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尴尬(精选4篇)
经历尴尬 篇1
摘要:口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口算教学,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从低年级学生口算常见错误成因进行分析,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介绍了培养口算技能,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口算正确率的一些教学尝试。
关键词:口算,错误,看错,纠错策略
时常能听见这样的话, 老师可惜地说:“您的孩子脑子很聪明, 可就是做作业太马虎, 简单的也要算错。”家长着急地说:“我的孩子不知怎么了, 难题反而会做, 可越简单反而越要出错, 你看19-8 会等于9 的。”不难看出, 在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 所谓“简单的”就是计算题, 特别是口算。
引起关注———这么简单的错误为何屡教不改
期末检测结束后, 又一次进行试卷分析, 我发现孩子们在计算题中的失分占了不少分量, 共有13 位学生在这样的“纯计算题”中失分。以下摘抄的是我的学生在第一题“算一算”和第五题“用竖式计算”中的部分错误情况:
更令我吃惊的是在第五题中有5 个学生漏做, 其中一个学生漏做1 题, 三个学生漏做3 题, 一个学生漏做了全部的6题!
如果给这些错例进行分类, 无非就是看错运算符号、看错数字、看错数位、忘记退位、忘记进位……
所有的这些错误类型可以说课堂上都是提醒过的, 可是只要留意平时的作业或测试, 总会有学生在老问题上犯错误。我们也习惯把口算或计算的错误笼统归结为“马虎———审题不仔细, 计算不认真”。
“屡次出错“”屡教不改”真的只是粗心的问题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追寻根源——多是“看错”惹的祸
我把这些学生一个个找来, 询问做错的原因, 并制成一个表格:
漏做的那几位同学却说, 是想先做下一题到后来就忘记了。
纵观以上错误原因, 因算理出错的 (进位、退位、对错数位) 占了计算总失分的32.8%, 剩下的67.2%都是因为看错数字、运算符号或受其他题目干扰而遗忘。再接着追问那几位算理出错的孩子, 其实他们也全知道加法满十进位和不够减退位的道理, 其中有一位孩子 (他算错了27+38) 却说:“我觉得这道题太简单了, 还需要列竖式吗?没想到却忘了进位。”像这类错误归根结底也是“看错”, 是把进位的加法看错成不进位的加法了。如果联系他们平时的学习情况, 你会发现, 原来看错并不是差生的专利,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而且比例还不小呢!可见, 看错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初入学的儿童的知觉, 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的特点。这种直觉的不精确性, 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很明显的。例如他们很容易把相似的数字 (6 和9、2和7) 、字母 (b和d、p和q) 、文字 (已和己) 混淆起来。除了感知粗糙、笼统之外, 小学生对方位知觉的困难也会造成学习上的错误。所谓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 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 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难怪他们常常bpqd不分, 有的甚至把3 横过来写或者反过来写, 有的把10 写成01……
由此可见, “看错”不仅仅是“看”错的, 其实与儿童的知觉发展成熟程度及其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探求出路———一波三折养习惯
弄清了病症, 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以分批纠错为前提, 有效训练为主线, 全面培养良好口算习惯的一系列纠错活动。
1.加强对比, 促使分化, 唤醒孩子“看清”的细心。
百以内的加减法在一年级就学完了, 二年级开始接触乘除法。在开学第一天我没有急于上新课, 而是对一年级所学知识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梳理, 特别强调进位与不进位, 退位与不退位的对比练习。在纠错训练中, 将容易混淆的知识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 使学生迅速发现知识间的区别, 促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正确认识。如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组:
3÷3= 8+4= 6×3= 54÷9=
54+9= 3×3= 8÷4= 6+3=
45÷9= 54-9=
这样, 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识别、区分相似的数字与符号, 削弱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以唤醒孩子看清的细心。
2.适当训练, 达到熟练, 建立孩子“算对”的信心。
心理学指出, 根据计算形成的各阶段的特点, 应适当地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 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 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 量越多, 时间越长, 练习的效果就越好。
练习中要注意交错训练, 做到适时、适量、适切, 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习, 及时反馈, 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段时间学计算, 口算的量可适当多些, 要学其他内容了, 可以课前练5 题, 课中做5 题, 回家练10 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练习的量可以逐渐减少, 一周练习两到三次, 一次练习5 题, 一段时间下来, 计算的正确率就高了。
3. 加强反思性的教与学活动, 培养孩子良好的口算习惯。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 而且一定要帮助学生自己反思错误的原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 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 也就是反思智慧。因此, 我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 将所有的错题抄在本子上, 分析每次错题的原因, 用相应的符号记录在错题旁边, 再用符号在目录上统计。如:“□”表示抄错数;“☆”表示看错计算符号;“△”表示用错方法计算;“○”表示数位对错……这样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训练。
此外我坚持严格作业书写要求, 要求学生每次计算都要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 逐步培养一丝不苟的优良品质。对计算习惯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如“一看、二算、三查”, 就是要求每次计算, 第一步要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步按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第三步进行验算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对学生做好指导, 使学生将计算要求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学习习惯。
“知错就改不算错, 知错不改错上错”。经历错误不可怕, 可怕的是忽略错误, 一个偶然的错误背后必定有着必然的根源, 哪怕是一道小小的口算题。让我们带领孩子把错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 找到错误背后的知识缺陷, 警钟长鸣,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才能避免“屡教不改”的尴尬!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
[2]骆玲芳.数学教学新视角[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0)
经历尴尬 篇2
有一次,当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非常纳闷:“我今天怎么了?”于是,我急忙看看衣服,挺整齐呀,没系错扣子?再摸摸脸,没有什么东西呀?正当我不知所措时,赵婧雯慌慌张张地从远处跑过来,一边大口地喘着粗气一边瞪着眼睛,张着嘴巴,惊讶地对我说:“曲。曲真琪,你。你怎么变成牛了?”
“牛?我怎么会变成牛呢?”我喃喃地说。“你摸摸头上,是不是有一对牛角?”
“哦……”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把在北京欢乐谷游玩时买的卡通发夹戴到学校来了。
这个卡通发夹造型是牛角,因为头箍和我的.头发颜色一样是黑色的,所以不容易发现;牛角却是大红色的,特别鲜艳,从远处看,就像长了一对牛角,而不是戴了一个发夹。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哭笑不得,赶忙把发夹摘了下来,放到书包里。大家再也不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了,我和赵婧雯一蹦一跳地向学校走去。
全世界女孩都经历过的尴尬事 篇3
每个女生都不会忘记“大姨妈”初次造访时的经历,可是,很少有人会提起这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初潮是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可又有多少惊恐、不安和无助而无处诉说呢?其实,全世界所有的女孩面临初潮时都是激动的、恐慌的、尴尬的,你所经历过的一切,大家都同样经历着,你并不孤独。
“死讯”守口如瓶 希尔玛·坎德尔@纽约
我那年11岁,所有朋友里,我是第一个来例假的,我的父母还没有来得及跟我讨论过月经这回事。一个夏天的下午,我独自在家,突然觉得两腿之间黏黏的,就像尿湿了裤子一样。我跑进浴室,惊讶地发现内裤已经被血浸湿了。我以为自己要死了。
我倒是不怕死,可是想想父母知道了一定会伤心的,于是就决定对自己的“死讯”守口如瓶。就这样熬了四天,每天太阳快下山时我都换下被血浸透的内裤、短裤或是外裤,跑到屋外树林边的垃圾桶,把这些脏衣服点着,直到看着它们烧成灰烬才离开。
第六天,我的秘密终于被揭穿了,妈妈把我拽到卧室,逼我解释为什么烧内裤。不得已,我说了,我告诉他们我流血了,我要死了……还有,我肚子很疼。
谎言 莎伦·维克多@加利福尼亚州
有一阵子,我每天都检查内裤,看看是不是出现了同龄女孩们曾经说起的黑栗色污迹。那时我13岁,虽然月经很麻烦,可我还是那么热切期待着。我以为自己被上帝的自然法则排斥在外了,所以,我说谎了。
妈妈问:“什么时候来的?”“在学校。”我耸耸肩说,好像这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姐妹淘在聊天:“噢,天哪!我差点儿就死了,裙子上到处都是。”我也加入了她们的谈话。“嗯,没错,”我甩甩头说,“我也是那样。真可怕不是吗?”说谎让我有负罪感。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爬上我家四楼的天台,我面朝天空张开双臂,然后祈祷——
“亲爱的上帝,请把我的月经赐给我吧,求你了,我只是想和大家一样!”我又添了一句,“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顺道把胸部也赐给我?”
两天后,我梦想成真了。可惜的是,当它真正发生时,都没人在旁边跟我分享那一刻的感受。
第一件手绘作品 尼娜·宾利@康涅狄格州
当时我好像是上七年级。一天正上着课,站起来时觉得裙子黏黏的,我转过头一看,黄褐色灯芯绒裙子上竟然有块血迹。虽然只有50美分硬币大小,在我看来却大得吓人。我赶紧把裙子前后调了个个儿,找了根圆珠笔认真地涂那块污迹,我的艺术生涯就这么开始了。而那条裙子,也成了被我“上色”的第一件“作品”。我后来的“作品”就远不止衣服了,还包括伦敦里斯卡尔顿大饭店里制作精良的路易十四椅子和遍布世界各地不计其数的床垫。40年来,我的月经一向很有规律地准时光顾。可我从来不记得要准备,每次都被弄得措手不及。
数学课上的意外 艾米莉亚·阿瑟@加纳
那年我13岁,长得又瘦又高。班上的男生都觉得我很高傲。我觉得这是因为我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他们心里不平衡。不过,初潮让我彻底变得谦逊了。
那天我穿着紫色校服,老师让我去黑板前解答一道数学题。我就那么大摇大摆地走上去展示我的数学才能。我听见背后有人嘀咕,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后来干脆就变成了哄堂大笑。我回过头去,有人指指我裙子后面。我转过来一看,原来是这个。
我以为自己快要死了。跑到廁所,我更加害怕了。那是我第一次体验这种女性经历,之前也从来没有人对我提起过。我只是拼命地哭,害怕极了。我哭着告诉了妈妈,结果你猜怎么着?妈妈让我去找姐姐。可是姐姐也没给我解释怎么回事,只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卫生巾。
女性用品的考古专家 米歇尔·杰夫@洛杉矶
我发现,一个人的初潮经历竟然和她未来的性格发展息息相关。我有一个朋友,她第一次来月经时没找任何人帮忙,自己一个人就搞定了一切。现在她是一个特别独立、坚忍克己的人。还有一个朋友,超级洁癖,她最喜欢的物品如果不是碎纸机就一定是吸尘器。当年,初潮可把她吓坏了,因为那东西看起来“太脏了”。
然后就是我了,我七岁时,对女性卫生用品就特别着迷。我会悄悄地偷走浴室里放的卫生棉条说明书,还会到妈妈的女性杂志里去找经期用品广告。我还特别爱逛日用品店的女性用品专柜,把零花钱存起来,每种都买一个,看看芳香型和无香型到底有什么区别。看着卫生巾包装上印着“全新!无带”,我总是琢磨,以前有带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我无意间在一个朋友的奶奶家的阁楼上发现了宝藏,一盒布满灰尘的有带卫生巾。)我那时是个女性用品“考古专家”,早已身经百战了。等到月经真正到来时,我都没感觉了,觉得还没有攒钱买女性用品时激动呢!
害羞的爸爸 艾丽·福斯特@宾夕法尼亚州
性教育课上,老师用薄饼卷给我们模拟了子宫的样子。我特别担心,最后实在忍不住举手提问了:如果我以后都用手走路,是不是就不会来月经了?
我的初潮姗姗来迟,当时正好在家,按理说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当时唯一在家的大人是爸爸。我爸爸是个老实人,动不动就脸红。我不得不吞吞吐吐地问妈妈的卫生巾放在什么地方。可是爸爸也不知道,因为,妈妈用卫生棉条。
我请爸爸告诉我卫生棉条该怎么用,但他就是不好意思说,最后居然开车载我去药店买了盒卫生巾。之后我还要去参加篮球训练,而爸爸正好是教练。45分钟的车程,我俩都沉默不语。终于,我再也忍不住了,脱口而出:“我只不过是来月经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爸爸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藏满神秘和恐惧的棕色袋子
乔伊斯·梅纳德@加利福尼亚州
我的初潮来临时,姐姐已经离开家了,妈妈也已经绝经了,所以家里没什么方便的储备。
我骑车进了城,走进一家商店。可是我怎么才能把卫生巾从货架上取下来?怎么拿着它走到店门口?怎么面对收银员?怎么看着她把卫生巾装进购物袋里?(至少我得挑个女收银员,如果让男的知道这件事,那简直太可怕了!)
我的任务其实很艰巨,我要尽量装出正常购物的样子,不让人看出我的主要目的。我往购物篮里放了好多别的东西:一支铅笔、一管牙膏和一排发卡。只是,那个卫生巾怎么还是那么醒目呢!
回到家,我赶紧垫上了一片卫生巾。可是,新问题紧接着就来了——用脏的卫生巾该怎么处理呢?要是扔垃圾桶里,妈妈肯定会发现的。结果,我决定把用过的卫生巾用卫生纸包好,放在一个棕色的纸袋里,然后把纸袋塞到壁橱里。月经结束后,我也没把纸袋扔掉。那纸袋差不多装了有半年的量。到那个时候,妈妈还被蒙在鼓里呢。关键的是,没人知道我正在为这些身体变化忍受着精神折磨,更没人知道这件事让我觉得有多么难堪。
当然,后来事情还是败露了。妈妈发现了那个袋子……哎,不说了,真是丢死人了!
尴尬的经历作文 篇4
可当我们要经过出口时,听到了一阵“嘀嘀,嘀嘀……”的声音,我知道这声音是超市的报警系统发出的,可它为什么要报警呢?超市出口站着的管理人员伸手把我和妈妈拦住了,他说:“你们先别走,检查一下是不是还有没解码的东西。”我妈妈疑惑不解地说:“没有了呀,全都是付过钱的。你们的系统是不是出问题了?”妈妈刚说完,旁边有位阿姨经过,那报警器又响了起来,我妈妈说:“看,是你们的系统出问题了吧!”谁知那管理人员说:“还是你身上的东西影响到报警器了,你先站到旁边去,把你的包打开,我检查完了你再走。”
这时,超市的出口处人很多,有些不明真相的人还指指点点,我妈妈的脸都变红了。妈妈催促那管理人员说:“我把包打开,你快点儿看,看完了让我赶紧走!”妈妈把她随身携带的包拉开,让那人看,他伸头一瞧,的确,包里空空的,除了手机、钥匙和钱包外,什么也没有。可是他却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对我妈妈说:“以后来超市,把你的银行卡放好,看来是你的银行卡在捣乱。”由于超市里的人好多,我妈妈不想和他多说,好面子的妈妈实在是嫌丢人,拉着我就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