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品(共12篇)
制造业产品 篇1
一、品质异常的来源
品质异常的来源一般有6M1E共七个因素, 人 (Man/Manpower) 、材料 (Material) 、机器 (Machine) 、方法 (Method) 、测量 (Measurement) 、管理 (Manage) 、环境 (Environment) , 这七个因素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是M和E, 通常简称6M1E。由于6M1E基本上为大家所熟悉, 这里就不再细述。
二、如何提升制造业产品品质
提升制造业产品品质, 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1.提升品质, 需高层领导重视
高层领导重视什么事情, 下属就会跟着关心什么事情, 下属一般重视和执行上级领导重视与检查的工作。产品品质的提升, 离不开高层领导的重视。
2.提升品质, 要下定决心
决心, 是提升品质的前提条件, 没有决心提升品质, 这肯定是空谈或者梦想。企业上自法人代表, 下至一线员工, 一定要有提升品质的决心和毅力, 品质的提升才有希望。
3.提升品质, 执行力是关键
品质管理, 重在执行, 不能纸上谈兵。提升品质, 执行力是关键, 品质提升需强有力的执行力去实现。
4.提升品质, 人员的稳定非常重要
人员的稳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品质异常发生, 人员的变动常会带来品质的变动。“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熟能生巧”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人员稳定对产品品质的积极作用。人员的流动, 可以说是一个企业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的流失。一个新进的员工, 工作熟练度差与效率低, 对产品、设备、材料、机器、工具、工艺不了解, 对作业方法不熟练, 对产品品质要求也不知道等太多变因存在, 这些变因都会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稳定熟练工往往比新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高出很多。
5.提升品质, 重在教育训练
良好的教育训练, 能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管控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等。品质是管理出来的, 而管理的主体是人, 人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训练, 包括品质管理理论训练与实战训练。
6.提升品质, 要有平常和务实的心态
提升品质, 要有平常和务实的心态, 要有“视品质问题为发展机遇”的心态, 我们每改善和解决一个品质问题, 我们的品质管理就向前迈进了一步。
7.提升品质, 要考虑品质成本
提升品质, 要考虑品质成本, 要考虑品质定位与品质过剩, 品质过剩意味着更大的成本投入。提升品质要把握品质定位与品质过剩之间的平衡, 要考虑节约品质成本。
8.提升品质, 需制度流程保障
制度流程是品质管控一个重要方法。管理大师戴明说过, “员工只需对15%问题负责, 另外85%归咎于制造流程”, 也可以这样说, “员工只需对15%品质问题负责, 另外85%归咎于制度流程”。什么样的制度流程产生什么样的工作绩效和品质绩效。产品品质只有通过制度流程进行管理, 通过大家共同遵守的企业规定进行管理。
9.提升品质, 需标准化管理
所谓标准化, 就是适合企业实际的最优、最合理、最简单的工作方法、运作流程、作业标准形成文件、制度或规定。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累积的知识、技术、经验等, 通过文件的方式进行储存, 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 整个技术就流失, 更因为有了标准化, 每一项工作就是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 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出现太大的差异。
10.提升品质, 应重视品管手法的运用
品管手法的运用是现代企业品质管理一个突破, 对品质异常的分析、改善与预防意义重大。旧七大手法如层别法、柏拉图、特性要因图、散布图、直方图、核查表、控制图等, 还有新七大手法如关系图、系统图、矩阵图、箭条图、KJ法、PDPC法、头脑风暴法等, 这些品管手法在企业是否有效甚至广泛应用, 是衡量一个企业品质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11.提升品质, 6S运动很关键
工作场所脏乱, 代表环境较差、代表工作随意、代表效率低下、代表浪费较大、代表品质不稳定、代表品质异常会经常发生。
6S是产品品质零缺陷的护航者, 如干净整洁的生产场所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品质意识;机器设备的正常维护与保养, 可以大大减少不良品的发生;环境整洁有序, 问题异常一眼就可以发现;物料分类清楚与明确标识, 减少误用概率;6S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养, 员工素养的提升, 品质管控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12.提升品质, 重点过程管控、细节管控
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好的过程管控, 不可能有好的结果。品质管理也是一样, IQC (进料检验) 、IPQC (制程检验) 、FQC (线上检验) 、OQC (出货检验) 、QE (品质工程) 、QA (品质保障) 、关键工序管理、工装夹具管理、检验器具管理、工艺图纸管理等过程和细节的管控, 对品质保障和品质提升意义巨大。
13.提升品质, 机器设备应有良好的维护与保养
产品靠机器生产, 机器有精度和寿命, 机器就像人的身体一样需要维护与保养。机器设备如果缺乏维护与保养, 机器的精度及寿命就会下降, 产品品质就没有保障。
14.提升品质, 需稳定的供应商
再好的技术, 再好的经验, 再好的机器设备, 如果没有良好的供应商物料配合, 是很难生产高品质的产品。频繁更换供应商, 物料缺乏一致性, 品质也缺乏稳定性。低价采购的物料往往是低品质或品质不稳定的物料, 这种物料肯定会导致品质成本较大, 这种减少制造成本而增加品质成本的做法, 可能会使企业的利润更少或亏本, 更重要的是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损失, 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15.提升品质, 需持续改进
品质的提升, 永无止境, 品质的改善, 永不满足。针对产品品质异常, 我们采取了纠正与预防措施, 当品质管控正常之后, 我们再适当提高品质标准, 又会出现品质需改善的地方……如此反复循环, 产品的品质肯定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16.提升品质, 应重视品质改善活动
品质改善活动的方法有很多:如PDCA活动、品质月活动、QCC活动、TQM活动、Sigma管理等。品质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品质改进, 没有品质的改进, 就不会有品质的持续提升。
三、结束语
品质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品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品质的提升, 永无止境, 品质管理, 永远在路上……
摘要:品质是企业的生存之本, 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何提升制造业产品品质是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产品品质
参考文献
[1]林荣瑞.品质管理福友现代实用企管书系[M].厦门L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制造业产品 篇2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财政局、经委、外经贸局:
为进一步扩大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我们制定了《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辽宁省财政厅办公室
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
抄送:中华人民共和国沈阳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连海关
抄送厅内:预算处、国库处、流通处、监督检查局
拟稿:葛晓民 核稿:王 超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 出口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扩大出口,支持企业发展,规范贴息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高新技术产品是指列入国家科技部、外经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的产品。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装备制造业产品是指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及部件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企业生产的产品。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出口贷款是指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企业产品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由于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紧张而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的短期贷款。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贴息资金是指省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生产企业出口产品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的短期贷款给予贴息的资金。
第七条 财政贴息资金是引导性资金,主要通过贴息的方式吸引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本等加大对企业投入,鼓励和激发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规模。
第二章 贴息资金的安排原则
第八条 择优扶强的原则。贴息资金主要支持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并且产品出口项目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地区经济有拉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生产企业。
第九条 向辽西北地区和民族自治县倾斜的原则。同等条件下,对辽西北地区和民族自治县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的生产企业优先安排贴息资金。
第十条 向出口增幅较大企业倾斜的原则。同等条件下,对出口额比同期增幅较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生产企业,优先给予贴息资金支持。
第十一条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贴息资金不仅支持国有企业,而且支持在行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其他各种所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章
贴息资金的使用条件
第十二条 申请贴息资金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对外进出口经营权,具有健全的财务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
2.出口产品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范围或属于本办法规定的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
3.出口产品已在我省海关报关出口;
4.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的短期贷款已落实到位;
5.出口的产品必须盈利;
6.不拖欠各项税金、职工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费。
第四章 贴息资金的申报程序
第十三条 企业申报财政贴息资金资料受理期为每年4月1日------4月30日。申请财政贴息资金的企业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市经委报送下列相关资料:
1.申请财政贴息报告;
2.企业出口产品财政贴息资金申请表;
3.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情况表;
4.产品出口合同、海关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产品名称及商品编码;
5.产品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的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进账凭证;
6.产品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企业(按月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第十四条 各市对企业申报项目资料审核期为5月1日------5月20日。各市经委在收到企业报送有关材料5个工作日,应重点对企业出口产品是否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或装备制造业产品范围提出审核意见,并将有关资料转送至当地外经贸局。
各市外经贸局收到经委转送的有关资料后,需在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产品出口合同、出口报关单、出口产品名称及商品编码等情况提出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转送各市财政局。
各市财政部门收到外经贸局转送的有关资料后,需在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短期贷款到位情况、出口的产品盈利情况、企业缴纳各项税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情况、职工工资发放情况、产品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等进行合规性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资料转送至各市经委。
各市经委结合当地外经贸局、财政局的审核意见,将经审核符合贴息条件的企业出口项目以三部门正式文件联合上报省经委,并随文上报相关审核资料。省属企业直接将有关资料报送省经委。
第十五条 省经委、省外经贸厅对企业申报项目资料进行复审期为5月20日------5月30日。省经委收到各市联合上报的有关资料和省属企业有关项目资料后,会同省外经贸厅按上述职责分工在7个工作日内提出复审意见,并将有关资料统一转送省财政厅。
第五章 贴息资金的核定和下达
第十六条 财政贴息资金拨付期为6月1日------6月10日。省财政厅在收到省经委转送的有关资料10个工作日内对企业上报相关资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后,结合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提出的审核意见,下达文件,拨付贴息资金。贴息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直接拨付出口产品生产企业。
第十七条 企业产品报关出口至货款到账期间的短期贷款原则上以产品出口销售额的70%核定,其中企业短期贷款总额小于产品出口销售额70%的,按企业短期贷款总额核定;企业短期贷款总额大于产品出口销售额70%的,按产品出口销售额70%核定。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根据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基准利率、企业短期贷款期限和核定的短期贷款数额,确定给予一次性部分或全额贴息。
第十九条 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收到贴息资金后,按有关财务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直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
第六章 贴息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条 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收到财政贴息资金要及时、足额将贴息资金用于缴纳银行贷款利息,严禁挤占挪用。
第二十一条 出口产品生产企业要在对上一企业产品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吸引银行贷款、拓展国际市场等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专题材料分别上报省经委、省外贸厅、省财政厅。
第二十二条 省经委、省外经贸厅、省财政厅要定期对贴息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采取非法手段,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贴息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除依法收回财政贴息资金外,将取消其今后申请财政贴息资金的资格。情节特别严重的,将依法提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要定期对贴息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共同对贴息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经委、省外经贸厅按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制造业产品 篇3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审计;管理现状
项目审计是指审计部门依据国家的法令和财务制度、企业的经营方针、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对项目的活动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审核检查,判断其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的一种活动。项目审计是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全面检查,包括项目的文件记录、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财产情况、预算和费用支出情况以及项目工作的完成情况。
项目管理最原始、最基础的概念是指对项目的管理活动。从当前管理学科来说,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制造企业的项目管理是指以公司产品为目标,由项目管理团队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和协调,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
随着现代化管理的推进和市场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管理各项任务。产品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管理团队为主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以及结束四个阶段。对项目管理实施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项目管理整个生命周期的审计,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更好地推进项目管理水平。
一、项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
项目审计的范围包括项目管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活动。按内容分,有项目范围审计、项目质量审计、项目效益审计等;按项目周期不同分,有项目前期审计、项目实施期审计和项目结束审计。
1.项目范围管理审计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确保项目完成所需的全部工作,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与控制哪些工作应该或不应该包括在项目之内。主要查看是否按规定进行启动、建立项目章程、项目范围文档,内容是否完整;检查范围控制情况、范围确认结果的相关资料,确认交付成果是否与合同相符。
2.项目计划管理审计
项目计划是用于协调项目编制、指导项目执行和描述控制的文件。主要检查项目组和相关部门是否依据规定编制项目总体计划和分项计划并下达,项目变更后计划的调整、备案和审批情况,检查计划之间的接口是否相互衔接,计划时间节点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3.项目时间管理审计
项目时间管理包括保证项目按时完工所必需的一系列管理的过程与活动。主要检查各分项计划的完成情况与总体计划是否一致,在拖进度的情况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予以纠正,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等。
4.项目质量管理审计
项目质量管理包括保证项目能满足规定的各项质量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如决定质量方针、目标与责任的所有活动,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此环节的审计主要检查质量计划的编制情况,是否注重全过程的质量监测,是否进行产品首件鉴定、供应商质量监控及指导、配件的入库检测,制造过程中是否发生重大质量问题及采取的纠正措施,产品出厂的验收情况、开口项及关闭情况。
5.项目风险管理审计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在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支持下,对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的系统过程。主要检查是否进行风险识别,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是否进行风险定级和编制风险评估矩阵,是否有适当的应对计划,监控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等。
6.项目研发审计
项目的设计规划、工艺技术是项目管理的源头,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意义。此环节的审计主要是检查设计规划是否符合生产要求,工艺是否符合生产流程,生产过程中设计工艺的变更对整个项目的影响程度。
7.项目采购管理审计
项目采购管理包括从项目组织外部获得完成项目所需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过程。主要检查供应商选择方式是否适当,采购招标实施过程是否规范,合同管理情况等。
8.人力资源管理审计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项目团队组建与管理的相关过程,将项目团队人员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技能、挖掘其潜能,实现项目目标。主要检查项目团队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相关人员管理职能职责履行情况,管理团队执行有效性等。
9.项目效益审计
主要检查项目预算的编制和评审情况,成本费用实际发生情况,边际贡献的实现额,检查成本费用控制是否有效等。
二、项目审计的方法
项目审计主要采取审前征集审计线索法、经验判断法、调查法、分析性复合法、抽样与详细审计结合法等方法进行。
三、审计视角下的项目管理现状
1.项目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企业中有相当多的项目管理团体缺乏风险意识,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极少在适当的时候识别、分析和评估项目中的风险和机会信息,也极少对风险控制进行跟踪、记录,因此无法在项目遇到风险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转移、减轻或规避,从而使企业遭受损失。
2.人员素质与技能欠缺
有些企业的项目管理团队人员是从各职能部门抽调的,这些人员中,有些因为职位、资历和经验的限制,有些由于对项目管理知识、技能的欠缺,不能履行或不能很好地履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执行。
3.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
大多数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标准和流程,但这些标准往往是为了应付管理层而支起来的框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按制度要去执行,使制度无法起到约束的作用而流于形式。
4.没有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好的项目管理,既要有惩罚有约束,也要有激励有动力。而有些企业往往只有考核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有些企业只有激励机制而没有考核机制,或者是奖惩制度完善而执行不到位,无法激发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产品设计标准化程度较低
由于设计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和设计系统的不稳定,前期产品中设计人员更改过的问题不能在大家共用的系统中予以同步更新、固化,不能形成标准的设计底稿,致使相同的设计问题在类似的产品中反复出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四、项目审计的主要作用
1.可以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管理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改正建议,促使项目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对人、财、物使用的综合优化,从而尽可能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收益。
2.可以揭露错误和舞弊现象,制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不受损失。
3.可以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审计过程中会发现经验和暴露问题,这些经验和问题会帮助项目经理以及企业高层管理部门改善管理状况,避免或减少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
4.可以激发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管理现状的评价,使渎职舞弊的人员受到处理或批评,使成绩优异的人员受到承认和得到发展的平台,从而激励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5.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产品项目审计就是通过审计手段核查项目管理过程,向相关部门或人员提供真实的信息,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过程,监督公司信息的真实性。
6.可以为高层管理人员提高调控项目管理的依据。产品项目审计不仅可以确定项目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还可以确定企业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通过项目审计所搜集到的信息或发现的某些问题,是领导作出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结束语
通过对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审查,利用科学的审计手段、方法,对有关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评价项目管理业绩,总结项目管理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电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
[2]潘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
[3]刘荔娟.现代项目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分工的测度 篇4
20世纪后期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产业内进一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的新型格局之下, 参与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分工的细化使各国的比较优势不再停留在最终产品, 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生产区段或生产工序上。传统的产业间、产业内分工暗含着一个基本假设是产品生产是在一个国家内独立完成的, 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 而新型的产品内分工则打破了这一基本假设, 认为一国只需具备生产产品的某一区段或工序的生产能力即可参与国际分工, 即将比较优势理论从产品层面深入扩展到工序层面。
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发展中国家通过产品内分工能进一步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体系中, 并通过技术外溢、模仿创新、干中学等实现产业结构的渐进有序升级过程;挑战在于产品内分工很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环节, 面临“高端产业低端制造”的困局。以2011年数据为例, 中国出口高达1.899万亿美元, 但加工贸易占比4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近5487.9亿美元, 占总出口额的28.9%;尤其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型的软件和芯片出口不到1.74%;全国申请的专利达到96.05万件, 但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占比82%, 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不到18%。这种低端的发展模式激化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 严重阻碍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在新形势下, 如何科学定义产品内分工的内涵, 如何准确测度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水平, 如何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局, 以适应经济的持续发展。回答这些问题, 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0世纪60年代, 垂直两阶段生产模型的构建促使经济学家开始对产品内国际分工进行研究, 其中以Balassa (1967) 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 Dixit and Grossman (1982) 将垂直两阶段模型进一步扩展为垂直多阶段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大规模发展, 经济学家开始对产品内分工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Ardnt (1997) 首次提出“产品内分工”的概念, 认为产品内分工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与技术进步有相似之处, 有助于提高分工效率, 增加产品产出, 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Krugman (1994) 认为产品将不同生产环节配置在南北方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模式是一个“双赢” (Win-Win) 的过程。进入21世纪, 学者们对产品内分工进行了更为充分的研究。David Hummels, Jun Ishii and KeiMu Yi (2001) 认为垂直专业化即嵌入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 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测度垂直专业化的方法, 即VS方法。他们利用OECD 10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及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数据计算了这些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与国外学者相比, 国内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较为滞后。理论研究方面, 卢峰 (2004) 通过比对产品内分工与其他分工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产品内分工概念为核心的分析框架;高越、高峰 (2005) 在总结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基础的前提下, 根据1997年和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 研判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地位, 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战略选择。实证研究方面, 刘志彪、刘晓昶 (2001) 利用Hummels的VS方法, 首次测算了中国17个产业部门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将其与OECD国家和爱尔兰、韩国、墨西哥等国家及地区1970—1990年的结果相比, 我国的VS份额较大, 说明参与垂直专业化的水平较高;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6) 同样利用Hummels的VS方法, 采用我国投入产出表及联合国进出口贸易数据, 分别测算了1992—2003年中国总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及中国对美出口中垂直专业化比率。唐海燕、张会清 (2009) 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价值链的提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3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测度
3.1 产品内分工的内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到国际垂直专业化现象 (Balassa, 1967;Findlay, 1978) 。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的日益深化, 垂直专业化这一新型的国际分工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者们分别以各种不同的术语来概括这一崭新的经济现象:Hummels、Papoport and Yi (2001) 将“垂直专业化”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定义为进口中间投入产品以生产出口产品的活动。“垂直专业化”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产品的生产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连续的阶段 (multiple sequential stages) ; (2)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 (3) 至少有一个国家在产品的加工阶段中必须使用进口投入产品, 而且这一使用进口投入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部分地用于出口。
卢峰 (2004) 认为“产品内分工”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是展开结构, 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在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 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一言以蔽之,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模式的深化, 使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 实现了生产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区位选择。本文为更好地传承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向产业内再向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脉络和逻辑顺序, 统一采用“产品内分工”这一表述。
3.2 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方法
对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方法应用主要集中于两种, 一种是Feensra and Hanson (1997) 将进口中间投入品作为衡量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指标;一种是Hummels, Ishii and Yi (2001) 将嵌入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中间投入品作为衡量参与产品内分工及贸易的指标。
Feensra and Hanson (1997) 根据对产品内贸易的界定 (1) 提出用进口中间产品度量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思路是将美国每一产业中购买的每种类型的投入品价值乘以其进口份额, 得出该产业进口投入品的价值, 然后将此产业中所有进口投入品的价值进行加总, 最后再将各产业中所进口的投入品的价值加总,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这一产业中间投入品的价值。i产业中间投入品的价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Iij表示i产业购买的中间投入品j的价值;Mj表示进口中间投入产品j的价值;Yj表示需要的全部投入品j的价值 (本国生产+进口-出口) 。将所得各类产业中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价值进行加总, 进而得出一国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总价值。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测算依赖于能够准确区分进口产品中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 尽管将产品区分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产品究竟是作为中间产品还是最终投入品, 只有在真正使用中才能加以区分。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度实践操作性不强。
为克服将进口产品区分为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的困难, Hummels, Ishii and Yi (2001) 缩小了垂直专业化的界定范围, 将垂直专业化定义为一国进口中间投入品是为生产用于出口产品的活动。具体方法是运用VS指标, 结合投入产出表来衡量嵌入在出口产品中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公式可以表示为:
上式中VSj代表j行业的产品内贸易额, 其中表示j行业进口的所有中间投入品 (根据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最终用途分解为M1和M2, M1指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出口的中间投入品, M2指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国内消费的中间投入品, 由定义可知计算VS用M'的数据) , M1ij是j行业进口的i行业的中间投入品;Yj指j行业的总产出;Xj指j行业的出口总额。若一国经济中存在n个部门。那么, VS是一个绝对值, 其经济内涵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用于出口的部分。而一国产品内分工的比重是一个相对值, 具体公式如下:
换言之, 一国产品内分工的比重就是某一行业出口额的加权平均。将 (1a) 中VSj的定义代入 (1b) , 可得:
令, 表示生产一单位j行业的产品, 需要投入aij单位i行业的进口中间投入品。则上式可以进一步表达为:
, 写成矩阵的形式如下:
上面公式中, u= (1, 1…1) 指1×n维单位行向量;表示n×n维进口系数矩阵;为n×1维出口列向量。
更为一般的情形是, 进口投入品出口之前, 在本国经过多个阶段循环, 那么利用完全消耗系数上述公式可以表达为:
AD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 A是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其中AM+AD=A。
虽然VS和VSS指标同样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但相对于Feensra and Hanson (1997) 将进口中间投入品作为衡量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方法而言, 其有效地克服了区分中间投入品与最终产品的难点, 而且利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有效揭示产业之间的联系。因此, 本文将选取VS和VSS作为产品内分工的测度指标。
3.3 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由于OECD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是非进口竞争型的, 有效地将中间使用、中间投入以及最终使用区分为国内和进口两部分, 便于根据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的分析框架计算VSS, 进而衡量产品内分工的水平。于是, 本文根据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编制的中国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五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12个细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业、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木材及制品业、纸浆、纸张、纸制品、印刷和出版、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化学制品 (不含制药) 、橡胶和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业、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电气机械和设备、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铁路机车及其他交通设备 (去掉了数据缺失和指待不详的行业) 。
在此借鉴文东伟、冼国明 (2009) 的方法计算VSS份额, 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中提供了总使用表、进口使用表及国内使用表三类投入产出表。从总使用表中可以获得各个行业的总产出的数据;进口使用表提供了各行业进口的中间投入矩阵, 再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 可以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进口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即AM;国内使用表给出了各行业国内中间投入矩阵, 再结合各行业的总产出数据, 可以计算出各行业单位产出的国内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即AD。根据以上数据, 利用SAS 8.2软件进行矩阵运算, 可以测算出我国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水平。由于投入产出表的不连续性, 采用近似替代的方法, 根据1995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1996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 根据1997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1998年、1999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 根据2000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2001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 根据2002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2003年、2004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 根据2005年的进口中间投入矩阵推算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
3.4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 计算出了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12个细分行业的VSS指数、均值及差值 (见下表、图1及图2) 。通过计算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VSS均值可以看出,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水平差异相对较大, 这说明各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有所不同。垂直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行业依次为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 (38.85%) 、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 (35.17%) 、电气机械和设备 (22.53%) ;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的行业依次为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 (7.43%) , 木材及制品业 (14.27%) , 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 (14.89%) 。
通过VSS差值不难发现, 1995—2009年,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 (除橡胶和塑料制品) 的垂直专业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这说明, 中国近年来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日益加强。增长幅度较大的行业依次包括办公会计和计算机设备 (17.6%) , 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 (16.4%) 、金属制品业 (10.2%) ;增长幅度较小的行业为木材及制品业 (1.2%) , 焦炭、炼油产品及核燃料 (2.9%) , 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 (3.3%) 等, 特别的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6%) 十年间差值为负。
总体上来看, 我国垂直专业化主要发生在办公、会计和计算设备及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而且其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增长也较大。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计算机、通信设备的迅猛增长。而垂直专业化水平较小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木材及制品业、纺织、纺织品、皮革及鞋类制品所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而且其垂直专业化水平的增长也较低。
以上数据是根据OECD编制的1995—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UN COMTRADE的出口数据整理而得。
4 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SAS 8.2软件, 借鉴垂直专业化指数 (VSS) 对我国制造业部门12个行业1995—2009年的产品内分工水平进行了测度, 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越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越大, 越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越小。本文将提出如下建议:
4.1 积极融入产品内分工, 促进价值链升级
在产品内分工的国际分工格局下, 我国制造业仍然要积极参与到劳动密集型生产的生产环节中, 促进价值链从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向价值链高端的上游和下游升级。在产品的生产价值链上, 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主导产业布局, 控制着具有核心技术意义的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制造, 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而发展中国家则由于缺乏关键技术而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近期内, 这种产品内分工格局不会改变, 我国制造业仍然需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积极参与到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分工中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附加值较低, 但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积累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资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此加强同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联系, 并与之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从而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由低附加值, 低加工度的生产、加工、制造环节提升至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的环节。
4.2 加强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创新不仅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 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的不断创新, 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才是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不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要义所在。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中,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工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 才能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 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需要在以知识创造及知识应用为特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实现, 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的商业化运作为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 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为此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开发力度, 科研投入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技术的高度。加强科研投入, 将为企业的科研教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也是科研开发与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二是加快人才培养, 建立研发中心, 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使企业向更高利润的生产环节推进。三是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承接国外研发技术, 加强学习能力, 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进而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4.3 改善人力资本, 优化劳动力结构
为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 我国需积极强化人力资本积累, 改善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本状况, 更好地优化我国劳动力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仍然处于比较劣势。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 我国更是明显不足。政府方面, 由于其组织庞大、对外界需求反应存在时滞, 难以和产业需求衔接等原因, 在培育专业性生产要素上并不具有优势, 可以侧重于服务所有行业的一般性项目, 如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 并致力于创造自主培育生产要素的竞争机制;企业方面, 由于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 是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孵化器, 可以发挥在培养专业性要素上具有的天然优势。因此, 企业在投资生产要素时, 可以侧重于打造适于企业发展的培养专业化劳动力的平台。
4.4 引导资金流向,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在资金市场化的同时, 还要积极引导资金从传统产业转移到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 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通过优先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渗透性强、带动面广等特征, 提升其在产品内分工中的附加值。另外,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带动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通过技术外溢和技术扩散来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文献, 探讨对产品内分工的科学定义, 选择合适的指标测度我国产品内分工的水平并对如何破解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制造业存在的困局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产品内分工,测度
参考文献
[1]Amiti, Mary and Shang-jin Wei.Service Outsourcing, 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R].IMF, 2005.
[2]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A].New York:McGraw 2Hill, 1967.
[3]David Hummels, Jun Ishii, Kei-Mu 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4 (2001) pp.75-96.
[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 2006 (5) .
[5]张明志, 李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 .
卓越产品是如何制造的 篇5
众所周知,产品要具备竞争力,必须要以合适的价格、时间和符合顾客要求的数量、质量来满足需求。如何平衡价格与质量问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相同价格水平下,质量必须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产品性价比才会高,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严格质量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畜禽疾病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旦暴发,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兽用生物制品作为预防、治疗和诊断畜禽疾病的特殊商品,在预防、诊断、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关系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动物疫苗生产涉及诸多生物材料和复杂的生物制造过程,有其固有的生物易变性和特殊性,从原材料投产到产品出厂的每个环节、每个要素都对动物疫苗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遵循科学、严格评价和把控,才能使产品质量具有理想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就是这样一家“以质量作为企业生命”的公司。
在行业内流行着这样一个话题“哪家企业里面有古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坐落于鼓山之麓的福州大北农公司。带着好奇,记者来到这里,刚踏入厂区内,就被沿路蔓延的文化板上“二十四孝”的故事所吸引,刹那间企业文化、国学与千年古刹的神秘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使记者对这个企业的一切都感到无比新鲜,想探究个所以然……
1.超前质量理念
大北农有着中国企业界优秀的企业文化,她以“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为愿景,以“科教兴农、争创第一、共同发展”为核心,立意高远,旨宏言约,成为指引全体大北农人的成功学和方法论。
福州大北农是在原福建省生物药品厂的基础上成立的新公司,她继承并发展了大北农企业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亚文化”。而这其中,关于质量管理的文化又贯穿其间,成为福州大北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原有的严谨、细致地作风和大北农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紧密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企业在多年的管理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理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产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最终检验出来的。从而使疫苗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标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直接表现。漫步在福州大北农,无论是墙壁、走廊、地面,还是办公室、车间,甚至于卫生间,到处都有企业文化的踪迹。而这中间很大一部分都与质量有关,“创建全球品质与服务最好的疫苗企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是一流的产品就是废品”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质量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员工思想的一部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拱阳这样解释到。
福州大北农认为,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兽用疫苗行业也已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和品牌市场,人们宁愿买价高质优的疫苗产品也不愿意花低价买伪劣产品,只有顺应产品质量发展方向,自觉树立优质品牌意识的疫苗企业,才能赢得客户。
而这一切,与这家企业的带头人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张渊魁,大北农疫苗产业副总裁,福州大北农公司总经理。记者到福州大北农采访时,恰逢张总正在工作,汇报工作的员工、洽谈合作的客人从他那个不大的办公室进进出出,他安排自如,从容应对,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1992年从中国农大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张总一直在科研单位、多家中外企业从事畜牧兽医行业工作。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质量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他认为,疫苗是功能性产品,不像服装之类的消费品,没有奢华、档次之分,只存在效果的好坏,而效果就来源于质量。
一个企业做好一个产品并不难,难的是做好每一个产品。福州大北农一直坚持“生产免疫保护力更好的疫苗产品”的理念,致力于做好每一个产品。
因此,张渊魁总经理一直对质量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产品可以报废,公司可以不盈利,但是质量必须百分之一百地保证。”
这从公司使用无特定病原体蛋(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一事上得到了强有力地印证。据记者调查,2003年福州大北农公司成立,就在企业里率先全面使用SPF蛋用于鸡新城疫等疫苗的生产,这比后来国家强制要求使用SPF蛋提前了两年多时间。当时公司内很多人认为大家都在使用非免蛋,全面使用SPF蛋会增加很大成本,影响公司利润,张总却说:“只有卖不出去的次品,没有卖不出去的好产品。用好原料才能生产好产品。”后来事实证明张总是对的,由此也显示了他超前的质量理念。他就是要做得与众不同。
2.严格质量管理
福州大北农近年来快速发展,离不开坚持走质量路线。2005年,国家对兽药企业全面推行GMP管理,公司当年就通过了GMP验收。多年来,企业不仅不断对硬件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和技术升级,更难能可贵的是,在GMP实施过程对文件进行适时修订,摸索制定出一整套更适合企业自身质量管理的GMP文件,为企业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提供了重要保障。
记者在负责质量管理的吴润生经理陪同下来到了福州大北农档案室,档案室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GMP文件、各类记录和科研资料。据吴经理介绍,公司目前有各类管理、产品工艺规程、SOP、标准、记录表格等文件1 300多个。在GMP管理的执行方面,公司要求很严,任何人违反GMP规定,都将受到处罚,GMP管理早已经常态化。他本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检查和审核相关记录,确保GMP各项工作的有效执行。
福州大北农在严格执行GMP的同时又不缺乏精细化管理,真正做到从原辅材料采购、生产、检验,到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公司按照工艺规程生产,严格执行SOP,各环节层层把关,杜绝不符合内控标准的半成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例如,在原材料方面有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尤其是一些生物原材料如血清、传代细胞、胰酶等,因其质量存在不稳定性,批量采购前会反复筛选,严格各项指标的检测和生产性试验,甚至不惜成本使用进口产品,确保采购到优质的原材料,稳定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杜绝外源性污染。
福州大北农有一支年轻高素质的质量检验队伍,他们都有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本科以上毕业文凭,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畜牧行业的责任,他们对每个检验步骤都十分认真、执着,在实验室、车间、原材料库、成品库,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有活动就有记录,并做到可追溯,这是准则。
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保证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福州大北农对质量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管理上,亦体现在对人的培养上。公司每年都要利用夏季车间停产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公司制度、GMP知识、专业技能等,当然,质量管理培训也是必不可少,每次公司都会邀请不同的专家、学者,及公司生产、工艺、质检、技术服务等部门负责人进行授课,并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必须要达到80分以上,而且成绩和个人绩效挂钩,我们每个人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参加过多次培训的员工小林告诉记者。
文化和理念塑造了大北农人的特质,他们严谨但不缺乏活力与创新精神,对质量的孜孜以求,都受到了市场的回馈,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福州大北农在短短几年就能实现超越并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3.不断质量追求
如果把疫苗的生产比喻成锻造一支宝剑,那么,疫苗的工艺改进就是在磨砺刀锋。福州大北农对疫苗的质量提升工作向来十分重视。担任这一工作的是张如梅,她有着30多年从业经验,是福建省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市劳动模范。她带领着她的团队把福州大北农疫苗的这支“宝剑”打磨得闪闪发光、锋利无比。
由于疫苗产品的特殊性,生产出一批好的产品容易,但每一批产品的质量都十分稳定就相对比较难了。这就要有成熟、稳定的产品生产工艺做保障。
福州大北农生产过程程序化,产品项目化。公司实行“产品负责人制度”,整个企业就像是一个研究所,每个产品都是一个项目,每个负责人对其产品负全责,使产品生产质量落实到人。
由于临床疫病的复杂性,公司推行“临床使用标准”,即通过产品临床使用情况信息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如此反复,使每种产品的内在质量更趋完善,大大提高了临床的使用效果,更好地满足疫病防控的需求。
就拿伪狂犬活疫苗“伪狂静”而言,科研人员通过对种毒的克隆筛选,更好地保证疫苗的免疫原性和纯净性,通过对抗原滴度和临床免疫剂量的评价,避免过高和过低,使免疫效果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副反应。该产品多年来在临床上使用因效果好、无不良反应而获得了用户的青睐。
猪蓝耳病活疫苗“蓝定抗”是福州大北农近年来推出的一个拳头产品。经过技术团队对种毒、工艺和免疫增强技术的攻关研究,解决了“低毒力疫苗在安全的同时又能使猪只获得良好免疫效果”的问题。产品一经面市,就获得了养殖户的认可,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公司生产的猪Ⅱ型圆环病毒灭活疫苗“诸欢泰”,经过反复试验,选用高效灭活剂对圆环病毒的表面蛋白与核酸进行双重灭活,杜绝了由于灭活不彻底导致猪只使用后发生感染的隐患,保证了产品安全。
“以临床为标准生产免疫保护力更好的疫苗”是公司的目标。据记者采访了解,大北农实施的产品内控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且内控标准随着质量改进和提升会不断被修订。
如下就是福州大北农提供的国标与大北农企业标准对比表。
就是靠着以质取胜的理念,福州大北农一直在产品工艺改进和质量提升上持之以恒,对微小细节也绝不放过,使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4.科研助推发展
作为一家农业高科技公司,福州大北农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每年都拿出销售额的5%以上进行科研投入。企业研发内容涵盖新产品研发、老产品工艺改进、质量提升、共性技术研究等。通过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系统保障研发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先进技术高效转化,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公司更快、更好地发展。
为了加速公司研发水平的提升,实现研发资源最大化利用,公司重视与省内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主要合作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福州大学等。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福州大北农的科研工作得到国家的认可,企业目前斩获的荣誉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福建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通过这些科研平台,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数量、质量方面迅速转化。
从福州大北农的猪瘟脾淋苗体温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就可见一斑。
福州大北农的猪瘟脾淋苗生产线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农业部GMP验收的生产线。企业依托自有兔业基地提供的优质大兔,并在公司生产车间外的畜牧场进行科学饲养,严格观测,以保证生产用兔符合制苗标准。
“互联网+”是最近几年很流行的词语。其实,福州大北农在几年以前就想到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大兔养殖工作效率。
从2009年提出研发“运用互联网建设大兔实时体温监测系统”开始,历时6年,福州大北农大兔自动测温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进入大兔养殖车间,窗明地净,环境清洁。养兔车间虽然没有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员,但电脑上的大兔体温实时曲线却像股票交易系统一样上上下下跳个不停,一派高科技景象。这套系统国内仅有福州大北农一家使用。它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使大北农的猪瘟脾淋苗质量有了跨越式地提高。
据猪瘟脾淋苗生产项目负责人林志坤介绍,他们正在开发自动测温系统的App,未来通过手机就可以直接观察养殖场内大兔体温的变化。
制造业产品 篇6
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战略决策和重_人举措。当前,从国家到自治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及标准规范,从规制建设上为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以及同内外信息产业战略转移的热潮,从不同角度为我市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实施整体发展战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呼和浩特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状
呼和浩特市作为自治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更是得到强劲发展。“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根据呼市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政策、环境、区位、服务、产业、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大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吸引国内外IT企业来呼投资创业,成效显著。目前入驻技术开发区的IT企业有:内蒙古TCL王牌电器有限公司,TCL移动通信(呼和浩特)有限公司、内蒙古合谦电子有限公司、内蒙古银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厂区主体已基本建设完工的内蒙古汉鼎光电有限公司等自治区重点企业。另外在谈的企业和项目有:斯维特公司的洗衣机及其他电子产品项目、创维公司的电视机项目、中兴公司的手机生产项目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呼市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逐年提高,成为我市工业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呼市电子信息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开发区正逐步向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迈进。
呼市电了产品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硬件产品,二是软件和系统集成产品。硬件产品主要有:手机、电视机、电脑液晶显示器、IC卡读写机、警务终端、GPS车载机、光纤连接器;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有:啤酒糖化自动控制系统、啤酒发酵自动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企业MIS系统、卫星遥感及图像处理系统、毛纺染色计算机控制系统,110报警指挥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
2004年全市电子信息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0多亿元,随着台湾建鼎集团今年3月初建成投产,2005年呼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现价产值又有重大提升,2007年将达到300亿元,如意开发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
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正视,呼市乃至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很重要。比如,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偏小、拳头产品少、产业链条短、层次低。呼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虽经超常规发展,产业规模仍然偏小,2004年销售收入50亿元只占当年全周2.65万元市场份额的0.18%,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整体较低,未形成产业集群和真正意义上的支柱产业。再如,软件及系统集成业薄弱,呼市近年来保持10亿元规模的年均业务收入仅占全同同其2300亿元市场份额的0.43%,在全区信息产业和GDP中的比重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软件企业大多处在区外公司的代理层次,自主研发与市场开拓能力较差,创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地方特色产品均较缺乏。
二、呼和浩特市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战略思路
(一)背景形势分析
1.我国正成为全球日益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同时成为呼和浩特市产业迅速壮大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日益开放和规范,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输、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内需进一步扩大,宏观经济形势更加良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十几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而与我同的人均工资水平相比,美国是47.8倍,日本是29.9倍,韩国是12.9倍,台湾约是10倍,墨西哥是7.8倍,这表明,在美国、日本本土制造产品将导致成本过高,竞争力下降,同时韩国、台湾也已失去制造成本优势,不再其备作为制造基地的条件。因此,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伟投资地区之一,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目标。目前,全球信息技术产业100强企业中的90%已在华建立企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宏基电脑等公司已将我国作为基全球最人的生产基地,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来华投资。据同际电信联盟(ITU)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程控交换机、微波炉、磁性材料等产品和部分电子元器件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等也居世界前列,同时还出现了跨国公司争相在我国境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潮,我国正逐渐成为国际集成电路产业新的制造基地之一。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跨国公司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我国必将成为更多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全球信息产业中扮演越求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电力与资源短缺,使得我区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凸显出来,又使得我市成为全国产业转移热潮中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产业迅速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我国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有利于我市实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端产业战略
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为进一步追求更高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跨国公司逐渐重视对我国市场、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出现了技术研发向我国靠拢的趋势,跨国公司研发设计中心和运营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大多数国际著名电子信息企业已在我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并且正逐步由地区中心向全球中心发展,研发重点也由单纯的产品开发延伸到核心技术研发领域。
同时,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院所纷纷改组改制,企业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对信息技术开发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技术创新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加,信息产业已从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向自主研发阶段发展,目前,我同平均每年获得的信息技术科研成果达到2000多项,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正在形成。从总的趋势看,我国作为国际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已初露端倪,这将十分有利于我市实施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高端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强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3.我国信息产业规模仍将明显扩大,主要任务将发生战略
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同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将发生重大转变,建立较强的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形成信息产业领域的自有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国际级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预计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信息产业仍将保持年均20%庄有的快速增长势儿,继续向全球主要的电了信息产业基地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扩张产业规模仍将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4.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必须有所作为
近年来,我市经济保持了连年的高速发展,据统计,从2000年-2003年,我市GDP年均增长25%左右,而2004年GDP增长更是达到了49.6%,在全国42个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连续三年在省会城市中位居榜首。但是,电了信息产业只为全市GDP提供了不到5%贡献率,而以煤炭业为代表的能源及原材料行业fJ5是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种资源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迟早必须要扭转到新型工业化路子上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要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信息产业中也要强化创新,抢占高端,不但做人,更要做强。同时,要通过信息产业对信息化的装备与技术支持,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走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综合分析信息产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以及发展要素的富集度,可以断言,呼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十一五”期间必将进入加速发展和效益迅速扩大的黄金时期。
(二)发展思路和战略设想
“十一五”中后期呼和浩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十一五”战略机遇,抓住国际国内信息产业转移热潮带来的机遇,从迅速扩张产业规模入手,注重引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完成“一区一带、三大任务、四个重点、五项工程”的产业建设任务。
一区一带:以呼和浩特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建设成为北疗最大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进而以基地为辐射,与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通过产业合理分工和产业链的适当延伸,完善周边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形成呼-包-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带。
三大战略任务:做大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并拉动周边企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完成产业集聚的再造过程;促进全市范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市及全区信息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与技术支持。
四个发展重点:以家用电子视听产品、计算机整机与配套产品、电子元器件、软件与系统集成为发展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通过实施相关产业建设工程,用5年时间,把电了信息产品制造业建设成为呼市乃至自治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期间,应采取以下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一是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人才: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俄罗斯、东欧及东北亚等新兴市场;三是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服务中心和生产线与生产基地。
2.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战略
一是对技术层次高、投人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资本和技术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迅速促进呼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与国际的接轨;-二是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实行投资社会化,并以税收,信贷、政府引导性投资等政策手段为杠杆,调动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集中资金加快发展;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装配工业实行规模化和市场化,力争成为全球或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整机和配套件最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
3.高端发展战略
尽快抢占在我市有一定优势的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积极发展光电子产品、数字电视等高端产业,争取自主制定标准,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产品产业化,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层次。
4.人才高地战略
创造条件,大力培育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使呼市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并努力成为我同北方最大的人才资源库,为把呼市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强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5.技术标准战略
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依托国内市场,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自主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科技讣划的实施,为技术标准的制订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研发支持。加强标准制订与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结合与衔接,缩短技术标准制订时间,加快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速度。
6.品牌战略
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注重商标注册,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致力打造,批名牌产品,培养名牌的持久竞争力和美誉度,使名牌成为具备产品、企业或行业象征意义的品牌。
7.大公司战略
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取措施,鼓励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或低成本扩张,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并争取吸引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及研发中心入驻,率先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呼市总部经济的崛起。
(三)建设方针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设方针是“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统筹资源、协调发展,扩大开放、完善环境,做大做强、强化创新”。
——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坚持党中央提出的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方向,明确“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职能,既要发挥政府在信息产业建设中的宏观引导、规划协调和环境营造作用,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调动各类产业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优势互补,推动信息产业建设良性有序发展。
——统筹资源、协调发展。从规划和政策引导入手,统筹各类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强化功能定位,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建设与开发,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益。既要做好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协调,也要做好地区与区域之间产业与产品的协调,做到合理布局,同步发展,形成有序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扩大开放、完善环境。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面向国际国内,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注重在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市场同时,扩大东欧、俄罗斯、韩国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同时,坚持“请进来”,通过有效改善和完善投资环境和各项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有效实施招商引资,强
化与国际国内厂商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推动信息产品制造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强化创新。处理好产业发展中规模扩大与效益提升、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既要迅速把产业做大,更要注重把产业做强,注重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应用并重原则,增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要注意支持具有自治区民族特色的软件核心技术力量,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鼓励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四)对发展目标的考虑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在2005年的基础上预计可以再翻两番,产业核心竞争力也将有明显提高。
——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2007年和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30亿元和550亿元,占全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比重为25%和30%以上。
——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7年和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0亿元和135亿元,分别占全市GDP的5.5%和6.5%。
——呼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其中如意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金川开发区建成国家级软件产业园。
——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队伍,增加就业机会。“十一五”期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
——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信息技术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技术质量水平和研发能力赶上国内先进水平。
——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和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大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普及应用程度,提高传统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使信息技术和装备成为发展新能源、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重要手段,信息产业成为推动自治区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主导力量。
三、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一)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
研究国际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深入分析研究我市信息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形成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的行动纲要,指导我市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加速我市由信息产业大市向强市转变过程。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落实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政策,完善软件产业发展政策。
(二)推动全行业实现规模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了由小市到大市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也应看到,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走的主要还是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要转变增长方式,不仅追求规模的持续发展,而且追求行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不断扩大行业经济规模,实现向规模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三)完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并举、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并重,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形成集组装加工、关键部件制造、技术研发、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群,充分发挥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实现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层次转移,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及其在全国产业链中的地位。
(四)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加快核心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加快推进向信息产业强市的转变。要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转移出现新特点的机遇,发挥我市在智力资源、市场空间、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加快引进发达国家的研发机构和运营中心,同时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下游的某些环节向更具优势的地区转移,全面延伸我市的产业链,提升我市在全国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加快电了信息产业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及优化,尤其加强品牌家电产品、软件、关键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等的产业链建设,通过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这些核心产业的做大做强。
(五)创造良好的利用外资环境,推动产业国际化
在进一步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的引导。通过有效实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展项目推介活动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外商以合资、独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引导外资企业与我市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探讨 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产业链,结构,创新策略
0 引言
本文在了解当今电子信息产品研发技术的背景环境下,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探讨产业链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分析产业链上实现创新的有效措施, 为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参考资料。
1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和国际的发展水平相比,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不强, 高科技的含量不高, 电子信息产品所需的制造机械设备和核心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而来。产品的原创能力不强, 产业的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原创核心技术能力不足。同时我国的电子产品行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 许多的国外电子产品进入我国市场, 缩小了我国电子产品的国内市场发展空间, 跨国企业的经济扩张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部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合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越来明显。
2 探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结构
产业链的构成主要由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企业的不同特点而决定。分析研究产业链的结构, 是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特征和创新产业发展策略的必经之路。
2.1 信息产业中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
从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可以将信息产业分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公用的信息平台经营产业、专用的信息设备产业等部分。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公用信息处理和专用信息处理提供硬件机械设备和信息服务, 而硬件机械设备又包括了公用信息处理的中间设备以及直接和消费者接触的终端需求产品。信息服务产业则是产业链上的延伸产业, 是为信息平台的运营提供信息服务和获取产品信息的一种产业。因此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信息产业链上的关键产业。
2.2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业关系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以生产硬件设备为经营核心, 其生产厂商主要包括芯片、元器件的制造商、整机生产商、产品的分销商等。其中芯片、元器件的制造商是产业链上的上游产业, 整机生产商是中游产业, 产品的分销商是下游产业。在这一产业链上, 整机生产商是产业链的核心, 支配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最大限度的追求附加经济价值。产品的分销商可以通过产品的销售渠道掌握市场需求信息。
3 研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
通过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发现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特征。
3.1 芯片、元器件生产商的特征
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具备产业垂直整合的能力, 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相关的芯片和元器件研发技术。这些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其生产的产品附加经济价值高。这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优势, 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一般所投入的资金高达经济利润的40%左右。同时企业为了降低产品研发的投资风险, 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产业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企业会以并购的形式来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芯片、元器件生产企业具备制定行业标准以及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特点。
3.2 整机生产商的特点
整机生产商在产业链的中游位置, 是细分市场和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的结果, 整机生产商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 但是其附加经济价值不高。作为市场环境驱动条件下的企业,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会造成成品多余浪费的情况。
3.3 产品分销商的特征
产品的分销企业可以利用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情况来掌握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因此这些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强, 运作能力强, 产业的附加价值高。
4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策略研究
4.1 生产观念的创新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各个部分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特点, 但又存在着共性。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却处于低端地位。这就要求企业要创新生产观念, 树立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观念, 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要立足全球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部署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企业要正确认识全球的信息化, 借鉴国外信息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加强和国外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 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4.2 生产方式的创新
企业要以节约企业成本为前提, 以经济的科学性发展为原则, 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方式为手段, 提高企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统筹兼顾社会发展、企业经济和生态环境,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思想指导, 建立高效率的电子产品信息业产业链, 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4.3 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要在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有机结合信息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的优势, 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实现多方的盈利, 以此实现其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企业要在电子信息集群规模的支持下, 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 相互竞争、相互合作, 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
5 结语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以制造产品为主的新兴产业。要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必须要深刻认识产业链上的结构和各产业的特点, 产业链上的各企业要创新企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 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祝平.从产业链方面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发展[J].情报科学, 2010 (09) .
[2]张亚明;段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01) .
[3]王志宏;许可.从产业链方面讨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发展[J].技术经济, 2012 (01) .
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分析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全球分割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进口其他国家提供的中间产品,进行组装加工,另一方面又将这些经加工、装配后的产品出口以满足世界其他市场的需求,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参与到全球分割生产中,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规模屡创新高。根据商务部统计,2013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中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4.16 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1 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 597.5 亿美元。大量贸易顺差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严重影响了中国与主要贸易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在这么大规模出口的背后,中国究竟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是不是出口贸易中的附加值都是中国创造的?在以商品总值为统计标准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时将整个产品的出厂价计入中国的出口总值中,也就是说按照所有的附加值都是中国创造的标准来进行统计。如果中国进口中存在中间产品,或者存在中间产品出口又进口生产最终产品,这就会导致重复计算,并且难以准确计量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为了克服传统贸易统计方法的缺点,一些学者开始采用附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该方法比较科学地测算了全球贸易中各国真实的增加值在国际市场中的流动过程(陈雯等,2014)[1],找到国际分割生产条件下,各个国家参与贸易所获得的利益。
许多学者在附加值贸易的核算问题上进行了研究。Koopman et al(2012)提出了计算国际贸易中本地附加值的公式,将全部出口分成了五个部分,避免了重复计算的问题[2]。Johnson et al(2012)提出附加值与总出口的比重指标来分析各个主要国家的生产份额和增加值,研究表明制造业的附加值出口比重与服务业相比较低[3]。近几年,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产品出口中的附加值问题。王岚(2013)利用附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对中美之间的贸易差额高估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95—2009 年中美贸易顺差的高估程度达到90%[4]。罗长远等(2014)对中国附加值贸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出口本地附加值比重低主要是产业内部本地附加值比重下降造成的。同时中国出口行业创造附加值的能力较低,是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比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5]。这些研究都是从中国经济总体来进行分析,制造业是中国所有产业中采用中间产品最多的行业,对制造业出口附加值进行分析对掌握中国出口的竞争优势、了解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Johnson et al(2012)的研究框架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Johnson et al假定世界共有S个生产部门,F种生产要素,N个国家,每个国家的一个部门都生产一种产品,因此共有SN种产品。每个国家每个部门的产出都是采用国内生产要素和国外的中间投入,国内产出可以用于满足国内和国外的最终需求,或者作为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中间投入。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可以定义i为产品的来源地,j为产品的目的地,s为产品的来源部门,t为产品的流向部门。因此产品的市场均衡条件为:
在这里,yi(s)表示i国s部门全部产出的价值,cij(s)表示j国对i国s部门生产的产品的最终产品需求,mij(s,t)表示j国t部门对i国s部门中间产品需求。令y为产出向量(为SN×1 维),这个向量是通过将世界每个国家每个部门的产出累加一起而获得的。c向量(为SN×1 维)是将世界每个国家每个部门最终产品需求累加而获得的,世界最终产品需求就是每个国家最终产品需求之和,即。他们定义全球中间投入系数矩阵为A,其中的每个元素Aij(s,t)=mij(s,t)/yi(t)表示i国s部门的产品作为j国t部门的中间投入在j国t部门中的产出中的比重,这个矩阵是SN×SN维矩阵。这个矩阵反映了每个国家的每个部门是如何应用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中间投入来进行生产的。这样可以将S×N种产品的市场均衡条件写成:
这个投入产出系统可以将全部产出分为中间投入和最终需求,我们还可以将产出转化为公式:
(I-A)-1为里昂惕夫逆矩阵,(I-A)-1cj表示直接和间接用于生产国家j最终产品的产出矩阵。为了计算与产出转移相关的附加值,定义i国每个部门的附加值与产出比,,这个附加值比率等于1 减去全部产出中国内和进口中间产品的投入份额,等于总产出中支付给国内要素的价值。
附加值出口指的是i国s部门出口到j的全部附加值,用公式 νaij=ri(s)yij(s)表示,因此i国生产的出口到j国的全部附加值可以表示为:
双边部门之间附加值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的计算公式如下:
双边全部附加值出口比重:
其中l表示1×s维单位向量[3]。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采用OECD/WTO联合在2013 年1 月发布的全球附加值贸易数据库(Ti VA)中的数据进行研究,该数据库是基于经合组织的跨国投入产出表和双边贸易数据库整合开发出来的,共包括56 个国家和地区,涉及18 个产业部门,时间跨度从1995—2009 年。
三、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分析
表1 反映了中国整体和各类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从中看到中国整体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1995 年中国出口整体的国内附加值率为88.13%,这表明中国产品出口的国内附加值占到全部出口的88.13%。2000 年降至81.89%,2005 年降为历史最低点,只有63.61%,即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只占63.61%,其余为国外获得的附加值。2008 年和2009 年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有微小的提高,到2009 年为67.37%。这些年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出口越来越深地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中间产品参与到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本国的附加值率出现下降,外国产品的附加值率增加。从制造业产品来看,各类制造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率从1995—2009 年都出现了下降。食品、饮料和烟草产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是所有制造业中最高的,1995 年出口附加值率为92.26%,而到2009 年降至74.88%,这个产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高的原因在于该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高,因此增值主要来自国内。纺织服装、皮革和鞋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比重也较高,1995 年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为86.45%,2009 年高达79.29%。纺织、服装、皮革和鞋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因此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比重。其他制造业和回收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率也保持在70%以上。木材、纸、纸制品、印刷和出版业产品,基础金属和制造金属产品、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产品的出口附加值从1995 年的80%以上,降低到2009 年的65%左右;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电子和光学设备的出口附加值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1995 年该两类产品的国内附加值率分别高达87.08%和86.68%,而到2009 年已经降低到59.06%和57.42%,可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两个部门出口采用国外的投入越来越多,所以国内附加值出现了急剧的下降。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TO-OECD Ti VA数据库数据整理。
(二)制造业各个产业的出口附加值构成分析
总出口中本国的附加值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直接国内产业增加值、间接国内的中间投入和再进口的国内附加值,分别表示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行业自身创造的附加值、上游行业创造的附加值,以及该行业使用的进口产品中包含的本地附加值[5]。表2 反映制造业各个产业出口附加值的构成情况。在制造业九个行业中,所有产业的出口附加值中都是间接附加值占主导地位,比重都超过了60%。从具体产业来看,总出口金额最高的是电子和光学设备,为4 314.469 亿美元,其中本国附加值为2 477.53 亿美元,外国附加值为1 836.935 亿美元,本国附加值中直接的国内产业附加值为778.766 亿美元,间接国内中间产品投入为1 599.455 亿美元,再进口的国内增加值为99.313 亿美元,其中间接附加值占全部附加值的64.56%。总出口额排在第二位的是纺织服装、皮革和鞋类产品,2009 年总出口额为2 029.896 亿美元,其中本国的附加值为1 609.548 亿美元,外国的附加值为420.348 亿美元,国内附加值中直接的国内产业的增加值为408.11 亿美元,国内中间产品投入为1 192.914 美元,再进口的增加值为8.524 亿美元,中间附加值占全部附加值的比重更是高达74.11%,为九个制造业产业中最高的。化学与非金属矿产品的总出口额排在第三位,总出口1 306.167 亿美元,本国附加值为771.365 亿美元,外国附加值为534.803 亿美元,本国附加值中直接的国内产业增加值为267.987 亿美元,国内中间产品投入为496.853 亿美元,再进口的国内附加值为6.525 亿美元,间接附加值占全部国内附加值的64.41%。这充分说明在中国制造业出口能力最强的三个产业中,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均主要来自于产业链中的上游企业,而出口产业本身创造的附加值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纺织服装产品,纺织服装出口产业本身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只占全部出口增加值的25.36%。机械设备、基础金属和制造金属产品、木材、纸、纸制品、运输设备、食品饮料和烟草这几个产业的出口附加值中间接附加值的比重也都达到了65%以上,这也说明这几个产业65%以上的附加值都是由国内上游产业所创造的,出口产业自身创造附加值的能力非常低。
(三)各个制造业产业在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中的比重分析
表3 是中国制造业各个产业的附加值在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份额。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整体的附加值1995—2009 年一直占中国出口全部附加值的55%左右,这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出口附加值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但不同制造业部门附加值贸易比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纺织服装、皮革和鞋的附加值在全部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1995年占13.56%,但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0 年为11.85%,到2005 年在全部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6.13%,2008 年和2009 年附加值的比重有所提高,2009 年增加至6.89%,这说明纺织服装、皮革和鞋这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产品在中国全部附加值的比重出现了下降。与此相反的是电子和光学设备产品,这类产品附加值在中国全部产品附加值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提高,1995 年这类产品占全部产品中的比重只有7.74%,而在2000 年以后在全部附加值的比重出现了快速的提高,2009 年已经达到了15.14% , 这说明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的15.14%是由电子和光学设备带来的。木材、纸、纸制品、印刷和出版产品,基础金属和制造金属产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这几类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在全部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在1995—2009 年虽然略有提升,但是总体变化不大。食品、饮料和烟草,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品,其他制造产品和回收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重在1995—2009 年出现了下降,但整体变化不大。从制造业的附加值在全部产品中附加值所占的比重发现,1995—2009 年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的重要地位发生了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比重出现了下降,而新兴的制造业产业附加值的比重得到了增加,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WTO-OECD Ti VA数据库数据整理。
(四)主要贸易伙伴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份额分析
表4 反映了主要贸易伙伴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中所占的地位。从整体来看,1995—2009 年国外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整体出口中的地位是不断提高的,同时参与到中国制造业产品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1995 年制造业国外附加值只占中国出口全部附加值的5.92%,随后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2000 年为10.13%,2005 年更是达到了18.30%的顶峰,随后出现了下降,2008 年为14.70%,2009 年为14.52%,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来自其他国家创造的附加值占中国全部出口的15%左右。从单个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和美国是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附加值所占份额最高的三个国家,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1995 年日本的附加值只占1.47%,2005 年达到了3.55%;随后有所下降,2009 年2.62%,与1995 年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韩国附加值的比重1995 年只有0.76%,到2005 年已经增加至2.48% ,2009 年虽然下降到1.89%,仍是1995 年的两倍多。美国附加值所占比重也从1995 年的0.71%增加至2009 年的1.83%,几乎增加了一倍。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泰国,这几个国家附加值比重在1995—2009 年也是不断提高的,2009 年附加值比重都超过了0.5%。从地区来看,东亚国家附加值比重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比重相对来说较高,欧洲国家除了德国以外其他国家在中国附加值贸易中的比重都是较低的。可见,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中包含着较多的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附加值,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联系非常密切。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WTO-OECD Ti VA数据库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TO-OECD Ti VA数据库数据整理。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附加值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5—2009 年出现了下降,从分类具体产品来看,各类制造产品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5—2009 年都出现了下降。中国制造业整体的附加值占全部出口附加值中的比重1995—2009 年一直为55%左右,这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出口附加值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但不同的制造业部门的附加值比重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纺织服装、皮革和鞋的附加值所占的比重1995年占13.56%,但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000 年为11.85%,到2005 年在全部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降到6.13%。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件值比重出现了下降,而新兴的制造业产业附加值的比重得到了增加,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单个国家来看,日本、韩国和美国创造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总之,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多数附加值是由上游企业提供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在中国全部附加值的比重得到了提升,因此要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鼓励研发和技术创新,树立企业以创新为主体的长期发展战略,继续通过新兴高科技企业提高中国出口中的本国附加值。
摘要:采用附加值统计方法,利用WTO-OECD最新公布的TiVA数据库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附加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所有九个部门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在1990—2009年都出现了下降。从附加值内部构成结构来看,制造业九个行业中所有产业的出口附加值都是间接附加值占主导地位,比重都超过了60%。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附加值一直占中国全部出口附加值的55%左右,说明制造业是中国出口附加值的最主要来源,这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开放程度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主要贸易伙伴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地位是不断提高的,日本、韩国和美国创造的附加值在中国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并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
关键词:附加值贸易(TiVA),制造业,出口
参考文献
[1]陈雯,李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出口规模的透视分析——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财贸经济[J],2014,(7):107-115.
[2]Koopman R,Wang Z,Wei S J.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494.
[3]Johnson R C,Noguera G.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224-236.
[4]王岚.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新型国际贸易统计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11):53-64.
制造业产品 篇9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品定价,需求弹性理论
装备制造业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近年来, 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使得装备制造业中诸多领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 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产能过剩, 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这已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是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因此, 深入分析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 为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依据,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 本文将从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发, 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分析装备制造业产品定价机制的问题。
1. 需求弹性理论的内涵及对企业装备制造业产品定价的影响
管理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 商品的需求函数并不是消费者个体需求函数的简单相加, 而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学理论把不同的因素影响对需求函数变化的敏感程度用需求弹性来加以分析和研究。需求弹性又可细分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等。基于装备制造产品定价研究下, 我们主要讨论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 (简称需求弹性) 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价格变动1%会引起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它是价格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Q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P表示该商品的价格;DQ表示需求量变动值;DP表示价格变动的数值;Ed表示价格弹性系数。
其中需求弹性系数是一个比值, 取值为负, 这表明对某种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的互动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当价格上升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反之, 当价格降低会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其取值范围决定其需求价格弹性大小:
(1) 缺乏弹性:0>Ed>一l。指当价格发生变动时, 商品的需求量变化不明显。这类商品缺乏替代品, 主要是柴米油盐等生活日用品。
(2) 富有弹性:一1>Ed>一∞。指当价格发生变动时, 商品的需求量变化很大。这类商品的替代品丰富, 如珠宝、汽车等奢侈品。
(3) 单一弹性:Ed=1。指商品价格的变化在该商品上的支出不变, —般是指特商品。
(4) 完全弹性:Ed=一∞。指当价格发生一点变动时, 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无限大。
(5) 完全无弹性:Ed=0。指当价格发生变动时, 商品的需求量完全无变化。
综上所述, 装备制造业产品属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产品, 因此与价格形成了反比例关系。
2. 运用需求弹性理论进行企业产品定价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认为, 对于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的商品, 其销量或需求量的变化速度要大于其价格的变动速度。因此, 对于该类商品, 企业采取低价策略, 就能提高产品销量。增加企业收入。此时, 企业如制定一个较高的价格, 不但不能增加企业收入, 相反还会引起销量减少, 减少企业收入, 与企业经营的初衷相去甚远;对于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的商品, 企业应该制定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就能扩大销量, 增加企业收入。此时, 企业如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 就会减少企业销量, 降低企业收入。对于需求价格单一弹性的商品。企业应该维持现有价格不变。
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属于富有弹性的产品, 因而应该以低价策略进行确保销售量。如图1所示:
如果一个装备制造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其中有替代品或互补品。那么在制定价格时, 要考虑替代品或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就其一种产品而言, 降低价格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但其互补品销售量会因此迅速扩大, 导致企业总的利润增加, 这样的降价还是值得的。当替代品或互补品分别在不同的企业中生产时, 企业决策又要有所不同。这可分为四种情况:
(1) 当与装备制造企业商品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价格下降时, 合理的价格策略是维持原价或相应提价。
(2) 当与装备制造企业商品有替代关系的商品价格上升时, 合理价格策略应是维持原价或相应提价。
(3) 当市场上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替代品价格下降时, 合理的价格策略是保持同步下降。
(4) 当与装备制造企业商品有互补关系的商品的价格上升时, 合理的价格策略是适当降价。
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根据需求弹性理论, 装备制造业产品属于富有弹性需求产品, 因此要以低价格获取利润, 这种低价格同时也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控制提高到了一个更好的要求。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 进而能够以低价占据市场, 保证企业承接订单时的目标利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原毅军, 耿殿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0.3
[2]高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26
[3]陈劲, 景劲松.驭险创新——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项目风险管理[J].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产品制造业中的逆向工程技术 篇10
在过去的30年间, 这个世界已经见证了三维数字化的聚合。每当新的技术突破了物质形态和数字形态的界限, 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就得以创造。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使用信号处理的数字声音 (1D) , 在电信业里这种信号处理可以对一个常见的语言的一部分做出模拟和数字转换。20世纪80年代带来了数字化的字体和使用图像处理技术的图片 (2D) 。这种电子和文本信号转换的便利改变了出版行业和存储分享信息的方式。第3种聚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专注使用几何处理 (3D) 将现实物质数字化。这种因为逆向和正向工程致使物质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聚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营销。通过像拍摄一张数码照片一样简单地创建一些世界的复制, 21世纪的最大突破将会产生于制造业中。
逆向工程可以被应用在重塑高价的商用部分以获得商业利润或者无价的遗产部分以获得历史修复。为了实现这一任务, 工程师需要理解原始部分的功能且拥有重新修复关键细节的技能。在机械制造和工业生产领域, 逆向工程指的是从现有的部分和他们的集合中创建工程设计和文件数据的方法。在传统的工程流程中会将工程概念和模型转换成真实的部分;而在逆向工程工程方法中, 真实的部分将会被转化为工程的模型和概念。逆向工程有着很常见、很广泛的领域诸如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动画及娱乐工程、微芯片、化学、电子工业和药物生产等。专注于机械制造领域, 通过逆向工程的应用可以使得已有的部分可以被重新创造, 这种创造通过获取已有部分的表面或几何信息利用接触的或非接触的数字化或测量化的设备。通过利用逆向工程, 创造产品可以广泛地利用CAD/CAM/CAE系统, 且可以显著的提供广泛的收益在提升质量、材质、重设计的效率以及生产和分析。逆向工程将会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方面产生大量的商业收益。
逆向工程已经被用于生产许多机械零件, 诸如密封圈、O形环、螺栓和螺母、垫片和引擎部分, 而且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工业。国际制造工程协会 (SME) 声称逆向工程的实践“起始于一个完成的产品或流程并在有逻辑的样式中反方向工作以探索隐含其中的新科技”。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已经在他们的产品研发方面实践了逆向工程。一些新的分析技术, 诸如三维 (3D) 激光扫描机和高分辨率显微镜已经使得逆向工程更将简单, 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学习。许多的专业性机构从他们的角度已经提供了逆向工程的定义。逆向工程已经融合了适当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程标准以及许多现实的生产限制, 这些内容涵盖了许多学科广阔的知识诸如: (1) 将数学、工程和科学知识应用于数据分析和理解之中。 (2) 使用技术、仪器和工具在逆向工程应用之中。 (3) 逆向工程中执行适当的实验和测试以获得必要的数据。 (4) 辨认、系统阐述并解决与逆向工程相关的问题。 (5) 理解与逆向工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责任。 (6) 评价和评估文件并促进逆向工程的实现。
2 历史
工程被广泛地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它经常被用于军队复制其他国家的技术、仪器或信息、或者被常规军队或智能操作获取的一些部分取代。在过去几年里, 随着计算能力的增长、更大的内存以及高速的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扫描仪的出现, 离散几何已在汽车设计、生产和质量保障反面获得了更重要的位置。在最近几年, 逆向工程对制造业的影响与日俱增, 这一影响也促使工业革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革命通过介绍一些贵重的产品并且刺激产生更多的竞争。然而, 现在发明的平均生命周期变得更短。为了适应更高概率的机械和仪器发明, 逆向工程提供了高科技的工具去提升再造的流程以使得未来产业变革。逆向工业在航工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因为:工业的成熟、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从20世纪初航空业的开端到20世纪50年代硬件的成熟伴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发展, 航空工业在这50年中变革着运输的方式。
逆向工程包含几个步骤:数据获取, 预加工 (杂余滤除和融合) , 三角测量, 后续提取, 分割和曲面拟合及CAD/CAM/CAE工具的应用。
3 计算机辅助的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本身的出现时作为提供一个解决方式, 这一解决方式主要用来提供备件来替换损坏或老化的且没有技术信息的固件。如果在一种情况中, 零件在初始中被进口 (没有图纸) 或者图纸被错放或遗失。再建工程或者逆向工程可以成为一种较低昂贵的选择。相比于重新进口而言, 这一方式不仅可以用来快速的替换, 也可以创造备件用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生产。基于电脑的表面模型在科学和工程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在设计和生产交通工具, 诸如汽车和飞机, 没有CAD和模拟工具预测产品的行为的话将会很难进行生产。点云获取正常的进行工作通过固定的扫描仪器, 像是激光或者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在进行多次的扫描不同的边或通过旋转物体, 个取样点可以与单一的点云结合, 在单一的点云中其表面需要被重建。作为结果适合的重建方法是基于重复地应用如下几个步骤:
开始于一个初始的边界点, 这一点封闭原始的电云, 分层的空间分割通过细分每一个点为分点而在创造一个点集, 生成的网格通过细分为粗糙的网格和调节在那些被移除点的位置的拓扑结构而获得最终的数据绘图局部的约束网格于点云中, 所有的顶点都被投射于单个点定义的局部切面中。
逆向工程已经被定义为一种过程, 这一过程为了获取一个备用组件的技术信息。计算机辅助的逆向工程依赖于计算机辅助工具为了获得零件的几何形状, 辨别其材质和提升其设计、模具结构、生产计划和物理实现。一个零件实体建模的支柱就是计算机辅助的逆向工程。这一模型数据可以被输出和输入进CAD/CAE/CAM系统, 采用标准的格式诸如IGES, STL, VDA和STEP。
4 特征为基础的逆向工程
特征为基础的逆向工程很适合采用逆向工程生产机械零件。而且征式模型对于工业设计和生产也是十分理想的, 因为产出的模型可以被很容易的修改。特征匹配和基于制约的方法可以被描述为基于知识的方法。作为研究者, 探索设计的意图和存在于模型中用于工业使用的特征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这可以证实一些使得物品过时的属性。这些信息可以被描述为几何约束。
5 逆向工程的基本步骤
正如之前指出的, 逆向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离散的信息机转化为分段平整的、连续的模型。在这一部分, 这一转变的不同方面会被描述出来。离散的数据集通常会包含着 (X;Y;Z) 的经过测量的数据点的坐标值。整理数据需要遵循以下的步骤。
5.1 数字化实体建模
逆向工程的首要目标就是数字化实体建模。数字化是获取实体模型信息以及转化其为数字形式的一个过程。它可以通过利用接触式探索技术或非接触式感应技术来实现。在表二中展示了在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方法中获取3D数据的一些分类。在进行多次的扫描不同的边或通过旋转物体, 各取样点可以与单一的点云结合, 在单一的点云中其表面需要被重建。作为结果适合的重建方法是基于重复的应用如下几个步骤:
开始于一个初始的边界点, 这一点封闭原始的电云, 分层的空间分割通过细分每一个点为分点而在创造一个点集生成的网格通过细分较为粗糙的网格而获得最终的数据绘图局部的约束网格于点云中。所有的顶点都被投射于被单个点定义的局部切面中物体表面获取的目的。
测量点群和标准模板库的数据被用于2个方式: (1) 分析自身和其他的产品 (设计) 。 (2) 确认自身产品的准确性 (检查) 。
设计的木笔更广泛地分为: (1) 产生一个3D的实物模型以缩短开发周期。 (2) 3D数据不存在, 使用CAD数据来执行分析。
检查的目的更广泛的方面分为: (1) 检查物体维度。 (2) 确认变形材料的数量。 (3) 基于结果定义物体的寿命。
为了逆向工程使用接触式及非接触式方法的信息获取分类如图1所示。
5.2 后加工
基于过去对于一些波动平滑理论的研究, 网格的顶点会被重新复位通过计算直接连接的相邻顶点的几何中心。为了提升产生的网格的质量, 可以执行一个附加的优化措施。在一个连续的步骤中, 这些几何中心可以再次在对应数据集的切面中被预计来定义理论。通常来说网格优化是一个重复的过程, 会应用许多次以获得最大可能的准确度在表面质量方面, 而表面质量对于3D CAD模型是很有帮助的。
5.3 三角测量
基于过去对于在逆向工程环境下的三角测量的研究, 对于三角测量的数学理论和计算算法已经发展完全。拥有充分几何信息的多边形网格可以被有效率的创造从而得到给定的一组数据点。三角测量中基础的理论是狄洛尼三角剖分。除了狄洛尼三角剖分, 还有许多的数学算法用来三角测量, 包括移动立方体法、泊松表面重建和滑动最小二乘法等等。然后, 一些三角测量算法可能不能完美地切合每个要求。他们可能在产生网格的同时产生复杂的三角形计数。而且, 这些算法会潜在的暗示形状的拓扑将回由三角测量重塑, 并且测量的方法也会影响结果和稳定性。
5.4 分割
在逆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网格切割。分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原始的数据是每一个逻辑上单独属于原始表面的子集。一些更有效率非迭代的分割方法正在使用, 他们被叫做直接切割方法。通常而言, 切割过程会包含一个关于一阶和二阶表面性质的预估。一阶分割, 基于正常的向量, 提供一个初始的表层分割, 并且探测锋利的边缘和平缓或高度弯曲的区域。二阶分割会根据主要的弯曲对于表面进行分割, 并且提供一个充分的基础以用来细分简单的代数表面。大多数的分割算法均会伴随着曲面拟合, 曲面拟合适合每个分段区域的最佳的原始表面。详细说明表面类型的层级根据几何复杂性的顺序还是十分重要的。
正如之前讨论的那样, 基于特征的分割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基础以划分主要和次要几何或参数和非参数几何, 这些几何被展示在图2中。代数曲面, 诸如位面、球体、圆柱、圆锥和圆环, 都是很容易适应于这些区域。
包括原始的无参数的有着简单的运动动作的曲面, 像是扫描曲面、旋转曲面、挤压曲面和管道曲面, 都是直接与CAD模型契合的。
5.5 实体建模
实体建模很可能是用于工程定形的流程以支持使用任何建模软件的逆向工程, 建模软件诸如CAD, CATIA, Pro/E等等。实体建模的两种基本的表示是边界表示法和特征表示法。有许多方法可以被倡导, 比如可以从轮廓曲线的点云和三角网中建立边界表达模型 (Várady et al., 1998) 。也可以通过连接花键方式中的两点来创建。有一些则专注于生产特征识别以为了流程计划的用途。然而, 这些方法均不可以自动化操作建设流程和形成完全的参数化模型。
5.6 实体模型输出
在使用逆向工程来重建3D模型时, 软件将必须输入常见的CAD包裹以支持工程方面的设计。常见的实体模型交换, 通过IGES或STEP和STL标准, 是不充分的, 因为参数信息、草图约束和维度 (包括实物特征以及特征树) 在交换中是不完全相同的。直接的实物模型可以被输入和输出通过一些软件, 诸如使用CAD/CAE/CAM系统中Rapidform XOR3的live Transfer™模块, 这一模块采用了一些标准的格式诸如IGES, STL, VDA和STEP。
6 逆向工程的应用
逆向工程是一个多学科的方法并且可以几乎应用于广泛的工业领域。其主要应用的方面是重塑部分的原始零件的复制品或追溯发生的事件。它被广泛的应用于软件和信息科技行业, 从软件解码开发到网络连接安全。每年成以千记得零件通过采用逆向工程被重造以满足价值亿万美元的零部件市场需求。数字技术的发明彻底变革了它。对比与飞机和汽车制造业,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设备领域的数字逆向工程的应用已经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并且以缓和的节奏进行革新。然而, 对于逆向工程应用的一些简要的描述已经被展示如下。
6.1 在机械工业领域
工程这一名词通常被用于描述一种创造有益事物的行为。逆向工程已经与复制原始设计为了竞争目的行为相关。然而在当今的制造业, 逆向工程的概念已经被合法的应用于生产新产品或旧产品的变种。逆向这一名词来源于在数字和物质世界的双向数据交流这一概念。在早期计算机辅助技术 (CAD) 、工程 (CAE) 和制造 (CAM) 的主要推力在于创造一个在计算机中的产品, 并且将其成绩带到真实世界中。CAD可以完全定义一个简单的零件或者一个复杂的装配来源于其尺寸的性状。CAE组件, 诸如结构或热量分析软件, 可以获得数字的表示并进行分析。CAM软件可以提出相同的电子定义并且创造途径去切割工具以为了部分的生产。今天, 逆向工程正在应用于复杂的几何机械零件的曲面生成, 像是涡轮叶片、齿轮、汽车引擎、套管和携带式配套工具等。
6.2 在航空航天以及制船工程方面
逆向工程方法已经被播音和其他的航空公司所应用以用来创造备用零件的数字库存或者将旧数据转换到如今的CAD环境中。逆向工程方法与CAD工具一样, 是一个关键的方法在未来的航空飞机制造领域。现代的航空航天领域使用逆向工程为了一下几点关键原因: (1) 为了创造没有CAD模型的传统零件。 (2) 为克服数据交换中的障碍。 (3) 为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于CAD主模型和实际工具或完工零件之间的差异。 (4) 为确认计算机辅助检查和机械分析的质量和表现。
CAD的一个工业应用可以展现出来, 这一应用关于测量和再造一个完全船体和船的部件, 而这些工作也造船和船舶维修领域的周期性任务。为了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 许多测量物体的典型方面, 像是它的大小、可能的障碍和不良的便携性, 已经被考虑在其中。
6.3 软件行业
软件的逆向工程师关于分析一个已有的系统。IEEE对于软件维护的标准中定义逆向工程为“一个流程从源代码中提取软件系统的信息”。通常而言, 逆向工程活动的输出是综合的, 是高级别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得逆向工程更好的对系统进行推力并且进化为更高效的方法。
逆向工程的过程通常开始于降低信息的级别, 诸如系统的源代码, 可能也会包括系统的构建环境。当执行一个逆向工程活动, 逆向工程会遵循一些固定的流程。逆向工程过程的工作流程可以拆解为子任务的提取、分析和可视化。在实践过程中, 流程中会有一些因素使得流程变得特别而又富有创造性。
6.4 在医药生命科学领域
人身体的工程创新已经在生命科学和医药设备领域将逆向工程置于一个独特的位置, 特别是将人造的部件防御人体中。应用于扫描影像技术伴随着逆向工程中有限单元的分析帮助了工程师精确的定制固定的模型以最好的适应个体患者。逆向工程的基线要求是在在生命科学和医药设备领域中更好的服务于存活的细胞、人体器官以及之前的交流的生理特征。工程师和科学家经常会在逆向方向中工作, 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身体行为和生物因素中得到帮助。这其中已经蕴含着某种机制可以复制这些生理功能。
在逆向工程的环境中, 工程师首先必须辨别一些材质, 这些材质可以被用作医学器械中的零件和特征, 之后几何形式的零件可以精确的数字化, 且制造过程可以被证实。逆向工程被用于许多医学领域:牙医业、助听器、人造膝盖和心脏等。
基于这些要求, 高级计算机辅助的生产流程可以创建定制化的牙齿矫正仪器为了个体的病人。逆向工程应用的提升也会很大程度上以来技术的变革以使得无线助听器更小、更精致并且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效。逆向工程在矫形术中的应用, 诸如膝盖、臀部、脊柱中的应用, 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些部分复杂的运动方式。
这些由逆向工程生产的人工移植的身体部位的合适的设计功能需要他们在维持多轴运动的压力的同时有着不同模式和重量的负载。
在飞机、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产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前后, 逆向工程也可以用来重构时间的情况。其他的领域, 诸如在时尚设计、化学工业、建筑和土木工程方面以及画廊, 也可以发现许多逆向工程的应用。
7 现代数字化系统的简要回顾
数字化和扫描的概念经常被用来描述相同的流程。就传统而言, 数字化这一名词主要讲的是使用接触触发式贪占或者光学技术来从表面获取不连续的点的一种过程。这样的数字点云可以被从不同的数字化方式获取。
原始的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区别在当今动态和竞争的全球市场中已经日渐模糊。逆向工程的应用和备用零件的再生产以为了维修和替换老化零件已经对于航空工业以及他们的顾客有着显著的经济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 由于对于高度戒备行业所有权信息解码的需求, 逆向工程在高压的涡轮页片的应用成为了一个挑战。在20世纪初, 技术创新已经改变了逆向工程的流程, 而且实施逆向工程也被更广泛的接受。逆向工程零件的生产的确需要完全的对于工程设计和生产流程进行重塑。为了获取精确的几何信息为零件市场的汽车零件, 许多公司也诉诸于数字扫描和逆向工程技术。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汽车零件, 包括阻流板、脚踏板、防撞垫和轮罩。公司并不会总能利用装备生产商的原始CAD数据, 这一部分也是因为完工的零件会与CAD数据有轻微的不同。
汽车零件协会鼓励在市场上价格和质量的竞争, 这也导致了顾客的预算下降的同时仍想要保持零件的质量。其中逆向工程广泛被引用的在军队中的案例就是苏联的Tupolve Tu-4 (Bull) 轰炸机。在二战期间, 3个被战斗损毁的美国B-29超级空中战斗机在向日本投弹之后再苏联进行紧急迫降。在当时逆向工程项目并不是非常的成功。比如, 在2003年12月15日, 复制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在尝试起飞后陷入了泥潭。这个不幸的飞行尝试给逆向工程带来了另一危险的因素。即便如此, 这也生产出看似与原件相同的复制品, 而逆向工程的零件的操作性也依赖于运行的环境。一个成功的逆向工程的项目需要对小图的细节和测量的准确性予以充分重视, 而且对原件的功能性也要有充分的理解。
8 结语
逆向工程的基础原则和基本限制在大多数工业中是相似的。逆向工程的一般实践, 诸如信息搜集、微观的详细分析、建模、原型设计、性能评估和规则执行, 在所有工业中的原则都是类似的。这些努力的成果也同样会经受一些现代科技的通用限制。然而一些特定的方法论在不同的领域也有很大的不同。
由CAD/CAE/CAM技术支持的机械设计使得得到了数控机床辅助的产品制造得以优化, 以在完整的客户需求出现之前, 管理高速的产品研发和正规生产。对于一些产品研发的过程, 逆向工程 (RE) 使得产生了一些表面模型通过三维 (3D) 扫描技术, 而后续这一方法也一定会促使在短时间内重新设计和生产不同的零件 (给汽车使用或给家用) 和工具。逆向工程应用的结果也会对产品实现系统提速而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的成本。
参考文献
[2]Herbert J.Koelman.Application of a photogrammetry-based system to measure and re-engineer ship hulls and ship parts:An industrial practices-based report[J].Computer-Aided Design, 2010 (42) :731-743.
[3]Kumar, A., Jain, P.K.and Pathak, P.M.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Point Cloud/Stl Data for Reverse Engineering[J].DAAA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Book 2012, B.Katalinic (Ed.) , Published by DAAAM International, 2012 (4) :445-462.
[4]Pal, D.K., Ravi B.L., Bhargava S.Chandrasekhar, U.Computer-Aided Reverse Engineering for Rapid Replacement Parts:A Case Study Defence Science Journal[J].DESSIDOC, DRDO, New Delhi, 2005 (8) :1-14.
[6]Thompson William B., Jonathan C.Owen, H.James de St.Germain, Stevan R.Stark, Jr., and Thomas C.Henderson.Feature-Based Reverse Engineering of Mechanical Parts[J].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9 (15) :57-66.
制造产品的消费者 篇11
只需要在电视、报纸上投入广告,在观众中“混个脸熟”就可以赢得消费者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琢磨消费者的心思,创造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其中一个解决之道,就是让消费者自己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设计过程当中。
鼓励、引导消费者参与到产品、服务开发的各个阶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共识。2014年,企业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途径,鼓励他们参与到产品的开发生产过程当中。
集体创造兴起
随着社交媒体、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生活“搬到”了网络上,购物、听音乐、交友、阅读……这些行为将留下大量的个人信息: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社交圈、日常活动。据美国科尔曼·帕克斯研究公司(Coleman Parkes Research)2013年4月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57%的消费者愿意分享个人信息,例如他们的位置,facebook上前5位朋友的姓名以及家庭成员的信息,他们希望以经济奖励或者更好的服务作为回报。网络链接在一起的消费者群,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个人信息数据库。
因为有大量信息的出现,网站或者企业会有意识地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分类,就会出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小组、类别,这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作产品。同时,2014年,当互联网新平台技术更多涌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DIY产品将更加成熟。与传统的众包不同的是,消费者并非通过提供意见来塑造产品,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出新的服务和产品。
这样的产品可大可小。小到在办公室、小餐馆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创造出新的服务或产品,大到有共同偏好的庞大的消费者群体以他们的偏好和行为方式重塑服务和产品。
CheckinDJ就是一个集体创造的典型例子。这是一个名为Mobile Radicals的设计团队设计的平台,利用近场通信(Near FieldCommunication,NFC)的签到功能结合社交网络账号添加公共场所的音乐点播互动功能,该程序可以根据公共场所中绝大多数人的音乐喜好进行选播。使用者可以在线注册,或者通过app选择他们最喜欢的音乐类型,现场的播放单会自动地调整到合他们胃口的音乐。
建议:在一些消费者偏好比较个性化的领域,如音乐、服务、饰品等行业,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可选项,例如外包装、服务功能的组合等,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DIY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
企业“创新平台”崛起
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2014年将会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创新平台”的崛起。企业将不再自主创建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而是更多地使用社交科技从多个渠道获取研发灵感,例如来自消费者、客户的反馈意见,合作伙伴、业内同行的研究信息等。
“创新平台”在汽车制造业和技术公司并非新鲜事物,一个早期的例子是GE推出的Predix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管理从飞机发动机到核磁共振等全行业、远程收集GE公司生产的各种设备讯息。随着消费者的意见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消费品类制造商也开始认识到“创新平台”的价值,它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打破企业的界限,将科研从企业内部放到公开的平台上,吸纳消费者的建议、专业知识,进行开放式创新。
咖啡巨头星巴克在2008年推出社区网站“我的星巴克点子”(My Starbucks Idea),邀请消费者提出改进意见。到2013年3月,在“我的星巴克点子”推出五周年之计,星巴克共收到了15万条意见和建议,内容从新的口味到店内音乐无所不包。星巴克采纳了其中的277条建议,并在线下门店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实际上,这种开放式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研发的重要途径。“开放式创新”(o p e ninnovation)理论创始人亨利·加斯柏认为,在当今知识遍布世界的时代,开放式创新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对于公司来说,无论大小,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将有助于企业从中各取所需,获取灵感。
建议:售后或者售前的互联网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交网络、企业社区等平台,寻找产品开发和改进的灵感。
用户深度参与受重视
小米手机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营销手法。用小米副总裁黎万强的话来说,参与感是新营销的灵魂。作为一个互联网手机品牌,小米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与用户保持交流,利用话题和活动促进用户的参与,并在内部建立一套依靠用户的反馈来改进产品的机制。
引导用户深度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是企业营销时越来越注重的一点。通常,用户体验是企业收集用户意见的方法之一,用户的意见可以给企业的产品概念带来灵感,也可以给产品改进提供参考。当用户对产品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之后,消费者对产品开发的贡献,就不仅只停留在提供灵感,而更多地细化到产品的各个方面,如产品的设计、功能的开发甚至包括颜色等,都由用户说了算。如此一来,在一个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消费者体验的参与,这种渐进式的消费者体验可以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企业通过采纳不同阶段的意见,可以设计出最贴近目标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013年,乐购推出首款“社会化创造”(socially created)的酒,这款酒的诞生,就是一次消费者的深度参与过程。2013年6月,乐购举行了一次品酒会,邀请它的社交媒体社区的成员品酒,并从它提供的5款酒中投票选出喜欢的口味,在乐购的店内销售。随后,乐购还邀请它的粉丝在Facebook上参与酒的命名和包装设计,最终根据粉丝投票,选出最佳的名称和外包装设计。
这次活动的客户主管Deola Laniyan认为:“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自己有话语权,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而这次活动就给出了漂亮的答案。”
建议:让部分用户深度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可以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培养“深度粉丝”,除了3C、酒类等还有更多领域可用,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产业的典范。
基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研究 篇12
质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价格竞争力的主导地位正逐渐受到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挑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其产品质量,重视其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产品质量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2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亚太质量组织国际会议上,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首次提出了质量竞争力的概念。之后,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对该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山东大学的温德成教授从根源层、支持层和表现层三个层面对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研究[1][2];而其中更多的专家学者则以质量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 [3][4]。研究的结果对提高我国企业的质量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在分析产品质量竞争力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首次从离线质量竞争力和在线质量竞争力两个层面来构建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复合线性矩阵的方法,结合常州某机械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2 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关于产品质量竞争力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温德成教授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产品质量竞争力是指产品的一组固有特性较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要求的能力。”[1]根据这一定义,并结合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产品质量竞争力应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
由于一方面产品质量有一个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质量竞争力;另一方面,产品所处的竞争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这就使得产品质量竞争力的评价具有了复杂性。
(2)动态性
产品质量竞争力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市场需求、企业自身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就使得产品质量竞争力具有了明显的动态性。
(3)相对性
产品质量竞争力只有在一定环境下与竞争对手比较时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换句话说,同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在与不同的竞争对手比较时,其评价结果可能是不相同的,这充分体现了产品质量竞争力的相对性。
(4)多因性
由于产品质量竞争力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如既有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组织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产品质量竞争力并不是哪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这就使得产品质量竞争力具有了多因性。
3 基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基础产业,制造业的先进程度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产品质量竞争力。
研究注意到,产品质量是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结果,产品质量又是产品质量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对于制造业来说,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包括:营销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设备维护与保养、销售和售后服务等[5]。因此,产品质量竞争力也是伴随着这些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产生,并通过企业绩效集中体现出来的。
据此,考虑到产品质量竞争力的特点,并结合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和产品质量实现的全过程,提出选取离线质量和在线质量作为构建制造业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两个层面。其中,离线质量的核心要素包括顾客与市场、产品研发、生产准备、企业绩效等;在线质量的核心要素包括设备、原材料、方法、人员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对这六个核心要素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采用反复筛选等方法,进一步细化各核心要素的构成。最终,在众多的质量因素中得到能够较好地体现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主要质量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这样,可以构建出如表1所示的制造业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工作中,利用表1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就可以进行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定量测评。
4 基于复合线性矩阵法的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实证研究
本文将利用表1给出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常州某机械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复合线性矩阵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4.1 复合线性矩阵法原理及测评方法简介
复合线性矩阵法是一种多因素的系统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已构建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选择对企业运营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与职能部门,分别构建部门-质量意识矩阵和部门-质量因素矩阵,形成复合矩阵,以评估各质量因素在具体部门的实施情况,并将其实际运营效果与其最大潜能进行比较,最终形成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6]
通过评价,既可以得出该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PQCI(Products Quality Competition Index),也可以得出企业离线质量竞争力指数和在线质量竞争力指数,更可以了解企业被考查各评价指标(即各质量要素)对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相对贡献程度,以及各评价指标的运营效率。其中,相对贡献率较高、同时运营效率也较高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质量要素是企业的优势所在;相反,相对贡献率较小,特别是重要程度较高,但运营效率较低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质量要素,则是企业的劣势所在,是制约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因素。因此,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本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水平,掌握企业自身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和潜力,为企业制定相关的决策提供依据。
4.2 确定各部门及各关键评价指标权重
被研究的企业共有9个职能部门。分别确定9位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6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计15位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相对较为了解的人员组成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测评专家小组。采用各自独立的方式,分别对部门重要度和部门质量意识等级进行测评。首先,对各部门在产品质量竞争力形成与发挥中的重要度进行从1~10的打分。最重要的为10分,依次类推,最不重要的为1分。各专家打分取平均值后作为各部门重要度得分。在此基础上,选择对整个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起关键作用且相对重要,即重要度打分位于前7位的部门进行测评。
为了得到各部门质量意识等级评价结果,本次研究参考克劳斯比对质量意识的等级划分方法,即困惑、觉醒、启蒙、理智及卓越,组织专家进行1~10的打分。专家对各部门的打分通过转换取其平均值,再结合之前计算出的各部门的重要度,可计算出各部门的质量状态水平。之后,再对所有部门质量状态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各部门参与产品质量竞争力测评时的权重pj(j=1,2,…7;同时,为了计算方便计及结果准确,权重结果均乘以了100),其结果见表2“部门及其权重pj”所示。
此外,仍由15人组成专家测评小组,结合表1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10分制,分别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2个评价指标进行重要度测评,并以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作为该项评价指标重要度得分,再经标准化处理后即可得到该评价指标的权重wi,其结果见表2“评价指标及其权重wi”所示。
4.3 计算各评价指标在各部门的实际运营绩效和理想运营绩效
采用10分制,由15人组成的专家测评小组分别对各评价指标在相关部门的运营情况进行打分,取其均值cij作为该评价指标在相关部门的实际运营情况得分,其结果见表2“运营情况cij”所示。
根据各部门权重pj及各评价指标在各部门的运营绩效cij,可计算出该评价指标在所有相关部门的实际运营绩效Eundefined,
undefined
若将评价指标在各部门的理想运营绩效设定为满分10分,可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理想Eundefined运营绩效Eundefined,
undefined
4.4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运营效率
若将所考查的评价指标的实际运营绩效Eundefined与其理想运营绩效Eundefined相比较,可计算出该评价指标的运营效率Gi,
Gi= Eundefined/ Eundefined
4.5 产生产品离线质量竞争力指数和在线质量竞争力指数
结合本文所构建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s1~s12定义为离线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评价指标s13~s22定义为在线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
将所考查的评价指标的实际运营绩效Eundefined与离线质量竞争力所有评价指标的理想运营绩效总和undefined相比较,可计算出该评价指标在离线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相对贡献率rli,
undefined
同理,可以计算出所考察评价指标在在线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相对贡献率rzi:
undefined
若将所有离线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对贡献率求和后乘以100,即可计算出被研究企业的产品离线质量竞争力指数L:
undefined
同理,可计算出被研究企业的产品在线质量竞争力指数Z:
undefined
4.6 产生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
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被研究企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PQCI),
undefined
以上计算出的常州某机械制造企业的Eundefined、Eundefined、Gi、rli 、rzi 、L、Z、PQCI数据结果见表2所示。
4.7 计算结果分析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所研究企业的产品离线质量竞争力指数和在线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3.03和80.60;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2.07,均属良好水平,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其中,在线质量竞争力水平低于离线质量竞争力水平。因此,进一步提升在线质量竞争力应是该企业今后质量管理工作改善和提高的重点。而在对在线质量竞争力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参与在线质量竞争力评价的十个指标中,设备的维护保养、统计过程控制应用、防差错技术应用等评价指标所反映的质量要素不仅相对贡献率较低,更主要的是其运营效率相对较低。因此,首先应从这些评价指标所反映的质量要素入手,通过提升这些质量要素的运营绩效来达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目的。
此外,也要特别关注那些对产品质量竞争力影响较大(即评价权重wi值较大),但运营效率较低的评价指标所反映的质量要素,这些质量要素同样也是制约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的瓶颈要素。例如,表2中的工艺的先进性、顾客满意度等,这些也应是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过程中需特别关注并重点改善的质量因素。
与此相反,如表2中产品标准水平、原材料质量等评价指标所反映的质量要素不仅相对贡献率较高,同时运营效率也较高,这些质量要素是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应在继续保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5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产品质量竞争力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从离线质量竞争力和在线质量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实际质量管理工作中,利用本文所构建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考查的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定量测评。通过测评,既可以研究企业离线质量竞争力和在线质量竞争力,也可以研究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产品质量竞争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显示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以及对应的优势和劣势,为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提供依据。
摘要:在分析产品质量竞争力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结合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从离线质量竞争力和在线质量竞争力两个方面构建基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复合线性矩阵的方法,结合常州某机械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