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内迁(精选4篇)
工厂内迁 篇1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件爆发, 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为了支持抗战, 防止东部地区的工矿企业被日本侵略者抢占, 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了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国营和部分民营企业迁往我国西南等地。
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不论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工矿企业的内迁, 对我们现在西部大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到1940年6月, 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基本结束了。当时工厂内迁的目的是为抵抗日本侵略者, 保存必要的经济力量。到1940年6月, 从沿江沿海迁往内地的军事类工厂有十几家, 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工厂的内迁对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首先, 工厂内迁丰富了西部地区的工业门类, 以前西部地区工业匮乏, 而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工厂。其次, 迁往内地的重工业工厂为发展大后方工业制造了很多的大型机器和设备。第三, 大规模的工厂内迁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当时, 一批技术人员跟随着工厂来到了西部, 为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也为以后的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资源。第四, 大规模工厂内迁, 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实业救国”的资金, 这些资金成为以后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工厂内迁对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工业的布局比抗战前合理多了。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 但交通不便, 开发较迟, 再加上气候干燥, 所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在历史上不断的开发着西部,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 所做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抗日战争的逼迫, 使得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工厂大规模内迁, 西部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首先, 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规模工厂内迁及大后方工业基础的建设, 使西部地区的工厂数量迅猛增加, 形成了很多工业区, 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重庆, 在这个时期形成全国最大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中心。这为以后抗战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其次, 大规模的工厂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抗战以前, 西部地区缺少工厂, 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都须从东部引进, 而随着工厂的内迁, 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 并且, 重庆等工业中心的形成, 增加了就业的岗位,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工厂内迁, 不仅从经济上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 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幻想, 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军需品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而且改变了中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布局, 促进了西部的发展。这大大有利于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使东西部的经济均衡发展。工厂内迁不仅保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使中国的工业布局向合理化迈进了一步, 并为当今的西部大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 并将重心放在了西南, 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 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对西部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基础, 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值得肯定的是, 像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及时调整策略, 统筹兼顾, 促进西部的发展。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 由于东部工厂面临战争的危险, 当时的国民政府不得以组织长江沿岸和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迁往我国大西南。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工厂内迁, 从经济上支持了中国持久抗战,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工业布局向合理化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工厂内迁,作用,西部开发
参考文献
[1].黄立人.工厂内迁的考察.历史研究[J].1994. (4) .130.
[2].许涤新.日在发展中的大后方经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1993.
富士康:内迁与转型 篇2
今年以来富士康发生员工连续自杀事件, 其欠缴部分大陆员工社保亦东窗事发, 6月富士康又接连两次发布大幅加薪公告, 现如今,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内迁事宜再次引发热议。富士康为何内迁?内迁对富士康升级转型意味着什么?其间的种种细节, 值得一探究竟。
内迁压缩成本
6月1日, 富士康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将一线作业员的标准薪资无条件提高到每月1200元。6月6日晚间, 富士康再次发布加薪公布, 自今年10月1日起, 富士康位于深圳的各厂区将再度上调标准薪资, 经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的标准薪资上调为每月2000元。
消息传出后, 分析人士迅速对富士康未来的用工成本进行了估算, 普遍的观点是, 如按10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加薪结果计算, 富士康用工成本涨幅将不低于30%。
但目前看来, 这一估算结果显然是被富士康有意误导了, 因为估算的前提是富士康位于深圳厂区的员工数目并未出现大的变动。随着富士康大规模内迁动作的展开, 对富士康用工成本至少上涨30%的估算值得商榷。
但即便富士康用工成本涨幅低于外界估算, 内迁亦避无可避。我们知道, 近年来富士康位于深圳厂区的各项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更何况, 随着近期人民币二次汇改有条不紊地展开, 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可能存在的升值压力或将削弱富士康的出口优势, 富士康迫切需要压缩加薪后水涨船高的成本。
富士康如何压缩成本?要么将现有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尼等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区, 要么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以及土地、水、电等资源价格相对东部沿海占优的中国大陆其他地区。
富士康将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恐怕并不现实。这是因为:就工人的实际生产力而言, 中国大陆远超越南、印尼等地;大陆的工业集群效应也更具优势, 富士康在大陆可以轻易找到所需原材料, 至于货物运输、产品检测等其他配套服务也极为便利, 富士康在大陆的生产效率和交货期均非越南、印尼等地所能企及。
当然, 富士康内迁, 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近年来国内农民工流动方向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司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09年, 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 同比下降8.9%, 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 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 其中,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务工人数同比分别减少7.8%和22.5%;而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人数则分别增长33.2%和35.8%, 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比例, 同比分别上升了3.8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 富士康决定将深圳工厂的主要生产线转移至河北这一劳动力资源相对发达的省份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 富士康此次内迁的目的地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 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 向来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富士康主要生产线搬离东部沿海后运输成本骤升的影响。此外, 虽然廊坊市政府与富士康达成的引资细节并未对外公布, 但其能够在激烈的地方角逐中脱颖而出, 所提供的种种政策优惠已然不言而喻。
因此, 结合上述各种因素来看, 富士康将深圳的主要生产线内迁, 既是顺势而为之举, 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加薪后跃升的成本。
转型两大细节
随着内迁这一关键举措的实施, 富士康的转型轮廓逐渐清晰。
首先, 在业务模式上, 富士康正从外销为主向内销进军。
一向被冠以全球“代工之王”、以外销为主的富士康正积极实施渠道扩张战略, 希望借此为客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以便赢得更多订单并分得更多利润, 而凭借遍地开花的零售渠道所提供的第一手市场信息, 富士康尝试推出组装产品扩大利润空间的构想也将迎来用武之地。
2009年下半年, 富士康开始对零售渠道进行有计划的扩张。这一年秋冬, 富士康发布了“万马奔腾”计划, 预备斥资约21亿元, 在中国投资1万家3C连锁店, 整体布局在内地三、四线城市。年末, 富士康还推出了名为“飞虎乐购”的电子商务网站, 与“万马奔腾”实体店相呼应, 促成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的互补。
今年5月, 富士康宣布与麦德龙共同出资2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 打造电子产品零售市场万得城, 其中富士康占股25%。
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 3C是计算机 (Computer) 、通讯 (Communication) 和消费电子产品 (ConsumerElectronic) 的简称。富士康希望通过3C渠道的整合, 将这3类数字化电子产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功能“打包”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再以“万马奔腾”计划为例, 根据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今年年初的演讲内容, 作为富士康业务模式转型核心的“万马奔腾”策略, 宗旨是“万马奔腾, 群英拓疆”, 方向是“家电下乡, 人才回乡”, 时机是“内需勃兴, 渠道为王”, 程度是“整合上市, 富士则康”。
为实现这一转型计划, 富士康将征召万名以上的资深员工, 前往国内三、四线城市开辟数码科技产品专卖店。这样一来, 包括原有一、二线城市的自有专业卖场、战略合作卖场、大型超市店中店在内, 富士将拥有一个全面覆盖大陆市场的渠道和服务系统。
面对几乎垄断国内3C连锁卖场的国美和苏宁, 富士康的底气在于:内迁压缩成本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富士康在“贴身肉搏”的价格战中赢得重要的一席之地;内迁带来的种种政策优惠条款也将对富士康开辟内销渠道产生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
其次, 在产品结构上, “代工之王”富士康正努力向液晶面板发起冲锋, 尝试扮演3C上游关键原材料厂商的新角色。为避免与客户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 虽然富士康推出自主品牌产品的动作迟迟未有存进, 但对液晶面板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足以反映其在产品结构转型上的十足“野心”。
2009年11月, 富士康台湾母公司鸿海精密旗下群创光电以53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奇美电子, 并命名为奇美群创公司, 新公司的规模超过友达光电, 在产能上成为台湾最大的液晶显示器面板制造商, 全球排名第三;今年6月28日, 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富士康收购索尼位于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两家液晶电视生产工厂。此外, 在中国政府对液晶面板产能严格控制的情况下, 富士康正努力实现与长虹的液晶项目合作。
一如郭台铭在今年年初的演讲中所言, “‘三屏一云’ (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云计算) 的产业转型趋势在加快”, 富士康“将成为这一产业趋势的有力推动者”。
代工脚步未停
值得注意的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的结果来看, 前文所述的“届时将有部分产能留在深圳”对应的恐怕是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的ipad和iphone业务以及富士康自身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研发工作。
事实上, 尽管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 富士康希望尽可能地将全部生产线内迁, 但与大陆其他地区相比, 珠三角、长三角的工业集群效应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这在高端电子产品如ipad和iphone的生产环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难怪香港贸发局的调研结果亦显示, 在港商认为最具优势的五个生产基地中, 珠三角及长三角得分依然最高。
富士康深圳主要生产线内迁之后, 不包括深圳及其周边地区,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将形成三大片区:
一是以昆山为核心, 辅以上海、淮安、常熟、杭州等城市的华东片区, 该区域以生产制造便携式电脑及其元器件为主业;二是以烟台、廊坊为核心, 辅以天津、大连、秦皇岛等城市的环勃海片区, 该区域以生产制造手机和通讯等移动和专业设备、研发制造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产品为主业;三是以太原、武汉为核心, 辅以重庆、成都等城市的内陆片区, 该区域以大力开拓中国内需市场的研发和生产为主业。
上述堪称庞大的片区分布反映了富士康投资大陆的信心不减。当然, 对ipad和iphone等高端电子产品的重视也反映了富士康难舍代工业务的复杂心态。
透过下列一组数据,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看似日暮西山的富士康代工产业:
今年一季度, 在坚持研发、制造和销售一体化的背景下, 联想集团的净利润不到2.3%, 方正科技的净利润低于1.6%;同期, 以代工为主业的富士康共录得3.3%的净利润。
联想、方正这类仍在坚持研发、制造和销售一体化的中国品牌厂商, 该如何削减成本进而提升净利润?效仿惠普、戴尔等竞争对手, 尽早将生产外包给大型代工企业或是明智选择。就这一点而言, 受全球外包服务日益专业化、规模化的影响, 富士康未来在大陆接到的代工订单很可能有增无减。
内迁还是转移,这是个问题 篇3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 中国的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是轻工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应为上上之策。这是因为, 一方面, 对于高层的决策者而言, 将轻工业转移出境, 并不能缓解中国同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
应当承认,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寄望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境来缓解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这一点而言, 2007年8月23日开始实行的加工贸易新政也仅能作为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也纷纷认识到, 轻工业作为一个理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内陆地区转移不但可以大大缓解内陆的就业危机, 而且能拉动当地相对不饱和的内需。
基于这一共识, 去年以来, 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频频向沿海贸易企业伸出橄榄枝, 各省招商团领头人物往往都是省长级高官, 规格及诚意可见一斑。当然, 轻工业向内陆大规模转移的前提条件还在于各地基础设施以及运输条件的改善。
富士康:内迁与转型 篇4
今年以来富士康发生员工连续自杀事件, 其欠缴部分大陆员工社保事件亦东窗事发, 6月份富士康又接连两次发布大幅加薪公告, 现如今,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内迁事宜再次引发热议。富士康为何内迁?内迁对富士康升级转型意味着什么?其间的种种细节, 值得一探究竟。
内迁压缩成本
6月1日, 富士康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将一线作业员的标准薪资无条件提高到每月1200元。6月6日晚, 富士康再次发布加薪公布, 自今年10月1日起, 富士康位于深圳的各厂区将再度上调标准薪资, 经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的标准薪资上调为每月2000元。
消息传出后, 分析人士迅速对富士康未来的用工成本进行了估算, 普遍的观点是, 如按10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加薪结果计算, 富士康用工成本涨幅将不低于30%。
但目前看来, 这一估算结果显然是被富士康有意误导了, 因为估算的前提是富士康位于深圳厂区的员工数目并未出现大的变动。随着富士康大规模内迁动作的展开, 对富士康用工成本至少上涨30%的估算值得商榷。
但即便富士康用工成本涨幅低于外界估算, 内迁亦避无可避。我们知道, 近年来富士康位于深圳厂区的各项运营成本不断增加。更何况, 随着近期人民币二次汇改有条不紊地展开, 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可能存在的升值压力或将削弱富士康的出口优势, 富士康迫切需要压缩加薪后水涨船高的成本。
富士康如何压缩成本?要么将现有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尼等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区, 要么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动力以及土地、水、电等资源价格相对东部沿海占优势的中国大陆其他地区。
富士康将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恐怕并不现实。这是因为:就工人的实际生产力而言, 中国大陆远超越南、印尼等地;大陆的工业集群效应也更具优势, 富士康在大陆可以轻易找到所需原材料, 至于货物运输、产品检测等其他配套服务也极为便利, 富士康在大陆的生产效率和交货期均非越南、印尼等地所能企及。
当然, 富士康内迁, 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近年来国内农民工流动方向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司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09年, 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 同比下降8.9%, 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 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 其中,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务工人数同比分别减少7.8%和22.5%;而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人数则分别增长33.2%和35.8%, 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比例, 同比分别上升了3.8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 富士康决定将深圳工厂的主要生产线转移至河北这一劳动力资源相对发达的省份也就不足为奇了。况且, 富士康此次内迁的目的地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 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 向来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富士康主要生产线搬离东部沿海后运输成本骤升的影响。此外, 虽然廊坊市政府与富士康达成的引资细节并未对外公布, 但其能够在激烈的地方角逐中脱颖而出, 所提供的种种政策优惠已然不言而喻。
因此, 结合上述各种因素来看, 富士康将深圳的主要生产线内迁, 既是顺势而为之举, 也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加薪后跃升的成本。
转型两大细节
随着内迁这一关键举措的实施, 富士康的转型轮廓逐渐清晰。
首先, 在业务模式上, 富士康正从外销为主向内销进军。
一向被冠以全球“代工之王”, 以外销为主的富士康正积极实施渠道扩张战略, 希望借此为客户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以便赢得更多订单并分得更多利润, 而凭借遍地开花的零售渠道所提供的第一手市场信息, 富士康尝试推出组装产品扩大利润空间的构想也将迎来用武之地。
2009年下半年, 富士康开始对零售渠道进行有计划的扩张。这一年秋冬, 富士康发布了“万马奔腾”计划, 预备斥资约21亿元, 在中国投资1万家3C连锁店, 整体布局在内地三、四线城市。年末, 富士康还推出了名为“飞虎乐购”的电子商务网站, 与“万马奔腾”实体店相呼应, 促成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的互补。
2010年5月, 富士康宣布与麦德龙共同出资2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 打造电子产品零售市场万得城, 其中富士康占股25%。
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 3 C是计算机 (C o m p u t e r) 、通讯 (Communication) 和消费电子产品 (Consumer Electronic) 的简称。富士康希望通过3C渠道的整合, 将这3类数字化电子产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功能“打包”提供给消费者使用。
再以“万马奔腾”计划为例, 根据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2010年初的演讲内容, 作为富士康业务模式转型核心的“万马奔腾”策略, 宗旨是“万马奔腾, 群英拓疆”, 方向是“家电下乡, 人才回乡”, 时机是“内需勃兴, 渠道为王”, 程度是“整合上市, 富士则康”。
为实现这一转型计划, 富士康将征召万名以上的资深员工, 前往国内三、四线城市开辟数码科技产品专卖店。这样一来, 包括原有一、二线城市的自有专业卖场、战略合作卖场、大型超市店中店在内, 富士将拥有一个全面覆盖大陆市场的渠道和服务系统。
面对几乎垄断国内3C连锁卖场的国美和苏宁, 富士康的底气在于:内迁压缩成本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富士康在“贴身肉搏”的价格战中赢得重要的一席之地;内迁带来的种种政策优惠条款也将对富士康开辟内销渠道产生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
其次, 在产品结构上, “代工之王”富士康正努力向液晶面板发起冲锋, 尝试扮演3C上游关键原材料厂商的新角色。为避免与客户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 虽然富士康推出自主品牌产品的动作迟迟未有存进, 但对液晶面板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足以反映其在产品结构转型上的十足“野心”。
2009年11月, 富士康台湾母公司鸿海精密旗下群创光电以53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奇美电子, 并命名为奇美群创公司, 新公司的规模超过友达光电, 在产能上成为台湾最大的液晶显示器面板制造商, 全球排名第三;今年6月28日, 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富士康收购索尼位于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两家液晶电视生产工厂。此外, 在中国政府对液晶面板产能严格控制的情况下, 富士康正努力实现与长虹的液晶项目合作。
一如郭台铭在今年年初的演讲中所言, “‘三屏一云’ (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云计算) 的产业转型趋势在加快”, 富士康“将成为这一产业趋势的有力推动者”。
代工脚步未停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 前文所述的“届时将有部分产能留在深圳”对应的恐怕是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的ipad和iphone业务以及富士康自身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研发工作。
事实上, 尽管出于压缩成本的考虑, 富士康希望尽可能地将全部生产线内迁, 但与大陆其他地区相比, 珠三角、长三角的工业集群效应依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这在高端电子产品如ipad和iphone的生产环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难怪香港贸发局的调研结果亦显示, 在港商认为最具优势的五个生产基地中, 珠三角及长三角得分依然最高。
富士康深圳主要生产线内迁之后, 不包括深圳及其周边地区,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将形成三大片区:
一是以昆山为核心, 辅以上海、淮安、常熟、杭州等城市的华东片区。该区域以生产制造便携式电脑及其元器件为主业;二是以烟台、廊坊为核心, 辅以天津、大连、秦皇岛等城市的环海片区。该区域以生产制造手机和通讯等移动和专业设备、研发制造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产品为主业;三是以太原、武汉为核心, 辅以重庆、成都等城市的内陆片区。该区域以大力开拓中国内需市场的研发和生产为主业。
上述堪称庞大的片区分布, 反映了富士康投资大陆的信心不减。当然, 对ipad和iphone等高端电子产品的重视, 也反映了富士康难舍代工业务的复杂心态。
透过下列一组数据,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看似日暮西山的富士康代工产业:
今年一季度, 在坚持研发、制造和销售一体化的背景下, 联想集团的净利润不到2.3%, 方正科技的净利润低于1.6%;同期, 以代工为主业的富士康共取得3.3%的净利润。
联想、方正此类仍在坚持研发、制造和销售一体化的中国品牌厂商, 该如何削减成本进而提升净利润?效仿惠普、戴尔等竞争对手, 尽早将生产外包给大型代工企业或是明智选择。就这一点而言, 受全球外包服务日益专业化、规模化的影响, 富士康未来在大陆接到的代工订单很可能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