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2024-12-14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共12篇)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体素质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得到了空前的表现。而学前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由于艺术活动是具有感情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它的情感渗透性与学前儿童本身特有的纯朴性、浓厚的生命色彩以及自由创造性质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的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较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能从最平凡的东西上见到美;懂得利用平凡的东西创造美,对人生有积极快乐的态度。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启蒙教育较高的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下面我简单谈谈组织与开展艺术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以欣赏为切入点

艺术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即音乐艺术、美术艺术和文学艺术。无论哪一方面的活动,都坚持以欣赏为切入点,为幼儿提供一个完整的视、听觉形象,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体验,使幼儿获得情感上愉悦,能更好地进入艺术作品的情境。以往开展艺术活动,常常忽视了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的主动的感知,幼儿几乎都是被动的记忆、理解和表达。这样的活动难以培养一双双审美的眼睛、一个个审美的大脑。如在活动中坚持以欣赏为切入点,强调审美感知,则可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的能力。例如:中班幼儿吹点画“腊梅花”,植物是一种生命的空间意识形式,每一种植物都有需要围绕着它的空间来达到完美的形式系统。老师组织幼儿到花园观察腊梅花,第一次着重观察整株的外形及花朵,幼儿被那满树错落有致的小小黄花和那清香宜人的味道深深吸引,纷纷拍手说:“好美呀!好香呀!”仔细看腊梅从根上直接分出多根茎,茎坚实有力,有直有弯,曲折交错。没有树叶,茎上直接绽放市面上朵朵黄花,错落有致,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五个花瓣一层,两层重叠在一起,满树星星点点,煞是好看。引导幼儿讨论;怎样表现出腊梅从根直接分出多根茎和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花朵,最终决定用吹点画,整个活动强调直观感受,由视觉刺激引起兴奋,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有了积极创造的愿望,效果非常好。再如:中班新歌《我听见》,这是一首优美柔和的三拍子歌曲,表现了幼儿热爱大自然及在大自然中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欣赏那蓝天、绿水、小草、鲜花……再请幼儿躺在草地上,闭上眼睛投入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优美柔和的旋律,理解它与我们身边的自然是那么和谐,于是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歌曲的意境,纷纷动情地唱起来。创编的歌词也非常巧妙,融入了幼儿的真实情感:我听见大树在沙沙响;我听见花儿在微微笑;我听见蚂蚁在轻轻说……在文学活动中,我也同样如此,注重选用精美的诗歌、散文和童话,配上适宜的音乐,强调欣赏感受在先,理解表达创造在后。

二、以情感为激活因素

艺术表现实质上是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它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在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时,我注意挖掘艺术作品情感因素,帮助幼儿把握情感基调,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中班歌曲《快乐的小鸭子》、《迷路的不花鸭》,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哪只鸭子是快乐的?哪只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幼儿都能感受到迷路的小花鸭是不快乐的、伤心的。继而带领幼儿进一步体验小花鸭的心情:你迷路过吗?感觉是怎样的?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接下来请幼儿欣赏歌曲录音,引导幼儿发现。歌中是用怎样的声音和节奏速度分别表现两种不同的心情的,演唱时,我为幼儿配上力度、速度不同的两种处理。幼儿的表现声情并茂,发自内心,完全投入到表演中。文学作品情感性更加鲜明,它是由作品的情感打动儿童的心灵,引起儿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中班童话《金色的房子》,在欣赏时,用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加以突出,让幼儿感受到小动物们的心情:好奇、渴望、友好、宽容,对生活的热爱,当遇到小姑娘拒绝时,毫无埋怨责怪,而小姑娘从孤傲到孤独,再到融入集体的欢乐,这个情感脉络幼儿不能作理性的分析,但内心完全能感受过朗诵、表演达到情感的自然表露,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调节自己的行动。

三、充分发挥综合优势

音乐、美术、文学三种艺术类型虽然都有着各自的物性,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显然,对三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抽象和迁移,能培养幼儿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智慧,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因此,在开展各种形式艺术活动同时,我还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按同构的原理加以沟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幼儿获得美的熏陶。例:以美术欣赏切入,感受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文学中的类似特征。中班故事《三只蝴蝶》,结构图画成两个红黄白三色圆形中间夹一个倒立黑色的三角形,在三角形底边上画红、黄、白三朵小花。故事中第一段三只蝴蝶高兴玩耍,即左边的三色圆形;第二段表现了风雨中蝴蝶与花的冲突,即中间倒立的三角形,三朵小花是这一大段落中的三次反复。第三段在情感上是第一段高兴情感的反复,故用右边的三色圆形表示,使幼儿更好地感受到这个文学作品的结构。例二,以文学为欣赏对象,以音乐为背景的同构活动,注重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如中班散文欣赏《落叶》,我在低沉缓慢的音乐声伴奏下开始朗诵,当讲到小树在秋天不得不离开大树妈妈飘走时,我唱起伤心的歌,即《小树叶》的第一段,间歇几秒再朗诵。当讲到小树叶帮大树妈妈焐脚、大树妈妈明年会长出许多新娃娃时,再唱起欢乐的歌——《小树叶》的第二段。幼儿跟着音乐及散文内容的变化,情感也不断地变化起伏。幼儿说孩子没有妈妈太可怜了。母子之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即使幼儿也深有感受,加上音乐情感的直觉性,幼儿对文学情感的体验共鸣、识别更加深刻和强烈。例三:以故事为导入,感受文学、美术、音乐三者隐性的相似的形式特征和节奏。中班综合活动《小灰老鼠的故事》,通过讲述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经过小灰老鼠门前的脚步声来自皮球小姐、巨人先生和它的好朋友,请幼儿先用声音来表示巨人先生“咚、咚、咚”、皮球小姐“哗~哗~哗~”、好朋友则是“的笃、的笃”的脚步声,再站起来走一走、学一学三种走路形式。接着又拿出乐器串铃、大鼓、木鱼请幼儿匹配。又在钢琴的不同音区弹奏不同节奏的旋律,请幼儿匹配。

总之,只要我们在艺术活动中坚持以欣赏为切入点,以情感为激活因素,坚持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能让幼儿的心灵在艺术的空间自由驰骋,必将为培养“审美型”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体素质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得到了空前的表现,而学前期是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期。本文浅谈了组织与开展儿童艺术活动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儿童,艺术活动,组织开展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2

一、指导思想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有关自救自护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保障他们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目标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主要以“增长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为主要内容。

四、活动安排

(一)学习安全知识

交通安全、外出活动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游泳安全、饮食安全、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常识

(二)观看安全教育视频

(三)结合本校实际,谈一谈你对安全方面的看法

五、活动小结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3

【关键词】美术活动;整合;教育课程

一、结合儿童美术理解什么是整合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整合,整合就是把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过程中,要不断理解或行动,会不断构建一些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里。交谈中会不断建立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只是一个临时结构。它的存在依赖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或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结构。

当明白整合的概念就可以宏观看儿童教育的整合观,于是我们认识到,学生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那些孤立的、某个领域的经验,而是那些相互聯系、整合的经验。引导学生整合地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这是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所在。

儿童从小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儿童的天性,反映了儿童的本质,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儿童思维、情感等诸方面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儿童的内心世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在我们素质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二、美术活动内容和目的

美术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继续。组织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它作为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培养全校和班级的美术骨干,推动全校的美术学习、美术活动以及为培养美术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欣赏、评述能力,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作兴趣。

美术活动教材是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

美术教材是美术新课程改革中,在《美术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种参考书,是美术教学中充当基本资源和工具的教科书,而不是唯一的范本、教本。美术教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只是起“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是美术教学活动赖以实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个切入口。美术教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方面,是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根据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要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能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利用文化资源,参与文化传承,对学生的个性形成能起潜移默化作用。在新课程中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为教师潜能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要求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教材整合能力。当学校教育以考试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标准时,教材内容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教师对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依赖,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具备教材开发与整合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但对具有权威性的教材内容都没进行过过多的整合。

三、美术活动方案的具体目标

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1)儿童色感培养的目标。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认识三原色,明白红、黄、蓝是三种基本的颜色。通过反复运用逐渐培养幼儿能独立搭配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能绘合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程度进行合理搭配色彩,还切记引导幼儿正确布局画面,作品层次要清楚,有主有次,有远有近提高绘画质量。

(2)培养儿童良好绘画习惯的目标。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往往在画时不小心把颜色弄脏桌子、椅子和衣服,甚至弄脏自己的作品,影响绘画效果。所以要培养儿童在绘画时要有一个良好的绘画习惯,在绘画时要时时提醒儿童注意有序作业,用完的废纸、笔及其它美术工具放入适当的位置,不要随手乱扔乱放。

(3)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的目标。每当儿童画完一幅美术作品老师都要评价,但在评价儿童作品时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教师的语言能让儿童乐于听乐于接受,要恰到好处,并要做到随时发现总是及时加以鼓励,让儿童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把所有孩子的作品都进行展出,培养儿童要创作美术作品不要千篇一律,要有创新,别具一格,要有童趣,而且布局要合理,画面要满,色彩对比要协调。作为美术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评价幼儿作品。在绘画活动中教师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描述,做好记录,抓住儿童的思维闪光点,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儿童给予鼓励和表扬,并激励所有的幼儿都积极去思维去想象。

(4)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好的美术作品,多种形式的美术鉴赏,适合儿童欣赏美的特点的环境布置以及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儿童逐渐领悟到作品美在哪里。从对比、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使儿童接纳到其原有的心理结构中,获得创造性表现自己审美感受的能力。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观察力,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使儿童学会灵活多样生动表达客观事物的能力,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工作来达到丰富的效果。

四、活动方案所涉及的对象与活动时间

(1)适用于1—6年级。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员除了自愿以外还应是美术方面比较有特长的学生。

(2)活动时间:每天的大活动时间。

(一)准备阶段

(1)制订实验计划;

(2)学习有关理论;

(3)探索教学形式;

(4)研究教学内容。

(二)实验阶段

(1)进行理论讲解;

(2)探索教学模式,开设美术知识讲座、观摩活动;

(3)实验阶段性测试,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三)实验总结阶段

(1)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美术绘画的兴趣;

(2)撰写实验论文;

(3)举办绘画比赛,专栏展出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评出优秀绘画作品等;

(4)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以往美术教学活动是以向学生传授粗浅的美术知识技能为主线进行的。虽然教学活动内容能注意题材广泛,贴近幼儿生活,但大都停留在学生平时所积累的零碎经验的层面上。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发现内容和方法是一个整体,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经验,改变了以往停留在单一领域目标的做法,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发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在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并将学生美术创作放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体验到了不断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乐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运用并整合多种教育方法来培养儿童对绘画兴趣,无论干什么事情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希望取得成功,得到好的方法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杜卫著.《美育论》(教育出版社)

[2]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4

实践:体验式教育活动是提升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家级的综合性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中国儿童中心2010年开始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发出版了针对教师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教材和针对7岁~12岁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活动课程——儿童媒介之旅,并以“儿童媒介之旅”体验活动为实践基础,组织开展媒介体验系列活动,在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水平、提升儿童社会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实践探索。体验式教育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积极参与,促使他们在体验中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并提升自我价值。体验式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少年儿童需求的活动手册

从少年儿童心智特点出发,与体验活动相配合,我们开发出“儿童媒介之旅”体验活动手册。这是一本集室内互动教学、媒体机构参观、媒介产品制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手册。通过手册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媒介,掌握媒介的基本常识,了解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增强他们正确运用媒介的能力。在体验式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使用手册,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参加体验,通过绘画、摄影、游戏、展演、亲临探索、制作媒介产品等手段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甚至是幻想都记录下来。教师在教育活动后引导孩子们讨论、说话、练笔、作文、展示等形式的反思,使体验不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孩子们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图片、照片做成PPT或做成小画报,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述说自己的感受,这是对体验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在互相的启发下,孩子们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因此这还是一个再体验的过程。此外,还通过有趣的形式将体验场所的背景知识简介、主题扩展等融入手册中,供孩子们在活动后进一步阅读与探索。

2. 整合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媒介之旅活动搭建体验平台

中国儿童中心牵头整合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在信息时代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多样的媒介活动场所及体验机会。这些选择的场所和合作单位不仅仅与媒介息息相关,更有适合少年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和设备,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技馆、光与声音的科学馆【索尼探梦】、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影视大世界、蓝天城职业体验馆、佳能影像乐天地等,这些领域涉及传媒研究、声光电、影视科技、媒介职业体验等,能够发挥社会传媒机构的教育功能,为开展儿童媒介体验活动奠定媒介资源基础。

比如,光与声音的科学馆【索尼探梦】集中展示了声、光、电等媒介的技术和原理。馆内现有的儿童参与式活动包括:“探梦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小制作;“VAIO创作室”完成照片拍摄及后期处理;在摄影师带领下到户外用SONY产品摄影摄像;“探索与发现”展区的“声音之韵”与“光影之绚”的展览内容也能很好地展现媒介知识。场馆活动设计重点在了解声光电原理的同时,利用SONY产品体验先进的媒介技术并完成媒介作品的制作,为培养少年儿童对媒介科学的浓厚兴趣提供了一个能够亲身体验的媒介科学场所。又比如,中国科技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其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鼓励少年儿童动手探索实践,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科技馆的“科学乐园”主题展厅特为3岁~10岁儿童设置,展厅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本,展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科技内容,采用以游戏化、探究式互动参与为主的多样化展教方式,鼓励儿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在创意工作室、表演活动室及多媒体活动室定期举办面向少年儿童的动手制作、创意搭建和趣味实验活动。特别是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4个特效影院,特效电影可以带给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媒介体验。

3. 通过媒介之旅活动,让少年儿童亲手操作媒介设备,制作媒介产品并传播自我

少年儿童通过参与体验活动在情境中亲身感受,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受到多感官的强烈的刺激,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体验。当前,视觉广告、动漫艺术、各种影视剧充斥着少年儿童的世界,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媒体对许多少年儿童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看电视或影视剧耗费大量时间,越来越少与父母沟通、与外界交往,把自己封闭在媒体的“自我”之中,成为追星族,盲目模仿虚幻人物,沉浸在影视剧营造的虚幻空间里,思想、感情沉浸于传媒内容,分不清虚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甚至有模仿哈力·波特或孙悟空等影视虚拟人物直接从高空或楼上跳下造成伤亡的惨剧发生。体验式媒介之旅让少年儿童到影视大世界、电视台等媒体机构走访参观体验,通过影视特技活动体验、了解电影制作原理、感受电影世界的魅力;走到幕后看电视,将影视剧的幕后故事呈现给孩子们或通过偶像剧、真人秀等模拟活动,了解电视背后的花絮;来到影视魔法屋,在体验梦幻般的魔法世界的同时,也领略到神奇的魔幻行为原来是通过艺术手段处理后得到的影视效果;经过学习鉴赏广告、影视剧中的真实与虚假,了解其制作背后的故事,揭示荧幕背后的奥秘,明白影视王国为什么如此神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现场情景引导,帮助孩子学会理性分析媒介内容,并加入亲手操作环节,为影视作品配音,拍摄自己的微影视,录制自己的MV, 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媒介作品,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在学习体验中分清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提升影视鉴赏能力和运用媒介的能力。

成效:体验式教育活动全面有效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培养与提升社交合作沟通能力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城市生活条件和复杂环境的影响,儿童之间的交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独处易造成交往障碍,形成孤癖、不合群的性格。参加媒介之旅体验活动的少年儿童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因参加活动组成一个临时集体,他们在参加活动中有分工、有合作,本身就是儿童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如儿童媒介之旅系列活动之“绿色网络乐享童年”亲子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文明绿色上网、增加户外体验活动,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包括亲子竞技游戏、节能环保实践活动、亲近自然绘本阅读活动等,充分展示了孩子们探索自然、发现奥秘、与社会沟通的天性,吸引孩子们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再如,媒介之旅之“小记者初体验”分组活动,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有了当小记者的体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诸如此类的体验式教育为校外教育活动注入了活力,通过实践体验,使少年儿童具有探索的行为和态度,能正确看待失败,学会共同讨论,引导小学生交往和语言发展,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有效打通校内外教育中所积累的知识体验,提升孩子与人交往和沟通的综合能力。

2. 培养与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少年儿童首先存在的是选择的问题或者说选择的困境。如何正确利用媒介,又如何理性对待媒介,都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培养人们理性运用媒介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体验式教育的“媒介之旅”系列活动,在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孩子对于媒介世界的基本认知,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甄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不再一味只知接受。如,媒介之旅之多姿多彩的游戏王国,“换个角度看网络、电子游戏,做它们的主人”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对于社会和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电子游戏背后的制作规律,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转变和调整学生对于网络、电子游戏的认知。又如,媒介之旅之魔幻特技王国,孩子们在对影视制作中使用的蓝绿屏技术、改头换面化装术、表演捕捉技术学习后,开展了“我的创意无极限”活动。孩子们自己设计制作想象中的场景、制作3D魔法眼镜等,在创意体验中对影视作品中用声、光、影、音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影像世界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明白了演员为什么可以轻松做到“飞檐走壁”“腾云驾雾”。这种体验培养他们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教会他们以批判的意识和眼光对待媒介信息,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与好坏,有效抵制低俗媒体和有害信息,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媒体智慧”的人。

3. 培养与激发创意创新思考能力

如果总是接收那些只讲娱乐、通俗、快餐和游戏成分的媒介信息,很容易对少年儿童的创新思维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就媒介的实质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且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认知和学会运用媒介也就成为一个激发创新灵感和创新意识的有效平台,只有保持创新的思维,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媒介,使媒介为我所用。如媒介之旅之动漫王国,让那些“少年儿童探险家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动漫工具,从而发现只要拥有了创意,任何材料都可以制作出好看、有趣的动画片,将孩子们从单一的动漫观看者转变成动漫创作者。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少年儿童通过了解这些工具的特点,结合各自的创意和故事,巧妙地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讲出自己的故事,在掌握媒介基本技术操作的基础上真正学会建设性地使用媒介内容。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5

(无锡市崇安区中心幼儿园周雅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它具有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它大多数是从学前儿童获取哪些经验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动对儿童认知能力、兴趣、情感和态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与解读,在学前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研究与反思中,我们发现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思想束缚,从教师的层面主要是:对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把握能力偏弱、提供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质量不高、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不够等,造成了部分幼儿学习数学的实效不够明显,严重的还挫伤了孩子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针对研究中的疑惑与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研究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为核心,进行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新的思考与启示。

一、解读目标层级

构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它的提出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内涵及其丰富,存在着横向与纵向互相平行、递进的交错关系。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数学教育活动中,它的目标指向具有三维的层次的可能:具有递进关系的同一目标的纵向层级目标群;具有横向并列关系的.同一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横向目标群;横向并列目标与纵向递进目标互相交目标群,大部分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属于第三类;正是由于目标的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儿童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锻炼。由此,我们认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与建立,可以为幼儿学习数学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教育活动目标顶端的楼塔,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与能力,自主选择与确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层级,在教师的引导与互动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或一步一步上升,或跳跃式上升,最终使每个孩子步步成功,满足幼儿获得成功的需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进行此项工作。

1、教师预定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性特点。我们首先从来自于教师预定目标层级的研究入手,从较为显性的数学教育活活动目标为切入点。教师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过程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吸纳与获得有益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根据对目标的研究与解读,从同一数学教育活动入手,从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两条主线着手。在研究中,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层级目标群时,其递进关系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一种动态组合的状态。每个层级目标可以看作是层级目标群的一个要素,各要素的内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各要素的上下位置与所处的层级可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灵活地调整,最高层次的目标是相对固定的。

2、儿童探索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层级,是获得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引导发现法’运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幼儿引导发现室”。在这个特定的活动空间中,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与活动材料交互作用的场所,幼儿在此自主操作,摆弄新活动内容材料,为数学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为教师观察与解读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由此发现,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为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依据,而且可以补充教师的思维的创造性与整体性。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源于儿童探索发现的层级目标群,比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更吸引幼儿,幼儿内在的学习潜能真是不可估量。在此类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重新认识与理解了儿童,对数学教育活动也进行了再认识。

二、研究材料提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由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丰富性,活动材料在准备上也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直接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在摆弄、操作中,积累与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与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而二个方面进行此项工作。

1、材料匹配目标内容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活动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同时,依据层级目标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喜欢活动、乐于操作,保护幼儿学习的兴趣。

2、材料适合儿童需要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学习需要到关重要,它能很好的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望。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6

黄雄在会上执教四年级吟诵课《陋室铭》。师生一起通过吟诵,感受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精粹,情丰而理胜。邱凤莲执教四年级现代诗诵读课《雨声说些什么》,回旋于课堂中的,是文学的味道、沉思的意蕴和对生命的感悟。岳乃红执教二年级主题阅读课《青蛙和蟾蜍》,师生精彩的故事课堂深深地感染着台下听课的老师。

主题阅读的建构是亲近母语及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岳乃红在《主题阅读与儿童的文学教育》讲座中,对主题阅读的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作了详细阐述。儿童的母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怎样的意义?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在讲座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建立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母语教育体系。从母语的基本能力到文学教育,再上升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层面进入思考,从而更好地完整构建语文教学课堂。亲近母语,亲近儿童,将高品质的文学阅读引入小学语文教学,将儿童阅读课程化、课内化,从而更好地唤醒和激发儿童的母语潜能。这样,才能真正为儿童的终身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专家团队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母语教育教学盛宴。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期待我省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多更好地突出母语特征,建立以儿童为本位的母语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涌现更多母语教育优秀成果。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7

然而,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 本身即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因此,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也同样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作用, 有以下四项, 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探讨。

一、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一项重要作用, 是陶冶情操的作用。

所谓“情操”, 是“对客观事物的持续稳定的情感倾向和坚定而持久的行为方式的综合。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与人的世界观和文化修养关系密切。比一般的情感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概括性和倾向性。在汉语日常用语中, 情操指情绪与坚定的行为方式的结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性是基本体的审美特征之一。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也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匈牙利作曲家兼钢琴家李斯特同样认为:“……音乐是不假任务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

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可以使孩子们在自娱自乐中感悟到音乐的情感, 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和教育效果。例如, 教唱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 会使孩子们热爱中国共产党;教唱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会使孩子们孕育起革命的纯情。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二、净化心灵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二项重要作用, 是净化心灵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心灵天真无邪, 如同一张白纸, 不能受到污染。而音乐教育正好净化孩子们心灵的最为有效的路径。通过音乐教育, 使孩子们感受到人性美、人情美、艺术美、生活美、道德美, 可以净化并塑造美好的心灵。例如, 教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可以增强对母亲的亲情;教唱歌曲《新疆好》, 可以增强对母亲的亲情;教唱歌曲《新疆好》, 可以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可以增强做好人好事的热情;教唱《歌唱祖国》, 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西方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 都十分注重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 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理想、期待, 等等, 通过艺术欣赏都可以得到完成和满足。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生最高境界是一种“高峰体验”, 在这种时刻里, 人会感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完美, 他列举了听一首感人至深的音乐乐曲时产生的这种“高峰体验”的例证, 认为“高峰体验”就是人处于最佳精神状态时并感到最大快乐得到实现之时, 也是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的审美最高境界。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 可以使儿童们的注意力、感知力被吸引到音乐艺术之中, 在享受音乐艺术的过程中, 心灵得到净化。

而在这种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又可以使儿童们互相友爱、加强团结, 增强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

三、美化人格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三项重要作用, 是美化人格的作用。

所谓“人格”, 在心理学上又称“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格倾向性, 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另一个是人格心理特征, 指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选择;人格心理特征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个人特征。人格倾向性与人格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使人的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 便形成了不同的人格。这种不同的人格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 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格不是超历史、超现实的现象, 而是本质上人的一种社会物质。”因此, 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要从娃娃抓起。

而学前音乐教育, 正好是美好人格的有效路径。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使儿童们培养起良好的兴趣、信念, 也可以培养起优秀的音乐能力、艺术气质、美好的性格, 从而使儿童的人格更加美好。

四、培养智力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第四项重要作用, 是培养智力的作用。

无论是音乐表演 (演唱、演奏) , 还是音乐欣赏, 都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 也是一个培养智力、开发、创造力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兴起了一股“音乐胎教”风, 认为人的兴趣、智力等, 可以从胎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 并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这种“音乐胎教”, 涉及到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医学等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依照西方现代的格式域心理学美学理论来分析, 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 都是物理力、生理力、心理力的“三力合一”。

的确如此, 通过学前音乐教育, 可以培养儿童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使他们更加聪明、更加睿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上许多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学, 都从学前时开始, 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革命导师列宁, 4岁时就学会弹钢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也从学前时就学会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他特别喜欢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用。在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长时, 为了庆贺, 他曾举办了一个家庭个人音乐会, 他在会上大展其音乐之才。他曾公开讲过:在音乐领域内他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 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也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像力、创造力, 因此才在科学领域内取得了许多成果。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四项——陶冶情操的作用、净化心灵的作用、美化人格的作用、培养智力的作用。这四大作用构成“四轮定位”的格局, 共同支撑起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辞海 (缩印本)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1198.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30.

[3]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239.264.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8

笔者近几年调查表明, 农村有95﹪上的青壮年外出, 有一半的人一年只回家一次。针对这样的现实, 为了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选择了一个五年级班进行试验, 试图通过书信活动, 促使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和对话。经过近一年的努力, 效果很不错。我给这个活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写信。实践中我发现39名五年级学生, 曾经成功地与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写过信的只有一位, 其余的都是第一次写信。我提前一周布置, 要求学生通过电话, 获得父母打工的详细地址、邮编, 结果39人中只有15人完成。我再一次布置, 有20多人得到准确地址。然后我买来信封、邮票, 指导他们写信、写信封。第一次二十多人参与, 结果有6人的信退回。事实证明, 五年级儿童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成功写信的。通过写信封发现:不知父母详细地址的占90﹪, 不会写父母名字的10﹪, 少数同学还说不出父母的正式名字。甚至还发现有几个同学自己所在地的地址都写不准确。一姓龚的同学, 竟然把居住地“石门县太平镇石水田村”写成“穿山省邓家湾”。通过多次指导, 反复练习, 终于90﹪的学生掌握了信封的写法。

第二阶段:就是学习表达思想———写信。这一段, 主要指导三点。书信格式、内容表达、字迹训练。由于有了第一段的收获, 孩子们兴趣来了, 都想给爸爸妈妈讲几句话, 但一是怕笑话、二是怕批评, 所以每一个同学都很用心, 平时写字马虎的同学, 也不得不耐着性子一笔一画地写。第一次, 我给每位同学的书信都过了目, 进行了指导, 再眷写。所以, 第一次有十多位同学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阶段:巩固、熟练、激发兴趣。当第二阶段开始之际, 我制定了一个措施, 每位同学寄出一封信或收到一封信, 都必须在指定同学那里登记。我专门制定了登记表。并且还要求, 第一次收到的信不仅登记, 还要在学生本人同意前提下, 给老师看一看, 其目的是调查了解家长对开展“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的反应。此外, 我还制定了一项奖励措施:从第二学期起, 每收到一封信, 就到老师这里领取一套信封邮票作奖品。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不间断通信, 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活动开展一个多学期以来, 全班39位学生寄出信151封, 收到62封回信。在第三阶段, 为了进一步发挥书信的作用和给学生、家长带来的好处, 我布置学生通过电话、书信与家长交流写信的体会。效果竟然非常好, 学生的体会非常深刻、全面, 一致认为写信非常有意义, 收到信非常激动。我了解到, 有1/3同学和家长收到第一封信时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孩子收获了成功与喜悦, 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很多孩子因为取得小小成功而增强了自信心, 大多数孩子提高了写作兴趣。尤其是补偿了孩子的亲情教育, 加强了写作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位名叫清明的学生, 活动前作文没有一篇像样的, 又短又干巴巴的, 活动后, 兴趣一发不可停止, 每次作文篇幅长, 语句生动。我选了几篇推荐给县里的报纸发表了。下面是一些孩子们的体会摘要。

“以前我很怕爸爸妈妈, 也不敢和他们交流, 许多话都憋在心中。写信可以让我和爸爸妈妈更好地交流。写信还可以提高作文水平, 通过写信后, 我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

———清明

“自从我给爸爸写信了以后, 我都觉得我自己开朗多了, 语文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和爸爸的感情更深了, 互相了解的心事也多了。”

“我以前没有和爸爸写信是时候, 我不知道爸爸一天想什么, 做什么, 通过写信我知道了, 爸爸在外面打工很辛苦, 一天忙到晚, 难免有一些烦恼, 所以爸爸经常借酒消愁。我和爸爸写信以后, 爸爸就把那些烦恼告诉了我, 我认为我可以帮爸爸分担一些烦恼, 结果我做到了, 通过这些事情, 我才了解爸爸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爸爸的嘴很厉害, 可是他的心很容易被说服, 爸爸正是所谓的刀子嘴软心肠。”

“我原以为爸爸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 经常发脾气, 我现在明白了, 爸爸也有他的难处, 爸爸也不是故意发脾气的, 因为工作压力太大, 又有一些员工请假, 所以他心里很不舒服, 他也想找一个人给他散心解闷和陪他谈心, 我爸爸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希望能长久举行’。”

———唐植晓

“写信是一门学问, 如果不认真学习, 就连一封信也寄不出去了多么遗憾啦。”

———王雅丽

“妈妈说:‘当她看到我写的信时, 泪水情不自禁的往下流’。写信给我带来了无比的快乐。”

———许昌霞

“每次我收到了妈妈的信, 感觉似乎妈妈站在身旁与我诉说, 读着信。就感到妈妈对我的关心, 对我的爱。”

———业衔

“平时面对爸爸、妈妈的时候不敢说的话, 在信中可以放心大胆的说出来, 因为如果在他们面前说些得罪他们的话, 他们就会有可能亮起巴掌打我的屁股。还有可能骂我们。在信中说出来、寄过去, 就算他们看了十分生气, 他们也不会千里迢迢回来打我们吧。”

———唐丽芳

孩子们一个个怀着成功的喜悦, 用质朴又孩子气的语言, 道出了真切的感受。到现在为止, 班上39位同学, 已能熟练的与亲人通信联系了。后面的时间里我一方面继续鼓励他们坚持写信, 养成书信习惯, 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激发写作兴趣。我给他们总结、归纳出写信的许多好处。

一是能加强心灵沟通、增强亲情、解开心结, 培养活泼、开朗、敢说敢言的优良性格。二是能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三是能为自己, 为他人保留人生成长的见证, 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四是能与亲人间相互激励、奋发上进。

通过“亲情绿丝带”书信活动, 收获是巨大的, 老师与孩子的感情也加深了, 小小的心灵感受到老师教给了他们一项很实用的技能, 令他们终生受用。写书信是语文教学中的极有益的补偿, 并且能收到多方面的教育培养作用。然而, 在活动中, 也感到当前农村的落后与困难。邮递员一星期来一次, 往往来校后丢下邮件就走了, 学生写好信往往几星期寄不出去。信封邮票无处买, 不赚钱的事就没人去做, 要到几十里处的镇上去, 因为农村很多地方没有寄信的地方。爷爷奶奶没有时间, 孩子外出不安全, 一封信一来一往要个把月, 这也是人们丢了写书信习惯改打电话的根本原因。这凸显我国邮政现状的落后和非人性化经营的弊端。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9

一、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1. 科学的生态意识

科学的生态意识,是指是以科学的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是指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以实际行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备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行为。

2. 深切的生态情感

深切的生态情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感受。树立对自然的感情,把自然看做是相互依存的朋友; 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家园”,强化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唤醒对自然环境亲近和保护的道德情感和基本良知。

3. 坚定的生态信念

坚定的生态信念,是指把生态道德观念融入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中,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责任感,从我做起,把保护环境变成为自觉的行为。

4. 良好的生态行为

良好的生态行为,是指从选择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做起,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树立适度消费观,反对一切破坏环境、生态的行为,维护生态的平衡。

二、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组织性、持续性、丰富性

生态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是帮助少年儿童建构生态德育观念意识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主题活动,儿童获得对生态问题的意识和敏感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参与和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热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中心组建了绿色家园俱乐部,创建了安全自护教育基地,从活动的组织上提供了保障。

另外,我们结合山东德州的乡土文化、季节和环境条件,开发了《生态保护》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活动。我们从儿童衣食住行身边事着手,策划了解、观察、认知、体验、实践、操作等生态体验活动。此外,结合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图文并茂的科普资料,让少年儿童了解当前我们生存环境的现状、问题、原因、危害性; 知道人在生活中过量使用环境资源时给环境带来的沉重负荷和被破坏的严重后果。

如在《空气与我》大气主题中,我们按照: 讲座了解———观察参与———亲历实践改进的步骤,进行了主题活动。首先,选择了汽车尾气、锅炉、化肥化工企业废气等少年儿童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气体污染作为主题,邀请环保局高级工程师讲解各种废气的排放和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其次,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街头、工厂等废气集中排放的地方实际看、闻; 走进废气监测车了解废气的数值。最后,孩子们分年龄组针对空气质量问题开始调查与研究。他们通过定点定期监测记录、统计分析数据、参观气象局展览馆、召开讨论会等形式的活动,逐渐深化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生态责任感。

2. 充分利用各类生态环保主题日、纪念日、宣传周开展活动

我中心积极参加国家级生态道德教育、科技、环保及相关学科教育培训,开展好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行动研究项目及相关活动,抓好生态知识的普及,利用好我中心的绿色园区示范基地作用以及校外教育的宣传版、网站、群团活动等形式,组织参加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大型宣传活动。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水法”等活动,举办相应的“我国环境污染和防治现状”“污染与健康”“树木认养”“园林小知识”等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板报、墙报,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生态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3. 发挥我市太阳能产业优势,推进儿童生态道德教育

德州市作为第四届世界太阳能大会的举办地,在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处在世界前列。这样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为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资源和平台。我们把“太阳能”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组织少年儿童参观太阳谷、太阳能博物·科技馆等,使孩子了解光热发电的过程,太阳能产品的演进过程,太阳能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等,体验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提高少年儿童的对生态、环保的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关注生态、关注自然、关注环保。

4. 在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在生态项目组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当地相关部门为活动提供各类支持与帮助。在我们的努力下,儿童在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调查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土地、水、林木、动植物等资源状况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动物的危害和防治、珍稀和有益动物的保护等; 儿童撰写的科技小论文,由我们联系报社予以连载刊登; 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部门与机构、生态园区( 场、村) 参观、学习、实践,了解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方法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意义; 组织赴植物园、减河湿、养殖场地等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考察活动,培养儿童调查、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依赖于生态项目所带来的理念和方法,更离不开各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摘要:蓝天、碧水、青山,花香、鸟语、绿地,习习的微风,摇曳的枝条……是我们每个人向往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呼唤全民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刻不容缓。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10

培养下一代具有“完满型”人格,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审美艺术教育在“完满型”人格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

我们在活动中,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一般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又从审美情感的高度去体察、同情别人的情绪并反观自身,自动地调节自己的一般情感和行为,为今后对美的理想追求播下种子。

一、营造多种音乐氛围,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音乐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更是使幼儿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具体从下面两方面着手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

(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基础,选择中外著名的优秀音乐作品,以作品本身具有的高度艺术魅力来帮助儿童形成初步审美情感,努力创造机会让儿童在参与欣赏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选材时应考虑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接纳性,音乐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都应成为选材的重要条件。因此无论是外国名曲还是传统民族音乐,所选的音乐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形式鲜明、结构工整简单、长度适宜、可参与性强。如《狮王进行曲》《水族馆》节选自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再如《金蛇狂舞》《土耳其进行曲》,都将原作中的严格重复部分去掉。

2. 丰富经验,预知学习

在音乐欣赏活动前,必须分析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距离幼儿生活较远的作品,可通过录像、图片等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引导幼儿很快进入情境,获得进行迁移学习的机会,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土耳其进行曲》这个作品反映的是热烈欢腾的斗牛场面,距离幼儿的生活很远,幼儿不了解什么是斗牛,因此活动前让幼儿欣赏斗牛比赛的录像,介绍有关斗牛的知识,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欣赏活动中,幼儿兴致高昂,能教学出观众热烈欢迎的场面及自信、雄壮的斗牛士。

3. 设计相应的参与模式

多感官、多渠道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彻底地改变了只听不动,流于形式的传统模式,使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并喜欢参与操作,如:《欢乐颂》《两只老虎》适合歌唱参与;《森吉德玛》《军队进行曲》适合律动、舞蹈参与;《梦幻曲》适合文学参与;《土耳其进行曲》《瑶族舞曲》适合打击乐参与;《狮王进行曲》则适合表演与游戏。实践中各种方法是综合使用的,极少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这样根据不同作品,选择幼儿最易表现的方法和形式,在操作中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音乐感受,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二)潜移默化中将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

为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我们还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培养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我们在听了大量代表性的名曲后,录制了午睡、起床、集合及活动背景等四套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天鹅》是首柔美、舒适、恬静的小提琴曲,在孩子们基本都上床后开始播放,幼儿闭上眼睛沉浸在音乐的包围中,等三十分钟的乐曲播放完,幼儿也都基本入睡了。《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圆舞曲,让人感到积极向上、鼓舞振奋,把它作为起床用音乐很合适。幼儿一听到乐声响起,就一个个从被窝中探出头来,开始利索地穿衣服,不用任何指令,能完成很好。在每次分区活动、创游及课间活动结束时播放《单簧管波尔卡》,幼儿一听到这首欢快、明朗的乐曲,就能很快整理好回到指定地点,先回位的幼儿可跟音乐做动作,直到所有的幼儿一起回到座位。而在幼儿进行安静操作活动如绘画、纸工、数学活动时,播放《梦幻曲》《舒伯特小夜曲》这类中速、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幼儿一个个在音乐中愉快地完成作业,既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又较好地完成了作业。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育中,我们注重选择优秀的、适宜的作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熏陶以及日常生活中用音乐作品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儿童建立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化的发展。

二、借助各类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功能。幼儿的美术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它的关键就是用美术活动来培养幼儿丰富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来进行;审美情感是通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表达获得的;审美创造则通过幼儿具体地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进行创造而获得。为此,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幼儿的审美情趣。

1. 通过欣赏活动,加强审美感知

美术欣赏是以美术品为对象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活动。它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由客观对象的审美属性引起的,旨在开阔幼儿的眼界,增加其内在图式的积累,提高其对美的感知,为绘画积蓄内在功力。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审美能力是不同的。据专家调查,5岁以后的幼儿,他们喜欢欣赏结构清楚、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图案,特别注意欣赏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和形象。如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通过让幼儿积极参与,组织幼儿欣赏了“多彩的年画”。幼儿在视觉、听觉上形成了一定水平的精细辨别力,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能够运用其欣赏和选择能力,说出喜欢哪张画,并申述简单的理由。如“……因为它颜色很鲜艳”“……因为它是对称的”“……因为它用了暖色,看了很高兴”,等等。总之,我们让幼儿欣赏好看的作品,但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不以好看或不好看作为标准,旨在让幼儿接触真正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熏陶,刺激他们的审美感知。

2. 通过涂色练习,提高审美情感

色彩的运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令人活动的体验,他们乐意使用色彩,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而色彩的合理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幅画的美感,但真正能做到合理运用色彩的幼儿却并不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多期涂色练习,旨在通过涂色练习,提高幼儿的审美情感。活动开展以来,没想到在其他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涂色的能力,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涂色方向一致,用力均匀使画面感到很清晰。另一方面,培养了幼儿涂色做事细致的好品德。提供给幼儿的涂色练习纸图案很美,有大块的图样,有小块的装饰,还有较复杂的背景,要想涂删,就要仔细看清上面的线条,才不致涂到别的色块里。

综上所述,通过涂色练习,旨在提高幼儿的审美情感。每个色块之间,要求幼儿运用不同的色彩,这就要幼儿如何选择颜色进行搭配,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提高幼儿对整幅画面色彩的运用能力,增加幼儿美感。

3. 通过绘画日记,加强审美创造

艺术教育应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方法,要鼓励幼儿自由创造。就像毕加索所说:“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幼儿喜欢涂涂画画,画出他们心中的独白、梦想、欢乐和忧伤。儿童画稚拙、天真,然而在这种稚拙、天真中,却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清新、真实、活泼和自由。为此,我们为幼儿设置了“绘画日记”,就是“用画画的形式来记录周围身边的事,提高他们大胆创作、独特构思的绘画技能,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一方面,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你想画什么?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寻找灵感,及时发现有意义的事情,互相取长补短,让幼儿脑中有初步印象,而不是一片空白,对他们作画有帮助。如想想你画面里有什么样的人物或动物,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那里的风景怎样,色彩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让幼儿作画记录。(记绘画日记)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教师仍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由”。一些幼儿在绘画中缺乏表现技能,教师应及时发现,给予适当指导。在评价活动时,我们应该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他们,充分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

三、结语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11

这是一份极为沉重的起诉书:一个中度精神发育迟缓的未成年人涉嫌强奸一名儿童,中断了鹤峰县1年零7个月未成年人零发案的链条。

鹤峰县检察院2014年2月被湖北省检察院确定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捕、诉一体化试点后,明确张申蓉负责。

她拜5位教师出身的资深检察官为师,依靠23名年轻的女性检察人,把“检察官+”办案组变成“检察官+”工作模式,探索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捕、诉、监、防、搀”五字诀。依法少捕、慎诉、少监禁,降低批捕率、起诉率和监禁率,最大限度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积极、全面、正确、有效地监督诉讼全过程,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与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形成合力,与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动,最大限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竭力为“问题青年”就业搭桥梁、创业找门路,搀扶站起来、立直身,阳光回归社会。

2015年10月19日,张申蓉“检察官+”团队的“检察护学”活动催生《鹤峰县政法机关女干警儿童安全宣讲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县政法女干警中组织志愿者,开展儿童安全宣讲活动,提升儿童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方法,增强自身防范能力。

张申蓉的“检察官+”团队从谨防网络陷阱、注意交通安全、注意社会生活安全、防止性侵、远离毒品等5个方面讲解如何保护自己远离危险,从应该知道的法律、应该约束的行为两个方面教导孩子们约束自己远离犯罪。

第一课于2015年11月25日在县实验小学506班开讲,48个孩子踊跃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该校参加听课教师表示:“课件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真实典型,学生受教育、我们受启发……”

之后,全县54名政法女干警分9个组,分赴61所学校(教学点)宣讲,与10244名小学生手牵手、心连心。该县检察院14人参加这次活动,其中5人担任宣讲小组组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张申蓉在“未检”路上求索!她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叫“未检”。就在今年3月1日,鹤峰县检察院批准对这名中度精神发育迟缓未成年人以涉嫌强奸罪逮捕时,她很无奈地把“未检”后面括号里的“2014年6月”改成这个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时间“2016年1月”。3月8日,她的“检察官+”团队走进案发地的小学,给53名学生、12位教师、48位家长送去法制课“保护学生共同成长”。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篇12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0 ~ 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 具有好奇、注意力分散、喜欢模仿等特点,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这个阶段是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兴趣熏陶的重要时期。有些科学原理和过程比较复杂, 不能带领幼儿进行现场实物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早期科学阅读进行认知, 满足幼儿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好奇。

( 一) 丰富、扩充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 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大脑中已有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从早期科学阅读形成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生理水平发展特点来看, 学前儿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的, 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在表象水平上。指导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通过他们的亲自动手操作, 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 或者在教师操作引导下, 幼儿将体验、观察后的生动的表象储存在他们头脑中, 这些来自早期科学阅读的信息和表象, 也是学前儿童获取的初始科学经验。

( 二) 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激发学前儿童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前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并在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好奇心, 科学也最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 而学前儿童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联想, 随时都会有一些古灵精怪的想法, 爱探究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不那样。他们喜欢探索自然, 是天生的科学家。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周围一些事物或现象注意、提出问题、操作摆弄、探索发现等等。合乎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将使学前儿童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力机制。

( 三) 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在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实践中, 教师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体裁的科学阅读, 让学前儿童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教师以引导的方式, 引导学前儿童发现问题, 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鼓励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 四) 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对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 体会优美规范的语言文字, 赏析生动神奇的情节。在诵读、讲述、创编赏析科学阅读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学前早期科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 一)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指导原则

1.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围绕科学阅读的体裁特点来进行设计

科学阅读的体裁形式有科学儿歌、科学儿童诗、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等。诗歌、故事体裁不一, 特点各异。在开展科学阅读活动中, 结合作品的体裁特点进行。比如, 将科学诗歌和诵读联系在一起, 故事和讲述联系在一起。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体裁设置情境, 在科学阅读系列活动中可以出现美术、音乐等活动, 但这些活动的主体是科学阅读, 这些活动是辅助科学阅读活动进行的, 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体验科学阅读作品, 对科学阅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早期科学阅读教育活动应该成为系列主题活动

科学阅读教育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的积累和渗透, 不是对一本图画书照本宣科机械的读书, 也不是单纯的一次活动。教师以科学阅读为主要教育内容, 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 也可以结合时令、天气、节日灵活开展。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 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发展水平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在幼儿园小班, 从学前儿童喜欢的科学儿歌和学前儿童能接受的浅显的科学小故事入手, 先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 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 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诵读韵律感极强科学儿歌,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寓教于乐。

在幼儿园中班, 教师要去营造一种读书真快乐的氛围, 创造环境, 让孩子们爱上书, 喜欢读书。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布置图书角, 放一些图文并茂的, 小朋友喜欢的科学故事书, 科学儿歌书、科学诗等。在语言栏里, 有小朋友喜欢读的句子及情景图案, 跟小朋友一起读一起看,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幼儿园大班, 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 如音频、课件、挂图, 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儿歌故事了解之后, 再进行复述、创编, 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奠定好阅读的基础。

( 二)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 开展不同体裁的学前儿童科学阅读活动指导, 潜移默化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比如在小班开展认识小动物预报天气的科学活动, 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通过倾听、诵读、观察等操作活动指导。幼儿明白有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的事理; 可以领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天要下雨, 小蚂蚁“过道”、小燕子“低飞”、小鱼“吐泡”;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

1. 利用听觉认知科学阅读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 早期科学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幼儿的听觉。可以开展听教师诵读、听录音机磁带或其他声频。教师亲切、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在倾听的同时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景, 思考故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自己也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2. 利用视觉认知科学阅读

( 1) 运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讲解科学儿歌或者科学故事时, 出示图片和视频, 使幼儿产生感性认识的同时, 加深印象, 增强理解。对于比较形象的科学文艺作品适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或图画等直观方式展示。由于学前儿童缺乏生活经验,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全面, 呈现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实物, 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真正理解形象化的自然事物和科学原理。比如在讲解科学儿歌《水果歌》“苹果爱红脸, 香蕉爱弯腰, 石榴爱咧嘴, 桃子爱长毛, 西瓜爱睡觉, 起来要人抱。”可以选择适当季节, 进行实物展示, 将苹果、香蕉、石榴、桃子、西瓜展示给小朋友。

比如, 在指导科学故事《小鸟找春天》, 教师在诵读过程中, 适当出示相关图片,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前儿童学会观察并有所得; 也可以让学前儿童分角色进行表演, 再现小鸟找春天的情景, 深刻感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

( 2) 室外自然景物认知

在活动中, 结合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时间和地点, 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于春天自然规律的认知, 通过到室外观察花开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小朋友在室外游戏等等, 认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的特点。

3. 利用触觉认知科学阅读

触觉是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 也是探索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丰富的触觉刺激能促进幼儿认知作用。对于科学谜语儿歌《小雨点》的认知, “千条线, 万条线, 数不清, 剪不断。落在田里秧苗绿, 落到河里看不见。”让幼儿感受雨点的清凉和自然状态; 对于科学儿童诗《小雪花》的阅读“下雪啦, 下雪啦, 像鹅毛满天飞, 像棉花满地撒, 抓一把, 带回家, 跑进屋, 喊妈妈, 再一看, 小雪花变成了水娃娃。”让幼儿感受小雪花自然状态和遇热融化的特点。

4. 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在早期科学教育的实践操作中, 有些实验受到环境、物质等方面因素的局限, 在科学阅读活动中, 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让幼儿记忆起自己体验过的嗅觉、味觉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科学儿歌《西红柿》的认知“西红柿, 红又圆, 味儿鲜, 营养全, 吃到嘴里酸又甜。能做菜, 能烧汤, 小朋友们都爱它。”联想起自己在吃西红柿时的味道, 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冠状动脉成像斑块成分下一篇:时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