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失调(共7篇)
感觉统合失调 篇1
感觉统合理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斯博士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所创建, 其指出感觉统合是外界刺激通过人体感觉器官与神经组织进入大脑各功能区, 大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 然后指挥身体器官做出适当的反应, 形成有效统合的过程。感觉统合失调就是指有效统合过程不能正常运转。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 大脑不能对所接收到的刺激进行有效的加工, 使得身体难以进行协调运作;同时, 其也是形成幼儿人格发展障碍的根源问题。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作为一种多发病症, 既对幼儿家长造成了巨大困扰, 也给幼儿的未来成长带来了巨大影响。
1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多为情绪焦虑、与人交际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动作协调能力差等。利用感觉统合训练是纠正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手段, 但是在实践中, 幼儿往往因为自身感觉统合能力的缺陷, 出现性格偏差, 对于训练项目更是存在抵触情绪, 不能很好地按项目要求练习, 对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感觉刺激更是难以产生正常的反应, 多见情绪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 大大降低了训练的效率。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过程中, 幼儿在家长的辅助下, 或是幼儿与周边事物等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会对训练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1]。
2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2.1 早期因素
幼儿出生时所受的产伤, 既往病史中高热、脑炎、头部创伤等病症, 都有可能对感觉统合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出生情况特殊的儿童影响更深, 由于母体原因或是外界环境的影响, 早产、剖宫产幼儿的出生触觉未能受到正常母体生产的特殊刺激, 因而不能形成自我保护膜, 致使未来的触觉学习感觉迟缓。在围生期受到的不良影响, 例如出生窒息、新生儿体重轻以及新生儿黄疸等, 或是产妇及幼儿所处环境周边的环境毒素, 例如破坏性病毒、空气污染物、可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等, 都有可能对幼儿脑功能形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会导致脑功能失调, 造成幼儿感觉统合失调[2]。
2.2 育儿方式因素
家长往往会忽略新生儿的触感需求, 家长若是在儿童早期生长没有使其进行充足的触摸、安抚等行为措施, 也就是没有与幼儿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 就会使婴儿感觉不到足够的安全感。尤其在七到九个月的时候, 总是被家长怀抱的小孩, 极大地缺乏爬行锻炼, 或是过早使用幼儿学步车等代替孩子的日常坐、立、爬等行为, 就会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在一些传统家庭, 老一辈人往往会继续世代流传下来的育儿手段, 比如:睡头、裹身、绑腿等非科学育儿方式, 都会对幼儿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影响, 尤其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更为不利。同时, 对于孩童的哭闹, 家长不应该采取一哭就止的方式, 应该对其放任, 这样既能对孩子口腔肌肉进行锻炼, 也能强健心肺功能。
3 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护理
当前对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主要方式为统合训练, 其中护理工作极为重要。在护理工作中, 我们要重视对于孩童感觉统合的训练, 因为人的大脑一旦接受到其他器官传输的信息, 就会进行高速运转, 进行多次分析, 综合处理信息, 同时作出正确回应, 使得个体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
感觉统合可划分为感觉学习与运动学习等两个过程, 感觉学习是指自身器官、神经组织与大脑之间进行互动, 通过目视、耳听、鼻嗅、口尝、感触以及平衡器官, 利用中枢神经、分支、末端神经组织等, 将获取的大量信息传导给大脑的各个功能区的过程;大脑再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同时给予相应的反应, 通过神经传递给身体器官进行活动的方式, 称为运动学习。
在护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感觉统合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 触觉的灵敏度会严重影响大脑的辨识能力、情绪的好坏、身体的灵活等。加强对幼儿注意力的训练, 使幼儿的前庭发挥主要功能, 接受位于脸部正前方听、视、嗅、触、味的信息, 将其传递给大脑, 减轻大脑负荷。同时还应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指导, 使其掌握基本要领, 对幼儿进行行为锻炼, 利用平衡感锻炼、触觉锻炼等方式, 提高孩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对幼儿心理状态的训练, 增强其自信心, 提高其本体感。
4 心理护理在幼儿感觉统合失调治疗中的运用
对于感觉统合失调幼儿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是极为重要的。利用感觉统合训练以及心理护理来矫正幼儿失调行为, 这种治疗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社会价值。要提高感觉统合失调的矫正疗效, 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提高, 更要严厉监管感觉统合失调治疗师的教育。在整个矫正过程中, 除了感觉统合训练, 还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个体差异、性格发展等特点, 辅以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指导, 促使幼儿感觉统合能力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进行统合训练心理护理时, 要注意感觉统合环境的创设与护理师语言的渲染, 宽敞明亮、色调活泼鲜明、童趣十足、安全措施到位的感觉统合训练室, 会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同时, 训练师利用语言对环境进行渲染, 既能培养孩童的想象能力, 也能刺激各类感觉器官, 从而极大地提高训练效果。训练师还可以将其他心理技术引入到感觉统合训练中, 通过放松、暗示等, 提高孩童的综合心智能力, 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3]。
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训练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不是对这些个性的打磨, 而应该利用孩童的个性差异, 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 消除孩童个性中的缺点。孩童若能感受到充满善意、鼓励、支持自己的目光, 就会激发内在兴趣, 使身心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这样孩童就会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 有效促进个体潜能的发展。
目前, 家庭生活环境、母孕期、家长育儿方式等因素对于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对于母孕期的护理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合理的育儿方式等措施对于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具有重要意义。家庭若能采用正确的育儿方式, 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矫正等措施, 辅以心理护理, 尊重孩童的心理需求, 让孩童在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克服心理阴影, 使得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减少学龄前孩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振霞, 秦瑞丽.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心理护理在训练中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3 (4) :119-120.
[2]罗晓, 饶恕.孕期及围产期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0 (15) :60-65.
[3]彭幼清, 袁芳兰.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及防治[J].护理学杂志, 2004, 23 (9) :77-79.
感觉统合失调 篇2
孩子患上感觉统合失调,有什么表现呢?主要表现为学习的前庭平衡能力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和迟缓,尽量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阅读时经常加字或减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愿认字,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会用筷子,写字很慢,握笔吃力。本体感觉失调,表现为紧张、孤僻、胆小内向、不合群、偏食、固执、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生殖器等。
专家认为,对统合失调的儿童应进行专业的训练,一般经过3至6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日本、台湾等地近十年来兴起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现在许多幼儿园、小学校都没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可以通过做感觉统合训练来改善状况。在思创潜能训练课室内,每天都有3至于13岁的儿童参加训练,其中有一种“圆筒碌碌”的游戏,让注意力难于集中、坐车时特别易晕或玩旋转达游戏时从来不会晕眩的孩子,独自钻进一个五彩大圆筒,让孩子连圆筒一起躺在地上左右滚动,滚动次数令照有关心理医学调治计划制定。开始,不少孩子会因为不适感到头晕目眩甚至想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随着前庭感的.调整,孩子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得到加强,久而久之便可促进孩子大脑整体平衡发展,有利于生长发育。在老师及治疗师的保护下,让孩子从特制的滑梯下倒滑冲下来,或者组织孩子在特制的弹跳床上尽情跳跃,在触觉板上让孩子肌肤得到充分磨擦接触等,看似简单的体育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改善、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同时配合科学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训练,许多儿童经过科学训练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注意力提高,学习成绩进步,动手操作能力加强,手眼更灵活,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的感觉统合失调症 篇3
本体感失调主要是左右脑的失调,比如不会跳绳、排球,节奏感不好、方向感距离感不好。前庭觉失调的孩子怕眩晕,平衡感不好,四肢协调能力不好。视觉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为阅读障碍,视觉的广角度不够等。听觉方面表现为接收听觉信息慢,注意力不集中。触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会更多,可能表现为触觉过于敏感或者过于迟钝,比如自我防御过度,或者对痛觉反应慢等。
造成的原因
首先孕期,很多孕妈妈为了保胎经常卧床,胎儿无法感受到羊水的震荡,影响到胎儿前庭觉功能的锻炼。其次剖宫产的孩子多半会出现感统失调,温度瞬间的变化,容易使胎儿产生不安全感,导致孩子后天出现多动症或者自闭症。而经过产道生产的胎儿,会对其触觉功能起到开发的作用。养育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尤其是爬行的训练,在爬行中,孩子的抬头动作可以刺激前庭觉,同时使颈背肌得到充分锻炼。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孩子日后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会非常明显。最后要注意的是成长环境,减少孩子在家中的时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参加集体活动。
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感觉统合失调和孩子的智商是无关的,很多感统失调的孩子往往是低情商低成绩高智商的。所以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错等情况时,没有必要带孩子测智商水平,应该考虑是感觉统合失调。但是如果孩子感觉统合失调严重,则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等,甚至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多动症以及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发现和应对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运动时的应变能力及身体协调调性来发现。比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时接球的准确性;孩子表现出害怕坐秋千,或者在玩秋千时经常掉落;参与性不强,在受到表扬或者批评时没有情绪的反应等。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感统失调的倾向,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小游戏或者在亲子园里做一些感觉统合的游戏。0-3岁不界定为感觉统合失调,3-6岁是形成期,主要是形成期需要家长多注意观察,如经常东张西望、做事不稳定、不爱说话、不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等情况再去专业的机构去做检测。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海淀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从海淀区全部幼儿园中随机抽取7所幼儿园,然后调查被抽样幼儿园中的全部学龄前儿童。现场调查时由工作人员在各幼儿园教师的协助下将问卷发放给儿童家长,家长自行填写后收回。共调查幼儿园学龄前儿童2 069名,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6份,有效率为87.8%。其中男、女童各占50.0%;3岁组儿童占24.3%, 4岁组占29.3%, 5岁组占30.3%,6岁组占16.1%。
1.2 感觉统合功能评价
采用由沈阳爱优成长中心提供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来评价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使用标准[5]。量表涉及前庭和双脑分化失常、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防御和脾气敏感、发育期运动障碍、空间形态视感觉失常、重力不安全症失常6项功能的评价。该量表由6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按照从不、很少、偶尔、常常、总是5级进行评分,评出的分数即为原始分数,之后需要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6项功能中任何一项功能的标准分大于30分(含30分)且低于40分(含40分)为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任何一项功能的标准分低于30分为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1.3 人口学特征问卷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儿童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儿童的健康情况和养育情况等。
1.4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核查,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主要分类指标进行百分率或构成比的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SID的发生情况
在全部被调查的儿童中,患有轻度SID的儿童比例为19.3%,患有重度SID的儿童比例为7.0%,合计为26.4%。不同年龄组儿童患有SID的比例不同,SID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0,P=0.003)。男童患有SID的比例高于女童(χ2=28.120,P<0.0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SID影响因素
来自单亲家庭的儿童发生SID的比例高于核心、直系和联合家庭(χ2=17.782,P<0.01)的儿童,父母间感情较差的儿童发生SID比例高于感情一般/较好的儿童(χ2=33.476,P<0.01),主要照顾人的文化程度在中学以下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儿童(χ2=23.779,P<0.01),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儿童(χ2=13.169,P<0.01),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混合喂养和母乳喂养的儿童(χ2=16.709,P<0.01),没有经过爬行阶段的儿童SID发生比例高于经过爬行阶段的儿童(χ2=6.958,P=0.008),发生过伤害的儿童SID发生的比例高于没有发生过伤害的儿童(χ2=17.994,P<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进一步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儿童是否患有SID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得到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SID发生率为26.4%,略低于2001年黄悦勤等[4]对北京市城区3~6岁儿童的调查结果(29.4%),与孙惟等[6]报导江苏昆山学龄前儿童的结果(25.5%)接近,可能与不同研究中儿童的年龄构成不同有关。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SID发生率有下降趋势,可能与人体感觉统合功能的完善与脑的发育成熟并进有关,会呈现出一定的自愈性[7]。另外,本研究中男生SID的发生率高于女生,与相关研究结果[6,8]一致,一方面可能与男女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本身存在差异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家长传统的育儿观念有关,认为男孩天性好动,将幼年表现出的感觉统合问题视为正常而未加以重视[7]。
本调查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在SID的发生上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单亲家庭的儿童、父母感情差的儿童SID的发生率较高,原因可能在于单亲家庭的儿童长期以来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可能要面对父母感情不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等情况,使得儿童在语言表达、性格发展和智力发育方面都要差于家庭和睦的孩子[9]。研究还发现,照顾人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儿童SID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资源有限、受教育机会较少有关。同时,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儿童SID发生率低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儿童,与相关研究结果[10,11]一致。母乳中含有胱氨酸、牛磺酸、唾液酸等脑发育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对于出生后1 a内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的婴儿。母乳喂养过程中婴儿通过母亲的肌肤接触、眼神交流、言语刺激,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婴儿的感知觉发育,使儿童未来会面临更少的行为、心理相关问题。王敬彩等[12]研究发现,婴儿期母乳喂养量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儿童学龄期认知发育的越好、行为问题发生的越少。
本研究显示,生长过程中经历过爬行阶段的儿童SID的发生率较低,提示爬行可能在儿童感觉统合系统的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儿童爬行时,左右肢体交替运动的冲动通过脑桥交叉,可以调动整个大脑的活动,特别是可以改善小脑的平衡能力;而且借助爬行可以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如何有效避开障碍物,可以发展婴儿的空间概念及距离感,有利于思维和记忆的训练;同时,爬行需要统合感官信息,使婴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移动身体,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未能经历爬行阶段,将不利于儿童身体协调性和前庭固有感觉的发展,导致SID的发生风险增加[13]。McEwan等[14]研究显示,在婴儿期未经爬行阶段的儿童在学龄前期运动和感觉系统的发展水平都要低于经历过爬行阶段的儿童。张冬敏等[15]的研究也支持生长过程中未经历爬行阶段的儿童SID发生率高的观点。因此,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看护人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爬行机会,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SID的流行状况,及可能与SID发生有关的家庭因素。但由于条件限制,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仅限于海淀区幼儿园的儿童,对于散居、未上幼儿园的儿童没有代表性。而且,到目前为止,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采取的干预措施缺乏针对性,也缺乏干预效果的有关评价,因此,在未来需要积极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调查,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全面促进儿童的协调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 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感觉统合失调 篇5
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多动毛病,记者昨天在 总医院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门诊了解到,近七成被家长误认为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实际是患有“感觉统合失调”。
据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门诊的主任医师郭建华介绍,正常情况下,外界信息刺激大脑之后,大脑经过统合处理反馈给肌体,然后肌体才能协调运作,“感觉统合失调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地进行统合处理,从而使人的肌体运动失去协调和平衡”。
郭建华说,家长判断孩子患有“多动症”还是“感觉统合失调”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患“多动症”的孩子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能安静下来,而患“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一定环境下会很安静,比如说学习的时候坐不住,可一旦玩起游戏机来就非常投入。
据了解, 总医院近两年曾对济南市1775名8到12岁的孩子进行调查,其中男孩847人,女孩928人,结果发现,42.86%的男孩患有“感觉统合失调”,女孩患“感觉统合失调”的人数比例是31.36%。
郭建华说,孩子来就诊时,医生都会用一套“儿童青少年测验系统”为其检测到底是患了“多动症”还是“感觉统合失调”,其中,多数孩子被检测患有“感觉统合失调”。
郭建华介绍,“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前庭平衡失调,表现在孩子虽然看到了障碍却还是撞上去,分不清方向,鞋子经常穿反,喜欢东摸西扯等14个方面;二是孩子的触觉防御不当,表现在害怕新环境,去一个新地方不久就要离开,喜欢被搂抱等方面;三是孩子的本体功能有问题,表现在孩子顽固、偏执、不合群、孤僻,行动慢等方面;其四则是孩子有学习能力问题,如上课不专心、特别害怕数字等,
“其实这些孩子智力都正常,但在学习能力方面有问题”,比如,他们阅读时常跳字、抄写时漏字、写字慢、上课时不专心等。
郭建华说,造成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有好几个方面,其中剖宫产出生的孩子就容易“失调”。自然生产的孩子在出生过程中经过产道的挤压,会有2个小时左右的“压力触觉”刺激,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感觉统合信息,而剖宫产的孩子则缺少了最早的这一课。
其次,郭建华在接诊过程中发现,80%的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都没有学过爬行。郭建华说,孩子8、9个月大时一定要练习爬行,特别是剖宫产出生的孩子,练习爬行是触觉练习的最好办法。另外,出生时缺氧和因为母亲身体原因而造成未出生时在宫内缺氧也会让孩子出生后患上“感觉统合失调”。
让家长想不到的是,铅中毒也是孩子患“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郭建华说:“地面以上、1.2米以下的空间里,铅的含量是1.2米以上的7到15倍,很多家长喜欢推着孩子在马路边玩,其实孩子就相当于一台吸尘器了。”
而孩子遭遇铅中毒更重要的原因是,60%到70%的孩子喜欢吃手、吸吮玩具和铅笔,“空气中的铅污染了手,而孩子又喜欢吃手,就把铅吃到体内了”,同时,“越是鲜艳的玩具,表面油漆中所含的铅就越多”。
感觉统合失调 篇6
1 感觉统合失调研究现状
1.1 感觉统合失调原因与危害
感觉统合失调是感觉刺激的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组织, 而使整个身体不能和谐有效运作, 国外Ayres制定了由父母填写的感觉统合量表, 利用该量表测量后报道, 感觉统合发生率为10%~30%, 台湾郑信雄根据中国文化背景, 编制了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 测试结果显示在正常学龄儿童中感觉统合失调率为15.9%, 而学习困难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8%。随后黄悦勤、王玉凤等将修订了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3~6岁版的量表在大陆儿童中进行了试测,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作为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筛查和辅助诊断工具之后研究者对各省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调查如任桂英报道, 北京市区儿童感觉统合轻度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35.9%和10.3%。郭建华等[9]报道济南市区学龄儿童轻、重度SID发生率分别为23.4%和13.5%。六安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分析中轻度失调率为40.3%, 重度失调率为11.3%, 2011年沈阳市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调查结果发现, 综合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高达53.6%。学龄前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因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幼儿时期作为教育的早期阶段, 应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错综复杂无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 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 结果表明感觉统合失调病因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遗传因素、孕育过程、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感觉统合失调与母亲孕期的身体状况有极大关系, 如与先兆流产、高血压成正相关, 由于母孕前期胎儿的大脑已开始发育分化, 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极为敏感, 从而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孕育过程中药物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情绪的不安以及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喝咖啡等都与感觉统合失调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早产或剖宫产、非母乳喂养以及儿童出生后是否发生过频发高热、先心病、脑外伤等重大疾病是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危险因素。
1.2 治疗感觉统合失调方法
儿童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下成长, 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父母应多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否与父母文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文化程度越高失调率越低, 此外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的不同也可导致感觉统合失调, 有研究认为儿童气质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更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 直接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与智力的发展。其感觉统合失调对幼儿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前庭功能失衡、触觉防御失调、本体觉失调、学习能力不足。目前感觉统合训练为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办法,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是为儿童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的问题进行矫治, 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 尤其是前庭刺激的输入, 打开通往神经系统部分的通路, 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效果。综上所述, 感觉统合失调将会对幼儿身心产生危害。主要影响因素为遗传因素、孕育过程、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 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可明显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状况。
2 幼儿身体素质的研究现状
身体素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 肌肉活动时所表现的各项机能水平,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身体素质作为评价体质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 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须从幼儿阶段打下良好基础。1975年国家卫生组织首次开始对儿童青少年体质进行调查, 这也意味着我国国民体质问题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之后在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部门组织下进行较大规模的幼儿体质检测。1975年、1985年、1995年, 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等部门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9个城市的体质进行调研, 内容包括询问项目和检测指标两部分。其中询问项目包括父母的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受试儿童本人性别、年龄、出生时身高和体重、喂养方式和患病情况。身体素质指标有 (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小球掷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 。此次调查内容较为全面, 被应用至今。但是并没有对幼儿身体素的状况及相关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的结果显示, 3~6岁幼儿的10 m往返跑、立定跳远、走平衡木、双脚连续跳等指标有所提高, 男性提高幅度在0.7%~3.4%之间, 女性在0.7%~3.7%之间。坐位体前屈、网球掷远等指标有所降低。农村幼儿的体质达标率与城市幼儿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仅在3~4岁年龄组落后于城市幼儿。可以看出目前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并不平衡, 造成此状况的原因即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与后天的生活方式与运动习惯等因素相关。对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方法大部分学者通过对幼儿进行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游戏进行实验干预。其中速度轮滑对4~6岁幼儿身体素质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 幼儿身体素质部分显示, 速度滑冰对幼儿的速度素质和静态平衡能力均有显著性提高。幼儿健美操运动具有节奏欢快、动作简单的特点, 深受幼儿的喜爱。对幼儿进行3个月的健美操干预, 干预前后幼儿的双脚连续跳、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具有显著的差异。3~6岁是幼儿身体素质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此阶段应多进行一些体育运动, 针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可将体育运动项目游戏化, 最终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综上所述, 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来看幼儿身体素质状况大部分呈上升趋势, 但是个别指标处于下降水平。一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现状的调查, 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还不能全面地解决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3 结语
我国幼儿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促进幼儿身体发育, 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但目前幼儿身体素质状况并不乐观, 其原因主要与感觉统合失调率升高有关。部分学者将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结果显示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提高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并对身体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并且一些体育运动如幼儿健美操、瑜伽等都能明显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宽.感觉统合训练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行为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 2014.
[2]游富瑜.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开设现状及其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1.
[3]邓邦桐, 谭华, 梁惠慈.关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研究的文献综述[J].医学信息, 2006 (12) :2239-2242.
感觉统合失调 篇7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 抽取余杭区镇乡9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 所调查学生年龄均为6周岁以上。共有1 131人, 其中6岁到6岁5个月共有586人, 6岁5个月到7岁共有545人。调查前对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 家长在班主任指导下按要求填写。共发放问卷1 156份, 回收有效问卷1 131份, 有效回收率为97.8%。其中男童581人, 女童542人, 平均年龄为5.52±1.43岁。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进行问卷调查。
1.2.1 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母孕期及婴儿期有无患病、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
1.2.2 感觉统合状况评定:
采用上海惠诚咨询有限公司的“惠诚儿童心理测评软件2.0版”进行感觉统合评定, 该评定量表由前庭失衡、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触觉过分防御、发育运动障碍、视觉空间和形态感觉情形、重力不安全症、学习和情绪状态、对压力挫折敏感自我形象不良等9项组成, 感觉统合整合分评估低于40分即评定为存在感觉统合失调, 并且评分低于30分为重度失调。
1.2.3 家庭环境评定:
用自编的一般家庭环境调查表和Moss等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 (FES-CV) [4]评定学生的家庭环境。该量表共设90条是非题, 分为10个分量表, 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所评定的家庭特征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等10个因子, 所有90个项目均按“是”与“非”选择答案, 若回答“是”评“1”分, 若回答“否”则评为“2”分。然后计算各分量表的 原始分和标准T分。
1.2.4 质量控制。
将调查问卷向儿童家长发放, 并让其按指导语填写, 收回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
1.3 统计学分析
用Fox Pro6.0建立数据库, 全部数据进行双份录入并进行检核, 用SPSS11.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
2 研究结果
2.1 学龄前儿童感统状况及各因子分布 见表1~表2。
由表1可见, 本次调查显示我区感觉统合整合评估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为368例, 比例为32.54%, 其中严重失调有88例, 占7.78%。统计分析显示男女童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非独生子女发生感统失调比例高于独生子女,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从表2可以看出, 368名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儿童其感统问题各因子的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发育期运动障碍、前庭平衡、视觉空间形态感觉、脑神经抑制、学习情绪、重力不安全感、压力挫折敏感等。
2.2 儿童感统失调问题与家庭因素间的显著性检验
将儿童有无感统失调问题与18项家庭相关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 发现两组儿童在母亲孕期有无疾病情况、是否为高危产妇 (高龄产妇为分娩时年龄≥35岁) , 不同分娩方式及出生体重及喂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同时分析表明, 不同文化水平的父母亲、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婚姻关系、是否与孩子经常玩耍、教养方式、出生后是否发生过频发高热、先心病、脑外伤等重大疾病8项均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2.3 儿童感统情况与家庭环境量表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以儿童感统失调与否与FES中的10项家庭因素分别做T检验, 结果见表4。
家庭环境量表因子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组织性等方面, 可以看出, 除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未见显著性差异外, 其它6个分量表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感统失调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分量表的因子分均低于感统正常组, 而矛盾性因子分高于感统正常组。
3 讨论
3.1 感统失调发生率, 各因素分布情况
通过调查显示, 我区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为32.54%, 与国内曹秀菁等[5]报道基本一致。其中严重失调有88例, 占7.78%。男女童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但统计可见非独生子女发生感统失调比例高于独生子女, 且有显著性差异, 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父母有较多经历照顾孩子, 对孩子投入多, 关注其行为发育有关。
进一步分析显示存在感统失调儿童各因子发生较高的为发育期运用障碍、前庭失衡。因此, 针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应注重对发育期运用障碍、前庭失衡及空间感觉不良方面的改善。
3.2 家庭环境因素对感统影响分析
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 家庭不良因素易导致儿童感统失调[6,7,8], 而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较易出现各种行为心理问题, 对儿童的健康发育和学习成就有着明显影响[9,10]。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家庭环境对感统失调儿童的影响。
本研究对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显示儿童感统失调与父母文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发生感统失调比例越低, 这可能与父母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越多越重视对子女全方位的提高有关, 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11]。进一步研究家庭收入对感统影响表明收入越高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越低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 儿童获得全方位锻炼机会越多, 越不容易发生感统失调。而家庭月收入过低, 家庭经济条件差, 会使父母对儿童发育重视程度降, 也易发生感统失调。同时, 对儿童教养方式调查显示, 家长采取民主型的儿童发生感统失调率最低, 而父母过渡保护、干涉、情感交流少等均影响感觉统合能力, 与蓝悦研究结果一致[12]。
对家庭环境量表中各因素对感统失调与否的影响分析表明, 家庭环境的亲密程度、温暖程度、家庭纠纷、父母的教育等多方面会影响儿童感统发育。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越激烈越易导致儿童出现感统失调。国内研究发现争吵家庭儿童感统失调发生危险度是和睦家庭的2.7倍[13]。国外研究发现, 父母不和睦与儿童行为异常有关[14]。
【感觉统合失调】推荐阅读:
感觉统合失调训练05-13
感觉统合训练总结11-05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感想06-03
智力障碍感觉统合训练07-13
智力落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5则范文11-09
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体育课的应用论文08-22
“内外统合”推进学校整体改革的样本07-20
以统合思路推进诚信文化建设201310006-12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09-24
感觉教学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