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及防治论文(共11篇)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1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 人们对化学肥料的使用, 尤其是氮肥的施用, 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在人们大量施用氮肥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影响, 不仅对经济和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还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对当前及长远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与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如何合理、科学施用氮肥, 提高氮肥利用率[1], 减少氮肥污染, 是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1 我国氮肥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氮肥施用最多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中国开始大量施用氮肥。80年代中期, 我国的氮肥使用量就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2]。目前, 我国的氮肥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位于世界首位, 氮肥 (折合为纯氮) 年使用量约为2500万吨, 占全世界的氮肥使用总量的30%左右。中国每公顷氮肥施用量达250 kg左右,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大量田间试验数据统计表明, 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左右, 与世界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高产地区和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果树、花卉生产中更为突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 但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导致生态恶化。
2 氮肥对环境的影响
2.1 氮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1 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无机组分对酸的中各容量的下降。在通气良好的旱地土壤上施用铵态氮肥, 会发生硝化作用, 使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被植物吸收, 进入植物体内后, 大部分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铵态氮参与植物的代谢。但当氮肥施用量超过植物对氮的需求时, 就会造成氮肥以NO3--N的形式在土壤中积累, 导致土壤严重酸化, 同时土壤中铝、铁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
2.1.2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施肥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长期大量施用氮肥, 还会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研究表明, 目前硝酸根已成为土壤增加最多的盐分离子, 约占阴离子总量的67%~76%[3]。
2.2 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肥料施入土壤, 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 在土壤反硝化细菌作用下, 会使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 同时转化为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使空气质量恶化。由于人类活动加强, 大气中N2O的含量不断增加, 由氮肥的施用及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N2O量约占年排放量的60%, 所施N肥中大约有0.5%是以NOx的形式损失。
2.3 氮肥对水环境的影响
2.3.1 水体富营养化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氮肥的施用。其中, 农田氮素的流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农田氮素的流失途径这是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并造成污染的。天然降水和不适当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 将农田氮素转移带到地表水体中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3.2 对地下水的污染
氮素的淋洗损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NO3-带负电, 不易被土粒吸附, 可随水移动。在植物生长旺盛时期, 蒸腾作用强烈, 当过量或者不合理施用氮肥时, 在有充足水分的条件下, 硝态氮可被淋洗至2 m或更深, 脱离根系吸收而污染地下水。
3 氮肥污染防治措施
3.1 确定氮肥的最适施用量
氮肥施肥量不应超过土壤和作物的需要量。不同土壤和相同土壤的不同地块, 对养分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 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 其生育特点不同, 它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比例也都不一样。因此, 必须严格按照作物和土壤的特性, 来确定氮肥的最适施用量[4]。
3.2 氮、磷、钾等肥料配合施用
采取“适氮、增磷、补钾”的施肥技术, 使植物的矿质营养处于最佳状态。在目标施氮量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氮肥 (如10%~20%) , 视需要进行补施, 这样可避免氮素过多的危害和流失。充分利用农家肥中的钾, 将有限的钾肥资源用在严重缺钾的土壤和需钾量高的作物上。同时, 增加高含量磷肥和氮磷复混肥, 可以调整氮磷比例。各地试验已证明, 氮肥与适量磷钾肥配合施用, 增产效果显著。
3.3 加强氮肥的管理, 改进氮肥施用技术
加强对各种氮肥的管理, 防止有毒物质随氮肥进入土壤。制定适合某地区和单个田块的推荐施肥模型及施用时期、施用方法等是氮素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不同地区土壤、气候、作物、耕作、水肥管理等及同一地区不同田块的肥力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导致土壤硝态氮在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造成肥料氮在一些地区和田块中大量累积。
4 结论
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氮肥的施用仍然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面对氮肥施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控制, 在农业上要施行合理施用氮肥, 提高氮肥利用率。今后我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生产和使用更优质、更高效的肥料, 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 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彦茹.常用氮肥及提高其利用率的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9) :45.
[2]李凤茹.浅议氮肥的性质及施用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 2009 (8) 195.
[3]孙志梅, 武志杰, 陈利军, 刘永刚.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 2006, 37 (4) :782-786.
[4]杨淑清, 褚玉华.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J].农民致富之友, 2008 (4) :20.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2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电网工程的建设,不同等级之间输电线路也在快速发展中。现阶段而言,我国电网工程建设,截止到2.14输电线路总长度大约为115万km,500kv线路长度大约为15万km,直流输电线路长度2.55万km,其中包括了500kv线路12.5万km,750kv输电线路2.27万km。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2万km,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实际的施工中影响输电线路质量的因素较多,严重影响输电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积极的对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迫在眉睫。
一、输电线路简述
1.输电线路定义。所谓的输电线路指的是通过变压器,通过变压,然后再采用输电设备实现电力的输送,保证了电力的供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有积极的排除其中的影响因素,才能保证良好的电力输送质量。
2.输电线路种类分析。在实际的输电线路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是三相交流电,其频率为50Hz,科技的不断发展,直流电的发展和交流电的配合使用,共同组成了直交流混合电力系统。如果按照线路的结构,能够分为架空输电线路以及电缆线路。
二、输电线路的影响因素
输电线路都是在户外工作,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存在严重的安全因素,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1.雷击。在现阶段的输电线路工作中,由于雷击造成的跳闸、停电现象越来越严重。输电线路工作过程中,杆塔的高度以及保护等都会对雷击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相关的角度发生变化,就会对导线的屏蔽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当杆塔的高度增加时,对于地面的屏蔽效果就不够明显,导致绕击区域扩大。另一方面,雷雨天气也会对输电线路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际的输电线路工作过程中,如果线路两侧的角度发生变化,就会严重影响电力输送的质量。例如:在一些山区,输电线路一半都在山顶,就会出现输电线路两端的弧度扩大,导致输电线路两边都会受到雷击,就会出现放电现象,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的安全。如果输电线路受到雷击,就会导致跳闸现象的出现,对于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2.天气因素。在实际的输电工作中,如果出现低温雨雪天气,由于湿度较大,电线的表面就会凝结大量水汽,形成覆冰,容易导致电力系统出现冰冻灾害。覆冰现象的出现导致输电线路两端的张力失衡,从而出现导线间断,导致倒杆。覆冰现象出会导致电线收缩、绷紧,如果遇到大风天气,就会出现舞动以及断裂,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
3.外力因素。通常来说,在实际的的电力输送过程中,外力因素也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有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的资源以及设备维护不到位,就会对整个输电线路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导致电力系统的瘫痪。例如:电力单位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积极的对线路进行保护,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输电线路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违规操作,导致线路受到破损,甚至会对输电设备遭成一定的影响。
三、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措施
1.积极的加强对输电线路的监测。在实际的输电线路工作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积极的加强对线路的监测,首先应该积极的对输电设备的性能进行监测,才能保证良好的输电质量。随着电力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应该积极的构建智能化系统,实现对设备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在实际的设备检测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增加监测设备的感知能力,积极的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输电设备检测的智能化。另外,还应该加强新设备的应用,例如:成像仪、机载激光雷达等,实现对输电设备的实时监测,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了输电线路的安全性。
2.加强多种监测方式的融合。在实际的监测工作中,一些地区由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的限制,不能实现对输电线路的监测,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GIS、GPS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天候的输电线路监测,打破了地形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够对多种现象进行监测,例如:杆塔损坏、地质灾害、覆冰等,并且还能及时的确定故障位置,便于及时进行维修,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
3.防雷措施。对于容易受到雷击的地区,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依据相关的数据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避雷线的架设,能够有效的避免雷电对输电线路的损害。另外,还应积极的降低杆塔接地电阻,能够有效的降低雷击几率,减少跳闸现象的的出现,在实际的接地电阻施工中,工作人员应该将地极进行深埋,然后通过相关设备实现自然衔接,能够有效起到雷击强电流的泄流作用。还可在容易受到雷击的杆塔安装避雷器。
4.防止覆冰措施。在实际的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采取一些绝缘线路以及一些新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止输电线路局部出现故障。另外,对于一些容易出现覆冰现象的地方,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的防冻材料的涂抹,能够有效的减少了热胀冷缩现象对于输电线路造成的破坏,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的增强输电线路的设计,保证各个角度的合理性,同时,还能便于输电线路的维修以及监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输电线路运行的可靠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电力部门只有积极的对输电线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的采取措施,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胡毅,刘凯,吴田等.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高电压技术,2014,40(11):3491-3499.
[2]何卫国.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大科技,2015,(33):126-127.
影响公路路面平整的原因及防治 篇3
公路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坑洼、波浪、车辙、接缝台阶、桥涵与路面接茬不平、桥头跳车等现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本人从事公路建设施工和监理工作多年, 现根据工作实践来谈谈影响公路路面平整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影响路面平整的原因分析
影响路面平整的因素很多, 在施工中与施工队伍的水平、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质量的控制、路面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的选用等因素有关, 在通车后与路基的沉降、车辆的货载及路面的养护等因素有关, 但施工过程中的因素则是影响路面平整的主要原因。
2.1 施工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路面质量施工队伍素质不高, 就难以对工
程质量进行控制, 选用好的施工工艺, 对施工机械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的施工队伍只能修一条不平整、不合格的公路。
2.2 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影响路面平整的关键
(1) 路基质量控制不好, 将产生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陷。
(2) 桥涵台背回填质量控制不到位, 将会引起路基的压缩沉降。
(3) 路基、基层施工平整度控制不好也将影响路面的平整。
(4) 路基、路面材料质量的控制对路面平整的影响。
2.3 路面施工工艺对路面平整的影响
由于施工单位不重视或由于高程的操平误差, 形成摊铺基准控制不好、基准线因张拉力不足或支承间距太大而产生挠度, 使面层出现波浪。摊铺机操作不正确, 容易造成路面出现波浪、搓板。
此外, 沥青面层铺筑后的碾压对平整度也有重要影响, 如碾压温度、速度、路线、次序等都关系着路面面层的平整度。
2.4 施工机械的选用对路面平整的影响
摊铺机是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摊铺机结构参数不稳定、行走装置打滑、摊铺机摊铺的速度快慢不匀、机械猛烈起步和紧急制动以及供料系统忽快忽慢都会造成面层呢个的不平整和波浪。
2.5 通车后车辆超载及养护对路面平整的影响
通车后车辆的超载使路面产生坑洼、波浪、车辙, 甚至沉陷等。养护的不及时致使路面病害得不到及时的处治, 导致路面状况越来越差。
3、路面平整的预防措施
3.1 提高公路建设准入门槛
在招标时一定要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认真审核, 最好找路桥专业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进场后对其资质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核实, 防止一级资质中标、二流单位进场、三流队伍管理、四流人员施工的现象发生。对其人员资格要进行认真的核查, 对不合要求的坚决不让其进场。
3.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路基质量控制
路基的施工质量, 是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时间、车辆运行荷载、雨季、冬季考验的关键。要做好路基工程, 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路基的填筑, 尤其对原地面的处理和坡面基地的处理。填筑路堤时应首先进行原地面处理,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做好清表与填前压实工作。坡面基底处理。当坡面坡度较小时, 只需清除坡面上的表层, 但坡度较大时, 应将坡面做成台阶, 让填料充分嵌在地基里, 以防止路堤的滑移。
路基施工时, 应严格按现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并应通过试验路段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
(2) 桥涵台背回填质量控制
桥涵台背及伸缩缝引起桥头跳车的现象是很多公路项目面临的一个难题。为保证回填质量, 回填前清基必须干净彻底, 并挖台阶, 满足大型压路机压实的要求, 回填时洞口八字墙墙背及边角部分, 大型机具压实不到, 应辅以小型压实机具进行层层夯实, 并对称填筑;严格控制层厚, 每层厚度原则上为15cm。为便于检查每层填铺厚度是否均匀及方便施工, 台背回填前, 基础顶面开始时, 把每层填筑的厚度在台背墙上做上记号, 标明填筑位置及相应的层次, 以此为参照进行每层的施工。这样现场施工人员就能容易且较好地控制每层的填铺厚度, 检查施工质量也较为方便。雨前中止施工时, 及台背回填完成后的顶层, 要做好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3) 路面基层施工平整度控制
主要控制混合料的摊铺工艺及摊铺机的工作性能调整要领。包括摊铺速度、熨平板振动频率、振捣锤工作频率和振幅、前后摊铺机的合理间距、两机摊铺的纵向接缝处理、混合料的离析控制, 以及高程、横坡度、平整度等控制所需要的机械工作性调整。
(4) 路基、路面材料质量的控制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 不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对于液限大于20, 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一般不宜作为路基填土。路面材料质量按规范要求进行控制。
3.3 选择优化路面施工工艺
路面施工工艺主要是摊铺机的施工工艺和压路机的施工工艺。摊铺机要使用自动找平装置工作, 下面层应采用导线找平方式, 根据测量高程结果挂导线。按每5~10m一个断面, 弯道处适当加密。钢丝绳的张拉力不小于100kg。经摊铺机的初步压实的摊铺层的平整度、横坡应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运料汽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 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汽车应挂空档, 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以确保摊铺层的平整度。摊铺速度应与拌和机供料速度协调, 缓慢、均匀、连续不断的摊铺, 提高摊铺平整度, 减少混合料的离析。保持匀速不间断地摊铺, 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螺旋布料器应保持稳定、均匀的速度旋转, 摊铺料位应大于2/3螺旋位置。当出现混合料供料跟不上摊铺需要的特殊情况时, 宜采用运料车集中等候、集中摊铺的方式, 尽量减少摊铺机的停顿次数。此时摊铺机每次均应将剩余的混合料铺完, 做好临时接头。当所摊铺的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 应分析原因, 予以消除。当局部混合料明显离析、摊铺机后有明显的拖痕、表面明显不平整、混合料中混有杂物、石块等情况下应人工修补。
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坚持四个原则:高频低幅、高温紧跟;宜多用胶轮碾压;初压宜采用振动碾压;碾压速度要均匀, 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慢进行, 不得随便调头。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 并不得产生推移、裂缝。复压应紧接在初压后进行, 根据混合料种类、温度和层厚选用不同的频率和振幅, 一般情况下采用高频低幅的方式碾压。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为10~20cm, 振动压路机换向时应先停止振动运行一段距离, 并在向另一方向停振一段距离后再开始振动, 以避免混合料形成拥包。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 不宜少于两遍, 消除轮迹, 提高平整度。
3.4 选用配置施工机械
摊铺机应具备如下自动控制功能:摊铺速度自动控制功能;刮板料位自动控制功能;螺旋分料自动控制功能;夯锤、熨平板振动频率自动控制功能;两纵一横自动调平功能;停机油缸自动锁定功能。
振动压路机应具备振幅和频率可调。施工前, 应培训操作手, 要求操作手具有一定实践经验。
3.5 严格限制超载、及时养护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4
综述了水产养殖对水域水质、底质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水产养殖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防治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对策.
作 者:边蔚 王路光 胡晓波 田在锋 李艳华 陈新永 BIAN Wei WANG Lu-guang HU Xiao-bo TIAN Zai-feng LI Yan-hua CHEN Xin-yong 作者单位:边蔚,BIAN Wei(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51)
王路光,胡晓波,田在锋,李艳华,陈新永,WANG Lu-guang,HU Xiao-bo,TIAN Zai-feng,LI Yan-hua,CHEN Xin-yong(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51)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5
关键词:影响;公路维修;进度;因素;防治
中图分类号:U4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19-02
影响公路维修工程进度的原因很多,如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工作失误、设计质量问题、工程变更因素、材料供应问题、项目管理不科学等。在分析影响进度具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进度控制的若干对策。
1主要影响因素
1.1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和进度计划阶段的工作失误或工作不充分
(1)施工合同段划分不合理、施工驻地位置安排不当造成主要材料运距不合理、施工不经济,从而导致施工工期过长、费用加大。
(2)大修工程中,业主、投资者、上级主管常常在一开始就提出很紧迫的工期要求,使承包商或其他设计人、供应商的工期太紧。而且许多业主为了压缩工期,常常压缩承包商的做标期、前期准备的时间。
(3)策划决策阶段及设计阶段工程范围管理不当,如范围定义不明确、遗漏了某些单项工程等,进度计划编制阶段工作分解(WBS)漏项,遗漏部分必需功能或工作。
(4)设计遗漏、错误或各专业工种冲突导致进度计划变更。
(5)进度计划值和资源或设备能力不足,相关的实际工作量增加。计划时没考虑到资源限制或设备缺陷,也没有考虑如何完成工作。
(6)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未能考虑计划,或没有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计划。
1.2前期工作时间跨度大,造成设计不确定性增多
策划决策及设计阶段时间跨度大,造成设计所依据的路况调查与钻探资料与施工现场情况出入大,导致设计可操作性差,会严重影响大修工程进度与工期,通过路况调查与必要的钻探后,应及早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把大修施工前期各项工作进行合理搭接或平行作业,缩短大修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和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时间跨度,及早开始大修工程施工,以提高设计成果的可施工性,防止行车与水损坏对路面造成进一步的结构破坏。
1.3设计质量问题
设计管理不善,设计成果粗糙,“错漏碰缺”现象颇多,因缺少部分分部分项工程设计图纸,导致有些分项施工无法准确安排,无法及时开展。
1.4工程变更多影响进度
因大修工程设计具有不确定性较多的特点,大修工程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工程变更,施工阶段业主和监理项目管理效率体现在进度控制方面主要是控制工程变更的发生,必要时简化程序快速高效处理工程变更,在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并通过合同措施和组织协调手段督促其高效负责任地开展设计变更工作。
1.5业主供应材料不及时
由于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业主往往控制部分原材料供应,而这部分“甲供材料”供应不及时往往会影响工程进度,甚至引发承包商大量索赔,其结果是工期延长过程费用上升。
1.6项目没有合理的进度计划系统,管理过程随意性大
业主与监理对大修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规划、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甚至工期目标在工程开工前不明确或不合理,导致业主或监理施工过程管理主观随意因素多,经常变更进度计划,会导致工程进度管理实际上处于无序状态,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工期,造成工程造价大幅度上升。
1.7項目管理方式和项目组织机制原因
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的选择对大修工程工期进度有根本影响,大修工程工期一般要求较紧,由于设计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工程变更较多,可采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MC方式)管理大修工程项目,委托一个能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公司或事务所在设计阶段就参与项目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在设计后期就安排业主选定的各专业承包商按一定次序依次进场施工,在整个大修工程施工期间CM项目管理者负责全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控制,完全代表业主利益进行项目管理。CM方式项目管理提前介入设计阶段,加强了设计方与施工方的沟通交流,改善了设计的可建造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施工单位提前进场施工会缩短总工期,减少大修施工对交通和营运收入的影响,部分专业工程在较少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提前进场,减少了施工高峰期各承包商的相互干扰,也就保证了总进度计划的可行性;MC项目管理者或决策设计施工各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咨询(监理)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决定着项目总进度规划的科学合理与否,决定着进度控制措施完善与否及能否落实,决定着各承包商间的协调是否快速有效。目前缺乏较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和技术实力较强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或事务所,具体工程项目管理中没有做到责权利有机结合,根据个人能力和咨询管理单位实力明确职责,委托或授予相应的权利并应有相应制约,报酬合理要体现优质优酬,个人报酬上要体现能力与工作实绩。施工单位项目部也要以这些原则进行管理,确保进度计划如期进行。
2主要防治措施
(1)项目前期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是风险管理的前提,科学地确定施工合同段长度、合理的开工时间和工期,明确项目范围和目标的基础。
(2)工程实践中常因天气影响而使进度计划无法落实,借鉴非肯定性网络计划(PERT)的方法,按95 %的保证率来考虑实际有效施工工作日,即要有95 %的概率保证有效施工日达到或超过来计划施工日,以应对不利天气的影响,提高网络计划的实用性,推荐采用约翰逊——贝尔曼法则安排施工、组织流水作业;还可采用非平衡进度计划安排施工,既能有利于达到进度目标,又有利于节约工程费用、提高工程质量。
(3)过多工程变更或合同变更的风险控制主要在决策和设计阶段,充分的前期工作和对设计全过程跟踪管理是提高设计可建造性、减少工程或设计变更的关键所在,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融合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施工阶段工程变更(合同变更)风险应对措施有:尽可能控制变更发生,提高变更处理效率,以减轻其不利影响。
(4)业主供应材料不及时的风险对策:从保证经济性和材料质量出发,有必要由业主采购部分重要材料,建立多渠道的原材料供应系统、与信誉好的物流公司签订充分细密的供货协议、相关试验的提前进行、适当加大材料储备量。
(5)项目管理者或监理人员以及设计单位的道德腐败风险应对措施:合理授权、责权利一致、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业主与监理(项目管理)单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完善的合同与严格执行合同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减少设计的“错漏碰缺”是减少各项目干系人腐败风险的关键,设计不确定性愈多,相关人员腐败风险愈大,若不能有效控制设计的科学准确性,只能加强现场监控,并通过建立制度保证在监理或项目管理单位内部人员的相互制衡,杜绝某一个人作主的现象,各专业工程师相互制约,监理单位或项目管理单位与业主之间应保持某种制衡,这有利于控制双方的道德腐败机会,加强监理或项目管理单位内部及其与业主间相互制约监督。
Influence Road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Progress Factor and Prevention Measure
Yang Caibei,Xie Jianju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preliminary decision-making aspects, design stage, project change, material handling, project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road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progress the factor, and proposes the prevention measure in its foundation.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6
1 光伏项目环评指标体系及内容
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属于一个整体,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全面评价项目的主要特征,并能对项目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研判。(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以及数值的获取都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全面反映光伏电站项目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2)代表性原则。光伏电站的环评指标选择要通过筛选,把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光伏项目行业特点的影响因子确定下来。(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有的可以通过量化,有的影响则只能通过定性评价。例如噪声、大气污染等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值量化来反映项目的环境的影响程度,而电站对于历史遗迹或其他人文景观的影响则往往只能采用定性分析。
1.2 指标体系因子
根据光伏电站施工期、运营期以及服务期满后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程度、持续时间等等,可以将光伏电站的环境影响指标因子确定如下(见表1)。
1.3 评价方法[1]
光伏电站项目运行生命周期长,一次性投资大、不确定的因素多等特点,因此,针对上述环境影响特点来看,其评价具有多方面性、多层次性、模糊性以及同一层次不同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又有较大差异等特点,从量化的角度来说,对光伏电站项目环评可以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多个方面对事物的隶属等级状况对项目的整体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其评价步骤主要是:(1)确定评价指标集,根据评价指标因子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集;在此基础上确定评语集,即对评价指标中的评价因子给与优、良、中、及格、差等定性评价的集合;然后确定权重,对所有的评价因素赋予各自的权重系数;(2)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在建立模糊集合后,确定评价因素集中不同因素与权重系数中权重系数的模糊隶属关系,模糊关系中的矩阵依据是参加评价的成员分别根据等级说明和各自判断,确定评价因素所属等级。(3)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计算。把模糊评价矩阵与因素的权向量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评价综合结果[2]。
2 光伏项目生态环境影响
光伏电站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的噪声污染、施工弃渣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光伏的电磁噪声和辐射,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板的光污染。
2.1 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
(1)水环境影响:施工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如果项目离城区较近,可以直接排入到市政污水管网。(2)大气环境影响:光伏电站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是来自现场施工的扬尘,以及施工车辆燃油排放的废气,其影响是短暂的。在施工时做好施工车辆的运输物料覆盖、道路的洒水、清洁,减少扬尘污染。(3)噪声污染: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的作业,因此,针对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可以选择低噪声施工设备,以及缩短高噪声的施工作业时间,严禁夜间施工。
2.2 运营期间的环境影响
(1)水环境影响:运营期间的水环境影响主要是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则主要是周边管理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污水量较小,对环境影响较小。生产污水则主要来自太阳能板块的日常清洗,是为了去除太阳能板块表面的灰尘,以减少运行中对太阳能吸收率的影响,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2)大气环境影响:光伏电站运营期间的大气污染较小。(3)噪声污染:光伏电站的运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逆变器以及其他输变电设施所产生的电磁噪声。对此,要经常对运行设备进行维护,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4)电磁辐射影响。光伏电站的电磁环境影响主要来自逆变器所产生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对周边的居民健康和信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根据设备的选型和距离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最初的项目选址和设备采购时要做好设备选型,远离居民区。(5)光污染。光伏电池表面玻璃在阳光下反射强光,形成光污染,长时间在白色光污染环境下生活或工作,会使人的视网膜和视力造成损伤,严重的还会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等。
3 光伏电站环境影响对策
3.1 施工期间
(1)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防治预案,做好噪声、大气、废水等环境污染问题。施工时,针对区域环境特点,要严格划定作业区范围,要求施工建设过程中不得超过规定的作业区范围,把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在施工结束后,立即对周边的植被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进行相应的恢复措施。(2)优化施工方案,严格做好施工路线的划定,按照环评中所规定的施工路线进行作业,尽量减少对周边区域地表的破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确定相应的施工范围、施工方式,确定施工路线,提出在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影响所采取的具体的举措。
3.2 运营期间
(1)噪声污染防治:要定期加强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始终保障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噪声污染。(2)光污染防治:选择弱光性好的薄膜电池,在按照过程中根据当地地形地貌选择最佳的阳光入社角度,以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倾角在30°以上,不会对地面居民生活和交通产生影响。(3)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把光伏发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状况纳入到绩效考评中去,完善奖惩机制,增强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赵伟伟.光伏电站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电子测试,013(12):172-174.
探究工业污水灌溉影响及防治措施 篇7
以往科学家们对工业污水的主要关注点是氮、氨、重金属和病菌。随着社会的发展, 污水成分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出现了有机污染物, 而且之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土质污染方面。 工业污水中的主要污染成分是高浓度的金属离子。
2工业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
2.1研究方法
对于工业污水中成分的研究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野外实验法、调查取样法、土柱淋滤实验法这三种, 其中, 最常用的一种是土柱淋滤实验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工业污水与天然降水的对比实验分析出土壤中各种相关成分的参数变化, 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出灌溉区地下水的指标变化与工业污水灌溉的关系。
2.2灌溉区地下水硝酸盐的变化
盲目地使用污水灌溉会使地下水的硬度和含盐量大幅增加, 尤其是硝酸盐含量, 使灌溉区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 灌溉区地下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一般来说, 土壤具有一定的过滤能力, 这种过滤能力能够降解一部分硝酸盐, 但是灌溉活动是一种持续性、重复性的作业, 长期的污水灌溉会使土壤里的硝酸盐不再被降解, 而会不断积累, 在下雨或灌溉时直接渗透到地下水中, 进而污染地下水。含氮污水的灌溉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污水灌溉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氨离子浓度影响很小, 绝大部分的氨离子可以被上层的土壤充分吸收并转化, 但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硝酸根离子影响却很大, 尤其是在一些长期受到工业污水灌溉的土壤, 很容易出现硝酸盐污染严重的现象。导致地下水硬度提高的原因有很多, 工业污水灌溉就是其中一种。工业污水中一般含有高浓度的钠离子和钾离子, 在迁移和置换的过程中, 会将土壤和含水层中的钙离子、镁离子置换出来, 造成地下水的硬度升高。
2.3污水灌溉时重金属元素的分布
使用工业污水灌溉土壤时, 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会被土壤里的细小颗粒吸附。正是由于这种微小颗粒的吸附作用, 使得污水中的重金属元素集中在土壤的上层, 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物堆积严重, 同时, 这种吸附作用也阻止了重金属元素向地下水移动, 污染区土壤的剖面测试说明了这一点。研究数据表明, 一般的重金属元素堆积主要集中在土壤20 cm深的上表层, 再往深, 其含量就很低。但是也有例外, 由于不同工业企业排放出的污水成分有所不同, 有些重金属污染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不高, 但是一经转换渗透进地下水后, 就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2.4生物致病体对地下水的污染
地下水是目前人类使用最多的水资源形式, 带有一定的不可再生性。这就意味着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 就很难恢复, 而在工业污水中, 有很多生物致病体成分。这种成分对地下水的危害巨大, 会直接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一般来说, 我们可以把地下水污染中的病原体大致分为三大类, 分别是寄生虫类、 病毒类和细菌类, 后两者是主要的污染物。实验表明, 长期使用工业污水灌溉的地区, 地下水中并没有大肠杆菌, 但是病毒可能会通过运移作用到达比较深的土层。在运移过程中, 这些病毒不易被土壤吸收和过滤, 一旦渗透到地下水系统, 则危害巨大。目前, 很多科学家已经开始注意到地下水被病毒成分污染的可能性, 并开始着手研究。
2.5有机成分对地下水的污染
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石油工业排放的污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饮用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工业污水的有机物成分污染也成了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在我国, 通过抽取一些长期使用工业污水灌溉的地区的深层地下水发现, 有机物含量高达60种, 其中, 带有致癌作用的有机物达数十种之多。
3污水灌溉污染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污染与多个因素相关, 比如灌溉的时间、强度和方式, 灌溉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成分, 所灌溉土地的成分以及当地的地貌、植被覆盖和气候条件等。要想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就要根据污染灌溉区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现场环境、土壤成分和地质环境等, 用得出的数据分析污染的可能性。是否可以使用工业污染水灌溉农田的决定性因素是土壤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 一般的原则是在土层渗透系数大、含水层出露和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区, 要尽量避免使用污水灌溉, 在饮用水源区周围, 一定要避免任何种类的污水灌溉形式。灌溉污染的第一层保护就是土壤的过滤功能, 这种过滤功能对污水的净化能力很强, 但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说, 不能长期无节制地用污水灌溉土地。灌溉时, 需要做好土壤污染程度测量, 如果发现污染数值超过承受值, 就要立即停止灌溉。另外, 还要从源头上确保灌溉污水达标, 使污水灌溉符合国家的相关排放规定。在我国, 很多灌溉区都直接使用污水灌溉而不采取任何过滤措施, 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正确的做法是在污染区设立相应的过滤处理设施, 并进行实时监测。
4结束语
热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篇8
关键词:热污染,环境保护,影响,防治
热污染是指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废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它能够影响大地、水体和人类的身心健康, 破换生态平衡。目前, 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中热污染的认识和了解, 所以, 热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未得到太明显的改善, 本文则主要阐述了热污染产生、对环境的影响及有效防治。
1 热污染的产生
热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危害热环境的现象, 属于一种能量污染, 常见的热污染有: (1) 城市密集的建筑对地面的天然覆盖层的替代; (2)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空气中的热量、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以及空调的热量排放所形成的热岛效应; (3) 因核电站、电厂和炼厂企业等冷却水因素造成的水体温度升高, 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所引起的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水体热污染。
热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发严重的原因是未合理利用有效能源。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 热污染必须得到重视并进行改善。然而, 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量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度, 因此, 科学家呼吁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和防治, 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热污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影响。
2 热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大气的影响。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排放到大气中的热量也逐渐增多, 这些气体减少了地球大气层抵御太阳的能力, 形成“温室效应”, 导致地球温度逐渐升高。根据热力学的相关定律, 人类社会使用的全部能量最终会全部转化为热量传入大气, 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 降低太阳辐射的吸附、上升气流的减弱, 影响降雨, 从而造成部分地区干旱,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1997年夏, 我国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 有3亿多亩农作物遭旱灾, 导致粮食减产, 城市里受干燥气候影响, 一直缺乏雨水, 一时间人们谈“热”色变, 这就是由热污染带来的灾害,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2.2 对水体的影响。
水生物也是热污染的受害者之一。热污染对水体的影响主要是核电站、发电厂、钢铁厂的循环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及石油、化工、铸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废热水排入江、河、湖、海等水体, 水体温度上升会使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 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快, 在0至40℃内温度每升高10℃, 水生生物的生化反应速率会加快1倍。同时,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导致水体缺氧更加严重, 从而引起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 影响了周边环境和生态平衡。
2.3 对人体的影响。
热污染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1) 它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 包括致病病毒或细菌对抗菌素的耐热性及人类肌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从而导致传染病的发生。温度的升高为苍蝇、蚊子和其他病原体微生物提供了繁衍和串标的条件, 导致登革热、流行性脑炎等疾病的扩大流行。 (2) 热污染会集中城市热岛效应, 特别是夏季, 温度的持续增高会加促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3 热污染的有效防护措施
未被有效的合理利用是造成环境热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热污染给环境带来更大的影响,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相应防治。
3.1 提高人们对热污染的认识。
由于人们对热污染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导致热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越发严重。我们应加大热污染对环境影响的推广宣传, 便于人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热污染的危害, 才能做好后期的防治工作。
3.2 充分利用废热能源。
降低热污染的主要措施充分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 包括高温烟气余热、高温产品预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水废气余热等。这些余热能源都可以进行二次利用。调查数据显示, 我们国家每年可以二次利用的工业余热相当于5000万吨标煤的发热量。在发电、建材、冶金、化工等生产过程中, 可以通过热交换器利用余热来预热空气、原燃料、干燥产品、生产蒸汽、调节水温等。还可以改善电厂和水泥厂等冷却水的循环使用, 减少冷却水的排放。
3.3 在加强隔热保温的基础上防止热损失。
在部分工业生产过程中, 有的窑体需要通过加强保温隔热来降低热量的损失。
3.4 寻找开发新能源。
在使用现有能源的同时寻找并利用水能、风能、地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 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目前比较成功的研发成果隶属太阳能, 它清洁、无污染、对环境无危害、不枯竭, 世界各国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发,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如今, 太阳能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取暖中的必需品。
4 结语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9
1 猪流行性感冒对农村养猪业的影响
传统的猪流感病毒常见H1N1和H3N2两个亚型。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流感病毒均有易感性。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 病毒存在于呼吸道粘膜, 随分泌物排出后, 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 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迅速繁殖, 很快致病, 又向外排出病毒, 导致迅速传播, 往往在2~3d内波及全群, 该病大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单纯感染猪流感发病率高, 病死率却很低, 如并发或继发巴氏杆菌、链球菌等感染, 则使病情加重。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卫生委员会副主席塔季娅娜·扎苏欣娜2016年1月22日表示, 圣彼得堡已有15人因流感后的并发症死亡, 其中两人为孕妇。
报道称, 此前在20日有消息称, 列宁格勒州已有4例“猪流感”死亡病例。
扎苏欣娜说:“我们证实已有15人死亡。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已被证实是因‘猪流感’的并发证死亡, 尤其是肺炎。”
随着上则新闻的播报, 蒙城县养猪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蒙城县立仓镇养猪大户李华 (化名) 目前存栏生猪6000头, 其中母猪500头。李华说, 自己以前从书上看到过猪流感的介绍, 知道它的病征主要是高烧。“目前, 还没听说当地出现猪流感, 但外界信息影响太大了!”他说。
2016年初, 立仓镇猪肉价格下降了2元/千克, 李华的活猪销售很少。他说:“去年初以来生猪行情就不太好。猪流感信息是一个新的打击。”
马集一家种猪场负责人张民, 1997年就开始经营养猪场, 现在存栏基础母猪300头, 仔猪400余头, 种猪600余头 (即商品种猪, 有公有母) 。张民说, 以前就听说过猪流感, 主要病征是猪发高烧、眼睛发红、鼻流清涕, 以及骨头疼、不愿站立, 但以前没听说过猪流感致人死亡。自从最近电视上播放外国猪流感新闻后, 现在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都不大愿意吃猪肉, 改吃牛羊肉了。当地养殖场的活猪收购价格由上周的10.4元/千克跌到目前的9.6元/千克, 散户更是跌到了8.8元/千克。双涧镇养殖户吴名养猪十多年, 现存栏母猪40头, 种猪3头, 肥猪不到100头。
吴名说, 生猪价格从2015年以来一直呈跌势, 但最近跌得更快些。29日生猪收购价格为9~9.2元/千克, 比28日又跌了0.6元/千克左右。“很难说近日俄罗斯出现的猪流感信息对生猪价格有多大的直接影响, 但消极影响是肯定有的。现在许多老百姓知道猪流感病毒了, 宁可不吃猪肉, 也不愿冒得病的风险。”
养殖户还提出, 当前, 对猪流感的宣传应该客观全面, 重点应突出科学看待和预防猪流感。吴名等许多养殖户对笔者表示, 其实, 猪流感不算大病。以前出现类似病征时, 只要给猪喂退烧药就能治好。同时, 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猪流感。但是, 一些信息给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恐慌, 对养猪户的打击很大。“许多老百姓对于疫病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今年养猪本来就困难, 我们再禁不起打击了。”吴名说。
2 猪流行性感冒的防治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特别注意加强饲养管理, 防寒保温, 定期消毒和驱虫, 减少环境中可能潜在的病原污染。
(2) 加强生物安全防控。猪场应远离养禽场, 并禁止饲养任何家禽。
(3) 在疫病多发季节, 应尽量避免从外地引进种猪, 引种时应加强隔离检疫工作, 确保未染疫后方可混群饲养。
(4) 防止感染流感的病人与猪接触, 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但人感染猪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感染早期用达菲 (Oseltamivir) 有效。
(5) 一旦发生疑似猪流感疫情, 要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并限制家畜流动, 同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对发病较重的猪立即淘汰, 病死猪深埋无害化处理, 全场地面及器具用烧碱水彻底消毒。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10
摘要: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结合全国各大中城市地铁、轻轨工程的全面增多,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分析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种因素,提出合理的控制和改进措施。
公司要对工程质量十分重视,专门成立质量检测中心,对混凝土从材料源头上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在后期养护中控制,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影响 混凝土质量 因素
1 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根据笔者在工程建设中的体会,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首先要分析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种因素,方能对症下药。经总结,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讨论并提出一些控制措施。
1.1 原材料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基础,原材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因此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1.1.1 水泥的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泥的强度上下波动,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因此,要选择好水泥品种,根据经验,大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1.1.2 黄砂最关键的是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砂子太细或含泥过多,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影响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1.1.3 石子主要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经调研,目前好多混凝土厂家的石子级配都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确保石子级配连续,且在生产中切实可行,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1.1.4 如使用商品混凝土,选择商品混凝土厂家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根据体会,一定要选择信誉好的,设备比较先进的混凝土厂家,同时必须到现场对原材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1.2 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
工程对配合比十分重视,在使用前均进行现场试配,然后根据试配结果来选择确定配合比。当然,在施工实践中必须注意到配合比控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了解原材料状况的动态信息,还要注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适当地调整和修改施工配合比。
1.3 混凝土生产
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3.1 计量设备:混凝土搅拌站计量设备应定期校验,保证准确,特别是外加剂计量。经调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计量不准,导致混凝土塌落度不稳定,甚至长时间不凝固,个别情况甚至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1.3.2 搅拌时间:混凝土的生产搅拌时间长短与混凝土的强度和均匀性有关,应从多次试验和生产实践中选择最佳搅拌时间。搅拌时间太短会对混凝土的匀质性产生极大影响,太长会产生泌水和离析现象。
1.4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特别是长距离运输或在闹市区运输,受到运输机械、气候条件、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如出现意外(如长时间堵车)或不规范行为(如往混凝土内加水),混凝土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加强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为防止混凝土误送或超过初凝时间到达工地,必须建立严格的收发制度。工程要求混凝土出厂时要出具详细的发料单据,填好收料单位、工程名称、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发车时间等内容,运至现场后要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填写到达时间及验收人,并做塌落度试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坚决拒收。
1.5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对混凝土质量也有很大影响,在浇筑过程中,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1.5.1 模板支设:模板支架要稳定牢固,模板接缝要严密,要清除模板表面的灰浆等垢物,刷好隔离剂,以防支架失稳、跑模漏浆等。
1.5.2 振捣: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要快插慢拔,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s,待出现泛浆或混凝土不下沉时即可停止振捣。混凝土振捣应连续、均匀,不得少振、漏振和过振。少振、漏振会引起混凝土不密实,甚至出现空洞等;过振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泌水和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浇筑后1~1.5h,有条件的工地可对混凝土进行二次复振,复振可提高混凝土强度10%左右,同时,复振还可以使混凝土二次液化以愈合构件的早期微裂缝。
1.5.3 抹压:混凝土的抹平压光也很重要,直接影响表面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抹压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抹压太早起不到消除裂纹的效果,抹压太迟则操作困难或甚至无法操作,因此一定要把握好火候,第一遍为普通抹压,第二遍应重点寻找裂缝,抹压时用木抹子拍打,产生振动压力,使混凝土再次液化,愈合裂缝。
1.6 养护
混凝土成型后的养护也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终凝后,水泥还在继续水化,混凝土强度在不断增长。因此,必须及时覆盖洒水,使混凝土表面保持足够润湿,避免混凝土表面因干燥而产生干缩裂缝。特别要注意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夏季养护、冬季养护和位于通风口部位的混凝土养护。
1.7 试件制作
混凝土试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混凝土实体的强度,也是混凝土进行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因此,混凝土试件必须认真制作,妥善养护。一方面,如果混凝土试件制作马虎,不注意养护,则容易导致混凝土试件不合格,而实际上混凝土实体强度是满足要求的,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制作试件也不能弄虚作假,结果混凝土试件是合格了,但混凝土实体质量到底如何很难确定,容易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因此,制作试件一定要认认真真,实事求是,工地试验室的建设也不能马虎随便,特别是在冬天,养护条件太差很容易造成混凝土试件的不合格。
2混凝土供应商和施工承包商的配合
混凝土的质量归根结底由两家控制决定,一是混凝土供应商,必须提供高品质的混凝土;二是施工承包商,必须按规范施工,按要求养护。混凝土供应商和施工承包商应本着签定合同时是两家,施工时是一家的原则,荣辱与共,各自把好自己的关,一定要通力合作,遇到问题协商解决。承包商应负责施工现场运行路线畅通和夜间施工照明等,供应商应保证足够数量的混凝土运输搅拌车,以确保混凝土连续供应,从而才能保证施工连续浇筑,否则混凝土容易产生冷缝,在桩基工程中,还容易造成断桩。
影响及防治论文 篇11
1 城市电磁环境分类
电磁环境分类有多种方法,可以按照电磁频率、电磁辐射强度、电磁效应等因素进行分类。在城市电磁环境的产生因素中,按照应用领域分为六大类,包括:广播电视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工业、医疗、科学研究系统,城市交通,高压输电配电系统,家用电器,见表1。
2 城市电磁污染的危害
1)电磁污染对电子、电气设备造成干扰,导致周围其他设备、传输信道或系统性能下降,不能正常工作或失效。大量案例表明:地球上位于卫星轨道附近的广播与电视不能正常收听、收看;位于高压线路附近的室内电脑经常出现死机现象;地铁中无线网络造成地铁控制台失灵;强电磁辐射干扰医院的医疗器械或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等,全世界每年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美元。
2)电磁污染会带来信息泄密危险。存储介质中的信息泄漏的途径包括:电源线、各类电缆、存储介质自身、存储介质外联设备等。这些设备在一些情况下会起到发射天线的作用,将存储介质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送出去,泄漏的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之后,会给国家、集体、个人,或者金融、商业等领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往往这些损失还无法用金钱衡量。如今,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和个人都在使用电脑,当电脑接入互联网络之后,那些重要的资料也就处于潜在的泄密危险之中。
3)电磁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热效应是指当人体受到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后,其部分能量被吸收转变为非特异性的热能,使全身或局部组织受热,引起人体组织温度升高;或者通过人体体温调节机制调节体温,虽然温度尚未变化,但机体的散热作用加强了。非热效应指人体反复接受低强度电磁辐射后,体温虽未明显升高,但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等系统可受到影响。根据已有研究,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电磁辐射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内分泌系统紊乱,削弱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电磁辐射造成生殖系统的损伤,导致不孕不育,流产率提高,胚胎发育迟缓停滞,畸胎率增加等,还会导致白内障等视觉系统疾病[4,5]。
3 我国城市电磁环境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由电磁污染带来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电磁防护规范和标准相冲突,造成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另一部分电磁防护规范和标准过于宽泛,规定不详,执行时往往采用最宽松条款,但与实际情况不符。二是城市电磁环境大幅度恶化,部分区域综合电磁污染已经超过了规定限制。三是电磁环境恶化引起的纠纷日益增多,主要有居民区新建电磁辐射设施、设备引起的侵权纠纷,电磁辐射污染导致的人身伤害引起的赔偿纠纷。
4 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建议
在应用电磁技术推进城市化建设、创建便捷生活的同时,应以电磁辐射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为依据,强化城市电磁环境管理,优化电磁辐射设施布设,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不利影响。一是加强电磁环境管理。规范电磁辐射污染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电磁频谱的统一规划,建立电磁辐射监测网。二是采用电磁辐射防护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优化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以减少电磁辐射,采用屏蔽方式或新型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减少电磁泄漏。三是提高电磁辐射防护意识。长期宣传普及电磁辐射知识,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尝试,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6,7]。
5 结束语
一百年来,对电和磁的利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在感受到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遭受着电磁环境恶化对健康的损害。详细了解城市电磁环境的发展现状和产生原因,将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决策时提供科技支撑,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科学建议。
参考文献
[1]齐兴昌,宋祖勋.复杂电磁环境中电磁干扰现象分析与解决措施[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1):81-83.
[2]夏跃兵.无线电磁环境监测与分析[J].中国无线电,2006(6):23-25.
[3]李永红,张晓东.电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J].电测与仪表,2005(10):34-35.
[4]徐鹏,张建春.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1(5):12-13.
[5]孟超,高燕,于淼,等.城市电磁辐射污染的产生与危害[J].安全,2005(5):24-25.
[6]曹慧敏,宋爱华,吴欣泉.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预防[J].中国科技信息,2005(9):78-79.
【影响及防治论文】推荐阅读:
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06-10
大气压力对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影响及防治措施09-03
滑坡的形成机理及防治论文05-12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论文09-07
香菇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论文09-11
水安全保护问题及防治措施论文06-30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11-26
油松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论文09-07
轻质隔墙板施工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11-28
媒介融合对电视业的影响及对策论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