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管理特点(共7篇)
灾害管理特点 篇1
1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阐述
1.1 突发性
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 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 从而造成危害, 呈暴发态势。
1.2 隐蔽性
许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 给监测治理带来很大困难。害虫虫态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虫态;病原微生物个体小, 隐蔽发生。另外, 还有许多有害生物隐藏于受害体内、水中、大气里或地下, 不易发现治理非常困难。
1.3扩散性
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地域定居后, 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有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到新地域后, 迅速繁殖, 排挤本土生物, 从而造成生态灾难。
1.4区域性
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再加上有害生物生活与危害行为与自然因子密切相关, 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灾害发生的周期、危害程度就具有强烈的区域性。
1.5社会性
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可危及人类健康, 甚至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如野生动物疫情传播, 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安全;有毒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 污染局部水源和空气, 威胁人类的健康。
1.6时间性
有害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的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在其发生发展上, 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
2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概念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 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 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 来保障生态安全, 并将人员与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 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1科学性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 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 因地因时制宜, 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 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1.2 系统性
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 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 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1.3 社会性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 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 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1.4 时间性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 作出快速反应, 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1.5 政策性
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 为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 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1.6 目标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 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 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1.7 计划性
对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 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 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 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 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1.8 层次性
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 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 其所处层次不同, 管理范围不同,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 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依据林业生物灾害发生客观规律、有关林业生物灾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 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监测预警、检疫、预防和灾害治理等具体行为。它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应该遵循系统化、法制化、社会化、科学化等原则。
1.1系统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 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管理, 实现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1.2法制化原则
通过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各社会主体在防治中的职能和作用, 使之从自身的性质、特点出发, 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 分工协作, 全方位做好防治减灾工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效力, 保证各个层次各个地区的防治机构, 获益于立法的支持, 为参与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工作中提供保护, 保证减灾对策的顺利实施。
1.3社会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其活动必须遵从社会学规律, 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融合起来, 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融入社会这个大系统, 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1.4科学化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 它包括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检疫除害、生态调控和药剂药械的使用。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转化, 以及推广应用这些关键技术, 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效果。掌握生物灾害防灾技术规律, 抓住关键环节, 不断完善生物灾害管理技术、管理理论和策略, 可促进生物灾害管理主体知识化, 提高生物灾害防灾减灾水平。
关中地区公路灾害分布规律与特点 篇2
1 自然环境特征[1]
陕西省地区南、北方向狭长, 自北至南分别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形南北高而中部低, 且由西向东倾斜, 南北差异较明显[1、2、3]。根据陕西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将全省分为三个区域, 分别为:陕北黄土地区、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区。
关中地区地跨陇县、凤翔、扶风、兴平、临潼等县, 呈近东西方向展布, 该区域地形主要以关中平原为主[4、5];区内切割密度<0.1km/km2, 切割深度<100m, 绝大部分地形坡度<8°;年降雨量为600~800mm, 大部分地区暴雨日数在2.5~6.5天/年之间;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砂砾岩, 多为泥质、泥钙质胶结, 呈中厚层状。岩石天然抗压强度30~370kg/cm2, 软化系数0.14~0.56, 工程特性不良, 力学强度相对较低, 并且风化严重;地表土体类型主要以湿陷性黄土为主。
公路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质岩性和气候等因素控制[3], 三大自然环境区的条件差异悬殊, 区域内公路灾害类型复杂, 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等有较大的区别。
2 公路灾害分布规律与特点
根据大量实际调查资料, 可以得出:关中平原主要灾害类型主要为路基沉陷, 并且公路灾害多在雨季发生。
2.1 公路灾害中路基沉陷比较普遍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 广泛分布有Q3黄土, 其质地疏松, 大孔结构发育, 有垂直节理, 有较强的湿陷性或自重湿陷性。在农业灌溉的情况下, 湿陷性黄土将丧失其强度, 使土体溃散, 溶洞被填充, 周围土体颗粒重新排列, 从而造成路基沉陷。
2.2 灾害类型、规模和程度相对其他两地区要小
关中平原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 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 地势不如陕南和陕北陡峻, 气候湿润, 土壤肥沃, 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灾害规模和灾情相对要小。
3 公路灾害成因分析
3.1 自然原因
关中平原地势平坦, 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水源丰富, 地势低, 纵坡小, 河流行洪受阻后易造成上游壅水, 形成淹没灾害;土质主要为Q3黄土, 抗蚀性差, 渗透性大, 在水分的渗入下, 使土体溃散, 溶洞被填充, 周围土体颗粒重新排列, 造成路基沉陷。
3.2 人为原因
关中地区土质肥沃, 水源丰富, 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 在农业灌溉的条件下, 黄土路基沉陷比较普遍;同时在黄土台塬边缘, 因灌溉溉等等原原因因出出现现黄黄土土滑滑坡坡, , 公公路路一一般般可可绕绕避避。。
4 结束语
(1) 陕西省关中地区为地势平坦且水源丰富的平原区, 路基沉陷灾害较发育。灾害多发生在雨季。 (2) 公路灾害离不开水的作用, 灾害整治要先排水, 雨季要加强灾害的防范措施。
摘要:在调查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公路灾害的基础上, 进行了关中地区公路灾害分布规律、灾害特点、灾害成因的分析, 以便于提出直接有效地防治措施, 对其他地区的公路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中地区,公路灾害,分布规律,特点,成因
参考文献
[1]潘懋, 李铁峰.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航宇, 颜志平, 朱赞凌, 等.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3]奚家米, 杨更社, 徐坤.西部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评价初探[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3) :32-36.
[4]邹翔, 任洪玉.陕西省山洪灾害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 25 (3) :35-43.
[5]陈殿强, 王来贵, 郝哲.辽宁省山洪地质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 2008, 29 (2) :21-24.
[6]姚裕春, 姚令侃, 王元勋.山区道路灾害及环境影响分析[J].灾害学, 2004, 19 (1) :16-20.
[7]于德海, 彭建兵.陕西公路斜坡灾害发育规律的研究[J].公路, 2008 (8) :8-11.
灾害管理特点 篇3
1 气象要素特征
1.1 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
朝阳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 747~2 947 h之间, 年日照时数居全省之首。日照百分率较高, 平均为62%~66%。日照的年内变化5月出现最高峰, 为280 h左右。最低值出现在12月, 为200 h左右。
朝阳地区各地太阳总辐射, 年总量为577.9~599.3 k J/cm2。由于太阳高度角和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总辐射的最高值出现在5月, 为71.4 k J/cm2, 最低值出现在12月, 为25 k J/cm2。四季中, 以夏季总辐射最多, 为197.4 k J/cm2, 其次是春季, 为181.0 KJ/cm2, 秋季为125.2 k J/cm2, 冬季最少, 为86.1k J/cm2。
1.2 气温和地温
朝阳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5℃左右, 自西北向东南递增, 等温线的走向基本与大凌河流向一致;北部年平均气温较低, 为5.5℃;中部横贯大凌河流域, 年平均气温为8.7℃;东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 为8.9℃。
各地气温变化1月最冷, 月平均气温为-10.3℃;7月最热, 月平均气温为24.6℃。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27.2~30.0℃之间, 最高可达43.3℃, 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前后。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16.0~-20.7℃, 最低可达-36.9℃, 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中旬。
地温的变化与气温一致, 年均地面温度比平均气温高约2.0℃。冻土深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 南部为1.2 m, 北部为1.8 m。各地10月底土壤开始冻结, 3月下旬至4月初化通。
1.3 降水
朝阳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53~500 mm, 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北部为453 mm;南部为514 mm。随时间分布呈单峰型, 7月最多, 为150~180 mm, 1月最少, 为1~2 mm。
主要农作物生长季 (4—9月) , 各地降水量为380~460mm, 占年总量的91%;7—8月为220~327 mm, 占年总量的54%;春播期 (4月初至5月中旬) 为40 mm左右, 占年降水量的8%。汛期平均从6月下旬开始, 8月中旬结束。南部稍长, 北部稍短。
2 灾害性天气
2.1 干旱
朝阳市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辽西易旱地区, 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是朝阳的主要气候特征, 有十年九旱之称。朝阳市降水偏少, 各县 (市) 降水多年平均值在480 mm左右。降水少、降水年际及季节分配极不均衡、降水集中时不能全部有效利用等导致了旱灾的频繁发生。
干旱标准比较复杂, 通常是根据农用季节降水过程的次数来确定。如果4月只有1次5~10 mm的降水, 5月上、中旬只有1次10 mm左右的降水, 则春旱。6—8月如果只有1~2次20~30 mm的降水, 则夏旱。9月至10月上旬如果只有1~2次10~20 mm的降水, 则秋旱。按上述干旱标准分析朝阳地区的降水记录得出:朝阳地区1年 (指作物生长季) 3季总有1季干旱, 其概率在78%左右;春旱的概率为47%, 夏旱的概率为24%, 秋旱概率为42%。年际及季节分配极不均衡, 降水集中时不能全部有效地利用, 降水少时则造成干旱。
2.2 暴雨和山洪
一般日降水量≥50 mm的天气过程, 称为暴雨。朝阳暴雨出现在4—10月, 主要集中在夏季, 6—8月暴雨的发生日数占全年的88.1%, 其中7月暴雨发生日数占全年的49.0%。山洪是由于降水强度大, 山水很快汇集, 冲出山谷造成水灾,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2.3 冰雹
朝阳冰雹从3月下旬至11月上旬都可能发生。其中5—7月较多, 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尤以6月最多, 占全年冰雹总日数的34.5%。日冰雹发生在14:00—18:00的占65.0%, 发生在10:00至次日4:00和18:00—23:00的占30.0%。
2.4 大风
风速≥6级的风称为大风。朝阳大风春季 (3—5月) 较多, 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9.4%;尤其4月最多, 占24.7%。夏、秋季 (6—10月) 大风日数仅占全年总日数的15.1%。
2.5 寒潮
受北方冷空气侵袭, 日平均气温24 h下降10℃或10℃以上, 且日最低气温≤5℃的天气过程称为寒潮。朝阳寒潮除6—8月外, 其余各月都可发生。其中春、秋季发生较多, 5月、11月寒潮的发生日数分别占全年的22.9%和25.4%。
3 气候资源利用
3.1 利用热量资源
朝阳地区日照和辐射属于高值区, 太阳能开发利用和发展设施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 充分利用热量资源, 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和设施农业。
3.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大力开发云水资源
旱灾频发, 土壤含水量低, 与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有很大关系[2]。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和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增加土壤持水量和有效降水, 是朝阳地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3,4,5]。
摘要:分析朝阳地区主要气候特点和灾害性天气, 以趋利避害, 充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为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关键词:气候,灾害性天气,气候资源,辽宁朝阳
参考文献
[1]东学汉, 刘恩铭.朝阳市农业区划文集[M].朝阳:朝阳新华印刷厂, 1987.
[2]罗常国, 曹志强.辽西北土壤沙化的治理对策和措施[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4, 25 (3) :316-320.
[3]苏华, 张富荣, 刘志鹏, 等.朝阳地区气候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2) :230-231.
[4]金广涛, 周广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促进朝阳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辽宁气象, 1996 (2) :22-24.
灾害管理特点 篇4
1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发生特点
1.1 干旱
鄢陵县故有“十年九旱”之说, 干旱的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 主要有春旱、夏伏旱和秋旱, 用降水距平百分率 (Pa) 划分干旱程度, 鄢陵县以夏伏旱出现频率最多。
1.1.1 春旱。据统计, 鄢陵县出现春旱 (3—5 月中旬) 的次数共有10 次 (Pa≤-25%) , 发生频率为33%, 其中2000 年以后春旱发生7 次, 说明近年来春旱上升趋势明显。春旱一方面对冬小麦的春季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影响小麦产量, 另一方面会导致春播作物不能适时播种, 延误出苗和生长。
1.1.2 夏伏旱。夏伏旱分为初夏旱和伏旱。鄢陵县初夏旱 (5月下旬至6 月中旬) 共出现17 次 (Pa≤-40%) , 发生频率为57%, 且常会连续发生2~3 个年份。此期是鄢陵县冬小麦籽粒成熟的关键时期, 若遇到无雨天气或少雨天气, 对小麦灌浆和籽粒增重有重大影响;另外, 此期也是夏播作物的播种期, 若出现初夏旱会造成夏播作物晚播或出苗不好, 从而导致减产。
1.1.3 伏旱。伏旱 (6 月下旬至8 月中旬) 共出现11 次 (Pa≤-30%) , 发生频率为37%。 7 月下旬至8 月中旬是秋作物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 此期若出现干旱 (俗称卡脖旱) , 会严重影响大秋作物的产量。如2014 年鄢陵县出现60 年不遇的特大干旱, 6 月2 日至7 月31 日全县总降水量仅为33.4 mm, 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90% 以上,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为6 667 hm2。
1.1.4 秋旱。统计表明, 秋旱共出现15 次 (Pa≤-25%) , 发生频率为50%。秋季发生干旱严重地影响秋作物的灌浆、成熟及冬小麦的播种和出苗, 造成秋作物及下一年冬小麦减产。
1.2 冰雹
冰雹是鄢陵县常见的气象灾害, 它具有局地性强、危害大的特点。1985—2014 年, 鄢陵县境内共发生冰雹天气过程8 次。据资料统计, 鄢陵县冰雹多出现在4—8 月, 其中以6月、7 月最多, 占降雹次数的63%。一般来说, 降雹时间多发生在下午到傍晚 (14:00—20:00) , 夜间降雹较少, 一次降雹的持续时间一般为5~15 min。影响鄢陵县的冰雹路径主要有2 条, 第1 条是由长葛北部的新密新郑交汇处移入, 冰雹系统南压东移影响鄢陵县;第2 条是由西华、扶沟移入, 冰雹系统北移西进影响鄢陵县, 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秋作物若在发芽出苗期遭受雹灾, 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地温下降, 通气不良, 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等。若作物在生长期遭受雹灾, 轻则造成作物倒伏或机械损伤减产, 重则绝收。如2004年7 月上旬, 鄢陵县自北向南5 个乡镇遭遇冰雹侵袭, 最大冰雹直径达30 mm, 时间持续20 min左右, 全县4 533 hm2秋作物严重受灾。
1.3 大风
近30 年来, 鄢陵县平均风速为2.2 m/s, 共出现大风 (≥17 m/s) 34 d, 年均大风日数为1.1 d, 主要出现在3—8月。春季、夏季大风频率高, 春季、夏季大风出现日数均为12 d, 各占35%;秋季、冬季大风出现日数均为5 d, 各占15%。大风日数以3 月为最多, 达6 d。大风使土壤水分较快丧失, 容易引起农作物植株倒伏, 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如2008 年6 月3 日, 鄢陵县出现极大风速, 达31.5m/s, 全县8 000 棵大小树木受损, 刮倒电线杆1 463 根, 损害房屋283 间、变压器34 座、通讯设备2 台, 985 hm2小麦受灾减产。
1.4 洪涝
据统计, 全县30 年暴雨日数共77d, 集中在7—8 月, 以7 月出现次数最多, 最早出现在3 月, 最晚出现在9 月。平均暴雨日降水量为92 mm, 最大暴雨日降水量为157 mm, 出现在2004 年7 月16 日。全县性洪涝和局部性洪涝共发生11次, 平均2~3 年出现1 次, 且7 月出现次数最多, 占总次数的55%。
1.5 连阴雨
连阴雨指持续降雨5 d以上, 且降水量达30 mm以上的天气过程。鄢陵县连阴雨主要特征:长期阴雨、气温偏低、湿度偏大和日照偏少。鄢陵县连阴雨天气主要出现在4—11月, 其中7—9 月最多, 其季节分布特点是夏季最多, 秋季次之, 春季最少。春至初夏和秋季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较严重, 苗期阴雨易造成种苗霉烂, 成苗率低;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 连阴雨天气增加空气与土壤湿度, 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在农作物成熟收获期, 连阴雨可造成籽粒发芽霉烂, 导致农作物减产。如2010 年9 月5—10 日, 鄢陵县出现连阴雨天气, 过程降雨量194.9 mm,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3 000hm2, 直接经济损失10 347 万元。
1.6 干热风
干热风又称“干旱风”“热干风”, 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干热风会加速小麦的蒸发量, 使其体内的水分很快蒸发出去, 破坏叶绿素, 使作物的光合作用停止, 使小麦的茎叶很快枯萎。鄢陵县干热风经常出现在5—6 月, 此时正值小麦扬花、灌浆至乳熟期, 植物蒸腾急速增大, 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甚至枯萎死亡。据统计, 全县重干热风占27%, 轻干热风占73%, 并且有每隔2~3 年又连续出现2~3 个重干热风年的规律, 小麦减产严重[1,2,3]。
1.7 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分为冷害和冻害。冷害由于温度偏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导致农业减产。冻害是指在低于0 ℃的严寒条件下, 作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 导致植株受害或死亡。冻害包括霜冻害和寒潮冻害, 一般发生在秋、冬、春季;冷害则发生在春、夏、秋季。据统计, 鄢陵县是低温冻害轻发区, 主要发生在每年深秋至翌年初春, 对小麦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2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2.1 改善农田基础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加以维护改善, 修建引水灌溉工程和机电排灌站, 增加蓄水排灌能力, 增强对旱涝灾害的防御能力。
2.2 采取应急防御措施, 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
通过改变植物环境条件来防御或减轻灾害损失, 如采用熏烟法、灌溉法、覆盖法等防御早春晚霜冻害或秋季早霜冻危害;采用薄膜育苗法、田间排灌水法、松土或镇压法防御低温冷害;用滴灌喷灌法减轻旱灾危害;通过清沟排水排出田间积水, 防止渍害和内涝等灾害的发生;通过补肥、浇水, 促进作物在发生雹灾、冻害后快速恢复生长[4]。
2.3 大力植树造林, 减少灾害发生
林地具有很强的含水性, 有助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 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 确保河流泄洪能力, 同时, 丰富的林地植被资源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 既可以减少农田水分蒸发量, 还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 减轻林网内干热风的危害。同时, 还可以营造防风林, 降低风速、减少风害, 减轻作物倒伏损失。
2.4 采取新型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 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因地制宜, 对田间肥水进行科学管理;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 增强作物防灾抗灾能力;搞好品种布局, 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 减少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2.5 提高天气预报预警水平, 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加强对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影响评估,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民传递服务信息, 为抗灾减灾赢得时间, 争取主动。建立高覆盖率的气象监测网,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 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监测, 及时通知到位。此外, 还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 使气象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及广大农民手中, 真正实现进村入户, 从而有效减轻或预防农业气象灾害。
摘要:通过分析1985—2014年气象资料, 详细地阐述了鄢陵县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 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水平, 提出了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减灾措施,河南鄢陵
参考文献
[1]张钊, 戴劲, 张俊利, 等.2010年邵阳市农业气象灾害对早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1) :291-292.
[2]刘建军, 沈俊峰, 王小玲.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作物研究, 2010 (2) :12-14.
[3]帅细强, 蔡荣辉, 刘敏, 等.近50年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5) :347-350.
灾害管理特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大风在气象上定义为平均风力≥10.8 m/s (6级或以上) 或瞬时风速>17 m/s (8级) 的风。参照中国气象局地面天气观测规范, 大风分为4个级别:一级为一般大风, 6级大风 (或且可能持续, 下同) (瞬时风速10.8~13.8 m/s) 和7级大风 (瞬时风速13.9~17.1 m/s) ;二级为较严重大风, 8级大风 (瞬时风速17.2~20.7 m/s) 和9级大风 (瞬时风速20.8~24.4 m/s) ;三级为严重大风, 10级大风 (瞬时风速24.5~28.4 m/s) 和11级以上大风 (瞬时风速28.5~32.6 m/s) ;四级为特严重大风, 12级以上大风 (瞬时风速>32.7 m/s) 。
本文利用济宁辖区内的11个国家级气象站1981—2013年共33年汛期 (6—9月) 逐日大风气象资料, 总结出济宁地区汛期大风灾害特点及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济宁地区汛期 (6—9月) 大风时间分布
2.1.1 济宁地区大风的年际变化。
1981—2013年6—9月期间济宁地区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虽然在2001年出现突然上升, 但以后一直变化比较小, 总体仍呈现下降趋势 (图1) 。
2.1.2 济宁地区大风的月变化。
从1981—2013年33年6—9月期间的大风资料统计结果看, 济宁的6月和7月大风日数较多, 而8月大风日数减少, 其中9月大风日数最少 (图2) 。
2.2 济宁地区汛期大风的空间分布
由表1和图3可见, 济宁各县市区平均每年6—9月期间出现大风总日数的差别比较大, 济宁、兖州和嘉祥为1.5 d左右, 兖州最多 (1.6 d) , 汶上、微山、梁山和嘉祥在1.0~1.5 d之间, 其他在0.5~1.0 d之间, 曲阜最小 (0.5 d) 。
(d)
注:各台站起始年份均为1981年。
2.3 济宁地区汛期大风灾害的风险等级
大风灾害采用灾害性天气出现概率确定风险等级[3,4]。概率和等级分月计算, 概率计算方法:以年为计算单位, 只要该年度某月有某种灾害天气出现, 记为1, 否则为0, 33年的累加和除以31即为某灾种某月的出现概率。
风险等级按照概率范围分为5级, 出现概率越大, 风险等级越高。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大小来划分大风天气灾害的风险等级。济宁地区汛期 (6—9月) 出现大风的概率分布特点是:中部地区大于四周, 山区大于平原。按照以上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总体出现大风灾害的等级基本都在有可能程度以上。
6月济宁、兖州和嘉祥3个站出现大风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其他地市均为有可能出现大风灾害范围;7月兖州的大风灾害出现可能性为很大级别, 其他地市的大风灾害出现可能性为较小级别;8月济宁和邹城的大风灾害可能性为很大级别, 其他县市区都是有可能等级。总之, 汛期济宁地区各地出现大风灾害的等级比较高, 特别是中部地区需注意做好防范工作。
3 大风灾害危害和防御对策
3.1 大风灾害的总体影响
大风灾害的影响:大风容易使农作物倒伏受损;大风会吹倒建筑物、刮倒电线杆、吹断电线, 引起经济损失和伤亡;加剧火灾, 甚至引发火灾;影响交通、航运。同时, 对农作物产生破坏;影响室外作业、工伤发生率增加;影响人们正常生产与活动。
3.2 大风灾害防御对策
针对以上大风灾害对农业和城市及生产生活的影响, 建议采取以下防范措施:一是在大风多发时间段, 根据预报, 农业生产部门提前做好防大风准备工作。二是在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小区布局中应充分利用气象条件, 应尽量避免出现“狭管效应”, 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大风增多的天气。三是对易遭大风损坏的户外设施 (高大广告牌等) 进行拆除或进行加固。四是对供电线路、通讯线路等应做好防风的应急预案, 注重线路、设备的防风措施, 一旦出现险情可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4 结论与讨论
(1) 济宁地区1981—2013年汛期 (6—9月) 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虽然在2001年有突然上升, 但以后一直变化比较小, 总体仍呈下降趋势。
(2) 从1981—2013年33年汛期 (6—9月) 的大风资料统计结果看, 济宁地区的6月和7月大风日数较多, 8月大风日数减少, 其中9月大风日数最少。
(3) 济宁各县市区平均每年6—9月期间出现大风总日数的差别比较大, 济宁、兖州和嘉祥为1.5 d左右, 兖州最多 (1.6 d) , 汶上、微山、梁山和嘉祥在1.0~1.5 d之间, 其他在0.5~1.0 d之间, 曲阜最小 (0.5 d) 。
(4) 在济宁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城市设计运行中, 要充分利用气象条件和大风评估, 尽可能减少大风灾害造成的损失。
摘要:利用济宁地区辖区内的11个国家级气象站1981—2013年共33年汛期 (6—9月) 逐日大风气象资料, 总结分析出济宁地区汛期大风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 包括年际变化、月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 为今后济宁地区汛期的大风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并且给出了大风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关键词:大风,时空分布,防御对策,山东济宁,汛期
参考文献
[1]杨成芳, 王业宏, 李静, 等.十一运会各赛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J].气象科技, 2010 (增刊1) :88-92.
[2]李耀辉, 张存杰, 高学杰.西北地区大风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 2004 (6) :55-63.
[3]高瑞华, 王式功, 张孝峰, 等.渤海海峡大风的气候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 2008 (3) :7-15.
灾害管理特点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本溪县气象局1958~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资料划分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6~8月)以及7、8月降水量;洪涝年划分标准为:≥历年平均降水值的30%为洪涝灾害年(也称丰水年),而<历年平均降水值的30%为干旱年(也称少雨年)。
1.2 分析方法
利用Excel绘制年、夏季和7、8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曲线,分析其变化规律和特点,找出变化周期,依此判断本溪县发生洪涝灾害年出现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降水变化特征
本溪县年平均降水量788.1 mm,最大降水量发生于2010年的1 384.3mm,最小是1989年的494.9 mm。按洪涝统计标准,1958~2010年本溪县共发生8次洪涝灾害,平均每15年出现1次,其中以2010年降水最大,但出现洪涝灾害的程度却以1960年为最重,说明年降水最多不一定代表洪涝灾害最严重,灾害的严重与否有时与每次降水过程的强度以及防御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
本溪县洪涝灾害年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特征(图1),即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规律,每"逢5"或"逢10"年易出现丰水年。各年代出现丰水年的概率基本保持稳定(表1),在0.1%和0.2%之间交替发生。20世纪70和90年代丰水年发生较少,仅1次,60、8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较多,均为2次,其中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年代比较集中。
2.2 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3%,是每年汛期的关键时期,其降水的多少关系到防汛工作的严峻与否,同时关系到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本溪县夏季平均降水494.7 mm,最多出现在2010年的871.6 mm,最少为1972年的265.5 mm。按洪涝标准统计,夏季出现丰水(降水量≥643 mm)的年份共有8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的次数相同,但有2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不对应,二者拟合率为75%。
本溪县夏季丰水发生规律不明显(图2),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和90年代出现比较集中,基本连续发生或间隔1年。从各年代丰水年发生概率看(表1),60和70年代发生较小,而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概率均为0.2%。
2.3 7-8月降水变化特征
7-8月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时段,分别占全年降水的25%和23%,同时7、8月是产生暴雨的多发月份,对洪涝灾害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其降水量和暴雨次数的多少关系到洪涝灾害的出现与否。本溪县7月平均降水195.5 mm,最多为1975年的430.1mm,最少是1972年,仅23.2mm,最多与最少出现时间仅相隔3年;8月平均降水184.4 mm,最多为2010年的496.5 mm,最少为1989年的44.9 mm。按洪涝标准统计,历史上7月共出现13次丰水月,其中有2次与全年发生丰水年不对应,二者拟合率达75%。
由表1和图3可见,20世纪60年代7月丰水发生频率较大(0.4%),且出现比较集中;70~90年代均为0.2%,21世纪以后略有增加(0.3%),其中70年代以后丰水月发生存在明显的3~5年周期规律。8月出现洪涝灾害的机率最大,其中以2010和1960年最为突出;从发生丰水的次数看,1958年以来共出现10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比较仅多2次,其中有2年与全年发生丰水年不对应,拟合率达75%。8月丰水发生规律较明显,除90年代发生频率较少(0.1%),其余各年代出现概率均为0.2%;从时间上看,60年代丰水月发生较集中,70和80年代存在2年周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出现较少,2000年以后周期为4年。
7、8月丰水月出现次数较全年发生丰水年多2~5年,说明7、8月丰水月不一定代表全年发生丰水年,而丰水年一定包含7、8月丰水月,原因在于年降水还与其他月份降水有正比关系,7、8月降水仅占主要部分。
3结论
(1)本溪县丰水年(或洪涝灾害年)发生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规律,每“逢5”或“逢10”年易出现丰水年;各年代出现丰水年的概率基本保持稳定,在0.1%和0.2%之间交替发生。20世纪60、8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较多,70和90年代发生较少,其中6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年代比较集中。
(2)夏季丰水发生规律不明显,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00年以后发生周期为3~4年;而80和90年代出现比较集中,基本连续发生或间隔1年;从各年代发生概率看,60和70年代发生较小,80年代以后发生概率均为0.2%。
(3)7月丰水发生频率以20世纪60年代最大(0.4%),且出现比较集中;70~90年代均为0.2%,其中70年代以后丰水发生存在明显的3~5年周期;8月丰水发生规律较明显,除90年代发生频率较少(0.1%),其余各年代出现概率均为0.2%;从时间上看,60年代丰水发生较集中,70和80年代存在2年周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出现较少。21世纪以后略有增加(0.3%),21世纪以后周期为4年。7、8月丰水出现次数较全年发生丰水年多2~5年,说明7、8月丰水不一定代表全年发生丰水年,而全年发生丰水年一定包含7、8月出现的丰水。
摘要:利用1958~2010年降水资料,对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的频率和周期进行分析,探讨该县洪涝灾害年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1958~2010年本溪县总共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年8次,平均每15年出现1次,主要集中在7、8月,尤以8月最多;本溪县洪涝灾害年发生存在大周期10年和小周期5年的明显规律,基本“逢5”、“逢10”年发生,各年代发生概率基本趋于0.2%。进入21世纪以后,洪涝灾害年发生频率加大,且有进一步增强趋势。
关键词: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丁一汇,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1994,20(12):19-26.
[2]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芬,等.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3.
[3]孙力,安刚,丁立,等.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2000,58(1):70-82.
[4]王绍武,叶瑾林,龚道溢,等.近百年中国气温序列的建立[J].应用气象学报,1998,9(4):392-401.
[5]姚秀萍,董敏.东北三江流域夏季旱涝基本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297-303.
灾害管理特点 篇7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 (沙尘暴) 、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 境内气候复杂多变, 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 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 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 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 (雾) 淞、雷暴等十多种[1], 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 “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 近50年来, 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 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 “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 而时空分布不均, 春秋季降水减少, 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 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 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 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 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 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 日降水量达到335.9mm, 突破历史极值, 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 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 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 (11级风力) , 突破历史极值, 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 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 气象灾害防御
(1) 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 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 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 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 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 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 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 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 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 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 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 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 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 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以需求为牵引, 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 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 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 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 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 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 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 不仅发生频率高, 甚至相伴出现, 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 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但发生频率较低, 危害相对较轻。
(1) 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 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 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 正常或湿涝, 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 地表湿润无旱象; (2) 轻旱, 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 地表空气干燥, 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 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 中旱, 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 土壤表面干燥, 土壤出现水分不足, 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 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 重旱, 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 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 植物萎蔫, 叶片干枯, 果实脱离, 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 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 特旱, 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 地表植物干枯、死亡, 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 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 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 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 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 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 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 淹没粮田, 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加固堤防, 疏通河道, 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 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 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 形如葱头, 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 造成农作物减产, 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 植树造林, 增加绿化面积, 改善地貌环境, 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 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 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 以降低灾害损失。
(4) 干热风。春末夏初, 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 其风速3~4级, 温度30℃以上, 相对湿度30%以下, 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 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 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 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 既降低了小麦质量, 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 改善田间小气候, 降低麦田气温, 减小风力, 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 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 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 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 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 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 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 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 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 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 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 其中7、8月最多, 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 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 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 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 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 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 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 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 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 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 以保证施药效果。
(7) 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 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 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 最低气温在4℃以下, 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 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 使沿途气温骤降, 容易引发冻害, 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 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 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 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 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 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 防止大风掀棚[6]。
(8) 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 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 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 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 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 搞好品种合理布局, 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 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 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 做好越冬覆盖。
参考文献
[1]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 2009-07-07 (2) .
[2]刘勇军.加强能力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 2009 (1) :20-21.
[3]杜彩月.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 2009-11-10 (2) .
[4]白瑛, 苗东梅, 金庆荣, 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S1) :44-46.
[5]刘可东, 陈建春, 朱根苗, 等.黄山市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6) :12608-12609.
【灾害管理特点】推荐阅读:
灾害应急管理02-02
灾害风险管理05-22
气象灾害管理08-15
灾害应急物资管理08-26
自然灾害管理09-26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09-15
气象灾害危机管理11-10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11-18
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10-20
灾害管理中供应链问题论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