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论文

2024-07-19

如何实现论文(精选11篇)

如何实现论文 篇1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其中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是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呢?我们认为:只有阅读与写作并举, 才能实现读写双赢。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两大支柱, 它们在语文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在教材上是分开的内容, 在教学时是不同的课型,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内课外, 才能使阅读与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一.利用好文本, 让学生从读中领悟写法。

教材中所选课文, 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都是写作的典范。因此,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 鼓励学生学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并明确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方法。即课文的教学都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与写作有关的教学目标, 上课前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讨论学习, 然后教师再讲, 鼓励学生研究探讨。例如:教学《背影》时, 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探讨:1、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背影的?为什么对这个背影写得这样详细?2、文章开头写家里的变故, 与背影关系不大, 为什么不删去, 集中写背影?3、结尾是如何与开头相呼应的?经过学生探讨研究后, 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指导,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阅读探讨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有利于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搭建好平台, 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锻炼。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想达到这些要求, 就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 为学生搭建一个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平台, 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品读课文时,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闻一多是一位___的学者 (或革命家) ”。拓展延伸时要求学生 (可用自己的话, 也可用名言) 为闻先生写一句墓志铭, 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崇敬。

利用这种练习, 让学生紧扣文本内容,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并加入自己的理解, 既拓展了学生思维,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课内外结合, 让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实现双赢。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他们不应是孤立进行的, 读与写应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学习写作的方法, 再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使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例如: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 先让学生品味赏析, 从课文中找出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并让学生用“我发现___用得好, 好在___”的句式说话, 锻炼学生阅读与语言组织能力, 学习完课文后, 再让学生从同学中任选几个同学进行描写, 先不说是谁, 让大家猜猜是谁, 学生的兴致很高, 积极投入到写作练习之中。课外再让学生学习这课的写法, 以《我家的星期天》为题, 写几个同学到“我”家做客的情景。这样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 将读与写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仅靠课内训练是不够的, 还应运用学生已掌握的阅读知识, 结合每周一节的阅读课, 指导学生阅读《初中生作文指导》、《中学生博览》、《作文》等刊物, 让学生经常接受新信息, 不断丰富自己, 写心得感受, 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锻炼。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两大支柱, 他们在语文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阅读与写作并举, 互相渗透,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内课外, 使读写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与提高, 实现读写双赢。

减排目标如何实现 篇2

这是多年来美国政府第一次对《京都议定书》做出“积极”回应。报道的副标题把布什的这一计划表达得更加直白——“核心是把中印等发展中国家拖入谈判”。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能源组织最近发布的报告称,预计到200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减排的呼声很高。布什计划可以被看作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受到国际压力的一个最新注解。

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谈判的中国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向媒体坦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吕学都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压力并不单单来自国际社会,国内的能源安全问题压力更大。过去20多年,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耗速度和GDP增长速度之比)一直保持在1以下,而2002年到2005年之间,能源消费的总量和强度都在上升,能源弹性系数一度达到了1.5到1.6之间,也就是说,中国GDP保持每年10%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则达到每年15%。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标,其中,2006年的目标是下降4%左右。然而,作为“十一五”开局年的2006年情况并不乐观,单位GDP能耗仅下降了1.23%,和年初预定4%的节能目标相去甚远。

“虽然‘十一五’规划中的这个减排降耗目标是我们的国内政策,但它也是中国传递给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信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迎对本刊说。

5年降耗20%:一个可行的目标

就在《参考消息》刊登德新社消息的第二天,6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中国在八国集团(G8)德国峰会召开之前,公布一项期待已久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是为其环境政策进行更为积极的国际辩护。

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中国承认,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此外,报告披露了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报告进一步指出,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但本来,在相当—部分专家眼中,5年降耗20%的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算了这样一笔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用能源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平均每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以上。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5%;火力发电煤耗、生产每吨钢可比能耗和生产单位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了11%、29%和21.9%。

尽管如此,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依然仅仅只有33%。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

因此,无论是横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还是从自身纵向发展看,中国节能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降耗目标没完成:谁之过

对于2006年降耗目标未能如期实现的原因,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在此前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主要责任在地方决策者身上。这位知名环保专家说,一些地方部门嘴上说环保重要,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变样了,仍然是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

山西省环保局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3.31%的群众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然而91.95%的市长(厅局长)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为曲格平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撑。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和他的两位同事郁聪、白泉对山东、江苏、山西三个能源消费大省调查后发现,地方追求更高GDP的压力巨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难以实现。

他们在2006年11月的《中国能源》杂志上撰文指出,“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的目标,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规划中,GDP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规划目标,平均GDP的增速在9.9%。不仅如此,地方还层层放大GDP的增速,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一方面和相似的省市比,另一方面和以前达到过的速度比。不少市县提出GDP增长率要达到14%~16%,甚至更高。在这种状态下,什么项目能快速拉动GDP的增长,就上什么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成为口号。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顺利是没有实现年度节能目标最重要的原因。”周大地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这样,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

周大地在报告中分析,造成地方一味追求GDP的原因,与1994年后实行的中央和地方分税制有关。分税制实施后,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分划归了中央。实施分税制后的当年,中央的财政收入比上一年增加200%,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例由上年的22%急升至56%。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比重不断减少的同时,支出比例却不断加大。地方由于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支付教育、社会保障等费用,不得不拼命上项目,以增大地方GDP。

需要科学的政策设计

陈迎指出,中国减排指标是一个自上而下提出的目标,在缺少科学评估和具体行动方案的情况下被分解到各个省,然后推动整个社会去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科学决策还不够。

一位研究气候变化的专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佐证了陈迎的说法。宁夏的代表抱怨中国东西部省份减排指标分配不合理,称东部沿海省份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移到西部,是西部省份完不成降耗指标的原因之一。这位专家还向本刊透露,去年承诺减排指标最高的吉林省,是在没有事先做好评估的前提下,盲目认领指标的。吉林相关领导曾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请教,

吉林能否完成地方GDP能耗下降3(W0的指标,发改委专家说没经过调研无法评估。尽管吉林对于减排指标心里没底,但还是仓促认领了指标。

陈迎说,英国有一套促进企业减排的政策,对中国很有启发。英国政府首先聘请咨询公司,对主要部门的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潜力等进行详细评估和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节能降耗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各个工业部门。

对于企业,英国从2001年起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使企业的燃料费用普遍增加10%到15%。同时,为了鼓励减排,政府又规定了一些税收减免措施,比如,与政府签订气候变化协议的企业,若完成规定的减排目标,可以减免80%的气候变化税。另外,政府根据《京都议定书》排放贸易机制,在英国国内设立减排交易平台,让企业之间进行排放指标的交易。再有,政府利用征收来的气候变化税的部分收入创立碳基金,为企业提供贷款、审计、培训等服务。

英国的各种政策工具给企业一个强烈的信号:气候变化不仅是国际社会和主权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是企业面临的—个经营战略问题,必须把气候变化作为生意的一部分来做。

转变个人消费方式

陈迎提醒,一个节能降耗的方面目前被极大地忽视了,那就是转变个人的消费方式。“能耗不仅仅是用电、开车这样的直接能源消耗,”她说,“还包括居民整个消费方式所影响到的间接能源消耗。”

丹麦技术大学的乔根(Jorgen Stig Norgard)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能源消耗”的概念。他在《从我做起——走向低能耗社会》一书中写道,家庭的直接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照明和家用电器使用的电、取暖和生活热水所用的热量以及汽车和摩托车所用的燃料,但家庭同时还有一种间接的能源消耗,比如购买一块地毯、一份保险、一捆白菜或一幢房屋,都将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因为制造、运输以及销售以上各种东西都要消耗能源,购买得越多所消耗的能源也越多。

据陈迎研究,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中,工业占70%,居民占10%,剩余部分被交通、农业等消耗掉了。但工业产品最终还是被人购买并消费。从最终结果看,居民能源消费能占到50%到60%。

“我们现在只想到随手关灯,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少开一天车,这只是减少了直接能源消耗。而我们使用—个杯子,这个杯子的生产过程和垃圾处理过程都将消耗能源,这是间接能源消耗。”

陈迎给记者出示了国外的一张能量消耗分析样本,举的是一台电冰箱的例子。一台电冰箱每年的直接能源消耗为1854兆焦耳,而它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间接能源消耗(包括生产、贸易、运输、垃圾处理等)是3484兆焦耳。总体计算,如果正常使用15年,这台电冰箱平均每年消耗能源2086兆焦耳而如果这台冰箱只使用5年的话,它平均每年消耗的能源就达到2551兆焦耳,每年高出465兆焦耳。

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篇3

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沟通的过程。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 沟通占据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管理沟通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之一, 是管理行为的基本构成和要素。如今, 管理沟通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 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科学把握有效沟通的概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 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最主要方式, 人们有大约70%的时间在进行沟通。正如巴纳德所说:“在任何一种彻底的组织理论中, 沟通都具有核心地位。”对组织来说, 沟通是管理的核心, 各项管理职能均需要沟通才能完成, “没有沟通, 就没有管理”。

什么是沟通呢?沟通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信息传递主体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主要包括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从结果上讲, 沟通存在着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两种。所谓有效沟通就是成功的沟通, 通过有效沟通达到一种和谐、一种境界。

通常使用准确、实时和效率来衡量沟通的有效性。准确, 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时保持原意的程度, 使信息不会在沟通中因为各种因素而失真;实时, 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到接收者的及时程度, 也就是说沟通不仅要准确, 还要及时, 以免产生误解或是延误决策;效率, 是指信息发送者需要根据接收者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 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而不是单指发送信息的量大。

在现代信息社会, 从一定意义上说, 沟通就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的过程, 是信息在传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就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 是人们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沟通管理和冲突管理培训等改善管理沟通, 实现有效沟通。

二、充分认识有效沟通的作用

199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兹商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 公司在招聘M BA高级人才时最为看重的是“沟通技能”。1991年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森商学院对1000名招募者、校友、首席执行官的个人访谈, 结果表明, M BA毕业的学员最为缺乏沟通的才能。自从芝加哥大学率先在M BA教学计划中引进“管理沟通”课程之后, 这一课程已经被引入全美许多MBA教学计划中。

有效沟通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沟通无处不在, 个体间乃至群体间的沟通在任何组织中都极为重要。具体而言, 企业中沟通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协调行动、分享信息、表达情感三个方面。

首先, 企业沟通最基本的目的是协调行动。正如人体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协调反应一样, 沟通也协调着企业中各个部分的行动。管理所具有的四大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每一项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作为保障。没有沟通, 企业就只是从事不同工作的个体的集合体。而沟通则有效协调企业目标和行动, 保证企业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沟通的第二个作用是信息分享,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企业目标。信息分享可以把企业目标和具体任务告诉员工, 并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 从而使员工行为与企业行为相配合。信息分享还有利于支持组织变革。变革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 信息分享就可以消除这些障碍, 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同时, 信息分享还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动力, 它将知识带进组织, 再传达给需要这些知识的员工。

沟通的第三个作用是促进情感的表达。现在, 任何企业都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 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的政府管理部门、竞争者、顾客、供应链成员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尤其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能否与外界保持良好情感沟通, 能否处理好与外界各方的关系, 都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三、熟练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

注意有效倾听。一般来讲, 沟通中人们更多的是向对方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使出浑身解数, 去教育、说服对方, 往往忽视了有效倾听。因此, 倾听不足是影响沟通的重要问题。有效倾听就是认真倾听对方表达的内容, 并弄懂其中隐含的意义。有效倾听是高效沟通的基础, 只有做到有效倾听才能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讲, 人的倾听有五个层次:一是忽视, 根本没听;二是假装听, 一边听一边想其他的事情;三是选择性倾听;四是留意地听, 比较注意;五是同理心倾听, 这是最高层次, 就是真正尊重对方, 并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分析, 这样的沟通障碍少、效率高。

洞察对方心灵。弗洛伊德认为, 心理由内及外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 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 是潜意识, 表现为情绪;自我, 是心灵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 表现为理智、文化、修养;超我, 是心灵的“外部环境”, 表现为法律、道德、习俗。作为管理者, 要想实现有效沟通, 必须认真观察对方的本我与自我, 才能了解其真实的想法, 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保持好的心态。沟通, 心态是根, 相关的知识技能是叶。积极的心态可以使沟通顺利进行, 而消极的心态则是沟通的障碍。比如, 总以为谁都是故意和自己做对, 总是提防着别人, 以这种心态来沟通, 十有八九是不会有效的。

教师如何自我实现 篇4

教师如何自我实现?

自我完善和个人成长就是教师“心灵的 天窗”,只有打开她,让理性的阳光照亮前 程,让感性的雨露滋润生命,才能够拥有 一颗不倦怠枯竭的心灵.我们在学习心理学时了解到了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教师来讲,要树立和强化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和价值观,加强法治的学习,注重生活品味生活质量的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注重自我学习,主要保持身心健康,不断地进行历练。激发教师的危机感,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把学习作为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以读书为乐,以学习为荣,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

如何实现预习 篇5

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是小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对于预习,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强化预习的趣味性入手,让预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趣味,从而加强预习的有效性。

一、合理制定目标,增加预习信心

预习是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做好、做到位。但如果教师指导不具体、不细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统一的、同一层次的要求,针对性不强,反而会挫伤部分学生的信心。一个班级中,自然会存在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等,教师应正视这些差异,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难度适中,增加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面向全体,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预习心境。

二、善用激情语言,引发预习热情

怎样让学生自觉、自愿投身于预习并乐在其中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以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去鼓动学生,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这样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多一份亲切、多一份商量,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

三、传授预习方法,提高预習效率

古人说得好:“事必有法,然后乃成。”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讲究方法,方法的选择运用得当,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先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四、巧设预习形式,增加预习乐趣

要长时间地保持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多动脑筋,注意创新预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课文,巧设预习题目,采取不同的预习形式,便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进而各显神通。如自编字谜识生字、佳句赏析、探究性阅读、质疑问难、读后感悟、自编剧本、自排话剧等等。

五、检查预习效果,强化预习兴趣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预习检查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预习的有检查、有评价。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保持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足见预习检查的重要性。

如何实现读写双赢 篇6

一、读因写而深刻———关注语言积累, 丰富写作储备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只有在阅读中充分吸收, 学生在写作时才会“下笔如有神”。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作为学生吸收、积累语言的主战场, 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加强对语言范式的指导, 让阅读因写作而变得深刻起来。

1.积累词语, 充实词汇量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对学生来说,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在写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反之, 如果学生词汇贫乏, 在写作时就会捉襟见肘。因此在阅读教学课上, 教师要瞄准一些用词精妙的地方, 引导学生品味、积累。

2.积累句式, 迁移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 积累精彩词语只是学生写作储存量的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一些特殊的句式, 因为这些特殊句式运用到写作中, 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或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结构的句式, 并让他们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积累片段, 内化语言

优美的词语、句式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 才能起到明显的表达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在具体环境中运用优美的词语句子,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片段, 使学生逐步把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写因读而丰厚———充分挖掘文本, 提升习作水平

丁有宽先生指出:“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读写分离, 两败俱伤。”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挖掘文本, 找出恰当的读写结合点, 为学生写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对象, 创造可以模仿的对象, 以及表达的方式, 使学生的写作因为有了阅读而更加丰富多彩。

1.揣摩文章题目, 感受“拟题之妙”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 能够引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拟题的精妙密不可分。因此在阅读课上, 教师要抓住一些题目精妙的课文,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习得其精髓, 从而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使自己所拟的习作题目新颖、有趣。

如在教学 《月光启蒙》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探究课文为什么不以《我的母亲》或者《月光下的母亲》为题目, 而选择《月光启蒙》。学生有的认为:“因为启蒙是文中最关键的词语, 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启蒙来描写的。”有的认为:“如果以《我的母亲》为题目就太普通了, 不能让读者一下子感受到母亲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还有的认为:“从表面看, 儿歌、童谣等都是母亲在月光下启蒙‘我’的, 但是往深处看, ‘我’之所以喜欢文学, 与母亲从小在月光下对‘我’的启蒙是分不开的, 因此以 《月光启蒙》 为题目最合适。”就这样, 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体会到了作者拟题的精妙。经常进行这种练习, 有助于学生拟题能力的提升, 为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奠定基础。

2.厘清写作顺序, 明晰“言之有序”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一定的顺序, 东抓一把, 西凑一下, 杂乱无章, 读者在阅读时就会感到摸不着头脑或者不知所云。由此可见, 顺序清楚在写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阅读课上, 教师要抓住一些描写顺序得当、层次清楚的文章, 引导学生感悟, 使学生明白这样描写的优势, 并在写作时能够做到顺序清楚, 言之有序。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按照作者游览顺序描写的文章, 在阅读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先把文中表示游览地点的词语圈画出来, 然后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进行口述或述说。这样一来, 清清楚楚一条线, 学生对于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这种方法已了然于胸, 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学完课文以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 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对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进行描写。这样的教学读写结合, 学生既对课文的描写顺序有了深刻的理解, 自己在写作时也能做到言之有序, 从而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3.关注构段方式, 体验“缀文之巧”

俗话说:“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一篇优秀的习作, 除了具有语言优美的特点外, 还与其段与段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构段方式,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从而习得文章的“缀文之巧”。

如《秦兵马俑》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这是一个过渡段, 既是对兵马俑坑特点的总结, 又是描写兵马俑类型的开头。接下来, 作者又以并列段的结构形式, 向读者具体描写了兵马俑各个类型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个过渡段, 才使文章的前后联系更加紧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段落, 明白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并习得这种构段方式, 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当然, 在教材文本中, 这种特殊的构段方式有许多,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依据各自段落结构的特点, 恰当切入, 灵活运用, 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4.感悟文章写法, 习得“语言之范”

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 这些特点可以说是文章的标志。对于学生来说, 在写作中最常见的就是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特点或者像记流水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有明显特点的文章, 引导学生比较、欣赏、重构, 从而使学生习得语言范式, 提高表达能力。

如 《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在同一单元, 都是描写一处景点的文章, 但是由于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不同, 给读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在《黄山奇松》一课中, 作者采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在语言描述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把黄山松树描写得生动形象迷人;《黄果树瀑布》则主要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把黄果树瀑布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莫高窟》则是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手法, 把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娓娓道来, 令人赞叹。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各个文章在写法上的不同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习得作者写作之精髓, 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如何实现快速创新 篇7

广东省地处经济发展前沿地区, 在银行信贷、资本和保险三大主要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非常快, 其中主要的金融市场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即使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广东金融业都不降反升。繁荣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近年来外资银行加快在广东市场的布局, 机构数和资产规模逐年增长, 在中间业务、客户以及人才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竞争。各家银行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立于不败之地。各家银行除了比优秀的服务和产品, 还要比谁能抢占先机, 更快的响应市场需求。

概括起来, 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关键是新、快、优, 即快速实现产品和业务创新, 所谓新就是产品要新颖, 独具特色, 能抓住客户眼球;快就是需要抢占先机, 迅速响应客户需求并投放市场;所谓优就是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达到优秀水平。我行一直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服务, 与客户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 从战略上主导创新, 从机制上鼓励创新, 从技术上助推创新,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战略上主导创新

在战略上以业务的创新以及研发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 强调风险承担和新功能的不断推出, 并把缩短开发由设计到上线的时间看成是自身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行广东省分行依据多变的环境, 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技术、产品、组织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从而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战略。

在产品上, 从社会和技术发展需要出发, 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 研制出具有新的原理、构思和设计, 具有新的业务特点, 具有新的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从技术上, 以产品创新为龙头, 积极开发和应用新技术。产品创新会带动和促进技术上的一系列创新, 而技术的创新又为更新产品准备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循环往复、互为影响。

在机制上鼓励创新

在机制上鼓励创新就是激发职工创新的积极性, 推广创新的有效运行。在总行设立创新部管辖全行创新工作, 垂直分行设立创新与信息管理部和产品委员会, 专职管理创新产品。具体到我们分行科技部开发人员, 员工提出创意个数、创意被采纳个数等都与绩效挂钩, 直接刺激员工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另外, 行内还设置“点亮建行”创意活动、创效奖等方式鼓励员工创新。

在技术上助推创新

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直接服务于经济领域, 从而促使企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进行适用性创新。仅有市场需求, 没有科学技术的保障, 业务创新是无法实现的。科技发展是推动业务创新的另一个决定性力量。建行广东省分行为鼓励员工创新, 特别开发创意创新管理系统, 鼓励员工直接通过系统录入新思路、新方法。2011年由我部门提出的一体机的设计思路被东山支行成功营销给移动, 由此研发的移动业务办理一体机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 也给我分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如何实现高效管理 篇8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 9 1 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创新管理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 (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 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我们常说要创新管理, 可如何创新, 怎样的管理才称得上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管理就是要不断寻求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方式方法,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

制度建设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保证

制度是关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的总称, 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 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建设一个优秀的团队, 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中冶美利物流公司坚持把制度建设与落实工作作为推进管理的有效手段, 不断挖掘和弥补管理漏洞, 补充和完善管理制度, 先后制定了《公司人事管理制度》、《财务核算管理规定》、《公路运价管理规定》, 规范了各业务流程和工作标准, 实施精细化和成本预算管理。起草了《汽车运营管理方案》、《车辆安全管理规定》、《车队考核管理办法》等2 8项制度, 为企业实施管理指明了方向。

制度出台后, 要注重考核和执行, 发挥好制度的约束作用, 如果没有良好的奖惩机制, 再好的制度都将是一纸空文, 这样一来, 有制度比没有制度效果更糟。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 美利物流公司强化考核与执行, 严格兑现奖惩, 给员工以鞭策和鼓励, 激发了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人人心中有目标, 个个肩上有重担, 各项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 自上而下构筑了“一级抓一级, 人人抓落实”的刚性化执行机制,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

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企业员工素质是指主要员工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所构成的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基本素质, 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职工的培训,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就是关系到职工能否很好地适应工作、挖掘才能, 从而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事实已证明, 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成功企业都有一套完善并且实用的员工培训计划, 他们把帮助职工充分发挥潜能作为回报公司的主要措施, 才使企业不致落后, 进而保持着先进者的优势。

中冶美利物流公司高度重视员工培训工作, 每周四下午利用2小时定为职工的集中学习日, 不断向员工灌输“培训是企业给予个人终身的馈赠”, 培养员工自主学习的意识, 并围绕提高职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在自我培训的同时, 公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热点问题大家谈”、“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 组织员工走进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邀请物流专家、学者, 律师举办相关专业知识讲座, 并将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 每月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 激发了员工浓厚的学习氛围, 使全体员工“上班做贡献, 下班忙充电”, 增强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绩效考核是激发员工动力的主要措施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 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 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 采取科学的方法, 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绩效考核在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绩效考核能够帮助企业判断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结果, 从而确定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另一方面, 绩效考核已成为企业衡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标准。

中冶美利物流公司为充分挖掘员工潜力, 创造更大价值, 推行按需定岗、按岗定薪、以能定岗的员工“三定”岗位工资制度, 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按工龄定级、按级定薪的工资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 将员工工资与任务、费用成本、效益指标有机结合, 坚决杜绝吃大锅饭的平均分配主义, 将业务能力、劳动强度、工作环境有机结合, 贯穿于工资分配中, “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实行重奖重罚, 做到“奖不眼红, 罚不手软”, 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幅提升, 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预算管理是控制经营成本的关键环节

预算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 各项预算的有机组合构成企业总预算,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可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全方位地调动企业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 是会计将企业内部的管理灵活运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是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坚实的基础。

中冶美利物流公司围绕经营目标, 逐级强化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 明确责任到人, 与各部门负责人签定目标责任书, 通过强化管理与考核, 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规范, 各项任务指标明显提升, 运输成本费用大幅下降, 有力的促进了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

总之, 全面预算管理是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考核的有力手段, 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的大力推广与广泛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已不再仅仅是企业控制成本一种手段, 研究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实施技巧和方法, 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并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人本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人本管理是人类管理理念从物本管理向前推进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新阶段。在企业发展中, “人”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作为管理者都会十分关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是因为组织目标的达成依赖于组织成员对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目标达成的过程中, 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会自发存在。

一直以来, 许多企业家都把“人本管理”简单的理解为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力资本、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忽视了“人本管理”中最根本的“人”, 只注重强调管理, 致使“人本管理”成为了一句口号, 管理者谈“人本”员工便色变, 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 “人本管理”失去了“人”的支持, 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

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突出“人”这个个体, 要倡导人人平等、尊重个人, 把尊重个人当成企业文化来建设。管理者, 要舍得放下架子, 不能把自己当成管理者, 亦不能把职工当成被管理者, 应与职工交朋友共同管理, 使员工自愿、愉快地工作, 而不是一味的命令、要求。要准确掌握员工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 为员工搭建符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使其从意识形态里确定“主人翁”的思想认识, 从而激发无穷潜能。

中冶美利物流公司把关心职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摆上重要日程, 事事突出“人”这个个体, 体现出了真正的“以人为本”。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为每位员工的生日送去蛋糕和祝福;在“专列”运输期间, 公司领导亲自为职工送夜餐, 和员工共同坚守工作岗位;进入冬季为一线员工购买棉衣。通过以上暖心工程的开展, 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 激发了员工强大的凝聚力, 使员工懂得了感恩,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拿来主义”未必实用, 但借鉴成功的案例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摸索、探讨和创新管理模式, 注重内部管理, 借鉴其它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 依靠管理创造效益, 提升企业竞争力。

如何实现窑高速投料 篇9

经过多次实践、总结,通过高窑速投料操作,缩短了加料时间,使系统的热工制度较快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同时降低了煤耗,减少了窑衬的损伤。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烘窑时窑头燃烧器的位置

投料时间取决于烘窑时的窑内温度,预分解窑冷却带很短,烧成带靠近窑前,点火烘窑初期应以提高窑前温度为主。此时燃烧器退至约-150mm位置,使火点前移。在窑尾温度达到800℃时再把燃烧器推至0位,改变火点位置,提高窑后温度和防止窑前局部过热。

(2)分解炉温度的控制

在提高窑内温度的同时不能忽视分解炉的温度,炉壁温度对物料的辐射传热十分重要。高窑速投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分解炉内实际温度的高低。这也是有时投料后窑电流迟迟升不起来,窑温偏低,无法加料,甚至提窑速窜料的主要原因。分解炉在升温时应注意的主要原则是:投料前一个小时把出口温度控制在850~880℃范围。正常情况下,制约窑内热工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入窑物料的分解率。尤其是投料操作,分解率低,窑内热工制度必然不稳定。为什么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在上限,窑电流也没有上升趋势,甚至下降呢?风拉得大,煤用得多,都会造成分解炉出口温度的上升,但炉内、炉壁、炉膛的实际温度并没有达到那么高,对物料的传热不够,所以物料分解率实际偏低。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窑速,窑电流会下降,窑内温度更低,严重时跑生料。这也是有些操作员投料时采取低窑速的原因。

(3)升温时的用风控制

点火初期,窑头应保持较低的微负压,避免拉长火焰,保证煤粉完全燃烧。一次风不宜过多,冷风掺入太多会降低火焰温度。在窑尾温度未升到800℃之前,不开高温风机入口阀门,窑尾烟室温度800℃时,适当给定高温风机转速,开大入口阀门,提高度达到800℃时再把燃烧器推至0位,改变火点位置,提高窑后温度和防止窑前局部过热。分解炉温度,分解炉内温升不宜过快,用风原则为窑尾温度与分解炉出口温度不倒挂。

(4)窑速的控制

窑尾烟室温度达到800℃时,辅传连续转窑。操作控制如表1所示。

(5)其他注意事项

投料后适当增加头煤用量,保证窑的发热能力,待系统正常后再慢慢递减。合理调节风、煤、料,稳定分解率,避免分解炉出口温度忽高忽低,保证出口温度大于870℃,进而稳定了窑电流,稳定了系统热工制度。

隐身梦想如何实现 篇10

而物理学界和材料科学界对隐身衣的持续关注,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则加剧了人类对隐身衣的想像。

英国《物理世界》杂志日前援引英国科学家的解释称,理论上可以造出一种隐身衣,利用光波传输速度的变化,达到隐身的目的。如果真的变成现实的话,银行大盗可以“从容”撬开银行保险箱,但银行的闭路电视则显示一切正常。

银行监控摄像头一如往常地监视着金库。闭路电视的屏幕显示,无人靠近保险柜。

不过,突然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被摄像头摄入的光变慢;此后,光的速度又开始变快。在一慢和一快之间,时间出现空隙,传输到摄像头内的光质子束突然“失踪”,留出一个短暂的黑暗时刻。

光失踪人隐身

就在这个光失踪的黑暗时刻,身着新型隐身衣的江洋大盗大摇大摆地走到保险柜旁,拿走了大量的现金,随后小心翼翼关上保险柜的门,最终堂而皇之地走出银行。

江洋大盗离开现场后,传输到摄像头中的保险柜画面的光速开始加速,很快跟上之前光波的速度,因为这个空隙时间很短,光波先慢后快,平均速度却是一致的。因此,通过闭路电视看到的场景始终是一样的,即正常画面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马丁·麦考尔和保罗·金斯勒做出的设想。为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他们的同事艾尔贝多·法瓦罗做出了通俗的解释。

小鸡穿过高速公路

想像在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所有汽车均以匀速前行,且汽车的流量是固定的,不会变化。此时,有一只小鸡想要穿过马路,可是车子一直在开,它怎么才能穿过去呢?

于是,有一排汽车开始慢慢减速,逐渐和前排汽车拉开距离,繁忙的马路中间出现了一道空隙。在一道天然的“人行道”上,小鸡悠闲自得地穿了过去,没有被任何车子轧到。

如果时间足够,小鸡甚至还可以在空隙中停留一会儿,跳个舞什么的。当它过去了之后,减速的汽车迅速加速,赶上前排汽车。

在远处的旁观者看来,整个车流的平均时速未变,也没有一个车道的汽车跑到另一个车道上,所以看起来交通并没有停,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动物阻碍了车流的行进。

光的速度有玄机

“光的减速和加速之间,出现了时间的停顿。这时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被观测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保罗·金斯勒道破其中的奥妙所在。

英国《物理世界》刊文称,人类看到的世界,是通过进入人眼的光波、进入人耳的声波来决定的。哲学家罗素曾将其形容为“感官数据”。然而,通过科学技巧,可以令光波和声波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这就是隐身材料的功能。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隐身衣都是空间隐身,当光投射到一个穿着隐身材料的物体上,发生了特殊的反射,物体在空间上被隐藏了。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通过数学计算,证明通过特殊材料能让光速变化,让时间中出现一个空隙,从而实现“时间隐身”。

如同在江洋大盗的例子中所述,可以创造一个光的停顿时刻,并将光速流分成“之前”和“之后”,令光波的传送先慢后快,但中间却有一个短暂时刻,江洋大盗的一举一动不会被光波观测到。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马丁·麦考尔表示,光波的短暂变化之间,形成了一个秘密通道,就像马路远方的人看不出车流发生了什么变化,但再定睛一看,小鸡竟然从马路的一侧到了另一侧,这就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瞬间转移”一样,而在这个瞬间,小鸡做了什么事,没有人知道。

纳米材料受器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保罗·金斯勒表示,从技术而言,这种隐藏事件的隐身衣的材料会和目前其他的隐身衣一样采用当前很火的“超级材料”,一般会涉及纳米材料,因为光穿越特定纳米材料时,会产生复杂反应。

要造出这种隐身衣,设计者可设计出多层的超材料光学纤维服装,每层都有着特定的极小的金属元素,里面可以传输电子。当光粒子传过来时,每层电子可以和其发生不同的交互作用,以控制其传输速度。

此时的光学纤维,就像是一条高速公路,在里面穿梭的光粒子,就像是繁忙的汽车,因受到了纳米材料的影响,其减速再加速,在中间形成了一个观测不到的黑暗时间。

金斯勒指出,有关江洋大盗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隐身衣的原理。目前,这种隐身衣仅处于理论阶段。

相关隐身材料若要从理论落实到现实,更大的可能是在一些信号处理和计算机领域。目前,金斯勒已在展开一种电磁场“斗篷”的研究。在一台计算机或手机中,特定的数据通道可以在“斗篷”的演示下,打乱常规的计算,而优先进行某种数据处理。但对于整个电路板来说,原先的信息处理并没有停顿,依然处在连续过程中。由此,或许可以大大优化、加速计算机或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

隐形飞机如何隐形

主要有两种途径减少飞机的RCS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Section,缩写为RCS),是指飞机对雷达无线电波的有效反射面积。B-52轰炸机的RCS大于100平方米,易被雷达发现;B-2轰炸机(上图)的RCS约为0.01平方米,一般雷达很难探测到它。

1.采用吸收雷达无线电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此,当无线电波碰到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无线电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测算出其飞行目标的位置。

企业如何实现有效培训 篇11

关键词:企业,培训,员工

人才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 企业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 都对各种人才有着极大需求, 而企业培训是解决企业自身人才问题有效手段, 是突破人才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

1 企业有效培训的意义

“培训”即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 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 让员工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手段, 达到预期的目标。企业的发展与员工成长密切相关, 从优秀员工到卓越的领导者, 在不同阶段都需要提升不同领域的能力。如下图所示:

通过企业培训, 有计划地学习, 集中识别、确认和发展员工个体的能力, 使其更加胜任目前的工作。因此可以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同时通过企业有效培训, 可以提高员工技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统一员工的价值观、促进企业业绩增长、筛选优秀人才、提升企业文化等。

2 企业培训方案设计要点

首先需要制定培训需求分析, 这个可以基于企业战略、各个部门发展、员工个人发展、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设计问卷, 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培训方案设计, 可以通过内部讲师授课、全员自行学习、选择外部机构对企业进行培训。企业的内训要体现出全员、全程、全方位和针对性的特色。

2.1 全员

全员是指公司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从技术工人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公司会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来设计培训的课程和内容。

2.2 全程

全程是指培训的项目会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种全程式的培训将帮助员工在适应工作需要的同时不断稳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这也是公司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一个人到了更高的阶段, 就需要相应的培训来帮助其成功和发展。

2.3 全方位

全方位是指培训的项目是多方面的, 也就是说, 公司不仅有素质培训、管理技能培训, 还有专业技能培训、语言培训和电脑培训等。

2.4 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所有的培训项目, 都会针对每一个员工个人的长处和待改善的地方, 配合业务的需求来设计, 也会综合考虑员工未来的职业兴趣和工作需要。企业根据员工的能力强弱和工作需要来提供不同的培训。这些独具特色的培训计划和极具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计划, 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

3.1 入职培训

新员工加入企业后, 会接受短期的入职培训。其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宗旨、企业文化、政策及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和运作方式。通过正规培训以及工作中一对一的指导, 新员工才能得以迅速地成长。

3.2 管理技能和商业知识培训

企业内部有许多关于管理技能和商业知识的培训课程, 如提高管理水平、沟通技巧和领导技能培训等, 它们结合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帮助新员工在短期内成为称职的管理人才。企业可以自己设置常规培训机构, 通过本公司高层经理讲授课程, 确保员工了解企业发展的规划及员工自身的发展空间。

3.3 海外培训及委任

企业根据工作需要, 通过选派各部门工作表现优秀的年轻管理人员到国外进行培训和工作, 使他们具有在不同国家和工作环境下工作的经验, 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4 专业技术的在职培训

从新员工加入企业开始, 企业需要派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其日常工作加以指导和培训。企业要为每一位新员工都规划其个人的培训和工作发展计划, 这一做法将在职培训与日常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 最终使他们成为本部门和本领域的专家能手。

总之, 企业培训对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有效的培训, 使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或有管理潜能的员工, 得到学习管理知识和参加管理实践的绝好机会, 实现了开发员工管理潜能、培养公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家电的国际化下一篇:南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