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估

2024-10-02

生态环境评估(精选12篇)

生态环境评估 篇1

我国新疆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气候问题,随着近几年新疆地区降水量的逐渐增多,河流的流量也逐渐增大,给新疆地区的环境带来了一些好的改变,使生态环境有所恢复。但是,因为新疆地区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新疆资源利用效率的不高和经济结构相对不合理的因素,新疆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非常严重,想要能够抑制住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1 生态环境评估概述

生态环境评估就是指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的评估,即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是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的性质及变化状态的结果进行评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2 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向暖湿变化

新疆地区属于温带内陆性干旱气候,新疆地区的水资源相对来说非常缺乏,但同样也很稳定,其生态环境非常容易受到破坏,这也成为了影响新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特别,具有“三山两盆地”之称,而盆地与山顶的环境也完全不同,从盆地到高山年平均气温能够从11℃降到零下9℃,年降水量也从30mm增加到了700mm,这样特殊的气候环境就使新疆形成了荒漠沙漠气候、平原绿洲气候、荒漠草原坡地气候、中山带森林气候等多种气候相结合的多形态气候。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更为明显,呈现出了明显的变暖、增湿的趋势。同时,光热资源的变动幅度也相应的变大,暴雨和融雪性的洪水、雪灾等恶劣性的天气也在逐渐增多,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然而,以前经常出现的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明显减少,沙尘暴和大风等天气也有所下降。

据相关资料记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气温就逐渐的上升,等到80年代中后期时,温度迅速变暖。随后,新疆地区的温度逐渐向暖湿变化,直到最近几年,新疆地区的暖湿变化非常明显。全球气温变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新疆气候的变暖。据相关研究,气候变湿的原因是因为全球强烈变暖促进了空气中的水循环加快,新疆地区上空风力偏强,海洋输向大陆的水汽与大陆的蒸发形成相互补给,造成了空气中水含量增多。

干旱地区,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配制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新疆地区降水、热量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决定了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和累加性,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再得到恢复。水作为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干旱地区生态平衡的变化受到水资源变化的影响。新疆地区气候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就是体现在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水资源的变化。

3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最近几年,新疆地区气候的变暖变湿有利于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自我修复。生态环境显出一些变化和改善,主要反映在植物的改善、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和湖泊水位上升上面。根据相关资料的结果可以分析知道,新疆地区大部分的植物有所增加,而山坡的植物覆盖率与生物量有所增长,平原区的植物和生物增加量也明显大于山区,沙漠区域植被的生长也显示了降水量增多的效应。虽然,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变化给新疆生态变化带来了一些生机,但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期才刚刚开始。总的来说,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部分地区的恶化程度也有所加剧,特别是绿洲外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4 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的气温变化非常明显,降水量也比较复杂。虽然,近几年的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但是,在整体生态建设上认识还存在误区,把生态环境建设简单的看做是植树造林,对水资源的本底和自然保护区情况不清,缺乏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精神,生态工程建设还需要更进一步提高。

摘要: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新疆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在逐渐的变暖,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频繁的出现,给新疆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并且新疆地区的冰川面积正在严重的缩减。本文就新疆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评估

参考文献

[1]刘明哲,魏文寿,高卫东,周宏飞.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3(4)

[2]钱亦兵,蒋进,吴兆宁.艾比湖地区土壤异质性及其对植物群落生态分布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3(3)

生态环境评估 篇2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但西部地区也是中国自然生态的极端脆弱区,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本文在充分理解生态环境承载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承载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生态环境承载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其意义在于对生态环境承载系统不同层面的分析,揭露出我国西部不同地区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地区可能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薄弱面.从而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以保证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刘宝勤 封志明 杨艳昭 郝永红 LIU Bao-qin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Hao Yong-hong 作者单位: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19(5)分类号:X171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承载系统 多层次模糊评价

生态环境评估 篇3

首先,为了使模型的求解更加合理,利用拉依达准则等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删除和填补。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最终得到轮牧地区、过牧地区、开垦地区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848,0769,0707。由此我们得出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地区生态退化的程度:开垦区>过牧区>轮牧区的结论。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指数变权函数;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1.问题重述

人为干扰使得荒漠区的荒漠化日益严重,动物种群和群落格局随之受到了明显影响。请结合数据,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来评估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地区生态退化的程度。

2、模型建立与求解

2.1生态指标的确定及完善

1>动物生物量

由于优势物种基本上可以代表该地区的动物生物总量,一次对于一个地区动物生物总量的计算则采用简单加中的方法得出,即:

S=∑Sii=1...n(1)

2>生物多样性指数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度量则运用Shannon-Wiener[7]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

式中:Pi=niN,表明第i个种的相对多度。

Shannon-Wiener指数来源于信息理论。能代表聚落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即H值越大,则群落所含的信息量越大。

根据公式(1),(2),分别计算出每个重复项的动物生物总量以及动物多样性指数,并将所得数据添加入原始表格中。

2.2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2]

根据三个地区的32个评价值,给出32个重复项各个地区退化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值,从而分析各地区的环境退化情况。

1>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评价问题转化为求关联度,即按照一定的准则定义出母序列[4],计算各个子序列与母序列的关联度,再加以比较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步骤1选定母序列和比较序列

定义评价值矩阵H,其中的元素hij表示第j(j=1,2,3)个地区在第i(i=1,2...32)个重复项的评价值(如表(2)所示)。

母序列:令hi0=min1≤j≤3{hij},由hi0(i=1,2...32)构成母序列,则此母序列是最理想的评价值序列。

子序列(比较序列):由hi1,hi2,hi3(i=1,2...32)分别构成3个比较序列。

步骤2计算关联度

在子序列中,每个数值与母序列中相应数值的关联系数可以由以下公式算出:

关联度表示各地区评价值序列和最理想值序列相关联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环境越好,退化程度越低。

2>综合评价模型的求解,利用MATLAB编程计算个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可以得到3个地区环境退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值:轮牧0.848过牧0.769开垦0.707

由表中的综合评价值与综合排名结果知: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荒漠地区生态退化的程度:开垦区>过牧区>轮牧区。

参考文献:

[1]魏治文,程琳,来记桃,昊火兵.几种异常值判别准则在安全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大坝与安全.2009(1期):P67-P69.

[2]司桂寿,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6.P372-P376

[3]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峰,区域荒漠化程度的评价模型,http://wenku.baidu.com/view/1d790372cf84b9d528ea7a9e.html?qq-pf-to=pcqq.discussion,2015-11-16

作者簡介:张康,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学历: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计算,预测分析。

王志平,男,汉,安徽亳州市。

文法广,男,汉族,河南新乡人,学历: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值计算、预测分析。

余利娟,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学历:西南科技大学本科生。

指导老师:员朝乐(1987.8-),男,汉族,河南灵宝人,在读博士。

马婷婷,女,汉族。

长沙市生态环境变化评估 篇4

长沙是全国文明城市, 两型社会试验区, 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 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 长沙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2012年长沙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十, 中部第一, 是全球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10座城市之一, 位居第四。湖南省长沙市城区, 主要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

长沙位于中国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 湖南省的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长沙市东临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 南接株洲、湘潭两市, 西连娄底、益阳两市, 北抵岳阳、益阳两市。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1°53′至114°15′, 北纬27°51′至28°41′之间, 东西长约230公里, 南北宽约88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面积556平方公里。

1 数据处理简介

本区域选用SPOT遥感影像作为影像数据源, 选取了2005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图。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参考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2000-2010年) 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技术指南》, 将长沙市城区的生态系统分为不透水地表、植被、水体、裸地和郊区五种。采用人工解译的方法对地物信息进行提取, 具体的解译标志如表1所示。

2 基本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在2005~2010五年之间, 随着土地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将一部分绿地改建为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工业用地等, 绿地所占实际开发城区面积的比例下降, 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区, 在城区生活、工作, 人均绿地面积下降了。

在2005~2010五年之间, 空气质量上升了, 酸雨频率下降了, 在2010年长沙市的空气质量在秋冬季节比较差, 和气候特点有关系, 冬季降水较少, 风速偏小, 静风频率偏大, 极易形成逆温层,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导致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增加, 空气质量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有部分工厂已被关闭, 例如三叉叽附近的化工厂, 使土壤中典型重金属的浓度大大降低了, 酸雨频率也降低了。

在2005~2010五年之间, 随着经济、人口、城市的发展, 城区中的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不透水地表生态系统类型所占比例最大, 并且这个比例也在逐年的上升, 伴随着其他生态系统类型也会随之转为不透水地表, 长沙市城区中的不透水地表、植被、水体、裸地和郊区均发生了转移。

在2005~2010五年之间, 长沙市城区积极响应国家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单位GDP能耗降低了,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单位GDPCO2排放量、单位GDPSO2排放量和单位GDP烟粉尘排放量均下降了, 但是单位GDPCOD排放量上升了。

3 城市化扩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2005~2010五年之间, 随着社会的进度, 经济的发展, 长沙市城区的人口密度降低了, 用水量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上升了, 水资源的开发强度提高了, 随着节能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以及体制的创新, 长沙市城区的能源利用强度下降了, 单位国土面积CO2排放量、单位国土面积SO2排放量和单位国土面积烟粉尘排放量均下降了, 而单位国土面积COD排放量和单位国土面积氨氮排放量均上升了, 单位国土面积GDP上升了。

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胁迫之间的相关性数为0.472, 说明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胁迫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越高, 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就越大。

长沙市城区的生态质量指数2005年为27.24, 2010年为34.59, 资源效率指数2005年为178.10, 2010年为89.30, 生态环境胁迫指数2005年为12523.44, 2010年为20663.50,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指数2005年为17752.95, 2010年为9123.54。在2005~2010五年之间, 长沙市城区的生态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胁迫指数上升了, 资源效率指数和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指数下降了。

3.1 大气污染问题

2010全年长沙市城区空气质量在二级及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2.7%, 这种空气质量状况表明长沙市城区部是一个大气污染型的城市。主要废气污染物为SO2、烟粉尘, 2005全年城区SO2的排放量为10678.35吨, 烟粉尘的排放量为8542.459吨, 2010全年城区SO2的排放量为7045.232吨, 烟粉尘的排放量为1721.038吨。虽然SO2烟粉尘的排放量都大幅度的降低了, 但是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还是对于人类的健康存在有害影响。SO2对长沙带来的二次污染是酸雨, 2010全年酸雨频率为76.7%。

3.2 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物主要以COD和氨氮为主, 2005年长沙市城区的COD排放量为1269.898吨, 氨氮排放量为27.4343吨, 2010年长沙市城区的COD排放量为44177.68吨, 氨氮的排放量为53.0462吨, 工业源废水污染物和生活源废水污染物中的COD和氨氮排放量均升高了,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 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了城区的水质恶化现象。

3.3 固体废弃物问题

2005年长沙市城区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686.5吨, 2010年长沙市城区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0.087吨, 在这五年之间,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大的减少了, 但是固体废弃物中的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排放量还是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4 结束语

在工作中以遥感数据为核心的新技术、新方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此次工作认为长沙市在过去的10年内, 长沙市空气质量上升幅度很大, 土壤中典型重金属的浓度降低, 酸雨频率降低, 但城区的绿地与人均绿地面积下降;单位国土面积CO2、SO2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降低了, 但用水量、单位国土面积COD排放量与单位国土面积氨氮排放量却有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覃连欢.广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价值估算研究[D].广西大学, 2012.

[2]靳芳, 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 (8) :1531-1536.

[3]余新晓, 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 2005, 25 (8) :2096-2102.

[4]马文银.邵阳市森林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辐射环境安全评估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大刘中心卫生院是隶属源汇区卫生局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经漯河市环保局审批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许可证号为:漯环辐证【00012】,许可使用Ⅲ类射线装置。

我院现有员工43人,其中辐射工作人员2人,辐射安全与环保人员3人,此3人均参加过市环保局组织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学习,取得了国家环保部合格证书,辐射工作人员每年均参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工作佩戴计量器,并定期检测。

二、辐射装置基本情况

我院已对放射场所按环保要求进行规划、施工,履行环评审批手续,近期未再进行改、扩建未添置或转移设备。现拥有射线装置有:TURD800-23X医用诊断射线机1台,F78-ⅢC300X射线机一台,主要用于医疗放射诊断。

三、辐射工作情况

我院对辐射安全部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院领导牵头的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小组,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X线检查防护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培训管理制度等,按照专项治理的范围,严格管理,狠抓管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放射线装置运行建立了记录本,出现故障及维修均由

记录定期进行维护,保证正常安全运行。

定期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工作场所的辐射剂量检测,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制定了辐射及事故应急预案及处理方案,成立了辐射事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在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启动应急指挥系统,具体程序如下:

1.迅速报告→2.现场报告→3.现场处置→4.查找事故原因→5.警报排除

经采取如上措施,我院自建院来一直安全运行,未发生任何辐射事故,被上级评为“百佳乡镇卫生院”。

漯河市源汇区大刘中心卫生院

IT评估与环境变化同步 篇6

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基于信息技术对环境所提出的挑战在组织和管理层面的解答,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代表着企业管理者的希望、梦想和现实。随着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逐步变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将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而绝非一次性的系统实施建设项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受到企业员工素质水平、资金持续投入力度、基础数据积累程度及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优势,就要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信息系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持续不断的评估和改进,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使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改变,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最大化。

以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完善的电子电器行业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经历了从来料加工、简单装备到不断提升国产化率,乃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研发力量等一系列的发展过程。由于我国电子电器行业的发展一直和国外客户保持联系,因此,一些新的理念和信息化系统的引入和应用最早也是在电子电器行业,如BPR、MRPII、ERP、PDM等等。我国的电子电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电器行业发展阶段分析

* 简易的装配生产阶段;

* 提高电子电器产品国产化率阶段;

* 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阶段;

* 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阶段;

* 同步开发、协同生产阶段;

* 配件模块化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其工作重点也不同,对于信息化的关注重点也不同:

* 简易的装配生产阶段:在简易装备阶段,企业的管理重点在如何进行市场扩展和如何支持企业的连续生产和发展上。这时候,企业很少使用信息化系统。

* 提高电子电器产品国产化率阶段:在提高电子电器产品国产化率阶段,企业的管理重点逐步由寻找市场、维持企业生存转为逐步提升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上。这一阶段,企业开始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并使用以财务软件为主的信息化系统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 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阶段:到了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阶段,也就是电子电器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的关注重点是如何提高生产规模,突破产能瓶颈,以及提高库存周转和交货及时率。这一时期,电子电器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实施以企业计划控制、资源协调为主的信息化系统。

* 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阶段:在电子电器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企业的关注点开始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时期,企业会在原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应用,如在ERP系统实施的基础上,进行PDM系统的实施和系统集成,从而形成自己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 同步开发、协同生产阶段及配件模块化阶段:与第四阶段不同,在电子电器企业发展的第五、第六阶段,企业的关注重点开始由自身转变为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这一时期,企业开始关注能为协同设计、跨地区信息传递提供支持的信息化系统。

目前我国很多电子电器行业的发展正处于由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的电子电器企业在第三阶段——扩大生产规模阶段,已经通过实施ERP系统来扩大自身的管控能力和产能,已经进行了部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但是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电子电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由成本控制、产能提升向提高研发能力、发展核心竞争力乃至供应链同步开发、协同生产上转移,过去的以生产计划控制为核心的ERP系统正逐步无法满足电子电器行业间同步开发、协同生产的竞争的需要。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实施新系统还是评估后改进原有系统呢?似乎后者更为可行。

面对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重新根据环境的需要实施新的系统还是基于原有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现行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后改进?从企业运营风险和信息化建设风险角度考虑,似乎后者更为可行。

首先,从企业运营风险角度来看,企业面对变化的环境,本来对于市场份额的竞争压力就比较大,如果此时完全放弃原有系统,实施新的系统,企业将会面临短期的信息系统切换成本。这个成本,无论是在企业发展的时间上,还是企业市场份额的跟进上,对于目前处在快变市场环境下的企业来说,都会是非常致命的。

其次,从信息化建设风险角度考虑,企业的每一次的系统实施都无疑是一次“起死回生”。一般情况下,一个核心系统从需求开发到系统上线实施的周期少则1年,多则2~3年乃至更长,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周期越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多,实施所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最后,从某种角度上说,企业采用新的信息化系统的能力取决于企业当前情况下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这就是“路径依赖”。因此,如果脱离了企业现在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贸然实施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极高。

因此,面对新的环境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地对自身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从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及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

新环境下,企业信息化评估与持续改进的重点包括评估信息化应用阶段、评估与改进现有系统、规划未来的新系统实施范围等三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企业对于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的评估重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评估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

具体来说,在评估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可以从系统应用、ROI分析、管理提升等三个方面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的基础。

其中系统应用应根据应用效果及时对系统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 对系统应用现状进行总体评价;

* 根据应用效果,找出成绩和问题;

* 通过问题,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在ROI方面,企业实施管理系统后,根据企业实施管理系统后的普遍受益情况(如降低库存资金占用15%~40% 、减少10%~50%的加班工时)对企业实施系统前后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并通过这些量化的ROI分析,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改进点。

在管理提升方面,要综合考虑企业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后,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具体可从企业管理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 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后,是否支持了企业决策层的决策,使企业的决策建立在数据、模型模拟上;

* 是否支持了中层管理者管理幅度的扩大及管理重点地转移;

* 在执行层上,是否提高了执行层的工作效率。

通过上述评估,可以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阶段,拿企业ERP系统应用来说,一般企业的ERP使用阶段可以分为如图2所示的三种。

评估与改进现有系统

在明确了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企业所定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不同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根据项目建设前期所建立的可量化的项目建设的目标和成功标准,与项目建设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对比,通过量化指标的考核,可以准确地知道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实际应用成效,并将这些成效和企业面临新环境下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对比,找出业务发展所需的最为迫切的系统改进点,从而为企业进一步的系统功能增加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

同时,我们在对现有系统进行评估时,经常发现企业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往往无法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准确的评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 无法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

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估一般都是由信息部门自己完成,而信息部门又是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者和维护者,因此就会造成信息部门自己评估自己的局面,因此在一些系统评估指标的设计上,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

* 主管领导对于评估结果无法做出有效判断。

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系统的使用者,他们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了解仅限于与日常工作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功能、界面友好等方面,而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能、可扩展性却知之甚少。因此,即便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对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做出了评估,面对评估报告,主管领导还是难以从中得出判断。

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评估,可以寻求有相关评估经验的第三方进行合作,从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规划未来的新系统实施范围

根据企业目前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能力,规划出未来企业可以承受的新系统实施范围。在企业信息化系统能力评估方面,主要对企业信息化整体操作、使用能力进行评估。诺兰根据大量的研究,将西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初装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标准化阶段和信息管理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对于企业整体信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很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失败经验表明,脱离企业实际信息能力的信息系统实施成功率极低,或者中途而废,或者仅仅应用了整个系统的某个功能。

以环境绩效评估提升环境管理效果 篇7

环境绩效评估的作用

通过环境绩效评估的开展, 能够比较有效地为国家或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避免环境政策的失误。就中国本身而言, 目前环境和经济社会政策的一体化尚嫌欠缺, 如何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融入到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中, 是中国在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而这方面, 正是环境绩效评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因此, 开展中国环境绩效评估将能够从多个方面使中国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受益。

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但是一直以来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 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 只要经济发展了, 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需要先建立一套新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而环境绩效评估则是建立新型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将环境绩效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之中, 建立科学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 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保工作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使环保绩效与干部任用挂钩, 这样, 就能够自上而下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将环保工作变为党政领导干部的主观行动,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和理念纳入到政策纲领中,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工业文明中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反思, 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生态文明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为构造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环境绩效评估建设方法

环境绩效评估是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的评估方法, 如OECD对其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开展的环境绩效评估、亚洲开发银行在湄公河次区域开展的环境绩效评估以及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开展的环境绩效评估。尽管所开展的各种评估活动在评估方法的遴选、指标体系的构建、数据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但同样都证明了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污染控制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 在很大程度上可为各国和各地区提高环境政策制定水平和环境政策改进的方向和途径提供有力的依据, 为合理确定环境管理的政策性目标以及为环境决策提供更坚实的分析基础。为此, 尽快开展中国环境绩效评估的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今后将在系统学习借鉴各国际组织研究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节能减排、地区环境安全评估、地区绿色距离和绿色贡献评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OECD (自1991年起针对其成员国和部分非成员国开展的环境绩效评估) 中国环境绩效评估研究等先期研究基础工作,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环境绩效评估制度, 这对于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加快发展模式的变革、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绩效评估的过程就是利用适当的指标, 将环境管理的绩效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信息的过程。实施环境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识别环境问题、构建指标体系阶段;二是环境制度缺陷分析阶段, 即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收集进行环境现状与既定环境目标的差距分析。我国目前进行的零星的环境绩效评价工作, 大多停留在对若干单项指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的阶段, 缺乏综合反映环境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把环境绩效从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操作、可量化、可对比的具体内容的重要桥梁和媒介。通过指标体系的信息说明, 能够帮助决策者了解环境管理效果的相关信息, 判断一定时期内为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努力是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进而确定今后环境管理的优先顺序, 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因此, 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制定和实施一套具有科学性、激励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并且符合目前我国管理水平现状的简单易行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将能够实现环境绩效的指标化管理, 为环境绩效评估提供定量评价的尺度, 从而科学地评估环境管理的效果, 这对推进我国环境绩效评价的普及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环境绩效如何, 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当前我国环境政策的低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完善的信息而产生的。信息的缺失无法定位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法对环境压力进行量化、无法衡量政策方面取得的进步, 决策中不确定性很高, 对于环境优先领域的确定和有限资源的利用, 没有严格的标准作为基础, 已有政策不能充分反映环境的价值。因此, 各级决策者必须以数据为动力、事实为基础来制定政策, 才能使政策更加科学。在科学性、高质量的数据和指标的基础上建立环境绩效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 并据此对环境绩效进行定量综合评价, 对于全面了解和把握一定区域环境状况, 制定高效的环境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对环保工作优先领域以及环保政策的选择, 环保投资的方向性等提供基于事实数据分析的参考, 从而为各国提高其环境政策设计的水平和确定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 是资源、环境、发展保持协调前进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开展的环境绩效评估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 缺乏较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指导, 各地开展的绩效评估工作完全处于一种初步探索、放任自流的状态, 难以实现绩效评估工作在环境管理部门全面系统地推进;而且由于绩效评估的实施方法互不统一, 难以相互比较和进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 环境管理部门仍把绩效评估看成是一个短期行为, 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这就导致了运动式的行政管理, 难以取得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这极大减弱了环境绩效评估机制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生态环境评估 篇8

虽然部分国际知名企业已建立了生态效益指标测度系统, 然而生态效益指标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工具, 其实际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有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基本问题:企业生态效益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国际间企业是如何建立生态效益指标系统?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应考虑哪些因素?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

一、文献探讨

(一) 企业绩效评估与环境绩效评估关系

企业绩效的内涵丰富, 涉及产品、流程、顾客服务及市场开发等多个层面。一方面, 传统的绩效评估往往沿用短期的财务指标, 例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增长率、资产报酬率等, 未能反映出企业生态效益和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陈静 (2007) 指出企业绩效的指标, 不能仅通过财务绩效呈现, 包括质量、顾客满意度、创新、市场占有率、环境管理等在内的非财务性指标, 可能比财务利润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状况和成长前景。另一方面, 传统的财务报告中有关环保方面的事项通常未被考虑, 为了更有效地将环境绩效的内容融入财务会计中, 亟需将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与环境损失等纳入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黄正忠 (2009) 指出, 有必要通过财务项目表示环境绩效, 此观念已被应用于量化环境与资源的成本, 以及因环境绩效的改善而节省的其他支出成本。例如, 环境绩效指标至少可以涵盖如下内容: (1) 资源投入指标, 包括原料的稀缺性、可再生性, 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和水资源消耗量; (2) 污染物排放指标, 包括“三废”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噪音污染程度等; (3) 环境投资指标, 包括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用、购置治污设备、资助社会环保活动经费; (4) 环境管理成果指标, 包括排污达标率、环境事故发生率、社区居民满意度、投诉案件数等。

相关研究也表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例如Jaggi (2003) 研究指出若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是为了短期应急, 以避免因违反环保法规而受罚, 将使环保绩效与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反之若为企业长远着想, 则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可提高生产力, 将使环保绩效与经济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在环保与社会公益事业上表现优秀的企业, 投资报酬率均高于市场平均值。道琼斯与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 (SAM) 于2000年9月率先推出道琼斯可持续性群组指数 (DJSGI) , 相关数据分析表明, 该指数较传统指数高出5.5%, 但风险仅增加1%。营运研究与管科学研究中心于2010年针对89家美国大型跨国企业开展调查, 发现公司所采用的环保标准越高, 其在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越高, 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环保标准来吸引外资, 结果只会导致更差的环境质量和引进更不具竞争力的企业。

(二) 可持续发展指标

Elkington (1998) 首次提出了“三重底线”的概念, 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 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能够维持和延续世世代代的福祉, 重点关注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层面, 只有三者有机紧密结合才能增进人类的福祉。在可持续性测度的概念模型中, 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社会环境;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生态效益;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重叠部分能够代表社会经济, 三者重叠部分代表可持续性的测度。温素彬 (2010) 建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绩效“互惠共生”的企业绩效体系, 认为企业应该从单一的经济绩效向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重绩效转变。其中经济绩效重点考察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 反映企业创造的经济财富;生态绩效反映企业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考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贡献;社会绩效反映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主要考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 最终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者的持续均衡发展。

(三) 生态效益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

生态效益分析评价系统通常从环境或可持续发展视角, 收集企业内部管理目标的绩效信息。有学者从经济视角出发, 论证了确立生态效益的可行性, 证实施行生态效益可达到经济效率与生态环境效率的最优化。也有学者将运筹学中的对偶性方法加以推广, 论证了企业在追求生态环境效率的同时, 可为企业带来最佳的经营绩效, 这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企业经营理念。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高峰会议后, 发达国家众多知名企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仅使得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日益增加, 企业经营绩效与环境绩效间的关系也成为重要议题。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协会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涵盖经济成长、生态平衡及社会进步三个维度, 事实上, 一切行为都会影响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这三个方面 (见下页图1)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 企业实施生态效益, 可以获得所谓的企业“三重盈余”, 即实现企业盈利、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相统一, 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相统一。

二、生态效益及其指标测度

(一) 生态效益的内涵

生态效益 (Eco-efficiency) 就其字面意思而言, Eco表示从生态 (Ecological) 与经济 (Economic) 两个视角去思考环境问题, 而Efficiency指在两者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改善经济与环境绩效评估的概念, 在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能兼顾减少资源的使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期望企业能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能兼顾生态体系的平衡。基于“以少产多”及资源生产力的理念,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符合人类需求而使用生态资源的效率, 即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 投入是指公司对环境的压力总和。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生态效益是一种开放的观念, 基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的视角, 将生态效益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达成, 一方面需要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与此同时, 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其对自然资源的耗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上述定义中的生态效益至少涵盖7个基本要素, 可分为关注资源生产力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运营、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两大类。前者包括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强度、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强度、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3个要素。后者包括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使可更新的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服务强度4个要素。这些要素中, 原料强度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使用的原料数量, 能源强度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消耗的能源数量, 服务强度意指每单位商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服务效能。每个要素均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进而降低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二) 生态效益的测度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生态效益的目标既包括最大化产品附加价值或获利能力, 又包括减少资源使用和对环境影响。为了达到量化生态效益的目标,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结合国际上众多跨国集团代表和专家学者, 共同开发了一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可同时结合环境和经营信息以量化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测度基于投入与产出指标而定, 基本表达式为:

生态效益=影响环境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

上式的分子可表示为产能、产量、总营业收入、利润等形式。分母可表示为总耗能、总原材料消耗量、总耗水量或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这个公式可用于计算各种不同的生态效益指标值, 各个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适当的信息作为分子或分母, 例如每单位耗水量的产品生产数量、营业收入、利润;单位耗能的产品数量、营业收入、利润等。

在上述生态效益基本计算公式的基础上, 该理事会还定义了生态效益的核心和辅助性指标, 但为了满足企业多样性的需求, 现已形成了一般适用性和企业特定性指标。其中, 一般适用性指标与全球环境或企业的价值有关, 其测度方法已被普遍接受, 适用于所有企业。而企业特定性指标指因企业或行业的差异而由企业自主定义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 就指标重要性而言, 企业特定指标并非低于一般适用性指标, 只是其判断的依据在于企业自身, 并且在接受度上仍然存在差异。

(三) 国际企业使用生态效益指标情况的比较分析

本文通过多家国际企业的实际案例分析, 对该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生态效益指标全球试行计划遴选出16家公司, 涵盖了化学产品制造业、电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消费品、药品、运载、物流零售业、电力、半导体业、矿业等10个产业。本文分别对各公司所采用的指标进行统计 (见表1) 。结果表明, 各企业在一般适用指标的使用上大多具有一致的标准, 因此可以认为各企业对于一般的环境问题及财务信息披露部分基本达成共识。

就财务方面而言, 近2/3的企业使用净销售收入作为企业财务面的指标, 另外超过3/4的企业使用产品数量作为一般适用性的财务指标, 同时使用净销售收入和产品数量的企业占2/3, 在财务方面只使用一项指标的占1/3。就环境方面而言, 在所使用的一般适用指标中, 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能源耗用, 其次是水资源耗用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随着国际上日益关注的臭氧层破坏问题, 已有1/3的企业采用臭氧破坏物质排放的指标来反映此类环境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 可大致反映出生态效益指标中一般适用性指标的实际使用情况, 企业在环境面的信息提供较财务面更加完整, 可能是由于提供环境面的信息往往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 或更不易于泄露商业机密。同时,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生态效益指标系统是一个新兴的管理工具, 尚未被企业界广泛使用, 企业正式施行的案例数较少, 因此, 考虑到本研究仅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试行的企业案例为主, 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尚有待检验。

然而, 单独使用上述指标并不能代表某企业的生态效益, 一般均需再辅以适当的企业特定指标以及相关的生态效益比率, 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态效益绩效。因此每家公司都必须先进行自我评估, 在决定一般适用指标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选择对管理层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均有益的企业特定指标。

三、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的过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系统的导入

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这一管理工具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导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第一, 必须将宏观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与微观企业活动相联系, 将企业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逐一列出。可以从国际会议或协议所讨论的议题入手设计一般指标, 例如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须符合下一代的福祉和需求、蒙特利尔公约破坏臭氧的物质、京都议定书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巴塞尔公约控制有毒性废弃物处理和流通动向、德班会议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等。第二, 对于如何测度企业某一具体环境问题的状况, 可以采取将需要计算的环境项目列表, 或将这些环境因素项目制成表格, 再转换为适合的环境指标单位。第三, 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能为企业提供以下信息: (1) 可成为企业评估绩效的重要一环, 帮助管理者制定目标, 提出改善方案等, 同时也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 (2) 通过标杆学习与比较, 能够改善行动的重要顺序, 同时可以为企业在提升获利能力与环保绩效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第四, 生态绩效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一定要以公司确立的基准数据为主, 并确保每年所选信息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基于生态效益值的企业环境治理策略的SWOT分析如下: (1) 优势方面, 相对于基准年, 当生态效益值有所上升或逐年上升, 表明企业的财务或环境绩效极佳, 对环境的影响小, 资源生产力有效。 (2) 机会方面, 当生态效益值与基准年和前一年相当, 表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此时企业可通过工艺或产品创新来提升生态效益值。 (3) 劣势方面, 相对于基准年, 当生态效益值逐年下降, 表明企业应积极着手进行减废治污工作, 或开发新的销售市场以增加获利。 (4) 威胁方面, 当生态效益值比基准年和前一年有所下降, 表明企业需要进一步关注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与市场获利的情形。

(二) 企业导入生态效益指标系统面临的障碍及问题分析

第一, 企业内部的协调, 各部门的参与程度, 公司基准数据库的建立, 环境数据的管理以及数据的正确性, 均是成功实施生态效益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而, 由于存在上层承诺不足, 数据管理不健全以及沟通不畅等问题, 整合上述因素难度较大。第二, 虽然生态效益已涉及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表现, 但由于环境绩效存在较长的滞后效应, 因此难于在短期内展示出企业改善的程度与方式。例如公司的减废成效、替代能源的使用效果等。第三, 财务类指标的选用较为统一, 可以沿用会计部门的基准数据, 但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及环境绩效指标的理解尚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在环境类指标的选用方面, 要视公司的具体状况而定。

四、结论

本研究在明确生态效益及其测度指标本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总结国际知名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使用情况, 表明大多数企业均以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标准为基础, 在生态效益的一般适用性指标选择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在财务方面选用净销售收入、产品数量等指标, 在环境方面选用能源耗用、水资源耗用、原料消耗、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臭氧破坏物质排放等指标。而企业的特定指标则需根据其特定情况而定, 这意味着企业在选用此类指标时, 应以切合企业特定的使用目标为重点。此外, 已有部分企业在年度的环境报告书中披露了生态绩效的情况, 表明企业生态绩效评估系统已成为企业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后续研究中, 可以搜集更多企业更长时间维度的信息, 并与企业生态绩效评估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从而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支持。X

摘要:生态效益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的低排放,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本文在明晰生态效益本质内涵的基础上, 建立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有机融合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系统总结全球16家企业生态效益指标的试行情况, 深入剖析企业导入该指标体系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障碍, 从而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生态效益的趋势分析, 管理层可以判定企业所处的状态, 了解企业内部环境及经营绩效, 进而可以成为企业环境报告书中展现绩效水平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生态效益,绩效评估,企业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静, 林逢春, 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J].中国环境科学, 2007, (5) .

[2] .温素彬.企业三重绩效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0, (12) .

[3] .Elkington J.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J].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1998, (1) :37-51.

生态环境评估 篇9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 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 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 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 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 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 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 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 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第一, 利用网络信息获取企业环境问题。近几年, 许多环境污染都在网络上被曝光, 进而引起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网络信息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 走访调查。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 在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时, 走访调查企业所在地附近区域可以了解企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 观察。由于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可见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观察法了解企业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 检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和运营均有所要求,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文件资料用于维护和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当然要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获取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还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推行环境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狭隘, 企业无法明确在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联系, 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一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缺失, 使得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几乎不能实施。如林惠忠 (2005) 认为, 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 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环境资料里, 不全面、可比性差、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 导致了我国环境财务信息的严重缺失, 所以目前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角度识别企业环境问题几乎不可能。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 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 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审计人员在评估识别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时, 应当充分考虑该环境问题对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使用, 环境资源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等政策, 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 是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所以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 也离不开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我国环境法中,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使用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 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环境污染整治也可能作为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2012年中石化广东三家下属企业被环保部门依法停止生产、限期整改, 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 对于企业环境问题,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环境审计机制,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 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 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 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 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 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 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 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 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 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 在企业建立之初, 免费使用环境资源, 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 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 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 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 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 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这种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导致了能源使用效率低, 资源消耗量大, 环境污染严重。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 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企业生产形成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扩散, 导致企业环境污染超越企业的地域范畴向企业外部蔓延,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的环境污染。如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 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 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事件是由企业的环境污染引发, 但其不良影响的范围远大于企业的地域范围, 扩散至龙江河沿岸, 甚至整个柳州。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遇到可能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问题, 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职业判断, 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 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 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在内部环境中, 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 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 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 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 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的环境问题如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那么一般来说是违反了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合法性、合规性。对于识别并评估的违反合法性、合规性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本企业必须遵守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此类法律法规为准绳, 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 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 (企业、公司) 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 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试行) 》等法规中, 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 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 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 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 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 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 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 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 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 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 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 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 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 在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 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 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 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 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 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 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 对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出的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 内部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内部环境审计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而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 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时, 要关注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积极引导并改善企业的态度, 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首先, 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 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不是免费的, 环境负债的频繁出现促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 可能出现较大金额的环境负债, 企业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负债, 一般会从内部环境审计着手。在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中, 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内部环境审计避免了国家环境审计对企业的“一次性判决”, 也避免了社会环境审计将企业推向风口浪尖的风险。内部环境审计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内部检查、自我改进。企业应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 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环境审计, 积极应对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 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再次,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 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 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 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 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 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 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 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 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 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Z

参考文献

[1].王黎, 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3) .

[2].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 2009.

生态环境评估 篇10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估,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水平,对于企业的安全有序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技术支撑层面的建议

(1)提升化学品环境管理基础研究水平企业风险识别核心是贮存、使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有毒化学品,根据不同管理目的,国内外相关部门已经提出重大危险源辨识、管理物质、危险物质、极危险物质等清单。所以危险化学品环境危险程度和环境危险性评估亟待进行,根据相关安全管理条例评估和鉴定使用量较大化学品和常用化学品,并开展环境风险物质和重点化学品控制名录,进而实现重点化学品工业检核标准和准入标准的构建。

(2)进一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并存在大量石化化工企业,相关部门对风险企业的监管活动需要分级进行,这样才能够优化环境风险管理效益和成本。由于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理是建立在风险分级和识别的基础之上,所以应当深入研究重点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的分类分行业构建,最终实现对重点企业风险源动态管理的规范。

2管理层面的建议

(1)完善立法,充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根据《意见》中“充分落实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的要求,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契机,进行安全主体责任意见的制定,并对环境安全责任主体内涵进行明确,通过一整套防范环境风险制度措施的构建,为企业进行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企业环境安全责任主体指的是在环境风险隐患治理和排查的定期开展中主动进行环境风险状况的申报,通过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的完善实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的评审和制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在应急状态下责任部门应当开展预先处置活动并将事故源头切断,进而达到对事故最初态势的控制,避免次生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当将事故情况主动上报相关部门,通过处置和救援活动的积极参与,为调查事件责任和原因提供有效配合,并支付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和产生的费用。

(2)通过风险申报登记制度实现对风险现状的掌握企业获得经营生产收益也就意味着承担申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状况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申报登记的法律依据进行明确,通过环境风险申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企业申报贮存、使用、生产化学物质数量、种类、风险单元、防范措施的明确。申报制度建立后,企业主动申报就会代替传统责任部门上门检查,在常态化管理中纳入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管理,进而为公众监督和环境部门监督提供便利。

(3)建立环境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制度企业落实环境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治理,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规定进行构建,进而实现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内容、分级、概念的明确。企业则应当对环境风险隐患的定期排查制度进行完善,在全过程管理中评估、治理、报告、等级环境风险隐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则应当监督检查企业环境隐患的排查情况,在企业检查或企业上报中出现的较大隐患应当进行公示。同时责任部门还应当对风险隐患移交报告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责权的隐患、非法行为应当通过书面形式进行告知。

(4)构建环境风险分级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开展,通过环境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制定,实现环境风险的分级管理制度的构建。相关部门还应当对企业周边环境敏感区、风险防范措施、内部化学品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情况进行企业环境风险级别的调整。相关部门还应当根部企业环境风险等级的不同,开展管理要求和模式的针对化实施,进而区别管理绿色信贷、上市环保核查、应急物资储备、环境风险申报、清洁生产、污染责任保险、应急演练、隐患排查。

3保证机制层面的建议

(1)强化合作,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六成到七成环境事件是由于化学品运输、安全生产直接事故造成或处置不当造成。所以,相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方法中应当进行有效配合,尤其是在安全事故处置和运输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责任主体充分履行防范和避免环境风险的义务,对于次生环境污染也应当进行有效处置。在受到安全事故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当将事故情况及时告知环保部门,并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处置事故,避免进一步引发环境污染。(2)建立应急救援物资评估制度相关企业应当依据自身性质进行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但关于应急物资数量、种类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相关部门应当进行环境应急救援评估制度的构建,并和安全生产部门、监管部门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应急物资配备标准的分等级分行业制定,进而实现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提升。

4结语

当前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的有序开展,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环境风险制度完善进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强化重视,进而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生态环境评估 篇11

关键词 复杂电磁环境 效能评估 参数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73 文献标识码:A

0概述

已有研究者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准则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战场各作战群体(平台)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准则体系结构,根据分层建模的效能分析方法,对组成战场各作战群体(平台)的各分系统按照作战效能(体系应用效能)进行第一层划分,然后对每一个划分的系统效能按照评估指标的侧重点不同从其考核参数中选取某项或某几项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进行划分。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着重介绍一下对处于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各作战群体(平台)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所涉及的参数指标体系。

1作战群体(平台)的组成

从电磁环境效能评估角度可以把组成各作战群体(平台)的各分系统按照实际作战效能(体系应用效能)的不同分为无线电通信子系统、雷达探测子系统(分为雷达探测子系统和二次雷达探测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无源侦收子系统)和其它电子信息子系统等。具体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无线电通信子系统又可以根据通信频段的不同细分为:短波(HF)通信系统、超短波(VHF/UHF)通信系统、L波段通信系统、S波段通信系统、C波段通信系统、Ku波段通信系统和Ka波段通信系统(划分情况如图2所示);雷达子系统又可根据载体的不同分为:地基雷达、机载雷达和舰载雷达等;无源侦收子系统也可根据侦收信号频段的不同分为:通信侦察系统和电子侦察系统。

下面我们就根据图1的划分,探讨一下组成作战群体(平台)综合作战效能的各子系统效能的参数指标体系。

2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2.1无线电通信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我们根据处于复杂战场电磁环境条件下的无线电通信子系统的特点,可以把无线电通信子系统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按照图3的指示,划分为四个基本方面,即:通信距离、话音传输质量、数据传输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图3 无线电通信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划分

其中,通信距离又可以根据各种通信系统的工作特点分为:常规(抗干扰)→话音(数传)→空空(空地、地地)(具体划分情况如图4所示);话音(数据)传输质量也可根据各种通信系统的工作特点分为常规(抗干扰)→空空(空地、地地)(具体划分情况如图5和图6所示);抗干扰能力可以根据通信对抗中常有的干扰样式分为:噪声干扰(又可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和扫频式干扰)、音频干扰、回答干扰、键控干扰和脉冲干扰(具体划分情况如图7所示)。

2.2雷达探测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我们根据功能不同把雷达探测子系统分为雷达探测子系统和二次雷达探测子系统。

2.2.1雷达探测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我们根据处于复杂战场电磁环境条件下的雷达探测子系统的特点,可以把雷达探测子系统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按照图8的指示,划分为四个基本方面,即:探测距离、目标跟踪能力、目标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其中,探测距离、目标跟踪能力和目标识别能力又可根据具体需要评估的雷达探测系统的探测模式细分为,对地探测、对空探测和对海探测三种情况,并且每种探测模式又可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细分,如某空中预警雷达探测系统的探测模式可以分为对空探测和对海探测,抗干扰能力可以只考虑雷达对抗使用最多的噪声干扰方式,它是由干扰发射机产生很强的射频噪声或调制噪声形成的干扰,噪声干扰按干扰带宽的不同分为瞄准式、阻塞式和扫频式三种。

2.2.2二次雷达(SSR)探测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我们可以参照雷达探测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的划分规则,对二次雷达探测子系统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进行划分,只是探测模式中不需考虑对地探测模式,具体划分情况如图9所示。

2.3数据采集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

我们此处所探讨的数据采集子系统泛指复杂战场电磁环境下各作战群体(平台)上的无源侦收子系统。它可根据侦收信号频段的不同分为:通信侦察系统(CSM,侦收频段100MHz~2GHz)和电子侦察系统(ESM,侦收频段2GHz~18GHz)。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特点,把它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按照图10的指示进行划分,即为:频率搜索能力、辐射源识别能力、测向精度、定位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其中,抗干扰能力可以只考虑电子对抗中使用最多的欺骗式干扰方式。欺骗干扰,是指无源侦收设备收到的信号有真有假,以致产生错误判断和错误行为。

2.4其它电子信息子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

我们把待评估的作战群体(平台)上除无线电通信子系统、雷达探测子系统和数据采集子系统之外的其它电子系统统一归类为其它电子信息子系统。对它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也可以按照图11的指示进行划分,即大致分为作用距离和抗干扰能力两个方面。如某空中平台上的机载通信系统、气象雷达、塔康(TACAN)和测距机(DME)等系统就可以统一归为其它电子信息子系统进行统一的评估。

3示例

下面我们就以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准则中所举的某空中平台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应用我们上面所描述的系统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分类准则来划分组成作战群体(平台)作战效能的各子系统的单项效能。

我们首先把某空中平台的作战效能按照图1所示的划分准则划分为:无线电通信子系统、雷达探测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和其它电子信息系统。其中,无线电通信子系统包括短波通信子系统、超短波通信子系统、和Ku波段卫星通信子系统;雷达探测子系统包括预警雷达探测子系统和二次雷达探测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为电子对抗子系统(侦收频段为0.5GHz~2GHz);其它电子信息系统包括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塔康系统、气象雷达系统和测距机系统等。然后我们根据前面所述的参数分类标准,以通信距离评估无线电通信子系统,以探测距离评估雷达探测子系统,以抗干扰能力评估数据采集子系统,以作用距离评估其它电子信息子系统。具体的参数评估划分方式如图12所示。

4总结

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的研究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建立一个适合战场作战环境下的、科学合理的参数评估指标体系是对作战群体(平台)进行电磁环境效能评估的基础。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效能评估的参数指标体系。

但是考虑到效能评估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及效能评估中的条件、时间和任务(或需求)是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及不可能完全确定的,本文建立的电磁环境效能评估参数指标体系还是非常片面、不够完善的,层次结构还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加以细化和改进。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综合评估探讨 篇12

1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分析

煤炭开采属于地质相关作业, 所以它所涉及到的环境影响不外乎废弃矿石, 瓦斯, 地表沉降, 地表植被破坏等方面, 进行环境评估的时候需要对以上这些影响条件进行综合的评估。

1.1 煤矸石和煤泥环境影响

煤矸石产生于巷道, 是一种固体的废弃物, 而在洗煤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煤矸石, 一般来说煤矸石没有什么再次利用的价值, 但是由于其产生量十分的巨大需要找到更加合适的处置方法。煤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而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也会有不同的再次利用价值, 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同。从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上来看, 截止到2015 年总的煤矸石和煤泥规模能够达到8×108t, 依据矿藏量的大小分布于东西部东部占15.88%, 中部占40.12%, 西部能够达到44%, 8×108t的废弃物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利用办法会占用很多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金资源去进行管理和维护, 在利用方面也一直进行着探索如发电, 用于建筑材料等, 但是利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每年仍会存在大量的未加利用的废弃物。

1.2 矿井水环境影响

水在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也必不可少所以也是产生很多的废弃水, 矿井的开采过程中会有渗水产生, 经过排水系统排除的水一般对环境影响不太大, 但是有很多的水会含有大量的杂质, 漂浮物, 一些经过使用的水会含有大量的机器中的机油或者乳化油, 油性漂浮物的增多使得矿井水很难处理, 一些煤炭开采企业不经处理就排放到矿场周围, 这就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 植被覆盖收到严重的影响。

1.3 煤矿瓦斯环境影响

瓦斯是矿产开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开采活动有严重影响的气体, 主要包含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很多的矿藏开发过程中都是因为瓦斯爆炸而产生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另外一方面即使是瓦斯被及时的排出到矿藏外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2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煤炭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能够对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使得煤炭的开采能够呈现可持续性的特征,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 对想关的环境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和评估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

2.1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时候要对几个比较关键的部分进行评估, 其中主要包含煤矸石的产量以及对其综合利用率, 矿井水的产生的量, 再次利用率和达标利用所占的比重, 煤矿的瓦斯抽采量及综合利用率等等一些数据化的量化的东西, 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2.2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数据的处理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数据体系的构建, 一般的做法是进行抽样分析, 对于煤矸石、煤矿瓦斯可以用这种办法, 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以这些物质的含量反向的推算可以计算出煤炭矿藏的产量, 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煤炭的开采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综合的开采利用率的计算。对于矿井水和坍塌区域的计算可以通过当地的水文地质数据进行测算, 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不同标准之间的换算差值, 参考值的不同, 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2.3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

想要获得最终的评估结果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详尽的分析,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层次分析法, 想要得出的数据更加科学需要更权威的专家进行指标数据的分析, 一般来说以{1、3、5、7、9}表示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的重要程度, 熟知越高说明重要程度越高, 相反的, 如果指标相对于其他的指标不重要就用{1、1/3、1/5、1/7、1/9}进行表示, 依次为基础可以进行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的计算, 也可以通过比如EXCEL软件计算得出相应的结果。最终的评估结果可以通过权重值乘以指标数值得到。

3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注意事项

首先要说的就是数据为重, 进行煤炭的开采环境评估工作的时候一般是以相关数据为核心的, 数据是结果的基础,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 把握质量。

3.1 要注重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与准确是前提,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要注重横向的比较, 这种横向比较可以是同一地区不同矿区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相似煤矿之间的比较, 不管是哪种比较, 发现数据的差异化较大的时候都要深入的了解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要注重评估过程的管理

整个评估过程要秉承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对数据的采集, 分析都要采用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采用符合当地实际的检验标准。

3.3 要注重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结果及时的公开, 无论是对评估主体还是社会都要做到完全公开, 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说明和释疑, 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的煤矿企业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摘要:我国是资源大国更是煤炭开采大国, 煤炭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很早的时候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很多城市依靠煤炭的开采为支柱, 但是在煤炭被开采出来得到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开采时对开采地的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 建立健全完善的开采制度规范开采, 并采取相应恰当的环境破坏评估机制来对开采过程进行规范,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上的降低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上一篇:维护新设备的思考下一篇:应变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