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语文学习论文(精选12篇)
良好语文学习论文 篇1
习惯养成教育,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 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养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 平常教学中, 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 看不见, 抓不着, 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 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 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 很多同学一个答案:自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 书本上干干净净, 不留一点痕迹: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 浮光掠影:熟读成诵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 字迹潦草, 笔画模糊, 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
其实一个人自觉养成某种好习惯并非易事, 有时不“强迫”一下, 恐怕难以形成“条件反射”。我在具体实践中就采取了另类措施———“强迫”, 我发现原来“强扭的瓜”也甜。
一.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字典, 它是一个无声的小老师。但我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认为整天带着它是个很大的负担, 每每碰到一些“拦路虎”, 他们只好干瞪眼、瞎着急、胡乱读。
有一次, 我真的动怒了, 采取了“杀鸡儆猴、痛打落水狗”的狠招, 即不带字典者一律罚抄课文。此招果然灵验, 学生们一时被我吓住了。第二天检查时, 结果令我感到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 总有个别学生不长记性, 我于是严格按规矩办事, 学生不敢再偷懒耍滑了。为了让学生们把这种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 预习课文时, 我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字音, 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 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 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翻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 就经常得到了字典这位不会说的“老师”的帮助, 尝到了使用工具书的甜头, 自然地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习惯很差, 每次检查作业时, 总有不完成作业的“老大难”。为了纠正这种恶习, 我采取了“一网打尽、各个击破”的策略, 专门把班里那几个有名的“大懒虫”“请”进了我的办公室, 责令其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种“严盯死守”下, 这帮小家伙个个吓得都把作业写完了。后来, 再有随便不完成作业的, 一律请进“班房”, 享受我的“特殊优待”。久而久之, 到我那儿写作业的人不再成群结队, 反而越来越少了。班级有个学生叫孙晓风, 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她写作业时喜欢玩笔,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就陪她写作业, 一看到她有小动作就及时提醒。我又发现她的字写得很工整, 就在班级公开表扬她, 很少被表扬的她又害羞又激动。尝到了被表扬的甜头, 从那以后她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三.培养学生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勤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好习惯, 但个别后进生总是不用心背, 有时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得不成样子。有一次, 我布置了读课文的任务, 而且明确要求家长配合、监督签字。结果第二天早上检查时, 发现几个学生读不好课文, 更没有家长签字。看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 根本压不住这股歪风邪气。你不是不读嘛, 我就采取“故意找茬、相互竞争”的策略, 即要求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学生, 只要一下课, 就必须拿着课本迅速来办公室报到, 轮番读背后再进行一对一的“PK”, 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PK”, 直到我满意才可“PASS”。否则, 你就得跑来跑去的, 整天不得安宁。“PK”胜利的同学沾沾自喜, “PK”输了的同学暗中卯足了劲。自从用了这一招, 班级一些落后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在书中看来的妙词佳句。看到了没, 这就是被强迫出来的“良好效果”。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练好钢笔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的学生能自觉临摹字帖,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学生以“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的姿态应付差使。后来, 班里明显出现了“书写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差距, 让落后生生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我采取了“魔鬼训练、日积月累”的策略, 即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书法小组”, 要求每天放学后, 必须认真临摹一张字帖再回家。我会亲自坐阵监督指导。此举一出, 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前那种乱涂乱画的现象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书面, 规范的字形。我班的学生书法有了整体性的提高, 在学校举行的钢笔字书法比赛中, 我班获奖者最多。看着自己的学生登上领奖台, 我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班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语文学习水平得以提升, 很多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信心倍增。你瞧, 原来“强扭的瓜”真的很甜。综
良好语文学习论文 篇2
如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课程标准提到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或浏览、快速阅读等。老师要先琢磨各种阅读方法的要领,甚至可以专门查找一些介绍阅读方法的材料。要学生做到,老师先做到,先会阅读。你老师掌握了,终生受用;学生掌握了,也终生受用。
2.认认真真地写字,既要写得工整漂亮,又要写得快,这似乎太难了,但课标就是这样要求的。课标规定要会临摹名家书法,并写好硬笔书法。尽量杜绝写错字,一个字不准写错两次。
3.全神贯注地静静默读课文,摒弃一切外界干扰。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也不论读课文还是读课外书,都要杜绝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心浮气躁。经验告诉我们,当你全副心神投入书中、课文中的时候,文中的情境会渐渐向你“走”来,文本会自动和你“对话”。
4.有感情、有技巧地朗读课文。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比较外向,容易接受、适应朗读;在全部的初中课程中,也只有语文课教学生朗读;新的初中教材非常重视朗读,尤其是初中一年级教材,几乎到处提及朗读的要求。从反面来说,随意草率地朗读,小声地只读给自己听,在对课文没有作任何技术处理的情况下朗读等,都是有待改进的。我个人经过长期观察、体会,总结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诗歌朗读的三个要领,一是投入情感,二是把握抑扬顿挫,三是在课文上做技术标记。这里针对中学生提出的要领,如果对朗读专业人士来说,朗读的要求恐怕更高。
5.体会标题的艺术。标题往往是文章思想、艺术甚至是作者全部心血凝聚的产物,可以说标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体会标题艺术,可以在读课文之前进行,也可以在之后进行;可以作为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的一个着力点,也可以作为体会文章写作艺术的一个突破口;还可以成为启发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出发点。
语文学习计划书
1、计划内容
①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地和时间安排。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3、专心上课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4、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5、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6、解决疑难
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须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7、系统小结
对学生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做好系统小结的基本要点,除前面所述做好课后及时复习的要点适用于本环节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8、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等)是学生通过课内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学习兴趣,很希望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课外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需要。课外学习活动是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听好语文课
1.要熟悉老师的讲课特点和方法,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
语文课的教法,本来就灵活、多样。语文老师的特点和爱好,更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老师喜欢讲得多一点,发挥得多一点;有的老师讲得不多,却很注重学生的练习;有的老师喜欢用串讲法;有的老师喜欢用评点法或者谈话法;有的老师很擅长指导学生写作;有的老师喜爱文学,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有的老师知识渊博,讲起课来广征博引,海阔天空;有的老师则喜欢紧扣课文,一板一眼。总之,他们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地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对症下药,改进教法。作为学生,也要努力地熟悉自己的语文老师,取其所长,对于不足之处,可以提出改进意见,并在自己的学习中注意弥补。师生之间相互适应,力求做到配合默契。
2.要充分利用课内的时间,提高效率,增加课内的容量和密度
每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要争取大部分在课内解决。老师应该这样做,学生也应该这样做。多数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听数、理、化的课,精力比较集中,因为不听讲就不懂,落下的课补起来也很费劲;反之,听语文课,有时精力容易松散,因为不听讲似乎也能明白,落下几节课关系也不大。出现这种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从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来看,它的确不如理科严密。所以,我们更应该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会听讲,学会把握老师讲课的要点,学会利用课堂的空隙时间。譬如,学习《崇高的理想》这篇课文,通过老师的讲解,已经理清了全文的思路,把握住分论点和总论点之间的关系,如果课上还有时间,还有精力,就可以精读一些重点段落。如本文在论述思想的社会性、阶级性时,即列举了历史上的许多正面人物,也列举了一些反面人物,两相对照。归类列举法和正反对比法运用得都比较好,我们就应该主动深入下去,加深理解。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上也有特点,用了许多成语典故,我们也可以利用空隙,及时复习巩固。又譬如,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课上有可利用的时间,也应该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总之,凡是课内有时间、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都不要留到课外去解决。围绕着老师讲解的课文去思索,去联系,去加深,去巩固,努力提高课内时间的利用率。
3.要在课内主动赢得学习语文知识和锻炼语文运用能力的各种机会
提问、朗读、背诵、辩论、讲演、黑板前演示,作文评讲中的例子(无论是好的还是差的)等等,只要有机会,就要积极参加。这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现在我们每班人数,一般不会少于四五十人。所以,这种机会,轮到我们每个人的名下,覆盖率不是很高的。自己主动一些,这种锻炼机会就可能多一点。
4.在课内学习中,必须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3
关键词:语文;习惯;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实施新课程,教师要从主宰课堂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生“唱主角”。但从现在运用了新理念的公开课上,我产生了不少疑惑,课文内容与音乐动画有多少关系?漂亮的PPT展示真的可以代替板书吗?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后文本的诵读真的就不那么重要了吗?我觉得不是。新课程标准是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但并不是在教学手段上花样翻新,而是将过去填鸭式教学以应付考试的课堂模式,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模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要学好语文有哪些良好习惯要养成,又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本虽然以语体文为主,但也应重视朗读,特别是初中阶段,要把朗读能力作为一种基本功来训练。在鄂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专门给我们介绍了如何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的感受是有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朗读篇目,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那么,朗读会有哪些优势呢?
现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非常广泛,但我个人认为,在朗读课文这方面不能用多媒体取代。我曾经上过一节《安塞腰鼓》的多媒体课,在课程安排上,第一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同时听课文朗读。本来,我认为学生在这种安排下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可我发现,学生完全没有关注课文朗读和内容,而是一味看着腰鼓的表演嘻嘻哈哈。这完全脱离了课文原先所要求的体味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也脱离了朗读应让学生体会作品语言的优美,形成自己生活体验的初衷。
同时,我也发现,课堂朗读教学大多是放录音,或者是教师范读。用准确的朗读、圆润的语音、情感的把握去感染学生,然后学生再去模仿。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很多能力,包括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在我看来,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读得很符合文本的要求,但不如把朗读提前到上课前就进行。可以在上新课前先要求学生在家预读。
预读包括查字典,读准字音;大声诵读,反复读熟两步。查字典,读准字音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就应该让学生大声诵读,反复读熟了。为什么要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范读的情况先自己读呢?朱熹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诵读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反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古人学习,老师讲得不多,主要靠自己诵读,边读边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汉语的语言节律性比较强,书面语言的组合往往带有一定的音韵要求,诗词、文言文乃至一般性的文章都会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学习语文时,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把汉语的这种节律性表达出来,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这样反复朗读的过程,使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听从于老师创设的意境去品味文章。
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此之后,老师再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听读,相信这样就能让学生品析课文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恰当地引导学生在读中分析文本,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丽,在读中收获人生未曾经历的体验。在朗读各种文体名篇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背诵是建立在有效朗读基础上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古诗词、文言文自不用说,在现代文中包括郭枫的散文《空山鸟语》、冰心的现代诗《纸船——寄母亲》等这样一些语言文字优美,值得细细品味的文章。对于这样一些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畅读的基础上背诵其中的片段或篇目,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古人不是说过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就应该利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养成主动背诵一些名篇佳句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习惯
在鄂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专门花了两页的篇目为学生讲解了如何圈点勾画与批注,并且告诉学生“一个善于读书的人,在读书时,总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有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课本上为我们举了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例子。马克思、列宁也是如此,他们的读书笔记刊行世界各地。有很多学生觉得在读书的时候圈点勾画与批注很麻烦,占的时间也多,不如就那么读一遍来得快,而且读一遍好像也理解了文章,并没有什么不妥。尤其是现在初中还为学生安排了阅读课,我常常看见我的学生拿着一本厚书,一节课看很多页,一本杂志不到二十分钟就草草翻完了。我想这样的阅读过程应该是收获甚少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时没有养成圈点勾画与批注的习惯。所以,在读文章时就马马虎虎,没有思考,所以在考试时很吃亏。无论是对应说明文的选择题,还是对记叙文或散文的问答题,他们往往不是漏掉关键信息,就是在回答问题时理解不到位。于是他们的分数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老师讲答案进行分析时,他们又懊悔为什么这没有看见,那没有理解,这与他们平时没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愿多花点时间去圈点勾画与批注,加深对文章的思考与理解不无关系。其实,如果想真的学到东西,就不能怕麻烦。“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你读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大多没有了什么印象,那都是因为你在读的时候没有随读随记,读完之后就丢开了。只有养成随读随记,在有领悟、有感触的地方圈点勾画并加以批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将书本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领悟。而且,若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觉得占用了很多时间,很麻烦了。
我认为,圈点勾画与批注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准备笔记本,直接在书中标记或评论,这样方便省事,节省时间,也不易分散精力,较为适合中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多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运用这种方式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进入课文,对完成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把这种好的读书方式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总而言之,读书动笔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只要持之以恒,都会收到良好的成效,极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正像叶圣陶在《中学生》杂志《复刊词》中写的那样:“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学习不能仅凭兴趣,语文教师必须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要格外看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良好习惯 篇4
一、用好工具书的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抓好字词的音、形、义的学习不可忽视, 这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此, 搞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势在必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养学生勤翻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势在必行。学生应该具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这几本工具书, 有了这些工具书, 就会不再因无米之炊而苦恼, 不懂就查的良好习惯就有了物质基础, 通过借助工具书, 那些生字的音、形、义还包括重点词语的含义, 就能得到很好的把握, 既能提高学生读书的准确性, 也能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可谓一举多得。在具体学习时, 一旦遇到生字和生词, 立即翻工具书进行解决, 最好再整理到自己的专用的本子上面, 同时再配合教师的定期检查和督促, 久而久之, 时间一长, 学生再遇到问题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动手翻阅工具书, 读书质量得到了提高, 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教师还要对学生因势利导, 加以解释, 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习惯以后, 对工具书的认识不会再是枯燥乏味, 不翻工具书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和扭转, 长此以往, 学习效果无疑就会明显好转起来。这种成果的喜悦会让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工具书, 对工具书“无言老师”肃然起敬, 其效果不言而喻。
二、借助社会渠道学习的习惯
学习不能独尊书本, 倘若死啃书本, 定然是枯燥乏味, 若对生活多加留心, 详细观察,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现在提倡学生取材于各行各业, 热心参与、迁移发散、海纳百川就能取长补短。比如, 有的学生在收看《生活》栏目时, 不经意间听到主持人提起“强人所难”这个词语, 主持人将强字读成了二声, 后来回到学校请教教师, 教师一再强调这个时候应该读成三声, 于是这个同学按照电视下面的电话号码致电栏目组, 受到栏目组的一再感谢。这件事情传言开来, 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此以后, 学生们不但向教师和同学请教, 也十分关注电视中主持人的发音, 如果遇到有出入的字词发音, 就自查阅字典, 如果是自己错了, 就及时纠正, 于是很多错误的发音也就因此而纠正了过来。
三、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文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这是必不可少的方面, 然而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 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们在读书的时候, 部分问题可以自行解决, 但是不能处理的问题还比比皆是, 这时就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比如, 在学习《我的母亲》一文的时候, 许多学生都感到很难学, 篇幅太长, 事件繁多, 脉络难以把握,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 让大家群策群智,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用小标题的形式, 将文章化长为短, 这样一来, 整个班级积极响应, 此时柳暗花明, 整篇文章一目了然, 化繁为简, 同学们各抒己见, 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反复酝酿, 同学们献言献策, 最终得出四个标题:母亲———最初母爱的感觉;母亲———循循善诱的良师;母亲———催儿上进的阶梯;母亲———深夜劳碌的身影。标题醒目工整, 字数相当, 颇有韵味, 同学们不再为本文的繁琐而尴尬, 代之而来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
每篇文章都有核心灵魂所在, 这也是训练的重点,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善于围绕文章的重点部分质疑问难。比如, 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时, 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 学好象征的手法。围绕这个重点, 不妨令同学们做如下提问:文章主要针对白杨树的哪些方面进行写作?与人物的写作联系何在?你能不能利用这种手法也来仿写一篇?这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令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时要防止学生提出“怪问题”, 就要循循善诱, 稳妥处理, 力戒怒气冲冲, 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熄灭其“灵感”的火花,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积累的习惯
谈起作文, 虽无定法, 但是积累的确是作文的基石, 积累也好, 模仿也罢, 探索创新也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要从积累开始, 这是不争事实。写作文首先要有素材, 做到言之有物, 切忌夸夸其谈。
素材的积累可以取材于生活, 鸟虫鱼兽、山水风光、花竹林木、社会风俗或者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欲流之长必浚其源, 自己在平时要能多观察、多发现, 提炼生活, 就不愁写作时无话可写。还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 若能养成阅读好习惯, 不仅能开阔眼界, 充实思想, 还能丰富自己的阅历, 但是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要“于切要处下心力”深入思考, 潜心理解, 找出好词佳句, 积累下来, 取人之长, 为我所用。再就是要注意语言的积累, 这样做可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味。
谈到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写日记, 养成这个良好习惯, 天天写、日日写, 凭借日记这个很好的阵地, 自己的遣词造句、行文谋篇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人物有老师、同学、各路朋友, 事件有吃饭、做操、拜师访友, 加上热点评论和自己的经历与实践, 学生们都会豁然开朗, 写起文章文思泉涌, 一篇篇佳作便会跃然纸上, 最好再办个风采展示栏目, 同学们争相表现, 情动辞发, 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数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冥思苦想, 总是词语匮乏, 心里的话有的是不能说, 有的是说不清, 有的是说不到位, 不生动、不形象。为了改善这种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积累语言, 只要自己的语言积累多起来, 一定会文思泉涌, 乐此不疲, 收获成功的喜悦。文章要追求精益求精, 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物还要注意言之有味, 关键之处还要妙笔生花, 画龙点睛, 这就要求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妙语佳句和精彩片段, 并且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 看书时候不要走马观花, 要找出文眼, 写作时候就会在自己的笔下流淌和升华。最后提到的是要在阅读中借鉴构思的技巧, 使文章言之有序, 就局部而言, 像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如何过渡、如何点题等等, 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5
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ˉ车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4、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5、勤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语文复习的方法和技巧
考前做三到五套题快速进入状态
语文考试是期末考试第一门,考前至少要做三到五套的语文试卷练习,不仅能够让我们快速进入期末考试的考试状态,而且还可以把平时学到的应试技巧运用到实际的题上。
这三到五套的语文试卷练习,不能是应付了事,而且要比考试更认真,做到带着问题回答,带着答案回溯。每做完一套题,需要认真的分析试题,总结答题套路,看平时学到的应试技巧是否够用,如果发现自己的踩分能力不符合出题人要求,就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自己有哪些欠缺?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会让我们在考场上回答起问题来得心应手,不至于手足无措。
二、善于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包装自己
语文学习的成果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语文学习的成果是通过你对内的文学知识的储备和对外所能表现的演讲、辩论能力体现出来的。到了期末考试,如果能把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就是成语、俗语、好词好句)体现在试卷中,一定可以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具体来说,就是你的试卷,要有答题风格。最常见的是古文范儿:诗歌鉴赏四个字+四个字+四个字,文言文阅读除翻译外,多用虚词连缀,现代文阅读更是抓住机会用简短精炼的四字答题法并偶尔发几句带呜呼哀哉的感慨,至于作文,则更是回旋余地广阔。另外,数字逻辑范儿、气势恢宏范儿、小家碧玉范儿等也是可供选择的,到了高二上的时候,你的试卷如果还没有一个整体的风格,恐怕就要担心泯然于众人矣。
三、注重卷面细节分点答题踩得分点
如果基础积累过关了,语言优美,并且应试技巧掌握得当,对得分点了然于胸,在这样的基础上,高二语文期末考还是没有获得比较理想的分数,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的细节是不是做好了?
这里说的细节,主要有这些方面,一个是卷面,如果卷面不整洁,满卷是乱涂乱画的痕迹,要不就是“地雷阵”——圈圈点点,要不就是“藏宝图”——线线框框,老师想找到你的答案像走迷宫一般,想高分,很!难!其次,是字体,如果大家写的字,老师完全认不出是啥,那么得分只能看老师的心情了,心情好给你认真看看,斟酌给你点分,心情不好,直接给你个大叉。
最后还要说一点,就是分点答题。没有人会喜欢一团文字的答案,尤其是分很多个得分点的那种问题。老师阅卷,说白了,就是数得分点,然后给分。如果找不到你的得分点,就是零分。分点答题可以让阅卷老师更快的找到你踩中的得分点。
语文学习方法:“读”“思”“问”相结合1、钻透课本。
语文复习倘若漫无边际,走马观花,那将事倍功半,徒劳无益。复习前要领会考纲精神,明确考试范围,对复习的主流及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从各种类型的考试命题来看,包括诸多基础知识、课内阅读题、古诗文言知识,它们都来自于课本中,虽然重点考查了课外阅读,也是课内知识的迁移与延伸,也是在课内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只有钻透课本,对课本中各类知识理解并会运用,临场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读”“思”“问”相结合。
学语文“读”是根本,复习语文“读”还是根本。当然不是盲目的读,而是有选择不可少的环节。因为通过精练,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3、注重作文复习。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6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上学习习惯 课后复习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2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它是集听、说、读、写、译、编等多项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文能力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为此,笔者认为,学生如果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是能够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起到辅助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事例,从四方面详细说一说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
低年级地课前预习在一开始的时候还不能放到课下进行,必须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预习,并在课上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放到课下进行。笔者现在正在任教一年级的语文学科,因此,下面笔者将详述是如何在课上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预习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了。笔者现在任教于一年级的语文学科。一年级的小学生就如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写下怎样的规矩,学生就会一直受到它的影响,按照规矩去做。因此,教师必须先带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开学第一课,除了要讲清日常的课堂常规,还要带着同学们认识课本,了解课本上的每一部分是什么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例如:笔者带着同学们一起看目录。通过对目录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书上的全部内容都被有秩序的排列在目录中,我们可以通过目录进行检索。紧接着,笔者就开始在课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1、读懂题目。
讲明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帮助你去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
笔者会告诉学生,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小作者传递给你的私人信息,只要你能静下心来把文章读熟,读的通顺、流利、有感情,你就能收到小作者写给你的信息,你就能和这个看不见的朋友进行对话!一般情况下,學生听后都会觉得十分神奇,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认真地去朗读。这时,笔者提出要求:
(1)先认真地听老师进行朗读,同学们注意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根据老师的读音自己小声地读几遍。注意老师朗读时停顿的地方,在停顿的地方做上标记。
(2)自由朗读,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声音洪亮,在做过标记的地方注意停顿。另外,遇到不会的生字时,可以小声地问一问身边的同学,也可以举手问老师,然后多读几遍,解决朗读过程中出现的拦路虎。
(3)认真地听别人读。在自我展示环节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认真地听,都听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我们要讲清楚,在听别的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请同学们用眼睛看着书,用耳朵听着声音,用大脑思考着小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同时还要标记出同学在朗读时出错的地方。等着同学朗读完毕之后,举手提醒他。当然,同学在朗读时展现出来的优点,我们也要快速地吸取过来。
3、在阅读新课文时,要注意对词语、词组、量词等新知识的积累。
笔者会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跟同学们一起积累新的词汇。首先是积累新的两字词语和四字词语,笔者先做示范,用“——”画出新词语,然后用每个新收录的词语说一句话,再鼓励同学们举手发言,用新积累的词语说话。
其次,寻找文中有趣的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主要是一些充满童趣的比喻句、拟人句和一些特殊句式。第三,通读课文后,要把对课文中不解的地方标画下来,把问题写下来。之后,在课上认真听讲,再一个个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课上有没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在课下要积极地去请教老师。
二、养成良好的课上学习习惯。
在学习新课之前,笔者已经陪同学生一起将新课文预习了一遍。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会非常的顺畅。
在正式授课之前,笔者会向学生提出几点要求,并简单地解释一下这样做的重要性。
1、整节课要保持规范的坐姿。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把有限的能量分配给我们的大脑、眼睛、耳朵、嘴巴和写字的手,其余的部分要保持安静,不能再来消耗这有限的能量了。另外,把背挺直有利于对大脑提供能量,否则,不但你的背会越来越弯,你的大脑也会停止工作,这该多可怕。
2、在课上,我们不能随便释放自己的能量。例如:我们必须先规范地举起手,当老师叫到自己,才能释放嘴巴上的能量。
3、在课上,我们的大脑要不停地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去思考和学习。当我们遇到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思考5秒钟才能举手回答。
4、眼睛看着正在说话的老师,或是黑板上正在书写的板书,或是正在讲授的课文。耳朵要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给出的答案。
5、及时的在书上适当的位置做好标注,注意解决自己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还太小,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标注。
三、及时准确的课后复习。
在最开始的时候,笔者会留下关于复习的课后作业,并说明这么做的原因,等到学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知道该怎样去复习,都需要复习哪些内容后,老师就可以慢慢地退到后面去,不在提出具体的复习形式,鼓励孩子去建立适合自己的复习模式。
对于课后复习,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笔者会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1、熟读课文后将课文背过。在家对着爸爸或妈妈,用课上勾画的新词说话,仿照着勾画的句子说话。
2、将会写字做成生字卡片,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游戏。游戏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看拼音填字,也可以是看字组词等等。
四、坚持进行课外阅读。
一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扩展词汇量。课外阅读将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先是在课上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一些画本读物。然后,笔者向家长提出每天晚上必须亲子阅读1小时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坚持不懈地阅读下去,笔者要求家长和学生每天都要一起记录读书卡片,每月一交,评出阅读之星。同时,笔者还会定期举办讲故事大赛,并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同学们为了能够在故事大赛上有精彩的表现,阅读的积极性都很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7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
当今社会, 电脑、手机的普及, 多媒体的运用, 许多人都不重视书写了。教学中, 教师也不很重视、少强调, 以致于我们有的学生字迹潦草, 所写的字东倒西歪, 乱作一团, 极难辨认;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 任意增减笔画, 错字别字连篇;有的学生不注意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 书写不端正、整洁, 没有汉字的形体美。其实,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冶人的情操。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鼓励他们练就一手好字。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读书人的门面啊!因此, 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语文课, 就要向学生明确提出书写要求:不论是作业、笔记, 还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 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 不写繁体字、异体字。同时, 要通过摸底调查, 了解全班学生的书写情况。对书写基础较好的学生, 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书写工整规范的基础上, 力求美观;对写字基本功较差的学生, 在加强基础练习的同时, 务必把字写清楚。除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外, 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 特别是板书。教师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应拿出适当的时间, 让学生临摹字帖, 开展写字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板书示范, 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字的笔顺, 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 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 时间不要太久, 教师要注意把握, 要讲求写字的质量。举办写字比赛展览, 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 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 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二、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我们发现, 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和自学的习惯。特别是乡镇初中的学生, 上课喜欢当观众、听众。许多学生也不知预习是怎么回事, 作为教师就有责任、有必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首先, 面对一篇新文章, 应让学生认真读几遍,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并利用工具书查出字词的读音、含义等。如, 教学古代文学单元时, 让学生多动手, 翻查字词典, 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敲确定词义, 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这样, 上课时教师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其次, 让学生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思路, 把握文章的中心及写法特点。再次, 查找相关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 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如, 教学《沁园春·雪》, 让学生做好预习, 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此外, 为了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还可经常设置些课前思考练习题, 把课后的“探究·练习”进行细化, 设计成多道便于理解、容易完成的简答题或者是填空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这样预习, 减轻学生的压力, 容易让学生完成任务, 体会到学习的喜悦, 获得成功感。这样, 在教学中就加快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 缩短了教学时间,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 也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 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 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当然, 有些课文可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对一些难度较大、篇幅过长或重点不太好把握的课文, 课前教师就要抓住关键, 进行适当的指导。如, 鲁迅先生的《故乡》篇幅较长, 主要写故乡的变化, 而故乡的变化关键是人的变化。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 就要注意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 他们有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的习惯, 就会主动地去理解和探求,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 课堂讨论才会更容易开展起来, 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才能够走向深入。
三、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考试中阅读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学生阅读做题的效果却不理想, 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讲授过多,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长此以往, 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时间, 要么放任自流, 学生根本很少阅读或不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量地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 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做好摘抄, 写好读书笔记,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工作中, 我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征订报纸杂志、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举办读书成果交流会、展评课外阅读笔记等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
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内外讨论问题,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然而, 有些学生回答问题常常是词不达意、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甚至用方言;有的学生缺乏说的训练, 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没有站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勇气, 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 他们怯场, 口未开脸先红, 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 使我们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鼓励性评价与启发性评价相结合。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 就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评价, 要多表扬、多鼓励, 少批评、少指责, 要用表扬与肯定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既关注学生表述是否正确, 又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这样, 表扬和肯定才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 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五、培养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课堂上, 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 边听边思索, 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 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所忽视。俗语说得好: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 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 也能提高语文素养。在家观看电视节目时, 学生发现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 如果他能深入思考, 联系到课堂上教师读“rén”, 想知道是主持人读对还是教师读对, 就会翻开字典。当发现主持人念错了, 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我经常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一个单元的练习题。我读题, 他们思考回答;有时候还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这样既训练他们边听边思考的习惯, 又节约了时间, 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培养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 作文水平不高,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写作练习的量不够。指导学生作文的根本, 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练笔的习惯。在教学工作中, 我鼓励学生坚持课外自由练笔, 可以写读书笔记、随笔, 也可以写日记、周记、片段作文, 形式随意, 内容广泛, 不拘篇幅。我鼓励他们写体验性作文, 抒发真情实感;写思考性作文, 发表真知灼见;写想象性作文, 训练创新思维;写话题性作文, 培养写作个性。对学生自由练笔的情况, 我每周检查一次, 写得好的, 不仅大力表扬, 而且在班内交流展览, 推荐给校园广播站、学校文学社以及向各类报纸杂志投稿。“习惯成自然”, 学生练笔的机会多了, 笔头越写越活, 表达越来越流畅, 不再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 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了, 写作的技巧丰富了, 作文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也就鲜明起来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8
一、指导课前预习,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预习新课时, 首先要让学生利用常用的工具书, 如字典、词典等, 自行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 读书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进行思考, 再从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然后画出不理解的句段或提出疑问。 如预习《 白杨树》 一课, 学生就能提出“ 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 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呢? 哥哥问爸爸后, 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了, 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等疑问。 正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 才会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并非一日之功, 需要逐步进行,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指导动手记录, 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许多名人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由此可见做笔记的重要性。然而, 有的学生不晓得记笔记的重要性, 认为只要能听懂或能看懂书就行, 何必多此一举呢。 为此, 我首先通过举具体的事例, 让学生认识到:暂时的听懂或看懂, 并不等于长时间不会忘记, 为了防止遗忘, 必须认真做好笔记, 以备过后查找, 便于复习巩固。 其次, 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讲究方法, 由浅入深, 由低级到高级。 刚开始, 教师在要点上讲得慢些, 板书也写得慢些, 让学生能记下来。 后来, 除了让学生记下板书外, 还要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或较重要的内容而没有板书上去的。 对于记的不得法的学生要做个别指导, 对记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然后再挂到班上的展示角上, 以此激发学生在课上做笔记的积极性。
三、指导课上质疑, 养成勤于探索的习惯
古人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 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 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 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如, 在教学《 鸟的天堂》 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 看到这题目, 你们想知道什么? 经过启发, 学生思维马上就打开了:鸟的天堂, 是指什么地方? 为什么叫“ 鸟的天堂”? 这时, 教师不必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寻找答案。 比如《 白杨》 最后是这样写的:“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 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 又陷入了沉思。 ”通过品读课文, 有一名学生对作者用“ 沉思”一词有异议, 他觉得应改为“ 深思”, 理由是前文有描写到爸爸思考的内容, 这里再思考, 是进入“ 深思”。 当时我肯定了这名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探究的精神。 对于这些问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 互相讨论, 自主探索解决, 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四、指导诵读方法, 养成勤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在指导朗读时, 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和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法, 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诗歌朗诵, 必须把握停顿, 把握好诗的节奏, 读出诗的韵律。 为此,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 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又如杜甫的《 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一些感情深沉的文章朗读中, 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感情。 在朗读训练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 采用角色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对比朗读等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背诵则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 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 必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逐步养成勤于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看课外书, 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学生若能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 就可以丰富视野、 扩大知识面, 同时也促进课内的学习。 但是, 多数学生并不会或不能自主地阅读课外书籍,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如介绍给学生一本书, 可以选择其中生动有趣的一段内容讲给学生听, 然后说明这段故事在哪一本书上, 要想完整了解, 就去看一看。 也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加以引导, 如结合《 赤壁之战》 的教学, 可推荐《 三国演义》 , 介绍书中精彩内容的梗概, 在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后, 可向学生介绍《 安徒生童话选》 等。 激发求知的欲望,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从而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良好语文学习论文 篇9
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能超过7小时,而且各门功课必须开足、开齐。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校学习的时间少了,课程还是原来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我认为: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卡布莱特说过:“学会如何学习,远比学习任何一门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家庭的环境影响和培养下慢慢形成的。它可以使学生会学习,学得好。因此,我认为:在校期间,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下面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初中语文篇幅一般较长,课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金色花》时,教师可以以提纲的形式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概括文章大意。(2)再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并体会作者借助“金色花”表达的思想感情。(3)在资料、图书室、网上搜集有关母爱的诗词、歌曲、故事等。教师有布置,就要有检查督促;有结果,就要有反馈。几星期后,学生逐渐就会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学生能对新课提前学习,有关问题认真思考,不懂问题适时做好标记,上课时他们就会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了。
二、认真听课,主动回答的习惯
上课时,教师应适时使用语言、动作、神态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始终精神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和关键,并做好笔记;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应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展示思维。积极思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记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创新意识勃发。有些学生回答或板演时出现错误或失误,教师不能讽刺、挖苦,而应以满腔热情帮助其查找原因,并积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巡视过程中或课后,主动到学生身边小声询问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三、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的习惯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习重点而质疑问难。如学习《杨修之死》时,学习重点在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们据此重点内容作了自我提问:(1)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是哪几件事?杨修每次犯忌时,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试分析二人性格。(2)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大胆质疑,并热烈讨论,理清了文章思路,对人物形象也有了大体了解。
课堂上,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必不可少,教师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有些浅显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自行解决,有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我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如学习《背影》时,有的学生提出文章内容较长,脉络较难把握,但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反复出现四次,可不可以以小标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这个提议一出,同学们纷纷响应,讨论热烈,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经过反复斟酌,拟的标题有: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这样的标题让学生对文章层次一目了然。
学生们大胆质疑,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认真复习的习惯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望!”学过的知识要认真复习,及时巩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着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比较缓慢。因此,对于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巩固,教师要组织学生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纲步骤式知识体系。对于不懂、不清楚的地方,要多思、多问,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并及时、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能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10
一、培养学生写一手好字的习惯
古人云,“字如其人”。但现在的初中学生,不要说写一手好字了,就是握笔的姿势,也是非常的别扭。因此,教学生写一手好字,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生写好字,首先要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写字方法。只有姿势正确,才有可能写出一笔好字,只有方法正确,学生才能产生轻松感。同时要教育学生端正写字态度。学生开始写得认真,但会越写越马虎,那么,马虎的部分我们不妨要求其重来,教师对重写的效果及时肯定。另外,用一些成功的书法家勤学苦练的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勤奋练习,才有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还要让学生注意选择好的书法字帖,让他们用较短的练习时间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一定会成为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要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使学生对工具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专家,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还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应让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阅读还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同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知识可以在观察中活跃起来,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的确,写作没有更好的捷径可走,写作水平的提高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诀唯有“勤练笔”。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艺熟必精。这道理同样可用在写作上。如果学生天天坚持练笔,写作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指导课前预习,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预习新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利用常用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等,自行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读书时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进行思考,再从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画出不理解的句段或提出疑问。如预习《白杨树》一课,学生就能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呢?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疑问。正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才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才会获得新的认识。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逐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指导动手记录,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名人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由此可见做笔记的重要性。然而,有的学生不晓得记笔记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能听懂或能看懂书就行,何必多此一举呢。为此,我首先通过举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暂时的听懂或看懂,并不等于长时间不会忘记,为了防止遗忘,必须认真做好笔记,以备过后查找,便于复习巩固。其次,指导学生记笔记要讲究方法,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刚开始,教师在要点上讲得慢些,板书也写得慢些,让学生能记下来。后来,除了让学生记下板书外,还要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或较重要的内容而没有板书上去的。对于记的不得法的学生要做个别指导,对记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然后再挂到班上的展示角上,以此激发学生在课上做笔记的积极性。
三、指导课上质疑,养成勤于探索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到这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经过启发,学生思维马上就打开了: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地方?为什么叫“鸟的天堂”?这时,教师不必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引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寻找答案。比如《白杨》最后是这样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又陷入了沉思。”通过品读课文,有一名学生对作者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理由是前文有描写到爸爸思考的内容,这里再思考,是进入“深思”。当时我肯定了这名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探究的精神。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解决,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四、指导诵读方法,养成勤于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在指导朗读时,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和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法,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诗歌朗诵,必须把握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为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个词构成一个音节单位,最后一个单字为一个节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一些感情深沉的文章朗读中,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感情。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角色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对比朗读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背诵则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逐步养成勤于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五、指导看课外书,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学生若能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就可以丰富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也促进课内的学习。但是,多数学生并不会或不能自主地阅读课外书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如介绍给学生一本书,可以选择其中生动有趣的一段内容讲给学生听,然后说明这段故事在哪一本书上,要想完整了解,就去看一看。也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加以引导,如结合《赤壁之战》的教学,可推荐《三国演义》,介绍书中精彩内容的梗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等。激发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逐步强化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这话讲得非常有见地。我想,今后要更好地往这方面努力,争取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学习环境 篇12
一、小学语文学习环境构造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生路上的起跑线, 是教育链上的钻石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哪怕是有一点点地被扭曲, 将会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甚或对我们民族的日益强盛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想象的。遗传、环境、教育是人成长与成才的三大要素。遗传是不可以选择, 也是无法改变的。而环境和教育则是我们自己的地盘, 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环境既是具体的小学语文学习的时空及氛围, 同时它也是语文教学的具体内涵之一。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生活即语文。语文无处不在, 无处不有。小学生应把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当作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有益于人生, 有益于生活, 有益于工作。特别是当今社会, 需要更多更好的社交人才, 社交能力的提高, 同样也来自语文学习。语文是一门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决定了环境对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意义, 这种意义远甚于环境对于其他学科学习的意义。
二、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学习环境所需条件
我们知道, 语文学科教育活动是在一定时空条件形成的环境下进行的, 教育场所的设备、布置等有形环境, 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和学习氛围等无形环境, 都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那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我们认为, 与其说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不如说是适合的, 这就需要整体环境的开放、宽松, 更要求环境的多元化, 涉及到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方方面面。
1.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当和全体学生通力合作, 为创造一个学语文、用语文的健康环境而努力。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中学习的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跟老师这个导演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追求和建立个人风格。其次, 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应以课文自身的情趣、理趣和美感熏陶学生, 通过启发引导, 让学生在提高创造思维品质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三, 语文教师要做到“教文育人”。一方面要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则要结合课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懂得孝敬、自律、诚实、宽容、勤奋、爱国、敬业等。第四, 师生都要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师生之间的交流口头语和书面语都力求“咬文嚼字”, 准确生动, 不写错别字, 并努力把字写得清楚、整洁、美观。
2. 小学语文校园学习环境。
课堂上40分钟绝非语文的全部,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学生有了大语文意识, 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思考的灵活性, 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文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教室、校园图书室是语文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教师是储备知识的活的载体, 那么教室、图书室则是储备知识的凝固载体。图书资料和教师一样, 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另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办手抄报, 开辩论会, 写影评, 争当小记者等等, 多读多写, 厚积薄发。
3. 营造家庭语文学习氛围。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基地与教育场所, 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语文教育环境虽然超出了语文教师能力控制的范围, 但是, 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把不可控的东西变成可控的东西。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语文学习环境。要激发学生从主观上优化家庭语文教育环境的积极主动性。以自己模范行动带动全体家庭成员, 与家庭成员协作设计和布置家庭语文教育环境等。比如制定一个家庭公约, 明确列出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条款, 如每天定时读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等等。
【良好语文学习论文】推荐阅读:
《营造良好语文课堂氛围》10-10
如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05-09
浅析中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01-05
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07-05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10-18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12-0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01-08
良好对策论文09-07
良好的学习风气05-23
师生良好沟通论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