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2024-09-28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精选12篇)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1

一、外修形象:为人师表与教学相长相结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大学教师, 首先必须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遵守的, 自己一定要身先士卒。无论在什么场合, 无论是否有学生在场, 都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既要做到慎独, 也要做到慎微, 在一个人独处之时、在细节之处, 都要防微杜渐、自律谨慎。

大学教师的良好形象要通过“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来实现。对大学生来说, 教师的言行就是模仿的榜样, 会对他们产生较大和长久的影响。教师若想成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必须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孔子说“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入木三分地阐释了为人师表的要义。教师的言行、学识、情趣等都是为人师表的载体。对大学教师而言, 为人师表和教学相长不仅不矛盾, 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更何况是信息、技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因此, 无论是在专业、学科范围内, 还是其它领域里, 大学生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或者是在某些技能方面超越了老师。这些其实并不妨碍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继承和超越既往, 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基石。因此, 大学教师在外修形象时, 既要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还要做到教学相长、虚怀若谷。

二、内炼素质:学高为师与德高为范相结合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知识的创造者。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广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艺, 是大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 对大学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 严谨治学、知识渊博, 博学多闻、精益求精, 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 既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 又要紧跟时代发展, 博采众长。只有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 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才能胜任教师的岗位。

大学教师既要学高为师, 更要德高为范。大学教师是一个社会中数量较多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知, 指引着青年一代的人生方向。高尚的品德是最为宝贵的品质, 也是最能取得学生信赖与尊重的因素。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若不能成为引领的榜样, 纵使学问再高、能力再强, 也只是无本之源。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 高尚的道德情操、突出的人格魅力, 会对学生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使学生不令而行, 不言而化。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作为教师, 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牵动着学生的一思一想、一情一态, 追求卓越的职业道德, 会在学生心灵深处内化为积极向上的不竭动力。因此, 廉洁从教、洁身自好, 是教师独立高尚人格的彰显, 是教师为学生作出的道德表率。

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这明确地告诉我们德与才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大学教师内炼素质的基础。要不断强化专业素养, 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方法、对象、效果的研究,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强化师德建设时大学教师内炼素质的核心。要时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做到表里如一, 言行一致, 坚守高尚的职业操守。教育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教育是公益而不是功利。大学教师要不依傍权贵、不利欲熏心、不随波逐流, 具有捍卫正义与真理的勇气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和矜持。不能因为年度考核没评上“优秀”就怨天尤人, 不能因为职称评聘未能成功而得过且过, 更不能因为工作中的不如意就产生抵触情绪。大学教师要用高尚美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 用高标准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

三、安贫乐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大学教师要有所成就, 必须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学术理想和职业理想, 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不断拼搏的激情。大学教师应该是充满理想与激情, 并且富有诗情画意。目标有多远, 激情有多高, 成功就有多大。为了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不断挑战自我、攻坚克难, 用激情释放能量, 用行动凝心聚力、努力拼搏。大学乃天下之公器, 古人称大学是:“有发头陀寺, 无官御史台。”作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部分, 大学老师是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责任和使命。大学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更应该是一种性格, 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教育需要理想, 大学教师需要理想, 大学生需要理想, 只有燃起理想的花火, 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精、气、神, 大学教师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缔造者和实践者, 大学教师应该是有“范儿”的, 是仰望星空的自由驰骋者。

老子说:“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大学教师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既要做到志存高远, 也要能够脚踏实地, 从简单的小事做起。理想的成功, 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崇尚平凡, 欣赏平淡, 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 以书为友, 沉思反想, 才能为教育奠定自身的基础。大学教师要善于把工作中的小事做好, 安于乐教, 甘于奉献, 不仅仅把教育看作谋生的手段, 更是为之终身努力的事业。要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位学生, 像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四、浩气长存:社会担当与历史责任相结合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比较典型的精神气质。大学教师应该承继和具备这些精神气质,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既要在专业和学科的领域内潜心研究, 也要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人文关怀, 铭记自身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抵御各种负面影响和不良诱惑, 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知。大学教师应该是关注人类命运、承载社会期待、勇于担当责任的开拓者。古人云:“不受曰廉, 不污曰洁。”廉洁是师道之前提、立教之根本。作为肩负育人责任的教师, 应以廉洁立世, 以求真做人。教师应当具有率先垂范、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行, 见利思义, 见贤思齐, 为青年塑造清廉纯洁的榜样。对于各种纷至沓来的物质利益, 以义作为衡量的标准, 以义制利, 见利思义, 合乎义则取, 不合乎义则不取。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私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

大学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育人, 也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既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学习、如何创造。肩负民族进步、国家振兴的历史使命, 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大学教师义不容辞, 也责无旁贷。大学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是植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只有教师具备强大的社会和历史担当, 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科学的教育方式,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只有民主的校园氛围, 才能给学生良好的发展。大学教师具有传承文化, 引领社会风尚, 维护社会基本价值和社会正义, 承担“社会良心”的使命。因此, 要“自尊自律, 清廉从教, 以身作则”, 自觉抵制物欲与金钱价值观对教育基本价值的冲击, 不以教谋私谋利, 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大学教师的浩然之气来自于其良好的形象, 包含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肃然正气, 以及教学相长、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品格。大学教师的浩然之气来自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优秀素质, 来自于对每个学生的无私奉献和真情关爱, 彰显其高尚的人格;大学教师的浩然之气来自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 来自于“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意志和“不为三斗米而折腰”矜持, 他们满怀崇高的理想, 却又仅仅贴近大地和人民, 坚守着自己的天职和责任, 勇敢无畏地承担社会和历史责任, 所以能够安贫乐道、廉洁自律。

摘要:大学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传播者。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集中度很高的特殊群体, 对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推动与建设、对大学生教育与培养、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是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布局点, 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可以从外修形象、内炼素质、理想和现实、社会历史担当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大学教师,廉洁教育,理想与现实,社会历史担当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2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教师质量和生源质量,在一流大学中是哪者重于哪者。我们今天应该明确的是,所谓的一流大学即是一流的大学,而一流,即是对于大学水准地位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建立在大学本身所具有的实力之上建立的,而大学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都是评价其地位水准的直接标杆。

对于两者重要性的衡量,我们则应该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今天我们的标准就是,哪者更能代表一流大学一流之所在,即为更重。教师质量,即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好坏优劣,这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在大学中的科研能力和在教学中学生对其认可程度的高低。生源质量,即是招收的学生本身具备素质的好坏优劣,在目前的体制看来,这往往只是体现在升学考试之中。

那么我方认为教师质量重于生源质量,理由如下:

教师质量在研究成果这个层面上相较于生源质量更能够使其得到一流的评价。大学的科研成果往往是由研究人员进行主导,学生辅助参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导师本身的水准代表着项目的水准和可能达到的成果的高度。一流大学一流的评价不仅仅需要一般的教师来做一般的项目,优秀的科研人员才是决定这个一流的评价不致于堕入二流的基础,而在大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充当着各种科研项目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所以由此可见,教师的质量对于一流二字于此之重要。

教师质量在教学效果这个层面上相较于生源质量也对大学是否能够称之为一流起到的作用更大。大学本身最基本的含义应是一个教学单位,教学单位中直接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的人员为教师和学生,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大学有别于前期中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在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承担一个指引的责任,大学的教师往往只是平常的讲课,而更多的则是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疑惑和给予学生需要的引导,而这里的解答和引导由于教师本身能力的不同必然会出现水准的差距,这个差距便是一个一流的大学教育者和一个普通的大学教育者的区别。能看的更远往往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流的教师往往能够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和经验教训,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更开拓的视野更广阔的前途。学生主观是否愿意学习,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低与否也都关系到了教学效果的高低,但是首先进入大学甚至是进入一流大学的学生必然是优于普通大学的学生的,这点无可否认,因为本身人对于优势资源的追逐是天性,而大学基于条件限制,其接受学生的能力有限,那么其基本的学习能力是绝对不成问题的,那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习,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或者影响力,而这同样是一流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所以从教和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都看到,在大学,教师的优秀与否往往对于大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流的雕刻家并不是非要用多么名贵的材料才能雕刻出传世之作,一流的教师也并不是非要学生天资聪颖才能够得到教导其走向优秀。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影响甚至于决定学生最后毕业之后的成就,而毕业生之后成就的高低也往往是外界对于学校进行评价的一个直接依据,学生的成就高低也正是学生自我提升与否的标志,而学生的自我提升正是教学效果的直观体现。所谓的一流大学必然要具有一流的教学效果,而一流的教学效果中,一流的教师起到的作用又是那么的不可替代。

所以综上。。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3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教师教育 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84-01

如下: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方面来阐述。

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标准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规格需求的变化,原有的师范教育机制已远远不能够满足现状,教育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师范教育者的头脑中已渐渐模糊,没有清晰明确的衡量标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与师范类毕业生共同参与进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去,使得师范毕业生的分配就业由以前单纯的行政性调配开始转向社会市场调节,教师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上层建筑,犹如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需要通过市场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发展秩序一样,教师教育同样也离不开标准的规范、监控与引导,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整体教育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处在一个教育资源不发达的环境下,批判性地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教师教育变革的核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作为实现培养优秀师范生的基础依据,并不是为了回答设置哪些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体系当中所包含的基础思想可以让我们清楚自身的不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该包含如下思想:

二、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改革教师教育中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教育变得具有实际意义。不管对哪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培养教育者为目的的学科,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课程从解决教育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那么,我们自己所形成的理论也就成了我们以后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而不是再去硬生生地套用权威专家的结论去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教师培养应改变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的状况,使课程既体现未来教师与在职教师发展不同要求,又帮助教师在终身学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以活动课程为取向的开放性课程结构标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课堂教学目标只是知识领域的培养,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只是把人当作“工具”和“人力”来生产,社会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明显的显露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改变这种现状尤为迫急,活动课程在对课程建设方面做了不少贡献,那么,活动课程到底有哪些价值?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有哪些实际意义?1.有助于实现潜在课程的价值2.活动课程有助于潜在课程教育功能的进一步明确化,系统化3.活动课程有助于提高潜在课程功能的有效性。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注重在实践的过程中验证学科课程知识,从而使课程的教和学更加准确科学,学生所学到的学科知识更为扎实,活动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师生互动、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机会,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如果我们很好地运用活动课程,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教育者将会是灵活性,热衷于教育理性的人才.

四、教师教育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标准

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和综合化,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力使我们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教学方法在教育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

1.以案例结合式教学法

案例结合式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新的学习方法,教师教育这一专业带有很强的情境性,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经过自由合作,模拟情境,寻找规律,以此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最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领悟,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全面发展的目的,真正使教学变得“活”起来。

2.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讨论式教学

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这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盲目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的,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惰性和依赖性,失去教师的这支指挥棒,他们无从下手,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凸显,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孕育产生的新型的自主积极探究的讨论式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倡导以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较学生而言,教师有较多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授的班级学生生活环境,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资源等特点选择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最新科技动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边环境编写教学讲义,在此,教师确定要采取哪种教材,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创造,努力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五、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而构建

教师教育旨在为即将和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教师提供理解客观知识和生命的价值意义的知识与阐述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下一代在认识、理解、阐述客观世界和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上提供指导。因此,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制度是完成教育使命和责任的基础。

对于教师教育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构建:一是宏观方面,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教师教育制度,包括国家层面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整体教师教育系统的总称;二是微观层面,主要指教师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和体系,是维系教师教育正常运行和发挥其内在制度的保障。对于地方性综合大学,在教师培养方面,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既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理念,法规,树立现代教育观,又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教师教育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对于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这一学科缺乏学科基础,地方性综合大学采取的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专业课共同培养方式,教师教育学科应坚持以国家总的教育方针、制度体系为导向,结合本地区的教师教育资源与教师教育要求,发展自身优势,努力规划好教师教育这一行业,开拓出与师范院校不同的特色教师教育培养之路,才能实现教师教育的特色发展,进而真正培养出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水平都符合本地区乃至社会需求的未来教师。

参考文献:

[1]王长乐.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3).

大学教师的教育机制探讨 篇4

一、大学教师的教育机制的现状

目前, 大学教师的教育机制并不容乐观。由于大学的环境是一个相对轻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 因此,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有许多自制力比较好, 又很有自己目标的大学生, 会充分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使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十分有意义。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自制力比较差, 他们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逐渐迷失自我, 迷失方向, 放纵自己于玩乐、游戏等当中去, 白白浪费掉自己宝贵的时间。对此, 作为大学教师, 难道没有一点教育的义务吗?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但是他们作为学生, 依然会有许多需要大学教师去指导、教育的地方, 作为大学教师, 不仅仅只有授课的义务, 同时, 也应当多关注大学生,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1.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学生就应当尊重甚至遵从自己的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 很多学生从小就对教师不仅仅是尊重, 甚至可以说是对教师敬而远之了。他们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 因为怕威严的教师会因为他们回答错误后受到批评, 在课后, 遇见不懂的问题, 不敢主动向教师发问, 因为怕惹人耻笑。就是这种不敢说也不敢问的教育模式,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地位似乎是不平等的, 学生害怕与教师多说话、多交流。这种情况在小学、初中、高中时期比较普遍, 但在大学的教育机制中也依然存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淡漠。很多教师不会记得自己班上的学生, 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老师的名字。教师自以为自己是高水平的知识分子, 而轻视学生的观点, 从而导致学生不再想和其做更多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很多时候由于害怕自己的观点太过幼稚而不敢表达出来, 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很多芥蒂与隔阂, 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为此, 大学教师应当努力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以形成学生积极热情, 教师谦逊亲切的, 理想师生关系。

2.大学教师在教育体制中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或者小学生, 他们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想向初中生、小学生依然要以学习与考试为目标, 依然要以学习和掌握各种理论为目标, 作为大学生, 他们即将要步入社会, 仅仅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需要很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当今社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 而只是懂得一些理论知识, 那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现在的大学教师教育机制中, 正是缺乏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上课模式, 他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在下面机械而卖力地记录、抄写, 这种做法在中小学的课堂上还是可以的。但如果在大学, 仅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无疑是折断了学生飞翔的翅膀, 因此, 为了今后学生在社会中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大学教师应当在自己的教育机制中多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大学教师在教育体制中忽视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

中国古代就很讲究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人应当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现如今, 大学教师在大学的教育中, 却很少会注意到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很多时候, 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 会将两个甚至三四个班的学生合起来上课, 教师同时面对上百学生, 所有人是不是能听清自己讲话都是个问题, 更别谈是否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就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人特长的发展, 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 作为大学教师, 应当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多付出努力。

4.大学教师在教育体制中忽视学生的德育和心理教育

对大学生的教育, 决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 现在许多大学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文化的学习, 而从不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指导和心理方面的教育。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仅仅进行知识上的指导是不够的, 也是十分危险的, 大学生如果缺乏基本道德与良好的心态, 那么对他来说, 即使是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他也很难取得最终的成功, 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完善大学教师的教育体制

为了培养合格而优秀的大学生, 大学教师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教育体制。现在的教育体制中, 也有一些好的方面, 大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大学教师对学生也是很宽容的, 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大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 大学教师现在的教育体制中同样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为了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教师需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育体制, 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给学生更多成长的空间。

1.大学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一起参加团体性的交流活动

为了能够消除师生间的淡漠与隔阂, 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建议大学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多组织和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团体性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一些读书活动, 促进教师和同学间的交流, 也可以是一些学术研究活动,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当然, 也可以是一些户外的活动, 如健身活动, 登山活动等。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与同学间的交流, 还能增进老师与学生间的了解, 使得师生间逐步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

2.大学教师应当在教育体制中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使命, 他们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 因此, 对他们来说, 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大学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当多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不是仅仅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此, 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去参加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 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理论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对于法学生, 应当组织他们多举办模拟法庭等活动, 让他们在模拟中感受各种法律角色的职责和任务, 这对他们以后投入工作后有很大的帮助。

3.大学教师应当尝试开展小班教学

为了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应当勇于尝试小班教学。现在的教育体制中, 经常是一个教师, 上百名学生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且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 建议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 每个班级由10个左右的学生组成, 然后由教师来带领他们上课, 参与实践等。这种方式可以方便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了解, 也有利于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友谊。使得学生上课更加专注, 也更加投入, 对学习更加有热情, 更有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教师来说, 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效率, 可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一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 学校方面需要招更多优秀的教师, 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成本。但是为了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学校有理由进行支持。

4.大学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与心理教育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 处于这样一个琳琅满目、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 仅仅有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道德水准。现如今, 大学教师很多时候仅仅注重对大学生知识上指导与培养, 很少会关注到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与心理状态。这是一个竞争激烈, 也是充满压力与困难的社会, 如果大学生仅仅有相应的知识而从来不注重对其心理方面的指导, 那么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很容易迷失自我, 很容易走极端, 而自我毁灭, 同时, 也应当注重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大学教师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因此, 大学教师需要在教育机制中付出更多努力。完善大学教师的教育机制, 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 德育与心理教育, 是目前大学教师应当要做的事, 只有不断完善大学教师的教育机制, 才能通过实现理想的教学,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家琴.元认知理论对提高听力教学水平的研究[J].才智, 2015, (25) :60.

[2]李娜.修得好大学老师[J].大学教育, 2014, (4) :11-13.

[3]给大学老师的培训——富林特集团在中国为大学老师举办柔印研讨会[J].今日印刷, 2011, (10) :6-6.

[4]刘迎春.师道尊严道为师魂--对执教能力的理解[C].//2010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研讨会论文集, 2010:1-4.

[5]孔令龙.大学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青春岁月, 2013, (13) :273.

[6]秦润莹, 王蕾.大学老师如何搞好师生关系[J].考试周刊, 2010, (7) :203.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一)

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作为刚上岗的新教师,能在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这项艰巨的工作是在我意料之外的。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班主任工作又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它的平凡与繁琐恰恰也蕴含着人生中的收获与意义。

本学期,由于我年轻、缺乏经验,班级的建设一直在摸索之中,期间有不少失误,让班里的学生跟在我后面多吃了许多苦,多流了很多汗,也让学生的家长们多操了很多心。但是老教师殷切的关怀和指导、家长们发自内心的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在工作上一直充满了热情和积极性。回顾这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我本着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的环境,新的面孔,不管是我还是学生,面对的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为了消除和学生刚见面时的陌生感,我用一天的时间就记住了学生的名字,当我第一天在班上叫出学生的名字时,我可以发现他们眼中所表现出来的惊喜与诧异,就这样一个周下来,我基本上就可以认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了。

在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之后,还要试着去了解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为了能很快地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我积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同时通过其他教师及家长,尽快了解本班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去了解别人,我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班级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特长。

在了解学生特点、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我没有急于采取措施,而是本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思想,寻找时间、寻找机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活上、学习上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样,学生就敢于和我接近了,愿意听我的话,接受我的批评、教育了。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学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都大有改观。

爱是相互的,要想让学生爱你,你一定要先爱学生。我相信:只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只要真心地喜欢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学生。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因此,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1、好的集体荣誉感

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由于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所以,开学来,通过学校的运动会、校园舞比赛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及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意识,教育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并通过参与,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在各种活动中,我班学生都表现的比较突出。

2、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大,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常抓不懈。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大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立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在班里实行班干部分工负责,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说脏话、握笔姿势不正确、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等不好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学期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3、好的学习习惯

开学一段时间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意识差,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和技能。一是加强和任课老师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二是安排好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对子,负责督促、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三是注意对他们的教育方法。采取鼓励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一旦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进行物质奖励。尽量克制自己,以免态度粗暴。同时,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帮助,经常与他们谈心,讲解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后半学期以来,臧文奎、臧佳乐等几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进步很大。

三、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是教育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学生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里的,因此能否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也是教好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平时我都、也比较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更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管教。以前有两、三个同学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得过且过。

因此,我及时联系家长,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并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对家长提出加强对孩子的监督管理和家庭辅导的要求。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教育,这一部分学生现在改变很大,基本能及时完成作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本学期,虽然通过我班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己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有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在下学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管理班级的方法,竭尽全力,把三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二)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写出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

所以,本学期,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师工作。结合课程改革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等。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明白,工作再苦、再累,我也不能落后,应该尽力去作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辅导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为目标,力求让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我在工作之余,把自己在教学中反思、案例、收获等收集起来,并记录一些自己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并积极与其他教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数学教学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需要进行反思,教学水平提高速度缓慢。

2、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数学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自己在数学教学的特色点。

4、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有惰性思想。这也有待于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改正和加强。

五、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天地

鉴于自己在本学期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能严格约束自己。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三)

一个暑期的教育工作很快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一暑期的工作。开始的时候,接触到这个职位心里就非常紧张,感觉自己的身上有一种责任,一种不明的使命感。因此有点担心,但又想有什么事做不好呢?只要用心了绝对可以做好。于是决定好好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不让自己后悔。

第一天就开始了暑假培训的第一节课—四年级数学。我是主要负责大学的数学(除六年级以外)。第一天的课算是成功。上课的时候学生举手回答提都还比较积极,下午的作业完成的不错,这就证明了今天学生们系搜知识还可以。就这样,每隔一天就会接触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自然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就从二年级开始,里面总共有7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他们共同的第一点就是需要老师的鼓励。因为他们受到了鼓励后就会对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第二点就是自觉性大多都不高。在对他们的教育中,对我映象最深的要说是和凯。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也有点腼腆),在上课接受新的知识能够较快的掌握,做作业时做的即快,而且准确率也蛮高。他与其他学生最不同的一点是他有自觉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够完成作业又快又准确的原因了吧。

其次就是了,与相比,他的自觉性就较差,需要老师时不时的叮嘱。他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作业完成却不是蛮理想。我想他应该在老师的不断提醒下会慢慢提高自己的自觉性,那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够继续学习好。二年级的学生接触学习不蛮久,所以要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主性,对他们多进行鼓励。

对三年级的教育总让我感到快乐。在与他们接触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回到了童年。然而里面也有一个让我头疼的学生。她叫夏丽君,一个看起来是二年级的学生。她上课极容易开大差,因此对知识的掌握比其他学生也较慢。所以,在下午的作业辅导后有时会出题目给她回家做,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掌握。但他也有让我宽心的是有时早上布置的作业会回家做完,而且完成的还可以。

四年级也有一个让我头疼的厉害的就是,一个比较聪明但又非常沉默的学生。第一天上课回答问题比别的学生也没那么积极。是说比较腼腆还是。在经过几次的谈话后(虽然每次他都会自己感觉到很委屈而掉下眼泪)有所改善。上课能够积极的举手,不懂的也来会问老师。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能够在保持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年级的学生中一个叫的女孩给了我较为深的映象。上课第一天的她感觉对知识蛮不屑的态度,让我心里不爽快了,便下了决心一定得让你改变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她会有些大摩擦,但现在的她比较听我的话,而且感觉到她对我的态度与以前大不相同了。用心了,就会有回报---我坚信。

现在刚接手的六年级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我们之间也变得比较熟悉。其中的一个学生给我较为深的印象。她是一个上课绝不打大差的女孩,认认真真听讲。在问问题时总会抒一口气,感觉她有点不自然。

对于所有的年级的学生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有的就是一颗责任心和耐心。对于年级大的学生们要经常性的鼓励,大年级的学生既要一时严厉一时松。对于我自己,在这次教育中,我觉得自己不足的一点就是对学生不太严,让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好服从,以后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松弛有度,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其次的是,这次教育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自己感受到的那种快乐。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四)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结束,静下心来反思这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有苦、也有甜。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收获。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为使以后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业务学习并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校能遵守学校纪律,出满勤干满点,团结同事,关心学生。

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教学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大家熟悉的情境,这样消除了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起他们学数学的欲望。

三、精心设计作业,认真及时批改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五、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让其终生受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终生受益。

六、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本学期我教学态度认真,任劳任怨,不迟到、不早退,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各教学环节的规定,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当然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改进与提高;整体知识整合不够,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待培养提高;须加强全面培养与个别辅导。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再接再厉,不断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五)

本学期,我任教三年级的语文,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遵守《教师法》,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形势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教育、教学的能力。我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也能达到学校制定的成绩指标。现在将我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在教学工作岗位上,我认真执行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尽职尽责,坚守岗位。做到坚持早到学校,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不无故请假,认真执行学校的作息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与学生和睦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使自己的教学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喜欢自己,亲近自己。所以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爱得深沉,持久,学生对老师的爱往往刻苦铭心,终身难忘。我在实践中找到了“对症下药”的良方,就是:管理好班级学生,要学生都喜欢自己,首先是深入实际,从每个学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除了尽快地认识学生的名字,避免弄错学生的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他们的兴趣、性格、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同时知道了哪些学生的性格是内向的,哪些学生的个性是好动、顽皮的。从中找到制订帮助学生上进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确实,沟通与交流成了师生之间的一条重要桥梁。由于我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和睦相处,逐渐地我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从中也物色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协助我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自订学习的奋斗目标,制订好,增强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师靠硬手段去压更是不行。怎么办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由家长协助监督。让学生自己订出每一单元测试的目标成绩,每个人都以第一单元测试成绩为基础标准。指导学生订目标成绩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的目标成绩要明确,要紧紧围绕自己的目标成绩去学习。每次订出的目标成绩都先由家长过目、签名。

每次实现了目标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并向家长报喜。不能实现目标成绩的则鼓励他继续努力,直到达标为止。在实施学习目标时,我还采用了“一帮一”的方法,以优带差,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诱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明白个人成绩关乎到整个班集体的荣誉,能否取得先进班,班级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我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共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成绩而奋斗。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学习成绩终于能达到学校的成绩指标。

四、家访工作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取得好的成绩,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老师的教导外,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非常注重家访工作,除了利用电话与家长联系,互相沟通教育孩子外,还利用节假日、晚上亲自到学生家中与家长座谈。我觉得家访工作做得好,是教育学生的成功之路。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成长性问题

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也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师学生角色的扮演及学生是否自主学习方面变得至关重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能自主学习并且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高科技新型人才。因此,学校的美术教育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美术学习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终生教育变得愈加重要。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在不改变优良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主动二字,注重创新创造能力,由此来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与环境。所以说,要想实现教育的本性,就要根据现实状况来完善美术教师的专业性成长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性问题。

一、杜威提出的“生长性”含义

杜威关于课程哲学提出的基本命题中,有一个就是围绕教育发展中的成长性问题。他分别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来展现“生长性”的涵义。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决定青少年未来的是社会对于青少年活动的指导,这也同样决定者的这个社会的未来。就像现在的90后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国家领导人,终有一天也会变成社会上的主要领导人物,而那时整个社会将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当下社会给予她们的指导。因为现在的指导所以才有积累下来的最后的结果,这就是生长性的涵义。也是生长性涵义的宏观角度。微观角度来讲就相当于人的一般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更包括智力与道德发展[1]。

“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在教育哲学方面提出的命题之一。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就像人的生长一样,人的一生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人们从生活中不断学习,这也是终生教育的涵义。

社会在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自2001年4月1日起,教师资格认定首次实施,我国教师资格的认定也走上正规的程序,变得更加科学规范。但是传统教学文化根深蒂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美术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文化就是以传达和完成为主,讲究老师下达命题,学生完成画作,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的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要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要有动手创造的能力,要真正意义上的认识美术。老师在旁引导,美术学习主体在于学生。

二、当前美术教育专业化生长性存在的问题

(一)以实践为主忽视教育

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类专业与美术专业院校基本相同,课程设置都是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性的教育课程比例很小。实践课程主要就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命题,学生来完成作业,这也就导致了这种课程之下培育出的美术教师缺乏创造和创新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了对艺术的判断力[2]。

(二)美术教育培训目的不明

1.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2001年8月,全国各地展开了关于新教材课程的培训。但是此次培训的方式都是以讲座为主,培训者讲,参加讲座的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培训者的知识,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讲座开展时间较短,参加的美术教师不会深入的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没有与讲座教授深入沟通,交流彼此的意见和想法。毫无疑问,这样的培训方式成效并不大。

2.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过于被动而且有依赖性

新教材的设计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大的自我空间,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当地教学的特点,来给学生深入的讲解,是课堂更加生动,也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引发兴趣。但很显然,当前的美术教师大多数并没有深入教学的能力,不会向外引申,只是被动地根据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讲解。培训过程中另一问题也随之暴露,教师对培训讲师依赖性太高,甚至会提出让培训者细心讲解每一课的要求。

3.教师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

新教材的出现,让许多教师完全抛开了旧的教材。但我们要知道,新教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教材的废弃,这也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整合新旧知识的能力。需要美术教师接纳新知识,也不放弃旧知识,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自己具备了完善的结构体系,才有资格教导学生自主学习[3]。

(三)课时少课程无法延展

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美术并不是作为主科来教的,往往是作为一门让学生放松的学科,因此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于美术课程不会安排考试。许多院校课时安排量少,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将课程内容延展,只能循规蹈矩的按照教材内容交给同学们,在课时时间内结束课程。这样的课堂就使得学生无法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

(四)教师与艺术院校之间缺乏互动

杜威在互动理论中写道:互动的个人组成了社会,他们具有领悟力、行动力与创造力。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进步的,因此这也就需要互动的个人要一直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活力与热情。美术知识结构要想进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整的,它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师与美术院校之间的互动。正因为这种互动,才能使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时代美术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才能更好的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她们更好的认识美术教育,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课件共享,缺乏自己特色的教学

在当下教学出现的很明显的问题教师们课件的共享。许多教师共用一个课件,按照其他老师的思路来讲解课程,不仅缺乏自己的特色,而且教师对课件的不熟悉同样影响着课堂授课的效果。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备课,有适合自己班学生特点的课件,传授知识会更加得心应手。

(六)重视成绩多于专业知识

众所周知,艺术生越来越受青少年的喜爱。艺术生的高考加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艺术生这一条道路。他们看重的并不是艺术专业本身对于他们的吸引力,而是学习艺术之后给她们带来的好处。这样子培养出来的艺术生专业知识并不强,没有扎实的基础,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主探索的能力,她们也会进入艺术院校,最终成为一名美术教师。而这些美术教师在进入自己的教学岗位之后,教导出的学生也就不会有自主的能力,同样是被动接受知识,如此反复,专业化并没有生长,反而更加退步[5]。

(七)美术教师的选拔考核形式过于专一

当前教师资格认定就是简单的笔试和面试,无法全面的掌握应试者的能力。笔试只能证明应试者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否把它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只有专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应试者能否胜任老师的角色使我们不知道的。因此考核形式应该更加的多样化,便于我们全面了解老师的方方面面,然后再去评判他是否能够胜任。

三、如何促进美术教师教育的生长性

上面所说的几个美术专业化生长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现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加强美术专业化的生长。

(一)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今这个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提高,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时代在进步,人人都在进步。当前许多美术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了解发展现状与趋势,这也就意味着新的改革要以重点培育具有自主成长能力的教师为主要目标。美术教师是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教师要有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吸取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革新,主动发展自己[6]。

(二)课程价值的衡量

一门课程是否有价值,不仅仅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学会了多少技能,而是要看学生能从一堂课中引申到什么,除了老师讲的知识还领悟了多少。不会提问题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自主思考。会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听课的好学生。他们不仅学会了老师讲的知识,而且融会贯通,会提问问题恰恰说明了他们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有对学习的热情,这样的一堂课才叫有价值。美术教师的培育课程一定要有价值,这也就需要改革以往的教师培训方式。以前的教师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为主,讲究培训者讲,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要有价值,就要改变这种培训的方式,使培训方式变得多样化,不再只有简单的讲座。可以开展多个方面多个内容的讲解课程供教师们选择,让教师以选修课的形式来选择。这多个内容就不仅仅包括书本上带有的内容,更应该涵盖当前社会美术专业的发展前景、美术专业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及近期的美术专业成就。这些内容让教师们自己选择比较差的方面来加强自己,查漏补缺,不仅能提高兴趣,也能使教师更加的专业化[7]。

(三)教师上岗培训力度要加强

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一张教师资格证。这种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责任。相比于学生,教师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由学生变为老师,他们就承担起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他们要培养的学生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的主心骨,指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社会要怎样发展,取决于领导人的决策,领导者的决策取决于他们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老师灌输的思想,因此教师的培训决不能马虎。通过了教师资格的认定的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并不到位,他们也会对将要面对的未来的教学路感到无所适从,怎样教学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一个问题。因此新教师讲课时最好是安排有资历的老教师在旁指导,进行交流,直到他们能自主的带好每一堂课[8]。

(四)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只有有自己特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授课计划,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症下药,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体会艺术的魅力[9]。为让老师的教学有特色,老师可以对自己的特质进行评估,多参加老师间的座谈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老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等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和本班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特色。

(五)加强对艺术生专业化知识的考核

艺术生将来有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各类艺术院校加入到美术教学专业中来,因此对于她们专业性的把握变得更加重要。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要始终保持对艺术的热情,把这份热情带到工作中,带到对下一代学生的教育中。加强对他们专业知识的考核,能够让他们时刻保持着警觉意识,定期复习专业知识,久而久之,专业化的知识变会深入心中,久而不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他们日后从事美术工作奠定基础。

(六)加强对美术教师多方面的考核

现在美术教师的考核大部分都是通过笔试的试卷成绩决定的,但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实践能力的强弱,因此一名美术教师的认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不仅要求美术教师有较强的美术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通过之后就要有实战。课程的试讲更能看出教师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掌握,看他是否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热情[10]。

四、结语

优秀的教师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教师,是需要时间和经验不断的磨练,他们也会经过不成熟到成熟的蜕变。教师只有拥有了自主探索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知识,革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专业化。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要顺应时代发展,顺应时代改革,旧知识的沉淀积累,新知识的不断吸取,如此反复,才能达到真正的专业成熟。

【参考文献】

[1]臧成贤,马小芹.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师如何应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和要求[J].艺术教育,2008,07:48.

[2]石妙春.浅析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生长性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8,02:187-188.

[3]赵曙曙.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师范生专业发展实践与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

[4]李英梅.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高阳.近代新疆美术教育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

[6]郭凡.美术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7]王悠.中国百年大学美术教育发展历程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郝飞.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与美术教师素质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9]吴婷英.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7

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 它内在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 进而深刻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终影响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总体来说, 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教师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树立教师威信

教育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是理论和实践。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教育智慧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 还需要具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教育智慧的大学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根据情况准确、恰当地作出判断, 采取果断措施, 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进而提升教师威信。

1.2 推动教学活动个性化展开, 赋予课堂以思想和灵魂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 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 教育对于他而言, 不仅是一种工作, 也是一种享受。”[3]教育智慧的魅力就在于它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载体和机器, 而是成为有灵魂的真实个体, 并将属于自身特色的观念通过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 真正实现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

1.3 有利于深刻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 升华教师的生命价值

教育智慧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即表现在教师融入了自身的见解、思想, 脱离了规范化的知识框架的过分束缚, 使教师重新审视了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体验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升华, 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精神的传递者, 思想的播种者。

2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影响因素

2.1 外在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 影响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在因素有以下三点:

2.1.1 忽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

当今高校, 总体上都侧重教师的自我独立发展, 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当遇到课程改革或者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时, 教师之间很难聚拢起来, 群策群力。教师之间这种交流不足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校合作文化建设的缺失。首先, 高校没有为教师安排合作交流的规律性活动, 没有制定硬性的教师研讨交流的规章制度;其次, 高校不够重视教师的这种合作交流, 缺少专门负责的机构部门;第三, 高校不知如何进行策划安排如此繁杂的专业任课教师的合作, 比如该哪些专业的教师进行合作, 交流哪些内容, 价值有多大等, 这些都是及其复杂的问题。教师之间合作、沟通的缺乏必然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智慧的生成。

2.1.2 缺少国际化交流机会。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都十分注重选派教师出国 (境) 到名校访谈或者调研, 但是机会毕竟稀少。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世界, 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要能够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能够与国际接轨, 培养的是能应对国际局势的人才。因此, 现如今国际化交流机会的匮乏, 必然会影响阻碍教师教学视野的扩展, 进而影响教学智慧的启迪。

2.1.3 缺乏教师终身学习理念。

大学教师普遍还没有把终身学习作为一项教师发展目标, 还没有体会到终身学习理念对提升自己能力素质的重要意义。因而导致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的教学和中小学一样就是上完那早已熟记于心的知识点, 就是运用早就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会导致教育智慧的停滞, 教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稳定状态, 没有突破, 没有创新, 又何谈智慧呢?

2.2 内在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2.2.1 教师反思意识不强, 反思能力不足。

反思性是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 运用到教师教育领域就是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件、教育生活、教育问题寻根究底地反思。教育的任务要求、对象、环境等是经常变化的, 因此教育工作不断面临各种问题的挑战, 反思在此则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反思能力, 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保证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 而将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筹谋与调控的能力。如若反思意识淡薄、反思能力不足, 则会导致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缓慢甚至停止, 不能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需求, 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2.2 教师合作意识不浓, 师生交流不够。

当今高校教师较为注重个体独立的发展, 注重个体效能感的提高。往往忽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致使教师彼此之间的智慧碰撞很少擦出火花。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大学教师还是存在只重知识灌输, 忽视智慧启迪的现象。师生之间智慧层面交流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 不利于教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修正, 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进而影响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

2.2.3 教师科学研究泛滥, 教学研究不足。

目前高校教师往往把科研当作评职称、升职、加薪、获得报酬等的手段, 所以所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能够申请到课题或项目的, 有时不免忽视了对高校最根本的职能--育人的研究。笔者认为高校的职能无论如何变化, 科学研究职能也好, 社会服务职能也好, 都必须建立在育人职能顺利执行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研究的不足会从根本上动摇高校发展的基础, 同时影响自己教学技能的提升。

3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主要途径

3.1 外部途径

3.1.1 营造教师合作文化氛围, 完善教师合作机制。

高校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精英, 有着各自独特的教学和科研方法,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有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共同增长、共同发展。可以尝试开展学术沙龙/论坛, 创建学术博客, 互相听课点评等活动, 使教师在沟通中发现其他老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势, 扩展教学视野, 取长补短以促进自身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

3.1.2 提供教育智慧发展的外部支持, 加强校际交流。

高校应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引进来”就是要积极吸引国内外专家到本校做讲座, 聘用名誉教授, 为本校教师提供与名家交流的机会。“走出去”就是坚持两个策略: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国 (境) 外高校访学, 通过与知名院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长见识, 拓展视野, 逐步确立自身的特色, 培养个性化的智慧型教师;另一方面要深入中小学教育, 通过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 反思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 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的教育智慧。

3.1.3 创造终身学习的环境, 促进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学习的持续性, 学习是一项贯穿人一生的事业, 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阶段性的, 它是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年龄进行的一种活动。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理论智慧, 需要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以提高实践智慧。学校要做的首先是向教师宣传终身学习的理念, 其次要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 其内存有大量的书面资料, 配备完善的网络设备以获取电子资料, 使教师不仅在思想上逐步融入终身学习的观念, 而且在行动上也有了终身学习的环境保障。

3.2 内部途径

教育哲学提供了一种将距离引入实践的三种不同方式, 即:自我反思, 对话和科学研究。[4]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教育智慧的生成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选题。

3.2.1 自我反思:

当人们运用反思时, 他使他自己及他的活动成为客体, 这就意味着他与他自身形成了距离效应。主体已经变成客体了。通过这种变化, 才能建立有关他自身及自身活动的知识。这种教育哲学思想体现在教师对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的反思上。 (1) 在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中, 教师运用许多具体的方法, 如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广泛地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 促进了教师思维广度的发展。通过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意义的思考, 使其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和平淡无奇的乏味, 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存在价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 在对教师理念的反思过程中, 促使教师运用哲学的理性思考方法, 增强自己的理论思维修养和抽象思考能力, 推动教师透过教育现象把握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深层次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

3.2.2 对话:

对话通常是在至少两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生动的经验交流。对话中的双方必须向对方表达各自的相关经验, 这就产生了一种双重距离效应。这种教育哲学往往体现在教师合作和师生交流方面。教育智慧不仅是指对教育所承担的教书育人功能上的理解, 而且也是对教育所具有的内部关系的理解。一方面通过教师之间教学思想的交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能够启发教师发现新的教学理念, 更新自己的思维体系, 提高自身的教育智慧。另一方面, 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教师智慧的生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教师获得来自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从而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

3.2.3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把实践变成一个研究的对象, 通过一个陌生者, 把一种距离引入实践。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最根本的就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通过对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比如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 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已在悄然不断地发展提高。

综上所述, 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大学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途径。由以上讨论可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理论和教师实践想融合的产物, 是教师多方面素质个性化的综合体现, 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师职业价值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 高校要积极创设条件为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提供外部支持;其次, 教师要对教育实践活动经常进行反思, 积极建立师-师关系、师-生关系, 加强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郎华儿.重视中小学教师教育哲学素养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5) :67.

[2]贺文佳.教师教育哲学素养及其内涵解析[J].教育研究, 2006, (5) :236.

[3]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4]张建.理论与实践:教师教育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J].外国教育研究, 1996 (, 6) :54-55.

[5]曹正善.叩问“教育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 (5) :7-9.

[6]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 2005, (2) :51-57.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8

众所周知, 研究自我教育最成功的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提出了对年轻学生自我本位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自我教育概括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过程。他指出:“一个年轻人, 只有当他不但仔细研究他周遭的世界, 还仔细研究他自己本身时;只有当他不仅认识事物的现象, 并认识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时, 只有当他用来使自己有更好的心态且让自己更完美时, 他才变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里所说的就是人们在精神生活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我教育是人们应用老师要求的道德标准, 激发其精神力量, 促进其道德提高的活动, 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自制、自我实现和自我评估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同样可以运用到成人, 运用到大学教师这里。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应当包括自我、自制、自我完善和评价等, 以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能力。

当然, 成人的继续教育有其特有的规律, 它的特点和规律只有符合教育特点和规律, 才能算真正有效的教育。著名的美国成人教育工作者诺尔斯认为, 成年人总是有目的地提高自己, 他们具有提高自己的意识导向, 其学习和教育的准备状态是由真实的生活问题和任务所引起的。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由这样的改变所规定, 即从儿童的依赖他人到成人自我“能够自我指导的人”。这意味着对成人教育而言, “操纵学习的人”是成人学习者自身, 自律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可控制的。成人拥有在其生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 他们能利用这种重要的资源作更深入的研究。成人学习知识的方法不同于未成年人的, 允许他们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因此, 大学教师的自我教育应该建立在独立、自律、控制条件基础上, 这些与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 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找到方法。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 除了语言技能在教师职业教育的综合能力中改变不大, 好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比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和科研能力, 学生的交往能力等, 有65%-70%在自我教育和职教育工作中提高了。

从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来看, 高校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与自主、自强、提高教育质量和职业地位有关, 专业发展是动态的终身学习过程, 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二、大学教师自我教育的目标

大学教师的教育, 不管是教师在岗教育、在职培训还是教师的自我教育, 都得提高大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继续教育方式, 能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教育模式的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

有些教师认为进入高校就有教师资格了, 甚至认为教师只要懂得相关知识就行了, 消极对待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 缺乏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面的紧迫感和导向。这样的教师更像一个古代教书先生, 却远远谈不上什么教育家。教育专家必须首先是学者, 然后才是专家, 意味着专业教育和教育专业必须均衡发展。这样的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心中对大学教师的美好印想。因此, 基于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大学教师应该培养专业的自主教育, 注重“双专业”的均衡发展,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反思和深入研究教育过程, 提高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用他们的优秀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服务来博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并赢得良好的声誉和职业生涯。

(二) 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

大学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多维度的, 除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职教师教育的经营理念和措施存在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对周围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因此, 要求在职教师不能忽视品质的培养。从这个角度看, 培养合格的教师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大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教育内容方面, 要提高大学教师的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思想和感情, 用他们的成熟政治觉悟、理论修养和思想感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 应大力推进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 并使它有效地约束个人行为;第三, 通过自我教育使大学教师关爱学生, 关心学生的成长, 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帮助其克服寂寞和浮躁, 集中精力去学习和工作。

(三) 基本能力的培养。

合理的能力素质要求大学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技巧来开展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要求大学教师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不断获得新知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对于大学教师来说, 教育专业化是其通过自我教育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舍此, 则大学教师难以从事教育专业。这些能力包括丰富的想象力、口语能力、肢体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 普通高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 才能成为敢于承担责任的高素质人才。

三、普通高校教师自我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 提高自我教育意识。

自我教育是指想提高自身的人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和接受教育, 因而, 提高自我教育意识是大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教师的在职教育非常必要, 但自我教育意识不是天上掉下来, 也不是本身就具有的, 它是通过后天的教育或环境的熏陶逐渐培养起来的。

人们的“真我”和“理想”是自我矛盾统一体, 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 人们改变和发展自我的教育得以现实, 人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得以提高。一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具有自我激励能力。高校教师可通过反射来了解自己的弱点, 而这些弱点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因此, 应当追求正确的“理想”的自我。

(二) 客观地开展自我评价。

自我评估是个体对本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而客观的评价是基于高校教师自身的教育。自我教育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我评估的客观性、严格性和规则性决定的。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如何客观地评价自我, 增加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积极配合学生, 像学习者那样参与教学过程, 提高身体的感觉能力与表达水平, 保持民主参与的教学态度并发挥作用。同时, 教师作为教学主体, 在教学过程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自我意识的过程。大学教师教育并不是单纯追求自我发展, 他可以通过学生的发展来实现自我的发展。

(三) 严格地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是指大学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 他们通过对自我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查和反省, 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反思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对接, 是沟通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平台。反思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主体性, 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四) 经常地强化自我教育目标。

自我强化指个人可以自主选择一些行为用来积极地加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动机以及自我激励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学习是变化的过程, 通过掌握新知识、新经验, 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产生变化, 以适应新工作的需要。通过学习, 高校教师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改变了原有的行为。高校教师自我教育目标的确立, 是加强教育, 提高意识的前提条件, 有目标, 才有进步, 所以决定教育目标的自我不能过高或过低, 决定在他们的努力达到更好的范围, 并保持相对稳定。教育是自我的不断加强与自律。因此, 个人的自我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象征, 是教育工作者成熟的关键。

(五) 善于和敢于自我否定。

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优化是通过教育者自我否定的方式实现的。如果要适应新的工作, 就要寻求新知识和技能, 并希望通过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优化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只有经常否定自己,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才能终身完善自我, 才能总是站在最前线, 不断适应科学与社会的发展。不敢自我否定的人, 总是把自己关在已获得的知识中, 不知道其实他们可以实现突破, 从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积极主动, 也就很难学会有意识地否定自我。

(六) 营造有利于教师自我教育的环境。

大学教师的自我教育虽然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 但也依赖于良好的自我教育的环境。为大学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两个方面。文化环境要求大学有着特别的文化氛围, 包括校园文化、校园价值和规章制度、学术水平和客观的评价体系等。特别要注重制度建设, 比如就业体系、评价体系、奖惩制度, 它们起指导和监督作用, 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促进教师教育。

在新的世纪里, 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时, 民族复兴也依赖于高等教育扮演更积极角色。这需要教师不但必须拥有高尚的美德, 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扎实的教学基本能力以及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不同年龄的教师都要不断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四、结论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 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 但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结合实践, 笔者认为, 从操作上, 完全可以把教师培训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 并运用到自我管理中。

摘要:一般来说大学教师的工作比较稳定。大学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完善的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永恒的体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大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自我教育,目标,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英杰.国外继续教育及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

[2]陈艳杰.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 .

[3]曾兰芳, 黄荣怀, 张建伟.从美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看我国的教师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8) .

教师教育大学化后的学业评价 篇9

一、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

教师教育大学化, 通常指大学, 特别是综合性大学, 通过建立教育学院, 举办教师教育, 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和教师入职及职后培训。这种办学模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这时期它们将师范教育培养体系纳入到了综合大学之中。20世纪90年代欧洲正式出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 并在实践中对教师教育进行改造, 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教师培养的职能[1]。“教师教育大学化”运动改变了以往只由师范学校举办教师教育的单一模式, 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 达成了教师教育一体化, 包括教师教育目标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师教育方法一体化等具体层面。这种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教育、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影响深远。

二、教师教育大学化后的学生学业评价

教师教育大学化这一重大变革的实现必然要求多个方面的配套改革来与之相适应, 这其中“学生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学业评价”又是“学生评价”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科学、客观的学业评价能够使我们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便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它的成效直接涉及到培养出学生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的成效。因此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科学处理。

(一) 教师教育大学化后影响“学业评价”的新因素

1.学术性要求的增强影响学业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随之逐步推进, 而教师队伍的结构也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和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的需求, 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成了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新的教育体系的内容之一就是教师教育的大学化, 而实行非单一师范教育走向大学化的一个重要的考量, 就是以往的师范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存在过于专业化的弊端: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学业评价无不以“教书技能”如何为惟一的标准, 而单纯的“教书技能”的纯熟, 在过去教育不甚发达时还可以应付, 但在今天教育水平大发展, 学生学业需要多层次, 社会需要全面的时代就显得有些肤浅了, 而且在传统的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中, 教师教育的基本课程老化: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这些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多已陈旧, 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 同时, 也造成了未来教师们的视野狭窄、基础知识薄弱、迁移能力不强等不良后果。特别是目前, 我国中小学开设了综合性较强的社会学科和科学学科, 这些学科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可是, 在科学课或社会课上, 很多中小学都是由几位教师轮流上课。比如在社会课上, 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交替讲解。这不仅达不到让学生学习综合性知识的目的, 甚至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无法保证。而在初高中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学术水平不足, 当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超出课本知识范围的学科问题时往往难以完满答疑解惑, 致使教师的职责难以很好地履行。这种现象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以往的外语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系, 在校时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这种传统模式造就的人才基本“不懂理工科知识, 科学素养差”[3], 踏上教学岗位后, 也只能“一脉相承”地延续原始而刻板的教学模式, 由于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的局限, “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 提高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 强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十分必要且十分迫切的。而综合大学办教师教育有其优势:综合性大学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一个多学科的文化环境, 这个环境能够满足教师知识的通识化和能力的综合化要求, 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未来教师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持, 从而使教师更好地走向专业化。而且综合性大学一般均是研究型大学, 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它的学术氛围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4]。

2.证书制的建立影响学业评价

以往师范院校的学生成绩合格毕业后, 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教师资格, 进而可以从事教师工作。但教师教育大学化后这种情况将发生很大改变, 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事教师工作。如何保证这些非师范学生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能力呢?推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选择。“教师专业化主要表现在, 教师要在专业化的制度当中进行专业化培养和培训, 培养和培训的内容是专业化的职业, 即教学;与此相关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教师专业资格的认可, 在教师职业中就是资格证书或执照证书”[5]。这也就意味着综合性大学办的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也具有很强的教师专业性, 而衡量这种专业性强弱的标准就是能否获得教师执照———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教师资格证书也是教师教育大学化后学生成绩的一个衡量标准。

3.培养模式差异影响学业评价标准

一般而言, 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施具有两类模式:“连续性教师教育模式”和“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连续性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大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取得学士学位后再继续两年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教师教育课程采用师范性课程和学术性课程分开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主旨是通过实施宽泛的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夯实深厚的学术基础, 在学术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未来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知识与教育经验。这种方式既使学生具有一般本科的素质与文凭, 又使他们具有师范专业教育背景, 因此协调了学术性与专业性的矛盾, 同时这种模式还有一个优点, 就是可以为学生将来选择第二职业或者第三职业做好准备。“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学术性课程的同时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整合贯通, 学生一般在大学的最初两年开始学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可有不同做法, 学生在学习专业学位课程的时候, 可以选择教师教育课程, 也可以在获得教育学位后在其它学院继续学习两年。当前我国学者提出的或正在大学中实验的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2+2模式”: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三年学生选择教师教育后加入教师教育课程, 一般教师教育课程 (含教育实习) 占总学时的四分之一, 学生在第四年完成教师教育课程后, 获教师资格证书。第二种是“4+1模式”:前两年通识教育, 接下两年专业教育, 获专业学士学位。第五年教师教育课程 (含教育实习) , 获教育学学士学位或教师资格证书。第三种是“4+2模式”:前两年通识教育, 接下两年专业教育。再两年教师教育课程 (含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 , 获教育硕士学位。以上三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为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为教师的专业生涯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学校会以其中的某种模式为主, 也可能三种模式在一个学校中并存。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 以及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 各类教育所处层次不同, 因此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差异较大。正是教育模式的较大差异, 必然使学生类型存在较大不同, 而模式的差异、学生类型的不同, 学业要求标准肯定不同, 这种不同必然使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存在不同。[6]

(二) 具体评价标准设定

由于大学办教师教育与以往的师范教育有着很大不同, 特别是办学价值追求、办学模式差异较大, 这就注定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着大学的特色, 体现着学生差异, 体现着现实社会的要求。

1.学术性评价

如前所述, 大学办教师教育一个“卖点”, 就是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修养, 拓宽知识面, 其体现在学生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完成学位论文并应获得学位证书。应该说, 在这方面, 对大学中的师范生与其他非师范生的要求应该是一样的, 也只有这样要求才能使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意义得以体现, 也才能培养出有较高学术水平, 能够适应未来教育发展, 适应多学科教学需要的教师[7]。因此, 各科课程成绩合格, 完成学位论文, 并通过答辩获得相应学位证书, 就成了评价学生学术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2.专业性评价

专业性评价即教师专业强弱的评价。教师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能力如何要进行科学评价。而专业性评价的标准应该是教师专业课程成绩、教学工作能力成绩等的综合评价。其中教学工作能力应该居于主要地位。这种教学工作能力可通过实习成绩体现出来。所以, 教学实习成绩可以作为专业性评价的基础。然而, 决定一名师范学生实习成绩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包括以下诸多方面:该生的备课情况、讲课情况、辅导与批改作业情况、班主任工作能力及纪律和其他情况等。上述每一个因素又可分为几个更具体的子因素。例如, 学生的备课情况又可具体分为:研究理解教材状况、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状况、独立工作能力、教案情况等四个方面。因此, 对师范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教学工作能力的评价事实上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属性综合评价问题, 需要全方位进行[8]。

3.教师资格的获得

在我国由于教师职业逐渐实行准入制, 即资格证制度, 因此资格证书的获得同样可以作为学生专业性评价的一个标准, 甚至是主要标准, 可以和实习成绩居于同样的评价地位。资格证即一般意义的“执照”, 它是由政府权力行使的质量控制。其重要性表现在:有了它就意味着一个人有了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 反之, 没有它, 一个人的别的相关方面的成绩再好, 也没有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可见其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当前教师行业实行了教师资格证制度, 这就意味着, 一个学生的专业成绩、教学工作能力无论表现多强, 在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之前都无法从事教师职业。由此, 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 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成了一个人成为教师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既然如此, 那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上教师资格证书能否获得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标准了[9]。当然, 这个标准是对初为教师者的要求, 而对那些继续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不适合了, 对他们显然应以学术性评价标准和专业性标准为重。

4.应变式评价

由于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学生具有多种类型, 因此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业要求内容、重点自然就不一样。如全日制学生和进修类型学生, 研究生和本科专科生的差异, 等等。对这样的差异性必须在学业评价上有所不同[10]。如对全日制学生就要将上面几种评价标准进行全面斟酌使用, 而对进修学生, 由于他们已经是有经验的教师了, 对他们的要求就要简单不少, 至少专业性和资格证评价都不需要侧重使用了, 只需要在他们进修的课程上进行标准评价即可。同样, 对研究生学术性评价标准可能更应侧重, 而对于本科生、专科生专业性和学术性评价就都需要加以重视, 而其中可能专业性评价更应该加以侧重, 这是因为他们毕竟还处在掌握基本技能阶段, 而不是对学问深入研究阶段。

学业评价是对大学里的“师范生”进行全面评价的一个重要基础, 以上这些评价标准只是学业评价里的一些主要标准,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标准要求。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学业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问题, 以往在大学生的评价上许多综合性大学多以“学业评价”等同为“学生评价”使用, 只要学生的课程成绩好、论文好, 就是好学生, 而品德标准等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的做法对于那些可能为人师的“师范大学生”来说显然不妥, 在这些“师范大学生”的评价上, 品德标准等传统标准仍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为人师表者如果在德的方面存在大的缺陷, 如考试作弊、剽窃论文等, 这样的人一旦做了人民教师, 其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德行是很有疑问的[11]。因此, 品德等学生评价标准在大学办教师教育的学生评价上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依然是必需的评价标准。

摘要:教师教育是关系到教师质量的一个大问题, 在教师教育上我国逐渐开启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进程。在教师教育大学化后如何评价这些大学里的“师范生”, 特别是在学业方面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是一个新课题。本文从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入手, 着眼于影响学生评价的新因素分析, 最终落实到具体学业评价标准探讨上, 以为大学办教师教育后的学生评价特别是学业评价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教师教育大学化,内涵,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如何理解教师教育大学化?[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1) :1-5.

[2]刘艳侠, 汪霞.对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一些思考[J].大学 (研究与评价) , 2007, (4) 987 (3) :33-35.

[3]朱浩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 2009, (4) :59.

[4]郭警修.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政策变革与质量保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148-149.

[5]陈学飞, 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 (中) [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126.

[6]菲利浦.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38.

[7]朱旭东.专业化视野中的大学化教师教育十大观点[J].新华文摘, 2005, (9) :123-125.

[8]冯媛.师范学生教学工作能力的属性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 (5) :21-24.

[9]柳国辉.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理念与质量保证[J].教育与考试, 2008, (2) :53-54.

[10]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10

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体系提出要求

我国的基础教育规模大、覆盖面广, 是我国现代化的奠基工程。从1999年至今,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 同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构建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与现代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转换、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基础教育改革, 教师教育在先。

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体系的缺失与构建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一书的作者刘捷博士指出, 专业化教师“必须依托专业组织, 通过终身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逐步提高从师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教育体系至少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长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修养。对照这四方面的内容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笔者认为, 地方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应加以改革与完善。

首先, 师范专业及课程体系方面。从专业设置上来讲, 长期以来, 师范专业的设置与中小学课程设置是相对应的, 即中小学课程中的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物理、地理、政治等课程的师资分别由师范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历史教育、化学教育、物理学、地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培养, 而现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综合课程, 如自然科学课程 (含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 , 历史与社会课程 (含历史、地理等课程) 、艺术课程 (含音乐与美术等课程) 。综合课程的引入要求教师必须齐备综合学科知识, 而高校师范教育专业还是以单一专业划分, 这显然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从课程内容体系上看, 综合大学的师范专业课程结构一般为:专业课+公共课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 +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相对单一, 专业课程比例过大而教育学科课程比例过小;教育学和心理学作为公共课选修, 没有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 虽有一定量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但对于师范生来说缺乏明确的目标选择 (针对从事教师职业) 。因此, 这与当前形势下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与学科结构贯通, 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俱佳”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次, 师范教育管理体系方面。现行综合大学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课程统一安排。对师范专业来说这是一种分散管理, 只能使师范生对所学师范专业意识淡化;对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基本的追求和主动适应的内在需求;在日常行为中也缺乏有意识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训练, 不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从学校层面上讲, 这种分散管理也使得学校很难对师范专业做到专门规划与改革, 致使师范专业的特殊性在综合大学几近“消失”。

再次, 在实践教育体系方面。师范生实践技能弱、不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大学中, 由于在管理中的“淡化”以及长期延续下来的定势, 使得师范专业的实践教育还是通过6~8周的教育实习这样一种单一的措施实行, 因此, 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也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因此, 构建地方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以“一个中心, 三个落脚点”作为框架, 着力解决以上三个环节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向着专业化的方向顺利迈进。

“一个中心”就是要以转变教师教育的思想观念为中心, 从长远出发, 制定出培养新时期专业化教师的体系。

目前, 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向专业化又迈进了一步, 因此在培养专业化教师的环节上, 地方综合大学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导向作用。在师范教育的问题上, 应确立首先和快速发展师范教育的思想。要在综合大学的办学中将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特色优势教育来抓。只有师范教育有了突出的特色, 综合大学的学科、专业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相得益彰。否则, 师范教育长期挣扎在“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 二者都想兼顾却只能“顾此失彼”, 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 也不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构建地方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体系的三个“落脚点”是指师范教育管理机构要独立;专业、课程要调整;职前、职后培训要一体化。

首先, 学校必须建立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管理机构。就是要将所有师范专业由一个学院或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只有统一管理才能形成一个“专业组织”, 才能够实施专业教育, 也才能保证师范专业的“专业化”。同时, 只有保证了师范专业的统一管理, 师范专业才能够与其他专业在学术上有“争”的力度和质量。

其次, 学校必须完善一整套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在保证师范专业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 依托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 在专业设置暂无法作更大变动的情况下, 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课程应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内容, 如人文、科学、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强调知识的“广度”, 切实搭建起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框架;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 要加大教育学科课程的数量, 强调专业课的“精度”, 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

再次, 学校必须建立面向终身教育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育体系。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首先要求综合大学将整个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规划和管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完善教师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职前培养的环节中注重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力度, 在职后培训中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实践技能的训练, 解决在职教师实践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本科或专科层次的再重复。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11

赵荣叶是郑州一所音乐学院的教师。1995年,她与本校青年教师张久祥结婚,婚后感情融洽,女儿张可丹的出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赵荣叶把全部心思放到了对女儿的培养上,打算从各方面给予女儿最好的培养。她深知音乐对培养孩子内在气质的重要性,就在女儿的卧室里装了四个迷你小音箱,每天播放各种轻柔舒缓的乐曲。时间长了,只要音乐一响,小可丹就会跟着节奏晃动身体。

小可丹牙牙学语时,赵荣叶就和丈夫约法三章:一定要和女儿说普通话;不抱她到人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传染源多、口音杂,对孩子影响不好;吃饭时不能发出声响,也不能说话,那样既不卫生也不文明。

可丹长到两岁时已出落得人见人爱,赵荣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心灵纯洁、气质高雅的女孩。

可丹3岁时,赵荣叶和丈夫搬出学校,在某高档小区买下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正当夫妻俩为改善女儿的生活环境而感到欣喜时,赵荣叶却发现小区里住着很多有钱却粗俗的生意人。

有一次,她带女儿坐电梯下楼。途中进来一男一女,男的50岁左右,女的只有20来岁,两人毫不避讳地在她们母女面前打情骂俏。她赶紧把女儿抱在怀里,捂住孩子的眼睛,心里产生了离开这个小区的念头。

张久祥也同意搬家,夫妻俩卖掉了高档小区的房子,重新搬回书香醉人的大学校园。看着周围青春四射、举止文雅的学子,赵荣叶终于松了口气。

转眼,可丹该上幼儿园了,赵荣叶把她送进一所艺术幼儿园,虽然费用高些,可她不在乎。看着女儿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有进步,她很开心。

一天,张久祥陪女儿摆拼图,小可丹很快摆好了一个熊猫形的图案,而张久祥要用十多分钟才能摆出大致轮廓,小可丹嚷起来:“爸爸,你真是个小笨蛋,还没有丹丹摆得快呢!”

赵荣叶盯着女儿的眼睛问:“你怎么学会骂人了?这可是坏孩子才说的话!”

接下来,她除了反复教育女儿不能说这样的“坏话”外,还跑到女儿的幼儿园进行调查。原来,可丹班里前段时间来了新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受到爸爸的影响,经常骂别的小朋友是“笨蛋”,小可丹听多以后就学会了。

知道原因后,赵荣叶当机立断:让女儿转园!张久祥劝妻子三思而后行,毕竟找家合适的幼儿园不容易,赵荣叶却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太强了,一旦开了头,她的坏毛病会越来越多!”

随后,赵荣叶托人找关系,把女儿转到了一所军事院校附属幼儿园,她认为军人的孩子家教严,好习惯多,对女儿的影响好。

女儿受欺凌,“无菌教育”面临挑战

很快,可丹该上小学了。赵荣叶考察了多所小学后,把女儿送进二七区一所重点小学。在学校里,可丹文静乖巧、多才多艺,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在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中,可丹升入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换了一位姓梁的班主任。梁老师知道可丹的妈妈是大学音乐教师后,向她提出:“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也喜欢古筝,能不能请你妈妈给她指点一下,我可以付学费。”

可丹把梁老师的话转给妈妈。可是因为教学任务重,还时常有演出任务,赵荣叶抽不出时间,便给梁老师打电话婉拒了老师的要求。

梁老师嘴上说没什么,心里却不痛快。此后,她经常找机会批评可丹,课堂上也很少提问她。

四年级下学期,班里转来了一个叫王倩倩的女生,性格专横霸道,梁老师安排她做可丹的同桌。

一次上课,王倩倩故意把可丹的课本藏起来,可丹向老师报告后,老师罚王倩倩站了半节课。下课后,老师刚离开教室,王倩倩就抓过可丹的书用力撕起来,边撕边骂:“看你还打不打小报告!”可丹去抢课本,王倩倩把她推倒在地,她痛得大哭起来。

可丹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刁蛮的同桌。回到家里,她抽泣着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说不想上学了。

从没想过女儿会受这种委屈的赵荣叶惊呆了,当即打电话给梁老师反映情况,恳请她给女儿换同桌,梁老师说:“位置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不能随意调换。再说,个个都像你女儿一样受到委屈就要求调换位置,我这个班主任怎么当?”

协商未果,赵荣叶只得动用关系,把女儿转到了另一所重点小学。这次,她学会了给老师送购物券、手机充值卡之类的东西,以换得老师对女儿的照顾。

虽然这些行为有违她做人的原则,但她对女儿的“无菌教育”理念并没有丝毫动摇。

“童话世界”坍塌,女儿患上忧郁症

转学后,可丹的学习再没受任何干扰,成绩也更加出色,赵荣叶心里这才踏实下来。可此时,发生在丈夫身上的一件事情却让这个平静的家庭难有宁日。

张久祥参加职称评选时,发现同事吴邦彦的论文是抄袭的,便向上举报,吴邦彦的职称评审资格最后被取消了。吴邦彦查清举报者是张久祥后,不但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还派泼辣的老婆到张家闹事。

一个周末,吴妻突然跑到张家大吵大闹,可丹被吓坏了,赵荣叶不想让女儿受到惊吓,便把她关进房间里,然后打电话给学校保卫处。

吴妻闹了半天后,保卫处终于来人把她给“请”走了。赵荣叶刚松口气,就看到女儿的房门开了条缝,可丹眼里闪着泪花,正蜷缩在床前瑟瑟发抖呢。她赶紧把女儿从地板上拉起来,搂到怀里轻声安慰。

过后,赵荣叶抱怨丈夫不该得罪吴邦彦这样的小人,两人顶起嘴来。尽管他们每次吵架都避着女儿,但细心的可丹还是有所觉察。

没过多久,赵荣叶发现女儿的表现变得异常起来,有时暴躁易怒,有时半天不发一语。有一次,她还发现可丹写作业时,竟然用削尖的铅笔扎自己的手臂。

正当赵荣叶为女儿的状态担心时,班主任打来电话反映可丹近段时间总是郁郁寡欢,还频频上厕所,担心她精神上出了问题,建议她找医生咨询一下。

赵荣叶赶紧带女儿到市儿童医院心理科问诊,主任医师尚大夫听了她的述说后,对孩子进行了心理测试,断定可丹是因为对现实感到极度失望,产生了压抑、挫败、焦虑、逃避的心理,患上轻度抑郁症了。

尚大夫指出,现在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实施“无菌式”教育,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不让他们受到任何污染。但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的命运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而在这个社会里,善良与奸邪同在,黑暗与光明共存,美好与丑恶并行,没有谁能终身一帆风顺不受挫折的困扰。面对生活猛然露出的狰狞面目,在“无菌”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毫无心理准备,肯定无法承受。所以,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她置身于现实社会中,学习做人的本事,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态度。

随后,医生为可丹制定了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她消除与发病有关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在父母的配合下重建她的内心世界。

此外,尚大夫对可丹的心理治疗还配以针灸、食疗、中药等综合措施,如果顺利的话,三个月后可丹的精神状态会有一个显著的变化。直到这时,赵荣叶才松了口气,开始琢磨起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女策略。

点评:专家指出,儿童也会有心理疾病,而且79%的儿童心理疾病都是家长引起的。对于儿童抑郁症,家长应以预防为主:首先,增进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指导孩子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倾听孩子的意见,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其次,提高孩子承受、应付挫折的能力。孩子面临不如愿的情况时,应以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学习一些应付办法,事后鼓励和开导。第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在环境安全的条件下,鼓励孩子扩大活动范围,学会各种技能,锻炼意志,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第四,为孩子创造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不在孩子面前剧烈争吵,更不要因父母间的纠纷而迁怒于孩子。最后,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抑郁的症状,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

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 篇12

朱旭东: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整体性问题, 涉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个层面, 包括乡村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资格和考试、编制和岗位、招聘和任用、职称和职位、考核和评价、补充和流动、荣誉和师德、权利和待遇、法律纠纷以及培养和培训等综合议题。当前, 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 乡村教师身份和地位的法律属性不明确, 乡村教师的编制和岗位严重缺乏, 乡村教师岗位结构性矛盾突出, 学科结构不匹配等。城市里的学校按照学科逻辑招聘教师, 而乡村学校多为复合式教学, 因此, 在乡村教师短缺的背景下, 又存在现有的教师如何利用的问题。总之, 乡村教师队伍的情况比较复杂, 但不管怎么复杂,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培养和培训的问题。

区域性、县域性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与乡村教师距离最近, 对乡村教师而言, 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发展支持机构。“十三五”期间,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将针对区县级的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研究。对县域、区域, 包括城市里的教师进修学校、研修学院或其他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调查, 看看他们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经验, 再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从而推动区县级教师学习中心、教师专业发展机构的发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都是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不同途径, 但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 终极的、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应该是区域性的教师学习中心和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我们可以探索这方面的途径, 帮助乡村教师真正获得专业方面的长久支持。因此, “十三五”期间, 我们会重点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中国教师:您如何看待城乡教师交流在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朱旭东:我个人认为,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来讲, 不是一个纯粹的培养和培训的问题, 而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城乡教师交流只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措施, 但不是终极性的和根本性的措施。从根本上讲, 这不是教师教育内部的问题, 也不是教师队伍建设本身的问题, 而是一个国家如何解决城乡二元差距的问题, 是国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如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下, 综合考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我觉得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乡村的物质条件建设, 我提出一个概念就是“物质现代化”。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乡村的学校去工作, 那么, 他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应该不低于他在大学期间的水平。在大学里是什么情况呢?随时都可以上网, 随时都可以洗澡, 吃饭、住宿都可以解决, 公共交通也比较便利。但是, 到了乡村学校、到了教学点以后, 洗澡没水, 吃饭没电, 交通不便, 甚至备课都找不到资料, 更不要说利用网络学习了, 需要专业支持的时候也得不到帮助。谁愿意去乡村呢?可见, 终级性的解决办法是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 改善整体环境, 使之达到现代化的水平, 这不是我们教育系统能解决的问题。但是, 乡村学校又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 教学点没有老师怎么办?因此, 需要通过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来解决。

区域内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一条路子, 但我认为, 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构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大学—区县—乡村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 或者说是让优质资源流动到乡村学校去的整体的、综合性的一条路子。比如, 地方的大学可以和所在的区县进行联动, 建立多层级的专家体系, 建构包括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和区县级专家在内的多级化专家体系, 国家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帮助提升区县级专家的能力, 通过提升区县级专家的能力, 使乡村学校的教师获得长期的专业支持。根据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 仅仅靠乡村学校自身力量的改变, 其实是不充分的,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 加强多层级化的联动机制,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想法, 就是通过地方区县级的教师培训机构或者教研室, 培养一批当地的专家, 通过区县的专家, 推动其所在区县的乡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建立上下联动的专家机制, 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这可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一条路子。当然, 以上建议只是一种设想, 但我想说的是,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确实需要更综合性的改革, 这种改革涉及国家多个政策需求, 我们要整体地去看, 从社会层面综合地去看。这是我们理解和解决今天乡村教师问题的一个基础。

中国教师:目前, 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您认为, 在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如何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 如何继承教师教育传统和重塑教师教育的文化?

朱旭东:从大学发展的趋势来看, 综合化的办学趋势是所有大学的追求, 包括地方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形势下, 教师教育确实需要转型, 但综合化和教师教育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例, 在综合化的过程中, 存在着应用化转型的问题, 首先是在综合化、应用性的转型当中, 教师培养目标的调整, 从原来的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调整为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 基本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服务。在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的基础上, 我们再来看由谁来培养。对于师范院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整, 我一直主张大学里要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 建立专门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学院, 比如, 教师教育学院或者教师发展学院。这样, 才能让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平稳发展, 否则, 人力资源冲突、制度资源冲突等都会出现。在组织机构调整的基础上, 确实要重建、重塑有关教师教育的文化。

我所理解的教师教育的文化, 首先是中国的教师教育文化, 它深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或者说, 它一定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以往, 我们都在强调“三字一话” (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 , 这些是传统的教师培养的文化内涵, 但我更多地想把它放到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去谈。普通话不仅仅是普通话, 它其实是汉语文化;书法, 我并不认为它只是一种技能, 我认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要站在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 探讨教师教育的文化。一名中国教师应该具有的中国文化特性, 是其最重要的标识、标志。其次, 要重建、重塑教师的专业文化。教师应当具有“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或者说, 教师应当具有“学习”的这个专业的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 教师要经历“学会教学”“会教”和“教会学生学习”三个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是“学会教学”和“会教”的升华, 教师先“学会教学”, 然后“会教”, 最后是“教会学生学习”。但从专业的客观需要角度来说, 教师进入专业就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 这其实是一个教师培养如何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专业要求的问题。在教师教育中, 这个问题是没有被讨论的, 更不用说有实践。在此, 我也非常希望通过杂志这个平台, 把这样一个议题提出来讨论。

我个人的理解, 教师的专业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一是教师“教”的专业, 二是教师“学”的专业, 三是教师的学科专业。在教师教育中, 我们对培养“教”的能力和学科专业还是相对比较重视的。学科专业通过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逻辑来培养, 小学是全科培养, 一专多能, 或者是基础+ 特色的培养方式, 但不管怎样, 对学科都是重视的。对于“教”的专业, 传统上教育学的领域还是在考虑如何“教”的问题。但是,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从学生基本的成长需要的角度来讲, 教师的专业, 在一定意义上, 是一个“学习”的专业, 它是处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间的。不论是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只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存的背景之下, 学生的学习过程, 其实都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学习设计的结果。因此, 一名教师首先需要掌握与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 将理论的学习运用到他所教的那个学科甚至每一堂课的实践当中。这涉及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从“学”的专业的角度来讲, 教师更多地应该选择学生“学什么”, 要从“教”的内容转向“学”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 进行学习设计。最后, 我们不是评价教师“教”的内容, 而应该评价学生的学习。因此, 我希望, 在重塑教师教育文化的过程当中, 重塑教师教育的专业文化, 即在培训教师的过程当中, 既要通过学科去培养教师, 通过教学学习培养教师, 更多的还要通过学习的学科去培养教师。我个人认为, 这种专业的文化, 在一定意义上, 是让一名教师具有专业化水平或专业属性的一个前提。

总之, 在重塑教师教育文化的过程中, 把教师专业的文化纳入到教师教育文化当中去, 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对教师专业的理解上, “学”的专业的缺失是导致今天学生的学业质量受影响、教学质量受影响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中国教师:有人说, 在互联网时代, 教育可能会变成一种共同事业, 实现从“教育”到“学习”的跨越。您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教育模式的影响?

朱旭东: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教育模式当然会产生影响, 第一是对培养模式的影响, 第二是对教师培训模式或者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影响。首先, 未来无论是在培养目标里还是培训目标里, 一定要有“互联网+”思维和技能方面的素养。未来的学生或者未来的孩子, 从一出生就进入到互联网世界。他们生存在两个世界里, 一个是现实世界, 一个是虚拟世界, 我们不能再回避互联网对未来孩子成长的影响。那么, 未来对教师的培养一定要进入到“互联网+”时代的维度, 我们需要培养师范生“互联网+”的思维和技能。以我个人的理解, 互联网思维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用户思维, 从教育的角度讲, 用户就是孩子;二是连接思维, 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连接, 现在有无数的连接。那么, 我们可不可以让互联网思维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运用呢?我现在也经常跟校长们讲, 要鼓励老师们运用信息技术设备, 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到了高中阶段, 应该允许孩子们用手机开展学习。以往在课堂上, 我们让学生表达观点, 只能听到一个人的观点或者几个人的观点, 现在有了移动终端设备, 所有学生的观点都可以同时呈现出来, 彼此都知道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这就是连接的结果。“互联互通共享共治”, 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的这些概念, 未来在教育当中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从师范教育的角度来讲,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里要有这样的目标;在培养过程当中, 培养方式包括课程设置都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 这确实是需要专门进行研究的, 要有所改变, 尤其是高校。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不能再置身于“互联网+”之外, 从课程的建设到课堂教学, 最大的障碍, 或者说我们最需要改变的, 就是大学教师或者说教师教育者的“互联网+”思维与技能。其实, 阻碍今天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倒不是外在的条件, 更多的还是大学里面培养教师的这支队伍自身的素养。因此, 如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基础上, 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运用到教师培养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当中去, 应该是未来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教师:您曾说过, 教师教育既是一个实践领域, 也是一个政策领域, 同时, 更是一个学术领域。那么, 对于教师教育发展或者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学科发展而言, 应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朱旭东:这确实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教师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 至少与传统上以跨学科逻辑来建构的学科相比, 具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以跨学科逻辑来建构的学科, 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也需要走进实践, 也会与政策有联系, 但毕竟它还是以学科逻辑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而教师教育则横跨实践、政策和学术三个领域。首先, 大学的教师教育者既要在大学里培养教师, 同时, 还得走进中小学去指导教师, 因此, 这是实践性特别明显的一个领域。其次, 教师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政策层面来推动, 教师教育涉及教师政策、教师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 也需要这样的专业支持。同时, 从大学的角度来讲, 要关注政策, 还要开展未来教师发展、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些前瞻性的研究, 通过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因此, 它还具有很强的政策属性。第三, 大学自身的属性决定教师教育的学术属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 多年来, 我既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过程, 又参与了中小学的实践, 同时, 还在大学里面做研究。我自己的感受是, 这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关系紧密。

上一篇:土壤条件下一篇:盐酸莫西沙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