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对策论文(共9篇)
良好对策论文 篇1
摘要:习惯养成本身是属于教育的, 不是属于管理的, 也不属于处罚。因此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责任。这是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其在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关键词:习惯养成,方法与对策,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 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新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 因而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充分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责任。很早以前, 教育家洛克就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蒂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教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道德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北大教授康健更是认为, “习惯养成本身是属于教育的, 不是属于管理的, 也不属于处罚的。”也就是说,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责任。这是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其在个体社会化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幼儿园良好的园风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力量, 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 班队教育。3-6岁孩子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 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 班队教育活动要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孩子们的不规范言行,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常规训练。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求班主任经常、反复地组织幼儿通过各种游戏的开展, 让幼儿明白日常生活中哪些事该做不该做, 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错的。要求孩子们记清记牢, 坚持不懈;二是要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家长学校、父母学堂等, 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时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 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养成教育。班风建设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班风的形成, 可使我们班级的工作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2) 幼儿园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美的环境对人言行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幼儿园通过优化环境从小培养幼儿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一是优化人文环境。幼儿园在教室墙壁、园内墙壁利用废旧物品布置幼儿作品、艺术作品和幼儿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情节, 使幼儿感受美的熏陶;在幼儿经常活动和学习的地方画有教育意义的水彩画, 时时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言行;二是优化自然环境, 幼儿园尽最大努力绿化、净化园舍, 能绿化的地方都种上花草, 在各种大型玩具上描绘上有趣的图画, 使幼儿在美好的环境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
(3) 学科渗透。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需要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努力, 学科渗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学中要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 改进幼儿学习方式, 改善幼儿学习状态, 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幼儿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 采用适当方法, 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语言课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美术课上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科学与生活课培养学生操作与观察的习惯;体育活动课上培养幼儿正确的站立、行走习惯等。
(4) 各种活动的开展。叶圣陶说:“习惯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我们通过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自体验, 将幼儿园的要求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需求, 自觉养成好习惯。一是利用活动区的开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和好习惯好孩子的人和事;二是在幼儿中搜集各类幼儿不同习惯的资料, 利用活动区活动, 开展喜闻乐见的模拟情景表演, 通过自编自演自己身边的事, 体验习惯的好坏, 借鉴正确的做法;三是组织幼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四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 我们在开展游戏活动中, 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角色责任和义务, 如遵守交通规则、热爱爸爸妈妈、与小朋友一起合作等。
二、班主任工作
(1) 言传身教。园内无小事, 事事是楷模。教师要以身作则, 凡要求幼儿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 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 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不言之教”。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剃头师傅教徒弟剃头, 先从剃葫芦开始。每次教完, 师傅总是习惯地把剃头刀往葫芦上一扎, 徒弟也就学会了这个习惯。徒弟出师后, 去给别人剃头, 结果, 剃完头后, 他又习惯地把剃头刀往人家头上一扎, 那人便疼得“哇哇”乱叫起来。幼儿身上总是保留着教师们潜移默化的习惯影响的痕迹, 特别是自己尊崇的教师, 他的一些微小的习惯, 都会让幼儿悉心摹仿。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幼儿是最善于摹仿教师的习惯的。”幼儿园教师她们的习惯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 教师无小节, 处处皆楷模。因此, 教师要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上, 言传身教, 起楷模作用。
马卡连柯的另一句名言:“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 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告诉我们, 作为一个教师, 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幼儿, 就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如果教师总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或整天浓妆艳抹、奇装异服, 这样的教师怎能为人师表?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老人洗脚, 旁边的儿子看到这种情景后, 也摇摇晃晃地端来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为了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要照亮别人, 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 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 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 表现在与幼儿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这些细节可以说是一丝丝“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
(2) 细节管理。著名的墨菲定律讲了欧洲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马的马掌上由于少了一颗铁钉而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马由于失去了一个马掌而在奔跑中摔倒;由于这匹马的摔倒而使得骑在马上的将军被摔死;由于将军的阵亡, 这个兵团打了败仗;由于这场败仗而失去了一座城池;由于一座城池的失陷而亡掉了一个国家。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应该注意幼儿日常的细节管理。从一日十大环节中去教会幼儿生活、学习的技能和技巧。如:正确穿衣、吃饭, 饭前便后洗手, 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习惯的养成, 注意观察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 发现那些暗含玄机、事关成败的小事与苗头, 并对这些小事与苗头进行感知、洞察、思考和处理, 从而维护班级正常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某学校的生活区, 随处可见“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洗澡”等标语, 不知情者看了也许会哑然失笑, 大学生吃饭、睡觉还用学吗?其实这里面大有学问。
(3) 心理辅导。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与良好习惯的培养紧密相连。习惯是人重要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习惯, 就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孩子心理抗挫折能力很差, 要切实解决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 培养幼儿在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的事情时, 能自我心理调节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习惯, 切实为幼儿服务。
有人说,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种了一种思想, 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 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 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 行为养成习惯, 习惯造就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 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 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 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人, 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生活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2010年第12期.
[2].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良好对策论文 篇2
在师幼互动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把自己过多地定位于幼儿的管理者、环境的控制者、知识的传授者,那么就会重纪律约束,少征询建议;重知识传授,少情感交流。因此,我们要:
(一)调整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师幼互动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把自己过多地定位于幼儿的管理者、环境的控制者、知识的传授者,那么就会重纪律约束,少征询建议;重知识传授,少情感交流。所以我们组织教师反复学习《纲要》,开展园本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参观考察、教科研互动 及以园为本的培训和讨论。教师们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改进了教育行为,大家认为教师应该是:
1.幼儿心声的倾听者: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并给予适时的积极的反馈。
2.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分析者:以观察家的态度,悉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分析了解其普遍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
4.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和教师、同伴进行平等的自由的交往。
5.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现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标的要求来制定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并适时地把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生成为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互动促进师幼关系的发展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和关心,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之后,教师从站着要求、指令和指导幼儿,逐步过渡到蹲下来和幼儿平等地交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和需要;做幼儿的大朋友、教师们更多地有意识地关注幼儿园的互动信号,并积极地给予反馈和应答,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使幼儿“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和互动。
1、做一名微笑的教师
人们常说“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与幼儿的初次见面接触。记得我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时接手的是新小班的幼儿,和幼儿第一次见面,这时,我想用微笑来赢得孩子的好感。果然入园的第一天就有许多小朋友愿意让我牵着手走到教室,尽管他们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儿,但我感觉到他们愿意接受我。就这样,我用微笑度过了最艰难的“非常时期”。
2、当一位“伙伴”老师
“微笑”给孩子带来了温暖、亲切。而伙伴老师能促使幼儿真正地喜欢并主动地参与学习。记得在一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小朋友玩完玩具,我叫了半天没有人愿意收玩具,当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有一位老教师的行动启示了我。她当时是这样做的,她说:”哎,满地都是玩具,谁来和老师一起收玩具呀?”话一说完,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会就收拾整齐了。看来幼儿只接受友善抵触“冷硬”的发号施令教育。
3、当一名“能干老师”
幼儿的学习生活是多样化的并不是任何时候教师的角色都一样。能干的教师还应该会扮演多种角色,去引导、帮助幼儿。幼儿天天是在游戏中生活学习的,他们需要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内容。这样就需要老师有一双能干的双手,为幼儿设计、制作玩具。这样才能使活动有序的开展下去。我记得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做饭的小游戏,当时准备的材料不多小朋友玩的兴趣不足,我见到这种情况后,主动参与活动中来,并和小朋友一起制作了很多厨房小玩具。他们见到这些玩具可高兴了,都很开心。游戏又开展下去了。这次活动即开展的顺利孩子的创造思维有得到了发展。
4、当一个“妈妈老师”
幼儿园是教育 要给孩子一个家的感觉,这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孩子有家的感觉呢?一次偶然的对话让我找到了这个“家 ”的感觉。记得是在一个中午,幼儿即将入寝,有个小朋友就是不愿意睡觉,我俯下身子问他:“小朋友你怎么不睡觉,”她含着眼泪说:“ 我想妈妈”同 的这个孩子不由自主地叫了我一声“ 妈妈”。没结婚的我对于这样的称呼觉得特别亲切,于是我抱了抱她,还“啪”地亲了一下那孩子。从这以后这个小朋友和我特别亲近。而其越来越听话了。这件事我开始听了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我却觉得特别开心。我想这样是不是让孩子有了家的感觉呢?当师爱真正化为母爱时师幼间的距离是不是才真正地实现最大限度的缩短呢?现在我每天和我的孩子们都在欢声、笑语中一起学习、生活。几年来,通过师幼互动关系的研究,幼儿的情感、态度和需要得到更好的尊重和关注,各方面的发展得到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和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幼儿园的整体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其中,我本人也经历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后我会以专家学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认真、踏实、勤勉的态度积极探索和实践,努力为孩子、为家长、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幼儿教育。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环境,所接触的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能否顺利适应新的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刚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他们难免会感到焦虑,担心,恐慌。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教师要对幼儿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时时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和蔼可亲地与幼儿说话。对幼儿的哭泣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大声训斥。如入园不久的幼儿,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会哭闹好长时间。此时,教师应该坐在幼儿的身边,给他(她)擦擦眼泪,甚至将他们抱在怀里,和他们一起玩、给他们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慢慢的幼儿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他们会很自然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
孩子的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孩子则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总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没有了自我,情感、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操纵中被压抑着,教育活动的效果肯定不佳。面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应从领导者的位置上走下来,蹲下身,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与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所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把教师视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他们才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老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幼儿都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成天总是问东问西,摸摸这儿,碰碰那儿,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面对成天闯祸的孩子,教师如果过于严厉地批评,甚至体罚。那么幼儿会越来越害怕教师,并与教师疏远;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与教师对立。可见,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以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幼儿也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总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支持系统,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全体幼儿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常规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表现对孩子的信任,要相信孩子能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感受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幼儿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如何建立好幼儿对老师的信赖感,让幼儿把老师当成父母一样去依赖和信任。他们当中,有从没上过幼儿园的,有曾在别的幼儿园读过的,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而自己却没有认识的伙伴,也没有认识自己的伙伴,觉得自己被冷落了,所以曾表现出恐惧不安,焦虑紧张,沉默不语,不合群等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依照新《纲要》的要求和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好建立良好师幼关系方案,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几点看法,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三)促进师幼关系的有效性是构建和谐幼儿园的关键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
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师生之间通常建立在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关系上,幼儿经常处在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和主宰幼儿的地位和角色,因此,师生之间难于建立真正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无法真正实现。然而在《新纲要》的指引下,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在平时我较为注重与幼儿建立一种充满情感的师生关系,我把自己的角色设立为是幼儿的伙伴、是幼儿的慈母,同时又是幼儿的严师,当我作为幼儿的伙伴和慈母时,幼儿能够对我宣泄他们的情绪体验,我也不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感受,我不轻易给幼儿下判断和结论,是因为我认识到:每个幼儿均具有自身个性的特点,每个幼儿均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理解幼儿,因财施教,那么几乎每个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而轻易给幼儿下判断和结论,会扼杀幼儿的个性,以及独特的各自发展的可能性。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较深地体会到,如果我有百分之一的疏忽,那么对于被疏忽一个幼儿来说,就可能百分之百的被忽略。因此,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幼儿、帮助每一个幼儿,建立面对全体幼儿的教育观念,还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平等的互动关系,不断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做到在各项活动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采用集体互动与小组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时间,不断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大胆表现自己。
2、建立师幼互动关系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其本质是师生间的沟通管理,例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与幼儿建立必要的互动规则,在教学活动中还要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要做到既能够关注全体幼儿,又能够关注个别幼儿的行为表现,并且能够利用眼神、手势或某个动作,及时处理或对幼儿的活动做出必要的反应,使幼儿产生相应的顺应性反应,从而使每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师生沟通,在幼儿园的教学和日常教育工作中,有着实际的用途,教师熟练地运用师生沟通技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建立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幼儿健全的心理品质也有这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 我们掌握基本的师生技能。在平时我很注重与幼儿的沟通,并不断练习和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设立目标,使其与幼儿的沟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主题“我们爱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幼儿练习“助跑跨跳”的动作,刚开始我在做示范时动作完成较快,造成幼儿看不清动作,也就失去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后来通过找原因,我做到与幼儿明确沟通的目的,也就是给幼儿一个完整感,采用的方法是进行逐步的分解动作的示范方法,借助于绳梯这一器材,先让幼儿练习“走、走、走、踏、跨”这个动作,在过渡到拆掉绳梯,让幼儿完整练习动作,这样幼儿就很轻松地完成了“助跑跨跳”动作。
注重非言语沟通技能的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较为深刻体会到,非言语的沟通对于教学过程的完成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游戏“助跑跨跳”中,我根据幼儿不同的能力特点,在部分幼儿完成该动作有困难时,及时使用非言语的沟通方式,给予幼儿鼓励,促进幼儿自信心,使幼儿能够克服困难,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能用非言语的沟通方式,让幼儿明白老师在严格的同时,也是宽容与信任他的,使幼儿能够在得到宽容和鼓励之后,更改不足、完成动作,传递正确的信息,对于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准备的材料也有差异,并运用适当的言语和非言沟通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能够不断地跨越自己的能力局限,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有部分幼儿确实因为能力的局限,会感受到心理的压力,真正实现在幼儿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尝试克服教师的权威和骄傲,努力做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幼儿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友好、亲密、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保持每个活动的良好师幼互动,使活动得于成功,使幼儿得到发展。总之,良好师生沟通技能的建立,取决于教师在平时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尝试,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一段时间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与幼儿形成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让幼儿在宽松、自然的氛围下学习,活动中给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愿意说,从而来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3、师幼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幼儿园
一个好的幼儿园,师生关系肯定很融洽。如果整天的出现师幼矛盾,幼儿和教师的关系不能得到很好地调节,那么这个幼儿园肯定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只有师生之间和睦相处,处在平等的地位,一切为幼儿着想,搞好是有关系,才能构建和谐幼儿园。
(四)正确的处理差异问题是构建良好师幼关系的保障
良好对策论文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建立方法;对策分析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在幼儿园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师生关系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只有建立好师生关系,他们才能更自信地进行人际交往,为以后在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提供动力。既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如此重要,那么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教师需要打破常规,让教学环境变得开发与积极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为了学生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定,让学生在安全的区域活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想象与创造力受到抑制。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取消对学生行为有限制的规定,将禁区取消。教师打破传统的规定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因此而得到提升,他们对学习的恐惧也会减少,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促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新观念
新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的教学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执行新理念。在传统的幼儿园课堂中,教师一直遵循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理念,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这种强制性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个性。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摒弃这种教学理念,坚持执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幼儿园课堂上主动学习。幼儿的思维能力很弱,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学习的时候积极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以笔者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堂上会以实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笔者就采用苹果实物教学法,笔者取出五个苹果,然后又拿掉两个,问学生剩下的苹果有多少个?由于是实物教学,因此学生很快就算出答案。实物教学的简单快捷成功提高了加减法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行思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需要与学生融为一体,积极地参与学生游戏活动
长久以来,教师一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这些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教师一直以严肃认真的形象对待学生,这样的严肃教学会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僵硬。由此可见,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自己的严肃,积极地参与学生进行的活动,与学生一起玩耍,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进行合作。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从而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与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之后,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他们会很乐意去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课堂之外的交流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除了与学生在课堂上有接触外,教师与学生在课间也有很大接触。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很少与学生在课间进行交流,他们主要看着学生,不让学生在课间出现什么意外。对学生来说,教师看着他们会给他们造成压力,从而对教师产生更多的畏惧,这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交流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教师与学生长期保持谈话交流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待遇,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向教师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比如说笔者经常在课间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积极地与他们进行谈话,参与他们的游戏。长时间相处之后,学生已经把笔者当做他们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教师。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积极与笔者进行交流,向笔者倾诉,笔者会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方案,师生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建立。
良好对策论文 篇4
一、教师需要打破常规, 让教学环境变得开发与积极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 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 为了学生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定, 让学生在安全的区域活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想象与创造力受到抑制。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 取消对学生行为有限制的规定, 将禁区取消。教师打破传统的规定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有更大的发展余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他们对学习的恐惧也会减少, 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而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促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新观念
新课程改革之后,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的教学环境,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执行新理念。在传统的幼儿园课堂中, 教师一直遵循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理念, 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让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这种强制性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个性。新课程改革之后, 教师必须摒弃这种教学理念, 坚持执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能够在幼儿园课堂上主动学习。幼儿的思维能力很弱,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学习的时候积极引导他们思考,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学会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以笔者的教学为例, 笔者在课堂上会以实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 笔者就采用苹果实物教学法, 笔者取出五个苹果, 然后又拿掉两个, 问学生剩下的苹果有多少个?由于是实物教学, 因此学生很快就算出答案。实物教学的简单快捷成功提高了加减法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进行思考,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需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积极地参与学生游戏活动
长久以来, 教师一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他们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这些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 教师一直以严肃认真的形象对待学生, 这样的严肃教学会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 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僵硬。由此可见, 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放下自己的严肃, 积极地参与学生进行的活动, 与学生一起玩耍,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进行合作。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自己,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 从而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与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之后, 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会很乐意去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课堂之外的交流
在幼儿园教学中, 教师除了与学生在课堂上有接触外, 教师与学生在课间也有很大接触。在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 教师很少与学生在课间进行交流, 他们主要看着学生, 不让学生在课间出现什么意外。对学生来说, 教师看着他们会给他们造成压力, 从而对教师产生更多的畏惧, 这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为了改善这种情况, 教师需要在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交流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 教师与学生长期保持谈话交流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待遇, 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向教师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比如说笔者经常在课间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积极地与他们进行谈话, 参与他们的游戏。长时间相处之后, 学生已经把笔者当做他们的朋友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教师。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积极与笔者进行交流, 向笔者倾诉, 笔者会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方案, 师生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建立。
综上所述, 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教师来说, 建立师生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教师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笔者觉得教师需要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用宽容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积极地吐露他们的心声。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师才能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 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变得更加缓和与融洽, 教师与学生才能够成为学习上的朋友。除此之外, 教师也需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游戏与交流中, 通过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内心, 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
摘要:幼儿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阶段, 师生关系则是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第一步,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对教师来说, 积极营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 本文结合幼儿园教学的现状, 对教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相应地分析和讨论,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师生关系,建立方法,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著, 曹荣湘.幸福之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培育良好习惯 塑造良好品格 篇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孩子在潍坊外国语学校就读四年多了。四年里,在学校精心教导下,孩子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从她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时间观念、卫生等方面都成熟了很多,也懂得了感恩、自立,知道了父母的不易。自孩子记事以来,作为家长,我们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还注重加强孩子在心灵、兴趣、学习方法、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孩子好习惯、好品格的养成方面作了些工作,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以身示范
民间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孩子最早接触的就是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长,首先在文明礼貌、行为规范、一言一行、做人处事等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我们深知这一点,因此我们从每件小事做起,比如上公交车主动给老人让座位,让孩子懂得善待老人;领其参观书画等展览,感受艺术熏陶;带她常去看望长辈,让她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外出的时候文明驾车、文明出行,坚决杜绝随地吐痰、折损花木,主动捡拾垃圾,让孩子形成做文明人的习惯;让孩子明辨是非,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是不该做的;与孩子出去吃饭,教育她礼仪知识;遇到长辈老师,都要主动打招呼,懂得了文明礼貌;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必须做到,如果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办好,让孩子懂得了诚信......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谨言慎行,以身示教,事实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
二、加强孩子德育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格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始终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尽自已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在路上遇到有人乱丢垃圾,孩子会主动上前劝阻;坐公交车时,孩子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同学有困难时,会主动提供帮助。同时,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对于别人的帮助要记在心里,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帮助过或伤害过你的人,让孩子始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孩子是学校文明志愿者,捡拾绿化带白色垃圾,擦洗楼道栏杆,清理墙壁上的小广告等。外出游玩、小区散步,她总不忘随手捡起地上的奶盒、纸屑,一言一行讲道德,举手投足见文明,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她都能时时处处严格严格自己,从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同学拉拢她到网吧、游戏厅去玩,她坚决不去,并劝同学也不要出入这些场所。同时,她带头遵守校规校纪,听从老师教导,认真完成老师交办的工作任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处处维护好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为树立良好班风班纪的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好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
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谈论学习方法上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提高效率。注重孩子学习自觉性的形成,孩子从小就能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放学回家,首先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才能做别的事情;早上按时起床,自己叠被,自觉做功课,自己照顾自己。还学会了关心、体贴别人。节假日先后到周总理故乡淮安,古都西安、南京,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吉林天池,内蒙古大草原等地去旅游,不仅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而且锻炼了精神意志。另外,注意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在孩子遇到难题时,总会平和地和孩子一起查找、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孩子的好朋友。现在,孩子每天放学后,首先按照老师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几年来一直坚持着这种好习惯,吃完晚饭帮妈妈收拾完碗筷后,总会痴迷地读她的课外书,她知道很多课外知识。
四、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兴趣,争取全面发展
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孩子还应该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这样,孩子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因此,该家长十分注重教育孩子诚实待人、谦虚忍让、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从小事做起,并通过讲一些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理解一些深刻的道理。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学一些技能,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因此,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十分广泛,在课余时间参加了舞蹈、钢琴、书法、美术等特长班,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多次在演讲、歌唱、书法、绘画比赛中获奖。得益于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汪晓月非常喜欢阅读,订阅了《我们爱科学》、、《数学报》等报纸刊物,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了广泛的阅读兴趣;2013年8月,赴北京参加潍坊市电视台组织的《少儿风品格系列剧暨北京之行专题片》的拍摄,在《都是纸膜惹得祸》中担任了主演;2015年5月孩子的儿童画《娃娃和鱼》在第十二届“校园时代”全国青少年书画展评中荣获二等奖;2016年7月在潍坊市音乐家协会第六届管弦乐、器乐大赛中荣获钢琴专业一等奖;今年参演的舞蹈《百蝶香扇》入选了中央电视台录制的2017年全国青少年新春特别节目。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学校的课余生活,为同学们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五、学会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和配合
良好对策论文 篇6
[关键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教育对策
中国分类号:G4
[作者简介]杨君(1985.04-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小教一级,本科学历,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八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邮编:017000。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1.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
不同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还有学者把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1]
2.父母常用的教养方式及特点
一般认为,评定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1)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心理。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与分离焦虑,容易形成儿童退缩行为。
(2)放任型: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去管孩子。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心理。[2]
(3)民主型:民主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定义
1.什么是幼儿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2.幼儿同伴关系的价值
在幼儿园中,幼儿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要与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越来越多,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当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共同使用玩具的材料,交流思想和情感,遵守活动的规则,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各种合作行为。只有当幼儿具备了这些行为和交往的技能,幼儿才能被其同伴接纳和认可,同时也满足自身与他人交往的需要。[3]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替代不了的。
三、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形成的教育对策
每个幼儿从家庭进入到幼儿园都带着以及形成的一些同伴关系状态和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的同伴关系的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之形成新的良好的同伴关系。
1.专制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首先,教师对待孩子不应提出许多严格的限制,制定种种规定,期望孩子绝对服从。应该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突出时,应该给与正确的教育与解釋,不能盲目的批评训斥。其次,应该尽量少惩罚这类孩子,避免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他在与同伴交流的同时会变得害羞,害怕犯错误,从而慢慢变的性格孤僻,不受同伴的欢迎。而对另一类在包办代替中长大的孩子,教师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己穿衣服、吃饭,整理自己的玩具。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认为别的小朋友做的事情,自己也会做,让他们得到自我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被排斥或被拒绝者的幼儿常常会因为不被重视而自卑退缩,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提醒自我约束,并指导与人相处的技巧;赞美其优点,加强其自信心;安排被拒绝之与受欢迎者一起游戏活动,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他们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并当众夸赞其良好行为,以获得同伴的认同与接纳。
2.放任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首先,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意识,与小朋友相处常常会自我中心,无所欲为,对这类孩子,教师要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要他们多与小朋友交往,逐步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其次,针对孩子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孩子勇敢的尝试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就不会因为有新朋友的加入而感到害羞、不安,甚至是烦躁。最后,被忽视幼儿的心理特点是自信心低,常因害怕挫折或被同伴取笑而不敢有所表现。对这些幼儿,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比如:鼓励其勇敢地表达意见或参与同伴的讨论和游戏;引导较活泼的同伴带领他一起活动;以游戏方式鼓励其参与活动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对于在民主型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教师只要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就可以了。当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要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游戏规则。民主型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所以,对这类孩子教师重要的是多鼓励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6).56~67.
[2]陈欣.杜建政.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型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
创建良好班级为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篇7
第一步, 树立班级发展目标。一个班级要想具备凝聚力、向心力, 就需要有一个全班学生共同奋斗的方向, 它是班级进步的导航, 也是汇聚人心的力量源泉。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和学生共同制定出班级的共同目标,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变教育与被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全体成员共同奋斗、共同努力, 一起享受成就感, 从而形成集体责任感和班级凝聚力。
第二步, 培养优秀学生干部, 实现学生管学生, 学生带学生, 学生帮学生。通过培养一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来管理班级, 可以使管理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挑选和培养学生干部很关键, 组建班级之初, 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 注意把责任心强, 做事认真和有管理经验的学生培养成首批学生干部, 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才华, 树立威信。之后, 还要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进一步观察培养和补充, 把威信高, 在同学中有发言权并且有正义感的学生发展为学生干部。干部培养也要因材施教, 一些成绩不太好但有特长的学生, 如体育好、交往能力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等, 在学习生活中找一些简单的工作给他们做, 利用成绩鼓励他们, 常常会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并使其自觉抑制不良习性, 进而成为优秀干部。
第三步, 形成正确的班级价值观。正确的班级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形成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 是无形的教育疏导力量, 它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特殊现象进行讨论、评价, 并发表个人见解, 班主任进行及时归纳总结, 弘扬正气, 罚恶扬善, 形成正确的班级价值观。
第四步, 解放班主任, 实施民主化管理。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要相信学生能力, 敢于任用学生, 充分发挥民主, 群策群力,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 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锻炼机会。权力下放, 分层管理, 班内具体工作由普通学生来完成, 初级管理工作由组长和课代表来完成, 班级专项工作由各班委来完成。班长负总责, 负责牵头制订全班各项工作计划、安排和实施, 班主任只起参谋作用。
第五步, 班主任还要做些补充性工作。一是经常家访, 帮助“困难学生”提高认识, 增强自信。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及长处, 再说明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争取家长配合, 达到家长、老师共同教育的效果。二是带领班委会组织集体活动, 实践经验证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 诸如, 唱歌、拔河、赛跑、春游等活动, 实现娱乐和教育双重作用的同时, 还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和理解,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协作配合能力。三是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班主任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谈话, 并进行心理辅导, 保证学生能健康发展。
良好对策论文 篇8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最近在一次讲座中指出, 中国的问题, 更多的是要问社会, 而不是仅仅问大学。“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他说,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的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 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 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减负讲了多少年, 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 但是负担减得了吗?
葛剑雄教授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 不少教育官员、大学校长都有类似的看法, 如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绕子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反观当今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咎于社会的大气候和大环境, 这其实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的现象, 令人痛心。”概括而言, 就是大学的问题、教育的问题, 更多的是社会问题。
这些观念乍一听上去颇有道理———社会不诚信, 学校能独善其身吗?中国是“官本位”社会, 你能要求学校摆脱行政吗?国家为减负想了那么多办法, 可减负根本减不下来, 老百姓也不答应……而沿着这样的思维推论下去, 教育改革也就没有什么戏唱了: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社会评价体系建设, 必须等到社会诚信恢复之后;大学去行政化、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必须等到整个“官本位”社会观念转变;要减轻学生负担, 得消除“名校情结”。事实上, 这也正是不少教育系统内部人士的“教改看法”。
不得不说, 这些看法对教育改革的推进, 还是会有一些消极影响的, 大家都会等待整体改革, 而忽视了自身的改革责任。甚至大家也会逐渐对教育存在的问题, 变得心安理得———社会都是如此。对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教育改革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关系, 需要政府官员、教育人士有更清醒的认识。
教育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但教育的责任是推进社会改变
毋庸置疑,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学校肯定会受到社会制度、风气的影响, 但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就是防止社会对学校产生负面影响, 并以学校的风气、人才培养去影响、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之所以要保持独立性、自主性, 以及大学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的灯塔, 正是缘于这种办学使命。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家, 在推动教育改革时, 并没有把教育的问题归于社会, 而是从教育改革做起, 去推动社会进步。1917年,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着手改革北京大学, 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 不拘一格招聘大家。关于北大改革, 蔡元培说:“要有良好的社会, 必先有良好的个人, 要有良好的个人, 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这已经清晰地说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 也是如此。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讲话中谈到, “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 问题是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以及所需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校外的集团时常错误地认为, 既然大学成功地进行了教学和研究工作, 那么他一定可以操纵政治机构, 或者解决社会问题。他们时常迫使大学冒牺牲自己独立性的危险而参与政治斗争, 或者要求他们做一些有损学术公开和自由的事情, 而公开和自由正是一个健康研究环境必不可少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 问题已不在于人们寻求大学的帮助以解决社会问题, 而在于人们要求大学所作的与大学的性质相矛盾, 从而对大学的基本功能构成了威胁”。简言之, 就是大学要避免成为社会利益共同体。
但我国当今的大学, 却是缺乏这方面的反思的, 甚至大学甘于成为利益共同体。而在利益驱使之下, 大学忘却了自己的责任, 也不愿意打破现在的利益结构, 于是把教育的问题推给社会, 并在社会问题的掩盖之下, 继续制造教育的问题, 从问题中谋求各自的利益。
学校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 而要成为推动教改的力量
我国的大学, 从校长、教授的表态上, 都是欢迎教育改革的, 但真正推进教育改革, 却以各种理由阻碍。比较集中的表现就是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以及取消科研提成, 前者牵涉行政利益, 后者牵涉教授的收入待遇。
对于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校长们是极力反对的。反对的理由是, 在当前“官本位”社会环境中, 取消级别只会贬低教育的价值, 学校的地位将更低, 获得国家的资源将更难。现在好歹高校校长有副部或正厅的级别, 政府部门官员不敢懈怠, 而一旦失去行政级别, 学校将更难与政府部门打交道。
这给人的感觉是给教育争地位, 但说到底, 是争取领导的利益———级别意味着待遇。从教育的地位出发分析, 有行政级别, 恰恰是贬低教育的地位, 这把学校纳入行政体系, 变为一级政府部门, 从而让学校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可当学校没有级别, 不听行政指挥、指令, 这是教育有地位, 还是没地位?
至于取消行政级别之后, 学校的资源问题, 这并不难解决。其一, 建立国家教育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 剥离政府的拨款权, 由拨款委员会负责预算, 并监督政府拨款。在这种情况下, 拨款是政府的责任而不再是权力, 也就不必再“跑部钱进”。其二, 获得独立、自主办学空间的大学, 会恢复学校的教育声誉, 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 而不再靠政府投资办学。目前我国大学获得的社会捐赠很少, 学校将问题推给社会缺乏慈善意识, 而根本的原因是学校的行政体制, 让捐赠望而却步———这些捐赠会用到教育中吗?还是被挥霍、浪费掉?
取消科研提成, 这也是一个老话题。这种曾经对科研起到激励作用的制度, 现在成为制造科研经费黑洞的温床。建立年薪制, 实行教授阳光工资, 是大势所趋, 但在推行年薪制的过程中, 一些骨干教授都表示反对, 原因在于相比于提成得到的收入, 年薪少了许多。这是十分令人悲哀的!很多教授在各种场合质疑科研经费没有用到学术研究中, 但在目前科研体系中, 获得经费最多、拥有更多学术话语权的教授却一直在维护目前的体系。
当然, 这并不代表所有学校教师的看法, 而只是学校行政领导和“骨干”教授们的看法, 而学校行政领导和“骨干”教授, 正是当前教育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换成是普通教师, 他们当然对取消行政级别、取消提成, 实行年薪制表示欢迎, 但遗憾的是, 他们的声音被“沉没”了。
教育改革措施, 必须触动根本的权力和利益结构
不少教育人士通常会说, 我国已经推进了那么多教改措施, 可教育局面并没有多大好转, 这显然是社会的问题。其实不然, 教育局面没有多大好转, 是因为我国已经推进的教改措施, 没有一项是真正的教改, 几乎都是打着教改旗号的伪教改, 甚至是借教改名义牟利的反教改。
拿社会的“名校情结”来说, 大家对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3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1%的背景下越演越烈的“名校情结”深感不解, 最后分析原因, 是社会存在不健康的劳动等级观念, 行业收入差距大、社会福利差距大, 还有家长存在不健康的望子成龙心态、虚荣心等。这有一定道理, 可名校情结的根源说到底是“身份教育”惹的祸。在高等教育领域, 我国人为地把学校分为“985”、“211”、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 学校获得的国家资源不平等、地位也不平等, 如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等学校取消所有的行政计划、工程, 没有分批次录取, 各高校完全平等竞争, 还会有这么严重的“名校情结”吗?学校获得平等发展空间之后, 高等教育也就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还会盯着名校一条路吗?至于用人单位招聘人才, 没有了教育领域自己制造的等级、身份, 他们何来学历歧视?
减负的“改革”也是如此。教育部发布的减负令, 起不到作用, 是很正常的, 因为这种减负禁令, 就是行政治理思路。而要治理减负, 需要的是政府放权, 彻底放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 要制约政府配置教育资源的权力, 建立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教育重大发展战略决策, 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 负责拨款预算, 这就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说了算的教育发展模式, 也转变传统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方面, 需要政府行政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 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尤其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教育与社会不能彼此推诿, 应达成共识形成教育改革合力
当前,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有各种不同的观念、声音, 是很正常的。但是, 对于教育改革, 必须改变教育、社会互相推诿、指责的局面, 而应该达成共识, 形成改革合力。
社会要给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不能把所有教育问题都归于学校教育。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 只能承担其应当承担的功能, 如果将更多的功能让学校承担, 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的异化与扭曲。比如, 现在有学校开运动会, 学生在长跑比赛中猝死, 所有舆论都把责任推给学校, 结果是学校取消运动会的长跑项目。而其实, 如果学校做好了运动会的安保工作, 学生是因自身疾病猝死, 学校是不应当担责的, 对学生进行赔偿, 应由保险公司按照校园意外伤害险赔付。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最后让学校不堪重负。
学校也应该理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批评、质疑, 从自身做起, 改变家长、社会对教育的看法。同样以学生猝死为例, 之所以会演变为家校矛盾, 这与学校没有实行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校有关。如果实行民主管理, 学校建有家长委员会 (大学则实行学生自治) , 家长可参与学校办学管理、决策 (学生可通过自治组织维护权利) , 那么, 发生这样的事, 是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 (学生委员会) 处理的, 而不是由家长个体以“吵闹”方式维权;如果实行依法治校, 教育的事按教育规则处理, 法律的事按法律程序处理, 那么, 也不会出现法律、教育的纠缠。而这些正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加以解决。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实行学校的民主管理, 正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教育改革内容。
良好对策论文 篇9
摘 要: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因其父母单亲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由其祖辈或他人监护的那部分孩子。这部分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行为习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时刻关注他们,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
(1)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不少留守儿童把父母的奖励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沟的存在使他们倍感孤独,而学校里有很多同龄儿童和伙伴,他们希望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
(2)所受的学习督导不力
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外,家长或亲人的督导对其学习也十分重要。但是,留守儿童所能受到的这方面的督导比较少。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后,除了偶尔电话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时间安排、行为方式的不同,学习督导的力度和效果也完全不同。
(3)学习成绩差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品德
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
3.心理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难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再加上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社会环境
我校是农村学校,这里经济不是很发达,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谋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给他们以温暖、约束和管理,大多数学生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极差。
2.学校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在学校表现出好动、调皮,大胆放肆,在受管理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顶撞,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只能采取劝其退学的办法或干脆对调皮捣蛋的“留守儿童”放任不管。另一类学生产生失落心理不爱说话,不爱交流,自卑、孤僻,给教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3.家庭内部
家庭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缺损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或者缺失,使留守兒童良好习惯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教育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因为长期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教育研究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研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
(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更应该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加强沟通。
2、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
我们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方法措施得当,这些问题是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给孩子温暖和关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也能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方铭琳.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3] 王璠.统筹城乡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9-24.
【良好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师生良好沟通论文05-21
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论文07-30
论文 浅淡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05-19
树良好师德师风 塑良好教师形象06-29
良好体验05-15
良好互动05-16
良好载体06-30
良好沟通07-04
良好形象08-26
良好意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