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D方案

2024-10-08

BCD方案(精选3篇)

BCD方案 篇1

多发性骨髓瘤似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 该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该肿瘤属于恶性, 临床治疗只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药物治疗是该病治疗的常用手段, 其中BCD方案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 的应用效果最为突出, 但药物治疗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 会给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1]。药物使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药物利用度和不良反应程度, 本文对皮下注射与静脉注射硼替佐米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救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9~72 (56.92±16.79) 岁;对照组男20例, 女20例, 年龄38~73 (57.63±15.72)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诊断标准, 依从性较好。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BCD方案治疗, 药物分别为硼替佐米 (万珂,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J20120055) 地塞米松 (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152401) 、环磷酰胺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4654) 。硼替佐米1.3mg/m2, 第1、4、8、11天, 地塞米松20mg, 第1、2、4、5、8、9、11、12天, 环磷酰胺300mg/m2, 第1、4、8、11天[2]。观察组进行硼替佐米皮下注射, 将1.4ml生理盐水与3.5mg混合, 在双侧腹部、大腿外侧进行轮替注射[3]。对照组进行硼替佐米静脉给药, 将生理盐水与硼替佐米1∶1混合稀释, 外周静脉快速推注。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完全缓解 (CR) :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 不存在任何软组织浆细胞瘤, 以及骨髓中浆细胞≤5%;在唯一可测量指标为血清游离轻链 (FLC) 的患者中, 除需要完全缓解 (CR) 标准外, 还需要正常FLC比值是0.26~1.65;需要进行连续2次评估。 (2) 部分缓解较好 (VGPR) :免疫固定电泳可检测到血清和尿M蛋白成分但电泳无法将其检出, 或血清M成分降低90%且尿M成分为100mg/24h;在唯一可测量疾病是通过血清FLC水平确定的患者中, 除符合VGPR标准外, 还需受累区和非受累区FLC水平落差>90%;需要进行连续2次评估。 (3) 部分缓解 (PR) :血清M蛋白降低≥50%及24h尿M蛋白降低≥90%或达到<200mg/24h。如果无法检测血清, 尿M蛋白受累区和非受累区FLC水平落差需≥50%, 以代替M蛋白标准。如果无法进行血清、尿M蛋白检测及血清自由轻链检测, 浆细胞减少需≥50%, 以代替M蛋白标准, 前提是基线骨髓浆细胞百分比≥30%。此外, 如果在基线出现, 还需软组织浆细胞瘤大小降低≥50%。需要进行连续2次评估。 (4) 无变化 (NC) :不符合CR、VGPR、PR或疾病进展的标准;若已行放射学检查, 无任何已知的进展证据或新发的骨受累。 (5) 进展 (PD) :以下任何一项由最低缓解值增加25%:血清M成分绝对增加≥0.5g/dl;如果开始时血清M成分≥5g/dl, 血清M成分增加≥1g/dl足以确定病情复发, 和 (或) 尿M成分 (绝对增加必须≥200mg/24h) [4]。总有效率= (CR+VGPR+PR) /总例数×100%。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临床用药安全情况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减少Ⅲ级发生率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肿瘤, 会对患者的机体器官和组织带来严重损伤, 该病的治疗不能达到治愈的状态, 治疗后也易复发, 对药物的耐性也在逐渐加强, 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带来的困难[5]。硼替佐米是临床上应用效果较为突出的靶向治疗药物, 属于蛋白酶体抑制剂, 可有效发挥抗骨髓瘤作用效果, 与地塞米松、环磷酰胺联合使用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临床应用效果较为突出的治疗方案[6,7,8]。硼替佐米的临床效果是不可否认的, 但药物不良反应对机体的影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关注点, 会引发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 其中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

本文结果示,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减少Ⅲ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注射方式不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用药效果, 皮下和静脉对药物吸收能力是一样的, 可以保证药物生物利用度是相同的, 均可以使周围组织获得药物;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是有差异的, 皮下注射对于药物吸收速度相对静脉较慢, 血浆药物浓度达到最大的所需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进而降低了对患者机体的不良反应反应程度[9,10]。

综上所述, 皮下和静脉注射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BCD方案治疗效果上是相同的, 但对于不良反应程度来说, 皮下注射更为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在BCD方案治疗中皮下和静脉注射硼替佐米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3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 均接受BCD方案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环磷酰胺) 治疗,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皮下注射硼替佐米, 对照组行静脉注射硼替佐米,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临床疗效和药物使用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血小板减少Ⅲ级发生率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皮下和静脉注射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的BCD治疗效果上差异不大, 皮下注射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程度, 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BCD方案,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参考文献

[1]刘辉, 傅琤琤, 薛胜利, 等.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 (10) :868-872.

[2]王丽, 左丽宏, 南红, 等.4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皮下注射硼替佐米致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7) :813-815.

[3]王青.注射用硼替佐米联合伏林司他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1) :16-17.

[4]李纯璞, 王静, 刘琰, 等.Notch1表达下调对RPMI-8226骨髓瘤细胞荷瘤小鼠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 42 (9) :661-665.

[5]刘芹芹, 刘佳丽, 郭冬梅, 等.γ-分泌酶抑制剂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细胞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 34 (9) :794-797.

[6]张翔, 叶宝东, 林圣云, 等.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增殖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12) :1658-1662.

[7]彭静, 李卉, 杜玮, 等.皮下注射硼替佐米的护理体会[J].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52 (z1) :180-181.

[8]李媛, 傅荣, 叶红芳, 等.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给药流程设计与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23) :12-14.

[9]翁翔, 顾超, 翟丽娜, 等.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 2014, 23 (8) :674-679.

[10]徐秀月, 王凌云, 姜秀春, 等.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 (9) :561-563.

BCD码的十进制加法电路 篇2

若相加结果产生进位C4, 其和也一定大于9, 故大于9的校正函数为:

由4位全加器构成的带有校正电路的8421BCD码的加法电路如F图所示。电路由两级全加器组成, 第一级进行初加, 第二级进行校正。当F=0时, 不修正;当F=1时, 加6 (0110) 进行校正。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BCD码的十进制加法原理。

关键词:BCD码,卡诺图,判9电路,加法器

参考文献

[1]数字逻辑电路设计:鲍可进等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二OO四年二月。

BCD方案 篇3

测频技术在计算机、通信设备、音频视频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频率计设计中,大量的数据运算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除法运算,现有的硬件除法主要有逼近法、倒数相乘法、串行BCD码循环除法[1]。其中:逼近法速度很低,很难实现频率的实时测量;倒数相乘法速度高,但占用硬件资源很多,而且程序复杂,实现困难;串行BCD码循环除法速度很高,占用资源也较少[1],但其很难在低档的单片机上应用。本文提出一种高速BCD码位权除法,不仅有很高的运算速度、很少的资源消耗,而且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以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8位单片机或16位单片机等多种处理器上应用。

1 频率计设计的基本原理

频率计由控制模块、测量模块、计算模块和译码显示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数字频率计的设计原理实际上是分别测量某段时间内标准信号和被测信号的周期数,再根据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所需的各种测量值。测量模块采用2个十进制可控计数器分别测出某一时间段内的标准信号和被测信号的周期数Ns和Nx。测频时采用等精度测量法,被测信号采样周期数对测量精度没有影响。

2 高速BCD码位权除法算法原理

利用FPGA实现二进制除法运算,一种方法是采用逼近法,这种方法速度低、准确性不高。另一种方法是采取被除数与除数的倒数相乘的方法,即将除数作为寄存器的地址,其倒数的小数部分作为寄存器的内容,通过一次寄存器寻址来计算除数的倒数。这种方法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除法运算,虽然速度较高,但对于多字节除法运算,不仅程序复杂,而且占用资源较多[1]。根据频率计的实际情况,在本设计中提出了BCD码位权除法运算,把数各位按位权分别计算,利用多个时钟周期完成一个完整的除法运算,从而兼顾了频率计对速度和资源两方面的要求,同时,位权除法的算法原理使得它有着可以应用于多种处理器的特点。

2.1 BCD码位权减法原理

BCD码位权减法运算是BCD码位权除法的核心,即将被减数按位与减数进行减法运算。将K位的十进制数用BCD码表示,即K个宽度为4的二进制数。运算循环流程图如图2所示。

设一个8位被减数寄存器B,一个8位减数寄存器J,取被减数最高位置于寄存器B低4位,取减数到寄存器J低4位,相减次数寄存器为N,比较B与J的大小,如B>J,则B与J做减法运算,差返回B,每做一次减法运算N加1,直到B

低位,重新组成被减数。把N中的值转存到相应寄存器后,B与J继续进行减法运算,相减所得的差返回寄存器B,再比较B与J的大小,B>J则继续做减法运算,每做一次减法运算N加1,直到BK时,当K=0后,B的低4位用0补齐。

2.2 BCD码位权除法算法原理

BCD码位权除法算法借鉴数据二项式分解法[2,3]和一般十进制除法的运算方法,即从高位开始取值进行运算,再将各位除法运算部分的商乘上相应的位权,相加,即为除法运算最终结果。

在这种位权除法运算中,减法运算次数的减少是提高运算速度的根本原因,而每次8位数据运算大大节省了硬件资源。在一般循环式除法运算中,是从低位开始进行循环相减,循环次数等于商。如果是8位除法运算,则得到一个8位的商,要进行8位次的BCD码减法循环,例如,87 654 321/1=87 654 321,要进行87 654 321次循环,而采用位权算法计算该式则只要72次运算。

下面具体举例说明该算法原理。设被除数B为K位的十进制,其位权从低到高分别为100 ~10K,取第K位数BK与除数J做除法,即上面所述的位权减法,减法运算中运算次数N即为部分商X(K),当BK

商X的运算公式为:

undefined

使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个8位数的除法运算,循环减法次数最大为8×9=72次,每次循环使用时间为8个时钟周期。如果工作频率为100 MHz,则最长的运算时间为5.72 μs,运算速度大大提高。

由于除法运算中每次运算都采用8位数据运算,该算法也可以很容易地被移植到8位单片机或16位单片机上。

3 算法在频率计设计中的应用

频率计设计时,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处理器。在性能要求较高时,使用FPGA作为处理器可以使整个系统非常精简,速度快,测量精度高。在性能要求不是很高、对成本要求较高时,可以使用单片机,如M-51系列单片机。测频部分采用等精度测频法,测量精度与被测信号采样周期数没有关系,为了运算方便,则采样周期数取1~99,即其BCD码数为8位二进制数。标准频率信号采样周期数则可根据精度要求取合适大小。

3.1 利用FPGA实现算法

如图3所示,设计采用VHDL编程。图3中间部分为除法模块。根据上面的算法,设计一个8位减法模块。在做除法运算时,将被除数分成K个8位数,按照上面的除法原理,调用减法模块,并把每次所得的减法次数即每位数除法所得的商按照位权大小存入相应的寄存器,除法运算完成后,所有寄存器中的数排列起来就是所求结果的BCD码数。做除法时,通过调用减法模块,在FPGA中占用的空间大幅度减少,从而节省了资源。

3.2 利用M-51单片机实现算法

在对频率计速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利用单片机作为处理器也可得到高精度的测量结果[4]。设计中,根据上面减法原理编写如下子程序(在除法程序中,需要时调用该子程序):

JF0:CLR R0;清减法次数寄存器

CLR C;清标志位

MOVX A, @A+DPTR;读取被除数

JF1:SUBB A, R1;相减运算

JC CF;被减数是否小于减数?是跳出到除法子程序CF

INC R0;减法运算次数加1

AJMP JF;继续相减

程序中,R0为每位做减法时的相减次数,即该位的商,减法完成后,将该值送入原来被除数的对应位。如标准采样信号周期8 567次,则将8 567的BCD码分别存入数据区 10H ,11H ,12H,13H,被测信号采样值为16,则其BCD码存入寄存器R1,将8读入A,做减法,减法次数为0,则将0存入10H,再将5读入,与上次减法所得的余数组合再次与减数做减法,结束后,减法次数值存入11H。如此类推,将各位减法次数存入相应位,除法结束后,将这个数据区数据组合就是所得商的BCD码数。

单片机存储量不够时可以扩展一个外部存储器,用来存储数据,扩展后可以增加采样信号的周期数,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4 实验结果

用FPGA实现该算法时,用Altera公司的EP1K30TC144-3作为主控器。通过MAXPLUS-Ⅱ软件仿真可知,对EP1K30TC144-3的资源利用占50%左右,在100 MHz工作频率下,最长运行时间为6.4 μs。若用8位BCD数直接进行除法计算,EP1K30TC144-3器件的资源无法满足。

用单片机实现该算法时,采用AT89C51作为主控器。使用WAVE6000对程序进行仿真,采用12 MHz的时钟频率,完成8位的BCD码数除法时间最长不到100 μs,加上显示输出、数据采样等时间,整个测量过程在1 ms内可以完成,在对速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完全可以完成频率的高精度测量。用普通的算法在AT89C51上无法完成8位BCD码的除法运算。

该算法可以在多种处理器上应用,大大节省了主控器的硬件资源,在用同种处理器时比其他算法速度大大提高。通过实验测试,系统采用该算法,在1 Hz~50 MHz范围内有较好的测量精度。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频率计提出了一种新的硬件除法,在频率计设计中,采用BCD码位权除法,使得在选择频率计主控器时,测频实时性对主控器的限制大大减少。在很多应用场合,频率计的处理器可以选用低价位的处理器而不需用价格昂贵的高速处理器,在对产品性能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徐辉,王祖强,王照君.基于高速串行BCD码除法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02,31(9):61-67.

[2]KIM Nam Yeun,YOO Kee Young.Systolic architectures forinversion/division using AB2circuits in GF(2m)[J].Integra-tion:the VLSI Journal,2003,35(1):11-24.

[3]MEYER-BAESE U.数字信号处理的FPGA实现[M].刘凌,胡永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体育课程改革分析下一篇:药学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