常慢,无法和正确的经营决策进行及时的保持一致性。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存在不准确性,很难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知识资本方面更加突出,实现新经济时代的有效连接。对于企业而言,新经济带来机遇和调整,但是,传统会计核算流程很难实现时代发展的需求,甚至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三、重视会计核算的不断优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被广泛应用,对传统的商业和管理方式实现了突破,因此,企业需要对会计的功能进行不断的增强,对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优化和突破,强化对会计核算流程的改变,提升会计的基本素养,使得人才发展趋向综合性和全面性,达到创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内部控制,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要重视对信息环境下,核算流程的不断优化。

(一)简化会计核算的流程环节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中,信息了存在过大的情况,反应不及时,会计核算流程存在信息量过大,反应迟钝的现象,对当前企业的效率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之下,企业需要对传统的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简单化,构件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核算制度,例如,及时消除记账等没有价值的信息和环境,利用网络上几乎,实现信息的分享和传递。借助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重复数据出现的几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二)要重视建立完整的数据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的有效优化,需要强化内部经营数据的标准建设,需要形成具有权威的、统一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标准,目的是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有效加工和编制,保证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共享。结合会计核算软件,进行数据的有效连接,形成标准化的报表和结构。

四、系统分析会计流程的概念及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不足的介绍

对于会计流程,主要是指部门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行为。结合实物,会计流程主要分为三种行为,首先是企业相关业务数据的全面收集,其次,进行数据的有效加工,强化存储。最后,形成相应的报告信息。对于业务数据的收集,需要结合业务实际情况,制作原始凭证。在进行数据加工的时候,需要结合业务形成,制作记账凭证和账簿。在形成报表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的需要。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源于很难跟上的劳动力分工理论

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其主要建立在帕乔利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其在会计核算方面中心思想是对会计科目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借助会计科目,能够实现对组织资产、负责及相关所有者权益的有效衡量,形成对结果的有效总结和分类,结合报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汇总,进行有效的提交。会计循环需要经历有效、有序的行为过程。在会计期间,要重视会计期间:设置科目、提供科目期初数、选择会计方法、收集或提供所有交易或事件的数据并记账、汇总会计数据,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流程中,始终遵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二)在传统的模式中,只是进行会计事项的反映,缺乏管理信息的有效体现

也就是说,会计师在核算过程中并没有对企业的全部经营行为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收集,只是重视其中一个子集,也就是胡搜,只有满足会计事项的基本定义的数据才能进行采取,形成采集的目标。会计师结合自己的判断能力,实现对经营行为和活动的的有效判定,形成事项信息,成为收集的主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经营行为产生的数据只是会计事项的数据,因此,造成大量会计流程设计忽略了管理信息,此外,降低了部门和其他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四、结论

为适应当前网络化的经济时代,企业只有增强其信息化以及技术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会计是企业经营以及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是企业当前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重视流程建设,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会计方面的技能,对会计核算的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秦嘉龙.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1).

[2]刘铂.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J].财会研究,2009,(4).

[3]刘红.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分析及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会计流程控制 篇11

会上,大家对《蛟河联社会计事后监督操作流程》讨论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由各社会计提出建议及意见后进行讨论。

财务主任做了题为《履职尽责,严守岗位,切实做好事后监督工作》的讲话。针对吉林地区发生的三起案件进行了通报,结合案件分析了蛟河联社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要求。

存在的不足:一是个别信用社事后监督人员业务技能较差,没有能力胜任事后监督岗位;二是个别事后监督人員工作意识差,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把监督工作等同于装订传票、打零工、干小活,存在“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三是个别信用社在人员安排上设置不合格,不能把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员工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认识存在偏差,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四是个别信用社主管会计思想传统,认为事后监督人员是他的工作副手、小工,帮我订传票就行。或者新提拔的主管会计不研究业务,不提高自身能力,对监督工作不过问、不布置、不检查,做表面文章。

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各信用社在本次会议后,对事后监督岗位设置情况进行自查、整改,对不适合岗位要求的人员进行调换,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事后监督岗位;二是主管会计要高度重视事后监督具体工作,对本社办理的会计核算业务要全面、逐笔审核,对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要进行再监督,对业务能力薄弱的事后监督人员,主管会计要以身作则,切实履行内勤主管的职责,对本社会计核算监督工作负总责;三是联社对事后监督人员的工资待遇,在2010年绩效方案中给予了适当的倾斜,在工资收入上给予了保障,以充分调动事后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篇12

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了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中。我国自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信息网络已经改变了企业的传统商业管理模式和理念, 传统财会流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 传统财会流程的优化是必然的趋势。只有对财会流程实行革新, 才能使财会工作顺利展开, 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 企业才能在进行决策拥有值得信赖的财务数据, 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

二、财会流程具体内容

财会流程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面向顾客, 这既包括企业内部的, 也包括企业外部的。二是超出了一般职能部门和组织机构的限定。

企业日常的经营主要涵盖业务、财会以及管理三大块。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中将产生相应的业务信息, 这些信息首先需要由财会流程进行处理, 之后交由管理流程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 最终送达决策者的手中, 企业的决策阶层则将此作为下达决策的根据, 从而完成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必须经由财会流程才能到达管理流程, 因此, 财会流程的管理理念以及财务信息的是否精准, 都将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三、财会流程的现状

传统财会流程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市场需求, 国内企业如果要在当前竞争之中得以生存, 则必须发掘现今财会流程中的不足, 尽快促成传统财会流程的革新。

1.财会流程自身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过去的财会均为手工形式的账务形式, 其具体流程是在依照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科技能力所制定的, 严格依照预先设定的顺序进行活动的展开, 不存在有跨越性的程序, 其特征就在于财务人员依照由低到高的顺序, 逐层上报, 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财务核算处于一种分割独立的局面, 使得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具备实时性以及综合性, 导致财务信息和资源无法做到共享, 最终致使财会流程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1]。虽然也有部分企业通过利用现代技术, 采用会计电算化, 建立了一些独立子系统, 使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财务统计时的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各系统互相独立, 仍然难以使资源和信息实现共享, 相对于手工类账务而言, 只不过是一次模仿, 并没有任何的进步。

2.财务信息的片面化。企业受制于自身科技水平和管理体系的局限, 在采集财务信息是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只有一部分而已, 并且只能对一部分信息处理分析, 根据这样的信息反馈出来的企业经营情况是片面的, 是不够精准的。企业只有搜集出自身运营和管理中的全部财务信息, 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深入分析, 方能准确客观的反应企业运营情况。

3.财会流程缺乏实时性。由于以往科学技术水平低, 过去的财会工作一般是在业务达成之后的一段时间才逐步完成的, 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不具备实时联动的能力, 两边的工作不能同步展开, 致使企业财务信息滞后, 不能及时汇集资金和物流的具体情况, 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快速更新。财会信息必须要实时搜集整理, 并交由管理阶层进行分析之后才具有实用性, 若不然, 则无法正常的反应企业运营情况, 甚至会误导企业的管理阶层, 导致企业出现决策失误, 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4.财务信息本身的孤立性。以往的财务流程并不能正确的反应企业的运作效率, 而只是单纯的反应企业目前所进行的业务方面的经济信息, 这部分的信息是相对孤立的, 不能有效反馈企业之前的业务关系。这也使得以往的财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而现有的财务信息不够重视, 不能与企业未来财务审计和预算等各方面挂钩, 致使原本应该具有重大价值的财务信息没有体现出应用的作用, 使得企业无形当中失去了一个做出准确决策的可靠依据。

四、财会流程的优化策略

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 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革新, 是新时代企业管理改革的一个必经环节。通过优化财务会计流程, 可以有效帮助决策者认清企业经营现状, 为决策者和管理阶层在进行重大决策时, 提供可靠和真实有效的依据。

1.优化自身财会流程。通过发掘自身企业财会流程中出现的弊端, 由公司高层领导人员进行分析和讨论, 设计新的财会流程, 并且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以确保新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优秀管理思想相结合, 继而保证新的财会流程可以顺利展开, 以及汇总信息的实效性和精准性。

2.为财务数据制定统一标准。对财务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规定是优化财会流程的关键环节, 可以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标准化、电子化。这一环节需要管理阶层依照公司实际情况统一财务数据标准, 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能够实时共享的数据库。通过制定统一标准, 可以有效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在结构上的科学合理, 保证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精确, 同时也方便了资料日常查找与存储。

3.简化财会流程。以往的财会流程过于繁琐并且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如今诸多企业均在进行财务会计流程的简化工作, 以期提高各自企业的财会工作效率, 减少多余的财务核算[2]。例如, 将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会计的日常工作中去, 消除财会流程中不具备商业价值的环节, 可以有效减少财务数据重复情况, 提高财务与业务两部门之间信息实时联系和数据共享的能力, 从而促成财务流程的优化。

4.打破传统财会流程。企业要依据自身内部运营管理情况和和外部市场经济情况, 实施具有时效性的控制策略。在财会流程运行初期, 即把各项标准及准则存入财务数据中心, 当企业产生相应的业务时, 应用财务数据中心即可依照当前的标准及准则, 对该业务进行分析, 从而实现对业务的实时管理。同时, 财务部门的员工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 对业务信息进行判断, 并将处理结果递交管理层, 从而防范潜在风险。

五、结语

财务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进行流程的优化革新,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财会流程的优化, 可以减少企业在运营中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降低企业内部成本,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鸿雁·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5) :252.

上一篇:短路棒改进下一篇:高中美术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