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化系统管理(共12篇)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1
1 系统功能分析
企业科研管理系统是为了对企业科研实行计算机化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用户。主要功能有对期刊论文信息、项目获奖信息、项目基本信息、著作管理信息、项目参加人员信息等进行管理和字典信息管理以及对系统自身的用户权限管理。提供各种信息的录入,比如项目参加人员资料、项目获奖内容及过程;著作管理、并可对字典信息进行的操作管理。系统不但含有高校科研日常项目的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对信息的查询检索功能。系统管理主要任务是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对系统提供良好的维护,如用户权限可以为用户提供权限服务。
该系统是基于SSTab窗体,以VB自带的JET引擎连接Access 2000数据库进行开发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力求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高校科研日常管理和检索等功能,旨在达到使高校科研的管理和人事数字化使之更加方便快捷以提高工作效率。
1.1 系统管理主要包括
添加用户模块包括:为系统新用户设置用户名及口令。
修改密码模块包括:用于操作员更改自己的系统口令。
1.2 基本资料管理主要包括
项目参加人员管理模块包括:显示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项目基本情况模块包括:显示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项目获奖情况模块包括:显示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期刊论文管理模块包括:显示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著作管理模块包括:显示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1.3 字典管理主要包括
项目性质包括:分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部省科委及企业集团四种情况。
范围包括:分为全国、国际、地方三种情况。
检索源包括:分为EI、SCI、核心和一般四种情况。
日期格式:YYYY-MM-DD。
2 系统结构设计
2.1 系统模块结构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基本资料模块结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3 字典管理模块结构流程图,如图3所示。
2.4 系统总流程图,如图4所示。
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数据库设计主要是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即将数据按一定的分类、分组系统和逻辑层次组织起来,是面向用户的。数据库设计时需要综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存档数据和数据需求,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按照DBMS提供的功能和描述工具,设计出规模适当、正确反映数据关系、数据冗余少、存取效率高、能满足多种查询要求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
3.1 数据库结构定义:
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有的是支持联机事务处理CLTP(负责对事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的操作型DBMS,有的可支持数据仓库、有联机分析处理CLAP(指为支持决策的制定对数据的一种加工操作)功能的大型DBMS,有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有的可支持面向对象数据库。针对选择的DBMS,进行数据库结构定义。
3.2 数据表定义:
数据表定义指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结构,数据表的逻辑结构包括:属性名称、类型、表示形式、缺省值、校验规则、是否关键字、可否为空等。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但为使效率高,规范化程度应根据应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数据表设计不仅要满足数据存储的要求,还要增加一些如反映有关信息、操作责任、中间数据的字段或临时数据表。
3.3 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
确定数据的存放地点、存储路径、存储设备等,备份方案,对多版本如何保证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3.4 数据使用权限设置:
针对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确定数据的用户使用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3.5 数据字典设计:
用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的设计,便于维护和修改。
为了更好地组织数据和设计出实际应用数据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在进行了数据基本结构的规范化重组后,还必须建立整体数据的关系结构。这一步设计完成后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只待系统实现时将数据分析和数据字典的内容代入到所设计的数据整体关系结构中,一个规范化数据库系统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摘要:阐述了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微机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2
本文介绍了化学振荡反应微机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功能.该测试系统硬件包含四大模块:温度测试和显示模块、化学振荡反应的振荡周期测试和显示模块、电压测试模块、数据上传到计算机的通信模块,系统也可以脱离计算机独立使用.下位机软件采用汇编语言编写,上位机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该测量系统可对化学振荡反应实验全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测量,具有使用方便,设计新颖,实验数据稳定,现象直观等特点.
作 者:梁燕萍 张昌民 贾剑平唐山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刊 名: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S AND APPLIED CHEMISTRY 年,卷(期): 21(5) 分类号:O64 关键词:化学振荡反应 测量系统 数据采集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3
关键词:微机监测;铁路信号;维修
为了使铁路信号设备的状态检修能够得到实现,必须积极发挥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作用,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信号技术网络化的维修。信号微机监测系统能够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运行状态和运行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具有对主体设备进行数据在线、数据存储、数据打印、数据查询、数据监测、参数测试等作用,一旦发现设备的电气性能出现异常还能够及时报警,从而使信号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在对铁路信号设备的故障维修、隐患排查、维护管理的工作中,该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信号微机监测系统
在列车运行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运行效率,保障行车安全,必须配备数量较多的铁路信号设备。铁路信号设备在沿线各站广泛分布,会受到外界环境的较大影响,而且具有连续使用、分布分散、点多线长的特点。为了对铁路信号设备进行及时维护和维修,铁路部门立足于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积极开发了信号微机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维修工作进行有力的指导,从而实现信号设备的状态维修。
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具有远程监控、过程监督、存储再现、超限报警、实时监测等功能,在故障处理和设备的日常维修中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对现场维修工作进行指导,有利于预防设备故障,并对已经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又可以分为开关量监测和模拟量监测两个类型。开关量监测指的是对实时监测信号机运用状态、区间轨道、继电器状态、控制台表示状态、设备按钮状态进行监测。模拟量监测则主要是监测环境状态模拟量、电流、半自动闭塞线路电压、道岔表示电压、信号机点灯回路电流、转辙机轨道电路,以及各种电源等的实时状态[1]。
二、在维修工作中发挥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指导作用
传统的信号维修模式主要是年度集中检修和天窗修,以天窗修为主,但是天窗修又存在着天窗点过于随意、天窗点分配不当、人员和材料运输困难、维修人员不足等问题。因此在维修中应该积极发挥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作用,本文选择了信号机、轨道电路、道岔3种管内重点设备,说明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在维修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一)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对信号机维修的指导作用
信号微机监测系统能够对信号机主灯丝的断丝报警信息、信号机点灯状态、信号机点灯回路电流等数据进行监测,信号机的运行状态可以在信号机点灯回路电流曲线中得到直接显示。维修人员应该对信号机的维护规则和相关技术标准予以熟悉,通过分析信号机点灯电流曲线来掌握信号机的实时运行状态。维修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电灯电路图,特别是对DJ和灯位的对应关系予以熟悉,提高分析的针对性。例如与LU、2U对应的是2DJ,与DI对应的灯位分别是H、L、IU。DJ是否能够顺利地吸起会对信号机点灯电流的数值标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维修人员必须对信号机的DJ型号进行了解,然后才能对信号机的点灯电流曲线进行准确的分析。一般情况下JZXC-H18F,JZXC-16/16型灯丝继电器的最小工作电流调整值是140mA,最大工作电流调整值是155mA。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调整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同灯位时,信号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点灯电流,因此维修人员不仅要分析电流的实时值是否达标,还要视具体情况来分析该灯位的点灯电流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2]。
(二)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对轨道电路维修的指导作用
在25Hz相敏轨道电路模拟量采集中,信号集中监测系统能够采集相位角和轨道电压,并对相位角和轨道电路接收端电压值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轨道电路的电压曲线时,维修人员要对轨道电路的分录状态和调整状态予以掌握,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故障和隐患。在分析轨道电路电压曲线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维修人员应该对维规标准进行熟悉,才能及时发现电路的特性超标现象;其次,维修人员要对轨道电路的原理进行了解,并熟悉正常的电压曲线各部分的意义,才能及时发现电压曲线,并记录和处理掉监测不准确、曲线记录不良的问题;再次,一旦发生轨道电路故障,维修人员应该及时存储故障曲线截图,定期对故障曲线截图进行调看和分析,积累故障排除经验[3]。
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小轨接收电压、主轨接收电压、轨入电压、接收电压、网络电缆侧发送电压进行模拟,并采集ZPW-2000A轨道电路电压,对各电压数据及其曲线进行分析。如果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可以对频率和电流等信息进行调取和分析。维修人员要对与轨道电路电压相关的技术标准予以熟悉,对正常电压曲线的意义、区间轨道电路的原理予以熟悉,及时判断和处理电压曲线出现的异常情况。维修人员应该按照规定周期,分析小轨出电压曲线、主轨出电压曲线、发送功出电压曲线,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的异常情况。
(三)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对道岔维修的指导作用
通过采集道岔表示电压和道岔动作电流,信号微机监测系统,能够采集直流转辙机的模拟量。道岔的动态运用质量可以通过道岔动作电流曲线进行直观的反映,维修人员可以以参考曲线为依据,对比分析道岔的反位动作电流曲线和定位动作电流曲线,从而对道岔转换过程中的机械特性、时间特性、电气特性予以了解。维修人员在应用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对道岔进行维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维修人员应该对ZD6道岔各类型转辙机的摩擦电流、工作电流等技术标准予以熟悉;其次,维修人员应该在信号微机监测系统中输入正常状态下的电流曲线,在道岔改组时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按照相关规定,维修人员应该定期对电流曲线进行查看,将其与正常状态下的电流曲线进行对比,如果发现电流、动作时间等参数存在较大的偏差,就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及时对故障进行发现并处理。维修人员应该及时记录,电流监测不准确、电流曲线记录不良等故障问题,作为检修的参考。再次,每次道岔故障的相关情况维修人员都应该将其输入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利用该系统的数据存储和在线功能存储故障曲线,并定期对故障曲线进行查阅和分析,找出故障规律,总结故障排除的方法。在转化的过程中,道岔的运用状态和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都能够通过交流转辙机动作电流曲线进行如实的反映,而该曲线能够被集中监测系统所记录,维修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故障判断[4]。
三、结语
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对信号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铁路大提速的过程中,实现了信号设备的地对地、地对车、车对地的信息传输。为了保障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必须及时发现和处理信号设备中的故障。在信号设备维修中应该积极发挥信号微机监测系统的指导作用,提高维修的针对性和效率,加强对信号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将故障消除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1]奚清皓.试论信号微机监测系统在某(港口)铁路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5(06).
[2]周宜耕,王立延.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数据分析与应用[J].铁道通信信号.2012(12).
[3]林勇奇.微机监测系统板件的维修[J].铁道通信信号.2012(12).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4
联想网络同传系统集网络数据传输和保护卡功能于一体,不能单独使用,初次安装必须开机按F4进入同传,然后再安装保护系统。一开始我没有安装保护功能,在使用F4进行网络同传时,接收端总是卡住,不能使用,而一旦安装保护系统,则没有问题,即使以后卸载了也没有关系,F4同传依旧可以顺利使用。这与大家想象中的同传和保护应该是两个功能有点出入,也比较容易卡在这里,下面我就初次使用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所谓同传,指的就是同步传输数据。让所有的电脑硬盘中的数据都保持一致,这叫同传。如果机房里有50台联想电脑,你想让这50台电脑都安装上新的软件,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安装好 一台机器 ,以这个机 器C盘做个备 份 ,然后网络克隆其他49台电脑;第二种是一台一台地安装。同传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而且工作效率比一般的GHOST克隆还要高。
1.网络同传密码的设定
联想网络同传的密码设置好一台后, 可以通过同传系统为其他机器设置好同样的密码。但是这个联想网络同传如果不安装,学生只要开机时按F4就可以以管理员的身份安装,而且不能说像CMOS设置密码一样, 要设置密码必须安装系统。问联想客服,联想客服说这能这样,这就意味着如果不使用这一系统,就有安全隐患。这似乎没有道理,不知联想为何不完善这一功能,使客户不使用同传时也可以设置密码,因为这个密码一旦被学生胡乱设定恢复起来时相当困难的。
2.EDU驱动的安装
联想同传系统需要安装EDU驱动, 不装驱动不具备保护功能。而且EDU驱动的安装必须在联想同传系统安装后才能安装, 同时你在安装时必须设置C盘开放并且在系统设置里(HOME键进入管理界面 ) 设置“开放模式重启后进入保护模式”不启用,就是不打勾,否则驱动无法安装成功。我一开始按常规思路想先安装保护软件再启动保护功能, 当运行EDU驱动时,发现根本就没有安装保护驱动这个选项,这让我郁闷一段时间,后来发现一定要先F4安装保护功能,然后再运行EDU驱动才能成功,当然是要在开放模式下进行安装,这和日常管理机房的一些软件的原理有点颠倒。
安装驱动需要一个分区存储保护数据, 安装同传保护系统它会自动使用最后一个分区作为隐藏分区用来存储保护卡系统数据,它要求空间不大,可以利用磁盘分区工具Disk Ge-nius等分一个小点的分区存储保护数据。但一般现在学生机硬盘基本上都是500G的,平时也用不到,所以我没有另外分区,让它自动占用F盘100G作为隐藏分区。
3.批量同传
联想同传可以自动设置IP和机器名功能, 这一功能非常好,以前重装系统最头痛的就是修改IP和机器名。现在同传系统在同传数据之前,可以设置好“发送机”的IP,然后先同传IP和机器名,这样根据“接收机”登录的先后,会自动根据序号分配IP。因此我们在开启2—50号(假设50台学生机,1号机器作为“发送机”)机器时,需要按照机房机器号的顺利以此开启,千万别着急。而且第一次开好后,1号机就自动记录2—50号机器的序号跟网卡MAC地址,以后同传就不必在意开机顺序。一个插曲, 我曾经尝试在卸载保护了保护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同传,结果IP和机器名无论如何都无法同传到其他机器上,也就意味着必须安装保护再同传。
在批量同传时任何一台电脑的硬盘或者网络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同传进度,我在同传时发现速度奇慢,后来通过排查发现一台电脑的硬盘出现坏道导致同传速度降低。剔除这台电脑后,网络同传的速度才恢复正常,如果以后加入一个功能,自动取消和母盘网络通信速度不畅的机器的链接,就可以不影响整体同传。
4.同传后日常维护的处理
(1)学生位置调整、增减机器时的处理
学生机器的维护经常会导致机器位置的变动和缺失,比如:20号机器坏了,将50号机器搬到20号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1号机(发送机)上将20号和50号的记录都删除,然后将50号机器开机,这时候,50号机器的MAC地址就自动登记为20号,下次同传时IP和机器名也变为20。
(2)学生机数据更新时的处理
联想网络同传系统中可以设置“开放模式”即不保护,然后就可以更新数据再保护,但是似乎再次保护时容易出错,于是我每次更新学生机数据时都是设置1号机(发送机)的所有盘为不保护,更新数据后再设置为保护,这样比较安全,当1号机(发送机)的数据更新后再同传到其他机器。
5.硬盘更换后,同传和保护功能都无法使用
我们机房有一台电脑的硬盘坏了, 于是换了一块其他老机器上的硬盘,当时我想同传肯定是无法使用,想利用其中的保护功能 起到保护 卡的功能 , 可是开机 无论如何 按F4和HOME都无法切换到安装界面。后来想到一开始必须先按F4才能安装保护系统,也就意味着如果按F4无法启动,那么保护功能也就无法使用。因此如果硬盘损坏,最好更换联想同类型的硬盘,这样可以保证使用同传,否则有个别机器无法使用同传需要另外处理,也是非常麻烦的。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5
制药人的一分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智库班开班首奖感言)
说明:由于本文较长,故分成四部分推送,敬请关注,并连续阅读近几年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在制药行业的广泛使用和快速普及,世界各国药监当局对数据造假的零容忍,以欧美规范市场为主导的各国药监机构组织纷纷出台了数据完整性和计算机化系统的相关规范。中国CFDA也紧跟世界步伐,于2015年实施了GMP附录《计算机化系统》,又分别于2016年10月、2017年8月、2018年1月三次修订发出了《药品数据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可见国家药监总局接轨国际规范和整顿药品行业的坚定决心。而计算机化系统是保证数据完整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真实数据又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的,都应当遵守A(可归属及追溯)L(清晰)C(同步)O(原始)A(准确)+C(完整)C(一致)E(持久)A(易得)的原则。我下面就中外计算机化系统法规、汇总检查缺陷和部分缺陷整改进行介绍,最后有一些困惑问题提出和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1、计算机化系统涉及法规指南
2、中外计算机化系统检查缺陷
3、部分缺陷整改的CAPA4、问题讨论
一、计算机化系统涉及法规指南
1、中国GMP《计算机化系统》附录
CFDA于2015年5月26日颁发,并于当年12月1日实施,全文共六章24条。本附录规定了计算机化系统由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组成,以满足特定的功能;需要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机化系统管理,应当考虑患者安全、数据完整性和产品质量;明确用户和IT人员职责;应保持计算机化系统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持续验证状态;系统管理应当包括配置、测试、人员权限、电子签名、数据复核、变更、电子数据备份、恢复、故障处理的偏差和CAPA、回顾;最后的术语,包括电子签名、电子数据、基础架构、计算机化系统生命周期、数据审计跟踪、数据完整性、应用程序。
2、欧盟GMP《计算机化系统》附录11 EU于2011年6月30日实施该附录,全文共五章17条。中国计算机化系统和欧盟很相似,但明显欧盟一些要求比中国的内容更全面,而且当时英国药政当局是有要求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均于2017年底要全部达到附录要求。EU附录中的“原则”一章有要求,计算机系统代替手工操作,应该降低对产品质量、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影响;不应该有增加在此过程的整体风险。人员明确流程所有人,系统所有人,质量受权人和IT之间要密切合作。明确了系统供应商、服务商的协议要求。计算机系统运行阶段包括了数据、准确性检查、数据贮存、打印输出、审计追踪、变更控制与配置管理、定期评价、安全性、突发事件管理、电子签名、批放行、业务连续性、归档的相关内容。最后的术语,包括应用、预订的/定制的计算机化系统、商业化软件、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生命周期、流程所有人、系统所有人、第三方。
3、FDA联邦法规21章第11款电子记录;电子签名(21CFR Part 11)
1997年3月,FDA签署了21CFR的第11部分,给出了在某些情形下FDA可接受的电子记录、电子签名和在等同于纸质记录的电子记录上执行书面签名以及纸面上执行的书面签名的标准。这些规定适用于所有的FDA程序范围,意在允许广泛使用电子技术,与FDA保护公众健康的责任是一致的。全文分为分章A-一般规定、分章B-电子记录、分章C-电子签名三个部分。FDA以此标准认可电子记录、电子签名、关联到电子记录上的手签名是可信的、可靠的,和纸质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应。FDA认可以验证后的电子签名与完整的手写签名、缩写、FDA所要求的一般签名具有相同法律效应。术语包括法令、机构(FDA)、生物测定学(验证个人身份)、封闭系统(受限)、数字签名(密码)、电子记录、电子签名、手签名、开放系统(相对不限制)。
对于是否联网,又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封闭系统要通过验证保证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记录要保证真实性、完整性、保密性(必要时)。开放系统在创建、修改、维护、传送电子记录时同样要和封闭系统一样遵循控制程序,必要时使用文档加密系统、合适的数字签名技术进行保证。关于审计追踪,需要记录操作者登录和操作(包括电子记录的创建、修改或删除)的日期和具体时间,该审计追踪应该是安全的、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自带时间标志的。审计追踪生成的新记录不能覆盖之前的记录信息,如有必要应有程序规定并严格执行。审计追踪记录应该与其所归属记录的保存期限是一致的,当FDA需要检查和拷贝时是可用的,涉及到数据的完整性、可读性和可追溯性。
关于签名有效性,签署的电子记录与签名关联时,至少显示包括如下信息:签名人的完整名字,签名的日期和时间,签名代表的含义(如人员是进行操作、审核、复核、批准或其它行为)。这同样适用于任何一种人可读形式的电子记录,如电子显示、电子打印输出。
关于电子签名,对于用户使用电子签名之前或首次使用前,应该向FDA提交一份书面证明,说明其电子系统符合FDA要求,其电子签名与传统纸质手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应,需要得到FDA认可才可投入使用并在检查时全部呈现。电子签名时有两个基本条件均要同时具备,一是怎么证明是你本人操作的电子签名,如上面提到的生物测定学,按现在技术可以理解为刷脸、刷指纹等生物识别法,二是使用全部的电子签名验证组分,既名字、日期、时间、含义包括修改理由等都是齐全的。另外,要防止他人违法使用你的电子签名或两人串通使用。
4、ICH Q7对计算机化系统的要求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6
【关键词】铁路运输;6502电气集中设备;微机监控;实时性;应用流程
目前大多数山矿铁路始终延续着6502电气集中站管制标准,信号设备运行质量为铁路安全运输提供疏通动力,为了进一步协调电务信号的跟进效益,维持相关设备的统一归控指标,有关单位决定针对集配站设备运行状态实施有力监控,争取将任何细节排查完毕,并制定永久维护方案,避免人工操作误差带来的重大损失结果。
一、系统架构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论述
6502电气集中式微机监测体系,就是将总线布局特征和软件模块转接效能实施有力结合,同时引进创新硬件混搭式模型进行有力压缩、分划,进而开放必要的时序逻辑渠道,将单位故障位置标识,方便后期检测工作的衔接。另外,加上彩色显示媒介和全高速打印机的支持,监测人员便能够及时调出任何节点隐患资料,维持相关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优势。
(一)系统架构拆解:首先,系统本身利用计算机作为考量终端,同期将各类监测软件程序装设完毕,并透过分机传送机制实现科学数据的分划、压缩,其中分机具体使用的是工业领域中的控制工具,其将异质化接口信息收集、预处理职务全面包揽,并与主机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在分机线路搭设方面,具体根据STD总线布局,同时将备用端口留出,保证后期扩展工序的顺利进行。
其次,不同数据采集接口广泛交融并形成集体装置形态,任何开关量、模拟量数据都会借此交流、验证,而主机、分机之间具体通过串行通信交流模式实现搭接,保证传输空间距离稳定在1km以内;系统硬件搭设标准具体参照积木式混搭要领,软件结构也是配合模块原理敷设,整体移植潜质不可估计,能够针对各类站场设备进行电路板调试,将数据结构进行灵活转变;系统开关量可采用分级标准进行收集,就是经过开关量的信息会自动开展预处理活动,最后交给分机。整个布局流程相对节约了线路延展的数量,后期维护工作显得更加轻便。另外,系统模拟量控制主要联合集中形态标准开发,即在专属6502微机监控体系中,设置道岔电流、轨道电压组合框架,这种处理技巧基本不会改变原有组合机理,对于系统故障问题和维修工作大有裨益。
(二)技术标准罗列:为了维持信息交接的灵活性效用,系统实际回应时间不得超过0.15s,主机、分机此时数据传输效率也需要达到9600B/s,关于结构恢复时间便分别为3s、0.5s以内,整个数据记录分辨效率处于0.065之下最佳。另外,模拟量从机程序的设置也相当紧要,整个细节规范标准相对复杂一些,具体包括电阻反应、温差作用等都要梳理完全,将必要的数据传输给主机终端,如若发现超标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报警措施。另外,依照主机归控命令可针对单位轨道继电设备以及信号电缆进行接地功能检验,这样长期不间断地重复下去,使得主机、分机交流工作不会间断。因此,模拟量在从机程序中会运用二级中断服务程序进行结构搭接,为了有效规避直流信息在交流脉动区域的冲撞效应,可考虑应用数字滤波处理技艺进行不同进路的数据采样操作。
二、系统架构的相关功能研究
处于6502基础时序逻辑和站场标准的进路空间内部,具体监测工作则围绕记录流程、逻辑测试、故障警报效用进行详细认证。系统会针对各类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包括岔道转移、轨道空间占用、信号开放、进路排列次数等,使得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将异质化设备工作状况和频度效应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避免操作工序混乱造成的漏查问题。
涉及轨道、电源屏电压、电流数据要确保进行实时检测,必要时要绘制内部规则延展曲线,透过对分散节点变化曲线进行观察、验证,能够将设备运行状况和变化规律延展完全,进一步探析设备不安状况的衍生时段,做好预防工作;按照电流曲线条件分析,可以确保道岔紧贴效果内部偏差问题得到第一时间排查,尤其在转换流程中道床阻力与电机转子绕组之间或否存在断线问题,要向维修单位报备,使得整修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整个系统检验工作自带逻辑性跟踪功能,针对6502电路施展信息进路信号编排过程中,能够快速分类并且压缩。具体流程就是将相同进路进行解锁信息匹配,同时将继电器任何动作以及反应时间记录完全;另外,进路序号排列标准也应记录在内,维修人员会依照记录标准进行车站作业状况以及线路布置条件的观察。经过对这类集中电路进行动作智能反应改造,能够将进路闭锁障碍、关闭错误状况进行及时预报,并开放精准定位功能,使得现场慌乱场景一去不返。
逻辑跟踪校验工作是必须安排的,透过现场工况条件以及系统存盘功效进行同步验证、分析,能够将现场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为单位事故调停以及系统可靠性地位提供深切适应基础;系统本身自带联网功能,并联合信号维修管制体系。其将电务终端作为监测总站,并配合铁路沿线分站、总站进行信息交替传送,保证总站能够随时调出各类分站设备运行参数,将无死角的归控指标深入贯彻。这类系统的网络化改造,争取依照全局验证标准实施信号调控状况的检验,避免单位决策活动出现积压危机,为既定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灌输适应活力。
三、系统应用流程解析
依照信号保护标准分析,系统贯彻参量监测以及电源使用指标过程中,都会与6502电气集中设备实现分离规划;系统为方便人员进行现场格局调试,提供相对充分的汉字提示功能,使得大多数工作人员能够依照简单的操作程序进行工程现场资料的抽取,及时掌握车站作业和设备运行状况。在后期电气集中设备开展微机监测项目活动中,任何部件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得到有力拓展,为了有效规避配线堆积造成的限制状况,结构开关将运用外矩阵搭设方案,将配线架构和维修工作精简处理,同时增设相关信息采集板,将其归置于较小机箱内部,与每排继电装置保持联络。另一方面,主机和从机用接收字节中断方式相联系,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故障信息传送的随机性,采用接收记录同步字符,防止了错误积累。为保证系统处理的迅速性,所有程序都采用汇编语言编写。主机程序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开关量处理模块和模拟量处理模块,分别与两台从机相对应。整个系统自从开发到投入应用阶段中,具体收集到的信息都能将故障危机化解,并且联合轨道电路、信号结构、电压形态以及进路排列标准进行科学审查,确保必要的数据能够及时传输,稳定轨道电路以及设备正常运转的绩效水准。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该电气集中管制以及监控系统开放以来,作业现况控制成果较为丰厚,维修人员能够依照终端提示进行单位故障问题的及时排查,相应地缩短故障延时和行车堆积效应,避免任何故障现象的重复滋生效果,为行车安全、稳定目标创设深度适应贡献。其相对于传统技术手段做出全新的改造策略,具体表现为数字信号的智能化搜集、验证,避免设备因错失维修时机造成经济成本损失的结果,相应节省了人力、物力的供应力度,贯彻铁路交通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标。
【参考文献】
[1]刘彬.浅析信号区域计算机联锁、TDCS、微机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实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5(13):176-182.
[2]余红梅.6502电气集中故障分析及判断处理[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0(02):63-67.
[3]丛树华.微机监测系统ZPW-2000A移频设备采样的解决方案[J].铁道技术监督,2009,14(02):88-90.
[4]沈志凌.客运专线衔接站及联络线信号机布置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2,15(12):111-118.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7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1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计算机化系统(Computerized System)是指受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人机接口的组合而成的体系[1]。该系统需要在适宜的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之上,将之与具体的工艺或操作相结合,实现最终管理和控制目标的过程[2]。
在制药行业,计算机化系统是使具体的制药过程在相关软件的全面监控和硬件的参与下按照相关的规程进行运转,从而实现药品生产与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和集成信息化的系统。
目前,在制药领域所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主要分为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s)和IT系统(IT Systems)两大类。其中,过程控制系统又可细分为嵌入式系统、独立系统和可配置设备3种;IT系统则包括ERP系统、数据库系统和LIMS系统3种。应用上述计算机化系统可以更好地管理制药过程,具体表现为:可以实现过程持续控制与实时控制;便于数据分析,从而利于偏差分析和工艺改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化系统成功应用于制药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经过严格的验证程序,经一系列必要的验证工作。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是指建立文件来证明计算机化系统的开发符合质量管理的原则并能够始终如一地按照用户的预期需求运行的一系列活动,目的在于确保计算机化系统符合可行的GXP法规要求及适应其预定的用途。
目前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主要参照GAMP 4中提出的验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验证过程应当贯穿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依次分为概念提出、系统开发、系统运行和系统引退4个阶段。在整个验证生命周期中需要系统供应商和系统用户的共同参与,提供相应的系统知识、验证经验以及相关文件与服务,从而有效地完成系统验证。
2 质量风险管理
2.1 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Risk)是指损害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的组合。该定义中损害(Harm)是指对健康的伤害,包括由产品质量或有效性降低造成的伤害,而伤害的根源就是危害(Hazard);而严重性则是指对危害所可能造成后果的衡量。所谓质量风险管理(Quality Risk Management),则是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对药品质量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3]。
目前,质量风险管理是整个药品质量管理学界和企业界最为流行的话题,各大权威药监机构、行业协会和组织均发布了相关质量风险管理的指南,其中最为权威的当属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于2005年11月发布的“Q9 Quality Risk Management”,现已被欧盟、美国FDA和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所采纳。该指南系统地阐述了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范围、应用步骤以及潜在应用领域等,为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质量风险管理可应用于药品质量管理的多数领域,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也属于其应用范围之一。质量风险管理可应用于计算机化系统的整个验证生命周期,从概念提出阶段直至系统引退阶段。通过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可以提升系统质量与数据完整性,更好地满足法规要求和用户预期要求并实现有效的验证和高效的操作与维护,从而进一步实现可观的商业利益。
2.2 应用基本原则
在计算机化系统验证过程中,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应把握以下两个关键原则[3]:一是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并将质量风险与保护患者的最终目标相关联,以保证产品质量;二是质量风险管理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确定相应的方法、措施、形式和文件。
2.3 应用基本原理
不同的计算机化系统所面临的质量风险的类型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系统所面临的风险:计算机化系统对产品质量和数据完整性的影响;所支持的工艺流程;用户需求标准;相关法规要求;项目计划安排;系统的复杂性;供应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安全、健康和环境(EHS)要求。
根据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应当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和控制。质量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4]:
(1)通过设计审核消除风险。系统设计或改进是实现风险控制的最佳手段,因此设计审核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风险管理,可以将系统的初始风险解决在设计阶段,避免成为生产阶段的隐患。
(2)将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如果不能通过系统设计控制或改进来消除风险,那么必须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或相关操作程序使系统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降低的方法包括降低风险的严重性和发生的概率以及提高风险的可检出性。
(3)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对风险进行验证。通过对风险进行验证以确认风险可以被成功地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其验证的范围和深度应与系统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新颖性相匹配。
3 质量风险管理在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中的应用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的具体应用流程依次可分为初步风险评估、系统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实施并验证控制措施以及审核风险与监控控制措施5个阶段。
3.1 初步风险评估
计算机化系统的初步风险评估应当基于对所涉及工艺或商业流程的理解。用户需求标准(URS)、相关法规与指南要求、设计标准、操作程序以及职能范围等是实现这一理解的来源。初步风险评估应当包括对系统是否受GXP规制的判断以及系统影响的初步评估。初步风险评估将决定后续管理工作的程度,因而非常关键。此外,由于该阶段涉及对工艺或商业流程的理解,因此系统的用户必须参与初步风险评估,与系统供应商共同完成评估,并对最终评估结果进行确认。
3.2 系统识别
系统识别是根据初步风险评估所获得的信息来确认系统功能或子功能对产品质量和数据完整性的影响。在系统识别阶段,将确认计算机化系统的功能及其子功能是属于低影响、中等影响还是高影响,从而确定后续工作的内容和深度。在此阶段应将系统所具备的所有功能以列表的形式列出,用于进行后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本阶段同样需要系统用户的参与,且最终识别结果须经系统用户确认。
3.3 风险评估和控制
根据系统识别所识别的系统功能及其影响,则应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质量风险评估的评估必须依靠相应的定性或定量的风险分析工具,常见工具包括失败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FTA)、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危害分析和关键环节控制点(HACCP)等。其中FMEA较为常用,下述风险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中即运用了FMEA的原理,具体步骤如下:
(1)风险事件识别。本步骤是对系统功能或子功能可能导致相关风险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并确定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表1为计算机化包装生产线的使用条形码扫描器进行印刷性包装材料登记的子功能的风险事件识别示例[5]。
(2)风险发生概率的评判。在确定所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影响后,应对这些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判断。
概率判断的标准并无统一规定,具体可由事件的复杂程度来决定。较为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将发生的概率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如下:“高级”指每100次处理发生1次事件;“中级”指每1 000次处理发生1次事件;“低级”指每10 000次处理发生1次事件。
在某些情况下,风险事件可能是系统软件故障的结果,此类事件的可能性难以被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应将“高”作为默认值赋值,除非有书面依据证明被评审的软件具备高质量的开发过程。随着项目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将更为丰富,此值可重新赋予。
(3)风险事件严重性的评估。风险事件影响的评估应当全面,不仅需评估风险的直接影响,还应评估这些影响对于企业的长期和广泛影响。例如,硬盘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了存储在该硬盘上的数据;当与产品配送有关的数据被破坏时,将最终导致产品召回的严重后果。某一风险事件可能导致与管理预期的危险的不一致,并且可能导致某些管理行为,如吊销生产许可证。
严重性判断的标准同概率一样,并无统一规定,具体可由事件的复杂程度来决定。较为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将事件的严重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高级”指预期有一个重大的负面影响,且损害具有重大的长期的影响或潜在的灾难性短期影响;“中级”指预期有一个适中的负面影响,且损害可能有短期或中期的不利影响;“低级”指预期有一个最小的负面影响,且损害无长期的不利影响。
(4)风险等级的判定。风险等级的判定可以通过下面矩阵(如图1)进行[6]。
在矩阵中,风险等级=概率×严重性。
由上述矩阵可以得出,风险等级由发生概率和严重性共同决定,其中画斜线的方块为最高风险等级(等级1),画竖线的方块为风险等级2,空白方块为风险等级3。
(5)风险检出率的评估。风险事件的检出率也是衡量风险重要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本步骤的目标在于通过系统的方法,识别风险事件是否可以被确认或发现,即判断其被检出的能力。如果一个风险事件很容易被检出或发现,即使所处的风险等级很高且事件的严重性也很高,该事件也不会产生严重的损害;相反,如果某一风险事件难以被检出,即使风险等级很低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应当考虑重新设计或改进系统的工作流程以提高检出率。
检出率判断的标准同概率一样,并无统一规定,具体由事件的复杂程度来决定。较为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将事件的检出率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如下:“高级”指非常可能发现风险事件,例如在每个处理或运行中,发现1个风险问题;“中级”指适当可能发现风险事件,例如在每2个处理或运行中,发现1个风险问题;“低级”指不太可能发现风险事件,例如在每3个处理或运行中,发现少于一个的风险事件。
(6)制定风险降低措施。在制定风险降低措施之前,应当对风险的优先程度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风险优先程度通常由风险优先数(Risk Priority Number,简称RPN)衡量,RPN=风险等级×检出率。风险优先数的判定可以通过下面矩阵(如图2)进行。
在确定风险优先数后,则可针对性地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对于高风险优先数或风险优先数高于预定标准的,则通过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如通过修改工艺或系统流程的设计以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复核次数以提高事件的检出率等,以此来降低风险优先数,从而达到风险可接受的水平;对于低风险优先数或风险优先数低于预定标准的,则无需采取相应措施而接受风险事件。
应当注意的是,在引入风险控制措施之后,需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能够使风险优先数降低到预期标准以下且不会引入新的风险。
(7)变更相关风险评估。在系统的变更过程中,应对要实施的变更措施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变更措施的实施不会引入新的系统风险。具体评估操作同前。
(8)制定风险评估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应使用风险评估表,确保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整个评估过程,具体示例如表2:
3.4 实施并验证控制措施
上一阶段中所确认的控制措施应该得到实施与验证,从而确保在风险降低时所采取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相关验证测试的广度和深度则取决于上一阶段所得的风险评估结果。对于低风险的系统功能或子功能,仅需进行少量的基本测试确保其符合相应用户需求和法规要求;对于中等风险的系统功能或子功能,则须针对之前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所确认的常规危害事件进行测试,确保系统足以处理这些危害,例如模拟断电确认系统的数据保护能力;对于高风险的系统功能或子功能,则应当针对每一特定危害事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还是上文所提的系统断电,则应当进行包括模拟断电、断电且伴随电压突增以及电压不稳等情况的测试。
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则应根据验证测试的结果确定。如果系统足以应付这些危害,则无需增加任何控制措施;如果系统难以应付这些危害,则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更为严格、数量更多或更为频繁的中间控制,或者增加独立的监控设备等等。应注意,须对新引入的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其不会引入新的风险。
3.5 审核风险与监控控制措施
在系统正式运行后,应定期对系统及其控制措施进行审核,确保系统处于受控状态和控制措施处于有效的状态。风险审核的频率和范围由系统的风险水平决定。在审核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问题:(1)考虑之前未被识别的危害是否存在;(2)判断之前确认的危害是否仍然存在,处于什么水平;(3)之前所估计的危害的风险水平是否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4)之前的风险评估是否仍然有效。
如果审核过程中发现了任何新的危害或原有危害的风险超过了可接受水平,则应通过变更管理来进行矫正,使系统的风险水平重新回到可接受范围。
4 结语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和质量风险管理同为GMP管理的新兴领域,目前国内外均处于摸索阶段,但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将两者结合应用于制药生产管理中,更能在极大地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产验证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王燕,梁毅.计算机化系统在GMP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9,23(5):483~486
[3]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Quality Risk Management Q[9EB/OL].http://www.ich.org/fileadmin/Public_Web_Site/ICH_Products/Guidelines/Quali-ty/Q9/Step4/Q9_Guideline.pdf
[4]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GAMP4:GAMP Guide for Validation of Auto-mated Systems[M].Tampa,2001
[5]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GAMP5:A Risk-Based Approach to Compliant GXP Computerized Systems[M].Tampa,2008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8
2010年1月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后, 辽宁省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水平是1227元/人月, 我们公司的平均退休金水平是1531元/人月。通过这个简单的比较, 我们就知道了, 我单位的平均退休金水平是略高于辽宁省退休职工平均退休金水平的。而2005年全省上调养老金后的平均退休金是581元/人月, 6年来增幅达到111%。
无论是横向的比较, 纵向的比较, 都会很清楚的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也是在与时俱进的。企业的养老保险工作也在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良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竞争的日益激烈, 人们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广覆盖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基本生活保障性质, 决定了它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2001年7月, 辽宁省率先进行了养老保险试点, 做实了个人帐户。我设计了一个EXCEL数据库, 将全公司员工的养老保险缴费都一一记好, 每月都与工资发放的数据库进行链接和替换, 保证及时更新, 记帐准确。并通过数据表间的链接, 可随时记录和打印《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卡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退休金问题。它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 当然也是与全公司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通俗的说:它可是普通老百姓退出工作岗位后的活命钱啊!作为一名经办各项保险事宜的工作人员, 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 也一直在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就说最关键的退休金的计算问题吧。传统的退休金计算办法是这样的:先将所计算人员的各种基础数据找出来, 然后对照计算方法逐一计算。其中包括计算工龄、指数化工资、基础养老金、过渡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等。在计算指数化工资时, 需要将十多年来的缴费基数与这十多年的省社会平均工资分别求比;在计算个人帐户养老金时, 需要将所计算人员的历年个人缴费及按规定划入的单位缴费分别记入帐户, 并且将2001年7月前的个人帐户储存额和2001年7月后的个人帐户基金分别计算清楚, 包括各年的利息金额。
用原始的手工计算方法计算退休金, 一张纸, 一支笔, 一台计算器计算一人最少需耗时1小时, 之后还要有另一人来复核。就这样也很难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样, 既费时费力, 又没有准确性保证的手工计算方法就亟待改进了。采用先进的统计计算手段自然成为我们适应这一情况的必然选择。
退休金核算的最终结果为生成3张表, 即《辽宁省行业企业职工退休审批表》、《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卡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作为核算退休金的最终依据。为实现这3张表的自动生成, 我对原有数据Foxbase个人帐户库和在职信息库进行整合, 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库。之后为实现界面的友好性和通用性, 我最终选定了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分别建立《退休金》工作表、《缴费卡》工作表、《个人账户》工作表、《账户库》工作表。为实现数据的自动生成, 我首先对工作表间数据进行了链接, 自动实现表间数据的共享平衡, 这样仍有个别数据很难一步生成, 为此我建立了中间数据表《月数计算》工作表和《计算工具表》工作表, 这样, 通过判断, 便实现了月数计算, 通过复制、粘贴方式, 实现养老金的最终核算结果。
采用这种电子表格计算退休金的方法经过多年的运行, 已日益显示出其先进性。首先, 省时省力。现在, 用我所设计的计算程序来计算退休金, 仅用半分钟就可轻松计算出结果。其次, 准确性高。用我的计算程序所计算的退休金, 与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行业部所核算的退休金完全吻合, 正确率100%。
2005年, 我公司实行了员工内部退养办法, 内退人员的内退工资是以本人截止内退时间的正常退休金为基数的。因此, 快速、准确的核算出这些人员的退休金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还是原始的手工计算方法, 我想我们人事部门抽出两个人, 每天计算8小时, 至少要用5天的时间才能计算出来。
这就是统计理论与微机系统相结合的新型计算和统计方法在企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后, 我还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不断地完善我的工作方法。同时我也希望我公司的社会保障体系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更加发展完善, 为职工创造更多的实惠, 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社会保障, 以切实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少些后顾之忧, 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公司的建设中来, 保障公司事业稳步提升、发展。
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企业凝聚力, 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水平, 国发[2000]42号——《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建立企业年金的有关规定, 许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企业年金, 使职工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又多了一份保障。这是很好的借鉴, 在公司经济效益好的情况下, 我会努力提出方案, 争取在我们单位也建立起企业年金。
微机监测系统分析 篇9
关键词:微机监测,维修技术,电务设备,设备故障
1 概述
微机监测是电务部门安全的“黑匣子”, 是电务部门维修技术的重要突破, 是电务设备实现“状态修”的必要手段, 也是信息技术向高安全、高可靠、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微机监测系统是一种可维护系统, 它能够方便地记录有关设备的故障次数、动作次数和操作过程, 并能进行一些逻辑分析, 从而为科学制订维修计划、分析故障和判断操作失误等提供可靠依据, 已成为继计算机联锁系统后又一个电务部门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
2 各版本微机监测的区别
目前, 国铁线路上有资质的微机监测设备厂家有卡斯柯、铁科研、交大微联、通号、辉煌科技和长龙等, 其产品主要对车站信号机械室内的电源屏、外电网、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和信号电缆漏流进行采集和监测。
随着铁路信号设备的高速发展, 微机监测在不断升级和改造, 从2000版、2006版发展到了如今的2010版。
2.1 2000版微机监测
2000版微机监测的监测数据只包括电缆绝缘、电源漏流、电源屏电压、电流、轨道电压、道岔电流和主灯丝断丝等采集模拟量, 缩短了电务部门处理设备故障的作业时间。2000版微机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4点: (1) 没有ZPW-2000A电码化、外电网和64D半自动外线电流测试功能; (2) 测试数据少, 有些新设备上道后无法监测, 影响了正常功能的发挥; (3) 智能分析功能欠缺, 需要大量的人力分析; (4) 33芯微机电缆采集线线径较, 绝缘测试无法明确需要哪些数据量, 因此, 有些厂家没有进行绝缘测试。
2.2 2006版微机监测
依据铁道部2006年发布的《信号微机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暂行) 》, 与2000版功能相比, 2006版微机监测新增了微机数据, 包括以下5方面: (1) 半自动外线电压、电流监测; (2) 道岔表示电压; (3) 外电网电压、电流等采集模拟量; (4) 电码化、灯丝断丝等自带检测功能的接口; (5) 环境监测。
各种监测功能的增加提高了电务部门的作业效率, 使电务人员的海量分析进入了真正的数据计算机分析时代。
2006版微机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3点: (1) 采集线采用33 ZR-PVVR型微机电缆。 (2) 室外信号电缆绝缘均进行测试。高电压有可能在测试过程中损伤信号设备中的电子模块, 影响正常联锁设备的使用安全。 (3) 各种采集模块分组合设置, 但没有进行电气隔离。
2.3 2010版微机监测
依据铁道部2010-09发布的《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2010版微机监测的监测数据比2006版更加完善, 是2006版的升级。
依据铁道部《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安全要求》, 将测试的各种数据量、采集方式进行了细化。
2.3.1 道岔表示电压采集
采用改进型继电器封装隔离采集单元。交流道岔表示电压采集单元由每个采4组改为2组, 直流道岔采集4组, 采集线径改为42×0.15 mm2。
2.3.2 电缆绝缘采集
道岔电缆采集必须集中配置单独测试组合, 道岔电缆配置在绝缘选路继电器吸的起接点上。不再采集电源屏电压、半自动闭塞外线、电话回线、LEU、ZPW-2 000 A供电电源电缆和灾害接收电缆等独立输出电缆绝缘, 场联只采集场间联系电源回线。
2.3.3 电源对地漏流采集
电源屏输入和不稳压备用电源等非隔离电源不再进行漏流监测, 其他采集配线必须从电源屏保险或空开后级端子上采集, 并设置0.3 A的保险隔离, 采集线径改为42×0.15 mm2。
2.3.4 外电网监测采集
采集线径改为42×0.15 mm2, 组合架 (柜) 间12 V和5 V电源线分别≥1.0 mm2和0.75 mm2。
2.3.5 轨道相位监测采集
增加了相位角采集、高压脉冲轨道电路的功率和电流采集, 并修订了部分参数。
2.4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3方面: (1) 施工难度增大, 各种采集线需分别敷设, 尤其是道岔表示电压采集线需要用颜色区分极性, 采红正、蓝负的表现方式。 (2) 道岔采集单元明确采用改进型继电器封装隔离采集单元。交流道岔表示电压采集单元由每个采4组改为2组, 直流道岔采集4组, 采集线径改为42×0.15 mm2, 随着采集组合的增加, 占用了组合柜, 最终导致工程造价随之增加。 (3) 各微机监测厂家间的信息不够互通。
3 车站施工具体实例分析
车站施工的具体实例如图1所示。
本文采用各版本的微机监测道岔采样模块进行分析。
微机监测要求对道岔转换过程中转辙机电压、电流、动作功率、转换方向和动作时间等数据进行取样, 以供实时、追溯等参考、分析, 从而掌握最新的设备运行情况、潜在问题, 以做到及时处理问题, 防范于未然。
3.1 2000版微机监测
图2所示为2000版微机监测交流道岔电流采样单元采样示意图。
道岔电流采样模块只能采集道岔启动电流, 不具备道岔功率的采样功能。该系统功能简单, 未能为电务部门提供详细的道岔动作状况, 需要电务人员进行要点试验, 以便确定故障点位置。其采集板集中放置, 不具备物理隔离。
3.2 2006版微机监测
图3所示为2006版微机监测交流道岔电压、功率和电流采样单元示意图。
在2000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岔功率测试, 道岔故障分析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但其采集板上没有进行物理隔离, 存在安全隐患。
3.3 2010版微机监测
图4所示为2010版微机监测交流道岔电压、功率和电流采样单元示意图。
A, B, C三相以颜色区分, 红色为A相, 蓝色为B相, 黄色为C相。采集板融入了高可靠性的采样单元, 使监测设备与被监测设备之间存在良好的电气隔离, 采集板上进行了物理隔离, 进一步保证了设备安全。
2010版道岔采样模块的电压采样在断相保护器输入侧, 电流采样在断相保护器输出侧。施工期间, 将道岔组合断相保护器11.31.51端子处并接交流转辙机, 电压配线采用42×0.15阻燃软线, 断开原有21.41.61配线, 将其电流穿芯采样线穿过电流采样模块后, 恢复至原有端子, 配线采用原组合内部配线。道岔的电压、电流都可采集数据, 并经过模块传输至道岔采集板。微机监测工控机可分析道岔采集板传输的信息, 实时监测道岔状态, 从而为保证设备正常工作提供可靠数据。
在施工中, 如果采集板出现断电、混电和工作电源指示灯灭灯, 则数据未采集, 工作指示灯灭灯。在此情况下, 在施工、开通期间, 可根据微机监测各采集板的指示灯判断工作状态。可通过插拔采集板、更换同类的采集板判断是否为采集板故障。如果故障可恢复, 则判定为采集板故障;如果故障未恢复, 则可继续判定是否在设备与监测机柜间存在故障。
4 微机监测的发展趋势
微机监测实现了电码化设备、灯丝报警数据、电源屏自行监测数据与微机监测数据的交换, 降低了大量的施工成本和施工难度。
计算机联锁系统执行部分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原有的继电执行电路将会被电子执行模块代替, 采样模块也将随之消失。各种信息将经过执行模块自身的监测功能为微机监测提供数据, 各厂家的数据将会在安全的环境下实现数据互通, 方便电务使用者采用各个厂家的微机监测数据, 从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10
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的高素质队伍是各行各业面临的永恒的主题, 畜牧兽医系统应更加突出重视高素质队伍建设, 是由其承担的职责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专业性强。例如, 动物养殖、动物疫病的诊断、动物疫情的认定和处理、兽药饲料的使用、草原生态的建设、事关畜产品安全违禁物质的认定等等, 专业性都非常强, 没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 是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二是法律性政策性强。畜牧兽医系统负责实施的法律有《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还有众多的法规、规章;实施的行政行为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 负责实施的政策有规模饲养奖励政策、扑杀补贴政策、种草补贴政策等。如果不依法履行职责, 要依法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三是职责风险大。重大动物疫情、畜产品安全事故、草原防火是畜牧兽医系统的高压线。尤其是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 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这三件事几乎天天都可能发生, 如果我们不掌握国家的法律政策, 不具备高度敏感性, 事先不作出科学的工作部署, 被追究监管失职责任的几率就很高, 轻则受处分, 重则被判刑。四是综合素质要求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 专业人员往往不足, 需要全局齐动。因此, 仅具备自己工作岗位素质不能适应畜牧兽医工作总体要求, 应当平时做好积累, 在专业精通的基础上成为多面手。五是人员变化较大较频。在各级局领导班子成员中, 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部门转调过来的, 机关科室之间和事业单位负责人之间流动性也比较大, 各单位也常有新同志进入, 这些人员都需要进行入门培训。
2 微机化考试的以考代训形式效果更好
多年来, 为提高全系统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法律素质, 提高工作水平, 保证工作效果, 辽宁省各级局和相关站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举办培训班、考试、知识竞赛、案例评查等多项活动,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没有形成培训的制度化, 培训内容也缺乏系统化。为此, 省畜牧局决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微机化考试, 在省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组建了考试中心, 开发了考试软件, 配备了微机和服务器等设备, 组织各处及省直各单位相应业务专家建立了5 000余道题的岗位考试试题题库。4月6~12日, 省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共366人参加了考试, 合格率99%, 90分以上占93%。通过省本级考试的实践, 大家普遍感觉到, 没有任何一次培训像以考代训微机化考试这样, 学习更主动更精心更认真, 学习花费的时间更多, 学习内容更系统, 收获更大。省本级实践的成功, 增强了我们搞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99%的考试成绩合格率说明只要下工夫认真学, 每个人都会取得好成绩。省畜牧局又成立了题库校对专家组, 对各类试题进行了集中修改, 力求完善, 准备自2013年起在各市建立考试中心, 使这项工作做到制度化。
3 岗位考试系统建设简介
本考试中心共占地400多平方米, 培训大厅面积为300平方米, 配置为50台微机。并设有机房、监控室、考生照相室、考试服务部、考试管理部、成绩管理部、档案室、休息室等机构。
该中心核心业务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以考代训, 基于Web方式的无纸化考试。为此我们开发了岗位培训考试系统软件, 该软件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 实现了全省行业人员网上自主报名, 自动安排考场、自动组卷、自动阅卷、自动打印合格证等功能。通过计算机完成培训考试的全部流程, 全面取代原有的手工方式。
系统分为考前管理、考中管理、考后管理三个部分。
采用三个分系统的结构, 适应数据中心与考试中心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特点, 各系统独立运行, 保证网络联通与中断的情况下都可以正常运行, 因而具有高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系统简单明了的特点。
3.1 考前管理
此部分功能包括考生和管理员两个部分。主要包括考试信息管理、考生报名管理、考生资格审批管理、考场分配管理等几个模块。
由主考单位在畜牧兽医在线网站上发布考试信息、考试类别、考试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
全省行业考生考试报名, 填写注册信息、个人姓名、单位、职称等基本信息。考生注册后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查询考生是否通过审核获得考试资格。
待全体考生通过审核后, 由主考场管理人员根据考生属地原则分配考场, 充分考虑到同一地区、同一单位等情况, 尽可能做到人性化分配考生考场、考试时间等。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上进行查询考试时间、考场等信息, 并可打印准考证。
3.2 考中管理
由考试管理员将考前对外网站上的考试人员基本信息导入到考中局域网服务内。
考试管理员在考中软件上, 添加考试科目, 并将各类考试题添加到系统中, 目前题型主要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三种客观题型。
考生现场照相后, 持有效准考证号登陆考试系统, 选择指定科目进行考试, 由计算机随机在题库中抽取题, 每个考生考题完全不同, 待考试结束后, 系统自动判分, 即可获得成绩。
在考中过程中可全程对整个考场状况进行监考, 防止考生作弊, 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监控、通知、警告考生或执行强制手段的工具。如强行提交、暂停考试、查看答卷、增加考生、发送消息、查看缺席人员等功能。考试时间可设置为有效时间和考试时间。如果当前时间不在试卷的有效范围内, 考生不能进行考试。监考人员启动开始考试功能, 考生点击“进入考场”进入考试界面, 这时记时器开始记时, 当计算机发生异常退出系统时记时器将停止, 考生需申报考试管理员, 考试管理员确认因何停止考试后可在后台开启设置, 让当前用户继续考试。当用户自动退出系统时, 记时器将不会停止, 直到考试结束。考生答过的试题系统将自动保存到数据库中, 这样即使考生再次考试也可以继续答题。如果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还没有提交试卷, 系统将自动提交试卷。
3.3 考后管理
考生可以根据考生姓名、身份证号和准考证查询考生考试成绩。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11
【关键词】职业能力;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电力系统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我校一直采用教学大纲来指导教学工作。虽然知识目标要求比较明确,但对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要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根据教育部规定,响应学校号召,围绕继电保护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对“电力系统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标准进行开发与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
“电力系统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电力生产及用电单位生产第一线,从事继电与微机保护的运行、维护、调试等技术工作。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电力系统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目标及其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调研,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指针,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革新高职教育理念,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标准。
二、课程标准构建的各个要素
通过对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岗位(群)人才能力结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构建职业标准要素逐一研究,构建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思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等课程标准基本要素。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对本专业所面向的继电与微机保护运行维护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起支撑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继电与微机保护工作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意义重大,着重培养学生从事继电与微机保护的职业能力,达到从事相关岗位(群)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课程的基本思路
(1)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强化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在夯实学生文化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职业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及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择相关知识点、技能点来组织课程内容,构建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模式。
(2)构建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应的教学模式应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知识、技能、态度并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将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3)构建与“能力本位”相适应的评价体系。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实际操作技能,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技能鉴定标准,将这些方面综合来构建评价体系。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三个方面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继电保护装置常用基础元件;学会常用基础元件的的整定、接线、调试技术;掌握电力系统输电线路和电气元件保护的基本原理、配置及整定计算原则和解决继电保护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微机保护的实现方法。
(2)技能目标:正确使用常见的与继电保护有关的仪器和仪表,能看懂各种保护装置的原理图、二次展开图、简单的安装图,并能检查其回路接线的正确性,获得电力系统生产一线的二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获取新知识、独立学习的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检查与评价的工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敬业爱岗、认真细致、勇于创新、团队协作等社会能力。
4.教学内容
对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将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基础模块、基本技能模块、设计应用模块、综合技能模块。课程基础模块解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理论认知问题;基本技能模块解决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网络、元件中的设置、配合问题;设计应用模块解决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与现代技术应用的方式方法问题,学生将按照操作工艺与规程,实际安装保护屏、控制屏,模拟学习现场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综合技能模块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现代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5.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包括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材选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环境要求等六个方面。实施建议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按项目内容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以岗位需求为指导,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跟踪继电保护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引入课堂。
三、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体会
围绕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题组经过讨论、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初稿并请有关专家、教师审定、修改,在电气自动化专业1211级试行。
为达到课程标准制定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评价工作落实至关重要。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础建设是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的硬件条件,学校与长炼机电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3个职业技能强、高新技术应用广、对学生毕业后顶岗工作确有帮助的教学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由学院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础上,要新建微机保护实验系统,自动装置实验系统和变电站仿真系统等,实验实训系统所采用的设备与电力系统实际生产运行的设备型号一致,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角色。
师资力量、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条件。从事本课程的教师应该经常深入电力企业进行培训锻炼,了解行业的发展,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工程实践经,这样才能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知识和技术基础。
搞好课程评价工作是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的保障条件,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实践考核、综合能力考核。
通过对岗位高技能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分析,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研究制定“电力系统继电与微机保护”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并重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微机化系统管理 篇12
1 故障控制与分析系统的硬件构成
硬件系统主要微型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其中输入设备是由可以进行信号转换的调理板组成, 外来信号经过信号转换装置输入到中央控制系统即监控计算机, 然后通过可编程控制器也就是PCL实现对电路故障的控制, 通过输出设备中的显示器和打印设备可以将故障处理的过程显示出来。中央计算机主要作用就是完成模拟系统的线路组成、录波数据的整理、故障数据的波形分析及处理。PCL可编程控制器主要是辅助中央计算机对故障进行检测和控制, PCL可以根据从计算机中输出的故障信号进行故障要素的设定, 比如故障线路、故障类型等等。信号转化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数字信号转变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电信号, 具体来说是电压信号。根据实际生产的经验, 都会在信号转化器上设计一个抗干扰的电路, 主要是起保护的作用。转化器主要是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组成。
2 故障控制与分析系统的软件构成
现阶段电力系统故障模拟微机控制系统的操作系统大部分选用微软的3.2应用平台, 通过LABVIEW软件为工具进行开发研究。此工具软件主要是通过对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现对电路的控制, 与传统的编程工具软件不同, LABVIEW通过图形将编程语言扩充到了可视范围, 操作更为简便, 功能更加完善和强大, 电路系统的故障控制和分析完全可以通过利用此工具软件在客户端实现数据的整理和处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故障控制与处理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简单及复杂故障设置、参数处理及录波分析几部分组成。其中, 系统初始化模块的主要作用就是完成接入设备的数据初始化、人工操作界面的初始化及设备原有参数的初始化设定功能。
2.1 对于故障控制系统而言, 最重要的莫过于故障控制模块。
故障控制模块主要包括简单的故障设置与故障重复检测模块, 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既定程序对模拟电路进行简单的故障排查及检测。人工可以通过外接设备比如键盘等实现对故障控制电路的控制, 通过鼠标选择较为重要的故障频发点, 即线路的初始位置、中间位置和线路的尾端。故障控制系统内存有日常经验积累的十余种故障线路数据, 一旦发生故障, 故障控制系统就会根据故障数据与现存的数据进行对比, 进而判断出故障类型和故障产生的位置。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主线路板上故障线路会出现颜色变化, 进而提醒操作人员及时进行处理。此时, 中央计算机也会同时向可编程控制器发出指令, 可编程控制器就会根据中央处理器发出的指令进行故障控制, 比如设定故障检修的具体步骤, 待中央处理器发出故障维修开始的指令后, 实现对于电路系统故障的控制。
2.2 参数模块主要是控制整个模拟微机控制系统的数据参数, 比如波形的长度和电压、电流数据等。
模拟微机控制系统的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微调, 通常情况下不能超过500ks/s, 对于录波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频率进行变动, 一般都会先录取一段时间的正常数据, 一旦发生故障, 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事先录好的波形进行参考, 根据电压与电流的变化才调整相关技术参数。参数模块与录波模块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录波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然后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 并自动完成对波形的分析处理。现阶段故障控制系统有外部信号刺激启动和按键控制两种开启方式, 录波功能开启后, 中央计算机会想可编程控制器发出故障启动指令, 可编程控制器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故障处理和模拟故障。中央计算机按照基础频率及录波来分析故障数据, 并将数据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来, 从而实现故障数据的动态监控, 录波模块由波形分析与频谱分析模块组成, 其中波形分析模块主要是将各种数据传送到示波器窗口, 方便人工对故障数据进行监测, 频谱分析模块主要是负责分析谐波的功率谱和相关数据。微机监测系统主要作用就是模拟系统运行时的参数, 包括对于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等。其主要元件还是中央计算机, 在工业上通常是采用采集卡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3 总结语
电力系统故障模拟微机控制系统通过简单的电子元件就能实现对电力故障的模拟和监测, 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的先天优势, 而且整个过程安全。利用实验处理不仅能够实现对于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各项数据和基本的物理现象, 还能通过在模拟电路中设置各种故障, 来观察故障发生时线路各点的具体数据, 电力系统故障模拟微机控制系统符合当下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际需求。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大。电力系统的机械规模迫于生产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大。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对于系统故障维修和日常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大型电力系统的故障监测和维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文章主要就电力系统故障模拟微机控制系统主要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并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开发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故障,模拟,微机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红、王慧、范正林、潘贞存.电力系统故障分析[M].电力工业出版社.2012
【微机化系统管理】推荐阅读:
小学微机室管理系统08-16
微机保护硬件系统07-11
电子微机联锁系统08-04
微机监测系统分析12-11
铁路信号微机监测系统06-12
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08-21
微机保护监控系统09-24
微机继电保护系统分析10-01
铁路信号微机控制系统10-18
机关处室微机管理制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