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莫西沙星片

2024-09-28

盐酸莫西沙星片(精选4篇)

盐酸莫西沙星片 篇1

摘要:目的:观察莫西沙星片在门诊口服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用莫西沙星片口服,400mg,1次/d,治疗12d,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00mg静滴,治疗12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片、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显效率分别为95.45%和79.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治疗组为93.14%,对照组为7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在门诊给药高效、安全、方便、依从性好。

关键词:莫西沙星,社区获得性肺炎,门诊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又称医院外肺炎,虽然不断有新的抗菌素问世,但CAP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患病率约占人群的12‰[1]。莫西沙星已经应用于CAP的治疗,并且疗效显著,为探讨莫西沙星片在门诊治疗CAP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笔者对87例CAP患者分别给予莫西沙星片口服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为2009年-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2006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的诊断标准,经胸部X线或CT检查证明有肺实质改变,并符合如下条件:(1)能随时与医生电话联系;(2)能按时复诊。排除如下患者:(1)年龄≥85岁;(2)重症肺炎;(3)合并如下特征:呼吸频率>30次/min,脉率>110次/min,体温≥40℃;(4)病程大于1周;(5)对莫西沙星及赋形有变态反应;(6)怀孕及哺乳期患者。入选患者87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年龄20~84岁,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22±14.56)岁,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38±15.23)岁。两组性别、年龄、感染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莫西沙星片(商品名拜复乐,拜耳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400 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商品名左克,四川科伦大药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400 mg,1次/d静滴,两组疗程均为12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治疗期间不联用其他抗菌素。所有患者治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或肺部CT、心电图,医患相互留电话号码,要求患者每3 d复诊1次,观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异常及不良反应。

1.3 联合用药情况

两组均酌情加用镇咳、化痰药、支气管扩张药、体温超过39℃时给予解热镇痛药,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按照原有方案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原则》,痊愈:症状、体征、化验检查、病原学检查全部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治疗后病情好转,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治疗72 h后病情无进步或加重。痊愈、显效两组合计为显效,据此计算显效率。根据治疗前后的痰培养结果,计算细菌清除率,判断细菌学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组44例患者中,痊愈32例,显效10例,显效率95.45%,对照组43例患者中,痊愈26例,显效8例,显效率79.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28,P=0.02)。

2.2 细菌学疗效比较

87例患者治疗前共分离出病菌35株,细菌分离率为40.23%。其中治疗组17株,对照组分离出18株,治疗结束后痰培养治疗组细菌清除率为93.14%,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7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关节疼痛,未经处理自行缓解,1例出现恶心等轻度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良反应率为4.55%。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等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浅表静脉炎,1例出现心悸、大汗,不良反应率为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中途停药。

3 讨论

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CAP,但主要病原体仍为肺炎链球菌,其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而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等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3],且与肺炎链球菌复合感染在增加。在门诊对CAP患者的病原体培养比较困难,不易留取合格的痰标本,且所用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因此适合采用经验性治疗,尤其是基层医院。近几年临床发现,既往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逐渐产生耐药,而莫西沙星作为新一代广谱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及非典型致病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4],已广泛应用于CAP的治疗,具有起效快、疗程短、疗效高、抗菌谱广等优点,莫西沙星对CAP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具有快速杀菌能力及持久的“抗菌后效应”,半衰期长,组织穿透力好,在肺部、支气管黏膜和痰液中可达到很高的浓度,且高于血浆浓度,因此该药临床上作为CAP的一线用药[5]。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高,大约是年轻人的10倍,病死率平均为20%,较年轻人高3~5倍,有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2万人死于CAP,有研究显示,30 min内给予首次经验性抗菌治疗较4 h后给予治疗的患者预后提高达20%,说明越早给予抗菌治疗预后越好,而首次经验性给予的抗菌药物,要能基本覆盖CAP常见的病原菌。该研究入选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为轻中度肺炎患者,选用莫西沙星片口服治疗,结果表明,莫西沙星片治愈率高,给药方便,依从性好,患者容易接受,避免每日到医院行静脉穿刺治疗,部分年轻患者还不耽误工作,并且费用低,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非常适合门诊给药。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57-176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2006,10(29):651-655.

[3]于洪波,徐德魁.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4(22):296.

[4]Marc M,Jesus M,Mac B.Clinical efficacy of moxifloxa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mic bronchi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chivos de Bronconeumologia,2007,43(1):22-28.

[5]何礼贤.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5,10(1):2.

盐酸莫西沙星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120例,年龄21~103岁,平均年龄75.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均符合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1]。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75.8±11.6)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5.8±10.9)岁。两组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一般生命体征(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胸部X线或胸部CT结果、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拜复乐,德国拜耳公司生产,规格0.4 g,250 ml),0.4 g静脉滴注,1次/d,疗程14 d;对照组用头孢他啶(复达欣,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规格1 g),2.0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克林霉素磷酸酯(福德,珠海亿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6 g),0.6 g溶于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 d。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气分析、细菌学、心电图、胸部X线。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完全恢复正常,病原菌清除;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细菌清除4项中有l项未恢复正常;进步:病情好转,上述4项中有1项恢复正常;无效:用药后72 h病情未改善或加重。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5 细菌学评价

细菌清除:治疗结束时病原菌消失,且无新的病原菌出现;未清除:治疗结束时病原菌无变化;部分清除:在原有致病菌中仅有1种被清除;替换: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第1天分离到1种新的致病菌,但没有临床症状,也无须对它进行治疗;再感染:治疗结束后1 d分离到1种新的致病菌,并出现症状和体征,须给予治疗。

1.6 病原学检查及细菌药敏测定

细菌培养标本均采用自然咯痰法留取痰液培养标本,或经电子纤维支气管镜留取支气管分泌物培养标本。对分离的病原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测定,按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判读结果。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患者进行14 d的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价,治疗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1.67%,两者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细菌学评价

120例患者中,分离细菌98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0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肺炎链球菌16株,鲍曼不动杆菌1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粪肠球菌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株,其中混合2种以上细菌感染者26例。治疗组细菌清除率为84.00%,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64.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部分清除、替换和再感染等。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13例出现胃肠道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吸入性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棘手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本文探讨的吸入性肺炎主要是指由吸入鼻、口咽分泌物和食道、胃返流物中致病菌引起的肺炎。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病原菌广,多为混合感染,主要涉及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等。90%的吸入性肺炎患者合并厌氧菌感染[3]。有人对AP患者采用纤支镜在双套管防污染毛刷双塞保护下,刷取病变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93%AP患者厌氧菌培养阳性,79%需氧菌培养阳性,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占43%[4]。如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所以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合理的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新型8-甲氧基氟喹诺酮。莫西沙星对包括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非典型致病菌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均具有强力、广谱的抗菌活性,尤其增强了对难治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耐药菌的疗效,具有组织渗透力强、生物利用度高、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国内外广泛运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5,6,7]。莫西沙星在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黏膜及分泌物中浓度高,是新一代的呼吸喹诺酮。

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是治疗吸入性肺炎的常用方案。本研究对120例吸入性肺炎病例分别采用盐酸莫西沙星或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治疗,结果显示盐酸莫西沙星组临床有效率为91.67%,细菌清除率为84.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而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组临床有效率为71.67%,细菌清除率为64.5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7%。盐酸莫西沙星组在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较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组均有显著差异,表明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吸入性肺炎疗效确切,且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吸入性肺炎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120例吸入性肺炎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莫西沙星组)和对照组(头孢他啶联合克林霉素组),每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71.6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4.00%和64.5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1.67%,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吸入性肺炎疗效确切,且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吸入性肺炎的治疗。

关键词:盐酸莫西沙星,头孢他啶,克林霉素,吸入性肺炎

参考文献

[1]Chinese Society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ance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draft)[J].Chin J Tuberc Res Dis,1999,22(4):199.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57-1862.

[3]杨镜芳,王菡侨,李继红.吸入性肺炎的病原学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1):7.

[4]于维东,蒋丽娟,王涤非,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3):323-324.

[5]Li Z X,Wang X H,Menu X J,et al.In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domestic moxifloxacin anainst224strains of enterococci[J].Chin J Antibioct,2005,30(7):412.

[6]吴小林.口服或静脉注射利奈唑胺药物动力学比较[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3,24(6):45.

盐酸莫西沙星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04例均为住院患者,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1999年标准。其中男68例, 女36例, 年龄7~88岁年龄平均 (47±14) 岁。随机分为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 每组各52例, 莫西沙星组中男36例, 女16例, 年龄7~82岁, 平均 (49±0.8) 岁, 左氧氟沙星组中男33例, 女19例, 年龄7~88岁, 平均 (51±0.6) 岁。

104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肺部有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异常。其中发热71例。血白细胞≥10×109/L有89例, 中性粒细胞患者症状及体征, 缩短住院时间;在并发症方面, 二者联合应用能减少休克、ARDS及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的发生, 特别是能改善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胰腺炎所致的假性囊肿等主要并发症[6], 明显弥补了不足。分析其可能机制是: (1) 通过对胰腺缺血状态的改善, 减轻或阻止了胰腺微循环障碍的程度或加重; (2) 通过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防止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胰腺局部或全身的损害作用; (3) 阻止胰酶分泌和胰酶细胞内激活; (4) 防治胰腺腺泡钙超载介导的胰腺缺血性损伤, 减少胰腺腺泡细胞的坏死与自身消化; (5) 通过诱导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减少腺泡细胞坏死, 起到保护胰腺、限制炎症的作用; (6) 抑制组胺、5-羟色胺的合成或释放的功效。故我们认为川芎嗪通过多途径干预重症胰腺炎发展。但是两组在减少死亡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也许与本组样本数量有关, 有待于大样本做进一步研究。

目前川芎嗪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报道不多, 其作用确切机制尚不很清楚,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和分

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 9 9 7, 3 5 (1 2) :7 7 3~7 7 5.

[2]任海玲, 江时森, 谢渡江.川芎嗪对慢性压力超负荷大鼠动态

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 2003, 13 (2) :13~15.

≥0.80有101例。

1.2 感染原因

急性支气管炎11例, 肺炎41例,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4例支气管哮喘并感染10例,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8例。

1.3 其它情况

2组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抗生素治疗, 无喹诺酮类药物过敏史。2组间年龄、感染的分类、病情的严重程度、用药量及时间、病原菌、体温及白细胞升高例数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莫西沙星绷组 (由拜尔医药生产) 400mg, 静脉滴注, 每日1次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静脉每日2次, 均以7~10d为1疗程。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均作痰培养、X线胸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治疗过程中观察症状, 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按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断[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痰细菌培养转阴,

[3]李勇, 乜连波, 张学明, 等.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时I L-6、氧自

由基变化及IL-2、川芎嗪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

科杂志, 2002, 8 (2) :111~114.

[4]范治云, 罗红, 刘玉兰, 等.川芎嗪的抗炎作用与组胺、5-羟色

胺的关系[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 2 0 0 4, 1 5 (2) :9 3~9 4[5]金太欣, 张家衡, 吴彪.川芎嗪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血浆血栓

素、前列环素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 0 0 6, 1 5 (6)

[6]上海乌司他丁临床试验协作组.国产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

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5) 293~296[7]王春友, 赵刚, 张维康, 等.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 0 0 0, 8:1 7 2.

胸部x线病灶全部吸收;显效:病情明显好转, 痰细菌培养转阴;进步:病情有所好转, 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后病情无好转或有所加重。以痊愈和显效病例计算有效率。

1.6 细菌学评价标准

所有病例均作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病原菌按清除、未清除评定。清除:治疗后第1天所取样本中无致病菌生存;未清除:治疗结束后, 原有致病菌仍存在。并出现症状和体征, 须给予治疗。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l3.0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 莫西沙量组治愈3 5例, 显效1 3例, 进步4例。总有效率92.3% (48/52) , 治愈率67.3% (35/52) ;左氧氟沙星组治愈40例, 显效7例, 进步5例, 总有效率90.4% (47/52) , 治愈率76.9% (40/52) 。莫西沙星组总有效率高于左氧氟沙星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细菌学疗效

104例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致病菌90株, 其中2组各分离出致病菌各45株。治疗后莫西沙星组清除致病菌4 3株, 未清除2株, 清除率为95.6% (43/45) ;左氧氟沙星清除40株, 未清除5株, 细菌清除率为88.9% (40/45)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3 不良反应

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后对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无影响, 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头晕4例, 消化道反应3例、出现皮疹2例;对照组11例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头晕5例, 消化道反应伴头晕6例。盐酸莫西沙星组有6例患者静注过程血管刺激红肿, 经减少静脉滴数后恢复正常。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 对症处理后缓解。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是患者常见的呼吸道感染, 发病率较高。临床应用抗生素时间长, 效果差, 易发生耐药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治疗不当, 常引起呼吸衰竭, 危及生命。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嗜肺军团菌、卡他莫拉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由于细菌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复杂, 抗生素的有效使用寿命越来越短, 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迫切需要抗菌谱覆盖面广、高效、简便、经济、安全的治疗药物, 我们对盐酸莫西沙星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观察。

3.1 莫西沙星药理学特性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它是由拜耳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并已经经过FDA的批准在美国上市[4]。是一种新型甲氧喹诺酮, 化学结构不同于其他氟喹诺硐类, 具有更理想的P k/Pd和MPC参数, 组织穿透力更强, 对青霉素、红霉素以及其他氟喹诺酮等的耐药菌株仍具有极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并且有效防止选择出耐药菌。可扩大抗菌谱, 增强了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抗酸杆菌和非典型病原菌的抗菌能力增强了对难治性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断增加病原体的抗菌能力, 潜在的光毒性也较小。莫西沙星杀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 N 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Ⅱ和Ⅳ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莫西沙星对无论对青霉素或大环内酯耐药与否的肺炎链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5]。对其他氟喹诺酮耐药的肺炎链球菌的敏感性比其他氟喹诺酮高8倍~32倍, 对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与Ep硝唑相当。

3.2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一般是上消化道功能混乱、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和光毒性。莫西沙星发生最频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 大多数不良反应属轻中度。莫西沙星引起的光敏毒性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倾向与其它一些氟喹诺酮类药物相比较小, 服药期间病人无需采取特殊措施防护紫外线。本研究中莫西沙星组出现头晕3例, 消化道反应2例、出现皮疹2例无论口服或静注, 与药物相关的ADR、严重ADR以及因AE而导致停止治疗的发生率均低于同类药物的平均值。药动学分析结果表明, 对老年患者、肾损伤或轻中度肝损伤患者似乎无需调整用药剂量。作为一种广谱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莫西沙星一般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以及肾损伤患者的选择性药物使用。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潜在催畸作用, 并可影响幼年动物的关节发育, 因此孕妇及儿童不宜应用。

本研究中莫西沙量对青霉素、红霉素等耐药菌仍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并且有效防止选择出耐药菌株, 在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时, 不仅快速缓解症状, 疗程短, 而且可每日1次给药, 用药方便, 患者依从性更好, 临床疗效稳定, 细菌清除率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对尿常规, 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依从性好, 使用方便。本文结果显示莫西沙量组总有效率 (92.3%) 优于左氧氟沙星组 (90.4%) 。因此莫西沙星可作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一线经验用药。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将104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盐酸莫西沙星组 (52例) ;对照组左氧氟沙星组 (52例) 。结果莫西沙星组和左氧氟沙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90.4%;细菌清除率95.6%和88.9%, 2组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 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 可广泛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关键词: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江忠亚, 靳玉香.盐酸莫西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4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7, 6 (11) :11~13.

[2]沈美芳.莫西沙星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观察[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2) :142~143.

[3]刘又宁, 陈民钧, 赵铁梅, 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 :34.

[4]王惠生.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36 (l1) :1038~1039.

盐酸莫西沙星片 篇4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81岁, 因间断发热伴咳嗽、咳痰、胸痛5个月余, 加重半月余, 于2013年10月16日入院。入院诊断: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待查、肺结核待查、陈旧性肺结核、高血压。既往对头孢类药物过敏, 对苹果、桃子可疑过敏。入院查体:病人意识清楚, 言语流利, 体温37.1℃, 脉搏113/min, 呼吸20/min, 血压170/80 mmHg (1 mmHg=0.133kPa) 。因肺部感染遵医嘱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每瓶250mL, 莫西沙星0.4g与氯化钠2.0g, Bayer Schering, 批号BXGBJ92) 250 mL静脉输注, 每天1次, 10:30应用过滤介质孔径为5μm的精密过滤输液器开始给药, 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调节滴速每分钟40滴~50滴, 约20min后病人左手背给药部位出现散在红色皮疹, 且伴瘙痒, 按压血管周围有硬结, 触痛明显, 即停输注。给予血管处50%硫酸镁适量湿敷, 30min后血管渐渐恢复正常。遵医嘱于右手背重新建立液路 (液体同前, 滴速每分钟15滴~20滴) , 输液10min后右手背给药部位出现散在红色皮疹, 皮肤瘙痒明显, 按压血管周围有痛感, 但无硬结, 遵医嘱停用药物并更换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冲洗静脉, 20min血管恢复正常。其他药物继续使用, 病人无任何不适反应。

2 临床分析

2.1 静脉炎发生机制

静脉炎是临床静脉给药最常见的并发症[2], 尤其多见于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及化疗药物等。输液用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 干扰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机能, 改变血管壁通透性, 药液渗入皮下组织间隙, 出现皮肤红斑、风团、水疱, 也可使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炎性改变, 同时释放组胺, 使静脉收缩、变硬[3]。

2.2 莫西沙星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

静脉炎发生的因素较多, 1985年Falchuk等通过临床验证, 提出输液性静脉炎与药液中的微粒有关。1997年Rusmin等在研究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与静脉炎发生的关系中明确提出, 微粒的多少与静脉炎的发生关系密切[4]。有研究表明, 采用5.0μm和3.0μm孔径的精密输液器输注喹诺酮类抗生素, 疼痛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用普通输液器输注[5]。另有资料提示, 引起静脉炎的化学性刺激仅是药物静脉炎的诱因, 而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 其机制尚待探讨[6]。在输注喹诺酮类药物时, 在常规浓度下使用常规输注方法发生静脉炎几率较高且首次发生率很高, 当减慢输液速度发生静脉炎几率明显降低[7]。其中血管质量好坏也是影响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重要因素[8]。

3 讨论

随着莫西沙星在临床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被不断发现。既往有研究表明, 临床应用盐酸莫西沙星后有光毒性反应、幻觉、运动失调等不良反应出现[9,10]。Bayer Schering生产的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说明书查阅到:“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盐酸莫西沙星, 辅料为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本品不良反应较多, 皮疹、瘙痒、视觉障碍、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便秘、腹胀、关节痛等症状少见, 过敏性休克极罕见。推荐本品的输液时间应为90min, 输注时将输液器针头垂直扎入橡胶塞内环中心, 勿用力过大以避免胶塞受损, 禁用于已知对莫西沙星或其他喹诺酮类, 或任何辅料过敏者”。本例病人更换穿刺部位2次应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后均出现散在红色皮疹, 且伴瘙痒, 停用后更换其他药物继续使用, 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根据临床观察及查阅文献, 排除因静脉选择失误或滴速过快及药液微粒污染引起的静脉炎后, 建议一旦发生静脉炎, 不要更换穿刺部位继续给药观察, 应立即停药。作为临床护士, 应熟悉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成分及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前一定要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或对任何辅料过敏, 输液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合理选择输液器及静脉, 注意输液速度, 治疗中重视用药的巡视观察,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提高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店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01.

[2]关桂华.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原因及防治进展[J].广西医学, 2002, 24 (11) :1809-1811.

[3]吴中力, 王鹏巨.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理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1994, 10 (2) :421.

[4]Frank Ge, 崔晶晶.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5 (2) :36.

[5]詹文英, 李妹清, 吴根英, 等.不同孔径输液器对喹诺酮类抗生素所致疼痛和静脉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1, 15 (16) :91-92.

[6]肖煜东, 许丽华, 张冬梅, 等.静滴药物性静脉炎疼痛发生机理的探讨及防治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12) :7171.

[7]龚卫红, 秦舒平, 周乐山.静脉滴注速度及血管选择对氧氟沙星所致静脉炎发生几率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6) :1437-1438.

[8]李岩梅.静脉输注诺维本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12A) :3111-3113.

[9]陈英, 宗媛, 张白鸽.盐酸莫西沙星致光毒性反应1例的临床分析[J].护理研究, 2013, 27 (2C) :575-576.

上一篇:大学教师的廉洁教育下一篇:通用计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