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共10篇)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 篇1
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作为国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道路运输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国家安全等突发事件,对物资、人员和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运输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与常规道路运输不同的是,应急道路运输时效要求高、运输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常规条件下可采用的运输方式、路径往往无法满足应急道路运输的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国防建设服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道路运输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的状况和集约化水平低、市场化水平高的矛盾,如何提升基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应急道路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应急道路运输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应急道路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即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下,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作为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将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体系与国防交通应急运输体系相结合,形成体系同一、资源共享、管理联动的应急道路运输体系。构成平战结合,快速反应,有序运转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在近期的抗灾应急运输中取得较明显的效果。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同应急道路运输体系建设要求相比严重滞后,其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基层单位对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应急运输保障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主体和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和完善;应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设施设备应急适应性和配套性较差等,导致应急道路运输保障的基层工作和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构建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与组织指挥体系、运行机制已形成,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作为基层应急道路运输体系建设工作就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道路运输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根据国家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和交通战备工作的要求,通过开展“双基”建设活动,积极推进基层的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职工切实认识到加强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对于加强政府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提高基层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应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需要,建设平战结合、应急应战、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自觉性,有效提升交通主管部门及运管机构的运力调配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道路运输行业的应急保障能力。
②提高应急道路运输体系指挥协调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和各项工作制度,全面提高道路应急运输处置水平和效率,确保达到“组织健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工作要求。军地一体,需要在制度上明确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保证快速响应。为了提高应急物流运输指挥系统的协调决策能力,必须整合相关部门机构,建立常设的应急道路运输指挥机制,专门负责应急物流道路运输协调工作,保障应急道路运输的高效运行和实施。
③扎实搞好应急运输队伍建设。坚持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与交通战备工作相结合,坚持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与政策措施宏观调控相结合,政府推动,政策调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托骨干运输企业组建平时营运、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三位一体的国防预备役建制的基层应急道路运输保障队伍,确保应急道路运输保障车队健康发展。
实行应急队伍准入标准和合同管理。准入标准保证入选运输企业符合应急运输专业技术要求,合同管理是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道路运输保障工作的严肃性,确保运输企业能够服从运管机构的调度和指挥,关键时刻能调得动、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运力结构建设必须满足战略物资、战备物资、军事物资、救灾物资运输的需要,由普通货车、厢式货车、平板货车及吊车、装载机、油罐车等按一定比例、数量和车辆技术等级以及驾驶员、维修人员配备构成应急运输运力保障队伍,以提高应急保障运力的适应性。由基层交通主管部门和运管机构加强对道路运输保障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日常管理机构,从实施方案、组织领导、运力保障、人员保障、岗前培训、维修保障、设备保障、集结时间保障等方面制定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细则,引导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④提高应急道路运输信息化和装备设施现代化的水平。应急道路运输信息系统是支撑应急物流道路运输指挥组织的神经中枢。要实现应急物流运输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精确运送,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信息水平。应加强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道路运输信息平台的建设,包括应急物资信息、后备役车辆信息、应急专业人员信息、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等子系统的建设,确保应急物流运输准确、完整、迅速、标准,信息手段较之常态下更为先进、稳定和抗干扰。在应急道路运输中,充分应用及时运输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侧重提高快速装卸设备、托盘和集装箱运输比例,推广应用移动通讯、条形码、RFID、GIS、GPS等技术,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水平和实战现场实时监控能力。
⑤养练结合,加大实战演练强度。道路运输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应急运输需要运输企业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应急应战演练以及完成应急应战运输任务。很显然,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矛盾。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思路,通过給予应急运输企业税费优惠和经济补偿的政策,实现既提升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又能保障企业经营收益,将运输生产与应急演练有机结合,有效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实现政府部门和运输企业“双赢”,真正建立起应急训练的长效机制。
总之,要认真学习国内外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的新经验,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基层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新途径,完善体系,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如鹤,邱祝强.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物流技术,2005,(10):78-80.
[2]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研究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0-22.
[3]姜开兴.城市抗震减灾策略[J].中国减灾,2007,(11):26-27.
[4]王坚红,王京.国外救灾物质的运作方式及启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6):56-58.
[5]徐东,黄定政.从抗震救灾看应急物流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6):32-34.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 篇2
为做好2010-2011年雪天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雪天平安出行,根据市政府和市交通委运输局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我辖区交通运输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崇文管理处成立2010-2011年雪天运输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雪天交通运输应急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郑忠利
副组长:唐明海、刘燕秋
成员:崇文处各科室及辖区各客运企业
(二)工作职责
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辖区雪天客货运输应急保障工作,负责领导和监督雪天客货运输应急保障预案的落实,保障辖区内的客运行业旅客运输安全、畅通。接受和传达交通委、运输局“雪天客货应急保障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雪天道路交通保障的情况,遇有紧急情况及时向市局领导小组汇报。
(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客运科
负责人:田文忠、刘春到
(四)办公室工作职责:
1.宣布启动雪天应急预案。
2.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有关信息。
3.遇有紧急情况立即向处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报告。
4.执行市、局领导小组有关“延长营运时间”等紧急措施的指令。
5.及时向市运输局雪天道路交通应急指挥部,定时汇报情况。
6.负责总结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情况,并根据实际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预案。
7.联系电话:67029359(白天、传真)
6703.7624(夜间、双休日、传真)
二、应急预案启动和解除
(一)预案等级
根据降雪量大小及车辆通行情况,雪天道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分为四个等级:暴雪(红色预警)为特别重大(I)级、大雪(橙色预警)为重大(II)级、中雪(黄色预警)为较大(III)级,小雪(蓝色预警)为一般(IV)级。
(二)预案启动和解除
雪情预警由市雪天道路交通保障临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交管局)发布和解除。主要发布途径有电视台、广播、各类公共显示屏、短信息、网络及内部有线和无线电通信手段。
三、应急预案主要措施
1、加强雪天客货运输保障值班工作,按照“下雪就是命令”的要求,雪天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掌握企业和市场的有关情况,保持通信畅通。
2、坚持信息报送制度,遇雪天及时向运输管理局报告我处雪天紧急保障预案的启动和执行情况,发生紧急情况立即向运输局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并及时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和予以处理。处值班人员负责按规定时间向运输局值班室报送辖区旅客运输早高峰运营情况,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话询问轨道交通、省际客运、公交客运早高峰运营情况,客管科负责将早、晚高峰时段客运运营巡查情况按规定时间向运输局值班室报告。
四、重点部位和企业工作重点
1、省际客运:银建运输公司和永定门客运站要按照市局和我处的要求,启动本单位的紧急预案,做好雪天防滑工作,及时清扫积雪。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工作,要做好车辆的安检、防雪和防滑工作保障行车安全。所有省际客运车辆配备防滑设施。要加强值班,主管领导、部门领导要到单位进行现场指挥并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系统畅通。永定门客运站做好备班车工作,对出现的班车不能正常到达的和滞留旅客等情况,及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疏导站内旅客,确保运营秩序。
2、地铁和前门公交站点要按照上级的指示及时启动“应急预
案”,保证乘客及时乘车。各站做好防滑措施及时清扫出入口积雪,采取防止防滑垫、防滑提示牌等措施,并抽调人员维护好车站运营秩序。入冬前做好防冻、除雪及防滑器材的准备工作,做到人员落实、岗位职责落实、物资保障落实、工作机制落实。
3、出租汽车及旅游客运:各企业要按照市运输局和我处的指示精神,启动本单位的紧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系统畅通,有情况及时汇报我处。各企业要采取防滑措施,保障正常的运营,出租汽车雪天工作车辆必须达到90%。旅游客运企业做好旅游客车备班工作,紧急情况下,接受市运输局的统一调派客流疏散任务。
五、工作要求
1、坚持雪天值班制度:启动雪天应急预案后,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记录上级及相关部门信息,并及时向领导报告,对发送信息、指示等均须记录,责任落实到人。
2、巡视小组职责:及时询问、了解和掌握辖区重点客货运企业雪天安全、运营组织、保障情况;按照“雪天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工作安排,对辖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
3、落实信息报送制度:分别于早8时前、下午15时前两次向市局报送工作信息,主要内容:出动巡查服务人员人次、辖区雪情和公共交通运输情况、车站乘车秩序情况等。
4、局雪天应急保障办公室电话及传真:839796985、局值班室(夜间和节假日):***7(传真)
六.附则
1.本工作预案为崇文处实施雪天应急保障工作方案,各科室和全体职工必须遵照执行,如上级领导部门另有指示和要求,须执行上级统一调度指挥。
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崇文管理处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 篇3
[关键词]应急预案;校园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 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83-02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的安全保障工作是我们应始终坚持的重要工作。不断加强高校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财物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由于当前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互渗透,使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1]
目前,伴随着一系列高校校园恶性事件的不间断出现,很多高等院校都已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但事实上校园安全恶性事件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预警预案体系的缺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师生不知所措,缺乏科学合理的控制、减小、消灭事件恶果的应对预案。
一、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现状
(一)校园火灾事故
高校校园火灾事故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校园内寝室、教学楼、试验楼、大会堂是火灾事故发生的集中地点,校园火灾事故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威胁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2008年11月14日清晨,在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内发生火灾,由于火势蔓延迅速,4名女大学生从6楼阳台跳下企图逃生,但不幸全部遇难。火灾原因是寝室里使用的“热得快”烧干后点燃了易燃物。2013年6月2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北门实验楼中浓烟滚滚,在附近的高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一栋楼的楼顶已经被大火烧得坍塌。西安消防出动5个中队进行扑救,整整两个小时后,大火才被成功扑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初步判断,发生火灾的原因很可能是工人违规使用电焊。
(二)校园盗窃案件
校园盗窃案是高校校园中发生率较高的案件之一。随着高校校园面向社会开放,部分犯罪分子把目标瞄准了防范意识较差的在校大学生。自2003年至2008年10月,海淀区检察院共受理大学校园盗窃案件601件,涉案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3845953元,涉及高校67所。[2]其中多数盗窃案件是由于被盗窃学生防范意识弱,平日没有养成妥善保管自己财务的良好习惯。如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发现其同学李某所用密码均为其学生证号码的后六位数字,遂萌生盗窃李某银行卡资金的念头。后王某利用一次考试中途上厕所之际,潜回宿舍盗取了李某的银行卡,而后返回考场继续考试。考完后,王某恐被银行自动柜员摄像系统拍到,便雇用一名中学生从自动取款机中盗取人民币5000元。后以其父亲的名义,用老家的地址将其中的4000元钱从邮局汇款给自己,并用弟弟的身份证开立了一个账户。纵观整个作案过程,王某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计”、“移花接木计”、“瞒天过海计”等作案手段,特别是盗窃得手后汇款给自己的行为,颇似“洗钱罪”的手法。[3]
(三)校园刑事案件
校园刑事案件中,多数当事人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目前从已发生的校园刑事案件来看,多数案件的发生源于琐事。如2013年的复旦大学的投毒案;2013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斗殴致死案,事件的起因竟是蒋某回寝室时敲门,而正在打游戏的袁某没有及时为其开门,之后两人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冲突中袁某随手抓起一把水果刀刺向蒋某结果致其死亡;2014年11月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砍人事件,致两名学生一死一伤。
(四)其他类型的校园安全事故
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及出现在校园内的安全事件不止以上所提及的,还有例如意外伤害、传染病、食物中毒、跌伤、砸伤、运动受伤、触电、自杀等事件。校园中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家庭、亲友带来悲痛,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二、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造成校园内火灾事故的原因
1.在寝室床上吸烟或未将烟头熄灭就乱扔,引燃其他物品酿成火灾。2.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如电炉子、电吹风等,造成电路超负荷,引发火灾。3.实验课中学生违反操作规程,电气设备或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4.电气设备老旧,同时超负荷使用造成火灾。
(二)高校盗窃案件发生的原因
1.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并伴随科研、后勤的社会化,学校与社会各种单位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2.校园周边环境混乱,治安环境差。学校周边网吧、歌厅、商店、饭馆等商铺环绕,校门周围摆摊设点,人员成分复杂,周边治安环境混乱。3.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盗窃行为疏于防范。4.针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不足。一段时间以来盗窃案件破案率低,很多小额盗窃案件迟迟不破,不能有效打击犯罪,造成盗窃分子侥幸心理膨胀,持续作案。这些都是盗窃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三)从已发生的高校校园刑事案件发生的原因
校园刑事案件多是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琐事产生的矛盾所引发。首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已成年,但他们的成长、生活范围多集中在校园内,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后各种身心活动与高中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弱,自我防护犯罪分子的能力差。再次,学校安保措施不到位,人手不足。校园安保人员普遍人数少、素质不高,存在退休、老弱人员在岗现象,缺乏系统专业训练。校园的安全管理系统存在漏洞,尤其是对重点区域和人员的防范手段不足,安全防范在学校各个部门间少有联动机制,各种安全防范手段难以形成合力,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制订应急预案完善高校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高等院校的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如此。伴随高校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校园已不再是宁静的安全岛、世外桃源。各种安全事故频发给广大师生员工及其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越来越多的隐患,高等院校应该制订出综合、专项、现场处置的系统式应急预案程序。
(一)构建系统化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各个高校都应当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制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专项处置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理方案。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是全过程式的,包括安全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预防,到事件发生时的应对,以及事件过后的恢复。[4]由此要明确可能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中,事发前、事发中、事发后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形成系统化闭环的高校安全应急预案处置体系。
(二)综合制订高校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对于特定的安全事件,不是某个或某几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学校做出综合应急预案,这是从总体上概述处理校园安全事故的应急方针和相关政策;在发生事件的前中后期,明确应急相关部门机构及其职责,应急措施、行动和后勤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环节,这是应对各类事故的协调性、系统性文件和要求。
(三)分类制订专项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校园安全的专项应急预案,是要针对高校校园中可能或已发生的具体事故类别(如交通事件、打架事件、盗窃事件等)、危险源制订的举措和方案,是校园综合应急预案的构成部分,因此,分类预案应遵循综合应急预案的要求和程序制订,并将其作为校园综合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同时专项应急预案在研制过程中,应规定明确而具体的救援程序和应急救援措施,确保有效救援。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Z].教社政〔2002〕11号,2002.
[2] [3] 程晓璐,刘勇,王赫新.六十七所高校601件盗窃案调查[J].安防科技,2010(4).
[4] 徐志勇.英国校园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
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建设 篇4
1 相关领域发展情况
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等在我国抢险救灾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玉树地震以及盈江地震等自然灾害中, 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成功获取了0.15~0.2m分辨率的灾后航空影像, 通过影像, 救灾人员及时了解了灾区的情况, 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采用ADS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对灾区进行了航空摄影, 及时制作出DOM、DEM以及影像地图, 为抗震救灾、灾情评估及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对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区域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和三维数据的综合分析, 为次生灾害的排查与治理和公路的抢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 系统设计
系统综合利用航空摄影测量、移动测量、地理信息、卫星通讯、计算机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开展应急测绘,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测绘快速响应服务, 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可靠的测绘成果, 为现场应急指挥中心、远程各级指挥中心提供测绘保障。
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航空摄影集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产品分发服务、数据传输及出图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 如图1所示。
3 子系统设计与集成
3.1 航空摄影集成系统
航空摄影集成系统主要包含遥感数据获取和遥感数据处理两个子系统。
遥感数据获取系统获取影像的手段包括无人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以及卫星。无人机主要完成小区域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的获取, 它具有无需机场起降, 系统集成度高, 运输方便, 整系统的维护、维修成本低, 总体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适合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应急使用。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主要用于完成大面积、高分辨率航空影像的获取, 目前使用主流的是徕卡ADS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系统, 可以在天气较差的情况下采用无地面基站和无像控点数据处理方法获取应急测绘成果, 3d时间内完成分辨率为20cm面积约200km2的DOM、DEM和影像地图制作, 完全适用于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快速、稳定, 分辨率稍低, 是用于应急保障的基础影像, 在缺乏高分辨率影像时使救灾人员及时了解灾区的情况, 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采用支持集群分布式并行运算的处理系统, 如PixelGrid、DPGrid等, 采用多台机器同时处理, 现场快速实现从预处理、自动空三、DSM/DEM的生成、正射影像纠正、影像匀光匀色以及正射影像自动拼接的数据处理流程。
3.2 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分为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修测两个子系统。
外业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的设备有移动测量系统、超站仪、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移动测量系统利用360°全景相机和激光扫描仪获取数据, 快速、稳定获取应急事故发生区域的可量测真三维影像、实景影像、多媒体视频、360°全景影像和三维激光点云数据, 制作正射影像图、三维全景影像以及视频, 可进行距离、面积、角度的直接量测与信息提取分析, 实现三维全景影像与GIS数据的联动;超站仪、全站仪和GNSS接收机等用于现场采集控制点、碎部测量等, 为应急测绘提供第一手现场资料。
内业修测系统采用快速修测技术, 利用原有成果以及获取的现势数据对发生变化区域进行快速修测更新, 完成DLG的实时制作。
3.3 产品分发服务
产品分发服务采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GIS技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实现对原有的测绘成果数据, 如各级控制点数据、各种比例尺的4D (DEM、DOM、DRG、DLG) 产品数据以及各类专题图数据的管理。该系统具备多种查询功能, 实现数据的快速查找、下载、分发;具备数据更新机制, 可以进行实时更新。
3.4 数据传输及出图系统
数据传输及出图系统包含应急测绘影像输出系统和数据远程传输系统。
应急测绘影像输出系统用于现场快速打印出图, 并提供给现场应急指挥中心使用。
数据远程传输系统采用卫星通信系统, 实现与远程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语音通讯, 并实现海量影像数据的远程传输, 向指挥中心提供及时、可靠的现场测绘应急服务。该系统由通信中心站、移动站和通信卫星组成, 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
3.5 后勤保障系统
后勤保障系统用来保障应急测绘体系正常运作, 需对车辆进行供电设计改装, 在无外接电源的情况下, 满足现场仪器的全负荷、不间断工作, 并配备生活、医疗物资, 满足应急测绘人员生活、医疗需求。
4 结语
通过上述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各子系统的建设完成, 使得从天空、地面多种方式实时获取灾区地理信息数据, 同时各种数据的采集、处理、快速制图和打印输出都以现场作业的方式完成, 极大地提高了测绘快速服务能力, 为灾后抢险、重建等工作快速地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基础数据, 争分夺秒, 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摘要:近几年来,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随着测绘技术在灾害预警、重建等工作中起到显著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突发公共事件, 建立实时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子系统多个角度表述了其功能与作用,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包括数据采集、处理、输出以及发布的体系, 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及时、快速和稳定的测绘保障服务。
关键词:测绘,应急测绘保障体系,无人机
参考文献
[1]万宝林.浅谈广东省测绘应急保障体系建设[J].北京测绘, 2011 (2) :80-82.
[2]杨庚印.徕卡ADS80数字航空相机的精度验证和技术探讨[J].测绘通报, 2010 (8) :68-69.
[3]王玉鹏, 卢小平, 葛晓天, 等.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位精度评定[J].测绘通报, 2011 (4) :10-13.
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浅析 篇5
介绍了应急救援装备的种类,分析了我国应急救援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述了应急救援装备的作用,提出了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的总体要求.
作 者:徐克生 杜鹏东 杨艳秋 马玲 贾莉华 XU Ke-sheng DU Peng-dong YANG Yan-qiu MA Ling JIA Li-hua 作者单位:徐克生,马玲,XU Ke-sheng,MA Ling(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91)杜鹏东,贾莉华,DU Peng-dong,JIA Li-hua(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探讨 篇6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面对当前灾害事故新特点,特别是在处置重大灾害事故跨区域联合作战中,消防应急通信指挥贯穿灭火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始终,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尤为重要,它能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和跨部门的信息、物资、调度和通信资源的科学调派。因此,如何为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层次清晰、调度有序的通信指挥网络,对部队能否成功处置灾害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防应急救援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各级应急通信指挥中心或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已经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以辽宁省消防总队为例,仅2014年1月至11月,扑救火灾34 688起,各类接警出动34 802起,出动车辆58 160辆,出动警力294 740人,抢救被困人员1 832人,疏散被困人员5 033人。要完成如此繁重的救援任务,离不开一套完整、灵活的通信系统和可靠的通信设备。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建设,将社会联动救援力量统一编入联合救灾指挥体系下,为全社会参与灭火及救援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指挥平台,是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迫切需求。
2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应急通信指挥体系未建立。当前消防应急通信组织指挥基本上是根据现行灭火救援指挥体系,以消防无线调度指挥三级组网的形式组织,没有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应急通信组织体系,日常现场通信和应急通信演练机制没有建立,缺乏社会综合应急通信联动机制,消防通信调度权限不够,很难协调和调动其他社会救援力量,而部队内部也存在类似问题,尤其是在大规模作战现场的通信保障机制不完善、通信组织混乱等问题。
(2)应急通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一是应急通信系统抗灾能力弱。数字集群、3G图传、视频会议、卫星通信等科技成果已应用于实战,但仍存在通信指挥系统容灾抗灾能力弱的缺点,目前使用的通信线路全部依赖城市的通信基础设施,且限于建设成本的原因,缺乏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备份措施。二是现场应急通信保障难。目前,通信器材种类多,对客观环境要求高,遇到车辆无法通行的现场或是执行跨区域通信保障任务时,重型通信装备的运输就需大量人力支持,影响通信保障工作的开展。三是保障能力与上级要求不适应。过去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保障为主,现在不仅需求语音调度上的畅通,还需要能够实时看到核心现场的情况,并获取现场音、视频数据,由于涉及环节多,出问题几率也较大。四是通信装备不适应的问题。救援时间长是自然灾害救援的特点,参战部队普遍出现设备电量耗尽的现象,因此通信设备包括其他用电装备必须配备大容量电池、备用电池和现场充电设备,保证设备持续、长时间的工作。
(3)应急通信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应急通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配备数量少,技术力量不强,总、支队没有专门的通信保障队伍,通信岗位人员配备不到位,多数队伍只有士官和义务兵负责通信保障,基层大中队通信员多为兼职,更换频繁,甚至有新兵和合同制队员负责。通信业务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实际运用不符。长期以来,通信业务培训主要靠每年一次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规章制度培训,在基层官兵日常学习训练中缺乏针对性指导,实际运用效果差,基层中队主要由通信员来负责通信器材的维护保养,由于通信知识的缺乏,不懂维护管理,经常影响执勤备战工作。
3加强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对策
(1)优先搭建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各级政府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搭建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联通相关部门的指挥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实行以政府为主体的应急指挥中心值班调度体系,采取“一键式”调派措施,按灾害事故的等级和类别第一时间调度相关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形成“以政府应急救援力量为主体、以专业救援力量为辅助、以其他公共部门力量为补充”的救援指挥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急救援指挥层次和作用。
(2)优先建立本级应急通信反应机制及方案。应急通信是保障灭火救援作战指挥和宣传报道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各地要按照第一时间通信联络、持续通信保障的要求,与战训、宣传、指挥中心等部门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建立联勤联动协作机制,强化随警出动意识,在地震24h“白金”救援时间和12h“黄金”宣传报道时间,快速调集应急通信人员,将卫星电话、卫星图传等装备运送到救援一线,保障第一时间与媒体连线报道和上级指挥通信畅通。从葫芦岛兴城市古城建筑类火灾扑救和辽中地区跨区域、抚顺清原五省区地震应急通信拉动演练情况来看,各参战部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急通信导调和实战任务,检验了部队的应急通信战斗编成、第一时间通信联络、持续通信保障和临机处置“四个能力”,磨合了作战、通信、宣传协同工作机制,锻炼了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日常备战和“打赢”能力,为公安消防部队参与重大灾害事故救援积累了经验。另外,要制定应急通信年度训练大纲,编制应急通信装备实战化操法,修订跨区域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加强针对性通信装备和组网技术的研究论证,大力开展随机应急通信训练和演练。
(3)优先建立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中,移动指挥车的建立既能有效发挥当前配备装备的效能,又能够展现机动、快速、灵活的指挥特点。由于基层单位的需求各有不同,移动指挥车的建设方案也各不相同,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先进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完成现场领导指挥车即移动的前线指挥作战室的配备,以适应复杂情况指挥战斗的要求。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应配备多种形式的通信设备,构建集成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现场指挥通信系统。通过多种通信方式实现信息查询、灾情接收、定位导航、实时记录等功能。通过通信组网和视频管理设备,汇接各类电台、电话等语音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接发语音、图像资源,实现跨网络、跨体制下的音视频的管理、显示和传输上传。
(4)优先建立多渠道现场通信覆盖网络。在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处置中,特别是在特大灾害损毁地区基础通信、电力等设施,组建消防部队短波电台通信网和卫星电话通信网,可以在现场快速建立独立的、上下贯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网,提升应急通信能力。短波通信是相对于卫星通信的另一类具有独特特点的远程通信手段,任何通信方式其抗灾容灾和自行通信能力与短波通信都是不可比的。它有永固的中继系统,即距离地面60~450km的电离层,具有不依赖任何基站和线路、光缆等基础设施,使用方便、受地形限制小、投资少,操作简便,灵活性高等特点;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通话器就是卫星电话。卫星电话的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应急通信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有应急通信装备品种多,存放分散,适应地震等大型灾害的轻型化、小型化装备缺乏,不利于按照灾害类型快速调集到现场,不利于根据不同灾害特点建立有效的指挥通信网络。因此,要加强轻型化、小型化应急通信装备的研发,如单兵消防卫星背负站、小型无线转信台天线,小型移动供电设备等,便于快速响应、方便携行、有效组网的模块化应急通信装备体系。
(5)优先建设350 M集群通信网络。在执行处置突发事件、重特大火灾或大型安保任务中,参战人员和群众数量庞大,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350M集群通信系统具有接收效果好、保密性强等特点,其指挥调度效能高于移动通信终端。目前,各省市公安机关都建设了无线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信号覆盖城区至少85%以上。消防部队充分利用当地公安350 M无线集群系统,购买符合技术要求的终端进行组频,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应车载台和基地台建立消防无线调度指挥三级组网,根据公安部技术标准逐步向350 M数字集群过渡。
(6)优先建立图像信息传输通道。随着指挥视频、3G车载或单兵及微波单兵图像传输等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对现场情况即时传输的手段和措施,使调度指挥人员更加直观地观看现场全景和局部细节图像,其中包括救援实施情况、比邻建筑及交通道路情况、救援内部状况及战斗力量的所在位置情况,更加有利于第一时间为各级指挥员科学指挥决策、把握并发现现场安全隐患提供参考,并能够及时将信息传送一线做出战术和力量调整。在现有采集措施的基础上,今后要重点加强视频图像信息传输手段的拓展,进一步加强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别是卫星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卫星图像传输终端、卫星电话等装备的配备和使用。这些车辆装备在公共网络瘫痪的不利条件下,由于具有机动灵活,操作简便,不受天气、地理位置及公共信号限制等特点,能够随时将现场语音图像数据传送出去,为各级指挥人员提供高效、可靠、准确的现场信息。
(7)优先建设应急通信保障人才队伍。应急通信保障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同时具有科技水准要求高、技术含量要求强等专业特点,各级必须要培养配备一批既懂消防又知通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定岗定位定责,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入伍招收源头上抓起,侧重有意对学习通信专业,了解掌握通信知识的人员的引进和招收,并结合消防通信特点进一步做好系统培训,最后要对通信岗位人才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最大力量和限度予以保留。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几支应急通信“拳头”力量,如结合卫星、短波、系统平台等技术装备训练周期长、综合素质要求高、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特点,成建制、模块化编成人员装备,开展针对性适应性训练,构建一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跨区域机动队伍,能快速投放到现场,建立畅通的指挥通信体系,保障通信、宣传任务圆满完成。
摘要:通过讨论消防应急通信在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为今后消防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分析和阐述当前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对策及措施进行讨论,在应急响应、现场指挥、装备配备、人才培养、作战编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消防,应急救援,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丰国炳.应急指挥技术研究与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
[2]周炜,裴建国.消防通信[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军,王积鹏.武警信息化建设[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4]GB 50313-2013,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S].
[5]GB 50401-2007,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S].
[6]陈家强,郑玉海.消防灭火救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昊,吕欣驰.论重特大灾害消防应急通信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2):132-136.
[8]王海涛,宋丽华.具有认知能力的应急通信系统构建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3):283-286.
公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篇7
1 公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应处理的关系
(1) 警用和社会资源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大量的公安机关都租用了公共通信线路, 也搭建公安电话专用通信网、信息通信网和视频图像传输网络, 在充分的利用了公众移动通信资源后, 逐渐的也开展了一些移动警务应用和组建了相应的公安移动通信虚拟网, 甚至还通过公共卫星实现了公安移动微信通信应用, 在共享了公共通信发展成果的同时, 也满足了公安日常通信的保障需求。加上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 使得其在公安通信保障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甚至因为与其密切的合作, 大大的提高了公安的通信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然而公共通信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缺点, 因为它主要是面向大众来使用的, 多以其一般只能解决个体间的通信问题, 却无法实现个人对多方的指挥式调度, 也无法对用户进行无差别的通信保障, 无法区分通信的优先级, 甚至在出现用户大量聚集的时候, 通信网还会因此而拥塞和瘫痪。所以, 在使用公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时候, 需要根据公安业务的需求, 有选择性的使用公众通信资源, 利用其特有的独特优势, 打造强有力的公安专用通信通道。
(2) 勤务机制和技术建设间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在应对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和公安勤务活动等方面逐渐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 由固定转变成了移动的, 而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需求, 公安通信技术的建设也在逐步的进步和发展, 渐渐拥有了有线、无线、卫星和图像等多种通信保障方式。然而面对日益增加的跨区域、多警种和突发性强的警务实战需求, 通信保障的手段就显得有些匮乏, 难以满足更大的应急性勤务通信保障需求, 而这些业务需求却是进一步加强通信技术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公安通信技术的建设对公安的勤务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如今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 视频通信技术在指挥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能够实时、直观的展现出现场的情景, 使指挥员和战斗人员的关系更加密切, 真正实现决胜于千里之外。而可视化、智能化的技术运用, 打破了原有的层级界限, 不仅缩小了时空的距离, 还极大的提高了实战效果。
(3) 日常勤务和应急保障间的关系。在公安通信保障体系中, 日常勤务是基础而应急保障则是关键。在公安通信应急保障工作中常常在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日常通信保障工作没有做好, 所以到了关键的时候, 这些日常积累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并且爆发的速度极为迅速, 令人措手不及。所以, 在日常的通信勤务保障工作中, 不仅需要注意其工作的细节问题, 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完善, 还要加大对于应急保障的基础性工作的重视, 完善应急方案, 加强系统的维护和应急训练。在进行警务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中, 不同的勤务需要采取不同的应急通信保障手段, 要借鉴公共通信运营商和较为成熟的不对通信勤务模式和做法, 从而达到创新公安通信勤务模式的目的, 才能在短时间内, 快速而有效的提升公安通信保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 公安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1) 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管理机制, 不仅能够确保其的高效运作, 还是部门建设的重要支撑, 所以只有把应急通信管理机制融入日常的公安工作中去, 才能有效的强化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真正实现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应急通信联合保障机制的完成。当突发事件产生的时候, 不仅能够有效而统一的实施指挥调度, 还可以整合统筹应急通信资源, 为完成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2) 加大资金投入。任何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也不例外。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不要引导企业的投入, 还需要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快速发展和建设。
(3) 提升装备水平。完善的应急通信设备是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先进的应急通信设备和技术, 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应急通信水平, 还能确保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任务的完成。目前我国的应急通信装备技术中, 已经把有线和无线结合起来了, 并且对于地面建设和空中设备进行了强化, 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加上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也购置了先进的应急通信装备, 并将其投入到了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中, 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只有不断的健全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制度和调配速度, 才能保证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及时补充和更新。
(4) 强化专业建设。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提高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技能, 有利于提升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的整体素质, 能够有效的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 从而打造出一支具有强力政治觉悟、精湛业务能力和吃苦耐劳的专业化应急通信保障队伍, 提升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还可以成立跨部门的应急通信保障团队, 将各类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整合在一起, 充分利用应急通信资源, 提高应急救援和救灾的能力, 并对队伍内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 提升整体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 结论
通信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旦其出现问题, 将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和损失, 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混乱。所以保障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畅通性, 是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光耀, 陈守益, 吴峰.应急通信工作探讨与展望[J].移动通信, 2015 (13) .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 篇8
1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的意义
①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是新形势下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迫切需要。多样化军事行动保障任务往往事发突然, 难以预测, 军队应急采购时效性、针对性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由于保障对象多元, 既要保障部队应急需要, 还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军队物资采购保障难度大。因此, 建立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体系, 就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职能优势, 形成政府采购力量对军队物资应急采购的支援保障关系, 以弥补军队物资采购力量不足, 最大限度地形成军地采购保障合力。
②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战略目标。军队物资采购改革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须在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物资采购体系。要本着“三军一体, 军民一体, 利军利民”的建设原则, 突破部队建制体系对采购工作的束缚, 不断深化创新采购组织方式, 把军事单位的采购需求相对集中起来, 共同面对市场, 共享规模采购、集约配送所带来的价格优惠、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 实现物资采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提高军队物资采购综合保障效益。
③构建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体系是顺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势的合理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商品市场日益繁荣, 市场行为日益完善, 这为军队物资采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随着我军集中采购的深入开展, 军队物资采购品种种类日益增多、数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对市场依存度日益增强, 供应商选择更趋严格, 必须寻求到企业规模大、生产效能高、服务质量优的供应商, 达到军队物资采购保障“稳定、安全、效优”的根本目标。建立军民融合军队物资采购保障体系, 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军地合作做好采购机构网点配置和采购资源优化利用, 实现采购供需方的有效对接, 实现市场与战场的有机结合。
2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①实现物资采购保障组织的融合。应着眼应急应战一体化保障需要, 加快整合军队物资采购体制与地方政府动员应战体制, 从职能定位、机构编成、指挥关系、职责任务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提高军队物资采购保障效率和效益。具体而言, 应重点加强战略、战役两级采购组织一体化建设。战略级采购组织应由总后司令部、总后相关事业部门和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领导及主管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由总后司令部牵头, 负责对战役级组织进行业务指导, 经费保障, 审计监督, 协调落实国家政策支持, 向战略采购机构下达采购任务, 实施采购管理, 调用战略储备等工作。战役级采购组织应由战区大单位、区域内各省 (市) 经动办领导和业务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负责向战略级组织请示汇报, 协调工作, 收集部队需求信息, 筛选并提供优质供应商资源, 指导战役采购机构、野战兵站、建制部队开展应急采购, 实施采购管理, 协调军地采购保障力量的使用, 协调战略应急采购保障、储备支援保障等相关事宜。
②实现物资采购保障信息的融合。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 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国家信息基础平台, 建立军地衔接、综合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动便捷的采购保障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 建设包括通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物流技术四个模块的军地一体采购平台, 主要功能应主要包括组织指挥、资源掌握、保障能力掌握、物资筹措、动态控制、业务处理和辅助决策。通过这个信息平台, 军队物资采购部门能及时准确地获取物资保障需求、保障资源和保障过程的有关信息, 对保障链上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各环节, 全程实施管控, 资源动态可视, 需求及时掌握, 状态适时调控, 实现物资“精确保障”。
③实现物资采购保障模式的融合。要按照“军队主导、政府协同、企业响应、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 在物资采购保障手段、保障设施、保障队伍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整合优化军地采购保障资源。要把应急储备和应战储备结合起来, 对粮油、药品、生活用品和普通车辆、船舶等军民通用物资, 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依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储备设施、设备实施储备, 并签订应急采购保障协议, 满足部队多样化军事行动物资采购保障需要。要打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界限, 在依托军队物流力量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地方保障力量辅助作用, 采用军民混合、单独编组、配属加强等形式, 确保应急物资采得到、供的上。
3军民融合物资应急采购保障体系建设需重点把握几个环节
①要加强物资采购保障预案建设。要按照任务牵引、突出重点, 立足自身、充分准备, 军地融合、平战结合, 密切协同、整体联动的要求, 从组织指挥与力量编成、保障任务及职责区分、采购保障能力分析、供应商资源分析、采购保障方式及程序、采购保障关系协调等方面, 科学编制物资采购机构保障预案;要重点完善军队物资应急采购保障预案, 制定与预案相配套的协议供应商紧急供货、物资紧急调用、战备储备物资紧急发运、装备器材紧急维修保障、物资采购人员动员补充、物资应急采购经费保障、协调供应商应急生产、物资应急采购质量检验验收、地方采购力量支援保障等实施方案, 实现军队采购系统与国家经济动员体系的有机融合。
②要建立健全采购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法规,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事采购行为进行规范, 是保证军事采购活动优先优惠和安全顺利的重要措施。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 加快军事采购有关法规的研究制定, 明确军事采购享有优惠的各种权利, 以及军队、政府、供应商在军事采购方面的职责、义务和权益。对为军队提供军品及服务的供应商, 实行一定幅度的税收、税负优惠, 以及资金、土地使用和原材料供应方面的优先保障;对因保障部队应急需要而产生亏损或在其他方面付出较大代价的, 事后应给予适当利益补偿;对不承担义务和违反合同的供应商, 应制定执行严厉的惩戒措施。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 篇9
近年来, 各类灾害频发, 尤其是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频发,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例如,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 受灾面积高达35862平方公里, 受灾人口246842人, 遇难人数2698人。玉树地震发生后, 虽然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展开了紧急救援, 但救援行动却面临种种难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难题是强震致使交通、通讯、电力受到严重破坏, “物流生命线”告急, 许多运载救援人员、物资和设备的车辆被堵在险峻的路上, 导致后勤、医疗滞后, 灾民难以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救援安置, 应急物资平台的不畅是导致救灾行动受挫的重要原因。
二、构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意义
为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亟需构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实现依托我国当前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以综合应急协调部门为抓手、实现大区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维护、配送等机制的高效统筹。对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 是国家战略层面提出的要求
2006年1月8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对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组织机构、组织实施等给以了明确规定, 对我国应急物资工程的研究起到了宏观指导的巨大作用。2007年8月12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规划中指出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包括: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 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 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
(二) 是快速高效应急处置的需要
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若干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会引起海量的物资需求, 如果不能及时、有序、有效的满足, 人民的生命财产可能会遭受更严重的损失, 普通的事件有可能转化为巨大的灾难。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一个高效运作的大区域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搭建平台, 提高物资有序调配和保障能力, 是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 是保证应急物资供需相对平衡的需要
突发事件发生后, 往往对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大、涉及面广, 通过国家调拨、政府采购、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的救灾物资大量涌向事发区, 如果缺乏对这种物资流的统一指挥调度, 无疑增加了应急管理成本和救援难度。当物资运往事发区后, 交通的堵塞又是一个大的制约, 这些都需要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调度来解决。通过规划和搭建大区域应急物资公共信息平台, 构建大区域概念, 运用科学、经济手段降低储备、运输、配送成本, 大幅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经济损失, 降低应急行动的经济投入, 保证应急物资供需相对平衡, 避免物资的过度浪费和物资的短缺, 更有效的实施救援。
(四) 是补缺救灾“短板”的内在需要
应急救援存在“短板效应”。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木桶效应” (又称“短板效应”) ,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 并不是取决于最高的那块木板, 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对于目前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来说, 应急物资的供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救援工作的成败, 这块“短板”阻碍着物流渠道的畅通。在目前的形势下, 若要补缺物资渠道这块“短板”, 亟需探讨构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构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 完善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制
目前, 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已初步形成。民政部和财政部1998年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己经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在应急救灾工作管理体制上实行了中央、地方分级负责的方式, 应急物资的储备以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特点进行储备为主。目前, 我国有10个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库,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库, 地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有251个, 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有1079个。中国红十字总会有6个区域性备灾救灾中心, 已初步形成红十字会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但是这些省、市、县级的应急物资库是独立的, 尚缺乏大区域内统一调度和协调机制。
(二) 完善应急资源的补充和补偿制度
建立大区域应急资源联动需要完善应急物资的补偿机制, 定期更新和补充必要的物资, 明确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 确定合理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是区域应急资源联动可持续的保障。
(三) 搭建应急物资共享信息化平台
搭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平台或在各地区现有应急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物资信息的互联互通, 让应急联动区域的每个政府部门都能查询周边地区存储的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和储备地点, 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数量和救援装备等。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科学调度区域内各类应急资源, 提高整体应急管理水平和救援水平。
(四) 优化大区域应急物资的调拨和配送机制
科学调拨应急物资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 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发生后, 调拨什么物资、如何调拨、调拨多少等工作尤为重要。实践证明, 在抗灾救援中对应急物资进行科学有效地调拨, 并使物资调拨的时间和成本降至最低限度, 对做好抗灾救援工作十分重要。
完善大区域应急物资配送系统, 科学、有序确定救灾物资的装卸、运输、配送等事项, 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指挥和协调, 由专业物流公司统一配送, 使应急物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灾区, 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
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背景、意义。提出了构建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大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永领.应急资源的区域联动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1年6月第25卷第6期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 篇10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应急通信保障
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实施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空域管理和空中交通服务并提供通信导航监视、航空情报和航空气象等服务的系统总称。其中通信、导航、监视设施在保障空中交通管理的同时, 还为民航机构提供通信、导航、监视服务, 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 其核心是实现空—空、空—地、地—地的模拟和数字信息传输。
当遇到突发事件或灾害时, 可能出现场面支持服务降级、能源供应不足、部分固定空管设施失效、固定通信线路中断等异常情况, 从而引起这些地段既有的空管系统发生无法满足容量要求、降级使用甚至失效等问题。与此同时, 为了满足应急支援灾害发生地的需求, 大量飞机需要在附近的一些通用机场临时起降, 因此, 航空应急救援的当务之急就是在类似的限制条件下实现具备基本服务质量等级的空中交通管理活动, 即应急空管支援系统或者应急空管系统的建立。
1 全面提高空管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
在国际上, 根据飞行流量、地理位置、管制手段和管制方法、雷达通信覆盖情况等, 本地备援型、异地备援型和移动备援型是空管应急系统常见的三种类型。空中航空器飞行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诱因是空中交通服务中断, 而空中交通服务中断通常源于重大突发事件和设备本身故障、各种自然灾害等因素, 上世纪开始国际航空界就研究各类危及本国 (地区) 航空运输安全的因素, 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制定了对应的应急处置方案。
在中国国内, 空管系统经过多年的空域管理改革, “统一管理, 分别指挥”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建设, 以“原地备援”的方式为主的民航空管应急设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依据“一主、二备、三应急”的空管应急建设方针, 民航局空管局的每个管制中心安装用于值班的一套主用系统, 并在现场原地安装一套备份系统和/或应急系统, 这种应急方式主要针对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空管服务中断, 但是面对外部原因比如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空管服务失效, 基本无法起到应急保障的作用。这一点, 在2008 年“5 · 12”汶川大地震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因此, 出于防御系统外部风险 (自然灾害等) 的需求, 民航局空管局的空管应急保障方针提升为“一主、二备、三应急、四机动”。总的来说, 目前我国空管应急策略还处于完善阶段, 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时的应急保障能力较弱。因此, 完善空管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空管设备保障建设水平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需要我们立足现在, 放眼未来, 不断推进空管系统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
2 适合我国国情的空管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2.1 空管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业务需求
空管应急系统的基础是应急通信保障工作, 充分满足空管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的业务需求, 是促进空管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顺利实行的前提。空管应急通信保障就是保障管制员的千里眼、顺风耳能正常工作, 包括保持地空通信通畅, 建立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基本通话联络, 以及实时地空指挥飞机的运行状态。
空管通信传输的业务需求主要包括语音、数据两方面。
(1) 语音业务。地空通话业务和管制移交电话业务是空管通信的主要语音需求。基于甚高频的地空通话业务是实现管制员和飞行员语音通讯的主要手段, 是航空管制的重中之重;
卫星电话资源与地面程控电话是管制移交电话的主要使用方式, 主要用于保障管制员之间管制指挥权移交的语音通信。语音业务对时延性要求不高, 但对语音质量要求高。
(2) 数据业务。“空管非实时业务信息”与“空管实时业务信息”是空管数据业务信息的两类, 区别在于空管业务系统对处理时限和信息传输要求的不同。
空管非实时业务信息对信息的传输时延要求不高, 传输协议为TCP/IP, 接口多为以太网口, 传输速率10-100M/s, 时延小, 相对稳定。内容主要包括:运行流量管理信息、气象情报、航行情报、运行情报等。
ADS-B (自动相关监视) 信息和雷达情报 (一、二次雷达监视信息) 是空管实时业务信息的主要内涵, 由于需要这类信息的延时很小, 因此采用HDLC协议和V.24 接口, ADS-B速率一般为64kbps, 雷达速率采用9.6kbps/路。
2.2 空管应急通信保障系统设备需求
空管系统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空管应急设备的合理配置。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最低保障对应的系统应急设备为:配备一台频率可调电台对应每一个频率, 该设备可以是单边带系统、R/S电台 (多频) 或TR-710 电台 (多频) 。信号传输设备的设计原则是“两地一空”, 即采用光纤、微波等路由保证两路地面信号的接入, 采用TES或者KU卫星等民航卫星通信网保证一路空中信号接入。应急移动指挥平台是应对重大灾害的必要保障设备, 可以在供电中断导致通信设备、管制设备无法工作, 保证最低的通信要求。应急移动指挥平台包括移动电源车, 移动雷达车与移动通信车三部分, 移动通信车是其主要功能部分, 需要集成航管自动化AIMS系统、300M电台、VHF对空电台、贝克电台、语音记录仪、光传输、气象终端等附属设备。
2.3 空管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总体设计
地空通信的连续可靠、地面雷达等监视信号的稳定传输与航空情报和气象信息的准确传递等是空中交通的有效管理的基础, 表明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基础中的中心就是通信技术。因此, 当紧急情况或者灾害发生导致原有通信网络失效时, 保障空管通信业务的稳定、可靠运行是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核心目标, 而实施空管应急救援通信的基础是通信体系结构的优化。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保障通信的灵活有效与设备的快速部署, 拟设计的空管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 所示。其运行机制为:在突发情况发生时, 如果原有部分通信链路失效, 应急指挥中心 (b) 会马上启用, 属于异地备援类型的应急指挥中心, 原有的航空固定电信网络信号和雷达网络信号是其基本配置, 这些信号通过移动雷达车 (a) 和应急移动通信车组织的临时有线链路与应急移动指挥中心建立联系, 然后采用通信和雷达覆盖为补盲来源进行修正;于是应急移动指挥中心可以通过启用应急自动系统, 在突发情况下提供雷达管制, 使空中交通流量可以保障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同时, 当网络群首节点设定为通过地面的应急通信移动指挥车时, 一个有效的无线通信网络能够迅速部署完成, 并通过应急指挥中心进行总体协调和指挥, 实现全方位的空管应急保障服务。
2.4 空管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网络流程设计
网络通信流程主要设计雷达监视信号、地空通信VHF信号这两个方面, 雷达信号通信流程, 如图2 (a) 所示, 地空通信VHF通信流程, 如图2 (b) 所示。
3 结语
应急通信保障是空管应急保障系统的基础与重心, 在充分考量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业务需求与设备需求基础上, 构架适合国情的空管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我国的空管应急保障系统才能高效务实, 真正提高紧急情况下的民航安全能力, 为民航安全运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永生.从管制的角度看设备保障[J].空中交通管理, 2009, 11:39-40.
[2]傅子涛.我国空管应急策略研究[J].中国民用航空, 2014, 10:88-90.
[3]徐丹.基于需求分析的空管系统应急通信保障服务体系构建[J].中国新通信, 2015, 21:127.
【应急道路运输保障体系】推荐阅读:
道路坍塌事故应急预案10-10
道路交通应急处置措施07-08
关于2021年企业道路运输安全应急预案09-05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演练总结06-17
镇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09-23
县运管所道路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22
客运公司道路旅客运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08-08
道路危险品运输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制度08-15
九运会道路保畅应急预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