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

2024-09-02

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通用5篇)

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 篇1

近几年中国工笔画一度成为热门画种, 在全国大型展览中也可看到工笔画的形式、风格越来越多, 而且表现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特殊效果, 因而备受大家的喜爱。在继承传统中应延展思路让工笔画的创作能更具艺术表现力。同时挖掘具有深度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才是现当代工笔画家应具备的素养。从我国历代名家来看, 创作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创作需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开拓;二、现实生活是工笔画创新的源泉;三、画家的广收博览, 全面修养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一、中国工笔画的传统绘画体系

中国工笔画是以线为基础的墨彩体系, 从古至今不论工笔或写意, 都是运用线条为主要塑造形象的。就像没骨法, 它也有线的良迹, 不过它是以线的宽窄、长短变化使用线技巧寓意, 体面的表现手法罢了。用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也是与西画不同的最大区别, 用线造型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是造型最方便的凭借手段。线描艺术的表现本体是“心性之像”。线有四种表现功能:一曰表现形体, 二曰表现质量, 三曰表现光色, 四曰表现情意, 也就是线意。线意也可以说是线性, 而线性即是心性的表征, 中国传统视觉艺术的意象生发架构是流动的线意造型。用线造型最富有表现力, 最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表露人的精神气质, 最能组合千变万化的形式美德。

工笔画用线多以毛笔墨线为主, 这是一个特点。同时, 墨本身是彩又是极度色, 属中性色, 和任何冷暖色都可以协调, 单纯用墨作画, 同样能完整表现物象。所以, 用墨在中国画中有它的特殊地位, 从古至今用墨用色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在原始社会就开始用墨线勾画, 用墨用色宣染, 最早是以五色出现。传说黄帝时能染五色衣裳, 西周时已有“画缋之事, 杂五色”之述。到春秋时已有“朱, 正色也, 紫, 间色也”的说法, 我国唐代以前帛画、壁画、绢画等传统绘画都是以毛笔墨线为主骨, 兼其赋彩的五色体系。到唐代已有工笔谈彩、重彩、大小青绿山水、金碧山水、人物等。此其间绘画多以矿物质颜料为主。唐以后随着染织业的发展, 植物色的品种多起来, 以植物色渲染成了绘画着色的主要方法, 通过层层套染达到“色薄气厚”的效果。不论古代、现代, 不论工笔写意, 不论画在陶上、帛上等都离不开墨色, 就是一点色也不着的纯水墨画, 也是以墨代色。用色用墨是工笔画从古至今的最基本的共性特征, 也是工笔画创作的理论基础。

工笔画是以意象思维为主, 最高境界是人文正气与天地浩气之间的沟通。对工笔画来讲“意”更多的体会在一种思考上, 一种精神“写意”上的表达。技巧的细腻、描写的据实, 抒情的曲折性和含蓄性中工笔画关注自然。其描绘是不违背自然物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表现, 是在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作者的情意与绘画艺术的境界。如宋人写生传神的院体风格和元代文人水墨花鸟的放逸冷隽的“写意精神”, 使中国的工笔画艺术从最初的侧重形而下的描绘走向了形而上的精神表现, 其内涵与外在形式浑然一体, 成为工笔画的艺术审美趋向。

二、现实生活是工笔画创新的源泉

生活是绘画艺术的第一要素, 传统绘画从古代就建立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从传统中国工笔画的产生、发展和历代画家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看, 工笔画之所以生生不息, 不断创新, 最主要是源于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实生活的极大丰富, 为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更为新意境、新语言的探究开掘了空间。

工笔画讲究立意造型, 讲究意境, 是画家借物传神表意, 抒情言志, 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如果脱离生活, 单凭主观想像闭门造车, 就失去了造型的依据,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也就不会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新意境。特别是传神的作品, 不仅要观察生活, 还必须长期深入生活, 熟悉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 熟悉物性、物态以及不同环境变化的特征, 只有深入进去, 才能“中得心源”, 才能充分发挥画家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进而使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

作为造型手段, 绘画必须要讲究写生。我主张工笔线描艺术应以“图式自然”为表现力锤炼的基础, 这里的“自然”是前辈古人, 所说的“造化”, 要研究所表现的对象, 并把大自然的美感转化为自己心性内化的映像, 这个过程即“图式自然”, 将自然原形组合是第一关, 选取造型手段是第二关, 而采取“意象写实”法去观察和写生最有普遍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并开始用线描来表现物象的造型, 可以说已经进入了非具象表现的层面。在观察自然, 体悟造化神工的过程中去把握线描质感和力度的变化, 而不是反过来先背记十八描的范式, 再用它来衡量自然。当“图式自然”能够放到从容自如的时候, 心性之像的表现也就避免了空洞和平白。这是工笔画代代相传, 不断发展变化与创新的要素之一。

三、广收博览, 全面提高修养是创新的必备条件

工笔画的创作与画家的主观修养有密切关系, 是画家主观心灵对客观现实感情的表达。艺术品味的高低与画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有关, 还与画家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艺术素质、文化知识及哲理、文理、事理、情理等多方面的修养程度有很大关系。如题材的选择、神形的刻画、笔墨形式的好坏及意境的升发程度等, 都与画家的思想感情、修养高低有必然的联系。故画品就是人品, 画家的艺术素质不同, 表现能力与造型基本功的修养程度的不同, 即使面对同样的表现物象, 画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所以, 画家要创新就应注意, 自身的全面修养。一方面到生活中广收博览, 特别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的理性关系及发展变化深入了解, 要提高通达万物之理性的能力及对现实社会中的真善与假恶丑的辩别能力, 使自己有个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艺术观、审美观。另一方面还要从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吸收营养, 从各种艺术中借鉴精华的东西融到自己的创作中。此外, 还要加强画外功的全面修养, 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着佛家的“寂寞”, 道家的“清静”, 禅宗的“物我两化, 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在这大的文化背景下从事绘画, 不仅使工笔画不断开拓出新, 还极大的丰富了工笔画的哲学内涵与东方绘画的神韵。所以要对中国传统哲学, 儒道禅宗等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了解它们与工笔画的关系。此外, 工笔画还讲究文学内涵, 我国历代画家又将诗书画印词入画使工笔画产生了多种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特殊绘画形式, 由于这种形式的特殊性, 就使画家必须进行全面的修养成为必然。

中国工笔画的创新是时代的责任, 当代画家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承工笔画的独立审美, 使工笔的绘画精神在时代情感的感召中代代相传。

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 篇2

工笔热

近年来,工笔画的创作发展和收藏市场成为国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比如,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举办的全国性展览中诸多工笔画作品不断获奖,同时,在收藏和拍卖方面,不仅传统工笔画市场稳步上扬,在当代艺术市场“新工笔”也掀起一股风潮,如各地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也频繁举办各种工笔画家的个展、群展,并出现了把工笔画置入各种名目的当代绘画展、艺术展的潮流。学术与市场、传承与创新、沿袭与突破、装饰性与观念性等诸多问题也由此开始浮出水面,在这一大背景下,“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的出现和呈现无疑将对现在和未来的工笔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意义,也因此,展览一开始就引发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本届展览因为坚持学术品质,实行开放办展,所以一经公布消息就引起艺术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年轻艺术家表示,之前没有想过参加工笔画大展这样历来“比较保守”的半官方展览,不料本届工笔画大展策划委员会真的提名自己参加展览,让他对展览的开放性、学术性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年轻艺术家们也纷纷拿出自己最得力的作品参加展览。

本届展览因为同时涵括了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学院派中坚艺术家的学术积淀性作品、新工笔画家的中西融合探索之作,以及部分新锐艺术家跨界进行的综合材料、绘画装置类作品,因此作品形态异常丰富,同时对近年来工笔画相关领域各种创作倾向的全面呈现,影响也波及收藏、拍卖、画廊等市场方面,展览开幕前已经有近200家媒体报道展览消息,有媒体认为本次展览将拉开当代工笔画学术和市场价值重估的序幕。

规模宏大

由中国工笔画学会创立的全国工笔画大展之前已经举办过8届,是工笔画领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学术性展览。“工·在当代——2013第九届中国工笔画大展”共展出146位艺术家的近400件作品,包括18位特邀艺术家、60位学术提名艺术家、68位社会征集入选艺术家,基本囊括了当前最为活跃、在工笔画各个领域最有创新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参展。

展览特邀艺术家包括以山水花鸟著称的林凡、冯大中、莫建成、杜军等,以人物绘画著称的何家英、萧玉田、孙志钧等,也涵括我国台湾地区艺术家袁旃、海外艺术家李华弌,从中可以观察传统工笔画艺术在1980年代以来演化发展的不同路径以及形成的一系列典范性作品。

学术提名艺术家中,有江宏伟、陈孟昕、喻慧这样以对传统题材、图示进行转化和创造的新学院派精心之作,有刘金贵、王冠军等呈现当代社会景观的人物画作品,牛克诚、王裕国、栾剑等当代工笔山水的探索尝试,也有徐累、张见等以中西融合为导向而又追踪中国艺术传统哲思的艺术家出场,而姜吉安、徐华翎、曾健勇、杭春晖、秦艾、彭薇、郝量、肖旭、涂少辉等则在不同方向持续探索工笔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

社会征集入选作品则是从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各地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投稿的6,000多幅作品中经过两轮评选所得的66幅作品,风格上多元性、差异性显著,个别作品具有较强的学术探索性,显示出工笔画界正在注入更多新鲜力量。

注重学术品质

大展组委会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介绍,此次展览不论规模还是学术深度在中国工笔画领域都是空前的,可以代表近年来中国当代工笔画水准并呈现出艺术家最新的探索状态,“开幕之日将会是中国工笔画界值得纪念的日子。”他指出,本届展览承前启后,在策划、组织、展示、传播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一是在策划体制上建立策划委员会;二、提出理论和实践并重并行的筹备思路;三、以学术为导向,开放思路,严格选人。本届展览在提名艺术家方面不论资历、职务、年龄,而是坚持以学术标准选择真正有学术性、探索性的艺术家参加展览。同时,大展特设立社会征集入选部分,经过近5个月的时间,收到报名艺术家提交的作品图片6,000余件,经过专家组初、复评两轮评选,最终遴选出68位艺术家(组)的66件作品参展;四、重视展览的文化传播。除了众多主流时政类、文化艺术类、时尚生活类、社交媒体等都深入报道展览和参展艺术家信息外,同时也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出版了工笔画领域第一本按照国际标准设计、中英文双语的高规格画册,将用于今后向全球艺术机构推广中国工笔画艺术。

浅谈当代中国工笔画的艺术流派 篇3

艺术流派的确立是当代中国工笔画体系建设的核心。艺术流派的形成是极其复杂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艺术家们自觉地组成社团,形成流派;二是不自觉地形成流派;三是后人把思想倾向、美学立场、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划归为一个流派。不论是哪一种艺术流派,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一直是在社团的组织下运行的,工笔画社团和机构的发展与裂变是当代工笔画形成不同艺术流派的基础。1979年9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在北京北海画舫斋成立,刘凌沧为名誉会长,潘絜兹任会长;1987年10月28日在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基础上于烟台成立了“当代工笔画学会”,潘絜兹任会长,林凡、蒋采苹、刘文西、徐启雄、喻继高、朱理存等任副会长。2008年6月28日在当代工笔画学会的基础上于北京成立了“中国工笔画学会”,林凡任会长。“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同时在北京成立,蒋采苹任会长。2006年5月天津大学重彩工笔研究所成立,这是国内首家培养研究重彩工笔画艺术博士的机构,刘新华任所长。1991年中国重彩岩彩画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雄飞任所长。我国的工笔画专业机构还有现代工笔画院、中国美院岩彩画研究所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岩彩艺术研究中心等,全国也相继成立了地方性的工笔画组织,北京、湖南、浙江、江苏、四川、安徽等成为当代工笔画的重镇。从最初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到“中国工笔画学会”和“中国重彩画研究会”、“现代工笔画院”以及“重彩工笔研究所”、“岩彩画研究所”等机构在我国南北方的布阵,孕育着当代中国工笔画的不同艺术流派。

当代工笔画的创作和人才培养也以学院、画院、研究所为聚集平台,不同的教学主张为当代工笔画形成不同艺术流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从1998年3月的文化部首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开始,蒋采苹分别在文化部、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举办了11届重彩画研修班;王雄飞同时也在文化部、人民大学、中国重彩岩彩研究所和中国美院岩彩画研究所也相继举办了近30届中国岩彩画高级研究班。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工笔重彩画、岩彩画学士、硕士、博士培养机构。2008年的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收稿5300余幅,展出作品600余件,2011年的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展出作品407件,初步实现了潘絜滋先生“复兴工笔画”和走向繁荣的愿景。

经过30年的复兴,中国工笔画经历了整合与借鉴,敦煌的壁画、西方的色彩和构成、日本的岩彩等都给当代中国工笔画带来了极大的拓展空间,工笔画创作空前繁荣。多种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观的产生,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和多样评价标准的确立,使当代中国工笔画形成了三个主要的艺术流派:

一、传统工笔

以线为骨、线色并重,注重“水、墨、彩”的幻化妙用,先勾线后填色。重视线的书写性,根据所表现事物的质感讲究线的轻重缓急、浓淡干湿,线在脱离色彩后仍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随类赋彩,设色一般采用积染套色的方法,即“三矾九染”,多遍施色,层层加深,画面色彩厚重、沉着;重写虚,追求“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古厚”的气韵和意境。

二、重彩画

将西方绘画对色彩的理解融入进来,把色彩的冷暖、鲜灰和补色关系纳入画理,讲究色彩的独立效果,以色取韵,并不十分讲究线条的笔法和结构。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综合性、兼容性和装饰性是其特征。

三、岩彩画

致力于表现材料的质感,通过富有个性的色彩颗粒显示生命的存在,将创作灵性直接注入材质技艺,强调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生发拓展创意,享受在制作过程中得到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主张借鉴和吸收东西方一切文化艺术的精华,在绘画语言的整体构成中展现个性和智慧,没有任何既定的模式,追求反叛和颠覆传统,强调视觉革命。明晰当代工笔画的三个艺术流派对其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也为当代工笔画甚至中国画的评价体系找到了依据。

艺术流派是开展艺术竞争的主要方式,当代中国工笔画的三个艺术流派也在竞争中融合、继承和发展。当代中国工笔画不同艺术流派中的艺术家们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争奇斗胜中继承、发展着自己所热衷的艺术流派。早在2002年《美术》杂志的第7期和第11期上就分别登载了潘世勋《“岩彩”作为画种的提法不妥》和胡明哲《谈“岩彩”命名》的文章,就“岩彩”作为画种的名称展开讨论,这一讨论目前仍然没有停歇,在“中国知网”的跨库检索中关于工笔画、重彩画和岩彩画方面的论文达800多篇之巨。潘世勋认为开拓时代精神还要有传统,岩彩画的叫法不符合美术史学规律,即使日本画大量使用岩彩也没有叫岩彩画,岩彩只是一个传统画种在风格和技巧上的更新,岩彩本质上还是重彩。岩彩画的代言人胡明哲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绘画美感已经被挤到了边缘和角落,岩彩作为当代工笔画的流派处境十分尴尬,模式上远离了传统,但思想上又不具有颠覆力度,岩彩画的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业余阶段,好的作品还没有出现。“画种不同的命名方式往往代表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岩彩画应尝试着从传统规范中走出来,展开新视野,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技法;岩彩画应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表现容量和技术上多层次地借鉴其它画种技法语言,融入到开放多元的现代文明之中。岩彩画不应局限和停滞在传统的思维框架审美取向之中,当代中国绘画应进入到更加宽阔多元的表现域。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天胜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中国工笔画不是日本画或其他的什么画种,因为中国工笔画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个固定的画种,它必然受到一定的要求和规范的限制。”当代中国工笔画已经形成三个艺术流派竞争的局面,这在促进各自艺术流派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着中国工笔画大的发展。

艺术流派与流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艺术流派的消长和融合,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在日本,现代日本画分为三大流派:院展、日展、创画会展。院展以东方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为特点,作品风格细腻、抒情,手法具象,讲究传统和技法,注重东方审美意蕴。创画会以“创造立足于世界的日本绘画”为信念,主旨是创新,作品抽象或表现,借鉴西画的因素较多,画面现代。日展把二战后日本画的变革创新和传统手法相融合,作品风格稳健,是介于院展和创画会之间的折衷风格。日本画三大流派虽然竞争,各有特点,但是在宏观和整体上形成了其独到的民族审美意识,以东方的审美精神融合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确立了新日本画的样式,使日本画这一传统表现形态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具有更为丰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对我们近百年中国画改革提供了成熟的借鉴,对作为中国画主体的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和创新更具有参考价值。

传统工笔画、重彩画、岩彩画作为当代中国工笔画的三个艺术流派,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既定认知的挑战,是对其既定结构的扩展,是当代中国工笔画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或许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日本画的院展类比为传统工笔画,日展类比为重彩画,创画会展类比为岩彩画,把他们作为对当代中国工笔画流派的一种认识。当代中国工笔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应跳出地域和文化、以及材料和技法的限制,站在国际文化大背景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对于岩彩画的创新更应看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命。当代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文化主体,一直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变革的主流,我们期待着当代中国工笔画继承一切值得继承的艺术流派,发展一切应该发展的艺术流派,同时也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工笔画流派来,最终创造出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绘画。

摘要:工笔画、重彩画和岩彩画正建构着中国绘画最新的形态, “工笔”的传统画风法、“重彩”的色彩回归、“岩彩”的革命创新是当代中国工笔画不同的艺术流派在风格与个性上的体现, 是当代中国工笔画的重要艺术流派。

关键词:工笔画,重彩,岩彩,艺术流派

参考文献

[1]郎绍君.浅谈当代工笔画[J].美术.2008.

[2]宫建华.关于岩彩的对话[J].艺术研究.2004.

[3]陶宇.再创中国工笔画的新辉煌——王天胜访谈[J].东方艺术.2002 (06) .

[4]潘世勋.“岩彩”作为画种的提法不妥[J].美术.2002 (07) .

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 篇4

画家王仁华的人物画作品以女性题材为主, 她笔下的女性独具特色, 在传统绘画表现女性题材的范围中有所突破, 她的人物画极大地表现出对女性绘画题材的拓展、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表达。王仁华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生动空灵, 常常给人以敦厚大气的艺术质感。从表现内容上看, 这些作品可大体分为新旧两个时代。她在描绘新时代女性时, 多半是以女性扮上戏装, 准备登台演出前的特定时空作为表现内容。王仁华的绘画手法是写实的, 但在意境上的营造常常是带有虚拟性的, 她借助画中女子们即将要登台演出的这一真实与虚幻的中介点, 抒发心中的艺术构想与主体意志, 巧妙地表达出主观情感。从她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 她在人物造型上的深厚功力。她的人物造型在准确的基础上多了一些趣味性和恰当的变形, 她的作品使观者在感叹坚实的造型之外又多了一些观赏的趣味性与品读性, 亦真亦幻、亦工亦写、亦彩亦墨、亦新亦旧。作品中透露出一种追求大气、朴拙、冷峻、质实的品格。在绘画技法上, 她多吸收西方艺术优秀的绘画语言, 使自身的绘画体格有着很强的包容性, 王仁华深受一些西方画家如巴尔丢斯、巴图尔、怀斯等人的重大影响, 有着与之相近的话语特征, 表现出在具象的写实中不乏适度变形, 画风有着唯美主义倾向等。她所画人物造型准确但不刻意求工, 有线条但并不突出线条, 有笔墨却不强调笔墨, 虽吸收了一些西画素描的因子, 但绝不照搬照抄。在设色方面, 王仁华有些采用的是色面结合的方法, 主要是在处理头发上面, 头发多注重形体结构的起伏变化。人物面部主要还是依结构渲染, 多采用传统的设色方法, 在颜色上人物面部及身体的皮肤用色单纯, 单纯但是绝不单调, 在单纯中寻找变化统一。她的人物面部设色做到了在细微中的层次丰富变化, 在画“戏装”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时, 人物面部或着彩妆或涂“白粉”显得十分生动妩媚, 面部及四肢设色方法大多依结构渲染, 较为平面化。然而衣饰及背景道具, 则较多地采用新技法, 在颜料的选择上广为摄取, 不落窠臼。在较生的纸上作画, 使得墨色或颜色随着水分与纸的自然晕化而散开, 只是人为地根据结构稍加以控制, 而使画面保持生动自然的效果。这种做法只适合在人物衣饰或背景道具上使用。中国画的特殊技法有很多, 有些适宜用生纸, 而有些适宜用熟纸。常见的, 如冲墨法有水冲墨和墨冲水两种。水冲墨, 在墨水中加入胶水, 画出大意后, 趁未干时用大量清水冲洗, 使原来在画面上的墨尽量渗化, 待有了理想效果时, 用吹风机吹风固定。如需要冲洗的部位较多, 可以多次冲洗。墨冲水, 方法是先用水在想要呈现效果的范围内作画, 再用浓或淡的墨冲水, 效果理想后, 用吹风机吹风固定。撞水法, 又称点水法、注水法, 多用于熟宣或矾绢上, 使水与墨、水与色相撞或者不同颜色的颜料水相撞, 均可呈现出特殊的效果, 待有理想效果时, 用吹风机吹风固定色彩。撞水撞粉的难度在于对水的把握, 这种技法最好一次性成功, 不适合反复使用, 制作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效果不好。撞染后, 可用分染、立粉等技法辅助收拾画面, 使画面更生动。撒盐法, 将墨或颜色画在纸上, 待墨或颜色快干的时候, 在想要有效果的地方直接撒盐, 墨、颜色遇到盐便会局部自然散开, 呈雪花状, 散开的大小与撒盐的多少成正比, 纸干了之后将盐粒掸掉即可。

当代涌现出了许多新锐工笔画家, 他们的工笔画设色在吸收传统工笔画的精髓上拓展了表现现代题材的绘画语言, 在刻画服饰的样式和质感的制作性上加入了工艺性, 如生活中常见到的牛仔布类衣服、蕾丝等各种织物, 在表现技法上就有许多拓展。点染结合法非常适合表现牛仔布织物的质感, 亦可以用于表现背景的肌理, 适用领域非常广泛、灵活。具体的制作方法是用毛质硬挺的狼毫笔少蘸水分后散锋蘸墨或色, 点染在需要表现的区域内, 笔锋上含的水分一定要少, 干干地进行反复点染, 点染的疏密要注意与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相统一, 切记平均点染, 点染完毕后, 再用墨或色进行分染、罩染等。蕾丝、毛衣等钩纺织物可以用蛤粉立粉表现。不仅是对衣服织物的深入刻画, 背景中常见的地面、墙面、木制物品等也成了辅助画面效果的重要构成, 当代新锐工笔画家们对于这些物品表现之细腻、刻画之入微, 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如王冠军的《锦瑟年华》系列, 注重表现细微的肌理效果, 头发、牛仔裤、雨伞、墙面、地面等都做成了富有质感的肌理效果, 表现出了传统工笔画技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表现这些背景肌理效果的设色方法有许多, 我们不应盲目追求对这些特殊技法的使用, 而应根据画面需要和整体效果具体使用。

中国工笔人物画已经由低谷走向复苏, 现在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一批批优秀、成熟的工笔画家们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将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现在的繁荣景象是离不开传统艺术的积淀的, 有关传统工笔画技法在当今我们究竟是扬是弃的讨论是不成立的, 盲目推崇西法以求中国绘画的突破和改变, 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但一味地固守传统也是极不可取的。因为随着社会发展, 图像、媒体、视觉艺术和西方先锋艺术形式的不断涌入, 人们的视觉审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完全恪守传统工笔绘画技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画者对于这个时代细致入微又淋漓尽致地描绘了, 我们应当在了解熟稔传统工笔绘画技法的同时, 吸收借鉴一切优秀的国内外绘画艺术, 但这种吸收借鉴并不是生硬地照搬照抄, 而是找寻二者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 化他人之长为己之用, 将其他优秀的绘画因素吸收纳入到当下中国工笔画的实践创作中, 这样才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

参考文献

[1]蒋采萍.中国重彩画的失落与重现[J].艺术研究, 2007.

[2]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

[3]刘源.中国画色彩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中国工笔画的当代转化 篇5

优秀的传统工笔线描和重彩画蕴含着深深的民族情节, 工笔画的发展和创新要始终保持优秀的传统审美境界和中华人文精神。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拓展要以自身为主, 本土绘画融合吸收外来艺术, 融合的结果是保持自己独特的画体特征。创新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拓展和选择, 不论创作什么, 一定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 要跟你的周围环境、文化有关系, 这样搞出的东西才比较自然。艺术贵在创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们的审美观在不断更新, 工笔人物画也只有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才能贴切的反映时代精神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创新是技法的创新, 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 艺术不该单一, 技法创新不可强求一律。处于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工笔画家在观念、意识、审美习惯等多方面趋于敏锐和开放, 他们同时接受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教育, 进行大胆的试验和探索, 使工笔画技法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展开, 并赋予其新的面貌和价值。在创作实践中, 当代工笔画家对人体造型规律及解剖透视有深刻的理解, 运用写实造型手法, 提炼出的线条准确生动, 直接对人像人体写生, 发挥了工笔刻画入微的优点。当代工笔人物画着色渲染吸收西画色彩虚实表现和空间透视法, 描写现代人的生活, 有很强的生活气息, 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他们从传统的再发现中借鉴艺术表现形式, 结合现代绘画观念, 注重空间构成因素和线条色彩的装饰性, 创造了既有民族性又有现实感的工笔人物画。这些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与创新画在造型观念、色彩运用及构图透视上有所突破, 如用素描方法取形, 人物结构准确有立体感;或以线造型, 但弱化线条, 采取不勾线和勾淡线的方法, 着色时打破线的界线画面呈膝润之意。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体裁转换表现手法, 工笔人物画创新不仅表现为题材内容和技法形式的不断开拓, 而且表现为推进工具材料的革新变异, 绘画材料作为传递绘画精神和内容的载体, 它的创新要符合人的审美情感和主题内容需求, 应和现实生活相贴切, 同时, 技巧是为表现生活而存在, 只有技巧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 技巧才是创作的积极因素, 不能离开内容谈技巧。

工笔画的“意笔”是创新的另一取向, 对工笔画“意笔”的创新拓展, 要深入揣摸传统线型结构的“写意”用线, 在满足写实观念的造型功能基础之上, 还要讲究线的抒情特质、书法韵味。书法艺术骨力追风, 有柔有刚, 是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与表现力的美。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笔和墨是迄今为止世界艺术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媒介, 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体现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吸收书法线性、艺术的形体姿态和情感意兴对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有现实意义, 重新认识工笔人物画传统, 恢复追求造型韵味的发展空间, 可以从明代陈洪缓入手研究传统线型结构与运笔的味道。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作品不胜枚举, 李少文的工笔画《国疡》线型结构具有“写意”倾向、经过提炼、夸张, 将自然与幻想世界纷纭复杂的现象相结合, 发扬了工笔人物画的装饰风味, 打破主流文化圈与大众文化的隔阂, 是很好的创新。

当代工笔画的创新一方面可以从院画传统和民间画传统中吸取营养, 沉雄浑厚的民族气质无不沉积于悠久的历史事物中;另一方面要以高度的热情、直觉, 从现实生活中收集素材大胆实践。当代工笔画既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又包含新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特色, 浅谈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新, 目的就是使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保持工笔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本体规律, 寻求一种单纯中见丰富, 凝重中见灵变, 匠心经营又归于自然的绘画语言。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应建立一条既与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人物画大传统相通, 又与当代艺术发展相协调并能充分发挥画家个性的拓展、创新之路。

摘要: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 既要对本民族的政治、艺术、文化精神深入了解, 又要对世界美术有清晰的认识和鉴别能力, 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地去创新和发展, 立足于民族传统, 吸收的营养越丰厚创作潜力越大。

关键词:当代工笔人物画,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美术观察》2000年11月, 第62页一一节选以新中国画建立之步骤》, 1947年版)

【2】《美术观察》2000年11月, 第62页一一节选 (《艺术论丛》自序, 1935年版)

【3】《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情势和趋向》, 郎绍君著, 《美术》, 1988年1月版

【4】郑小娟:《工笔人物画技法》,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1年版

【5】《关于中国画的恳考》, 潘公凯, 浙美出版社, 1997年版

上一篇:人文改革下一篇:碱渣废水