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对策论文

2024-07-07

实现对策论文(共12篇)

实现对策论文 篇1

农业的稳定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 农民增收也是我国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角度制定的战略措施。从农民的收入现状着手进行分析, 找出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 针对具体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只有解决或缓解这些不利因素与我国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才能提高实现农民增收的可能, 使我国农民增收的道路越来越顺畅。

1 农民的收入现状

1.1 农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 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中, 最基本的是从事农业生产而得到的收入, 以农业产出大省黑龙江省为例, 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山林经营等方面的收入。近年来, 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 黑龙江省作物多为一年一收, 农业生产周期性明显, 在漫长的农闲季节在工业、商业上的劳动所得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1]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逐年攀升, 城市为农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也成为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纵向来看, 农民的收入水平已经较以往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收入来源不断拓展和丰富, 但与社会整体收入增长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

2 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2.1 社会政策环境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社会政策环境对农民增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的实施, 农民的负担得到了极大的减轻, 在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各级领导部门均在积极出台多项惠农政策, 补贴种粮大户、为农业风险投保等。虽然社会政策一直致力于为农民增收问题进行着引导和规划, 但在许多政策的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社会政策所撬动的资源有限, 不能满足农民较大幅度增收的要求。社会政策还存在对公众投资、三农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不到位等情况, 社会政策环境对农民增收的推动力量有限。

2.2 农民的素质条件对增收造成局限性

我国农民问题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因素, 同时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东北周期性天气因素的影响, 使得农民的交往环境较为单一, 受教育程度有限, 接触各类信息的渠道也并不发达, 多种因素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条件的局限性。农民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主观因素, 农民往往难以突破现有困难而主动寻求发展, 对农业科学知识的欠缺也会阻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因而难以为农民增收带来突破。

2.3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 科技设备应用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一定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而这部分被解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其他社会生产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很多农村劳动人口选择离乡去大城市工作, 而留守在家的剩余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则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妥善安排, 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还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社会政策能够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 思考农民增收的解决方案,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统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协调合理化发展, 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政策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创造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 是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主的产粮大省, 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需要调动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资源, 充分利用政策的强制性为农民增收做好基础性投入, 利用政策的引导性促进农业的良性经济发展循环的形成, 促进我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3.2 加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开发力度较小、产业化发展还不成熟, 这一系列状况将会导致农民的增收受到阻碍。应当加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向以北大荒为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借鉴经验,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够深化农业的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生产质量, 挖掘农业的潜在价值。如将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基础加工、深入加工、产品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相结合, 完善农业产业链的细节等。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政策、社会资金以及农民主体多方面的参与, 政府应做好引导与规划的作用, 让农民增收的道路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于思魁, 论政府对农民增收的主导作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3, (9) .

[2]陈丹娜.农村劳动力转移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1) .

实现对策论文 篇2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趋缓,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关注.通过对需求的分析,说明要想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启动各种需求.

作 者:郑继海 马颖章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政史系,黑龙江,阿城,150301刊 名:北方经贸英文刊名:NORTH ECONOMY AND TRADE年,卷(期):“”(9)分类号:F120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投资乘数 挤出效应

浅谈实现会计诚信的主要对策 篇3

关键词:实现 会计诚信 对策

0 引言

会计信息是在一定的准则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公司经营成果的资料。它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参考数据,是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其诚信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制度。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又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1 完善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建立会计诚信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严格贯彻执行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应将开展会计业务达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实到实处,会计诚信才能成为有基之石。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会计诚信的程度。因此,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会计理论,并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新准则、新规定的出台,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力度,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应把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关,切实提高会计执业准入的门槛,使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优秀的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自觉抵制和监督会计不讲诚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 完善法律制度

应该看到,现实中纯粹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和道德风险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人为的授意主动造假。希望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办法就可以达到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目的往往是徒劳的。因此要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力度,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坚决抵制会计不讲诚信行为,坚持对做假账说“不”,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加强法制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

2.1 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

2.2 加大对会计不讲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员要处以重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整治会计行业,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对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审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整治和规范。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出具不负责任的审计报告时,应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这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业务时,就会更加谨慎、负责,真正做到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监督、对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进行

再监督。

3 加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

3.1 加强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是否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有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是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我们还缺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属于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尽管这需要时间,但是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要很抓行业监管,查处虚假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3.2 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人终究要倒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教育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纠正人们的行为将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即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诚实者获得奖励,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理性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将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理性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3.3 加强政府监管。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企业监管的责任转移到综合部门。综合部门的管理范围仅只管“灭火”不管“防火”,只有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出来,已经上市,甚至死了人或媒体已经曝光,或者领导人有了批示,这些部门才开始行动。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果不明确,就无法改变当前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建立一支强有效的监管队伍,加强对企业不诚信行为的监督管理,促使其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杨雄胜.2002.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3:6-12.

[2]潘学模.2002.会计信用体系构建设想.财会月刊.11:13-14.

刍议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对策 篇4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导向。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财务管理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乃重中之重。结合我国国情,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理论界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观点及其评析

1.利润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尽管财务管理的目标从未明确提出过,但财务管理的是围绕国家下达的产值指标进行的。因此,可以概括为“产值最大化”。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未考虑利润的时间价值,未考虑所获取利润和资本投入量的关系,未考虑所获利润承担风险的大小。因此,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导致企业各种短期行为,同时还会引起企业因不能科学计量风险因素,导致决策失误的不良影响。因此,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佳目标。

2.经济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量的收益,它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是合理的,但经济效益本身不是具体的经济指标,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另外,对它也难以控制,难以分解落实责任。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在实践中难以计量,缺少可操作性,而具有可操作性是确定理财目标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因此,经济效益最大化可作为一种定性要求或总思路,却不能作为理财目标。

3.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也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权衡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报酬的前提下,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进而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财富最大化不仅考虑了取得收益的时间,而且考虑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避免了企业由于盲目追求利润而造成的行为短期化,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可以让企业更全面地经营决策。但是,在中国现有条件下,财富最大化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财富最大化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并不大。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基础的竞争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关系:

1.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以便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最高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

2.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经济性目标与社会性目标的统一。

任何一个企业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各种社会关系都会不同程度地制约或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报偿,还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失去社会支持的企业等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将会使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财务管理目标既要突出经济性,又不能仅限于经济性,它必须有助于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优化。

3.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

财务管理目标如果不能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必然会导致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并由此衍生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阻碍企业发展的现象。所以,在战略发展思想指导下制定不同时期的经营战术,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实现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应是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思路。

4.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所有者利益与其他主体利益的最佳兼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企业存在利益关系的除所有者外,还有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捎费者及政府等。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的是“双赢”。无论制定何种财务政策,都必须合理兼顾企业所有者利益与其他主体的利益,绝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经济关系,使财务分配政策保持动态平衡,获得各利益主体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并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对策

1.选择合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如果企业规模不大,就不存在选择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问题。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许多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此时就需考虑采用什么样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一般认为,对核心层企业宜采用集中财务体制;对紧密层企业宜采用管理分散的财务体制,即由集团总部做出重大财务决策,由紧密层企业做出次要的财务决策及执行总部决策;对半紧密层企业宜采用受控制分散的财务体制,即总部通过内部制度来间接影响或控制下属企业的财务决策;对松散层、协作层企业则采用完全分散的财务体制。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决策所需信息。

财务决策需收集大量数据,如历史数据、政策法规、市场动态和前瞻性信息,光靠手工去统计、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显然费时费力,容易出错,所以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提高准确度和效率。

3.有效利用企业各种资源。

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就资金论资金,不能只注重质量和成本的管理,而应从更大范围上着手,如目前应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品牌的管理等。企业需建立吸引、培养、留往人才的报酬机制,在注重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注重无形资产的创建和管理。以品牌为先导,在优秀人才的努力下,通过优质服务,开拓企业特色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问题。

4.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管。

实现对策论文 篇5

大庆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大庆市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是从经济、社会、科教、安全保障、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构建的,并且运用指数变换法对其实现程度进行了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认为大庆市实现全面小康要注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与开发旅游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要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作 者:徐建中 王海勤 李丽 XU Jian-zhong WANG Hai-qin LI Li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 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 “”(2) 分类号:C91 关键词:大庆市   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指标体系  

谈谈新课改下实现高效教学的对策 篇6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做课本的主人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teaching materials)就是课本(text book),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对教材的一种狭隘理解。而高中课标里用“课程资源”一词来表示“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即: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鄄sources)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充分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资源以课本为主。在如何使用课本方面,专家们认为,课本不是《圣经》,不要做课本的奴隶,要做课本的主人。课本只是教学的工具,教师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去教,教师应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二、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

1.边教边学,在职自修。这是许多英语教师亲身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自我修养过程。有些地区和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农村,师资缺乏,工作安排有困难,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教学广播节目或电视节目进行学习,并要按计划做练习,以便检验学习效果。

2.发挥英语教研室、教研组的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研讨;也可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针对英语教学中的语音、口语、词汇、语法、写作等专题进行经验交流或学术探讨。

3.参加课改进修班,接受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根据工作安排,时间可长可短。进修内容可以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或是口语训练。可到有关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进修班进行相应的培训。参加这类有针对性的进修班,受训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

4.开展国内校际交流活动。学校之间可互派教师,可让率先进行课改的学校教师到刚进行课改的学校任教,也可让刚进行课改的学校老师到已课改的学校上一定量的英语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通过不同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既可互相切磋教学技能技巧,又可使基础薄弱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少走弯路。

5.开展适当的国际交流活动。可以选派政治思想好、教学能力强的外语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讲学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文化、交际诸方面的培训。另外,还可进行校际教师交流活动。中方选派外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中学教中文,进修英语;外方选派教师来华教英语,与中文教师共同执教,可充分利用外国教师的母语优势培训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

6.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英语教学科研活动,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著书立说。基础外语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教学科研潜力。学校的领导要鼓励外语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努力从事教学科研,撰写论文,参加校内、校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教研室、教研组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或从事教学实验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或一轮的教学活动,将经验总结成文。鼓励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三、重视外语教学法研究,探索综合化教学之路

1.科学地总结我国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实施的各种英语教学法,辩证地对待经验和教训。不少教学法专家和老师为了推广某种教学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应该给各种教学法以一定的历史地位,对于不足,要给以客观的评价。无论是经验或教训,对于英语教学改革都是弥足珍贵的。只有总结和熟悉各种教学法,才能在新课改当中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2.实事求是地借鉴国外的外语教学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50—60年代,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自觉对比法”和“语法翻译法”等。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语言学习理论及语言习得理论的引进和普及,“交际法”广泛运用于基础外语教学。这些教学法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都取得了某些阶段性的效果。然而,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虽然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之上的,比先前的教学法有所改进、创新,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即使是曾经大受攻击的“语法翻译法”,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也并非一无是处。而目前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交际法”,却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而导致其在教学运用中有所偏差,在国内普遍出现一种重口头交际、轻读写,重活动、轻效果的状况,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一番热热闹闹的“交际”过后,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故而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某一教学法,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包括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各家之长,包括借鉴外国的先进教学法,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才符合课改精神。总之,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法理论,还需要及时总结,予以改进,以真正符合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实际,符合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是我们的既定政策,但是,对于来自异域的各种各样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仿效,一定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取其精华的再创造工作。

3.共同努力,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为了推进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深化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我国的教学法专家和老师从事着长期艰苦细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他们编著和出版了一系列教学法专著。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领域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更有一批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为基础英语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有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博采众长,融中、西外语教学经验的精华于一体,创造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英语教学法。我们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形成新理念、新做法,就一定能通过英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鹏.谈中学英语研究性学习(J).中小学教学研究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实现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对策探索 篇7

1 农机和农艺的关系分析

农机和农艺分别指代农业生产中涉及技术的两个层面,其中农机泛指作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设备,而农艺主要研究的是农作物生产技术及原理,这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农业发展。前者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农业劳动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凸显了机械化的优势,而后者则促使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体系的形成,包括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1]。

一方面,农机是农艺的载体。任何一项全新的农艺技术出现,都会促使全新的农业机械诞生,以适应农艺技术的推广、操作和完善。以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为例,直接促进了各种类型的农药喷洒设备出现,并从地面作业发展为空中作业,从简单的农药喷雾器发展为飞机喷洒设备。本质上说,一项农艺技术的发展,直接刺激了农机产业的进步,并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多样的农机发挥了农艺承载的功能,农机设备越完善,对农艺技术的体现就越充分[2]。

另一方面,农艺是农机的推动力量。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十分悠久,从农业工具角度来说,每一项发明都基于农艺技术的进步。农艺和农机作为一个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体系,农艺发挥了“创意”功能,在农业生产中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思路,而通过农机来实现;农艺不断地发展,反过来也推动农机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

2 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对策

第一,通过现有技术盲点实现技术融合。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机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地应用,但依然存在于农艺技术不匹配的问题。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寻找存在的技术盲点,是进行两方面技术融合的重要措施[3]。以水稻种植为例,在育秧、插秧、除草、病虫害管理等诸多方面,现有的设备并非完全适应。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插秧机型号,其规格可以进一步细分,并由此促进不同区域的种植技术规模化、作业规范化。再例如,针对小麦倒伏问题的农艺改良,也可以从农机角度进行改进,当农艺技术遇到瓶颈,无法彻底改变倒伏现象的情况下,可以改变收割设备的兼容性,提高对倒伏情况下小麦的收割能力。这种配合方式,正是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典型对策。

第二,通过关键农机设备研发实现融合。相对而言,农机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速度更快,但在技术层面并没有太多的改善,主要是针对具体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的适应性改进[4]。例如,收割机的规格存在大、中、小等类型,大型联合收割机适用于大田作业,而小型收割机则适用于华北平原、山地、丘陵等环境。因此,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促使关键农机设备投产,是对农艺的有效支持。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农机和农艺科研部门的配合,双方的密切结合有利于信息传递沟通,更好地反映在设备功能方面。同时,联合攻关也便于发现双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研究思路,促进农机集成化和农艺先进性发展。

第三,通过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融合。尽管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的稳定性,尤其对粮食需求有着强烈的政策导向,但在农业体系构建方面却十分薄弱。农村市场缺乏引导和监管,导致农机和农艺普及速度缓慢,相关部门在推广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力。就目前来说,除了国营农场之外,大部分以承包制进行管理的农业生产行为中,形成了技术盲区,缺乏有效的引导,不能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因此,要尽快完善我国现代农业体系,针对区域农业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农艺、农机技术传播,为农业现代化的进步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农业生产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依然十分强烈,农机、农艺的缺口很大,积极地展开两者的技术融合,能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1]何保军.我国应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J].商业经济,2012,04:22-23,27.

[2]童建辉,周开良,毛振华,刘辉.农机和农艺技术融合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2016,03:200,202.

[3]李树军.浅谈农机与农艺融合中的农艺能动性[J].农机科技推广,2015,05:34-35.

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的对策 篇8

1.1 现状

钢铁工业是耗水和排污大户, 其耗水量约占全国工业水耗的14%, 排放污水量约占工业总排放的12%。

我国钢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1/3。在钢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吨钢新水耗量却呈直线下降趋势, “十五”期间年均递减率达到18.2%。据《钢铁企业环境保护统计》, 2005年中国钢铁企业吨钢新水消耗为8.6m3, 外排废水为4.8m3, 重复利用率为94.15%。部分企业吨钢新水消耗指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宝钢、莱钢吨钢新水耗量已降到4m3以下。

吨钢新水消耗指标的持续降低, 表明钢铁行业通过节水支撑了钢铁产量的高速增长, 贡献巨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认识到, 节水的宏观管理滞后, 引导机制缺失, 节水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企业供排水系统不完善等矛盾也在阻碍节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另外与国外节水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很明显, 如吨钢新水消耗德国蒂森为3.16m3, 韩国浦项为3.4m3。

1.2 钢铁企业用水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循环系统不完善。国内除宝钢外, 其它钢铁企业发展历程相同, 大都由小变大, 经过逐步改建、扩建, 供排水系统不完整, 设备技术落后, 装备水平低, 检测技术参差不齐, 因此用水量大, 循环率低。

(2) 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低、补水量大、排水量大。我国钢铁企业水处理运行的浓缩倍数偏低, 主要是受到循环水系统设计、水处理技术、药剂、水的硬度的影响, 大多数低于2.0, 用水先进的企业也仅为2.5左右。浓缩倍数是衡量节水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浓缩倍数越高, 所需补充的水量就越少, 外排废水量也越少, 节水效果也越好。

(3) 水的系统使用未得到优化。当今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用水都有共同特点, 就是用水品种多, 水质要求严格, 应根据各生产用户的不同需要配置不同水源, 但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还未能完善自己的水管网系统, 大量的优质水资源被浪费。

(4) 生产工艺用水量大。生产工艺用水量大, 循环水量就大, 从而造成补水量大, 这也是钢铁企业用水存在的共性问题。如高炉水冲渣、煤气湿法除尘、转炉烟气湿法除尘等都要消耗并污染大量的水资源。

(5) 供排水管网老化。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地下管网陈旧老化, 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企业管损率都在10%以上, 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6) 没有充足中水资源。大多数钢铁企业离城市较近或位于城市中, 如果能充分利用城市的中水资源, 企业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产需求、降低成本, 还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7) 循环水大量外排。钢铁企业用水量大, 通常每产一吨钢需要百吨以上工业循环水。浓缩倍数升高后, 需要排出一部分循环水, 补充新水。排出的循环水含盐量高, 许多企业只经过简单的处理外排, 不仅浪费水资源, 而且也污染环境。从长远考虑, 钢铁企业应提高污水的回用率, 扩大污水再生的回用范围。

2 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的主要对策

2.1 系统化节水用水

钢铁工业生产工序繁多, 各个工序对水质要求不同, 工作条件也不同。因此, 要想达到用水减量化、排水最小化就应该结合先进技术、管理和方法, 遵循系统化原则, 从企业的整体来考虑, 实现科学合理用水。

首先, 钢铁企业应抓住各工序内部的重点环节, 采用治水、节水新技术装备, 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 力争通过源头治理达到用水的最小化。如通过采用水质稳定技术提高各个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 减少补水;再如转炉烟气湿法除尘改为干法除尘, 显著降低水耗等。其次, 以分散或集中的方式回收各工序外排的污水, 进行综合处理, 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外排污水量, 从而大幅节约企业的新水取用量。但厂内的高含盐废水、含油污水以及焦化废水的排放应该格外慎重, 是否进入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应根据水的回用方向统筹考虑, 水中酚、氰化物、氨氮、油、COD等污染物对处理工艺和生产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置。

还有就是通过调整内部循环工艺、改造水处理系统、改造输配水管网系统等工作实现分质供水, 根据生产系统水质不同管线、水源, 尽可能地实现串接用水, 避免浪费优质水资源, 实现一水多用。

最后, 企业要积极实现科学管理, 打造节水型企业文化, 并积极向社会进行宣传和展示。通过强化全体员工节水意识、完善节水制度、考核标准以及水质检测和水量计量, 杜绝用水的不良风气和不规范操作, 使钢铁企业的节水工作更加系统、规范。

2.2 走循环经济之路。

近年来, 国际节水技术进步很快, 尤其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的进步, 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也为钢铁企业节水创造了巨大的潜力, 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将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循环经济“3R”原则始终贯穿于钢铁企业水资源利用的各个环节, 是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的有利措施。我国大多数钢铁企业都是由最初的粗放型用水, 即水资源-生产用水-污水排放, 发展到简单的循环用水, 即水资源-生产循环用水-污水处理-部分排放-部分利用, 使得吨钢新水消耗得以大幅度降低。但要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的目标, 只有走循环经济模式的用水道路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必须要走废水资源化的发展过程, 不仅要将企业内部的废水资源化, 还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废水资源, 即废水资源-污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生产用水-全部回收利用-“零”排放。

图1为钢铁企业水资源循环示意图, 由于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部分水采用了脱盐处理, 还引入城市中水作为水源补充, 因此可确保水系统的稳定可靠, 满足多种供水水质要求, 吨钢新水可做到“零”消耗, 如果剩余的含盐量高的废水用于锅炉冲灰用水、干粉煤灰加湿用水以及冲渣, 还可实现废水“零”排放。

3 结论

(1)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 钢铁企业水耗依然较高, 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2) 钢铁企业系统化的节水用水和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的综合污水处理回用是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的最佳解决途径。但应根据各企业具体情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避免盲目超越阶段。

(3)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保护好周边环境, 促进经济与自然、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是钢铁企业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采用综合污水处理集成技术, 节约水资源, 消除水污染, 对钢铁企业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短缺的解决, 都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回报。

摘要:我国钢铁企业节水效果显著, 但用水节水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采用系统化的节水用水和循环经济模式的综合污水处理回用是实现吨钢新水“零”消耗的最佳的解决途径, 同时也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谈谈新课改下实现高效教学的对策 篇9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做课本的主人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 教材 (teaching materials) 就是课本 (text book) , 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这是对教材的一种狭隘理解。而高中课标里用“课程资源”一词来表示“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 即:课程资源 (curriculum resources) 是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充分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资源以课本为主。在如何使用课本方面, 专家们认为, 课本不是《圣经》, 不要做课本的奴隶, 要做课本的主人。课本只是教学的工具, 教师不是教课本, 而是用课本去教, 教师应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课本, 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二、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

1. 边教边学, 在职自修。

这是许多英语教师亲身经历过, 或正在经历的自我修养过程。有些地区和学校, 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农村, 师资缺乏, 工作安排有困难, 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教学广播节目或电视节目进行学习, 并要按计划做练习, 以便检验学习效果。

2. 发挥英语教研室、教研组的作用,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 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研讨;也可组织全校性的教研活动, 针对英语教学中的语音、口语、词汇、语法、写作等专题进行经验交流或学术探讨。

3. 参加课改进修班, 接受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

根据工作安排, 时间可长可短。进修内容可以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 或是口语训练。可到有关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进修班进行相应的培训。参加这类有针对性的进修班, 受训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

4. 开展国内校际交流活动。

学校之间可互派教师, 可让率先进行课改的学校教师到刚进行课改的学校任教, 也可让刚进行课改的学校老师到已课改的学校上一定量的英语课。“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通过不同学校教师的教学交流, 既可互相切磋教学技能技巧, 又可使基础薄弱学校的外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少走弯路。

5. 开展适当的国际交流活动。

可以选派政治思想好、教学能力强的外语教师到英语国家进修、讲学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接受语言、文化、交际诸方面的培训。另外, 还可进行校际教师交流活动。中方选派外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中学教中文, 进修英语;外方选派教师来华教英语, 与中文教师共同执教, 可充分利用外国教师的母语优势培训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师。

6. 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英语教学科研活动, 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著书立说。

基础外语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教学科研潜力。学校的领导要鼓励外语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 努力从事教学科研, 撰写论文, 参加校内、校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教研室、教研组可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或从事教学实验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或一轮的教学活动, 将经验总结成文。鼓励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三、重视外语教学法研究, 探索综合化教学之路

1. 科学地总结我国百余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实施的各种英语教学法, 辩证地对待经验和教训。

不少教学法专家和老师为了推广某种教学法, 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应该给各种教学法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对于不足, 要给以客观的评价。无论是经验或教训, 对于英语教学改革都是弥足珍贵的。只有总结和熟悉各种教学法, 才能在新课改当中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2. 实事求是地借鉴国外的外语教学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50—60年代, 我们借鉴了前苏联的“自觉对比习理论及语言习得理论的引进和普及, “交际法”广泛运用于基础外语教学。这些教学法在一些地区和学校都取得了某些阶段性的效果。然而, 各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虽然每一种教学法都是建立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之上的, 比先前的教学法有所改进、创新, 但是,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 即使是曾经大受攻击的“语法翻译法”, 对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也并非一无是处。而目前在国内备受推崇的“交际法”, 却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而导致其在教学运用中有所偏差, 在国内普遍出现一种重口头交际、轻读写, 重活动、轻效果的状况, 使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 一番热热闹闹的“交际”过后, 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故而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某一教学法, 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 (包括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 ,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吸纳各家之长, 包括借鉴外国的先进教学法, 并将之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才符合课改精神。总之, 对于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法理论, 还需要及时总结, 予以改进, 以真正符合中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实际, 符合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是我们的既定政策, 但是, 对于来自异域的各种各样的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方法, 实际, 进行取其精华的再创造工作。

3. 共同努力,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

为了推进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 深化高中英语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学法专家和老师从事着长期艰苦细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他们编著和出版了一系列教学法专著。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领域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拥有一支庞大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 更有一批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 为基础英语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有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 博采众长, 融中、西外语教学经验的精华于一体, 创造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英语教学法。我们广大高中英语教师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形成新理念、新做法, 就一定能通过英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鹏.谈中学英语研究性学习 (J) .中小学教学研究

浅谈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制度建设,预算控制,收支管理

社区财务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实践证明, 规范、科学的社区财务管理是有效实现社区战略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社区财务管理来看,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社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预算控制不完善、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不完善、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社区战略管理目标 (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利益最大化) 的实现。各个社区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 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 科学高效编制财务预算并有效执行, 加强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管理,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才能逐步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本文针对社区财务管理展开讨论, 分析了如何加强社区财务管理并提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对策。

一、社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业务事项无制度管束

由于社区是基层政府下设服务机构, 是基层宣传执行各类政策、服务广大民众的机构, 所以社区大多执行街道办或镇级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上级的管理制度虽然能从面上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但是有些社区特有的事项未能制度化、程序化, 这就造成特有事项管理的责权不分、管理失控, 不利于社区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 街道财务管理制度中没有对外合作管理方面的管理制度, 社区也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制定相应的制度, 使对外合作业务处于无制度可依的失控状态。

2. 内部控制未能全覆盖, 不相容岗位未分设, 集体决策不能有效执行

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加上大部分社区财务专业人员紧张, 领导也没有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感, 使内部控制环境缺失, 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无法有效执行, 重大事项经集体决策的原则也不能有效执行, 内部监督执行不健全。例如, 有的社区内部机构甚至是会计出纳一个人担任, 仓库验收发货由一个人担任;有的社区执行领导一支笔制度;有的社区内部管理部门不定期进行盘点和分析。

3. 财务预算控制不完善, 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功能未能发挥

社区财务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科学, 可执行性差, 预算执行不严肃, 存在超预算开支或无预算开支后补办审批的现象。例如, 有的社区在指定财务预算开支中占比较大的物业管理费用预算时项目不细化、不科学, 到实际执行工作中发现不少较详细的项目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足, 为保证社区物业管理正常运转, 只好先开支后补手续, 这种情况也造成有些不该开支的费用最终开支并一起后补手续。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预算失控, 无刚性约束力, 起不到规范财务管理、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的作用。

4. 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

新农村工程建设投招标手续不规范, 建设资金使用审批手续不齐, 建设质量管理和交工验收手续不齐。例如, 由于新农村建设配套工程以中小型项目为主, 这些中小型项目的建设管理引不起社区领导层的重视, 加之制度的不完善, 有的中小型新农村工程建设招标手续缺失, 合同签订不规范, 有的社区甚至分拆签订配套工程建设合同以逃避投招标手续。对未通过招投标的配套工程建设资金支付也不能按照上级要求规定审核支付。管理的不规范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后续管理及维护。

5. 经营管理业务收支管理不规范

社区涉及经营管理的业务收支管理不规范, 存在收支台帐不健全、不能全面控制与经营收入相关的业务流与资金流, 大宗采购及费用支出缺少集体决策程序等问题。例如, 有的社区无收支台帐, 仅根据业务员提供的部分资料及数据确认收入, 有的社区大额采购无集体决策意见且无材料验收入库手续的物资, 仅凭采购发票直接做支出处理。这些做法背离了社区管理目标, 也是产生集体资产流失风险的主要原因。

6. 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

经营性资产 (房产、商贸市场等) 管理不规范, 存在对外招租未公开招投标、合同签订不科学、租金收取不及时、后续管理不规范、物业管理维护不规范等现象。例如, 有的社区不经过公开招投标直接指定对外租赁;有的社区合同签订免租期没有科学依据;有的社区出租后续管理跟不上, 外欠租金较多不能及时收回;有的社区物业管理中大量代收代缴客户的水电费现金收入无台帐记录。这些漏洞容易引发舞弊风险。

7.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 存在未按规定专款专用、社区占用专项资金现象。例如, 有的社区未按照申请项目要求使用专项资金, 开支审批不齐或者未专款专用。这些问题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削弱了专项资金的扶持作用。

二、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应确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围绕财务管理目标实施全面的财务管理活动。笔者认为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优化社区各项资源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及集体利益最大化。围绕这一财务管理目标, 社区应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1.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人员管理、收支管理、结报制度以及民主监督管理制度, 确立社区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体系和流程, 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社区财务管理制度。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严格执行, 社区应严格监督执行相关的制度规范, 执行中碰到特有的问题应及时反映, 共同研讨完善社区财务管理工作。街道对口业务管理部门也应从不同角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可以开展社区对外合作管理执行制度情况的专项调查。

2. 改善内部控制执行环境, 坚定落实内部控制关键控制点

一是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加强同社区领导的沟通, 改善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环境, 使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是管理制度执行和实现社区财务管理目标的强有力保障, 在处理社区重大事项上能执行集体决策。二是应对社区业务处理的分工与程序进行明确规定, 不相容岗位应分离, 保证权责清晰。在财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内部培训的办法让有管理能力的人员兼职管理岗位。三是明晰资产记录和保管的分工并对财产清查的盘点制度进行明确地规定, 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3. 科学编制预算

社区应合理、科学地编制并申报日常预算, 街道办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预算规定并结合各社区实际严格、科学审定社区预算, 社区严格按照审定的预算开支各项经费及成本收支, 街道财务管理部门应会同审计部门加大对社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审批的合规性、支出的真实性及总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审核, 监督中发现问题的应及时调研, 如对物业管理费进行调研, 制定出细化科学的可实施方案作为下一年度调整预算的依据。街道财务管理部门与考核部门应就预算执行情况设置相应的奖罚措施, 确保预算执行有效、无浪费, 杜绝无预算开支和超预算开支的违规财务事项, 确保预算资金实实在在用于服务民生的必要开支。

4. 加强对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力度

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下, 街道办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应以新农村专项建设资金为纽带, 将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全面纳入管理范围, 对需要招投标的项目一定要监督实施招投标手续后再按照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办理新农村建设资金拨付手续, 不需要招投标的小型工程项目 (包括维护工程) 应由社区报街道建设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 且以批件作为办理项目资金收支预算的依据。社区应认真学习街道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规制度, 严格执行标准以上工程申报招投标手续和标准以下工程报批备案手续, 并以此为依据实施包括工程施工和采购合同等的日常管理, 确保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后续管理维护工作顺利实施。

5. 强化经营性收支管理, 健全收支台帐

在财务管理制度及内控有效的基础上, 社区应在经营性收入方面强化销售政策及合同管理, 健全收支台帐, 确保经营性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完整性;社区应加强收入相关的票据管理, 确保收入相关的资金保质保量流入;社区应加强预售款和应收款管理, 防范坏账风险的发生。社区应加强经营性支出合同管理、税务管理, 大宗采购及费用支出应通过集体决策程序;大宗材料类支出要有完善的验收及发出手续, 涉及与经营有关的税收应及时计提缴纳;社区财务应加大经营性支出的会计监督, 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对发现的支出与收入不匹配现象应及时分析原因, 有问题的应及时报告领导。街道财务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经营性收支进行监督管理, 把好经营性收入完整关, 严控不合规支出的发生。

6. 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台帐, 规范经营性资产管理

社区应查清房产状况, 明晰产权关系, 以实际控制管理为基准建立完善的经营性资产管理台帐, 全面反映经营性资产的真实状况。社区实际控制管理的经营性资产对外招租应按规定公开招投标并根据招投标结果以统一的合同文本签订出租合同, 出租合同主要条款应公平公正, 不得有损害集体利益的违规条款。社区应按照合同约定跟进经营性资产的后续管理, 社区应及时向承租方收取租金并按照合同约定对经营性资产实施维护和物业管理, 对于代收代缴客户的水电费收入应建立完整的台帐记录备查, 相关的维护支出应根据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客户的租赁合同约定执行。经营用房的合同签订、收费开票、记账核算实行相互牵制、分岗制约。

7. 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管, 发挥专项资金的扶持功能, 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在社区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有效执行的基础上, 下拨社区的专项资金应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的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应严格执行审批表所列内容及相关拨付文件要求, 不得擅自扩项、缩项使用, 不得拆解、挪用或社区其他用途占用, 特殊情况需变更用途的, 应请示批准后方可实施。开支使用专项资金应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凭证。街道财政部门应加强专项资金的定期、不定期检查, 全程参与项目的验收和采购交接, 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审计部门应实施项目验收审计和专项资金收支审计。街道和社区双管齐下、齐抓共管, 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 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结语

社区财务管理要紧紧围绕社区财务管理目标, 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预算控制, 规范新农村工程建设管理、经营性收支管理和经营性资产管理等关系社区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 不折不扣地按照政策使用好专项资金。在规范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下实现社区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及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支持下发挥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增强作为基层服务平台面向大众的服务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范国华.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 2011 (28) .

[2]谢芸.浅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J].科技资讯, 2011 (22) .

[3]宜春邮政局.规范财务收支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N].江西邮政报, 2008 (01) .

实现对策论文 篇11

关键词:少先队;组织标识;育人价值;对策重构

作为表征少先队精神内涵的少先队标识,无论是作为基础标识的队旗、队徽徽章、红领巾、呼号、誓词、队礼、队歌、队干部标志,还是辅助标识雏鹰奖章,都无不体现了少先队的宗旨和使命。然而,作为少先队文化构成要素,它并未完全实现其育人价值。因此,从学理上阐释少先队标识的育人价值,探寻其育人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重构切实可行的对策,意义尤为重大。

一、少先队标识的育人价值分析

少先队标识是用以表征少先队精神内涵的象征性符号体系,是队员对组织身份进行认知的首要方式。队员拥有了组织标识,就会在观念、情感、行为上烙上组织的性格特征,主动传承组织文化内涵,彰显出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导向组织观念

组织观念是组织成员热爱组织的思想意识,也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应有的正确认识和行为表现。对于初次接触少先队的儿童,少先队标识具有较高的视觉认知作用,能在儿童初见时引起其视觉注意并在脑海中留下整体印象,拉近儿童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儿童由此开始羡慕已具备少先队身份的队员和其佩戴的彰显身份的少先队标识。这样的身份和标识初步引起儿童了解组织的好奇心和加入组织的心理需要,是儿童对组织身份认知的第一步,也是导向组织观念的第一步。对于已加入少先队的队员,对所归属组织的深入认知以及由此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是对自我组织身份的再确认。队员通过对组织标识的视觉理解、视觉记忆、视觉情绪,会逐步加深对自身组织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从握拳宣誓、戴红领巾加入少先队起便不只代表自己,更代表集体,在队员问有意识地生成一种组织观念,成为“集体观念者”并代替“个人观念者”。队员通过组织标识对组织身份具有深层次的认知后,会逐步形成符合身份的行为表现,严格遵守队章所规定的标识使用要求和各种行为规范,养成优良的作风,要求自己做到“诚实、勇敢、活泼、团结”一一此即导向组织观念的最终追求。

(二)激发组织情感

少先队教育旨在激发队员对组织的情感,而组织标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对组织成员情感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少先队的旗帜、口号等组织标识能使一个组织保有一种独特的组织身份特征,使儿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当儿童被允许戴上红领巾,意识到红领巾是继承革命先烈精神与嘱托的象征物,在体会荣誉的同时会时刻不忘为它增添光彩。同时,通过组织标识时刻提醒队员所需承担的组织责任,队员从志愿当众宣誓加入少先队获得组织标识开始,便常常会由组织标识联想到自己所宣的誓言,对于组织身份所赋予的责任有所觉醒,决心实现誓言,使自己在思想、行动上都与组织标识所象征的组织精神和崇高理想完全相符。由此,组织标识便激发起队员的组织责任心。此外,当队员在组织中哼唱体现组织理想信念的队歌时,组织责任感也会随着歌声涌动,精神受到鼓动,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召唤,从而在精神上与少先队使命保持高度一致,团结一致履行誓言,对组织赋予的责任自然深入内心。

(三)评价综合素质

雏鹰奖章作为少先队的辅助标识,属于进度性奖章的范畴。进度性奖毒获得的训练和活动过程,是我国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评价的重要载体。雏鹰奖章是评价少先队员在学做结合的过程中,发展个体的综合知识、专业技能,形成特定能力的有效载体。正是通过雏鹰奖章这一评价载体,才使得队员可以在不同领域按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全面、充分的发展。雏鹰奖章的基础奖童依据不同年级队员的特点,对队员需要掌握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华民族自然地理、人文风貌,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历史,中华传统美德等综合知识进行评价;在技能方面,基础章有制作教具、学具或玩具等方面的技能评价要求。换言之,可以通过佩戴某奖章评价该队员基本具备某奖章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知识的扩充、技能的提高,最终会促成个体能力的发展。少先队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的美德章和成长章等奖章评价队员的服务能力;通过基础标识中的队干部标志评价少先队干部的领导能力。正是以组织标识作为评价载体,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出少先队员的某些特定能力。

二、少先队标识育人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少先队标识作为少先队精神内涵外显的、具体的形象,在导向组织观念、激发组织情感、评价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然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少先队标识育人价值的实现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部分少先队标识制作不规范

尽管《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队徽和红领巾、队干部标志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已颁布¨年,笔者在重庆市多所小学进行的观察和访谈却发现,部分少先队标识仍存在质量不高、式样不一、价格不合理、获得渠道随意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红领巾、大队旗、中队旗的尺寸未按照标准尺寸制作,甚至在红领巾上加拉链,在队旗上加流苏等装饰物;有些学校出现其他颜色和形状的少先队领巾;部分队干部标志式样为五边形围白底和红杠;最显著的是队徽徽章,队章要求队徽式样由五角星加火炬和写有“中国少先队”的红色绶带组成,规定要求队徽徽章高2.2厘米、宽1.8厘米,现实中队员所佩戴的队徽徽章,有的在星星火炬图像上加一道圈,或加入天安门城楼的形象,或将队徽徽章扩大到标准尺寸的1.5倍或2倍。此外,当队员遗失红领巾或队徽徽章,再获得的方式都是通过学校周围的商店或地摊购买,因制作材质不同,价格在1-5元不等。少先队标识的制作工艺不规范,会严重影响组织形象以及队员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少先队标识的获得过程越随意,队员对于标识所赋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会越淡薄。

nlc202309090402

(二)部分少先队标识使用不严肃

少先队标识育人价值实现的落脚点是队员作为主体对于组织标识使用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但是,部分少先队标识的使用仍存在不严肃的问题。实地观察发现:队员随处丢放红领巾、队徽徽章,红领巾在胸前随意打个圈,将红领巾用作捆绑绳;升旗仪式、队会活动等重要少先队集会时不佩戴红领巾或队徽徽章,所行队礼不标准;一些少先队干部将队干部标志佩戴在右臂,一些社会人士将红领巾、队干部标志用作成年人聚会及营利场合的道具等。此外,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也可窥见少先队标识使用不严肃的情况。2004年10月,《济南日报》报道,在一些小学,少先队员佩戴的红领巾出现褪色、边线脱落、损坏等现象。2007年底,以少先队队礼“向榜样生活致敬”作为某车身广告。2008年,贵州某县中小学生向路遇车辆行少先队队礼。2011年,西安某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部分学生发放“激励上进,并非歧视”的绿领巾。诸如此类对组织标识意义误读和使用的不严肃,对队员自身以及少先队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少先队辅助标识不能满足多元需求

少先队辅助标识即进度性奖章,尤其是雏鹰奖章的设计、使用与队员的现实期待与多元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雏鹰奖章自1993年作为“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推广以来,其中基础章的数量、内容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笔者2014年7月在重庆市中小学少先队和德育工作者培训会上访谈得知,有的学校并未开展雏鹰奖章评价活动。有的少先队工作者表示,雏鹰奖章包含年级进步章和向目葵章、五星红旗章等六枚基础章,虽然在1-8年级奖章以赤、橙、黄、绿、青、蓝、紫、金八种颜色在色彩上和争章要求上呈现进阶的状态,但是奖章的呈现方式却容易引起队员的疲劳感,队员的考章热情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降低,不利于激发不同年龄队员考童的积极性;同时,在奖章的考章标准、佩戴要求、评价标准等都没有具体的条件说明,操作性较差。这些都不利于队员在考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少先队标识育人价值实现的对策重构

少先队标识要真正实现其育人价值,需要从少先队标识的设计、制作、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调控,既让少先队标识真正体现少先队的精神风貌,也让队员充分感知少先队标识的真正价值。

(一)少先队标识设计制作融入育人理念

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曾说过,“一个标识是设计师创作的,但却由组织赋予其生命”。组织标识设计的核心是用组织内涵支撑外显的图形、文字和色彩。每一个少先队标识的设计都代表着少先队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特征,反映少先队精神内涵和队员特点。因此,组织标识设计尤其是进度性奖章的设计,需要全面透视标识设计根本目的、组织自身历史、其他儿童组织标识概况等,有预见地消除组织标识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队员作为少先队的主体,其组织标识设计要充分调研队员需要,对队员特征的变化、需要的改变、审美能力的提升等因素作全面了解;可通过互联网征集、基层组织推送等方式邀请队员参与到设计方案制定、设计运作以及设计结果评选中。纵观少先队标识的演进历程,同一组织标识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组织标识重塑中,除准确融入组织精神内涵和队员需要,还需基于原标识进行传承和创新,以及重塑标识的及时宣传和推广。组织标识从设计到制作,必须以设计为前提,制作时必须保持与设计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照设计的文字、图形、色彩、尺寸、材质进行规范制作,以保证组织标识育人理念一以贯之。

(二)优化少先队标识获得和使用的保障机制

少先队教育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的,少先队标识的获得和使用同样必然受到一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尽管《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以下简称《队章》)作为少先队的“宪法”赋予了组织的标识合法性和严肃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组织标识内容体系。在“队的奖励和批评”中增添雏鹰奖章的内容,让雏鹰奖章合法地体现在激励评价中;从奖励的角度正向引导队员热爱组织标识,鼓励队员在组织中考童;从批评的角度制定惩处方法,保障组织标识一旦入“法”,就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和滥用。为了《队章》中组织标识规定得以实现,还需进一步建立荣誉制度和徽章制度。荣誉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让荣誉的获得有法可依,内容上以基础标识和进度性奖章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以精神奖励为主;观念上要激发队员热爱少先队荣誉的精神信仰;方法上可利用荣誉档案管理的办法储备荣誉物件,让荣誉可视化。徽章制度的建立需要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分年级实施参考》的基础上进行,在内容上可涉及兴趣、技能、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形式上可分为活动徽章和晉级章,强调进度性、参与性和普及性;在材质工艺、色彩搭配、制式形状等方面体现少先队文化内涵;在管理上明确徽章佩戴场合、顺序要求以及量化徽章考核标准。在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少先队工作者通过营造良好的少先队氛围和培育积极的队员朋辈舆论,让队员享受获得少先队标识过程带来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同时,在物质方面进一步优化少先队内部物质设备资源,整合校外阵地资源,利用与时俱进的科技手段将队员校内考章和校外考童、线下考章和线上考童充分结合起来,延伸少先队标识育人的时间和空间。

(三)组织活动强化少先队标识使用

组织活动是少先队教育区别学校其它教育的关键内容,将组织标识融入不断创新的组织活动,能让队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组织标识形成美好印象和热烈情感。纵观少先队活动的历史,大多都将基础标识通过活动主题渗透活动的始终。比如“星星火炬代代传”“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活动主题,将红领巾、队徽等组织标识适切地融入主题中,队员能在活动中更具体、深刻地领会到少先队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让组织标识使用在主题活动中形成固定的模块。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主题活动课中,可将常规的“课前实践、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大环节细化为“课前探究、队礼导入、小队合作、交流分享、评议争章、队礼收官、感悟札记”七步流程。这里的“队礼”是队旗、队礼、队歌、红领巾、鼓号等组织标识的综合运用,将“队礼导入”和“队礼收官”作为模块,让组织标识在活动中趋向平常、有效的状态。同时让主题活动内容与进度性奖章考章内容相契合,通过主题活动及时考章评价。此外,还可通过少先队常见的宣誓仪式、授予奖章仪式、晋级典礼等组织仪式过程强化组织标识使用,通过仪式氛围感染、仪式过程体验和仪式效果反馈,让队员在组织仪式中感受少先队标识的组织情感熏陶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的精神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一一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一能起到教育作用。”少先队标识作为少先队文化结构的器物层面,是物质与精神的聚焦点,对少先队员的身心、技能发展产生着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少先队标识育人价值顺利实现,还需政府职能部门、少先队工作者、家长以及少先队员等各方面的协同推动。

实现对策论文 篇12

一、注重教学细节,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主动学习课堂知识,外面的世界永远比课堂精彩得多, 不当的教学方式也只能让小学生规矩地坐在教室中,却难以留住小学生的思绪, 时不时的走神仍然频发在每个小学生身上。小学生由于经历较少,课本介绍的内容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产生兴趣,但并非毫无办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细节,以针对这些教学重点合理安排教学细节,使学生较快体会并掌握教学的难点。一些词语的含义时常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误解。例如,在《林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兴安岭的这个‘岭’跟秦岭的 ‘岭’大不一样”,很多小学生不仔细看的话就会将“大不一样”看成“不大一样”。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细节对学生进行一些有效引导。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中,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课文会有一定的新奇感,随着教学进度慢慢深入,学生没有了开始的新鲜感,于是开始浮想翩翩,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 “如果你们可以自由变化,你们希望自己变成荷叶还是巴拉拉小魔仙?或者是保护森林熊熊有责的熊大或者熊二?说说你们的理由。”

二、通过游戏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属于坐在课堂上的每一份子,任何人学习的权力都是不可剥夺的,教师教学时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不能带有个人偏爱。而实际情况则是课堂仅仅属于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其他学生更像是看客。基于此,教师可以使用游戏的形式, 不仅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还能够在根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游戏教学中在游戏设置时要考虑到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师在选取参与的学生时可以采取随机性的方式,让大家都有可能性被抽中,随着课堂游戏次数的增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且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教学兴趣,便于后期语文教学更有效展开。如在进行《秋姑娘的信》一文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传话游戏,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大家猜一猜秋姑娘会对文中的大雁、小孩子以及青蛙说一些什么悄悄话呢?之后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进行分组游戏,并进行角色扮演, 让每一组的第一个小学生随机扮演大雁、 青蛙、小孩、秋姑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进行比赛。

三、通过情景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强行接受交际过程中的一些用语,整个教学模式完全被标准化,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完全被限制。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日常礼貌用语的教学中往往将两人之间的对话限制到一字一句,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学生错了一个字都被认为是不对的。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将个人独裁意识发挥到最大,学生的种种行为均以教师的命令为中心。

语文是一门以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语文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对现有教室环境进行一定修饰,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情景教学的氛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渲染,如对繁华的街道进行模拟,让学生们扮成街道上的行人自由展开对话,将课桌按照一定规律摆放使其看起来如同街边的店铺,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街道画面,并伴有行人及车辆穿梭的声音。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改变学生对语文的传统观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四、通过“掘问”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学生为提高考试分数而强迫自己学习语文知识,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提问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从潜意识里开始喜欢语文,并自觉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展开“掘问”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各个小组展开内部讨论,确定小组内部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各小组的讨论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总结。利用小组提问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自发提问的能力,并能够利用学生间的讨论建立起良性竞争,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性。例如,在进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只展示动物脚印的图片,而不向学生讲解图片是什么动物的。学生在看图片的过程中必然会很想知道,在此教学环境下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发问,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语文的学习兴趣,并学会通过自己的提问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上一篇:伦理视角下一篇:燃气锅炉燃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