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现论文

2024-08-20

课程实现论文(通用12篇)

课程实现论文 篇1

主题词:

课程;学科;教学;

课程改革为学校指明发展之路:实践课程改革, 建设课程文化, 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是学生学业活动的总和, 是包含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也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跑道”, 是学生成长的“跑道”,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重在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践力的建设, 这是对学校不同层面不同的建设目标。课程改革十年来, 我们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做出了努力的探索, 现在是要进一步提升认识, 进一步改革, 才会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 从而形成黑河二中的办学特色。

一、提升课程价值的追求

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学校办学宗旨的确定, 体现在学校办学的愿景。我们提出“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在于“消灭干坐率, 提高及格率, 追求优秀率”。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追求, 这是实现每个学生学习权利的追求, 也是课程价值的追求, 是课程评价的指向。失去目标, 就会失去方向, 目标不明确, 也会失去成功的机遇。本学年, 我们要对“三率”的基本目标有个明确的确定, 每个班要依照学情做出自己的追求目标, 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学校要做出运行机制的明确要求, 让课程价值有明确的追求。

二、建设课程学科

一门学科教学的整体体系建设是课程领导力和实践力的重要依据。建设课程学科, 一是深化读课标与研教材活动《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目标, 也是评价学科的标准。我们要探索的是把课标要求的核心能力具体化表述, 并且有精细的评价要求。我们的教学时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 而不能是基于中考的教学, 也不是基于教师主观经验的教学。我们缺的是思维的转变, 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读课标说教材的活动就能扭转我们的现状。二是深化“问题到学法”教学“问题导学法”教学, 一要钻研教材, 发掘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 才能找出教学问题所在。而是把问题作业化, 我们采用“导学案教学”中的导学作业的设计。导学作业不仅是在课前的预习, 也是课中导学的问题, 还是课后巩固的引导。怎么设计导学作业系统化、系列化才是“导学案教学”的关键, 它又和中考的内容相关联, 与中考的试题形式相关联。问题作业化, 也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

三、构建“习题讲评课”的新课型

“习题讲评课”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习题讲评课”以单元教学内容为载体, 梳理核心知识, 结合知识点设计的作业题, 把作业看做考试。这种单元测试也可是灵活以教学专题进行。

讲评课一在针对性, 二在及时性, 三在辅导性。一是设计、评讲都要有针对性, 既有教学内容、核心能力的针对性, 又有学情的针对性。二是作业做了就要及时批改, 及时讲评, 力争不过夜、隔天讲。三在通过作业找出问题, 对问题的解决, 讲题要引导方法, 举一反三, 避免就题讲题。讲题重引导, 采用温故知新, 启迪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题的思路, 重思维的引导。讲题重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支离破碎。

讲评课贵在规范、严格, 而且要盯着, 错的一定要求学生重做, 在做中去感觉、去感悟。讲评课上学期已立项省课题, 首先在理化组实验, 逐步在数学组、语文组开展。

四、开展好学科教学改革

各学科要反思本学科在中学阶段究竟学什么有价值, 去重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问一下, 我教的内容哪些是毫无意义的。

语文学科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是让学生学会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清楚。为完成这一任务, 有必要在初一和初二学段以点及面地开展“随笔化写作”教学, 开好阅读教学情境随笔课。这是语文教研组的重点项目, 一定要定出规划, 有实施的内容, 有教学的成果。

数学学科由“双基”而扩展出“四基”的培养目标, 给数学科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经历”的教学, 对我们来说既有传统又有新的内蕴。如何抓住数、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教学是当前数学学科探索的指向。数学教研组要从“习题讲评课”课型的构建中去细化教学环节, 转变思维, 培育学生的“四基”能力。

其它学科都要努力结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去找到自己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向。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就是有效方法, 应从教学的形式转变回归到教学实质的探究, 这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所在。

提出课程文化的建设当然离不开育人的宗旨, 课程是由人执行的, 不仅是理念的树立,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 老教师、新教师都有教学观、质量观转变的任务, 专业提升是自己的事, 没有变的动机是不会变起来的。通过职称评定、骨干的培训、优秀评选的认定是提升专业水平的途径, 高级职称的老师的职业倦怠和高原现象用是一个急待公关的课题, 要做出我们的回答。

要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的独特群族, 传统的教育方式都失去应有的作用, 这个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努力探索中。德育任务仍然沉重, 而且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应当以“表扬”的教育中思考有效式, 又应该以“惩罚”的教育思考弊端, 趋势应是“趋中”。学校的教学常规应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这一点要不动摇

办学条件正是变得越来越好, “软实力”的建设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课程文化建设就是“软实力”的建设。

课程实现论文 篇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专业班级:13级《物联网工程》2班 姓名:白雪 王贞 张莹 学号:068 108 131 指导老师:刘烨

时间:2015年5月15日~ 2015年 5 月30日 地点:四教4414实验室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摘要:

数字时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秒﹑分﹑时的计时装置,与传统的机械钟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手表,大到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型数显电子钟。数字时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本课程设计要用通过简单的逻辑芯片实现数字时钟。要点在于用555芯片连接输出为一秒的多谐振荡器用于时钟的秒脉冲,用14位二进制计数器CC4060芯片、7双BCD同步加计数器CD4518芯片、十进制加计数器/7段译码器CD4033芯片等连接成60和12进制的计数器,再通过七段数码管显示,构成了简单数字时钟。关键词:数字时钟;555芯片;计数器;数码管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1设计目的................................................................................................................................4 1.1设计指标.........................................................................................................................4 2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4 2.1 设计任务........................................................................................................................4 2.2 设计要求........................................................................................................................4 3系统设计................................................................................................................................4 3.1 设计思路........................................................................................................................4 3.2 系统设计........................................................................................................................5 3.2.1 原理图及说明.......................................................................................................5 3.2.2 具体设计.................................................................................................................6

3.2.2.1.小时计时电路...............................................................................................6 3.2.2.2.分钟计时电路...............................................................................................6 3.2.2.3.秒钟计时电路...............................................................................................6 3.2.2.4.手动时间校准电路的设计...........................................................................6 3.2.2.5.光敏电阻的设计...........................................................................................6 主要元器件的介绍...............................................................................................................7 4.1 40161------4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有预置端,异步清除).....................................7 4.2 CD40106..........................................................................................................................7 4.3 CD4009............................................................................................................................8 5 电路板的安装与测试...........................................................................................................8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1设计目的数字电子钟是一种用数字显示秒﹑分﹑时的记时装置,与传统的机械钟相比,他具有走时准确﹑显示直观﹑无机械传动装置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手表,大到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型数显电子钟。

我们此次设计数字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钟。而且通过数字钟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实用方法。且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叙电路。通过它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1.1设计指标

1.时间以12小时为一个周期; 2.显示时、分、秒; 3.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2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

2.1 设计任务

1、设计一个有“时”,“分”,“秒”(11小时59分59秒)显示且有校时功能的数字时钟钟;

2、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数字时钟。

2.2 设计要求

1.用555定时器设计一个秒钟脉冲发生器,输入1HZ的时钟;(对已有1kHz频率时钟脉冲进行分频);

2.能显示时、分、秒,12小时制; 3.设计晶体震荡电路来输入时钟脉冲;

4.用双BCD同步加计数器CD4518芯片设计一个分秒钟计数器,即六十进制计数器.;

5.用十进制加计数器/7段译码器CD4033芯片设计一个12小时计数器, 6.译码显示电路显示时间。

3系统设计

3.1 设计思路

数字电子钟由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LED数码管、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组成。工作原理为时钟源用以产生稳定的脉冲信号,作为数字种的时间基准,要求震荡频率为1HZ,为标准秒脉冲。将标准秒脉冲信号送入“秒计数器”,该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 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采用12进制计数器,可以实现12小时的累计。LED数码管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显示。校时电路是来对“时、分、秒”显示数字进行校对调整。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本设计使用芯片数最少、计时准确、动态显示的节电工作方式(耗电量仅为静态显示模式的1.8%)、调试方便、时间校准方便。电路中的振荡器XT为目前多数石英晶体电子表中使用的频率为215=32768HZ的石英晶体,经IC(2CC4060)组成的14级2分频和IC3A(CD4518)组成的一级2分频后可得到1HZ的“秒”脉冲信号。用6个40161分别控制6个数码管,用逻辑门电路选择各个数码管的最大数字,比如说输出9,就要对应的输入二进制数1001,输出3对应0011,1对应 0001。逻辑门电路选择好最大数,就接入下一个40161的 CLK 端,来进位。MR端要接入与非门和40106之间,读取最大数。我们设计的是实现0~9,0~5,0~1,0~2的进位方式。从秒开始,0~59,分0~59,时0~11.3.2 系统设计

3.2.1 原理图及说明

时LED数码管分LED 数码管秒LED数码管时计数(十二进制)分计数(六十进制)秒计数(六十进制)时校准分校准晶体振荡器分频器(1)电路原理框图

(2)电路原理图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用555电路构成的1KHz多谐振荡器,调节电阻R3可以改变输出信号频率。74LS160是二,五,十进制同步加法器,用三片74LS90构成三级十分频器,将1KHz矩形波分频得到1Hz基准秒计时信号。由于74LS160是十进制计数器,分别将个位接成十进制计数器,十位接成六进制计数器,分别将个位的RCO输出端接十位的9脚端,就构成60进制计数器,用两个相同的60进制计数器分别做作为秒,分计时,并在个位和十位输出端接上数码显示管显示小时计数器直接采用整体反馈清零法构成24进制计数器。工作原理:振荡电路产生的1KHZ脉冲信号经三级十分频电路分频后产生的1HZ脉冲信号输入74LS90N连成的60进制秒计数器,再由秒计数器每60秒进位输出给60进制分钟计数器,分钟计数器满60后产生进位信号输入给24进制小时计数器,从而实现12小时制电子钟的功能。

3.2.2 具体设计

3.2.2.1.小时计时电路

小时计时电路由两块4033B和4081芯片7段译码器组成12进制计数电路。该电路译码器能识别数字00到11的计数,当接收到从“分”传来信号到芯片4033的第1个管脚时,使得在小时的计数模块进行加1,每接收到一次信号,即进行一次计数,计一次为一小时,同时将信号反馈回“分”,使得将计数清零。即可可以将小时从“00”到“11”后,在继续计时时,计数器计数将会被置回“00”。使整个计数器在小时的计数模块成为从“00”到“11”到清零循环回“00”到“11”这样的12进制的12个稳定状态的计时方法。3.2.2.2.分钟计时电路

与小时计时模块相比,分钟计时模块相对简单些。它的电路原理是由于两块4033B芯片组成的60进制的分钟计数方式,该译码器电路能识别信号59,整个计数计时方式是从“00”到“01”“02”.....“59”在到“00”的共60个稳定状态的自动连续循环模式。3.2.2.3.秒钟计时电路

秒钟的计数又有些相同与不同。它同样是由4033B两块芯片进行构成60进制计数。该译码器识别信号至59,然后清零循环计数。计数方式与分钟计数方式一样。但除了4033B芯片外,外加了4060和4518两块芯片。外加了两块芯片使得在秒钟计数模块有了自动的计数方法。而不是通过外来校准不停的进行调整计数。

3.2.2.4.手动时间校准电路的设计

S1和S2分别为“小时”与“分”的手动校准电路。S1按动一次,在小时计时部位计数加1,S2按动一次,在分钟计时计数数码管显示上显示加1,。滤波电路C3、R10和C4、R13分别用来吸收S1和S2的动作产生的电压抖动。二极管D1、D2分别为“小时”与“分”校准电路与相邻下一级计数器“清零”端R之间的单向隔离文件。R11、R12为手动校准电路的限流范围。3.2.2.5.光敏电阻的设计

光敏电阻R1~R6分别为数码管DS1~DS6夜间工作在节电模式时的亮度自动控制电路。光敏电阻可选用MG41-22或MG45-

12、或5606、6106型(亮电阻≤2KΩ,暗电阻≥900KΩ)。每只数码管的公共端第3(8)脚通过一光敏电阻串联晶体开关管9013接地。当夜晚室内光线较暗时,数码管自动降低亮度。数码管DS1~DS6采用超高亮度的数码管5011型,这种LED数码管耗电为普通数码管的十分之一,每个段码的驱动电流仅为1mA,就可以发出普通数码管20mA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工作电流时相同的亮度。当其工作电流达20mA时,发出光亮足以保证在室外阳光下正常显示。该控制电路可使数码管显示的供电电流降低到原来的1/30,即为10~15 mA的水平。开关管Q1~Q3选用9013(40V、0.5A、0.625W、低频)可满足控制两个数码管阴极电流通断的要求。本设计还充分利用芯片CD4033的“零”数字消隐功能,即当十位上海数字为零时,该数码管不亮。例如,当时间为9时8分5秒,不是显示“09”时“08”分“05”秒,而是显示“9”时“8”分“5”秒,该设计方案可使数码管显示的供电电流降低到原来的1.8%,即为5~9 mA的水平,可大大降低电源的能耗。主要元器件的介绍

4.1 40161------4位二进制同步计数器(有预置端,异步清除)

40161是4位可编程计数器,复位采用异步方式,当CLEAR为低电平时,使四个输出端均置为低电平,而与CLOCK、/LOAD或PE、TE输入的状态无关,/LOAD为低电平时,计数器无效,使输出端在下一时钟脉冲与设置的数据一致,并与PE、TE输入端的状态无关。

N位同步级联计数器可由超前进位电路实现,不需要外加控制,此功能由两个计数控制输入端和进位输出端完成。PE、TE输入端均为高电平时,计数有效,当计数超过“15”时,进位输出端CARRY OUT(CO)即产生一正向输出脉冲,其脉冲宽度约等于Q1输出正向宽度,此正向溢出进位脉冲可使下一级联电路有效,时钟无论为高电平或低电平,均可实现PE或TE输出的逻辑转换。

4.2 CD40106 CD40106由六个施密特触发器电路组成。每个电路均为在两输入端具有施密特触发器功能的反相器。触发器在信号的上升和下降沿的不同点开、关。上升电压(V T+)和下降电压(V T-)之差定义为滞后电压。它的2 4 6 8 10 12引脚是数据输出端,1 3 5 9 11 13是数据输入端,14是电源正,7接地。

CD4016引脚图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4.3 CD4009 CD4009是十六进制的CMOS缓冲器/变换器 电路板的安装与测试

为了方便检测,电路有6位数码管安装在CD4033的上方,分别显示出时“00~11”分“00~59”秒“00~59”的时钟显示。根据电路的设计特点,在安装过程中,基于测试同时进行。在安装测试顺序是①1HZ脉冲信号的产生电路,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34的Q0端的“1HZ”的脉冲输出信号;②“秒钟”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0秒钟~59秒钟,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5A第3期的“满60秒进一”的进位脉冲输出信号;③“分”钟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0分钟~59分钟,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58第四脚的“满60进一”的进位脉冲输出信号;④“小时”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0小时~12小时,运用逻辑笔测试芯片IC5C第10脚的“清零”脉冲输出信号;⑤分别按动开关S1、S2,测试时间校准电路的功能及可靠性;⑥用厚纸片遮蔽敏光电阻的上方,观测数码管亮度显示接受控制前后的响应情况。6个单元电路组装合格后,电路可以显示12小时内的任一时间。时间校准电路组装完成后,可以校准当前时间,并验证一昼夜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24小时的计时误差是否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在一定电源内测量整机最大工作电流是否也在一定范围之间。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发挥技术优势,实现课程整合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不但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因此,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各个概念知识严谨而枯燥,所以,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时,其“点、线、面、体”之间是一种动感的关系,各个知识点都非常抽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动态的再现过程。因此,通过将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知识点时,由于其概念知识较为抽象难懂,所以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像,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形象生动地揭示数形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数与形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将数形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演示函数图像的形成以及图形的变换过程,以动画仿真、过程演示的方式将数形关系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内容时,其教学难点主要是“双曲线的形成和对双曲线无限逼近两坐标轴的理解”。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则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赋予自变量多个不同的数值,画出相应的双曲线。同时,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归纳和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特性,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利用信息技术验证数学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老师可使用“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构建出动态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图表。这样能够直观地将几何关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深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强化学生的空间认知,从根本上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时,老师则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几何画板”来画出任意的等腰三角形以及底边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与高线,测量各条线的长度;其次,再通过拖动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让学生观察每一条线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各个点的位置变化,让三角形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和高线重合;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归纳,从而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个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发现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将规律与性质合理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交互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

问题

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互环境。这样计算机设备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演示工具,而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从而实现丰富和拓展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提出假设并予以验证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当引导学生在解决“顺次联结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围成一个中点四边形,则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试证明你的结论”的问题时,老师则可以采取下列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指导学生画图,并使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任意四边形和它的中点四边形;其次,采用探究的方法,任意拖动四边形的某一个顶点,观察顶点的变化所导致的四边形形状的变化;再次,进行猜想,即重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由原四边形的哪种性质所决定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通过组织学生采取上述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然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老师不断进行尝试,积极探索,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顺利

推进。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探究初中数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J].学苑教育,2010(7).

优化课程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篇4

一、有效的导入设计

古人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恰当的导入,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能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使他们能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是,导入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课型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以及学生需求的不同, 设计与课相应、与生相配、与“课”俱进的导言或情境。如,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式导入“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全班学生齐答“母亲节”。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畅所欲言, 达到充满激情的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有效地控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相对来讲应该是和谐的、完整的、持续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机地处理好知识发展的顺序和学生认知递进的顺序,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和学生的“错误性”资源, 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为“教”而“教”, 放弃一些有极高利用价值的“蛛丝马迹”。如果教师只忠实“教案” 而放弃或逃避了这些, 那么即使教师完成了所谓的课时安排,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 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学会正视、利用、改变非课本资源, 有效控制教学流程。如, 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课的结尾处, 笔者设计了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一环节, 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上下工夫,应结合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的学情,从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选用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 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学生通过初读感知,了解到谜就是“东坡只长雪松,西坡长满杂树”。之后,笔者让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学习,找出谜底。学生通过阅读感悟, 终于体会到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东坡的雪松具有弯曲反弹的特性。紧接着,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演一演雪松弯曲反弹的样子, 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有效的练习与反思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灵活思维,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在消化和良好知识体系的完善, 检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在课尾,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时目标练习,采用问题式、作业式、小组汇报式和问卷式等等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设计的练习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有一定的梯度,还应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等,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最佳的发挥。当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后, 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和总结,让学生自我反思。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在课的结尾,笔者再次利用课件出示两棵樟树, 并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题:“站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 你想到了什么?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还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笔者让学生课后收集宋庆龄的故事,丰富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联系,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总之,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而要不断追求的教学理想。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运用,就一定能使学和教更“有效”。

课程实现论文 篇5

该文就高职<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作了初步的探讨,同时,简要介绍我们在尝试数据结构案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作 者:王科 WANG ke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湖北,荆州,434020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23) 分类号:G434 关键词:数据结构   案例教学法   工作过程导向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学习情境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新知识,经常会出现记不住或记住了又很快忘记的情况。与其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机械性地记忆,还不如花些时间去创造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对每天所学的知识感同身受。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的文章的描述:当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邏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观念时,学习材料对学生就构成了潜在意义,接着学生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要么是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识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即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创造学习情境达到学生认知结构建构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或相关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常识出发,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与新知识直接联系的旧知识。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课堂是动态生成、充满变化的,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创新。

二、明确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程度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如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旧知识,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新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密切联系。

四、合理有效地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仔细地研读教材,明确该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理清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难点、重点,这样才能抓住核心问题,从而围绕核心设置关键的问题,再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意识到知识对于他的个人意义,是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姚利民.有效教学涵义初探.现代大学教育.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

课程实现论文 篇7

一、充分认清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运行现状

(一) 理念转变待深入

新课标正式实施以来, 一方面, 在当前形势下, 教师需要敢于担当, 善于攻坚, 切实抓好新课程的末端落实。另一方面, 部分师生满足于已有的认识程度, 停留于当前研究现状, 裹足于教学路径的实践步伐。

(二) 应用空间需拓展

当前, 一些学校未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激励、评价、奖惩机制, 现有运行模式较为零散, 系统性、规范性、逻辑性不强;部分教师任务意识、高升学率意识潜在, 将应用教学归类于“附属产品”, 有意规避或无意忽略数学应用问题;学生为学而学, 片面追求分值, 教学模式的衔接力、数学应用的落实力不强。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对其运行路径、施教方法、配合活动已经进行了明确。如果片面追求教学模式的转变, 即使思路再新、内容再多、方法再活, 不与学生需求、教学实际相结合, 实现新课程目标路径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评价机制未建立

新标准明确规定要加强信息和数学课的结合, 在相关内容中纳入相关算法和思想, 这是对评价子系统的一个创新。然而在教学中, 问题却层出不穷。如在进行二分法求方程计算时, 人为生成数据, 虚假信息存在, 借助载体评价系统不够完善。加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日益临近, 种种新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同步的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评价机制。

二、准确把握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的结合点

(一) 知识与技能融通渗透

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渗透结合, 高中数学教学也当如此。比如, 在教学“空间微量与立体几何”时, 要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 讲清直线及其夹角的量值范畴, 让学生理解运用空间向量计算夹角的功能, 掌握对比分析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保学生数学素养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

(二) 过程与方法相辅相成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 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 而在于转换师生角色, 通过生本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 及时调控“适教”能力, 引导和启发学生认清高中数学特点, 促使预习、审题、解题、反思、交流、总结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与学习, 贵在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支撑, 内促推进。

(三) 情感与价值内促发展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 难度、思维度和抽象度都有所增加, 许多学生遇难而退, 失去了学习与研究兴趣。比如, 在求解值域过程中, 如果x∈[-1, 1], 设定x=sinα, sinα∈[-1, 1], 利用局部换元的方法, 将根号去掉, 无理式变成了有理式, 三角函数值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教学这类问题时, 教师通过引进新的变量, 化超越式为代数式, 为学生讲清显示隐含条件的重要性, 主动探索值域的内在关系及消除根号的必要性。为此, 教师要以“质感”为基点, 抓住心理、情感的教育引导, 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高次的问题低次化,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数学的育人价值。

三、拓展创新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的基本方法

(一) 夯实基础“大锅炖”

“大锅炖”是指根据人的营养需求, 精心选择食材, 适当加以辅料,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做法, 逐步“下锅炖制”。其特点是营养价值高, 大众普遍喜爱。将其理念运用至高中数学教学, 意在以班级为主体, 不分学生成绩好坏、接受能力强弱, 将数学基础知识融于其中, 通过延续、补充方法, 打牢数学基础, 提高整体受益率, 达到新课程目标基本要求。另外, 教师要对所授的学生数学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明确学情, 因人而教, 切实将“大锅炖”式的基础知识教育方法, 渗透至知识、能力、题型板块的教学, 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 进而优化“学理论—记图像—用性质—提技能”教学路径, 提升教学实效。

(二) 微课辅助“烹小鲜”

微课辅助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新生事物, 贯彻新课程“改进教学方式”理念, 转换“师本位”角色, 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状况, 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自身特点, 从微观层面入手, 关注小问题, 运用小载体, 实施小教学, 形成小路径。“烹小鲜”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通过“做菜要讲究火候, 佐料多少要适宜”生活常识, 意寓做事要把握一定的技巧, 做到精心、细心、耐心, 力求出精品、出实效。微课辅助与“烹小鲜”脉络相通, 内涵一致, 客观要求我们在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时, 真正懂得微课辅助是什么、从哪来、重点解决什么的基本道理, 利用好高中数学教学微视频、微课题、微教案、微设计等有效载体, 实现由小形式到大效果的转变。

(三) 塑造路径“生成树”

从STP方面分析, 要使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就要树立科学的施教理念,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完善有效的教学模式, 减少教学主客体最小权重的消耗, 促使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生成森林”的生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发展表明,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持续不断的渐进式改革是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正确发展之路。虽然高中数学施教策略较多,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但其核心要素还是要坚守数学价值不放松。当前要着眼教学改革形势, 立足学生学习实际, 跨越传统教育观念的羁绊, 突破制约路径发展的藩篱, 固化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当前教师参与、支配、组织者角色转变到底, 进而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路径拓展的“压舱石”, 确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数学“三基”不动摇, 价值体现不缺失, 切实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摘要:课程目标作为整合教学资源, 改进学习方法, 增强教学功能, 促进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实践的有效载体, 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整、导向和驱动作用。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为视角, 着眼教育改革形势, 立足教学现状, 准确查找施教路径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探讨解决办法, 促使课程目标高质量实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目标,路径

参考文献

[1]薛寅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 2014 (2) :29-30.

[2]王胜.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路径分析[J].广东造船, 2011 (7) :10-13.

新课程情感目标实现的策略 篇8

筅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林婕苏英姿

情感目标是新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 情感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健全人格的培养、学习效果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大小。

一、情感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涉及三个领域, 即知识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人本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 同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因此,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列为课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之一。

1. 重视情感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是合格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 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 而后是做学问, 学会做文明人, 学会做中国人, 学会做现代人, 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从某种意义来说, 教育并非是人人“成才”的教育, 但必须是一种人人“成人”的教育。“成人”, 即人格健全完善, 适应环境与社会。然而, 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爱无能”、不懂得感恩, 甚至出现“博士乞丐”的现象。由于社会的市场化发展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极易陷入情感危机。由于没有良好的情感态度, 他们有的处处怨天尤人,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事业难以成功;有的由于不能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而陷入心理困扰, 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要避免传统教育培养人才的弊端, 必须从情感发展的早期开始, 即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以此发展学生完整的人格。

2. 情感对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魏书生认为, 情感在人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 离开了人的情感, 学习者心理之“车”就不能驰聘, “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 它能够驱使人积极行动, 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可见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3. 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

对科学的执迷热爱,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积极情感的培养, 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积极的态度, 使个人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将成为一个人学习的动机源泉。

二、情感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

1. 教学过程“以情育情”, 进行情感渗透:情感目标实现之根本

古人曰:“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学过程中只有“以情育情”, 进行情感渗透, 才能真正实现情感目标。“以情育情”指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身心情感,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以爱去感染教育学生, 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懂得爱, 懂得感激, 并学会去爱, 去关心他人。情感渗透则指教师把对学生积极的情感———爱, 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 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 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

教师在学生身上倾注情感, 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学生首先是人, 然后才是学生, 情感作为人的基本需要, 应该首先得到满足。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绝不能把他们看作是知识的容器。

目前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长期以来, 现实课堂教学在目标上都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 情感因素至多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促进认知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情感学习被认为是认知学习的副产品而不受重视, 尤其是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中, 往往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陶冶;或者说在音乐、艺术、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比较重视情感学习, 而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则有所忽视。新课程改革把情感作为教学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提出来, 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不懂感恩的报道屡见报端, 所持的态度主要是责怪孩子,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 我们有没有必要进行反思:为什么孩子们会是这样?难道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该负起一定的责任吗?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们经常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追求升学率, 教师只顾教, 学生只管学, 整个课堂教学几乎没有情感交流。教师板着脸孔, “态度认真”、表情严肃地教导学生, 学生在这种气氛下紧张、焦虑, 唯有小心翼翼听从教导。老师对于学生就像教学机器, 由于缺乏爱的体验, 学生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 对他人的爱漠然与不懂回报、不懂施爱———“爱无能”就理所当然了。

2. 发挥师爱的作用:教学中情感渗透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以情育情”进行情感渗透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真诚地关心学生, 也就是师爱。师爱是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条件,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没有对学生的爱, 就不可能做到“以情育情”, 就无法真正实现情感目标。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会爱。爱也像因材施教一样, 要因生施爱, 桂贤娣创造了因生施爱十法: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普通生爱在鼓励;个性生爱在尊重;进步生爱在赏识;特殊生爱在鞭策。这种爱高于父母之爱, 是智慧之爱。只有这种爱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才能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

具体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学生。尊重既是教育理念, 更是教育行为。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隐私和情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信任学生。请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每位教师都应尊重自己的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师爱不是“溺爱”, 是一种“严爱”。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特殊形式, 是学生自尊与未来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 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提供标准和依据。

(3) 宽容学生的过错。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未成熟的个体, 难免犯错误。作为教师, 对学生的错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 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 虚怀若谷, 淡泊名利, 心里要容下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

3. 提高师德水平:无私奉献师爱的保证

师爱不是一种自发产生的、自觉的爱, 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它往往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之上。创新式的因生施爱更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讲, 师爱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也体现了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事实证明, 师德水平高, 责任心强的教师, 更容易做到“子不独子其子”, 一切为了学生, 把全部的爱无私地献给学生。他们往往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更容易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因此, 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所以, 提高师德水平是无私奉献师爱的保证。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笔者认为:

(1) 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作为教师, 首先, 要树立巩固的专业思想,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 与学生交朋友,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遇事冷静, 不随便发怒, 不以威压人, 处事公正合理, 对学生一视同仁, 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其次, 重视《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 具有依法执教的意识, 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 要尊重学生, 不得辱骂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最后,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 追求人格的完美, 重视教师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 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做到“德才兼备”、“幽默风趣”、“热情机智”、“举止优雅”、“谈吐高雅”。

(2) 加强师德师风培训与考核。培训包括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不管是哪种培训, 都应该设立专门的师德师风专题, 让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得到培养, 不断巩固专业思想, 提升师德水平。定期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一种起监督和促进作用的机制。通过考核, 使教师对自身行为有所反思, 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3) 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 以身作则, 洁身自好, 以德服人, 以身立教, 为学生树立起楷模形象。

只有教师提高了自身的师德水平, 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 无私奉献师爱,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渗透, “以情育情”, 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情感目标。可以这么说, 提高师德水平是情感目标实现的可靠保证, 情感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在于提高每位教师的师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呈祥.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

把握新课程立意,实现科学备考 篇9

一、培养读图、用图能力

1.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图是用来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示意图, 是反映某地理事象在一定地域内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等级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等p H值线图、等太阳辐射线图,等等。

2.作图能力的培养

地形剖面图,冷锋、暖锋与天气图,大气的运动(尤其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全球性大气环流,气温、降水图、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地球公转轨道图,等等。

强调对图像、图表系统的考查,是地理学科试题的一大特点,面对高考,读图训练必须常抓不懈,比如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地图的阅读等都要掌握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特别重视各类变式地图的判读,熟悉世界和中国区域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经常动手画图填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把重要的地图变成“心图”、“脑图”。

二、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

源于课本是指第一轮复习, 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持续的时间长,讲练结合。高于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用专题的形式,将初中、高中的知识融为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

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掌握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建立知识网络。

回到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之后, 做几套高质量的地理单科试卷和文科综合试卷,针对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如审题、答题的规范性等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做文综试卷也是为了训练合理利用2个半小时的时间,注意思维的转换。

三、把握主干知识

1.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

“主干”知识是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新提法。从高考文综部分的地理试题看,已不再是简单的“多挖坑”,而是一种学科知识体系中更基本、更实用知识的理解、挖掘和应用。这些学科知识体系中更基本、更实用的知识就是“主干”知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题评价报告中指出, 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保证考试公平性、有效性的基本措施和手段,也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技能的鼓励和尊重。在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由于单一学科考试内容所占内容比例减少, 各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主干知识的落实。

2.主干知识涵盖的内容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包括地图知识(判读、分析、应用)、各类等值线的判读与应用、地球运动及相关日照图的判断分析;天气系统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水和海洋水(包括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知识等,这些都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全面进行地理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综合复习和把握, 是高考复习的基础。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

例如,高中地理中的大气环流知识就是主干知识,区域特征认定是地理考查的重点, 而区域特征认定的基础之一就是运用纬度位置、地形因素和大气环流知识等展开逻辑推理,一旦有了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海陆位置),就能确定这个地区的热量带,是热带、温带还是寒带,根据纬度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地形特征(等高线),就可以根据其海陆位置,知道该地区的水分状况,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根据逻辑推理,就能够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与畜牧业等。因此,可以说没有大气环流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就不可能完成区域特征认定和区域发展状况等。

四、答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是便于阅卷老师操作。文综每道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采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另外,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五、研究高考试题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 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能习惯运用传统的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解决问题。

空间思维能力主要包括: 各类地图的判读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线)等。

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注重方法。只有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

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做题,但做题要选择一些科学、规范,又有相当思维力度的试题,尤其要做近几年的文综(含地理单科)高考试题。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都是解答问题的必要条件,细心审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充分利用图像或文字中的每一信息,要想到所学知识的掌握方法、思考方法及运用方法。

依托课程改革,实现有效教学 篇10

一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有效教学的“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教学活动的结果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以及这种相符的程度进行综合判断。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 学生是否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作为副科, 任课教师授课缺乏热情, 学生也缺乏兴趣。在学习方法上, 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 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会陷入茫然的境地。在使用任务驱动方法时, 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到足够的技能, 从而对于后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教师又不能因此而减缓教学进度。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必须要依托课程改革, 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1.通过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等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单独学习为主, 很少进行协作学习, 因此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可以较好地实现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如在学习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一章时, 我没有急于讲授知识点, 而是首先进行分组, 并提出具体要求, 必须互相配合, 在各个组之间互相竞争和促进。协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完成作品的信心, 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一个班集体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各不相同, 如果一视同仁将导致高水平的学生无事可做, 低水平的学生完不成任务, 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 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作为教师, 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 还要注意不断地去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同时,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安排或同一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章时, 在实际的教学中会碰到学生会排序, 但排序后创建的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应对此有所考虑。基础较差的让他完成排序, 基础较好的让他继续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都会有成就感, 从而达到因教施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跟着感觉走, 也不能认为可以花很少的时间来教学更多的内容, 教学效果并不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东西, 而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过程综合考评的结果。所以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3. 设置合理的教学亮点,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的理想, 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是我们可以为课堂创设亮点, 这是现实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 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充满亮点。如在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 理论上可以保存多少年?学生在实际的搜索资料过程中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 有的几十万年, 有的几千万年, 有的是永久保存。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知道, 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总是权威的, 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 必须要保持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去图书馆查阅科技书籍, 或是寻访专业人士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信息技术课要实施有效教学, 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组织, 还是课后的总结评价反思, 其目的均是为了在较短的时间里, 让学生掌握学会更多的知识。这种掌握不是靠记忆理解, 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 也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 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课程实现论文 篇11

一、智慧闪现,生命涌动——建立师生共同开发资源新体系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更是素材性学习资源的重要表现载体,而且教师自身也是课程实施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应该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学校鼓励教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鼓励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在思想上和制度上“松绑”,并且给予观念、知识、技能各方面的指导帮助,使之逐渐成为教师生命活力的涌动和自身价值提升的需要。

在还给教师主动权、开发权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来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本身就是资源”。师生共同开发的教辅资源并不是单指把文学故事或童话、作家、作品介绍简单地编辑成集的一种单纯的资料集,而是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的师生选择,是有主题、分层次的将身边、生活中的资源或学生自己的再创造,进行整理、筛选,可以是文本的、也可是实物的,可以是名家手笔,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涂鸭的,可以是科学定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猜测推想……闪现教师智慧,飞扬学生灵性,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分梯度,有层次的课程资源体系。

二、立足校本,凸显特色——拓展校本资源开发新形式

长期以来,教科书一直担负着唯一的文本课程的角色。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鲜活的、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学校的特色,形成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形式,拓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三级课程管理。我们可以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人本资源,及时捕捉鲜活的时代内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将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将学校的图书资源盘活,配合读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拓展阅读,为学生创造一个阅读、讨论、互动、求知的空间,让学生交流、共促、愉快合作,交流自己的体会,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关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习惯,充分拓展人文精神;利用学校的特色教育,带动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校本活动中特长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高,既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激活、唤起学生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动力。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更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精于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有所长,兴有所选。

三、多向辐射,共历精彩——开辟家庭与社区资源新途径

家庭和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这部分资源可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构建课内外相通,校内外相连的复合型开放式的教育体系。

(一)积极争取家长参与资源开发

“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上手段上互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的教育必定是多元化的,家长对教育的直接参与,不亚于学校的教育。积极与家长沟通,把这部分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家长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帮助家长树立新的课程观念,使家长们认识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他们介入子女学校教育,教育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热情调动、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开办或开通家长与学校联系的电子信箱以及热线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课程开发,荐言献策的契机与空间。

(二)依托社区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社区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也日渐丰厚。我们要充分重视社区的课程资源,可以试着把学生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尝试将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一体化”。挖掘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儿童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的广阔空间。学生们走进街道、医院、商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从环保到保健,从科普知识到参观访问,在实践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领域得以拓宽,视野得以扩大,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孩子们的自主性得以唤醒,创造性得以激活,还可以形成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社区资源的支撑下,在多元的学习活动方式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交流共享,动态生成——搭建网络资源开发新平台

数字化、信息化已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资源,使最新的信息和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迅速走进课堂,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交流、增长见识,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试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试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工作服务,同时也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分享。另一方面还鼓励学生运用网络这一平台,交流、互动学习成果,展示自我风采,自我价值。

确立地理课程观,实现教学大转变 篇12

一、重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教育理念。它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培养的角度看,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才能造就出创造型人才。从教育模式的角度看,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以培养人的创造性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同时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与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其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增长创造才干,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个性品质,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方式的大转变。

二、借助多媒体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备课中经常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进行整理,设计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例如:谈谈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堂上先播放视频,蒙古地区某农村的今昔对比,被风沙逐渐掩埋的土地,灌溉田地取水浇水的困难,沙尘暴的经常侵袭,当地居民诉说被迫迁徙的无奈。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对荒漠化问题的讨论,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顺理成章地提出。接着进入信息搜集阶段,学生可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教师也逐步向学生展示关于西北地区的案例资料,丰富、完善学生的资料。如西北地区地图,西北地区气候资料、稀疏的植被图片,土地被风沙掩埋,村庄被吞没,经济损失的数据,三北防护林等。有了这样的具体资料,学生就能从“原因、危害、治理”三方面探究解决的办法。

三、GIS在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借助GIS的功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GIS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文件管理、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储存、数据表制作、制图工具使用、数据表达和分析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如学生能学会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学会利用卫星图像与航空照片等遥感数据获取信息,学会通过网上查找相关数据,学会利用影像软件,学会制作多媒体作业,并对这些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深层次地利用GIS辅助教学,可引导学生利用GIS探索各种科学领域。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使用GIS,用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培养个人的兴趣与爱好。用GIS主动摸索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并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提供充分的条件。

四、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

新课改为高中地理教学制定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的整合实现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不妨分为这样几个步骤:(1)抓住过程与方法是关键。从“三维目标”的具体操作可以看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隐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就容易让隐性目标融合在显性目标中得到落实,从而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2)重视“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担负着强化学生学习动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不可能脱离具体内容与特定的情境,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在知识的建构与过程的体验中潜移默化,逐步感悟与陶冶。

五、在教学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有机整合,就要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所以,我们应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知识。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已有的经验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去体验、感悟,乃至探究、发现、解决地理问题。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所以,地理教师在教的同时,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的学,教师要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学习方法,理解学习过程。要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必须突出新课程的特性。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不直接给出结论;教会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文本、活动与自学、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上一篇:脉冲电源模块下一篇:绿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