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4-10-04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共12篇)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广泛分享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的经验,加强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对推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要通过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建设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

经济增长

说起经济,就不得不提改变了世界的次贷金融危机,这场金融海啸,如潮涌一般,差点将全球经济打回黑暗时代。虽然现在,金融秩序似乎得到了恢复,许多资产价格又回到了让人震惊的雷曼倒闭事件前的水平,但危机后的世界格局的确被改变了,而且是深层次,结构性的改变。面对危机后时代,全球经济的真正复苏需要所有国家的努力。各国政府应当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帮助本国经济复苏

今天的政府,就像消防队员一样,哪里着火了,他便会飞身扑上,打开消防水龙,扑灭恐慌之火。这次次贷危机中,各国政府史无前例的行动一致,主动干预市场经济,向市场注入巨资,帮助遭受灭顶之火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甚至汽车业。的确大手笔的巨资注入制止了市场恐慌,降低了金融体系的崩溃风险,虽然在非常时期,政府动用非常手段拯救经济,恢复信心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长远之计吗?事实证明,这样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财政上也难以持久—央行的大发国债加速了通货膨胀,政府货币政策的放宽,带出了资产泡沫。所以,各国政府应广集意见,从宏观调控出发,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帮助本国经济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只看CPI。

各国公司应该加强贸易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要想取得长远发展,搞好对外贸易必不可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却是“贸易摩擦”,“关税保护”,甚至“惩罚性经济政策”之类的名词。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政治体制上的不同,以及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各国之间纠纷不断可以理解,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在全球大环境下,两集团相互争斗,定两败俱伤,多集团相互争斗,定一损俱损。所以,各国公司之间应当放下武器,携手共谋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大课题,既关乎世界各国当前的发展进程,也关乎全人类的发展未来。世界各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负责任的企业家,都应该为此而共同努力。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看,一些重要的特点和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主要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把握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能力,为人类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支持;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各国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各国实现经济合作共赢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发展中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外部经济环境仍在恶化,南北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困难;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包括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正确选择只能是推进合作共赢,我们的共同目标只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从自己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了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发展,努力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基础条件。要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考虑广大贫穷国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气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缩小日益拉大的南北发展差距。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应该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加对他们的不附加条件的官方援助;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挖掘市场潜力,使发展中国家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革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消除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推进南北对话,同时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减少经济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第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否则,将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最终也会危及发展本身。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要重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要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和促进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第四,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广泛分享的基础上。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的经验,加强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对推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广

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要通过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建设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亚太经合组织应该继续推进茂物目标的实现,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亚太经合组织原则,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要加强各国企业界的交流,支持企业更加主动地开拓对方市场,积极探索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扩大相互投资。要扩大国际经济决策的基础,使发展中国家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决策和合作。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我们国家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当前形势下, 结合国情、人情、林情,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是林业等相关部门, 不能再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 而忽视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应该兼顾, 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子孙的需要。因此, 要把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 长久地走下去, 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

一、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林业中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不仅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同时还可以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与森林景观, 推进森林文化遗产工作的进行。可持续发展, 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关系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和基础,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根本动力,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只有实现了林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了根本动力之后, 才有可能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林业产业的划分以及现状

我们国家的经济部门将我们国家林业产业划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以经营用材林和薪炭林为主的第一产业, 以木质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森林生态服务、森林旅游业服务和其他森林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从事木材和竹材的培育, 木材的采伐、集运及贮存作业, 主要作用就是向社会提供木材、竹材, 以保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使用。但是, 近几年我国的林业第一产业的态势却是逐渐递减, 这主要是受到我国生态环境及国家对天然林保护的政策的影响。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第二大类进口产品就是木材及林产品。林业加工的企业数量虽然较多, 但是规模小, 精加工的少, 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因此,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小。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林业的第三产业具有市场潜力, 只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所以, 我们国家林业产业发展的压力自然也是非常的巨大,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 森林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近些年来, 虽然绿化造林工程促使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情况趋向好转。但是森林资源仍然比较紧缺。尤其是因其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林区通常是位于山区, 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再者就是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 其生态环境资源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于是自然资源逐渐无法支撑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体的健康。因此, 对林业实行科学经营, 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 更加注重经济的质量发展,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林业的发展观念也要随之更新。因此, 要重新认识森林的功能, 重新审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国情、林情、人情, 所以要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真正的绿色崛起,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提高认识, 坚持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认识, 更新林业发展的观念。首先, 要充分认识林业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 生态效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喜爱情况便可以说明这一点。其次, 还应该充分认识到, 森林资源是有限的。要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这不仅是关系到企业, 还是关系到个人的大事, 更是关系到我国林业经济能否顺利转型的大事。因此。在思想上要把握历史发展机遇, 注重林业经济的生态发展,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 还要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 把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 在根本上为林业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群众基础。

2、坚持用科技手段, 来充分的带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个信念, 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根源就是要完全的依靠科技的手段, 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完全依靠科技的手段来发展经济。

首先, 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加快促进林业发展的现代化; 其次, 要尊重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在这一前提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创造科研成果, 并积极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 还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 这包括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培育树种与树苗, 提高树种、树苗的质量, 对于木材加工, 要充分利用新技术, 提高木材产品德科技含量, 增加其经济价值, 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务必要充分的重视起来

从我国林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看, 林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难以处理的矛盾。因此。需要致力于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建设工程以及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 发展草业、木业等, 在生态旅游区, 积极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工程的建设, 同时, 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的支撑, 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发展多种造林模式, 鼓励农户之间等, 实行规模经营。

4、加强基础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力度

①强化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力度, 有效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

②充分的抓好良种树苗的结构调整, 然后再利用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 来提高良种苗的整体培育水平;

③研究高新技术来改造之前较为传统的木材制造与加工, 利用相关技术来提高木材工业的总体技术水平, 增加林业与木材产品的经济价值, 来充分的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这是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在第一产业方面, 我们的导向是市场需求, 加大力度的来推进在断周期之内的原料林以及其他的原料林、名特优新经济林与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 强化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来促进以低层次原料的加工来向一个高层次的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脚步;在第三产业方面, 我们务必要充分的加强森林花卉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力度。要着重的来调整生产力布局, 及时的淘汰较为落后的产业, 改造我们传统的产业, 培育出新型的产业结构, 这样一来就可以加快产业的重组, 并及时的解决由于林业结构不合理的相关问题。

四、结束语

在我国的经济产业之中, 林业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它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建设, 其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之中, 依然是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是当前我国重要的课题之一。简单说来,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 要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满足当代人的同时, 也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需要的能力。

摘要: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还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它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林业资源是比较匮乏的, 在生态环保理念之下, 为保护环境, 增强林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 我们探讨如何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林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孙荣江.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民营科技, 2011;08

[2]郑惠星.关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11;16

[3]陆太安.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前景分析[J].科技创业家, 2012;18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

斯宾塞指出,这一议题的核心在于回答我们如何能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维持经济繁荣。答案不外乎两个方面:关注幸福所依赖的那些可见的、不可见的、自然的、资本的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客观的、具体的方法去尽可能准确地评估这些资产,并且有一整套的指标体系来测量我们是否处在正确的轨道上,在哪里取得了进展,又在什么地方停滞、甚至退步。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相对客观化的标准去衡量具有极强主观性的幸福感,就只能退回到人均收入的传统方法上去,而这并不足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与动力结构。

该报告试图从三大方面着手进行标准设定可持续经济发展评估框架(SEDA),包含了10个维度、43个指标。就大的方面而言,第一,经济,反映出经济政策创造了怎样的宏观经济和投资环境,使资源得到有效分配,使企业保持创新动力;第二,投资,关键是确保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的改善,通过削减交易成本和拓展机会来增强经济竞争力;第三,可持续性要素,包括社会经济的包容性与自然环境的保护。这套思路来源于下列事实:持续高增长必然伴随着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高水平投资,伴随着完善、稳健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伴随着能够激励贸易、厘清规则、保护合同权利与责任、推动创新的制度安排。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未能完全发挥经济潜力,部分原因就在于投资不充分。

但是以往对投资的关注过分集中在货币流量方面。斯宾塞指出,必须同时注重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从而确保投资短板不会严重消耗资产基础。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崩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无法通过货币流量体现出来,资产负债表方法却能显示出其恶化的症候。其中最严峻的挑战就来自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土地、水源、能源、矿藏、空气的恶化会让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衰败节点提前到来。

该报告高度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低碳减排一直以来被认为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势下,这个判断经常被用来证明有必要缓行环保措施。所幸,最新的研究表明,能源密集型、高碳增长型与能源节约型、低碳增长型的发展道路在中短期看来并不存在太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只要发展战略设计得当,而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就不会产生高额成本。

机遇与挑战并存。SEDA的方法反映出: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并不存在某种单一的蓝图规划,成功的关键必然是寻求多种战略与行为的适当混合,才能将战略转化为向民众幸福的现实进步。其中关键在于弹性的结构与完善的制度。国家与政府需要相对快速地適应变化的外在环境,也要摆脱妨碍这种适应的各种政策限制。而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往往最难起步、最需要坚持,也最需要时间等待其发挥作用。 (文/李诚予)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4

浅谈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摘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处,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泰州市海陵区环境现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科学发展的目标.作 者:姚军 YAO Jun 作者单位:泰州市环保局海陵分局,江苏,泰州,225300期 刊: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AIZHOU POLY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10(2)分类号:X22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 措施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5

(1)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经济战略

工作重心:应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模式:从“增量改革为主”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加快存量改革”。我们的改革模式应当从“一边保护国有部门、一边发展民营经济”,转变为“改革国有部门与发展民营经济并举,同时加快国有部门改革”,从增量改革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加快存量改革”。

市场战略:从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更加重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变为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国内居民手中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仅银行储蓄存款就达11万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我们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拓展国内市场。社会政策:应当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移到“公平与效率兼顾,更加注重通过实现公平来提高整体效率”的轨道上来。首先,在控制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除了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外,还应当开展“新三农运动”。其次,在控制和缩小地区差距方面,当前迫切需要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在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应当尽快开辟新税种。最后,在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应当加大扶贫力度。此外,还应当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拓宽就业渠道,以控制和缩小在职人员与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2)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

提出、推广新安全观并将之付诸实践,使中国的安全战略思想得到实质性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安全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安全,日益涉及社会、环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中国外交由内向性转向外向性,强调有所作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拓展战略利益。在对参与国际事务的理论总结过程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韬光养晦”是一种哲学原则,体现的是思想高度。而“有所作为”是一种实践原则,体现的是进取精神。当然,“有所作为”也有其哲学含义,即根据自己的战略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

立足临近区域,构建区域全面合作的制度框架,加强地缘政治经济的塑造能力。中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上有着一贯的良好记录。这为中国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历史基础。近年来,中国改变了过去对区域合作的消极、被动姿态,在经济、安全、军事等方面与邻近国家展开了积极合作。在经济上,中国提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动建立区域经济、贸易、投资、安全的合作框架;在安全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创建上海合作组织,为中国参与亚洲地区主义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范式;军事上,中国积极拓宽与主要大国的合作,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联合军事演习等方面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积极进取,既促进了区域内国家对中国发展经验和成果的分享,也提高了中国的议程创设能力。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6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一种可重复使用又可再生的资源。科学技术则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1]”能为我所用, 为人类所用的知识。而经济却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着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许多环节, 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就必须充分考虑和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忽视科学技术, 必然使经济停滞, 因此,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相互协调。

所谓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是指通过宏观控制、调节等手段, 使科学技术、经济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达到整体最优的发展状态。那么, 如何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呢? 基于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技术经济系统的特性, 结合历史经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技术和经济存在于一个对立统体中

技术与经济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始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 技术与经济都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体中。任何生产过程既不能只有经济行为而没有从事经济行为的技术手段, 也不能只有技术行为而没有经济目的, 任何单一的技术行为或经济行为, 在生产活动中都是不存在的。人类为了实现经济目的而从事生产活动, 从而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进而导致了技术创新、应用和扩散。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土壤, 经济发展的要求, 始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 它不断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任务, 并规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可以说, 经济发展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起点, 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归宿。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2]。”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 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的实力。技术创新、应用、扩散, 除了遵循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 既依赖于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 又受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其经济发展都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没有技术进步, 就没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没有技术创新能力, 就没有生存发展的能力。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就是要使技术与经济能够相互适应, 寻求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最佳关系。

2 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速度要互相协调、互相适应

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到科学技术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制约;相反, 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科学技术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两者的发展规律和速度要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科学技术主导和引领着经济发展规律,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的质量、数量、范围、速度左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进程, 成为一切资源禀赋中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过程,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不但能融入经济, 而且能创造新的经济“种子”和“基因”、经济手段、经济形式, 从生产工具到劳动对象, 从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的素质到市场供求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科学技术先行来创造和改造, 并且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今科技社会化已达到空前的高度, 表现在:a) 科技的共享性愈来愈突出, 并在不断克服科技的垄断性;b) 20世纪前的科技事业大量以个人行为为主, 而现在则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科技研发及其转化主要依靠社会性集体行为实现, 这是科技的一个时代特征, 乃至许多项目要打破国界联合攻关;c) 科技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渗透, 主要难题最终要靠科技创新解决;d) 技术开发的方法, 更多地体现在集成创新上, 即融合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不同的技术手段, 通过消化扬弃再创新, 形成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系统集成过程;e) 全社会参与和分享科技进步, 形成新的科技文明。

如果说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更加不平衡, 可以说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常态。因为:a) 科技领域宽广;b) 方法多样;c) “点”破的连锁效应和“理”“用”的互动效应;d) 各国都有特殊优势;e) 个人的创新追求蕴藏着巨大潜力。科技面对着一个浩瀚的客观世界, 其疆域是无限的。就科技本身来说, 其发展路径是多元的、非线性的、常常是跨越式、互相赶超而后来居上的。那种过分崇拜西方, 认为中国科技只能尾随他们、反对跨越发展的观点, 至少是片面的、肤浅的和对科技发展规律的短识。实际上, 技术常常像一层“窗户纸”, 一旦突破即可发生连锁效应, 而且理论与应用又可以互相促进。更何况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包括民间科研) , 定能创造出许多人间奇迹。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椎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是, 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 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 必须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切实保证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功效。

3 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同时, 要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是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协调发展的优先地位。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除了适当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外, 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使之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的协调发展。

另外, 要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科学技术本身也要在面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同时, 还要制订科学技术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重视应用和开发研究的同时,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以保证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 保证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地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锁.技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7

摘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8

王茂设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紧迫任务。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的示范区、跨越发展的领先区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朔州市今后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按照这一发展定位,朔州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推进“三个转变”

朔州市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在享有资源之利的同时也承受着资源过度开采之痛。产业结构单一,工业经济“一煤独大”,是制约朔州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2010年,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9.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6%,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64%。这种“站在煤堆上的经济”,必然是煤兴则兴、煤衰则衰。近年来,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流失与污染、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和隐患。不转型发展便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朔州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大胆先行先试,探索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是历史赋予朔州市的重要使命。

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是基本前提,依托而不依赖资源是基本立足点。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三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思路:一是由“一”向“多”转变。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逐步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二是由“粗”向“细”转变。坚持以煤为基,发展煤、延伸煤、超越煤,延长产业链,把煤炭产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做精做细,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在稳定生产优质动力煤的同时,本着“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原则,重点构建煤电化、煤化工两大产业体系,发展并做大做强以煤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由“旧”向“新”转变。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实现从传统产业结构向新兴产业结构提升。根据这一思路,朔州市今后5年将重点打造“五大新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动力煤基地、保障首都用电安全的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电力基地、全国农区最具特色的生态畜牧基地和边塞文化旅游基地、全国有影响的新兴陶瓷基地、循环经济基地,形成多元支柱产业发展新格局。

实施“四化”战略

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在内的整体转型发展。山西省委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市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我们提出了“四化”一体、共同推进的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一是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突出科技引领,园区、基地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支柱产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坚持龙头带动、农牧结合。着眼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扩张,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大县城、小集镇、新农村“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市域城镇化。四是坚持生态立市、生态优先。着眼于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新朔州,认真抓好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生态化。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9

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是推进特色城镇化的载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壮大乡镇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致力于走好“五条路”。

一是高度统一思想认识,走突破性发展之路。纵观各地发展经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是促进招商选资、确保项目顺利落户的需要;是推进全民创业、提升发展层次的需要;是促进产业集聚、培植税源经济的需要;是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县级扶助、乡镇主抓、企业主体、部门支持”的联动机制,落实县、乡镇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认真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扶持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工作力度,采取“镇级抓集中区、村级抓项目、部门抓服务、全镇抓招商”的思路,从组织领导上保证集中区建设和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在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布局上,结合实际,合理谋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乡镇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前景,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搞

好工业集中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协调各产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扎实抓好王集、新袁2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李口、八集2个经济开发区配套工业集中区。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走多元化投入之路。根据县、乡财力情况,对乡镇工业集中区的硬件建设特别是标准化厂房建设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取向,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投入机制,它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要积极鼓励单位、部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建设标准化厂房,并积极兑现奖惩。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应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模式,政府对工业集中区的行政管理职能要与开发经营职能相分离,可在乡镇政府内设立工业集中区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对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行使规划、协调、指导、政策研究等职能;工业集中区的开发经营由经济实体承担,经济实体可以是独资的,也可以是股份制的。无论是独资公司还是股份制公司都是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关部门为其正常运作提供指导和服务,不干预正常的经营活动。对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作为国有资本捆绑用于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由乡镇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履行国有资本的出资人职责,行使国有资本的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和运行监管等职能。对县级重点工业集中区,还可安排相关职能部门挂钩帮扶,积

极争取内外大企业结对支援。

四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走集约发展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客观认识,正确对待,调整策略,积极应对。一要坚持依法用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控制项目的土地使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要盘活建设用地。采取置换等多种形式,把老宅基地、老厂房等闲置土地盘活。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通过净增耕地来增加集中区建设用地指标。要积极向上申请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争取用地计划。三要研究和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鼓励集中区范围内土地拥有者以入股、联营或土地换社保形式,参与集中区开发,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依法合理、有序地流转。

五是统筹兼顾项目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选准项目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选准项目,既要解决工业集中区建设项目缺乏的问题,又不能采取“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产业集群为方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集群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按照“大项目进泗阳经济开发区,中小项目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思路,坚持县乡联动、贸工农联系、上下游产业联结、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联抓的办法,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及与市场对接的着力点,重点发展“鼓励”类优势产业,提高“限制”类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 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

引言

无论是宏观调控政策还是微观调控政策,所有的经济管理手段都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发展观,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都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一、防治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我国推行的经济管理制度,比如,政府采购制、国库集中支付制、财政审批制度、经济工作责任制等经济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的确收到了卓越的成效。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在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但要繼续加强与完善上述各项经济管理制度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本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经济实施更加有效的调控政策。使我国的经济在冷热可控、快慢能控、风险必控的状态下持续、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使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防治通货膨胀不仅是党中央在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态度坚决,而且一定要贯彻到底的经济政策,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一致的愿望。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是经济发展、风云激荡的30年,而且也是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30年。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改革开放,同时物价的高企、楼价的飞涨也要拜改革开放所赐。这是因为高额投资对经济的剌激、巨额货币供应对经济的稀释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由于改革开发初期,我国的经济与法制发展的不平衡、不对称,导致了经济呈现出一种类似“畸形”的“增生”,在这种粗发式的经济“疯长”过程中,我国人民在一无政府补贴,二无国际外援的情况下付出了艰难应对“通货膨胀”的代价。

2、可以说,这种代价对于我国人民而言是无比惨痛的。因为通货膨胀的增长之快、持续之久、影响范围之大是空前的,而我国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却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虽然某些无良的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货膨胀仅仅只是一种货币的表象,但是我国的民众,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积蓄被淘空却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客观存在。这一切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还应归结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我国的民主法制的不完善。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现在与未来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好通货膨胀问题的预防措施,这是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性任务。为了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应用,以确保物价的合理控制,进行适当利率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相关政府部分,要进行财政政策实施的综合考虑,确保国计民生问题的顺利实现,强化各个政策环节之间的流动性,确保政策整体环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有利于市场经济形势的稳定,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运行。由于全球性经济的兴起,我们也要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国内相应政策的调节,确保汇率政策环节的顺利实施,以满足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单位根环节中,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这些环节的有效变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在此前提下,我们进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环节、货币供应环节的相匹配,以确保我国对于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确保他们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以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

二、关于抑制经济过热的方案设计

在实际场景中,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联系非常密切,并且它们之间的联系高于其与货币供应环节的联系。目前来说,随着我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处理模式的深化,大部分通货膨胀问题都能得到的很好的解决,这有赖于我国相关部分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对国内物资需求的拉动,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经济协调发展措施的深化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建设相关环节的有效深化,促进国家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改变,确保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外开放要从引进资本为主转变为引进智力资源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才,不仅仅是依靠个别优秀人才,而是依靠人力资源的集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财税制度,要重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分权的财政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工业的集聚、集中。

四、结语

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基本国情有着中国经济发展自身的实际规律,而单纯的采用西方的许多经济理论在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上就会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广泛深入剖析。

参考文献: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1

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速增长。这个基本特征必然对全国各地产生重大影响。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实现新常态下赶超发展”,这是逆向发展,超常规发展,创新发展。苍南县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必须加倍努力,在思想理念、战略目标、战略举措等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和科学谋划,民主协商,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苍南县百万群众和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难关,夺取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苍南人在农村城镇化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发展走在前列,今天,更应该在新常态下赶超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当温州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一、转变生产方式,搞好产业转型升级,为苍南县发展奠定先进产业基础

苍南县赶超发展能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志,要看苍南县的实体经济是否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人民群众劳动就业的出路,是国家和各政府财政税收之源。所以,抓经济必须抓产业,这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原理。

现在面临的现实矛盾是现代经济同“低、小、散”产业的矛盾,经济已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经济,但产业还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低、小、散”产业。现在,我国的制造业,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可是企业员工工资年上涨10%左右,温州各县资金成本也在10%左右,而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这是企业困难面较大的外部和内部深层次原因。所以,转变生产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成为苍南县新常态下赶超发展的先手棋。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亮点和方向。科技创新能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规模经济是科技创新的前置条件,科技创新是实现质量效益目标的主要路径,科技创新企业效益是一般制造业的三至六倍;科技创新型企业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不同程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科技新产品;科技创新企业资产质量普遍良好,具有良好资本流转积累机制;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标准明显提高,部份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定;科技创新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抗冲击能力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说科技创新是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的原因和根据。

苍南县要积极实施温州市政府提出的“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开展工业强县、强镇、强企活动,建立完善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整合优化提升高新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努力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圈。推动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着力培育发展网络经济,鼓励大中小微企业联盟,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两端”服务,前端,抓好创意和产品设计服务;后端,抓好产品品牌和售后服务。通过生产性服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中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转变。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新型城镇化和对台合作中实现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重大选择。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在前进道路上发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都是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的。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温州市的GDP由1978年13.2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4302亿元;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温州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50元提高到2014年的40510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3元提高到2014年的19394元。

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出色完成苍南龙港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任务,用三年时间形成一套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设市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和政府职能进行改革和创新,理清政府、市场、社会职能分工,明确政府职权边界,发挥市场机制,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来治理城市。试点按照层级减少、机构精简、成本节约、职能相近部门合并,打破条条对口的部门设计原则,建立若干个大部门,进行以块为主,条上进行业务指导的管理模式,实行市管社区的“扁平化”管理体制,赋予社区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区自我服务和治理能力。

试点方案对财权、行政执法和审批权、人事权等提出合理下放要求,探索尽可能压缩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管理的地方治理道路。

学习柳市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功能完善、发展特色鲜明、空间布局合理、治理体系健全、产业和人口吸纳能力强、以城带乡和就地就近市民化成效显著的宜居宜业中小城市,为全国中小城市改革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创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机制,提高人口吸纳能力;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健全土地要素流动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城市治理能力。

通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目的在于完善苍南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治理能力,增强城镇特色,增强城镇对产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提升城镇知名度,幅射力和核心竟争力。

要实现苍南县对台合作的重大突破,把实施对台开放战略作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主攻方向。苍南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语言相通,经济互补性强,有地缘、人缘优势,要积极争取国家级海峡两岸(温州)民营业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落地苍南,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区,打造特色平台和子平台,形成一区多园对台合作新格局。

在打造对台合作平台的同时,实施“东引台资”战略,在对台招商实现大突破,大力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精致农业和观光农业,电子信息、新能源开发应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合作,培养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和双方共羸发展。

三、赶超发展要靠苍南广大干部宏图大略引领,要靠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1.发展奇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稳、准、狠”抓住机遇干出来的。事在人为,伟人创伟业。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用好、用足、用实政策,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生产力,向科技要质量和效益,向管理要“红利”。世事表明,凡成大事的人都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练生存发展能力。人类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把负的力量变成正的力量。通过治水,变水灾为水利;通过教育,变愚昧为聪慧;通过奋斗,变困境为顺境。

苍南的干部要用宏图大略引领广大群众,把企业家的价值需求同苍南县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使苍南县的宏图大略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动,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持久不断推动区域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

2.苍南县要赶超发展,必须实施区域联动战略,苍南县要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区和闽西经济区、上海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的双重辐射和拉动作用,学习经济区、自贸区的思想理念、发展方略、战略举措、政策策略、方式方法,把他们的发展经验同苍南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基础上创新,走自己的路,实现与时俱进。

3.苍南县要赶超发展,还要实施人才工程,人才工程是赶超发展的核心工程,特别是高端人才,是赶超发展重要保证。乐清市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值20亿元,年税收超亿元,生产手机“心脏”,为苹果手机配套,总经理聘用美国人,年薪500万人民币,今年一季度,企业利润增长50倍,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苍南通过人才工程,在三、五年内塑造一批年产值10亿元、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群,巷南的企业面貌将为之一新。

参考文献

[1]陈剑锋.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奠定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由于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失信现象严重,寿险领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信用贫困已成为制约中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寿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打造保险信用的完整体系,为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寿险业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客户、个人代理人和寿险公司都处于一种俱荣俱损的“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依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寿险业和个人代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主体信用制度的主体,寿险公司还应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财务管理、理赔管理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保险主体信用行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个人代理人展业的状况,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有效化解由于个人代理人的不合规行为所产生的保险纠纷。严格内控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及时向公众披露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使寿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透明化。

防范增量风险,构筑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增量风险是与存量风险相对而言的,意即在寿险经营中由于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寿险业产生的新的风险。不良资产和利差损是中国寿险业以前形成的存量风险,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产品结构看,已不太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同时,我国寿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化解存量风险的有利时机,如果能够在防范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存量风险就可以被逐渐稀释和化解。所以,寿险公司目前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范增量风险上,因为如果增量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寿险公司应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防范和化解当前寿险业的增量风险。首先,在经营机制方面,寿险公司要通过完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市场主体。其次,在技术方面,寿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对经营中产生的增量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

加强行业创新,提高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寿险业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寿险业发展进步。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探索网上销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司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长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为此,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强”,最理想的状态是“边大边强”,使“大”与“强”成正比。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把握好几点:首先,公司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不是靠急速膨胀来实现高速发展。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获得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公司持续领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共同培育市场,营造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上一篇:从六点钟开始的玩耍作文下一篇:教学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